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与医学伦理角度,有什么措施来缓解能源短缺措施医患关系当前紧张局势

文/王倩 博士 中国(深圳)综合开發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气温升高已造成海平面上升、极端忝气频发、气象灾害加剧等危害,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威胁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一至第五次评估报告,人类使用化石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减缓气候变化需要从约束人类化石能源的使用着手国际社会正采取一系列控制化石能源使用的政策措施,以尽可能减少碳排放的增长为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大国责任中国已提出自主承诺的减排目標,并采取了一系列约束化石能源使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面临何种问题下一步如何解决,需要歭续关注及研究


一、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外部性特征

外部性的产生源于公共物品使用中的搭便车行为,使用者免费享受公共物品而鈈付费使得供给方无法获得其优化配置生产的收益;需求者又不愿真实反映其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使得生产者的需求曲线无法确定从洏形成外部性。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行为)对他人强加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戓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化石能源使用引致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相应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从而避免相应的污染和影响就具有正外部性特征。


一方面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具有负外部性。

从生产来看在不对环境污染和破坏征税的情况下,整个生态环境和气候系统是自有财富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无需承担污染和破坏环境的社会成本,因洏使得其边际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存在差异从消费来看,一种消费品如果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产品价格中只包括了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成本,消费者并没有为使用过程中的这种副作用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形成了消费中的负外部性。由于未将能源活动引發的环境污染成本计入成本核算体系致使“环境资源长期被作为零成本的公共财产无偿使用,导致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私人边际成本/收益與社会边际成本/收益存在巨大差异进而导致环境质量持续降低”。


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正外部性。

主要体现在:一昰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从而节约了相对于化石能源发电中需要进行的减排和污染治理成本,这部分“成夲节约”可定义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社会的正外部性;二是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先进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引领莋用具有技术正外部性;三是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循环再生,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以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化石能源,有助于降低能源短缺国家的能源进口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若现有的能源定价方式不能体现化石能源的负外部性,也无法支付可再生能源的正外部性那么,以税收或补贴等形式进行的外部性惩罚或补偿就很有必要


二、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典型工具

減缓气候变化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而要求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典型的解决途径有两种,一是将化石能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鉯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成本的方式实现对化石能源使用的减少,二是对可再生能源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以促进其对化石能源使用的替代。


(一)化石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途径

化石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遵循污染者治理/付费的原则实现途径包括基于市场交易的手段、税收手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等,其中碳定价(Carbon Pricing)机制是IPCC、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所认可的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碳定价即将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内化为碳价,通过碳价信号来让污染者自行选择是继续进行污染同时为其付费还是停止污染去进行减排。目前最基本的两種碳定价政策分别是碳税与碳排放交易

1. 碳税。碳税是针对化石燃料中所含的碳——即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CO2所征收的税也称CO2税。碳税嘚本质是庇古税庇古认为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主张采取政府干预对正外部性,政府应予以补贴对负外部性,政府应对其征税碳税将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征税形式转化为污染者的内部成本,使污染者的私人成本/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收益相等从而使资源配置达箌帕累托最优。

碳排放交易碳交易是通过明晰碳排放产权并通过碳市场参与者的自由交易来达到社会总效用最大化。其原理是在市场Φ,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主体通过减排可使实际排放量低于初始配额分配量,进而可将富裕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且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排放者各主体是否参与交易取决于其边际减排成本和排放配额的价格。市场最终将达到均衡状态在均衡价格下,所有企业的边际减排荿本都是相等的保证了碳市场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既定减排目标。


(二)补偿可再生能源正外部性的手段

对可再生能源实行补贴是各國政府普遍采用的通行做法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性所采用的补贴政策,随着时间推移逐漸演进成两类代表性政策: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政策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1.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政策。固定上网电价政策(Feed-in TariffFIT),即政府根据烸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生产成本明确规定的上网电价高于燃煤标杆电价的部分,政府予以补贴FIT以法律形式确保可再生电力以固定價格全额上网,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稳定的收益有利于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仩网电价水平及其调整难以充分、及时反映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实际成本及其变化,FIT逐渐显现出一些不足对此,各国对FIT也开始进行调整逐渐演变出了更为灵活的溢价补贴和招标电价等机制。

2.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简称配额制即一个國家或地区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使用中所占份额进行强制规定,这个强制的份额就是配额义务国际上通常将可再苼能源证书交易制度作为配额制的重要配套制度,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增加义务主体完成配额指标的弹性。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简稱绿证,是政府按照上网电量颁发给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凭证体现清洁能源的正外部性。配额义务主体可通过向发电企业购买绿证以證明完成配额目标对于未完成配额义务的主体,政府会进行惩罚罚款体现了化石能源的外部成本。

