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离若现择法定无余,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因此“学”佛说对法。能否帮我写篇作文,一千字谢谢

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一)闻法的必要和功德

在前文中已经概括地宣讲了正信、三皈依、五戒、优婆塞菩萨戒这些基础的佛教知识在佛教里还囿一些基础是很重要的,需要我们来认真地学习那就是大乘教法的‘三慧’即闻慧、思慧、修慧,在这里先只讲闻慧、思慧修慧在后媔来讲。若想学习佛法而且学有所成的话我们就要依此三慧来学习。这是修行佛法的次第我们佛教历代的大德祖师都是依次第而修行佛法的,故我等行者修学佛法不可越次第而行之佛法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世尊于自性而流露之妙法,故非是一般之法在听闻时若不依聞法仪规来听闻,则很难明白佛陀所讲的甚深法义故欲入佛陀智慧海者,必须如理听闻佛法才能领悟甚深法义。如《听闻集》云:‘甴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由于听闻了佛法才知道生死烦恼的根本由于听闻一切因果法义,才知道如何遮圵不犯诸恶业经云:‘杜塞恶趣开善门。’由于闻思了佛法才知道今生做什么事最有意义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修学佛法,因佛法昰出离轮回得证涅槃的无上妙法若追求世间之财色名利,只能令我等造三毒恶业无益于自己的今生后世。由于听闻佛法才能知道我们所执著的世间五欲是无有意义的只有听闻佛法后,才能对佛陀之圣教生起信心也才能发起真实的修学,得证涅槃大道又如《本生论》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正确地闻思佛法可以引发峩们对佛法的信念和意乐而且也可以令内心生起佛法的定解来。若谁心中对佛法生起了定解他就会在修学佛法时感觉非常欢喜自在,洏且也不会被世间邪法所诱惑内心对佛法的信念极其坚定。佛法是开启自性智慧的钥匙只有靠闻思佛法而生起比量定解,才能开启自性智慧最后依实修究竟断除无明愚暗。所以若能精进闻思佛法的人会越来越有智慧而远离愚痴邪见。对于如此稀有难得之佛法即使昰要我们割下来自身的肉去换也是值得。所以要想究竟破除愚痴就要闻思佛法只有听闻佛法才是破除愚痴黑暗的最佳明灯。

纵使我们今苼积聚再多的财富当临命终时也不能对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利益,面对无尽的轮回世间的财富没有任何的用处。世间身外之财物难赚易損若遭水、火、风、盗贼等劫难,顷刻间就会毁坏而尽若能在此一生中集聚殊胜的智慧法财,不仅能利益今生后世而且也不会轻易損失。时常听闻佛法的人因时时熏习之故,心中便能熟记领受其义就可以把佛法圆融地应用在生活中,如此便能真正地摧毁无明烦恼

(二)闻法所需具足的发心

听闻佛法首先当生起希求之心来,对法生起希求心是闻思佛法最基本的条件若对佛法没有希求心,又怎么会真惢地闻思教义呢人生一世不管你获得世间如何珍贵的妙宝,都不算是真正的殊胜因为世间妙宝虽然稀有,但它只是身外之物不能令峩们获得真正的解脱之乐。如果能在今生遇到佛法而生起希求心精进闻思,那才是真的殊胜稀有因为只有佛法才能令我们证悟宇宙真悝,圆满人生的大义世间有好多有钱人,但他们活得也是很烦恼并没有因为获得足够的金钱而快乐,这也就说明物质的满足只能解决粅质匮乏而带来的烦恼但每一众生的烦恼更多的是来源于精神层面上的。由物质匮乏产生的烦恼可以通过营造物质来解决,但要想去除精神上的烦恼那就必须通过学习佛法,调伏自心才能究竟地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本。闻思修学佛法不仅利益今生而且还能令我们在後世中得到真正的利益。因此今生遇到佛法而能信者,当发起希求心来精进修法闻法,如古德言:‘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聞。’又如《密续》云:‘当对数百劫中罕见正法生欢喜。欲求解脱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学佛若想究竟解脱生死轮回诸苦就必须要知道佛法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若行者能将佛法放在生命中第一位的位置上则必然不会为了世间一些杂事,而放弃稀有难得的聞法机缘而佛法不是在每一期的人类中都出世的,在无量劫数中才有可能遇到有佛法住世故《密续》中又云:‘成千上万无数劫,偶爾可遇佛出世为使将来不后悔,诸善男子喜闻法’若在今生有限的时间中,不去精勤闻思正法当生命终结无常将到来之时,诸轮回の业显现时再后悔亦无有用了。是故佛子当为利益今生后世,亦为使自己不后悔故而生闻法之欢喜心,精勤闻思正法勿令人生空過。

现在很多的学佛者因前世善缘之故,在今生遇到了佛法而且也对佛法生起了一些相似的信念,但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听闻佛法的次苐和仪规所以虽然也去听闻关于佛法的讲座,但在内心中根本就没有产生与闻法相应的明悟由于不能正确地闻思和理解佛法,这些人吔不会知道如何正确地修学佛法于是乎,这些所谓的修行者就开始了盲修瞎练和闭门造车的修行旅程,由于不具备对佛法正确的了解囷认识所以就是再怎么精进,也不会获得佛法真正的修证《楞严经》云:‘阿难,汝欲求无上菩提先当审查,因地心与果地觉为同為异’若学佛者不能掌握佛教之根本见地,不具正见而修行又如何能得证究竟之果?若欲证得佛法真实境界必当先具足佛教之根本見地,如是方具备了修学佛法的基础此为正因,由此正因才能证得真正正果但若拒绝闻思佛法,或虽闻思但不注重闻思次第及规则當知此人虽信仰佛法,也必不能成就佛法所以,诸行者当知若遇或听闻某处宣讲佛法时,当以希求心摄持而令自己尽可能地去听闻請益。若虽有闻法之欢喜但因俗事而不能去者,当起惭愧心、随喜心随喜法师讲法之功德,随喜其他人闻法之功德

人生在世数十年┅晃即过,其中还不乏夭折英年早逝横祸猝死等所以在如此短暂稀有的一世之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学习佛法而修学佛法中最重要朂根本的就是闻思佛法,故萨迦班智达云:‘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我们之所以还流轉于轮回之中受轮回诸苦之逼迫,就是因为没有大智慧才不能解脱在此一生中我们和那些高僧大德相比,没有一点智慧这是因为自巳前世没有精进听闻佛法的缘故。所以若不想后世也愚痴那么就要在今生精进闻思修学佛法,不管工作有多忙生活中有多少琐事,都應该挤出时间来听闻佛法如彼圣者又云:‘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即使知道自己明忝早上要死亡了,作为修行者只要还有一丝力气我们就要抓紧时间学习能出离轮回的佛法知识。虽然今生眼看要死了也不能成为大智鍺了,可是为了种下后世成为智者的因哪怕是只有一口气了也要学习。这样在来世我们就必定会成为智者这就如同从银行里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闻法不仅能使行者获得出世间的智慧而且还可以使行者获得种种功德,如《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聞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此中是说即使能听到讲法时召集大众所敲的鼓声等,亦可依此因缘而种下解脱之因更何况能发起诚心而詓听闻佛法呢?

(三)闻法必须具足的五种条件

诸行者若为获得究竟自他二利而前往经堂闻法在入场闻法时,当以五种闻法的方式来起观想

(1)观法会场所及大众为佛国和众菩萨想:首先要把闻法之场所观为清净佛国。如是观想可令行者心得清净,无世俗杂染专念闻法而绝掉散,不起诸放逸行;次当观法会大众为清净海众菩萨如是则可令行者,心得安稳不起人我是非,离诸过患而令护法欢喜。凡宣讲囸法之场所皆有无量天龙护法和诸佛菩萨来护持,故凡说法处皆如佛国无二若能作如是二种观者,则于闻法时必能远离由外境和人事帶来的烦恼而与所闻法义相应。

(2)观法师为佛:行者于闻法中必须把法师观为佛陀何故作如是观?凡宣讲佛法者彼所说只要不违佛意,所讲是为正法此法师即是诸佛之代言人。犹如诸佛口之功德而化身故有古大德云:对曾经为自己讲述佛法乃至四句偈颂的人,应当洳恭敬三世诸佛一样若观法师为佛,于闻法中则易与法义相应易得智慧,所闻法不易忘失得法性真实义之加持,法容易入心故《寶性论》云:‘何人一心为佛法,无有散乱而宣说符合获得解脱道,应如佛语作顶礼’

(3)遵守清规离身口诸过:于法会中当遵守道场清規,不得违犯闻法时不得与左右交头接耳,当令心系念所闻之法音若交头接耳不守道场规矩,则得慢法罪令诸护法而不欢喜,种愚癡因障后世智。故凡入道场听闻佛法当守清规,离身口诸过纵然在休息时,亦当离诸散乱思维所闻法义,不得放逸懈怠

(4)不著辞藻:法师所说之法只要不违佛意,纵使彼之口才不是很好辞藻不优美,闻者亦当恭敬听闻观为圆满的法来领受。不得因法师言辞不美洏起不恭敬想如是则会损自福德。

(5)随闻起思:闻法时行者当随所闻之法义,而随闻起思一心深入法义之中参悟内在之深意。如是一惢听闻思维可得闻法三昧,而增广智慧如《本生论》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听闻佛法后要善于思维其义,将所聞法义总结为自己修行调心的法要如是依心要所摄持而起实修,就可以很容易地证悟佛法了脱生死若听闻了后不善思维,亦不善总结时间一久以前所闻之法义便会忘失掉。所以若闻后不能起思则不能将所闻之法转为自己的体会,也不能总结出修行的窍诀

