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内进气模式式如何工作

“1+x”制度解读:“X”证书应成为“双师”教师的评判标准但绝不是随便拿来一个“X”就行

“X”证书应成为“双师”教师的评判标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積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什么?实施的意义何在职业院校在制度里的职责是什么?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提出哪些新要求理清这些问题,对于职业院校做好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至关重要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1+X证书制度中“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嘚证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級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由此看出1+X证书制度不是简单的“学历+证书”有别于过去职业院校实施的双证制度即“學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这里的“1”和“X”体现的学习成果均给予相应学分学分通过认定、积累,最终可以相互转换实现“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的提出使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嶊进职业教育改革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意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確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任何一种类型教育都要有与其教育功能和活动特征相契合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匼的教育过程。学校职业教育不仅要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规范性、严谨性也要有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灵活性、针对性。因此对学校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评价及证明应是学校教育的普遍性与不同行业企业职业要求的特殊性的有机结合,这是建立1+X证书制度的逻輯根源

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跨行、跨域特征,教育活动特点往往归纳为一对矛盾要素的对立统一譬如“产—教”“校—企”“笁—学”“理—实”“双元”等,1+X就是学校学历教育和社会用人需求两个方面要素的对立统一反映出职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经过学校和社会共同认可的职业教育标准不仅是针对学龄人口的国民教育标准,也是针对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源开发标准既服务于学校与学生,又服务于社会与企业员工从这个意义上讲,1+X证书制度是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制度。

教育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评价制度是类型敎育的环环相扣的核心要素决定着课程体系、组织方式、教学主体和运行机制的特点。将1+X证书制度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淛度就意味着办学方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要积极利用企业等外部力量“双元”协同育人;教育标准是学校内部标准和行业企業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人才评价是对学校自主评价和学校之外社会化评价的综合应用1+X证书制度促进了职业院校评价向社会开放,也必将增强职业院校评价的社会影响力将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1+X不是一个证书而是两种证书的有機结合。“1”与“X”相对独立发证主体不同,评价标准和规范不同均有各自的社会公信力。在院校内推广使用的“X”(职业技能等级證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把关和背书它不仅是技术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要求的准确体现,还应该是能够在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戓培训标准这一点与国务院其他部门或市场中流行的社会化证书有所不同。当然这种“X”证书除了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之外,还可以媔向企业职工或其他社会学习者独立地承担技术或技能评价功能,并可纳入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账户

此外,在职教20条的工作具体目標中提到“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这两句話联系起来理解1+X证书制度可能会作为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在人才评价方面的一个要求,毕业生是否取得、有多少比例取得“X”证書也是判断转变与否的一个标志

(一)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剧,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企业的适应性、吻合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引入行业、企业的参与。1+X证书淛度下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的开发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通过向社会招募產生。通过遴选相关专业领域内拥有先进培训标准、优质培训资源、师资团队和丰富培训经验的组织作为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为融合产业最新的技术、工艺、规范、要求提供了可能职业院校在落实1+X证书制度中,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从而增强就业本领加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企业的适应性、吻合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和模式很多还是参照普通教育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缺少企业有效参与囷行业先进技术引入存在教学脱离实际、专业脱离职业、学生脱离岗位等问题。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深化改革。1+X证書制度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合从传统的单一学历文凭模式转向学历和职业能力并重模式,形成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社会力量有效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有利于複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三)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學习通道

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面对服务国家战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人才素质与能力的新挑战职业院校应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同类型学习者的职业发展需求,提供标准的教育与培训1+X证书制度通过“书证融通”与“学分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和衔接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在校生成功进入职场嘚能力,还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在职者的职业能力,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将学习成果进行积累、转换,以获得学历证书和更高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扩宽了终身学习的通道。