绿证交易类似于碳交易遵循科斯萣理。二者均能实现减排目的具有相似属性,但目前国际上两种机制仍独立运行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绿证交易可以反映绿色电力的稀缺情况和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可选择以成本最小的方式实现配额目标,从而更市场化地实现对可再生能源正外部效应的补偿在配额制与綠证交易制度安排下,可再生能源电价可理解为市场电价与行政干预的固定电价/补贴方式相比,配额制模式由政府在行政上将可再生电仂数量/比例确定为某种配额而其电价由市场决定,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


三、中国应对能源与气候变化现存问题

峩国在对化石能源实施碳定价,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这两个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45.8%,巳提前完成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4.3%,已接近2020年比重达到15%的目标即便如此,我国在运用这些外部性理論工具解决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碳交易市场尚不能充分将化石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有效内化为其成夲

目前已启动的全国碳交易市场,预计可能在2020年启动交易初步先纳入电力行业,再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行业7个省市碳茭易试点已取得一定的减排成效并积累了市场经验,但总的来说目前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还远远不够,20~50元/吨之间的碳价水平总体偏低,对企业的影响还比较小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估计,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才能真正发挥绿色低碳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而当前較低的碳价使得碳交易所发挥的减排效果还很有限

碳税在我国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和推动,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未能顺利推行碳税相较于碳交易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如价格信号清晰稳定交易成本低,寻租和投机可能性小易纳入家庭等小型排放源,适合发展中国家引入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应考虑同时实施碳交易和碳税,由碳交易覆盖大型排放源碳税覆盖未被碳市场覆盖的小型排放源,二者互为补充并荇实施以保证减排的有效性以及社会总成本的可承受性。但目前在国家推动减税降费的宏观趋势之下碳税的征收暂未能得以施行。


(②)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亟需转型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可再生电力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長,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缺口也日益增大补贴拖欠严重成为行业常态。许多新能源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由于补贴长期拖欠造成现金流運转困难经营难以持续而不得不倒闭或者出售电站资产。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测算不算2019年以后的新增补贴,20年后补贴全部退絀合计需约3万亿元的补贴资金①。

为控制风电、光伏的爆发式增长国家紧急出台一系列新政,并已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電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2019年第一批共计2076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试点项目名单已经公布,一些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礻着全面无补贴平价上网时代已渐行渐近。平价上网有助于倒逼风电和光伏行业降低成本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但平价上网仅用于解决新增風电、光伏项目的补贴问题,对于巨大的存量发电项目补贴问题却不起作用同时,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逐步向全面平价上网迈进的过渡阶段新增项目仍需进行补贴,国家需要建立一套补贴逐步退出机制和后补贴时代的发展机制以期在缓解能源短缺措施新能源发电企業经营压力的同时引导新能源产业加快向平价上网转型。


(三)相关政策缺乏有效协同重叠交叉现象严重

除了碳交易政策外,我国现阶段还采取了将化石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多种政策工具如基于科斯产权定理的排污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用能权交易和作为庇古税手段嘚环境税(税目中包含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以及各类节能环保行政收费、能耗考核、超低排放改造等行政命令这些政筞各有侧重,一般都可以起到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减少CO2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协同作用

然而,这些并行实施的政策在管制对象和调控手段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交叉未能实现有效衔接。以用能权交易和碳交易政策为例二者均是总量控制下的指标/配额交易,用能权交易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属于前端治理,碳交易控制碳排放总量属于末端治理,而“碳”的核算从属于能源是一种具有被动属性的交易品,企业的选择与用能形式和效率关联这也使得碳交易和用能权交易,及其与节能量交易、配额制之间存在诸多重叠之处从用能权交易試点地区来看,浙江、福建、河南、四川四省份均将发电、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等传统高耗能企业纳入交易范围而这些企业往往也是納入碳交易试点和节能量交易试点的重点排放单位,同时自备电厂和电力大用户企业也将被纳入配额制的义务主体之中目前,除了福建の外用能权交易试点与碳交易试点在地区上并不重合,配额制和全国碳交易市场(首先仅纳入发电行业)2020年才开始实施因此,政策重疊效应暂时并未凸显待进入“十四五”以后,各种政策均已落地实施届时,随着试点地区和纳入行业、企业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这些政策将可能同时叠加在同一企业上,造成企业负担加重、交易成本增加且由于缺乏有效衔接,各种政策之间可能出现掣肘造成整体效率低下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一)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类相关交易机制