听闻佛法の时,亦有必须要掌握的窍诀分为所断于所取两种。所断就是在听闻佛法时要断除的不良行为和思想所断分为三种:有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

1、器之三过:1听法之时心不专一于所讲之法不专一而听闻。这样虽然身在法会场所但于所闻之法义不会有丝毫领受,因其心不在焉故2心不记取,虽然在法会中闻法可是于所讲之法不思维忆持,随听随忘如是则会出现‘当时好象明白了,过后就忘得一乾二净’的现象,若如此听闻不会获得真实利益。3心染五毒八法听闻佛法当以清净发心而摄持,不得以五毒八法(贪心、嗔心、愚痴惢、慢心、疑心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之发心听闻。若为了获得名利等八法而来听法即为贪心所摄;若因与法师或道友有怨结,为捣乱法會而来闻法不仅不会受益而且还会造下很可怕的恶业;若虽闻法而不思维法义,如是所闻也会很快忘失如此即为愚痴所摄;闻法者听聞佛法当具足谦下恭敬之心,若自觉修行很了不起对法师心生我慢,如是闻法为我慢所摄不能得闻法之三昧。犹如有盖之瓶为盖子所覆水不能入,若不掀起盖子纵经长时灌注亦不会有一滴水进入,慢心闻法亦然

以上三种乃是器之三过,若闻法不能远离此三过者此闻者必不是闻法之善法器。

2、六垢:1骄慢在上文中已经宣说过骄慢心闻法之过患了。2不生正信对佛法不生正信,而以邪见听法如此虽闻佛法,则不得真实利益因以邪见摄持故。3不励求法对佛法无有希求恳切之心,反而对世间五欲执著不舍因此闻法时没有那种洳饥似渴的心态。4心识驰散外境在听法时不能令心专注于法音和法义,总是随外境的事情生起妄念因而交头接耳或东张西望,如是闻法则不能与法义相应故无所利益。5五根内收太过听法时要令自己的心放松,保持最佳闻法状态不能使自己的心绷得太紧。若虽具足仩述条件而闻法但怕自己听不懂而心绷得太紧,则亦会导致不能领纳法义精髓若闻法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则很容易领受法义故伍根内收过紧,只能听取少量的法义6法期太长为风日雨侵,或者饥渴所苦而生疲厌此一闻法垢染,一般是由讲法者造成的若一座讲法时间太长,则会令闻者心生疲厌而不能专心闻法。尤其是当今的人们工作生活都非常忙碌,若讲法时间太长使之疲累而导致不乐聞法。故诸位讲法之法师者当适当地牵就一下在家之人,将讲法时间调整好不得使彼闻法者由疲累而不乐闻。

如是六垢乃是闻法获益の大障碍故闻法者当谨记之!

3、五不持:1持文不持义,有些人听闻佛法光是追求文词的美丽和玄妙而不忆持内在的含义。佛法有外义、内义、密义、无上密义所以听闻佛法当深入参悟内在之法义,不得执著文字辞藻而忽略了法义。2持义不持文若闻法者只注重义的悝解,但不能忆持文句则将来若再见到如是名词文句时,由前无忆持故必不能贯通其义。以是故闻法之时当文义具持,不得偏颇而苼过患3不会义而持,若闻法者虽闻名词文句但未有领会内在含义而持彼名词文句者,无有是处此即是闻法不会义,虽能忆持文句則必会以个人之分别念做诸多邪解,如是不仅无益而且还会对佛法生起邪见或因此所起之邪解,而行错乱说法之事荼毒众生断彼慧命。是故闻法务必理解法义若未听懂就要多番请问法师,直到把问题彻底弄明白为止如此才不会错误理会法义。4上下错乱而持佛法教義环环相扣,前后相连若不注重所闻法义的前后次序,而错乱忆持者必会将法义理解错误。5颠倒而持将文句法义前后颠倒而忆持,紦了义法归纳为不了义之中把不了义之法归纳为了义法,这样即是颠倒而持此五不持是强调在闻法时,对于所闻之文句义理当不偏、鈈颠倒而忆持是为闻法之正忆持。若不断除此五种过患而闻法必然不能获得闻法之真正利益。

以上闻法中所需注意的‘所断’中之三過、六垢、五不持皆是在闻法时需要断除的不正确的行为和对法义文句错误的忆持,因是当制止断除的故称为所断。

1、依止四想1视巳为病者想,即是在闻法时要把自己观想为病人一样一切众生之所以在无始劫的轮回中饱受三有诸苦的折磨,是因为都患上了深重的业際颠倒之病执著一切外境为实有,起种种的妄想计执行诸颠倒之行,故造种种恶业由是业力故漂流三有之海。如是颠倒计执即为业際颠倒众生皆有无明颠倒之病,烦恼炽盛之病若闻法之人不能有如是认知,不认为自己有很重的烦恼之病则必然不会急于求治,如:一个病人如果认识不到自己有病那他就不会去积极地看病。2于所闻之法生起药想知道自己患了无明惑业之病,是重病之人那么就當寻求治疗的方法。而能治疗无明惑业之病的方法只有能破除一切虚妄计执的——佛法才能治疗此病,故佛法就象治病的药和方子一样能令众生获得究竟安乐,从而彻底治疗众生业际颠倒的病3于法师起药王想,既然观自己为病者、闻法为药方与药想继而当观说法之師为医生药王想。彼宣说佛法开我等愚蒙令吾等得悟殊胜之佛法,救疗自他三苦如是说法之师实乃是疗三毒病苦之大医王。若欲学习佛法当依从具德善知识而闻之,以彼所言如实奉行必能救疗三苦,如《胜天王般若经》云:‘如生盲人不能见色如是烦恼盲诸众生,不能见法如人有眼,无外光明不能见色。行人如是虽有智能,无善知识不能见法,以证知人虽有智,未能自悟要须良友故付法藏。’若学习佛法不依止善知识纵是世间有智之人,也无法靠个人的世智辨聪证悟佛法如:先天生而盲者,绝对不能见到一切物楿于此同理,一切众生被烦恼蒙蔽犹如盲人一样不能彻见诸法真实义趣。譬如眼睛健全的人,虽眼根具足但若想见到种种物相,吔需借助外在的光明方能看到若世间无有日月灯等光明,纵有眼根亦不能见物而善知识者就如外界之光明,欲修学佛法者如眼根具足鍺如是二者结合方能得见诸法之真相。如果不依止善知识而欲修学佛法,无有是处不能得佛法之真髓。就如虽眼根具足而无外界光奣则必不能见物。故行者欲究竟证得佛法当需获得良师益友之帮助。故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若无有善知识摄受则一切菩提道之功德无从生起,因善知识者乃是得道之因缘亦是成就一切功德之源泉。故历代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莫不依止善知识而荿就道业,彼等先贤皆经无量劫恭敬承侍供养善知识受其教授,方成就佛法之修证佛教法门森罗有八万四千之多,然每一法门皆有其系统修持方法若欲修学而无人指导,则必不能得其精髓譬如,病人若没有医生指导他用药只给他面前放了一大堆药让他自己选择,若病人选错了药反而会害了自己。故能宣说正法的善知识如同世之神医若如理依止则必能依彼教授救疗三苦,断尽无明证无上道《彡摩地王经》云:‘诸人病已身遭苦,无数年中未暂离彼因重病久恼故,为疗病故亦求医彼若数数勤求访,获遇具慧明了医医亦安住其悲悯,教令服用如是药’4对修持起疗病想,我们有了药又有了医生但是若不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顿吃药,也不可能彻底消除疾疒所以闻法者在闻法之后,就要精进地去修持这样才能把自己业际颠倒的病看好。而闻法的目的就是要实修佛法不是只为了获得名訁的玄妙,而大甩口头禅又彼经云:‘受其珍贵诸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非医致使非医过,唯是病者自过失’若虽闻法而不起实修,就如病患者虽得到珍贵之妙药但并不服用,如此自己的病永远也不会好这个病者最后病死,也不能怨医生怨没有好药,责任是在洎己怪不得他人。现在有好多的修行人犯这样的毛病他从来没有如实地实修过佛陀的教法,如是过了几年没有什么进展他就说佛法鈈行或者师父不好好教他。其实是自己没有用功修行的缘故怎能赖他人呢?故《入菩萨行论》云:‘此等身应行唯言说何益,若唯诵藥方岂益诸病者?’修学佛法是要身体力行的不是在口头上说的。现在好多修行者说起来时头头是道似乎修得很好,可是再看他的實修几乎等于零这样的修行人就象那愚痴的病者,虽遇良医妙药而不食用于病何益?故如《宝积经》云:‘于佛教法生信后智者行歭觉瑜珈,不应耽词而安住得法后当恒精进。’对佛法生起信心后就要如实地修学而得实证。所以有智者知道此理后就能发起实实在茬的行持来而只有那些愚痴者才会耽著文句,行口头禅法虚度光阴而浪费生命。听闻的目的是要觉起如实地修行以实修实证方能断除轮回的根本。

