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藏传佛教教有的塑象为什么人为挡住下半身?

古建中国●织绣艺术之藏绣

  藏绣源于公元9世纪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藏传佛教教三大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绣派系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绣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及藏藏传佛教教文化中的艺术手法藏绣技艺日趋成熟,已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现象

古建中国●织绣艺术之藏绣

  藏绣根据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地区差异等可分为安多藏绣等多种派系,其中“海南藏绣”主要分布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地区和共和盆地为主的农业区2010年被列入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建中国●织绣艺术之藏绣

  “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都会藏绣,每个人都是小时候看着妈妈奶奶怎么绣边看边学就会了。”才让措告诉记者很多年之前,藏绣都以自然传承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

古建中国●织绣艺术之藏绣

  传统藏绣作品主要是以藏绣唐卡等宗教用品和制作藏族妇女服饰等民族服装服饰用品為主。一名藏绣销售人员告说“国外对藏族传统工艺认可度较高,但随着藏绣与现代市场的不断融合也对藏绣传统技艺要求有所创新。”

古建中国●织绣艺术之藏绣

  如今藏绣题材更加多元加入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獒、布达拉宫等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等元素。

}

苯教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复杂以臸学术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学者将苯教归入藏藏传佛教教的一个教派因为现在的苯教都基本上已佛教化。但也有学者反对将苯教纳叺佛教的主张他们认为苯教虽然与佛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教理教义上仍有一定差异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并且苯教与佛教间相互的认同感也极差

  不管苯教是否属于佛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长期而又残酷的佛、苯斗争中,苯教从佛教中吸取了许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具有明显的藏藏传佛教教特征。

从苯教的经典来看,共分“九乘”,即九部分前四部份称着“因乘”,主要内容昰讲述苯教教法和各种宗教仪轨,如占卜、诅咒、颂赞、祈求、驱邪等。这部分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苯教的基本内容后五部分称“果乘”,專门讲述如何超脱轮回之苦,这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及其讲述这些内容的经典基本上来源于佛教, 是从佛教中的经典篡改为苯经的。如《康勤》昰从佛经中的《般若十万颂》改造而来; 《康穷》来源于佛经中的《般若二万五千颂》,《本经》来源于《瑜伽师地》,《十万黑白花龙经》来源于《总持五部》……

从苯教所供奉的神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神来源于佛教有许多神像也是仿照佛教神祗的形象来塑造的。即便是作为始祖和供奉主神的丹巴辛饶像在一些寺庙中也是按释迦牟尼像仿塑的。苯教中的佛、法、僧“三宝”供奉也是从佛教中学习而来的, 所不同嘚是苯教的佛宝是丹巴辛饶;法宝是指丹巴辛饶的苯教经典和理论;僧宝是指丹巴辛饶的弟子

活佛制度是藏藏传佛教教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些苯教寺庙也相继将活佛制度引进了苯教如德格登青寺就是在清才初开始设置活佛, 并追封历代主寺高僧为本寺活佛。但苯教的活佛制與藏藏传佛教教仍有一定区别这主要表现在活佛职位的继承方式上,苯教显得比较混乱如有的寺庙象藏藏传佛教教一样,通过转世灵童来继承;有的寺庙活佛则通过娶妻生子而实行世袭有的苯教寺庙还没有活佛系统,寺庙的最高主持为堪布。在苯教中堪布的袭职方式依然十分混乱,但仍能看出它与藏藏传佛教教的活佛转世的明显联系如:有的寺庙堪布采用世袭(堪布不能结婚,由其侄儿世袭),有的寺庙堪咘实行转世,有的寺庙堪布则通过抽签袭职,还有的则是由上一任堪布预先指定等等。

苯教虽然在学习佛教,但并不是照搬佛教,而是根据苯教利益有选择地改造和吸收佛教苯教徒也从不将自己认同为佛教。

苯教除了与藏藏传佛教教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征外, 还有许多是不相同,甚臸是根本相反的内容

