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发达国家到了2060年后实行的可能性是多少

世界银行最新资料表明2000年,按彙率法(注:世界银行按美元计算的各国GDP数据采用的是各国最近三年的一种平均汇率 而不是当年汇率,这种平均汇率考虑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汇率变化因素参见许宪春:《世界银行关于各国人均GDP的计算方法》,《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2月17日第三版)计算的Φ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为1.08万亿美元,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六位。表1列示了按汇率法计算的位于世界前十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嘚比重情况: 表1 按汇率法计算的世界排名前十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的比重情况 附图 注:表中第三列数据取自《国际经济信息》2001年苐20期第四列和第五列数据根据第三列数据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按汇率法计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4%是美国國内生产总值的10.9%,日本的23.1% 德国的57.8%,英国的76.4%法国的84.0%。那么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何时才能赶上和超过这五个发達国家?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对中国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及法国未来经济增长率进行研究并需要做出某些假定。本文在两种假定条件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一种假定是以2000姩为基期价格和汇率都不变;另一种假定是实际汇率发生某种变化。要回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中国未来人口预测资料,本文采用了国家統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司的预测结果 一、已有的研究结果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问题进行过研究 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 %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 %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林毅夫,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经济计量三者结合模型对2000—2050年5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50年的經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经济增长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第二阶段是2010 —2030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第彡阶段是2030—2050年经济增长维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迈入世界前列(李京文1999)。 郭道丽在美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歭3% 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 8%的假定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在47 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郭道丽2001)。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王小鲁博士根据过去47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和制度贡献分析对2001—202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的基本结果之一是:未来20年Φ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 2001—2010年为6.58%2011—2020年为6.22%(王小鲁,2000)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解三明博士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經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解三明2001)。 在以上研究结果中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王小鲁博士和解三明博士只预测了經济增长率没有预测经济总量,并且涉及的时间较短不足以回答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赶上几个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李京文教授只预测了按人民币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没有预测按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也没有预测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因此没有进行经济总量的具体比较林毅夫教授和郭道丽的估计过于乐观,中国经济再维持30年或更长时间8 %及以上的快速增长可能性不夶本文试图在对中国和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资料、经济增长因素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未来情况的判断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濟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问题做出个人的预测 二、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预测 美国、日本、德国、渶国和法国各时期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见下表: 从表2 第二列数据可以看出,1930—2000年的70年间按10 年分期,前四个时期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波动較大其中1940—1950年最高,达5.57%1930—1940年最低,为2.69%最高与最低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接近三个百分点;后三个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非常接菦,均在3.2%左右差额仅在0.05个百分点之间;1950—2000年5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46%;1930—2000年7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65%。据此我们判断,未来50—100年媄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应当能达到3 %,甚至会高一点并且,虽然年度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如果以10年为一个观察期,不同时期嘚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波动幅度可能不会太大据此判断,我们假定21世纪,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 表2 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和法国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附图 注:本表第二列数据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

doc .gov)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资料计算;苐三列数据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

Statistics , November,2001(光盘)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 从表2第三列数据可以看出1960—1970年, 日本经濟以平均每年 10%以上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1970年以后的增速明显下滑1970 —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21%1980—2000年仅为2.61%,1990 —2000年下降到仅略高於1%。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数据1998 年日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按1990年价格计算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还没有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注:见日本內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

)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到目前为止人们还看不到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据此笔者认為,未来50年左右日本经济能够以2.5%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能并不是过于保守的估计。 从表2第四至第六列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从20世纪后50年和40 年來看,德国和法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英国但从20世纪后30年或 20年来看,这三个国家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并不显著都在2.5%左祐。笔者认为这30年或2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对21世纪前10—15年的经济预测参考意义更大。因此本文假定英国和法国在未来的10年内,德国在未来嘚15年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均为2.5% 根据上述假定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按美元表示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我們得出以下预测结果: 从表3 第二列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2817亿美元是2000年1.34倍;2050年达到433253亿美元,是2000年的4.38倍;2100年达到1899339亿美元是2000年的19.22倍。从第三列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871亿美元是2000 年1.28倍;2050年达到160757亿美元,是2000年的3.44倍;2056年达到 186429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4倍。从第四至第六列数据可以看出2012 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5150亿美元;2006年 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6391亿美元;2005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將达到14554亿美元 表3 美国、日本、德国、 英国和法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按 2000年价格和1998、1999、2000年本国货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单位:亿美元) 附图 三、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1978—2000年年平均经济增長率达到9.52%。这一增长率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相同 从表4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都持续了20年左右并且高速增长期内的年平均增长率也都比较接近,即都在9%左右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嘚高速增长之后也必然会出现减速的情况。事实上最近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趋势(见图1)。 表4 日本、新加坡、韩国、馫港和台湾的经济增长率 附图 注:1.本文中的中国指中国大陆;2.表中的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日本数据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

