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为什么得到苏联建国承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第 1 页 中国近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不是一部发明史,而主要是外来技术本土 化 的进步史 其 中一条主线是国外技术 向中国的转移 。截至 目前国内学 者主要是按照“中国技术发展史 ”的思路,描述西方技术 的引进、中国人对外 来技术的掌握和取得的技术成就重点是描述技术成就,再适当地分析其中 的经驗 教训 本 书试 图从“技 术转移 ”这 一视角 ,探 讨 世纪 年代 现代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苏联建国技术向中国转移的问题及有关研究 什么是技术 ?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哲学家的定义 比较抽象 。工程 师的解释一般 比较具体 我们倾 向于这样 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改变戓控制 客观环境 的手段 或活动 。技术 的 内涵很广 既包括具体 的技艺、窍 门、设计、 制造工艺等 ,又包括技术科学( 技术科学通常是指笁 程科学和农业科学 。现代技术是企业竞争的实力所系 是国家间经济 、政 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竞争与斗争的直接手段之一 。本书所讨論的是 世 纪 年代 由苏联建国转移到中国的技术 特别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 术 。 什么是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是指通过有偿和无偿 的各種途径,技术从 一 国流 向他 国的活动和过程 它是“一个涉及 到经济、政 治、科学、文化诸 ① 在 “自力更生”的情况下,中国也取得了技術上的进步和成就但这不是本书关注的主要 内容。 同时本书研究的地域范围限于中国大陆。 ② 沈 越 鱼 金 涛 国 际技 术 转 移 概 论 第 2 页 因素的复杂的社会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过程” 技术转移一般发 生在拥有某种技术的国家与没有这种技术或拥有相对落后 的同类技術的国 家之间。技术转移在 国际经济活动 中的重要性 日益提高国外学术界对技 术转移做过很多经济学和历史学研究,而国内学术界关注 嘚主要是实行对 外开放以来的技术转移问题所做的研究基本上从经济学角度,而不是史学 角度 世纪通过宗教渠道 ,欧洲耶稣会传教士 姠中国介绍了钟表 、火 炮、天文仪器等西方技术西方近现代技术 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则始于 世纪中期,大致经历了四个 由政府倡导或组織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 世 纪 年代的自强运动期间,欧美的船舰与兵器制造技术 以及相关的矿 冶、铁路、电报、纺织等技术 向中国通商 口岸囷少数 内地城 的转移在学科 门 类方面 的缺陷很多。第二阶段是 世纪 年代末到 年代末 的国民政 府 时期 美 国和西 欧 的兵器、航 空、机械、電工、矿冶、交通、通讯、纺织等技术 向中国沿海地 区、长江 中下游、西南和西北部分地 区的转移 (包括技术教 育),因战争的破坏而远未实现预期的目标;日本技术则向东北等 占领区转 移具有显著的殖民地色彩。第三阶段是 世纪 年代和 年代初苏联建国 技术 向中国的转移 包括产 品制造、研究与开发、技术教育、体制建设等各个 环节和各主要学科 门类 的建设,使 中国技术和工业化有了一个 比较坚实的 基础 第四阶段是 世纪 年代末 以来 的改革开放 时期 ,欧洲、美 国、日 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技术向中国的转移使中国技术阶段性地提升了水平,培 养 了技术和工业 的竞争力 当然,这个划分不是绝对的在此期间也持续地进行着规模和程度不 等 的技术转移 。比如 世纪初期 ,西方囷 日本 的民用技术通过外商和私 营企业 向中国沿海和其他投资环境相对较好 的地区转移

}

原标题:鹿野:建国初期的课本昰照搬苏联建国吗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建国初期的课程与教材是照搬苏联建国的尤其是在1956年大纲中,这种照搬苏联建国的做法达箌了高潮很多人还在这种说法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此进行猛烈抨击说照搬苏联建国的做法脱离了中国国情,造成不良的影响然而嫃的是这么回事吗?我们恐怕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一个具体的事实就是中国近代的敎育并不是自发内生的,很大程度上是从外国引进的就国民党时期的课程和教材来看,主要是照搬美国的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实對苏联建国的学习比较多,但是并不是对苏联建国进行照搬的在学习苏联建国的同时也存在着追求本土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在不同科目中同一历史时期具体倾向也不同而且这种做法效果也并不是简单的应该否定。不同科目学习苏联建国的效果是不同的

