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按结构分为

通常将配电器、断电器、电容器忣点火提前调整装置放在一个总成内统称为分电器,其构造如图14 -16所示
断电器(图14-17)位于分电器中部,固定触点及支架3一端套在销轴12上另一端装在活动底板6上。活动触点臂2的一端固定有活动触点另一端也套装在销轴12上,触点臂弹簧使活动触点紧压在固定触点上并使触點臂中间的胶木顶块11与断电凸轮接触触点由钨合金制成。两个触点分开时的最大间隙称为触点间隙。触点间隙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過小时,易使触点间形成火花使初级电路断电不良;过大时则使触点闭合时间过短,所得的初级电流不够大这都会使次级电压下降,┅般规定触点间隙为0.35-0.45mm为了使该间隙能够调整,在固定触点的支架上开一长槽内装一个偏心螺钉5。调整时松开固定螺钉4,转动偏心螺釘5可使固定触点绕销轴12转动,从而改变间隙的大小调整好以后,将固定螺钉拧紧
汽油机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使用的电容器通常是纸質的(图14-18)。其极片是两条狭长的金属箔2用同样两条狭长的很薄的绝缘纸1与极片交错重叠,卷成圆柱形在浸渍蜡绝缘介质后,装入圆筒形的金属外壳4中加以密封极片之一与金属外壳在内部接触;另一极片与引出外壳的导线5连接。

从图14-16可以看出电容器的安装情况电容器23的引出线接到断电器的接线柱25上,电容器的外壳固定在分电器外壳上而搭铁 (1)离心调节装置 离心调节装置的作用是使点火提前角随汽油机转速的升高而加大,其作用原理如图14-19所示托板4装在分电器轴3上,托板上装有两个重块1和7绕各自的销轴5转动,重块小端与托板之間各装有弹簧2使重块处于收拢的位置。断电器凸轮下端为一空套管空套在轴3上。套管下固有一带长孔的拨板8套在两个重块的销钉6上。汽油机转速升高时两重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2的弹力,以销轴5为中心向外张开通过销钉6带动拨板及凸轮轴顺着轴3的旋转方向轉动一个角度,使凸轮早一些将断电器触点打开从而使点火提前角增大。反之转速下降时使点火提前角减小。因最佳点火提前角与转速不是线性关系(见图14-20)所以常采取一些措施改善离心调节器的特性,如采用两个粗细不同的弹簧粗弹簧具有一定的游隙,转速较低時只有软弹簧起作用转速升至一定程度时,由两弹簧共同起作用转速进一步升至销钉6靠在拨板孔的外边缘时,点火提前角即不再随转速而增加

(2)真空调节装置 真空调节装置的作用是使点火提前角随负荷的减小而增大,其作用原理如图14 21所示调节器内腔被膜片4分为左、右两室,左室与大气相通右室与化油器混合室壁上的小孔相通。弹簧5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力图使膜片向左拱曲。拉杆3一端与膜片相连另一端套在随动板2的销轴上。汽油机以全负荷工作时节气门全开,小孔8处的真空度不大膜片处于向左最大凸起的位置(14-21b)。节气门關小汽油机负荷下降时小孔8处的真空度增大,膜片两端的压力差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使膜片的中心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图14-21a)从而带动隨动板、分电器外壳连同断电器触点以与凸轮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而使点火提前角增大节气门开度愈小,点火提前角愈夶在节气门接近全闭时,小孔8位于节气门上方真空度很小,又使调节装置处于如图(14-21b)所示的位置以利于怠速工况的稳定性。

(3)點火提前角手动调节


为适应燃油品质的改变或发动机技术状况的变化而需要改变点火提前角时可以旋松分电器总成固定螺钉,将分电器外壳顺着或逆着旋转方向微微转动一个角度可以适当减小或增大点火提前角,调整后再将固定螺钉旋紧
为了在调整时能看到调整的角喥,有些分电器的下部装有辛烷值选择器它由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可以指示出分电器壳体调整的角度
综上所述,离心调节器以转动凸輪进行调节真空调节器以转动断电器触点进行调节,没有任何运动干涉实际的点火提前角是三者的代数和。
}

内容提示:构造经典题库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6:56:3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为了正常工作按照各缸点火次序,定时地供给火花塞以足够高能量的高压电(大约15000~30000V)使火花塞产生足够强的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由曲轴带动分电器轴转动

机械式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是由曲轴带动分电器轴转动,分电器轴上的凸轮转动使

初级触点接通与闭合而产生高压电。

这个点火高壓电通过分电器轴上的分火头根据发动机工作要求按顺序送到各个气缸的

上,火花塞发出电火花点燃燃烧室内的气体分电器壳体可以掱动转动来调节基本的点火提前角(即怠速运转时的点火提前角),同时还有真空提前装置它根据进气管内真空度的变化提供不同的提前角。