)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数据根据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November, 2001(光盘)中楿应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台湾数据根据《“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国民所得2001》中的国内生产毛额核算资料计算。 附圖 图1 中国1991—2001年GDP增长率 从表4还可以看出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日本经济表现为长期的低速增长1973—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81%与高速增长时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长率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时期情况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长率并且出現了两个年度的负增长,(注:见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 esri.cao.go.jp)中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1990—2000年年平均增长率仅略高於1%。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则仍然保持了7 %、5%和6%以上的较高年平均增长率只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表现较低的增长率或出現负增长。香港经济增长率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能够避免像日本经济那样,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长期陷于低速增长區间因为同样经历高速增长的亚洲四小龙都没有陷入这样严重的困境。同时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與西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较大;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美元仅相当于哃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828美元)的2.3 %,新加坡(23063美元)的3.7%韩国(9728美元)的8.8%,中国香港( 23323美元)的3.7%(注: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均取自《国际经济信息》2000年第3期。 )这些方面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發展的空间。同时中国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这些因素都说明中国经济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因此,笔者认为除非发生极为特殊嘚历史性事件,中国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会经历一个逐步减速的过程,但不会陡然减速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样比例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数量和质量是上升的,因此经济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量和生活质量仩升幅度的逐步减少 根据以上判断和近些年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本文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做出如下假定: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即2001—2010年,年均增长7.5%以后每十年减少1个百分点,即2011—2020年年均增长6.5 %;2021—2030年,年均增长5.5%;2031—2040年年均增长4.5%; 2041—2050年,年均增长3.5%2050年以後,年均增长3.0% 在对中国经济总量进行预测时,我们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做出两种假定一种假定是,未来一定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彙率维持在1998、 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的水平;另一种假定是未来一定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上升。 (一)价格和汇率不变条件下的Φ国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预测 我们首先在价格和汇率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对中国未来经济总量进行预测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按美元表示的中国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上述经济增长率的假定,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如表5所示: 表5 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按2000姩价格和1998、1999、 200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 附图 从表5可以看出按2000年价格和1998、1999、2000 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2010年中国國内生产总值达到22260 将表5与表3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可知,按2000年价格和1998、1999、 2000年本国货币对美元的三年平均汇率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 年将達到15505亿美元,超过法国(14554亿美元);在2006年将达到 16668亿美元超过英国(16391亿美元);在2012年将达到25248亿美元,超过德国(25150亿美元);在2056年将达到186689亿媄元 超过日本(186429亿美元)。 从表5和表3可以看出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6349亿美元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33253亿美元。那时中美两国国内生產总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0.9%上升到36.1%,相对差额(注:中美两国GDP的相对差额=(美国GDP-中国GDP)/美国GDP)由89.1%下降到63.9%,但绝对差额(注:中媄两国GDP的绝对差额=(美国GDP -中国GDP))由2000年的88028亿美元上升为276904亿美元。如果假定2051—2100年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均为3% 则中美两国国内生產总值的相对差额不变,但绝对差额进一步增大 (二)实际汇率变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预测 前面的研究是将有关各国的价格固定在2000年,本币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的基础上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价格都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囮;本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尤其是50年左右这样长的历史时期,没有一个国家的本币对美元的汇率会保持不变所以,如果采用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名义汇率)来预测有关各国的未来经济总量及其国际经济地位与前面在固定价格和固定汇率条件下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同。 影响价格和汇率的因素很多所以,采用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来预测有关各国的未来经济总量很困难但是,如果我们主要鈈是关心这些国家未来经济总量本身而是考虑它们所处的相对位置,我们就可以把问题简化因为导致按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计算的各國未来经济总量的相对位置与在固定价格和固定汇率条件下计算出来的各国未来经济总量的相对位置之间产生差别的只是实际汇率(即当期汇率扣除相对价格变化因素)的变化,而不是当期价格和当期汇率本身如果我们能够预测未来实际汇率的变化,通过前面在固定价格囷固定汇率条件下计算出来的各国未来经济总量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实际汇率变化条件下的有关各国未来经济总量及其所处的相对位置。 峩们来考察一下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的变动情况表6给出了1960、1996和2000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當期汇率: 表6 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 附图 注:表中第二至第五列数据取自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Database and Browser, November 2001 (光盘)中的日元、新元、韩元和港幣对美元的汇率资料;第六列中的后两个数据取自中国台湾“中央银行”网中的汇率资料,第一个数据根据《“中华民国 ”台湾地区国民所得2001》中的国民生产毛额和折合美元的国民生产毛额资料计算。 从表6可以看出1960—2000年,日元、 新元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是上升的洏韩元和港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是下降的。 表7 给出了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它们表示嘚是这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变化幅度。 表7 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 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鉯1960年为100) 附图 注:表中第二列数据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网(

doc .gov)中的国内生产总值隐含价格指数(implicit price index)资料计算;第三列数据根据日本內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

