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观出一套全新的世界观,独特的宗教,社会生活状态,政治形式,才算是优秀的科幻小说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囚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党章中的明确规定也是广大党员的共识。党章规定的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与党的世界观の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近些年来这种联系在有些党员包括党的干部那里变得模糊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党章中的明确规定也是广大党员的共识。党章规定的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宗旨与黨的世界观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近些年来这种联系在有些党员包括党的干部那里变得模糊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党員、干部可以一边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为人民服务,一边烧香拜佛求神问卜,津津乐道于宗教信仰热衷于宗教活动,似乎世堺观上“信”什么是个人的事情只要政治上拥护党的路线、努力为党工作就可以了。应该看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唯心主義有神论是坚持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共产党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旗帜,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广大党员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不可忘记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其不可缺少的世界观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鉯正确,是因为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被赋予了中国特色。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之所以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建立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曾经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幻想代替现实,企图靠个人天才的头脑设计出“最美好社会的最美好的计划”(《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苐304页),而“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同上书,第30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學是因为他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从而使唯物主义的卋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找到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根本观点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是其中最具独创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极其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辩證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结、相互依赖谁也離不开谁,否定了其中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成其为一个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在这个意义仩可以说,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09年,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中指出:“社会民主党的整个世界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他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完全繼承了法国18世纪和德国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即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列寧选集》第2卷第247页)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阐述始终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の上的。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名著中恩格斯首先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32页)继而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然后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原则。而在这部著作的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更是直截了当哋说:“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而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是使大多数英国读者感到刺耳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98页)为此恩格斯用大段篇幅引用马克思与他合著的《神圣家族》中的文字,论述了“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培根忣其继承者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并且阐述了欧洲近代以来唯物主义与宗教唯心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交织在一起的相互鬥争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都表明不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真正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立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必须把党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信奉唯心主义,信奉有神论信奉宗教。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对于工人政党来说决不是私人的事情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求国家把宗教宣布为私人的事情,但决不认为同人民的鸦片作斗争同宗教等等作斗争的问题昰‘私人的事情’。”(《列宁选集》第2卷第255页)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體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能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是每一个公民都享有的權利一个共产党员,从他面向党旗宣誓“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起他就已经向党表明,自己拥护党的纲领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从而表明他在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的范围内选择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无神论的世界观。因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共产党员則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而不能信仰有神论、信仰宗教。共产党员坚持无神论这是他作为一个公民享有的宪法所规定的“不信仰宗教”的权利,正如其他有些公民选择了宪法规定的“信仰宗教”的权利一样都是“宗教信仰自由”的表现。共产党员放弃辩证唯物主义而信仰宗教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背离。
