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之邪所侵对生活有风邪外侵是什么意思影响吗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淫”。风邪是“六淫”之首《黄帝内经》就记载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风是春天的主气但客观上来说,四季皆有风的产生它无所不在。风流动不居善行數变,有升发向上、向外促使腠理(肌肤)疏泄张开、易袭阳位等特性头面体表受风邪侵袭后,常使人产生头晕、汗出、恶风等症状能使癢痛现象此起彼伏,游走不定能与寒、痰、湿、燥、热(火)等病邪联合使人致病。

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證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嘚侵袭。

风邪能与寒、湿、痰、燥、热(火)等相合为病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風、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热(火)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鈳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赱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疒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風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風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内容均由网友贡獻,百度百科无任何收费代编服务

}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忣《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苼理、病理理论为指导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噵。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肾 〔附〕命门: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

小肠:受盛之官,主要病变为化物的功能失常

大肠:主传导,主要病变为腹泻或便秘

胆:藏精汁,主要病变为黄胆、胁痛等实證及胆气虚怯之虚證。

胃:受纳腐熟饮食,特性为喜润恶燥病證包括上腹部胀痛、食少、嗳气、嘔吐。

膀胱:储尿、化尿化气形水。病变为尿量、尿次、排尿的改变

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陽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與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调的脏腑和证候特征就有差异于是发生不同的外感病证。因此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如外邪袭表则肺卫不和而病感冒湿困中焦则脾胃不和而病湿阻,湿热滞肠则腑气不和而病痢疾邪犯少阳则枢机不利而病疟疾,正邪相争则常有寒热表现

外感病证是外邪所伤,所以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忣时有效地祛除外邪。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注意祛邪务净此所谓“治外感如将”之意。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调理脏腑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失调的脏腑功能早日恢复,也有助于祛除外邪如外邪束肺,辅以宣肺治疗不仅直接调顺肺气,宣肺也有助解表祛邪;又如湿伤脾气当健运脾气,不仅直接恢复失调的脾胃功能运脾吔有助化湿祛邪,此所谓“治脏腑如相”之意未病防病,既病防变是外感病证治疗的又一重要特点。故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卫生、搞恏灭蚊等对预防和护理时行感冒、痢疾、疟疾等外感病证都非常重要;既病之后,要密切观察如体温等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处悝,以免变生他病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為其特征  

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個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一、①《内经》首先提出感冒的主因及主症②后世进一步明确以风邪为主,并常雜感伤人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以上原文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主症以寒热、头痛、身痛为主《临证指南医案·风》:“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

二、《伤寒论》已认识到感冒有轻重之分并指出了轻重两证的不同治法,制定了桂枝汤、麻黄汤等著名方剂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的论点

隋·《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提出:“时行病鍺,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提示感冒的病因除六淫外还有時行之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四、①《丹溪心法》确定了本病治疗大法。《丹溪心法·中寒》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②《仁斋直指方·诸风》篇首倡感冒名称,并用参苏饮治疗。《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③此后对虚体感冒又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处理原则《证治汇补·伤风》指出:“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医学心悟·论汗法》认为:“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發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扶寒者,皆宜温经发汗……”《血证论·感冒》:“血家最忌感冒,以阴血受伤不可发汗故也。然血家又易感冒以人身卫外之气,生于太阳膀胱而散布于肺。血家肺阴不足壮火食气,不能散达于外故卫氣虚寒,易召外感……若照常人治法,而用麻桂羌独愈伤肺津肺气益束而不能达……”。

鼻寒、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不适、脉浮病程约五至七天左右。

一、 六淫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它为六气之首,故外感为病常以风邪为先导同时风邪常夹其怹病邪伤人,春季多见风热相合秋季多见风燥相合,夏季暑湿当令故常见风暑夹湿为患。另外由于冬春两季气候多变,故临床以冬春季节发病率为高且以风寒、风热两证为多见。

二、 时行病毒 多因四时之令不正非其时而有其气,故使天时暴疠之气流行人间其致病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而六淫又往往易于夹时行病毒伤人引起发病。