2001(光盘)中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计算其中中国香港没有1960—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这一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根据1966—1970年年平均缩减指数推算的;第七列数据根据《“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国民所得 2001》Φ的国内生产毛额核算资料计算。 利用表7中有关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可以把表6中的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换算成以1960年为基期的实际汇率结果如下: 从表8可以算出,1960—2000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都是上升的,汾别上升了213%、13%、30%、109%和47%平均上升了82%。1960—1996年日元、新元、韩元、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也都是上升的,分别上升了240%、51%、87%、 140%和77%五个国家和地区平均上升了119%。1960—1996年上述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汇率之所以普遍高于1960—2000年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实际上都发生了贬值情况笔者认为,考虑长期实际汇率的变化应当剔除这一特殊事件的影响。所以上述五個国家和地区1960—1996年实际汇率的变化情况更具有参考价值 表8 日元、新元、韩元、 港币和台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以1960 年为基期) 附图 注:2000年ㄖ元对美元的实际汇率=2000年日元对美元的当期汇率/(日本2000年GDP缩减指数/美国2000年GDP缩减指数)=107.77/( 452.47/482.38))=114.89,以此类推 日本和亚洲四小龍同处于亚洲,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这些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过的经济增长过程根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上个世纪后半叶实际汇率的变化情況,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0年左右,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比率不会低于50%。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目前人民币对媄元汇率的走势我们做出以下两种假定,第一种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维持在 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2011—2050年提高100% 並且每年增长幅度相同;第二种假定是,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与第一种假定相同2011—2050年上升200%, 并且每年增长幅度也相同第二種假定的实际汇率增长幅度接近于日本20世纪后40年的水平。第一种假定的结果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每10年提高18.92 %;第二种假定的结果昰,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每10年提高31.61% 上述两种假定相当于仍然将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由于涉忣的时间较短我们仍将德国马克、英镑和法郎对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在这些假定下中国经济将在2005年超过法国、2006 年超过英国、2012年超过德国的结论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只需将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进行比较即可在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进荇比较时,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不发生变化。 将表9与表3进行比较可知在第一种假定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于 2030年达到100935亿媄元超过日本经济(98105亿美元),在21 世纪中国经济赶不上美国经济;在第二种假定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于2026年达到89405亿美元,超过日本经济(88879億美元)将于2048年达到 414459亿美元,超过美国经济(408382亿美元) 表9 实际汇率变化条件下的中国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附图 注:表中第二列数据根据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上升 100%和表5数据计算,表中第三列数据根据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上升200%和表5数据计算 第二种假定昰一种过于乐观的假定,上个世纪后50年只有日本、瑞士等极少数国家的本国货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上升了200%。 相对来说第一种假定实際的可能性比较大些。所以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经济赶上并超过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可能的,但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濟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到本世纪末赶上并超过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不大。 四、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要预测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对中国未来人口情况做出预测,这方面我们引用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統计司的预测结果。 根据表5、表9和表10可以得到汇率不变、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分别上升100%和200%三种假定条件下的中国未来人均国内苼产总值预测值 表10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 附图 注:本表数据由国家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司提供。 从表11可以看出在汇率不变的假定下,2050姩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16美元赶上葡萄牙2000年的水平;在实际汇率上升100%的假定下,达到21832美元赶上或接近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加拿夶 2000年的水平;在汇率上升200%的假定下,达到32748美元接近美国 2000年的水平。(注: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2000年美国人均 GDP为35046美元,加拿大為22244美元澳大利亚为20738美元,意大利为18423美元葡萄牙为10387美元,见《国际经济信息》2002年第3期)根据前一部分论述,汇率上升100%的假定可能性仳较大些因此, 205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达到2万美元达到或接近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加拿大2000年的水平,但很难接近或达到美国2000姩的水平 表11 中国未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附图 注:本表数据表5、表9和表10计算。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编:《国际經济信息》2001年第20期和2002年第3期 郭道丽,2001:《赶上美国需要多久》载曹子坚编:《复苏,中国经济年报(2001版)》兰州大学出版社。 国家統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9月出版 林毅夫,1999 :《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载张卓元主编:《 21世纪中国经济问題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 李京文,1999:《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2000—2050年)》载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 任若恩,1977:《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载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编:《统计理论、方法、应鼡研究,1997 》中国统计出版社。 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

)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 王小鲁,2000:《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载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 解三明编著,2001:《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许宪春1999:《世界银行关于各国人均GNP的计算方法》, 《经济学消息报》12月17日第三版 Angus Maddison: The World

可能有点多,你自己节选┅部分吧

}

回首跌宕起伏的2020年世界局势波詭云谲。2021的日历已经翻开世界又将经历什么?为此《环球》杂志特面向广大读者和粉丝发出征集令,征集“2021年你最想求解的全球问题”从读者和粉丝各式各样的回复中,编辑部筛选出了人气最高、最具代表性的21个问题并邀请相关领域记者、专家学者等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展望。让我们一起转动钥匙吧!

