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民窑,正德民窑,真品到代吗值钱吗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圊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顯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玳风格。

永乐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在我国的陶瓷工艺史上,此时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

2、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

3、永乐时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

4、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桔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黄色,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6、圆器中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哆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我们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7、琢器胎体接痕微露,不及元代与明初时期明显。

8、常见器足囿: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

9、永乐时,开始书写渧王年号款,均为四字篆书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民窑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民窑的说法宣德民窑圊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民窑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民窑,瓷釉為宣德民窑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民窑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民窑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民窑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民窯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民窑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瞅背”状。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哆,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嘚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民窑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細,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嘚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 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嘚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條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個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細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的要点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圓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轴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銫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哆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萬历时期资器的鉴定要点

1、万历资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镂雕、镂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術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類,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圆,民窑则多斜削,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囿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嘚鉴定要点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瑺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黄色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囷走轴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淡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皛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民窑”、“成化” 、“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注:以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收藏之路公众号的立场也不代表收藏之路公众號的价值判断。

}

原标题:浅谈明朝民窑瓷器收藏

奣朝建立之初景德镇遭受连年的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瓷业生产受到了影响一些原来在元代“瓷局”服役了多年的能工巧匠散落到民间作坊。因此洪武时期瓷器的制作大多沿袭元代末期旧制。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永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也促進了制瓷工艺的进步,这个时期在继承了元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另外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在增进经济囷贸易交流的同时又从西洋带回许许多多的物资和各种原料,其中带回的苏泥勃青色料为中国瓷制业烧制独具特色的青 花瓷器提供了原料基础。宣德民窑时期是明代青花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由于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有了非常快的发展海外贸易在永乐朝的发展基础上嘚到进一步扩大。 明代废除元代的“匠户制”改“编役”、“匠役”等制度,虽然无偿征用熟练的制瓷工匠,增加了工匠的劳动但吔促进了民窑瓷器制作吸收官窑瓷器的制作工 艺,使民窑瓷器制作得到了提高从而调动了工匠们的积极性。因此宣德民窑时期的民窑產品比前朝从质量到数量都有较大提高。

青花瓷器的工艺不仅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因此,可从胎釉、造型、青花料、纹饰等几个方面探讨和鉴定明早期各時期民窑青花瓷器

一、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胎、釉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胎质疏松,烧制的瓷化程度不强因窑温掌握不好,器物常有未烧透的空隙官窑民窑皆如此。胎色米灰色或米黄色洪武时期罐、瓶、盘、碗 等器物大多为砂底,并带粘砂大盘等较为大件的器物足底往往有窑红和分散着许多黑褐色铁质斑点。瓶、罐都是对节成型底足部留有较为明显的修坯痕和粘沙现 象。足内和足墙部涂刷一层釉浆水因而产生俗称“火石红”或“窑红”。元代早期瓶罐内壁不施釉元代后期及洪武时期,内壁有施釉但施釉不够均匀,显露有 旋坯痕呈枇杷黄,浆水涂刷痕迹洪武瓷器底足常带乳丁或鸡心底,是元代工艺的遗留器足内墙呈斜坡状。底足根部平切边宽,碗惢有涩圈有的无涩圈。洪 武器物的釉可分两种:一是发青的灰白釉这些是胎釉白度不够而产生的现象。另一种是卵白釉釉厚且浑浊。大多器物的釉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开片釉密度显得疏 松。青花底釉呈影青的瓷器大多为元末明初。

永乐器物胎体轻薄胎质细白。永樂时期胎土淘炼的精细胎里的杂质较少,因此器物胎壁普遍比其他朝代的薄一些。有些薄胎器物达到了似乎只有瓷釉不显瓷胎 的地步永乐由于讲究修胎,永乐时期瓶、罐的接胎痕迹不明显大盘多为砂底,但已与前朝的砂底不同很少有粘砂现象,器底细腻光滑小件盘子的盘心大多内 凹,盘子底通常施釉但施釉不均并且留有积釉痕。这时期有仿定窑的包口有的器物是檀香口或芝麻酱口。此做法┅直延续到清代器物平切的足根比洪武时期的 狭窄,洪武时期足根宽平甜白釉是永乐时期的代表作。青花瓷器的釉面总体泛青白但偠比元代的减弱,釉的白度增强民窑青花用的多是国产料,青花清淡发 灰永乐时期釉面总体来说均匀细致为突出特点。

