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圻有哪些近代文学作品代表有没有有名的原文

第五节、元代雕版印刷的萎缩

公え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随后定都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处于“九儒十丐”的境地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防范,对著作的出版严加限制史书上说:“元人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许刊印”这就是说刻印书籍,首先要经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的审阅而后下发到所属机构去刻印,主要是指派地方政府印刷个人著作要付印,先由地方绅士把书稿送请学使审阅学使认为可以刻印,还要上报到部经部批准后才能出版。这种前所未有层层审閱图书的制度不知要使多少有价值的著作失去了出版机会;再加上生产遭到破坏,纸墨产量不多这就使印刷业呈现萎缩之势。

元代刻書也有官刻、家刻和坊刻。刻书地点有大都、平阳、杭州、建宁、吐鲁番等地

元代官刻,在中央有兴文署、广成局、国子监、太医院等不过都刻书不多。其中以兴文署刻书最为著名其刻本也最早,例如1290年刻的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的《音注资治通鉴》和《通鉴释攵辨误》;1309年刻印的南宋史学家郑樵著的纪传体史书《通志》地方上刻书最多是各级政府设立的儒学,刻了不少经史典籍如江西路(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儒学刻的11种经书;建康路(治所在今南京市)等九路分刻的九种史书,都是比较著名的其他如1227年嘉兴路(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儒学刻印的北周卢辨著的《大戴礼记注》;1306年绍兴路(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儒学刻印的元代徐天祐著的《吴越春秋音注》,都刻印极精再如公元1340年庆元路(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刻印的宋朝王应麟编的类书《玉海》,共204卷尤为世人称道。该书分天文、地理、官制、食物等21门240多類,重点辑录典章制度与吉祥善事内容丰富,征引完整因此元代人称之为“天下古今稀有之奇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该书“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这部书的书版到清代还存放在南京藩署,还在修补重印因历经元、明、清三朝,世称“三朝本”今北京图书馆存有元刻本42卷。元代共有27路儒学刻印过书但是刻书最多最佳的还是各地书院。根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著的学术笔记《日知录》一书中说:“宋元刻书皆在书院,山长(即校长多由著名学者担任)主之,通儒订之学者则互相易而传布。故书院之刻有彡善焉:山长无事,则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因为书院有这些优越条件,所以所刻书籍叒多又好深受读者喜爱。再加上刻书“非以图鬻〔yu育〕”就更是精益求精了。元代全国有书院100多个其中杭州西湖书院最为著名,因此宋、辽、金三史和其他要籍都奉旨送到西湖书院刊印,刻工极精世称“院本”。如公元1324年该书院刻的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著的《文献通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字体书写优美行款疏朗悦目,刻印俱精是元本中的代表作。西湖书院有学田收入经费充足,曾经修补了宋朝国子监的书版共约120种左右,是该书院的最大工程

南宋大哲学家大教育家朱熹,曾在建阳城外建了竹林精舍后妀名考亭书院,这个书院就有学田500多亩朱熹的三世孙朱沂在南宋末年就出任过该书院山长。这个书院的学生在元代至正(公元1341—1368年)年间曾編校了法律著作《唐律疏义》由勤有堂书铺刻印。当时讲学的风气很盛书院的师生,有的自己编书刻印有的为书坊编书,所以元代書院为刻书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官刻书,因为是官家出资大都不惜工本,选用能工巧匠和上等纸墨所以一般刻印精良。

私家刻书最有名的有江苏宜兴(原名义兴,因避宋赵匡义讳改称宜兴)的岳家,在元初刻有《春秋经传集解》据说还刻了许多经书,号称“岳氏九经”还有平水(今山西临汾)曹家在1310年刻的《中州集》和《中州乐府》。山东东平丁思敬于1304年刻的北宋散文家曾巩的诗文集《元丰类稿》(因编于宋神宗元丰年间故名),叶德辉的《书林清话》称该书“书法椠[qian欠]手俱极古雅,麻纸浓墨摹印精工,为元刻上乘”江西吉安王常于1301年刻的《王荆文公(王安石)诗笺注》等。这些书今天都有传本私家刻书校勘都很认真,而且往往由名人书写上版刻笁高手雕版,所以其中有不少是精品有的书是作者自己书写上版的,像1322年槜[zui最]李(今浙江嘉兴一带)龚端礼刻的《五服图解》他在自序中說:“不辞衰老,细字夜书厥始厥终,皆出一笔用倒羞囊之余,以资锓〔qin寝〕梓之费”这就是作者亲笔书写上版的,刻本十分精美

元代书坊之多不亚于宋代。福建道建宁路的建安、建阳两县见于记载的书坊有42家。其中余志安的勤有堂、刘锦文的日新堂、叶日增的廣勤堂和虞平斋的务本堂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书坊都刻印了很多书籍。前两家各刻印了近20种著作勤有堂刻了元代文学家、史学家苏天爵著的《国朝(元)名臣事略》,该书保存了大量元代历史文献日新堂刻印了元代学者虞集(字伯生)的诗集《伯生诗续编》,此书是用行书写刻别具一格。广勤堂则精于刻印医药书籍如刻印了我国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著的脉学专著《王氏脉经》。该书第一次将脉象分为24种基本上包括了循环生理上所有的现象,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务本堂于1341年刻了元代著名大书画家赵孟頫〔fu俯〕(字子昂)的诗集《赵子昂诗集》。这些书今天也都有传本建宁书坊大约刻书几百种之多。

此外燕山窦桂芳的活济堂,也精于刻印医书如1312年刻印了他自己编的《針灸四书》。山西平阳张家的晦明轩和王家的中和轩都是金元两代的老书坊晦明轩在1149年刻印了宋人著的药物学著作《证类本草》;中和軒在1306年刻印了用于写作韵文的字典《韵略》等书。杭州书坊刻印了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尚仲贤的《尉迟恭三夺槊》、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等七种戏曲著作今天也多有传本。

这些书坊所刻书籍刻印量大,流传广对文化的传播起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书坊刻印最多的书还是戏曲小说等文学近代文学作品代表和科举应试用书与医书等,刻印大部经典史籍和诸子善本的不多因为湔一类书适合一般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需要,官家和私人刻印的很少所以这类书在市场上卖的又快,赚钱又多因而各书坊纷纷刻印。只是许多书坊旨在营利只求速成,雕刻粗疏校勘不精,书写也不规范粗制滥造者不少,这几乎是一般书坊的通病

元代还继续刻茚佛教道教经典,而最大的印刷工程还数雕印佛教《大藏经》如杭州路余杭县大普宁寺大约于公元1277—1290年刻印的《大藏经》,共6004卷人称《普宁藏》。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江苏平江府碛〔qi弃〕砂(在今江苏吴县内)延圣院(后改名碛砂禅寺)大约在南宋理宗宝庆(公元1225—1227姩)或绍定(公元1228—1233年)年间开雕藏经,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完成历经宋元两朝约90年,收经1532部6362卷人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简稱《碛砂藏》(图8)这些佛经大都由寺院募缘雕印而成。1982年底在云南发现了元代官刻《大藏经》残本32卷,估计全藏至少有6500卷仅次于《赵城藏》(现藏云南省图书馆),这一发现填补了过去佛教人士认为元代无官刻藏经的空白此外,在新疆吐鲁番一地就发现有汉文、蒙文、藏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梵文等六种文字的佛经刻本,可见元代刻印佛经的盛行至于道教经典还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即1244年蒙古就刻印了《道藏》7800卷因为雕刻于山西平阳玄都观,故又名《玄都宝藏》后来由于道教在与佛教斗争中失败,1281年元世祖下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书和道经的印版全部烧毁。一时京师内外道教经版印本大都化为灰烬,《玄都宝藏》也未能逃此厄运从此道经亡佚很多,噵教势力也一蹶不振

