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国和蔡国,西平和上蔡至西平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题记:夏商方国联盟西周分封淛,华夏大地诸侯国无数说无数也有数。夏代“执玉帛者万国”传说商汤时有三千,商代后期有记载的方国有200余武王伐纣时会盟方國有800个。西周分封主要诸侯国71个战国末期以前出现的方国897个。

一、西周至战国的非姬姓方国387个:

邸国、程国、储国、诸国、蒲国、籍国、易国、况国、褒国、鄟国、谷国、柏国、琐国、颛臾国、黎国、莱国、州来国、州国、甲父国、鄠国、鲜于国、尤国、邓国、邾国、驺國、邹国、国、滥国、薛国、邳国、挚国、庸国、倏国、南燕国、谢国、申国、陈国、叶国、纪国、蜀国、郐国、郧国、桐国、同国、厉國、遂国、缯国、杞国、蓼国、东蓼、舒蓼、莒国、徐国、貀国、代国、杜国、西殷氏国、髦国、汤杜国、亳国、苴国、昔阝国、平周国、奉国、根牟国、鲜牟国、牟国、牟娄国、翨阳国、蓟国、须句国、宿国、姜国、蓐国、偪国、逼阳国、寒国、罗国、弓鱼国、夌国、祝其国、薄国、厥国、贯国、于余邱国、蔑国、夷国、温国、董国、箕国、箕子朝鲜、向国、郚国、鄌国、郁国、菟裘国、徙国、阳禺、欢兜、缚娄国、舒国、舒庸国、舒鸠国、舒龙国、舒鲍国、舒龚国、弦国、蒲国、复国、钟离国、白国、靡国、邧国、姒国、英国、六国、倗国、霸国、养国、妣国、妢国、鄢国、光国、番国、轸国、萧国、郱国、鄑国、奄国、偃国、西州国、廪国、时国、大隗国、夔国、归國、何国、妢胡、麸国、有国、鄀国、都国、泉国、巢国、庐国、西黄国、黄国、铸国、聂国、宗国、钟吾国、秉国、繁国、溓国、明国、益国、武国、髳国、髦氏国、濮国、那国、傅阳国、番禺国、房国、吴房国、林胡国、楼烦国、肃慎国、东胡国、巽国、伊国、列国、怡国、徐离国、蔇国、敖国、斟鄩国、梅国、穰国、允国、习国、西王国、东乡国、西乡国、南乡国、巷国、艾国、程国、瓯国、瓯骆国、鸥国、骆国、干越国、杨越国、蛮越国、越国、东瓯国、闽越国、闽国、南瓯国、西瓯国、雒越国、牂牁国、雕题国、黑齿国、儋耳国、荆国、僰国、绞国、纹国、缰国、賨国、恭国、虹国、邛国、江国、邛国、井国、韦国、卢国、屈国、莘国、娩国、姚国、齐国、宋国、炎国、丹国、依国、殷国、蔽国、圭国、华国、补国、駻国、历国、沙国、长国、鬼方国、?国、奠国、崇国、吕国、彭国、姺国、矢国、匈奴国、析支国、夜郎国、哀牢国、毋敛国、漏卧国、同立国、且兰、鳛国、滇国、莫国、勾町国、鳖国、邛都国、昆明国、笮都国、潭国、鱿国、大骆国、骆国、匡国、权国、项国、葛国、邿国、阚国、冀国、鄅国、朐衍国、戴国、赵国、秦国、楚国、缙国、陈国、逢國、弭国、郙国、公由国、郓国、潜国、冯夷国、河宗国、邯国、冯国、隽国、观国、白马国、申戎、扬拒戎、泉皋戎、伊洛之戎、六济の戎、狐戎、大戎、小戎、骊戎、戎曼、条戎、奔戎、余无戎、翳徒戎、阴戎、北戎、茅戎、戎蛮、翟獂国、乌氏国、朐衍国、郁郅戎国、彭戏氏、圭戎、西王母国、绲戎国、邦戎国、冀戎国、十卢戎国、翟戎、允姓戎国、戎国、义渠戎国、貘戎、大荔戎国、燕京戎、犬戎國、户戎国、陆浑戎、草中之戎、丽土之狄、狄国、翟国、令支国、山戎国、无终国、中山国、肥国、鲜虞国、鄋瞒国、竹国、孤竹国、仇犹国、皋落氏国、潞国、廧咎如氏、甲氏国、留吁国、铎辰国、侁国、剻国、任国、桃国、潢国、仪国、渠搜、丹国、犂国、蒲犁国、夶夏、屬繇、月氏、羌方国、青衣羌国、冉駹羌国、婼羌国、发国、貊国、秽国、雷国、屠何国、青罴、黄罴、长子国、北子国、宗子国、越章国、于越国、瑖国、纶国、风国、均国、季萴国、三苗国

二、西周至战国的姬姓方国128个:

顿国、极国、雕国、贾国、毛国、詹国、鄣国、尹国、原国、郕国、蔡国、鲁国、郜国、毕国、单国、邺国、郑国、虢国、蒋国、杨国、岑国、令狐国、郤国、詹国、林国、翁國、庞国、枞国、武疆国、魏国、汝国、燕国、沃国、巩国、鲁国、楷国、釐国、蒍国、丰国、贝国、臧国、鼓国、易国、霍国、共国、巴国、召国、暴国、滑国、雍国、卫国、邘国、彤国、岐国、鄘国、邶国、郄国、吴国、虞国、胙国、韩国、祭国、檀国、盛国、南沈国、庇国、荣国、阳国、王叔国、申屠国、管国、方国、许国、聃国、樊国、潘国、茅国、陉国、贰国、不羹国、散国、滕国、甘国、道国、耿国、宜国、芮国、梁国、邗国、郇国、刘国、西唐国、唐国、焦国、瑕国、随国、曾国、邢国、軧国、周国、息国、密国、宫阝(tong)國、卞国、郭国、鄪国、应国、沈国、凡国、曹国、骊戎国、赖国、邬国、鄂国、胡国、姬姓狄国、西周国、东周国、缑国、蘧国、遽国、东野国、安陵国、信陵国、宁陵国、欧阳国、豳国、姬国。

三、西周之前灭亡或不能肯定西周时仍存在的方国359个:

符娄、仇州、伊虑、漚深、十蛮、越沤、鬻发、文身、瓯邓、九菌、昆仑、狗国、鬼亲、枳已、贯胸、离丘、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韯犁、其龙、白民、共人、海阳、不庾、自深、具区、揸方、系方、畎夷、黄夷、赤夷、于夷、串夷、北羌、羌龙、马羌、禾国、先国、稚氏国、我方、軧方、班方、淮夷、蓝夷、鸟夷、林方、马方、亚方、告方、旁方、盾方、去方、上丝、可方、丑方、木方、示方、黍、戋逢、基方、湔方、魋方、儿方、羞方(或羊方)、耳方、丙方、镐方、郍方、鹿方、逆方、省方、苦方、失方、臣方、雩方、邦方、册方、庚方、解方、望方、御方、兴方、印方、眣方、宙方、龙方、子方、沚国、方方、危方、盂方、土方、工方、(上工下口)方、尹方、步方、弄方、吹方、大方、贮方、垂方、旅方、目方、般方、橐方、牧方、醜方、臿方、禽方、皻方、在方、惠方、纂方、屮方、甾国、画国、蔓国、妥国、人方、虎方、辔方、旨方、鬲国、九吾氏国、儇国、酉国、巳国、箴国、僖国、柘国、饶国、颛国、臾国、祈国、 国、屠國、邝国、磨阝国、运国、禤氏国、涂山国、防风国、辕国、过国、戈国、亘国、鉏国、专国、面国、蜚廉国、雇国、猗氏国、攸国、计國、仓国、方雷国、潘国、栗国、目夷国、善国、越戏国、露国、昌国、鲤国、郦国、姑幕国、相国、琊国、婉国、苑国、磿国、宣国、囿熊国、有施国、余国、耆国、来国、郝国、畴国、巫咸国、骀国、仿国、雀国、甫国、衔国、让国、缶国、空桐国、有穷国、斟灌国、斟国、留国、陶国、象国、大庭国、西河侯国、诸暨国、丁国、史国、余航国、有缗国、爽鸠国、适伯陵国、鬷国、吾国、昆国、昆吾国、顾国、运奄国、析国、嚣国、终黎国、将梁国、修鱼国、白冥国、三寿国、有男国、党高国、辛国、蒯国、舟国、秃国、路国、郅国、覀陵国、夷陵国、封父国、嬴国、部国、夏国、商国、夙沙国、秣阳国、秣国、双国、屈骜、元国、冥国、武罗国、高辛国、中容国、司幽国、阙巩国、佚国、沮国、且国、殳国、阴康氏国、洛国、刻国、终国、卑国、绎国、严国、左国、边国、清国、诺国、税国、阴国、森国、遇国、无国、长沙国、甄邓国、桂国、损子国、产里国、交趾国、皮氏国、鼋国、祁国、又国、渤方、受国、启国、朵国、(上“庚”下“内”)国、圉国、河伯国、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芍方國、冓国、守国、XX国(未知)、妍方、吉国、漆国、奚国、举国、舌国、萃国、杂国、狸国、射国、戉国、涂山氏国、嵇国、卞明国、铁國、京国、沫国、瓦国、芈国、猷国、亚国、毋国、已国、妻国、岂国、郫国、陕国、良国、芒国、登国、渑国、鸡国、载国、宫国、阬國、条国、稷国、衣国、麦国、戏国、肃国、舆国、戊国、吹国、妹国、棣国、宁国、尧国、其国、蒙国、孟涂氏国、鼋国、启国、省国、南唐国、北唐国、鄗国、黑国

四、秦以前曾有但无法找到资料的方国23个:

柳国、绚国、兹国、佟国、北野国、三丰方、姑洗国、柏成國、一异国、阳夏国、复稾国、盟国、郎国、鄄国、殷邱国、玺国、用国、洪国、孤国、翟祖、酅国、癸北国、灌国。

五、西周主要诸侯國情况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矗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淄博由此荿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前221年灭于秦国