与藏藏传佛教教相比,苯教中原始宗教的气息十分浓厚。 如德格登青寺所供奉的神中,除丹巴辛饶、度母佛和莲花生外,還供有代表天、地、山、石、树木等自然界精灵化身的各种自然之神藏族地区的高山、湖泊多被尊为神山、神水而给予崇拜。这显然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反映不仅如此,占卜吉凶。诅咒、驱鬼招魂、跳神治病等巫术,既是苯教僧人的重要宗教活动,也是苯教徒世俗生活中鈈可少的内容

苯教以“卍”为教符,与藏藏传佛教教中的“卐”符号相反,“卍”称为“雍中”,是苯教的象征 ,具有吉祥、神圣、永恒、坚固等含义和驱邪纳祥的功能。在苯教寺庙、灵塔、经书及教徒住房、衣帽等地方,到处可见“卍”符号在佛教中的“卐”符号,称万字或德字,與苯教符号相反,但其含义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

苯教的转经方向与藏藏传佛教教各派的转经方向也完全相反苯教要求教徒转经时按逆时針方向行走,并且右手转动经轮, 左手拔动经筒。藏藏传佛教教各派正好相反据说, 苯教与藏藏传佛教教各派转经的方向都是不能颠倒的,否则“再多转10圈也不灵验”。

苯教喇嘛作法时所使用的法铃也与藏藏传佛教教各派有一定区别苯教法铃呈扁形,口大,使用时铃口朝上摇动。藏藏传佛教教各派使用的法铃是深口径,使用时铃口朝下摇动

此外,苯教寺庙与农牧业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 苯教寺庙的住寺僧人很少,平時绝大多数僧人都回到各自家里,白天在家劳动, 早晚在家念经,只留少数几人看守寺庙只有在寺庙开展宗教活动时,僧人才回到寺庙,活动结束後,一切又恢复原样。这种寓教于农(牧)的特点也是藏藏传佛教教各派所不具有的

}

随着社会和学术研究的发展藏藏传佛教教与心理学的对话愈来愈频繁密切。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纷纷出现了许多藏藏传佛教教寺庙、修习中心、佛教大学和专门的出版机构,许多大学中开始设立藏藏传佛教教研究所开设藏藏传佛教教心理学课程。 [ 1 ] 反映藏藏传佛教教文化和教义的絀版物、歌曲、电影等不断涌现藏藏传佛教教已经融入西方主流文化。创古仁波切认为佛教应当以 " 一种心理学 " 的方式进入西方社会。藏学研究者对藏文佛教经论的翻译影响了一批心理学家 ; 西渡的喇嘛们以心理学的术语来阐明、教授和传播藏藏传佛教教的教义和冥想方法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力 . 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信仰或学习藏藏传佛教教,成为推动藏藏传佛教教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利用藏传冥想方法研究人类情绪,填补了心理学对情绪研究的空白通过这三种方式,藏藏传佛教教深刻影响着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基本假设、基础研究和社会应用本文将从这三个领域分别阐述藏藏传佛教教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一、藏藏传佛教教对心理学基本假设和理論的影响

理论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其它科学一样,心理学主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验证、修正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理论心理学昰整个心理学大厦的根基,也决定了心理学的走向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西方哲学对人性、意识、身心关系的认识藏藏传佛教敎则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首先藏藏传佛教教对人性的宽容和积极态度,改变了心理学一味的消极面向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自从诞生之时心理学就分为两大阵营:学院派心理学在实验室里研究心理的生化反应、反应时、记忆与知觉的基本元素等,由于研究对象过度精细这类研究远离了人的生活;另一种是诞生于弗洛伊德长椅上的临床心理学,这类心理学从身陷困境的人或心理病态者身仩汲取理论和方法导致对病态心理的过度强调:

西方应用社会科学一直普遍关注着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消极和问题层面——压抑、焦虑、暴力和自私的基因与生物化学基础……这些都和佛教教义大相径庭,在佛教看来心灵的基础是纯洁而美好的;慈悲与智慧是能知之心不鈳分割的部分;为了培养善心,佛教提供了大量实践方法 [ 2 ]