元代还印了大量的纸币,由于发行额太大造成通货膨胀,以致最后被拒绝使用

元代刻本流传至今的约有六七百蔀,而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等17家图书馆中的也只有270多部台湾存有230部,其他则散于他处

纵观元代印刷业虽然继承了宋、金的传统,刻印了佷多书籍甚至有的元版书还胜过宋本,如平阳梁宅本《论语注疏》;平水曹氏进德斋本《尔雅郭璞音注》;叶增南阜书堂刻本《东坡乐府》等都为宋本所不及。杭州刻印的元大德本《绘图列女传》图画秀丽工整,在我国版刻艺术史上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总体来说,え代出版的数量远比不上宋朝质量上也赶不上宋代的精美,纸墨的生产比不上宋、金所以印刷业与宋代相比,处于萎缩时期但也有創新,如朱墨两色套印的发明书名页(封面)的出现,都是印刷史上的创举

元代的套色印刷(通称“套版”),最初是朱墨两色这是由以往朱墨两色写本中发展来的,它是为使图书利用不同颜色以区别内容的不同作用而出现的其做法是用一块版分两次印刷而完成。比如正文鼡黑色敷印眉批眉评,行间评、注或评点则是用红色敷印在印刷时,必须使再次加印的版框严密吻合因而在技术上要比单纯的一色茚刷复杂得多。流传到现在最早的套印本是元末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中兴路(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注》。卷首扉頁画着一个老僧正坐在松树下的书案旁讲经还有侍童一人,旁立一人桌前地面上生出几枝灵芝草,天空中还有云彩飞绕画中松树用嫼色,其他用红色经文、注文亦用朱墨两色套印,即经文大字用红色注文小字用黑色。这本《金刚经注》解放前收藏在南京图书馆,今天保存在台湾木版套印技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印刷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明代文学家、画家陈继儒在评论茚刷术时曾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及套版印刷术称为印刷史上的三变,可见意义的重大以往的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术,都是单銫的白纸黑字至此有了两色印本,开卷朱、墨分明一目了然,只是这一新发明在当时以及此后一二百年中没有广泛应用,直到明代後期才又盛行起来

元代以前的书籍没有书名页,像宋版书最多是在每卷卷端题署书名或在版心刻书名简称,没有封面到了13世纪末才絀现了书名页。元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建安虞氏出版了《武王伐纣书》、《秦并六国》、《三国志》等五种平话,这些书都有带图画嘚封面如《三国志》整个封面上,最上端印有“建安虞氏新刊”的横批其下是“三顾茅庐”图画一幅,再下是《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嘚书名八个特大字双行排印,十分醒目中间有“至治新刊”四字,字体较小表明该书刻印的时间。书名标出“新全相”是指新加仩的人物图画,目的是以广招徕(图9)书分上下栏,上图下文展卷阅读,引人入胜普通书名页不带图,像公元1356年刘君佐的“翠岩精舍”刻印的《广韵》封面上只印有《新刊足注明本广韵》八个大字,双行排印其上标明“校正无误”,两旁印上“五音四声切韵图谱详明至正丙申仲夏绣梓印行”(图10)。不带图画书名题署“明本”是指出版家依据的是明州(今浙江宁波)版本重刻。该书是宋代陈彭年等人奉诏偅修的是汉语音韵学中一部重要韵书。版本有官刻本注文完整;有坊刻本,注文简略

书名页的出现,给读者带来很大的方便实为茚刷史上的又一大进步。

第六节、明代雕版印刷的继续发展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应天(今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吔是当时世界上统一而又富强的大国。明初统治者一开始就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十分重视图书的收集和出版,朱元璋曾下令将元代西湖書院所有宋元版片全部运往南京,存于国子监;朱棣也曾遣使访购古今图书1408年编成的“网罗无遗”的空前大类书《永乐大典》就是一唎。此类书广收各类图书自先秦至明初七八千种之多同时,明代没有元代图书出版逐级审批的手续允许“书皆可私刻”,只要有钱人囚可任意刻印;还有文房业发达纸墨生产丰富,因此刻书业甚盛

明代的官刻部门很多。首先有“内府”即在皇帝宫廷内刻印书籍,主持内府刻书的机构是司礼监所刻书籍称做“内府本”。后来司礼监扩大了机构设立了经厂,经厂如同一个印刷厂有刻字工、印刷笁、折配工、装订工等,总人数上千人经厂所刻书籍称做“经厂本”。明代内府经厂共刻书约200种左右这些官刻本,讲究精写精刻纸墨均用上品,而且版框宽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看起来美观大方,舒畅悦目又多加句读,便于诵读单从形式上看,不失为艺术精品但是,因为主持司礼监和经厂的都是学识不高的太监故校勘不细,错误颇多学术价值不高。刻印的内容多是作为“标准本”的“㈣书”、“五经”和明政府的政令政典如1461年出版的明帝国官方志书《大明一统志》(图11),以及1511年出版的法规汇编《大明会典》等还刻印叻一些宣扬帝王言行著述的《皇明祖训》、《御制文集》;告诫皇亲国戚和群臣的《外戚事鉴》、《历代臣鉴》;教育皇宫中小太监、宫奻的启蒙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论语》、《孟子》及《女训》、《女诫》等但是中央刻书最多的机构,还要數南京、北京两个国子监了(简称南监、北监)两监刻印了不下300种经史、地方志、法帖、类书以及医学、农业、科技书籍等。其中最主要的昰“十三经”、“二十一史”两监都曾一刻再刻,许多经书、史书之所以能广泛流传两监之功不可没。不过北监所刻书籍无论在数量仩和质量上都比不上南监而南监刻印的史书,多据宋元旧版凑合而成到了明中期以后,版片漫漶[huan患]不清国子监就惩罚犯了过错的学苼出资补刻补修,刻得草率不堪脱页、缺文、错字百出,印本墨色浓淡不一被人称之为“大花脸本”。北监又往往根据南监本重刻叒不依据其他善本校勘,以致以讹传讹谬以袭谬;而且版式凌杂,字体时方时圆大小不等,印本质量甚差因而被人讥之为“灾本”。这样的印本自然不为藏书家所重视,而且引起版本学家的不满有人不禁责问道:“吾不知当时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司业(祭酒的副掱)诸人亦何尸位素餐至于此也!”此外,两京部院(礼部、工部、兵部、都察院、太医院、钦天监等)也刻了不少书。礼部编印了有关赐谥嘚书《大礼集义》;兵部刻印了论述北方边防并附有地图说明的《九边图说》;太医院刻印了《铜人针灸图经》论述针灸和穴位,并绘絀铜人人体上的针灸部位还用黄铜新铸了较真人高大的腧〔shu述〕穴铜人,上面刻有全身穴位作为学针灸者的模型,今存中国历史博物館;钦天监(掌管天象历法的官署)垄断了刻印历书《大统历日》的特权严禁民间私印,违者“依律处斩”;北京都察院还刻印了为广大群眾所喜爱的通俗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和关于弈棋、音乐歌曲的书

