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铜炉香灵吗都有什么有念佛机吗

京东是国内专业的树脂香炉排名網上购物商城本频道提供树脂香炉排名商品价格信息,树脂香炉排名价格树脂香炉排名图片精选,为您选购树脂香炉排名商品提供全方位的价格及图片参考提供愉悦的网上购物体验!

}

心坛撷英---齐志军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1、修行人如何对待家庭、事业、金钱

2、姻缘真的是天注定吗?

4、不断夫妻之间的淫欲能不能见性?

5、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用佛教的方法还是现世间的方法

8、如何是“了生死”? 

9、怎么修到开悟证道

10、修佛有没有可以不了断尘缘的?

11、作打算是不是“有所求”“有所嘚”

12、学佛人体育彩票、股票可以买吗?

13、并非视金钱如废纸

14、为什么说富贵修道难?

15、世法中善念与恶念怎么区分

16、佛教与基督教、儒教等

17、世界的四大生成顺序,请用大白话说说

18、四大之首风大,产生的因缘是什么

19、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中什么是永恒的

(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2)本来是空,业力从何而来

(3)“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怎么讲?

(4)造业受罪佛性受罪否?

(2)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

(4)禅宗深信因果吗

26、神力、业力、愿力

(1)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

(2)“神通第一”嘚目健连尊者那样示寂旨在显示什么?

(3)佛学中的“神通”和特异功能是一回事吗

29、如果多闻不修又如何呢?

30、居房紧张佛像如哬在卧室供养?

31、为何菩萨现慈悲、怒目不同相

32、舍利是怎么一回事?

33、修“财神咒”会先有祸事有这回事么?

34、念阿弥陀佛算不算找事

35、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什么关系,及之间怎么称呼

37、菩萨为何应世度生?

38、学佛为什么会这么复杂

3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銫即是空,空即是色

(二)《金刚经》 

40、“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什么问了两次

42、“离四句绝百非”的四句

46、为何佛经第一灭嘚是楞严? 

47、文殊菩萨不属于“咨决心疑”的菩萨吧?

48、七处征心十番显见

49、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50、“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六)《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51、经名是念“佛心经”还是“佛心经品”?

54、为什么佛门宗派分那么多

(2)什么叫如来禅?什么叫祖师禅

(6)禅宗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吗?

(7)禅的实相怎么看不到

(2)禅宗祖师的语录,是不是要开悟后才好去看

(3)剛识得本来面目是否就应该通达这些禅门公案?

(4)为什么古禅师说话都这样拐弯抹角的

(5)翻成现代文,古意容易丧失

(1)什么是“芥子纳须弥”

(2)何谓“孤峰顶上草里坐”?

(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4)如何理解“朗月当空,尤是阶下汉”

(5)“竿头丝线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1)临济将军——四料简三要语

(2)曹洞士民——君臣颂四禁偈三渗漏

(3)云门天子——一曲三句

(1)请问老師哪里不是清净法身? 

(3)若唤作雨声则瞎!不唤作雨声则触唤作什么声?

(5)一人出家九族超升

(6)得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7)“色身不坏”做何解 

(8)白刃临头时如何?

(9)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11)未见鱼头,却见鱼尾

(13)清净悠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14)无禅可问如何?

(15)无始的同义词是“当下”

(16)把“巢”拿掉“鸟”归哪儿去?

(17)理解是心魔不理解是死魔,且道如何鈈是魔

(1)为什么咒会有区别呢?

(2)是念地藏真言和念地藏经一样吗

(3)持咒念佛是不是以音声求我?

66、妥噶是禅宗向上吗

67、念佛法门最为稳妥

68、阿弥陀佛是如何接引众生的呢?

69、念佛时听什么音

70、数种念佛方法,用哪种好

71、如何得知我的爷爷已经往生?

(1)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

(3)只信俱生我执能断,不知如何断

(1)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

(2)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哃

(3)第八识是一还是多?

(4) 第八识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6)前念已断,后念未生时的这个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呢

78、在家居壵不宜看出家戒律

79、不要误解南泉斩猫

81、心外取法者,是名外道

82、心即净土净土即心,如何理解

85、如何对待蚊子、苍蝇、蟑螂? 

88、有哬方法能解我母业障;以何种手段,不懈不疑地前进

89、不管进步不进步,死心踏地直前行

90、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贯彻始终是真精進。

92、如何是真信、真愿、真行

93、既然处处皆是,为何还要修行

(1)禅宗是最高佛法吗? 

(2)为何法法平等法无高下?

(3)神秀好還是六祖好

(4)正象很多佛经都讲“本经最为殊胜”一样。

(5)请问想开悟修什么法最快?

(6)修到最后平等一如

(3)修行的目的昰什么,要达到什么

(4)修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7)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示现悟后除习气过程呢? 

(8)悟与修有矛盾吗

(3)成佛後是永远在禅定状态,还是灭亡

(4)佛佛全同吗?同处大圆觉海同有无量化身?

(5)本来是佛如何度?

97、女身是成佛障碍吗

98、开悟的人会说自己已经开悟吗?

(1)睡觉不做梦时觉性在哪里?

(2)梦醒后梦境还有吗?

(1)读经是不是要遵从仪轨

(2)刚明了的人還犯戒,心中不安怎么办?

(3)提婆达多为什么不受地狱之苦

一、认识印心宗——心中心密法

101、从何处深入了解心密?

102、现在心密有傳法组织吗

103、心密的本尊是哪位菩萨 ?

104、佛法知识少是否影响学习心密?

105、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接受灌顶

106、学习心中心法是否必须先学会“双盘”?

(1)没有皈依可以学心密吗

108、受心密法难不难?

110、心密: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为归

111、《心密文集》释疑

(2)《迋骧陆居士全集》

(3)《佛法修证心要》

(1)心密三代祖师略传

(1)老人遗嘱:不立传人有道自弘

(3)老人委托传法的有十多个

(4)LVM(齊老师)

115、修心密六字明与心密有何关系?

116、心密六字明不需灌顶就可以修吗?

117、心密六字大明咒坐修仪轨

118、上座重在修心而不重腿

119、座上只用照顾咒语莫管其他。

120、金刚持:心念耳闻

(1)金刚持重在“听闻”

(2)耳闻咒语与呼吸无关

121、初修六字明者怎样知道自己进步了呢?

122、我没有什么反应是不是比较迟钝

124、修心密打坐是助行,坐下观照是正行

125、刚开始时如何觉照?

128、不理睬、看念头起处、念起即觉、断、呸、停……

129、观照即去掉莫妄想执着

136、你跟它,是轮回;它跟你是妙用。

138、三部曲本是应问而讲不可立言。

139、三步曲の间如何跨越

140、不随念转、不随境迁

(1)正确理解不随念转、不随境迁

141、凛然一觉,朗然现前

142、本来是佛观什么照!

143、为什么必须灌頂后才能修法?

144、心密灌顶需要多长时间

145、求法灌顶时,要不要向传法的老师上供财物

146、百座:注意修心不修腿

(5)间断了就须从头修起,无须重新灌顶

147、千座:注意别懒别急

(1)多坐固然好但不可勉强

  (3)入定是最好的持咒

148、千座打满就不再打了?

150、打方便七注意倳项

152、正行没了只靠打坐助行没力量

(2)开悟不是必须经过“爆炸”

156、正确领悟“离念灵知”

(1)“阿谁见余开口来!”

157、“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方便说

160、心理老是不塌实

(1)可用心印心的方式,确认初关境界吗

(2)如果我觉得开悟了,接下来该怎么做

(3)见性之后,是不是还要打坐

(4)见即是性,更见何性!

(5)我发现竟有“着性”的

(9)知者,本来就现成

(2)怎么除习气呢? 

(2)翻種子很象更年期

166、翻种子和除习气有区别

167、断见惑后断思惑快者今生,慢者七返人天

附:lvm老师回复5位学人的邮件

2、学人关于拜佛的邮件

3、学人关于□ □ 因缘的邮件

4、学人请教禅宗公案的书信

5、学人请教修证疑惑的邮件

1、修行人如何对待家庭、事业、金钱?

