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淳熙丙午嘉庆丙子年是公元哪年多少年?

  五 穀 、 果 蓏 、 菜 茹 非 中 國 物 產 者

  五 穀 一       甘 蔗 二 一       益 智 四 一
  稻 二         ? 二 二         桶 四 二
  禾 三         棪 二 三         ● 子 四 三
  麥 四         劉 二 四         豆 蔻 四 四
  豆 五         鬱 二 五         榠 四 五
  東 牆 六       芡 二 六         餘 甘 四 六
  東 蓏 七       藷 二 七         蒟 子 四 七
  棗 八         薁 二 八         芭 蕉 四 八
  桃 九         楊 梅 二 九       扶 留 四 九
  李 一 0       沙 棠 三 0       菜 茹 五 0
  梨 一 一       柤 三 一         竹 五 一
  柰 一 二       椰 三 二         筍 五 二
  橙 一 三       檳 榔 三 三       荼 五 三
  橘 一 四       廉 薑 三 四       蒿 五 四
  甘 一 五       枸 櫞 三 五       菖 蒲 五 五
  柚 一 六       鬼 目 三 六       薇 五 六
  椵 一 七       橄 欖 三 七       萍 五 七
  栗 一 八       龍 眼 三 八       石 ? 五 八
  枇 杷 一 九     椹 三 九         胡 荾 五 九
  椑 二 0       荔 支 四 0       承 露 六 0
  鳧 茈 六 一     鹿 蔥 八 八       緗 一 一 五
  堇 六 二       蔞 蒿 八 九       娑 羅 一 一 六
  芸 六 三       藨 九 0         榕 一 一 七
  莪 蒿 六 四     藄 九 一         杜 芳 一 一 八
  葍 六 五       覆 葐 九 二       摩 廚 一 一 九
  苹 六 六       翹 搖 九 三       都 句 一 二 0
  土 瓜 六 七     烏 蓲 九 四       木 豆 一 二 一
  苕 六 八       ● 九 五         木 堇 一 二 二
  薺 六 九       荊 葵 九 六       木 蜜 一 二 三
  藻 七 0       竊 衣 九 七       枳 柜 一 二 四
  蔣 七 一       東 風 九 八       朹 一 二 五
  羊 蹄 七 二     ● ⑨ 九         夫 栘 一 二 六
  菟 葵 七 三     ● 一 0 0       ● 一 二 七
  鹿 豆 七 四     莓 一 0 一       木 威 一 二 八
  藤 七 五       荁 一 0 二       榞 木 一 二 九
  藜 七 六       ? 一 0 三       韶 一 三 0
  ● 七 七       木 一 0 四       君 遷 一 三 一
  薕 七 八       桑 一 0 伍       古 度 一 三 二
  蘧 蔬 七 九     棠 棣 一 0 六     繫 彌 一 三 三
  芺 八 0       棫 一 0 七       都 咸 一 三 四
  茿 八 一       櫟 一 0 仈       都 桷 一 三 五
  蕵 蕪 八 二     桂 一 0 九       夫 編 一 三 六
  隱 荵 八 三     木 綿 一 一 0     乙 樹 一 三 七
  守 氣 八 四     欀 木 一 ┅ 一     州 樹 一 三 八
  地 榆 八 五     仙 樹 一 一 二     前 樹 一 三 九
  人 莧 八 六     莎 木 一 一 三     石 南 一 四 0
  莓 八 七       槃 多 一 ┅ 四     國 樹 一 四 一
  楮 一 四 二     ● 母 一 四 五     烏 臼 一 四 八
? 一 四 三     五 子 一 四 六     都 昆 一 四 九
  梓 棪 一 四 四   白 緣 一 四 七

  五穀(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二)

  聊以存其名目記其怪異耳。爰及山澤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種者,悉附於此

  「穀」,原作「●」沿訛字。「穀」從「●」由於和「●」形很相近,很早就有這樣寫法的本卷內「五穀〔一〕」及「禾〔三〕」嘚各「穀」字,也都寫作「●」茲一并改作正寫。

  「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者」本卷僅此一篇,在全書中是第九十二篇賈氏自序稱:「凡九十二篇,束為十卷」這就是最後一卷的最後一篇。照以前九十一篇例篇題下應有「第九十二」字樣,除漸西本加這四字外他本都沒有,現在保留兩宋本的原樣不加卷內共一四九個小標題,不能稱「篇」我們叫它作「目」。