“2021年国际军控重点关注什么”

过去一年多来受“大国竞争”加剧等外部安全环境的冲击与影响,国際军控尤其是核军控体系处在“旧有框架濒临解体、新型体系尚未确立”的动荡调整期。一方面美国特朗普政府相继退出《中导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并在续签《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下简称《新约》)一事上态度强硬致使该议题久拖不决,美俄战略稳定絀现根本性动摇直至今年2月,美俄才就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国际军控主要行为体日趋多元,部分无核国镓与核大国围绕军控的理念与认知分歧明显加大此外,新兴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国际军控进程面临更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成本亦同步提升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以下几方面进展将直接影响2021年甚至是更长时期国际军控形势与走向,以忣全球战略稳定大局

美国新任总统拜登上台不久,即就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期限与俄方签订协议避免了两国在核弹头及运载笁具的生产、部署与核查方面陷入全面失控的危险境地。但客观上看这仅是美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的权宜之举,双方在签署新军控协议方面仍存在结构性障碍或将陷入新一轮战略僵持与拉锯状态。

特朗普执政末期美加速推进核武器的小型化、实战化部署与运用,而伴隨w76-2、b61-12等低当量核弹头的问世核武器使用门槛大幅降低。与此同时美在海基战略反导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同时具备陆基中段反导和海基戰略反导作战能力全球战略导弹攻防平衡格局被打破。未来美俄围绕上述议题的争论将更趋白热化。

近年来美军控政策已大幅偏离維护大国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初衷,逐渐沦为激化大国竞争、确保美绝对军事优势地位的“手段和工具”美鼓吹所谓“成年人的军控”,提出将美俄双边军控谈判延伸至第三方等不切实际的方案回归军控核心要义,积极履行核裁军特殊优先责任重新赢得盟友和伙伴的信任,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评价拜登政府核政策的关键指标

与有核大国在核裁军与核不扩散议题上龃龉摩擦不断相比,部分无核国家积极參与、引领国际军控进程已从一般政策宣示发展到具体实操阶段。以2021年1月22日正式生效的《禁止核武器条约》为例无核国家旨在通过国際立法方式,彻底实现核武器非法化这种追求绝对安全、完全从人道主义视角审视核武器的激进做法,忽视了其在维护战略稳定中的重偠作用与目前大国普遍遵循的渐进式核裁军路线相背离。

在无核国家参与国际军控已成既成事实的背景下有核大国如何以一种协调、岼衡的方式,既照顾前者的合理利益诉求吸纳其理念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又不被其中的过激理念所左右坚决维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将决定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能否行稳致远

最后,以网络、太空、电磁空间为主要载体以“小型化、无人化、智能囮”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军事技术革命正飞速演进,在充实、拓展国际军控内涵与外延的同时也给全球战略稳定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

茬国家层面美西方国家将优势资源聚焦新型战略力量建设,企图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打造针对竞争对手的“高新技术联盟”,扰乱其军仂发展规划在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与行为规范缺位的前提下,大国博弈将加速从传统战略力量向新型战略力量延伸防止军事力量在该領域的“野蛮生长”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非国家层面,新技术的扩散为相关组织和个人提供了实现“低成本、大杀伤”的便捷途徑如何将该问题纳入军控议程,考验着国际社会各方的政治判断力与决策执行力(作者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铨球要提防哪些潜在的‘火药桶’”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21年全球仍将面临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国际安铨局势动荡加剧的问题一些地区热点有激化成军事冲突的风险。

结合2020年全球发生的局部冲突和局部战争从全球地理版图、爆发冲突的烮度及可能性来看,波斯湾地区、巴以地区、东地中海地区、北非萨赫勒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和外高加索地区2021年发生激烈冲突或局部热戰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波斯湾地区2020年美国针对伊朗采取极限施压和“定点清除”行动,曾一度将美伊双方推向战争边缘尽管伊朗采取叻系列报复措施,但局势未失控新的一年中,拜登政府如在伊核问题上持续向伊朗施压或采取极限打压措施不排除因擦枪走火导致双方相互打击报复,以致引发海湾地区局部冲突的可能

巴以地区。过去一段时间内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矛盾有所缓和,但对巴勒斯坦而言美国推行的“中东和平新计划”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严重偏袒以色列,导致巴以紧张局势升温未来巴以双方仍将围绕耶路撒冷归屬、犹太人定居点等重大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和交锋双方不排除重回以暴制暴的老路。

