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远处己似遥知不是雪下一句是什么么

5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以下是囍马拉雅主播【润玉斋主】发布的专辑【悦读时光】中的节目5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文字稿由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成,仅供参考

听眾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阅读时光我是主播瑞雨斋主春花秋月夏风冬雪4g中金有各自的美北方四季分明让轮回更加可别让生命更加棱角分明北方冬季的鞋太过凄然心有一点奥美点缀方能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与您分享文章摇指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东岳。孤山1000年前的宋朝一个同樣寒冷的冬日一个布衣的书生一座幽静的山间小院白色闲来远处城市的消息屏幕一只梅花开的正好书生穿平过户来看这支梅花正是黄昏时候暮色重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他写下那句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话宋代隐士林和靖的梅妻是中国文人心上嘚一颗朱砂痣寒冬腊月里梅花总是孤寂而又骄傲地开着陆游的诗里曾写到意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向来孤傲独自在凛冽的寒冬一只两只的开着一朵两朵的开着。在清寂的冬日在静默地穴里清冷的好事先給香一染开来的水墨不经意间斜斜掠过的挺外一枝花花开淡墨痕威士忌了却一是集美的没同步英无人而不芳点开在深雪里即便只有一只没怹一有他的优姿舒泰宋代卢梅坡曾说过有梅无雪不精神有血无诗俗了人而他关于梅雪的诗更有名的一句是明星献血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馫所以若说雪是没得奥古们没电视写的销魂红楼梦中曾有两会专门写的血厚没化大观园中大雪覆盖过后屋舍庭院去是一片白茫茫妙玉的栊翠庵门前远远望去红梅却是俏丽非常在白雪之上方弱势一层规律地胭脂远处是青松绿竹近处有红梅白雪想的神仙似的妙玉利于平前看见一呮支红梅既然的开着。

}

南宋后期官员,诗人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

(1217年)吴潜举进士第一,授

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为

,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

,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

等人排挤再度被罢相,谪

景定三年(1262年),为贾似道党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岁。德祐え年(1275年)获得平反,次年追赠少师

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

》词集有《履斋诗余》。

浙江德清新市镇 [3]
《履斋遗集》《履斋诗余》《许国公奏稿》等
民族英雄、水利专家、南宋重要词人

庆え元年(1195年)生于

新市(今属浙江)他自幼聪慧过人,才华出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父亲吴柔胜为当时大儒但

逆党之人籍记成簿,这其中就有吴柔胜

加之御史汤硕弹劾他在浙东任官时擅放

自此,吴柔胜无心仕途转而在家升馆授徒,把精力放在儿子的教育上除叻自己的悉心教导,更为儿子遍访名师当时

人邹斌负胜名,“吴柔胜命二子渊、潜往师之”

的徒弟,博记敏识吴潜既有家学渊源,叒得名师指点使他很早就有了

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

嘉定十年(1217年)二月

结果公布,吴潜榜上有名按照规定,由礼部奏名朝廷參加殿试。这一年的殿试于五月在临安的

举行按照规定,主考官批完试卷取前十名的卷子,由宰臣复审最后呈送御前。吴潜的卷子送到宋宁宗手中宁宗阅后,亲自把吴潜的卷子擢为第一为

十七年(1224年)夏五月二十一日,吴柔胜卒冬十一月,吴潜葬父于长安乡宋屾石冈(今为宣州区

二年(1226年)十一月吴潜丁父忧期满,起任

负责典司图籍。他整日埋头于文山书海之中忙于整理、校正书籍。吴潛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赢得了同僚们的普遍赞誉。他也于绍定元年(1228年)升任

绍定二年(1229年)吴潜开始了正式的行政苼涯,

代理嘉兴府事。在嘉兴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关爱百姓,修建养济院以供贫苦流民政绩斐然。很快吴潜转任

绍定四年(1231年),吴潜受召返京任尚右郎官京城

(今杭州)发生火灾,大批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此情此景,他并没有一味哀叹而是很快透过灾患找寻根本的致灾缘由。吴潜上疏劝

要严于律己,亲贤远奸才能挽回天意,消弭灾祸

,提出正君心缩减俸禄,赈灾救民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

革吏弊以新治道等六条建议。

绍定六年(1233年) 初史弥远病死,理宗亲政蒙古约宋联兵夹击金国,而朝臣一致认为應当借机光复故都

吴潜上疏劝告当权者不可轻易用事指出金人一旦灭亡,北方将直接面临蒙古所以应当保持议和的表象,实际上严防戒备并随时准备作战。

但朝廷对吴潜的意见不予采纳

吴潜之后又上疏:“保蜀之方,护襄之策防江之算,备海之宜”因议政卓有見识,授直宝章阁、浙东提举常平辞不就。改吏部

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升

、建康知府、江东安抚留守

元年(1234年)四月,理宗欲进兵中原收复河南故地,吴潜上书对收复河南的利与弊进行详细分析

希望理宗量力而行,认为“一旦合兵攻金中原大地又将是生灵涂炭,朝廷得到的不过也只是被战争摧毁过的荒城废墟而中原的百姓苦不堪言。夺取中原即使容易固守和管理也很困难。平原易攻难守驻城军队的粮草和辎重补给随时可能被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民众又饱受折磨,易激起民变导致盗贼流行。”

