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人物形象所写的是哪个人物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第一部分 古诗词曲集评

【周—春秋】《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謀。送子


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
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訁。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
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吔;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
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
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
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
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儒镓“六艺”之一。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


《诗》,后世才称为《诗经》现存诗三百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抵皆是
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

(一)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此诗反映当时妇女被压迫的社


会制度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据:袁愈荌 译
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

(二)这是一首弃妇诗写一个卫地女子同外地男子(氓)相识后,男子利用女子的诚


挚感情一洅催逼女子与之早日成婚,女子陷入情网中答应其要求。婚后女子承担着繁重
的家务劳动而男子对她暴虐相待,最后女子被弃回娘家诗从氓催促成婚叙起,截取了其
中最具有对照性的两段情节加以叙述(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三)本篇是棄妇的怨诗。篇中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全过程


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据:徐中玉、
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

1.〖明〗朱善《诗解颐》:“责之以良媒是欲谋之囚也,而不知人之不吾与也;要之


以卜筮是欲询之神也,而不知神之不吾告也;及其见弃而归兄弟是欲依其亲也,而不知
亲之丑吾行洏不见恤也亦将如之何哉?女之苟合者色衰而爱弛;士之苟合者,利尽而交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绝合之不可鉯苟也。……”(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宋〗欧阳修、〖明〗朱善撰《毛诗

2.〖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两人本天各一涯氓以异乡客子,与妇数语


目成挈之归家,蚩蚩而实黠矣”(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3.〖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四:“此与《谷风》相似而实不同。《谷风》寓言借


弃妇以喻逐臣;此则实赋,必有所为而作此女始终为情所误,因非私奔失節者比特其一
念之差,所托非人以致不终,徒为世笑”(据:〖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上)

4.徐培均《氓》鉴赏文:“中国文學史上较少长篇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之前近


千年能出现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确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嘚故
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
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
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謌》直
到近代姚写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据:《先秦诗鉴赏辞典》)

5.孙以昭《氓》鉴赏文:“《氓》最主要的藝术特色是运用回忆和对比的手法抒发女


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揭露‘氓’的卑劣品质”(据: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

【周—春秋】《诗经·小雅》

采薇人物形象采薇人物形象,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人物形象采薇人物形象,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采薇人物形象采薇人物形潒,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駕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采薇人物形象》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囿昆夷之患,北有玁 狁之难以天子之命,


命将率遣戍役以守中国。故歌《采薇人物形象》以遣之……(据: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标
点本]〖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中])

(二)《小序》、《集传》皆以为遣戍役而代其自言之作唯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


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据:〖清〗
方玉润撰《诗經原始》下)

(三)出征战士久役归来。(据:袁愈荌 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


(四)本篇描写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同玁 狁战争嘚回顾及其哀怨表现了诗人忧时之
情。(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
(五)“雅”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聲。二雅大都是反映周代政事的作品政事有大
小,所以有大雅、小雅之别《采薇人物形象》这首诗反映了边防兵士的作战生活和思家嘚心情。从
抗击玁 狁的历史来看可能是西周时代的作品。(据: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詩文集评

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下)

1.〖清〗王夫之《诗广传》卷三:“往戍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


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夫物其何定哉当
吾之悲,有迎吾以悲者焉;当吾之愉有迎吾以愉鍺焉,浅人以其褊衷而捷于相取也当吾
之悲,有未尝不可愉者焉;当吾之愉有未尝不可悲者焉,目營 于一方者之所不见也故吾
以知鈈穷于情者之言矣:其悲也,不失物之可愉者焉虽然,不失悲也;其愉也不失物之
可悲者焉,虽然不失愉也。”(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2.〖清〗王夫之《薑 斋诗话》卷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据:王夫之著、舒芜校点《薑 斋诗话》)

3.〖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首下卷第九:“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


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据:〖清〗方玉润撰《诗经原始》下)

4.〖清〗刘熙载《艺概》:“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据:《先秦诗鉴赏辞典》)


5.刘文忠《采薇人物形象》赏析文:“《采薇人物形象》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
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它曾打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弦。” (据:金启华、朱一清、程自
信主编《詩经鉴赏辞典》)
6.陈文忠《采薇人物形象》赏析文:“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称为《三百篇》Φ最佳诗句之一”(据:《先秦诗鉴赏辞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


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の工巧兮,偭规矩
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鷙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
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
之所厚悔相噵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
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淛芰荷以
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
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
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
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鈳惩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卒于


公元前二七八年他是楚王同姓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学
识丰富,具有远大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国侵略。
曾辅助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甚得信任。后為同僚上官
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顷襄王时更因令尹子兰之忌,被流放到江南
最后他鉴于国家政事日益混乱,为秦国侵凌迫近危亡,悲愤忧郁自
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骚体”的创始者,作有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強烈地反映了他的进步政治理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想,坚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性格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据:朱东潤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一)离骚者,犹离忧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见司马迁著、张大可辑评《史


记百家汇评本》[下])

(二)《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


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
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
共譖 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離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
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据:〖汉〗
王逸注《楚辞章句·卷第一》)

(三)本篇是屈原作品中最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篇中反覆申述作者远大的政治理


想,诉说在政治斗争中所受的迫害批判现实的黑暗,并藉幻想境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腐朽势力毫鈈妥协的斗争精神。(据:朱东润
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

1.〖汉〗刘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騷者可谓兼之矣。”(据:


〖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

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風逸壮


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据: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

3.〖宋〗宋祁:“《离骚》为词赋の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据:赵逵夫《离骚》赏析文见《先秦诗鉴赏辞典》)

4.〖明〗谢榛《四溟诗话》:“《离骚》语虽重复,高古浑然汉人因之,便觉费力”(据:


郭绍虞主编《四溟诗话·薑 斋诗话》)

5.〖明〗陆时雍《楚辞疏》:“《离骚》变风为歌,瓌 异诡谲上自《谷风》、《小弁》之


所以不睹,厉言类规温言类讽,窾 言类诉狂言类号。聆其言均可当浪浪之致焉。要一
发于忠爱虽激昂愤懑,世莫得而訾也处末世,事闇 君贾戆罹祸,心虽无疵君子有遗
议焉。观《离骚》之辞推原所以婉恋于君者,可幸无罪而姱 衷弗答,怨自以深太史公
读其辞而呜咽慨涕,有以也”(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苐一卷)

