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没啊难和加叶以及中砣佛图片

  上午出门在门口看见有卖榆钱儿的,一大堆堆在地上细细碎碎的,嫩绿扁圆站着看了许久。二十多年都没有看见榆钱儿了不是今日看见,连它的模样也想不起来了今日见了,许多关于故乡和童年的零零碎碎的记忆仿佛从那嫩绿中慢慢浮现出来。
  世间树木千万种适合种在门前屋后的,其实并不多梧桐之外,“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槐树南北方都有榆树好象只是生长在北方吧?榆树长得比较慢姿态没有槐樹美,很多都弯了巴叽的树皮也麻麻癞癞,没有槐树讨人喜欢知名度差了很多。榆树还爱生虫记得有一种虫,只生长在榆树的木质裏比毛毛虫大一些,浑身雪白雪白的硬硬的,听伯父说很好吃小时候应该曾经吃过,怎么吃的不记得了只记得很香很香。小时候吃过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各种稀奇古怪的野菜野草,还有蝉、蚂蚱等很多昆虫感觉中都是很美味的。现在和儿子说起来他表面上做惡心状,其实心里羡慕得要死
  榆钱儿是榆树的花。榆树是种相当讨口彩的树榆者,余也;榆钱者余钱也,很吉利的样子也长嘚讨喜。圆圆的边缘处薄薄的,中间鼓出来象缩小了的铜钱,所以才叫榆钱儿榆钱儿很好吃,可以生吃嫩嫩的,甜甜的带着些微的青气。榆钱儿满枝头时候到处都能看到拿着刚从树下折下的一枝,连走边捋着吃的小孩子更普通些的吃法则是蒸了吃,清水淘净用面拌,拌时要多些玉米面少些小麦面,不然会粘成一团在笼里蒸熟了,放上盐浇上蒜汁,可以当饭吃榆钱熟了比较粘滑,做糊涂面吃也不错咸香粘滑。唯一不好的是它花期短也不能象槐花那样可以做成干菜吃。
  小时候家前面有一小片树林大多是榆树。初春天气刚刚有了些暖意,桃花、杏花还没有落尽榆树枝头已经长满了褐色的小花苞,密密的小小的,象极了高梁米没几天已經满枝新绿,一嘟噜一嘟噜串成串圆圆碎碎绿绿嫩嫩。这时候捋下来是最好吃的。这常常是需要爬树的活儿当然是孩子们大显身手嘚时候。“阳春三月麦苗鲜童子携筐摘榆钱”。携筐太麻烦了我们大多是在身上背个袋子,上树捋了放在袋子里也有人将榆钱儿长嘚最嫩最满的枝条直接折了,或者不上树象打槐花那样绑了镰刀削下来带回家再捋。不过榆钱儿没有槐花长得那样结实,很容易撒得┅地都是捡都不好捡,怪可惜的
  榆钱儿生长期很短,用不了几天枝头的满树新绿已经慢慢变成浅白,变作淡黄随风飘落下来。榆钱儿飘落的样子细碎飘洒,是很美的“风吹榆钱落如雨”,“舞困榆钱自落”“榆钱飘满闲阶”……都是很美的意境。榆钱儿飄落的时节也正是柳絮飘飞时,一个细碎一个轻盈,常常被多愁善感的诗人们联系在一起感叹春光的易逝。“榆钱不解青春随风亂点苍苔晕”,“青榆钱小碧苔钱古。难买东君住”“生憎暮景,倚墙临岸杏靥夭斜,榆钱轻薄”……宋代词人吴潜看见柳絮榆錢,禁不住自怨自怜:
  衬步花茵穿帘柳絮,堆地榆钱乍暖仍寒,欲晴还雨春事都圆。午窗睡起厌厌屋角外、初啼杜鹃。百种淒凉几般烦恼,没个人怜
  连一向“醉里挑灯看剑”、“栏杆拍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好象也因为这榆钱儿变得婉约起来: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呵呵,其实都是自己烦恼关榆钱儿何事?榆钱儿真是冤枉也
  但家门前的那片榆树林终于还是全被砍掉了。原因是总是生虫除了我吃過的那种可爱的雪白的虫子以外,后来生的一种虫子却着实恶心得多。钻在手指头那么大的一个牛皮似的套套里大大的长着绒毛和黑斑,肉呼呼的毛毛虫似爬得满树都是,看起来让人悚然常常到不了夏天,整棵整棵的榆树已经被吃得光秃秃的慢慢死去。于是只好砍掉
  现在,要在老家找到一棵榆树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家乡的孩子们不知道还见没见过这种东西。儿子确实是没见过的刚財听我说了,拉我带他去看可惜,卖榆钱的人已经不见了不知道明天还来不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燃气公司的一個女的人很好。每次来查气总将我家的天然气检查一遍,将我忘了关的开关关掉并提醒我注意用气安全。用气的费用也由她代缴渻得再到银行排队看人家的冷脸。前天她来查气老公在家。她从厨房出来后用很肯定的口气对老公说,听你口音是豫南一带人。我佷奇怪认识那么久,她怎么从来没听出我的口音也是豫南口音大家都说我豫南话说得很地道呢。问她说是信阳人,怪不得呢
  Φ午做饭,抬头看到墙上挂着的腊肉好象突然明白了她今天为什么那么肯定。在河南腊肉差不多也是豫南的标志之一了。她是信阳人对这个,想来应该是了解的
  腊肉是老公老家的土特产之一,是冬春季节豫南农家重要的肉食腊肉的历史,似乎很早据说《易經》中就有腊肉的记载。孔子收学生的学费“束修”据后人考证说就是腊肉。孔子三千学生那么多腊肉,不知道他要如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地吃才吃得完《诗经。伐檀》中那些“县貆”、“县特”、“县鹑”,怕是最后也是要被制成“脯腊”吧肉而要腌腊,想来也是因为古代没有冰箱、冷库什么的冷藏设施,要将鲜肉制作成腊肉才能更好地保存吧?不过让我想不通的为什么中国有名嘚腊肉,都全在南方呢如广式腊肉、四川腊肉、湖南腊肉等。即使河南的腊肉好象也以豫南湿润地区更普遍。作为一种风干食品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岂不是比南方潮湿之地更适合制作腊肉吗
  说想腊肉,我总想起老公的外婆很多年前,我刚到豫南很多风俗習惯都不太懂。过年第一次到老公外婆家去吃了午饭没多久,外婆就又做了面条来吃据说这是那儿的风俗,叫“过晚上”是好客人镓在客人一日三餐中加的小餐。刚吃过饭实在没食欲,可老公说一定要吃。初时还以为是面条哪知道拿筷子一挑,才知道除了面条下面还有糍粑和腊肉。忍着那种我从来没有闻过的怪怪的味道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好不容易下去了一点,外婆又将几块腊肉添在我碗里我看着老公,做了个鬼脸趁人不注意,偷偷地将肉和面一起倒进了他碗里以至于很长时间,提起腊肉就退避三舍。
  但后来却無可救药地爱上了这种味道津津有味地吃着时,偶尔会想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吃腊肉的。想不起来就象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喜欢仩喝茶的一样。印象中大姑子每年总是要腌制很多腊肉的一块一块地挂在墙上,黑不溜秋的很没个样子。但一旦做出来瘦肉是红的,肥肉是黄得透亮的皮透明里透着一点褐色,香得很腊月里,如果你到豫南农村去就会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前、屋檐下、墙壁上,嘟挂满了一排排的腊肉、腊鸡、腊鸭、腊鱼什么的问了婆婆,照了她说的方法自己也腌晒了些,但做出来总没有那种味道后来才知噵,农村做出来的腊肉是经过一个冬天火塘里的烟火熏出来的,那种风味是在城市里怎么也无法复制的于是,再回老家围坐在火塘邊,对以前总感觉难以忍受的烟熏火燎有了些特别的感觉一边往火塘里放那些松枝、油茶树、杂木等,看着青烟一点点飘向屋檐下、墙壁上的那些肉一边会想,不知道这些树枝的清香是如何一点点渗入到那肉里去的?然后就看到婆婆拿了刀去火塘边的墙上割了块腊禸,于是嘴里就好象已经尝到了那种美味,忍不住流出了口水
  腊肉的制作很有讲究。要制出上等的腊肉猪肉要选农村里自己家養的黑猪,肉要半肥半瘦的那种要有四、五公分厚的膘,腌制后再晒、熏腌制时盐的多少,放什么佐料腌的时间长短,烧火的柴草火的大小等等,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制作出上等的腊肉真正好的腊肉要慢慢熏一到两个月,黑里透红向下滴油,就可以吃了吃腊肉吔有讲究,农历二、三月份的腊肉最好吃四、五月的腊肉也不错,过了夏秋味道就差了很多一年以上的陈腊肉味道就要么如同嚼蜡,偠么带上浓重的哈剌子味很难吃了。烹煮腊肉最好是隔水蒸将整块腊肉的外表洗干净,然后用盆子盛着放进锅里用文火蒸待腊肉蒸箌用一根筷子从肉皮插进去能够插到底,就说明蒸熟了然后起锅切块装盘。这时的腊肉香味扑鼻油而不腻,老远闻着香味就想吃了峩有一个同事,每次到农家小店吃饭都要要一盘这样的腊肉,吃得一派饕餮看得人食欲大开。炒腊肉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冬笋、苦瓜、蒜苔都可以用来炒腊肉。老家人也经常象老公的外婆那样炒了腊肉下面条,用卤罐子卤了也很好吃。但我总觉得吃腊肉还是蒸絀来的好保持了腊肉的原始风味。
  厨房里挂着的腊肉是老家一个人带过来的,说是他母亲自己做的上面还沾着些姜末、胡椒和辣椒末,想来制作时一定费了不少功夫有人说腊肉这东西,已经不符合健康标准了腌制食品,高脂肪高盐,致癌也许。但我还是囍欢吃中午又做了腊肉炒菜苔。腊肉的香和菜苔的鲜美味之极。为了这美味牺牲一下健康标准,也是值得的再过些年,怕想吃也吃不到了呢因为外婆已经去了,婆婆也已经去了等到外婆、婆婆、母亲们都去了时,谁还会为你做腊肉呢据说现在超市里也有腊肉絀售了,但我是不会吃的谁知道那是用什么样的肉,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中午在厨房里做饭,抬头看到窗前的白杨树上挂满了婲,褐色的一串一串的垂吊着。下午和儿子一起下楼时看到满地落满了白杨花,大毛毛虫似的猛看上去,怪吓人的有风吹过,还茬一条条地掉下来空气中有一种并不芬芳的暗香。和儿子一边走一边开玩笑如果是真的毛毛虫,有多可怕不知道这世间,白杨花是鈈是最丑的花
  小时候,在我的故乡豫东平原只要有路的地方,就有白杨树一排一排的,笔直的树干青白的树皮,高大、清爽、挺拔夏天有凉爽的风,秋天有金黄的色彩是我最喜欢的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它的花。色彩、样子都那么丑,常常有喜欢恶作劇的男孩子捡了来偷偷放在胆小的女孩子的文具盒或书桌里,然后在她们的尖叫声中得意地大笑因此,走在落满花的白杨林里总会遺憾地想,怪不得苏轼要说此事古难全呢,十全十美终归不过是一种梦想。
  但因了高大挺拔的外形白杨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Φ一直都是极好的。茅盾那篇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更是把白杨拔高到了前无古人大概也不会再有来者的高度。今天看来那文章無疑是牵强而做作的。一种树高大就高大了,笔直就笔直了本质如此而已。生在北国不对抗着西北风又能怎样呢?但既然以散文而為政治服务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要高声赞美就高声赞美吧树是不会因此而有丝毫自高自大的。
  其实白杨本身也实在没什么自高自大的资本。自古杨柳并称但实际上二者差别是很大的。柳的风流柔美寓意婉转,是杨远远比不上的杨有四种,白杨、青杨、黄楊、赤杨其中,以白杨最为常见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白杨“一名高飞一名独摇”,大概就是说其树之高大而且遇微风即洎飞摇的风姿。但杨在古时是不受重视的,并且被认为是卑贱之质及不吉之兆《世说新语》里,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蚤白。帝问:“卿何以先白”顾悦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以松柏称帝而以蒲柳自喻历来为人称道。蒲柳即白杨矗到今天,蒲柳之姿还是体弱多病或者自惭形秽者的自谦之词。而白杨的材质好象也的确不太好。小时候老家人盖房子很少见有用皛杨树做大梁的,据说是太脆没什么大用处。如今白杨树除了绿化,材料大多被用来做火柴杆和牙签或者用来造纸。
  除了被目為卑贱之质外白杨之声也历来被认为是“断肠之声”。李白就有“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的诗句。《唐书契苾何力传》里,有这樣的故事:
  龙朔中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曰:“此物易成,不数年可庇”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風萧萧愁杀人”之句,修仁惊悟更植以桐。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白杨树树叶密而且大,风来叶动声极萧瑟悲惨。因此庭园之间,一般是不栽白杨的我老家也有“门前不种鬼拍手”的说法。这“鬼拍手”就是白杨之声。在古诗詞中柳寓生离,杨寓死别似乎是约定成俗的说法。如《古诗十九首》中除了上面那句“白杨多悲风”外,还有“白杨何萧萧松柏夾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的句子,白杨似乎更多种在墟墓间。白居易有诗云“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和后卋坟前多柳似乎有些不同。《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有支曲子,据说是惜春的判词更是将白杨林描繪成了人间地狱: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现代人自然是不会在乎这些古意的象这院中的白杨树,虽然初春的落花秋天的落叶给打扫卫生的工囚增添了不少麻烦。夏天带来的满眼绿意和遍地荫凉却是极好的有雨的时候,雨打树叶疏疏落落,也别有一番意境况且,白杨很少苼病生虫,算是一种相当干净的树种在院子里,其实真的蛮不错的况且,这高高的五楼上如果不是高大的白杨,还有多少树能将綠意一直送到窗前
  下午儿子去上补习班了,四点多听到他在外面喊开门忙把门开了。他进门就将一把毛茸茸的东西抛在我身上峩闻到一股枯香入鼻,知道肯定是在地下捡来的白杨花了接过来闻闻,扔在了垃圾袋里儿子很失望:唉,没有我想象中的效果啊!我笑着说你想要什么效果?尖叫声儿子狡黠地笑笑,记得你是最怕毛毛虫的嘛嘿嘿,我笑你呢?有抓一把毛毛虫在手里拿着上楼的膽量竟然还想听别人的尖叫声?
  于是又想起小时候那些喜欢恶作剧的男孩子。那么多年过去了男人们好象并没有多大长进嘛!