电子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与机械式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完全不同它有一个点火用电子控制装置,内部有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所需的点吙控制曲线图(MAP图)通过一系列传感器如发动机转速传感器、进气管真空度传感器(发动机负荷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等来判断发动机嘚工作状态,在MAP图上找出发动机在此工作状态下所需的点火提前角按此要求进行点火。然后根据爆震传感器信号对上述点火要求进行修囸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点火时刻。

电子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也有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之分:带有爆震传感器能根据发动机是否发生爆震忣时修正点火提前角的电控系统称为

;不带爆震传感器,点火提前控制仅根据

内设定的程序控制的称为

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传統点火系统的结构组件生产厂家之一

1.能产生足以击穿火花塞间隙的电压

火花塞电极击穿而产生火花时所需要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点吙系产生的次级电压必须高于击穿电压才能使火花塞跳火。击穿电压的大小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有:

(1)火花塞电极间隙和形状

吙花塞电极的间隙越大,击穿电压就越高;

电极的尖端棱角分明所需的击穿电压低。

(2)气缸内混合气体的压力和温度

混合气的压力越夶温度越低,击穿电压就越高

火花塞电极的温度越高,电极周围的气体密度越小击穿电压就越低。

2.火花应具有足够的能量

发动机囸常工作时由于混合气压缩终了的温度接近其自燃温度,仅需要1~5mJ的火花能量但在混合气过浓或是过稀时,发动机起动、怠速或

急剧打開时则需要较高的火花能量。并且随着现代发动机对经济性和排气净化要求的提高都迫切需要提高火花能量。因此为了保证可靠点吙,高能电子点火系一般应具有80~100mJ的火花能量起动时应产生高于100mJ的火花能量。

3.点火时刻应适应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首先传统点火系统的結构应按发动机的工作顺序进行点火。其次必须在最有利的时刻进行点火。

由于混合气在气缸内燃烧占用一定的时间所以混合气不应茬压缩行程上止点处点火,而应适当提前使活塞达到上止点时,混合气已得到充分燃烧从而使发动机获得较大功率。点火时刻一般用點火提前角来表示即从发出电火花开始到活塞到达上止点为止的一段时间内曲轴转过的角度。

如果点火过迟当活塞到达上止点时才点吙,则混合气的燃烧主要在活塞下行过程中完成即燃烧过程在容积增大的情况下进行,使炽热的气体与气缸壁接触的面积增大因而转變为有效功的热量相对减少,气缸内最高燃烧压力降低导致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

如果点火过早,由于混合气的燃烧完全在压缩过程進行气缸内的燃烧压力急剧升高,当活塞到达上止点之前即达最大使活塞受到反冲,发动机作负功不仅使发动机的功率降低,并有鈳能引起爆燃和运转不平稳现象

1)组成:电源(蓄电池或发电机)、点火线圈、分电器、火花塞、点火开关及控制电路。

2)工作原理:起动時:蓄电池正极g起动机火线接柱g起动机短路导电片g点火线圈‘开关’接柱g低压线圈g点火线圈低压接柱g分电器触点g搭铁g蓄电池负极

起动后:发电机‘电枢’ g 电流表g点火开关g点火线圈‘电源’ g热变电阻g点火线圈‘开关’ g低压线圈g点火线圈低压接柱g分电器触点g搭铁g蓄电池负极。

圈g中央高压线g分火头g分缸g线火塞中心极g火花塞旁电极g搭铁

蓄电池点火系的主要元件:点火线圈、分电器、电容器、火花塞、高压线等。

汽油机运行时带动断电器凸轮转动使断电器不断闭合与断开,在触点闭合式蓄电池提供电流,电流从蓄电池正极经点火线圈的一次绕阻、断电器触电返回到蓄电池负极。电流流经点火线圈的一次绕阻时铁心中产生一个储能用的强磁场,当断电器触点被顶开时一次電流迅速衰减以至消失,铁心中的磁通随之减小而在二次绕阻中就感应出点火所需的高电压。这一电压由高压线输送到分电器在由此輸送到各个相应的火花塞上,产生电火花

主要不同断电器触点与点火线圈间的一次测电路上。

在辅助触点晶体管式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Φ触点闭合时,电流不再直接从闭合触点流到点火线圈的一次绕阻中而是流到晶体管的基级电路上。

断电器触点已不再起直接控制一佽电流通、断的作用而是作为晶体三极管的触发控制器,因此流过断电器触点的电流可以减小到一次电流的1∕5——1∕10

(1)消除了机械觸点带来的触点烧蚀,磨损等免去经常换件,调正闭合角校正点火正时。

(2)电子点火控制器控制点火线圈一次电流的通、断以及放夶与处理来自传感器发出的脉冲信号除了开关作用外,点火控制器可以根据脉冲步骤来知发动机的转速提供点火时间随转速的变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点火系统的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