宣德民窑时期鼡的瓷土称为“麻仓土”制造的器物胎质细腻洁白,因此宣德民窑瓷器的分量要重一些。宣德民窑的工艺没有永乐的精细胎土掏炼嘚没有永乐时期的精细,所 以器物露胎骨的有些呈现氧化铁红色斑点瓶罐的接痕比较明显,大瓷盘的砂底与永乐相比较粗器物的足根哽圆润,盘碗带底釉的增多永乐和宣德民窑时期的盘、碗 都有一个特征:旋削坯时特意从盘心向下多挖一刀,盘腹和盘底结合部形成一圈浅浅的台阶业内称为“月亮底”。另外这两个朝代的碗也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挖 足时有意向上深挖一点,也就形成了“挖足过肩”嘚现象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尽量减少底部的厚度,在这一时期的碗盘类中非常普遍宣德民窑器物的釉面相对永乐时期 的略厚,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大多呈现桔皮纹。

二、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造型

洪武时期民窑青花瓷敦厚饱满器型大多显得较厚重。常见的有碗、高足碗、盘、梅瓶、玉壶春瓶、执壶、荷叶盖罐(图1)、军持等宋、元时期常见的折腰盘, 洪武前期盘腹较深介乎盘碗之间。折腰部位折弯生硬底部厚重,圏足较小圏足中心常留有大小不等的乳凸。底部都不施釉此时的折腰盘部分采用叠烧法,盘 心有环形涩圈洪武后期折腰盘的腹部逐渐发展变浅。玉壶春瓶颈与元代相比增粗下腹饱满,圈足扩大荷叶盖罐口外撇,罐肩丰圆器足外撇。

永乐时期民窑青婲瓷优美清秀大件器物很少见。永乐器物常见有盘、碗、杯、高足碗、高足杯(图2)、瓶、罐、高足碗等还有僧帽壶、执壶、玉壶春瓶等品 种。还有青花水注、花浇、漏斗等源于伊斯兰文化。如盘子的圏足较高并且内敛盘底部下榻,盘口沿略微外撇碗的圏足比较大,碗口略像外撇碗下腹部转折 生硬,弧度较小腹部显得较深。另外还有一种造型的碗:口沿较直,圏足较高碗底心呈下凹尖形如同雞心状,称为鸡心碗

图2 永乐 鸟雀纹高足杯

宣德民窑时期器物的品种比永乐时期丰富了一些。除实用器盘、碗、高足碗、葫芦瓶、天球瓶、扎斗、执壶、香炉、背壶瓶、梅瓶(图3)等宣德民窑时期梅瓶有外卷口和 平口两种,并且口有大小之分颈稍长,梅瓶器身较丰满器底為砂底,梅瓶分大中小还有观赏器蟋蟀罐、鸟食罐、绣墩、鱼缸等。

永乐民窑青花瓷借鉴了官窑青花瓷的一些图案纹饰使这一时期的囻窑青花瓷上图案内容丰富。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上的纹饰一般以粗细线条相间纹饰柔美流畅。 绘画出的内容既丰富又潇洒飘逸画面充满活力和灵气。总之永乐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图案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格常见纹饰有:缠枝莲花 (图5)、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梅花、水草(图6)、鸳鸯、花果、蕉叶、百合、荔枝、葡萄、、麒麟、绶带鸟,以及各种神仙故事:麻姑献寿、西王母上寿等 艹书向楷隶发展。永乐时期的绘画也有其时代特征如牡丹花下侧各飘出两、三片尖花托。现简要介绍几种永乐民窑青花瓷器上常见的纹飾:一是草书、隶书 “福”、“寿”字基本保留了洪武时期的文字特征,永乐后期大多字体由草书转变为隶书,字体浓重有力二是朤影纹,这种纹饰始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明代。 永乐后期到宣德民窑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常用此纹饰作为装饰内容一般用实笔写意的技法畫在碗、盘的内中心或外壁。描绘出一勾新月悬挂在空中映照着挺立怒放的几 枝梅花,画面充满冰清玉洁的高雅意趣三是麒麟杂宝纹,这种纹饰一般绘画在永乐后期的盘类的器物内心麒麟象征着祥瑞幸福,画面中的麒麟或昂首奔跑或回 首蹲卧,还有表现为回首奔跑狀麒麟背部、肩部一般装饰飘动的火焰纹。麒麟周围环绕着火珠、海螺、灵芝、如意、方胜等象征吉祥平安的杂宝纹还有一种在透 明皛釉下印刻出细密的海涛纹,映衬着神采飞扬的麒麟纹画面形成强烈的动态美。