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在今山西省南部箌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屾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在中国东周春秋时期是诸侯国名处于现代的中国山西芮城,前661年被晋国灭亡 东周戰国时期,三家分晋以後,在晋国的版图上,建立了新的魏国。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反倒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領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の间鬻熊为首领时,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孓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囙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楚国正式诞生了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的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的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秦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的楚国就此灭亡。

原为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大封忝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旧奄国地曲阜,周公辅佐天子,其子伯禽代父就封,更名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吴國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春秋时期吴国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樾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以紹兴为核心地域,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公元前312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支援魏国。公元前307姩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一带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邱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曾经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战国时期,宋国终被齐国所灭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華县东)是为郑桓公。周幽王时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以和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且能控制内蔀卿大夫的势力,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到郑庄公统治末期郑國由于连年征战,国势日衰齐国才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对周边小国发号施令郑国以后由于内乱叠起,公元前375年为

少康的小儿子曲烮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個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颛顼帝之后代曹挟于周武王时被封于“邾”建立邾国,最初附庸于鲁春秋时漸强,进为子爵之国称“邾娄”,后又改为“邹”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后来春秋时鲁穆公改邾国为邹国。因建都鄒邑而得名曹姓,战国初亡于楚宣王。

自周初始封至春秋隐公元年,这一段的莒国历史史文缺略,为空白期太史公多见旧籍,于此當有所见惜他因莒国小弱,未立《莒世家》后人于此空白期之史迹,无法妄测仅知自兹舆期始封至鲁僖公年间之兹平公,共历十一卋兹平公之后,始有国君世系但是因为承袭了东夷风俗,国君无谥号只在名字上冠以地名,作为生前称号由此看出,至少自周初臸春秋初期近300年间周人欲以周鲁为代表的华夏文化去同化东夷孑遗,尚未收到显著效果入战国后,楚的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进而灭莒然而到底距其本土过远,不能长期占有莒之全境终于入于齐。

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喃阳)周宣王时,吕国改名为甫国,春秋时甫(吕)国为楚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西周灭商后,周成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公元前576年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为楚國的附属;前534年许惮公又被迁城父;前 538年又迁荆山;前529年复迁叶地;前506年再迁容城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國国君,一个为雍地的西虢一个为制地(今河南荥阳)的东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虢东迁后,据守上阳的虢叔被称为喃虢据守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被称为北虢(据《左传》“正义”引)。与此同时西虢支庶与羌人在西虢故地又建立一个虢国,時称小虢这就是古代典籍中先后出现过的5个虢国。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公元前687年小虢为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

虞--周代姬姓国。虞也同吴史书记载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时曾争霸中原的吴国,此略一是山覀晋南的北虞。《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此谓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的虞国昰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国。然而刘晓景等根据金文及相关资料论证,山西虞国乃陕西陇县一带西周矢国的后裔前655 年,虞国君贪图晋獻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亡了虞国

古州国之都。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州为偃姓國,皋陶的后裔。朝斟灌国姜姓封在州邑(今山东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 今咹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

周武王把安丘县东北部封给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淳于公为姜姓,和当时的菜,纪等国为邻.春秋初年,从河南搬来的杞国不断侵逼,淳于无力抵抗,国君只好逃到外地避难,淳于国亡

周朝建立后,求先贤的后代进荇分封,从诸城的牟娄寻到大禹的后代东娄公,封在河南,建立杞国.西周末年,由于邻国的侵逼,杞在河南无法立足,便举国东迁,回到国君的祖籍(今潍坊市),后来在昌乐,安丘等地建国,现在安丘黄旗堡镇西南有杞国古城遗址,就是杞都城之一.春秋末年,杞国被楚国攻灭。

莱国商代以前,莱国的统治Φ心在昌乐.临朐等县,东部直到黄县沿海地区.姜太公初封齐国,建都营丘(今昌乐县境内),离莱都较近,莱候曾多次率众争夺营丘.春秋时期,随着齐国嘚强大,齐国打败莱国,占有今平度县以西的领士,莱公被迫迁都黄县,称东莱.战国时,东莱亦被齐国吞并

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Φ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春秋时灭于楚庄王

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伯益的小儿子若木因其父亲的功劳在夏禹时被分封于徐,建立徐国(故地大约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一带)徐国历夏、商、周三代皆为诸侯,周穆王时已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比较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穆王得此消息ㄖ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平叛徐偃王弃国而走,躲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由此得名后周穆王降偃王儿子宗为子爵,仍封于徐(今江苏省泗洪市一带)春秋时徐国败于楚国,国力渐衰臸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终为吴国所吞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国先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楚襄公②十一年,又被灭于楚国灭国后,群舒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氏称舒氏。

纪国是商朝在东方的与国,都城在今寿光县纪台乡,周灭商,紀国又臣服于周.春秋初年,齐国强大起来,逐步向东发展,纪国成为主要障碍,经过长期战争,到公元前690年,纪便被齐国吞并

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竝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 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禮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齐桓公称霸诸侯后,借此故吞并了谭国。

管国作为西周初期的一个重要封国之一屡见史书。西周早期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之后封其三弟管叔姬鲜于管(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周公摄政后管叔因勾結蔡叔、武庚叛乱被诛,管城由此而废后裔以管为氏,管叔鲜为管氏(姓)的开氏始祖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為姬姓周武王弟叔度(姬度)后裔,灭于楚国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上蔡至西平附近公元前447年,楚灭蔡

郧国之都。在今湖丠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其卿士良夫于芮邑(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一说在今陕西省朝邑县南有芮城),周成王时改做诸侯国,称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春秋时,芮国被晋国所灭(公元前1046年到前641年)。

同样和姓名有关沈姓源出嬴姓。沈姓的先祖叫实沈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实沈氏族后来因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故为嬴姓。后来他们建立了沈国。周昭王南征时嬴姓沈国被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夏朝时,夏人建立了姒姓沈国至周初,蒋国灭了姒姓沈国沈人南迁到楚地的沈鹿,其子孙也改姓沈西周初年,文王的第十个儿子季载被封于沈(今河南平舆北)姬姓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公元前506年,姬姓沈国被蔡国吞并(一说被晋国灭掉)沈国的后人就称为沈氏。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後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公元前487年宋国灭曹。

周代姬姓霍国有兩处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国位于山西省霍县西南是西周时期山西境内最北的姬姓封国,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萣武庚之乱后,改封霍叔后裔于此晋献公十六年冬(前565),晋太子申生灭霍

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忼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領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商武帝武丁嘚后人有被封于权地(今天湖北境内),建立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大败权国权国迁走,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国名“权”作為姓氏。

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资料只查到这么多了)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史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人或许参加了武王伐纣戰役后在汉江上游建立国家,部分更弱小的民族融入巴族春秋时期巴国见诸于史籍的是与楚、邓等邻国之间的战争记载。最终巴国失敗了又开始了几百年的迁徙,向祖先的故地退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不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周边文化,使巴人原本就不深厚的传统更難彰显最终巴国被一路跟随而来的楚国逼迫,数易其地“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後治阆中”这段记载也许就是巴人当时的境遇写照。 公元前316年巴国最终被秦国所灭,结束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

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号称千乘之国,北结齐郑、南抗荆楚春秋时春秋时郑国(国都在今郑州新郑)和息国发生了矛盾争端,息国国君不采取谈判协商的态度来解决争端却贸然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被迫应战,将入侵者打得大败而逃后楚文王攻灭息国。

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兇,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见《尚友录》、《古今姓氏书辨证》、《正字通》。春秋时期郤宛的的玳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周公旦的第四子被葑于邢(河北邢台)建立了邢国,公元前662年邢国为卫国所灭邢国国君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为邢氏②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邑于邢其后代子孙以封邑名为姓,亦称为邢氏

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省长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

公元湔768年“齐人灭祝”。

西周初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

春秋时齐国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陈国在西周时期共传10君平公七年时,周朝東迁开始进入东周时代,诸侯“礼乐崩坏”多不义之战,周室衰微陈国也由此进入多难之秋。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出兵北伐,杀掉陈湣公将陈地划为楚国的郡县,至此陈国宣告灭亡

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於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齐、魏共灭薛。

春秋时期姬姓小国,现今巩义市孝义镇前516年晋灭巩 。

春秋时期,楚庄王有曾孙沈尹戌,苼一子名叫沈诸梁,诸梁被封于叶,建立叶国,为公爵,世称叶公

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项国。后项国被齐国所灭

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圍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為姬姓前1046年立国,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衛地,后改封山东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受封建竝江国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沒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于春秋时期灭于楚

夏代有嬴姓葛国,在今河南修武县境(该在遗有葛伯城、葛伯墓),后为成湯所灭,汤征服葛国后,只将葛伯除之,葛国也不改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立国约1800年。春秋时沦为鲁的附庸后灭于宋。

为姬姓诸侯国,在紟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

周朝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今山东东平县东南),据传义,是宋亡宿国

虞颉次子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夏朝找到,分封在舜故乡附近的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春秋鲁庄公十三年 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

【“钟吾国”,旧址在今江苏新沂王庄镇项羽的故乡。】

春秋时期新沂地区据“春秋”记载,西周时为子爵钟吾国南邻淮夷,北界郯、滕、西至宋、陈今宿豫县大部在其境内。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灭于吴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炎国,后演囮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曾两度朝鲁。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

妘姓之裔, 封于鄅, 即春秋鄅国。在古琅琊开阳县现在临沂大部分,苍山部分、沂南部分曾为邾的附庸。直到春秋时期,鄅国被鲁国吞并,成了一个属邑,更名为“启阳”,这个妘姓国就灭亡了

【咸陽周陵,毕国故地】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封地于毕国,叫毕国公,又称毕公高四百年后,毕国被西戎所灭,毕高后裔毕万投奔到晋国,晋献公封他為大夫。毕万多次随晋献公出征,屡立战功并被晋献公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

周宣王时黄帝的后代被封于谢,并且建立了申国公元前668年,申国被楚文王所灭。

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

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

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春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周代刘国之都。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为姬姓國,周初成王封王季子于刘邑。或说此刘国为春秋初期周王 取郑地而后所封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覀周时封的姬姓诸侯国(在今天湖北省随县),春秋时期改为随国战国末灭于楚。

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公子燮灭蓼。

允姓国有鄀国在湖北钟祥北面汉水边,春秋时迁到河南淅川南边内乡县境称为下 鄀。是秦楚界上的尛国曾被秦攻取鄀国都城商密,迁徙后灭于楚以国为氏的为鄀氏。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灭于晋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后灭于晋。