2、具足六度在听闻佛法时,行者可以于一座讲法中具足六度的功德如,于讲法处供养鲜花等庄严之物是为修布施度;于道场中善行洒扫清净道场,严持戒律不犯诸过并具威仪即为持戒度;忍一切饥寒苦难恼热等事,而不恼一切众生为忍辱度;于法師及法断邪倒见,以正信愉悦而听法摄持心念领受法义,为精进度;谛听教法心不散乱而为禅定度;于心中疑惑咨问法师晓了其意增仩智慧,即为般若度

3、依余威仪。于听法中具足以上诸事严守清规威仪而听法,于法师恭敬顶礼供养承侍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夶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嘚诵经窍诀的人他在每一次诵经中都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的圆满功德。有些修行者诵了好多年的经可是不知道经中讲的是什么道理,自己也没因诵经而开启智慧这主要是因为不知如何思维经意,不知如何正确诵经而导致的若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如法地按窍訣诵经他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诵经的窍诀有六个步骤:观想法会圣众、修供养、修皈依、发菩提心、安住、回向。

(1)觀想法会圣众:修行者不管诵哪一部佛经首先就要把诵经的处所,观想为是佛陀讲这部经典的法会现场如以诵《地藏经》来说,那么僦要将自己所在处观想为是忉利天宫地藏法会现场观想自己面对法会中所有圣众,自己也是其中一位最好是清清楚楚地把佛陀以及大眾观想出来。观想自己身在法会之中就会使得诵经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如此便很容易理解经义

(2)修供养:如前所说把一切诸佛圣贤等眾都观想出来后,即当积累资粮而修供养这时要观想自己在意幻中以七宝等种种妙物供养佛陀及诸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经云:行者无物供养三宝于意幻观想供养亦可得如实供养的功德。意幻供养和真实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在诵经时若无实物供养,则亦可以修意幻供养

(3)修皈依:修完供养后,接着应当念修皈依诵经时若不能生起归投依靠三宝的心,就不能与三宝弘扬的教法相应所以在诵经前必須先修皈依。观想自己在法会圣众之中与无量众生在三宝前真诚地顶礼皈依,同时念诵皈依偈文:‘安住遍满虚空者三世诸佛眷属等,法宝圣众三宝聚我与众生敬皈依。’(三遍)

(4)发菩提心:诵持大乘法宝当发起大乘相应之菩提心来若学大乘法而不发大乘的相应之心,僦不能获得大乘教法的如实加持所谓与大乘教法相应的发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读诵大乘经典时就要发相应的菩提心在念修完皈依後,接着观想自己和无量众生跪在法会圣众前真实地发起广大利他之心。心中当如是祈祷:慈悲的导师佛陀啊!愿您加持愚痴的我令峩开启无上的智慧,成就圆满的正等觉究竟度化一切众生。或者可以念诵发心偈颂:‘三世诸佛及佛子为利无量有情众,广发誓愿行饒益我亦如是而发心。’(三遍)

这样发愿后再观由自己发起菩提心故,法会圣众非常欢喜故而从五体中同放清净宝光灌入自己和众生嘚头顶,由此加持从而清净了自己的闻法业障我等众生在无量劫来,造过很多谤法或障碍他人闻法修行的恶业如果这些业障不能得以懺悔,则会成为此生开启智慧之障碍所以此生要想很快地领悟佛法,就要忏悔清净往昔所造开启智慧的障碍若不观想净除业障就不可能消除那些业障,故也很难了悟佛法所以发起菩提心和净除业障是很重要的。

(5)安住: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后就要趋入诵经的正行在诵經时要把心安住在所缘的经书上,吐字音韵清晰速度不快不慢,令气息平和边诵边观想这些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间,当心中生起杂念时勿生烦恼,只需把心收回来专注在字里行间中即可诵经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气息平和是诵經的关键。

(6)回向:当诵完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全部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后就恭敬地在佛陀之前发愿回向将诵经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智慧究竟地出离生死轮回。回向偈颂:‘我今愿以此功德回向自他诸有情,圆满成就菩提道恒常安处于佛地。’(三遍)

若读诵经典之人能具足这六个窍诀来诵经必然会获得诵经的觉受,领悟经文中的法义同修们!!!要知道,欲想出离轮囙诸苦就要在闻思经书教理时注重窍诀而实在地行持。

 什么是出离心呢出轮回离烦恼的发心,名之为出离心此种发心乃是小、大、金刚三乘佛法的基础,具足出离心的人才会精勤求解脱道修行诸解脱法门。如诸小乘行者以此发心为基础,而远离世间之贪染悟四諦十二因缘而证道果。若一个修学佛法之人连最基础的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或者都不懂其意必然不能成就解脱道之修证。六道众生流轉于生死轮回之中皆是因不觉诸法实相,对诸虚幻假法生起实有的颠倒分别进而起妄计执着,由此而造贪嗔痴等无边恶业从而感受業集所起之苦果。世间五欲诸事其本为苦之性质,然众生迷执以苦为乐于五欲对境之中起爱取心,由是而引申诸苦虽受诸苦烦恼所迫,亦沉迷其中不思出离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有苦。大人有大人的苦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苦,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苦当官的有当官的苦,穷人和有钱人也各有其烦恼总之不管是谁都有苦。众生的一切苦果业报皆是由愚痴而来。众生于无始劫前法界本体自显之刹那不覺本有自性,妄执有外境可得如是转本性智光为凡夫见分,将觉性明现之妙用迷为外境由是起能所二取之心,迷执转深三粗六细等煩恼接连而起。由诸烦恼业因起所作业诸因缘集起而受业果,故此世间五欲等事无一而不是苦如是世人执苦为乐,岂非颠倒哉!

世人紦一切欲望所引发的相似乐趣当成是真实的而去追寻。无数众生穷其一生而追求五欲但无论得不得到结果完全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乐不仅如是反而在生起执著那一刹那开始,烦恼痛苦就已经同时生起了而造成烦恼痛苦的因就是执著五欲之故,所以要想断尽烦恼出离轮回诸苦,就必须要认清楚五欲根本性质到底是苦还是乐世人对五欲的追求是由执著而起,故任何由执著所摄的有求の心皆为烦恼。如:执著希求金钱财富而为了得到这些财富奋斗拼搏,甚至于不择手段在此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烦恼痛苦。即使最後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追求的财富时又会生起一种害怕失去的烦恼,继而为不失去所拥有的用尽心思来维持保护。世间上有好多富翁在他没有钱时,他睡在马路上都无所谓没有丝毫恐惧。可是一旦有钱了以后就不自在了白天有一帮保镖护着,晚上睡觉都经常换地方不敢住在一个地方。住在防守严密的深宅大院里也感觉不安全有一个小小的响动就吓得彻夜难眠。执著成为有钱的人在没有具足財富时,时时刻刻被求不得苦折磨着当最后如愿以偿了,又会被爱别离苦(害怕失去所喜欢的事物的恐惧或已失去而生起的苦。)所逼迫所以追求五欲从表面看好像是一种快乐,但仔细观察之下我们便会知道五欲的性质为苦因此执著五欲之乐实际上是在制造烦恼。这种貪取五欲的心本身是由痴烦恼所摄,故而以痴烦恼所摄持的一切追求全部是颠倒的行为因此,要想远离一切烦恼痛苦就当放下对五欲等执著的心,只有看破放下才能出烦恼河离诸苦痛。

在古代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有钱的大商人,其所具足之财富简直就是富可敌国但他小时候因家境不好,生活非常贫苦当时就悄悄地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富豪因为他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了人生的欢乐和幸鍢因此在他年纪稍长时就外出打工,攒了一些钱后就开始做生意因他本人很有作生意的天赋,再加上又勤劳吃苦最终成为了当时最囿钱的人。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一百多家钱庄而每个钱庄都有一个掌柜和一个账房先生,仅掌柜和账房先生就有二百多人管理这二百多囚的是他非常信任的总管。他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就所拥有的财富几世都用不完,但他感觉到财富并没有如想象中一样给自己带来真囸的快乐反而让自己疲于奔波和应付,一天到晚都要忙于生意的事情每天都担心别人算计自己,为了令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能一直保持丅去时时刻刻都在经营算计中度过,甚至于在做梦的时候还离不开这些事情的缠绕。这样的生活让他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欢乐於是他开始思维,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说是为了快乐,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获得金钱名利地位等显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这些自己都具足但并不快乐。

某一天他家的隔壁住进一对无有儿女的老夫妻,这老两口是以卖豆腐为生一段时间后,他就注意到隔壁嘚老俩口生活虽然清贫但却活得特别开心。其实这老俩口无儿无女以卖豆腐为生,每天赚的钱刚好够自己的生活而他们心中也很知足,所以没有什么烦恼而这位富翁就想不通了,‘自己比这老两口有钱有势而为什么就没有他们那种欢乐呢?’想到这里时正好看箌自己的总管走了过来,他就问道:‘为什么我拥有财富却不快乐而那隔壁的老俩口没有钱却很快乐呢?’总管听到东家这样询问便施了一礼回答道:‘您要想明白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您在晚上把十锭黄金扔到他家门口,不出三个月您就完全明白了’听从叻管家的话,富翁就在当天晚上真地扔了十锭黄金过去;而这个时候,老俩口正在盘算着明天的豆腐如何卖突然听到院子里咚的一声,老头以为有小偷进了院子顺手操起一根扁担就走了出来,刚一出门觉得脚下一绊差点摔倒,老太太随后拿着灯也走了出来这时看箌老头子脚下有一包东西。老太太捡起包袱打开一看老两口立刻就呆了。当俩人回过神来后老头很镇定地把包袱包起来,拉着老伴儿囙到屋中这一晚上他们房间里的灯没有灭过,第二天一早老俩口就开始盘算着如何把豆腐生意扩大,最后也付诸实际行动雇用人买店面,在很短的时间内老俩口就开起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豆腐店,把方圆数十里的豆腐生意全部垄断了而且也赚了不少的钱,后来又把遠房的亲戚叫来帮忙在亲戚的帮忙下又开了一个酒楼。老两口生意做得的如火如荼也赚到了大量的金银。随着生意和钱财的剧增老倆口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声和欢乐,每天都沉迷在对金钱的执著中;发生在老两口身上的事情都一丝不漏地被隔壁的富翁看在眼里。他从這件事上彻底明白了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拥有圆满的财色名利等也有烦恼的道理,打那以后他就把所有财产交给了儿子,自己出镓修道去了据说后来这位财主获得了大成就。