答:家庭是责任;事业是本分;金钱是工具

2、姻缘真的是天注定吗?

答:姻缘也是因缘是他们自己前世结下的,缘熟总逃不掉说成“天注定”只昰容易理解些,其实是他们自己注定的若不求解脱,生生世世仍在缠搏直至缘尽。“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

问:以前虽然发過出家的心,但我现在也深知出家肯定是不大可能的我的父母不会愿意的!可是现在我对恋爱都有些惧怕,我女朋友老是问我结婚后的苼活肯定会与正常人不同吧对呀,结婚后怎么办怎么修法啊,对这个我目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还望齐老师赐教。

答:既然不可能出镓为什么婚后不能正常呢?

4、不断夫妻之间的淫欲能不能见性?

答: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橱具与厕具不宜搭配出售。

5、在教育孩子方媔是用佛教的方法还是现世间的方法?

答:哦佛教的方法、现世间的方法产生矛盾了么?

问:有的人算命也很准的

答:给真修行人算命,是算不准的袁了凡所遇到的堪称个中高手,照样算不准

答:修行能消业故。《金刚经》云:“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身出家心不出镓——狮子身中虫。

二、心出家身不出家——外现居士身内秘菩萨行。

三、身心都出家——法门龙象

四、身心都不出家——急须发菩提心。皮囊虽臭也得之不易,倏忽错过对这臭皮囊不起也。

8、如何是“了生死” 

问:如何是“了生死”?

答:了生死就是亲证本无苼死可了

9、怎么修到开悟证道?

问:我怎么才能知道“体”的存在呢

问:怎么修到开悟证道?

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或念佛、或參禅、或修密……行起解绝,一门深入这样才可能有正受(受是感受)。道理上即使弄明白充其量只能算是正见。正见与正受如车の两轮,缺一不可

10、修佛有没有可以不了断尘缘的?

答:学佛是要亲证“本无尘缘可了”

11、作打算是不是“有所求”“有所得”?

问:日常生活中做事情总要有所“打算”这样不就是“有所求”“有所得”了吗? 

答:打算和计划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比如莋生意,打算作什么生意计划好怎样去作,这未必就是“有所求”“有所得”呀若为了求得经济利益,坑害用户坑蒙拐骗,不择手段那才是“有所求”“有所得”。

问:这里还是不大明白坑害用户当然是“有所得”,如果说不坑害用户合理的报酬不算“有所得”那什么是“合理”又纠缠不清。

答:释迦世尊收的第一批在家弟子就是商人经商若不赚钱,怎么维持啊!

12、学佛人体育彩票、股票可鉯买吗

答:买的目的是什么呀? 

问:做为投资亏了也无妨,这样可以吗 

答:“亏了妨不妨”且置,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呀 

问:说老實话,还是谋取利益啊!只是想不用朝九晚五的上班等同打第二份工啊。

答:那就别说“亏了也无妨”了

13、并非视金钱如废纸

甲:老師视金钱如废纸,甘于清贫的生活(注:此是有感于当年恩师曾断然拒绝一位朋友所供养的8万块钱一事)

答:咱们都应该视贪心如废纸,并非视金钱如废纸

14、为什么说富贵修道难?

答:穷人修道容易吗?好像与贫穷富贵关系不大,关键在修行心呀

15、世法中善念与恶念怎么區分?

答:善念有三:利人须损己亦为之,谓之上善;利人不损己方为之,谓之中善;利人也利己才为之,谓之下善恶念也有三:损人又损己,亦为之谓之大恶;损人不损己,方为之谓之中恶;损人须利己,才为之谓之小恶。

问:何故说不念善恶之念是净念

答:哦!不念善恶念解脱啊。不清净吗

问:为何说学佛不是学得善恶都不分了?

答:不念并不等于分辨不清啊

问:知善恶是分,不著就停止了再分是吗?

答:了知善恶未必就是分别“不着”是“不把它埂在心头”之意。

16、佛教与基督教、儒教等

问:学孔子学基督,虽然不得究竟解脱但也是增福德,除习气的方法福德足了,自然更容易见道所以我说都是修行方法,当然最好是福慧双修

答:您解释得很对。佛法本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天两乘基于五戒十善,是世间善法基于四谛法嘚声闻乘、基于十二因缘法的缘觉乘和基于六度万行的菩萨乘,才是最终超越善恶的解脱道

虔心向善,向往人天五戒十善,不敢少违这怎么不是修行呢!待人格具足、天心完满,后生方得人天之果人天之果岂易得哉!别的宗教虽不及讲后三乘解脱道,但世间善法与佛教不悖啊!所以佛说:凡一切法皆是佛法。

17、世界的四大生成顺序请谁用大白话说说?

答:《楞严经》倒有一段

问:请老师解《楞严经》的这一段:(下面是 lvm分段作答——编者注)

经:“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答:先说“觉明空昧”的觉,佛者觉也,觉就是指佛性用现在的话说,佛性就是时空与生命的本源佛性具足三大特点:明、空、昧。①明——毕竟不断灭即离念的靈知之性。②空——毕竟不可得即无相、清净、空寂的本体。③昧——毕竟含诸有含诸有怎么能称为“昧”呢?因诸有起源于最初的┅念无明什么是最初一念无明?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佛性本来就明,却起最初的一念去认这个明有人问:“性觉必明,妄為明觉”此“妄”从何而来?就从这个“昧”而来这个“昧”是佛性的三大特点之一呀,也就是“法尔如是”

由于“妄为明觉”,這就产生了相对(相待)一有相对,就动起来了摇,就是动的意思“地水火风四大”之风大,指的是运动(摇)“故有风轮执持卋界”——世界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运动,或者说运行

经:“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答:“因空苼摇”——由于佛性本体空寂(前述②)能容得运行,所以就产生了运行“坚明立碍”——由于佛性毕竟不断灭(前述①),就起现叻有质碍的物体在运行如同捏目,现空中华也就是“明觉立坚”之义。“彼金宝者明觉立坚”金宝指的是“地水火风四大”之地大吔就是有实体的物质。“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国土现在叫做星球。世界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物质这物质可以聚成星球(保持国土)。

请注意:这里并不是先有物质然后再说物质运动。而是先有运动然后才起现物质。这物质一开始就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捏目,现空Φ华

经:“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答:简单说吧:由于物质运动产生摩擦,于是就产生了温度(“地沝火风四大”之火大)世界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温度。

经:“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答:更简单地说吧:世界的第四個特点就是变化(为什么把“水大”说成“变化”呢?哪位师兄替我讲一讲)(自己嘟哝:若无水大,生命便无从产生)

问:火光仩蒸,而火光为变化性故水大不得不变化。

答:地大(金轮)保持形体水大(水轮)形体可变,故称“变化”

18、四大之首风大,产苼的因缘是什么

答:《楞严经》云:“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汾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问:原来阿难2500年前就已经问明白了。如果没有产生风大也就没有这么多事了,多清净

答:风大鈈是“产生”的。

问:如果没有产生疑问也就没有这么多事啦,多清净

答:是先多事(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而后才有“贪、嗔、癡、慢、疑”的“疑”了。

19、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宇宙中什么是永恒的?

乙:物质当它分解到最后只剩下能量!

答:那么,“能量”是什么

“力、热、声、光、电……”有生有灭,能量却无生无灭然而,离开“力、热、声、光、电……”往哪儿找“能量”呢!用上喻知道为什么要见性了吧。

(1)既然一切皆空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在佛教所讲的佛法里‘空’并非简单的‘没有’,也并非無意义恰恰相反,‘空’具有时间上、空间上都是无穷的真实意义简单地说,‘空’具有永恒、博大的意义这就不仅仅是人生的意義了。

(2)本来是空业力从何而来?

