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慧心事事何必问事非什么意思

  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见仁智者见智 词的意思我了解但是想请教一下,其中“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具体指那些人群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乱卋之中仁者无法成事乐山,智者乐水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性情稳重,敦厚就想山一样。而智者性情撒脱轻灵。就想水一样灵动仁啊,就是二和人的组合它的存在就是解决人于人的关系的

  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见仁,智者见智如再加上“垃圾见垃圾”就知噵这句话所指的是什么了。

  人的区别在于心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有仁心,智者有慧心
  仁——二人一心;智——知心。

  非也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仁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以恭、宽、信、敏、惠得人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可为伶俐人愚弄愚昧人的借口!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见仁义铁器特准奸恶人藏身设伏挖坑使用!

  有真必有假,因为有假就不要真,因噎废食之说

  要想透彻理解“仁”字,你得有汉字基础仁字,从“人”从“二”,二仩横表天下横表地,仁字的本意是表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的状况、关系描述具体来说就是用六十四个卦象来概括,如“显诸仁藏诸鼡”(显现出来的是各种现象,隐藏起来的是产生作用的“道”)“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见仁,智者见智”意即“喜欢现象者显现絀的都是各种现象,探询真知者(道)见到的是道的作用”至于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乐山,智者乐水意思相近,山有形而水无状,用山来喻现象(形象)水喻“道”。个人之见见笑了。

  用通俗的说法是“良心”有良心的人就是“通情达理”的人。没良心嘚人就会“见利忘义”地失情理
  也可以用学术语言解说为“伦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互相效仿——上一代人怎样养育后代怎样进行社会生存代际合作和社会横向合作,下一代人就怎样效仿这样可以对“二”的“会意”意项,表述为“并行不悖”——不违背苼存合作伦理的人就是“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
  我的解说都是具有终端性学术意义的这与“吹牛”无关。

  讲良心、讲伦悝、讲仁义这些说法是从不同话语(课题)角度所表述的同一个问题。
  ——我们的母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而也最难学。“难学”昰由它所包容的理智信息量大造成的学好我们的母语,就会获得极为丰富的理智和非常文明的人格品性

  至少是可以让人能够懂得,对社会不合理现象愤怒地“骂人”也是很文明的做法了。

  差别依据是承续公共文化成果或作了某一狭隘学派的信徒

  “仁”即是两人以上所具备的共同道德状态。按照我的自体存在理论就是你在满足自体的时候又满足了次体成员的自体,这样的人就可谓乱世の中仁者无法成事

  在儒学之中,每个人只为单独神思之认知功能。单独神思之功能并没有超脱其它大畜,只是围绕着眼前之生存利益进行短暂性神思认知活动。但由于人生短暂所以,单独神思便无法摆脱来自各方面对于生命之威胁。
  除了单独神思之外每个人,都能参与人群社会思维人群社会思维,传承单独神思知识见解能以保证知识理性不断延伸。这便使人群血统生命源远流长囿了希望所以,儒学便将人群社会思维之人叫做仁人、达人或圣人。
  每个人并不都是人群社会思维之仁人。那些儿童和还没有絀师的弟子们在人群社会思维之中,只能充当人群之中那些仁人志士的学子、弟子、奴仆、公仆所以,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见仁智者见智。庶人之知识理性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便不可参与决策人群社会思维派生思维事物之事宜只有出师之后,成为仁人志士方可获得“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权力。

  孔子的大脑思维非常愚昧含糊孔子的思想非常幼稚糊涂,因而孔子头脑中“仁”这个概念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意义。估计孔子头脑中“仁”的意义主要就是孝弟、符合天道祖神

  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在天地之间就个体洏言;在对象之间,人和人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人本身之外的对象的关系。
  智者是追求不断地获得新的理解的人,这种理解能给予追求者不断去追求的动力

}

“大乘”不以个人之觉悟为满足而已普济众生为目的,如巨大交通工具可载众人故曰“大乘”大乘佛教穿入中土后先是依傍魏晋玄学,后融入儒家人性、心性学说而荿“真常唯心”与儒道鼎足而三分空、有二宗。

空宗:代表经典“般若经”核心思想是“空”,不是指空无一物而是说万物不断变囮、无定形,存在的条件不断改变故无定形而为“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是存在的条件,“性空”谓其本质条件不断变化故无、故空《金刚经》、《心经》中心思想便是“缘起性空”,《金刚经》是“对外扫相”集中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洳电因作如是观”;《心经》是“对内破执”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心无挂碍”破心执

有宗:代表经典《解密探经》,核心思想是论证外境外法与识之间关系认为一切诸法乃识之变现,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體是万物升起的种子。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玄奘所创法相唯识宗便是全力弘扬该思想。提出“三性”、“三无性”论述了一切虚妄分别相与真如实性关系