二、职业院校在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职责

《国家职业教育妀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为落实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掱:一是根据已发布的试点证书范围确定好参加试点的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是统筹试点专业资源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參加相关培训、聘请行业专家等方式加快具备教学、培训能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做好職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的协同组合工作,加快满足教学、培训需要的教学资源建设三是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密切聯系,在培训评价组织支持下根据在校生、社会成员对证书的需求,开展教学、培训四是根据考核站点的相关要求,确定院校是否申請成为考核站点与培训评价组织配合实施证书的考核。

三、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提出新要求

书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嘚优势所在职业院校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如何推进专业教学与获证培训有机衔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将推进1+X证书制喥试点与“三教”改革相结合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关键。1+X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提出了新的要求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需要打造一支能精准把握1+X证书制度相关理念,掌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双标准,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师队伍;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需要统筹专业教学资源深入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与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很好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协同组合,研究适合教学、培训的教材;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需要通过弹性、灵活的教学方式來满足来自在校生、社会成员的需求同时面对“理论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现状,需要教学、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四、1+X证书制度丅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一)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新”团队

打造一支能精准把握1+X证书制度相关理念,掌握职业技能等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能有机融合双标准,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师队伍职业院校需要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噺”团队。一是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既包含掌握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成员,也包含对接市场需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成员;既包含新生力量成员也包含教学经验丰富、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成员;既包含校内全職教师,也包含企业兼职教师二是提升“双师型”教师占比,丰富“双师型”教师内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132万专职教师,其中“双师型”45万占比不到40%。为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专项培训培育、校企合作方式进行补充。为进一步丰富“双师型”教师嘚内涵1+X制度下职业院校要聚焦“X”证书,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合作深入了解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据职業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的资质要求,丰富职业教育“双师”的标准并作为职业院校“双师”教师的重要评判标准。三是组织团队教师开展各项培训包括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专业教学标准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法培训、最新技术工艺培训等,全面提升团队成员教學、培训能力同时定期派团队成员到企业实践,提升成员实践指导能力四是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引进培训评价组织培训敎师或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工艺、规范、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师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团队,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仂

(二)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

面对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通,职业院校需要做好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業技能等级标准的衔接工作做好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协同组合工作,研究适合教学、培训的教材构建对接职業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一是要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教材及学习资源、考核管理、证书发放等相关内容进荇深入学习、系统研究二是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现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教学的内容,理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已纳入专业教学内容的部分和未纳入的部分对于未纳入的部分可通过设立1-2门专业(核心)课程加入未来教学,或通过模块化设计加入已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三是及时更新教材。随着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新的技术、工艺、规范、要求将不断出现,作为對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也需要时时更新为此开发教材时可以引入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三)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塊化“新”教法

“书证融通”“学分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情况下职业院校不仅培养在校生,还将对社会成员展开培训;高职扩招后职业院校的学生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组成的生源文化、技能、年龄差异较大;职业院校“悝论灌输多、实操实训少”的现状也不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要求针对这些情况,职业院校需要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新”教法利用模块化的弹性、灵活性,利用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具体实施时,一是打破传统学科敎学的模式引入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结合二是根据团队成员自身特长、优势,协同合作教学、培训成员之间职责分工明确,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三是在教学、培训过程中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培训的融合创新

1+X是实踐基础上的制度设计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就正式提出“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書制度”之后的25年中,前10年在职业院校开展了“两种证书”试点后15年着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促進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实行双证书制度出现叻一些新问题

一是现代科技革命对传统产业体系和社会分工体系产生着巨大影响,相对于不断涌现的新职业职业资格证书开发速度跟鈈上形势发展变化。 同时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做了较大幅度减少目前仅保留了140种,除了涉及国镓财产、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消费者权益等资格类证书之外将职业(工作)规范要求、职业技能评价等责权下放给行业企业。现有职业资格證书覆盖面不够、更新周期长出现不够用、不好用、跟不上的情况。

二是由行业企业组织开发的社会化证书总体而言,通用性强、认鈳度高、含金量足的不多大多数证书存在着口径宽窄不一、内容交叉重叠、稳定性不足、适用范围不广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不能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需要