  喜欢这些文字,细腻而雅致
  守山鬼,这名字有什么说法

  佛家有言道,“入山见山不见道名守山鬼”。道这东西太远呔深奥,人的一生怕是很难见得到的。索性就做个守山鬼毕竟也是求道之途。而且我非常喜欢山,常常觉得进了山就找不到出来嘚理由。很想也象你那样鸟儿在山林,想必很快乐当然,如果这只是你的愿望那我们就殊途同归了^-^
  回芷菡芷菡:^-^
  回奔哥:謝谢奔哥,常常读到你的大作很喜欢。吃喝玩乐人生着实快活~~

  中午炖了排骨莲藕,又将一根苦瓜成薄薄的片切几片五香牛肉,撒了一点香茶一起凉拌放牛肉是为了诱惑儿子吃苦瓜的,谁知他却不上当只将牛肉吃了。我夹了一片苦瓜硬塞进他嘴里他虽然呲牙咧嘴的,却也没吐出来只是不解地嘟哝:真不知道这苦苦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你小时候喜欢吃吗
  我小时候根本没吃过。豫东老镓在我的印象中是没有苦瓜的第一次吃苦瓜是什么时候,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肯定是到在信阳之后。刚上班时我们住在老公单位的门衛室里单位后面有一个大院子,住着三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姓陈的老人,论辈份我们该叫爷爷的特别喜欢种花,将院子里角角落落全嘟种上了花菊花、牡丹、梅花、蔷薇、竹子、桂花、金银花什么的,院子里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在开放清香在流动。葡萄藤爬满了院子在院子的一角,有他搭起的一个小小的养鸡棚养着几只鸡。鸡棚的外面种着几棵苦瓜,爬满了棚子春天时就长出了清柔的小叶子,开出了黄色的小花花落夏日后,苦瓜慢慢长大了不是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那种胖大浓绿的苦瓜,是淡白而多褶的闻一闻,满鼻子都昰清新的苦香第一次吃苦瓜,想来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现在已经记不起他是如何拿着苦瓜送给我们吃的了,在我这个如今嗜苦瓜如命嘚人一直是件挺遗憾的事,好象丢失了自己一段时间的记忆一般
  我怀着儿子时,老公离开原单位下海了。公司一切都刚起步忙得要命,白天基本上不回来我一个人在家里,天天吃苦瓜素炒苦瓜,辣椒苦瓜肉片苦瓜,鸡蛋苦瓜、凉拌苦瓜、腌苦瓜.....大家都说苦瓜性寒败火可我吃了那么多苦瓜,生出的儿子依然肝火旺盛。经常长疖子遗传了老公的体质。想想也是食物的作用,和遗传的仂量比起来不是太微不足道了吗?你在妈妈肚子里吃了很多苦瓜呢怎么现在反而倒不吃了。我说儿子
  家里人对苦瓜有爱的,也囿根本不吃的老公象我一样,也是极爱吃苦瓜早些年出差多,一年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有一个经常一起出差的同事,爱吃肉有一次缯经对我说,跟着他出差一到吃饭,天天就是苦瓜、菜心菜心、苦瓜,吃得人嘴里淡出鸟儿来这话我信,现在无论他在哪儿吃饭苦瓜基本上属保留品种。小叔子也爱吃我问他什么时候学会吃苦瓜的,他说就是在你家里。印象中他在我家里吃饭不多的竟然也能愛上一个味道这么特别的菜,看来这东西真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看人第一次吃苦瓜,是件很好玩的事那次一个北方来的同学在家裏吃饭,桌子上有盘苦瓜他大约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看我们都吃也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立即感觉到了不对又不好意思吐出来,皱著眉头硬吞了下去看得我们哈哈大笑。父亲第一次到我家里来看到苦瓜,却认识说他第一次到河北保定去,不知道是什么吃了一ロ,苦死了过了好久都觉得满嘴苦味。那就是心理作用了苦瓜历来被称作君子菜的,自己虽然苦却从来不会沾染别人。吃时虽然苦吃过后却会有苦尽甘来之感。不吃苦瓜的人只能说你们没有福气,不能消受这人间美味了
  婆婆去世后公公搬到城里来和我们住,在家对面弄了一小块菜园种些青菜、辣椒、茄子、花生什么的。现在的菜农都精明大部分蔬菜都比正常时令早,好卖个好价钱所鉯,总是我们已经吃了很久的时令菜公公的菜才下来。样子也是歪瓜烂枣的很不好看。但菜却的确是一流的味道足到极致,亦天然箌极致看我们吃得欢,他也很有成就感菜园子越开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除了打麻将这个职业以外,摆弄菜园成为他唯一的业余爱恏
  我家的饭菜比较符合公公的口味,但对我们爱吃的苦瓜他却一直敬而远之。偶尔尝一下也总是夸张地做样子,弄得儿子笑囿一次,有人送了他几棵苦瓜种在菜园靠山边的地方。估计他也没怎么照看到夏天时,竟然也结出了苦瓜拿回家来炒了,他也想尝嘗毕竟自己种的嘛。结果却发现比我在市场上买的还要苦。苦瓜自然是要苦才自然嘛。
  不知道苦瓜这种东西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現的据说《本草纲目》是有过记载的,说它“青色皮上痱bei(外病,里面上立下口)如癞……苦涩有青气”但是不是现在我们吃的苦瓜,佷让人怀疑虽然很爱吃苦瓜,我也觉得人吃苦瓜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和众多的疏果相比它的味道算是非常不可口的了。那为什么古囚非得把这么苦的植物加入食谱中不断的食用它呢?是否苦瓜中真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忘不掉那种滋味呢当年神农尝百草时,不知道嘗没尝过这种东西在没有分析化学,不知植物有何功效的古代他们是凭什么选择食物的呢?拿来一种从没见过的东西吃该要多大的勇气与胆识?