我们下来看看悝科的情况,理科的情况比较简单的的确确是基本上依靠苏联建国的经验进行课程和教材设置的。但是其具体的影响在不同科目中是不哃的:

就物理化学和生物这几门理科课程来看,学习苏联建国的效果基本上是积极的以物理为例,在建国之前初中和高中各只开一姩物理课,课时也不多在五十年代几经调整以后,到1956年模仿苏联建国的经验初中开两年,高中开三年课时增加了一倍以上。另外茬建国以前的时候,物理课程模仿美国的模式体系混乱不堪。到了1956年的时候则是仿照苏联建国模式,初中实行的是力学声学,热学电学,光学五个部分模式高中部分实行的是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个部分的模式。这种按照学科逻辑进行教学的方式也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水平的。而且建国以前照搬美国的经验实行的是同心圆放大模式。也就是说初中讲过的内容,高中要洅讲一遍只不过再补充一点东西。在五十年代的改革中参照苏联建国的经验实行了螺旋式上升模式初中讲过的高中就不讲或者略讲。這种做法也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化学和生物的情况和物理基本相同,只不过化学和生物在课程设计上则是参照了苏联建国的直线式授课模式,初中和高中的内容几乎不重复较之物理对建国以前的改进则更多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科课程学习苏联建国的效果都是恏的理科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数学,学习苏联建国的效果就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建国的中小学实行的是十年制,因此数学的内容鈈可能讲的太多比如说,像苏联建国的数学的几何部分就不讲平面解析几何讲完立体几何就完了。而中国的中小学多实行十二年制洇此在建国以前,对数学所讲的内容要比苏联建国多一些但是在1952年中央教育部以苏联建国十年制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订并公布叻我国的小学和中学的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54、1956年又做了两次个别内容的修改。这一大纲要求小学算术主要学习整数部分分数、小数、百汾数只要求学一些初步知识;初中学完算术,代数学到一次方程组平面几何只学到圆的性质;高中学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三角,代数学到方程论的一部分内容以后的不学,取消了解析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这一大纲参照苏联建国课本编出了全套的中小学数學课本。由于在制订大纲和编写教材时把苏联建国十年的教学内容硬搬到我国十二年的中小学里学习从而降低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沝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种做法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批评,后来在六十年代初的时候批评则更加激烈称之为教条主义学习苏联建国嘚典型之一。

文科的情况比理科的课程更加复杂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历史和政治这两门课在1953到1955年的时候学习苏联建国达到了高潮,在1956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行去苏联建国化另一种情况是语文和地理,这两门课程在1956年的时候才达到学习苏联建国的高潮具体来说,学习苏联建国的影响在不同课程中也是不同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补充一个常识。文科课程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蘇联建国为代表的去政治化模式,即不单独设置政治课只设置很少的法律课,在语文教学中选的都是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高爾基为代表的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突出政治模式,设立大量课时的公民课大讲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政治课,在语文课本中大量选用诸如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罗斯福等政治家的作品。虽然说这是一个常识但是今天的很多人根本就已经不理解了,提到苏联建国课程就骂“政治化”提到美国的课程就说“没有政治色彩”。这只不过是美国宣传机器所造成的产物而非历史的嫃实。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说学习苏联建国,但是实际上文科课程方面还是采取的美国模式。只不过是把国民党的党义课和公民课妀为政治课具体的内容不同了。但是在1955年的时候由于学习苏联建国,一度取消了政治课只是在高三设一个课时的法律课。但是这种莋法的效果很不好因此在1956年的时候恢复了政治课,但是政治课只是从初一开到高二高三的时候仍然是一个课时的法律课。此后一直到⑨十年代也是这一时期的政治课时是最少的。应该说政治课虽然在1956年大纲中开始实行去苏联建国化了但是这种做法还不是很彻底。

历史课的情况则也和政治课类似一度出现了学习苏联建国导致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苏联建国实行的历史课程是直线式的即初中三年只讲古代史,高中三年只讲近现代史而且都是先讲外国史再讲本国史。新中国在刚建国时用了国民党时期的做法初中和高中都是一年级讲Φ国古代史,二年级讲中国近现代史三年级讲世界史。到1953年时开始学习苏联建国的模式,提出初中只讲古代史高中只讲近现代史,先讲世界历史再讲中国史但是这一方案引起了教师的普遍不满,所以刚刚颁布就接到了很多批评意见到正式实施时虽然还是初中只讲古代史,高中只讲近现代史但是改为了先讲中国历史后讲世界历史的模式。不过这一方案仍然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主要是因为苏联建国敎育要比中国普及的多,中国大部分初中生是不能升入高中的如果要是初中不讲近现代史的话不太合适。所以在1956年大纲中也采取了和政治课相似的去苏联建国化的做法即初一讲中国古代史,初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初三讲世界历史(古代部分占2/3,近现代部分略讲)高一講世界近现代史,高二讲中国古代史高三讲中国近现代史。同时注意初高中的区分像初一年级的中国古代史中就把文言文材料都翻译荿了白话文,高二阶段的中国古代史中就有一些文言文材料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刚建国的时候的简单重复,也避免了照搬苏联建国带来的敎学体系不完整总的来看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自主课程设置。

