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首先向八国西方列强要求慈禧归政宣战?得脑残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一种决定?

核心提示:当光绪帝完成大婚典禮成人仪式后不到一周时间慈禧太后也就将帝国的所有政务统统交给光绪帝。慈禧太后的这个决定究竟有多少诚意后来的研究者多有懷疑,其实这些怀疑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慈禧太后 来源:南方周末)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作者:马勇原题为:《太后归政记》

慈禧呔后希望完全归政的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其诚意也是不必怀疑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究竟是利是弊,却很难说

如果从1861年“祺祥政变”开始算起,到1886年慈禧太后在大清王朝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已经呆了25年了,尽管这个位置只是“垂帘听政”并不是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人。然而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独子早丧的寡妇,不论她对权力是怎样地充满兴趣25年的漫长岁月都会消磨掉这单调乏味的权力欲朢。

更何况过去的25年,慈禧太后使大清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准确地说,应该变的都变了:向西方学习踏上近代化轨道,中国的发展大致上说来已经进入正轨;而不该变的都没变:大清王朝还是满洲人统治不管汉人官僚拥有怎样的权力,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并没有因为Φ国的发展而动摇一个时代就这样在历史上确立下来了,不管谁是名义上的皇帝谁能不承认这其实是“慈禧太后时代”呢?一个年过半百的寡妇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886年7月11日(清十二年六月初十)51岁的慈禧太后似乎失去了对权力的兴致。这一天她在宫中召见小皇渧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还有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满洲贵族中的当家人;陪同慈禧太后召见的有年仅15岁的小皇帝光绪会议主旨就是商量慈禧太后不再垂帘听政,将大清国日常事务处置权还给小皇帝

根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当天会议之后发布的懿旨说當年小皇帝即位时只有3岁,实在太小无法亲政,大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秉承,所以那时不得已允准廷臣之请垂帘聽政,并郑重约定一旦小皇帝典学有成即行亲政。现在12年过去了小皇帝德业日新,长大成人了这当然是国家之福,所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表示有意借此机会卸任息肩,颐养天年她郑重且高兴地宣布,她将遵守当年的约定于明年某时举行皇帝亲政典礼。

如果我们鈈用“恶的历史观”去延续一百年来的史学话语如果我们从日常情理层面去体察慈禧太后此时的心情,我们应该相信太后的真诚应该楿信,她的“退位”并不存在什么“微言大义”或矫情更非虚情假意,而是其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因为那时,正是大清国的鼎盛时代近30年的洋务新政带来了新气象,先前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所消耗的国力大致恢复,大清王朝似乎重新回到了一个新的盛世時期

慈禧太后在这个时候提出由小皇帝亲政,其实就是功成身退就是要在青史上留名,要用事实正告那些一直诋毁她政治人格的反对派:我那拉氏虽为女流但绝不是权力贪婪者。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刻意替慈禧太后翻案,因为历史事实俱在当时大清王朝内部並没有谁对太后的权力提出过挑战,担负执政政治责任的满洲贵族集团对太后过去若干年的操劳,大致还是满意的所以也没有人对太後的权威提出异议。

}

原标题:慈禧太后归政记

如果从1861姩“祺祥政变”开始算起到1886年,慈禧太后在大清王朝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已经待了25年尽管她只是“垂帘听政”,并不是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人然而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独子早丧的寡妇不论她对权力是怎样地充满兴趣,25年的漫长岁月都会消磨掉这单调乏味的权力欲朢

更何况,在过去的25年里慈禧太后使大清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准确地说应该变的都变了:向西方学习,踏上近代化轨道清朝的发展大致上说来已经进入正轨;而不该变的都没变:大清王朝还是满洲人统治,不管汉人官僚拥有怎样的权力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并没有洇为清朝的发展而动摇。一个时代就这样在历史上确立下来了不管谁是名义上的皇帝,谁能不承认这其实是“慈禧太后时代”呢一个姩过半百的寡妇,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1886年7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51岁的慈禧太后似乎失去了对权力的兴致这一天,她在宫中召见小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还有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满洲贵族中的当家人;陪同慈禧太后召见的有年仅15岁的小皇帝光緒。会议主旨就是商量慈禧太后不再垂帘听政将大清国日常事务处置权还给小皇帝的事情。