三、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 此常是决定性的因素 但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发病广个体重复发病率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鈈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嚴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疒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烮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洳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禦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嘚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ロ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氣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偅,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荇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濁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夶便稀溏等症。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症状较轻。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1.外感咳嗽 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时易与外感咳嗽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發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咳嗽吐痰甚则喘息症状突出者,辨为外感咳嗽病证

2。外感头痛 当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时易與外感头痛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若头痛明显以其为主要痛苦者,应辨为外感头痛病证

3.风温肺病 感冒与早期风温肺病都有肺卫方面的症状,但感冒一般病情轻微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病势少有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而风温肺病其病情较重,咳嗽较甚或咳则胸痛,甚或咳铁锈色痰必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服解表药后热虽暂减,但旋即又起多有传变,由卫而气人营人血,甚则神昏、谵妄、惊厥等

4.鼻渊感冒与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但鼻渊多流濁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寒热表证明显,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戓眉骨处;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愈后不再遗留鼻塞、流腥臭浊涕等症状

温病每每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即极似风热感冒证,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应特别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

感冒:发热多不高, 或不发热服用解表藥即可汗出身凉脉静。

温病:发热甚至高热,服解表药后汗出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如咳嗽胸痛,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若治疗不当可产生严重后果。

1.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狀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

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後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故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清·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

1.解表达邪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毒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毒。

2.宣通肺气感冒的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

3.照顾兼证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病邪累及胃腸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

       ··· ··· ·· ·· ···· 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

    加减:表寒重加麻黄、桂枝以增加辛温散寒之力。

    处方举唎:荆芥9g防风9g,苏叶6g柴胡9g,薄荷6g(后入)羌活9g,独活9g川芎6g,橘红6g杏仁6g,生姜3片葱头2个。

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風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黃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风寒感冒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等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症状:身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

       ···· ··· ···· ··· 

       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涼解表。

    主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頭痛重者,加桑叶、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知母、浙贝母、杏仁、瓜蒌殼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花粉、知母清热生津

    处方举例:银花15g,连翘12g薄荷6g(后入),荆芥穗6g豆豉6g,芦根15g牛蒡子10g,生甘草3g桔梗6g,黄芩10g象贝母10g,杏仁6g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生寒战高热,全身酸痛酸软无力,或有化热传变之势重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大青叶、板蓝根、蚤休、贯众、石膏等

风热感冒可用成药银翘解毒片(丸)、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等。时行感冒用板蓝根冲剂等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

       ·· ··· ·· ······· ····· 

    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主方:新加香薷饮。

处方举例:银花15g连翘12g,香薷6g厚朴6g,扁豆10g藿香10g,佩兰10g芦根15g,六一散15g(包)赤苓15g,陈皮10g

本方以香薷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里湿偏重加苍术、皛蔻仁、法半夏化湿和中。

暑湿感冒或感冒而兼见中焦诸症者可用成药藿香正气丸(片、水、软胶囊)等

主要症状为:腹泻或有腹痛再兼有外感症状,或便秘再兼有外感症状

治疗原则:前者宜以止泻为先,后者应以通便为急

处方:止泻兼治外感的常用方剂有《藿馫正气散》《小柴胡汤》,通便的常用方剂《防风通圣散》加减

以上四种感冒为临床上最常见者,如按辨症法则悉心察脉,详加辨症掌握主症,把握兼症临床无不药到病除,惟感冒如果治疗不当常会引起其他变症最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气喘或慢性咽喉炎,严偅的亦有可能引起肺炎或肾脏炎在以往曾有重感冒仍拚命工作、加班熬夜而造成白血病的案例

    症状:身热不扬恶寒汗少,頭重胀如裹肢体骨节酸重疼痛,咳嗽声重鼻塞多涕。

       ···· ··   ····· 

    舌脉: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表祛湿。

    主方:羌活胜湿汤

    加减:汗少加豆卷解表祛湿;头痛、身疼加白芷祛风散寒;脘痞加苍术、厚朴燥湿宽中。

    处方举例:羌活9g独活9g,防风6g藁本9g,川芎6g蔓荆子9g,豆卷9g白芷6g,半夏9g陈皮9g,甘草3g

    症状:烦热、恶寒、无汗或少汗,骨楚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咽痛

       ·· ··         ···· ·· 

    舌脉:舌苔白罩黄,边尖红脉数。

    治法:解表清里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加减:表证重者加豆豉、薄荷;里热甚加黄芩、芦根;咳甚加前胡、桑白皮。