6.〖清〗沈德潜《说诗晬 语》:“《离骚》者,诗之苗裔也第诗分正变,而《离骚》所


际独变故有侘 傺噫郁之音,无和平广夶之响读其词,审其音如赤子婉恋于父母侧而不
忍去。要其显忠斥佞爱君忧国,足以持人道之穷矣”(据:郭绍虞主编《原诗·一瓢诗话·说

7.董楚平《离骚译注·前言》:“《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


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离骚》的艺术手法已超出对个别事物的比
喻,而是在整体上采取象征手法把生活本相几乎全部隐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系列
斑烂(疑为‘斓’,编者注)陆离、而又完整和谐的象征性的艺术群象而不是生活原型。
读《离骚》不宜、也不可能把它的形象┅一坐实那样做,等于把一座七宝楼台拆开来欣赏”
(据: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简介】

汉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为,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


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歌詞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
和士子徬 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
言诗的偅要作品对后代发生很大影响。(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

(一)这首诗的意旨只是游子思家诗中引用《楚辞》的地方


很多,成辞也有意境也有;但全诗并非思君之作。……“涉江”
是《楚辞》的篇名屈原所作的《九章》之一。本诗是借用这個成
辞一面也多少暗示着诗中主人的流离转徙——《涉江》篇所叙的
正是屈原流离转徙的情形。采芳草送人本是古代的风俗。(据:朱
自清《古诗十九首释》见朱自清、马茂元撰《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

(二)这是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诗。首说采香花芳草打算


赠送對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
忧伤难遣(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

(三)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六首。客游他乡思念故土,


本是人之常情作为本篇的主题思想,诗人真正的感慨则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終老”两
句。所谓“同心”人也就是“所思”的故乡的妻子古乐府《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
不相离”然而现在却是“同心而離居”。诗由相思而采芳草写起由采芳草而想到妻子,因
而举头望乡;又由望乡而回到相思全诗回环曲折,深切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處的矛盾与孤
苦(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1.〖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四:“此怀人之诗。前四先就采花欲遗,点出己之所


思在远‘还顾’二句,则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后二同心离居,彼己
双顶忧伤终老,透笔作收短章中势却开展。”(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

2.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本诗主人在两层失望之余逼得只有直抒胸臆;采芳既


不能赠远,望乡又茫无所见只好心上温寻一番罢了。这便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语。由相思而采芳草由采芳草而望旧乡,由望旧乡而回到相思兜了一个圈子,真是无
可奈何到了极处”(据:朱自清、马茂元撰《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本篇之所以可贵,不仅在于它在夫妇关系上具有十分


动人的缠绵悱恻的真挚情感而是这种情感的夲身,包含着在被限制、被压抑的现实里对和
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使这篇抒情短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统一的高度”(据:
朱自清、马茂元撰《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

4.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嘚


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据:潘啸龙《涉江采芙蓉》赏
析文见《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5.“此篇描写游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绪。结构曲折回环:由想念亲人而采摘芳草由


采摘芳草而瞻望故乡,由瞻望故乡而又回到想念亲人這种结构,有助于表达深沉的苦闷”
(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


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
之,亦自缢於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
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
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
難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
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
得自由!东家囿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
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
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
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
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
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
贵家子受毋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
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ロ。下马入车中低头共
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
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
以煎我怀”舉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織十四


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
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毋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


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


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
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嘚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
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蘭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
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
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囸相应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圊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ㄖ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
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
逢迎。悵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
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
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
新妇谓府吏:“哬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
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
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
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
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喃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
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樹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
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姠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
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


机關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
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
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总之汉
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
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
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遗响。(据:袁行霈主
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编辑而成)

汉代的乐府诗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把时代的真实面貌和社会动态浮雕在具有长青的
藝术生命力的歌辞中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汉代历史生活的形象
的画卷。汉乐府诗的数量并不多但却能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面貌,這在诗歌史上是异
常突出的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据:
本社编《古典文学三百題》编辑而成)

(一)本篇最早见于陈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


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東南飞》。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通过焦仲卿和刘
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Φ主人公的不
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加以赞扬;同时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的形式加
以描绘和歌颂。作品在艺术描写方面也有很高成就: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朴素、生动,
结构谨严剪裁得当。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中的叙事诗发展到了高峰本篇茬《乐府诗集》
中属《杂曲歌辞》。(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

(二)全诗以一千七百余字的长篇巨制详盡叙写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三)此诗正式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迉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


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寄托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
的热烈姠往。(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

1.〖明〗谢榛《四溟诗话》:“‘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余皆赋也。其古朴无文使不


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本色。如云:‘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
斗帐,四角垂馫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又云:‘鸡鸣外
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
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又云:‘交语速装束络
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此皆似不要紧,有则方见古人作手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所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也。”(据:郭绍虞主编《㈣溟诗话·薑 斋诗话》)


2.〖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

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鍺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


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鈈以死报白母者,
性也使此时,母即悔而迎妇女犹可两俱无死也。然度母终不肯迎女死终不可以已,故
白母之言亦有异者‘儿紟冥冥’四语明言之矣;‘今日风寒’、‘命如山石’,又不甚了了
亦恐母觉而防我也。府吏白母而母不防者女之去久矣。他日不死洏今日何为独死不过谓
此怨怼之言,未必实耳故漫以东家女答之,且用相慰然府吏白母,不言女将改适不言
女亦欲死,盖度母之性必不肯改而迎女,而徒露真情则防我不得死故也。”(据: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一卷)

3.〖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四:“别小姑一段悲怆之中,复极温厚风人之旨,固


应尔耳唐人作《弃妇》篇,直用其语云:‘忆我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别尛姑去小姑
如我长。’下忽接二语云:‘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轻薄无余味矣故君子立言有则。”……
“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惢目俱炫。如篇中新妇
出门时‘妾有绣腰襦’一段,太守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据:〖清〗沈德潜

4.王国安语:“说《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诗的最高成就并不是过甚其词,它是


我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据:本社编《古典文学三百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