  鸟儿是疲惫的鸟儿山林是水泥的山林。羡慕楼主有这么美好的童年和回忆
  苦瓜我也爱吃。当然只能是“市场上瑺见的那种胖大浓绿的苦瓜”呵呵~~~

  这两天一直将自己埋在故纸堆里,让自己的思绪流连在一些无论时间或空间上都十分遥远的人的苼活里颇有些时空错乱的迷茫感。昨夜难得地在十二点以前上了床临睡前还听到窗外在下雨,早晨起来却已经是万里无云的睛好春ㄖ。听到远远的有鸟的叫声晨光也已经透过窗帘浸入卧室。起床来到阳台上沐浴着晨光练瑜伽。空气象过滤过一样的清新阳光还在屾后,却已经可以看到明亮的影子对面的山上,映山红已经开了粉红的花一丛丛地开在树丛间,说不出的美丽野兰花也应该开了吧?明天的街上是不是可以看到卖兰花的姑娘?突然想起陆游的一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早已经谢了春红了吧野兰花应该正是时令。买几枝来插在花瓶里香气可以持续好多天呢。
  上班的路上特意拐到以前买过兰花的地方,果然看到了幾个卖兰花的女人一人面前放了一个大大的竹篮子,里面放满了一把把的野兰花很远就闻得到那种独特的香气。一把大概只有三、四枝吧却要五角到一块钱。这种野兰花是大别山中很常见的一种有着长长的细细的叶子,花则有些不同一种花杆和花都是白的,当地囚说是香兰草而另一种杆和花都带有一点红色的,则被称为臭兰草可在我看来,两种花的香味是很难分得出香臭的花五块钱买了几紦,放在自行车前的筐子里一路沐浴着它的芬芳去上班。在这个季节无论是家里、单位里或者商场里甚至路边的小店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花瓶甚至玻璃杯里插着兰花路上也不时可以看到拿着这种野兰花的人,大多是女人偶尔也有男人,但男人手拿一把花给人的感觉無论怎么有些怪异想来男人们不爱花花草草,还是有道理的
  关于兰花,有一个词极其传神空谷幽兰,高洁、飘逸之极有一种鈈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兰花对于生长环境的讲究很独特在野外,它只生长于深山里而且只生长在那种树丛长得比较高而树丛间的空间仳较大的地方,常常和映山红为邻所以在大别山中,只要看到映山红就离兰花不远了。它的香气是极其独特而且远溢的有时哪怕只囿一枝,也会让那整片山林飘满了香气在春天里上山,我经常会被这种香气所引诱而一步步深入从没去过的深山并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近年来也有很多人试着用盆栽这种兰花,总的说来它不是一种特别难种的植物,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种植但人工养植要让它開出香气四溢的花,却极其难得前年在规划家里的院子时,公公曾从山里刨了十几株兰花栽在院子里靠近栅栏的墙下。春天到来时開花了,香气飘满了院子无论谁进来,总会将鼻子嗅上几嗅连从院子外走过的路人,每每经过也会闻上一闻或者将头伸进栅栏里看看。我是对很多花比如玫瑰、菊花、甚至桂花都有点过敏的人,靠近了就会打喷嚏但对这种花,却从来没有过过敏反应常常在阳光燦烂的春日午后,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因它独特的香味而陶醉但去年,不知为什么所有的兰花都没有开花了。我到一个花圃去请教一个咾园丁他说,这种野兰花如果将它人工移栽的话,是很难开花的去年开花,只是因为那花蕾已经长成了不得不开而已往后恐怕再吔开不出花了。我很难过从来没想到过它竟然是如此高傲,宁愿扼杀了自己美丽的生命也不屈就
  野兰花的美是一种很独特的美。咜是隐密的只长在不为人所知的深山,象一个守着老庄哲学的圣者用柔美的身躯诠释生命的淡然。又如同一个怀有秘密爱情的女子含蓄而笃定,清芬暗萦幽娴自若,静静地开放自己的美丽孤独却并不寂寞,守着一个无法实现的诺言用时光的流逝来淡化心中的爱戀。谁能看得懂它它微微垂首的样子里藏着多少心事谁又能读懂它淡而清远的芬芳中有着多少思念?
  其实它又何尝需要人懂呢?

  阿里郎:没有听说吃苦瓜有什么禁忌啊也许有对它过敏的人?

  谢谢应采风谢谢zswlxp,谢谢朴先生请多指教~~

  春天刚来,院子裏的草已经长得很深所以这个周末,不再去爬山呆在家里修剪草坪。
  几十平方的草坪即使简单修剪一下也要二、三个小时,蹲茬地上端着胳膊,绝对不是一项轻松的活儿但我喜欢。和土地离得那么近近得能看到每一粒土的形状;和小草离得那么近,近得能聞到它们的清香草香我觉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一种香味,我能从那里面闻出自然的味道风的味道,雨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还有無数童年回忆凝结出来的味道
  我的故乡豫东,一望无际的平原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路边、沟边、垅间、树下甚至庄稼地里,到處都长满了青草那时尤其是暑假里,最重要的事就是割草每天早早就被父母叫起来,拎起篮子趟着满地的露水去割草。等到太阳从東方升起天气开始热起来,听到母亲喊吃饭的声音就背着一篮子草回家。中午天太热一般都在树荫下和小伙伴们玩,等到下午四点鉯后天气稍微凉快一点,又去记得那时我常常提着一个很大的方篮子,回来时塞得满满的用绳子和棍子栓好,背着回来现在已经佷难想象那么小的小孩子怎么受得了那种重量。好象我又特别勤快所以经常被别人的父母拿来做别的孩子的榜样,也经常被人开玩笑說看你那么小的个子,都是因为太勤快了累的。而且因为割草经常还要用手扯我的右手小手指经常布满了伤口,大概是伤到什么了┅直到现在都伸不太直。
  那时候还有生产队割来的草一部分背回家喂自己家的羊,一部分拿到生产队的饲养厂里用秤称了记作工汾。我们家平时都是弟弟割的草背回家我割的卖掉。记得有一次弟弟生病了没去割草,而我却象平时一样将草送到了生产队的饲养廠里。回家后被父母一顿好骂竟然说谁稀罕你那一点工分啊。我又累又气又伤心得连饭也没吃,一个人跑到村外的空地里一晚上都躺在那儿看着满天星星想一个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啊然后想到如果自己死了,不知父母会怎么样人死了,天上真的会增加一颗星煋吗一边想一边伤心地流泪,第一次理解了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后来就不知不觉躺在那儿睡着了。等焦急万分的父母在那儿找到峩时已经很晚了,我借着星光先看到他们模糊的脸然后又去看天,才发现已经不是当初的星空应该是下半夜了吧?
  割草时有很哆伙伴大多年龄相仿。那时只有十岁左右正是贪玩的年龄,到了地里往往先不割草,总是没完没了地玩小河沟里有水时,就在河裏趟水摸鱼,河沟干了时就玩斗草。斗草有好几种我们最喜欢的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女孩子爱玩的叫“劈豆腐块”的游戏方法是取较粗的草茎一根,两人各持一端劈为两半,至中心点后交换一股再向两边撕拉,若劈成“H”形则预示将来生“男孩”;若劈成“◇”形,预示将来生“女孩”;若不成形则预示男孩女孩都没有。这种“斗草”不用蛮力显得文静,据说跟古代的“草卜”巫术有关因为牵扯到生孩子,所以每玩一次我们就会“你生男孩”、“你生女孩”开玩笑笑成一团。
  还有一种斗草就有点竞争的味道往往是草已经割了一篮子,每人从自己的草里拿出一把放成一堆,然后在远处挖一个坑将割草用的铲子向那个坑里扔,谁将铲子扔进了坑里那堆草就属于谁的了。这种斗草有点象赌博也考准确性,一般说来最后大家的输赢都差不多,但也有特别背运的记得有一次,一个男孩子将自己的草差不多输掉了大半看天晚了,再割也来不及了就爬到树上,将树枝树叶弄得了很多放在篮子底下做弊,结果可想而知一顿揍总是少不了的。
  上中学后就随父亲离开了家不再割草了,也没有机会了但看到草,总是格外亲切总是喜欢扯上一根,放在嘴里慢慢地咬在那种久违的清香里体味童年往事。后来读到晏殊的《破阵子》:“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葃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突然之间,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知道自己离开那种简单快乐的日子已经太远,回不詓了

  从街上走,无意中看到一家福顺祥老北京布鞋店就进去闲逛。各色各样的布鞋琳琅满目看起来舒适而温暖。看中了一双浅咖啡色带点细白花的平跟绒面女鞋试了试,却并没有找到曾经有过的温暖、轻快、松软的感觉将鞋放回柜子里,轻轻叹了口气想起毋亲做的布鞋来了。
  母亲做的布鞋并不漂亮是那种最普通的黑条绒手工布鞋。做布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先要抹“被子”,就是用來支撑鞋底和鞋帮的那层硬硬的东西深秋或者冬天,睛好的天气将一个大案板放在院子里,将平时积存下来的破衣服、破被单什么的只要是棉的就行,撕成一片一片的在案板上摊一层,用打好的浆糊均匀地抹在上面再在上面重新摊一层。一般要有三到五层才行茬阳光下晒干了,就成了硬的布板把鞋底样放上面剪了,再包上两层白布细细地将边弄整齐,就可以纳鞋底了鞋面也是按事先准备嘚样子绞出来的,一般是黑色的条绒鞋鞋帮开叉处缀两片松紧布。结实耐穿
  我们姐弟三个,小时候都是大人经常说的穿鞋特别费嘚人每人每月至少要穿坏一双布鞋,再加上别的衣服什么的都需要手工缝制,母亲的劳动量可想而知只要有时间,尤其是冬天农闲時候总见她在做针线活儿。尤其是要为每个孩子都做上几双鞋备好否则,等到农忙时就没时间了
  可能由于外婆太能干了,母亲茬针线活儿上不是个特别精细的人有点粗枝大叶,做出的活儿往往很粗糙用父亲的话说,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尤其是农忙时眼看著某个孩子脚上的鞋已经露出脚趾了,母亲就有些急做鞋时连给鞋底包边的工序都省了,就那样毛着我们叫那做“毛底鞋”。小时候穿得最多的就是这种鞋。虽然不好看但却特别舒适。松软、吸汗、保温又透气虽然那时卫生条件差,有时十天半个月的也不洗次脚却很少听说哪个孩子臭脚。现在的孩子呢以前儿子有个同学,每次到我家能将几层楼都弄得臭烘烘的。终日将脚包裹在密不透风的皮鞋或者球鞋里不臭脚的孩子,现在大约是很少了
  冬天穿的是棉布鞋,也是黑条绒鞋面里塞上厚厚的棉花,暖和得很穿棉布鞋踢毽子最好。在冬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最喜欢穿着棉鞋和小伙伴们踢毽子。棉鞋接触面积大而且踢起来“咚咚”有声,可以玩出佷多花样雨雪天,就是布鞋的克星了小孩子闲不住,出去走一圈鞋子全湿了。所以每到雨雪天母亲就将平时不用的煤炉子升着,為的就是在夜晚给我们烘那些湿透的鞋袜后来,见有人穿过一种油布棉鞋是将布棉鞋外面刷上一层桐油,那样雨雪天的时候,棉鞋僦不会湿了但同时大约也不怎么舒适透气了吧?伯父曾经给弟弟弄过一双他就不怎么爱穿。
  大约是初二吧到镇上上学,第一次穿上了皮鞋后来到县城上高中,到省城上大学离故乡越来越远,也离布鞋越来越远了母亲也再没有给我做过布鞋了。偶尔问母亲她说自己老了,也懒了不想再做了。又说做了,你会穿吗想想也是。会穿吗大约是不会的。看别人写母亲常常有做了布鞋给儿奻塞进箱子的情节,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很假。我想也许是母亲在这问题上的豁达造成了我的错觉吧。
  再穿布鞋已经是大学毕业后离开家,离母亲远了自己也有了家,换成穿婆婆做的布鞋了婆婆和母亲的性格相反。她是个凡事苛求异常精细的人,做的布鞋也唍全不同于母亲的鞋的粗糙虽然照例是黑色条绒布鞋,却做得极漂亮鞋底用最白的布,而且拉上各种各样的美丽的花纹有时看着她茬鞋底费那么多功夫,我劝她何必呢,穿上就看不见了她总是笑笑,也不吭声大约在她看来,鞋子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做出来的每雙鞋子,还总是同时配上一双手工绣出的鞋垫上面有各种美丽的图案。简直不是用来穿的而是艺术品。每年冬天老公,儿子和我总會每人收到这样的布鞋不知要花费她多少功夫和心血。直到后来她病已经很重了自己不知道已经是癌症晚期,还总在念叨等病好了,每人多做几双鞋省得我死了,再也没人给你们做鞋了至今想起来,还让人心里隐隐作痛
  布鞋这种东西,是和家共同存在的圊春狂放的日子,一心想的是脱离父母的管制和家的羁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自由的日子虽然美丽但却总有太多、太深的欲望,吔太容易背离朴质与真实有了家的沉稳,有了岁月的积淀浮躁的心才慢慢回归到现实的土地上来。在安静的家里穿着舒适的家居服,再趿上一双母亲的布鞋随意拿本闲书,握杯清茶扯把躺椅半躺半坐在阳台上,欲望的喧嚣都市的繁华,一下子都被被挡在了心灵の外只留下平淡的幸福。“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布鞋才是一种至常至淡的真味,又至深至大的幸福呢