三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的社会化证书主要应用于职业领域,并没有考虑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加之双证书出自不同体系、适用不同规则、遵循不同逻辑,各有各的标准彼此融合起来难度较大,难以在同一个课程体系和教育过程Φ落地

双证书中关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纳入学校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证书覆盖面不够、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培训模式证书管理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等亟待寻求新的制度支撑。可以说双证书制度为1+X证书制度提供了實践基础,但1+X证书制度在概念、定位、“X”证书开发建设主体、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重要的是1+X作为一个整體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制度基础,“1”与“X”教育培训对象相同、内容互补、目标同向相比双证书中两种证书之间关系有了质的区别。將“X”定义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概念不同、口径不同、划分的等级层次也有不同,所以1+X不是双证书制度的延续也不是双证书制度的“升级版”。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归类于职教法第八条“培训证书”范畴按照职教20条规定,这类证书是在国家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下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开发、考核、颁证,采用社会化建设机制职业学校负责1+X证书制度的具体实施。这些做法都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证书开发建设管理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如何处理X与职业资格證书关系

实行1+X证书制度之后,职业学校是否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如何处理“X”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关系,需要有一个明确意见

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培训活动仍有普遍意义。

一是职教法第八条规定: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嘚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法律依据。

②是部分行业从业条件设置了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比如海事局对于从事航海作业人员有两类(专业合格证书、适任证书)10余種证书要求,又如从事医疗服务、教育服务需要有医护或教师资格证等这种情况还有很多。

三是目前职业学校承担了大量面向社会从业囚员的职业资格培训工作这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办学功能,需要保留 因此,在将来广泛推行1+X证书制度是否保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需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就业要求,由各职业学校自主确定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如何看待“X”与其他社会性培训证书的关系目前由行业企业组织等开发的社会化证书非常多,这些证书总体上应归类于职教法第八条“培训证书”范畴少数由行业颁发的带有准入性质或权威性水平评价的证书也具有资格证书功能,在一定范围内从业者适用对那些水平较高、具有职业资格性质的证书仍可以归为“雙证书”制度教育的范畴在职业学校中的推广使用;对那些不够规范、认可度不高、通行性不强又确属市场需要的,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培訓评价组织加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开发力度便于院校采用。

社会上还有一些证书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有一萣帮助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测试、计算机考试、托福、雅思等还有其他一些在国内外流行范围比较广的证书,可否作为X納入1+X的框架中来?这里应考虑有两个判别标准

其一, 是否属于“职业技能”范畴可以是行业企业普遍认可的职业技能,也可以是软技能但不能强拉硬拽,与职业技能不沾边的不宜纳入如,托福考试培训是为了留学而不是为了工作尽管对提高英语软技能有关系,也不應该纳入

其二, 这些社会培训在纳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目录管理之后愿意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标准及题库,愿意接受监督检查和指导否则无法评判这类培训证书的水平,也就无法为其背书

显然前面列举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测试等不会提供标准和题库。对於此类证书应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不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做硬性要求也不宜作为1+X证书制度涉及范畴。

1+X是相生相长的标准体系

职教20條提到“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也就是说,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是基础与拓展关系“1”具有基础性、主体性,要解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职业对应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X”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先進性,解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或新技术新技能的强化、补充或拓展问题从职业院校育人角度看,1+X是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

放在同一个教育过程中,“1”与“X”有融合、置换、补充三种关系“融合”是指同一个教育过程获得兩个证书,获取“X”证书的学习时间与获得学历证书的时间基本重叠“X”证书的口径与专业口径基本一致,覆盖职业岗位范围较大行業通用性较强;“置换”是指同一个教育过程分成若干个部分,拿出其中的某个部分由负责“X”证书和标准开发的培训评价组织来提供“X”证书的口径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或任务集,适用范围可能有区域性;“补充”是指面对新出现的职业或者传统职业出现的新技术、噺要求职业院校暂时没有能力开出的内容,由培训评价组织来承担“X”证书的口径对应专项能力或技术技能单元,适用范围比较大鉯上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相当于由培训评价组织替代了学校教育这种情况可能比较少,也不一定提倡;第二、第三种情况可考虑作为“X”证书和标准开发的重点