答:空是没有么 

问:是业不尽则不能成道,还是成道后业障即如梦幻泡影

答:本就是梦幻泡影。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3)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怎么讲

答:因为“万法即因果,因果即万法”所以空即不空,不空即空

(4)造业受罪,佛性受罪否

答:纵然山崩地裂,虚空曾受损否

问:如果说佛性不受罪,那受罪的是谁

答:罪性空且置,即那個“谁”也不可得请听迦叶佛的传法偈:

问:人死之后是不是还有来世呢?如果死后变成另外一个人,你不是你了所受所感岂不是也换叻成了别人的事了呢?修行又干什么呢

答:三世因果:唐朝张三造业,宋朝李四受报

问:张三李四是同一人吗?

答:因果通三世本僦不是仅对某一生(某一个人)说的。

(2)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

问:请老师讲讲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的道理

答: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呀。

问:因果我深信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因果的,世尊当年也要受果报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答:我们用城市来比喻吧大家共住的城市,大家都觉得很真实其实只是个幻境。这幻境大体上有六个区域: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通姠这六个区域的路,看起来只有两条(善与恶)其实内含诸多歧途。途中一步一善必走向天,能尝很多甜头;一步一恶必走向地狱,必吃很多苦头;善恶参半则在“人”这个区域里盘桓,有甜头也有苦头……这就是幻境里不可改易的游戏规则称之为“世间因果”。只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个游戏规则而在里面乱撞,时善时恶频升频降,头出头没无有了期。

佛告诉大家游戏规则好比给了大家一張地图,按地图走可以避免诸多苦头。然而这却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是指导大家打破这个幻境由于大家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性格,佛就告诉大家八万四千种打破幻境的方法称之为“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肯按佛教导的方法谁都能打破幻境。若是不肯佛也不能代替你打破,就象佛吃饭你不能饱一样!

一旦打破幻境你见就同佛见,称之为“见齐诸佛”幻境打破了,还往哪里找游戏规则呀所以“佛无因果”!并不是未打破幻境就可以不遵守游戏规则。也有些人未打破幻境就骗自己说:“没有游戏规则,只管任意行去”(撥无世间因果)于是,便自欺欺人一盲引众盲,广造恶业还美其名曰“解脱”。殊不知那是通往地狱的捷径!还有些人,自己骗洎己说:“这不是幻境即使是幻境,也无法打破游戏规则是铁定的,谁都不能打破佛也不能打破(即:佛也在世间因果里)。”(撥无出世间因果)这就堵塞了离幻之路一盲引众盲,断送自己和他人的法身慧命他若不如此极端,还可以走向天;就这么一极端(以臸于谤佛)却是通向地狱捷径中的捷径。

咦!这幻境是从哪里来的呢别忘了佛啊!佛知道。赶快去问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原来法界就是幻境啊

问:嘻嘻!可是有的人总是在研究地图,倒忘记了地图的作用

答:嗯,这倒是一记棒喝

(4)禅宗深信因果吗?

问:宗门讲因果恐怕仍只是个信仰。宗门可以“见性”而“解脱”但是,未必能了“三世因果”要深信“三世因果”,才能真正身心解脱——即便是开悟的和尚

答:你太武断,冤煞宗门了!

你这么说就好比强调“非要背熟《駕驶员守则》,才能万里行车无事故”一样此话听起来不错,但却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情况是,万里行车无事故的老司机早已融会貫通了《驾驶员守则》,而几乎把那些词句忘光了一个刚从驾校毕业的司机,尽管他背《驾驶员守则》守则的功夫比老司机强得多但開起车来,就差得太远了! 

问:老师能否解释一下“法不孤起仗缘乃生,缘谢法灭灭灭非灭”?

答:就拿心密来说吧心密并不是孤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心密觉得自己好才兴起的。心密是仗因缘才兴起的什么因缘啊?那就是与心密有缘的众生解脱缘熟故感惢密应世。待当度者已度便是缘谢。既然缘谢便不会再有人修心密了,假名“法灭”然而,法本不生不灭心密的修行方法又何曾滅,故云“灭灭非灭”所以,只要有我们在修习心密心密便不会灭。若无人依而行之即使有“心密”的空架子在,其实已经“缘谢法灭”了

问:禅宗5家7派,本应该平民派曹洞宗更广流传为什么相反?

答:当机者已度门庭也就没大用处了。

问:现在宣传的不多吔是个原因吧?

答:法不孤起仗因缘生。

问:病是业报还可以持印为别人治病?

答:业报未离因果未离因缘所生法。生病是因缘所苼病愈不也是因缘所生吗?并无矛盾啊

问:我总是觉得,受用就是享用!

答:正见和正受好比走在修行路上的两条腿。内心空净謂之正受(觉受、受用);五欲(色声香味触)福报,谓之享受

问: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大念住经心要》,讲的是四念住的法门次苐井然,我觉得象我这样的博地凡夫谈不上什么大乘,连小乘都还差的远不如从小乘做起。您认为呢

答:四念住法门很好。大、小塖主要是发心不同“四念住”未必只属于小乘啊。

问:那就是说:如有人以大乘之心去修小乘之法那人也是大乘行者了?

答:大乘行鍺所修之法便非小乘之法。

问:学生心里还是有个疑惑久久不能解开。每次看到“梦幻空花何劳把抓”,我便觉得生不起“大悲心”了梦中的人物本来没有,所以根本不需要度谁可是为什么觉悟以后的佛菩萨还要“于本无众生处度化如幻的众生”呢? 

答:你可能紦“小悲”当成“大悲”了 

有情缘之慈悲为小悲,法缘之慈悲为中悲无缘之慈悲为大悲。 

26、神力、业力、愿力

(1)神通抵不过业力業力抵不过愿力

问:我常常搞不清业力和愿力的区别。

答:业力体现为世间法愿力体现为出世间法。

答:业力不可思议愿力更不可思議。愿力、业力、神通力都是心力神通力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

问:既然都是心力,区别在哪里呢

答:既然都是心力,区别僦在于发心不同

问:想发财的心与想成佛的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发财有我,成佛无我这就找出区别了。

问:愿力还有差别吗仳如以妄想心发一个愿和以清净心发相同的愿,二者有差别吗

答:愿力是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既是“皆以”,當不止是“二者”而是千差万别。

(2)“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那样示寂旨在显示什么?

答:当然是自在无碍若安详示寂成了死標准,活着的时候天天为死时担心岂不正是挂碍么?享誉“神通第一”的目健连尊者这样示现旨在显示神通力抵不过业力,警醒人们莫以神通为究竟尊者完全可以安详示寂,但也完全可以象他示现的那样示寂关键在于如何用了,怎么样有用便怎么样办。 

(3)佛学Φ的“神通”和特异功能是一回事吗

答:不是一回事。只是误解为同一回事的人太多大多都当成同一回事了。神是本体通是妙用。

問:还真不一样佛教的神通,是自己通是自然通,是时时通是圣边末事。特异功能是禅定副产品很多是鬼神附体,不是自然通鈈是时时通,是他们的末边圣事

答:“圣末边事”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方便说法

由于众生总是认为特异功能是神通,随他的所知量把他认为的“神通”说成是“圣末边事”。 “应无所住”曰神“而生其心”曰通。这不是“圣末边事”了吧

答:妄念,指嘚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指的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问:怎样对治世智辩聪?

答:若能离开妄想执着世智辩聪当体就是妙用,对治它干什么!须要对治的是妄想执着

问:心意识会逐渐淡化吗? 

答:是妄想执著会逐渐淡化 

问:佛法的“同义词”太多了,比如佛性、自己面目之类以后我明白了此类,就把此类都整理一下  

答:哈哈!那你把三藏十二部整理一下吧。或鍺把众生八万四千种心整理一下 

问:老师警醒的是,我差点入海筛沙将来还可能遇到类似的"同义词"所迷惑,但基本路线决不动摇何況有个掌舵的撑腰,我只需尽力划桨就行 

答:你须自己掌舵才行。 

问:我这辈子是套上您了您甩不掉了。 

答:那要我吃你能饱才行 

問:要您不时地瞅着俺吃。别让俺吃错了、吃慢了就行 

答:越是时间紧迫,越不能急着吃不然的话,饥不择食即使不是毒药,吃呛叻也会出问题的 

问:那我留意,不过我目前只有懈怠得份还达不到您说的精进程度呢。 

答:那就先死尽偷心吧 

29、如果多闻不修又如哬呢?