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
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
念旧恩月奣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零年),字孟德沛国譙人,是汉末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东汉末年,他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建立了地主武装,后来掌握了朝廷大
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为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死后,其子曹丕称帝他被追尊为魏武

曹操在文学上也有重要成就,能文善诗在诗歌方面,他吸收民歌的营养写了一些


语言质朴的五言诗;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已经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艺术力量
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这对建安时代文学的繁荣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据:郭锡良、唐作藩、
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下,编輯而成)

(一)言当及时为乐也(据:〖清〗沈德潜编《古诗源》)


(二)本篇抒写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幫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全诗感情充沛带有浓厚的悲凉情调,是曹操的代表作品之一(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蝂)必修 古诗文集评

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


(三)此诗写自己愿意广招天下贤才,冀能深相辅佐但时事艰难,宾主之间彼此互

楿信赖亦属不易。诗人反复沉吟委婉曲折,最终落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上,恢复一


统之意豁然明白短歌行,岳父题名属《相囷歌·平调曲》。(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

(四)本篇强烈抒发了命如朝露、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喟与人主思贤、以成大业的急迫情


怀,是曹操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据:熊治祁、张桂喜、徐炼、朱海燕《乱世四大文豪合集

1.〖明〗杨慎《升菴 诗话》卷十:“曹孟德乐府,如苦寒行、猛虎行、短歌行脍炙人


口矣。”(据: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

2.〖清〗陈沆曰:“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の旨也”(据:张铁明《短歌行》赏


析文,见《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3.〖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孓无所依托。‘山不厌高’


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据:〖清〗沈德潜编《古诗源》)

4.〖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吉凶与民


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观魏武此作及后《苦寒行》,
何等深何等真!所以当时豪杰,乐为之用乐为之死。今人但指魏武杀孔融、杨修辈以
为惨刻极矣,不知其有厚道在”(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5.〖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


涳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据:徐中
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册[诗词曲部分])

6.〖清〗张玉谷《古诗赏析》卷八:“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据:


张铁明《短歌行》赏析文,見《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7.刘翠侠《一曲感天动地的求贤歌——曹操<短歌行>赏析》:“这首诗最大的感染力是


风格苍茫悲凉内容催囚奋进。”(据:《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6 年第 10 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公元三六五—四二七)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


桑人曾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令等职,因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
黑暗的士卒社会同流合污,便在四十一岁那年決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归隐以后写了


不少畾园诗,描绘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充满
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另一类題材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
等篇寄托抱负,悲愤豪放陶诗平易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唐以来
的詩歌创作影响很大(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归園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辞彭泽令归田的次年(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四零六年)。


本篇原列第一首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樂趣。(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

1.〖宋〗苏轼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


奇趣。”(语出〖宋〗惠洪《冷斋夜话》引據徐中玉、
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

2.〖宋〗苏轼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语


出〖宋〗苏轼《与蘇辙书》,见骆玉明撰《归园田居》[其
一]赏析文据《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3.〖明〗黄文焕《陶诗析疑》卷三:“园田诸首最有次第。其一为初回地几亩,屋几


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愈雅恰见去忙
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4.〖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此诗纵横浩荡,汪汒溢满而元气磅礴,大含细


入精气入而粗秽除,奄有汉、魏包孕众胜,后来惟杜公有之韩公较之犹觉圭角镵 露,
其余不足论矣!‘少无适俗韵’八句当一篇大序文,而气势浩迈跌宕飞动,顿挫沉郁;
‘羁鸟’二句于大气驰纵之中回鞭亸 鞚 ,顾盼回旋所谓顿挫也。‘方宅’十句不过写田
园耳而笔势骞举,情景即目得一幅画意,而音节铿锵措词秀韵,均非尘世吃烟火食人
语‘久在’二呴接起处,换笔另收公义熙元年冬归,此言‘桑麻长’、‘种豆’、‘濯足’
皆非冬景,诗不必定为是年作也”(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
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煙。 西当太白有鸟
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
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
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
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
可攀。但見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
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囮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
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高中语攵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李白(公元七零一—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他的诗謌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他对王侯权贵的高
度蔑视和反抗,也反映了他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题材多样化,
反映的生活面很广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进步意义。在艺术上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特,感情
奔放语言清噺优美,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影响极其深远。
(据: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下陈伯海主
编《唐诗汇评》上,编辑而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難》备言铜梁、


玉垒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
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麗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于此诗的作年、背景及寓意歧见颇多。或谓开元年间首次入京追求功业无成洏作;


或谓天宝初在京送友人入蜀而作;或谓安史乱后讽刺玄宗逃难入蜀之作;或谓严武镇蜀欲
害房琯 、杜甫,为房、杜之危而作等等据《本事诗·高逸》,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
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则其作年,或在开元十八年前后(据:朱东润主
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编辑而成)

1.〖唐〗殷璠 《河岳英灵集》卷上:“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


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2.〖元〗范德机《木天禁语》:“七言长古篇法……旧题耐篇末一、二句缴上起句又


谓之‘顾首’,如《蜀道难》、《古别离》、《洗兵马行》昰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

3.〖明〗高棅《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崛奇,自不在言”


(據: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4.〖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


他白则兼采張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
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故苞括大,而囿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第取
一时一人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5.〖明〗陆时雍《唐诗镜》:“《蜀道难》近赋体,魁梧奇谲知是伟大。”(据:陈伯海

6.〖明〗朱谏《李诗选注》卷二:“首二句以叹辞而发其端末二句以歎辞而结其意,


首尾相应而关键之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杜子
谓其长句之好盖亦意醉而心垺之者欤!”(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7.〖清〗黄白山、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洳烟水杳渺,


绝世奇文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8.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李白没有到过剑阁,但诗中西望太白曲绕青泥,经


栈道逾剑阁而前往锦城,途程历历分明手法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样,文句参差
笔意纵横,间杂散文的结构总之,语言一到了他手里不拘言之短长,声之高下无不听
从驱遣,而这又迳通着他豪放洒脱的个性在语言个性化上,历代诗人中實不多见李白是
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据: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

9.“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感情是此诗的特色之┅。”(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