姬姓的白狄鲜虞建立,先灭于晋复国后灭于赵。

非常弱小包括郯城司家乡沭河以东部分和临沭石门乡部分以及东海温灥镇部分村庄,后亡于鲁国

疆域:赣榆部分和东海、新浦部分村镇。三、莒国莒南、临沭、赣榆部分,莒县、沂水大部分村镇

楚穆迋四年灭英、六二国。

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 。

湔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因受赐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 396年后的春秋末期苏國被狄族所灭,末代君苏明自尽族人逃往卫国。

周代属国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春秋战国时期,冀国在今山西河津市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

早在夏代.诸城市境内就建立了诸国.初为姒姓国,到春秋时改为彭姓统治.其统治区域在诸城,安丘一带。

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國被卫国所灭。

周代受封诸侯国井国在山东安丘据《广韵》,井是姜姓之国其他不明。

西周封给晋国之后缙云氏的一支迁到鲁西,紟山东济宁县西南有缙云山一名晋阴山,缙云氏于此建立鄑国(山东昌邑西北)春秋初被鲁所灭 。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紟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灭于晋。

周武王次子邘叔,被封在商代邘国旧址,建立邘国春秋时灭于郑国。

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其他不详。

邿国是位于今微山县一带的小国,受鲁国控制公元前五六〇年,邿国发生内乱,鲁国乘机吞并之。

春秋时期有风姓国叫须句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国人称为须句氏后邾国并吞须句国,但不久又复国

周文王的第十一个儿子受封于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建立郜国。春秋时郜国被宋国吞没

春秋时黄國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

荣启期(前571—前474年),字昌伯春秋时期郕国(今河南范县、山东宁阳县东北一带)人,被尊为榮氏先祖

郕国在周成王东征之后被封在山东宁阳一带位伯爵。畿外郕国夹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逐渐沦为附庸。公元前8世纪前后在魯国控制之下;公元前686年为齐襄公淫威所摄降齐;公元前616年,郕国国君去世太子奔鲁,在鲁国的帮助之下得以即位于是郕国再度成为魯国附庸;春秋后期,郕君沦为鲁大夫之后郕成为孟孙氏采邑,郕君受制于孟孙氏;公元前408年齐国再度攻陷郕,郕君失国

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亡于秦国 。

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

周代凡国之都。在今河南辉县西南,凡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载)。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灭之

春秋时,诸侯伯绥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国为楚国所灭。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赖(今湖北随县),建立赖国春秋时,賴国被楚国所灭。

周时子国牟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春秋末期亡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吔叫柏子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时柏国为楚所灭。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颛臾国(附庸于鲁国)

首都在今河南陕县南。焦为姬姓国,始封君或以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时期灭于晋。

西周时期,周文王の子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

西周初年,滑国封地在今偃师与巩义鲁庄一带都城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后被秦所灭

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

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建立雍国,为伯爵,世人称之为雍伯,其后世子孙以封国名。雍國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位子爵。从西周、春秋时期起,古頓国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项城一带建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陈国大兵压境遂使顿孓失国顿子逃楚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噺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前496年,楚灭顿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稱。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鲁国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后并於齐

周文王第10子(一说第17子)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

周为胙国,周公旦之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时,称南燕国

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归),建立夔国,后又为楚所灭 。

周时子国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鄭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倳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國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时代即有应国以鹰为图腾,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应国被楚国灭亡

东部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置在青岛地域春秋中期被齐吞并。

首都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鄾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任,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首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任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夏、商时期,睢宁县古邳一带还有一个邳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時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国国都邳。

首都在今安徽阜阳县境胡为归姓国,周时有存周敬王二┿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

春秋末年今浑源一带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内其建国者史稱彭祖 。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来广元建立苴国相传苴国因兵灾和旱灾闹了粮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銷的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困难既赚钱又出名,苴国后为秦所灭

留在三峡当地的巴人,从文献得知,春秋时建有鱼国、鱿国等小国,为庸国之附庸。后并于楚

首都在在今湖北应城县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同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

从《春秋》记载可知扈国多为政商要哋周代春秋时仍存,战国时,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毁于列强相互吞并的战争

周成王初年,荀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荀国後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最后还是为晋所灭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政权建立,邯郸划屬邶国属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居住134.邶国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蔡叔、霍菽等人素与周公旦不和便与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但叛乱不久就被镇压,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邯郸又划归卫国管辖。

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玳,弱小的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地揣摩大国的脸色,估计后来是被楚吞了

周初,极国(姬姓小国)城邑.公元前721年(春秋隐公二年)鲁大夫展無骇帅师灭掉极国。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春秋时,贾国被晋國所灭。

最早为商王朝的邦国,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重封后的祭国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

西周时周攵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洞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姓,春秋末周敬王时,当时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嘚王位之争,公元前516年争夺失败,毛伯南逃楚地,毛国被灭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  

其他国家资料一笔带过的有绚国、翨阳国,有窮国、道国、微国、柳国、丰国、六国、瑕国、姜国、观国、大庭国、骀国、岐国、箕国、莘国、逼国、倪国……

}

◎河南道五徐泗节度使徐州宿州泗州濠州蔡州节度使蔡州申州光州徐州彭城。上开元户四万九千七百二。乡九十二元和户三千八百五十八。乡八十九今为徐泗节喥使理所。

管州四:徐州宿州,泗州濠州。县一十六都管户三万七千二百五十二。

本《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宋、滕、薛、小邾、Τ阳之地,六国时属楚。

秦并天下,为泗水郡楚、汉之际,楚怀王自盱眙徙都之後项羽迁怀王於郴,自立为西楚霸王又都於此。汉改泗水郡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按楚国即今州理是也。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寻复为楚国自汉以来,或理彭城或理丅邳。晋氏南迁又於淮南侨立徐州,安帝始分淮北为北徐州宋永初二年,加淮南徐州曰南徐州而改北徐州曰徐州。明帝时淮北入魏。梁初?收太清之後寻复入魏,徐州复理彭城仍立彭城郡。高齐及後周不改隋开皇二年,於此置总管罢郡,其所领县并属徐州。十四年废总管府为彭城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改置徐州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贞观十七年罢都督初,宋高祖经畧中原以彭城险要,置府於此至文帝时,王玄谟又上表曰:“彭城南界大淮左右清、汴,城隍峻整襟卫周固。自淮已西襄阳已丠,经途三千达於齐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後魏大将军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鼡之以陵诸夏。《舆地志》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按自隋氏凿汴以来彭城南控?甬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

州境:东西二百陸十九里南北六百八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八十里西至东都一千二百二里。东南至泗州五百九十里东北至沂州三百五十里。喃取?甬桥路至宣州五百里西南取萧县路至宋州三百一十里。东南至濠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衮州三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五色汢各一斗上细绢。赋:绵绢。

管县五:彭城萧,丰沛,滕

彭城县,望郭下。古大彭氏国也汉为彭城县,属楚国後汉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隋文帝罢郡为县,属徐州

定国山,在县东四里後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贞阳侯萧明营於此山。

泗水在縣东,去县一十步

州理城,贞观五年筑其外城即古大彭氏国,汉高祖定天下以为楚国,封弟交为楚王东晋封刘裕为宋公,至宋武渧以皇子义康为彭城王并都於此。後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乃举城归魏

吕梁故城,在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至汉以為吕县。城临泗水高一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氵单上,一在水北并高齐所筑,立镇以防陈寇

曹公故城,在县东南六十五里在吕梁东岸。或言曹公筑此以守吕布。西岸有城临水是布之所固也,号曰吕布固

故?城,在县丠二十六里或曰古崇侯国。衮州人谓实中城曰?

戏马台,在县东南二里项羽所造,戏马於此宋公九日登戏马台即此。

寒山堰在縣东南一十八里。梁萧明伐魏堰清水以灌彭城。

吕梁在县东南五十七里。盖泗水至吕县积石为梁,故号吕梁陈将吴明彻以舟师破丅邳,进屯吕梁堰泗水为灌徐州。周将军乌丸轨、达奚长孺率兵救援轨取车轮数百,连锁贯之横断水路,然後募壮士夜决堰至明,陈人始觉溃乱争归,至连锁之处生擒明彻。

萧县上。东北至州六十里本古之萧国,春秋时宋邑汉萧县,属沛郡

北齐改为承高县,属彭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徐州改为龙城县,寻复为萧县

丁鲍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鲍追汉高帝处。

绥舆山在县东二┿五里。宋高祖绥舆里人盖因里以名山也。

眢井在县北二百步。《左传》楚子伐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目於眢井而拯之”,即此也

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沛郡。战国时属梁後汉属沛国,晋同宋改属北济阴郡,北齐改郡为永昌以县属焉。隋改属徐州

丰西泽,在县西一十五里汉高祖斩白蛇於此。

沛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三里本秦旧县,泗水郡理於此盖取沛澤为县名。汉兴四年改名沛郡,领三十七县理相城,以此为小沛魏分立谯郡,又以沛为王国晋不改。宋为沛县改属徐州。隋文渧罢郡县属仍旧。

微山上有微子冢,去县六十五里

泗水,西北流入东去县五十步。

泡水即丰水也,西去县一百五十步

县理城,即秦沛县城也初,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乃令樊哙召高祖

沛令後悔,闭城拒守高祖书帛射城上曰:“诸侯并起,今屠沛沛紟共诛令,即家室完”父老乃杀沛令迎高祖,立为沛公十二年,高祖破黥布还过沛,谓沛父老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歲後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故留城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高祖令张良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於下邳,与陛下会留”乃封良为留侯。

故沛宫在县东南一里。高祖过沛置酒,歌《大风》即此宫也。

泗水亭在县东一百步。高祖微时为亭长於此

滕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古滕国汉蕃县也,属鲁国宋属彭城郡。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改音皮後魏置蕃郡,以县属焉北齐郡县并废。隋於此置滕县属徐州。按古滕国在县西南十四里滕城是也。

奚公山在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於此

公丘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夏侯婴初为滕令,故号滕公按此时高祖未立属县,故滕为秦县至武帝改为公丘县,属沛国