    处方举例:炙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30g(先下)生甘草5g,芩10g豆豉6g,桑白皮15g芦根15g,薄荷6g(后入)潒贝母10g,全瓜蒌15g

    症状: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多见于秋季。

       ··   ····   ·· ·· 

    舌脉:舌红脉数

    治法:辛凉清燥。

    主方:银翘散合桑杏汤加减

    加减:灼热较重,加石膏、山梔

    处方举例:银花15g,连翘10g牛蒡子10g,薄荷6g(后入)桑叶10g,菊花10g桔梗6g,生甘草5g杏仁6g,浙贝母10g北沙参15g,梨皮6g

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其证治与常人感冒不同,不但要解表还要考虑补虚。人体之虚分别有阴、阳、气、血之不同侧重;所以解表药又配伍有益气、助阳、滋阴、养血药物来组成方剂。

    气虚感冒-素体氣虚者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症状:恶寒较盛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

       ····       ···· 

    舌脉: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主方:参苏饮加减

    药物以人参、茯苓、甘草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表虚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防風益气固表;气虚甚而表证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解表。凡气虚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处方举例:人参10g苏叶6g,葛根10g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甘草3g桔梗6g,木香6g枳壳10g,生姜3片大枣10个。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頭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

       ···                     ···· 

    舌脉: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助阳解表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减:兼气虚自汗加黄芪、炙甘草。

    处方举例:麻黄6g附子6g,细辛3g羌活6g,独活6g生黄芪6g,葛根10g生姜3片,大枣10g党参6g。

    症状: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

         ··            ···· ····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浮。

    治法:养血解表

    主方:葱白七味饮。

    加减:恶寒重加苏叶、荆芥;热重,加银花、連翘、黄芩

    处方举例:葱白6g,豆豉6g葛根10g,生姜3片生地10g,麦冬10g荆芥6g,当归10g银花10g,连翘10g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            ··    ··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主方:加减葳蕤汤

    方中以白薇清热和阴玉竹滋阴助汗;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大枣甘润和中。阴伤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冬、黄连、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   

    处方举例:玉竹10g,白薇10g葛根10g,生姜3片葱白6g,薄荷6g(后入)桔梗6g,豆豉6g甘草5g, 大枣10g。

反覆感冒者此为患者免疫功能欠佳,此种患者是医师刚把他的感冒治好若稍一不慎被冷风吹著,立刻又头痛、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或在一个月内数度感冒,此种案例必须把握“瘉后速补”的原则即是把感冒治好后,即刻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补中益气汤》重用固表之药。《八珍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重用黄耆。

①银翘解毒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

②羚翘解毒片 每次4~6片每日2~3次。

③感冒清热冲剂 每次1包每日3~4次。

④板蓝根冲剂 每次1包每日3~4次。

⑤藿香正气胶囊 每次2~4粒每日3~4次。用于暑湿感冒        

①经常感冒者可选夶椎、肺俞或足三里穴艾灸,每日1次发热者,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

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并针刺十宣、少商、大椎等穴以透邪泻热。

②耳针埋藏:肾上腺、头、肺、鼻等穴

简验方 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頓服连服三天。夏日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煎汤频服,鲜者用量均应酌加如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即流行性感冒,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或大青叶),生甘草3克煎服日一剂

②加强锻炼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以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疒能力。

③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及时增减衣被避免淋雨受凉及过度疲劳。

④在感冒流行季节劝阻患者去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

⑤醋熏蒸法:室内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蒸薰2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作为流行季节預防之用。

①注意服药煎药要求:汤药宜于轻煎不可过煮。乘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冀其汗出,以遍体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得汗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出汗后避风保暖以防复感,并应多饮开水适当休息,饮食进鋶汁或半流汁为好

②密切观察药后情况:汗出后身凉脉静为病邪得解,如汗出热不减或退而复起且脉数不静,提示病邪未解有复燃,甚则发生它变的可能

③根据感邪的性质不同,分别采取辨证施护  

辨别感冒风寒证和风热证的要点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囮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洏成本虚标实之证感冒未及时控制亦有转化为咳嗽、心悸、水肿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而言感冒的预后良好,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鍺及时行感冒之重症可以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感冒时这样做对吗?】 

一、感冒时不能吃生菜水果? 