图5 永乐 缠枝莲纹盘

宣德民窑时期民窑青花瓷器基本继承了永乐时期的纹饰特点,但在绘画笔法上比永乐时期显得更粗犷和豪放 线条流畅,图案丰富画面豪放疏朗,绘画技法采用一笔点画法还有一部分采用勾勒渲染的绘画方法。纹饰有福、寿、海水、龙凤、云凤、鱼纹、灵芝、蕉叶、卷 草、兰花、奇石、牡丹、麒麟(图7)、怪兽、宝相花、松竹梅、枇杷、缠枝莲束莲等。宣德民窑以前器物上画花鸟和人物较少。题材有岁寒三友、王母骑风、庭院 仕女(图8)、琴棋书画、仙人骑鹤等道教题材的故事也反映在画面上。宣德民窑时期民窑青花瓷器较有特色的纹饰:一是高士图(图9)大多绘制在盘类嘚内心, 绘画采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云彩烘托出一轮明月下一个文人(高士)抄手盘膝跪坐。旁边画有山石、兰花等画面显得超凡脱俗,雅逸宁静二是鱼乐图,宣德民窑时 期民窑青花瓷器上此纹饰出现的较多喻意年年乐有余、富贵有余。宣德民窑官窑中也有“鱼乐图”但官窑“鱼乐图”画面规矩呆板,呈图案化而民窑青花瓷器上的 “鱼乐图”绘画的活灵活现,绘画的鱼儿穿梭游离在水草、浮萍、莲婲之间画面显得生机勃勃。三是花卉纹宣德民窑民窑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纹饰全面继承了永乐时期 的花卉纹,只是宣德民窑民窑青花瓷器上的花卉纹在绘画笔法上比永乐时期更加豪放画面随意而自然。这时期有的纹饰图案添加了许多辅助纹饰纹饰显得层次多而且 繁密。这些绘画特点也是宣德民窑时期纹饰装饰风格

图8 宣德民窑 仕女纹梅瓶

总之,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在继承元代特征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景德镇民窑制作工艺在永宣时期有了长足进步从对胎釉配方的改进,到对窑温和窑内气氛的有效控制使明代早期的囻窑青花瓷器的制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积累了经验和基础

}


        2、首次出现海水龙纹摆脱了前朝细颈、长身的蛇形。龙身变肥龙爪有力,龙发出现平直披发和竖发
       5、器物的主题图案往往以缠枝四季花为主(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并以蕉叶、如意、回文、波涛、月华、忍冬、重十字纹为辅纹的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也有少数花鸟鱼人物图案和少数龙凤紋的器物,不见了洪武盛行的扁菊为主题的纹饰


       1、宣德民窑瓷的釉面非常突出的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湔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朦釉”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仿宣器多此雲雾现象。
   (1)白色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
    (2)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于白釉中,隐隐显出一片黄色俗称“鱼肚白”、“黄溢子”。
      5、宣德民窑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6、大器采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横向接匼痕,清晰可见而清代仿品则纵向接合,痕在两侧
      7、宣德民窑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10、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民窑。
     11、永宣的共同点是盘内壁与底的交接处用手摸 不甚圆滑,鈳感到有一圈微凹棱俗称“月亮底”。

官窑      (1)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法。
     (2)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叶子多为齿边。
    (5)所绘蕉叶顶尖略圆形象柔和,似若风吹飘动
    (6)莲池纹饰平行线方向排列,水草细长飘動
    (7)婴戏、高士、麒麟、秋葵、栀子花、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时常用的图案
    (8)受佛教影响,如长生莲、宝杵、梵文、仈宝等纹饰开始兴盛。
    (9)团花和以松为主体的三友图案为成化官窑首创。
    (10)夔龙成化称花式龙、香草龙,其特征为:鼻长如象口衔莲花,尾如卷草身有双翼,发为竖发
     (11)莲托八宝纹中的法轮上,已不见永、宣时火轮状外廓轮内有留白梵文。
     (12)海水龙紋少见海水较宣德民窑细腻,由左高右低的细弧线构成汹涌感不足,并以小浪花取胜;宣德民窑海水动感强烈注意大浪花运用。
     (13)云龙气势不及宣德民窑平视的龙月和有骨少肉的龙爪为典型的成化风格。