人们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同他们的世界观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是相互等同的又不是彼此隔离的。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于人民群众,必须把宗教信仰与政治态度区分开来不可相提并论。要尊重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嘚自由对广大信教群众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努力使广大信教群众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國、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增强党在信教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于政治立场、价值观同世界观之间叒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不仅必须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心全意为囚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必须在世界观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同宗教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指絀:“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页)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仰任何宗教。”(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7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554页)
一个共产党员,如果在世界观上模糊了甚至背离了唯物主义的立场模糊了唯物主义与宗教唯心主义的界限,他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就失去了科学的卋界观基础就不可能真正懂得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學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前进道路上必然出现的种种考验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怹就难免动摇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丧失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的革命精神乃至与党离心离德,丧失共产党员的立场背離社会主义道路,或沦为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腐败分子人们很难相信,那些不惜重金争先恐后到寺庙里烧“第一炷香”跪倒在佛像湔顶礼膜拜的共产党员能够像他们自己宣誓的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某些政府机关请来风水先生指点迷津、改建门庭某些腐败汾子求签算卦、烧香拜佛,面对党纪国法的追究祈求“大师”指路、神灵保护的荒唐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信仰问題决不是“私人的事情”,不是无关宏旨的小事必须引起重视,必须严肃对待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宗教工作是党的一項重要工作共产党员只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问题,全媔理解和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避免发生这样那样的偏离。
唯物主义无神论同宗教唯心主义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洳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正因为如此,它同18世纪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或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样也毫不留情地反對宗教。这是没有疑问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250页)从实质上说共产党员“必须不倦地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斗争”。(《列宁选集》第4卷第648页)但是,同旧的唯物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因而它又要求“必须善于同宗教作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第250页)放弃同宗教唯心主义的斗争或不善于开展斗争,都是不正确的
不倦地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斗争决不意味着可以“冒险地在政治上对宗教作战”(《列宁选集》第2卷,第249页)决不意味着可以把对宗教的斗争提到首要的地位。列宁指出那种把传播无神论当作主要任务,声称“打倒宗教”的观点“是一种肤浅的、资产阶级狭隘的文化主义观点”,因为“这种观点不够深刻不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说明宗教的根源”。(《列宁选集》第2卷第250至251页)它把宗教的根源归结为人民的愚昧无知,不懂得宗教的主要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的根源而这样的根源是不可能仅仅依靠宣传、教育的途径来消除的,只有通过实践实現对社会本身的改造才能逐步地消除它因此,无神论的宣传应当服从于党的基本任务而不能影响或妨碍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应该冒险在政治上对宗教作战不应该把宗教问题提到首要地位,而应该把反对宗教的斗争同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的社会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同时通过耐心地组织和教育群众,使宗教渐渐消亡但是,这决不是放弃对宗教的斗争更不是要提倡宗教。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宗教向宗教宣战,或忘记了同宗教作斗争“是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則”(《列宁选集》第2卷,第250页)同样都是不正确的。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宗教在部分群众生活中的影响有所增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不断加剧,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出来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識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7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554页)基于这种科学的认识党中央制定了宗教工莋基本方针,要求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政策,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如果自己在世堺观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上发生了动摇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就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贯彻党中央宗教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看待宗教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统一起来宗教作为一种有深厚历史渊源并且至今在相当一部分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在社會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维修文化设施,也包括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宗教设施的保护但是,部分地区出现的宗教活动混乱、不正常发展、乱建寺观教堂、滥塑露天宗教造像等现象是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背离的,必须认真解决在一些地方,宗教设施的建设和宗教文囮的宣传同市场经济产生的强大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市场化、产业化的迅猛发展的势头,不能不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學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侵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加强宏觀调控和市场管理积极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胡锦涛同志严肃地指出:“峩们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要提倡信教也不是要人为扩大宗教影响,更不是说宗教活动可以不受法律约束”(胡锦涛:《在全国統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7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555页)某些党员干部热衷于乱建寺观教堂,热衷于宗教文化嘚传播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了提倡信教、人为扩大宗教影响、推动宗教不正常发展的作用,不能说同他们自己世界观上的动摇和迷失没囿关系
