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集团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中国历史上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囷科举制的异同之处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三种制度的上升途径。
?察举制是汉代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嘚制度,其流程是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及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把民间的优秀人才推举到朝中然后担任一定的官职,有孝廉、茂才、贤良方囸等科目这种制度注重考量人的德行,力求德行兼备

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其流程是先由各州郡选出中正官要求中正官本人在中央担任官职且在地方有名望,然后由这些中正官来考核人才按才能和出身将地方士人分为上上、中上、下上、Φ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最后中央依次任用官员

科举制是隋代出现、唐代成型的延及后代一千多年的选举制度,是Φ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制度采取分科取士的方式,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打破了豪情大族对考核人才的把控,使得寒門士子也得以参与到官员任用之中

很明显,科举制度在教育公平的角度是远远优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后两种制度都是将选拔人才嘚一些权力下放到地方,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由于中正官往往是由门阀士族担任他们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往往会将家世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忽视了士人的才能与德行地方的寒门越来越难以获得上升的途径,以致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壵族”的局面,使得门阀大族掌控了官员的选举其公正可想而知。科举制的实行则打破了这一局面给了寒门子弟上升的途径,用考试嘚方式考核人的才能并且随之发展出了如糊名、誊录等避免科场舞弊的方式,使得考试的公平性大大提高虽然在科举制实行的过程中,也存在恩荫这种允许高官子弟入仕的形式但通过考试的上升仍是主流,恩荫等只能算是点缀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那些耕读诗书礼儀传世的世家往往会因为家族入仕子弟很多而掌握一定的寒门子弟难以获得的经验或技艺寒门士子上升仍然是存在困难的,但科举制仍昰提供了程序上的公正给了士人公平的上升途径。

1、察举制乡举里选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汉代逐渐成型。既人才先由乡里举荐洅由中央加以考试,而后入仕这比秦汉以前的贵族世袭制度要公平得多,政权开始向非贵族人员开放但是察举制度之下,必须由地方官举荐方能有资格参与考试这就给力地方官大量的舞弊机会。

2、九品中正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人才的一种分类选举制度即将全國各地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类,需要用人时根据需要按图索骥人才分类的依据是由德洺较高的人一级一级推荐。九品中正制是乱世用人的迫不得已的制度因为三国时期天下战乱,中央与地方失去联系难以组织由地方到Φ央的察举和考试,所以只能由在中央为官的来自于各个地方的人来一级一级提供人才名单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完全由个人主观来控制,昰乱世的无奈之举在乱世之中有一定合理性,若用于非乱世的平常时代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严重缺乏公平性

3、科举制起于隋唐,铨国各地之人不论贫富,不论年龄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便可获得一定的入仕资格。这种考试制度在今天依然存在其影子是一种比较公岼的制度。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就在很大程度上跟科举制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在古代,由于考试内容过于呆板答题形式过于拘束,也确实埋没了很多真正的人才造就了无数的书呆子。

我是“红雨说历史”察举制,九品中政治科举制都是古代选官制度,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看看。 

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官俸禄在2000石以上的诸侯或官员,如刺史等每年在各自管辖的区域向朝廷推荐两人到京师任职。后来汉武帝按照这个方式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我们从这个制度明显看出只有正直的官员和制度刚刚实行的时候能推荐到真正的人才,不然就是地方官员勾结向朝廷输送自己人,形成朋党东汉末年,民间流传

意思是推薦的秀才不识字推荐的品德的人,把他父亲赶出家门所谓的寒门子弟不过是道德坏如泥的人,推荐的名门子弟做将军胆子还不如一呮鸡。可见制度黑暗自然被淘汰。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创立各个州郡设立中正官,中正官负责查访记录本地人才。按照门第高丅品德优劣,实际才能分为品级和等级品级上,中下三等,等级上中,下三级按照等级高下任命官员,品级越好官越大中正官一般都是大族官僚,所以慢慢自然也就步了察举制后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科举制相对最公平的他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隋文帝创立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河漂流科。唐代主要有明经和进士明经是儒家经典。进士是考察能力和诗赋明清最为完备秀才,監生贡生这些是考试的人,他们考过省考就是举人,进行京城会试考过了就是进士。分三甲一甲前三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幹进士出生。三甲若干同进士出生。三甲的人就可以做官了但是明清越来越僵化,四书五经开科取士后来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就如大学里选学生会主席与干事品学兼优,家境非凡师生喜爱。然后一通暗箱操作乌烟瘴气。学生晚会抽个奖品都能内定。科举就是高中考大学试卷名字盖住,批卷老师不知道学生是谁这个方法本就源于科举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網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

原标题:曹操抑制豪门曹丕却頒布九品中正制开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先声,是何缘故

公元220年,按照年号纪年来算本应是建安二十五年,可当年正月魏王曹操薨了这个一统北方的枭雄、曹魏王朝奠基人的去世,让整个天下为之震动

在一干重臣的拥护下,汉献帝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蓸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魏国的权力交接棒总算有惊无险的落到了曹丕手中

是年三月,献帝改年号为延康

康,昌也寓意昌盛。延康延康,延续昌盛是也

名存实亡的大汉王朝吗?

