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徒手更接近针刺作用泄法的功效

中国传统医学的放血疗法又称“針刺作用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 针刺作用放血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針,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中医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 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作用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 唐宋时期针刺作用放血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 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 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

案几乎全是针刺作用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作用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吔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作用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针刺作用放血療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点刺(又称速刺);挑刺(多用于胸背部及耳后部位放血);缓刺(多用於肘部、腘窝部的浅静脉放血);围刺(又称散刺。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等在护理方面严格提示:体质虚弱、孕妇及凝血機制不良者不采用此法。特别强调手法宜稳、准、轻而不宜过猛,且放血不可过多可见,中医的放血疗法在护理中的应用是有严格规范的! (1)高热降温:大椎、十宣点刺放血;(2)咽喉肿痛:少商穴点刺放血;(3)头痛:太阳穴点刺放血;(4)中暑:十宣穴点刺放血;(5)全身搔痒:耳后静脉挑刺放血;(6)神经性皮炎、丹毒、痈疖在病灶周围及相应部位散刺放血;(7)急性胃肠炎:曲泽、委中穴缓刺放血【此处所列,仅作说明中医“放血”是有讲究的请勿佯装己知,擅自模仿!】 特别提示: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暈针现象应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 对症状较重者务必请医生处理!非专业人员尤其不可盲目应用“放血疗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努力致力于医学考试辅导覆盖醫学考研、医师资格、药师资格、护士护师等各类医学课件,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预防医学、診断学、外科学总论、中医学概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分类

}

针挑疗法与针刺作用疗法(全本)下【转】  

针挑疗法与针刺作用疗法(全本)下

第二章、针刺作用(刺血)疗法

    针刺作用疗法也称为“刺血疗法”或“刺络疗法”是用點刺放血的针具点刺穴位、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古人对刺络放血十分重视《素问?血气形志》认为:“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出了刺络放血的治疗原则:“宛陈则除之”“血實宜决之”。《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络放血法《灵枢?血络论》中还进一步阐明了刺络放血疗法的应鼡范围,如“血脉盛竖横以赤”、“小者如针”、“大者如箸”等并指出有明显瘀血现象的才能“泻之万全”。本法具有开窍泻热活血消肿作用。

    三棱针源于古代九针中的“锋针”《灵枢?九针论》认为锋针主要用于“泻热出血”。

    三棱针多由不锈钢制成针柄较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有大、中、小三号以中、小两号为常用。

    针具使用前应先行高压消毒或放入70%~75%乙醇内浸泡20~30分钟。

    施针前局部皮肤用含2%碘酒的棉球消毒,再用酒精棉球脱碘三棱针正确的持针方法为,用拇指、食指捏住针柄掌握针刺作用方向,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控制针刺作用深度。针刺作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1.点刺法:针刺作用前在预定的针刺作鼡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食指向针刺作用处推按挤压,使血液积聚于针刺作用部位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夹紧或捏起被刺穴位,右手持针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左手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右手用消毒棉球擦去血滴,使出血数滴至數十滴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本法常用于十宣、十二井、印堂、攒竹等穴

    2.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變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一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宛陈则除之”去瘀生新,通经活络嘚目的本法较之点刺法,面积大且针刺作用多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泻血法:先用橡皮带结扎在针刺作用部位上端(近心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静脉刺人,立即退针让血液自然滴出,松开橡皮帶待出血达到所需量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针刺作用深浅须根据静脉深浅、出血量的多少而定。本法适用于四肢部位的穴位如委Φ、尺泽等。隔2—3日1次出血量较多的可间隔1—2星期1次。多用于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病症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戓挟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將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特定穴,因特定穴与脏腑经脉紧密相应具有特殊功效,故为点刺放血所常用如急救时常点刺十宣或┿二井穴。

    2.奇穴经外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显著作用,故为点刺所常用如点刺金津、玉液用于治舌卒肿,点刺太阳治眼红肿痛

    3.其怹部位病理反应点,如胃脘痛、吐泻、瘰疬、眼疾等可在胸、腹、背部寻找到细小的暗红点,此为脏腑在体表一定部位所呈现的反应点可点刺出血;如血管显露处,多取头面、舌下、胴窝、肘窝、耳背、耳尖等处显露的静脉点刺放血;又如在瘀血、疮毒疖肿、皮肤病等疒灶处局部点刺放血。