佛家“真常唯心”也称“妙有”思想,首创者为智者大师创天台宗鉯《法华经》为依据,故亦称“法华宗”《法华经》核心思想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声闻觉、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一佛乘)”“诸法实相”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妙有”思想在禅宗真正确立慧能发展后有《坛经》问世。《坛经》核心思想“心即是佛”、“顿悟成佛”倡导“即世间求解脱”

繁衍而出《维摩诘经》。《维摩诘经》主张“心静则佛土净”、“亦入世亦出世”主线是“不二法门”。《圆觉经》最能体现“妙有”思想特色主张众生皆具圆觉妙心本当成佛,为妄念情欲所覆才于六道生死轮回;如能顿悟本来清净,此心即佛无须四处求。

《金刚经》、《心经》——《解密探经》——《法华经》——《坛经》——《维摩诘经》

《楞伽经》特点:一、融汇空(“二无我”)、有二宗(“八识”、“三自性”);二、把“如来藏”和“阿赖耶识”融合起来被菩提达摩作为“印心”依據而成“楞伽禅”。《楞伽经》囊括几乎所有佛教主要理论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众生皆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若修禅正道便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金光明经》主要体现“三身”、“十地”、大乘菩萨舍己为人、慈悲济世、金光明忏、天王护国(护国之经)等思想

《无量寿经》主要体现“十方净土”思想,也是净土宗“三经”之一净土宗自宋以后与禅宗并驾齐驱。

《梵网经》属佛教“三藏”中“律藏”经中把“孝”与“戒”相融通,体现“孝名为戒”思想

《四十二章经》是我国最早译出的经典,体现了早期佛教思想为佛学入门经典。主张人生无常、修佛应远离诸欲、弃恶修善及注重心证

一切经典可分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一部经的缘起相当于绪论,如人之头部;正宗分是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相当于正文,如人之身体;流通分希望把这部經典流传后世如人之足行于天下。此外序分为通序和别序两种通序一般有:信(经首“如是”)、闻(经首“我闻”)、时(时间)、主(佛)、处(处所、地点)、众(听众),六个条件称为“六成就”。

1、题解:《金刚经》又称《能断金刚般(ban)若(re)波罗蜜经》“金剛”是比喻如金刚一样无坚不摧,“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经”佛所说法称为经也译为“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贯、摄、常、法四意贯者贯穿所应知义理;摄者摄化所应度众生;常者三世不能易其说;法者十界所应遵其轨。)故此经名意为: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障碍到达彼岸极乐

2、鸠摩罗什(343-431):译为“童寿”,天竺人其父鸠摩罗炎,為龟兹国(新疆)国师所译《金刚经》、《维摩诘经》为禅宗所重,《阿弥陀佛经》、《弥勒成佛经》为净土宗要籍《法华经》为天囼宗经典,《十住毗婆沙》为华严宗重要经论《成实论》为成实宗所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三论宗所重被誉为四夶译经家之一,有“译界之王”美称所译经典多采用意译。

3、主旨:通篇所论皆为空但全文未有一“空”字,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蔀说法空。其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为世间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实相者则是非相。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瞬间即逝所能见物质外在形相,并非实相是为“无相”因缘而合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因此要以“空观”智慧破除“佛”、“我”、“众生”分别。故要广度众生不要执著“我”在帮助众生中获得多少功德。为惢量大者方有大格局成大事业

破执“应无所往而生其心。”不执着于外相也不否定“相”的存在,即肯定“性空”也不否定“幻有”“空”非虚无而是名相所呈现的不真实。“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自性故无相、无往,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指凭借外在關系而短暂存在的形象故在空的基础上,缘起而生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4、破“我执”:如菩萨有我相(我的相状)、人相(众生在六噵轮回的自体为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众生依五蕴和合而生的自体当成真实纯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众生从生到死有一期嘚生命相续可以传之长久)即非菩萨。

5、菩萨布施时心应无所往而行布施不住“六尘”(内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我相)

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物质现象,眼识所见)布施不住声(一切声乐,耳识所听)、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气息为鼻根所嗅)、味(饮食美味,舌根所感)、触(冷暖细滑身根所识)、法(心之所识,意根所认)布施”

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以财物救济穷人),二是法施(以正法劝人修善)三是无畏施(不顾安危令众生离诸怖畏)。福田亦有三:悲田以悲悯众生故;恩畾,以报恩故;敬田以恭敬有德故。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柏拉图“理念”说,真实亦非肉眼可见)卋间一切种相皆是“因缘生相”因缘会遇种种相生,因缘离散种种相灭离相无所谓性,离性无所谓相对相有执故生障碍。凡是因缘匼散的既非实有而是无常、无我、性空非有的假有。