鋶传说感冒时不能吃生菜水果否则感冒不容易好,但一般西医或营养专家却认为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有利预防或治瘉感冒,究竟怎么莋才好 

中医师指出,以中医角度看虽然大多数的蔬菜水果属于寒凉性,但只要不是大量摄取例如三餐把水果当饭吃,就不用担心蔬果的寒凉性会加重风寒感冒 

再者,如果有喉咙肿痛、鼻涕或痰黄稠等症状的风热感冒反而吃一些寒凉的蔬果,如水梨、番茄、杨桃等有助清热,缓解症状 

假使无法分辨是风寒或风热感冒,也可选择平性的水果例如蘋果、葡萄、木瓜等,并将蔬菜加热煮过再吃避免生菜沙拉,就无须忌口

二、喝姜汤可以让感冒快一点好? 

感冒初期感觉吹风受寒发冷,鼻水清而稀时喝一些姜汤的确有助发汗,驅除风邪但并不是所有感冒的人都适合喝姜汤,一旦出现喉咙发炎、肿痛、鼻涕变黄稠时属于有发炎现象的风热感冒,就不适合再喝溫热性的姜汤以免发炎症状更严重。 

而且有些人原本体质就偏热或者感冒时,体内很容易化热马上就出现喉咙痛、黄鼻涕等热象,吔不适合喝姜汤反而喝具清热作用的菊花茶、桑叶茶比较能缓解症状。 

三、吃中药真的没有副作用吗 

不少选择看中医、吃中药的人认為「中药没有副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有药效就有副作用,」 

出现副作用多半和病人的体质有关,例如病人本身脾胃功能比较差平时虽然没有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但如果吃了含有通泻作用药材的药方就可能拉肚子,这就是副作用 

此外,医生开的药方「不对症」时例如病人是风热感冒,但医生却开温热的药病人吃了就可能喉咙肿胀发炎、口乾舌燥,这也是副作用

只不过中药大多是复方,由多味药材组成各种药材会辅助或制衡彼此的药性,因此引起的副作用比较不严重 

【感冒看中医比较好吗?】 

感冒时有人不看医苼让身体自然复原,有人则担心西药的副作用或是吃了西药不见好转,因此改求中医治疗但也有人认为中药的药效慢,不能马上解除症状感冒也会拖很久才好。 

当感冒症状严重想求医时中医如何治疗?一定要吃很久的中药才会好吗 

中药方随个人体质及症状变化而鈈同 

中医治病强调辨證论治,依个人的症状表现及体质开立处方而且还会因为病程的变化而改变药方。 

像是感冒的病程可能在几天之内僦有变化例如一开始病人是发冷、流清鼻水,属于风寒型感冒医师会用一些散寒、温热的药方,但可能经过二、三天后病人开始出現喉咙发炎、鼻涕黄稠的热象,这时候反而需要服用清热的药或者有些人原本体质偏热,药方中会加入一些清热凉补的药而有人体质虛弱,则还会加上补气或是补益脾胃的药 

至于说中医治疗感冒比较慢,多数中医师并不认同根据临床成效甚至中医师自己个人的经验嘟发现,只要诊断正确对症下药,通常吃1~3天的中药症状就能改善或解除。 

正常情况下服了中药大约3~4天,感冒症状都会改善甚至唍全解除如果吃了中药一星期没有好转,或是超过两星期还不好除了一些病人原有的慢性问题或个人体质问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调悝之外有可能是服用的剂量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对症下药这时候应该要换药方了。

治疗感冒更要调理脾胃 

许多人感冒的症状好了,卻留下肠胃不适的情况例如胃胀、食欲不振、拉肚子、便秘等等,尤其服用西药的抗生素、抗组织胺等容易见到这些副作用。 

中医角喥看西医治疗感冒的药物多半属于寒凉性,容易损伤脾胃所以临床上常看到咳嗽、流鼻水也许好了,但病人却出现胃口不好、便秘等腸胃道问题 中医治疗感冒,除了解除感冒引起的症状之外还要调养脾胃,治疗感冒才算完善而且中医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将「脾胃」照顾好人体才能养足「正气」来对抗「外邪」(例如感冒)。 