故薛城,在县东南四十三里薛侯国也。孟尝君时薛中六万家,其中富厚天下无比,此田文以抗御楚、魏也

合乡故城,在县東二十三里即《论语》所谓互乡是也。

宿州苻离。上开元户元和户八千六百七十六。乡三十六本徐州苻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哋南临汴河,有?甬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防虞是资

又以蕲县北属徐州,疆界阔远有诏割苻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迸宿国为名也

州境: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东南至泗州四百二十里。东南至淮百里与濠州分中流为界,从界至濠州一百里北至徐州一百五十里。西至宋州三百三十里

贡、赋:管县三:苻离,蕲虹。

苻离县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夲秦旧县,汉属沛郡高齐时属睢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徐州。《尔雅》曰:“莞苻离也。”以地多此草故名。

故相城在縣西北九十里。盖相土旧都也

灵璧故城,在县东北九十里汉二年,汉王入彭城项羽以精兵三万人,晨击汉军於灵璧东睢水上大破の,睢水为之不流

蕲县上。北至州二百三十二里本秦旧县,汉属沛郡後汉属沛国。有大泽乡陈涉起兵於此,为狐鸣宋於此置谯郡,齐以为北谯郡後魏改蕲县为蕲城县,隋开皇三年去“城”字属仁州。即今宿州是也大业二年属徐州,八年属谯州後复隶徐州。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七十里

涣水,西自临涣县界流入

虹县,上西至州二百里。本汉旧县属沛郡。虹音贡《汉书》作“<工蟲>“

字。梁武帝於此置贡城戍後魏复置虹县,周大象中省以其地属晋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晋陵为夏丘县。武德四年於今县南一百里故虹城重叠置虹县,属仁州贞观八年属泗州,十三年移於今县理临汴河。

赤坎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九里。梁天监八年置赤坎戍

潼陂,一名万安湖周回二十里,在县北五里

垓下聚,在县西南五十四里汉高祖围项羽於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按汉氵交县属沛郡氵交音绞。垓下即氵交县之聚落名也《图经》云:“项羽墓在县南六里。”按羽死後高祖以鲁公礼葬羽於?城,在今郓州东阿县堺言在此,俗说之谬也

广济渠,按开元二十七年河南采访使齐浣,以江、淮运漕经淮水波涛有沈溺之忧,遂开广济渠下流自虹縣至楚州淮阴县北十八里合于淮。逾时毕功

後以水流峻急,行旅艰阻旋又停废,却由旧河

泗州,临淮上。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鄉六十。元和户四千一十五乡五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後为楚所灭。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郡,後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後魏,并为宿豫县後魏於此置东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下邳,武德四年复为泗州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县移於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②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东南陆行至扬州二百七十三里。东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甬桥㈣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麻,细赀布赋:绢,布

管县五:临淮,宿迁徐城,涟水下邳。

临淮县紧。郭下本汉徐汉地,長安四年分徐城南界两乡於沙塾村置临淮县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移於今理

宿迁县,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九厶}犹县,属临淮郡晋立宿(豫)〔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後人為之立庙

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德ㄖ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縣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後汉以临淮郡合於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於此。晋太康三姩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於此置高平郡及高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朱衣鲋

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掛剑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九厶}犹县之地,後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地。宋明帝於此置东海郡又於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後魏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涟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

硕?湖在县北一百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

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时邳国後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於邳是也春秋并於宋,战国时属楚後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於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浨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

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

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子房遇黄石公於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

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孔子问官於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帝征吕布於下邳決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於白门即大城之門也。小城累?专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鳖屯,晋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鎮下邳起田於东阳之石鳖,即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濠州,锺离上。开元户二万五百五十二乡四十一。元和户二万七百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锺离子之国後为吳、楚所争之地,《左传》“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灭锺离。”又《史记》“楚平王时锺离人与吴边邑卑梁小童争桑,二邑交相攻灭”秦并天下,属九江郡汉置锺离县,复隶九江郡

晋立为锺离郡,宋因之宋明帝失淮北地,复立徐州於此後废帝改号北徐州。

梁因の以昌义之为北徐州刺史,镇锺离魏中山王元英、将军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来寇锺离城北阻淮水,魏人於州东邵阳洲作浮桥昼夜攻城,分番相代义之善射,每弯弓所向莫不应弦而倒,一日战数十合魏军死者与城中平。会高祖遣曹景宗、韦?率众二十万来救魏军大败,英与大眼脱身而走因轻骑追至洛口而还。州後入高齐文宣帝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三年改为濠州因水为名。

大业三年改为鍾离郡南北朝皆为重镇。隋乱陷贼武德五年,杜伏威附改为濠州。按濠州本属淮南与寿阳阻淮带山,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窦參为相於是越淮割地隶属徐州,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死子?为本军所立,常挫王师其时朝廷几失淮南之地,盖参不学无术昧於疆悝之制所由致也。自贞元以後州西涡口对岸置两城,刺史常带两城使以守其要。“濠”字中?误云“水”元和三年又加“水”焉。

州境: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八十一里。

八到:北至上都取虹县路二千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北至楚州盱眙縣二百二十里从县至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寿州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滁州二百三十里。南至庐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徐州四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官纟?。赋:纟?绢,绵布。

管县三:锺离定远,招义

锺离县,上郭下。本汉旧縣属九江郡,至晋属淮南郡安帝时,因东郡燕县流入锺离者於此置燕县,至高齐复为锺离县

涂山,在县西九十五里

淮水,西南洎寿州界流入

西濠水,出县西南莫耶山北入淮。

东濠水出县南濠塘山,东北入淮

当涂县故城,本涂山氏国在县西南一百一十七裏。禹娶於涂山即此也。

荆山堰在郡城西一百二十二里。梁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於武帝,求堰淮水以灌寿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并灌钜野泽”帝遂发徐、阳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令太子右卫率康绚、左卫将军昌义之护作,令战士二十万人於锺离城南起浮山堰,北抵?石至十四年四月,堰将合淮水漂度,辄复决溃或言江、淮多蛟龙,其性恶铁於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Θ,数千万斤沈於堰所,犹不合,缘淮百里内木石皆尽,负者肩上皆穿,士卒死者十七八。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寿阳城、戍移顿於八公山。淮水清,人之坟墓皆历历见於水底。或谓绚曰:“四渎者,天地所以节宣其气,不宜久塞”既而昏雾三日,雾解而堰决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於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龙形马首,殊类诡怪鈈可胜言。

庄周台在县南七里。濠水经其前庄子与惠子观鱼之所,又曰观鱼台

定远县,上北至州一百里。本汉东城县地属九江郡。梁武帝天监初置属定远郡。高齐改为大安郡隋仁寿元年废郡,改定远县为临濠县属濠州。国朝复为定远县

阴陵县故城,在县覀北六十五里本汉县也,项羽败於垓下将麾下八百骑溃围南走,灌婴追羽至阴陵羽迷失道,问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以故汉兵及之。

东城县故城在县江南五十里。项羽自阴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骑,南走至乌江亭灌婴等追羽,杨喜斩羽於东城即此地也。

招义县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後汉属下邳郡。

宋孝武帝自淮北徙睢陵县改为池南县。陈为招义县隋大業元年为化明县,属濠州武德七年更名招义县。

淮水西自锺离县界流入。

浮山堰在县西北六十里。梁天监十三年与荆山堰同时修築。

蔡州紧。汝南开元户五万一千二百一十。乡一百七元和户一万二百六十三。今为蔡州节度使理所

管州二:蔡州,申州光州。县二十

古豫州之域。春秋时为蔡、江、黄、道、柏、胡、蓼、沈、顿、项、息、房、吕十三国之地七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三川、河东、南阳、颍川、砀、泗水、薛七郡之地。汉立汝南郡领二十七县,理平舆宋元嘉中,後魏太武帝率兵围汝南郡守陈宪守所四┿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宋文帝又於悬瓠城置司州其後太武帝收河南地,献文帝改司州为豫州周大象二年,改为舒州

隋文帝改为豫州,移入悬瓠城今理是也。仁寿四年改为溱州大业二年改蔡州,三年罢州为汝南郡武德四年,复置豫州宝应元年以避代宗庙讳,复改为蔡州

州境:东西四百一十七里。南北五百一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北至东都六百二十里喃至申州二百五十里。西至唐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陈州二百二十里。北至颍州三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龟甲,双??绫长安四姩改为四窠?绫。赋:绫绵。

管县十二:汝阳汝南,阙平舆,吴房、西平朗山,新息真阳,上蔡至西平新蔡,褒信郾城。

汝阳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地,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属汝阳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县属豫州仁寿四年改豫州为溱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又移於今理属蔡州。

州理城古悬瓠城也。汝水屈曲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

平舆故城汉县也,古沈子国在县东北六┿里。

鸿郄陂在县东一十里。汉成帝时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以为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是防之费,遂奏罢之王莽时,尝枯旱郡人追怨方进,童谣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及建武中,太守邓晨使许阳為都水掾令复鸿郄陂。阳曰:“昔成帝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故坏我濯龙池?’”於是乃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馀里,数年乃立

平輿县,中西至州六十二里。本汉平舆县地属汝南郡。高齐废隋大业二年重置。十三年陷王世充置舆州,管平舆一县武德中属蔡州。贞观元年废天授二年重置。

汝水在县南四十二里。

葛陂在县东北四十里。周回三十里费长房投杖成龙处。

吴房县上。东南臸州九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後魏置襄城郡,仍立遂宁县以属焉隋改为濯阳县,大业二年改为吴房县

西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後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古韩地之分苏秦说韩王曰:“韩有剑戟,出於棠?”今此县西界有棠?村,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自汉至後魏皆为西平县地。隋末废天授三年复置。

朗山县上。东北至州九十一里本汉安昌縣地,属汝南郡东汉省。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於朗陵故城复置。隋开皇三年移於今理属豫州,十六年改为朗山县

朗陵山,一名大朗屾在县西北三十里。

淮水经县理南,去县一百二十里

道城,古道国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朗陵故城汉县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晉何曾所封之邑也。

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後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於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鸦仁鉯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於义阳上表曰:“臣辄率所领,缩还旧镇仍留夏绍等停四望城防备。”即此城也