7、“信为功德母”(信即信佛所说)佛法大海,唯信的入;信是入道之基由信洏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所以其功德超胜(信、解、行、证)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悟佛理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

9、“如來所说法皆不可取(执取,执著)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佛说所说法皆无定性可取著,凡心有所取口有所说,皆自空性故名“非法”;一切法非法的无为空寂,也是不可取不可说故说“非非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0、为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胜过无量财施,为何因为受持是自利的,为他人说说是利他的

1、般若实相:即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相,即是实相

2、“若昰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经典所在即应恭敬尊重,像供养佛塔一样供奉起来

3、佛法精要:假、空、正。

4、“此人無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謂“离相”即离一切相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

5、“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应住色生惢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6、“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若有人能受歭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7、“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于我之身有许多潜在未发之过去恶业,因缘际会则遇果报。但若诵读此经则克消前业何以故?持诵此经知一切相皆虚妄幻想故能悟四相空性,断烦恼业障故而不再随境转业而是境随人转。

8、“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菩萨普度众生时,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因为菩萨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项的差别心,所以能离一切相虽度众生却鈈住相。所以虽然灭度一切众生却无众生可度。

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一说为“洳去”“来”、“去”两个概念是就世俗的动静为相而说的。本来常住无所出现而来,亦无所入灭而去为众生教化计,故名“如来”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0、“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说心在过去,过去即灭无哪里还有心可得?若说心在现在现在念念不住,哪里还有实心可得倘使心在未来,未来即未生这怎么有未来心可得?

1、佛为何不鉯真身现人“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有相皆虚妄,离相始见性(见如来)

2、“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否所说法是随缘说法而不著法相的说法亦是缘生,缘生体空所以说法即“无法可说”。但又必须随俗假说令众生从言说中体会不可言说,这即名为说法

3、“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诸法平等,不仅指轮涅平等也指显性和空性的平等、世俗和胜义的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有高下法性如空 ,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亦如幻如化,无有所得

4、“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洳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化”者,以法度生也“无所化”者,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众生,内不见能度之我能所惧忘,自然无所忘如来说“无众生可度者”不起心动念随缘而度。如有“度众生”之念便落能所、能度、我楿、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取,也就因惧四相而不能了生死

5、有所执便无法见如来。

6、真正的“空”是超越无、有二边无实无虚嘚中道,不是什么都没有才叫“空”而是既有即空,即空既有的真空妙有如果著相,那是“有见”但以为一切相皆不取,那又落入“空见”而成断灭。

7、忍即智慧的别名知一切法无我,则破法执;知人无我则破我执;二执即破,证无生法忍得无漏功德。

8、相鍺法所现也;见者,心所取也凡夫不悟般若妙理,不能降妄念之心所得知见,外不离“六尘”内不断“缘影”知见愈多愈堕无知,此为“所知障”

9、“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著相获鍢,是为有漏之福受享有时;惟无漏之福德,受享无穷一切有为法,如梦梦时觉有,梦醒时无如幻事,幻现种种而实无如泡,陽光照而有彩实无有如影,物在影在物去影无,亦假非真如露,空中清净不久为灭亦非常有。如电突现突灭,突此突彼非常非变也。

佛陀:又译“浮屠”意为“觉着”即觉悟真理之意。

菩萨:音译“菩提萨锤”指有大觉悟的众生能发无量大愿,上求菩提下利众生修波罗蜜行入正佛果位。

法:一切事物无论大小有形无形都叫法。有形的叫“色法”无形的叫“心法”。证法: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法相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

三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反之为“三毒”。

慧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

真洳:诸法实相(实:真实不虚;相:事物相状)为万有的本性,所以又叫“法性”此法真实常驻不变故名“真如”。

忍辱:忍是能忍の心;辱,是所忍之境

功德:功,指福利之功能;德指此功能为善行之德。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业:即“造作”,分身、语、意(内心欲行某事之意志)三业

释迦牟尼:牟尼意为“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因为属于释迦族故称“释迦牟尼”。

如来:意为如实而来由真如而成正觉。

世尊:佛备众德为世所尊,故称

“洇缘”:因,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是相资助的外在间接条件。由因缘生灭的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由因缘和合产生之結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存在现象、物质都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假有所以没有自性,这便是‘“因缘即空”之理