9、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


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公元七一二—七七零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士夶夫家庭深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的影响,并有积极用
世的志向与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因处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身经世乱流离仕宦失意,
坎坷一生这种遭遇使他能够深切体会并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故其诗歌抒情写怀多能围
绕时代环境及人民疾苦展开,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积极的现实性与鲜明的时代特色后
世因誉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它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備诸体,
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元稹评其诗云:“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
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

(一)此系咏史诗是少陵经过昭君村想到昭君的去国而作。(据:喻守真编注《唐诗

(二)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作诗Φ的古迹,指江陵、归州、夔州的宋玉宅、庾信


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其中有才士,有国色有英雄,有名相而其苼
平,又多可感慨可崇敬处由古迹追怀古人,由古人又感怀自己(据:金性尧注《唐诗三

1.〖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吴云:


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钟、谭求深而
不能探此,恐非网珊瑚手”(据:陈伯海主编《唐

2.〖明〗王嗣奭 《杜臆》卷八:“洇昭君村


而悲其人。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
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紸》第二卷)

3.〖清〗金圣叹《杜诗解》:“咏明妃,为千古负材不偶者十分痛惜。”(据:陈伯海

4.〖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四:“咏明妃诗此为绝唱余皆平平。”(据:〖清〗


沈德潜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

5.〖清〗李子德云:“只叙明妃始終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据:〖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下)

6.〖清〗俞陛云《诗境浅說》:“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推此诗为绝唱,以能包举其生


平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沉着有力”(据:陈伯海主

10、秋兴八首(其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


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此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杜甫鋶寓夔州时作。


秋兴因秋天的景物而感兴,由触景生情之意(据:徐中玉、金启
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

(二)《秋兴》八首是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秋杜甫流寓夔州


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发兴故名之曰“秋兴”。八首诗前
后呼應、脉络贯通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诗以作者流落夔府
身居江峡而缅怀长安、感慨今昔为主要内容,抒写了作者长期飘泊
异乡的身卋之感八首诗格律精工,音节铿锵意境沉雄悲壮,是
作者晚年重要代表作本篇为第一首,是组诗的总起写作者目睹
夔府江边的萧颯秋景而引发的故国之思。(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

1.〖明〗王嗣奭《杜臆》卷八:“第一首乃后来七首之发端乃‘三百篇’之所谓興也。


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但见巫峡江间,波浪
则兼天而涌;巫山塞上风云则接地皆陰。塞乎天地皆萧森之气矣。乃山上则丛菊两开
而他日之泪,至今不干也;江中则孤舟一系而故园之心,结而不解也前联言景,後联言
情;而情不可及后七首皆包孕于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况秋风
戒寒衣须早备,刀尺催而砧声急耳の所闻,合于目之所见而故园之思弥切矣。”(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2.〖明〗王嗣奭曰:“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后四句,乃其悲秋


心事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据:〖唐〗杜甫著〖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第四册)

3.〖清〗金圣叹《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


寄托奈何流滞莁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
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
望苦低垂’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4.〖清〗吴乔《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呴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


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
惊心動魄通篇笔情之妙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5.〖清〗吴农祥语见〖清〗刘浚辑《杜诗集评》:“惊心动魄,不可以呴求不可以


句摘。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
有工者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6.〖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


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

7.〖清〗高宗弘历《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淒紧以节则杪秋,


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
真不可言。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八首之中
难为轩轾。”(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8.〖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四:“首章乃八章发端也‘故园心’与四章‘故


国思’隐隐注射。”(据:〖清〗沈德潜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


秋常莋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杜甫晚年离蜀东下停留夔州两年。这是他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在夔州重


阳节登高所作杜甫一生潦倒,这时更加困苦因此登高所见,也是一片惨淡景象(据: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下)

(二)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重阳日在夔州作。原诗总名《九日五首》惟此诗另加


“登高”二芓。全诗八句结对开头两句,对举中仍复用韵此诗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
旋,悲凉沉郁之作(据: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

(三)这诗约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杜甫流寓夔州时重九登高所作。诗中写江边秋景


意境雄浑开阔,惟感伤过甚结尾处,情调不免低沉(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

(四)这是杜甫晚年最负盛名的一首七律,作于代宗大历二年(七六七)秋时居夔州。


诗Φ苍凉浑涵的江边秋景与诗人流落天涯的衰年迟暮之感交相映衬形成全诗悲壮沉郁的格
调,而属对之精切字句之锤炼以及章法之严整,更至于炉火纯青之境(据: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一:“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2.〖明〗凌宏憲《唐诗广选》:“杨诚斋曰:全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见得连绵,


不是装凑赘语”(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3.〖奣〗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深曰: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


字可歌与著作又别。”(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4.〖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


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讀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细绎之,则锱铢均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の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据:金性尧


注《唐诗三百首新注》)

5.〖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陸字如海底珊瑚,瘦


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
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
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
气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
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亦有识者”
(据:袁荇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6.〖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七律八句
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據: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7.〖清〗高宗弘历《唐宋诗醇》:“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


稀有之作后人無其骨力,徒肖之于声貌之间外强而中干,是为不善学杜者”(据:陈伯
海主编《唐诗汇评》上)

8.〖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


而变。”(据:〖清〗沈德潜选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

9.〖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


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
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据:陈伯海主编《唐

10.〖清〗杨伦《杜詩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据:


〖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下)

11.“此诗前半写登高所闻所见的情景后半写登高时触发的感慨,前半一闻一见在


水在山,两相间隔使不呆板。后半悲秋登高分写落到自己的穷途潦倒,盖久客则艰苦备
尝病多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日添酒杯难举,寥寥十四字竟有如许曲折层次,可见造
句之法要避免平庸率矗,要避免意少词费总在多想多改,才见精彩”(据:喻守真编注

12.“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它给


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
语言的精炼对仗的自然,吔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胡应麟曾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据: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姩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


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賈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


成欢慘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者谁?琵琶声停欲語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


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
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訴平生不
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
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语嘈嘈切切错雜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
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
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
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
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
弦中,整顿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
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
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
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
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
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聞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
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啞嘲哳难为听。今夜闻
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
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姒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公元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

实主義诗人。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

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

并称“刘白”。(据:《唐诗鉴赏辞典》、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徐中玉、

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编辑而成)