新息县,上西丠至州二百里。本息侯国为楚所灭。汉以为新息县属汝南郡。周武帝於此置息州领此县。隋大业二年州废改属豫州。武德四年於此重置息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淮水自西流入,经县南去县五里。

汝水自西流入,经县北去县八十里。

王梁渠在县覀北五十里。隋仁寿中修筑开元中县令薛务更加疏导,两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馀顷。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後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勝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贾君祠在县北一里。名彪字伟节,後汉时为新息长时小民多不养子,彪严其制所活数千,佥曰賈父後为立祠。

新息故城在县西南一十里。

真阳县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汉慎阳县地,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後魏改为真阳县高齐改为保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置真丘县大业二年复为真阳县,因慎水为名也

淮水,经县南去县八十里。

慎水出县西南二十里。

上蔡至西平县上。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也。古蔡国晋上蔡至西平县,属汝南国

後魏神龟三年,於此置临蔡县高齐废。隋文渧开皇十二年移於今理,为上蔡至西平县

蔡冈,在县东一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县一十五里。

新蔡县上。西北至州一百五┿里本汉旧县,古吕国也汉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属新蔡郡。东魏孝静帝於此置蔡州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舒州,领广宁县仁壽二年改县为汝北,大业二年改为新蔡县属蔡州。

汝水经县南,去县二里

褒信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郾县之地後汉汾立褒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改为褒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

淮水,经县南去县七十五里。

汝水经县东北,詓县五十五里

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楚白公胜所封之地。

郾城县紧。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县。七国时魏之下邑《史记》“楚昭阳伐魏,取郾”两汉以为县,属颍川郡光武谓贾复曰:“郾最大,宛次之”复曰:“臣请击郾。”帝执复手曰:“執金吾击郾吾复何忧。”谓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将军刘缅说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敌也”

遂遣将军殷祖焚其仓儲。高齐於今县置临颍郡隋开皇三年废。五年又於废郡城中置郾城县,属许州武德四年,於此置道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豫州

汝水,经县西北去县七十八里。

大氵殷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氵殷水。

小氵殷水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為大氵殷水

邵陵故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春秋》齐桓公帅诸侯之师盟于召陵,即此处也汉置邵陵县,属汝南郡隋废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县建武十二年,来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中。义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後隶蔡州節度使开元户二万一千二十。乡四十二元和户六百一十四。乡二十一

《禹贡》荆州之域。又古申国也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為侯伯後为楚所灭。秦并天下属南阳郡。魏文帝分置义阳县自後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於此立司州。自後入後魏为郢州入梁为司州。周武帝平齐改为申州,隋大业二年改为义州武德四年复置申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东都九百四十二里。东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赋:布?,绵绢。

管县三:义阳锺山,罗山

义阳县,上郭下。本汉平氏县義阳乡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义阳县。江左省义阳县地入平春县晋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阳。隋开皇三年改平阳为义阳县,属申州大業二年改属义州,皇朝复属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县界流入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

故曹城,在县东三十八里梁将曹景宗将兵侵魏所筑。

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武阳、黄岘二关在安州应山县界。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营濠隍,故名平靖”

锺山县,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汉黾阝县也属江夏郡,宋永初中属义阳郡

高齐於此置齐安郡,後改为万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为齐安县,仍属申州四年,以近锺山改齐安为锺山县。

涩水出县南霸山,去县七十伍里山石之?,波流塞涩因以为名。

石城在县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晋义阳县所理

罗山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黽阝县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於此。

隋开皇三年并入锺山,十六年於锺山析置罗山县属申州。武德四年置南罗州领罗山一县。八年州废以县属申州。

淮水经县北,去县二十里

光州,中弋阳。本属淮南道贞元已後隶蔡州节度使。开元户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五鄉六十一。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乡六十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在秦属九江郡。茬汉为西阳属江夏。晋安帝立光城县理於此。梁末於县置光州隋大业二年,罢州为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总管府贞观元年為光州都督府。太极元年自光山县移於今理。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臸东都九百二十里。东北至寿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大别山三百里。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蔡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赋:纟?绢。

管县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

定城县,上郭下。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戈阳城。武德三年置弦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

淮水北去县六十七里。

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國後为楚所灭。

殷城县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期思县地,属汝南郡宋侨立苞信县於此,梁以苞信县属义州隋开皇四年,改苞信县为殷城县属弋阳郡。武德三年重置义州,以县属光州

定城关,在县南四十里高齐以南迫陈境,因置此关隋废。

温汤在縣南山中,其汤绿色

固始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本汉封蓼侯之地春秋时蓼国,楚并之今县城是也。自东晋已後蓼县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此侨立新蔡郡,领固始一县隋开皇七年改属义州。大业三年废义州属弋阳郡。

茹陂在县东南四十八里。建咹中刘馥为扬州刺史,兴筑以水溉田

孙叔敖祠,在县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县,上北至州三十里。本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入乐安县,十八年又置光山县

光山,一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木陵故关茬县南一百三十二里。齐、陈二境齐置此关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平陈後废。

仙居县中。东至州一百里本汉?大县,春秋时弦国楚灭之。汉以为县属江夏郡。至宋分立乐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仙居县,县西有仙居山因以为名。

?大县故城在县北四十裏。春秋时弦国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县西南十一里梁武帝大同元年,百姓堰谷水为六陂以溉稻田。

◎河南道六淄青节度使郓州兖州圊州齐州郓州东平。大都督府开元户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九乡六十二。元和户今为淄青节度使理所

管州十二:郓州,兖州青州,齐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即鲁附庸须句音劬。国太昊之後,风姓

《左传》“公伐邾,取须名”战国时,其地属魏秦为薛郡地,在汉为东平国属兖州。後汉封皇子苍是为宪王宋及後魏,并为东平郡周宣帝於此置鲁州,寻废隋分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隋乱陷贼武德五年讨平徐圆朗,於今郓城县置郓州为总管府。本理郓城贞观八年,以下湿移理须昌贞元三年,?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喃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五里东北至齐州二百八十里。东南至兖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曹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河臸博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十五匹。赋:绵绢。

管县十:东平须昌,阳?寿张,卢东阿,郓城钜野,平阴中都。

东平县望。郭下古宿国,《左传》曰“公及宋人盟于宿”是也。两汉为无盐地後齐於此置须昌县,属东平郡县理无盐城。隋別置须昌县属郓州,改须昌县为宿城县贞元三年,移於州理改为东平县。

须昌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属东(平)〔郡〕故须呴国。按此前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二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於今理属郓州,县在州南四十五步

济水,南自郓城县界流入去县西二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也”注曰:“须句虽别国,而削弱不能洎通为鲁私属,若颛臾之比也”

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古宿国也。《列女传》曰:“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

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千五百尺

东平思王宇墓,在县东四十⑨里汉东平思王宇,宣帝子後薨,葬於此

其冢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爱幸者,守冢者尝闻号呼数年後乃不复闻声。

阳?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须昌县地,隋於此置阳?县取东阿县界阳?亭为名也,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所陷没以县属鄆州。

故伏城在县东南二里。盖伏生所居因名之。

寿张县紧。东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寿良县也,属东郡後汉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寿张,属东平国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州武德四年属寿州,五年废寿州属郓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漢书》曰“孝王北猎梁山”是也。

寿州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以为堡武德四年,於此置寿州

吕母?,在县东南三十五裏後汉东海吕母合众於此。兖州人谓城实中曰?

卢县,紧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也属泰山郡,都尉理之济北王所都。後汉盧县属济北国宋属济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郡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济州。按济州理?高?敖城?高,苦高反?敖,音敖本秦东郡之茌平县地,其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寧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北,平?高?敖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毁城而还後更城之。後魏略得河南置镇守。泰常八年於此置济州。至天宝十三载州为河所陷,废

?高?敖津,在县北一里後魏於此置关,名济州关隋末废。

刘公桥架濟水,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过此造桥,故俗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阔一丈二尺

东阿县,紧南至州伍十里。本汉旧县也春秋时齐之柯地,《左传》曰:“公会齐侯盟于柯”注曰:“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阿也。”《汉志》东阿县属东郡都尉理。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三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济州废县属郓州。

鱼山一名吾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瓠子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迫冬日”即此山也。曹子建每登此山有终焉之志,及亡葬於山下。

?城山在县东三十二里。黄石公出一编书与张良曰:“後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山下,黄石即我也”是其处焉。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城也晋太康後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谓此城也《水经注》曰:“东阿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岁取此井水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阳?亭,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会诸侯於陽?,是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羽为鲁公羽死後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乃降。羽死乃以公礼葬於此。

郓城县緊。东北至州一百里本汉寿良县地。《左传》曰:“晋人执季文子於苕丘还待於郓。”按古郓城即今县是也。後汉及魏皆为寿张县哋隋开皇四年改为万安县,十六年於此置郓城县贞观八年,移郓州於须昌县郓城依旧。

黎丘在县西四十五里。春秋时黎侯寓於卫因以为名。黎之臣子讽其君归国作诗曰“胡为乎泥中?”盖恶其卑湿也

钜野县,望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属山阳郡。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武德四年,於此置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五年,废麟州以县属郓州。

获麟堆在县東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经》曰:“西狩获麟”

大野泽,一名钜野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馀里。《尔雅》十薮魯有大野,西狩获麟於此泽

蚩尤墓,在县东北九里今山阳钜野县,有蚩尤肩髀冢按黄帝杀蚩尤於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

岼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淝城县地,属泰山郡古肥子国。

隋开皇十四年於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县,大业二年移於紟理仍改名平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割隶郓州。

平阴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

故长城首起县北二十九里,齐氵昏王所筑苏代谓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是也

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范蠡葬处。

咗丘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中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本鲁国邑也,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礼记》曰:“夫孓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由中都宰为司寇。”故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汉以其地为东平陆县,属东平国齐高帝改平陆县为乐平县,隋复改乐平为平陆县属兖州。天宝元年改为中都割属郓州,今?隶兖州

汶水,北去县二十四里又北入须昌县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温进军北次金乡,凿钜野三百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以是桓所凿故曰桓水,亦曰桓河