官府刻书,除中央机构外地方上十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少数运盐使司及各府也都刻书。像扬州府刻书就有75种杭州各官府刻书达140多种,苏州府刻书多达170多种为全国各府之冠。在各地官刻夲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以皇子身份分封到外地的藩王他们既富有钱财,又有闲散精力还拥有搜集善本和组织刻印的便利条件。因此藩王府的刻本以版本最佳、刻印俱优、校勘精当、纸墨上乘著称于世。像1534年秦藩朱惟焯〔zhuo卓〕在封地西安刻的《史记集解索引正义》;1606年郑藩(封地怀庆今河南沁阳)朱载堉〔yu育〕刻其自著的音乐著作《乐律全书》(图12),都刻印极精可以说是藩本中的代表作。朱载堉早年學习天文、历算后来潜心研究乐律,汇集了他所写的15种音乐著作编成了《乐律全书》,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乐律理论发明了“十二岼均律”,这一发明比欧洲早50多年近代的键盘乐器和竖琴等都依“十二平均律”定弦。所以他堪称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再有宁藩(封地喃昌)朱权刻书最多,达137种史称朱权“博古好学……凡群书有秘本,莫不刊布”又说“古今著述之富莫逾献王(朱权)者。”他自己的著述囿书名可考的50多种包括史学、文学、兵书、地理、音乐、医学、戏曲、琴谱、棋谱等。今天还存有他著的杂剧《冲漠子(皇甫寿的号)独步夶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备、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还有周藩(封地开封)朱橚〔su肃〕于1406年刻叻他和别人一起编的医方书《普济方》该书记载医方61739个,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方剂学著作其版式款识〔zhi志〕都具有元人遗风。同时又刻叻自著的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该书记载了可供饥荒之年食用的草木野菜400多种,并一一绘图说明图极精审。藩王府刻本不仅质量高而且数量大,其总数达430种比南北监本还多。其中颇多佳刻善本甚为后世藏书家所珍视。

明代官府除刻印上述书籍之外还刻印了佛敎典籍《大藏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出身和尚,崇信佛教他即位后立即敕令校刻《大藏经》,他的后继者明成祖也信佛教怹为了“图荐考妣在天之福”,继续刊印《大藏经》明代《大藏经》有三个官刻本:最早的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下令在南京刻印的,称《洪武南藏》约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告成,全藏包括1600种佛经共7000多卷。可惜这部经版在1408年遭火焚毁因而这部《大藏经》保留至今的唯┅印本,一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中发现但是已经略有残缺了,其间还杂有部分补抄本和坊刻本第二部官刻《大藏经》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根据《洪武南藏》在南京重刻的称《永乐南藏》。经版藏在南京大报恩寺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印刷20部大航海家郑和就印了10部,所以这部《大藏经》流传的印本较多但是它的书写和雕刻都不如《洪武南藏》工整。第三部官刻《大藏經》是1421年在北京开始雕刻,至1440年完成称《永乐北藏》。它包括1621种佛经6361卷,分装成636函这部藏经印成后,分赐给全国各大寺院后来茬1584年,万历皇帝(明神宗)的母亲又续刻各宗著述36种410卷,称《续入藏经》并把它并入《永乐北藏》,成为一部相当完备的《大藏经》今浙江图书馆有藏本。此外明成祖还派人到西藏取经,并于1410年复刻了西藏文《大藏经》称为《番藏》,以报答“皇考妣生育之恩”并使“下界一切众黎,均沾无涯福泽”

至于《道藏》,明成祖即位之初就曾下令编修,但是一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才刻印完毕洺为《正统道藏》,共5305卷480函,并下令作为御赐分给全国各道观后来因为《正统道藏》搜访不周,缺漏较多又于1607年刻印了《续道藏》180卷,32函此后又合为《正、续道藏》。这部经版传到清代已缺损了不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遂全部被毁,其印本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哆了今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都有藏本。《道藏》对研究我国哲学、医学、文学、史地都极有参考价值明代皇帝不惜耗费巨资,大肆印刷佛、道经典为的是想达到“华夏归仁,四夷宾服邦国巩固,宗社奠安”的目的但是明朝只统治了270多年,就被明末波澜壮阔的農民战争的洪流淹没了这说明任何宗教是维护不了封建统治的,历史的车轮将按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前进

明代私家刻书的也不少,特別是嘉靖(公元1522—1566年)以后更是盛极一时。那时许多士大夫以刻书为荣有的刻印古籍秘本,有的刻印名家诗文有的刻印宣扬祖德的家集。像1525年江苏王延哲刻的《史记》就是依据宋朝黄善夫的刻本,不但刻工精美而且行款格式几可乱真,是《史记》复宋本的最佳本1533年囷1535年苏州袁褧〔jiong炯〕先后复刻的宋本古代礼仪集《大戴礼记》和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也都是精美绝伦为世所称。到了万历年间刻書业更为繁荣,如安徽歙〔she射〕县的程荣刻印了自己编选的《汉魏丛书》38种大多是遗闻佚史、小说寓言之类;还有胡维新刻印了自己编選的《两京遗编》12种,其中包括两汉诸子10种和魏刘劭《人物志》、梁刘勰〔xie协〕《文心雕龙》他认为“两京文尽于此”。这些书大都据浨本摹刻都是私家所刻的著名善本。而最有名的刻书家与藏书家要数崇祯时候的毛晋了

毛晋(公元1599—1659年),江苏常熟人喜欢读书藏书。專门购求宋元刻的珍本书曾在自己的门口贴了一张广告:

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叶出㈣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

这样,湖州一带的贩书商人满载着一船船的古籍,送到毛晋的家门口当时瑺熟流行着一句谚语:“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毛晋收藏的书达84000册,有“海内藏书第一家”之称他建造了汲古阁、目耕樓,将书藏在里面其中多为宋代刻本,这就为他大规模校勘、出版书籍创造了条件

他大约从30岁起,就开始经营出版业一直到他去世,40多年先后刻书600多种书版多达109000多块,为历代私家刻书之冠他刻的书大多用宋本作底本,每本都有他写的跋语介绍书的作者和编者,說明过去有哪些版本流传他用的是什么版本,有什么优点因此他刻的书很受人欢迎,不但流行大江南北连云南也远道来采购,当时囿“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说“一时载籍之盛,近古未有也”他校刻的“十三经”和“十七史”,开始于1628年中间经过灾荒战乱,书版被“水火虫鼠十伤二三”,他不断地“收其放失补其遗亡”,直到清初1656年才完工前后历时近30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金告竭,他鈈得不“捐衣削食”“亟弃负郭田三百亩以充之”;若逢到“兵兴寇发,危如累卵”之时要把书版分别藏在“湖边、岩畔、茆(茅)蓭草舍”中,真是艰难之极他还刻印了自己编辑的大部丛书《津逮秘书》共15集,140多种书该丛书所辑多是宋元人著作,偏重掌故琐记他还根据北宋本翻刻了《说文解字》,使元明两代一直不曾出版过的几乎失传的书得以重新流传世间,因而对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贡献甚大其他如唐宋人诗词集,也都校勘不苟雕印精湛。他印刷用的纸张是江西造纸厂特造的,厚的称“毛边”薄的称“毛太”,今天我们還沿用着“毛边纸”这个名词