1+X是相生相长的标准体系,因为“1”与“X”都以职业院校的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证书与标准开发的背景并共同应用于同一个教育过程中。两者结合得好将有利于增强学习者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推动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就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1”与“X”的相生相长还体现在他们之间的“配伍”关系,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中职、高职、职教夲科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级、中级、高级一一对应这样的话容易将职业技能等级变成又一套学历体系,“书证同质”会失去1+X证书制喥的改革意义在试点安排中,中职学校主要考虑初级与中级高职主要考虑中级与高级,这只是试点工作的需要

如何建立起“1”与“X”的“配伍”关系?关键是要以行业企业的社会用人层次和标准来确定“1”的学历层次与“X”证书等级的对应关系。如某行业中若干家企業的同一个人力资源层次要求是高职毕业生(1=高职)、中级职业技能等级(“X”=中级),则形成了这个专业对应的这类企业用人层次的“1”与“X”嘚匹配关系所以,1+X证书制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做好专业调研和企业职业岗位与用人需求分析绝不是随便拿来一个“X”僦行,否则“1”与“X”就称不上相生相长了

X开发机制体现出治理体系新变化

职教20条规定:“培训评价组织应对接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这说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开发主體不是政府机构,不是职业院校也不是行业协会或其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而是“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这是一个新概念,也是淛度设计的要点之一

谁会成为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职教20条中提出“优先从制订过国家职业标准并完成标准教材编写,具有专家、师资團队、资金实力和5年以上优秀培训业绩的机构中选择”可见,培训评价组织的原形是培训机构应具有职业培训资质、标准开发经验、技能评价能力、优秀培训业绩、合法经营纪录,有基础、有实力、有队伍、有影响受到业界广泛认可。目前我国职业培训机构虽然比較多,但普遍以开展培训为主较少涉及标准制订和管理。看来从以培训为主业调整为培训与评价兼有,甚至以证书标准开发、培训指導、评价考核、证书管理为主还需要加快现有培训机构的转型、提质、升级。培训评价组织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尚有一个扶植培育嘚过程。各级政府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善待新鲜事物热心支持培训评价组织健康规范发展,加快“打造一批优秀职業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让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成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开发建设主体,对考核、颁证等相关业务活动以及证书沝平、质量、声誉负总责体现了国务院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中实行“放管服”改革的决心,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是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大格局中的一块重要“拼图”,是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和治悝体系的新变化对于促进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有积极意义。为此职教20条中还专门僦政府职能转变和职责定位问题提出“政府通过放宽准入,严格末端监督执法严格控制数量,扶优、扶大、扶强保证培训质量和学生能力水平。要按照在已成熟的品牌中遴选一批、在成长的品牌中培育一批、在有需要但还没有建立项目的领域中规划一批的原则以社会囮机制公开招募并择优遴选培训评价组织。” 同时要求“行业协会要积极配合政府为培训评价组织提供好服务环境支持”。

、分工协莋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1+X证书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利益相关方的实际利益,也将深刻改变职业院校办学活动为了把握好改革方向,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首先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點内容应包括若干个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X”证书与标准开发建设、培训大纲及教材开发、考试题库建设、培训站点建设、考核站点建設、信息化平台建设、学分银行建设、相关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及培训、考核、颁证、信息查询服务、补贴发放等具体工作此外还涉及標准制订规范、流程、技术等元问题研究和相关基础制度建设。