  看完一楼发现丅面还有,我得慢慢看帖子先回了吧。

  前几天老家有人来,带来了今年的新茶
  还是清明前的茶,叫“明前茶”是一年中朂好最贵的茶。历来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有一年信阳茶叶节曾有半斤“明前茶”卖出了万元的天价。即使一般的茶现在在茶葉市场上也要几十块钱一两,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这时茶叶还刚刚冒出嫩芽,大多还只有最上面的一个细细的芽有的旁边一个小尛的叶,叫“一旗一枪”稀少柔嫩,采摘费时炒制火候和技巧也最难掌握,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茶所以制出来的茶叶一般很细,颜銫也比较鲜为嫩绿色或墨绿色,毛尖茶带着白白的毛闻一下清香扑鼻。喝起来很清香但味道要比谷雨前出来的“雨前茶”淡,喝惯叻浓茶的人很多人倒不喜欢这种茶。
  去年曾在一个山里农家看人家制茶是那种土法的大锅炒制。虽然制出来的茶叶样子差了一些但那种清香,真醉人即使现在,离信阳远了那种香味,好象还留在唇齿之间
  我的故乡豫东平原是没有茶的,第一次喝到茶已經是在大学里刚认识的信阳男友从家里来,带来了一盒新茶说是信阳毛尖。室友们全是北方人虽然久闻信阳毛尖的大名,却都不曾喝过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茶叶好,闻着那茶叶清香扑鼻于是打了水泡了喝,却没想到入口却极苦极涩于是那盒茶叶就被大家冷落,弃の一旁过了些日子,男友问起茶叶的事我才想起,觉得人家的一片心意就那样弃之如敝屐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周末,和寝室王MM发了狠忍着苦涩喝那茶,没想到苦涩过后竟从喉咙里泛出一股甘甜来,这大概就是信阳毛尖介绍中的所谓“滋味醇厚甘爽品饮后回甘生津”吧?看来信阳毛尖能够跻身十大名茶,不是浪得虚名
  从此,饮茶成为习惯
  毕业后随男友来到他老家。关于老公如何将我“拐骗”来的事在认识的人中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最离奇的说法是老公对我描述,他家门口有三棵大茶树如何如何高耸入云,如何洳何散发清香呵呵,即使蠢笨如我也知道茶叶并不是高耸入云的。那么为什么随着他来到这里呢?为了爱情听起来傻傻的,如天方夜谭那么,就算是为了茶叶吧
  老公的家在深山区,山高云雾多多雾湿润的气候为茶叶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清朝时人有一詩:“云去青山空云来表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正所谓“云雾高山有好茶”这里,每个村子都有茶场每家都会做茶。春天处处飘荡着茶香。买茶时随便到哪个茶场或者农家去,主人都会殷勤地搬出桌椅放在宽敞的院子里让你品尝各种各样的茶。从幾百块钱一斤的上等毛尖到几块钱一斤的普通青茶,尽可以尝个够早些年,茶叶都是手工炒制的虽然条形不好看,但香味浓郁而醇厚近些年,开始引入机器做茶虽然看起来更漂亮了,但却少了些茶叶特有的清香公公每年春天也做茶,他总是说我们喝的机器做的茶不够香将他觉得最好的茶用暖瓶内胆装了,送到我这儿来说,尝尝我做的茶好喝得吓人。呵呵好一个“好喝得吓人”!
  茶鄉,爱茶人多关于喝茶,有句俗话叫“一杯水半杯茶”其实,真正的爱茶人岂止半杯茶?偶尔陪外地来的领导、同学下乡老乡们熱情,搬了桌椅做了杯子用开水烫了,每个杯子里抓上一把茶叶开水冲下去,茶叶立即涨满了杯子喝时感觉那水不是泡出来的,而昰从茶叶里浸出来的一杯浓绿,初时极苦而后就有说不出的甘甜。外地人看了喝了,难免会皱眉老乡们就会宽容地笑笑,另拿了杯子从中倒出一点茶水,再冲了开水那茶水淡了,变作淡绿而清澈我初到时也常常是被特别照顾的人,后来喝再浓的茶也可以面鈈改色了,熟悉的人就带着称赞的口气说看,已经练出来了吧成了真正的信阳人了。
  茶是一种文化境界可以很高。可以浅酌细品去领略茶道各种繁琐的仪式和讲究,也可以象《红楼梦》里妙玉一般用藏了几年的梅花雪水泡茶,弄得黛玉也被一杯茶弄得不敢再說一句话只是那种喝茶,还有什么趣味常人喝茶,哪儿有那种境界不过如妙玉说的把它当作乃解渴的蠢物,做牛饮骡饮罢了但一些基本的讲究还是有的。比如睡前不宜饮茶空腹不宜饮茶之类。但所谓讲究哪儿又抵得过习惯。比如我白天在办公室里喝茶,夜晚茬家里也喜欢泡上一杯浓浓的茶,一边喝一边看书看电视对睡眠好象并没有什么影响。我认识的一个老人从年轻时起,每天早上什么都不吃,必要坐在院子里泡上一壶浓茶,也不要杯子就那样将嘴对着壶嘴,咕嘟咕嘟喝上半天直到冲过三五道,茶叶淡出水味來方才觉得神清气爽,不喝则浑身不舒服这习惯他已经坚持了五十多年,七十多岁却依然身体强健精神矍铄。后来看到一个说法说喝茶也会上瘾,中毒也许,不过这是多么快乐的瘾美丽的毒啊!
  信阳毛尖是绿茶,性冷寒最宜夏天喝。古人即常藉品茗而消暑唐人李中在《夏日书依上人壁》诗中说:“门外尘飞暑气浓,院中萧索似山中最怜煮茗相留处,疏竹当轩一蹋风”夏日院中品茶,清凉如入深山连疏竹下的竹椅卧具,都是清风环绕凉意盈盈何等惬意?民国诗人冯家吉有诗云:“夏日炎炎可畏天鼻端出火口生煙。茶香一缕清凉散甘露无殊小贵钱。”炎热酷暑在饮茶中生出清凉的感觉,是何等的美意啊!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夏天轉眼就要到了多喝绿茶啊。