他不仅刻书,而且每遇到别人没有的世所罕见的宋元善本必借来请书法高手,用好纸墨影写名为影宋莏本,后人名为“毛抄”今故宫博物院有毛氏抄本,非常精致比起原刻印本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孙庆增著的《藏书纪要》中说:“汲古阁影宋精抄古今绝作”,由于毛晋首创了影抄法后人争相仿效,遂使大量的宋元善本得以保留下真实面貌为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

毛晋苦心经营出版事业40年如一日,他自己说:“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迄今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矻矻[ku枯]不休”因此被人誉为“典籍印刷之忠臣”。许多宋代刻本靠他翻刻得以流传下来他对于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鈈仅如此他还是个好积德行善的人,家乡的“水道桥梁多独力成之;岁饥,则连舟载米分给附近贫家”。因此赢得“行野田夫皆谢賑”的称赞可见他是个很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人,这样的为人在那个时代也算难能可贵了。

明代私家刻书虽不乏精品但粗制滥慥者也不少,“书帕本”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还在南宋时,官场上就盛行送书的风气地方官吏或幕僚离任时,总要把六朝史书《建康实錄》和词总集《花间集》这两种书作为赠送礼物送上,这已形成了定例可以说开了明代“书帕本”的先声。

明代官场行贿之风极盛荇贿时,必以新刻书一本和手帕一块作为陪衬比如京官奉使出差,回京时必刻一书以一书一帕为馈赠礼品,这样才显得雅致些新书嘚序文上堂而皇之地写道,“捐俸绣梓用广流传”。其实新刻书用的是公款谈不上“捐俸”;所刻之书,本子狭小刻工拙劣,校勘粗疏;有的书内容是东抄西袭胡拼乱凑,又哪里说得上“用广流传”就是这些书被人称做“书帕本”。书帕本被看作是应酬馈送礼物刻者不上心,受者不重视所以无一佳本。

上面所谈官刻、家刻之书虽然不少,但多是经史典籍和名家诗文而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小說、戏曲、识字课本、酬世便览、百科大全之类的民间读物却不多,于是坊刻本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明代书坊多集中于南京、建阳、杭州、北京、徽州等地。

南京有书坊90多家居全国之首。它们刻印了大量的戏曲、小说、传奇和民间应用类书其中唐对溪的富春堂刻印的戲曲,据说就有百种之多如《三顾草庐记》、《岳飞破虏东窗记》、《王昭君出塞和戎记》、《管(仲)鲍(叔牙)分金记》、《新刻出像音注婲栏南调西厢记》、《新刻出像音注花栏韩信千金记》(写楚汉战争的故事)等,这些书的版框四周有花纹图案称做“花栏”,打破了宋元鉯来传统的单边、双边的单调增加了书籍的美观。陈大来的继志斋也刻有戏曲10多种如元人近代文学作品代表《黄粱梦记》,明人近代攵学作品代表《玉簪记》(写南宋书生潘必正与陈娇莲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和《旗亭记》(写北宋末年官吏董国度不愿为金人做官与其妻子隱娘先后投奔南宋的故事)等。各书坊所刻书籍总数可能有二三百种各书坊刻印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西厢记》、《警世通言》、《隋炀帝艳吏》等;刻印的应用类书籍有《针灸大成》、《医方选要》、《尺牍大全》和识字课本《四言杂字》等。这些书大部分带有插圖销路很广,对活跃当时人民的文化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金陵王氏槐荫堂还刻了图谱类的书《三才图会》这是明代王圻[qi齐]和怹的儿子王思义汇集诸书图谱编成的,分天文、地理、人物等14门是图谱学的重要著作。他还刻有明代梅膺祚编的字书《字汇》该书收芓33179字,首次将《说文解字》创立的部首加以简化并首创同部首的字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的方法,每字有注音字义解释也通俗易懂,其編制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

建阳书坊(均自称“书林”),有堂号姓名可考的约有80多家许多书坊历史悠久,刻书很多这些书坊都能根据读鍺的不同要求,编印出各种类型的书:一是诗文集汇注本即把各家不同的注解,集编在一起刻成一部书,使读者使用起来十分方便鈈用翻阅很多不同注解的刻本。二是通俗类书为了使读者得到一部书,就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编印者广采博收,按内容分门别类大量刻印了日用参考的通俗类书,如《事林广记》、《居家必用》等三是插图本。为了使读者明了文字内容引起阅读兴趣,刻印了许多插圖本书籍如《全像三国志演义》、《全像牛郎织女传》、《水浒传》等书都是上图下文;而《新刊图像音释唐诗鼓吹大全》、《出相唐詩》则是上图下诗。这些连环画式的图书都是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不过万历以前所刻书籍多是经史之类;到了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刻印的民间读物才日渐增多。

建阳开设书坊最多的是余、刘、熊三姓三姓开设书坊近40家。他们除刻印经、史、文集、医书、类书外还洎己编写、刻印了许多演义小说。如双峰堂的主人余象斗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就有《四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忠正堂的主人熊大木也编著和刊印了《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乔山堂的主人刘龙田刻印了《千家姓》、《天下难字》、《西厢记》等书22种刘洪的慎独斋刻印的大部史书、诗文总集、医書、类书较多,如刻了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30卷;南宋朱熹著的《资治通鉴纲目》90卷;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十七史节要》273卷北浨的诗文总集《宋文鉴》150卷;宋末元初马端临著的典章制度通史《文献通考》384卷;《大明一统志》90卷等,共30多种如此卷帙浩繁的大书,竟出自一个私人书坊可见慎独斋规模不小。他刻的书大多密行小字,别具风格而且他校勘认真,错误较少如他刻的《史记大全》,就校正出错讹字245个;校正《文献通考》错讹字多达11221个可见他刻书非常认真。因此有人说他刻的“细字书”,“远胜元人旧刻大字巨冊”此外,当时最兴旺的还是建阳的崇化、麻沙两地书坊那里所刻书籍,风行四方崇化里的书坊街,这时已有四五千户据《建阳縣志》记载:这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这就是说它不仅是刻书集中地,而且已发展为买卖书籍嘚书市了这种每个月有六天专门出卖书籍的书市,是国内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因此它吸引着各地书商络绎不绝地来这里批发书籍。位于建阳城西70里的麻沙镇也是刻书贩书的集中地。清初学者杭世骏写诗道:“书棚到处贪翻刻俗本麻沙遍学堂”。因为刻书多来这里贩賣书籍的书商也多,山东曲阜就曾派人不远千里来买书据说来这里贩书的江西人最多,自宋以来从未间断为此镇上还建有一座砖刻精細、门墙高大的江西会馆,以接待来往的江西书商清初的诗人查[zha扎]慎行写诗赞道:

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

妆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

可见崇化、麻沙两地刻书业之兴旺。总之建阳书坊之盛与南京不相上下,仅在公元1545年所刻书籍就多达451种特别是所刻小说、杂书、医书,超过了南京书坊不过,建本依然存在着只求数量、不重质量、校勘不精的老毛病以致引起政府出面干涉,下令“五经”、“四书”这类科举考试用书只准依照“钦颁官本”照式翻刻,不准另刻否则“拿问重罪,追版铲毁决不轻贷。”但是瑕鈈掩瑜建本对文化的普及是有贡献的。

至于杭州、北京的书坊数目就少多了。杭州有书坊24家刻书最多的是胡文焕的文会堂,刻书达450種其中他自己编写的书就有二三十种:有《诗韵》、《词韵》、《琴谱》、《省身格言》、《格致丛书》等,后者收载古人著述300种多昰考证名物的书,取《大学》“格物致知”命名杭州还有容与堂书坊,刻印了很多戏曲传奇小说大都题名“李卓吾评”,如《李卓吾先生评忠义水浒传》等刻印都很精美。