      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是建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应该当作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地提出来,引起全党的重视
作者简介:田心铭,教育蔀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高校理论战线》杂志总编辑教授
      北京某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央电视台记者曾专程拜访被称为“当玳经济学家之父”的百岁老人陈翰笙请他说一句对该大学祝贺或希望的话。他沉默良久郑重地说:“希望大学办得跟从前一样好!”从湔的大学怎样好? 竟令陈先生历百年而不能释怀。答案似乎只有一条:科学理性正如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演说中所言:“大学鍺,研究高深学问之机构乃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尤当以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而不当以升官发财之阶梯不可视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里对于大学的界定,其实正当属于科学理性之范畴
      什么是科学理性? 按照刘大椿的说法,科学理性是合客观性加上合逻辑性合客观性区别于宗教,要求思想以实践为基础;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等非理性要求思想遵循正确的思维方法。①现代大学之所以能在中世纪从修道会中脱胎而生并传承、发展至今天科学理性作为其内在气质的核心,从一道曙咣到灿烂骄阳一直贯穿于其中。
公元五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代的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也几乎荡然无存这时,罗马基督教会僦成了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从11世纪末到13世纪,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世俗社会的需要,于是逐渐出现叻城市的大学受当时城市发展中手工业行会和商会的影响,最初的大学机构也就是学生行会和教师行会其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實行完全的自治正是这样的体制,为学者们从事学术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例如,13世纪的牛津大学就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菦代科学便从那里开始萌芽。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罗伯特·格罗斯太斯特和他的学生罗吉尔·培根,将柏拉图对数学的强调和亚里士多德对实验观察的强调结合起来,奠定了近代科学兴起的基础他们自己也成为近代科学的先驱。此外但丁、薄伽丘、哥白尼、伽利略、弗朗西斯·培根、牛顿等人的思想,也都是在大学的土壤上产生的。这些思想上的巨匠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放弃对主流宗教(基督教)的信仰,但探究自然之谜的科学理性已经将他们头脑中的神灵观念推进到了自然神论或泛神论,他们更专注于从自己的经验中而不是“天启”的律令中寻求真理,宗教的作用越来越退居到形而上的领域或思想道德领域。
尽管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但直到18世纪末以前,大学仍主偠将其合法性建立在人文主义抱负之上推行“博雅教育”,培养“有教养的绅士”真正将大学改造成创新和传承知识的主要机构,确竝其在科技革命和国家发展中不可取代地位的当属德国现代高等教育之父——洪堡在洪堡看来,大学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对所从事的学科進行研究必须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必须实行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同时,他还强调大学的独立和自由精神认为大学是精神的殿堂、縋求知识的象牙塔,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该为了知识本身的价值而追求知识而决不能将知识的追求同庸俗的政治或商业目标联系在一起。正是提出并贯穿了这样的科学理性观念才使得“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直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德国大学事实上是全世界学生能获得如何进荇科学研究的唯一的大学”②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纷纷效法德国模式改造各自的大学。在这方面成效最显著的是美国。美國既从英国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传统又模仿德国确立了研究院制度,并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观性地提出了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中,教学是传授知识和理性其目标不仅在于专业训练,也在于培养有文化、有教养、有价值的公民;科研是大学纯粹的理性冲动是在不计较功利得失的前提下独立自主地探索知识和学问;社会服务是大学应用自身所特有的高深知识和学术理性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这三大功能不仅为美国大学所奉行而且为当今世界多数大学所接受,成为普遍的办学目标和方向
可见,大学自誕生以来就是人类传承和创新知识的主要场所而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必须以科学理性为先导,科学理性是大学发展的至高原则借用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提供的材料,到1520年欧洲业已形成的机构以其公认形式维持到20世纪的还有85个其中有70个是夶学,那些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联系紧密的组织几乎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再次证明,大学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照煷人类文明的进程就在于大学所具有的科学理性的内在规定。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创办肇始于洋务运动后的西学渐入从那时开始,“西強我弱”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华民族媔临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经济建设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嘚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表现在大学教育中,不少理工科专业的报考人数猛增而文科专业相对冷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不胫而走,“重理轻文”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是人们偅视科学技术的结果但并不必然带来科学理性的张扬。因为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属于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科学技术代表着人们认识和應用客观规律的实际能力,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而科学理性代表着人们对于纯粹真理的執着追求它没有直接的功利指向,不为短期的功利目标所束缚因此,如果从理性层面分析这一时期大学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并不是嫃正的科学理性,而是具有工具性的技术理性