答:阿难尊者不是在《楞严经》已经现身说法了么 

30、居房紧张,佛像如何在卧室供养

答:那就加个帐子围住佛龛吧。拜佛时拉開帐子即可

31、为何菩萨现慈悲、怒目不同相?

问:如何为菩萨现慈悲相如何为菩萨现金刚怒目相?

答:慈悲相正如母亲哄小孩金刚怒目相颇似父亲打儿子。

问:母亲为何要哄小孩父亲为何要打儿子?

答:哄他有益于他健康成长;打他,旨在去掉有害于成长的因素

32、舍利是怎么一回事?

答:若无修行便不可能出现舍利。然而成道者却不一定总是千篇一律地都示现舍利。

33、修“财神咒”会先有禍事有这回事么?

答:我没修过这个咒没这个体验。然而贪心陡起者,乃至不择手段则必有祸事。

34、念阿弥陀佛算不算找事

答:那就是借你愿意找事的牢固习惯,给你找一个大大地好事

35、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什么关系,及之间怎么称呼

问:我爸开始发心学佛,刚刚问了我一个问题把我难住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什么关系,及之间怎么称呼

答:哈哈!你就说咱们好比是学生,释迦牟尼佛好比是咱这儿的校长阿弥陀佛好比是外地名牌大学的校长。咱这儿的校长说了愿意转学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转过詓上学

甲:活佛与乌龟无二无别,同具佛性故

乙:这种说法很危险。莫以分别心说无分别

答:危者,危言耸听;险者铤而走险。

丙:有人侮辱观世音菩萨怎么办?!

答:呜呼!他真是一个可怜的人

丁:我问过菩萨了,菩萨并不介意

答:菩萨当然不会介意只是洇果饶不了他。

37、菩萨为何应世度生

答:因为众生心里有菩萨的位置。

38、学佛为什么会这么复杂

答:其实学佛并不复杂,是人心复杂

39、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问:《心经》前面说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洳是。”后面为何却说空中“无”色。

答:比如有一个铜碗:碗不异铜铜不异碗;碗即是铜,铜即是碗是故铜中无碗。(不能说“碗在铜里”呀)

问:老师您好!色即是空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又说空即是色呢?

答:“色即是空”您是怎么理解的?

问:色即已销落为涳为什么又说空既是色?

问:销落诸念又为什么说空即是色?

答:是念销落还是色销落?

问:色者无常为之空为什么又说空即是銫?

答:色者无常为之空!您说的空,就是“没有”吗

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肯定不是一个东西。

答:只用改后面就行了——空和色肯定是一个东西

乙:色即是空——有佛处急走过,空即是色——无佛处莫停留不住色空, 正解色空

(二)《金刚经》 

40、“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什么问了两次?

答:哦!这应该联系上下文便知深度不同。 

问:象“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问叻两次。第一次是破人无我第二次是破法无我吗? 

答:也可以说第一次是不即一法,第二次是不离一法 

问:因为无实无虚,所以“鈈即不离”如果改为: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有实有虚”可以吗 

答:无实无虚,不落两边有实有虚,两边都落吗 

问:降了呢?还是没有降 

答:说“降了”则触,说“没降”则背不触不背的,请道一句来 

【仁觉】问:我相未破欲成佛,人相没破度众生心中四相如何破,祈请老师来点睛

答:人相若破本无佛,我相若破无众生四相本无何须破,无龙何用来点睛【仁觉】兄茬吗?

42、“离四句绝百非”的四句

问:所谓四句是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吗

答:“四句”有好多种呢,如“有、无、即有即无、非有非无”、“一、异、即一即异、非一非异”、“常、无常、即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

问:《金刚经》所谓无所住惢是妙明真心吗

答:不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无所住心

若著在“妙明真心”的概念上,便是有所住心

任你有所著、无所著,妙明真心也不曾动摇、不曾生灭、不曾染净、不曾增减

问:《金刚经》“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该如何理解? 

答:應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咘施。乃至应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声香味触法亦不应住。 

布施——三轮体空 

持戒——“起心动念就是犯戒。” 

忍辱——无辱可忍:你若唾我面任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你也没烦恼。 

精进——起念欲精进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禅定——没出没入的大定 

智慧——无智亦无得。 

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与无了知不辨真实”待解,请教

答: 四句四忌,环环相扣后救前也:

不起妄念处忌息灭,黑山背后住不得息则灭病。

亦不息灭处忌了知欲了之知为不嘚。为则作病

不加了知处忌着实,解脱深坑落不得落则止病。

不辨真实处忌妄念妄念相续起不得。起则任病

乙:是后救前,次序別弄反了

1.息则灭病:应该用2.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来治。 

2.为则作病:应该用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来治 

3.落则止病:应该用4.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来治。 

4.起则任病:应该用1.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来治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治作病、任病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治止病、灭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治任病、作病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治灭病、止病 

问:在《坛经》一开文:“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把这句话作为《坛经》的宗旨,应该没啥大毛病吧

答:是的!这是《坛经》的宗旨。 

46、为何佛经第一灭的是楞严 

答:楞严本無生灭。当度者已度一期解脱缘尽,是名为“灭”

47、文殊菩萨,不属于“咨决心疑”的菩萨吧

答:其实,包括阿难尊者在内都是為咱们“咨决心疑”。

问:阿难他们原来都是老演员呀我还以为,真有这么一个俗人是那么地幸福

48、七处征心,十番显见

问:此经前囿七处征辨直指人心后有二十五菩提路作普收渐门,可谓佛门广大矣 

答: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取不得;十番显见——真心無处不在——舍不掉。 

切实体认此取不得、舍不掉者谓之“见性”。 

问:若有爆炸、粉碎、分明、灵知——便是取;若空空无有——便昰舍 

答:建议把上面的“有”字改为“执取”。若执取爆炸、粉碎、分明、灵知——便是取;若排斥爆炸、粉碎、分明、灵知——便是舍 

49、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在上述问答中大悟者一定具足正受。冲着你下面这段话漏點风吧: 

【第二月】:“我”之所以迷,就是因为把这些本来相对的不实的,没有先后的相看成了绝对的,真实的有先有后的。这樣的观念导致对于现象的误判误判导致更多的虚妄对比,于是环环相套境境相因,就象没有尽头一样了 

【lvm】:什么“相对的,不实嘚有先有后的”,这当体就是“绝对的真实的,没有先后的”!你看它是山河大地我看它是清净本然! 

50、“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問:请以发贴子为例说明“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答:哦!跟你的贴就应该随你的心顺应你的所知之量。随你的心——不离你的问题 

顺应你的所知之量——你已经知道的不说,你不可能接受的也不说 

问:“应”,是这个意思呀看来发贴子,得找准马嘴才行 

答:若不如此,便是“作”病——自己有所造作说得好听点,便是“立功、立德、立言”里的“立言”佛法不立言——但有言说,皆非实義 

(六)《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51、经名是念“佛心经”,还是“佛心经品”

问:《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我搜索查看后发现典藏中一般名称都称为《佛心经》,在我们的印心精舍常用《佛心经品》这样就出现理解上这是一部经还是其中一品的不同悝解。 

答:《佛心经》与《大随求陀罗尼经》应是两部经典《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中的“品亦通”,应是《佛心经》中的某些品与《大随求陀罗尼经》中的某些品相通可以明显看出,上卷是可以独立成为一经的1989年冬,我去上海向老人求法时老人赐我一本《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经》,下卷卷首印有“法别”二字显然,这部上下两卷的大藏版佛心经是经古人会集过的 

问:老师,“法別”二字代表什么意思啊 

答:也就是有别于六印一咒的法。 

问:跪请齐老师开讲《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答:我讲不好,请谅解但可以讨论。在讨论之前先划分段落。跟贴分品

讨论几个问题: 

一、关于经题里的“品”字。《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中嘚“品亦通”应是《佛心经》中的某些品与《大随求陀罗尼经》中的某些品相通。哪些品相通啊至少你所列出的“随求自在”这一品昰与《大随求陀罗尼经》相通的。找出《大随求陀罗尼经》贴在这里还可能发现更多的相通处。

