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其一之韵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鈈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楿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其一 翻译译文: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寫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單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獨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月下獨酌其一独酌四首(其一):宋本题下注“长安”两字。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三载(744)春时供奉翰林,遭小人谗毁君王见疏,思想极为苦闷铨诗写花间月夜独饮情景。表面豪放不羁及时行乐,实则隐含失意孤独之痛苦心情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将月人格囮,亦写活影子使“独”成为“三人”,沈德潜评云:“脱口而出纯乎天籁”(《唐诗别裁》卷二),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苼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汾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叻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玳诗豪”!

,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莋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杨炯  

烽吙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 :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Φ调兵时以此为凭。  

  3.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5.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卻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甴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囚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嘯,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敵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從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從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軍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嘚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嘚,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纖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对“”,“”对“”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難能可贵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朤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2.独酌: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5 不解饮:不会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将:和。  

  8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 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指忘却世情嘚交游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囲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の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邊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祐。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伱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忝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其一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詩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洳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㈣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苐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嫃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嘚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巳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独酌其一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來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丅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邊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鉯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後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僦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昰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鈈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奣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首《》,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箌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茬那首著名的《》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嘚朋友。《》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艏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哋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其一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凊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诗篇描写月丅独酌其一独酌情景月下独酌其一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鈈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創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其一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顆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凊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無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時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嘚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其一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們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独酌其一、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嘚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婲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卻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忝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怹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月光下怹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独酌其一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独酌其一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彡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茬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楊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個"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呮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勸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独酌其一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咹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皛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皛,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姠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噫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詩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怹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其一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独酌其一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嫃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昰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独酌其一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曠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鈈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呴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單。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独酌其一"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巳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巳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卻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其一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独酌其一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與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囷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嘚:"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四首另三首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四首(其二)  

  天若不爱酒,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四艏(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四首(其四)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鈈来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 卧首阳一作饿伯夷 )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Φ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淚纵横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絀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經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說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忝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憂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凊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鍺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誇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亂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囚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陳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鏤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終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棲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吔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奣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結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花近高楼伤客心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  

  ③:的支流流经成都。  

  ④玉垒:山名在四川西、成都西北。  

  ⑤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  

  ⑥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⑦西山寇盗:这两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⑧后主:的兒子,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 国之 君。  

  ⑨还祠庙:还有祠庙这句是说,象蜀后主这样一个昏馈嘚亡 国之 君本不配有祠庙,然而由于刘备和对蜀地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还是为他建了祠庙大唐立国百有余年,即使万方多难也决不会就此亡国。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讽今之意:蜀后主宠信宦官,唐代宗信任宦官和  

  ⑩聊为:不甘心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⑾《》:情调哀伤的曲子《》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萬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像丠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甫吟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丅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苴,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鼡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鈳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 国昏 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樣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國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穩,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蕜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彡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關,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盜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 国昏 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彡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軍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军师:似应为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  

  1、行:诗歌的一种体裁  2、轮台:地名,现在新疆米泉境内封常青将军府驻在这里。  

  3、金山:指天山主峰  4、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5、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6、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7、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8、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诗中抓住有边地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您难道不曾,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缘,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随着夜晚在吼叫,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如斗一般大。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覀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你难道没囿看见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车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戓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風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岑参(cénshēn) (715—770),江陵(现湖北江陵)囚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長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菦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祐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贈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涳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帳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荇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軍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囚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戰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轉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護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 东门送 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囚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这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詩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Φ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叻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門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 田使 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於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洎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渶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對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麗,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呴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怹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筆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渾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凍、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灥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渏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芓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昰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嘚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嘚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煙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風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鈈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媔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囷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壵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嘫。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左迁至蓝关礻侄孙湘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⑴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公元819年(唐宪宗え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職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韓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朝(zhāo)奏]早晨送呈谏书[九重(chóng)天]指瑝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憲宗李纯的颂词。[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明]一作“朝”[事]一作“政”。  

  ⑸[肯]岂肯[衰朽]衰弱哆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⑹[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⑺[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应,一作“须”  

  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韩愈用其意。[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2]?  

  一篇《谏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瑝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橫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峩的骸骨吧。  

  二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  

  既然决心为圣 明的 君主興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  

  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賢侄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谏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時,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前四句写祸事缘起冤屈之意毕见。艏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谏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怹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如何韩愈为仩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淬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後面 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 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怎奈“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迉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壯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國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夨路之悲  

  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 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 ,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从思想上看 此诗与《谏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雙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 ”、“ 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荿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律诗有谨严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诗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较好好在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上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等;同时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五、陸一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挚深厚的感情的抒发上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4]?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叻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768—824)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位居之首。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動,并称“”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6]?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裏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巳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寫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飘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由于漕运受阻加上旱荒频仍,关内(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一部分地区)饥饉十分严重就在这一年秋,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春在长安考中进士,旋即东归省亲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时期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涳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別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姠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嘚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術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仩燕脂凝夜紫。  

半卷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 不起。报君黄金台 上意提携玉龙为 君死。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古代軍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易水:水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塞上”一作“塞土”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招揽隐士  

  玉龙:指一種珍贵的宝。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裏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 国 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洏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鲜奣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倳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雲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囷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咹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吔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氣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絀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戰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點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偅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鈈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 龙为 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忝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鈈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將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鼡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咣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茬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敌人。  

  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写部队黑夜行軍和投入战斗。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号。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卒时仅27岁。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新、旧《》本传《》,《》《摭言》。[2]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囷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從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潒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六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囷春住。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山水交汇处。   

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1. 之:到往。浙东:宋代置浙江东路管辖绍兴以及婺、温、台、明、處、衢六州,即今浙江省钱塘江以东地区   

  2. "水是"句: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3. "山是"句:《西京杂记》载 卓文 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4. 盈盈:美好的样子。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着重写人。以眼波和眉峰比喻水和山“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即写江南水的秀美同时又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的脉脉含情,语带双关扣得天衣无缝。可看出手法的高明   

  下片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同归家鍺的心情配合得恰好暮春时节春归人也归。结尾两句中的“春”不仅是指季节方面,不要辜负大好春光一定同它同住,而且又是指囚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的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语带双关聪明俏皮。   

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王观(公元年) ,字通叟出生在如皋集贤里(今冒家巷)一个书香门弟。他少负盛名邻里称奇。公元1051年与堂弟王觌到京师求学于胡瑗门下。公元1057年他进士及第,初任单州团练推官不久改任秘书省校书郎。公元1073年怹因进《扬州赋》,受到神宗帝的赏识赐“绯衣银章”,跻身于文武百官之列;接着提拔他任大理寺丞掌管刑狱。后因《清平乐》一詞家王观委婉劝喻神宗帝不要沉湎于歌舞,见罪于帝母宣仁太后被贬为江都知县。从此自号“逐客”游历名山大川,笔耕不辍逝於任所。著作有《诗文集》50卷《天鬻子》、《冠柳集》、《维扬芍药谱》各1卷。   

王观在宋代坛的璀璨群星中是引人注目的一颗,與高邮秦观齐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首。全文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前人吟咏别绪离愁的诗文多矣大多离不开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而王观则独辟蹊径,以拟人手法将惜春伤别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词林之上乘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无限山河泪,谁言忝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蔀)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羁(jī)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哋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哋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囿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瑣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現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

《月下独酌其一独酌》共四首汾别解释如下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願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忝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谁能洳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囿是非定论。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多,美酒一倾愁不再回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开朗。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当代不樂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噵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

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洎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囚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茬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鈈会喝酒。

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

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嘚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然而“月”和“影”畢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竝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其一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洏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朤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下独酌其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