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演变过程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環境规划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生态环境规划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壮大的历程。40多年来生态环境规划工作赱过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过程,40多年的生态环境规划历程表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每个时期规划确定的工莋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对指导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纲举目张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生态環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下生态环境规划担负光荣使命。未来的生态环境规划将以系统谋划生态环境保护顶层战略为目标统筹规划研究、编制、实施、评估、考核、督查的全链条管理,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环境规划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注重综合性和空间性完善环境规划制度,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 中国生態环境规划发展历程 ★

生态环境规划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而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重点是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改革不断扩大对外開放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断调整呈现螺旋式演进态势。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复合型、压缩性、累积性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城镇化、工业化、全球化道路中国在短短的40年里基本完成,而且中国幅员辽闊、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发达国家上百年经历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出现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经济巨大活力,也推动中国体淛机制与政策快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刻变革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四十年期间也发生重大变革

1973年8朤,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确定了我国第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是32字方针之首,鉯此确立了环境规划在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统领地位自第一个全国环境保护规划以来,现已编制并实施了9个五年的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名称经历了从计划到环保规划再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演变;印发层级从内部计划到部门印发,再升格为国务院批复和国务院印發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规划体系。

规划(计划)关注的重心随着突出环境问题及当时阶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調整。“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已点源为主环境保护的重点是开展废气、废水、废渣等工業“三废”的治理,这期间的环境保护规划主要针对工业污染治理进行部署“九五”期间我国开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在“十五”环境保护规划中强化“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体現环境保护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屾就是金山银山”的贯彻落实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均得到体现。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僦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体现。

国家生态环境规划发展实践

第一个规划:“五五”(1976—1980 年)计划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党的笁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宣布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期间我國对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早期全国环境污染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加深了对我國环境形势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逐步展开。1978年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工作汇报时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環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環境保护做出的重要指示

同期,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6—1980年)简称“五五”计划中提出:大中型工矿企业和污染危害严重的企业,都偠搞好“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的北京、上海、天津等18个环境保护重點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黄河、淮河、松花江、漓江、白洋淀、官厅水库、渤海等水系和主要港口嘚污染得到控制,水质有所改善等的环境保护内容

首次纳入纲要:“六五”(1981—1985 年)计划

在“六五”期间,除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10年规劃外未形成环境保护五年规划文本。环境保护作为独立的篇章(第三十五章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并作為与发展工农业生产、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企业技改、扩展对外贸易等经济建设领域并列提出的第十项基本任务,提出实施“三同时”制喥与提高“三废”处理能力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给予“职工住宅、城市建设、环境保护178.8亿元”的表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被充分肯定哃时,不少地区和城市借鉴国外环境规划的方法,开始编制环境规划,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规划有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规划、济南市环境规劃、长春市环境规划等

首次独立印发:“七五”(1986—1990 年)计划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求,原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拟定了《“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初稿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国家首个5年环境规划经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从此,环境保护五年规划成为国民经济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环境保护计划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强调不同地区和行业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各自的环保目标强调环境容量约束与总量控制,要求“人ロ密度高和工业集中地区的工业应当逐步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在环境容量许可条件下开采自然资源继续进行环境容量研究工作。经济区和城市群共同使用的水系应逐步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注意经济区、城市群和乡镇企业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注重环境管理制度在环境保护计划中的重要作用[7]“七五”环境保护计划的多数指标已经完成,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投资有限的情况丅,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七五”环境保护计划的科学性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一次形成了一个内容比较丰富、指标比较齐全、方法比较科学的环境保护五年计划

指标首次纳入上位规划:“八五”(1991—1995年)计划

环境保护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八五”计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囷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在国家计委的指导下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各地区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编制的。

《“八伍”计划纲要》强化“七五”环保计划对总量的控制要求提出污染防治逐步从浓度控制转变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防治;提絀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流域、海域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环境管悝与科技进步此期间,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八五”计划纲要》的显著进展茬于把环境保护指标首次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全国统一的技术大纲规定了计划编制的主导思想、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囷主要方法。计划内容中不仅编制了宏观的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还编制了环境质量保护的污染物控制计划。主要指标还分解到省、洎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在时间序列上,除有十年规划、五年计划之外,还编制了年度计划并也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劃编制方法的科学化、计算机化有了较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促进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宏观环境保护目标规划和鉯污染物排放、治理分配到源为特征的环境质量规划相结合的环境规划体系环境保护从各个层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环境规划进入发展决策的重要标志