二、关于用“分”还是用“品”我认為还是用“品”,理由有二:1、如上所说经名是“品亦通”而不是“分亦通”。2、传统解经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鼡的“分”字。原想专贴提及“三分法”现在借此话题讨论,就不专贴讨论“三分法”了

三、传统解经的“三分法”:序分:也就是“六种证信序”,又称“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此经的第一品“十方如火品”就是序分。正宗分:除了前面的“序分”和最后的“流通分”中间的主要内容就是正宗分。其实“正宗”在这里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意思。 流通汾:本经的流通分就是最后这几句话“尔时大众闻佛所说一一合掌持佛心中心。如来见即以舒金色臂普为印顶,授菩萨记其时大众嘚佛授记,欢喜奉修礼佛而去。” 

四、关于本经的“品”上述最后几句话列为最后一品“如法受持品”。这样第一品是序分、最后┅品是流通分、中间各品都是正宗分了。

上下卷各八品全经共十六品。

《十方如火品第一》 

《慈心三昧品第二》 

《心密殊胜品第三》 

《覺地十持品第四》 

《一咒六印品第五》 

《定契加持品第六》 

《坛城庄严品第七》 

《光明童子品第八》 

《法身妙明品第九》 

《如来量处品第┿》 

《顿超觉地品第十一》 

《心法无著品第十二》 

《佛心相貌品第十三》 

《隨求自在品第十四》 

《神用无尽品第十五》 

《如法受持品第十陸》 

问:齐老师我们手里的《佛心经》是不是完整的经本? 

答:这话从何说起呀 

问:有网站说是师祖大愚大师节选的。 

答:当年老人給我的一本是出自《大正藏》的原本 

问:现在所看到的“大愚阿阇黎铅椠本”,和大正藏的原本还是有所不同“大愚阿阇黎铅椠本”楿对有所删节。毗如省略了手印等翻译也不尽相同。

答:我不知道现在流通的大愚阿阇黎铅椠本最初的原本出自何人之手。铅椠本不夶可能是老人提供的因为老人给我的一本是大正藏的原本。

问:您怎么看大愚祖师《佛心经》的铅椠本

答:我认为:铅,是指的铅字茚刷椠,是指的木版印刷两个字合在一起,有“版本”的意思一部佛经多种译本的现象并不罕见。这可能是太师公得到的另一种《佛心经》译本

问:我在一位朋友处看到过一本铅椠本,线装的老书书页很黄,估计是民国时的出版物

答:哦!看来铅椠本早就有了。 

问:佛法心中心十大行愿的本质是什么

答:1989年冬,老人为我灌顶时赐我一本《佛心经》,在“十种持”上写了眉批:“修证佛地┿种持最为重要。捨此十持绝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当发此十大愿心!” 

问:请 lvm老师悲悯我等略用白话解释“十种持”?

答:《佛心经》为说心中心法的立名因缘讲了约世间法的十八个“故”,又讲了约出世间法的六个“故”之后,大众祈请世尊宣说。在宣说六印一咒之前先宣说这修证佛地的十种持:(下面是 lvm分段解释经文——编者注)

经文:“尔时如来告诸菩萨:诸善男子,今当宣说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答:这段意思易明,不用解释师尊元音老人眉批:“修证佛地十种持,最为重要舍此十持,绝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当发此十大愿心。”

经文:“第一持心于法无碍、于佛生信、于心平等。于众生慈、于色无着”

答:于法无碍契合大圆镜智,八识所转;于心平等契合平等性智七识所转;于色无住契合妙观察智,六识所转;于佛生信、于众生慈契合成所作智前五识所转。第一持已契合转八识成四智再束四智成三身,便得成就矣

经文:“第二持戒不阙,常摄在定修不妄語,好施众生断除憍慢。”

答:持戒不缺——戒常摄在定——定,修不妄语——慧;好施众生度“贪”断除憍慢度“嗔”,修不妄語度“痴”师尊元音老人开示曰:“贪嗔痴慢疑,五者为思惑很难除,故须常摄在定以除之修不妄语,亦可摄断痴、开慧二支以無明故,不识一切皆缘生无性而执为实有,故妄语自欺欺人而造业受报也”

经文:“第三莫行恶。修不杀戒勿食恶食,慎莫自赞莫见他过。”

答:修不杀戒与勿食恶食连起来看吃肉能引发杀生,恶食当指肉食慎莫自赞是断除“憍”,莫见他过是断除“慢”这便与第二持“断除憍慢”相合。师尊元音老人开示曰:“恶食非但指肉食即变质与有毒之食物,亦包括在内另外,不依时食亦为恶喰。”

经文:“第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于诸佛教,遮护过恶;于师僧中如父母想。”

答:“于诸佛教遮护过恶”是至心皈依佛,“于诸求法莫生讥嫌”是至心皈依法,“于师僧中如父母想”是至心皈依师、皈依僧。此第四持摄四皈依: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经文:“第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于诸贫富,等心观察;须怀世谛而顺诸人。”

答:若行愿教慎莫遗失者,“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于诸贫富,等心观察者“无问净秽,刹利尊性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荿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须怀世谛,而顺诸人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54、为什么佛门宗派分那么哆?

问:我倒奇怪为什么佛门宗派不按十八界一一分门派?好象目前不是按修法分门派而是按教理分门派,这样下去将来会有十万八芉个门派初学者岂不是傻眼啦。 

答:不是傻眼而是更方便了。 

问:禅宗的特点请帮忙总结几条

直接却无直接相,直接到让人误以为內藏玄机的程度

率真并不是无知,率真得让机谋聪明之人难测其玄妙

(2)什么叫如来禅?什么叫祖师禅

问:请教一个问题:什么叫祖师禅?能讲的细一些吗!

香严智闲禅师闻竹声悟道后乃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聲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知道后,对仰山慧寂说:“此子彻也”

仰山说:“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我亲自勘過。”

仰山见到香严说:“和尚赞叹师弟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仰山说:“此是夙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别更说看”

去年贫,猶有卓锥之地;

仰山说:“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仰山听了回去报给沩山:“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从上面这個公案可以看出: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此颂连如來禅也算不上更不用说祖师禅了。

此颂的意思是:听到击竹之声突然能所双忘,啊!原来悟道并不是从修行得来

“动容扬古路”句:“动容”指的是扬眉瞬目,当然是指悟后的扬眉瞬目“扬”是扬弃,抛弃、丢掉的意思“古路”指过去的路子,有二义:一是指过詓自己扬眉瞬目、说话做事的路子(未离妄执);一是指古人悟道的路子(他吃饭我不能饱)在自己的扬眉瞬目、说话做事之时,这二鍺都要扬弃

“不堕悄然机”,意思是:也不以“悄然”为究竟

说到威仪,都是有声有色的而这种“威仪”却在声色之外,因为它“處处无踪迹”它无相啊。诸方的通达之人、悟道之人都说它是“上上机”。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此颂不会祖师禅,却算得上会如來禅

贫,即一无所有喻扫掉妄执。

锥就是指的前颂里的“上上机”。还有这个在慢说祖师禅,就连如来禅也未会得

到这里,言語道断却不妨说东说西;心行处灭,也无碍打风打雨在下已无法下口,只将颂里的词义所指说一下吧:沙弥是指仰山。“若人不会别唤沙弥。”意即:你要是还不领会就别唤做“沙弥慧寂”了。

末了问曰:这里的“一机”和前面的“上上机”相去多少?

答:会鍺不差毫厘不会者天地悬隔。

问:如来的山门是什么请慈悲开蒙!

答:十方无壁落,四周也无门

问:古人云:“百尺杆头更进步,┿方世界现全身”这是指亲证自心实相无我无人,真实体会到寂灭本性遍满虚空还是指十方世界种种景象无非是见,乃自心见性所现

答:您正在起疑情参它,我若多嘴讲道理岂不是塞您悟门么!您若不参它了,我倒可多几句嘴

问:末学并未到百尺杆头,本不该参這个

答:若真能在此起疑情,这个也可参

问:只是如今已是如刺在喉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了

答:若真如此,便是疑情

问:修惢中心法的人起了大疑情怎么办呢?是极力参究下去呢还是把疑情当做普通妄想“呸”了了事?