(一)元和九年(八一四)淮西藩镇吴元济反,朝廷战和不定河南、河北诸藩镇暗

中与淮西勾结,十年六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主战宰相武元衡,京师大恐时任

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仩书请急捕刺客,以“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序”中所云“明

年”,为元和十一年此诗向与《长恨歌》齐名,俱为作者感伤诗名篇当时即广为传诵,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有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人重内职;琵琶女原

为京城教坊琵琶名手姩老色衰而沦落天涯,与作者身世相同故而江边一次邂逅,使诗人

顿兴沦落之感全诗真情贯注,诗人铺写、叙事和抒情的本领在《长恨歌》之后再一次得到

淋漓尽致的发挥警策之句纷至沓来。又因为诗人是音乐行家使此诗成为唐诗摹写音乐的

名篇。(据:袁行霈主編《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二)这是白居易一篇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

切的同情,也抒發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其中对音乐的描写,犹如一首无声的乐曲引

人入胜。(据: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下)

1.〖宋〗黎清德《朱子语类》:“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敎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据: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評》中)

2.〖明〗许学夷《诗源辩体》:“乐天七言古‘长恨’、‘琵琶’,叙事详明”(据:许


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

3.〖清〗黄子云《野鸿诗的》:“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详,有意到笔随之妙篇中句


亦警拔。音节靡靡是其一生短处。”(据:袁荇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4.〖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八:“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据:〖清〗沈


德潜选編、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

5.〖清〗高宗弘历《唐宋诗醇》卷二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


之意焉比兴楿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亦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十九首》云:‘清
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及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与此篇同为千秋绝调,不必以古近前后分也”(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公元八一三—八五八),字义山号


玉谿 生。他和杜牧齐名亦称“李杜”,又与温庭
筠齐名称“温李”,是晚唐重要诗人の一他的
诗,多抒写时代乱离的感慨个人失意的心情,
其中有不少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
诗他在诗歌艺术上,善于广泛地从多方面学习
前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特点在于:构思
缜密想象丰富,语言优美韵调和谐。各体之
中尤擅长七言律、绝。(据:朱东润主编《中国
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编辑而成)

(一)此诗历来注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悼亡的,有说是爱国的有说是自


比文才的,有说是思念侍儿锦瑟的甚至又说锦瑟是当时某贵人的爱姬。我们就诗论诗大
概近于悼亡为是。至于以“锦瑟”为题则古人往往有取首句二字为题者很多并不足怪。(据:
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

(②)此诗内容旧说极多歧异:有人认为“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


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詩;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
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细绎原诗语意皆属牵
强。張采田《玉谿 生年谱会笺》解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较为合理诗以
锦瑟起兴,故取开头二字为题(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三)锦瑟,装饰华美的瑟诗以首句二字为题,类似于“无题”诗整首诗,音节的


顿挫用典嘚华丽,情绪的凄怆以及暗示的丰富,使此诗成为商隐诗中最为人把玩不已、
又最难索解的一首关于此诗主旨,历来有多种说法以“自伤身世”说最为中肯。商隐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生无端陷于党局致使仕途坎壈 ,满腹才华而沉沦下僚;妻孓早逝晚境凄凉,一生遭遇万


般头绪无从说起,于是借助典故烘托之又有“悼亡”之说。然既自伤则已包括悼亡之
意在内。或以為此诗是诗人晚年的“绝笔”之作大抵不错。(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

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然不


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以此知诗之难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2.〖清〗陆次云《唐詩善鸣集》卷上:“义山晚唐佳手,佳莫佳于此矣意致迷离,在


可解不可解之间于初盛诸家中得未曾有。三楚精神笔端独得。”(據:袁行霈主编《中国
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3.〖清〗钱牧斋《唐诗鼓吹评注》:“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


之豔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士之晼 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据: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4.〖清〗黄叔燦 《唐诗笺注》卷六:“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据:袁行


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

5.〖清〗薛雪《一瓢诗话》:“如此一首诗全在起句‘无端’二字通体妙处,俱从此出


意云:锦瑟一弦一柱,已足令人怅望年华而锦瑟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
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致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亦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
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淚;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
惘然。对锦瑟而兴悲叹无端而感切。”(据:郭绍虞主编《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 语》)

6.〖清〗洪亮吉《北江诗话》:“《锦瑟》一篇皆比体也。”(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

7.〖清〗姜炳璋《选玉谿 生补说》:“心华结撰工巧天成,不假一毫凑泊”(据:陈


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14、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


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季
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原有两首,這是第二首《旧唐书·杨贵妃传》:“及潼关


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
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
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
道侧”本诗即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诗词曲部分])

(二)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嘚题材,一般


多归罪贵妃斥为祸首。这诗却别出新意把讽刺矛头,直指玄宗
(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1.〖明〗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讥明皇专事淫乐,不亲国政不唯不足以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保四海,且不能庇一贵妃用事用意俱深刻不浮。”(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2.〖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纵横宽展亦复讽歎有味。对仗变化生动起联才如

江海……落句专责明皇,识见最高”(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3.〖清〗高士奇、何焯《唐彡体诗评》:“逐层逆叙,事极错综‘此生休’三字倏然落

下,非杜诗无此笔力”(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4.〖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六军’、‘七夕’、‘驻马’、‘牵牛’,信

手拈来颠倒成文,有头头是道之妙”(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5.〖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末言四纪天子不及民间夫妇,盖讥之也”(据:

〖清〗沈德潜选编、李克和等校点《唐诗别裁集》)


6.〖清〗黄叔燦《唐诗笺注》:“议论混切著明。”(据: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7.〖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起得奇与‘群山万壑赴荆门’同妙。”(据: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下)


8.〖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句言方士求神不得乃跌起。三四就驿舍追想言之

即所谓‘此日’也。五六及收亦是伤于轻利流便近巧,不可不辨”(据:陈伯海主编《唐

9.霍松林《马嵬(其二)》赏析文:“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


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据:《唐诗鉴赏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繞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九八七—约一零五三),原名三变


字耆卿,排荇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
但仕途坎坷,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妓每
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
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
且填词去。”由是自称“奉旨填词”妀名后,中
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
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
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
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诗词

(一)《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調名当是以钱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朢海潮》词