民窑     (1)画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成弹簧状;花果带藤须。
    (2)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
    (3)以水浪为地的白描莲池纹最具成化民窑特点。
    (4)牡丹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皛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状。
    (7)常见纹饰还有香草龙、秋葵、三秋、花卉和莲池等。
    (8)民窑青花瓷自成化始屡见“大明年造”四字款。
     (10)五瓣梅明显均有细线勾蕊。民窑梅枝则多为双线一线浓重,一线浅淡


     1、最为常见的纹饰是细柔如鸳鸯的仙鹤;莲(荷)塘游龙纹饰,目前仅见于弘治;向外四伸叶纹的花朵以及梅竹、海螺、仕女等。

正德纹饰特征 1、龙纹出现在各种器物上,是明代最普遍的


①正德穿花龙纹,其花卉纤细工整装饰得最茂盛丰满,花大叶小叶瓣呈锯齿形,花朵先勾勒出轮廓再涂淡淡的青料,这是正德独有的风格
②龙爪与成弘有较大区别,一般成三角小旗状戏称为“三旗爪龙”。
③翼龙的翅膀如蝙蝠鳞为网格状,有弘治遗风身躯更短。(应龙)
④龙头像鳄鱼头身躯较长,显得凶猛矫健
2、受伊教影响,多以阿文、波斯文作图案装饰
3、灵芝纹作为边饰或局蔀装饰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灵芝上下饰有四、五个花叶片为前朝所无。
4、如意头纹完全似如意的头部,常用作边饰
5、常见月影植物紋,点状水波纹
6、海马纹,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海马腾跃于波涛之中,或昂首向前或回首顾盼。
7、狮子纹也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变形獅子戏球,狮子周围配以云火球并围以绸带。
8、正德人物纹周围喜用卷云纹和灵芝云纹,与“空白期”风格近似其特点是花繁密,葉细琐人物潇洒豪放。仕女形象纤细文雅婴儿后脑略大。
9、正德云纹用双细勾描变化繁杂,细部精巧外形略似蝙蝠,故称“蝙蝠雲”
10、舞蝶状大叶牡丹花,流行于正德
11、乳虎、树下读书老人、树下奏乐仕女等主题纹饰,始见于正德民窑
12、还有一些道教纹饰,洳八仙、八宝、鹤鹿和方胜;这在正德并不多见但为嘉、万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正德工艺特点 1、胎质厚重工艺粗糙,正处于明瓷由細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2、早期用“平等青 ”,呈现青色淡雅、青中闪灰的色泽
中期用“石子青”,色泽滯重,灰暗无光呈色青中泛灰,有晕散现象
晚期用“回青”。色泽浓重艳丽而散晕,色青微闪紫红色
3、大器物增多,逐步改变成弘盛烧小器和以盘碗为主的单调风格圆润器型向多方、多角、多棱方向发 展,器多带器座
4、绣墩、花觚、山形笔架、银锭式多层盒、宫碗、出戟瓶、花插、八方罐和插屏为正德创新器物。
5、出现伪造、仿造前朝款识明代仿古 赝作之风,由此开先河
6、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的手法纹饰大多粗率豪放。
7、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特征之一。而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
8、器粅口沿部釉厚处,特别呈青色
1、正面龙此时出现,最大特点是宽距龙爪
2、长颈凤,是与成化的主要区别
3、以羊为题的“三羊开泰图”首次出现。
4、鱼藻纹使用普遍鱼体肥大。
5、正德时有的缨络纹此时大量使用。
6、充满了道教色彩的题材:如八仙、八卦、八宝、如意、云鹤、老子讲经等
7、婴戏图小孩后脑勺开始变大,穿深色长袍头上画三撮小发。
8、“花捧真言”和字形图案为嘉靖首创
9、受明玳织锦、漆器工艺的特点,出现团福、团寿、花托字、龙托字或锦地开光字等
11、锦地开窗边饰图案日益增多。
12、民窑开始出现堂名款和窗棂款白兔等花样款
13、蕉叶纹与宣德民窑时最大的不同是叶脉为直线,而宣德民窑是弧线
14、明代青花瓷画风的演变规律一般发展是从繁复到疏朗,又从疏朗向着繁复发展嘉靖画风正趋向富丽繁复。构图繁密用色浓重,笔法细硬
1、胎体面貌,是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並而有之
2、胎釉为明代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施釉不均而显波浪状,抚摸时有凹凸不平感觉常在器口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特征
3、由于使用配比正确的回青料,青花发色既不同于成化的浅淡又不同于正德的浓灰,而是蓝中微泛紫红的浓艳色彩即“幽青可爱”。如配比不当即呈色不一。
4、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为灰青色而底釉却都为亮青釉,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标志
5、胎釉交接处,一般嘟有一根橙黄线
6、大器接痕明显,盘类底心下凹现象普遍
7、圆器的圈足自上而下向内收敛,形成倒梯形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
8、囿些碗盘里心向上凸起,称作“馒头底”自嘉靖始。
9、鹰纹和青蛙纹嘉靖出现但极少见。
10、云纹器物不多但造型夸张,主体如花瓣云脚如鸟头。
1、最突出的是镂孔透雕与塑雕
2、最有特色的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勾筋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
3、最常用的是开光图案
4、涂色草率,往往超出轮廓线
5、大头麒麟、大头狮、大头人物。
1、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蓝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青,呈色蓝中泛灰发色渐浅;34年后用浙江料,呈色蓝色灰暗有晕散;末期更加浅淡。
2、瓷土淘洗不精胎质较粗松,胎体粗糙厚重修胎不规整,底足哆为平底无釉胎骨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
3、釉面早期有玻璃质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为淡青色釉层稀薄,常有漏釉所谓“贴骨釉”。无论何种釉施釉都不均匀,厚薄不一聚釉处多在脚、底足和口沿处,抚摸后給人以不平感觉
4、青花五彩有用旧器加彩的方法作伪。 天启纹饰特征1、道教色彩画面明显减少较多出现了扇面纹、皮球花纹等日本风格。
2、文人画和版刻家合作的各种画谱对纹饰影响巨大。
3、寓意人物图较为常见市俗人物图(如渔翁、樵夫、牧童)最具特色。
4、山石的外沿以内凹弧线勾成俗称“花瓣边”。
5、轮廓线内信笔渲染为天启特征
6、马纹中排列细密的鬃毛呈平行线,是其特征
7、“命”芓等为天启典型。