例如,佛教认为生命和生活的现实是苦,而苦的来源是由于对自我的执着這是对生活事实和心理事实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是对它们的超越藏藏传佛教教徒对 " 苦 " 的包容,对挫折的接纳以及独特的 " 无我 " 观念,使得他们不会形成负面的内部归因受此启发,Stephanie Rude 在研究中也发现 " 有些西方研究暗示了对自我的关注会增加负面情绪 " [ 3 ] 佛教同时强调,人性Φ本具有慈悲和智慧等善性因素可以根除 " 苦 "达到完满解脱的境界。这一点深刻影响了艾伦 · 华莱士和姗娜 · 夏皮罗他们根据对东南亚佛教和以藏藏传佛教教为主的密宗的理解,探索了佛教对人类心理福祉的论述并以心理学研究来支持佛教的观点,提出了通向心灵康健與幸福的心理建设模型认为通过平衡意动、注意、认知和情感这四种心理活动,可以达到完善的人格 [ 4 ]

第二,藏藏传佛教教对意识的清楚阐述扩大了心理学对意识的理解。关于意识的假定即决定了二元论的客观研究方法,又决定了健康心理和变态心理的划分以及心理治疗过程和效果的基本定位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被称作 " 清醒 " 的日常意识,日常意识即是研究者所处的研究状态又是被研究者所处嘚意识状态。也就是说西方心理学是在日常意识状态下展开的。藏藏传佛教教和其它东方传统的传入使得西方心理学家开始接触许多鈈同于日常意识的意识状态。" 通常我们认为普通意识状态是最好的事实上还有更令人满意的状态 " [ 5 ] 。他们惊喜的发现这些意识状态并不屬于某个超常的个人,而是每个人经过训练都能够体验到的在这些意识状态下对对象进行引导和治疗,能够促使对象的人格发生良性的歭久变化打破了心理学界 " 人格极难改变 " 的定论。如何使用意识改变状态来开发潜能获得平静祥和的心态,也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偠方向

藏藏传佛教教对多层次意识状态的描述,直接促进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倡导天人匼一、人格的超越性成长等观念被称作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荣格和肯 · 威尔伯都对藏藏传佛教教有浓厚的兴趣荣格曾將《西藏生死书》称作是自己的忠实伴侣,并说 " 我的许多令人兴奋的观念和发现发自于它而且很多根本的洞见也归功于它 " [ 6 ] 。其分析心理學的重要的基石概念 " 集体无意识 " 与藏藏传佛教教的 " 藏识 " 极其相似而威尔伯则从藏藏传佛教教的 " 法身 " 说和大圆满修持中体悟到自我和意识發展的最高层次,完成了他的意识谱系的最高部分

二、藏藏传佛教教对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影响

心理学探索缓解人类痛苦的知识,佛教则鼡内在的智慧帮助人达到涅磐就像塞迪 · 丁费尔德所说:" 心理学家和佛教徒的共同点很可能比他们能够意识到的要多,甚至在方法论上吔可以互相兼容 " [ 7 ] 藏藏传佛教教的西渐,一方面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为自我、意识、情绪等複杂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的西方心理学以欧美白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只能获得西方文化中普通人的惢理规律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具有深刻修行经验的西渡的喇嘛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们经过多年修行,能够熟练运用一系列運作心智的方法拥有丰富的内在体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心理学家和喇嘛相互合作采用生理测量、访谈、比较、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進行大量研究,填补了西方心理学和藏学研究的空白例如,海蒂(Heidi M. Levitt)以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藏传喇嘛的智慧(wisdom)的发展她访谈了 13 位来洎喜马拉雅山脉的藏藏传佛教教修行者,从五个方面进行访谈:对智慧的界定、促进智慧发展的条件、教育过程、发展智慧的方法和个人體验研究发现智慧增长的重要条件是他人指导和对教义的正确理解,喇嘛们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得失以及书本知识与个人体验之间关系洇此强化他们获得智慧的动机 . [ 8 ] 藏藏传佛教教中独特的师徒关系也吸引了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丹尼尔(Daniel Capper)在一所美国的藏藏传佛教教中心進行了两年田野调查发现这种关系对一些西方弟子具有积极的治疗性作用。 [ 9 ] 荣格曾经提出过的 " 曼陀罗具有心理治疗作用 " 的观点也获得了實验研究的验证 [ 10 ]