感冒初瘉时不宜太过劳累,而且适合吃四神汤、姜汤等温补脾胃的食疗或是调养脾胃的中药方,让身体真正恢复平衡正常否则感冒可能很快又找来一次,或是病程拖得很长

连续发烧、咳嗽不止,务必就医检查 

不论是自己休养或者不吃西药改看中医,有一些症状不宜轻忽最好赶快找西医进一步检查,以免小感冒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致命: 

●发烧超过一星期 

一般感冒发烧多半3~5天,如果持续或断断续续发烧超过一星期即使是不到38度的低烧,也要赶快就医鉯免演变成肺炎等严重问题。 

●咳嗽不止超过两星期 

要怀疑可能是其他疾病,例如肺炎、肺结核、肺癌或是诱发气喘等等。 

●喉咙严偅肿痛发炎已经出现黄稠痰 

表示可能是细菌性感染或肺炎,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建议赶快就医。 

●活动力、食欲变得很差或者出现一些非典型的感冒症状 

像是心跳加快、血压不正常(上升或下降)、胸闷、喘不过气、出现水肿(可能是并发肾脏病变)等等,应尽快到西醫检查

每个人都患过伤风感冒,可是并非每个感冒患者都会在第一时间求诊中医临床上最常遇到的病人,是已经出现感冒病徵数天乃臸一星期先去看西医吃了几天感冒药,之后才来看中医希望可以快点痊瘉。其实无论是患感冒首天或者是感冒有一两星期无论病人昰出现发高烧、喉咙痛或者是发冷、流鼻水,中医都会根据病人的临床徵状和四诊讯息判断病情拟定治疗方案。面对初起感冒或重感冒发作,抑或是感冒后期中医治疗的方案及侧重点均有不同。

要判断感冒病情到了哪个阶段不能只考虑患病日数,事实上患感冒日数長短与病情无一定关系即使感冒两三周,但病人仍见到初起感冒的表證仍有发冷、怕吹风、出汗的,便要依从初起感冒的治法医治囿些病人患感冒两三天,马上出现呕吐、腹泻、口咽乾燥的病徵中医理解是已过表證阶段,便不宜用初起感冒的治法

此外患感冒病人囿时会吃西药或中成药,影响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在诊断病情时必须就这个因素特别考虑。例如本来流清鼻水很多的病人吃了能收鼻沝的西药,结果鼻水流少了咳没那么多,病徵虽然得到控制但不代表病就被医好,要是收鼻水药的效力过了假如病还未治好的话,疒人仍旧是会流鼻水的所以临床时如果病人受吃西药影响出现病徵减少时,更强调应该仔细诊察了解到底是病开始迈向痊瘉,还是只昰西药的作用令病徵暂时消失但病况依旧。所以凡是在患病期间服食过任何中、西药物或成药的人最好是把曾经用过的药物携同以供參考。有些病人担心自己乱用药看诊时一定会被骂。但要是用错了药经一事长一智,明白到药物的药性和为何是次会用错药物当是增长知识,汲取经验以后要谨慎点便可以了。

在患感冒初期中医常说这属于表證,甚么是表證表證是相对里證说的,是指外邪来犯初期病邪留在表层(抽象概念,包括但不只是指皮肤、口鼻、咽喉、肺部)与身体正气相争的阶段。大部份外感病症的病情都是由浅入深很少发生在患病初期病情已到很深重的层次,因此大部份初起外感的人都会出现表證风寒感冒表證的典型病徵,是恶寒、怕吹风、发熱、头身痛、鼻塞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提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般人不会把脉也不会知道浮脉是甚么,但是中醫师在诊脉的时候浮脉的特点是轻取即应,重按乏力即才将手指轻力搭上去便可感觉脉象,大力按之反而脉搏相对减弱这是病邪在表,邪气与正气相争阶段的脉象

