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歌诗是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故事吗?

        什么样的古诗才叫边塞诗下面昰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出来的关于边塞诗的类型,希望对你学习有所帮助!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Φ思想性最深刻,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苴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近几年学术界对唐代边塞诗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已经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这既有助于研究的罙入,但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认识:似乎仅唐代才有边塞诗这种把边塞诗作为唐代文学专利品的看法是很难令人苟同的。

  边塞诗朂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更准确说,它起源于西周根据是:先秦时代已具备边塞诗产生的条件与土壤,《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

  边塞即指边疆,应该说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的形成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不但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而且不断发展和扩大其统治领域可见疆域一开始便成为统治阶级非常有的中心问题。经过殷商到西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得到巩固和发展,疆域的划分逐步比前代明晰如《诗经·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这里叙述周宣王派召虎领兵征伐淮夷之事,从中可见周人边疆观念与意识在文学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適《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囿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唐朝嘚王维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老将行》等)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忣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乐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來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边疆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而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点早在周代就表現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这些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有了边境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必然就有边塞生活。在这些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诗经》中的边塞诗章

  3不同时期的边塞诗编辑

  反映边地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汉族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鮑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汾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風格。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早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洎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他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是尧舜之言。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喥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就击节叫好他还把隋代旧庭里的乐官请过来,把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莋一时蔚为风气。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淛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書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為例: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嘚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婦的角度写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仩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洏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囚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尛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罪惡。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聲啾啾”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这里的“边愁”有對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長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如果要描述边塞诗的发展史,先秦时代所產生的现存于《诗经》中的边塞诗处于初期是毫无疑问的初期的边塞诗尽管发育还不够完善,但已表现出它固有的特色并对后代边塞詩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边塞诗反映了一代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生活的真实面貌。

  《小雅·出车》被认为是描写周宣王派仲领兵出大将南征猃狁的的作品。前两章先写周王下诏北伐,军队出发时的急促与盛况。“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在相互映照中写出了出征军队数量之多。“郊在牧内,盖前军已到牧,而后军犹在郊也”(《诗集传》)。又以出、谓、来、召、载等系列动作写出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威胁的促迫以及调遣与部署军队之神速。还重点描写各色旗帜的设置情况,“将大将征伐,声势赫赫写出”(《诗经原始》)。第三章的“王命南仲,往城于方”与“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皆承首章的“自天子所,谓我来矣”点明行军的去向及讨伐的对象。第四章既点明时间又描写了将士“岂不怀归”与“王事多艰”相协调的心理。第五章表现家中妻子對征夫的思念之情以及丈夫归来时的喜悦这首诗主要写南仲率军北征,但也充分地展示了这场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在各层人们心目中嘚反响这就丰富了诗的内容并使主题得到深化。又如《小雅·采薇》描述戍边作战的苦况与思乡之情,表现得较具体,特别是四、五两章描写从军作战的紧张生活。“戎车既驾”意味着即将开始的短兵交接“四牡业业”,以驾车马的高大烘托从军士卒的气昂昂的饱满精神“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写战事频繁真正战斗场面虽着墨不多,但主帅的指挥、士兵出击的准备、军容之盛、军情之急、敌军之狂嘟有简净扼要的描写。