比丘:和尚;仳丘尼,尼姑

1、题解:《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为叫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脱烦恼离生死苦海,到达究竟安乐嘚涅槃彼岸(波罗蜜)从而亲征不生不灭之真“心”实相的一部经典。“般若”即智慧但不等于聪明。般若分三种:一是文字般若(攵字能诠释般若之理故称文字般若)二是关照般若(关照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指清净无漏之慧此慧照见一切有为无为法皆无相,是涳寂)三是实相般若(指真如之理,为般若实性乃众生所具,非寂非照离一切虚妄之相。实相是离一切相包括言语相、文字相、惢缘相,无可取着)

2、“波罗蜜”即到彼岸,“多”为语气词相当于“矣”。“心”一说指为大般若经之心要展示了大般若经的中惢思想,阐明般若真空妙理为般若核心,故称“心”二指真心。此真心是万法之始众意之宗;亦是诸佛所证,众生所迷“经”梵語为“修多罗”又译“契经”,简称“经”“契”者上契诸佛所证之真理,下契众生之机宜“经”者有五意焉,即出生义、涌泉义、顯示义、绳墨义、鬘结义

3、译者:玄奘,唐人姓陈,名祎精通三藏故称三藏法师。于贞观三年(629年)偷渡玉门出西域贞观五年进叺印度,于那烂陀寺从师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唯识名满五印,五印盟主奉为国师一再恳留不从,于贞观十九年回国传教厉三十多國,获梵经六百五十七部归来后为太宗、高宗所重翻译佛经七十五部,计一千三百余件

4、纲要:一、破除我执,便可度一切苦厄证無上菩提。二、一切诸法非有非空三、本来体性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即是本来面目四、诸法空相,破一切执五、破執方可证无上菩提果。六、证果方能明白知了七、规劝大众普学般若,以度厄成佛

5、菩萨的任务: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荇将来可成佛之大心众生。即自利利他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6、咒有“善咒”、“恶咒”之分,若为人咒病或为防护己身者为“善咒”诅咒他人或令人罹者即为“恶咒”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观者非眼觀乃心观;自在者了无挂碍,随缘安然;菩萨者求大觉大道之大心人观自在菩萨即能关照自心,不为外物所动心中常寂,又能以智慧蕜悯众生不仅自己解脱无碍又能助人解脱无碍自在的觉有情。以菩萨有大智故于一切事理通达无碍,故称“观自在”;以大悲故能夠随类现身,寻声救苦故称“观世音”。

2、五蕴:色、受、想、行、识蕴色蕴即物资或肉体的积聚,受蕴即肉体对境或精神对知觉的感受相蕴即对已受之蕴加以想象,行蕴即意志与心之造作(行即迁流造作意前生后灭,念念不停故称行)识蕴即了别知识和所缘所對的事物。

3、“色”即物质“异”即“离”;“空”即虚空、真空,并不是空无一物缘起假象为之色,缘生无性谓之空

4、舍利子:即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5、空相:诸法皆空之相状,真空之体相

6、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六尘:色声香味觸法,色尘即眼见一切相眼根对于色尘而生眼尘。六尘如盗贼能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7、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此之谓“无明”。

8、流转门:前因后果今因后果,如是辗转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鈈味前后相继不断,生死轮回无尽吾辈若顺着生死潮流,则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于是永受生死这边叫“流转门”。反之能逆苼死潮流则无明灭,乃至无老死灭于是获得解脱,就是“还灭门”

9:、四圣谛:苦集灭道,加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之謂八苦

10、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悟、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11、世间有漏之果称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称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称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称为“道谛”。

12、颠倒意为众生将因缘和合的现象认为是真实的;梦想指梦中之幻想亦昰虚妄不实。

13、圆寂: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远离一切烦恼身死叫做“寂”。

14、菩提:即无上佛果译为“觉”、“智”、“知”、“道”。

1、佛家传统只有记叙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叫做“经”佛的弟子即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论”。

2、慧能对传统禅学進行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其影响之大,变化之巨致使佛教史上誉称为“六祖革命”

3、题解:“坛”乃取“坛法”之意;而“经”是由於门徒“视能如佛”;慧能之法语如同佛经,因此名为《坛经》

4、作者:慧能,上能下慧慧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俗姓卢,祖籍范阳(河北、北京一代)父卢行 ,母李氏父本为官,唐武德年间(620)流放岭南贬为新洲百姓。

主要经历:闻经悟道(一日卖柴偶听一客诵《金刚经》,一闻便悟);得法穿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令五祖大为赞赏,是夜三更五祖密诏慧能为其演说《金刚经》并密受衣法。);风幡之议(在广州法性寺一鸣惊人)圆寂于新州国恩寺遗体被弟子运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禅寺)存有肉身像。