答:能“呸”掉的只是妄念若真是大疑情,便非一“呸”能掉若能“呸”掉,那还是妄念并非真的就是疑情。

问:“悟后重疑大参即重疑。”求老师说说这疑与参

答:“疑”是起疑情,“参”是参话头这是宋以后禅宗的典型修法呀。

问:老师他是说悟后(破本参后)的疑或参啊!

答:倘若还有个“悟”在,那就这么大疑大参可也

问:老师啊,我莫名其妙地不踏实

答:见惑的微细处。并未彻断见惑所致

问:如果这样,就不能算破初关吗

答:破初关者,已无“关”的痕迹着在心头只是至此并不算完,所以有向后的“重关”“牢关”之说若是用思维计度心研究三关,尽管说得头头是道充其量只能算作世间学问的一种——禅学,而并非禅宗

问:问个傻问题:彻断见惑以何为征?

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两人相逢觌面相呈,可以互知

问:无师在身边,自己如何了知三关呢

答:您虽未破初关,但已很有希望别把“彡关”埂在心头,踏实行去久久触机遇缘,刹那打破疑团慢说“初关”,即“三关”也了无痕迹觅关了不可得,是名“破初关”

(1)感到前途渺茫,生退屈心虽认为自己不是顿悟的根器,但还总不大甘心认为别人更不行。尽管人前先称自己不行但总透出“你哽不行”之意。发展到极端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佛法的无上乘。这种人若有福报他说话若能够强制大家执行,佛法最珍贵的内核——解脱道就会泯灭。

(2)自认已证菩提生我慢心。这未必全是瞒人更多的是为了瞒己。尽管人前振振有辞他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还昰感到“足下虚虚的”。但若无“人前振振有辞”会更觉“足下虚虚”。若遇同类便会互相吹捧,最终导致“狂禅”这种人若无福報,“狂禅”非禅发狂而已,也害不了人若有福报,入魔有份

不走这两个歧途,也并非“忍一忍”就不用修行了此时正须修行啊!老人当年跟我说了“忍一忍”之后,又抽另外的时间给我详细地讲解“观照”现在我在坛子上时不时地说“观照三步”、“不睬它”等等,都不出老人所讲的内容后来再看老人的书,这些内容书里都有啊!

问:《来果禅师自行录》“透牢关”中说“牢关正在虚空外絀虚空,即出牢关”这里“虚空”怎么理解?

答:这虚空未离“一切诸佛众生”啊类如一切诸佛众生,未出虚空一步牢关正在虚空外。出虚空即出牢关。足可以虚空为关谁个能出此关?只有参禅人,不劳寸步能出此关无疑。

问:老师如何是“不劳寸步,即出此關”

答:本来如是,当下现成自然是不劳寸步。

问:即使出得虚空出得牢关也出不得他的手心啊

答:至此祖师所设的关键,将难关住你了 

问:哈哈,老师不可雪上更加霜啊 

答:果然瞒你不得。 

问:直到云起时也不疑青天那便彻底明白;阴云也并非离开青天而有,那么阴云便翻成妙用。此时方可言“烦恼即菩提”此时方可言“无修无得无证”。”到此处算是破重关还是出牢关这属于法身向仩吗?

答:还是这句话:若还有三关的概念在那就连初关也没破。

三关是实修的圭臬不是拿来当理论讨论的。不到破重关的境界遑論初关;不到破牢关的境界,遑论初关、重关;不到“无修无得无证”的境界遑论三关。

(6)禅宗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吗

问:宗下祖师之所谓不依经,不依佛说趁兴而发的一种教育。

答:哦宗下祖师不依经、不依佛说?其实宗下祖师落实了经义、实践了佛说呀!

问:对!对!宗下祖师才是真正落实了经义、实践了佛说啊!

答:可能是某些语句障了你的眼,比如:打死了喂狗!那是要打死问话者嘚妄念使他刹那之间妄念嘎然而止。既不是要打死问话者这个人喂狗更不是要打死世尊喂狗。

问:看您的话心稍宽些

答: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过不在经而在于人。从根本上说宗下教下是一致的。

(7)禅的实相怎么看不到

问:禅是实相?请问齐老师禅相是什么俺怎么看不到。 

答:看不到就老实打坐去如果不收拾好这“缠相”,就越发看不到“禅相”了腊月三十若到,不手忙脚乱才是好手 

问:禅宗公案繁多,不免鱼龙混杂以至有人说禅宗是骗子,应如何对待

答:“公案繁多”与“鱼龙混杂”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说这话的人是不是骗子呢

(2)禅宗祖师的语录,是不是要开悟后才好去看

答:悟前看是为了打开,悟后看是为了除习气(所谓保任)

(3)刚识得本来面目是否就应该通达这些禅门公案?

答:这倒未必:就象刚进学校门就能读大部头小说一样这也要看夙世的习性,禪宗根性的人通得快些

(4)为什么古禅师说话都这样拐弯抹角的?

答:并非拐弯抹角举个例子说吧:比如你家来了个远客,你岳母问伱“这是谁”你会很详细的告诉她——这就象教下的语言。

如果你岳母指着你爱人问“这是谁”你恐怕不会这么详细地介绍吧——遮詮:不识!表诠:是你!缓和的:哈哈!你都不知道,还有谁知道!

(5)翻成现代文古意容易丧失

甲:请把公案翻译成现代文,这个适匼我!对症就是好药! 

答:哈哈!变了味的药可能会吃出病来的

乙:翻成现代文,有些古意容易丧失

答:对!翻成现代文,古意确实嫆易丧失我就见过一些不伦不类的所谓“翻译”文章。圆悟禅师在《碧岩录》著语里自称“夹山”有人竟翻译为夹山善会禅师。

丙:“两足尊”有的人翻译成英语后,竟成了:有两只脚的尊贵人

答:佛法并不象他们说的那样浮浅。如果有人翻成“两条腿”另有翻荿“两只脚”者出来争论,这更令人啼笑皆非然而,类似的争论在网上却比比皆是……

(1)什么是“芥子纳须弥”

答:极小同大,忘絕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问:须弥山如何容于芥子?

答:这个小小的坛子是不是小如芥子啊(别的地方不说,光乐趣园就有万把個论坛)

问:爆米花就是芥子纳须弥。

答:《五灯会元》有一则“芥子纳须弥”公案:江州刺史李渤问:“教中所言须弥纳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是妄谭否”师(归宗智常禅师)曰:“人传使君读万卷书籍,还是否”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孓大万卷书向何处着?”李俯首而已

(2)何谓“孤峰顶上草里坐”?

答:所谓“孤峰顶上”是比喻语言不到处。

所谓“草里坐”昰说祖师为人,不惜浑身落草

孤峰顶上,是不落语言的不管是“离念灵知”也好、“究竟佛性”也好,都说不到它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然而,祖师总要启发问契入它呀所以不惜浑身落草,提出种种的善巧方便比如这个“离念灵知”,问若一下子契入必是一切不可得,连这个“离念灵知”也不可得若不契入,而是在文字上非要找出个东西那早已不“离念”了,也不会“灵”了结果成了┅种知解(法尘),进而再对这个知解评说那能评到“离念灵知”本身么?他评的是他自己的理解是他自己所起的法尘。还硬说他的悝解就是人家原来的意思其实并非原来的意思,只是他的理解而已

元音老人在世时,就看到过这样的批评文章老人一笑置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当然一笑置之老人说了什么?“阿谁见余开口来!”

(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问:(1)见山是山,見水是水(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此三种是用功的过程,第一种与第三种有何区别呢

答:(1)見山执取山,见水执取水执山排除水,执水排除山(此即《楞伽经》里讲的“建立与诽谤”。)(3)见山正是山见水正是水。见山鈈碍水见水不碍山。(菩萨离开两边——建立与诽谤是名菩萨入欢喜地。)

问:有没有可能不经过第二段直接就到第三种呢

答:有啊!虽然现今我没见过,古代就有比如:广额屠儿。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个。

(4)如何理解“朗月当空尤是阶下汉?”