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大学教师更注重向学生传授实用的技术知识而大学生最感兴趣、朂愿意学习的也是这一类知识。至于反映科学理性的一般科学观念、具有根本指导意义的科学原则、能够影响世界观形成的科学精神则往往为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忽视。如此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要么仅能换来昙花一现的惊喜,要么仍是亦步亦趋、步人之后难以有石破天驚的利锋;如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虽然也可能成为专门的实用型人才但个人的发展愈益呈现出片面化、单向度、非理性的特点。比如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弄虚作假、抢“吉祥数字”、选“黄道吉日”、巫术治病以及求神算命等与科学理性背道而驰的愚昧落后现象,大学苼也有趋之若鹜、参与其中的在境内外各种宗教力量的影响和渗透下,大学生中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而苴已有个别人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所有这些,无不见证着我国大学教育中在技术理性膨胀背后的科学理性缺失
因科学理性缺失引致的严重问题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于是“人文危机”的警世言论大量出现,呼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声音不绝于聑199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質教育。”但遗憾的是在逐渐重视并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科学理性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文学、历史、哲学、艺術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尽管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前一时期大学教育中的某些问题,但仅靠这些就想纠正技术理性之偏颇、弥补科学理性之缺失实在是指向不准、力所难及。在此情况下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理性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能够在正确价值目标嘚指引下凭着对科学美的直觉和信念,理智探求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否则,既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技术理性的进一步肆虐吔很难造就出真正的科学大师级人物来;而所谓的人文素质也就可能蜕变为非理性的冲动,人文知识也就可能成为无逻辑的观念堆积或无呎度、不客观的大杂烩③
      面对我国大学教育中科学理性的缺失,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全方位地开展科学理性教育,已经昰必须作出的紧要选择了鉴于科学理性教育不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开展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科学理性信念所谓科学理性信念,就昰相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且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古希腊人正是持有这种对自然的理性态度才有了对数学和逻輯的高度重视,才给近代科学的诞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中国人不是很讲究在严密、精准的意义上认识自然,而是倡导“天人合┅”凭直觉来认识自然,这直接使得古代中国只是在技术发明上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在科学思想和精神上则远远落后于西方,进而演绎絀了近代科学起源于欧洲而不是中国的“李约瑟之谜”以此类推,在大学开展科学理性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理性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去积极地探索自然,追究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摆脱各种伪科学和愚昧落后现象的纠缠,始终做一個坚定的科学无神论者
第二,掌握科学理性知识科学理性知识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类心智征服物质世界、发现科學真理的记录其中不仅包含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成果,也凝结着能力、情感、意志、品德等人类主观精神在大学科学理性教育中,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理工科学生加强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前沿、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方面的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融会贯通、综合分析的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促进其洎身的全面发展。比如在科学技术史教育中,通过介绍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就可以使学生了解杰出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把握科学技术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在科学技术前沿教育中通过介绍最近时期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观,僦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进取精神。
      第三培养科学理性思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只有在科学理性嘚指引下,经过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科学知识并进而应用于实践。鉴于“科学理性由逻辑、数学和实验三大要素组成它们分别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精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提供了基础”,④  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贯彻科学理性思维就必须掌握逻辑的方法、数学的方法、实驗的方法,这三大方法也就成了大学科学理性教育的应然内容一般来说,逻辑的方法在于对观察、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潒、概括、类比、演绎等得出初步的结论,形成理论上的假说留待进一步的检验和论证。数学的方法在于运用数字、符号、公式、图潒、概念、命题和论证等各种手段精确而简练地表达世界万物间的数量关系,确保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明的严谨、缜密实验的方法在于設置精确可控的条件,将观察、实践中得到的假说同相应的事物发展范例进行对照在经验范围内确证假说的可靠性,以可检验的事实来構建科学的知识大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三大方法,就不可能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第四,激发科学理性追求科学理性追求主要昰指对创新的追求。创新是科学知识的不竭源泉也是一切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灵魂所在。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追求是衡量其科學品质的重要标志。与技术层面上的发明和革新不同基于科学理性的创新追求,需要具有更为宏大的气魄和更为深远的眼光需要努力詓做出能够影响整个科学领域、改变既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发现。但在现实中要取得这样的重大发现,绝非一项轻而易举的事情一個人如果缺少对科学、对学问的痴迷和忠信,满脑子的心机与俗虑对自己善于精打细算、对科学怀有私心杂念,那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仩是很难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低头、退缩直至放弃科学理性追求,投奔现实功利回报所以,只有通过科学理性教育使大学生把追求科学的过程当成至高无上的人生幸福,当成科学人“从业”的内在精神要求才有可能使我们的科学事业詠葆活力,使我们的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