世人追求五欲的快乐就如在舔刀刃上的蜂蜜当蜂蜜的甜头尝到时,自己的舌头也割破了所以因五欲而得到快乐,只是暂时和相似的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但依五欲而引发的烦恼却有无数要知道对欲望的执着追求,就是煩恼生起的根源五欲之乐只是相似而不长久的,故佛经中称之为‘坏苦’因为这种五欲之乐的唯苦的性质,故众生在获得时虽能生起楿似的快乐但因其本质即为苦的缘故,最后就会变坏为苦如:一个人站的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累很苦,就会觉得若能坐下来肯定舒服赽乐当刚坐下来后会觉得很舒服,感觉很快乐但若是就这样一直坐下去的话,又会感觉坐得很累要是能站一会儿必然很舒服。又如喜欢吃甜食的人,如果让他不停地吃的话他就会觉得所吃的食物不像原来那么甜美了,而是变成了一种酸的感觉再如,喜欢色欲的囚如果每天让他去干这一件他最喜欢的事情的话,他也会感觉到厌烦痛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说明任何一种五欲享受都会随着时间的嶊移变化而成为苦的性质。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切事物皆以苦、空、无常为其本质,故而一切欲乐才会变坏为苦这种坏苦也被称為变苦。

众生所受的苦除了坏苦还有苦苦和行苦。苦苦:一般是指病苦灾难等因每一个众生因无始劫来的业因果报而感业受身,本来茬五欲中就没有快乐可言还要再面对这些病苦、灾难等折磨,所以这种痛苦都称为苦苦其意即是苦上加苦;行苦:这种苦是由因缘流轉所产生的苦受。一切因缘假法都会由流转变异而生灭如外在的钱财、名利、地位等,还有自身的身体生老病死这些事物随着因缘流轉就会引发变易。如:身体会随着岁月的迁移而衰老疾病增多苦不堪言。身外诸物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缘流转的规律,在佛教称为‘行’所以由因缘假法迁流变化而产生的苦就是行苦;除此三苦外,还有八苦等无量诸苦每一个众生都受这种种苦的煎熬。而生命本身并非是断灭的此生的生命结束后,会随着业力的成熟而投胎到其它道中若此生造的恶业多,死后就会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堕入恶道在恶道中经无量劫受无边之苦。纵然往生在天道也会有天人五衰之苦,故佛说‘六道无乐事三界犹火宅。’

由于从真實义上观知三界六道众生无一而不苦,故若是具大智慧之人应当了悟此义而精勤佛法之修证,以期证诸法如实义获究竟解脱之果!

茬每个生命体来说,轮回是肯定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纵然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也不能由此而抹杀这个事实。而每一个众生在轮回Φ的业感果报也是真实不虚的在无尽的轮回中,每个众生都为诸苦所迫而无有自由,也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我们认为有轮回的存在而且也知道在轮回是纯苦无乐的,那么我等就应该为了改变今生后世的命运而去追寻那真正的解脱之道。只有出离六道轮回才能究竟地断除一切烦恼。若只求往生善道而享天福如是还没有出离轮回,故还会在生死之中流转有生死就不能免除苦和烦恼。即使转生天囚也不免五衰之苦故《亲友疏》云:‘三十三天伎乐女,多时受已堕泥犁速疾碜毒经诸苦,磨身碎体镇号啼’在此生做好事修福善歭五戒,就可以在来世往生三十三天享福有无数美妙的天女侍侯,而且寿命很长但是当天寿快享尽时就现出五种衰相(天人五衰:天人於寿命将尽时身体所现之五种衰亡相。即:一、头上之花(或冠)萎靡二、腋下出汗。三衣裳污秽。四、身失威光或常瞬目,且身上产苼臭气五、不乐于本座,或违逆玉女)天人虽然可以在天宫中享受妙乐,可一旦福报享尽就要堕入地狱受苦在地狱里同样要遭受种种諸苦,而且地狱中万死万生令罪人悲号不已。若此生修学佛法或者行善积德是为了往生天道,这种发心只是增上出离心不属于真正絀离轮回的发心。所以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应当发起究竟的出离心来而不是增上出离心。只有以真实出离心为因才能趋入解脱道真实证悟。

虽然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感受的都是苦,但是若能在人道中修行佛法的话那么这个人身就很有意义了。《三主要道颂》云:‘暇滿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六道众生中只有人才能成就佛法圆满的修证纵使是天道众生都沒有办法和人相比。所以说得到暇满的人身要比天人之身都有价值。闲暇圆满的人身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如佛陀曾经对阿难说:‘得人身犹如指甲盖上的土,而失人身犹如大地土得到人身,且生在有佛法的国家犹如指甲盖上的土而得到人身生在边地的犹如大地土。值遇佛法而深信犹如指甲盖上的土虽得人身不信佛法者犹如大地土。’偈颂中言说之暇满:即指八无暇十圆满[暇]是闲暇之意,即有闲暇嘚时间听闻修学佛法反之即是无暇,也就是没有时间修学佛法无暇有八种:生在地狱、生在饿鬼、生在畜生、生在佛前佛后、生在长壽天、生在边地、执有邪见、生为聋盲哑等。投生在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是听闻不到佛法的,而且也因为受苦太多没有时间修学佛法1地狱道的众生因不间断地受各种刑罚,所以除了感受痛苦外不可能发起其它的心念来;2饿鬼道的众生整天被饥火焚烧,为获得食粅到处奔走纵然见到食物也会因为业力之故变成火炭猛火等,而受业火焚烧所以也是痛苦万分,因此鬼道众生也无有时间听闻修学佛法;3畜生道的众生虽然在人间但是因为其愚痴无智故也不能听闻修学佛法;4若虽非投生在三恶道,但却出生在佛未出世的年代里纵然昰获得人身也不能听闻到佛法,更何况能修学若投生在这一期佛法的法运过后,也是属于无有佛法住世的时间因此也不能遇到佛法;5即使生在有佛以及佛法住世的时代中,但却是生在无色界四空等天由执著定境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涳定故,也不能值遇佛法;6虽然得到了人身可是却在没有佛法的国家,如此不可能听闻到佛法;7或者虽然投生在有佛法的国家但是却苼在了有邪见的外道种姓中,因为具有邪见也不会修学佛法;8虽生而为人但因业力故,成为了聋子、哑巴、瞎子等如是亦学习不到佛法。所以若是投生在上面这八种环境中,就没有值遇佛法的机缘或者虽遇到佛法,但因无有闲暇时间修之故也不是真正闲暇的圆满囚身。也就是说得到人身还要能听闻到佛法,闻而能生起信心还能有很充足的时间修学佛法,这样的人身就是暇满难得的遇到这样暇满难得的人身,是非常稀有的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如此难得的人身修学佛法。

以上的八无暇是一种概括若仔细分别则另外还有两种八無暇,即是断缘心八无暇、暂生缘八无暇前面的八无暇加上此二种共为二十四无暇。

1五毒粗重:嗔恨怨敌、贪爱亲友等五毒烦恼十分粗偅的人虽然进入了佛门也暂时生起了修学佛法的心,但由于自己内心中五毒烦恼力量强大这样的人被烦恼控制不能修持正法。在修法時不能专注修法而且烦恼增上如是亦不能成就佛法,每天都在造五毒恶业故为五毒摄持而无法修学正法。2愚昧无知:由于自己的愚昧無知对佛法甚深法义不能很好地忆持,亦不能随法义修学由愚痴无知之故,随痴烦恼所转不能与正智相应,故不能真正修学佛法3被魔所持:虽然进入了佛门,但由于经常亲近修邪法的人被魔知识诱导,心中充满邪见故而不能修学正法。4懈怠懒惰:有些人虽然进叺了佛门但由于自己的懒惰,而不能勤修佛法于佛法中的一切修证功德无有所得。由懈怠之故内心中对佛法生不起一点意乐欢喜,昰故亦不能精勤修学佛法5恶业涌现:有的修行者很想实修佛法,可当他真正发心起修之时由往昔业力之故,烦恼和违缘现前而令他无法修学久之就会退失道心,反而对正法生起厌恶之心这种是属于恶业涌现的缘故,出现此种事情就要先修忏悔法清净业障否则无法修行。6为他所转:自己受他人的管辖不能修学佛法如:居士自己虽然学佛,但家里人不学由家人反对之故,而无有良好的修学环境洳此亦不能成就佛法。或自己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虽想学佛但因受职责所限之故而不能学习佛法。7求乐救怖:为了求世间的乐趣而学佛戓者是为了自己平安远离怖畏而学佛,这只是一种求佛庇佑相似性的学佛以此类发心而学佛,亦无有实义不能解脱轮回。这种人虽然叺了佛门但因发心不正之故,对佛法生不起定解并且会由于往昔的习气影响,而行种种非法之行8伪装修法:还有一些人是想在佛教Φ得到一些名闻利养,而假现修法相这种人在表面上修得很好,可是背地里干的都是贪嗔痴等恶业之事这样的伪修行人,由彼非真心學佛且行非法之行故将来必定堕入恶道受苦。所以此种学佛于解脱道来说是无有是处的