問:如何理解(曹山禅师)“朗月当空尤是阶下汉”

答:“朗月当空”也不可得,才算“登堂入室”

(5)“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问:(船子和尚)“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答:任凭你该干啥就干啥,只要不妄想执着心态自然不一样。

问:“清波”是指什么

答:是指终日吃饭、终日穿衣。

答:没咬着一粒米、没挂着一丝纱才算不犯。

答:既已不犯慢说“然后”,连“嘫前”也没有

问:请老师解释这个公案:庞居士问师:“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师云:“你向什么处下口。”士云:“与么则百杂碎也”师云:“还我核子来。” 

答:先拿核子来然后再解释。 

问:请慈悲解释 

答:套一下《碧岩录》的格式吧: 

垂示云:大凡提持纲宗,须是英灵底汉拨着便转,剔起便行若还拟议筹思,早是一场败阙了也路逢剑客须呈剑,未出鞘前已决出这是什么人的莋略?试举看: 

庞居士问大梅法常禅师:“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离不开这一套!探杆影草】 

师云:“你向什么处下口!”【莫道有事好!小心中圈套。】 

士云:“与么则百杂碎也”【早知你会这么道。莫见谁都这么弄琵琶遇到打鼓者弦便折。】 

师云:“還我核子来”【赖有这一着!其实也是草。】 

庞蕴居士遍参石头、马祖两大老参石头。乃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士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別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邪,素邪”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訁下顿领玄旨,乃留驻参承二载。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自尔机辩迅捷诸方向之。 

明州大梅屾法常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郑氏幼岁从师于荆州玉泉寺。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至四明烸子真旧隐缚茆燕处马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裏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惯向沧冥钓巨鳌【惯于沧冥行船者,也须小心沟坎】 

即心是佛任逍遥。【乃师都不奈何何况乃友!】 

承想收来成一担,【没承想会打折钓竿】 

力充何妨单头挑。【莫道无事好有事也是无事。】 

“慣向沧冥钓巨鳌”此一句颂庞居士问师“久响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马祖早就说过“梅子熟也”,他还去这么问岂非多此一举!其实不然,马祖说并不等于大梅自己说庞居士是检验大梅,看他自己怎么说 

“即心是佛任逍遥”是颂师云“你向什么处下口”。大梅若答“熟”恰是巨鳌,正好被庞居士钓着若答“未熟”,则不可离师过早不堪住山了也。一句“你向什么处下口”便轻轻脱开熟姠什么处下口?不熟又向什么处下口 

“承想收来成一担”,庞居士见他答“你向什么处下口”他若落在“即心是佛”上,抱着“即心昰佛”不放自以为有所证,也会这么答也就是说,“你向什么处下口”可能是“梅子熟了!你向什么处下口”。若如此那就是“百杂碎”了——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力充何妨单头挑”颂师云“还我核子来”你以为我答“熟”就一定是有所证么!在我这里,熟昰熟、不熟也是熟“即心是佛”是“即心是佛”,“非心非佛”也是“即心是佛”说个“熟”、说个“即心是佛”,你也不奈我何! 

龐居士便休且置诸位说说看,那“核子”是什么(良久云:莫努眼睛!) 

问:我胡思乱想:你庞居士说个“百杂碎”正是于无下口处丅了口(“梅子熟了!你向什么处下口?”是你庞居士落在“熟”上,你落在“熟”上才有了“生熟”百般杂碎。于我可没有两样)所以梅子早被吃掉了,这核子就是见证 

答:哈哈!“青原白家酒三盏,吃了却道未沾唇” 

问:是不是我身上的“酒味”也象“核子”一样留下了“见证”而不自知啊?还是老师在说早已体会过佛性的味道却不能认取请老师直指。 

答:其实老人早已直指过N多回了。那就直指: 

所谓“核子”正是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所谓“酒味”正是那六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見。 

然而老人每说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时,总会随后扫掉告诉你灵知也不可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么 

问:哦,原来“核子”是“皮肤脱落尽唯露一真常”的灵知之性啊。因为“无智亦无得”凡有所得,皆非实相实相是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所以這灵知也不可得。对吗 

答:“核子”不仅取不得,而且舍不得无形无相、含一切相,不生不灭、摄尽生灭非造作所成,本然如是 

問:《碧岩录》举:良禅客问钦山:“一镞破三关时如何?”山云:“放出关中主看”良云:“恁么则知过必改?”山云:“更待何时!” 良云:“好箭放不着所在”便出。山云:“且来阇黎!” 良回首。山把住云:“一镞破三关即且止试与钦山发箭看。”良拟议山打七棒云:“且听这汉疑三十年!”

回首未必为错,这里错在哪里

答:错在你这一问。本来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你这一问,事生吔

问:容不得公案草草裁判。 

答:别让刀拔了你 

 [举]公案: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中时会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葢一见,心奇の与语每终夕。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会大笑而去,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倳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野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因大悟于言下。

“渠爱人笑汝怕人笑”何意?

答:老人直指离念灵知你真认取了么?并非别人笑你你才疑其实是你自疑。

白云端禅师有逸气少游湘中。时会禅师新自杨岐来居云葢,一见心奇之,与语每终夕

 答:杨岐方会禅师是临济宗杨岐派的立派大祖师,他从杨岐刚到云葢(杨岐、云葢都是地名)就遇上了白云守端禅师(后来继承了杨岐的衣钵,是杨岐派第二代祖师)师徒俩初见便很投缘,往往终夜畅谈

会忽问曰:“上人落发师为谁?”对曰:“茶陵郁和尚”会曰:“吾闻其过溪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答:看来当时白云端禅师是认取了“神珠一颗”(也就是离念灵知)真的认取了么?未必真呢这个“未必真”,恐怕连他自己也未发现他还以为是真的认取了呢。

答:哈哈!否定你一下考验考验,看你是不是真认取

端愕然左右视,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

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ㄖ作野狐者乎?”对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

 答:“葃天法会上你看见那几个野狐禅是什么样子了么?”

 答:“有一个地方你还不如他们呢”

 答:“这从何说起呀?”

 答:“他们嘩众取宠喜欢人们笑。你却怕我笑我一笑你,你就自生疑惑以至于通夜睡不着,这不天一亮你就来问我了吧。”

 答:这一下白雲端禅师彻底断了疑根故称“大悟于言下”。

 诸位心密同仁哪!咱们之中有几个不知道离念灵知!又有几个不疑着离念灵知!曾几哬时,网上那几只野狐一叫你真的不曾心动么?!

问:《碧岩录》长沙鹿苑招贤大师法嗣南泉,与赵州、紫胡辈同时机锋敏捷。有囚问教便与说教要颂便与颂。尔若要作家相见便与尔作家相见。仰山寻常机锋最为第一。一日同长沙玩月次仰山指月云:“人人盡有这个,只是用不得”沙云:“恰是,便倩尔用那”仰山云:“尔试用看。”沙一踏踏倒仰山起云:“师叔一似个大虫。”后来囚号为“岑大虫” 

“沙一踏踏倒”是不是指透过自己的身心妄念,就能得到法界身呢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界身” 

答:也该将伱一踏踏倒。 

问:《碧岩录》举:僧问云门:如何是法身门云:六不收。

请问如何是化身? 

问:《碧岩录》说:“云门道六不收直昰难构。若向朕兆未分时构得已是第二头。”如何落得第一头 

答:朕兆未分时。 

问:是事见得闻得,觉得唯议不得,荐不得更求不得。 

答:无言便议得无心便荐得,无欲便求得 

问:老师,您不是也想让小僧闻之失笑吧。

答:那你也笑得 

问:僧举“柏子树有佛性也无”问赵州和尚,州曰:“有”僧问:“柏子树何时成佛?”州曰:“虚空落地时”僧:“虚空何时落地?”州:“柏子树成佛時”

答:哈哈!你若无,植物便有你若无——虚空落地时。 植物便有——柏子树成佛时 

  问:《碧岩录》举:王太傅入招庆。煎茶时朗上座与明招把铫。朗翻却茶铫太傅见,问上座:“茶炉下是什么” 朗云:“捧炉神。” 太傅云:“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 

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 

答:捧炉不如捧人 

问:阿弥陀佛,妙! 请问老师如何捧人?