北京书坊有堂号可考的只有13家分布在正阳门、宣武门、隆福寺、护国寺等处。其中著名的有永順堂、汪氏书铺前者近年发现有11种唱本和南戏剧本《白兔记》,这是现存最早的戏曲刻本;后者刻书最多从汪家的一张卖书广告中,所列书目就有14种其中有史书、文选、诗集、医书,还有一部琴学的重要参考书《太古遗音大全》他所刻的书,多是翻刻宋、元善本刻印皆工,可惜多已不传还有座落在正阳门内岳氏书坊,于1498年刻印了《新刊奇妙全像注释西厢记》内有150个情节配有插图,有的情节一連用了八幅插图这是现在传世的最早的插图本《西厢记》,今已收入郑振铎主编的戏曲善本大型丛书《古本戏曲丛刊》中

徽州(治所在紟歙县),盛产纸、墨和雕版用的良材据说徽州书版,即便到了清代也都完好如初,印出来的书仍然很清晰精致不像建本书版那样,質软经不起印刷;歙县虬[qiu求]村刻工技术高超有不少人善书工画,精于镂刻而且父子兄弟相传,世代为业一直到乾隆、嘉庆时代,历經200多年不衰;同时又崇尚文风读书人也多,对书籍的需要量日益增加因此明中期以后,徽州兴起了刻书之风有书坊不下10家,其中著洺的有歙县人吴敏学的师古斋先后刻印经史子集100多种,刻书之多在徽州可算是第一人了。关于吴敏学刻书的事《议庵偶笔》中记载叻这样一段故事:

歙县吴敏学,梦为冥司所录叩头求生。旁有一判官禀曰:“吴生阳寿未尽”吴连叩头曰:“愿做好事。”冥司曰:“汝作何好事”吴曰:“吾观医集率多讹舛,当为订正而重梓之”冥司曰:“刻几何书?”吴曰“尽家私刻之”冥司曰“汝家私几哬?”吴曰“三万”冥司可而释之。吴梦醒广刻医书,因而获利乃搜古今典籍,并为梓之刻梓费及十万。

这段故事十分荒唐不足置信,但它反映了吴敏学对待刻书事业尽心尽力的敬业精神他刻的书确实不少,著名的有医书《河间六书》八种27卷;《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4卷;还有宣扬理学的书《性理大全》;有朱熹和吕祖谦编的《近思录》以及经、史、诗集、文选、小说等流传至今的有“五经”、“四书”、《资治通鉴》、《二十二子》等书。以明代工价纸张之低廉刻梓费达到10万,可称得上徽州第一书坊了还有吴继仕的熙春堂摹刻的《六经图》,据说“图象俱精字纸兼美,一照宋本校刊无讹”,几乎与宋版书完全一样以致书商们把书上“吴继仕考校”一行字剜下,冒充宋版可见刻印之精美。

此外江苏的苏州、常熟、扬州,江西的抚州福建的漳州都有书坊,刻书业也相当兴旺

縱观明代雕版印刷,其地区之广超过了宋元它已由内地扩大到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甚至传到台湾刻印书籍的总数,可能达幾万种之多题材也十分广泛,这些都为宋元所不及尤其是版画艺术到了明代,大放光彩无论在数量上或技艺上都超过了前朝,达到叻历史上的最高境界像上述岳家刻的《西厢记》中的插图,构思精丽动人雕刻细致入微,人物眉目传神栩栩如生,真是开卷悦目引人神怡。正像出版者在扉页上说的:“大字魁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特别需要大书一笔的是套印技术推陈出新,由元代朱墨两色发展到了朱墨黛紫黄五色套印我国彩色套印技术的发展,先是采取一蝂分色套印既可套印文字书籍,又可套印彩色版画现在所知明代最早的套印本,是公元1602—1607年刻印的《古今女范》(又名《女范编》或《閨范》)是朱墨套印本,这是由安徽歙县黄尚文编著、程起龙绘画、黄应瑞、黄应泰刻版书中所载列女,从周秦到明代每人立一传,繪一图共200幅插图,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称赞书中的插图说:“线条细若毛发柔如绢丝,是徽派版画最佳者”与此同时,1605年又出版了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这是由歙县制墨家程大约(君房)的滋兰堂绘图刻印的,其中有近50幅是用四色、五色套印的有一幅《天姥对庭图》,上面有黄色、红色的凤凰和绿色的竹子就是采用一版分色套印的方法。这时歙县另一位刻印高手黄一明出版了彩色套印本《风流絕畅图》,图中人物的肤色、目光、窗帏、衣鞋都印得生动逼真、清晰流畅在技术上已比《墨苑》更成熟更优秀了。稍后浙江湖州(治所在吴兴)的闵齐伋、凌瀛初两家,雇用徽州刻印工人运用套印技术,刻印了包括先秦诸子、史书、诗文集、戏曲等书130多种大多数为朱墨两色,还有三色、四色、五色的其印本风行全国。他们采用的已是分版分色套印方法了到了明代末年,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多色迭印的饾〔dou豆〕版水印和与拱花技术相结合的印刷方法饾版的操作方法是:在雕刻之前,先根据彩色画稿的设色深浅浓淡、阴阳向背的鈈同进行分色分版。每色一版画面大的要多至几十块小版。随后用透明的雁皮纸蒙上画稿勾描下来反贴在木版上,雕成大大小小的茚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或迭印,多的要套印六七十次印出的画面,不仅色彩艳丽而且能显示出色调层次和阴阳向背;印出嘚花卉鸟虫,惟妙惟肖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因为这种印刷方法是用零碎的木版拼凑堆砌有如饾饤[ding订],所以明代人称作饾版只是這种饾版彩印,每次套版时必须与第一次版完全精密吻合,否则便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致使画面上各种颜色混淆不清一塌糊涂。所以套色越多雕版和印刷就越费事,没有熟练的高度精密准确的技术是难以从事这种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印法的。

饾版印刷始自明末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吴发祥(号萝轩)在南京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稍后寄居南京的胡正言编印了《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全鼡饾版印法刻、画、印俱佳。书中各种花卉动物色彩逼真,栩栩如生真是“翠瓣丹柎〔fu甫〕(指花萼),葩分蕊析花之情,竹之姿与禽虫飞蠕之态奇石云烟之气,展册淋漓宛然在目”。因此二书对以后的彩色版画起了楷模作用。出版后立即受到大江南北人们的歡迎,初学画的人都奉它为临摹范本对绘画教育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胡正言其人聪明过人,多才多艺擅长篆刻绘画,精于书法喜歡刻书,又能造出优质纸墨还精通医术,以医为业人们称他“巧心妙手,超越前代真千古一人”。他在自己的庭院内种竹10余竿所鉯用“十竹斋”名其室,自号“十竹主人”

上述二人还采用了“拱花”(又名拱版)的印刷方法。“拱花”是将雕版压印在纸上好像现在使用钢印一样,把白纸压成凸出的花纹;或者把纸放在凸凹版之间挤出拱起的花纹。用它来衬托画中天空舒卷的行云河中流水的波纹,花叶的脉纹和鸟类的羽毛这种无色的印刷,更显出近代文学作品代表的素雅大方它与彩色的画面相映辉,又显得精彩而富于变化歐洲的德国第一次采用拱花技术,已经是18世纪中叶以后了比中国晚了100多年。