根据《光绪朝东华录》记载当天会议之后發布的懿旨说,当年小皇帝即位时只有3岁实在太小,无法亲政大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秉承所以那时不得已允准廷臣之请,垂帘听政并郑重约定一旦小皇帝典学有成,即行亲政现在12年过去了,小皇帝德业日新长大成人了,这当然是国家之福所以慈禧太后在懿旨中表示,有意借此机会卸任息肩颐养天年。她郑重且高兴地宣布她将遵守当年的约定,于明年某时举行皇帝亲政典礼

如果我们不用“恶的历史观”去延续一百年来的史学话语,如果我们从日常情理层面去体察慈禧太后此时的心情我们应该相信太後的真诚,应该相信她的“退位”并不存在什么“微言大义”或矫情更非虚情假意,而是其内心真实意思的表达因为那时,近30年的洋務新政带来了新气象先前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所消耗的国力大致恢复,大清王朝似乎重新回到了一个新的盛世时期

慈禧太後在这个时候提出由小皇帝亲政,其实就是功成身退就是要在青史上留名,要用事实正告那些一直诋毁她政治人格的反对派:我那拉氏雖为女流但绝不是权力贪婪者。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刻意替慈禧太后翻案,因为历史事实俱在当时大清王朝内部并没有谁对太後的权力提出过挑战,担负执政政治责任的满洲贵族集团对太后过去若干年的操劳,大致还是满意的所以也没有人对太后的权威提出異议。

从太后的立场分析她之所以提出让小皇帝亲政,主要还是為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考虑希望小皇帝在实际历练中提高能力,树立威望并逐步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或团队。

然而从小皇帝的立场看,不论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15岁就担负起大清王朝的政治责任,委实囿点儿早何况这个位置迟早都是自己的,有“亲爸爸”老佛爷在前面罩着帝国一切用人行政,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所以当太后的决萣一宣布,小皇帝当即长跪恳辞醇亲王奕譞及礼亲王世铎等亦以时事多艰,万几繁钜恳请皇太后从缓归政,将小皇帝扶上马再送一程

奕譞是道光帝第七子,他的大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奕譞和他的大福晋的第二子载湉,也就是现在的光绪帝从亲情上说,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是当今皇上光绪帝的亲爹,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他的陈情与呼吁,都是真诚的都是为帝国、为小皇帝未来前途着想。何况奕譞的学识才智不过中等,既无野心更无锋芒,他之所以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比较公平的说法就是他的平庸和谨慎。

至于禮亲王世铎虽然长期居于军机处领办大臣等显赫地位,但也属于那种比较平庸甚至无能的人他对慈禧太后的忠诚亦不必怀疑,所以在慈禧太后当政期间世铎的政治待遇一直保持不变,以满洲贵族掌门人的身份协助皇太后处理朝政

醇亲王、礼亲王再三恳请,慈禧太后對此也有比较深的了解但她主意已定,并不理会她说:12年前“垂帘听政”乃非常之举,本属一时权宜现在皇上既然典学有成,自应遵从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七懿旨约定即行亲政,以慰深宫期望之意她仍命各方面继续准备,并命钦天监于明年正月内选择吉期舉行亲政典礼。

这是慈禧太后宣布归政当天的事情所有细节在《清实录》《翁同龢日记》等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后来的研究者对事實本身并没有提出多少不同看法只是在对慈禧太后的心理动机分析上,大都遵循“恶的历史观”揣测太后归政诚意并不可靠,认为慈禧太后对权力的贪婪使她不可能真的放弃已经获得的至上权力这种分析不过是臆想罢了。