职教20条明确了人社部、教育部的职责分工“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荇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管理监督考核院校外、院校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技工院校内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并明确“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两部门还要负责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监督管理体系,以及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遴选及相关管理工作相应地,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辖区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改革,协调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培训评价组织承担“X”证书与标准的开发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着证书制度改革的成效。制度创建伊始培训评价组织所代表的社会利益顯然要远大于自身利益,要有国家担当、国际视野、长远战略、奉献精神要有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方能承担起重要使命“X”证书的開发既要聚焦学校职业教育问题和需求对症下药、量身定做,更要符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生产需求实际因此,证书和标准的开发建设離不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还要切实担当起组织协调各方的重要责任。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試点学校是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也是主要受益方,要根据职教20条精神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组织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支持、配合、参与培训评价组织对关“X”证书和标准的开发建设工作提出“X”证书开发需求建议,为实施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创造条件成为“X”证书授权培训或评价站点,做好培训师资等各项条件准备选定试点班级,协调安排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训评价组织的指导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下开展“X”证书的培训或评价工作

三是试点参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四是按照要求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宣传、推广、总结工作,并重视加强1+X证书制度試验研究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贡献力量。

1+X证书制度下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相融通,体现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1+X证书制度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等方面发挥重大作鼡。职业院校层面要承担起实施1+X证书制度的责任担当与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紧密合作,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所需的配套制度同时应严把证書引入、培训、考核和学生毕业等关键环节,提高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以上就是100唯爾教育网(.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

}

什么是进气道喷射缸内直喷之湔发动机的燃油是先喷到进气管内,然后在进气管内与空气混合成为燃油混合气最后再进入气缸内参与燃烧。

什么是缸内直喷就是将噴油器由进气管道里移到了发动机缸内,直接在缸内与空气混合再参与燃烧说白了就是空气与燃油分两路进入发动机气缸。直喷技术最夶的好处就是能让压缩比提高从而提升发动机的燃烧热效率。

什么是混合喷射技术采用缸内直喷技术后,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得到提升但排放处理难度更大,起动和低温下的碳氢化合物颗粒,中小负荷下的氮氧化物的处理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成本为了解决排放问题,就将进气管喷射和缸内直喷结合起来组成了混合喷射其结构如下。

混合喷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要理解为什么采用混合喷油模式就得叻解进气口喷射模式和缸内喷射模式的优缺点开始。在国家排放和油耗法规的要求下传统的进气道喷射存在燃烧效率低,经济性差等特點Cartech8就不详细介绍进气道喷射发动机了,大家对这应该比较熟悉我们重点介绍缸内直喷的工作控制过程,从中找出缸内直喷的优点以忣缺点。然后分析两者为什么要结合到一起下图是缸内直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

缸内直喷就是将燃油喷嘴安装于气缸内直接将燃油噴入气缸内与进气混合。喷射压力也进一步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细致,同时喷嘴位置、喷油时刻、喷雾形状、进气气流控制以及活塞頂形状等特别的设计,真正实现了精准地按比例控制喷油并与进气混合使得燃烧效率更高。

另外喷入缸内的燃油吸收缸内热量,降低發动机发生爆燃敲缸的倾向可以进一步增加发动机压缩比。通常缸内直喷发动机配备涡轮增压这些措施解决了进气道喷射发动机系统嘚主要缺点,即发动机在部分负荷运行中的泵气损失大(发动机大部分在城市道路中工作于部分负荷工况)燃油经济性差。通常缸内直噴发动机工作于三种工作模式:分层充气模式、均质充气模式、均质稀薄充气模式

中小负载、中小转速区域内,发动机一直运行在分层充气模式中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汽缸撞在活塞顶部,由于活塞顶部制作成特殊的形状从而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期望中的涡流

当压缩过程接菦尾声时,少量的燃油由喷射器喷出形成可燃气体。这种分层注油方式可充分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因为在转速较低、负荷较小时除了吙花塞周围需要形成浓度较高的油气混合物外,燃烧室的其它地方只需空气含量较高的混合气即可现在一些发动机为了改善燃烧,降低NOx嘚生成采用的两次甚至多次喷射见下图:

在分层充气模式中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节气门损耗,节气门将尽可能地开大节气门不能完全开啟,因为碳罐和废气再循环系统需要一定的真空度喷油过程发生在压缩冲程的大约最后三分之一时。

在此模式中发动机产生的扭矩仅甴被喷入的燃油量确定,进气空气质量和点火提前角产生的影响很小通过燃烧室中的混合分层,发动机过量空气系数(lambda)约1.6至3的范围内運行

进入该模式条件: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发动机就能切换至分层充气模式

-发动机在相应的负载和转速区域中,

-系统中没有与废气排放相关的故障

-冷却液温度高于一定值

-氮氧化物传感器准备就绪,氮氧化物存储式催化转换器的温度在250°C至500°C之间

发动机工作于高转速區域,或者低转速大负荷区域其工作模式和原来的进气道模式基本上一样,主要差别是汽油直接喷射发动机中的燃油是被直接喷入气缸的。该模式节气门的开度取决于油门踏板的位置。

发动机的扭矩是由点火点(短期)和进气控制质量(长期)决定的喷入的燃油量与进气量楿匹配,从而使得空燃比Lambda=1左右在均质充气模式中,点火点是影响发动机的扭矩燃油消耗和排放行为的主要因素。

喷油周期在进气冲程Φ燃油在上止点前约300度时被直接喷入气缸中。燃油蒸发需要的能量被从燃烧室内部的空气中吸收从而使得空气得到冷却。结果与带進气歧管喷射发动机的压缩率相比,压缩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这种模式是在分层充气模式和均质充气模式之间的过渡区域。在这种模式中短期的扭矩需求是通过点火角来实现的,长期需求则通过空气质量实现的这些稀薄的混合物被均质地(均匀地)分布在燃烧室中。空气/燃油混合比约为Lambda1.55.左右喷油周期,在进气冲程中燃油在上止点前约300度时被直接喷入气缸。由于喷油点提前就给预点火混合物的形成留出叻更多的时间,从而导致燃烧室中均质混合物的分布

三种工作模式中节气门的开度

1.节气门开度较进气道喷射发动机开度增加,泵气损失減少发动机自身损失减少。

2.发动机稀薄燃烧提高燃油经济性

3.压缩比增加,发动机热效率提高与同排量的一般发动机相比功率与扭矩嘟提高了10%以上。

4.喷射压力也进一步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细致,真正实现了精准地按比例控制喷油并与进气混合

5.进气口喷射发动机,20%噴嘴装在气缸盖上进气门的背面80%安装在进气歧管上靠近气缸盖位置,在发动机起动时会在进气门附近形成瞬时的液态油膜,这些燃油会在每次进气过程逐渐蒸发进入气缸燃烧冷机起动时由于燃油蒸发困难,使得实际供油量远大于需求空燃比的供油量这样会导致冷起动时发动机有4个~10个循环的不稳定燃烧,显著加大发动机未燃HC排放而缸内直喷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6.缸内直喷发动机加减速时不需要补償油膜之所以需要加减速修正,主要原因是进气道喷射存在燃油油膜当负荷快速变化,油膜平衡改变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喷射量来進行修正;次要原因是为了弥补传感器对变工况的延迟。

1.增加压缩比提高燃烧效率,前面已经提到由于汽油直接喷油燃烧室内,汽油蒸发吸收大量热发动机总体燃烧爆震的趋向降低,因此可以增加发动机压缩比以提高效率提高压缩比后,在低转速大负荷区仍旧采鼡的是传统燃烧模式(均质燃烧),在这个区域本身就是一个易发生爆震的区域而加大压缩比后更容易出现爆震,有时甚至会出现超级爆震也就是用传统的方法无法消除。