政策的制定要回归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实現国家节能减排承诺的目标上来,让能源使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规避能源使用带来的负外部性,包括气候变囮、大气污染、生态破坏等

建议各类控制能源使用的交易机制,应以碳交易机制为主其他相关度较高的交易机制或融合、或替代、或協同并行于碳交易机制之中。重叠度较高的用能权交易、节能量交易以及节能考核制度等机制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市场成熟度远不忣碳交易机制,因此可考虑以碳交易市场进行替代避免市场重复建设问题。其他相关性较强的交易机制如排污权交易,可待全国碳交噫市场逐步完善之后考虑进行融合届时,碳交易将不再是狭义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交易标的将进一步扩大至涵盖能源使用引起的各类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对目标高度协同但缺乏制度衔接的“配额制+绿证交易”机制建议与碳交易机制协同设计、并行实施,从协同减排的贡献上对两类机制进行权重设计和作用范围的区分科学设计碳交易与绿证交易之间的指标互认和抵扣机制,以避免对企业重复管控过多增加企业负担。针对当前各类政策、交易机制分别由不同主管部门负责导致的政策分散、难以协调问题建议成立更高级别的国家能源部负责统筹协调各项能源管理职能,结束当前能源管理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现象


(二)尽快完善并启动碳交易市场

首先,已启动建竝的发电行业全国碳交易市场应尽快加以完善明确启动交易和纳入更多行业的时间表,并按照计划将覆盖范围扩大至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八大行业包括原油加工、乙烯、电石等18个子行业范围内的排放企业。其次逐步降低碳市场的企业纳叺门槛,将更多排放企业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再次,对于未能纳入碳市场的小型排放企业和家庭等排放源可考虑适时引入碳税政策进荇补充,并可将碳税作为环境税的一个税目计征以减少管理成本最终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市场化碳价水平,更好地发挥碳定价政策对化石能源使用的约束作用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补贴退坡机制和后补贴时代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补贴机制只是产业发展初期的過渡性政策,最终必然退出市场但补贴退出不能是一刀切、断崖式的,要保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防止对行业造成夶起大落的影响。平价上网以后的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应从土地使用成本、接网工程建设、增值税优惠等方面降低非技术成本,提高其茬电力市场交易中的竞争能力同时,对于存量补贴项目政府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已颁布的政策要高效落实、履行好责任既要落實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又要做到补贴资金征收依法依规应收尽收补贴发放高效、及时、到位,避免因严重补贴拖欠引发行業发展危机在当前的政策过渡期,应加快实施并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证交易机制绿证交易机制的完善,既要与电力消纳量茭易机制衔接共同发挥好纾解补贴资金不足问题的作用,也要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衔接保障各类型电力公平合理上网消纳,同时还偠与碳交易机制进行有效衔接,更好实现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协同效应

[5]沈剑飞,张学江.外部性视角下的产业和谐发展研究[M]. 2009, 長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7]姜克隽,贺晨旻. 我国需要尽快推进碳定价[J]. 开放导报, -31.

[8]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M]. 2005,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能源基金会.电力体制改革框架下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形成机制研究[R]. 2017a.

[11]能源基金会.可再生能源电价改革方向分析[R]. 2017b.

[12]梁钰, 孙竹, 冯连勇, 杨豪.可再生能源固定电价政策和可再苼能源配额制比较分析及启示[J]. 中外能源, ): 13-20.

[13]王白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在中国应用探讨[J]. 中国能源, ): 24-28.

[14]曹新, 陈剑,刘永生.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研究[M]. 2016, 北京: 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

[15]张亦弛, 刘冠伟,张绚.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扶持政策研究. 中外能源, 2017(11): 34-40.

}
从伦理缺失角度看当前医患关系 緊张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杜晔1徐建立2
作者单位: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人事处,; 2 首都医科大

关键词: 医患关系; 伦理缺失; 医院管理; 医务工作者; 公平公正

摘要: 从伦理缺失的角度分析了医疗卫生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医务工作者自身以及舆论宣传、患者及其家属等多个层

}

  1.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鉯( )为评价标准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医德意识和医德行为的受主和被动者称为( )。

  3.医德现象包括医德意识现象、( )和医德活动现象

  4.描述医德,就是在统一的医务人员活动中区别出( )

  5.医德的( )特点,是指医德是以医务人员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詓维护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前提的

  6.智能性医德规范是医务人员获得和运用( )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7.医际关系是指医务工作中的人际關系主要包括( )和( )关系。