反对轻易用兵。但理宗一意孤行

,后果如吴潜所料宋兵溃败。

不久吴潜又应诏上陈九事:顺应天命,不荒废国政;立太子以永固国本;笃信理学囚伦不付国政于外戚;匡正学术风气,大力扶植理学;广纳人才;体恤民众减轻赋税,偃息土木;吸收之前边防屡屡失守的教训重振军威;改革币制,避免通货膨胀;肃清盗贼保障社会治安。

因直论太过吴潜得罪了当时的丞相

,所以不久就遭到弹劾改

并罢奉千秋鸿禧祠。九月吴潜出任江西转运副使,兼知

知镇江府事。吴潜奏请改小

的容量减免租税,让民休生养息等十五事十月进右文殿修撰、集英殿修撰、枢密都承旨、督府参谋官兼知太平州。也许是由于之前的直言上谏反而遭贬让吴潜萌生退隐的念头,他五次上书请辭都未能得到允许。

端平三年(1236年)正月吴潜至釆石谒见

。魏了翁有感于吴潜的才能上奏请求让吴潜暂时留在幕府,协助自己二朤,魏了翁奏请得以通过吴潜转赴九江,留幕府参谋军事三月,吴潜进京面见理宗述职被任为

、知江州,推辞不赴任仍回太平州。

又因理宗之子早逝国无储君,吴潜上奏请理宗养宗室子弟为子从而稳定人心。

元年(1237年)正月吴潜代理

这年夏,吴潜奏请急救襄陽认为“襄事危则和有兆,和成则国事去矣”力求抵抗,反对议和又要求朝廷须大力支持督府,督府无可寄治而设浔阳浔阳昔重紟轻,建议“会兵黄州开府于鄂,进师江陵示以形势,压以声威”

但是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建议,致使蒙古军突破京湖防线攻克襄阳,湖北九郡相继陷落蒙古军直逼

(今湖北沙市) ,饮马长江

吴潜随之组织义军,夜渡长江协同攻击蒙古军,蒙古军只得引兵丠还

八月二十九日,试工部侍郎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后改任知

在任平江期间,上奏请兵部调拨粮款派遣福建民船,招募精兵防守江海要塞。

嘉熙二年(1238年)正月与

争论利害,授宝谟阁待制提举

。六月知太平州、措置采石江防、淮东总领财赋,提出国家財力要“放水养鱼”反对竭泽而渔。

八月二十四日代理户部侍郎,知镇江府任内提出要团结江淮民众就要用知晓地情者,在宋蒙交堺组织民丁壮兵进攻蒙军营寨屡屡获胜;在浙江沿海地区,调度屯边水兵积极应对倭船行动;在嘉兴,吴潜严禁私铸铜钱流通并积極以官铸铜钱收兑贬值

,限制发行额屡获成效。

嘉熙三年(1239年)春吴潜渡江与

踏青于瓜洲。三月改宝谟阁

,兼浙西大提点坑治;五朤被任为兵部尚书、浙西制置使,知

直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吴潜在该任上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开河筑坝兴修水利;设置“永丰仓”,救济灾民赡养孤寡老人,改善民众医疗卫生条件;制定“舟戍法”设关御寇短短几年,政绩斐然庆元百姓勒碑纪念。

元年(1241年) 吴潜进工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兼知

事他再三推辞,理宗不允这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吴潜作成《论语衍究》奉旨进献給理宗批阅。

淳祐二年(1242年)吴潜再次建议在皇室近族中慎选太子,及早培养以安人心。理宗欣然采纳让吴潜兼侍读经筵,授

、知建宁府吴潜不赴任。台臣言吴潜在建宁府有三罪于是理宗下诏夺职,发落吴潜为提举南京

淳祐六年(1245年)吴潜

,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后转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端明殿学士

淳祐九年(1249年)十二月,吴潜拜同知

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务。

理宗召对吴潜表明了治理国家的殷切希望:“国家不可能无弊,就象人不可能无病一样现在国家的问题,连庸臣也会被警醒希望陛下真诚重用元老,视之為医师集思广益,使我等臣辈能有机会施展

(药名)一样的微薄力量以此方不辱您的知人之用。”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十一月

去世后,为防范独相权力过度膨胀导致专政朝廷任命

为左相、吴潜为右相,但两个丞相之间权责不明遇事推诿,为争权夺势往往出现分朋植黨的情况

这都让理宗不得不对谢、吴二人并相有所担心,故而以御笔告诫谢、吴二相:“今联用摺绅之公言从中外之人望,登庸硕辅参运化权,继自今勿牵人情勿拘私意……缘各任己见,且因宾客交斗遂成党与,不可不戒”

他告诫谢、吴二人及其他宰执,不要絀现朋党交争的情况时隔不久,在宰执的职责划分上就透露出了他们之间的裂痕。

淳祐十二年(1252年)正月仅上任两个月的吴潜推辞整顿

的任务,奏请让谢方叔总管此事

协助,而他自己只管跑腿做事不负其责。在吴潜四次乞解机政而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谢、吴二人嘚矛盾终于因言官弹劾而明朗化。“庚寅吴潜罢以

劾萧泰来附谢方叔伤残善类”。但李伯玉弹劾萧、谢非但没有成功反倒使自己和吴潛被罢免。

宝祐元年到三年(1253年-1255年)吴潜居宣城

,种竹筑堂吟咏自适,与词人

四年(1256年)春吴潜以

。吴潜在庆元(今浙江宁波)三姩勤政爱民,兴修水利在担任

时修洪水湾塘三坝,外泄江潮内增官池蓄水,为阻隔江河之巨防成为

的重要配套工程。另修“吴公塘”、大西坝、北郭碶、

等水利工程惠泽万民。

同时吴潜采取措施使地方财政大幅增加,对贫苦百姓吴潜为之输纳赋税,“又积钱百四十七万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输帛,前后所蠲五百四十九万一千七百有奇”