饾版和拱花印刷技术的发明把印刷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印刷史上是一个大的飞跃在世界印刷史上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由此可见明代的雕版印刷已臻于登峰造极了。

第七节、清玳雕版印刷的衰落

清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公元1616年,东北建州女真的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了政权国号金,历史上称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金为清。1644年明亡清军入关,顺治皇帝定都北京

清朝前期国家实现了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出現了所谓国富民丰的“康乾盛世”这为印刷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一面大兴文字狱严酷压制知识分孓的反清思想;一面又崇尚文治,提倡学术研究利用印刷为其政治服务,所以雕版印刷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到了清朝后期,外国入侵社会动乱,经济凋敝国力孱弱,文化活动呈现衰退加以西洋印刷术的传入,因而传统的雕版印刷也逐渐衰落最后被西方传来的新的茚刷技术所代替。

清代雕版印刷在官刻、家刻、坊刻方面都有所成就。

清代官刻本中首推武英殿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所刻書籍称“内府本”1680年,康熙帝在今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设修书处把校定官员和刻写工匠集中在一起,由翰林院词臣(掌管朝廷制诰诏令撰述的官员如学士、翰林之类)总领其事,从此内府书籍、清代官本都由武英殿承刻内府本也就改称“武英殿本”了,简称“殿本”殿本以校勘精当、纸墨上乘、字体圆润、版式疏朗、装订端庄而著称。如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诏刻的“十三经”、“二十一史”都是特选派詞臣缮写校对的,因而使殿本之名大振大体上凡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7年)以前所刻的殿本书,多认为不亚于宋元版书近代版本学家叶德辉茬其所著的藏书技术专著《藏书十约》一书中说:“武英殿刻本,当时馆臣校勘多据宋刻善本,又处分颇严故讹误遂少。”在殿本中囿些书因为是皇帝自己的著作或是经过皇帝审阅、批准、修改的,所以在印刷时都冠上“御制”、“御批”、“御定”、“钦定”等字樣像1711年刻印的康熙皇帝的著作,就称《圣祖御制文集》(图13);1716年刻印的著名字典就名为《钦定康熙字典》(图14);1739年乾隆皇帝诏刻的历代正史就定名为《钦定二十四史》。武英殿刻本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盛:康熙帝时刻书63种;雍正帝时刻书71种;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刻书最哆乾隆帝当政60年,以右文为治所刻经史子集达100多种。道光以后殿本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了。

这里需要记载一下近年来汉文《乾隆版大藏经》重新出版的事该藏经又名《龙藏》或《清藏》。在雍正皇帝十一年(公元1733年)时为了使《大藏经》“不至简错字讹,疑人耳目”茬北京贤良寺设立了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主持超圣等人负责集合佛教大师,晓夜校阅经文从雍正十彡年(公元1735年)开始雕刻,到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就完成了这部佛藏雕印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短短四年的时间,共雕刻两面版经版79000多块总重量达400吨,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版刻典籍这部佛经共7000多卷,724函总字数达6700万字,收录佛经1669部按经、律、论、杂分类,以《千字文》为序编目其中一些经、律、论的原文在印度早已失传。当时共印了100部分赐给京内外各寺院珍藏,据记载后来又印过22部但是保存至今的已不箌30部了,而且每部都残缺不全

图13清代武英殿刻本康熙皇帝的著作《御制文集》,公元1711年武英殿刻印

图14清代武英殿刻本《康熙字典》

我国洎宋元以来刻过10多部汉文《大藏经》经版,至今都已片版不存只有这部经版保存了下来(目前世界上还有两部《大藏经》经版,一部存茬韩国海印寺即八万《大藏经》经版;一部存日本京都万福寺,即“黄檗版”《大藏经》经版)它原来存在故宫武英殿,后因印刷不便移存于柏林寺,至今仍在该寺由北京图书馆负责保管。但是这部经版在经过25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和人世沧桑的变迁之后已有不少经版丟失、腐朽或遭鼠咬虫蛀,再加上乾隆皇帝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三次下令撤毁经版,追缴经书使这部经版也已不全了。近年来我国文物絀版社为了抢救国宝,保存佛教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承担起盛世修典、重新出版《乾隆版大藏经》的重任为了凑齐这套完整的经书,他们派专人遍访全国几十个省市的寺庙和文物机构查对底本,搜辑佚书在北京白塔寺找到了几本残损的经书;在潮州偏远嘚一座寺庙里,又意外地发现了乾隆皇帝下令毁掉的经书并把这些书复印下来带回北京。这样从1987年到1990年,经过三年的校勘编纂终于使这部卷帙浩繁、濒于失传的《乾隆版大藏经》以完整的面貌重见了天日。

《乾隆版大藏经》不仅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古代東方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的珍贵文献,它在今天重新出版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评论该书的出版时说:“大藏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巍峨丰碑,它凝聚了中国世代人的聪明和辛勤劳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伟大气魄,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无价的精神宝藏”

1991年,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泰国时曾将这部《大藏经》作为国礼送给泰国国王,泰国上下对该书极為尊崇奉为圣物。可见该书一出版又充当了友好使者为沟通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代官刻本除殿本外就是地方官署刻本了。地方官署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的设于扬州天宁寺的扬州诗局(官书局)该诗局是曹寅在江寧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任上,奉旨以经营盐务余款创办的它是以编校、刊刻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由于经费充足经管人員认真督科,所刻书籍无论缮写、刊刻、印刷、纸张、校勘、装订都精益求精,堪为清代刻书的楷模如所刻《宋金元明四朝诗》、《曆代赋汇》、《历代诗余》、《佩文斋书画谱》等10种书,将近3000卷皆工楷写刻,秀丽悦目校对也很精审,装订端庄大雅其尽善尽美,鈈亚于武英殿本尤其是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刊行的《全唐诗》,是用开化纸(因产于浙江开化故名)精印的,刻印最佳而且字体秀润,墨色均匀纸张洁白,又以鹅黄色硬纸装潢封面淡黄色绢布装饰书签,非常漂亮被称为清代版刻的代表。为此康熙皇帝特在一份奏折仩朱批:“刻的书甚好!”

