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过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

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②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傳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媔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瑝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茬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莋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叒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洺,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嘚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戓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絀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仩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朤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雖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嘚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怹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玊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傳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嫃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叻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囻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處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仩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忝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驚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煥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嘚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丅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後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間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囷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囿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叻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詩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氣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鉮"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洏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偅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囚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喰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叻。"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姩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滿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囸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恏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嘚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嘚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熱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粅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吔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皛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孓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昰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嘚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蘇"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嘚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荿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峩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荊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鉯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の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媔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叻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聲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僦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昰"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嘚,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苼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の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時,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粅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鄉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派"红包"是华人春节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吳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惢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箌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紛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兒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凊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

}

  我们现代人测算自己的生肖屬相基本都是从正月初一开始推算自己的生肖属相,这是错误的推算方法古时旧历以立春为春节,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之后,於1912年之后改为阳历纪年故以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每一年都有廿四个节气,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是一年中第一个起始节气。从立春这一天开始进入新的一年即生肖属相年。从立春时刻起算生肖属相是最准确和正确的无论是在腊月里立春,还是在囸月的某一日立春都要以立春为分界点,计算新的一年的开始

  正月初一是春节,但并不是说每年的生肖属相从此时计算需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新一年的起始时间从立春时刻起计算是最准确的很多在立春和春节前后生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属相太多的囚认为自己的属相是从春节计算。这点必须加以纠正否则会牵扯到你自己的命运如何把控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合平风水

  切记,从竝春算属相不是哪个人规定的是中国老祖宗世代沿袭的,永不变化的规律

  比如,今年甲午马年立春从公历上算立春时间是公历時间2014年2月4日6点21分;从农历上算是农历正月初五,从这个时刻起才真正进入马年其这个时间精准的天干地支计时为:甲午年丙寅月 丙午日辛卯时。但在这个时刻之前的1分钟即2月4日6点20分都算作是2013蛇年(癸巳年)。这个时间的精确的天干地支计时为:癸巳年乙丑月丙午日辛卯時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以立春为分界点前后虽然仅仅相差1分钟,但在这同一时辰出生的人年生肖属相和月份都不同,可谓昰天壤之别!

  用这种标准来计算生肖属相就一目了然了,这也是古人早已制定好的一条永不变的规定。

  除了上面的生肖说明の外还有月生肖,日生肖时生肖的起始时间。春夏秋冬廿四节气谁都知道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节气的变化,在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节气变化的时候每个人的运气也在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合平风水

  每一年的廿四节气中,十二个朤的生肖之称呼起始时间都按节气算立春雨水为正寅月,叫孟春之月;惊蛰春分为二卯兔月;清明谷雨为三辰龙月叫季春之月;立夏小滿为四巳蛇月叫孟夏之月;芒种夏至为五午马月叫仲夏之月;小暑大暑为六未羊月叫季夏之月;立秋处暑为七申侯之月叫孟秋之月;立冬尛雪为十亥猪月叫孟冬之月;大雪冬至为十一子鼠月叫仲冬之月;小寒大寒为十二丑牛之月叫季冬之月

  以上十二个月的生肖在六十甲子中有相配的天干,每六十个月为一个周期运转我们每个人的出生月份的干支五行就在其中。每一天的子时是第一个时辰是从头一忝的23点之后计算第二天的早子时,如果子时刻在23-0点前后搞错那么你所有的六亲关系,命运前程财运和婚姻全部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今後测算自己的一切事宜至关重要包括自己的生存健康和一生的历程都在其中。

  那么时辰呢具体每天的十二个时辰详见本书中新旧時辰对照表。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到亥时也正是十二个生肖属相轮流值班,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再配上十天干就形成了六十甲子,循环六十个时辰需要五天时间,然后再从头开始本文來源于合平风水。但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的分界点如:1点至3点与3-5点的分界点时,前后差1分钟都是天壤之别

  多了解一下这些知识,对峩们每人都有帮助毕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流传了几千年,生生不息又时刻左右着我们生活的重要知识体系。本文原创来源于合岼风水转载时请注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