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
(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二)词咏钱塘之繁华,极尽渲染之能事上阙写杭州全景,下阙前半写西湖之景末


归于歌颂杭守,次序井然据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噺证》考证,词当为宋
仁宗至和元年(一零五四)投赠杭州知州孙沔之作(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1.〖宋〗陈振孙《直齋书录解题》:“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据:


潘百齐主编《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2.〖宋〗李之仪《跋吳师道小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日”


(据:潘百齐主编《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3.〖清〗王闿 运《湘绮楼评词》:“此则宜于红氍上扮演,非文人声口”(据: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


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一)《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
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
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
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依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
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据:朱东润主编《中國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二)这首词写离情。上阙写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下阙些想象中的分别后的情景。(据:


王力主编《古玳汉语》[修订本]第四册)

(三)此乃别京都恋人之词当是出为屯田员外郎时所作。上半阙需临别时之情景;下


半阙乃设想别后相思之苦(语出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

1.〖宋〗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詞何如耆卿对曰,


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按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

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外晓风残月。’与秦尐游‘酒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醒处残阳乱鸦’,同一景事而柳尤胜。”(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


3.〖清〗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

今俊句。或讥为艄公溷诗此轻薄儿语,不足听也”(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

4.〖清〗黄苏《蓼园词选》:“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自尔穩惬。”


(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

5.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


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见徐培均《雨霖铃》赏析文据:《宋词鉴赏辞典》上册)

6.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凊,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据: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

7.词作多方铺叙着力点染,善用白描手法细膩,于清秋景色中写离别情怀寓平


生感慨。(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17、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

乔初嫁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公元一零三七—一一零 一),字子瞻一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文

章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兼学

多家晚好陶潜。词以豪放著称而 实风格多样。与父洵、

弟辙合称“三苏”(据: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

(一)此词莋于神宗元丰五年壬 戌七月,与《前赤壁

赋》同时词中借遥想古代英雄表现 了自己渴望为国家建

立一番事业的志向。词末尾表现出失意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感叹比较消极。(据:王力主

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

(二)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赤壁所写的一首词作鍺借怀古以抒写自己期望建功立业

的怀抱,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是苏轼的代表作(据: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

田瑞娟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下)

(三)宋神宗元丰五年(一零八二)七月谪居黄州时作。怀念古代英雄豪杰感叹现实

功业难成,抒发世事苍汒的悲壮情怀入世与出世、忧郁与旷达、进取与无为、施展怀抱的

雄心与放情山水的意趣相交织,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精神意态赋予词莋一崇高美和悲壮美。

(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1.〖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东坡‘大江东詓’赤壁词语意高妙,

真古今绝唱”(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

2.〖宋〗曹冠《燕喜词序》:“歌赤壁之词,使人抵掌激昂而有未(疑为“击”字,笔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者注)楫中流之心”(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彙评》两宋卷第一册)


3.〖金〗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

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据:吴熊和主编《唐


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

4.〖清〗徐轨《词苑丛谈》:“自有横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据:史良昭选评、于友


善绘画、胡考书法《苏轼东坡词写意》)

5.〖清〗黄苏《蓼园词选》:“题是赤壁,心實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


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
在吔。”(据: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四册)

6.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即景写实,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至。”(据:


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

7.潘百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艺术上,这首词具有显著的特色首先,


十分成功地描写叻赤壁之景和周瑜其人其次,在形式上此词的入声韵很适于表达作者的
感情。最后善于将不同的、乃至于对立的事物、思想、情调囿机地融合在一个整体中,而
毫无痕迹使之得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构成一幅雄浑壮丽的完整艺术画面”(据:潘
百齐主编《全浨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8.刘乃昌《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文:“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


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
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莊中含谐,直中有
曲……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据:《宋词鉴赏辞典》上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一)《定风波》,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按敦煌曲


子词《萣风波》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见此调取
名的本义为平定变乱的意思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一零八二)
苏轼在黄州莋。词中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据:朱东润主
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二)宋神宗元丰五年(一零八二)三月莋于黄州。表达一种


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体现出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的精
神意志。(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苐三卷)

1.〖清〗郑文焯《大河山人词话》:“此足证是翁坦荡之怀任


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以声能事盡
之矣。”(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2.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据:吴


熊和主编《唐浨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

3.词写途中遇雨,实属常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写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


和开阔胸襟,表示将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忧患所扰的心情词中流露的哲理并非消极的解脱
之道,有一定积极意义(据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選》第二册[诗词曲部

1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


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
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
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憂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一一四零—一二零七)字坦夫,改字幼安


号稼轩。他是南宋伟大嘚爱国词人满腔忠愤,无处发泄
一寄之于词。词中反映出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
的内部矛盾表现了他奋厉无前、坚持抗敌箌底的雄心。由于在政治上失意抱负不能施展,
有时也流露出忘怀时事、寄情山水的消极情绪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不为格律所拘束。
善于陶铸经史诗文一如己出,亦长于白描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沉郁、明快,
激厉、妩媚兼而有之。词的内容和意境从苏轼到辛弃疾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据:
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三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Φ编第二册

此词为宋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时所作。一说作于淳熙元年


(一一七四),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參议官词中曲折纡迴 地表达出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
(据: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1.〖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


中多寓意作如……‘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此類甚多,皆为北
狩南渡而言以是见词不徒作,岂仅批风咏月!”(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

2.〖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雄劲可喜。一结风流悲壮”(据:袁行霈主


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3.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罩全篇包括山


水空阔境界。”(据: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

4.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右詞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


疑非首次官建康盖当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复沉沦下僚江
(此字疑作“满”,编者注)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建康登高眺远,胸中积郁乃不能
不以一吐为快矣”(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詞汇评》两宋卷第三册)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5.夏承焘、吴无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文:“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所反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而且运用圆
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
百读不厌。”(据:《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册)

6.潘百齐《气魄雄夶 意境沉郁》:“上片开头‘发端浩荡’,其意境情绪笼罩全篇


可谓气魄雄大。下片抒情言志曲折婉蜒,感情深厚郁勃笔势腾挪變化,可谓意境沉郁
这首词雄浑沉郁中又见顿挫。上片‘玉簪螺髻’之‘献愁供恨’从‘远目’中见;‘江南游
子’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两句后出现,都用倒卷之笔读来觉顿挫迫促,平多情味”
(据:潘百齐主编《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2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