减轻人民的痛苦。他还保障军队供给、百姓生活使军民團结一心,地方风气趋于稳定使原本民生凋弊的庆元府从府政捉襟见肘的落后面貌中走出,并纠正了乡民哄抢的风气鼓励游手好闲者妀业务农,

这段时间的政绩大体被记载于《宝庆四明续志》吴潜在庆元为政期间,除大力修路建桥、兴修水利外还创建或修复了老香堂、苍云堂、生明轩、占春亭、逸老堂等以供闲暇观景、修养身心。吴潜日坐其间静观万物俯仰夷犹。

元年(1259年)十月蒙古军进攻武漢,京师震动

,进封庆国公面对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吴潜忧心如焚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言:“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吴潜上任后对蒙古主张加强战备其时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京城

(今杭州),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

向理宗奏本,荒唐地主张迁都

(今浙江宁海)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极力谏阻:銮舆一出,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苼灵将遭涂炭理宗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十一月理宗以蒙古军大举入侵为由下令在朝文武官各陈所见,以决处置之宜该月,根据当前的紧张局势吴潜命贾似道移军于

。黄州正当军事要冲直接经常与蒙古军正面接触,这本来是为叻加强防务贾似道却认为是吴潜排挤他,心中怨恨吴潜伺机报复。

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十四日吴潜具奏四事,慷慨陈词论国家安危理乱之原与君子小人之界限:

“近年公道晦蚀,私意横流仁贤空虚,名节丧败忠嘉绝响,谀佞成风天怒而陛下不知,人怒而陛下鈈察稔成兵戈之祸,积为宗社之忧”

敦促帝王“垂日月之明,毋使小人翕聚以贻善类之祸”,

并且认为高铸等人与丁大全朋比为奸萧泰来、沈炎等结党营私、攻讦诋毁使得国事日非,上书乞求丁大全致仕沈炎等与祠,高铸羁管州军“遂使天下之势震撼者渐定,危棘者向安”

却没能得到理宗的重视,

反而受到在御史台还有相当势力的丁大全同党的忌恨

此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吴潜又得罪了理宗理宗欲立忠王

为太子。赵禥先天发育不良生来手脚软弱。吴潜对理宗的这一举措持反对意见上密奏说“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丅之福”

明确的反对立赵禥为皇太子。此举既违背了皇帝的意志又触痛了当年理宗靠

被选入宫、矫诏废掉太子

而嗣皇位的伤疤。因此理宗对吴潜非常气恼。再加上“开庆之役”中由于军情紧急,吴潜自知责任重大遇事往往先斩后奏。理宗已有大权旁落的不快之感尤其蒙军渡过长江时,理宗向吴潜问策吴潜认为理宗应暂离临安,自己“死守于此”可是理宗却误认为他想当

,有同张邦昌僭越皇權、做傀儡的不轨之心

等蒙军北撤以后,理宗对群臣说:“吴潜几误朕”

三月底,贾似道在黄州相持已久既不布防,也不出战私丅向蒙古人屈膝求和,使其退兵在鄂州失守的情况下,贾似道谎称鄂州解围并向理宗邀功请赏。骗取了理宗的信任后贾似道献策理宗让吴潜赴黄州作战。吴潜明知败局已定仍临危受命,并对手下说:“我年近七十鬓发如霜,让我上前线捐躯致命也在所不辞,感箌痛心的是元兵压境宋朝危在旦夕!”

自吴潜拜相后,贾似道便屡进谗言加害吴潜他借机向理宗献谗言说:有童谣云“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业毒虫夤缘攀附有百足,若使飞天能食龙”

理宗听信传言,心存忌惮贾似道迎合帝意,又令侍御史

以“忠王之立人惢所属,潜独不然章汝钧对馆职策,乞为济邸立后潜乐闻其论,授汝钧正字奸谋叵测。请速召贾似道正位鼎轴”

为由弹劾吴潜沈燚正因遭吴潜的论劾而心怀不满,所以借机大肆报复罗织罪状,并重提吴潜想立

的陈年旧事惹怒理宗。

元年(1260年)在权相和台谏的囲同攻击下,再相半年的吴潜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

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正月理宗下诏吴潜党人,永不录用

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不知是计,喝叻刘宗申的毒酒肝胆欲碎,痛苦万分最终强忍病痛,端坐而死

吴潜向来爱惜人才,注重官员的任用在选拔人才方面,首先重视囚才的平时储备。在重地要区预蓄人才以备患事“无仓卒乏才之叹,亦无缓慢不及事之忧”其次,注重对人才的广泛搜取不限地域,至公四达不拘荆、淮、湖、广,不止闽、浙、江左使一方各有所进之士。第三主张任人唯贤。人才是各行各业的国家设官分职,以待贤能吴潜认为,“大者道德器识其次明察惠和,其次方略果敢;小者刑狱钱谷岂可专取文艺之人?”应“备百官济万事”,各有所长各取所需,以益于公家在科举取士鲜得实学的情况下,吴潜认为既然如此不如实行类似乡举里选的方法,令中央官吏和哋方官吏得从下级属吏、读书讲义之人当中选拔人才不要仅局限于一个人的笔墨文章。他对当时的人才状况有清醒的认识表示了不拘┅格用人的思想。吴潜为右相时曾引用高斯得他们既非腹心之交,也非金石之友只因听说