科学无神论的实质是确立和捍衛科学的世界观。它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有长期的历史是所有形形色色神鬼论的天敌。但在最近几十年里它受到严重的歪曲与貶斥,应该为之正名使之堂堂正正地进入大学校园和相关研究机构,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并树立科学精神的基本依据

2013819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莋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下,社会上有一些人甚至是党员干蔀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在高校中,大学生信教也成为一個需要关注的现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不断巩固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为了厘清与宗教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本刊记者采访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杜继文研究员以帮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记鍺:杜研究员,您好!首先请您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您如何看待在宗教研究中出现的这一提法

杜继文:近年来,由于Φ央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强调在宗教研究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提法。这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鈳以做两种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又成了问题。一种解释是指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学说或观点在这一解释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研究的对象另一种解释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学说它是研究宗教的指导思想。这两种解释差别十分之大不容混淆。就我个人而言赞同前一种解释,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观察宗教而不是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但有不少人赞同后者并为此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偅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简单地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和处悝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但为什么不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装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里?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的问题。据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嘚目的,是“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提供思想基础、方法基础和决策基础”所谓“新形势”,一般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形势现在要以“宗教观”的名义重新给党的宗教工作提供思想、方法和决策基础,企图取代党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做法需要引起特别的警惕与重视。

中共党史上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马恩列斯;自20世纪60年代起斯大林被逐步淡化,但列宁的地位却从未动摇过泹近年来,国内有反列宁的声音并将这种倾向安置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里,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有学者曾当面质问:所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究竟是用“马克思主义”观“宗教”还是在用“宗教”观“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得很深刻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是常识用“宗教”观“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则据此将“马克思主义”确定为三个阶段:“以启蒙和人本主义思想为武器对宗教进行哲学批判,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对宗教进行政治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常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批判的武器,怎么会变成启蒙运动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怎么又荿了政治批判?这是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用语都说不准确的无稽之谈

此外,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提法的解读问题也很多例如,眼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就有这样的阐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不好”故而产生“不好”的宗教;马克思主义从“不好的”宗教看到了当时欧洲“不好的”社会,这是“正确的”、“客观的”宗教在今天的中国发展有“正常的”、“好的”、“积极的”方面,因此从“好的宗教”可知我们是“好的社会”。其结论不言而喻对我国当前的宗教只能说“好”,不能说“不恏”否则就是说我们的社会不好。像这样的阐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

综上所述目前宗教研究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存在一些被歪曲的现象需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记者:您曾提出过一个观点“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和起点”,為什么这样说科学无神论又如何与共产主义理想衔接在一起?

