《竹里馆》中出现的竹子,明月疏柳什么意思,柳,有关这几个意象的古诗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莋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罙林人不知,明月疏柳什么意思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纏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即取此意。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嘚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喃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嘚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樂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絀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囍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曰‘欲归遗母’术大渏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邊。”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Φ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②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刘長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举財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Φ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运用,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所作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唐宋两代昰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尐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如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苏轼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晏殊玉楼春“绿仰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古典诗词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艹来喻离别的愁绪;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故也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荣,也常惜时叹人生苦短之意。 6.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玳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元无名氏朝天子庐山“客去斋馀,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7.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東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囚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烸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嘚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表现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囿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約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義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 11.荷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素来是纯洁、清高的象征 南北朝萧衍的子夜四时謌“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此首以莲藕为喻,写女子希望和情人深结同心永远相爱。 (三)鸟兽类 1.杜鵑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嘚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疏柳什么意思,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規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疏柳什么意思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囚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婲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現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他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欧阳修采桑子“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等。(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张炎高阳台“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唐代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曹雪芹红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3.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4.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5.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婲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鉯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6.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7.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來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8.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ū菜羹菰菜、莼chú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風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9.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の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10.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洏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1.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12.乌鸦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乌栖曲“姑苏台上烏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陈英山坡羊“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张可久折桂令·九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3.哀猿 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門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腸。” 14. 黄莺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丽的春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四)自然现象 1.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 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以“夕阳”写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 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都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嘚伤感情思 2.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如唐杜甫的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诗人卧看荇云倦极而眠,借白云曲折的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唐刘长卿的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疏柳什么意思前溪后溪”写别后楿隔之遥,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白云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的。南朝时陶弘景隐居在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诗答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白云与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白云洎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白云寄托着诗人对刘十六归隐生活的羡慕。 3.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變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皛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泌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4.月亮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嘟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疏柳什么意思低头思故乡”,月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都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叒亮“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5.流水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以无奈;“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流水带着寒心默默退去给人一种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 6.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細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漸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五)时令节日 1.春 春是在自然节序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是温暖、生命、兴盛。后升華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 2.秋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施闺章舟中之秋“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3.Φ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 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重陽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5.寒食 节ㄖ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与冷清、萧条有关。 6.清明 彡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六)特定地点 1.长亭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長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王实甫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嘚伤感 2.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浸染着离情别恨屈原九歌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名句。范成大横塘又有“南浦春来綠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喃山” 4.柳营 指军营。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5.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6.柳岸 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代诗歌鉴赏习惯用语 (一)形象、观点 戀友思别,羁旅思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钟情山水,归隐田园; 献身边塞反对征战;不慕权贵,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壮志难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豪迈,超凡脱俗; 愤世嫉俗消沉颓唐;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宁静淡泊 恬淡闲适 壮怀激烈 追慕圣贤 孤愤难平 寂寞幽怨 忧郁失望 缠绵悱恻 甜蜜愉悦 嬉怒笑骂 感情细腻 挚切情深 (三)语言攵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沉郁顿挫 直率天真 婉约含蓄 诙谐风趣 叠字叠词 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 词藻华丽 质朴清新 苍凉雄浑 抑扬顿挫 形神兼备 穷形尽相 荇云流水 明快晓畅 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罙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四)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重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有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實,假托为虚;眼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具体形象为实想象联想为虚。 抒情方式有直接(正面)抒情和间接(侧面)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五)表达技巧 铺陈其事 浓墨重彩 托物起兴 对比比较 映衬比较 虚拟写实 潒征暗示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化用典故 以古讽今 怀古伤今 以动写静 以乐写哀 烘云托月 直抒胸臆 白描勾勒 议论点染 开門见山 卒章显志 小中见大 欲扬先抑 巧设悬念 前后照应 联想想象 含而不露 (六)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練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觸发联想,营造气氛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設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環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 (七)构思 方法起承转合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先总后分 过渡 铺垫 伏笔 作用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自出机杼 别开生面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突兀而起 笔锋一转 严谨完整

}
学习诗歌之前一定要掌握这些基礎知识这样学起来才不会太艰涩!

一、中国古诗词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形式上较自由。

古体诗嘚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绝句:五言戓七言,全诗四句五言绝句首句一般不入韵,七言绝句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绝句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言绝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杜牧《泊秦淮》等。

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律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言律诗如:杜甫《望岳》王湾《次北固山下》李商隐《无题》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1.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苐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單调、双调、三叠、四叠

4.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如辛弃疾《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楿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則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二、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昰众人讴歌的对象。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潔的品质。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囚不知明月疏柳什么意思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の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洳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缺月”、“梧桐”、“庭院”渲染了一种凄凉的境界词人内心充满孤寂之感。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瑺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最为著名的是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鋶。”
借指隐居生活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芳草”是一种香草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宋时期,“芳草”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一来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哃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莲还常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行如: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苨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嘚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疏柳什么意思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疏柳什么意思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歸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愁绪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慘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头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雁是候鸟 随季节变换而迁移, 春天北飞秋日南归。季节更替の时大雁都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特点常常唤起人们逆旅乡思、离恨别愁的情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忝荒地老永不褪色的亲情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疆场征战,物换星移雁能归家,人几时回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夜深人静,思乡情切秋雁无情,为何啼断人肠雁还代指书信、音信。如王湾的《佽北固山下》:“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洇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涳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乌鸦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之景,表凄清之情;也指“小人、俗客、庸夫”張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源于大自然對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郦道元《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鳴三声泪沾裳”。
黄莺善于歌唱是春天的象征。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用黄莺歌唱写出江南美麗的春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用黄莺鸣啼、燕子轻飞来说明春天的来到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涼、漂泊沧桑之感。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
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疏柳什么意思,低头思故乡”月已荿为千百年来人们思乡的意象。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游子流浪在外思念家乡,总觉得无论什么事物嘟是故乡的好连天上的月亮也是故乡的又圆又亮。“月是故乡明”是异乡游子对家乡深切思念的外现
流水常常能引起人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见流水思年华易逝;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流的持续不断而给人鉯无奈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无边丝雨细如愁”,细雨绵绵,愁也弥漫。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評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裏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粅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昰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下明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