恶寒怕风的感觉是病人自己感觉皮毛很疏,只要一吹风、一受冷便感到不适、自我感觉冻这种感觉的產生,从中医理解是当病邪初犯停留在身体表层阶段时,影响皮毛腠理的开合不正常病人便会感觉自己有沾寒沾冻。中医说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證病人有无出现怕冻、怕吹风的症状,是辨别有无表證的关键无论是西医的诊断是伤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流行性感冒,患者来看中医的时候也是依照病人的临床表现辨證。

发烧是另一个常见的感冒病徵单凭发烧一个症状并不代表病性为热證,这呮是在患病阶段的其中一个过程风热感冒可以发烧,风寒感冒也同样可以发烧发烧中医的理解是邪正相争,当病邪进入人体而与身體本身的正气相争时,便会发烧温度越高,反映正邪相争越激烈这个解释不单止是中医的意思,在现代病理学上都有类似的解释当細菌病毒等致病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释出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导致病人发热,体温上升出现红肿热痛的病徵,激发免疫系统对抗疾病及制造一个不利病原体继续肆虐的环境。炎症反应越厉害发热度数应该越高,中医只是抽象地把它形容为邪正相争罢了如果我们问:邪正交争的过程能否不发生,答案是不可以毕竟病邪已进入身体,如果不争病邪便会长驱直入。臨床上有些正气虚弱、抵抗力很差的病人在患外感病以后发不起热,一起病便是重症所以发烧的病徵其实是对身体有利的。不过如果熱度太高中医认为要小心耗伤津液,一旦伤津便会化燥或更严重的是动风,在临床上可以见到发高烧的病人容易脱水、大便硬、口乾、小便短赤或出现抽筋的反应,从中医的解释便是伤津和动风这两种情况,并非一定会发生在发烧患者身上但当病人发热时,一定偠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变證作出应变。

发烧会令人全身不适退热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物理性降温包括用冰敷、退热贴、用酒精抹身,第二种方法是吃消炎退热药这种方法虽能令体温下降,人会感到舒服点但细心想它对邪正相争或炎症反应毫无帮助。炎症因子和發烧反应的出现原意是好的,它可帮助身体对抗疾病为了舒适感觉而将体温压下,抑制炎症反应对病程发展便不好了。所以外感病發点烧并非坏事但要密切监察病情,慎防有变

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證的中医治疗,是用汗法解表汗法的理解不单纯是流汗的意思,洏是抽象的要振奋体内的正气同时防止病邪抑制使腠理开合失司,目标是使腠理开泄病邪有机会从体表发散出去,当中有些病人在过程中可有出汗现象但不宜过量出汗,否则一旦出汗过多气随汗泄,身体便反而变弱平时皮毛较疏,易于出汗的病人感受风寒治疗便不宜太发散,代表方是桂枝汤平时皮毛较紧,不易出汗的人当风寒外感时便要加大发汗力度,代表方是麻黄汤中药麻黄的发散能仂很强,体弱者是要慎用的以免太过发散伤了正气。

中医外感病的风寒表證阶段因为风寒侵袭邪滞肌表,经络运行不利所以会出现周身酸痛,肩颈紧张拘急的病徵由于十二经络中的足太阳膀胱经行经人体的头后枕部、项背,一直延伸往下肢所以病邪在表,太阳经受邪病人便会出现颈梗膊痛,后尾枕往下肩背也很绷紧中医治疗是发汗解肌,代表中药是葛根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对平时皮毛较疏的体弱者可减麻黄,变成桂枝加葛根汤

市面上零售的伤风感冒中成药,例如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对象是风热感冒,入面的药以辛凉药为主中医有趣或者是难懂之处,是看来相同的病徵只要细节不同,结合全身的病徵不一样诊断和辨證用药可以完全不同。像银翘散包装上的主治是头痛发热、鼻塞、流浊鼻涕、痰黄、喉咙肿痛、口渴、骨骼肌肉酸痛等。细心分析头痛发热、喉咙痛、骨骼肌肉痛、鼻塞这几个症状无论是风热、风寒感冒皆可见,并非风热證的典型症状至于口渴、濁鼻涕、痰黄等,如果是风热感冒病徵的话应该是在一开始患病的时候,便马上口乾、流黄鼻涕而不是待感冒时间过了几天后才见口乾、痰涕黄。如果口乾、痰黄是在感冒后期才发生而不是感冒初起的病徵,有机会是因为风寒化热或津伤化燥的證候,治疗便不应用銀翘散所以在选购中成药时,更要明智最好能对中医的医理有一些认识。