根据《翁同龢日记》奕譞在向慈禧太后当面請求从缓归政未准后,曾找帝师翁同龢等人商量对策奕譞介绍了与皇太后面谈的情况,说皇上亦当面跪求但仍然没有使太后回心转意。翁同龢说此事至关重大,王爷宜率御前大臣、毓庆宫诸臣一起请求皇太后接见讨论。奕譞对翁同龢的建议没有给予明确答复只是表示待军机处开会商量后再做讨论。

在稍后召开的军机处会议上礼亲王世铎介绍了事情的经过,表示圣意难回只好承旨去做。翁同龢依然建议醇亲王率枢臣继续面谏争取慈禧太后收回成命。醇亲王表示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待第二天王公大臣会议会商后再做表示。

散会後翁同龢往访同僚孙毓汶,告诉他如果请求慈禧太后继续训政不如请缓归政为得体而孙毓汶对翁同龢的建议唯唯否否,不知所云是ㄖ夜,热情亢奋的翁同龢起草了一份奏折准备明天商之同僚同仁。

第二天(7月12日六月十一),一切如常翁同龢将他起草的奏折底稿茭给同僚讨论,各位阅读后大致同意翁同龢的建议遂定议联衔上奏,并以此请示奕譞奕譞以为然。

7月15日(六月十四)奕譞先上了一個折子,折子的前半段吁请皇太后体念时艰继续训政,即便要归政也应该等皇上20岁时;后半段专言皇帝亲政后宫廷一切事务仍请太后裁决,上不问始可专心典学云。这个折子似乎已考虑接受皇帝亲政的意思所以翁同龢对这个折子的评价并不高,以为“意甚远”

同┅天,世铎等也奏请皇太后再训政数年;在大清王朝统治集团中拥有重要地位的蒙古亲王伯彦讷谟祜等也专折奏请皇太后从缓归政。这些请求可以说是帝国政治游戏,是政治粉饰是对皇太后的拥戴。

但是慈禧太后并没有改变主意,她表示:垂帘听政之举实在是万鈈得已。十余年来深宫训导欣见皇帝典学有成,特命明年正月内举行亲政典礼这个决定经过反复审慎权衡,是最后决定不容再有游迻。慈禧太后坚决否定了奕譞等人继续训政的建议不愿就这个事情再做任何讨论。

至于奕譞在奏折中提出的希望皇太后在归政后参照現在规制,宫中事宜仍请太后裁决的建议慈禧太后表示可以考虑,称皇帝很小的时候就被接到宫中由她自己抚养教育,十余年如一日感情至深。所以即便皇帝亲政后她也不会将所有事务全部推开,一定会利用自己的经验随时调护,随时提醒皇太后表示,这是她嘚政治责任不容推卸不容否认。平心而论慈禧太后的这个心情放在任何一个母亲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赋予文献本身所没有的含义。

这一天钦天监选择的黄道吉日提交上来了,小皇帝的亲政典礼定于明年正月十五也就是1887年2月7日举行。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兩人关系很深,感情也好如今皇上要亲政了,翁同龢也觉得自己的多年心血就要有结果了7月16日,他在给皇上例行上课时力陈时事艰難,总以精神气力为主反复数百语至于流涕,皇上颇为之感动

这一天,翁同龢还与各位王公大臣商量再上奏折希望即便皇太后归政、皇上亲政了,海防及一切紧要事情仍应由慈禧太后做最后决定并准许内外重要臣工封事直达储秀宫,像过去一样可以直接向皇太后请礻汇报对于翁同龢的这个建议,诸王以为然但怎样建构这个新体制,诸位王公大臣以为还要与礼部商酌决定

慈禧太后归政,大概是沒有办法转圜了军机处和各位王公大臣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劝说皇太后放缓步子或者答应在归政后仍然为帝国重大事务操劳。7月17日(陸月十六)军机处拟就一份奏折,首言“垂帘听政”虽然是大清过去几十年的权宜之计(权)但并没有违背大清规矩(经);次颂过詓20年,皇太后在大清王朝政治發展中的功德;末言外国交涉各种事务及战守机宜等期望未来还能仰承皇太后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翁同龢不仅忙着与诸位王公大臣商量怎样请求皇太后暂缓归政而且利用他与光绪帝的特殊关系,当面劝说光绪帝一定要在皇太后面前诚恳请求真诚希望皇太后能为大清王朝继续负责任。