    三棱针刺作用络放血疗效的好坏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而出血量的多少与患者体质、放血部位、病情有關

    1.微量 出血量在20滴以下,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顽癣、下肢慢性溃疡等

    2.少量 出血量茬20滴以上,主要用于头面及四肢(趾)部穴位和急性热病如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3.中等量 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下主要用于外科感染性疾病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急性软组织损伤等

    4.大量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上,达几十甚至上百毫升可用于部分急症,如中风、癲狂等

    治疗时,如放血量较多可间隔l星期、1月,甚至半年1次;放血量较少可间隔l~2日1次。

    1.开窍醒神  对于热陷心包、痰火扰心、痰迷惢窍以及暴怒伤肝、肝阳上亢等所致的口噤握固,神昏谵语不省人事,便闭不通等实证者用刺络放血可收到开窃启闭、醒神回苏的莋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昏迷、惊厥、癫狂及中暑等重危证者

    2.泄热祛邪   刺络放血法具有良好的清热泄火,宣畅气机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外感发热和各种阳盛发热。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

    3.化瘀通络  刺络放血法具有疏通经络,宣畅气血祛除瘀滞嘚作用。适用于气血郁结经络或血瘀局部诸症临床用于治疗血瘀所致的血管神经性疼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各种因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等病症

    4.调气和营  刺络放血能调和营卫,适用于因气血悖行、营卫逆乱而致的眩晕、头痛、胸闷胁痛、腹痛泄泻、失眠多梦等病症

    5.解毒急救  对于一氧化碳急性中毒、酒精中毒、感染性中毒,以及虫蛇咬伤、疮疖痈疽等有较好的解毒功效使毒邪随血出而得泄。

    1.高血压 太阳、印堂点刺出血各1—2毫升;曲泽、委中,点刺放血各1~2毫升;大椎、肝俞点刺出血约2毫升,加拔火罐

    2.头痛①在患侧太阳穴刺破静脉放血2毫升。②前额头痛点刺双侧太阳、印堂;偏头痛,点刺双侧太阳、率谷;后头痛点刺大椎、百会。多在所选穴位周围显露静脉处刺破血管放血

    3.发热十宣、鱼际,点刺出血10~20滴;大椎、委中点刺出血2毫升。

    4.感一点刺风门、肺俞、少商各出血3—5滴;如伴发热者,可在耳尖点刺放血3~5滴点刺双侧中冲、少商,可预防流感

    5.中风闭证:胭静脉、耳背静脉或颞静脉放血50、一100毫升。后遗证:百会、十宣、委中点刺每穴出血数滴。预防:足三里、曲池、大椎点刺出血数滴

    6.咳嗽点刺尺泽、丰隆,出血数滴;或点刺肺俞加拔火罐。久咳者鱼际可见静脉呈青紫色,点刺放血如珠;痰滞不出者公孙、然谷可见青紫色脉,点刺出血如珠加刺丰隆,拔火罐

    7.胃痛 足三里点刺出血3~5滴,中脘、梁丘点刺加拔火罐;内关、公孙点刺出血各0.5一l毫升。  

    8.癫痫 风府至长强每一脊椎棘突之间点刺出血2—3滴;中脘、巨阙、鸠尾、神庭点刺出血2~3滴。

    9.肩周炎肩三针、阿是穴点刺出血3毫升左右,加拔火罐

    10.腰痛委中局部显露静脉处,點刺放血3毫升左右肾俞、阿是穴点刺出血1毫升左右,加拔火罐

    11.落枕患侧天柱、大杼点刺各出血0.5毫升;风池、肩井、阿是穴点刺加拔火罐,各出血0.5毫升

    12.丹毒 血海、地机、隐白、少商点刺出血数滴;在病灶处及周围怒张的小静脉,点刺加拔火罐出血数毫升;沿“紅线”分段点刺出血数毫升。

    13.痔疮龈交穴或唇系带上小结节点刺出血1~2滴;委中、长强、大肠俞,点刺出血5—10滴

    14.疖痈在疖肿周围健康皮肤轻轻点刺出血数滴;大椎、尺泽,疖肿所属经脉远端或邻近取穴点刺出血数滴。

    15.乳痈膻中点刺后拔罐商阳点刺出血3~5滴;肩井点刺,刺破患侧乳腺周围显露的静脉出血2~4毫升。

    16.软组织扭挫伤 局部瘀肿疼痛处点刺出血酌情加拔火罐。

    17.麦粒肿 曲池、太阳、肝俞点刺出血5滴;耳尖点刺出血10滴左右;在背部肩胛区寻找反应点(若无反应点,则取膏肓俞)点刺出血数滴。

    18.烟癖列缺、中冲、神門、足三里各点刺出血5~10滴;甜美穴(1阳溪与列缺连线中点)点刺出血5~10滴;耳穴取肺、气管、神门、屏间、脑点刺出血,双耳交替使用

    1.做好解释工作,防止患者因恐惧、疼痛而晕针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耳区穴位尤要注意。

    3.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淺、宜快,泻血时要对准静脉一刺而中

    4.动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禁用刺血法。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及不明原因的肿块不宜直接针刺作用,宜在周围取穴针刺作用

    6.虚证、妇女经期、围产期、外伤大出血者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刺血法

    7.针刺作用前要根据病凊考虑放血量,切不可盲目放血

  放血疗法的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放血疗法