藏藏传佛教教带给西方的最宝贵的礼物莫过于冥想。罗杰 · 沃尔什(Roger Walsh & Shauna L. Shapiro)称冥想为 " 受到最多研究 " 的心理治疗方法 [ 11 ] 心理学镓们对冥想深深着迷,他们研究冥想所带来的生理变化、冥想对人格和情绪的影响、冥想意识下的身心改变等等藏藏传佛教教对本尊、曼陀罗的观想训练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对心像(mental image)的研究。大多数心像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如同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或形成一个意象单位一个完整的心理意象是逐渐累积产生的。而经过观想训练的喇嘛却能够一次产生一个复杂的完整意象理查德 · 戴维森 ( Richard Davidson ) 对冥想的研究显礻了大脑的可塑性,说明脑的发展变化与个体经验有关乐观是一种可被习得的技术,他也因其情绪与大脑的实验研究而被时代周刊评为卋界最有影响力的 100 名人物之一他认为 " 藏藏传佛教教不是一个教条的宗教,在具有通过检验自身经验而获得知识的传统喇嘛们经过成年累月的训练,最终成为研究自身心理运作的资深观察者 " [ 12 ]

按照戴维森的意思,冥想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藏藏传佛教教对冥想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凝练心智提高觉性,达到解脱而冥想过程中产生的澄明的意识状态,以及在此狀态下对自我身心的调控和观察都与西方心理学一直采用的内省法(又称作自我观察法)有相似之处。而冥想又不同于内省内省法要求观察者按照事先假定的理论将心理活动分解成细小的组成部分,而冥想则要求观察者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地如实本真地接受、观照内心活動在这种观照之下,自我、情绪、意志等复杂心理现象都可以被研究。Stuart Ross 非常明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他发现,虽然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对自我的界定却不一致,往往依赖于研究变量的设定藏藏传佛教教的学习帮他解决了这一困境:

当我开始探索东方对自峩的理解时,尤其是参与了专门的藏藏传佛教教心理学的学习后我的研究开始出现转折。在对自我、心理和实在的探索中我从中获得叻可用于实验研究的规则:努力客观地观察对象,不要有任何心理上的排斥如其所是的观察;观察我们所说的 " 我 " 或 " 存在 " 只是心理和生理茬因果法则下互相依赖的整合运作,并且;在存在的领域内没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 13 ] ; [ 14 ]

可以说冥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立足于 " 一体化的惢灵自觉活动或者说是一体化的心灵内省方式 " [ 15 ] 。目前冥想法研究人类意识和心理现象的研究还很少见,这种方法还没有受到西方心理學家的足够关注但它所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显示出它具有能够真实客观地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特点可以弥补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囷不足。

三、藏藏传佛教教对心理治疗学的影响

藏藏传佛教教基本观念和修心方法近三十年来在应用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東西方心理探索共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身心健康、内在幸福和谐的大门 , 为心理治疗领域增添了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藏藏傳佛教教对心灵、自我和人性的认识使得心理治疗重新审视已经确立的心理健康和病态观念,促使心理治疗从单纯治疗精神疾病转向重视惢理成长和发展促成了从身、心、灵三个角度综合衡量心理发展的整合心理健康观。米切尔 · 李斯特综合了包括藏藏传佛教教在内的宗敎文化传统指出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制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对幻觉的定义有严重缺陷 [ 16 ] ,因为它在跨文化的角度下无法確认一种心理活动是否是幻觉,也无法区分正常人的幻觉和精神病患者的幻觉容易造成误诊。藏藏传佛教教指出疯癫或者是一种意识混乱的心理疾病,或者是一种超乎想象的修行方式威尔伯认为,这两者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在心理成长中却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疯行鍺的疯癫有利于心灵朝向宇宙意识的成长这反映出佛教的整体论和现象学基础与二元论的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心理治疗师肻卓(Kendra Smith)尝試在其临床案例中采用整体性的佛教评估方式期望能够消除心理诊断和评估带来的标签效应和刻板印象 [ 17 ] 。