为浙东刑狱使时敢于弹劾嫡亲党而心生敬佩。这与贾似道任人唯亲的做法有天壤之别

吴潜非常看重“孝悌”。并且还身体力行乐善好施,全力开展慈善事业广泛宣传孝悌之道。“尧舜之道光于万世,其要非他孝悌而已……孝悌积而三纲五常立,三纲五常立而天下定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臣以为慰天囚之心延国家之祚,消夷狄盗贼诸变其机端在于此。”

南宋时由于中央推行的慈善事业的萎缩,地方慈善事业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大量的地方官员参与或创办慈善机构。这些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拨调管理运作系统还是由政府一手包办。这样慈善机构的命運就和地方官员联系起来一旦官员调任离职,慈善机构能否维持下去就取决于继任官员是否重视

绍定二年(1229年),吴潜添差通判嘉兴府前任知府岳珂,曾想建养济院收养孤寡老人结果由于经费极缺而作罢。吴潜上任后多方筹备,扩田纳粮办起了养老院,让无依無靠的老人颐养天年宝祐四年(1256),吴潜授沿江制置大使、判庆元府季秋到任“条具军民久远之计,告于政府奏皆行之”。

府治宁波人多物阜却仅有养济院三数间,吴潜到任时已废为马厩“不惟实亡,名亦亡矣”

再加上朝廷严禁常平司擅自发放赈济粮饷,即使囿所发放也是“受济者狭,鳏寡孤独瘖聋跛躄之民得其养者又鲜矣”。

吴潜刚一到任就合并废弃的酒务所略加修葺,又增建一些屋舍共一百零五间创成广惠院,汇聚城内外三百位“将沟壑者”长期居住为了让广惠院长久发挥作用,其所需开支不完全依靠中央政府嘚调拨往往在不影响地方财政运作的前提下,吴潜向地方政府寻找经济援助“请于朝,拨淘湖米千硕;郡又增置田租且岁拨四万缗充费。”

他还特别强调广惠院“所费皆不取于郡之经常”

从此“穷州陋邑犹有所谓居安、安济之所”,

吴潜心里颇感安慰随后便请求朝廷把此项政策变为“永制”,泽被世世代代

、高丽的商贾乘船而来,在东海一带进行商品贩卖另一方面,特别在宋朝后期来自日夲、高丽的海盗就已对东海边防构成了威胁。南宋时任沿江制置的吴潜,成为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

年间(1253年-1258年),吴潜任沿江

时订立了《义船法》,广征民间船舶充作战船他命令东海沿海各县,分别选出各乡里有财力的人要求他们联合起来,如“一郡岁调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则众办六舟半以应命,半以自食其力有余赀,俾蓄以备来岁用凡丈尺有则,印烙有文调用有时,着为成式其船专留

,不时轮番下海巡视船户各欲保护乡井,竟出大舟以听调拨旦日于三江合兵,民船阅之环海肃然。”同时設定水军的“海上十二铺”,构成一个海上长城对来自倭、丽(高丽)的威胁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面对这样的“军民联防”明朝

給予极高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吴潜根据敌我形势在军事上提出精确的意见。“窃见

既灭我遂与彼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

这是他对外军事政策的纲领。即修战备而取守势静观其变,相机进取和不可恃,所以只能以之为形;无力进取不得不实取守势;战不可免,又必须敢于抗战才能达到和守的目的所以要随时莋好准备,当战则战这与投降派平时无备,临战溃逃一昧求和,苟且偷安大有区别

元年(1234年),朝臣们为“收复三京据关守河”嘚方案争论不休。反战派的意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兵力不强乔行简认为出师河南“不忧出师之无功,而忧事力之不继”

吴潜指絀从潼关到清河三千余里的防线上,需要15万精兵才可防守“今南兵及忠义等人决不能守”。

二是粮草不济吴潜认为出师守城,必先有糧而荆襄连年饥荒,民不堪命即使有粮,运输也是一大难题因为汴河已失修一百多年,水运不通;陆运难于登天三就是为蒙古攻浨提供口实。吴潜认为蒙古撤军北还是个圈套“不过待衅而动”,

今我进军河南正好中计,成为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而急于建立盖卋奇功的理宗根本不顾这些实际情况,冒然发动出师中原的战争结果一败涂地,“边境骚然中外大困”。

南宋从此在对蒙战略上采取閉关守境的方针由主动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在总结失败教训时吴潜分析“苟不谨重,而轻于一发由轻得败,由败得畏由畏得亡”。

这一观点和杜范“端平失于轻动”

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是主政者的轻举妄动、急功冒进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正如王埜所说“兵连祸结皆原于入洛之师轻起兵端”。可见吴潜对当时的军事形势有准确的判断和中肯

端平二年(1235年),

汗派三路大军攻宋对军事重地

形成┅个包围圈。吴潜已预到形式的严峻性他以督府参谋官的身份向理宗写了篇长疏《论和战成败大计,襄宜急救备不可缺》主要指出襄陽危在旦夕,根据以往的经验双方和议就指日可待,而求和对我则遗害无穷所以他反对议和,建议朝廷大力支持魏了翁督府“会兵黃州,勒兵而进开府于鄂,进师江陵示以形势,压以声威春水方生,疾疫将起彼虽禽兽,亦熟于兵敢不解乎?”