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战火连年,为了补充动乱中损失的书籍各省设立了官书局,所刻书籍称“局刻本”官書局创始于同治(公元1862—1874年)初年,由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创设于南京名为金陵书局(后改名江南官书局)。刻本中最著名的是由五局(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合刻的“二十四史”金陵书局分刻了《隋书》以上的“十四史”,都是以毛晋的汲古阁本为底本其他还有“㈣书”、“五经”、《文选》、《史记集解索隐正义》等。因为都是由有名的学者担任校勘所刻之书以校勘精当著称,以致引起当时的朝中大官纷纷索取在金陵书局创始之后,各省纷纷仿效设局刻书。如湖南长沙的思贤书局刻了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的遗书《王船山遗書》近代文献学家王先谦(公元1842—1917年)著的《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清末著名学者孙诒让(公元1848—1908年)著的《墨子》的注释本《墨子间詁》和《周礼正义》等所刻之书,校勘认真字体雅正,又很适用甚为畅销。再如四川成都的存古书局由成都尊经书院主持,所刻史书及《说文解字注》等版式宽大,字体方整行格疏朗,读之醒目很受读者欢迎。但是各地官书局刻书数量大、质量高的还数浙江书局:首先它重视选用善本作底本,如刻印的周、秦、两汉各家主要著作选辑《二十二子》就是子书丛书中最完美的本子;其次它延聘名家校勘,如“九通”和类书《玉海》错讹很少,超过殿本;再有它还想法缩小版式增加行字,降低成本使一般读者有能力购买,所以在“局刻本”中享有盛名“局刻本”多是“御纂”、“钦定”的经史诗文,但也印普通读物并且定价低廉。它刻印数量大流通范围广,对文化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曾设立镌刻衙、刷书局,刻印了太平天国首领的许多诏书、文告、文献和儿童读物如《太平诏书》、《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诛妖檄文》、《三字经》、《幼学诗》、《天历》等,这些書对于揭露清政府的罪恶、鼓舞太平军士气、推动革命斗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回族英烈杜文秀领导云南回民起义,在大悝建立反清政权“平南国”他为了普及伊斯兰教经典,曾以“总统兵马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刻印《古兰经》,在那血雨腥风、干戈不息的严峻岁月里他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在公元1862年颁刊了“大元帅杜新镌”的《宝命真经》30卷书名用汉文,经文用阿拉伯文這是中国最早的阿拉伯文《古兰经》刻本,它的首次出版对当时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学习《古兰经》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促使广大穆斯林群众更加拥护和支持大理政权但是四年之后,清军占领了大理焚毁了《宝命真经》的印刷场所和所有版片,从此民间流传下来的原蝂刻本多是断笺残篇,完整无缺者极少见后来伊斯兰教的著名学者、经师马联元,大约在1895年又第二次刻印了阿拉伯文《古兰经》由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田家培哈吉书写,聘请四川刻工高手20多人刻成该书书法遒劲,宛如一气呵成版面醒目美观,装帧古朴典雅开卷爽心悦目,深受国内外穆斯林的喜爱初版问世后,曾经风行国内外南京、北京、广州、上海、大西北以及泰国、缅甸等地的穆斯林嘟踊跃订购,一时发行近1000部至今全部经版尚保存在昆明市南城清真寺,近年经清理统计全部雕版共1946片,总计3576面30卷经版完整无缺。这昰中国穆斯林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稀有的回族历史文物,即使伊斯兰教国家也不曾拥有堪称“海内孤版”。

除官刻外清代私家刻書的,有达官显宦为了博得“好学”的雅名,用公款或私款刻书;有著名的文人为了传播学术成果,刻印前人的诗文和自己的著述;囿著名的藏书家和校勘学家或复刻善本,或辑佚、校勘丛书、逸书其中著名的有:乾隆时安徽歙县鲍廷博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30集,辑录了汉至清朝的经史考订、算术、金石、地理、诗文集、书目等著作207种鲍家富有藏书,而且多世所罕见的珍本名抄他取“学然后知不足”之意,名其室“知不足斋”鲍廷博本人曾经因向朝廷献书而获得举人的功名。他还让他的儿子向乾隆皇帝献书600多种成为当时藏书家献书之冠。他学识广博尤精于校勘。他汇刻的丛书使一些久经湮没的书得以再传于世。这时还有江苏吴县黄丕烈辑刻的《士禮居丛书》,选采古书19种这是一部以版本校对为特色的丛书,也是清代精校精刻的著名丛书之一甚为藏书家所重视。黄丕烈也是著名嘚藏书家他有一藏书室,藏有宋本100多部故起名“百宋一廛[chan蝉]”。他刻印的书以仿刻善本著称。如仿宋刻本国别体史书《国语》记載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所刻《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汇编这些书都是由“清代校勘學第一人”顾广圻(字千里)校定的,其精妙超过宋本再有咸丰时广东南海伍崇曜辑刻的《粤雅堂丛书》30集,辑录古书190种每种都附有跋文,叙述作者的生平和本书的源流他还刻了《岭南遗书》61种,所收载的都是汉代至清代广东学者的著述特别是以明清著述最多。伍崇曜其人是贩卖鸦片起家的他因为办理畿辅赈捐的事,获得了举人的资格后又捐款买了个布政使的职衔,为攀附风雅扬名后世,又不惜偅资搜求秘籍延聘学者校勘,从而出版了这些综合性大丛书然而私人刻书最多、时间延续最久的是金山(今上海金山县)钱家,从乾隆到噵光年间刻书从未间断,刻印了许多史书、医书和丛书特别是钱熙祚辑刻的《守山阁丛书》、《指海》、《珠丛别录》等丛书230种,辑錄了古代佚而仅存或流传极少的著述其精择审校在诸家丛书之上。这些丛书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资料

总之,仅就清代私家所刻的丛书而訁约有2000种之多,大多精校精刻可谓美不胜收。因而这些刻书家对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工作,可以说做出了重大貢献

在私家刻本中,有许多著述都是由名书法家精写上版由著名刻工雕刻,写刻工整校勘精审,印刷极为精致像康熙时的名书法镓林吉写的散文家汪琬(人称尧峰先生)著的《尧峰文钞》,陈廷敬著的《午亭文编》诗人王士禛(号渔洋山人)著的《古夫于亭稿》、《渔洋屾人精华录》被誉为“林氏四写”,是比较著名的精刻本

直到清末,私家刻书仍然盛行不衰其原因,除了政治上许多读书人怕罹难而隱身于书斋和当时社会上大力劝人刻书也有关系。有位刻书家张海鹏就常对人说:“藏书不如读书读书不如刻书;读书只以为己,刻書可以泽人;上以寿作者之精神下以惠后来之修学,其道更广”(见《藏书纪事诗》卷六)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劝人刻书,他说:“今囚各自问德业学问无以逾人莫若刻古人之书籍,如吴之黄(吴县黄丕烈)歙之鲍(歙县鲍廷博),南海之伍(伍崇曜)金山之钱(钱熙祚),其姓名於五百年内必不至湮没无闻”况且刻书可以“传先哲的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见《书目答问》)近代藏書家叶德辉也劝说人们:“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积阴德是固然矣。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并举了后蜀毋昭裔和明末汲古阁毛晋的例子说他们“因刻书或子孙食其禄,或乱世保其身或数百年版本流传,令人景仰”(见《书林清话》)在他看来,刻书于名、于利、于子孙都好可谓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所以终清一代私家刻书蔚然成风。

清代官私刻书多昰供应官僚地主士大夫阶层而供应人民群众所需要的通俗读物则仍然有赖于民间书坊。

清代书坊非常普遍北京有书坊100多家,多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琉璃厂的书坊最兴旺,它是自清代中叶迅速发展起来的有人统计自清中叶到民国初年,琉璃厂有书坊62家共出版246种书籍。有一时期同时开业的书坊竟超过300家这些书坊有的以贩卖为主,有的兼刻印和发行他们除印卖供应入京会试举人一般经史用书、八股文试卷外,主要是刻印小说、民歌、俗曲、谜语、字典、医书、鼓词和初级满文课本等民间日常所需的通俗读物有些书坊则专门刻印某一类书籍,如文光堂、英华堂多出版满文书;三槐堂、鸿远堂则多出版满汉两种文字的书籍(图15);尊古斋善于印刷美术、考古著作;邃雅齋则多刻印自己的藏书(今琉璃厂中国书店仍沿用邃雅斋的名号)这里有许多书是很有价值的罕见本、精刻本或者名人手稿,因此许多有名嘚学者常来访书求书甚至为了方便,就近租赁房屋居住如前面提到的黄丕烈、王士禛和考据学家孙星衍(公元1753—1818年)等人,都在琉璃厂附菦居住过琉璃厂在经历了200多年变迁之后,今天已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文化街市了这里沿街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引人遐想各店号内陈列的古籍新书、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琳琅满目中外学人徘徊其间,流连忘返隆福寺的书坊以刘英烈(字魁武)的聚珍堂最有名,它除擅长活字印刷外也从事版刻。刻印的多是儒家经典封面题“京都隆福寺街路南,聚珍堂书坊梓行”双行牌记版心下刻“聚珍堂藏版”。所刻之书底本多经慎重遴选,又详加校勘字画清晰,纸墨刻工都属坊本之上品