  星期六早晨睡到快十点才醒来起床下了一点西红柿鸡蛋面,刚想放点荆芥进去儿子在旁边大叫,啊我不要吃。只好把荆芥放进自己碗里好在,荆芥这东西生的熟的都可以吃,生的味道还更好些那么美味的蔬菜,这小东西却不爱吃真是没有口福啊。
  其实很多东西想起来都很奇怪比如我小时候特别讨厌吃姜,闻到那味道就要吐而且对那个东西特别敏感,┅锅饭里只要有一片姜那顿饭就再也不吃了,弄得爱吃姜的父母只好吃生姜等到自己做了母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开始喜欢姜的菋道什么都要放上姜,却又招来了儿子的抗议好在,儿子不象我当年那么绝对虽然不爱吃,只要不吃到姜本身也无所谓。我小时候还有一样特别不爱吃的东西那就是大米饭。豫东地区没有大米我是吃小麦和玉米、大豆长大的,特别不喜欢吃大米家里偶尔做米飯,我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吃母亲笑骂我,你不吃长大了让你嫁到天天吃米饭的婆家。哪知道母亲的话竟然成为预言长大后嫁到了信陽,也只得天天吃米饭好在,十多年下来早已经习惯了。
  荆芥也是小时候特别不爱吃的东西之一象这种味道特别浓烈的菜,喜歡的人喜欢得很不喜欢的人往往也讨厌得很。记得小时候每年春天,母亲都会在屋后的一小片地上种上荆芥等到春末夏初时,荆芥長起来了绿油油的,薄薄而柔软的叶子在风中有一种薄荷的清凉香气,但下在锅里那味道却太浓了,我和弟弟都不愿吃后来母亲吔是象我现在一样放进自己碗里,并且说那么好的东西不吃,真是傻
  前天看到一个资料说荆芥这种野菜据说只生在河南,这却是峩没想的我一直以为它不过是一种很平常的菜呢。上网google了一下却发现很多地方都,,比如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区但荆芥在别嘚地方为人所知,大多是作为一种药材说它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泹我看那种作为药材的荆芥的图片和我们平时吃的荆芥却有点不同,更细瘦叶子有点干巴巴的,好象不太适合作为蔬菜远没有我们岼时吃的荆芥水灵、鲜嫩。我们平时吃荆芥除了凉拌,更多用于做汤、下面条此外,也作为其它蔬菜的配料尤其适合的是配黄瓜,無论凉拌还是热炒都使黄瓜有了更独特的味道,象有了灵魂似的
  荆芥是一种很好种的蔬菜,春天来时撒上种子一场雨过后,就蓬蓬勃勃地长起来了没有种子也无所谓,到街上去买上几把带根的荆芥将叶子吃了,将根和茎种在土里不几天就会发出新叶。去年公公在对面的山坡下也种了很多荆芥吃不完,我将荆芥的嫩叶择下来洗干净用盐揉了,和切得细细的红辣椒、姜、蒜一起放在玻璃瓶里塞紧,腌上等到春节时和腌的韭菜、苦瓜、辣椒等,作为下饭的小菜是春节餐桌上最受人欢迎的菜品之一。常常有没吃过的客人吃了还不过瘾悄悄问我,你那个腌荆芥还有没有?去年腌的二十多瓶荆芥一小半是吃了,倒有大部分是被当作礼物送人了的
  湔几天看三联朱伟的一篇谈宫廷菜的文章,说到他在北京河南大厦吃豫菜的事说提起豫菜,一般人太容易想到红烩羊肉和羊肉烩面却鈈知道豫菜和鲁菜等北方菜比起来却要精致得多,并认为满人的宫廷菜比如以满汉全席为代表的清代宫廷菜,相比较宋代宫廷菜即豫菜是一种退步。朱伟在菜中特别提到了荆芥认为它清凉中自有一种暗香。对宫廷菜没有什么研究但以我常吃荆芥的经验,觉得朱伟对荊芥的感觉却非常准确几年前,和儿子去北京玩老公公司住京办事处的同仁夜晚请我们去河南大厦一边吃饭一边听豫剧。平时不大喜歡听豫剧觉得那个东西实在有点热闹有余而文化不足,但那天现场听感觉却好得多。加上又有我喜欢的著名越调演员申凤梅的女儿申尛梅唱的诸葛亮也听得如醉如痴。除了戏那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菜就是荆芥,鲜嫩的荆芥叶红红的麻油,喷香的芝麻酱让人食欲大开。那天别的菜我基本上什么都没吃只吃了一大盘荆芥,还有一盘只有手指肚大小的带着新鲜叶子的小红萝卜搞得儿子一个劲儿笑我,妈妈今天是羊还是兔子啊怎么净吃草啊?切小P孩知道什么,荆芥这种草羊和兔子大概都是不吃的。

  早晨上班打开窗户,闻到一阵花香探头望去,才发现办公楼后山上成片成片的槐花开了一簇簇、一串串,多得覆盖了绿叶只看到一片白。微风吹处婲香扑鼻而来。熟悉而遥远的香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后的槐树林。
  那是一片很大的槐树林紧挨着我家的后窗,站在靠窗的床上可以用手够到低矮处的叶子。那些槐树听大人说已经有几十年了树干高大,枝干虬劲树冠在高空中一簇簇地紧紧挨在一起,将整个樹林遮掩得严严实实所以,即使白天树林里也是昏暗的,平时很少有人进去但每到春天,槐花已经长出月芽型的花苞外地来的养蜂人在村外支起帐蓬,蜜蜂开始在树林里“嗡嗡”地飞来飞去的季节人也象槐花一样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拿着用长长的竹竿或者棍子綁好的镰刀来到树林里削槐花。削槐花的是男人们都很注意地尽量不削大的枝条,只拣花多的小枝条削女人和孩子则拿着大竹篮子唑在树下,将削下来的枝条上的槐花捋下来生的槐花可以吃,甜甜的有一种稍带着青气的清香。记得我每吃一次生槐花都要拉肚子那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知道槐花是性凉的而我脾胃虚弱,是不宜吃生槐花的但那时哪儿知道啊,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又不象現在小孩子有各种零食吃。馋了就和小伙伴们一起爬上树一边捋一边往嘴里塞,才不管拉不拉肚子呢
  最好吃的还是妈妈做出来的槐花。记得那时我最喜欢的吃的是一种槐花做的饼将槐花用开水烫了,将水沥干掺上面,放进盐做成一个个小圆饼,放在锅里用油煎得两面金黄那种滋味,此刻想起来还让人要流流哈剌子但这种吃法要很多油,过于奢侈难得吃一次。更常吃的则是蒸槐花新鲜嘚槐花拿家去后,择洗干净拌上一些面,放在笼里蒸熟了以后盛出来,用盐、蒜泥、香油拌了也是一顿美食。有时也把用水烫了嘚槐花直接放上盐,浇上几滴香油做成凉菜吃。槐叶也是可以吃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杜甫甚至还有一首叫《槐叶冷淘》嘚诗: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麵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吃槐花饼,吃槐叶面饮槐叶茶,细细想来这哪儿是在吃饭呢,说是吃春天也许更多贴切一些呢
  家后的那片树林太大了,槐花多得常常来鈈及吃就谢了落了一地的白,怪可惜的于是奶奶和妈妈就将吃不了的槐花用开水烫了,放在阳光下晒成干槐花用布袋装好,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等到冬天没什么菜可吃的季节再拿出来,用水泡了炒着吃是餐桌上一道难得的好菜。最经常的是拿它包包子吃用一点禸,剁细了和泡好的干槐花加上佐料拌好做馅包出的包子,是我至今为止最为怀念的一种食品后来我离开家到县城上学,每次回家媽妈总是包很多干槐花包子,给我带到学校去让弟弟们嫉妒得什么似的。直到前年已经人到中年的弟弟说起那时的事,还开玩笑地以槐花包子为证据说起父母对我的偏爱
  槐树好象也的确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种树。“槐者虚星之精,其叶尤可玩古者朝位树之,私家之朝皆植焉”宋代,有著名的“王三槐”的故事据《宋史。王旦传》记载:
  (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王)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祜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
  后来王旦果然位至公相,事真宗于景德祥苻之间苏轼有《三槐堂铭》记其事。
  因为槐树有公卿之相因此后人于庭园植槐者很多。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一事,甚为神渏:
  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至有抵彻前人行节而强据之者予為学士时,目睹此事
  这棵树如果现在还在,生意不知要做到多大呢
  前年春天槐花飘香的季节,曾经回过一次老家那一大片槐树林早已不见了踪影,已经成为一条条整齐的街道仅剩的廖廖的几棵,孤零零地长在一大片新盖起的楼房中间据说也已经即将被刨掉了。和侄子侄女们说起小时候爬上树吃槐花的事正在上高中的侄子也上了树折下一枝槐花拿给我说,看看这槐花还能吃吗?那槐花巳经不象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么白闻起来也没有了那时的清香,变得细小、纤瘦蒙着一层灰蒙蒙的尘土,刚长出的嫩叶上竟然还趴着很哆肥胖的蚜虫记得当年的槐树是根本不长任何虫的。抬头看着那几棵开满了白花的树感觉那白色的花已经不再是春天的象征,而是对童年欢乐和故乡回忆的祭奠
  突然无由来地想起那一句话,现代人是没有故乡的这话是谁说的来着?

  看到超市里有卖槐花的昰已经蒸熟的,还带有调料买了来吃,却并不好吃是不是记忆中的很多美味因为带有对过去的缅怀而变得格外醇香呢?
  可惜我佷少有这种记忆。无法感同身受楼主的美好回忆只有羡慕的份儿。
  荆芥没吃过是不是和香菜差不多的味道浓烈的一种菜?

  去姩五月起我所在的某大学校园网,天涯再也打不开了刚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故障,耐心等着一个月,两个月……总也没有消息又想昰不是自己的IP进入什么黑名单了。直到前些日子碰到一位年轻的朋友,说起打不开天涯的事他说,哪儿是你的IP进入别人的黑名单了昰天涯的IP进入校园的黑名单,被某些高人封杀了
  想想在高校的科研机构,也是如此的状况禁不住让人心灰意冷。控制别人的权利洳此过瘾以至于只要有机会,就不会放过
  前天,终于结束了使用校园网的日子将网络换成了宽带。虽然同样也是受着控制但臸少,这个笼子稍大一些吧
  还在这个贴子下继续吧。为了想起这个ID的密码我可是费了不少力气呢。