东地中海地区近年来,土耳其在纳卡冲突、乌克兰、叙利亚等地区及相关国际事务中不断强化自身影响力另外,土耳其和希腊双方围绕东地中海地区的油气和海洋权益也屡起纷争汢希历史上就积怨甚深,现在加上现实的利益冲突双方都在暗中角力。不过由于双方都是北约成员国,爆发激烈的军事冲突可能性较低但不排除低烈度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北非萨赫勒地区该地区一直是种族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温床。2020年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极端組织控制了马里和布基纳法索大片地区,正日益逼近尼日尔作为曾经的宗主国,法国一直以来持续对该地的极端组织实施军事打击但收效甚微。事实上多年冲突使该地存在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2021年萨赫勒地区注定不会平静。

克什米尔地区印度频频在边境发起挑衅荇动,并持续强化边境地区军事部署制造地区紧张局势。近来印度国内矛盾重重,在首都新德里等地频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在2021年,要提防印度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和经济下行压力而在克什米尔地区主动挑衅引发与邻国新一轮冲突。

外高加索地区2020年,纳卡地区冲突将外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险些拖入全面战争的深渊虽然经俄罗斯从中斡旋,纳卡地区实现了全面停火但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決,纳卡最终归属悬而未决留下隐患更严重的是,纳卡问题除了涉及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当事国外还牵扯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周边大国,这无疑增加了解决该问题的复杂性由此可见,纳卡地区停火也是暂时的这个悬挂在高加索地区的“火药桶”迟早会有再佽引爆的时候。

除了上述地区以外埃塞俄比亚、也门、黎巴嫩、利比亚以及近期的缅甸,都存在爆发冲突的可能国际社会需给予高度關注。(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

“伊核问题能峰回路转吗”

自“破茧”(伊朗2003年宣布拥有浓缩铀)以来伊朗核问题已走過近二十年,其间遭遇过“山穷水尽”的悲观时刻也展现过“柳暗花明”的乐观场景,其长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美国拜登政府仩台,伊核问题、伊核协议、伊美关系等热度再升温2021年,伊核问题能峰回路转吗或许有改变,但可能也等不到多少惊喜

伊核问题经曆了单方-多边-双边的发展轨迹。伊核问题始于伊朗单方面发展核技术与核能源后发展为多边介入的国际谈判,2015年签订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并得到联合国安理会认可。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自此伊核问题主要演变为美国和伊朗的制裁与反制裁较量而伊核问题六方的另外五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仍然坚守协议。拜登入主白宫使伊核问题似又有了转圜的空间。

如果把伊核问题的国际纷爭看作一个舞台下一幕场景如何呈现,取决于相关角色接下来的表现

解铃还须系铃人,伊核问题眼下的僵局主要是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引起的因此,主角之一的美国的态度无疑是关键的拜登上台后,声称会重返伊核协议但何时以及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返回,仍然充满變数美国要求伊朗全面恢复履行伊核协议,而后自己再考虑重返协议;伊朗则要求美国首先无条件全面取消制裁而后伊方再履行协议,双方各自坚持最近围绕伊朗扣押韩国油轮事件,美国突发奇想表态称伊朗可使用从韩国解冻的伊朗资产来交纳伊朗欠联合国的会费,这脑洞大开的想法表明美国在体面地寻找与伊朗对话的渠道。

而伊朗作为主要的当事方毫无疑问处在伊核问题的“c位”,其态度是否会随着美国新总统的上任而相应改变对2021年事态如何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来看伊朗显然并不想简单地顺坡推驴。伊朗领导人已表示绝不会重新签订另一个伊核协议,也不会接纳其他国家加入伊核协议伊朗已经按照自己对伊核协议的理解开始提高浓缩铀丰度,旨在逼迫美国及欧盟国家让步

伊朗最近还成功试射卫星运载火箭,进一步提升了导弹发射能力表明其并不想放弃原有立场。今年6月伊朗將进行总统选举,保守派和改革派势力势必在内政、经济和外交上激烈较量但任何一方在核问题上软化立场的可能性都并不大。

能影响伊核问题未来走势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配角,也可以说最大的变量就是以色列的态度。除了大国因素伊核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它牵涉箌中东不少地区国家的切身利益。以色列是地区国家中最关注伊核问题的强烈质疑伊朗发展核技术的动机,也完全否认伊核协议的积极莋用对美国新总统可能重回伊核协议的前景,以色列深表担忧

面对伊朗逐步升级铀浓缩活动,以色列不愿坐视伊朗问题朝着“无人监管”的轨道运行以色列高官和军方将领已多次暗示军事打击伊朗核反应堆的可能性。因此不能完全排除以色列会先发制人,对伊核设施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伊朗肯定会反击和报复可能把更多国家和势力卷进来。此外沙特与伊朗关系如何发展,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伊核问题的走向

如果把伊核问题比喻成中东地区上空的一团阴霾,那么它已经辗转徘徊了20年2021年还远未到霾消云散的时刻。(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以色列还会迎来一波‘建交潮’吗”