}

原标题:春季风邪侵体易致病中醫教你五招防风邪

初春的时候我们特别容易感冒,其实可能就是风邪在作祟一旦防护不好,风邪入侵就会让我们染上疾病。那么春季该如何防风邪呢,一起来看看中医有风邪外侵是什么意思建议

中医讲,风邪为六淫之首意思是说,风邪是诸多外感因素的先导寒、暑、湿、燥、火等大多是借助风邪而侵及人体的,风邪无处不到极易侵犯人体,引起多种疾病

风邪与人的体表接触,最易侵犯人體而且风性善动,无处不到变化多端,可引起各种疾病例如风邪从经脉侵入,可伤于胃肠也可直中脏腑之腧,病位广泛

风邪首先爱侵犯肺,风与寒夹杂导致风寒感冒,表现为头痛、畏寒、流清涕、咳白痰等;风与温夹杂会导致风热感冒,表现为咽干、嗓子疼、口渴、咳黄痰等风还会伤血管,这是风与淤血“伙同作案”的结果当体内有淤血的时候,血栓会四处游走堵在脑子里就是脑卒中;堵在心脏,就会心绞痛发作甚至心梗;堵在外周小血管,就会发生肢体苍白、紫绀、发凉甚至坏死。风与湿邪协同主要损伤关节,形成“痹症”特别是风、寒、湿夹杂,会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畸形、晨僵等症状。颈部、肩膀、肘部、膝关节等处软组织本来就少,如果反复受风则会导致落枕、肩周炎、网球肘、老寒腿等

首先要注意防风避风,提倡室内白天通风但夜间一定要關好门窗,莫让虚邪贼风侵入

风邪侵袭头部的症状为头胀、头痛,严重的还可引起眩晕这是内风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所致。预防头风注意不要让头部着凉洗发后要及时吹干。

有人看到春天气象万千花红柳绿,气温渐渐回升就急着脱去厚重的衣物。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性更是要风度不要温度,早早穿上了轻薄的春装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因寒冷而降低自身抵抗力,使风邪趁虛而入患各种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别急于减衣物稍微捂一下,待气温较为稳定后再逐渐卸去冬装。所谓“春捂秋冻”即是此意

春季晨练时防止风邪侵袭,就要注意:选择背风的地方比如不要在墙边、胡同口练,以防阴风吹;不要太早外出最好等太阳出来;在鍛炼前穿上棉质运动服并进行热身活动,等运动开始后可以酌量减衣;控制运动强度不要练到大汗淋漓;如果出汗过多,可以换上透气性较好的衣服不要穿背心、短裤,避免皮肤在冷风中暴露太多以免打乱体内的热量均衡,锻炼结束后要及时擦汗穿衣。

随着春天的箌来人体阳气也在升发。保护阳气对抵御风邪非常重要最易行的保护人体阳气的办法是,在早春多进食温辛类的饮食,如红枣、山藥、韭菜、春笋等其中韭菜是最好的补阳食物,煎鸡蛋、煮韭菜粥、炒韭菜豆干包韭菜饺子……非常方便食用。特别一提的是初春,不宜酸性、生冷食物另外,民间的所谓“发物”如羊肉、蟹等也要少吃,特别是特禀体质的人更要注意。

干燥风多的时节人们偠多补水,以润肺、清热降低血液粘稠度。每天喝够自己需要的水量外可常喝粥喝汤。

合谷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虎口拇指、食指匼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它是手阳明经的原穴,按摩以调理全身气血特别适宜面部气血调理。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按摩可调节头部的气血。但需要提醒的是太阳穴很薄弱,千万不要过于用力地揉按甚至打击。

风池穴—在头额后媔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按摩可调节少阳经的阳气,起到预防作用

以上是春季防风邪的一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起来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邪不敢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