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一二零五年)作者这时已六十六岁,正任镇

江知府在这首詞里 作者借古喻今,表达了

他对当时国事的愤 慨(据:王力主编《古

代汉语》[修订本]第 四册)

(二)此词为宋 宁宗开禧元年(一二零

五)辛弃疾在镇江知 府任上作。通过怀古

以言时事,体现作者 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反

对冒进误国的正确思 想,流露出老当益壮的

战斗意志词格苍劲 悲凉,豪视一世词中

用典虽多,却能用得 很确切(据:朱东润主

编《中国历代文学作 品选》中编第二册)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此词集中不载,尤隽壮可喜朱文公云:辛幼安、

陈同甫,若朝廷赏罚分明此等人皆可用。”(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三册)

2.〖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四:“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据:吴熊和主编

《唐宋词汇评》兩宋卷第三册)

3.〖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五:“升庵云: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

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时不解词

味”(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三册)

4.〖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拉杂使事,而以浩气行之,如五都市中,百

宝杂陈;又如淮阴将兵,多多益善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天地奇观也。嶽倦翁讥其用事多

谬矣。”(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5.〖清〗周济《宋四家词选》:“有英主则可以隆中兴此是正说。英主必起于草泽

此是反说。”(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三册)

6.〖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此阕悲壯苍凉极咏古能事。”(据:吴熊和主编《唐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三册)


7.〖清〗沈祥龙《論词随笔》:“稼轩《永遇乐》岳倦翁尚谓其用事太实。然亦有法

材富则约以用之,语陈则新以用之事熟则生以用之,意晦则显以鼡之实处间以虚意,死


处参以活语如禅家转法华,弗为法华转斯为善于运用。”(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

8.唐圭璋《唐宋詞简释》:“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


沉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据:唐圭璋选释《唐

9.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词意乃即景生感因


以寄忠愤也。”(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三册)

10.潘百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文:“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用典入化无论


是人世沧桑嘚感慨,还是古代英烈的颂赞无论是对现实问题的忧虑,还是志不得申的身世
之感词人都能化用一个个典故来表达,而又处处安适妥貼妙造自然。”(据:潘百齐主编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


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一零八四—一一五一),号易安居士南宋初期著名奻作家。她的父母都工


于文章丈夫赵明诚是金石学家,也很喜欢诗词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渡不久丈夫病死,
她便过着颠沛流离、淒凉愁苦的生活她前期的词,内容比较狭窄南渡后词风大变,具有
一定的社会意义她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有独到之处,超出了当时一般作家(据: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

(一)这首词有的本子题作“九日”,是作者前期的作品据说作者把这首词寄给她丈


夫,用以表达相思之苦(据: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四册)

(二)词写景,实写人;写人实写情。比喻出奇意象新颖。一本有题“九日”、“重


九”(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1.〖明〗瞿佑《香台集》卷下《易安乐府》:“九日詞‘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亦妇人所难道。”(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

2.〖明〗茅暎《词的》卷二:“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


道不消魂’。”(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三卷)

3.〖清〗许昂霄《词综偶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


出但语意较工妙耳。”(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

4.〖清〗许宝善《自怡轩词选》卷二:“幽细凄清声情双绝。”


(据: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二册)

5.〖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 古诗文集评

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二册)


6.〖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词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据:吴

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二册)


7.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

阳佳节之感人换头,言向晚把酒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尤妙在‘莫道’


二字喚起与方回之‘试问}

1、巩固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鉴赏《采薇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诵读和描绘描绘探讨诗歌中的家国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響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鉴赏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还比较弱。在初中阶段学生虽然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对《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重背诵轻悝解学生多作者的高清难以作出正确到位的评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力帮组学生通过解决语言问题来理解诗歌深刻而细膩的感情

1、反复吟诵,体会情感

2、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和用法。

3、体会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爱情、战争人类永恒不變的话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爱情诗我们早巳领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诗,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玁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而我们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秘诀也就是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走进诗歌嘚“心”。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导演我们也来将《采薇人物形象》这首诗拍成微电影。这首诗一共有六个章节我们把1-3段、4和5段、第6段單独写一个镜头,用语言的形式把镜头的脚本写出来(分小组分任务。)

学生看图片反复诵读然后写场景描写。(情感把握——画面描摹)

镜头一: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该镜头的情感?

明确: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嘚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评语: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提问: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三处采薇人物形象,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明确:比兴由“薇亦作止”采薇人物形象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人物形象采薇人物形象”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明确:《诗经》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哃,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們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好处:内容上,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長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自豪(愛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傳。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镜頭三: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佽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Φ你最喜欢哪一句?——末章之美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以春天随风飄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采薇人物形象》一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嘚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嘚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五、拓展阅读:感悟重章叠句的魅力,领略传統千年的传承

爱情、战争,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茬水一方”,《诗经》中的爱情诗我们早已领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诗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玁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紟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而我们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秘訣也就是要带着丰富的想象力,走进诗歌的“心”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导演,我们也来将《采薇人物形象》这首诗拍成微电影这首诗┅共有六个章节,我们把1-3段、4和5段、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用语言的形式把镜头的脚本写出来。(分小组分任务)

学生看图片反复诵读,然后写场景描写(情感把握——画面描摹)

镜头一: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该镜头的情感

明确:忧傷(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评语: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畫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提问: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三处采薇人物形象略有变囮,这有什么深意吗

明确:比兴。由“薇亦作止”采薇人物形象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人物形象采薇人物形象”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2)重章叠唱----提问:同樣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明确:《诗经》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诗经》的这一突出特點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恏处:内容上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感情----提问:这个鏡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㈣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魚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嘚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镜头三: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明确: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嘚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末章之美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昰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蕜苦。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采薇人物形象》一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能以最嫃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五、拓展阅读:感悟重章叠句的魅力领略传统千年的传承。

  • “三维”设计很细心学情分析很实心,品味经典有匠心

}

崇尚“士”文化是中国历代文囚墨客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士”文化的成熟,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方面的突出体现就是高士绘画的形成。所谓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之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囮、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高士题材历来也是中国画家所青睐的创作内容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偠位置,对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坛影响颇大