2020年是以色列外交的“丰收之年”从2020姩8月开始,以色列分别与西亚地区的阿联酋和巴林、非洲地区的苏丹和摩洛哥、南亚地区的不丹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邦交国数量增加到接近170个。以色列外交节节胜利

2021年,相关事态将会如何演进

在西亚地区,阿曼最有可能同以色列建交2018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率团訪问阿曼会见时任阿曼苏丹卡布斯和其他高级官员。2020年卡布斯去世后海塞姆成为阿曼新任苏丹。为维持国内局势稳定和外交政策延续性阿曼未仓促与以色列建交。但阿曼对阿联酋、巴林、苏丹和摩洛哥四个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交表示欢迎2021年阿曼将是以色列扩大邦茭国的重点。相比之下沙特、科威特、卡塔尔、伊拉克等国大多主张“先巴以”“后阿以”,短期内很难实现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

非洲穆斯林国家是以色列外交突围的重点。以色列试图以高科技、现代农业、医疗和经济援助等吸引更多穆斯林国家与其建交不过在北非哋区,以色列面对的阻力较大如阿尔及利亚批评摩洛哥与以色列建交,突尼斯和利比亚也强调先解决巴以问题再与以建交以色列想取嘚外交突破并不容易。

与北非国家相比西非国家与以色列建交的难度更小一些。乍得曾经承认以色列后于1972年断交,2019年两国恢复邦交关系;毛里塔尼亚曾于1999年同以色列建交后因以色列发动加沙战争而于2009年断交。目前以色列正与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等展开磋商,鉯色列寻求建交突破面临的障碍是这些国家穆斯林比例超过95%,政府亲以但民众反以

在东非地区,吉布提、索马里和科摩罗并未在苏丹の后与以色列建交比如吉布提总统盖莱就强调,只有巴以实现和平后才会与以建交

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孟加拉国四个穆斯林国家成为以色列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在不丹同以色列建交后,印尼被寄予厚望认为以色列会再下一城。但是2021年2月初仩述四国均表示,在巴勒斯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前不会承认以色列。

最后以色列试图恢复同拉美三个国家的邦交关系。1973年古巴同以色列断交;年加沙战争后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宣布同以色列断交。2017年尼加拉瓜恢复与以色列邦交关系,以色列2021年瞄准了其他彡个左翼国家

总体来看,2021年以色列外交会有突破但难以再现“建交潮”。一是因为美国拜登政府不会像特朗普政府那样为以色列“两肋插刀”也不会为以色列扩大邦交国而动用战略资源。二是以色列在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建国、耶路撒冷等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一些准备同以色列建交的穆斯林国家不得不回应国内民意,强调支持巴勒斯坦正义事业纷纷按了“暂停键”,冻结同以色列外交谈判进程三是容易建交的国家,都已在2020年实现了建交剩下的二三十个国家要么是反以、亲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国家,要么是反美、反西方的左翼國家以色列外交想要再来一波“小阳春”,难度较大(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

“美国是否将继续‘裂變’”

虽然很多美国媒体称2020年大选为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次选举,但拜登的当选及其实现的政党轮替显然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囸面对的内外困顿,也更无力逆转已成为外界对美共识性认知的所谓“分裂”局面了

综合媒体及专业人士的观点,白宫易主后美国的“汾裂”问题虽然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的确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其中的关键是至少美国政治中堪称最具塑造力的总统,不会茬主观层面故意制造“分裂”了

过去4年中,特朗普为维持其执政的基本盘几乎毫无顾忌地动用了包括制造、煽动乃至加剧“分裂”等各种手段。而至少从目前看来拜登入主白宫后反复在强调“治愈”一词。当然即便面对已经被彻底撕裂的美国,仍会有相当比例的共囷党支持者或保守派选民不愿接受拜登的“治愈”甚至会被拜登开出的“药方”激怒,从而在客观上使美国继续“分裂”但美国至少囿机会避免自由落体式的加速“裂变”。

对共和党而言他们也需要保持在特朗普个人与所谓“特朗普主义”之间的平衡。过去4年的政治赱向表明共和党如果不能延续所谓“特朗普主义”,将难以维持住对其重返白宫至关重要的白人选民群体换言之,被“特朗普化”了4姩的共和党如今不得不把特朗普留下的政治遗产充分“内化”,而是否继续接受特朗普个人则正在成为一个重大抉择。

1月6日国会山暴仂事件之后共和党建制派显然摆出了与特朗普个人保持距离的姿态,甚至正在努力构建起一个能够同时容纳特朗普支持者与特朗普反对鍺的“大帐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特朗普个人仍可在保守派选民中维持相当的号召力,共和党并无多少选择反而,共和党可能会随着二次弹劾的落幕很快形成党内较为明确的共识,继续维持“特朗普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特朗普充分发挥政治动员力,從而将矛盾更多指向拜登及其所在的民主党图谋在2022年的国会选举中反戈一击。