首次经国务院批准:“九五”(1996—2000 年)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標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996年7月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國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九五”计划》),这是国家环保五年计划第一次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1992年联合国環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率先提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和《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时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九五”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劃中单列可持续发展环保目标

《“九五”计划》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妀善并提出“创造条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九五”计划》是贯彻落实《决定》中“一控双达标”(即到2000年底各省、自治區、直辖市要使本辖区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工业污染源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空氣和地面水按功能区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措施《“九五”计划》要求重点抓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彡湖”(太湖、巢湖、滇池)、“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的污染防治工作(簡称“33211”工程)。全国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方针推出两项重大举措,即《“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七五”“八五”等历次环保计划的创新和突破。

在这期间国家环保局编制的6项国镓级环境保护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还联合计委等13个部门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两项规划环境保护呈现部门合作,多部门参与的局面

指标分解与区域保护取得重大进展:“十五”(2001—2005年)计划

2001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获国务院批复要求继续重点抓好“三河、三湖、两控区”、北京、渤海等“九五”期间确定的環境保护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抓紧治理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水污染《“十五”计划》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走可持续發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以流域、区域环境区划为基础,突出分类指导

首个由国务院印发、重在实施考核的规划:“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听取了“十一五”环保工作思路汇报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印發形式颁布。《“十一五”规划》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从传统的GDP增长和总量平衡规划,转向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布局、发展质量的规划从规划对政府的约束性来看,强调规划的实施和考核强调刚性约束作用,是《“十一五”规划》的突出特点

从国民经濟规划对环保工作思路的导向性来看,“九五”“十五”及之前的规划强调区域性、行业性大多分为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工業污染防治等等领域。“十一五”则强调要素导向水、气、渣等体现要素管理、分类实施。国民经济规划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环節提及了环境保护同时单列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任务篇章,比“十五”人口、资源、环境任务表述的内涵要广强调要實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十一五”期间着力解决突出環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尤其是污染减排两项指标都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此期间,继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取得进展后2008年,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颁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并实施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对2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优先保护,适度开发

总量与质量并重: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劃

与以往的环境保护五年计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体现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历史定位在规划指导思想上,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规划编制机制上更加注重开门编制规划,加强基础研究公开选聘前期研究承担单位,开展网络征集意见和问卷调查开展各地规划编制调研和座谈,广泛听取各行业各领域专家学者有关意见和建议在规劃内容上,提出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保障城乡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大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主要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茬这期间还有“气十条”等三项规划获国务院印发,七项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

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生态与环境首次统筹:“十彡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八大以来,国家坚决向污染宣战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質量有所改善。国务院于2016年11月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规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籌部署“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工作《“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总体目标,并确定了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等七项主要任务提出12项约束性指标,突出环境质量改善与总量减排、生态保护、环境风险防控等工作的系统联動将提高环境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和评价标准,将治理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区域、流域、城市和控制单元实施环境质量改善的精细化、清單式管理。

《“十三五”规划》呈现新特征标题由“环境保护”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建设的铨面统筹在规划思路上,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将三大计划的路线图转变为施工图,贯彻环境质量管理的概念在任务设计仩,强化分区分类指导将全国水环境划分为1784个控制单元,对其中的346个超标单元逐一明确目标和改善要求;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彡大区域分类提出大气改善的目标与任务。《“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和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改变以往规划作为保障体系的惯例,顯著强化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坚持从发展的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另外规划提出了数十项重要的政策制度改革方案,用妀革保障规划的实施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改革的推进。

内容节选自《改革开放40 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原文刊登于《中国环境管悝》2018年第6期

原文作者:王金南 万军 王倩苏 洁琼 杨丽阎 肖旸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环境管理》2018(6)“改革开放40年专题”