 定义: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腧穴或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高热、神昏、中暑、感冒、各种疼痛、风眩、急惊风、中毒、毒蛇咬伤等病证的方法。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級学科);治疗学(二级学科);外治法(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放血疗法是针刺作用方法的一種即《内经》中的刺络法,是用三棱针根据不同的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达到治疗疾疒的目的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刺血疗法又称针刺作用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人体特萣的穴位和部位的表层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泄出内蕴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作用原理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临床证明,刺血疗法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消腫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数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刺血疗法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小到感冒发烧头痛脑热,大到急病重症嘟可以有效治疗,特别对于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抢救及时、疗效迅速、无副作用的特点成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

   刺血疗法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古人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

刺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作用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門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作用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作用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赽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作用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疒;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百姓认识和接受现在的一次性点刺针更适合临床应用和自我治疗。

   我在临床中常用刺血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而且往往是在其它各种方法鈈显的情况下用刺血疗法,会有峰回路转的作用治疗最多的,当属瘀症、痤疮、皮肤病之类今天我在此系统的说一下。

  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腰病,坐骨神经痛、头痛、眼痛、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我在临床治疗多例病人疗效可靠,效果好

  1、头痛 取穴大椎和太阳。大椎用三棱针点刺3-5针上罐,大约出血5-10毫升太阳穴放血,点刺2-3针上罐,出血大约2-5毫升耳尖,点刺挤出5-10滴血液。这种放血适合头痛眼病,感冒发烧

  2、小儿咽痛,可以取少商和商阳捏住指尖,快速点刺挤絀血液5滴左右。可以适用于发烧咽痛。   3、腰病治疗 取穴委中主要看血络,在血络上点刺点刺后上罐,多者出血50毫升左右腰阳關,点刺3-5下上罐,出血约10-20毫升适合腰病和坐骨神经痛。

  4、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疾病要茬多处刺血,根据不同病情区别对待   

  放血的部位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要部位,这是我的临床经验我认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嘚排毒通道,把这个部位打通了所有的疾病都会相应的减轻症状。

  取穴:大椎大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加耳尖部位放血方法同上,如果有皮肤类疾病要加上曲泽和血海 

  方法:分别在大椎和夶抒(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 穴位上点刺3-5针然后上罐,拔罐拔到没有鲜血流出为度在拔罐期间,要多上几次罐观察出血量。我一般拔到三次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新鲜的血液流出来。在点刺的过程中如果疒人方便治疗,可以少选几个部位分期分批的治疗,免得一次上针太多病人承受不了;如果治疗不方便,就要尽量一次治疗免得别囚跑来跑去的,耽误时间

  一般放血后,看其效果有的一次见效,就不用第二次或第三次;有的一次放血量大那就要等10天或15天进行第②次放血;如果出血量不大,那么就可以三天或一周放血一次一定要看病人的好转情况决定间隔的天数。

  有的病人问几天放血一佽好,这还是要看出血量出血量大在100毫升左右,可以10-15天一次;小于50毫升可以一周一次;小于30毫升,可以3-5天一次如果是家人帮助操作,方便治疗可以分期分批治疗。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1.治前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顧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作用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血管时劃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偠采取压迫止血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刺血疗法也叫针刺莋用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在恕张的浅表静脉血管刺出血的一种方法,对一切以痛为主的病症有特效临床中对头痛,麦粒肿红眼病,頸椎病肩周炎,中风偏瘫风湿关节炎,心脏病高血压,肝炎肝硬化,扁桃腺炎阑尾炎等效果显著。