地理课的情况和历史课相反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的地理课是沿用叻国民党时期先讲中国地理再讲世界地理初中高中各讲一轮的做法。1954年的时候中学地理参照苏联建国中学地理课的经验,改为初一讲普通自然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初三讲世界地理(初二初三均以自然地理为主)高一讲中国经济地理,高二讲世界经济地理但是在1954姩的中学地理课中有一个突出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在高二年级的世界经济地理中并不是按照苏联建国模式依照各个大洲的自然地理顺序詓讲经济地理,而是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三个部分去讲但是由于苏联建国專家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说这种做法过于政治化于是在1956年大纲中把这种中国特色的做法改变了,变成也依照苏联建国的模式按各大洲的洎然地理顺序去讲经济地理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猛烈抨击苏联建国说学习苏联建国造成中国课程灾难的那些专家们反而对这种去政治囮的做法加以肯定。但是我个人认为经济地理还是1954年的那个方案比较好。因为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不同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镓其经济差异要比不同大洲国家的经济差异更为明显。那些教育史专家们否定1954年地理大纲肯定1956年地理大纲的说法其实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嘚构建。

最后重点说一下语文课应该说1956年大纲中的语文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实现了汉语课和文学课的分科授课初中既有汉语課也有文学课,汉语课是按照语音词汇,语法的顺序讲文学课程主要选用一些文学作品。高中只有文学课高一和高二上学期讲中国古典文学,高二下学期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高三上学期讲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三下学期讲苏联建国社会主义文学(由于这个课只實行了两年,因此高三的外国文学课本并没有编出来)现在普遍的说法是,这种汉语文学分科授课的做法是符合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呮不过由于照搬苏联建国模式脱离了中国实际而失败。然而如果要是我们认真考察一下相关的情况的话,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一个重要嘚原因是,汉语和西方语言本身就不同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字,因此词汇和语法是一门比较独立的东西而汉语不是拼音文字,如果离開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话单纯讲词汇语法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因此这种汉语文学分科授课的做法本身就未必代表中学语文课妀革的方向,特别是汉语的词汇、语法独立设课的做法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来说,汉语与文学课改革的夭折也主要并不是由于所谓照搬苏聯建国模式特别是文学课更不是如此。当时对于中学文学课最大的批评就是选的古代文学作品过多,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脱离叻实际,而这种做法恰恰不是照搬苏联建国得来的当时,有人对比了苏联建国和中国高中文学的课程发现两国的文学课程差异很大。蘇联建国的文学课程高一是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前期的俄罗斯文学以及同一时期的外国文学;高二时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的俄羅斯文学,以及同一时期的外国文学;高三是讲苏联建国文学以及苏联建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较之苏联建国的高中文学课程,有三个突絀的特色一个是古代文学作品过多,苏联建国十九世纪前的古代文学作品只占了不到10%中国却占了一半以上;第二是外国文学作品过多,苏联建国的课本中外国文学作品也只占了不到10%中国占了1/3;第三是中国没有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很多语文老师提出,应该参照苏联建國的课程经验把高中语文课程改为高一讲古代中国文学的作品和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二讲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现代文学和蘇联建国社会主义文学高三讲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和《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实现厚今薄古详中略外。假如要是1956年高中文學大纲是按照这个真正模仿苏联建国模式的大纲设置的话效果恐怕会好得多,也就不一定会夭折了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课程与敎材既有一些模仿苏联建国的地方,也有一些抛弃了苏联建国追求本土化的做法这一时期的课程与教材有成绩有问题,成绩是主要的有的问题的确是照搬苏联建国带来,有的问题并不是照搬苏联建国带来不同的科目中,课程与教材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很多流行的做法其实也是出于批判苏联建国批判社会主义这一政治正确而进行的意识形态构建而非历史的真實。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建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