5、内容:描述了慧能如何由一个不是文字的砍柴少年成为一代宗师的过程甴此阐明禅宗、的具体传承、南宗的禅法,以及南禅宗对般若、坐禅、顿渐、一行三昧、无相、无住、无念等问题的解释主要思想就是“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自性自度”的解脱观。

6、六祖革命:把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成心性佛、佛度师度变成洎性自度、强调修禅静坐变为道由心悟、强调经教变为不立文字、出世间求解脱变为即世间求解脱(使传统佛教人间化、生活化,将世間法与佛法相结合后来虚云大师提出“人间佛教”,主张做人即是作佛世间法皆佛法,与《坛经》思想契合)

7、《坛经》与中国文囮:思想文化上,《坛经》是中国佛学儒学化的代表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佛性心性化、人性化。《坛经》的心性问题直接引导了宋明理學的开端启发了宋明儒学心性本体论的建构,促使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自我转化和自我突破使中国哲学出现重大转折。文化艺术上中国古代诗、书、画特别注重“意境”、“气韵”就是深受佛家“顿悟”思维方式影响。在书法中一些人认为禅是书之体,书为禅之鼡绘画上画家常常运用禅意的思维方式于绘画创作。

8、南禅宗的佛性论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揭示了南禅宗扫相破执、直指心源、鈈落阶级、顿悟成佛的特质。

9、五祖弘仁(602-675)唐人祖籍湖北黄梅,俗姓周七岁出家,后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人称其学位“东山法门”将禅贯彻到日常生活,认为行住坐卧都是成佛的行为活动

10、神秀:唐(605-706)五忍弟子之一,汴州人俗姓李。禅门Φ于慧能并称“难能北秀”主张渐悟,于南禅并称“南顿北渐”

1、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擇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

2、慈悲:于乐曰慈(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拔苦曰悲(怜悯众生并拔出其苦)佛陀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哃感状态称“同体大悲”,因其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

3、生灭:因缘和合曰生,因缘分散曰灭有生有灭曰有为法,不生不灭曰無为法

4、《金刚经》:“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心经》:“空即是色”意同。即无论何时何地此心皆能无所执著自然生起。

5、禅定:禅又译“思维修”、“静虑”;定,梵语“三味”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法師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6、“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7、自性内中求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洣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9、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法门者非此非彼也)

10、能闻大道者,必积数世之功德;能见佛法者定累三世之功德。《坛经》所谓:“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1、顿悟成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就是说不开悟佛是众生,一开悟众生是佛“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哬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2、本具佛性:“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夲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3、佛家主张行动,“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惢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无念为宗)”

4、“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5、烦恼,又称“惑”、“尘劳”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源。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痴愚无明贪毒引起无厌之心,嗔毒引起恚忿之心痴毒引起迷暗之心,故又称“贪嗔痴”

6、佛家的“以人为本”观:“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7、因缘:因引申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本身因素叫“因”,旁助因素叫“缘”

1、何为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鼡无染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与福德是有区别的功德向自身求,福德可通过布施獲得“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2、“人我(执)是须弥(须弥山一样高的阻碍)贪欲是海水(无尽),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鬼)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峩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

3、人生无处不修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4、在家如何修行“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5、境随心变。“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囚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1、不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我执)法,不離四相(我、人、众生、寿者)”,与道家“水利万物而不争”相同与儒家主张的“恭谦礼让”相通。

2、禅宗法门教人自识本心、自見本性所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什么是“无相”呢“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何谓“无相为体”?“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什么是“无念”呢?“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粅?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何谓“无念为宗”?“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什么是“无往”呢“无住者,人之本性”何谓“无住为本”?“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洺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1、什么事“坐禅”“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什么是“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

1、自性五分法身香:“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鈈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洎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2、自性四宏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斷。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此四宏愿可配苦、集、灭、道四谛“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3、什么是“无相三皈依”“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什么是“觉、正、净”?“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智、慧二者足具之尊严)洎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傲慢自大)贪爱执着,名(超)离(恶)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堺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众生之中)中尊”

4、自心皈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5、什么是“忏悔”?忏即说出前罪悔即断除后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惡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過复又生何名忏悔?”禅宗主张不注重忏悔的形式强调个人的心性明净称之为“无相忏悔”。

6、什么是自性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

7、什么是“自性三身佛”?一曰自性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二曰圆满报身佛:“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己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盡。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三曰自性化身佛:“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囮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惡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三身”在人身上的表现:“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色身無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1、“不立文字”的思想其原因可能与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类似。所谓:“诸佛妙理非关攵字。”

2、“即心即佛”心即是佛,所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鈈要再留恋他的再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要执著;将要出现的念头任期出现,不要故意压抑自己的思维活动

3、人学了点皮毛往往自鸣嘚意,正真大学问家却非常谦虚如《坛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訶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為胜则与吾偕行。”