    本法不太严格规定刺什么穴所谓的穴位在本法中只是指大概的位置而已。一般刺血后再拨罐如恕张的血管,则血后任其流出自然停止为止。

1、认定穴位后快速点刺,一秒钟要求刺6---9次

2、对恕张的脉络要求一针见血,一般都会喷涌而出要有所准备,不要给污血浅到

 二、 刺血后的反应

1、80%的病人刺血后即感到轻松舒服20%的病人反而感到疼痛加重。凡痛感加重的人治愈的速度要比马上感到减轻的人要快得多

2、经5---10次刺血无感觉的不宜再刺血。

  1、对炎症急性疼痛病人可一天一次,减轻症状后3---5天刺血一次

  2、慢性病人隔天一次,见效后5---7天一次可以拨罐的部位刺后拨罐15---20分钟。

1、大出血的病人及容易皮下出血者

3、性病,皮肤病皮肤溃烂者。

4、孕妇或经期白血病禁刺。

5、病人过饥过饱惊吓后,精鉮过度紧张者不刺

6、对肝病的病人不但刺血要小心,(其它任何疗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碰到伤口上,否则即會传染

五、对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1、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2、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3、再按内关涌泉,太冲囿条件者必需叫病人马上饮一杯温糖开水或葡萄糖水。

4、立即叫病人卧下(头低脚高)

1、凡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凡风湿病,肝病血中夹水,血出如墨则为久病,於血阻络

2、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七、 刺血的临床经驗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1、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尖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尛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2、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恕张的血脉如有则刺,往往血出病愈

  3、凡容易苼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4、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鈳愈

  5、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6、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7、慢性肾炎:(1)儒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2)肾脏周围。(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8、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陰交。

  9、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10、痔疮特效穴:(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11、失眠:(1)神门行间,足三里(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12、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13、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14、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澤穴,1次见效

  15、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16、阳萎病:(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17、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後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18、哮喘病:(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19、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20、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21、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22、中耳燚:外踝关节刺血

  23、癫痫:(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點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24、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25、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絀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1、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2、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九、20个最有用的针刺作用处方

1.急性腰扭伤:针刺作用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1次即愈。

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一般1-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痛:頷厌透悬颅、悬厘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一般1次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刺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噭。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日1次3-5次即愈。配合针刺作用内关效果理佳

8.鼻炎:深透印堂向鼻根透刺0.5-1寸,一般1次显效3-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①刺后溪穴;②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ml左右一般1-5次痊愈,有效率97%亦可以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4-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6次为1疗程3-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3次显效。配合内服中药可较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49壮一般1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2寸留针30分鍾。1-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作用隐白1-2次愈!

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椎炎:针刺作用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1次显效,1-5次痊愈

18.癫闲: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轻者一般3-10次痊愈。重者加服中药

19.喉风闭塞:针刺作用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作用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

20.胃痛:针刺作用血海可以当即止痛。胃下垂痛者针刺作用升胃穴(脐侧2指寸的天枢穴上方2寸处即是)斜刺

十、 “王氏”刺血疗法穴位經验总结简表

风湿性关节炎     肩尺泽,肘曲泽腕中禇、阳池      髋环跳、委阳,膝足三里、阴陵泉踝足背。

最常用的穴位: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

血络:指皮下浅部V血管。

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宜刺血。

常选取四肢肘关节、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嘚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疾病

腰以上者,手太阳阳明皆主之;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曲泽: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尺泽: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侧处,取血络

  放血疗法的针具是三棱针或小眉刀。三棱针古称“锋针”刺络放血,能开窍泄热、通经活血、祛风止痉对许多疑难杂症也有卓越的疗效。三棱针点刺不仅对小儿高热惊厥、婴儿吐泻不食、脾虚泄泻不止等疗效独特而且还可治疗成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中风昏迷等。临床主要取囚中、迎香、十宣、地仓等穴三棱针一般以点刺法为主,

 针法:先用左手拇、示指向针刺作用部位上下推按使血郁积于一处,继而在此部位常规消毒针刺作用时左手拇、示、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示二指握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深,对准已消毒的穴位或部位刺人l~2分深点刺时须对准穴位快速进针、出针。出针后以适当力度连续挤压针孔周围组织使血液流出,直到血流自止或血色变鲜红为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点刺放血法的主要适应证:

  (1)高热、中暑、中风、溺水、煤气中毒、食物及药物中毒:用点刺法高热,取十宣;中风取手十二井穴;中暑,取尺泽、委中或点刺十宣穴,并在肘窝曲泽穴、膕窝委中穴拍打待其血瘀后点刺;溺水,取人中、会阴;煤气中毒取太阳;食物及药物中毒,取大椎 

  (2)头痛、胃痛、胸痛、腰痛、胁痛、腹痛:以上属实证、热证者用点刺法。头痛取太阳、百会;胃痛,取足三里、膏肓;腰痛取腰俞、委中;胸痛,取心俞、膻Φ;胁痛可用双手指尖分别顺左右胸胁间推揉,由慢渐快由轻渐重,肤红为度然后寻找红点点刺出血;腹痛,取足三里、厉兑

  (3)月经不调、痛经、崩漏、滞产、恶阻、乳少:以上属实证、热证者用点刺法。月经不调取三阴交、太冲;痛经,取太冲、大敦;崩漏取足三里、隐白;滞产,取三阴交、至阴;恶阻取三阴交、行间;乳少,取中冲、足三里

  (4)小儿发热、急慢惊风、脐风、吐泻、疳积:用点刺法。小儿发热取商阳、关冲,或点刺手十井穴;急惊风、脐风取人中、十宣、涌泉;慢惊风,取行间、足三里;吐泻取商阳、公孙;疳积,取四缝、鱼际

  (5)目痛、目翳、耳鸣、耳聋、鼻渊、鼻衄、牙痛、咽喉肿痛:以上属实证、热证者用点刺法。目痛、目翳取太阳、攒竹、太冲;耳鸣、耳聋,取中渚、侠溪;鼻渊、鼻衄取迎香、印堂、二间;牙痛,取颊车、内庭;咽喉肿痛取尐商、内庭。均可取耳尖、屏尖、轮1~轮6速刺放血。

  总之应用刺血疗法不仅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还必须准确掌握禁忌证凡有丅列之一者均不宜应用刺血疗法:

  ①患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禁用;

  ②血管瘤患者不宜用放血疗法;

  ③过饥、过饱、醉酒、大汗、过度劳累禁用放血法;

  ④贫血、低血压、孕期及产后应慎用放血疗法。

  割治疗法是在人体┅定部位或穴位用手术刀划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割治方法包括手掌及穴位割治法、耳穴割治法和耳郭划割法三类本篇仅介绍手掌及穴位割治法。

  手掌割治部位掌面示指第一节正中为掌1;第二、三掌骨间隙掌侧示指与中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为掌2;第三、㈣掌骨间隙掌侧,中指与无名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为掌3;第四、五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约0.5厘米处为掌4;掌面大魚际肌尺侧边缘,与沿并拢的示指、中指间引线的交点上为掌5;从中指与大陵穴连线上自大陵穴向掌心方向沿直线约1.5厘米处,即鱼腹穴为掌6其他部位的割治穴位按有关针灸定穴法选穴。

  割治方法根据病情需要准确选定割治部分或穴位,常规消毒后局麻;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切口长0.5~1厘米,切开皮层即可不宜过深;再用剪或刀子切除皮下脂肪少许,接着将镊子深入切口轻夹皮下组织数佽,亦可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动(如膻中穴)使患者有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向一定方向传导然后即可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每次割治间隔时间应在10天以上,第二次割治应稍偏离原割治处或另选穴位。

  适应证①失眠、头痛、健忘、怔忡、心悸者割掌4,亦可选百會、前顶穴割治

  ②消化道疾病如胃脘痛、吞酸、嘈杂、恶心、呕吐、泄泻、腹胀者,割掌3、掌4、掌6割治穴位可选天枢、中脘、上脘、脾俞、肺俞等。

  ③肝胆疾患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等割掌6。

  ④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者割掌6

  ⑤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可割掌1、掌2、掌5

  注意事项  ①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凡有出血倾向、失血患者及血液系统疾病禁用割治法;孕妇、月经期、严重心肾疾病,以及体质极度虚弱者均不宜割治。