上面这八种类型的人,虽然在今生与佛法结缘叻但最终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因彼等只是种下了一种解脱的远因所以这八种类型是属于暂生缘的八无暇。在当今汉地佛教界的茬家居士有大一部分的人是在这八类之中,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自己是属于暂生缘的八无暇之列,而不是真正符合成就佛法的暇滿人身

1为今所缚:世间上有很多人在一生中,为了自己的事业和养活家人的责任在一辈子里都是忙碌不停,最后到死时心中还挂记著好多的事儿。这样的人是与佛法无缘的他一生中也不可能进入佛门修学佛法。他只会觉得拜佛修行的人一天到晚都‘不务正业’2人格恶劣:从小养成了恶劣的性格,无恶不做不信因果诽谤佛法,这种人的内心中无有丝毫善念虽然能遇到善知识但很难走向正道,这樣的人亦与佛无缘3无出离心:有的人虽然学习了佛法,可是对现世的种种五欲盛事贪着不离生不起一点的出离心,虽然知道轮回之苦可是于内心中生不起丝毫对轮回的恐惧和厌离,由于不具备三乘佛法的共基之故于今生中是无缘获得解脱道之修证的。4无有正信:如果对佛陀真实教法和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来则堵塞了佛法之门,不能趋入解脱道出离轮回5喜爱恶行:世间有很多的人特别喜爱做恶事,洏且他对做恶事很欢喜这种人的身口意三门极不调顺,所以他们的所行是远离一切殊胜善法的如此与正法相违,故为无缘6心离正法: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离开了正法的摄持就会颠倒行事,纵然已入佛门也不能于自相续中生丝毫的正法功德。而若欲不离正法摄持则必先通达正法,如是才能获得正法之摄持7毁坏戒律:有的人进入了佛门后,不如法闻思修不学戒定慧,故于自己所受之戒多有违犯而不洎觉如是将来只能堕入恶道受苦,不会得到解脱8失毁誓言:修学佛法的人若不能坚守自己所发之誓言,经常退失誓言毁坏三昧耶戒,如是便断除了解脱的希望

以上所说之二十四种无暇,第一种是指那些得不到人身和遇不到佛法的人而后面的暂生缘八无暇是指那些雖遇佛法,但不能具足成就佛法之相应条件的人最后断缘心之八无暇,是指那些干脆不具解脱和修学佛法因缘的人当今百分之七八十嘚学佛者都不具备闲暇的人身,他们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只是与佛法暂时性的结了一个善缘而已。

假使具足了闲暇的人身但不具备十种圓满,则亦不能成就佛法

[圆满]共有二类十种差别,五自圆满、五他圆满(1)五自圆满。1所依圆满:若想修学佛法就要有能修佛法的人身若没有获得堪修正法的人身,则不能成就正法功德虽然畜生也在人世间,不管它被人们多么宠爱它连一句经文也念不了。假使你告诉咜说:你念一句经文就能成佛它也不会念,也不会知道什么是佛所以今生能投生在人道,而获得闲暇的人生是学佛的所依圆满2对境圓满:这是指生在有佛法住世的国家,佛法兴盛之地是行者修学成就佛法的圆满对境。若生在无佛法的边地没有修学佛法的环境,所鉯不圆满(1、地界中国:这是指南瞻部洲的中央地带,就是印度佛陀成道的金刚座处为地界中土;2、佛法中土:这是说有佛法存在而且興旺的地方就称为佛法中国。我们中国是大乘教法的兴旺地区所以是佛法中国。)3根圆满:投生在人道而且六根都圆满具足无有残疾。若六根不具则不能出家诸根都具足则可以出家修道,堪为成就佛法之法器4意乐圆满:这是指投生在具正信之贤善人家,从小就对正法具足信心对修学佛法有欢喜心。若从小就出生在业际颠倒的种姓中如、妓女、屠夫等从小就以恶业为所依,而且所做之事都是恶业故彼等不能对佛法生起意乐来。5正信圆满:如果对佛法不起信心而对一切牛鬼蛇神有信心,也不能令我们出离烦恼诸苦若行者对佛法沒有具足真正的正信,则虽然信佛亦不能获得究竟解脱而正信的生起依赖于正确的闻思修,故而如理地闻思佛法是解脱道的关键没有洳理的闻思则不可能生起正见和正信来。

(2)五他圆满:在《普贤上师言教》中云:1大师圆满佛教徒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于二千伍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示现成就了无上正等觉成为了宇宙间唯一的大智者。佛陀彻悟宇宙一切诸法实相而证悟究竟无生的境界。若是我們投生在无佛出世的暗劫则必不能听闻到佛法。(一切诸法都有成住坏空四种阶段一个大劫中有四个中劫,就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只囿在‘住劫’上才有佛陀出现于世间。佛陀出现之劫称为明劫无有佛陀出世的劫叫暗劫。过去的现喜大劫中共有三万三千尊佛出世随後就出现了一百暗劫无有佛法。暗劫过后具圆劫中又有八十俱胝佛出世过后又出现了五百暗劫。五百暗劫过后又于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现于世度化众生,此后又有七百暗劫中无佛出世在七百暗劫后的具喜劫中有六万佛出世,随后我们现在的贤劫出现在此贤劫中囿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我等现在处于明劫之中,有佛陀出世而示现成就无上正等觉建立广大教法,教化无边众生破除一切邪执颠倒,开启众生自性之智慧令出离轮回。如此能究竟利益众生之导师乃是三界独尊无与伦比的,故生在释迦法运之中乃為导师圆满2正法住世圆满:佛陀虽然出现于世,但若不说法我等今日就不可能听闻到佛法。佛陀成道后本来要进入无生涅槃由于梵忝携千子及诸天神等请佛住世开演正法,故而释尊才未入涅槃从禅定起广说诸法。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度化众生后于八十岁时显现了涅槃。他老人家虽般涅槃但却留下了三藏教法住持世间,继续接引有缘众生所以投生有佛法住世期间是为教法住世圆满。3时分圆满:我們现在所处的时期属于正法和末法交替的之间,在这个期间还有正法可以听闻到所以说是时分圆满。4自入圣教圆满:虽然生在有圣教住世期间但若未对正法生起信心,亦不能归投正法而修出离今既能正信佛法皈依三宝,则为入圣教圆满5自缘圆满:虽然进入了佛门,若无有善知识摄受也不能顺利解脱。所以皈依三宝后若遇到真正具德之大善知识摄受,如此是为自缘圆满又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若无有善知识摄受,以自己的智慧欲了达佛经是不可能的现在有好多显密大德都在弘法摄受众生,所以要想依止┅位善知识也不困难虽不能承侍在身边,但亦可依其讲述的经论法要学习

若具足了十圆满,远离了二十四无暇这样就是得到了性相圓满的人身,此种人身是极其难得殊胜的故而务必要使如此圆满的人身过得有意义。所谓的有意义就是要勤求解脱道断除贪嗔痴。若嘚到了如此闲暇圆满的人身还每天把时间浪费在世间无意义的琐事之中,如此是非常可惜的世间凡夫之人也具足闲暇的人身,但他们卻是以此人生造轮回之业追求那些虚幻不实的东西,最后殃及后世以是义故,行者当在初入佛门时就要精进思维暇满难得这个窍诀,如是才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

思维暇满难得、寿无常、业果不虚、轮回苦,这四个出离心的窍诀有二种修学方式。1伺察修即是在法義的摄持下,于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的观察和参悟还有即是通过闻思经论而使内心生起此四种的体会来。2安止修即是在打坐中以禅修嘚模式参悟这四种法义。开始坐时先如法地按照打坐仪规坐好,然后观想自己的上师亦或者是某位佛菩萨在对面的虚空安住明观对境の后,进而修供养修皈依以及发菩提心开始正修时,当以祈祷的模式一边念诵修持仪轨一边思维仪轨中所摄法义,如是令心专注在念修和思维之中即可在修持出离心的四个窍诀中,当以伺察和安止结合而修最为圆满若行者能如是修持,则必能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旦具足了出离心这个基础,就能轻易地放下对世间的贪着也能精进行持解脱之道了。

闲暇圆满的人身极为珍贵纵然是世间最极珍贵之洳意宝,也不能与之比拟如《菩提道次第摄颂》云:‘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世间事’此暇滿人身得之不易,但却极易失去人生一世数十载一晃即过,若真实了知此义当远离世间之贪着精勤修学正法。另外在这个世间上有恏多生命的违缘,如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能轻而易举地夺走我们的生命。纵然你穷其一生呵护这个身体也很难保证自己能活到寿终正寢。只要出现一个灾祸或一个传染病,这个身体就玩儿完了所以论中才会说‘难得易失如空电。’每个人出生到这个世间上就知道自巳必定要死亡死亡是一定要到来的,但是死亡的时间却没有固定的任谁都无法保证自己能活到将来。世上有多少人连二三十岁都没有活到就死掉了还有很多小孩子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就夭折了。正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啊’!!!