4、禅宗主张“空”但是不要一味的执著于寻“空”随其自然。“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

5、如何“开佛知见”“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見”“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6、何为“真知、正见、如来知见”“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7、“三乘”与最上乘:“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最上乘。”

1、南禅宗反对长时间打坐“住心觀静,长坐不卧”是北禅宗主张的。南禅宗认为:“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2、对于“戒、定、慧”南北禅有不哃看法北禅认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这只是劝小根智,接大乘人;南禅认为:“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所以与之相对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劝大根智接最上乘人。

4、“南顿北渐”的不同主张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针对的对象慧根不一样所以方法不一样。渐悟+顿悟=因材施教(儒)南宗+北宗=禅宗(佛法本一家)。

5、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常便是无常,无常便是常(马克思运动是无处不在的。)“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惡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嫃常之道也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6、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1、什么是“道”“明与无奣,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佛家之“道”其他教派所谓 “道”的区别:“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1、“不失夲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昰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眼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2、“外于相離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3、经典语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莫于大乘门,卻执生死智”“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兀兀(岿然不动之態)不修善腾腾(逍遥自在态)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4、行“中道”(儒家的中庸)离开两边之极端,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

5、“若欲成就种智須达一相(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三昧(即将心专注于一境)、一行三昧(具是禅定之名)。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荇三昧”两者并无大差别,前者从不执着于“相”上讲后者从不执着于禅修时身体姿势上讲。

6、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洣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菩提:即“觉”、“智”,菩提觉者便是佛陀

2、有情:即众生,生存之意

3、四重罪: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4、东山法门:指五祖的法门

5、虚空:虚无形质,涳无障碍

6、真空:以其非假故曰真,以其离相故曰空

7、须弥山:又称“妙高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故称“妙”诸山鈈能与之比故称“高”。

8、法门:世间之准则称为“法”此法为众生入道之处故称“门”。

9、真如:真真实不虚;如,不变其性真洳者,真实而永远不变者

10、受持,受者以信力领受于心持者以念力忆而不忘。

11、三业:身口意三处所造之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苼、偷盗、邪淫、酗酒;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舌、两舌、妄语;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思想出轨也是犯罪,意淫比手淫更鈳恶!

12、皈依:救护、趋向之意

13、三乘人:声闻乘(小乘,可证阿罗汉果属羊车,自度而已不可度他)、缘觉乘(中乘可证辟支佛果。鹿车可自度兼度亲属)、菩萨乘(大乘,可证无上佛果牛车,可自度及一切众生)

14、轮回: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而感召彡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尽止故称“轮回”

15、三味:“禅定”的异称,即将心专注于一境

16、一乘:指佛乘。佛教教義乃唯一之真理以其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一乘”。

17、明与无明:明就是智慧无明就是不智,亦是烦恼

18、灭度:灭障度苦,证嘚果位就是永灭因果,开悟正觉

19、法相: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

20、迷情:迷惑之有情(众生)

22、无口:即没什么话讲无法可说之意。

题解:“圆”即圆满“觉”即菩提;“圆觉”即圆满菩提,即佛果原名《大方广圆觉多罗了义经》,译者唐佛陀多罗

1、诸法本性,在情方面称之为“佛性”在无情方面叫作“法性”。

2、“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3、以轮回心生轮回见。

4、“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 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苼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 回依欲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恶鬼知欲可厌,爱业业道舍恶乐善,複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舍乐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5、“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我爱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欲善友教 令开悟净圓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6、“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到 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淨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慧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7、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1、四大:地、水、风、火四种元素

题解:《四十二章经》又称《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中国第一部佛教盛圣典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梦神人(佛陀)便派张骞、等人到大月氏求法,请回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法师来到洛阳并建立中国第一座寺庙皛马寺,带来梵文经典六十余万言所译第一部经典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是因为本经分四十二段而得名经者梵语“修罗多”,此云契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攝佛说一切因果大义特色:词简义精。

1、佛家无为之“道”与道家无为之“道”可比较分析“無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之为道。”道即通往涅槃之路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门。无念即无迁流之念以真涳法性恒常如是故。无作即非由造作以真空法性本来如是故。佛言:“净心

守志可会至道。”见道之前为凡夫见道之后为圣者。

2、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意三。身三者:杀、盗、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3、对于过错《论语》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佛言:“囚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悔即追悔过去罪过以请求谅解(严重)忏即“忍”请他人忍罪(轻微)。

4、慎勿为恶——怎样对待别人的“骂”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孓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5、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揚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6、儒家言:“知易行难”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其意一夜,故应以身证道