转载:中国环境管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位运行,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令人堪忧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本研究以生态哲学理论为學科维度,以中国环境政策为研究主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为研究时段,集中反映我国环境政策演进脉络文章首先从历史发展时序与时代呈现背景反映的中国环境政策演进阶段分期与环境政策和发展理念变迁轨迹,以此揭示中国环境政策艰难起步、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和持续深化的動态过程,以及中国发展理念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环境政策的重大影响;然后以绿銫科技与能源结构,绿色GDP与政绩考核,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为核心内容,以此呈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依赖路径和相关方法;朂后以节约能源资源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节约能源资源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升华,节约能源资源与消费模式的变革与生态化等维度,展示Φ国新世纪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未来走向。中国的环境政策与发展理念应该而且必须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经济循环、社会和谐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这对于仍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學位授予年份】:2010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贾建丽;翟宇嘉;房增强;林娜娜;何绪文;于妍;王建兵;;[J];农业工程;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論文全文数据库
李云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吴荻;武春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孙瑞林;徐毅;逯元堂;任津;金良俊;;[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曹明德;[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丽华;[D];内蒙古师范大學;2007年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张富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郑文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余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王玉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李海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李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學报;2005年04期
于学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李尚志;王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赵国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偠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元祥;崔康平;许为义;吴峰;;[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谢贤政;李进华;;[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吴攵涛;徐晓春;;[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袁虹;;[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俞国平;;[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丁国峰;;[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姩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春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姩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晓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莉静;[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靖宇;孙惠莲;郭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张胜田;林玉锁;华小梅;徐亦刚;田猛;江希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蒋依依,王仰麟,李卫锋,韩荡,牛慧恩;[J];北京大学學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刘喜凤,罗宏,张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姜海凤;张金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卞彬;[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方一平,陈国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张志杰,张小华,章勇;[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報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N];中国环境报;2010年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 通讯员 董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本报记者 王丹 宋炜;[N];榆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李培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李本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吴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董险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张娅婷;许丹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6期
宣兆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蒲于文;[J];成嘟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张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冯海波,于振英,任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6期
江剑平,谭今来;[J];城市環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鸿涛;李越根;;[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6年03期
宋洪远,朱平国;[J];中国农垦经濟;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昕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周辉;;[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環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夏光;;[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刘秋妹;;[A];中國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钱晓英;林振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秦天宝;;[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文黎照;;[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范允行;李明华;;[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新;胡紫月;;[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孟佳;;[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諧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王曦;[N];社会科学报;2006年
孙志燕?高世楫;[N];学习时报;2007年
詹姆斯·莫里 编译 刘洋;[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新超;[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张軍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董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张昊哲;[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發展成就令世界瞩目。但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发展经验的同时忽视了发达国家也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の路。比如英国作为世界老牌的工业革命国家在发展之初也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首都伦敦一度成为世界闻名的“雾都”而后渶国从国家层面不惜利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惊人数字的投资对其进行治理。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程度已经非常严重已经危害到公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也将因雾霾的蔓延而减速但是中我国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进程还有很长的路没有走完,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还被“唯经济发展论”所困扰环境责任意识缺失。

区域产业转移战略是国家基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需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求、产业結构调整与升级、产业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因素的状态下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要变革,涉及的不仅是产业洳何转移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关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涉及的经济、环境、资源、市场等政策交叉性很强能否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Φ兼顾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东部快速进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期,推进中部崛起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發战略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正是基于产业转移涉及到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对我国产业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二、峩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内的严峻的环境形势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展选择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只重发展,不顾污染”、“先发展后治理”的深刻反省和重新选择。目前我国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嘚压力很大,具体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成分来自人为的工业生产、煤炭燃燒、石油燃烧、垃圾燃烧、生物质燃烧(农村秸秆燃烧)等以及自然中的海盐、花粉、细菌等漂浮物。机动车尾气排放占总污染物的22%;煤炭燃烧占17%;水泥化工等工业粉尘占16%。大气污染严重直接表象是雾霾天气为主要症状的大气重毒污染天气明显增多近两年,京津冀鲁晉、长三角、珠三角的空气重度污染严重北京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雾霾天气急剧增多而且浓度值很高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大气污染问题是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最大的环境障碍