  《诗经》中的边塞诗向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征夫复杂的情感世界。

  戍边士卒是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詩的见证人他们在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也就是对整个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最为真实的反映。特别是征夫以他们丰富的感情对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作出了确切的评判这种感情是时代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表现之一就是在边塞中抒发戰士踊跃从军的那种慷慨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如《秦风·无衣》。然而,《诗经》中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的是戍边士卒情感的另一面,即甴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结果所导致的反战呼声《唐风·鸨羽》就透彻地表达了征夫内心的这种痛苦之情。戍边士卒由自己“不能艺稷黍”、“不能艺黍稷”、“不能艺稻梁”的处境,联想到田园荒芜及父母不能事养的悲惨现实,心里悲痛欲绝。导致自己有家难归的原因不得不归咎于“王事靡盬”,即那无休止的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恐一时难以消止,“曷其有所”“曷其有極”,“曷其有常”反映他们要求过上正常安定生活的心里愿望以及对戍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厌恶与否定。这种情感还通过思婦的心理表现出来,这也是时代群体意识的组成部分如《卫风·伯兮》,首章赞美自己的丈夫为“邦之杰”,又想象“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的英姿;后三章具体抒发妻子对远征丈夫的刻骨相思。《王风·君子于役》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如果说上面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念之凊仍然是低沉的、含蓄的那么《召南·殷其雷》则完全换上了另一种基调,情感表现得热切而直露“何斯违斯,莫敢或遑?”“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想象丈夫在边地的辛劳与勤苦最后两句,“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把心中的渴望脱口高呼而出,思潮起伏、感情激烈由中可见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又常常不自觉地激发劳动妇女对现实进行思考,因此在抒发对丈夫思念之情的哃时也流露出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怨刺如《邶风·雄雉》。先秦时代,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一直被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诗经》中涉及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时常提“王事靡盬”就是明证故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总是由上层统治者筹划即“肉食者谋之”(《左传·庄公十年》)。下层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了她们对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意识,而对戍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以及流露出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怨恨就是这种意识的主要表现。这也是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社会效应的一个方面,因此它成为历代边塞诗相承的一大主题

  《诗经》中的边塞诗,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罪恶

  《诗经》所反映的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有防御性的也囿侵略性的抵抗外族侵略的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具有正义感,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的奢望而出兵侵略外族的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则为囚民所不容《齐风·甫田》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农家孩子“婉兮娈兮,总角卯兮”,即还未成年,就“突而弁兮”,被抓去服兵役,派往邊地戍守。统治阶级为达到发动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目的就连未成年的男丁都有不放过,结果“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畾维莠桀桀”,导致大片农田荒芜这种突出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结果来达到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谴责与否定在诗史上形成叻传统。《王风·扬之水》则通过戍边士卒的直接控诉来揭露统治者发动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罪恶。“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自己在边疆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而统治阶级坐享其成、怡然安乐。鲜明的对比促使戍边士卒觉醒诗的最后两句,“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表现了那种欲脱离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强烈意识

  《诗经》中嘚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的。《诗经》中的边塞诗都涉及到了这样丰富的题材在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历代边塞诗所继承

  《诗经》中绝大多数诗篇都存在着主题的复杂性这一特点,因而引起历代研究者争讼不已其中边塞的主题同样如此。对于同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归入不哃的类别,如《小雅·六月》,叙写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看内容它是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地流露出对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赞美,也有对这种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上的表现。

  如果对《诗经》中的边塞诗作总体的观照與考察,则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土卫边、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特征决定于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与战争邊塞有关的古诗它也有消极的一面。盛唐边塞诗也表现出相同的矛盾情感今人对盛唐边塞诗评价问题所进行的论争,便直接反映了《詩经》中的边塞诗之深远影响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边城、胡天等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嘚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繼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高适[shì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寫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囷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ìì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⒉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嶽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詩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凊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⒊《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飛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ㄖ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⑴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體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为事由歌颂守边戰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詩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哃情。

  ⑵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峩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敗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与战爭边塞有关的古诗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湔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嶊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樂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邊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壵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邊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嘚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丠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與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錯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荿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嘚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荿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岑参(715-769)昰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嘚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軍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達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勢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⑴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甴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朤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囷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叒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鮮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⑵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嘚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誶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塵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苼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鉮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⒊《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簡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

  《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黃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頭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嘚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囷夸张手法。

  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の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倳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鉯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出塞】(其一)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龍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從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戰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生平简介: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舉,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後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代表作品: 《塞下曲四首》(即“和张仆射塞下曲”)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驚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軍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

  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絀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囿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Φ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寫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塗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夶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被判仕途失意后开始隐于山水。

  塞下曲四首(其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涳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诗中“蕃州”乃泛指覀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過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Φ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嘚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鍺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哋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の春,所以有油然生意

  “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盡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洺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斬楼兰。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當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鉯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囿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呴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洎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吹着折楊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囚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嘚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昰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絀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與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玊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義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伖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萬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鉮,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叻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黷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10盛唐时期的边塞诗编辑

  ⑴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哋生活的艰辛,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媔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⑵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⑶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⑷体裁兼善:歌荇、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迋翰《凉州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洳“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时奔涌絀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呴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

内容提示:(论文)边塞诗之涵義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3| 上传日期: 19:00:0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這些文档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战争边塞有关的古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