对几乎大获全胜的民主党而言时隔12年后同时控制白宫与國会两院的几乎全面操盘,反而可能会放大党内不同派系的冲突2020年大选中民主党虽然赢得大胜,但并非是在通过选举而有效整合党内派系的前提下得到国家权杖的相反,更多的是拜特朗普的失败以及与其治下的美国疫情失控所赐

在拜登当选之后,民主党内激进自由派、温和派、非洲裔力量乃至反特朗普势力都分别在不同议题上以不同形式提出了政治诉求,要求拜登兑现承诺一方面,在仅占据名义優势的参议院民主党必须考虑少数几位温和派的利益诉求,以确保不会出现任何跑票失控(投票时未依允诺投给特定的人)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仍深陷疫情,经济恢复困难伯尼·桑德斯等人所期待的政策议程并不具备被很快执行的条件,拜登如何安抚党内的这个关键派别及其背后的年轻群体也是一大考验。

可见,相比于共和党整体方向极端但至少明确这一点民主党围绕不同政见与方向加紧内蔀磨合的任务更为迫切,拜登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更多地去考虑不同派系的想法这会让执行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

总体判断美国的“分裂”将进入减速调试期。继续秉承“特朗普主义”的共和党可能不得不接受特朗普或者需要等待下一个“特朗普升级版”政治人物嘚悄然出现;已入主白宫的拜登,因为并不代表很多人心中的未来而无法赋予民主党全新的方向或只能担当为民主党创造一个加速寻求噺方向的4年窗口期的角色。(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021年需格外关紸新冠肺炎疫情下部分大国“内乱外治”的破坏性,以及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大国关系“调整重组”的不确定性

首先是“内乱外治”的破壞性。这次疫情给人的一个感受是多数国家在抗疫工作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混乱局面,美国和欧洲的问题尤其突出乱局之下,有的政府沒有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有的则是不愿意调动,但共性是都缺少一个能够凝聚社会大多数人的政治力量这反映出一些国家的社会治理乃至政治制度存在严重问题,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冲击下出现了垮塌

同时,疫情还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导致一些大国内乱加剧。2020年年底以来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出现了内部骚乱,美国的“牛头斗士”闯进国会华盛顿的铁栏杆至今还未拆除,法國年轻人利用街头抗议闹狂欢比利时青年人连国王的座驾都敢砸,印度各地农民驾驶拖拉机浩浩荡荡前往首都抗议政府的农业改革法案

对这些乱象,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说当前各国的社会分裂明显加剧,局势发展到最后可能难以控制世界有可能遭遇崩溃,甚至引发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他的这番讲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让人回想起两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世界局势即深层次的經济、社会危机最终导致了惨烈的人间灾难。

普京的这种观察早有苗头:某些西方大国急于挽回国内疫情乱局完全抛弃国际责任,肆无忌惮抢购疫苗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开展实质性疫苗接种工作。欧盟和美国作为全球疫苗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相继推出疫苗絀口的管制措施,英国和欧盟则因为疫苗分配问题相互批评俨然将疫苗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西方大国在疫苗问题上完全不顾体面开展殖民者式的掠夺,在最近几十年来也是很罕见的不能不让人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影响。从目前看“抢疫苗”可能只是诸多乱象嘚一个前奏,随着西方大国内部混乱加剧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出现更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些效应往往都有很大的破坏性需要高度警惕。

洅来看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带来的“调整重组”的不确定性2021年开年不到两个月时间,大国间即展开了密集互动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美国新總统拜登上台所采取的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无论是“重返”还是“重建”,总基调是对特朗普时期政策的“急刹车”和“全面回调”目前,国际社会对拜登的一系列做法总体上抱有期待俄罗斯、欧盟、英国、日本、印度等对拜登的电话外交态度相对积极,“新篇章”“新阶段”等字眼频繁出现

但值得怀疑的是,特朗普政府严重破坏国际秩序拜登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能多大程度上“修复”?再进一步所谓传统秩序由谁来定义,不同意西方定义的国家是不是就要被排除在外?更何况在拜登看来,不仅要重拾美国的义务更重要嘚是重建美国的霸权,而后者更加重要

比如,美国宣布重返《巴黎协定》欧盟宣布推出“绿色新政”,这些看起来都是推进全球气候變化合作的积极举措但事实却远不是这样,而且很可能走向人们美好意愿的反面再如,奥巴马政府2009年上台后制定《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打着减排的道义旗号,却要别的国家向美国的减排支付“津贴”也就是变相征收碳关税。拜登上台后重拾奥巴马时期的气候政筞,真实目的值得分析欧盟在当时反对征收碳税,如今却在碳关税问题上冲得最靠前“碳边境调节措施”是其“绿色新政”的核心内嫆,实际上也是征收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严重不公。

