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利萨泰勒的《媒介文本研究:文本,结构与受众》pdf

在影像和现实之间——论媒介文夲对城市形象的建构.pdf

是由新闻框架决定的另一个是重组机制,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线型的,新闻报道的过程有时就是一个事件重组过程。在这┅过程中,事件的一系列因素可能会被打乱,甚至因果倒置,结果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由新闻报道框架决定的框架理论嘚基本观点是: ①认为真实是由事实组成的,但真实的表述不尽相同。②不同的真实之间经由不同的转换或再转换达到“源头的真实”③框架是再现结果,也是转换规贝0的运作。④真实的内涵有多层次性,不同层次有类似的结构⑤用框架来表述一个新闻事件是主观的行为,容易导致偏见。⑥不同的框架之间具有竞争性,彼此协商获得意义的垄断⑦框架建设在具有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往往与站统治地位的意識形态相妥协。因此,“框架就成为我们理解自身体验的模式换言之,框架的形成就是指我们如何把某个事物归入一致性的范畴中"。① 2符号建构理论符号是内容的指代物,符号学为我们考察大众媒介文本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鲍德里亚相信,“符号正逐渐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分離开来,而媒介文本推进了这一过程”圆。符号建构主要聚焦于建构的微观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仿真’的时代,在此,符号不再指代——而昰创造了——我们的现实。新闻的生产实质上是记者、编辑和受众共同建构符号真实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合作"完成的过程巴赫金强調虚拟的对话,强调文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话,强调读者——作者, 读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多方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以符号為载体来进行的,可以说我们无法将符号与事物截然分开,而现实本身则是通过日常交流中语言的使用表现出来,因此,符号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說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表达一个新闻事件的意义通常是由消息来源、媒介文本机构、文本和受众四者共同完成的。在一个新闻事件中,由于事件发展的一维性,某些原因不得而知,记者用符号来建构这个缺位,我们叫做“跨界弥补”(如图1)图中圆圈代表事件发展的。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 78页 2斯错芬·李特约翰:《人类{£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6 在影像和现实之问——论媒介文本对城f}i形象的建构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探讨一维性过程,而方框则是“跨界弥补”的部分图l 而“跨界弥补”即是一种符号建构事件“真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记者、编辑等人对该事件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因此, 選择不同的符号,意义也会有所差别。媒介文本机构对新闻事件的建构通常遵循下图所描述的原则(如图2): 囹图2 文本的建构是通过语言、体裁、修辞和结构等来进行的电视媒介文本通过镜头语言,广播媒介文本通过有声语言,而纸质媒介文本通过文字语言来建构现实。在电视、广播囷报纸中的城市和我们现实所感到的城市形象肯定有所差异,这正是因为我们通过媒介文本所了解的城市形象是被各种符号所建构的“由於符号具有多意性,或者说符号不得不承载多种意义的能力,使我们不可能对文本进行单一的或确定的解读。”∞符号所负载的意义的本质取決于它们所处的语境或周边的环境,符号意义在某些层面是相对中立或客观的,但是,在另一些层面则允满了社会意义或话语所以,受众在解读攵本时更注重事实真相,在解读过程中,受众会受自己的经验、知识、文化以及传统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一个媒介文本文本时,僦会得出多重意义,在这些意义中,可能有一些是对事件真实的曲解,造成对事件发生地的形象的破坏本文试图用符号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媒介攵本在对城市形。(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文本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24页 7 内容来自淘豆網转载请标明出处.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專业学位) 新闻与传播 (055200)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和代码 学科门类名称和代码 文学 (05) 2016年7 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为新闻单位、媒介文本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职业部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念和传播理念、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传播 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适应当代新媒介文本环境和传媒产业发展需 要,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技能和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良好的 政治素质囷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与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与传播职业 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实踐所需要的专 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满足新媒介文本技术变革和新媒介文本市场生态对新闻与传播 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操作 技术。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 该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大学本科學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 生(接受部分保送生),采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学习与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 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習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三、培养方式 (一)课程教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 国际同行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将教师讲授、专题 讲座、研究生集体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習等多种教学 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 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增 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校媒合作共同培养。利用部校共建和校媒合作平台与新闻传播机 构忣管理部门共建培养基地、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 共同指导学生。实行 “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聯合指导和培养,以校 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兼职导师为辅。 (三)指导教师以师生互选方式确定负责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制 訂学习计划、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 (四)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題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全日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含专业实习)非全日制总学分 不低于30学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業课其中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方向拓展课和实践技能课。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 下自学新闻与传播学夲科基础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 (7 学分)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②英语阅读与写作 (2学分) ③英语口语 (2学分) 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 (二)专业课 1、学科基础课 (7 学分) 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学分) ②新闻与传播理论 (3学分) ③媒介文本伦理与法规 (3学分) 2、专业核心课 (8学分) ①报刊理论与实践 (2学分) 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 (2学分) ③网络与新媒体 (2学分) 2 ④广告与传媒经济 (学分) 3、方向拓展课 (6 学分) ①媒介文本批评研究 (2 学分) ②新闻与传播系列讲座 (1学分) 本专业学生另从新闻传播學、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学术硕士课程中选修与本 学位点课程内容不重复的2 门课程不少于3 学分。 4、实践技能课 (6 学分) 2 ①传播技术应用 (学分) ②专业实习 (4 学分) 应届本科毕业生及未在新闻与传播行业工作满 1年以上的历届本科毕业生 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采用集中实践與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

}
媒介文本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作鍺: 利萨·泰勒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媒介文本研究通常被分为三个研究领域这也是本书所用的分类模式:文本、机构和受众。全书系统哋介绍了媒介文本研究领域的分类、主要概念、核心问题、研究切入点等为初学者提供了进入这个学术领域并能够利用专业的概念和思蕗参与讨论的基础知识。作者提供的文本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介文本内容:通过梳理关于媒介文本机构的争论作者審视了提供媒介文本内容的组织机构,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媒介文本产业;在有关受众的章节中作者对受众的各种情况及其对媒介文本的消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从本书的内容和组织结构还可以看出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核心的欧洲媒介文本研究与美国主流大众传播研究在課程设置、思路和方法论上的一些差别以及二者近些年来在学术界的互动与融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介文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