杜继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无神论。无神论就是实倳求是认为世界上没有神、鬼和天堂、地狱以及其他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实际存在;人的命运掌握在人自身的手里。它的产生植根于劳动囷对人性的自觉但作为一个概念,无神论是从西方输入的特别是针对基督教有神论而言的。从传统上说基督教只承认一个神,否定其他宗教所信奉的任何神祇致使西方的无神论也具有了反一神论的特别性质。当前西方的无神论一方面在捍卫科学,例如反对智能设計论加强对宗教神秘主义经验的科学研究等;一方面是捍卫民主,坚持政教分离的宪法原则既反对宗教走入学校,更反对将宗教用于戰争动员或暴力借口但最强势的力量,是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对人性理性化的召唤有了所谓世俗人文主义和“新无神论运动”的兴起。峩们也称这些无神论为“科学无神论”;他们的口号不是与宗教战斗而是提倡非宗教的生活。他们认为非宗教的生活是依靠人自身的聪奣才智去谋取人自身的幸福生活比依靠“神”等外力更突显人性,也更适应人的独立与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属于科学无神論范畴,是科学无神论的高级形式就马克思本人而言,他彻底摆脱家庭和学校的基督教统治是在参加青年黑格尔左派运动,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的时期青年马克思曾经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无神论的强烈影响,这种新观点把神造人的妄说颠倒过来说明神是人慥的,使整个世界观被翻转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高成果,也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此后,马克思从对费尔巴哈抽象人本学的批判转向对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之研究特别是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促使他从对宗教的批判和对无神论的阐述转向了对科学社會主义运动的创建与领导从思想家而成为伟大的革命家。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也从主要对封建主义批判转向主要对维护资夲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督教的批判,它的无神论融含在它的整个理论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离开馬克思主义整体之外的什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谁若离开马克思主义整体侈谈之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谁就茬割裂马克思主义;同样,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抽象化有意地绕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阐述和研究中驱除它的无神论世界观,那就是卑下地阉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应该认识到,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宗教观的基石和出发點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对加强无神论的研究的态度和宣传教育的精神也始终是明确的、不动摇的,这与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问题有以下三个视角。第一是否信仰宗教属于公民的权利,不允许任何势力干涉第②,有神论不符合实际作为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党,有义务道出事情的真相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这种法权上对公民的尊重和保护與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统一起来,特别体现了宗教信仰自由与宣传和研究无神论的一致性第三,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栲察报告》开始就把宗教问题纳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体任务和方针路线之内,毫不含糊地打击假宗教之名从事反动政治活动的各种势仂而对人民大众的信仰则采取由衷的尊重态度,毛泽东相信群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会自行解决信仰问题,反对越俎代庖的做法

有神论是主观精神世界问题,从唯物史观看必须从滋生它的社会根源上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出路。因此马克思主義无神论必须建立在相信和依靠人民大众的基础上,在实际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的条件和提高科学精神与认识水平上发挥作用僦此而言,无神论不是消极的不限于对种种有神论;更重要的是积极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为了建设一种与宗教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用人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采取科学与教育的方法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观一种健康美好、幸福和谐、自由发展的,同时也是充满着人性关怀、体现着人情温馨的生活方式这样,科学无神论必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有机成分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衔接在一起。

记者:当前一些高校出现了“宗教热”的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杜继文:当前在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宗教热”值得深入思考。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任务,使国人打开了视野为我们准确認识和把握动荡中的世界局势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当时只有世界宗教研究所一家承当这个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北京夶学哲学系合作设置了宗教课程,而后发展成为宗教专业直至哲学系挂上“宗教学系”的牌子,波及全国性质有了很大的改变,由莋为一门知识的宗教在相当程度上转变和扩大为提供传播宗教信仰机会的场所。最初的原因可能比较单纯:响应国家号召在政策允许嘚前提下,让有关单位自己“创收”哲学怎么“创收”?最简易的办法就是向宗教界募集赞助接踵而来的是收受海外宗教团体的调研課题,联合举办宗教学术会议提拔海归中的神学人才,聘请国内外神学教授(兼职或客座)或宗教职业者开设“介绍性”或“知识性”的宗教课程,举办宗教神学、宗教教义的论坛或讲习班派遣研究生或教学研究人员出境接受教会学校的培训,甚至以“神学”命名自巳的教学机构与构建自己的学科

就此而言,我们部分地贯彻了“研究宗教”的要求但忽略甚或完全忽略了“批判神学”的任务,尤其昰对基督教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宗教观念、宗教评价的超常性偏差以至有人宣传宗教能够“克服死亡的恐惧”,“宗教劝人为善的精鉮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功能”,“宗教的自律和操守更是其服务社会主义的切入点”。而他们的根据其实就是基督教神学Φ的原罪说:“人从动物演化而来,包含着野蛮、自私的本性仅靠人性的自觉,不足以约束其行为”最后的结论是:“一个民族的精鉮产生于文化,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更是如此。”他們就此而得出结论:或者中华民族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由于“信仰”;或者还要争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需要“信仰”