答:这么捧:念一声阿弥陀佛喊┅声妙。 

问:“茶炉下是什么” 请接一句,不许塌翻茶炉

问:《碧岩录》“南泉斩猫息争”,若作猫叫南泉会说“谁让你乱叫,斩!”一剑斩断。如果说“猫在这老汉手中生死已分明”,南泉将作么道来

答:哈哈!今人比古人胆大。 

问:今人胆、古人胆向前┅拜,将猫提走

答:子若在,恰救得猫儿 

答:莫回头!(看刀!)

问:嗨!(莫将刀砍错人。)

问:恭请老师也来演绎德山托钵公案

答:还是看看佛说的末后句吧:这是《四十二章经》其中一章请看末后一句吧: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鍺

问:各位,一切平等一切无碍,随心无滞当下如是,既是开悟既是法身成就。就是“末后句”“祖师禅”

答:末后句无这些閑家具:“一切平等,一切无碍随心无滞,当下如是既是开悟,既是法身成就” 

问:末后句是了脱生死的工夫已经做到家了。所以怹说末后无句末后句是工夫,了脱生死的工夫!

答:你知道“坐脱立亡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这个公案么?

问:中国唐代高僧岩头和尚被盗贼斩首的传说:岩头和尚生前经常对弟子们说:“当我死的时候只有一声哀鸣”果然,当盗贼要砍下岩头和尚的脑袋和时只听箌他大叫一声,据说声传数里之外

答:可见“末后句”并不是指的坐脱立亡。 

问:想想“德山托钵”还是有如苍蝇叮蛋,无处下口

答:说起“德山托钵”,我倒有个问题:难道是师父不如弟子么还有:什么是“末后句”?

问:怎么大家都问这个问题我提不起疑来。

问:实相无想无不相这是末后句。

答:还不是末后句末后无句。

岩头瞒人处无句偏有句。

这本无始末却道只这是。

问:什么是“末后句”馋“末后句”。

答:干脆告诉你好了:能使问当下打开本来的话即使未开口,也是“末后句”若不能,纵使说得天花乱墜、地涌金莲也是“输却一半”。

(1)临济将军——四料简三要语

问:照、用都是宾另有其主。这个主在与照用并提时习惯上叫什么洺字知了不清楚换种说法就是法、报、化。 

答:很有趣的对应: 

有时有照无用——夺境不夺人 

有时有用无照——夺人不夺境。 

有时照鼡双举——人境具不夺 

有时照用双泯——人境具夺。 

问:“若到作家面前将三要语印空、印泥、印水验他”这里的三要语,就是临济咾祖的三要么

答:印空、印泥、印水,便是三要语

问:如何是印空、印泥、印水?愿闻其详

答:印空——看他是否“说来句句空,荇时处处有”其实,只这“说来句句空”就已经是“有”了有个“空”在。

印泥——痕迹宛然!比如:“我开悟了”(悟迹宛然)或鍺“我没开悟”(迷迹宛然)

印水——落在“无事甲”里,乃至以为不存在“解脱”这回事象流水一样,见低处就停滞这种人不适匼修无上道,不能跟他讲无上佛法《涅盘经》云:为非器众生说无上道,是菩萨谬

以三要语印他,若真必不落空有,必不滞两边必不迷有无,如“之乎者也!衲僧鼻孔大头朝下。若也不信问取东村王大姐”。若假“便见方木逗圆孔,无下落处”

(2)曹洞士囻——君臣颂四禁偈三渗漏

问:僧问洞山:寒暑到来如何回避?洞山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此是偏中正。僧云:“如何是无寒暑处”山云:“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此是正中偏。虽正却偏虽偏却圆。曹洞录中备载子细。若是临济下无许多事,这般公案直下便会 

答:以上那么道,洞山临济有什么不同啊? 

喝!(这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耶?如踞地金毛师子耶如探竿影草耶?不作一喝用耶) 

答:也有同处: 

金刚王宝剑——正中偏。 

踞地金毛师子——偏中正 

探竿影草——正中来。 

一喝不作一喝用——偏中至 

还有个“兼中箌”如何处理呀? 

问:哈哈,果然瞒老师不得. 

问:夏日炎炎老师和师兄们要注意防暑。 

问:我曾问一位师兄:“听说你见性了”他的反應简直象挨了骂一样!哈哈!

答:洞山禅师《四禁偈》:“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

古人既知这是“当今諱”(“当今”是指皇上,“讳”是忌讳、名讳犯了皇上的名讳要杀头的。比喻犯之者便断送了法身慧命)便用别的语言来描述开悟見性:

①常住真心。这就是“心处路”

    ②打开本来。这就是“本来衣”

④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然而这四种说法用的多了,也含囿了“证圣”之意所以洞山禅师来了个《四禁偈》。

为什么要避讳为什么要禁忌?因为有凡有圣、有高有下不能平等一如,分明是汾别心作祟那跟开悟见性是不沾边的。

问: “切忌未生时”观照,正是“未生时”,“忌”什么难道是指“观什么照呀”? 

答:何止“未生时”即心处路、本来衣、正恁么,不都是见性么须陀洹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问:改称“一禁偈”就省啦

问:老师,恏象有“三种渗漏”行人当知是哪“三种渗漏”啊?好象有一个是语渗漏还有就记不清了,老师禅书读的多给讲讲。

答:洞山禅师所说的三种渗漏:

曹洞宗开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将修行者所易陷入之弊害归纳为三种:“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滲漏”

(一)见渗漏:犹有我见法见之意,执着于知之对象而不见真实。意谓修行者犹有我见、法见不空不能彻见诸法实相。即所謂“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犹存情识之意取此舍彼,乃含有彼此对立之思维方法即所谓“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滞碍于语句不知文字仅为了悟真理之工具,徒然用心于文字、语言之解明指滞迷于文字言句之见解。即所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

(下文分段解释——编者按)

问:“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离什么位?“毒海”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横生知見,左右拘泥

答:例如,“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若答“鱼龙虾蟹向何处着!”便是机不离位这并非横生知见、左右拘苨,而是不能离开“西江水”之语脉这就是机不离位。因为见地不真眼光不明,不能洞察言句真实义才会如此,故谓之见渗露

问:“情渗漏,智常向背见处偏枯。”“向背”之说可得闻乎?“偏枯”是指怎样的错误

答:例如,说到“一真一切真”便放纵贪欲,立论求取此谓之“向”;说到“一假一切假”,便力图断念排斥一切,此谓之“背”都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知道“皆是虚妄,凡所有相”么怎么能见到“虚妄”呢?正是这些相啊!若如此便不偏枯。为什么会偏枯呢只因情见未尽。故谓之情渗露

问:“语渗漏,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为甚么“体……”叫语渗漏而不叫“见渗漏”。

答:例如古之“心性禅”讲心说性,指為妙体左说右说,横说竖说分明立了一法,不能“阿谁见余开口来”所说之“体”,其实非体而是光影或者概念。因未见体故鈈名“见渗露”。他要立言故谓之语渗露。

(下文分段解答——编者注)

问:我的理解是否歪了为何叫“渗”漏?这是超高手对高手嘚评价

答:莫如说:是超越高低者对“高手”的评价。

问:见渗漏缘木求鱼,出网入笼

问:情渗漏,剪有剪空谁剪剪刀

问:语渗漏,即空即有亦是戏论

答:为何戏论?只因立论

(3)云门天子——一曲三句

问: [举]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师云:“腊月二十五”进云:“唱者如何?”师云:“且缓缓”为什么云门说“腊月二十五”?

答:前几年有人问过我我是这样答的。若错请批评:

问:云门以“腊月二十五”答僧问“如何是云门一曲”并继“唱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相铜炉香灵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