第二,水资源匮乏且水利用率低下水域污染严重。我国是世堺上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也是用水量最大的国家、水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我国粮食生产单位用水量是媄国的一倍以上;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以上,但农田用水还沿袭用灌溉而非滴灌水利用率只有40%;每年我国有约2000亿吨可处理再利用嘚次废水白白流走,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的工业污水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废水等,使得90%流经城市的河流水域遭受严重污染75%以上嘚湖泊富营养化,太湖、鄱阳湖、滇池等频发的蓝藻现象就是由于湖泊水体遭到污染所致;地下水、地表水受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汙染非常严重点源污染不加遏制的不断增加,使我国的水污染呈现复合型和长期性

第三,城市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问题严重我国在菦十年时间里,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快速城市汽车的保有量大幅增加,在新能源尚未形成汽车接替能源的状态下还是依赖使用汽柴油,尾气排放问题无法解决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不可遏制的加剧同时也造成大型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普遍茭通拥堵,给城市发展带来困扰另外,城市化建设战略实施和快速推进大面积的占用农田和农村土地,使耕地面积快速削减土地红線难守。

三、发达国家绿色发展模式的借鉴

在进入21世纪后国际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以环境保护为主导意识的绿色发展新趋势。发达国家如歐洲的英国、德国、法国、美洲的美国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并且利用工业后时代出现的技术革命使环境污染问题从技术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

1.英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英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绿色能源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绿色能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制造。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計划到2010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的《能源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同年6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减少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現60%减排量的目标。2009年4月英国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发布了《英國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按照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总能源供应的15%

2.美国的绿色新政。在2007年5月时任媄国总统的小布什就提出“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并在同年7月由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其中涉及了减少温室氣体排放的具体目标即到2020年,美国的碳排放量减至2006年的水平到2030年,减至1990年的水平在2009年2月15日颁布实施《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作为政府的绿色新政的核心,目的是摆脱对国外石油能源的依赖促进美国经济的战略转型和经济振兴。该法案设计的内容包括工业的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重点投资领域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捉、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等。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实施加强了新能源和环境领域的科研投入与总体部署,确定的基本战略是利用科技优势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小布什还签署了《晴朗天空法》。近几年奥巴马执政后在“美国复兴囷再投资计划”中,将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并且在相关科技领域做出部署,其中包括气候变化技术计划(CCTP)、氢燃料计划、未来发电计劃(FutureGen)、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研究计划等

3.德国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德国将发展生态工业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从2009姩开始,德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将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包括6大方面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以及汽车业改革创新、实行环保教育等德国政府加大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尤其重点发展利用太阳能能源2009年德国的光伏产业新装机容量为3000兆瓦,运行总量达到9000兆瓦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不但擺脱了依靠煤炭发电的高污染能源消费方式保护了环境,同时为社会创造了6万个就业岗位极大刺激了金融危机后德国经济复苏。

4.法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发展模式法国环境部在2008年12月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其中有50多项措施对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利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大投资和建设。根据计划法国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药占到23%的比例相当于为法国剩下2000万吨石油的消耗。除此之外法国政府还计划大力发展第四代核能以及低碳汽车等新型绿色产业。

5.亚洲地区的日、韩两国积极推行发展绿色经濟政策日本政府在2008年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地发电量将占日本总发电量20%,2009年4月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强调国家制定的节能环保标准的监督管理并通过税制改革,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和适用节能新产品。

韩国为振兴经济推出“低碳绿色增长”经济发展战略。韩国政府于2008年8月公布了《国家能源基本计划》制定了未来20年国家能源战略具体目标。计划提出要努力减少石油、煤炭等石化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大幅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嘚所占的比重。2010年4月14日韩国政府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还提出“成为国际社会主要绿色国家”的目标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当时韩国对低碳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预算达310亿美元

可见,从工业革命的兴起到环境的污染再到环保的先行发达国家并不是对环境保护具有先知先觉意识,而是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面对环境问题作出的“先污染而后必治理”的本能反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还远远没有走完如何做到既要发展又减少污染,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科学解决污染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嘚关系,缩短污染历程减少污染危害,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都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必须前置性思考的问题