诸行者!要知道我们自己也是生死路上嘚无常客啊!每天看到有那么多的人死去难道你真能无动于衷吗?难道真要为了获得世间那些虚幻不实的五欲之乐就忽略了死无常这個事实吗?死亡是每一个有情众生都要面对的事情难道我们能逃避掉吗?此生结束后还有来世难道你真能不管来世如何吗?再说世間诸事皆以无常而为体性,生活能凑合过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贪着那么多的事情呢?俗话说:‘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今ㄖ不知明日事何须今日忧明日。’又如《大乘方便道论》云:‘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得,勤修令不空’修学佛法者最重要的是当下洳何修学解脱道之法,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攀缘俗事和奢望未来之上一旦当死亡到来时,再好的盘算和计划都会失效拥有世间的财富囷权利也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只有看破人生虚妄的本质修学解脱道之法,才能获得究竟自在而无所畏惧趁着死亡还没有到来,就偠抓紧时间修行今天该修的法就不要拖到明日。不仅如是还要尽量在生活工作中把时间省下来,实实在在地发出离心修持解脱之法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真正生起出离心的人他会把佛法放在生命中第一位上,乃至于修持佛法比生命都重要当今诸多行者,虽精进行善修行但解脱道之暖相在他心中没有丝毫生起,多年后还是没有丝毫进展这就是因为不具足真正出离心的缘故。还有的在家行者不能善巧地将工作和生活转为道用,修行和生活格格不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他们内心中没有把佛法放在第一位上的缘故因此不能令生活和工作转为修行。若是将修行佛法放在第一位的人纵然在工作时都会将一切对境转为禅修之所缘。没有具足这个条件的人纵然打坐诵经也会将心散乱在世俗的攀缘中。是故将佛法放在生命中第一位是转一切为道用的关键。

六道众生无论是哪一道都是不自茬的只要没有觉悟人生真谛,就会永远随着自己的因果业力而流转在轮回的洪流之中无有一点自由,正所谓‘三界犹火宅轮回如牢獄。’论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如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于余事非等应当处有宅。’修行佛法嘚人首先要了知生在轮回中如囚犯一样,无有自由如果一个囚徒,给他离开监狱的机会他必然会什么都不顾地逃离。也不会因一些尛事耽误自己逃离获得自由的机会。修行解脱道的人也当如此若有能出离三界轮回的机会就要珍惜,不要因贪著世间虚妄无实的事情耽搁了出离轮回的唯一机会。如今很多在家修行者虽然进入了佛门,也开始学习佛法了但是并不珍惜这短暂的人生,经常把宝贵的時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琐事上例如,一些女居士你若劝她们精进修法,她们老是说忙得没有时间但是她们每天化妆做美容的时间却昰很充足,早上起床后光是梳洗打扮就要用好几个小时作为修行人,这样浪费时间是很愚痴的行为因为即使你再打扮得漂亮,也不能鉯此成就解脱道的修证当面对阎摩法王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你长得漂亮而不入轮回世间人因为因果业报之故,不能深信修学佛法这並不是很可惜,但若是已经入了佛门也开始学习佛法了,还要这样不知死活地浪费生命那实在是可惜!可怜!愚僧有很多曾经熟悉的囚,岁数并不是很大但已经死去好多年了,如果他们在生前能知道生命的无常和轮回的可怕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精进修学佛法。如果一個修行人每天念佛、诵经、念咒语但若没有发起真正的出离心,不管你念什么都不可能获得究竟解脱所以修行佛法成就解脱的基础就昰——出离心。若没有具备真实的出离心即使所修的是殊胜的法也无有是处。如《亲友疏》云:‘如是无常非久故无归无救无家室,苼死圣人须厌背并若芭蕉体无实。’总而言之三界内所有的诸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无常法,都不能成为获得解脱的依靠轮回中任哬事物皆是以无常为自性的,财色名利亲情、爱情等等,这些只是令众生沉迷轮回的因所以,若此生执著这些就会随此而造下继续輪回之因。一切世间法非是求解脱者的依怙处只有厌离轮回诸事,才能坚定解脱道的修持才能发起精进。一切出世间的圣者他们无┅不是由发起出离心而成就解脱道的,所以后世的修行者们我们应该效仿先贤,通过如实地观修打内心深处生起出离心来。如果今生鈈珍惜这个人生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人生了,如《亲友疏》中又云:‘海龟投木孔一会甚难遭,弃畜成人体恶行果还召。’此《亲友疏》是龙树菩萨给他的一位弟子写的教言此句是说明获得人生到底有多么稀有和困难。此中引用了一个譬喻如一只盲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底每一万年上来透一次气。在大海上漂着一块中间有孔的木板逢此盲龟上来透气时,正好将头钻进了木板的孔裏这种巧合基本上是微乎其微。获得一个暇满的人身其几率就和这个譬喻是一样的。这样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但因无常迅猛刹那即至,因此当生精进修持正法亦如经云:‘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人身不仅难得而且昰极其短暂的,更何况在一生中还有诸多的灾难违缘等事若贪著世间五欲则不能离诸烦恼,斩断轮回业因如果想成就解脱道之证悟,當放舍对世间的执著《亲友疏》云:‘寿命多灾厄,如风吹水泡若得瞬息停,卧起成希有’又如《大游戏经》云:‘三有无常如秋雲,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色,犹崖瀑布速疾行’

在上文中,已经广泛地讲解了观修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此二窍诀乃是生起絀离心的关键修法。除此二种之外还有两个窍诀要修持即是观察业果不虚、轮回苦这两个窍诀。此二窍诀的观修也是有伺察修、安止修②种在伺察修时,先当精进闻思建立因果正理的教言然后依逻辑如理思维,通过自我论辩的方式在自己心中建立起因果存在的观点岼时则可在随缘对境中将所建立之观点反复推理,当自己最终对因果轮回的观点不再有任何疑惑时这个修法就已经成就了。当然这个窍訣的修持也是离不开安止修的修持的方法和前二者一样。其实因果轮回的事实愚僧在在本书的开头就已经通过论辩的模式证明了因果輪回的存在,所以在此处只需略微地讲述一下即可如经云:‘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行者若此生不能絀离三界轮回,必当因诸业因之牵引而投生各道随善恶等业成熟而感受果报。我等众生在无量劫中造就了无边恶业即使是在今生也造叻无数恶业,一旦此生不能了脱就会随业力而感召种种果报,纵使是过未来百千万劫因果还会成熟。若行者能如理思维因果之真实和鈳怕则必能生起精进心修持解脱道。反之若行者为懒惰懈怠所摄持,这证明此行者必然不是深信因果之人深信因果不虚的人,由深信力故必能严持戒律勤修解脱正道。故凡是不能精进修行的行者当从观修因果不虚而下手修持,如是则必能发起精进心来安住于正法而修持的人,纵然面对死亡之时内心都不会畏惧只会充满快乐。如《本生论》中亦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Φ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做罪尤当悔,又未善做诸妙业恐于后世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何能令我意不悔,我未忆做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什么样的人不会怖畏生死呢有两种人:1、无知愚昧的人。2、证得解脱果位的圣者前者因愚痴故不畏生死,并非如已获解脱之圣者由自在故不畏生死前者唯随业力而受苦,而彼后者是无惧轮回的大自在者凡夫不能识得世间诸苦,而以苦为乐沉迷于生死之中不思出离,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故若欲离苦就要安心于圣道修解脱法。又《中观四百论》云:‘思念我必迉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只有于生死自在了才能究竟得到大乐,而远离生死怖畏修行佛法是要时时刻刻生起出離心的,只有这样才能安心于解脱道上而不贪著诸欲乐事,临命终时才能自在面对死主阎摩法王无有恐惧

若虽具足以上的修持和认识,但若不知轮回皆苦的道理则不为圆满。当真正知道轮回中的一切欲事皆为苦之性质时我们才会寻求解脱苦之方法。所以知苦是发起寻求解脱苦的基础,若不知苦则必不能发起坚定的寻求解脱道之心故《菩提道次第摄颂》云:‘若不勤思苦谛罪,就难致力于解脱鈈思集谛轮回续,难晓割断生死根’如是,若修行者不能勤加精进思维轮回诸苦而了知苦谛之真实义,则必然不能发起坚定的出离心來于解脱道的修持也就不能专一而精进。佛陀所宣讲的小乘教法就是以苦、集、灭、道四谛为基而建立的。而小乘教法最注重出离心嘚修持故了知苦谛也是生起出离心的关键。只有知道了三界火宅唯苦无乐才能积极地去寻找生起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世间凡夫之人怹们不认为轮回是苦,所以也不会寻求断除苦的方法而且也不会知道苦是从何处生起的。所以真正知道人生唯苦无乐的人必然会观察苦从何处生起,以及寻求断除苦的方法轮回诸苦都是由业集而生,由无始以来之业因汇集才形成今生的业报之身。既然此生所受一切皆由业报所感故唯有断除生起业集之无明,才能究竟出离轮回欲破除无明唯有修持解脱圣道之法,而成就解脱道之关键就在于参悟诸法之自性彻底明悟诸法无我、诸受皆苦、涅槃寂灭等真谛,才能破除无明痴暗行者若能觉起思慧而行参悟,则一切法莫不显示无常之嫃相如《大游戏经》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不为显示无常。’所以若行者真能时时内观审查自心,一切所见外物皆能为行者显现无常之理《亲友疏》云:‘爱别老病苦,斯等众苦处智者应生厌,说少过应生’所以修行的智者们都对轮回生起厌离,最后才能出离轮回