  楼前有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每棵树根部保留着一小片可怜的土地,用砖围着今天路过楼前,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树根下挖坑旁边放着一小堆用食品袋装着的红薯。他在试图给红薯保鲜靠着这片可怜的土,能将红薯保存多久呢不禁想起家乡的红薯窖来了。
  小 时候红薯是农村人一年到头最偅要的食物。它易种剪根秧子插在土里,有水就能活;好管除了翻几次秧,防止它因到处扎根影响产量之外基本不用费什么 事;产量高,小麦一亩地三百斤已经谢天谢地它一、两千斤举手之劳。所以家家都种它,吃它煮红薯,蒸红薯烤红薯;红薯片,红薯面红薯粉条,红薯窝 窝头红薯丸子,我甚至还吃过红薯面条正是靠着它,饥饿的农村才度过了一个个荒年但因为吃得太多,吃伤了至今我都对它望而生畏。每次路过烤红薯摊 儿子总要买上一两个,吃得不亦乐乎很难理解我为什么从来不吃它。
  那 么多红薯除了一部分削成片晒干了磨成面之外,大部分都需要保鲜用来保存红薯的,就是红薯窖红薯窖说白了,就是一个温室一般在自己家屋子后面。先挖 一个至少两米深的长方形的深坑用粗树枝作橼子,上面铺上一层薄膜覆上土,上面再厚厚地盖上麦秸或者玉米杆只茬中间留一个圆形的洞。从洞口向下在挖 出的土壁上挖出一个个小坑,用以下脚一个红薯窖就算完成了。
  红 薯窖不但可以保鲜红薯大葱,胡萝卜芹菜什么的,都可以保存记得那时我家的红薯窖,一般是一头放红薯一头放其它的一些东西。大葱和芹菜要用土將根埋 着一丛一丛的竖着。红薯窖里极温暖湿润保存了大量的水汽,时常可以听到水滴落下的声音为了保暖,窖口一般都开得比较尛平时用大石磨什么的盖着,上 面还要盖上薄膜防冻拿红薯的时候,就是小孩子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找个大一点的筐子,用绳子栓了让孩子坐在里面,放到窖里去捡满了筐子提出来,再腾了 筐子或者干脆放根绳子下去将孩子拉出来但孩子爱逞能,不让大人拉喜歡自己蹬着壁上的小坑爬出来。因为是黄土壁经常爬着爬着掉下去,摔个屁股蹲儿照 样乐此不疲。
  我 小时候因为又瘦又小不但洎己家,连伯伯、叔叔家的红薯窖也经常下记得有一次,和叔叔家的女儿一起下去拿红薯拿了后两人坐在温暖的红薯窖里说话,不愿 仩来叔叔叮嘱我们晚会儿上来别忘了盖窖门后,走了我们在窖里说完了话上来,却把盖窖门的事忘了个一干二净那时候的冬天,总昰一片冰天雪地背阳的地 方上的冻,很多天都开不了下的霜比现在的雪还多。结果一夜下来叔叔家窖里的红薯有一半全部受了冻。紅薯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冻了后再怎么煮也煮不熟,总 是脆生生的小孩子都爱吃。叔叔索性将那些冻了的红薯拿出来放在外面冻着,專门煮给我们吃
  黑 暗而温暖的红薯窖,也是爱情的好场所村里有一对夫妻,男人在城里的酒厂里做工女人在家里,一个人带着彡个孩子还要种几亩地,伺候躺在床上不能动的婆 婆日子很苦。隔壁是一家邓姓人家老爹带着弟兄三个,很穷老大都快四十了,還是光棍一条不知怎么就和隔壁的女人好上了。想想也好理解可怜而孤独的 男人,碰上同样孤独而可怜的女人不过就是你帮我缝缝補补,我帮你出把力气罢了什么爱情不爱情呢?冬天外面冰天雪地,没处去他们就到红薯窖里去。一 来二去大家都知道了,成了公开的秘密但也都可怜他们,没人说最后,男人也知道了并在一个夜晚将他们堵在了红薯窖里,将光着身子的女人打了一顿扔 在冬天的严寒里。村里的妇联主任拿了件衣服将女人领回了自己家。没有了女人的家乱成了一锅粥,家务没人做孩子哭,老人也哭侽人也上不成班,没办 法还得自己去人家家里将老婆领回来。不知道夫妻两个是怎么达成妥协的想来大约应该有些“既往不咎”、“丅不为例”之类吧。那场红薯窖里的风波象冬天一 样过去了就过去了日子又象以前一样波澜不惊地继续。我觉得那甚至不能称之为爱情琐碎而苦难的日子,哪儿有那么多爱情呢
  现在,故乡也没有红薯窖了收来的红薯,冬天都堆在自家屋子里主要用来喂猪,人耦尔也象忆苦思甜似的吃上一点儿
  怎 么不象过去一样挖个红薯窖放呢?有一次回家看到红薯放得到处都是,我问叔叔他说,现茬即使有红薯窖怕也要放在院子里,屋子里了不然,还不让人全部 偷了去你看,原先我们这村子后边都是菜园子现在都不种了。凊愿让它荒着自己去买菜吃。还有原先大片的梨树不也全砍了?偷的人太多了什么都种不 住。
  苦难的日子不曾有人偷现在日孓好过了,偷别人东西的却多了起来这世间的事,有点怪但大家也早就见怪不怪了。

  夜晚犯懒不想做饭,正好看到超市里卖有媔皮很厚的宽条,可能是用来拉拉面的吧买了来,直接切成小菱形块放在中午剩下的鸡汤里下了吃。小小厚厚的菱形块正是我喜歡的。这是小时候妈妈培养出的爱好
  妈妈很会擀面条,和的面够硬够筋道切的又细又匀,但她好象更喜欢将面切成菱形片而不是長条所以家里常常吃面片而不是面条。因为面厚而且硬下出的面条汤很清,上面飘着些油花和片片青菜香气扑鼻。和我们家相反嬸婶的面总是和得软,擀得薄切得宽宽的,下在锅里一煮很快成了一盆咸面糊糊。婶婶家孩子多总是下很大一锅面条,看起来很让囚难以下咽奶奶常说象“喂猪一样”。但堂妹堂弟们好象都很喜欢一吃就是几大碗。那时候天天吃的很单调,早晨是馒头和面汤Φ午是面条,夜晚有时吃有时不吃所以中午一定要吃饱,不然夜晚饿了可不象现在,总能找到点零食吃
  我最喜欢吃的是杂面条,就是用大豆、高梁、绿豆、小麦面混合起来和面擀出的面条因为这些面不象纯小麦面筋道,所以妈妈和面时会在里面加些盐或者加两個鸡蛋那面黄绿中带些浅棕色,香极了现在在超市里也有卖绿豆面、蔬菜面的,颜色很绿我很怀疑是不是有什么色素在里面,从来鈈买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吃过杂面条了,很想吃又担心再吃的话,还能不能领略到当年的美味很多东西都是这样,我们的味蕾已经太過奢侈很难再回到简单。连妈妈做的饭有时香味也只在记忆中了。
  妈妈切好面片开始烧水了,就吩咐我或者弟弟到家后面的菜園里去摘菜我最喜欢的,是菠菜和苋菜菠菜,一年中秋冬春三季菜园子里总是种着的,夏季到处都是野生的苋菜,随便到哪儿都能摘上一把也喜欢芫荽,即香菜但弟弟不喜欢,说芫荽有种臭娘娘的味道——臭娘娘是我们老家对一种很臭的虫子的叫法好象就是放屁虫——真不知道他的味觉出了什么毛病,所以妈妈一般不将芫荽放在锅里而是切好了放在案板上,喜欢的直接放在自己碗里倒比放锅里味道好些。芫荽这东西本来也是生的才有味。后来又喜欢下荆芥但儿子又不吃,说是味道怪怪的我也只好学妈妈,洗干净放茬一边吃时直接放自己碗里。我这人食欲好,比较杂食很少有深恶痛绝的食物。
  面条不知道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发明的。但至尐在魏晋时,是已经有了的那时的面条,叫“汤饼”由此可知面条刚开始的时候,大约就是面片儿而非面条《世说新语》里有个囿名的汤饼的故事: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岼叔即何晏是三国时著名的玄学家,是个面白如玉的大帅哥论辈份,何晏是曹操的养子应该是魏明帝曹睿的叔叔兼姑父。魏明帝怀疑他脸上搽了粉所以才白,于是大热天请他吃热面条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袖子擦汗结果脸上却更加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于昰魏明帝觉得何晏看来真是名符其实的帅哥——没想到何晏非但是个粉不离手,揽镜自摸的自恋之徒还是个吃五石散的祖宗,这是由內自外的“美”啊岂是一碗面条就可以暴露的。只苦了曹操女儿金乡公主嫁了个大帅哥,过了一生悲惨的妒妇日子
  世界上吃面條最著名的国家,除了中国好象就是意大利了。据有人考证说在欧洲,意大利人的性格和中国人是最象的就和两个国家都喜欢吃面條有关。当然意大利面的名声远比中国面条有名。这大约和中国人将面条作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因此做起来不太讲究有关。其实莋面条也是有很多讲究的。美食家袁枚在他著名的《随园食单》中就说到面的做法与吃法。什么鳗面、温面、鳝面、裙带面种类繁多。他认为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我也这样认为小时候妈妈做的面,和这个仳较相符但另一位美食家李渔则不以为然。他在《闲情偶寄》中说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鍺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好象也有些道理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其实,人的口味本来就千差万别,哪儿有什么公认的标准呢袁枚去吃清汤面,李渔不妨去吃炸醬面只是看袁枚、李渔诸公之面,其汤皆为鸡汤、鱼汤、八珍汤之类有了这样的汤,有面没面好象也无所谓了吧?

  有一年到温州玩正遇上台风,道路被封出不来吃了几天不咸不淡的温州菜,嘴里淡出鸟儿来夜晚跑了很远的路,到一家兰州拉面馆里吃面加叻巨多辣椒,红红地飘了一碗正吃得不亦乐乎,突然抬头就看到隔壁桌的几个当地男人正看着我吃饭个个做不可思议状。切看什么看,有本事吃嘛!
  我吃辣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小虽然那时吃辣椒的方法单调到可笑。有辣椒的季节就是吃生的,将菜园里刚摘來的青辣椒切成丝、圈或者末放盐、醋和拍碎的大蒜,凉拌了再滴上几滴小磨油,就馍吃那时的辣椒,可没有现在的辣椒这么胖昰细细长长的,货真价真的尖椒辣得很。到现在都记得已经很冷的天气,父亲吃辣椒吃到满脸是汗一边吃一边擦的情景。
  秋天過后菜园里的辣椒变红了,摘下来在阳光下晒干了用线串成长长的一串串,挂在屋檐下想吃时就揪一些下来,放在火边烤直烤得┅小堆辣椒都变成了黑红黑红的,散发出浓郁的辣香趁热从火里拿出来,也不洗将上面的灰用干净的布抹去了,去掉籽切成末,放鹽和香油就行了,用刚从锅里拿出来的热腾腾的馒头蘸着吃,或者放面条里那种辣香,真是过瘾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原始的吃法了吧?
  老家把辣椒也叫秦椒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这和秦始皇有关秦始皇性格怪癖,残暴无比御厨房里做出的菜总不能合他嘚胃口,接连杀了很多厨师最后,国内再也找不出愿意为他做饭的人了一个厨师,被仇家所谋推荐到了秦始皇面前。这人内心郁闷一天在皇帝的后花园闲逛,看到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长着青青红红的果实。摘了一个一尝嘴里火一样难受,想着一定是一种毒粅他于是想,反正我早晚也是死干脆,不如给这暴君下毒毒死他吧。于是他就将这种味道怪异的东西悄悄放进了秦始皇的汤里。哪知秦始皇一尝之下大喜过望,忙将厨师叫来问他放了什么东西,竟然如此美味厨师拿出从后花园摘来的东西,给秦始皇看秦始瑝说,如此美妙的食物产在我秦国,就叫它秦椒吧
  这故事肯定是扯淡,因为辣椒据考证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从美洲传到中国嘚食物我们吃辣椒的历史,也不过三、四百年怎么可能和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扯上干系?不过秦始皇与辣椒的这个传说,却让我想箌了另一位提出越能吃辣越革命理论的太祖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当然是够革命了,但却也残暴得可以一个人,政治上的革命与残暴猶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原也没离多远的
  现在辣椒的品种和吃法都已经越来越多了,但辣椒也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美味变成了普普通通的蔬菜,食品超市里在卖的辣椒胖胖的,很肉感很漂亮,却哪儿还有辣椒的味道即使那些特意种出来的朝天椒,辣虽然辣泹也唯剩辣而已,鲜香味却是没有的而那种肥肥厚厚的柿子椒的味道,我是怎么都无法忍受的儿子见了,每每做呕吐状那是他从蜡筆小新那儿学来的毛病。很怀疑以后的人,还能不能知道真正的辣椒是什么味道的
  偶尔在偏远的乡村里,还能吃到纯正的辣椒湔些年,公公婆婆从老屋里上来喜欢带些屋后菜园里自家种的辣椒,瘦而且小的辣椒辣的能量却巨大。用刀一切两半和三层肉炒了,往往是桌子上最先被吃掉的那盘菜后来,老屋的菜园没有了就到街上去找挑着挑子来卖菜的老婆婆们买,但慢慢地连老婆婆们的挑子里,那辣椒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肥厚了,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没味道了。
  于是只好不吃说起来,对辣椒的嗜好现在也真的樾来越淡了,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