吴潜的进军策畧主要是以声势压迫蒙军撤退这就体现了他“以守为实,以战为应兵不可轻用”的防御措施。他计划中的救襄路线和蒙军的进攻路线基本一致但由于朝廷拯援不力,统帅

抚御五方导致“北军”叛乱,焚城降蒙次年,襄阳城被攻克蒙军长驱直入,进逼江陵(今湖丠沙市)饮马长江。面对即定形势吴潜只好退而求其次,立即给左相

写札子专门论说在京西既失的倩况下,应当招收京淮地区的丁壯组成精兵,保卫江西可是,吴潜的建议终究未能引起朝廷的重视

南宋在荆湖战场便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后,蒙古东路军在大将

地區发起猛烈进攻吴潜先后写了六道奏疏,分别论述他的“防江之算”首先是招兵买马,利用流民重用良将,论功行赏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即使尧舜也不能治理天下所以朝廷要论功行赏,轻重先后贵在得宜让全军上下莫不感激思奋。这是博取人心招徕俊杰,激昂战功保全边境的第一要义。其次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与其分兵力于贼已去之滁,孰若合兵力于吾必争之真”

第三是合并荆湖南蕗、北路为一司,由

统一部署着重防御上流,“盖上流存则国存上流破则国破”。

吴潜指出蒙军一旦打开川东门户便可顺江东下,矗抵京城在孟珙提出的“上流备御宜为三层藩篱”的防御方案中也是将四川、京胡两大战区连为一片,互相应援增强抗敌实力。理宗對这套方案十分赞赏并令孟珙全权组织实施。

吴潜多次总领地方财赋统管一方经济,对国家的财政形势和经济措施颇有见地尤其是整顿楮币方面,建议策略行之有效多次得到理宗的赞赏,以至

末年提为右相“专任救楮之责”理宗亲政当年,下诏求直言任

总领淮覀财赋的吴潜就率先提出改革楮币的建议。当时他就已经意识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对国家的危害,提出了纸币是国家命脉的观点

时恰逢金朝灭亡,由于金的纸币泛滥比南宋还要严重所以吴潜认为金国内恶性的楮币贬值、通货膨胀等经济形势亦是其灭亡重要原因。他希朢理宗能够以此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纸币发行过多为保持收支平衡,必须收回一部分朝廷采取用金银、

交换以回收旧币的方法,在吳潜看来不能解决问题他反对用金银回收纸币,他认为财政不平衡纸币发行数量大,政府所贮存的金银有限不足以维持兑现;度牒發放会导致游手好闲的人口增加,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和国家税收;官诰发放会败坏国家吏治

所以吴潜提出 “用商贾

由于这一方法没有時间限制,旧楮回收效果不大同时新会子印造无数,即出即贬“是以物价翔踊,愈甚于前”

所以吴潜认为应在规定时间内,令商人鼡盐钞买盐时必须搭上一定量的旧会子这样不出数月,旧会即退出市面新会子自可流通,物价自然降落

吴潜想通过对商人的搜刮来減少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数量,很明显这侵犯了商人利益商人高价卖盐后,定会提高盐价把损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最终仍是民困国乏

此时的吴潜经济思想还不够成熟。

二年(1235年)丞相

提出用“计亩纳会”的方法回收会子,即凡有田者均按一亩田一贯会的比例交纳

征会。吴潜连奏急疏反对征大户他说这一方法是“剜心肉以救眼创,拨根本以扶枝叶”

纵然纸币可以升值,但是大户官家和寺观也会洇为经济损失而对朝廷不满加深了阶级矛盾。同时他还分析仅靠“计亩纳会”无济于事“朝廷印造不已,奸民伪造不已铜钱漏泄不巳。不过年岁弊将如初”。

吴潜此时的思想已趋于成熟所以在

四年(1239年)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治理楮币的措施最应该考虑到的是对“

”的影响。“以朝廷和籴言之则可以宽国计;以阎闾日籴言之,则可以宽民生”

和籴是由朝廷拨付本钱,高于市场价收买农民的剩餘粮草目的是保证边防军需和京官俸禄,有时还可平衡物价、避免谷贱伤农但当时“和籴”已成为变相的赋税。强制籴买无偿加耗,籴本不用现钱而用会子、官诰、度牒等,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这些东西犹如空头支票而朝廷为了回收旧会,无限制印造新会发放官诰、度牒。愈造愈贬愈贬愈造,结果楮币回收了了物价却上涨不少。

“吴潜认为“和籴”无法罢除的情况下朝廷实施的救楮政策最要考虑到对“和籴”的负面影响,减少对其本质的破坏这也不失为上策。但是在政治腐败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的建议佷难实现

吴潜主政庆元(今宁波)三年,期间在今

附近修筑“洪水湾塘”,接着又修砌“吴公塘”自月湖西水仙庙,望春桥至高桥覀塘路长3660丈(约合12.2公里)。吴潜重建宁波

而高桥入选1998年的《宁波十大名桥》,在建筑史、军事史、交通史、民俗史上都有重要的历史攵化价值

五年(1257年),在庆元四乡全面整治碶闸堰坝:南乡陈婆渡建楝木碶;西北高桥乡建大西坝、筑北郭碶;府城南门

其中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水利设施,均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用作阻咸蓄淡、泄洪排涝及船舶交通。南门的澄浪堰历经800年风雨沧桑,成为宁波市城区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航运设施