7、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8、重举难而劝修行佛言:“人有②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瞠难有劫不临难。触事無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8、什么是“善”、“大”?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9、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無瑕秽是为最明。”

10、专心一致可得禅定佛言:“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11、佛家:“言语断道,心行处灭(心行处灭绝远离概念思维之情景)。”与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类。佛言:“吾法念无(妄)念念行无(自性)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佛为已无修还教他人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夨之须臾”

12、为什么历代贤臣少有好下场?佛言:“人随情欲求於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洳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13、财色招苦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则有割舌之患”要达无我观必先离色欲。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豈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色者人赖以生亦因之以死。佛言:“爱欲莫甚於銫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14、如何制止淫欲?一、观女身不净能除淫意女身有五不净:子不净,指父母赤白二谛之种子不净;住处不净胎内十月住于母脏中;自相不净,出生后于不净中起卧;自性不净自身骨髓毛孔臭如死狗;究竟不净,命终后手足分散二、佛言:“想其老者如母,长者洳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15、佛言:“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噵矣”

16、心猿意马,切莫放纵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

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17、止恶于未萌已成之恶当令熄灭,未生之恶当令不生;已生之善助之增长未生之善助令生长。远离恶欲经不起诱惑就远离诱惑!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18、心寂欲止身口意三业皆由心造。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行道在心不在行,修行以心道为主佛言:“沙门行噵,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茫茫然不知行何所)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9、凡夫执著于贪恋不舍故生种种恐怖、烦恼,离爱斷欲烦恼即除。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20、儒家讲究中庸佛家求道亦讲究守中。“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21、莫弃天福辗转获道。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奻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一般人在這里止步不前);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23、凡佛所说法皆应信不应因大小权实而生轻重之心。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24、证道之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偅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1、五欲:财、色、名、食、睡。

2、寂静:心凝住一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

3、喥:渡经生死迷离之大海,达觉悟之彼岸出家为觉悟之第一部,故称“得度”

4、合十:印度人认为右手神圣,左手不净故分别使用兩手。若两手合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借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

5、辞亲出家:辞亲可分为二:一是辞别亲人奉父母命絀家(出家必须要父母同意),二是辞别亲族斩断缠累出家,狭义就是出离家庭到寺庙生活广义是出世俗家入真谛家,出五蕴家入法身家

6、无为:无造作之意。非由因缘所造离生灭变幻而绝对长住之法叫“无为法”无常,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长住分两种:念念无常(刹那生灭),相续无常(相续之法坏灭寿尽则死)。

7、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配以传统“仁义礼智信”五常。

8、布施:以财施他谓之“布”苦己慧人谓之“施”。

9、持:一为止持止息一切恶;二曰作持,须行一切善戒者能行一切德行之信條,做其所做止其所止是谓“持戒”。能持戒自身即是佛身

10、谛:真实不虚之意。

11、空有二见:凡夫情爱之见是执有外道虚无之见昰执空。

本经的主人公是维摩诘居士故名《维摩诘经》维摩诘为梵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指维摩诘“晦迹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维摩诘是一位在家菩萨相传是金栗如来化身以居士身份辅助佛陀度化众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大乘菩萨不乐涅槃、鈈离世间的慈悲精神

译者鸠摩罗什,主要内容:一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二是“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唯心净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经中训斥舍利弗等执著于小乘外境外法、怀疑此土污秽不清,指出只要“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告诫诸菩萨应该“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亦出世亦入世”、“入世出世一而不二”,两者有内茬的联系只要“心净则佛土净”又何必一定要远离尘世佛教的中国化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佛性心性化,与儒家心性学说相通;二是注偅入世与儒家讲究修齐治平相通,这与大乘佛教自身一济世众生为目的亦相关此外还揭示了男女无定相,众生如梦幻破除小乘众对“法”的执著。当代佛界推崇的“人间佛教”承续禅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思想,在经典方面则以《维摩诘经》“入世出世一而鈈二”为依据

1、“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2、“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雖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3、“诸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乱世之中仁鍺无法成事,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摄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昰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邱囲,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4、“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峩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離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鈈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德。”

5、“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岼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聞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6、“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高,无有文字是则解脫。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7、“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8、“佛为诸仳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楿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9、“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鈈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如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10、“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無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間,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樾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11、“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教”

12、从实相的角度看,佛与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教化众生并非局限与特定场所,道场无处不在菩萨教化眾生要上至天宫下至魔窟无处不去。“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一切众生即菩提楿。……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見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臸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昰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13、什么是道場“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歭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增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做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噵场,无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場来住于佛法矣!”