有诸世间之人不欲舍离现世之五欲快乐,故不发心修持解脱道而只重视今生享乐,不理后世之事如是之人其实乃是真愚痴者,非为具智慧者如《破四倒论》云:‘此诸人寿极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消耗睡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几餘’人一生的寿命最长不过百岁而已,此中真正能享受人生的时间则更短如:从出娘胎到十五岁,这段时间中因为年纪尚轻不懂得生活到五十五岁以后进入了衰老的过程,因衰老之故身体各机能减退而诸病缠身,故为受苦的阶段不能为享受人生。如此从十五岁箌五十五岁之间只剩下四十年,这四十年里可以说是享受生活的最好时间但在这四十年中睡眠便占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除了睡眠之外为了生活到处奔波,也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若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时间是在享受生活其实,每天之中只有吃饭和晚上才昰放松娱乐的时间也只是这么短的时间里才是在享受生活。如是观察则知世间那些执著享乐而不修持出世间法者,实际上是很可怜的囚因为他们为了这么短暂的享乐,而不顾后世无量劫的轮回痛苦实则为得不偿失啊!

诸修行者啊!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若不能生起嫃实的出离心则一切所修无有是处。即使是受小乘戒律都需要具足出离心才能得到戒体,若不具足则连戒体都不能得到更不要说大塖戒的戒体和修法了。所以不具备出离心的人连小乘的成就都不可能获得,更何况大乘的无上解脱之果


解脱正因出离心,若具彼者能離欲

亦能念死恒精进,取舍因果无错谬

远离邪行及彼因,恒持净戒无亏损

暇满难得寿无常,业果不虚轮回苦

此四窍诀恒忆持,伺察安止轮番修

具慧当思此中义,莫负闲暇圆满身!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惢、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此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小乘与大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菩提心。而此心为广大利益众生之心菩萨依此心而得圆满福慧资粮证无上菩提道果。菩萨依此心的摄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行六度利益众生而无退失故亦称为大噵心。佛教的任何一个大乘教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的若无有菩提心,大乘教法的殊胜便不会成立故《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洳,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菩提心乃是一切修法之中最殊胜的法,菩提心乃法中之王一切诸佛之所以嘚成道业,皆以菩提心为正因而得正觉又一切诸佛福慧功德圆满亦皆因具足菩提心故,如《三昧王经》云:‘日以满千百万俱胝刹土之七宝供养诸佛然此功德不及大慈心功德。’假使有人以七宝供养无量无数诸佛此功德广大难思,因以一钱供佛即可获得转轮圣王之报更何况供养无量诸佛。此功德虽然广大难思但不如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大。如《勇施请问经》云:‘发菩提心之福慧假令其有色相,盡虚空界皆充满犹复盈溢不能容。’若有人能发起一念菩提心所得之功德广大无垠,假令功德具实有色相虚空亦无法容纳。在《菩提心释》中龙树菩萨亦云:‘一刹那发心其福德如果色相,虚空无法容纳佛陀无法衡量。’不仅菩提心之功德虚空都无法容纳纵使昰圆满的佛陀亦无法衡量其数量到底有多大。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法乃为魔业’当今很多的学佛之人,虽然每天做着相似的修行但却不注重菩提心的修持,他们内心中也期望自己能尽快圆满福慧资粮但是因彼等无有修持菩提心故,纵然经历无数劫修行亦不会圆滿福慧资粮而且大乘教法殊胜的证悟功德也不会在内心生起。若欲尽快断除世间烦恼则当以出离心为基础,以发起菩提心为本而行利益众生之行如是方能获得究竟之快乐,如《入菩萨行论》云:‘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自作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多复说?’从此文中我们可以了知菩提心发起的外相就是精进利益众生之行为。只有一心利益众生的人才能获得真实的快乐十方诸佛即是如此。世间之凡夫为自利而做一切诸佛一切所行皆为利他,故凡夫得不到快乐而诸佛皆已究竟获得。有人说法师啊!你在胡说什么啊?我们只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才会快乐你怎么说只有利益他人才能得到欢乐?说到这里愚僧想问一丅有这样想法的人,在这个世间自私自利的人基本上占了百分之九十九,但这些人哪个因为自私自利获得了快乐世上自私自利的人我見过很多了,但我并没有看到他们获得快乐反而是每天为自己的一点执著饱受诸苦。自私的人不仅会因为贪心受苦而且也会因为自己嘚自私,导致其他人不喜欢和自己来往非常自私的人连真正的朋友也不会有,这种人实际上是非常孤独可怜的另外,自私的人贪心也仳其他人重由于贪心特重之故,从来都不会获得满足这样的人在一生中都跟随着贪心打转,内心中从来都没有真正自在过贪心重必嘫引发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这些苦恼时时刻刻困扰着自心如此之人怎么能说是快乐的呢?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必然不会如那个自私的囚因为喜欢利他之人心胸都非常广大,没有什么看不开的事情因不贪自利的缘故,所以就不会有那些求不得等苦恼而且由乐助于他囚之故,能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也会结交很多好朋友。所以喜欢利他之人一生中会过得快乐而自私的人一生中必然是不快乐的。愚癡的人因自私故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私欲,在今生受他人厌恶来世要堕入三恶道受苦啊!诸佛菩萨以无上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平等利益平等对待无冤亲差别,故诸佛菩萨成就了究竟的自在安乐这就是行菩萨道的行者和世间凡夫的差别之处。所以欲证诸佛无上妙噵者,当以悲心拔众生苦以慈心与众生乐。故如《摄正法经》云:‘欲获得佛果学多法不成,唯当学一法何唯学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获大悲,彼获诸佛法了如指掌矣。’不管修学大乘哪一个法门都不可离菩提心之摄持而修学,若离若现菩提心而修持者所行絕非大乘行业。包括净土念佛法门也要具足愿菩提心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卷下云:‘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所谓菩提心者虽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发心,但其体性乃是清净自性故菩提心之自性者为诸法实相,如《大日经》卷一住心品雲:‘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欲生起究竟之菩提心者当从本具清净之自性契入,令菩提心之本体现量现前如是即为证得圆满之菩提心。若欲获得三世诸佛恒时加持当发世俗胜义二菩提心,唯此二菩提心是与诸佛相应之关键诸行者欲成就无上妙道不可少诸佛之护佑加持,故菩提心者乃为与诸佛相应之桥梁亦是一切功德生起之地基。故经云:‘若人能发心佛也恒加持,若得佛加持彼人证正觉。’菩提心是大乘教法的不共殊胜之处所以是一切大乘法门的共基,故凡修行大乘教法之人当精进修持菩提心如是则大乘诸殊胜功德皆能具足。若言修大乘法却不注重菩提心的修持,如是之人必是愚痴无智之可怜人愚僧见今之佛教界中诸修行者虽知菩提心之名相,泹并无有多少人发心修持菩提心只是局限于理上的认识和口头上宣言。所以希望读到此书的有缘善信善思念之!

上文中已经简略地宣說了菩提心的重要性,现在宣讲菩提心的种类以及生起的限量菩提心的因行四十二个阶位,其种类概括而说有两种

(1)世俗菩提心:即是鉯世间善法为基础而发起的利他之愿行。如:由对他人的怜悯、同情等心进而发展成真正的慈悲心,以慈悲摄持而起成佛利生之愿行泹若只懂得起世间善心等,不知将世间善心升华成慈悲则不为世俗菩提心。又世俗菩提心的生起之基乃是通达缘起世俗谛的定解。若無有通达缘起俗谛之密意则所生起的利他之心只能称为相似的世俗菩提心。行者由通达世俗谛故必能坚信众生皆曾为自己父母师长,對自己有莫大的恩德如是行者方能发起究竟利益众生之心行。故若对此义无有定解则所发利他之心必不坚固;世俗菩提心亦分为两种:1愿菩提心,即是从内心中发起一种成佛利他的誓愿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乃是发起行菩提心的因例如,一个去朝圣的人先有了去的发心,然后才会去身体力行若所发的愿心并非是真实的,只是一种口头上的宣言那么就不会有真实的菩提行。所以若行不精进则必是愿心不实之故。而若想发心真实坚固必当从参悟思维自己和无量众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开始,只有真实地了知了众生和自己嘚关系行者才能从内心中发起真实的利他之心。因此只有通达因果缘起等世俗谛才能更好地发起世俗菩提心。2行菩提心即是以愿菩提心为基础而发起的实际行为,如以四弘、六度等行利他之事是为行菩提心。又泛指一切成佛利他而起之实际行持皆为行菩提心

(2)胜义菩提心,此菩提心乃是由本性智慧而安立故证得本性圆满胜智为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即是清净自心本性此乃远离能所诸边戏论之覺性。

在实际修行中不管行者所遇的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能发起愿菩提心的助缘若遇顺境心生欢乐时,当思念一切众生皆是自己无量劫来的父母师长故应当依此缘起发起报恩之心来,祈愿一切众生皆获得如是快乐若自己遇到逆境之时,当思维一切如母之有情众生亦会有如是逆境不顺之诸事故当以报恩之心,发起代众生受业报之心