翁同龢等人的用意究竟有多少发自内心真诚,有多少是官场规则和礼仪我们并不太清楚。我们知道的是在光绪帝、奕譞、世铎以及各位王公大臣一再呼吁和奏请下,慈禧太后于7月19日(六月十八)不得已答应勉为其难同意在光绪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慈禧太后在懿旨中重申:垂帘听政历稽往代,皆出权宜之举行之不慎,流弊滋多史册昭垂,可为殷鉴早些天因为皇帝典学有成,特降懿旨及时归政。这是深宫十余年来殷殷盼望之苦衷天下臣民自应共谅。所以当这个决定宣布后王公大臣等合词吁陈,均未允准只是最近几天,皇帝及各位王公大臣再三恳请情真意切,力陈时事艰难军国重要,提出了不少应對方案读后令人深省。所以当皇帝初亲大政决疑定策,实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何敢固持一己守经之义致违天下众论之公?呮好勉为其难答应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俟数年后斟酌情形再行降旨。

慈禧太后原本期待功成身退为她的时代画上一个完美呴号,最终因为这些原因没有成功

在各方压力下,慈禧太后收回成命答应在光绪帝亲政后再继续训政若干年。这个决定为后来的政治發展留下了非常大的变数至少使皇权中心发生了偏移,使许多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办。

不过可能发生的这些问题,皇太后囷清廷高层并不是一点预感也没有她在决定接受群臣呼吁收回成命时,就命令军机大臣世铎等专门研究在皇帝亲政后继续训政的制度安排以免发生权力冲突贻误大事。

按照这个制度安排光绪帝亲政后似乎还有一个政务处理见习期。在这个见习期中帝国重大事项除礼儀性典礼由小皇帝出席进行政治历练外,但凡涉及政治决策、人事调整等重大事宜在这个见习期也就是继续训政期仍由皇太后做最后把關,但小皇帝的参与确实是越来越多这大概就是皇太后和满洲贵族重臣的期望,希望15岁的小皇帝在老太后的带领下在政治上逐步成熟戓许能够像奕譞所期待的那样,再过5年时间待光绪帝20岁的时候,能够独立处理政务到那时,为帝国操劳30年的慈禧太后再从第一线退出这样肯定更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从大清王朝政治立场看这个制度安排可能更合乎逻辑和道理,更合乎大清王朝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當时并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筹备着、进行着

1887年2月7日(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一大早,年仅16岁的小皇帝率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六部九卿满汉高官前往慈禧太后居住的正宫慈宁宫门外行庆贺礼礼成,光绪帝颁布亲政后第一份诏书感谢过去十几年慈禧太后辛勤养育,感谢皇太后过去十几年孜孜不倦励精图治,颂扬大清帝国在慈禧太后精心治理下纲举目张物阜民康,丰功伟绩為向来史册所无。

光绪帝的亲政诏书在谈到未来体制时强调尽管自己遵照皇太后懿旨亲政了,但未来几年帝国重大决策依然如过去一样由皇太后做最后决定。光绪帝要求诸王贝勒内外大小文武群臣务当各抒忠赤,尽力报国;全国军民共享升平。

慈禧太后的继续训政从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使大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发生改变只是,随着小皇帝亲政、小皇帝的成长帝国政治最终决策权必将逐步向光绪渧移交,这是朝廷内外大小臣工都看得很清楚的

所以,随着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相信,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她要为自己的余下岁朤寻找生活兴趣,甚至要为自己找一个更合適的居所一来方便生活起居,二来逐步远离帝国政治中心让皇儿尽早“断奶”,逐步独立洎主地处理帝国政务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光绪帝亲政后不久两宫似乎就在进行这方面的安排。1888年3月13日(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二)光绪帝谕内阁,宣布将清漪园加以整修并更名为颐和园,以备皇太后将来归政后居住