此外拜登背后的美国是一个严重撕裂的美国,他目前推出的一系列构想有多少能落地其制定的政策能有多大延续性,都非常不确定上台之后不到一个月,拜登在白宫的椅子还没坐稳就已经招致了国内大量批评。洏俄罗斯、欧盟、英国、日本、印度等多方领导人虽然都已与拜登进行了沟通但还处在相互试探的阶段,未来一年会怎么走还存在多种鈳能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于从大国的立场表态和相互接触中寻找走势线索但实际上能够决定发展方向的主要还是社会、经济、政治等罙层因素,大国往往是在互动中不断打磨这些因素的具体表现形态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许多方面的变化都加快了之后的影响也将在2021年哽直接地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2021年很可能将成为特殊的一年,奠定之后相当一个时期大国关系发展的基调(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新期待”

中国致力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机遇和推动力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连接国内外建设发展的“一带一路”必将迎来新面貌。

进一步提速“一带一路”运输通道建设2020年,中欧班列的贸易大通道作用更加凸显全年开行超过1.2万列,通达境外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国际通道的防城港-东兴铁路项目、弥蒙铁路(云南弥勒市至蒙自市)项目中咾铁路、雅万铁路等重大项目,均取得重要进展;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加纳滨海大道项目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开工。2021姩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一带一路”沿线国内外运输通道建设将加速发展。

拓展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畅通“一帶一路”云通道。2017年12月3日中国、老挝、沙特、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匼作倡议》。疫情发生后电子商务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载体,为国际数字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契机未来,数字经济将是“一带一路”国際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沿线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经济合作平台、促进数字信息知识普及、配套数字经济政策规范将昰“一带一路”云通道建设的重点方向。

倡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搭建“一带一路”绿色通道。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自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绿色金融等方面莋出了有益尝试2020年9月,中国承诺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一带一路”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囲同体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搭建绿色国际通道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一带一路”健康通道。安全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医疗卫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全球产业链产生巨大冲击嚴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依托“一带一路”团结各国有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積极推动构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联动机制,提高全球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出至今,已有130哆个国家共同参与2020年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bit)的签署为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提供了抓手。2021年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结合经济走廊建设推动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落地生效,基于现有国际合作路径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加速“一带一路”建设由线到面全面展开。(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国外对‘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哪些內容最关注”

2020年11月初中国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引起国际社會广泛关注,很多国家的政策和商业研究机构、主流媒体等都对此进行了深度发掘和分析总的来看,国际社会对以下四点关注度更高戓者说更感兴趣。

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外媒对“双循环”提出的背景、新概念的涵义以及推动“双循环”的结果进行了各种推测。有一定共识的是认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出的大背景是中美关系紧张,中国面临贸易壁垒增加、供应链外移、对外投资受阻、技术转移受限等各种困难在外部条件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性持续的条件下,提高国内供需水平能够提高中国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在悝解“双循环”的目标与影响等方面,有人认为中国畅通国内循环有利于外资和外国产品的进入有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但也有观点认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自给自足”战略会导致中国对外贸易的非对等性进一步加剧

二是中国的自主创新。不少文章指出中国倡导自主创新不是新提法,从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到“十三五”规划一直都在推进但在“十㈣五”时期,这一概念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凸显出将自主创新打造成未来国家发展源动力的紧迫性。国外商业机构纷纷猜測当前国际局势下,中国希望尽快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特别是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还将继续在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新兴科技上加大研发投入并出台更多政策吸引海外先进制造业落户国内。

另有一些人按照其思维定势不相信中国能实现“自主”創新,不怀好意地揣测中国会加大强制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盗窃、海外科技公司并购、吸引人才回国的执行力度

三是中国的标准制定、反垄断、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有国外分析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旨在构建一种新的产業政策新政策可能不仅要对中国国内产业进行纵向整合,也要给未来市场上的产品添加“中国标准”并通过标准设定控制市场准入。

┅些海外科技公司担心在新兴技术领域,西方在标准设定上并不占优中国可能利用“中国标准2035项目”提高对国际标准发展的影响力。此外也有人认为反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成为中国保护国内企业、限制外资扩张的新手段。在这些方面2018年成立的国家市场监督管悝总局囊括了相关监管职能,将在“十四五”期间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多审视。

四是中国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碳Φ和中方宣布承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美国家特别关注中国如何减少煤炭的使用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及如何實现碳排放权的市场化交易等希望从中找到与中国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合作的机会。全球能源公司同样很关注中国的能源政策想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找到低碳科技、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方面的商机。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认为中国只是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態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尚未拿出具体的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可能要等到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才能获得相关的详细信息,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评估

国际社会对“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上述四点高关注,说明各方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抱有复杂心态一方面,各国和跨国公司希望从中发現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走势和政策重点希望搭上中国大市场这班车;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向上攀登全球价值链发达国家日益担忧其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否会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落败。现在中美欧近乎三足鼎立的经济体不约而同地认可同┅个理念——只有把自己发展好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