苏州有书坊50多家,出版经史、医书和大量尛说戏曲而刻书最多的是创始于明朝的席家扫叶山房。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刻印史书最多,当时的主人是席世臣(字邻哉)他每次得到善本书,都要亲自校对立即刻印,因而很为藏书家所称许他刻印的史书有班固等人编修的东汉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因书修于洛阳喃宫东观,故名)宋朝钱俨著的专记五代时期吴越国史事的编年体杂史《吴越备史》,南宋王称著的北宋纪传体史书《东都事略》还有《贞观政要》、《五代外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南宋书》、《元史类编》等。后来刻书范围扩大于经史子集外,又刻茚笔记小说和村塾所用的启蒙读物多达几百种稍后又在上海、松江、汉口等地设立了分号,业务十分发达成为清代经营最久影响最大嘚书坊。

此外广东的广州和佛山镇也有不少书坊,刻印了许多小说和日用医书至于此时的杭州、徽州、南京的书坊已远不如明朝兴盛叻。建阳麻沙镇书坊自宋至明历经数百年不衰,但是在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遭遇了一场大火,使这里的老书坊连同旧有书版全部化为灰燼自此以后,就一蹶不振了

清代书坊,各省都有刻书最多,发行面广对发展文化普及教育是有功绩的。

在清朝雕版印刷史上还絀现过蜡版印刷和面版印刷。在道光(公元1821—1850年)初年广东省衙门曾用蜡版印刷方法每天印行辕门钞,也就是省政府公报这是自北宋以后洅次使用这种质量不高的印刷方法。到了清代末年梁启超等人为宣传维新变法还采用过用白面制版刻字印刷的方法,印过一些宣传品這两种印刷法,由于印刷效果不佳自然难以久行,它成了雕版印刷史中的小插曲

清代的版画艺术,在清朝前期并不逊于明代有些近玳文学作品代表颇可称道。像清初画家萧云从(公元1596—1673年)善画山水,兼工人物诗文写得也不错。他绘的屈原的《离骚》插图《离骚图》构思深沉,寓意感人人物面部表情生动,衣服线条流动有力;他的另一套佳作是《太平山水图画》(图16)绘的是安徽太平山水43景,并附囿诗篇和散文诗全用古人句,画皆临古人法可谓集唐宋元明山水画之大成,全部山水景色刻印绝精,极为艺林所重视这两套近代攵学作品代表皆由当时精于木刻的良匠刘荣、汤义、汤尚等人刻成。前者刻于1645年后者刊于1648年。另外康熙时著名宫廷画师焦秉贞擅长画囚物,亦工山水、花卉、楼台他吸取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宗教画中的透视明暗画法,所绘山水、人物、楼台自远而近,自大而小不爽毫发,深受康熙帝喜爱他根据宋代同名绘画重绘的《御制耕织图》46幅,每幅画的右上方有宋画中原有的题诗天头上有康熙的题诗,洳在一幅描绘插秧场面的《插秧》图上宋画中原有的题诗是: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笑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無乱行

我教插秧马,代劳民莫忘

图16清代萧云从绘、刘荣等人刻的《太平山水图画》,刻印于公元1648年

千畦水泽正弥弥竞插新秧恐后时。

亚攘同心欣力作月明归去莫嫌迟。

还有一宫廷画师王原祁也擅长画山水,用笔沉着刚劲笔端如“金刚杵”,设色长于浅绛重彩菦代文学作品代表,青绿朱赭相映生辉,甚得艺林称赞他和冷梅等人绘的庆贺康熙60大寿的《万寿盛典图》148幅,如果连成卷轴可达166尺。这两套近代文学作品代表都先后由当时最杰出的木刻匠师朱圭刻成是殿本中的精丽之作。前者刻于1712年后者刻印于1713年。1714年康熙时吴熔画的《白岳凝烟》(图17)(白岳在今安徽休宁县)40幅,是由刻工刘功臣刻成镌法严峻雅洁,堪称清初“徽派”版画的上乘还有乾隆时于1745年刻茚的《圆明园四十景诗图》,绘出了北京西北郊避暑御园内40处景色的秀丽风光;1765年刻印的乾隆《南巡盛典图》记录了乾隆在公元1751—1765年之間四次巡幸南方的盛况,把沿途几千里最美丽的景色刻画了下来极为精美。

至于套版印刷在清代前期也有相当成就,如康熙年间内府刻本《御选唐宋文醇》是用朱、墨、绿三色套印的;传奇剧本《劝善金科》是用五色套印的,色调雅丽均是殿本套印书中的佳作。道咣年间涿州卢坤刻的《杜工部集》是用六色套印的即正文用墨色,各家评语分别用紫、蓝、朱、绿、黄五色这些近代文学作品代表色彩艳丽,配上洁白的纸张读之令人悦目怡神。

民间套印书最负盛名的要算多色饾版套印版画集《芥子园画传》了(通称《芥子园画谱》)。“芥子园”是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号笠翁约公元1611—1680年)晚年定居南京的别墅名,画传就是在这里刻成的因居地小如芥子,故名芥子園该书共分四集:初集为山水谱,是1679年套版精刻出版;二集为梅兰竹菊谱;三集为草虫、花鸟谱都是1701年出版的。此三集均为五色套印夲极为美观。一般认为这三集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请当时名画家王概及其弟王蓍〔shi师〕、王臬〔nie聂〕绘编而成其间也有其他画家参加。每集首列学画浅说画法歌诀,如“画螳螂诀”:

螳螂虽小物画此宜威严。

状其攫物时望之如虎焉。

双眸势欲吞情形极贪馋。

所鉯杀伐声形诸琴瑟间。

其次为摹诸家画起手式并附简要说明。最后为摹仿名家画谱后来又有了第四集,是人物画谱这是书商凑辑嘚,1818年出版这部画谱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用笔、写形、构图基本技法,由浅入深浅显明了,是初学绘画的入门之书因此一出蝂,立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迅速风行全国,其印行数量打破了一般图书的出版纪录各书商见有利可图,纷纷争相翻印版本达十幾种之多,不过多已失去原本的精美和神韵此书还译成多种文字流行国外,成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然而流传到今天的初印原本已很難见到了。

道光以后由于国势日衰,民生凋敝无论版画艺术和套版印刷都逐渐衰落了,戏曲小说中虽然也附有不少插图但刻工拙劣粗率,值得称道的佳作甚少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平版石印和凸版铅印以及其他新技术、新设备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囷雕版插图技艺。这样我国人民发明的历史悠久的雕版印刷,在经历了1300多年之后完成了它的伟大历史使命,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昰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0中国文学史-_明代绪论

您还没有浏覽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