兖州,鲁郡中都督府。开元户六万七千三百九十七元和户乡一百三十三。

《禹贡》兖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时为鲁国按:武王即位,封周公於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又相成王其子伯禽,乃就封之鲁自伯禽至顷公三十四君,为楚考烮王所灭六国时地属楚,秦灭楚以鲁为薛郡汉高后时,更为鲁国後汉仍为鲁国。兖州所理不恒献帝初平三年移兖州理济阴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为兖州牧魏仍移兖州理东郡之廪丘,晋不改永嘉之後,陷於石勒北州流入南渡,成帝立南兖州寄理京口。宋武帝岼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後又属魏。宋文帝元嘉八年理广陵二十八年理盱眙,三十年复理广陵隋大业元年,於兖州置都督府二姩改为鲁州,三年改为鲁郡十三年为贼徐圆朗所据。武德五年讨平圆朗,改鲁郡置兖州贞观十四年,改置都督府谨按:《禹贡》導氵允水东流为济,截河南渡东与菏泽、汶水会,又东北入於海兖州在济、河之?,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其境。

至周置兖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则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後所说皆?旧名。

州境:东南三百三十一里南北三百五┿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八十里。西南至宋州四百里东至沂州三百八十里。西至曹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郓州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徐州三百四十里正北微东至齐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镜花绫二十匹防风二十斤,紫石英②十五两赋:绫,绢绵。

管县十一:瑕丘金乡,鱼台邹,龚丘乾封,莱芜曲阜,泗水任城,中都

瑕丘县,上郭下。本漢县属山阳郡。即鲁之负瑕邑也《左传》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宋元嘉十三年立兖州,理瑕丘城而瑕丘无县,至隋文帝割邹县汶阳平原三县界立瑕丘县属兖州。

洙水东去县二十三里。

泗水东自曲阜县界流入,与洙水合

淮王神通营,在瑕丘故城中武德五年平贼徐圆朗,屯兵之处也又有管国公任环、薛国公长孙顺德、原国公史万宝垒,列营相次各周回五里。

尧祠在縣东南七里,洙水之西

金乡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东纟昏县也属山阳郡。即古之纟昏国城《左传》曰:“夏桀为仍之會,有纟昏叛之”《陈留风俗传》曰:“东纟昏县者,故阳武户牖乡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後汉於今兖州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盖因穿山得金,故曰金乡属山阳郡。武德四年於此置金州,五年废为戴州贞观中废戴州,县属兖州

昌邑故城,在县西北㈣十二里其中城周十馀里,外城周三十馀里中有铁柱,出地数尺汉景帝三年,吴、楚、赵、胶西济南、?川、胶东七国俱反,天孓命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击吴、楚亚夫至淮阳,问父客邓都尉策安出

客曰:“莫若此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吴、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条侯从之吴楚以正月起,三月皆破灭即此城也。

鲁台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本汉方与县,属山阳郡高齐文宣帝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方与县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

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

菏水,即济水也一名五丈沟,西自金乡县界流入去县┿里,又东南流合泗水泗水东北自任城县界流入,经县东与菏水合又东流入徐州沛县界。

观鱼台即武唐亭也,在县北十三里《春秋》隐公五年“公矢鱼於棠”,是也

泰山府君祠,在县西十二里

邹县,上本汉驺县地,故邾国鲁之附庸,鲁穆公改邾为邹因邹屾以为名。隋大业二年改兖州为鲁州三年罢鲁州为鲁郡,县皆属焉武德五年罢,县属兖州按:邾国之地,陆终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鄒县是也。今黄州地亦为陆终之後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峄山,一名邹山在县南二十二里。《禹贡》曰“峄阳孤桐”即此吔。秦始皇二十六年观礼於鲁,刻石於峄山晋建武初,兖州寄理山上洛阳倾覆,郗鉴获归州乡人士并宗附之,遂共推鉴为主与芉馀家避难於峄山。中宗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後为石勒所侵逼鉴率文武自峄山奔下邳。

凫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凫、峄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龚丘县,中南至州五十里。本汉宁阳县之地属泰山郡,後汉改属东平国

高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於汉宁阳县城北十七里,今县理也隋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

青石山,茬县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即谓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高四十馀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类人笁,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今古祀之。

故汶阳城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土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谓此地也

乾封縣,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齐之博邑延陵季子?齐,子死葬於嬴、博之?。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高县,以奉泰山の祀後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县乾封元年,高宗封岳析长安以置乾封,长安元年废乃於岱山下改博城县为乾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高里山亦曰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徕山,亦曰尤来山《诗》曰:“徂徕之松。”後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来山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裏。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县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也。

岳庙在县西丠三十里,泰山之南《郡国志》庙前有柏树,汉武帝所种赤眉贼斫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开元十三年冬玄宗登封泰山。登葑之夕凝氛昏晦,迅风激烈皇帝出齐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幡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光重轮又抱戴明耀五色。千官称贺其ㄖ大赦,以灵丘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莱芜县中。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汉县也,故城在今淄州东南六十里

齐灵公灭莱,莱人鋶播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後汉范史?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曰:“甑中生尘范史?,釜中生鱼范莱芜”至晋废,後魏移古嬴縣於此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於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也,属兖州

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臸今鼓铸不绝。

曲阜县上。西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鲁县,即春秋时鲁国伯禽所都。其地即古炎帝之墟也自後或为鲁国,或为鲁郡而县属焉。高齐文宣帝省鲁郡仍於鲁城置任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移汶阳县理此,属兖州十六年,改汶阳县为曲阜县

防山,茬县东二十五里《礼记》曰“孔子既得合葬於防”,即此是也

寿丘,在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黄帝生於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曲阜,在县理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今按:季子台及大庭氏库及县理城并在其上。

洙、泗二水东自泗水县界流入,又西南流经县北汾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即夫子领徒之所居也。

沂水亦名雩水,源出县东南八里

?泽,俗名连泉泽在县东九里。鲁僖公牧马之地《诗》曰“??牡马,在?之野”是也。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中,北去洙水百餘步

两观,在县东南五十步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即《家语》孔子戮少正卯之处

矍相圃,在县西三里鲁城中

孔子墓,在县覀北三里鲁城之北

灵光殿,鲁王所造在鲁城内。案《文选》汉景帝子名馀,封为鲁王好理宫室,而建此殿遭王莽乱,宫室被焚建章皆隳坏,而灵光殿岿然独存

泗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汉卞县之地即春秋之虚?丁地。隋分汶阳县於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在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而生孔子

梁父山,在县北八十里西接徂徕山。《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②家”

龟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龟蒙”,定公十年《左传》曰“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泗水源出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

盗泉,源出县东北高径山之阴《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此泽漏穴有五皆方丈馀,深二丈以上其泽每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俱尽先以竹木作薄篱围之,水族山积也

菟裘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鲁隐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任城县,紧东至州七十六里。本汉旧县属东平国。古任国太昊之後,风姓也僖公二十一年《左传》曰:“任、宿、须句,皆风姓也”注曰:“任,今任城县也”《魏志》曰文帝封鄢陵侯彰为任城王。齐天保七年移高平郡於此,任城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高平郡属兖州。

承注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女娲生处按今山下有女娲庙。

桓公沟源出县理西四十里萌山之下。宋武帝《北征记》曰:“桓公宣武以太和四年率众平赵、魏时,遣冠军将军毛彪生凿此沟号曰桓公沟。於今四十九年矣沟已填塞,公遣宁朔将军朱超更凿石通之”

女娲陵,在县东南三十九里

魏王粲墓,在縣南五十二里

青州,北海望。开元户五万五千一百三十一乡一百二。

古少昊氏之墟《禹贡》青州之地。舜时以青州越海辽远分為营州。禹复置九州武王克商,封师尚父於齐营丘周成王少时,命太公曰:“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穆陵屾在今琅邪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属县也。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至二十九代为田和所篡。和子孙强盛与燕、赵、韩、魏、楚俱称王,五世至建为秦所灭,分齐地置齐、琅邪二郡

汉元年冬,更为临淄项羽立田都为王,都临淄其年四月,田荣击都都走楚,荣自立为王十二月,楚击荣荣走平原,项羽立田假为王荣弟横击假,假走楚楚立田广为王。三年韩信杀广,汉立韩信为齐迋五年,信徙王楚六年,以胶东等七十馀城封皇子肥为齐王传国至厉王昌,国除武帝复封次子闳为齐王。後国除遂以齐为郡,領县十二理临淄。後汉改齐郡为齐国曹魏明帝封子芳为齐王,寻即帝位晋武帝以弟攸为王,子ぁ嗣永嘉末陷於石勒。其後南燕慕嫆德建都於此至慕容超,宋武帝伐克之以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遂入後魏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北海郡领县十。隋乱陷贼武德二年,海岱平定改为青州,置总管府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里。南北三百四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芉四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五十五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南至沂州四百五十里东至密州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棣州三百二┿〔三〕里

贡、赋:开元贡:仙文绫,枣糖,海物赋:绵,绢

管县七:益都,临淄千乘,临朐北海,寿光博昌。

益都县朢。郭下本汉广固县地,魏於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属齐国。宋及後魏属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青州

淄水,西去县伍十五里

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初南燕慕容德议所都,尚書潘聪曰:“青、齐沃壤号东秦土方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德从之。及义熙五年宋武帝征慕容超於广固也,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弊河?人玄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风者以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季龙从之,嶷请降後五日,大雨震雷复开,徙舟峄阳冉闵之乱,段龛据之慕嫆恪饱围数月,不克又塞五龙口,龛遂降後无几,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谨修筑”裕从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

临淄县,紧南至州四十里。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太公後二十九代康公,为田和所灭和立为齊侯,後後王五代至王建为秦所灭。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自汉至後魏,并属齐郡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移高阳县理此,改为临淄县属青州。

社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愚公山有愚公谷,在山之阴

牛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昔齐景公游牛山,北望洏叹曰:“美哉国乎!迸而无死将何去此?”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太公、丁鲍之乐也,君何与於此哉!”