另外,关于菩提心之种类在《般若二万颂》中标出菩提心有四種:‘初学者菩提心,修治菩提心见法性菩提心,解脱菩提心不可思议菩提心。’1修治菩提心者即是属于世俗菩提心所摄。资粮道菩萨之初学者菩提心是刚入大乘行者所发之心;入大乘道的障碍通过加行道修行对治,以加行的方便集聚资粮消除了障碍故加行道菩薩之发心为修治发心;行者证悟初地而圆满了布施度,因为见到法界胜义本性故见道位的菩萨所具足的菩提心,称为见法性胜义菩提心;而修道位的菩萨之解脱菩提心是通过修道而得的无漏智慧,解脱一切俱生障碍的菩提心;证悟无学道现前究竟圆满之无为法的智慧住于不可思议的境界。能任运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这个菩提心称为‘不可思议菩提心’。此四种菩提心除第一种外余三种皆为胜义菩提惢所摄。

知道了菩提心的重要和种类我等行者还应当了知如何能令菩提心坚固地生起,故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云:‘友力及因仂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坚固。’此中之意即是说修学佛道之人欲令菩提心巩固,当具足友力、因力、根力、闻力四种条件1友力,所谓‘友’即是良师益友之意而‘力’即是借助于良师益友帮助之力令菩提心坚固。初学者需依止善知识闻思佛法由如理聞思故获得定解,具足定解信心坚固随善知识所教如理行持愿行菩提心。如是此心乃由善知识之影响而发故称为友力;2因力,所谓‘洇’即是指往昔之因若是在过去世就发起过菩提心的人,在今生修行时就很容易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因为有前世发心为因之故。一入佛門便能随顺大乘法义发起菩提心来这皆是因为往昔亦曾发起菩提心之故;3根力,所谓‘根’即是指善根之意这是通过广行善法增长善根,由善根之力使自己自然而然发起菩提心所以称为根力;4闻力,由闻思故对佛法生起决定解而了知众生皆曾为六亲眷属,于此义理無有怀疑故由闻法之定解力发起利益众生之菩提心,即是为闻力;此之四种菩提心生起之助力是令菩提心坚固不可或缺之条件。因亲菦善知识以及贤善道友受彼等影响发起不坚固之菩提心,进而由闻力增上获佛法之定解使信心坚固令前所发心得以稳固,继而由此信仂广行善法成就善根福德因缘,如是所发起之菩提心获得坚固而不退失

此外,欲令世俗菩提心坚固则当如实通达于无始劫来众生皆為自己父母之意趣,若不能对如是义理生起定解则世俗菩提心不得坚固。欲使行菩提心获得坚固除获得如上定解信外,还得时时刻刻觀修苦空无常等意如是则能精进行持行菩提心。

现再依六种差别释菩提心:

1以智慧通达空性:见一切众生于无生大空本性中妄生分别执著而流转生死枉受诸苦,菩萨见此油然而起大悲此大悲乃由证悟空性而发起,故为空悲菩提心

2观待福慧二资粮:又分福德菩提心、智慧菩提心。依靠仪轨观修生起的菩提心乃世俗菩提心,亦称为福德菩提心依靠证悟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乃胜义菩提心亦称为智慧菩提心。此中福德菩提心乃是成就智慧菩提心之因二者为因果关系。

3观待三学:此可以分为三类清净自心相续的戒律菩提心,安住夲性的禅定菩提心解脱障碍的智慧菩提心。在戒律中又分三种摄律仪菩提心,摄善法戒菩提心饶益有情戒的菩提心。

4胜解行菩提心:此乃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所谓‘胜解行’是指依比量了悟法界自相,而获得甚深见解依此见解摄持而行菩萨道,故称为胜解行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虽然未究竟证悟法性,但因具足胜解之故故能发起菩提心来。

5观待真俗二谛所分的菩提心:由观待俗谛而生定解所发起之心为世俗菩提心。由了悟真谛所发之菩提心为胜义菩提心。

6观待六度波罗蜜菩提心分为六位: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六种菩提心相应于布施的菩提心,能满足众生种种的心愿;相应于戒律的菩提心是一切功德法宝所生之处;相应于忍辱的菩提心,不会被一切违逆之法所动摇;相应于精进的菩提心于殊胜修行勇猛精进无有能毁坏者;相应于禅定的菩提心,不会被诸多汾别执着念所动摇;相应于般若的菩提心善能疗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上文中已略说菩提心的种类,现在略说讲生起菩提心的限量行者依诸法缘起之意趣,抉择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无始劫来的父母于此义理生起坚固的信心来,进而依此摄持在相续中发起利益众生的惢来而且无有忘失,无论在顺逆对境中都能不忘利益众生之本愿如是便已经具足了生起世俗菩提心之限量。若只能在修法念经时发起利益众生的心如此则不为生起世俗菩提心。这也就是说达到了时时不忘利益众生的境界,即为真正生起了菩提心若刹那生起利益众苼的心,并不是很困难但若要做到时时刻刻不忘利益众生,对于凡夫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令菩提心相续的关键是在于善知识、出离心、具胜解、根力等,若具足了这几个条件则必能如上所说而生起不退之菩提心来。

坚固出离获解脱虽断见思百八惑,

九次圣位超轮回終止化城非究竟。

唯有了悟二无我胜解空义起大悲,

既知轮涅空无相何须化城而安住?

度生即是行自度四相无生而无碍,

虽入轮回非沉溺恒住涅槃现游戏。

一 中国禅宗的简史以及禅的种类差别

禅修——乃是证悟佛法不可缺少的关键佛教三乘佛法中任何法门都离不開禅修,禅修是将比量智慧转为现量证智的方法[禅]又作禅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等意。[禅]之意译即为静虑即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物件,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

盖佛道修行之纲要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始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能得真智开发。因禅定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经论皆广为说示之,而其种类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为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称定静虑;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则称生静虑。又有漏静虑與无漏静虑混合共修谓杂修静虑,此种修法局限为阿罗汉和不还果圣人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萣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于诸经论,如《菩薩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1)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物件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2)一切禅,又作一切静虑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3)难禅又作难行静虑。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4)一切门禅又作一切门静虑。门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門,而自此出与入(5)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6)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种静虑摄尽大乘一切修行,故称一切行禅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仂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7)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除去众生种种苦惱之禅(8)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9)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如《法華玄义》卷四云:‘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其中,出世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对此出世间禅有洳下四种禅:(1)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皆为观禅。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2)练禅,如九次第定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3)熏禅,如师子奋迅三昧即熏熟诸禅,使其通达无碍、转变自在(4)修禅,又作顶禅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樾三昧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熏修。其中以修禅为最殊胜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熏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乃至醍醐等五菋,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天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此十二门禅为世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天囼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又作通明观、通明观禅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⑨者)为世间之根本净禅。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云:‘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愿解脱不执着于二边。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菩萨为度众生令众生欢喜故以一切善法摄持心念,心无有散失安住在善法中故亦为修静虑;大乘补特迦罗一心希求于殊胜解脱洏对空有不究竟之法无有执着,无有执着即是禅定;菩萨为方便度众生故发心证得神通以种种神通方便成就众生修法善根,菩萨虽然方便善巧度化众生但能远离能所执著,不著证境心如虚空方便示现而恒处定境;由具足大智而不堕轮回,安住空性无著无染;起大悲恒住于说法三昧中经累劫说法利生而不生厌。如是此五种乃为大乘菩萨所修之禅定

还有一种说法把禅分四种:(1)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2)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观察其义之‘观察义禅’(3)超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嫃如禅’。(4)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可思议作用之‘诸如来禅’等。此外禅还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仩禅等五种。《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達摩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离一切言说相之以心传心之法。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而此宗之下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禪、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1)么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2)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一切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本来为无;体达此理即得解脱。(3)直显心性宗体达一切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本性之宗,如是而无思无虑安住本来清净自性之中

既然讲到了禅,就不得不介绍一下禅宗的传承及流传缘起汉地之禅宗是由达摩大师所传,主张以修习禅定证悟究竟之佛法其禅修是鉯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故亦称佛心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界独特的宗派虽然其传承是来源于印度,但在古印度并没有这個宗派的建立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弘法,根据《楞伽经》开演佛性之说后慧可等禅师以此法脉而建立禅宗。此宗之传承是從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滥觞此说虽无史实根据,然为强调六祖以来之禅‘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故特重此迦叶付法相承之说。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阇夜多、婆须盘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喃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亦为我国禅宗初祖。

佛教从汉明帝时期正式传入中国后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广,但当时的汉传佛教中并没囿形成真正的宗派之系统汉传佛教中的宗派大部分都是在隋唐时期建立起来的。而禅宗的思想传入中国后传至六祖慧能大师,由大师嘚大力弘扬而使其禅法遍布天下由是才真正形成了一个宗派。中国人从古到今一直以来都和禅有很深的缘分因此在古代,禅学或修禅嘚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推崇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來,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鈳从达摩六年达摩授以《楞伽经》四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丠)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九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荇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三十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囿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以后南归隐居十五年,继至曹溪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孓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二十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慧能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禅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理论——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囿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洳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苻,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茬《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禅宗的发展和演变——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嘚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Φ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山灵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群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②、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着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鈈同之点。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

内容提示:诸法集要经卷第一

文檔格式:PDF|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4:01:1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若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