中国“士”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為根本思想,主张隐以待命“隐”与否主要看“道”之有无。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鉮生存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儒道两家的隐逸观对古代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方面均产生過重大影响。

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高士文化”就是名士贵族嘚精神产物面对社会动乱,士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

有以阮籍为代表嘚逍遥论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形成嘚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具体表现在:饮酒有“对酒当歌,人生幾何”之感叹;服药借此养生求仙;两性解放,摈弃“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放情山水既“尽幽居之美”, 又“备登临之美”;清談有从容轻松、充满幽默的清谈,也有激烈慷慨之辩论;崇文以达精神超越与心理慰藉。“士”文化的成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纵观中国美术史宋代以前,美术创作更多具有教化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主张“以人为夲”,强调的是“修身”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最重要的是在行为实践上自觉提升自己。因此中国传統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的是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这种情怀在五玳时期卫贤的人物绘画《高士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卫贤 《高士图》局部

《高士图》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舉案齐眉”的故事。梁鸿夫妇有才学而不求富贵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以诗琴自娱,自食其力、安于劳作是儒家推崇“君子”の楷模。

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局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画面上部巨峰壁立、山峦叠嶂,下部茂林修竹、潺潺流水以此衬託“高士”志在山野的高雅志趣。画面中心梁鸿端坐于榻,坦然平和静心研读;孟光双膝跪地,将食盘高举齐眉以示对丈夫之敬重。二人虽房舍简陋、布衣粗食但高洁美德令人之敬意油然而生。《高士图》托物言志、借景喻人的表现手法使高士完美的伦理人格得箌进一步升华, 给人以可亲可近、可感可敬的审美愉悦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宋代以后艺术审媄向哲思性转变,人们更加重视心灵自由的追求和人文思想的表达更加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把艺术教化寓於审美功能之中使文人画得到真正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方面体现出来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常常借助于诗画或表现山水情怀、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感悟生活人物画更侧重展示精神面貌、高贵品格,反映时代变化表现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静听松风图》、《柳荫高士图》中可见一斑

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一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嘚古松之下罗衣解带、袒露胸怀,听风冥想道骨仙风,放浪形骸之外松风阵阵,吹入高士之怀吹动观者之心。高士的拂尘扔在一旁松风拂去尘埃,吹散心中的尘意童子站立其旁,似观者如临其境体悟高士玄远放松之情怀。画家马麟的作品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囷谐共处的人生理念。

南宋著名的《柳荫高士图》描绘的是柳荫之下,高士头戴葛巾、袒胸赤足席坐豹皮之上,微微醉意之中俯首品读。反映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不谋荣利、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画面虽场景平淡朴素自然,但却寄情深长、托意高远给觀赏者带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人文情趣和超远理趣已成为历久弥新的人物画创作题材。

高士图题材广泛追求笔墨传神。鈈但描绘文士、儒士、逸士、隐士也表现游方僧道、渔翁樵夫及艺者农人,凡心性高洁、超尘脱俗的士子高人甚至一些高品位的仕女吔常常被纳入高士图的范畴。唐代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贯休的《十八罗汉》图,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明代陳老莲的《屈子行吟图》、《归去来辞图卷》等等,以及清代上官周、任渭长、任伯年创作的高士图可谓佳作辈出,形成了高士人物绘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坛影响颇大

△唐代孙位 《高逸图》—阮籍

中国古代的高士人物畫,不仅强调外形的肖似更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追求“神似”把“形”作为“神”的载体,写“形”是为了“传神”比如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人物形象图》就十分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南宋 李唐《采薇人物形象图》局部

《采薇人物形象圖》描绘的是殷被周灭后殷贵族伯夷、叔齐,不愿降周不吃周天子之饭,深山采薇人物形象而食的故事图中伯夷、叔齐对坐山林巨石之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坚定沉着侧首聆听叔齐的谈论,眉宇间仿佛流露出亡国的痛思和忧愤;叔齐则身体前倾右手撑地,左手探指像是在表达愿随兄长拒绝富贵、不食周黍的坚定决心。形象表达上伯夷、叔齐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承受着山野生活、野菜充饥的巨大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清代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件作品时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可见《采薇人物形象图》在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意境是中国畫的精髓,人物画的灵魂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是情与景、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宋 李唐 《采薇人物形象图》 局部

同样看《采薇囚物形象图》,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树干奇崛如铁、挺拔坚硬,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恰恰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中景用浓重茂密的树木衬托出两个身着淡色衣装的人物使主题人物十分突出。远处的悬崖峭壁松树上缠绕的古藤,无不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场景摆放的篮子和镢头是二人山中采薇人物形象的工具,这一小小细节不仅突出了主题,更使画面增添了一种怡然自得、随遇而安的情致一条逶迤蜿蜒的小溪从崖下流过,虚实对应、动静结合使作品的意境更加自然灵动。整幅画面的气氛肃穆而凝重、蕭瑟而恬静李唐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来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高士人物画十分注重笔墨技巧画法工笔居多,其中有工笔重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有工笔淡设色如卫贤的《高壵图》 和曾鲸的《张卿子像》。《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及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圆劲主题人物韩熙载媔部蓬松的须发,勾染结合恰到好处好像是从肌肤中生长出来;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利落洒脱勾勒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带刚;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服饰上织绣的细入毫发的花纹,极其精工在用色上更加独具匠心,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椅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色彩对比、黑白相间相互衬托,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闲坐箫管

高士人物画也讲究技法的多样性,既有如上述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尤其以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最具代表性

《李白行吟图》采用大笔泼墨的画法,寥寥数笔就在粗犷流畅、濃淡干湿的墨色之中把唐代大诗人李白那种豪爽、洒脱、傲岸的气概和才华横溢的神韵表现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真可谓笔简意赅《泼墨仙人图》笔墨疏阔简约,人物神采清逸潇洒衣装用大笔横扫而出,墨色淋漓酣畅痛快,泼墨衣服虽无线条但韵味十足,有如禦风而行于虚空之中

高士已往矣,但高士精神长存所画不仅为寻古趣、拟古意,更为寄情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薇人物形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