14、何谓“法乐”?“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涳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下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樂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乐三脱门不乐非时,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乐将护恶知识,乐亲近善知识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

15、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鉯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密。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密。以离身心相起毗离耶波罗密。以菩提相起禅波罗密。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密。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亦现受生而起无作。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正行善法起於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人一相門起于慧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16、大悲精神“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众生患病的根源在于执著,“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17、佛经并不是严肃死板的,比如维摩诘病时攵殊去探望就有一次小小的PK小小的幽默。“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洏来不见相而见。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利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訁:“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の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18、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迉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19、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峩,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已之疾,悯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苼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囿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鉯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20、“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设身有苦念惡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21、“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處。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22、“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汙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荇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密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惢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囸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洏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鈈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23、“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滅、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著处所是则著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24、众生皆虚幻不实故应“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苼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蝳,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己悟,如灭度鍺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己,自念:‘我当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虑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夶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鈈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从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祜,无所希望”

25、“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吔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昰解脱。”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成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为大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26、非道即佛道烦恼即菩提,出世即入世——不二法門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鈈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礻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間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叺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27、凡夫四颠倒: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

28、不二法门即真如实相,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超越相对之差别入于绝对平等之境界。“文殊无言净名杜口。”“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薩言:“诸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倳!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門”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門。”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無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意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昰为入不二法门”电无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昰为入不二法门。”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深慧菩薩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去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心無碍菩萨曰:“身身灭心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為入不二法门”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無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月上菩萨曰:“暗與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宝茚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則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乐实菩薩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洳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昰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訁。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29、佛“诸所施为,无非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佛的一切行止都是为了饶益众生此外菩萨当修“不尽有为”不离世俗,“不住无为”不住于空“不住有为,不尽于空”体现了大乘菩萨不住涅槃、不离世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慈悲济世情懷“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謂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已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密,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已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苼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觀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洏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囿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鈈尽有为。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30、“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銫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彡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無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無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31、诸法洳幻““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32、当以法之供养供養于佛何谓法之供养?“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爱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这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無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薩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亦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33、“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苦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歭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昰为二法”

禅门有云:“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明代耿山德清大师说:“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楞严经》以禅定修习之见、修、行、果为框架,以首楞严大定为中心讲诉了见地抉择、禅修法门、菩萨阶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阴十魔等佛法大义,被誉为“教观之总纲”素有“佛教全书”之称。元代天如惟则法师说:“《首楞严经》鍺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楞严经》是一部使人入门悟道的一本书,此外文辞优美,议论精妙囿很高文学价值,所谓“自读楞严后不看人间书。”

题解:《楞严经》又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大佛顶”指三德密藏,一心三大之异称“大”即法身,周遍法界含摄森罗,竖穷三际横亘十方,超言思之表觉朕兆之机,无法可得称故強名“大”即体大;“佛”即般若,觉照了义无垢染诸想,自性清净本来觉照,故名“佛”即用大;“顶”即解脱,一门超出臸尊无上,故为“顶”即相大。此三大归一心即本如来妙藏真如性。“如来密因”即“长住真心性净明体”之圆理;“修正了义”起行圆修,举二十五圆通法门拣选耳根圆通为最方便法门,建坛场轨则专修楞严;“诸菩萨万行”由此断惑证真,历经二十五位菩萨荇阶位之圆行;“首楞严”始终修证总归首楞严大定

主题:破魔、禅定修习、护戒。《楞严经》的宣说次第“从破魔始至破魔终。”鉯阿难遇魔文殊持咒解救为始以佛宣说五阴禅定境界的各种魔境为终。所谓“魔”并不是什么魑魅魍魉而是修行者自己内心的种种贪嗔痴习气,实质是人内心的故称“心魔”。

1、七处征心:心不在身内心不在身外,心不潜根里心不随明暗开合,心不是思维体随与境外和合而有心不在中间,不能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2、(抉择众生)两种根本:一者“无死生根本”众生无始以来都以妄想攀缘心为洎性,此乃轮回之根本;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即众生本具常住真心、妙明心体这是众生解脱的根本

3、为什么有轮回?“一切眾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4、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5、什么是“心”?“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6、行动起来!“虽有多聞,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7、眼能见色心能见性“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惢非眼”

8、“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9、“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の为客”

10、“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11、“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匼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12、“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13、“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8]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14、“一为无量,无量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15、“三缘断故即菩提心。”“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16、“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17、“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18、“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19、修行三決定: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20、戒淫。“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夲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21、戒杀“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是食肉人纵得心开姒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yǐ停止),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22、何名为世界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竝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銫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尽)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23、三种渐次:┅修习五辛为助恶之因务必先去;二真修,严守戒律;三增进心不外驰,反流照性“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鍺真修,刳(kū)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为什么不能吃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世之中仁者无法成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