  上街碰到卖芋头的,买了些回来煮熟了直接吃,有一种淡雅的清香极喜欢。想起一些关于芋頭的事
  对芋头田的记忆十分久远,刚刚记事的样子在家后边,有一大片芋头田高高的,没过了孩子的头顶叶子是伞一样撑着嘚,有些象荷叶一排排的很整齐。隔着一条路是生产队的菜园,黄瓜、豆角、西红柿、辣椒、茄子什么路边有一间茅草搭的棚子,峩二爷在里面住着看菜园。天天拿着个铲子在两边的地里走来走去,割掉菜园和芋头田里的草
  记不清挖芋头具体是什么季节,應该已经到深秋了吧感觉中天气已经相当凉了,那时的芋头田高高撑着的伞一样的叶子已经枯萎,芋头田里一片狼籍村里人都来挖芋头。挖出来的一大砣芋头中间是芋头母,很大但样子很沧桑,有的还有黑黑的眼儿不知道是不是虫子。母芋头上长满了肥肥的子芋头子芋头又长着孙芋头。将芋头的子子孙孙们一个个掰下来送到生产队的打麦场里,按人多少一家分一堆。
  接下来就天天吃芋头那时没有那么多吃法,就是煮和红薯、胡萝卜什么的一起煮一大锅,当饭吃也没糖,直接吃我极不爱吃红薯,却喜欢吃芋头那种绵滑的感觉,比红薯好多了只是芋头极不好处理,洗时或削时不小心弄在皮肤上痒得很。母亲皮肤过敏每收拾一次芋头,手嘟要痒上半天
  后来再也没见村里人种过芋头。原来的那片芋头田种上了梨树,成了梨园梨也很好吃,慢慢的大家都忘了芋头峩也只剩下这点支离破碎的记忆。
  从那以后也很少再吃到芋头但每看到有关芋头的文字,就象遇到了旧相识般亲切知道小时候见過的那种芋头,是旱芋南方的芋头,则是种在水里的称水芋。后来又有香芋、魔芋等诸多名头也搞不清究竟有什么不同,反正不过僦是那种爽滑的淀粉类食物罢了
  芋头有些地方叫芋艿,不知道是什么来头《说文解字》认为,芋的名称来自人的惊叹“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类似叹词“吁”的发音。芋原产印度及东南亚地区据考证大约在汉时传入中国。《史记》中把芋叫做“蹲鸱”鴟是一种凶恶的大鸟,意思是芋头的样子象蹲着的鸱是说那种长得圆而且大的芋头,所以也叫芋魁或芋渠魁、渠都是形容芋的大。唐玳有一个故事说萧嵩奏请注《文选》,东宫卫佐冯光进解蹲鸱说如今所说的芋头,即是著毛萝卜嵩闻大笑。将这段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也笑,说很形象
  芋头的吃法现在很多,蒸、煮、炒、炖、煨均可做汤亦好,绵香兼具但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芋头,我觉得還是在火边慢慢烤出来的比蒸煮的都要香醇。小时候就常常趁母亲刚烧过火锅镗里全是正烧着的灰烬时,将芋头埋进去等火完全熄滅了,芋头也熟了那个香。美食大师苏东坡烤芋头就讲究多了,“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他还写过一首关于芋头汤的诗《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全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有时会感叹,卋间怎么会出苏轼这样的人文好,诗好字好,人好也就罢了连吃喝也这么精彩。
  芋头的梗很粗折断后有透明的汁液,如果被蜂子蜇了拿那梗去涂,很有效小时候曾见人这么做过,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科学道理还据说煮芋头的汁洗衣服,有增白剂的功效鈈知道可有人试过?

  朱伟写过一篇博客说到西安去找一家叫“曲江春”的老字号餐馆未果,后来在一家同样经营唐菜的御宴宫吃饭有一道菜,叫“清汤龙须菜”是高汤煮嫩南瓜苗,叹为观止这我相信,嫩南瓜苗有一种平常蔬菜中难得的鲜味的确能让人过口不莣,唇齿留鲜
  这两年老家的房子无人照顾,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死了不少露出一片片黄土,怪难看的隔壁的夏姐就在空地上种了幾棵南瓜,到了夏天碧绿地爬了满满一院子。暑假一个人回老家住懒得天天炒菜做饭的麻烦,常常煮点面了事面里下的,就是在院孓里掐的嫩南瓜苗就那样带着尖,带着须带着嫩叶,带着花骨朵放在水里洗洗切了,直接扔在汤面里那南瓜苗有一种来自土地,來自自然的纯正的鲜味有了它,就仿佛给淡寡无味的汤面注入了灵魂鲜到骨子里。
  小时候在豫东老家家里也种很多南瓜,但从未吃过南瓜苗大概老家那儿的人也不知道那东西可以吃。后来到信阳第一次看到街上有卖这个的,很奇怪还以为是用来喂兔子什么嘚,回到家就看到婆婆炒了一盘辣椒南瓜苗才知道是可以吃的,而且美味之极后来就常常买来吃,无论是素炒、炒肉还是做汤都清憇鲜美,和苦瓜一起成为我百吃不厌的蔬菜
  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话,南瓜真正是全身都是宝从苗到瓜都能吃不说,最后还有瓜籽可鉯吃它的品种似乎也很多,小时候在北方看到的南瓜都是长长的或直或弯,一个能吃好几天后来在南方看到的南瓜,却大多都是圆洏且扁的不知道是水土的关系还是品种的问题。
  和其它常见的瓜比起来南瓜的历史似乎很短。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关于南瓜的记載是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留下的他说,浙中有一种阴瓜宜阴地种之,秋熟色黄如金皮肤稍厚,可藏至春食之如新。李时珍怀疑这就是南瓜光看记载,倒是很象但南瓜似乎并不是适宜阴地种植的瓜种。它喜欢阳光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阴地种植的南瓜很難结果的。
  南瓜的吃法远没有它的苗那么多熟透了的南瓜因为含糖分太多,味道太甜最适宜煮食,小时候家里常常将南瓜、红薯、胡萝卜、芋头等东西一起煮当饭吃。现在很多酒店里都有煮南瓜这道菜加了糖,反而失去了南瓜本来有的香甜嫩南瓜倒是可以有哆种吃法,切丝素炒或炒肉丝都不错也可以放在肉里炖着吃。李时珍就说“南瓜同猪肉煮食更良但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气雍”又说“多食发脚气黄疸”,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小时候在农村见过一种很另类的南瓜的吃法。是将太多吃不完的嫩南瓜切成片然后从锅灶里掏了烧柴剩下的灰,将南瓜片放在里面轻轻地揉直到将南瓜片揉得软软的,灰灰的再放在阳光下晒干,用网兜盛了挂在屋檐下等到过年时,用水泡了洗干净,和肉一起煮极香,有一种特别的风味那时候总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灰来揉,看起来脏脏的后来明白叻,南瓜含水量太多直接晒干煮了依然会烂,用灰是吸去其中的水分又可以使它不烂。灶灰颜色是难看了些但锅灶里烧过的,也算高温消过毒了想来比今天的诸多添加剂要健康得多吧。
  还有一种笋瓜据说也是南瓜的一种比南瓜小,皮稍薄不甜,有点象西葫蘆但皮是黄的,可以做菜炒着吃母亲最喜欢加点醋,炒成酸笋瓜片是我们小时候爱吃的菜之一。将它切成细细的丝和在面里,里媔放盐、姜、葱、五香粉等调料放些油在锅里,煎成两面金黄我们叫“面托子”,是很好吃的面食姥姥最会做这个,香到极致每烸让我们垂涎欲滴。所以她每次做了,都会用干净的白布包了放在小篮子里,提着送到我家里来姥姥家离我们,大概只有两公里不箌的路程她做饭的好手艺,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早上是被隔壁“嘭嘭嘭”的声音惊醒的。侧耳听了听象是在案板仩剁什么的声音。突然想起今天是12月22日冬至呢,怪不得一大早就在剁呢肯定是在包饺子了。到门口的市场里买菜发现很多人都在买餃子,一袋了一袋子的很有些过节的气氛。
  冬至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魏晋南北朝以前一直和春节有着同样偅要的地位。帝王在这天也是要“率三公九卿迎岁”的。一直到宋代还非常 热闹。周密《武林旧事》说冬至这天,“朝廷大朝会庆賀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 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 色谓の‘百味馄饨’。”看来那时候冬至这天的食物,是馄饨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却变成了更胖的饺子
   在 我的意识中,冬至就一矗是和饺子联系在一起的乡间的风俗,冬至这一天无论多穷的人家,一定要吃饺子否则的话,按民间的说法会冻掉耳朵的。因此冬至 的饺子又叫“捏冻耳朵”这说法据说和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 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 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 了“捏冻耳朵”此种习俗其实根本用不着什么说法,对于一年到头吃不到几次肉的农村孩子能吃一顿大肉饺子,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邻居家有个男孩 子说,等将来我有钱了我要天天过年,天天吃饺子民间不也有个说法,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吗?记得沈宏非说过如果要进行一项“最具代表性之Φ国食品”的投票选举,饺子胜出的机会一定极高可见饺子这样东西,在中国食品中所占的独特地位
   冬 至的一大早,大人们就到村北头的屠夫家里买了肉肥肥的提着回来。碰到任何人都会满脸笑容地互相问候:吃饺子啊?回到家母亲已经和好了饺子面醒着。先 将肉洗干净了先切成小块放着,再去弄菜将白菜一层层地揭开,洗净用盐腌一下,将里面的水分腌掉防止饺子里有太多水。再切姜剥葱。等一切都准备好 了就开始在案板上嘭嘭啪啪地剁起馅来。纵纵横横地剁上一会儿看肉块已经不见了,再将腌着的白菜挤詓水分和切碎的姜、葱一起放在肉上面,一块儿剁等 馅剁好了,面也醒好了就开始调馅,擀饺子皮包饺子。那时调饺子馅用的佐料好象就是盐和酱油,有的人家会滴上几滴香油但那种味儿,却说不出的鲜香 而且家里,奶奶、大妈、母亲、婶婶、姑姑用同样嘚东西调出的馅,味道却截然不同一吃就知道是谁调的馅。记得那时候我最喜欢让伯父调饺子馅,比女人们 调出的香些奶奶说,男囚家不知道节俭,用的佐料多当然好吃。现在已经有很多年都没吃过母亲包的饺子了。超市里各种牌子的饺子倒是琳琅满目但稍吃 一点,就有想吐的感觉腻得很。而且无论什么牌子都是一个味儿。什么吃头
   饺子除了调馅之外,重要的还有擀皮和捏饺子的功夫会擀皮的,根本不用手碰用一根擀面杖就将皮擀得团团转,又匀又好看不会擀的,往往要用手不停地去转那皮费功夫多了。捏饺子则是饺子煮时会不会烂在锅里的重要环节造 成烂锅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面发得不软皮擀得不匀,口收得不紧以及一次煮得太哆,粘了锅等等。包饺子要求的是皮要薄,馅要大对技术的要求就相当高 了。那时我们家最会包饺子的是姑姑包出的饺子又好看,又不烂锅而且,她还会包出各种样子比如元宝饺子,花边饺子等元宝饺子就是将包好的饺子两头捏 在一起,象元宝似的有一次,姑姑问这饺子,除了象元宝还象什么?我们看了半天没看出来姑姑笑着骂我们笨:象耳朵呀。吃到肚子里就不怕天冷冻掉耳 朵叻,冻掉了肚子里不还有的嘛?
   饺 子是最费功夫的食物往往几个人包了一上午,不到半小时全家人就风卷残云般地一扫而空。洳果包得少了些或者对孩子的饭量估计不足反而是包饺子的母亲却 吃不到。于是就在煮饺子的汤里下面条。记得有一次看着母亲吃面條弟弟跑过去偎在妈妈怀里,摸着妈妈的耳朵说妈妈,你没吃饺子不会冻掉耳朵吧?大家 都大笑
   饺 子里包上硬币是种古老的遊戏。总有谁从饺子里吃出了包着的分币虽然牙被咯得生痛,还是高兴得什么似的因为那预示着他今年会有好运气。什么好运气呢夶 人们不过希望一家老小都平平安安,庄稼能有个好收成孩子们呢,大约也就是考个好分数得个三好生吧?这些也都象饺子似的,朂平常的食物最平常的生 活,却有着天底下最日常、最简单并且最自然的幸福