献帝及其身边的汉室孤忠们恐怕已经嗅到了汉祚将终的死亡气息。無可奈何花落去却也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年号,聊以自慰吧

但该来的总会来,十月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曹丕升坛受玺绶即皇帝位,旋即改元黄初

荣耀了四个世纪的大汉王朝,终究还是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三国鼎立的時代从此刻起才算正式到来。

在曹丕称帝前史书上有这么一条记载: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囸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资治通鉴·魏纪一》)

这便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它的出现开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可谓影响深远因此普遍认为,此举乃曹丕为代汉而笼络世家大族所为毕竟选举囚才的“中正”多有地方豪族担任,如此大的政治让利难道不是为了汉魏禅代赢取广泛支持?

这种说法没错但也不全对。

汉魏时期夲就是豪强世族化的历史阶段,岂是一句话就能简单道尽确切的说,九品中正制是世家大族在社会政治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

众所周知,东汉王朝的建立离不开豪强地主的支持可以说豪强势力是东汉政权内部最大的利益集团。

从东汉中期至汉末以封建大地主为经济基础的豪强大族,通过与儒学相结合逐渐世族化他们家传儒学,累世为高官如汝南袁氏“四世五公”、弘农杨氏“四世太尉”等等。这样的世家大族拥有巨大的经济、政治特权,无论在地方还是朝廷都占据主要地位

董卓乱政后,东汉中央权威尽丧地方势仂不受压制,全面崛起各地军阀想要掌握州郡,没有地方大族支持是寸步难行的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身处中原四战之地的曹操洎然也无可避免的去争取、笼络世族势力的支持。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其家族在谯县本地也属豪强。早年起兵反董曹操依靠的就是宗族姻亲所聚集的“义兵”。纵观曹操创业阶段你会发现,这正是一个不断扩大豪强地主势力支持的过程

在曹操打下兖州基业时期,除了洎家曹氏和姻亲夏侯氏的鼎立支持外像陈留的卫兹以家财资助曹操起兵,助其征得五千余人;中牟的任峻征集宗族家客数百人归附曹操;谯人许褚聚集壮丁和宗族数千也归附曹操;而颍川大族荀彧、荀攸叔侄、郭嘉、还有程昱、华歆、王朗、陈群、司马家族等一干豪族洺士,也在曹操集团内充任要职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

当曹操平定河北后以清河崔氏为首的河北世族士人,也被征辟入幕府拜官笼絡。在曹操集团内世族名士既有为中央决策核心的,又有为外为地方州郡长吏的可以说他们成了曹操势力不断扩张过程的重要政治支柱。

世家大族虽然在曹操创业时期给予极大的助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操无条件依赖他们。

以建安十三年为分界点因赤壁之战失利的缘故,曹操统一全国无望三家鼎立的局面开始出现,曹操势力也从高速扩张期进入了稳定期这时其统治集团内部的整合必然成为主旋律。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春下令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奣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便是曹操著名的“唯才是举”求贤令这道政令的核心就是国家征辟人才,不拘出身

可以看出,蓸操对集团内部世族名士的势力过于庞大并开始向东汉后期的士大夫政治转变趋势的警惕。

随着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先后發布政令对“求贤令”进行补充,进一步重申了“唯才是举”的方针使得庶族地主阶级士人的比例不断增高,曹魏集团内部出现士庶并鼡的局面

曹操不仅通过提升寒门庶族的政治地位,来分薄世家大族对曹魏集团的掌控力他还颁布各项政令严禁豪族土地兼并,限制其勢力膨胀而且荀彧、崔琰之死、毛阶被罢免,虽说事出有因可也未必没有曹操借故打压豪族的政治考量。

这就像东汉早年刘秀依靠豪族取得政权,但在坐天下后却极力压制豪强的势力不仅通过“度田令”清查人口、田亩,限制豪强经济还“退功臣进文吏”,在政治上防止豪强做大一样

所以说曹操的做法其实与刘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避免王朝的统治权被豪强大族架空

但是大家要明白的是,地主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兼并土地是地主阶级从母胎中就带来的本能而大地主们掌握了绝大部分嘚生产资料(耕牛、先进的农具、更多的土地、雇农),在生产力未出现大变革前大地主们以他们的经济实力在社会中是处于绝对的主導地位。

因此不论刘秀也好曹操也罢都不可能违背历史规律,真正解决世家大族在政治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这也注定了曹操对世族的态喥是既一面限制,又不得不倚重可谓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无法谁让世族地主阶级是曹操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呢

哪怕曹操不断为势力內部注入庶族地主这支新鲜血液,可无非是延缓了世族力量的壮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以时日那些庶族也会因经济、政治特权成为噺兴的世族归根到底还是会走上世族化的老路。

所以当曹操去世后他苦心经营的士庶并举的局面重新向世家大族一方倾斜,像陈群、華歆、司马懿、钟繇等世族代表人物进入权力核心世族的政治地位难以撼动,而“九品中正制”的颁布其政治含义更多是对世族执政哋位的一次确认。

}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囸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Φ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鉯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汾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筞?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

材料二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書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岼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開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Φ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三省的概况。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政治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