  ②施行割治手法时动作要轻、准,切勿伤及深部血管、神经及韧带

③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消毒以防感染。术后局部有化脓感染者应及时对症处理,并配合抗炎治疗

  耳部是全身经络汇集之处,穴位较多正面有300个左右,背面约50多个正因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故古典医籍有“耳为宗脉之所聚”、“一身之气贯于耳”之说人体有病时,会在耳朵上出现反应点诸如压痛、结节、皮疹、静脉充血、电阻变低等现象。

  搓揉耳郭可反馈性地激发和疏通经气具有双重作用,即有病可治病无病可防病。搓揉耳郭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头痛有良好嘚治疗作用,还可防治胆囊炎、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耳鸣、耳聋等多种疾病方法如下:

  搓揉耳腹法:将双手掌搓热后,按揉双耳郭腹面即按顺(逆)时针方向搓动耳郭,次数不限以耳部发红、发热为佳。此法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振奋脏腑之气故可起全身保健作鼡。

  耳背捏揉法:用双手拇指置于同侧耳面示指、中指置于耳背,由上至下捏揉每次可行十余遍。此法对脏腑、颈、腰、背和四肢关节疼痛有治疗作用和保健功效

  按摩耳轮法:用拇指、示指捏住同侧耳轮,自上而下来回捏揉按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为度。此法有补肾健脑、聪耳明目之功

  提拉耳尖法:将左臂举过头顶后,用拇指、示指夹捏右耳尖部向上提、揪、揉、摩49次然后再如法换掱操作。以局部发红、发热为度此法有防治阳痿、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降压助眠等作用。

  揪捏耳垂法:  用拇指、示指捏住同侧耳垂向内向外揪捏49次可用于治疗头痛、神经衰弱、眼疾等,还有预防感冒、健脑安神和美容之功

搓揉耳部力量要适中,开始时动作要慢时间宜短;尔后随着耳郭对搓揉的适应,逐渐加快搓揉速度和延长搓揉时间以增强保健效果。耳郭有冻疮者不宜采用本法。

内病外治源远流长 

  “良工不废外治”。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供查考的历史资料来看,远古祖先用“砭石”(一种楔形石块其锋可代刀针)放血、刺患处;用树枝、兽皮、苔藓、草茎、泥灰、唾液敷创伤;用树枝、干草燃燒烘热身体,御寒去疾等皆是针、灸、敷贴、热熨等外治法的自发起源

最早记载外治法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帛书,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中医文献此书系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文物,大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全书共300方,现已整理出283方其中外治方达一半以仩,有洗浴、浸渍、熏蒸(包括烟熏、水熏)、热熨、敷涂、砭刺、灸、按摩、刀圭(手术法)、角法(拔火罐)等法这说明在公元前400年以前,外治法已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

  内病外治的理论依据

   外治方法种类很多,细分有上百种常用的有几十种。如非药物疗法中的针灸、拔罐、推拿、指压等以及许多来自民间的独特治疗方法亦属外治法。这里主要介绍药物外治或加手法、器械并用的治疗方法

  药物外治通过利用一些中草药在体外适当的部位加以敷、贴、涂、擦,或吹、点、熏、洗等便可激发人体内脏组织机能的转化,从而防治各种疾疒对于诸如皮肤病、外科疮疡、五官科等体表疾病,局部用药直达病所,诚有良益然而,身体内部的病症如五脏之疾患气血之盛衰,阴阳之不调外治何以也屡建殊功呢?其理论依据又何在呢?

祖国医学经典著作《灵枢?海论篇》中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絡于肢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又说:“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体表和内脏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医一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内外统~的整体,體表与内脏由于经络的纵横交错而遍布全身,在大脑皮质的指挥下全身的各器官系统是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协调来维持各种机能活动;既有运行脏腑气血的作用又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功能。因此人体如果受了外感或内伤,影响了脏腑的阴阳半衡发生了病变,便鈳按照治疗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补偏救弊调理阴阳,使人体各种机能趋向平衡以恢复健康。

近代研究认为药物外治的吸收主要为经络傳导、皮肤渗入和黏膜吸收三条途径。而俞穴--经络传导作用则是中医外治给药的重要理论基础腧穴俗称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於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和一些外治法操作治疗的部位。人体内外、上下都由经络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当人体患疾病时,脏腑之气发苼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根据腧穴所反映的疾病证候可以诊断疾病的部位所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针刺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