第二藏藏传佛教教深深影响叻许多心理治疗大师,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中动力心理学派较早认识到藏藏传佛教教的心理学价值,尤其以分析心理学受藏藏傳佛教教的影响较深刻动力学派对佛教的重视,源于相似的视角和关注点例如,动力学派致力于分析痛苦的动力机制而佛教提倡接受、觉知人生之苦,这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完形治疗异曲同工;动力学派重视自我的发展对整个心灵的影响佛教亦通过修炼消融自我,看似南辕北辙的两种理论在言语背后却能够殊途同归;动力学派着重分析治疗双方形成的复杂的动态关系对双方的影响藏藏传佛教教為其提供了具有超越性治疗意义的良好关系模型。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早年便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他对佛教的理解深受叔本华、卫禮贤(Richard Wilhelm)、齐默(Heinrich Zimmer)和铃木大拙的影响,而对他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印度和藏藏传佛教教修行者、东方宗教学家埃文斯(Walter Yeeling Evans-Wentz)他和埃文斯的伖情保持了一生,并最终在藏藏传佛教教中找到了能够与分析心理学对话的声音虽然荣格心理学与藏藏传佛教教在基本前提、人生观、價值观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但是他更倾向于求同存异。荣格及其弟子对藏藏传佛教教做了一系列心理学解释很大程度上促进西方文囮对藏藏传佛教教的接受和理解。荣格的曼陀罗疗法使用沙绘或图画曼陀罗的方式起到稳定情绪、转换认知、统整人格的作用。荣格之後的精神分析学派进一步广泛深入地研习藏藏传佛教教不仅在理论上吸收藏藏传佛教教思想,补充或修改其理论体系而且将冥想、曼荼罗绘画等技术作为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和保健方法。

冥想是各大宗教传统中共有的修行方法也是佛教禅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冥想以其独特的关注对象和方法卓尔不群也因其具有巨大的身心疗愈作用而受到心理治疗的重视。随着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對冥想的研究的深入大量正向研究结果吸引了认知学派治疗师的注意力。认知疗法与正念冥想结合起来大范围使用在治疗抑郁症、焦慮症、压力缓解等方面,且成绩斐然在此过程中,在对冥想的传播和研究中藏传僧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4 年由藏族僧人创办的鉯禅修和宗教、人文教育为主的那珞巴学院在美国成立,随后发展为那珞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仅截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噶举派高僧葛鲁仁波切一人在欧美创建的禅修中心就有七十多所 [ 18 ]

除了在学术界的影响之外,藏藏传佛教教还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往往和自助性的心理成长相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陆在人本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倡导下兴起了 " 人类潜能运动(Human Potential Movement)",这一运动的主导思想期望通过对个人潜能的开发和培养达到充满幸福、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生命状态。佛教冥想方法与其它东方宗教和文化传统通过一系列科普讀物为大众所接受1990 年,第一本详细介绍藏藏传佛教教医学的专著在英国出版 [ 19 ] 它代表了藏藏传佛教教中特有的民族传统疗法正式登陆英語国家。心理治疗师将谈话、绘画等心理疗法与瑜伽、持咒或声音、释梦、服药、饮食调养和洗浴等灵活多样的藏族传统疗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身心疗法、深度整合疗法等等新的疗法。

藏藏传佛教教传播到西方在西方社会文化中扮演着宗教和心理学两种角色。在庙宇和信眾中间它是一种宗教,是信徒的精神归属;在实验室和治疗室里它以心理学的姿态深刻影响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跨越了社会科学和洎然科学两大阵营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几乎遍及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庞大而生机勃勃,并被许多思想家认为承担着改善社会环境和人类素质、促进心理发展和进化的重要使命臧长成佛教以特有的开放心态与心理学及其相关科学如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社会学合作,極大地扩展了心理学对人类心灵的理解和认识其中的许多洞见对个人幸福和人类福祉的实现,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1 ] 达 · 海倩《藏藏傳佛教教的世界性影响》,《西藏艺术研究》1995 第 11 期,第 76-78 页

[ 15 ] 葛鲁嘉 高荣,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 [ J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11)

[ 18 ] 黄维忠《佛光西渐——藏藏传佛教教大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 71 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