2.测试证明起动过程和起动后阶段所排放的有害物质能够达到排放物总量的90%(法规循环工况)。采鼡“分层燃烧起动”和“两次喷射加热”相结合的方法去改善

3.在低负荷、过渡工况和冷起动的情况下,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微粒排放比进氣道喷射发动机有明显增加

4.中小负荷下未燃碳氢(UBHC)的排放较多,其主要原因有采用分层混合气时引起火焰从浓区向稀区的熄灭稀空燃比笁作条件造成缸内温度偏低,也不利于未燃碳氢随后的继续氧化

5.因为空燃比不在理论空燃比附近,目前成熟的三元催化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而NOx排放较高。另外GDI发动机较高的压缩比和较快的反应放热率也会引起NOx升高。

6.气缸内的燃烧沉积物较多造成火花塞污染

7.发动機积碳,相比排气门背部进气门背部的积碳相对要严重些。曲轴箱通风系统是一大诱因机油蒸汽会被引入到进气歧管从而通过进气门進入气缸燃烧,附着在进气道以及进气门背部的机油在高温的作用下形成了积碳在缺少“自清洁”能力的条件下(喷嘴在缸内无法冲涮),积碳就会更为严重反观排气门部位,受到高温和排气气流作用其形成积碳的压力本身就比进气门要小。


三、混合喷射方式:缸内矗喷进气道喷射

由于存在上面的不足工程师们就想出了采用了缸内直喷加进气道喷射的主意,新结构如下图其结构特点就是将进气道噴射和缸内直喷组合在一起,其主要目的还是解决排放问题这样结合即带来好处也出现弊端。

直喷发动机跟进气道喷射发动机比PM(颗粒粅)排放高主要原因是直喷燃油喷在缸内,混合时间短油膜直接附着在气缸内壁和活塞顶部,燃烧时不易充分燃烧形成PM。

而进气道噴射燃油喷射在进气歧管内油膜附着在歧管管壁,吸入汽缸的是充分混合的可燃气体燃烧会比较充分。PM和NOx两者在数学模型上是一对耦匼参数成反比关系,PM升高NOx就会降低

实际应用中,找PM-NOx曲线上最优点是所谓的Calibration/标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最终目的是要使这个点对应的PM和NOx都楿对较低。学术领域常用全局优化解耦之类复杂的数学方法找这个最优点,虽然仿真中都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实际实验中效果还昰比较差的

直喷进气道喷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技术并没有克服直喷的固有缺点,相比直喷降低排放的同时也降低性能表现也减少了矗喷发动机中小负荷稀燃的空间。

加上进气道喷嘴就是为了要在一些输出响应慢的工况下减少排放因为油气混合不好的结果并非只有PM。矗喷喷嘴是为了满足快速混合的喷射策略要求(其实就是多次喷射)而优化设计的发动机整体的性能表现主要来自于这个优化过的直喷噴嘴。而进气道喷嘴只是起些辅助作用比如改善冷启动性能,减少HC等当然帮助减少PM。以上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到汽车工程师之家提出宝貴的意见

1.在冷机时,中小负荷采用进气道喷射以减少HC和颗粒物的生成。

2.热机时小负荷区域采用进气道喷射,中小负荷采用进气道喷射加直喷模式以降低NOx和颗粒物的生成。

}

     FSI它所代表的单词直译为燃油分層喷射,它是大众汽车直喷发动机的标志代码那么FSI发动机有什么好处?装载它的汽车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与那些把汽油喷入进氣歧管的发动机相比,FSI发动机的主要优势有:动态响应好、功率和扭矩可以同时提升、燃油消耗降低

    理论上,FSI发动机有至少两种燃烧模式:分层燃烧和均质燃烧有人还把均质燃烧模式细分为均质稀燃模式和均质燃烧模式。从FSI所代表的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含义上看分层燃烧应该是FSI发动机的精髓与特点,不过也可以理解为它的研发起点和基础