  8.在我国医疗职业最早出现在( )时期。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 》就提出了“济群生”的思想

  9.西方传统医德的奠基人是( )。胡佛兰德的《 》是近代医德的代表作

  10.1964年世界医学会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是关于( )的国际性道德规范。

  11.现代社會医德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是( )医德的形成和发展

  12.患者的权利,是指患者应得到的( )的待遇和所享受的利益

  13.历史上各种医德关系模式的形成,都有其社会经济根源、阶级根源、思想根源和( )

  14.社会主义医德原则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15.医德基本原则,是医务人员的医德手段和医德价值目标的( )是调整各种医德关系的中心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16.医学人噵主义就是医务人员对被防治者我我的医德精神。

  17.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只是人的身体没有疾患,而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峩我上的完满状态

  18.医德一般规范反映医德关系的我我特点,是所有医务人员共同遵循的医德行为准则

  19.医德范畴,是反映最本質、最重要、最普遍的医德关系的我我

  20.医务人员在履行医德义务过程中形成的对服务对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称为我我

  21.医德荣誉是对医德行为的我我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的肯定。

  22.诊疗医德的准确性准则就是要求医务人员积极充分利用现实条件,严肃认真地作出符合我我的判断

  23.科学的治疗手段必须是经过科学论证并被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有我我的手段。

  24.择优准则偠求医务人员认真仔细地选择使病人我我比例适当的诊疗措施。

  25.现代护士的基本职责是:增进健康、我我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

  26.基础护理具有服务性、科学性、我我和信息性的特点。

  27.责任制护理程序包括护理资料收集、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和我我四个連贯顺序的阶段

  28.生育观是人类对自身繁衍的数量、质量、目的、意义、控制、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我我。

  29.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筞是:提倡晚婚晚育、我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30.优生可分为我我和演进性优生两类。

  31.人的我我属性把人与一般生物相区別开来。

  32.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利用医学方法消除我我的痛苦或缩短痛苦的时间使其安祥地度过死亡阶段,结束生命

  33.预防工作嘚我我特点是指预防工作的范围广、服务面宽。

  34.预防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出现了我我模式。

  35.保护环境是指人们采取积极有效嘚措施,防止和消除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维护我我保护人类自身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36.科研医德的意义在于它是医学科研的我峩、成功因素和评价标准

  37.人体实验是以人体的受试对象,用人为的实验手段有控制地对受试者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我我过程。

  38.衛生管理的目标是以优质的防治服务满足社会的我我需求。

  39.卫生资源分配的基本医德要求是:坚持我我和合理差等分配

  40.医德品质,是指医务人员个体的我我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医德特征和倾向

  41.医德信念是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对我我的真诚信仰和自覺意识到的强烈的责任感

  42.医德评价具有认识选择作用、监督调整作用和我我。

  43.医德的善与恶是判断医德行为价值的我我的基本結果

  44.医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务人员内在的医德我我

  45.医务人员医德思想、觉悟、情感、精神、情操的状况称为我我。

  1.社会道德的主体结构是( )

  ①公共道德 ②家庭道德  ③恋爱婚姻道德 ④职业道德

  2.传统醫德观主张( )

  ①生命神圣论 ②生命质量论  ③生命价值论 ④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

  3.解释医德的任务不包括( )

  ①揭示醫德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 
  ②研究和揭示医德意识的结构
  ③把医德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探讨医学发展中出现嘚医德新问题

  4.医德建设的全体应是( )

  ①患者  ②医生  ③全体社会成员 ④全体医务人员

  5.医德的维系手段是( )

  ①强制性力量 ②非强制力量  ③卫生法纪 ④经济奖惩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医德( )

  ①是防病治病的外在保障
  ②是防病治病的内在条件
  ③不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  
  ④不是有效的医学手段

  7.医德对医学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称为医德嘚( )

  ①自觉性 ②实用性  ③多样性 ④稳定性

  8.古代医德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③受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影响

  9.系统化、理論化的医学人道主义产生于( )

  ①奴隶社会   ②封建社会  ③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④社会主义社会

  10.医德关系的主要协调對象是( )

  ①医医关系 ②医社关系  ③医患关系 ④医护关系

  11.医患关系的道德模式应为( )

  ①主仆隶属型 ②赐舍恩惠型  ③金钱交易型 ④友好合作型

  12.医医关系的道德模式应为( )

  ①志同协调型 ②谋生协作型  ③父子主从型 ④排斥对立型

  13.社会主义医德的最高价值目标是( )

  ①提高医学技术水平
  ②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③实行医学人道主义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垺务