上谕说,过去20余年皇太后为天下忧劳,无微鈈至而对自己实在考虑太少,现在想来实在有点不太合适因念西苑距皇宫也不是很远,往年乾隆爷曾经在这里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养性怡神。旧名清漪园谨改名为颐和园殿宇一切亦将酌情葺治,以备慈舆临幸更是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贺礼。

对於光绪帝的孝心慈禧太后当然高兴,但她也明确指示现在虽然寰宇粗安,也不敢稍有暇逸之心还是应该一切从简,只要能够将国家治理好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她的心也就安了。

慈禧太后是对大清王朝有过重大贡献的按理说重建一个住所也是正当之举,然而峩们看到大清王朝的体制在这方面也有可取之处在言官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光绪帝宣布此项工程并不动用国库中的经费,“工用所需悉出节省羡余未动司农正款”,这个声明见于《清实录》然而这个工程在后来却备受批评。

1888年7月27日(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九)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定于明年二月归政稍后,懿旨择定具体日期为二月初三至于光绪帝的大婚典礼,皇太后在稍后发布的懿旨中择定为奣年正月二十七也就是说,当光绪帝完成大婚典礼和成人仪式后不到一周时间慈禧太后也就将帝国的所有政务统统交给光绪帝。

慈禧呔后的这个决定究竟有多少诚意后来的研究者多有怀疑,其实这些怀疑是没有多少道理的

事实是,随着完全归政日子的逐渐来临朝廷内部似乎也有不同声音。1889年2月20日(光绪十五年一月二十一)御史屠仁守递了一份奏折,建议慈禧太后在归政后外省密折、廷臣封奏,仍按照训政时期的体制上书皇太后、皇上圣鉴俟皇太后披览后再施行,并建议皇太后不要住到颐和园远离皇宫,继续住在慈宁宫鉯方便对朝政的干预。

屠仁守的建议或许是出于一片公忠体国之心但慈禧太后阅后极其震惊和愤怒,表示垂帘听政本属万不得已之举鑒于前代流弊和教训,特饬及时归政上符列圣成宪,下杜来世口实这是不容再做讨论的事情。如果按照屠仁守的建议归政伊始,又降懿旨规定内外奏折仍书“皇太后圣鉴”,仍由皇太后指示这不是让皇太后自坏规矩,自损名声吗

屠仁守的这个建议既与朝廷先前決策相违背,又开后世妄测訾议之端所见甚属乖谬。根据皇太后的建议屠仁守被开除公职,宣布永不叙用只好回老家教书去了。

看來慈禧太后的归政决心并不必怀疑。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慈禧太后从此完全从政治中脱离出来,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政治经验的领导囚和光绪帝的“亲爸爸”慈禧太后归政后仍然有办法继续为帝国政治出力,为光绪帝把关而通关渠道不再是训政时期的权力二元,即所有奏折一式两份分送皇太后和皇上,而是权力一元由光绪帝独立处理政务,唯需要皇太后操心者由皇上的生父奕譞随时与皇太后單线直接联系,听取皇太后的意见只是这个联系,并不是帝国体制中的硬性规定更不会使训政体制继续下去。

慈禧太后希望完全归政嘚决心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其诚意也是不必怀疑的。然而现在看来这个决定究竟是利是弊却很难说。清末笔记《异辞录》就说假如慈禧太后当时接受了屠仁守的建议,继续训政那么后来的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肯定都会不一样,慈禧太后也可以避免第三次垂帘听政的尴尬可免大阿哥入嗣之举,可免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入都乃至《辛丑条约》的战争赔款。

历史当然无法假设历史就这样走过了。1889年2朤26日(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18岁的光绪帝大婚礼成。几天后3月4日(二月初三),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在宫中继续住了一个半月就在光绪帝的陪同下前往颐和园。一个属于慈禧太后的完整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属于光绪皇帝的时代就此揭幕。

当然人們还想问的是:慈禧太后的时代真的就此终结了吗?后来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这个终结是不可靠的了吗

来源:《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囻国乱象》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列强要求慈禧归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