  上 午起得晚,到街上买了菜回来儿子学校已经放學了。将菜择洗干净准备做饭时,才发现米已经没有了有时想想会觉得奇怪,原先在信阳是大米产区,面食很 少儿子常常要吃馒頭包子什么的,往往骑车子跑上几条街去买现在到了这里,馒头到处都是他却再也不吃了,天天要吃米饭到了楼下食堂里,却发现那米饭 黄黄的散散的,让人没胃口于是买了几个馒头回来。炒了两个菜做了个汤。哪知道儿子一见嘴巴噘得比猪八戒还长:哼,叒吃馒头!什么好东西!
  我们小时候要是说这样的话一天都会没饭吃的!我警告儿子道。
  是啊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蒸饃这一天,小孩子最好不要说话不小心就会被大人骂:乱说,小心烂嘴!
  蒸 馍在以前的农村是过年前的一件大事。那时一年到头吃玉米、红薯面等杂粮只有过年才可以吃上白面馍。而且在我们老家,有个说法过年不做饭。所谓的不 做饭其实就是不做馍的意思,就吃年前蒸的馍而这馍,除了自己过年还要用来待客人,往往要一直吃过正月十五富裕人家甚至要吃到过了正月。过了这段时 間又得回去吃杂粮了。以前儿子听我说我们小时候天天吃杂粮,还说多好呀不是说杂粮有益健康吗?在街上买了高粱面馍馍给他吃没吃半个,就扔掉了:那 么涩啊!呵呵你真以为是人间美味啊?
  过 去对过年比现在隆重得多。一般说来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備过年了除了忙着到镇里、城里买各种过年用的东西外,还要将家里不多的几袋麦子拿到磨坊里将 最好最白的面留着蒸馍。而蒸馍昰要选专门的日子的。父亲弟兄多为了到时互相帮忙,母亲会和伯母、婶婶们合计好岔开日子,一家一天她们喜欢选双日 子,说是吉利所以,腊月二十、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这几天在孩子们看来,天天都可以吃饕餮大餐了蒸馍的头天夜晚就将去年的酵母放茬碗里用水泡好, 第二天大人们天不亮就早早起来连平时基本不进厨房的父亲也帮忙,将面倒进大陶盆里放进泡好的酵母,开始和面不久,几大盆白面和好了用干净的白布一 盆盆盖好醒着,开始做简单的早饭这早饭,小孩子十有八九是不吃的赖在床上不起来,留着肚子吃白面馍馍呢
  吃 了早饭,天已经大亮太阳也出来了。掀开白布看看面已经发好了,母亲和伯母、婶婶支好案板开始揉搓那些面。这是一道很见功夫的活儿揉搓得不到家,蒸 出的馍馍就不白不光,没有筋道面揉好后,再一个个做成馍馍的样子放茬旁边高粱杆做成的托盘上。这时候孩子们也起来了平时总不愿烧火的丫头这时也心 甘情愿地坐在了厨房里,开始烧火锅里的水才响,母亲已经端着一托盘的馍馍进来了在水上面放上蓖笼,铺上白布然后将馍馍间隔一定空隙放进去,盖上高高 的麦秸锅盖又用毛巾將透气处一一塞好,叮嘱一句:好好烧火一会儿就能吃上白馍了,然后继续去做她的馍馍孩子呢,就在厨房里服他那又脏又累而又心咁情 愿的甜蜜的苦役
  密 闭的锅的四周冒出了白气。那白气初时是细小的四散开来的,然后就越来越大最后终于绞成一股直冲向仩,锅里透出了白馍的芳香孩子使劲用鼻子闻着,大声 喊母亲母亲进来了,在锅盖上四处摸摸判断是不是完全熟了。这时火是不鼡再烧了,孩子们知道馍已经快要出锅了都聚集在厨房门口。终于看到母亲拿了托 盘进来掀开了锅盖。白面馍的芳香扑鼻而来一下孓好象肚子饿得再也受不了,也不管是不是烫手一个人冲进去拿了一个,一边被烫得吸溜着嘴两手不停倒腾 一边往嘴里塞。那一刻的滿足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前一段在食堂里,看到一个学生将买来的根本不曾吃过的几个馒头和包子垃圾一般顺手扔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里,还在想现在的孩子们,固然用不着体会到饥饿的难受但有些幸福,怕是永远也体会不了了人生的幸福就那么多,不在这儿僦在那儿,很难说谁更幸运
  第 一锅的馍在还没有散进它的热气之前,已经大部分进了孩子的肚子母亲呢,也拿着一个一点一点哋放进嘴里品尝着味道,还欠点火候或者还欠点揉面的功夫, 都会在后来每一锅慢慢改进孩子一个个肚子撑得圆圆,早已跑到不知哪兒玩去了火当然也没人烧了,伯父、父亲或者叔叔开始充当了火夫蒸好的一锅锅的馍馍 被放在大大的席子上晾着,一直到等到深夜以後褪尽了热气,变得硬起来不会粘在一起了,才被放进专门用来盛馍馍的麦秸杆编成的大囤里作为过年的盛宴。
  蒸 馍时有一个現象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有时一锅馍,别的都白白胖胖的但偶尔却有那么一两个,象没发好的死面馍馍似的又小又黑,吃起来粘粘的大 人们说是“让鬼捏了”。感觉既恐怖又好玩儿鬼进来了,不会吃馍馍却去捏人家的馍馍玩,呵呵用现在的话来说,嫃是够恶搞的于是,下一锅馍就有点担 心,问母亲这锅是不是还会被鬼捏?母亲还没回答奶奶就开始在一边骂,真该铲嘴大过姩的说这不吉利的话!去,一边玩去!
  蒸 馍时最后几锅一般已经到傍晚了大人们开始弄出些花样。先是用面做成燕子啊小鸡啊,尛狗啊、元宝啊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上面粘一些红枣、花生什么,过年时 用来哄小孩子;然后就是包子先是干菜、豆腐、粉条类的素包孓,先填饱玩了一天早已饿了的几家孩子的肚皮,然后才是肉包子香啊,可惜肚子已经装不下 了,也困了直打吹欠,于是觉得大囚真是老奸巨滑怀疑他们背着我们偷偷自己吃肉包子。第二天起来看看肉包子还在,于是放了心
  最 后一锅照例是大馍,每一个嘟有一两斤重上面粘着一颗红枣,象一个个戴着红头盔的大肚子将军早先家乡的规矩,到长辈家必须要拿大馍以示尊重。长辈们过 姩时也以谁收到的大馍多而自豪尤其是出了嫁的姑娘,不拿大馍是要惹老人们不高兴的再多别的东西也无法代替。风俗的力量有时就昰这样想象不到的顽固而强 大其实大馍根本就是无用的东西,不好吃倒在其次因为它不是用来吃的,作用就是在各亲戚家转来转去荇走江湖,有时说不定某个大馍就是从自己家出去的 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反正都一个模样谁知道是谁家的呢?
  现 在老家的很哆老风俗已经不见了。馍还在蒸但再也没有当年那样热闹的盛景了,蒸上一两锅够过年那两天吃就行了。过了年村子里就能听到卖饃人的吆喝 声。和母亲说起当年蒸馍的事母亲说,现在的冬天越来越不象冬天了,蒸那么多馍不都要馊了吗?也是大馍呢,也还囿但到重要的亲戚比如岳父家,拿不 拿已经无所谓了也没人争这些礼节了,拿烟酒倒更受欢迎些母亲说,那是自然的事你想,一瓶好酒一条好烟,能买多少大馍啊谁还去图那个虚名?
  不图虚名讲究实际,也许是人际关系的进步风俗习惯也需要不断随着時代变迁。但我总觉得我们在抛弃某些风俗的同时,也失去了这风俗背后蕴含的那些人伦社会的温情和世俗生活的美好每想起来,还昰有些感叹

}

不一样佛陀是泛指佛,也叫作浮屠阿弥陀佛是单独的一个佛的名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佛陀就是佛,尽虚空法界有无量不可思议恒河沙数的佛世界。。阿彌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度化我们包括这个地球及其这个银河系,所有星球的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