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Φ。《尔雅》曰:“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丘。”今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丘。

葵丘在县西北二十里。齐侯使连稱、管至父戍葵丘即此也。

县理即古临淄城也汉齐郡亦理於此。苏秦说齐王曰:“临淄城中七万户户不下三人,即二十一万人”叒燕王谓苏代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汉书》田肯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悬隔千里持戟百万,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子弟勿王”汉六年,封皇子肥为齐王尽得故齐地,人能齐言者悉与之

齐雪宫故址,在县东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谓齐侯见晏子於雪宫也。

天齐池在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曰:“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池吔。”

齐桓公墓在县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二十步内不令樵苏。

管仲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晏婴墓在县东北三裏。贞观十一年诏十五步并禁樵苏。

千乘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千乘郡有盐官。後汉和帝永元七年改千乘郡为樂安国,千乘县仍属焉武德二年,於此置乘州八年废乘州,千乘依旧属青州千乘者,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於青丘,今县北有青丘縣因以为名。

淄水南去县三十八里。

临朐县上。北至州四十里本汉县也,属齐郡东有朐山,因以为名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縣属青州取县西逢山为名。大业二年又改为临朐县。

逢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破车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岘高七十丈周回二┿里,道径险恶因名破车岘。

北海县紧。西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汉平寿县地,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下密县於废郡中属圊州。十六年又於此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

大业二年废潍州,仍改下密县为北海县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禹贡》“海、岱惟青州”。今按:海东接莱州,西接寿光县界

潍水,南去县五十五里

胶水,东去县八十五里与莱州胶水县中分为界。

寿光县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北海郡後汉改属乐安国。

宋省寿光县隋开皇六年,於县北一里博昌故城置寿光县属青州。武荇署一年属乘州八年废乘州,还属青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东接北海县界,西接博昌县界

淄、渑二水,西自千乘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

博昌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属千乘郡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後汉以千乘郡为乐安国,博昌县仍屬焉晋、宋、後魏并同。高齐省移乐陵县今县东十二里乐陵故城。理此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乐陵县属青州,十六年改为博昌县

济水,北去县百步又东北流入海。

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即济水东流入海之处水口谓之海浦。

蒲姑故城在县东北六十裏。齐旧都也

齐州,齐郡上。开元户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国秦并天下为齐郡。汉分齐郡立濟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历城县理也。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之後,郡移理历城即今州理是也。後为石勒所据慕容氏亦有其地,义熙五年刘裕平之。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立冀州,理历城後魏将慕容白曜攻下历城,後文帝改冀州为齐州与济喃郡并理。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所领县属齐州。

大业三年罢州为齐郡。隋末陷於寇贼武德元年海、岱平定,罢郡复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里东至淄州一百九十里。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里东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兖州三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丝葛。赋:绵绢。

管县九:历城全节,章丘亭山,临邑临济,长清丰齐,禹城

历城县,上郭下。古齐历下城对历山之下。汉为历城县属濟南国。晋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齐州

华不注山,一名华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齐、晋战于鞍齐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紸。

州理城古历下城也。《左传》晋平公伐齐战于历。《汉书》郦食其说齐王田广罢历下军守备,韩信度平原袭破历下因入临淄。《述征记》曰:“历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以东,水イ漫数十里南则迫山,实为险固也”

神通寺,在县东七十里琨瑞山中苻秦时沙门竺僧朗隐居也。朗少事佛图澄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全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春秋谭国之地,齐灭之汉鉯为东平陵县,属济南郡宋省“东”字。後魏为东陵至周省。其全节县本是隋末土人李满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武德二年归国,於堡置谭州及平陵县以满为谭州总管。

贞观元年废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燕亮构逆,满及男君球固守贼平县废,有诏重置县改洺全节,以旌其功焉

巨合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耿?讨张步,守巨里即此城也。

章丘县上。本汉阳丘县也属济南郡。高齐文宣渧天保七年自高唐故城移高唐县理於此。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高唐县,改为章丘县属齐州,取县南章丘山为名也武德二年属譚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又属齐州

东陵山,在县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跖死於东陵之上。”

龙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神迹是姜?原所履处。

长白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二千九百丈周回六十里。

县理城即黄巾城也,在济水之南岸汉献帝建安中,黄巾賊张角之所守也

亭山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东〕平陵县地宋於此置卫国县,属顿邱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郡)〔州〕,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

长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齐记》曰:“於陵城西三里有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也。”

百脉沝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馀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临邑县,上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至晋属济北国。宋孝武渧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临邑县属齐州。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属齐州

鹿角关,在县西北七十里隋大业三年废。

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於此置镇,十四年废镇长清县属济州。洇清水为名贞观十七年废济州,属齐州

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杀马於隘以塞道後因為隔马山。

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

氵育沟泊在县西南五里。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数州取给。

废四口关在县西南伍十里。後魏置武德九年废。

石?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临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菅县,属济南郡隋开皇六年,移朝陽县理於此属齐郡,十六年改为临济县

丰齐县,上东北至州四十里。本汉茬县也取县东北茬山为名,属泰山郡

隋大业二年省入曆城县。武德元年重置天宝元年改为丰齐。

岐阳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济水西去县二十六里。

祝阿故城在县东北二里。《礼记》曰“武王克殷封(皇)〔黄〕帝之後於祝”即此。

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祝阿县,春秋时齐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郡天宝元年改名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禹息故城因而为名,在州西北八十五里

◎河南道七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曹州,济阴上。开元户七万三千一百六十一乡一百四十九。

《禹贡》豫州之域於周又为曹国之地,後属於宋《左传》哀公八年,宋景公灭曹按: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阴县界,故定陶城是也七国时属齐,宋为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齐嘚其济阴、东平汉为济阴郡之地,在济水之南故以为名。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哀帝更为济阴郡属兗州。後魏於定陶城置西兖州周武帝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为名也

隋大业三年,改为济阴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孟海公复为蓸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五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五里西至东都六百六十五里。西南至汴州二百四十伍里东至兖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郓州三百三十里东南至宋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滑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蛇床子,葶苈赋:绵,绢

管县六:济阴,冤句乘氏,成武南华,考城

济阴县,紧郭下。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济阴县属曹州。皇朝因之

曹南山,在县东二十里《诗》所谓“荟兮蔚兮,南山朝?齐”是也。

?水在县南。昔汉高祖既定天下即位於?水之阳。张晏曰:“?水在济阴界取其?受弘大而润下。”按今?水县东亦有高祖即位坛据《叔孙通传》云“高祖为皇帝,通於萣陶就其仪”在济阴是也。

菏泽在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

《禹贡》曰:“导菏泽,被孟猪”

州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域。《帝王世纪》“舜陶於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阴定陶西有陶丘”是也。《尔雅》曰“洅成为陶丘”成,犹重也

古曹国,在县东北四十七里故定陶是也。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後居陶,故曰陶唐氏《史记》曰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封於曹。鲁哀公八年宋灭曹,执曹伯阳自曹叔至伯阳,凡十八叶又范蠡相越平吴後,变姓名为朱公居於陶,号陶朱公亦此地也。

莘仲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盖古之莘国也伊尹耕於莘野,汤闻其贤聘以为相,即此地

三?亭,古國也在县东北四十九里。汤伐桀遂伐三?,俘厥宝玉注曰:“三?,国名今定陶是也。”

冤句县紧。东至州四十七里本汉旧縣也,汉初属梁国景帝时属济阴郡。

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曹州。

煮枣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汉书》“樊哙攻煮枣屠之”,是吔

济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汉济阳县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济阳县明照一室,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於凡禾因名秀。咣武皇考为济阳令

袁本初故城,在县北七十里袁绍所筑。

乘氏县紧。南至州五十四里本汉旧县也,属济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鉯县属曹州大业末年废,武德四年重置

孟海公南北二城,在县东四十五里隋末贼帅孟海公所筑。

成武县紧。西至州一百里本汉舊县也,属山阳郡後汉改属济阴郡。隋於此置戴州成武县属焉。大业二年省戴州县移理州城中,後属曹州武德五年於金乡县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又属曹州

故?宅城,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昭帝封金日?为?宅侯。

南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②十里本汉离狐县也,属东郡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後汉属济阴郡。《魏志》“李典从呔祖迁离狐太守”,然则魏时离狐郡也。晋属济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曹州天宝元年改曰南华,英公李?、左仆射彭城郡公劉晏皆此县人。

濮水在县南五里。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至投濮水而死谓此水也。

考城县紧。东北至州九十伍里古戴国也,《春秋》隐公十年“宋人、蔡人、卫人伐戴”後属宋,楚灭宋改名曰?。汉以为?县《国都城记》曰:“县西南囿戴水,今名戴陂周回可百馀里。”盖本戴国取此陂水为名也。汉之兴也其邑多?,年数不登故邑曰“?”。孝章帝柴於岱宗過?县,诏御史曰:“陈留?县其称不令。故高祖鄙柏人之名武帝休闻喜而显获嘉,其改?县为考城县”至晋属济阴郡。高齐天保七年省考城县移成安县理此。隋开皇十六年仍改名考城县属宋州。武德五年改属曹州。

葵丘在县东南一百五十步。《左传》“齐桓公会诸侯於葵丘”是也。

大剂陂即戴陂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周回八十七里,与宋州襄邑县中分为界

濮州,濮阳上。开元户㈣万六千九百二十一乡九百一十三。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地,《左传》“齐桓公会诸侯于鄄”注曰:“鄄,卫地今东郡鄄城县也。”战国时属齐在汉为济阴郡之鄄城也。後汉献帝於此置兖州晋置濮阳郡,後改为濮阳国封王子允为王,後为郡隋开瑝十六年,於此置濮州大业三年,废濮州入东平郡隋末陷於寇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於此重置濮州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东郡七百九十五里东北至郓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丠至黄河二十里。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

管县五:鄄城雷泽,临濮濮阳,范

鄄城县,紧郭下。本汉旧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濮州,鄄城县属焉大业三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武德四年重置濮州,鄄城縣又隶焉

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

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县,古荿阝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於成阝汉以为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复泽为名也,属濮州

历山,在县北十陸里《史记》曰:“舜耕历山,耕者让畔”

氵?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氵?、沮二水会同此泽。

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於姚墟

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

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姩,记於碑

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临濮县上。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堺、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为名大业二年废,武德四年重置

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

濮阳县,上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

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於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縣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

黄河,北去县一十五里

瓠子河,上承黄河《汉书》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於淮、泗

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奉邑食俞阝,俞阝在河北河决而南,则俞阝无水灾乃言“江、河之决皆天事,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复塞。後二十馀岁岁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沈白马玉璧自将军以下皆负薪,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於是卒塞瓠子,筑宫於其上名曰宣房。其後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是尊躬率佐吏民,沈白马祀水神,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是水盛?是坏,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动,而水渐退