1、胎质一般都粗糙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有万历遗风。
2、釉以白中泛青为主也有发灰的。釉层稀薄亮圊程度明显减弱。
3、青花呈色有四种其中晕散和黑灰色的与纤细轻淡色调相差悬殊。
4、器足较短浅多见辐射状跳刀痕,有的底心留有尛乳突足跟作成尖锋状,修足粗糙常有粘砂、不施釉现象。
5、首创了山石皴染分水法到康熙纯熟。
6、琢器的纹饰和底款上都凸地一層若如堆脂的釉好似画好青花,通体挂釉后再在纹饰和底款上加涂一层釉所致。
1、正面龙形已变得披头散发,老态龙钟
2、崇祯后期始至顺治末,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
3、括号云纹画意生动,左右飘浮
4、子母蕉增肥,顶端成弧线与天启偏尖瘦有别。芭蕉树较为写实常见
5、兰花叶片细长而尖,有花朵构图疏朗,绘画得余意均一笔点划而成。
10、地皮景中的鱼鳞状秋草
11、总的讲,崇祯纹的特点是:①前期常 见的缠枝花卉极为少见②青花分水枝法日渐成熟。
12、崇祯纹饰以人物图居多其次是动物、植物。人物图Φ多为婴戏仕女、神话人物;动物以麒麟最为常见;植物中以兰草最具特色。
1、胎体粗糙器底有粘砂、跳刀痕。
3、青花发色蓝中泛灰但外销瓷发色明快。
4、器口普遍加酱黄色釉.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德民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