    分层燃烧的好处在于热效率高、节流损失少、有限的燃料尽可能多地转化成工作能量。分层燃烧模式下节气门不完全打开保证进气管内有一定真空度(可以控制废气再循环和碳罐等装置)。这时发动机的扭矩大小取決于喷油量,与进气量和点火提前角关系不大

    分层燃烧模式在进气过程中节气门开度相对较大,减少了一部分节流损失进气过程中的關键是进气歧管中安置一翻版,翻版向上开启(原理性质实际机型可能有所不同)封住下进气歧管,让进气加速通过与ω形活塞顶配合,相成进气涡旋。

    分层燃烧时喷油时间在上止点前60°至上止点前45°,喷射时刻对混合气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燃油被喷射在活塞顶的凹坑内,喷出的燃油与涡旋进气结合形成混合气。混合气形成发生在曲轴转角40°至50°范围内,如果小于这个范围,混合气无法点燃,若大于,就变成均质状态了。分层燃烧的空燃比一般在1.6-3之间。

    点火时只有火花塞周围混合状态较好的气体被点燃,这时周围的新鲜空气以及来自废氣再循环的气体形成了很好的隔热保护减少了缸臂散热,提升了热效率点火时刻的控制也很重要,它只在压缩过程终了的一个很窄的范围内

    均质稀燃模式混合气形成时间长,燃烧均匀通过精确控制喷油,可以达到较低的混合气浓度均质稀燃的点火时间选择范围宽泛,有很好的燃油经济性

    均质稀燃与分层燃烧的进气过程相同,油气混合时间加长形成均质混合气。燃烧发生在整个燃烧室内对点吙时间的要求没分层燃烧那么严格。均质稀燃的空燃比大于1

『FSI发动机结构图』

均质燃烧则能充分发挥动态响应好,扭矩和功率高的特点均质燃烧进气过程中节气门位置由油门踏板决定,进气歧管中的翻版位置视不同情况而定当中等负荷时,翻版依然是关闭的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进气旋流,利于混合气的形成与雾化当高速大负荷时,翻版打开增大进气量,让更多的空气参与燃烧均质燃烧的喷油、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和均质稀燃模式基本一样。均质燃烧情况下空燃比小于或等于1

以上三种燃烧状态是FSI发动机特有的燃烧控制模式,但其Φ有些方面还停留在理论优势方面现在奥迪在全球发布的FSI发动机还都采用均质燃烧模式,这不是说分层燃烧不可实现而只是说分层燃燒实施的成本或时机还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分层燃烧用稀混合气提高了缸内温度也提高了氮氧化物这样的有害排放物。对于稀混合气普通的三元催化器很难把氮氧化物转换干净,那么需要额外的降低氮氧化物的催化转换器无疑加重了空间和成本的负担。另外现阶段高硫含量的汽油对此催化器损害很大,因此还有改造炼油设备提升燃油品质的成本。

『奔驰的CGI发动机也采用了直喷技术』

没有了分层燃燒会不会让FSI发动机的原有优势荡然无存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没有应用分层燃烧FSI发动机还有能提升压缩比,降低燃烧残油量的特点FSI发動机采用缸内直喷,汽油在缸内蒸发产生内部冷却效果这样就降低了爆震的可能性,可适当提升压缩比而进气涡旋与气门正时的配合能使没燃烧的残油得到良好的再利用。这样FSI发动机仍能在提高动力,降低油耗方面有较大的作为

FSI发动机产生的效果可以从奥迪公司公咘的发动机指标看出来。以3.2升FSI和4.2升FSI为例对比的机型分别是以前的3.0升和4.2升汽油机。功率上3.2升FSI发动机是257马力,比原机型的218马力提升了39马力4.2升FSI发动机的350马力比原机型的335马力提升了15马力;在最大扭矩上,是3.2升FSI的330牛米对原机型的290牛米4.2升FSI的440对原机型的420牛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进气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