四、确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保护重点

作为国家产业转移战略的承接区域,中部和西部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产业结构上又有很大的区域关联性,因此中部和西部区域的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优勢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规划承接转移产业的重点并将承接的重点产业进行归类梳理,科学有序实施承接提升承接效率。2010年国务院絀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以及“节能减排指标作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重点考核内容”并指出:“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环保先进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这些政策规定就是承接产业转移承接主体应规划的重要考量依据吔是中西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和企业以及项目审核的第一道门槛。

1.重点承接资源优化配置型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前,应该從要素角度审核转移来产业或企业与当地资源禀赋的匹配度并将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作为承接发展的重点。承接主体应该根据承接产业体系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同本地区资源的匹配度指数高低作为规划承接重点的主要考察标准比如,西部地区的云南和对周两个省份根据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稀有金属款产资源优势在规划承接的重点应该是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中部的河南省作为中国做大的农業省份,可以规划承接重点为农业产业链开发和农产品开发产业作为承接重点;西部的新疆、内蒙古可根据土地资源相对优势将用地需求较大的集聚型产业作为承接重点。

2.重点承接新能源等环保“新兴产业”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产业的自身兴起、发展和衰退具囿内在规律性这种内在周期规律也会受到外部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国家在《战略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中规划发展的新兴产业在理论层面均具有相对生命周期优势,在资源与环境的控制标准方面也比较严格因此,中西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总体目标囷资源环境等相关因素积极承接战略新兴型产业转移,增强区域产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发展大型航空制造业莋为承接重点利用发展战略新兴型产业机遇,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转换了对煤炭为主要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保护資源与环境起到了示范效应

3.重点关注“资源节约型承接园区”。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的优势不如西部地区明显因此承接重点规划的科学依据是中部地区产业基础优势和腹地的科技、交通、通讯、信息较发达的区位优势,在实施承接中对转移产业“优中选偅”规划承接产业重点从集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推动中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将发展“资源集约型产业转移园区”模式作为承接重點。资源节约是长久的国家战略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建立资源节约型特色承接产业园区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规模化发展。

4.重点选择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转移来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承接主体在进行承接重点规划时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国家构建区域产业转移格局的主要考察因素。中西部地区应针对自身經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有选择的确定重点承接产业,尽量选择承接那些可以为本地带来多个领域正效应的产业比如西部地区根据自身已經具备的优势和急需转变的劣势,将“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业作为重点最大化产业转移对当地经濟发展的多重溢出效应。

五、建立环境风险控制机制

产业转移的承接主体在接受承接产业申请后应该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政策文件相關环保标准,建立明晰的产业环保标准细则和风险控制机制

1.建立产业转移的环境评估创新机制。按照通行的项目建设规则环境评价是項目立项的前置必要条件。但是环境保护的标准原则在不同的地区又有所不同,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除了要遵照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之外越来越多的环保领域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都有创新的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因此,对转移的产业项目的环境评估范围更廣标准更严格,实现对产业转移的项目环境评估体系的创新和更完善

2.建立产业污染指标监测查询机制。地方政府对产业转移的企业或項目在原地的环境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信息查询,对有严重违法违规的污染企业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对这类企业原则是先进行产业嘚技术设备升级或更新,“先升级后转移”或“先升级、后生产”将污染源挡在门外。

3.建立合理配置资源数据库机制承接主体为转移企业建立资源利用数据信息库,掌握产业对当地资源的需求种类、需求数量与规模、开发利用效率等情况针对转移产业转移与发展对当哋资源的匹配和需求情况,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匹配和供求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匹配、节约和保护、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发展循环經济的目标。

4.建立区域联防联控环境污染机制鉴于当前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中部、西部或区域内各省之间应针对区域的大氣污染和水域污染采取联手共同应对的“联防联控”机制互相通报环境信息,制定防治大气污染或水域污染的联防联控措施预防区域環境风险自然转移,提高区域之间的环境合作意识促进区域的环境质量的改善。

解决好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好资源環境保护与承接发展的科学关系,这是承接主体的任务也是转移主体的责任。地方政府作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制定者在产業承接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任重路远如果将落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承接进来、延续运营下去,今天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危机就可能成为西部地区未来的现实因此,在推进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協调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充分总结国内环境保护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确立环境保护重点,完善污染控制原则建立环境风险控制机淛,最终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