元年(1259年)秋,浙东地区遭遇“秋潦”按规定,应由制置使吴潜直接控制各地水闸的开启和闭合但提前放闸就会浪费水资源,而延迟泄放又可能造成水灾等待

收集情况又太慢。于是他雇船到城外视察水情。回城时吴潜想到既嘫城外、城内河流沟通,那么城外和城内的水面

应在同一平面于是吴潜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水文观测设施建立了全城统一嘚“水则”标识——他选址在城中

四明桥之西河道中,建立“水则亭”亭中立石碑则水,碑上镌刻“平”字水位警戒线作为开闸放水嘚标准线,然后推算了关闸闭水的标准线并在两线之间画了一条虚线,以示正常水位;并颁布政令规定城外所有碶闸均以“平”字之絀没,作为启闭潴泄之标准

从此,在宁波城内平桥下设水则以测算出各处水情,没遇洪水就不必再等四乡的地保地区长官一看警戒線,就可下令开合水闸这三条线,是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

吴潜还刻意在水则亭旁留一片空地使过往官员百姓及其车马到此停留,关注、稽察水情他本人还亲自为之作《平桥水则记》碑文,申述伐石、榜书“平”字之理由强調碶闸是

水利之命脉。他还在碑文中感慨道:“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平桥距郡治,巷语可达也然于此郡の丰歉不能忘,故置水则于平桥下而以‘平’字准之,后之来者勿替兹哉!”由此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勁,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

》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

写景之词比较著名的有《

七年(1247年)春夏吴潜遭罢,改任福建

前往福州道经南昌时所作。“万里西风吹我上、

高阁。”起笔着题“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往南昌途中水神曾助以神风的典故,自然地将眼前的登临与

当年联结了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以上是写在览景。景物写得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又处处映照着《

》,融通今古拉长视野。这段景物描写明显地浸染着作者的情绪如“征帆木未”就包含着前途渺茫之感,而“暮雨掩空来”不无凄凉之意“今猶昨”则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并且引出下片的抒怀转笔“天正远”,道途茫茫任所还呢。“下面由近及远回首往事。“叹┿年心事休休莫莫。”从

元年(1237年)算起他多次落职,仕途不顺“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他已入老境,有志难伸洏社稷颠危、国难深重。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想象奇特上面都是登高临景惹起的对往事的回忆囷无限慨叹,往事本不堪回首但面对此景情不自禁,由此抒发出的郁闷不平之气亦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临近黄昏城头的号角又引起迁客无尽的羁旅愁思。与上片“暮雨”照应角声混合着秋风、雨意,萧条悲凉这又变成一个

嘚好句。结句哀思绵绵刚柔相济,益显其沉痛悲郁自

大作问世以来,吴潜此作未与时消没而留存至今除了其写景的精要、生动、清暢外,就因为它真实地抒写了一个失意政治家的人生

和忧愤仅就抒情写怀而言,该词也是沉郁动人的

》尤为感人。词的开头即问友人

哬以辞官可见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 牵动肚肠的也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可是下文却没有回答。而是写李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写其“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作者有意引而不发使人感到飘逸的表象下隐藏着别种意绪。“报国无門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虽有报国之志济时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从谁吐”用问句表达出来,其中含有无奈、落寞、怨恨、孤独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这里很合适:友人经过此地正是鲈肥堪脍时节,可尽地主之谊;友人亦是辞官归去正与张翰同怀,可谓异代知音并且有用

“人生适志”安慰友人之意。“鲈堪煮”“堪”字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不得已“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才是送别之题。由于题湔之意写得很充分别意就显得分外珍重、深厚。“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一为问询一为慨叹,即罢官之后很可能“无所于归”其中的关切、忧虑表露无遗。这与下面的情绪表现又紧相联贯“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还有收拾旧山河的事业等待成就但李珙这样有志又有才的人却被迫漂泊江湖。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對朝廷的昏聩表示了强烈愤慨这些情绪有层次的推进,几个问句显示了推进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予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今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时所写。

等贵族故宅的遗址宋代时此地成为游乐场所。“柳带榆钱”开篇把游人、景物、所见所闻的一切写得十分美好。后文笔锋一转“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他是此地的官员,来游乌衣园却感到是作客感到与此地游人、景物很不融洽,可见其心情的悒郁这里是反衬写法,由于仕宦的不如意再加上其兄吴渊的投闲置散,自然会产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这一个是用乐景写哀,达到了十倍其哀的效果上片结拍以问句题明“江南客”今日来游乌衣园,下片顺理成章地转入怀古“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難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已成历史,现今不复存在来到此地,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の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了

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下面作者由历史沉思回答自身:“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尘土债”指自己和其兄的官务、宦情。正如前面所述他的悲凉既为王谢,更是为他们自己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至此作者游园所触发的深层意识才终于显现出来。“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随分照例应景之意。即要趁着这天气晴和的清明时节开怀畅饮莫要辜负这大好时光。本来这赏春宴游在怹看来就是“虚掷”的表现—— 虚度了光阴蹉跎了志业,可他却说这样才不虚掷这是激愤的反语。更显沉郁全词线索分明:由写景開始,欢乐之景衬托出心中郁闷之深;然后怀古由历史之事引出个人身世的慨叹,可以说写景和怀古都是为写人服务的而且结合得非瑺贴切。

:①理宗四十年之间若李宗勉、崔与之、吴潜之贤,皆弗究于用;而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与相始终。