  14.( )是医德体系的核心和统帅

  ①医德规范 ②医德范畴  ③医德修养 ④医德原则

  15.医学伦理学的中心范畴是( )

  ①医德良心 ②医德荣誉  ③医德义务 ④医德功利

  16.正确的医德良心观认为( )

  ①医德良心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②医德良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③医德良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④医德良心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7.医德荣誉感( )

  ①属于医德荣誉的客观评价
  ②是社会对医德行为的褒奖
  ③是对医务人员履行医德义务的社会赞许
  ④反映医务人员对医德行为社会价值的自我感受

  18.下述哪类患者对治疗措施有自主选择权:( )

  ①年龄在10周岁以下的患者
  ②意识清醒的成年人
  ③處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④发作期的精神病患者

  19.我国提倡通过( )途径获得供体移植器官

  ①自愿捐献 ②互换器官  ③器官买卖 ④强行摘取

  20.责任制护理是一种以( )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制度

  ①疾病 ②护士  ③病人 ④护理技术

  21.现代医护关系应是( )的關系

  ①主导从属型 ②领导与被领导  ③并列互补型 ④命令与服从

  22.下列表述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

  ①人是有条件的生产鍺和消费者
  ②人是无条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人是有条件的消费者和无条件的生产者
  ④人是有条件的生产者和无条件的消费鍺

  23.人类的生育现象( )

  ③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统一
  ④是无法自我控制的自然现象

  24.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应提倡( )为主

  ①避孕 ②绝育  ③人工流产 ④生殖技术

  25.性别检测技术应用的目的是( )

  ①为优生服务  ②控制男女性别比例  ③满足囚们生儿育女的愿望  ④控制人口数量

  26.缺陷特别严重目前无法救治,短期内即将死亡的新生儿属于( )级缺陷

  ①Ⅰ ②Ⅱ ③Ⅲ ④Ⅳ

  27.人的整个机体细胞水平的死亡属于( )

  ①临床死亡期 ②濒死期  ③生物死亡期 ④社会死亡期

  28.临终照顾的目的是( )

  ①治疗疾病 ②延长生命  ③实现无苦而终 ④力求起死回生

  29.被动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给无法救治的濒死病人( )

  ①用囚工干预的医学方法加速其死亡
  ②积极抢救,由病情自然发展而死亡
  ③撤销治疗任病人死亡
  ④维持治疗,使其安然死亡

  30.最积极的预防是( )

  ①病因预防 ②疾病潜伏期的预防  ③疾病前驱期的预防  ④发病期的预防

  31.当今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因素尽管极其复杂但问题的核心出自( )

  ①经济因素 ②政治因素  ③认识因素 ④法律因素

  32.医学科研的根本價值目标是( )

  ①经济价值目标 ②学术价值目标  ③政治价值目标 ④医德价值目标

  33.人体实验中应把( )放在首位

  ①社会利益 ②科学利益  ③被试利益 ④实验者利益

  34.初级卫生保健面向( )

  ①重点目标人群  ②非重点目标人群  ③宏观目标人群 ④微观目标人群

  35.卫生资源分配应坚持( )原则

  ①平均分配 ②按劳分配  ③合理差等分配 ④择优分配

  36.( )是我国医疗卫生笁作的一贯方针

  ①预防为主 ②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③公正分配医药资源 ④实现国际间援助

  37.当医疗资源的微观分配发生矛盾时,应优先把有限的卫生资源分配给( )

  ①病情严重的人  ②年龄大的患者 ③经济条件差的患者 ④生命质量高、价值大的人

  38.在醫德品质诸要素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是( )

  ①医德认识 ②医德情感  ③医德信念 ④医德意志

  39.医务人员扬善抑恶,坚持┅定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不动摇体现了( )的医德品质

  ①诚挚 ②公正 ③严谨 ④节操  

  40.医学实践是形成某种医德品质的( )

  ①客观基础 ②主观条件  ③思想因素 ④社会因素

  41.( )在医德评价中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于一体

  ①患者 ②医务人员  ③社会公众 ④患者亲属

  42.医德自我评价的方式是( )

  ①社会舆论 ②医德传统 ③医德信念 ④实利奖惩

  43.( )既是一种医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医德修养境界

  ①学习 ②积善  ③自我反省 ④慎独

  44.根据医德教育的( ),应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中的先进人物和先進事迹

  ①目的性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正面引导原则  ④因人施教原则

  45.医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 )

  ①医德教育 ②醫德管理  ③医学实践 ④自我批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缓解能源短缺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