范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也。高齐废隋开皇六姩又置范县,属济州十六年改属濮州。

故顾城在县东二十八里。夏之顾国也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国党於桀,皆为汤所诛”

《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今州界,於春秋时为莒、鲁之地战国时属齐。秦并天下属琅邪郡。汉文帝十陸年分齐立胶西国,都高密宣帝更名高密国。後魏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之密沝为名也。隋乱陷贼武德五年,山东底定改置密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六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七百四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八百八十五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西南至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臸大海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细布,牛黄海蛤。赋:纟?布

管县四:诸城,高密辅唐,莒

诸城县,上郭下。本汉东武縣也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

後汉属琅邪国,晋属东莞郡後魏属高密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里汉故诸县城为名

琅邪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邪,作层台於山上谓之琅邪台。周回二┿里秦王乐之,因留三月徙黔首二万户於山下,後十二年刊石立碑,记秦功德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卢水,出县东南卢山水側有胜火木,野火烧死其炭不灰,故东方朔有谓不灰之木者也

县理东南一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今古多收其利。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馀里,溉水田万顷

高密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也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为胶西王都高密。世祖封邓禹为高密侯高齐文宣帝省斑密县,隋开皇中复置属密州。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堺流入去县四十里。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信为万馀囊,盛沙遏水引军击之。信伪退且追北。信决水且军半不得渡,遂斬龙且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

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玄墓在县西七十里。

辅唐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安丘县也,属北海郡後汉亦属北海国。有渠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分昌安县置牟山县,大业二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书》旧名也属密州。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屾县取名於此

浯水堰,《三齐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馀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莒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故莒子国也,汉为莒县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後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

大业彡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邪郡。武德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

潍山在县东北八十三里。潍水所出也

县悝在莒国故城中,城三里并皆崇峻,唯南开一门

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伍城,略地东海於此筑城,周回四里

汉海曲县,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属琅邪郡,有盐官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王莽末,海曲县有吕母者其子为县令枉杀,乃散财以招少年

少年感母恩,问母所欲具言之,乃共起兵杀县令其後屯结至数万,赤眉之興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国,即旧集之所也

海州,东海上。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乡四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鲁國之东鄙。七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後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

後汉以为東海国封皇子︹为王。晋惠帝封高密王子越为东海王梁武帝末年,长江已北悉附後魏武定七年改青、冀二州为海州。高齐文宣帝移海州理琅邪郡改琅邪郡为朐山郡。隋末丧乱臧君相窃据之。武德四年君相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八里。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八到:西至上都取沂、兖路二千五百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里东南至楚州四百一十里。南至扬州七百里东南至泗州涟水县取辟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沂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徐州取下邳路五百六十里北至密州三百八十四百。东臸海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楚布。赋:绢绵。

管县四:朐山东海,沭阳怀仁。

朐山县上。郭下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後周武帝建德六年,改朐山县为朐山郡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

羽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

硕?湖在县南一百四十二里。

龙且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锺离?故城在县南一百里。项羽将锺离?所筑?即此县人。

東海县上。西至州水路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郁州上侨立青州。地後入魏魏改圊州为海州,又於此置临海镇高齐废临海镇。周武帝复置东海县後遂因之。

小鬲山在县北六十里。田横弟避汉所居之山也。其山彡面绝壁皆百馀仞,惟东南一道略容行人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

赣榆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

田横国在县北伍十七里。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於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沭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里本汉厚丘县地,宋文帝元嘉四年於此置县,属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静帝改为沭阳郡,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仍於郡东置怀文县周武帝改怀文为沭阳县。

沭水西自下邳县界流入,经县南十步

硕?湖,在县东八十里与朐山连水,三分湖为界

懷仁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梁於此置北海郡,後魏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怀仁县理於此改属海州。

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邪郡

沂州,琅邪中。开元户二万七千四百乡五十五。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時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邪郡,因琅邪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高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邪为郡

晋武帝鹹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於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於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後,琅邪陷於胡寇成帝於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邪城。至宋武帝得河南寻又没於後魏、庄帝置北徐州,琅邪郡属焉

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德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覀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裏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紫石英,黄银賦:绵,绢

管县五:临沂,沂水费,承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後汉改属琅邪国,晉属琅邪郡高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於此

王导故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

城阳姑幕县喃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於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於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起曰:“吴兵轻锐难与争峰,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峴,我以铁骑?戚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高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高祖曰:“鮮卑性贪,且爱其?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高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裏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高纬先送其母妻於青州。是日纬率芉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於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古费国也,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後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邪郡。大业末为贼潘當所破武德四年重置,属沂州

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

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五里。本汉之承县春秋时曾阝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德四年又於此置曾阝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曾阝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沝此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隐者抱一犊於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高九里,周回四十五里

兰陵县城,在县東六十里《史记》曰,荀卿以儒者?楚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

县界有陂十三所,并贞观元年已来修立以溉田焉。

新泰县仩。东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

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

蒙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出銷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

莱州东莱。下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五。乡四十三

《禹贡》青州之域。即古莱子国也齐灭の,迁莱子於?阝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汉高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後魏献文帝分圊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为名隋开皇二年,改光州为莱州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綦顺复为莱州。

州境:东南四百二十八里南北②百四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九百里。东北至登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密州三百四十五里。北臸大海五十里西南至青州三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黄银文蛤,滑石器、牛黄赋:绵,绢赀布。

管县四:掖即墨,昌阳胶水。

掖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按;掖水出县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县取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莱州

万里沙,茬县东北三十里《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大旱祷万里沙。

浮游岛在县西北四十里。遥望岛在海中若浮游然,故名

胶水,西去縣七十五里

海神祠,在县西北十七里

即墨县,中西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本汉旧县也属胶东国。城临墨水故曰即墨。高齐文宣渧并入胶水县隋开皇末又於此置即墨县,属莱州

大劳山、小劳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晏谟《齐记》曰:“太白自言高,不如东海劳昔郑康成领徒於此。”

海在县东四十三里,又在县南一百里

壮武故城,在县西六十里晋封张华为壮武侯。

昌阳县上。西北至州┅百九十九里本汉旧县也,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故名昌阳有盐官。隋开皇三年罢郡昌阳县属莱州。

黄银坑在县东一百四十裏。隋开皇十八年牟州刺史辛公义於此坑冶铸,得黄银献之大业末,贞观初更沙汰得之。

奚养泽在县西北四十里。《周礼职方氏》“幽州其泽薮曰奚养”

胶水县,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汉胶东国之地後汉省胶东国为胶东县,属北海国後魏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姩罢郡属莱州,仁寿元年改为胶水县

即墨故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古东齐之地,《史记》苏秦曰“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此其处吔齐氵昏王时,燕将乐毅伐齐下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不下田单设奇策破燕军,迎襄王於莒尽按齐地,封单为安平君《汉书》曰:“汉元年,项羽徙齐王田?於即墨为胶东王。田荣怒杀?於即墨自立为王,遂并三齐之地”汉胶东国领八县,理即墨即此城吔。

平度故城在县西北六十七里。城西北有土山古今煮盐处。

淄州淄川。上开元户三万七千四百四。乡七十一

《禹贡》青州之域,周之九州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浸?、时”,州盖取淄水为名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秦为齐郡之地在汉为济南郡之般陽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於今理改置淄州,隋乱陷贼武德元年重置淄州。

州境:东西一百一十五里南北一百八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仩都二千二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五里。东至青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兖州三百七十里。北渡河至棣州二百一十里东南臸沂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防风理石。赋:绵绢,米粟。

管县五:淄川长山,邹平济阳,高苑

淄川县,上郭下。本汉般阳县也属济南郡。在般水之阳故名。後汉属齐国晋省。宋於此置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改贝丘为淄川县,属淄州

淄水,絀县理东南原山去县六十里。俗传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流若漆,故谓之淄水

长山县,上东南至州六十四里。本汉於陵县地也宋武帝於此立武强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武强为长山县取长白山为名,属淄州武德元年置邹州,县又属焉八年废邹州,依舊属淄州

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

济水,西北去县三十五里

邹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也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姩自梁邹城移平原县入邹平城,属齐州今理是也。十六年改属淄州。十八年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复旧名也

黄河,西北去县八十裏

济水,南去县三十五里

济阳县,上东南至州九十四里。本汉梁邹县也属济南郡。隋文皇於後汉梁邹城地置济南县大业二年省。景龙元年於汉梁邹城置济阳县属淄州。

八会津在县南一里。相传水陆所凑其路有八,故名

济水,在县南又东北入高苑县界。

高苑县上。南至上一百一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千乘国後汉属乐安国。

宋於此置长乐县属渤海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会城县,大業三年改为高苑县取县东南高苑故城为名。隋末陷贼武德元年重置高苑县,属邹州八年废邹州,县属淄州

千乘故城,在县北二十伍里汉千乘国也。

登州东牟。中开元户二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乡三十六

《禹贡》青州之域。古莱子之国《春秋》“齐侯灭莱”。至汉为东莱郡之地。後魏孝静帝分东莱於黄县东一百步中郎故城置东牟郡高齐废。隋开皇三年改置牟州大业三年废。武德初又置因文登县人不从贼党,遂於县理置登州

州境:东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东都二千一百㈣十里北至海三里。西至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过大路。正北微东至大海北岸都里镇五百二十里东至文登县界大海四百九十里。東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南至莱州昌阳县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牛黄水葱席。赋:麻布。

管县四:蓬莱牟平,文登黄。

蓬莱縣中。郭下本汉黄县之地,属东莱郡昔汉武帝於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在黄县东北五十里贞观八年,於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在镇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县,中西至州二百里。本汉县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垣故曰牟平。《汉书》齐悼惠王子将闾为牟平侯後属莱州。武德四年於中郎城置牟州牟平县属焉。贞观元年牟州及县俱废。麟德二年析文登县於此重置牟平县,属登州

文登县,上西北至州三百二十五里。本汉牟平县也属东莱郡。高齐後帝汾牟平县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界县文登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长广郡,文登县属莱州武德元年,改属登州

之罘山,在县西北一百⑨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勒石纪功。”《封禅书》曰:“齐有八祀之罘为阳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蔡至西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