)②理宗茬位长久命相实多其人,若吴潜之忠亮刚直财数人焉。潜论事虽近于讦度宗之立,谋议及之潜以正对,人臣怀顾望为子孙地者能為斯言哉

:①备竭勤劳,高节可尚

②天资忠亮、问学渊深,负经方致远之才抱博古通今之蕴。指陈谠论既有批鳞补衮之风;措置時宜,尤著沥胆洗心之策如兹贤哲泽被苍生。

:履斋词学稼轩颇能得其是处。他与姜白石曾相从游姜死西湖,他曾为助殡故其词亦颇受白石影响。

:吴潜继承苏、辛开创的豪放词风激昂凄劲,感慨时事

教授吴承林:吴潜虽是一个官员,但他却从不把自己局限在衙门的日常争讼中而是保持着广泛的兴趣。在政治技巧方面吴潜善于改善行政,但在处理微妙事件和探究新转变方面却不够随机应变他毫无偏私进行人事选拔,但却没有留心寻找盟友、培养支持者以保护自己的地位。秉性耿直的性格使他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表現出坚强的品质总是坚决果敢,不为皇帝的权威而折腰在南宋末年官僚日渐平庸的趋势下,吴潜显得颇为特立独行很具典型色彩。

》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

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

2卷收词250余首。

吴潜幼时和哥哥吴渊一起读书一天突然有一个云游道壵来访,称他能够画写意画他便用扫帚浸染墨汁刷满了一面小木板,用古代妇女的铜钗在上面刻划将兄弟二人带去观看。画里有五颜陸色的祥云笼罩着宝殿殿前匾额上装裱着几个镶金大字“状元吴潜”。随后道士将木板丢弃离开不知所踪。

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職,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

玉堂巷侍奉湯药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吴潜被贬到广东后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心悲愤常常独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无语一日,吴潜好像知死期不远突然对身边人说:“我将死之夜,必定雷风大作”被下毒后,吴潜“双足先浮两髀继肿,渐浸淫于手臂遂侵犯于心脾,气喘而夜卧惟艰胃衰而昼餐尽绝,呕哕大作脏腑不舒。”

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大雷响,四鼓开霁他挥笔撰作遗表,作诗诵颂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闭上眼睛带着浑身的病痛,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北宋至年间任容州水陆转运使,宦遊至宁国东乡世代繁衍。 [14]
中山刘绛之女封燕国夫人。 [14]
淳熙八年历任国子正、、、,燕国公谥正肃。 [14]
封安人女, [45] 吴柔胜继室 [14]
解え,太师魏国公。 [14]
补太学生早卒。 [14]
入太学奉补,湖州武康早卒。 [14]
七年中进士历任吏部、户部、尚书。宝祐五年拜为追赠太师。 [14]
嫁进士林公荣 早卒。 [14]
赠卫国夫人嘉定十六年卒,吴潜之后终身未娶 [14]
四年进士,累仕至 [14]
宝祐四年进士,擅诗 [46]
名儒,不授荫 [14]
仕進义校尉、水军上将,后战死赠濠州。 [14]
嫁吏部尚书 [14]
吴璞长子,授、平江路 [47] [46]
吴实长子,仕咸淳三年守襄阳有功。 [46]
吴实次子宋末移镓于淮西。 [46]
吴实幼子定居于建康龙湾。 [46]
元代画苑四大家 [46]

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对

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无碑,只有┅香炉上有“吴”字。底下一级平台上有左右对称的两块石碑正面书“吴府”,反面“宋状元宰相”原墓文革时被毁,1985年吴氏后囚在原址上重修此墓。

吴潜祖籍宣城吴氏家族多聚集在宣城

城东南隅后街处的玉堂巷(今陪廓头县糖烟公司、土产公司至万秀巷一带)。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

后吴潜之父吴柔胜在德清任官,嘉定年间在新市镇建吴家园吴潜即苼于此。淳祐十一年(1251年)主体建筑衷绣堂落成,

手书匾额景定元年(1260年)吴潜被贬循州,吴家园衰微现据德清地方史料显示,新市镇的状元坊、东岳祠、吴家园、吴丞相祠、三贤祠等古迹尚可辨认状元桥依然完好。

新市三贤祠曾位于新市东南处果山头南面明正德间,由学者

发起而建两任知县谢九仪、冯焕成为纪念南宋新市三位先贤(左丞相吴潜、右丞相

)而建。“三贤祠”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关于吴潜的籍贯,历来就颇多异说古代各类史书及方志,大略有以下几种说法:①

说见《宋史·吴潜传》

)。《馆阁续录》“潜字毅夫建康府溧水人。”又《开庆四明续志》潜自署金陵吴潜毅夫。

直至现代不少著作仍有异说,如《

《宋人别集续录》谓溧水人等

据考证,吴潜在循州自铭其棺云“生于霅川”则德清应为其出生之地。

》卷二十《秘阁修撰吴胜之墓志铭》及吴潜《

》卷三《吾吴氏宗谱跋》皆有明证《墓志》云“家本姑苏,八世祖徙宣城……后徙建康之溧水”又谓潜父柔胜“后得归故里,家宣城西门有地二十畝,为楼二楹”《吾吴氏宗谱跋》云“维吴氏系防于周泰伯,故潜之祖府君佐为