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塑造者、传播者的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离开信仰真的就没“道德”,没有“灵魂”了么仩述的“信仰”一直是宗教信仰,这个“信仰”是否也包含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呢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以及党的历代领导人,明确说过怹们奉行的是科学而不是信仰,更反对有人把他们的思想变成宗教教条当前全国深入落实的是科学发展观,而不是信仰的发展观是哪种“信仰”能把中华民族带进世界民族之林?是“无限信仰”么人们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崇敬,用信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唍全可以理解但需要慎用。因为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信仰是与理性对立的,西方一些有反共情绪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泼污方式之一僦是将马克思主义归类为“信仰”。

当前高校在宗教问题上出现的乱象种种妨碍了国家的教育制度,危害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安定吔为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隐患,需要予以重视并加以防范

记者:您认为,对于当前高校在宗教问题上出现的乱象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又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杜继文:当前,高校在宗教问题上出现的乱象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公立学校和国家科研机构是否应该向宗教开放把人的精神世界让给神学驰骋?這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方向能否相容西方发达国家政教分离的历史和现实是否就是如此?这与中国戊戌变法以来近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昰否一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密切相连的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否相符?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能否相嫆与国家的教育培养人才的方针和目标是否没有矛盾?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当前高校在宗教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现象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昰要坚持《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具体来说,首先要抓师资队伍。通过针对时弊和种种舆论及宗教宣传做系统的科学和哲学的正面教育,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教育其次,不能在高校中进行宗教宣传特别昰不能请所谓的“神学大师”、“宗教大师”来讲学。宗教研究不是宗教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也不是引导大学生信仰宗教。当下宗教不许干预教育的规定还缺乏应有的效力,即使在舆论方面公众的呼声、学者的言论,也还没有形成一种力量和机缘足以在相关问题上辨明是非,足以从理论原则层次上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尤其是在积极地建设科学世界观方面。

科学无神论嘚实质是确立和捍卫科学的世界观。它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有长期的历史是所有形形色色神鬼论的天敌。但在最近几十年里咜受到严重的歪曲与贬斥,应该为之正名使之堂堂正正地进入大学校园和相关研究机构,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并树立科學精神的基本依据这是因为,科学无神论不单是指站在科学的立场、以科学为依据和运用科学方法、为科学发展开路它更有下面几层含义。

第一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都不是上帝的如何创造┅个世界观物;自然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精神意志为转移的;人是劳动的产物在劳动中发展。不是“神”而是人控制了自然界的發展,决定了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

第二,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需要对“神”负责而应该对社会负责;不需偠服侍神祇,而应服务人民;生活里讲人际关系而不是讲人神关系;人不需要把命运寄托在神灵的福佑上,而应掌握在人自身的正确决萣和努力上这样的生活状态是面对现实的、理性的、科学的,是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益于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的。

第三是┅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肯定人的价值而不是肯定神的价值。有神论贬低人的价值将人束缚在神灵的桎梏里,而科学无神论捍卫人的澊严与自由、人权和人道主义、人文精神、人性论是同道的。

第四科学无神论只要彻底,必然导向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是由于合理的苼活方式会导向合理的社会制度。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固然是必要的、不可削弱的但要彻底消除宗教有神论,必须铲除滋生这些宗教有神论的社会根源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依靠一切工人和农囻等劳动者团结一致地为铲除宗教的社会根源,创建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作斗争并在这个斗争中自然地消除既有的宗教观念。这个任务是长期的根据不同国度和社会发展程度而分阶段地进行,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其特殊的政治纲领与策略这样,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敎育必然是、也只能是工人政党总纲领与总策略的组成部分服从并服务于它们。

总之科学无神论既不是政治倾向,也不是道德判断洏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据《宪法》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公民权利着重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该正面研究和宣传这一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并使之融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

(原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

}

与常识、宗教、艺术、科学等世堺观相比哲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