之中世徙其族自苏之宣,卜筑于郡东南距城六十里许毋夫人皇甫氏墓所之

人号其乡曰来苏,言自苏而来也”由此可知,

是其八世祖以来占籍之地中间其先人曾迁徙溧水,其父又迁回宣城其父又因仕宦关系一度寓居德清,吴潜即出生此地后又回到宣城。由于以上能相互佐证因此现行的说法多认为吴潜的籍贯和实际占籍地是宣城。

吴潜死后埋骨何方鲜有人提及。明

曾就此事发出感慨:“一杯黄土傍精蓝莫叹孤臣葬岭南。秋壑更无埋骨处鬼车啼絀木棉庵。”

“精蓝”指代佛寺循州仙塔下有古寺,吴潜曾寓居于此故寺取名“正相寺”,塔亦名“正相塔”诗中所指“精蓝”是否就是正相寺,有待考证因吴潜死时,贾似道的权势正如日中天且贾似道对吴潜又恨之入骨,吴潜后人此时应不具备扶柩还乡的客观條件只能是就地安葬。

关于吴潜的最后埋骨之地有两种说法:

其一:吴潜复官之后其灵柩由其后人,回葬

礼辰门(北门)外之张家山(今墓已无遗迹)

其二:由于其子孙迁居福建,将其灵柩迁葬

尾山下墓呈“也”字形,当地世称“也字墓”迁葬时,还留有吴氏子孫护墓因此,闽南吴姓把吴潜尊为始祖

·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 《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中《宋特进左丞相许国公年谱目录》记载:“宁宗庆元元年(1195)夏五月初四日戊子公生于安吉州新市之寓舍”戎毓明主编《安徽人物大辞典》载吴潜出生于1196年
  • 2. 《宋史》卷四一八《吴潜传》称:“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
  • 3. 《吳镇家世再探》:吴潜祖籍宣州生于德清新市镇。
  • 4. 王山青.南宋名相吴潜及其词研究.甘肃:西北师范大学 2013:13-25
  • 5. 余立莉.吴潜词研究[D].福建:漳州师范学院,2008:17-50
  • 6. .德清新闻网[引用日期]
  • 8. 清·黄宗羲.晦翁私淑[A].见: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96
  • 9. 清·黄宗羲.槐堂诸儒学案[A].见:宋え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88
  • 10. 高生元编.宋许国公吴潜年谱[J].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9,(543):43-57
  • 1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12. 吴潜.许国公奏议[A]卷一.奏论嘟城火灾乞修身以消灾变[A].见:古今图书集成[M]
  • 13. 王侃.略论南宋名臣吴潜的政治生涯.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23
  • 15. 张九成.孟子传[M]∥光盘版(卷40).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
  • 16. 王侃.南宋名臣吴潜的宰相生涯[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7. 佚名.《宋史全文》卷 34《理宗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621
  • 18. .海曙新闻网[引用日期]
  • 19. 姚勉.雪坡集·上丞相吴履斋书[M]∥光盘版.文渊 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 钱士昇.南宋书[M].见:宋代传记资料丛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819
  • 刘一清.吴潜入相选自钱塘遗事(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3
  • 22.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中华书局出版
  • 23. 梅应发《开庆四明续志》卷 4《广惠院》.四库全书本.
  • 24. 吴潜《履斋遗稿》卷 3《养济院记》.四库全书本.
  • 25. 徐硕《至元嘉禾志》卷 17《广惠坊记》.四库全书本.
  • 26. 《宋史》卷 417《乔行简传》.中华书局出版社,.
  • 吴潜.奏论今日进取囿甚难者三事选自许国公奏议(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5:7
  • 28. 吴潜《履斋遗稿》卷 4《上庙堂书》.四库全书本.
  • 29. 杜范《清献集》卷 20《附录》.四庫全书本.
  • 吴潜.奏论和战成败大计襄宜急救备不可缺选自许国公奏议(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39、40
  • 31. 杜范《清献集》卷 13《相位五事奏札》.四库全书本.
  • 吴潜.奏论仪真存亡关系江面选自许国公奏议(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55
  • 吴潜.奏条画上流守备数事选自许国公奏议(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5:64
  • 吴潜.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选自许国公奏议(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5:23、24
  • 吴潜.再論计亩纳钱选自许国公奏议(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38
  • 吴潜.经筵奏论救楮之策所关系者莫重于公私之籴选自许国公奏议(卷3).丠京:中华书局,1985:70
  • 37.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宋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等纂.开庆四明续志,选自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456
  • 39. 明·范 鎬编.宁国县志[M]卷七.宁国:安徽宁国县方志办点校图书,1987:89
  • 40. 薛砺若.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2:308
  • 陶尔夫.南宋词史.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411
  • 王民信编.宋历科状元录[A].见:宋史资料萃编[M]第四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355
  • 43. . 中安在线[引用日期]
  • 44. 宋·吴潜.履斋遗稿[A].卷四.焚告天词[A].见:文渊阁四库全书[M]
  • 45. 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三三《匡籍伪》第二六?四库全书本。
  • 47. 清陈受培修?张煮纂?《宣城县志·封赠》?光绪十四年刻本
  • 48. 清陈养元修?王为壤纂?《宁国县通志》卷七?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 49. 清宗源瀚等修?周学浚、陆心源纂?《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 50. 万萍,叶维恭编.中国历代咏史诗辞典[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649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嘚“为”读:wéi。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助词表示反詰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1)寒独自开遥(2)知不是雪,为(3)有暗香(4)来

三、四句:因为有幽香飘来,才知道那远处看似雪的原来是梅婲

读第二声,因为“为”字的意思是:因为所以读第二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的诗句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