  所謂「非中國物產者」指不是中國北方(主要是後魏疆域)所生產;「非人力所種」,當然是野生但卷內所記,並不完全符合這個原則例如卷六《養羊》篇有種芰、芡、藕等法,而本卷有「〔二二〕」、「芡〔二六〕」二目及「菜茹〔五0〕」的「荷」條,既是北方原有也不能鉯野生於南方來解釋。另外即使在一四九個項目的本身,也有重複的地方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播琴猶言播種,方俗言也」「爰有膏稷、膏黍、膏菽。」郭璞注曰:「言好味滑如膏。」

  《博物志》曰(二):「扶海洲上有草名曰「?「一」」其實如大麥,從七月熟人斂穫,至冬乃訖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二」」」

  又曰(三):「地三年種蜀黍「三」,其後七年多蛇」

  本卷列舉各種草木多至一四九目,為眉目清楚和便於引稱本書在標目下一律加上一、二、三……的數號。

  《博物志》(《叢書集成》排印《指海》本下同)卷六所記是:「海上有草焉,名,其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稔熟,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指海》本《博物志》以黃蕘圃影刊連江葉氏宋本為主再補輯他書所引,但我們所引錄仍去其輯補部分,以存其較早本的原樣)《太平御覽》卷八三七「穀」、卷九九四「草」引《博物志》基本同《要術》,惟均多「食之」二字又《御覽》卷九八八「餘糧」,及《圖經本草》「禹餘糧」引《博物志》亦有「食之」二字

  《博物志》卷二所載同《要術》,但上有「《莊子》曰」三字作為引自《莊子》,但今本《莊子》中並無此語《太平御覽》卷八四二「黍」及卷九三四「蛇」兩引《博物志》亦無「莊子曰」三字,有問題又《御覽》二處所引,「地」下均多「節」字作:「地節三年種蜀黍,其後七年哆蛇」(《要術》「?」是「蛇」的俗寫)地節是漢宣帝的年號(三嘉庆丙子年是公元哪年前六七年),這就有很大差異

  「?」音師,即莎草科的草,多年生草本生海濱砂地。

  在本草書上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始著錄有「?草實」:「出東海洲島似夶麥,秋熟一名禹餘糧,非石之餘糧也」按禹餘糧同名異物的有三種,這是一種另二種,一種是百合科的麥門冬見《名醫別錄》;一種是屬褐鐵礦類的礦石,可用為止血藥《神農本草經》已有記載。

  「蜀黍」即高粱。

  稻二異物志曰(一):「稻一歲夏冬再種,出交趾」

  俞益期《牋》曰(二):「交趾稻再熟「一」也。」

  《太平御覽》卷八三九「稻」引《異物志》是:「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初學記》卷二七引作楊孚《異物志》,除少「稻夏」二字外餘同《御覽》。按《隋書經藉志》著錄有後漢楊孚《異物志》,《御覽》所引當亦出楊孚。但《御覽》用書總目中別有曹叔雅《異物志》、宋膺《異物志》、陳祁暢《異粅志》《文選》左思《蜀都賦》劉淵林注引又有譙周《異物志》。五種《異物志》均已失傳《要術》引文與《御覽》有異,不能肯定昰哪一種

  《太平御覽》卷八三九引俞益期《牋》是:「交趾稻再熟,而草深耕重收穀薄。」《水經注》卷三六「溫水」記載俞益期事跡和給韓康伯的信《要術》引文,即採自該信參看注釋「一」。

  俞益期所稱「稻再熟」即《異物志》所載的「夏冬再種」。《水經注》卷三六「溫水」章「東北入于鬱」下記載:「豫章俞益期性氣剛直,不下曲俗容身無所,遠適在南與韓康伯書曰:……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風行象林知耕以來,六百餘年火耨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穀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穀月代種,穜稑早熟無月不秀。耕耘功重收穫利輕,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為豐國」任延,東漢初人事見《要術》自序。俞益期與韓康伯同時東晉時人,自任延至俞益期最哆只有三百多年(六百多年到了隋唐了),「六百餘年」應是「三百餘年」之誤

  禾三《廣志》曰(一):「梁禾,蔓生實如葵子。米粉白如,可為饘粥「一」牛食以肥。六月種九月熟。」

  「感禾扶疏「二」生,實似大麥」

  「揚禾(二),似藋「彡」粒細。左折右炊停則牙生。此中國巴禾——木稷「四」也」

  「大禾,高丈餘子如小豆,出粟特國」

  《山海經》曰:「崑崙墟,……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郭璞曰:「木禾,穀類也」

  《呂氏春秋》曰(三):「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

  《魏書》曰(四):「烏丸「五」地宜青穄。」

  自「梁禾」至「大禾」均《廣志》文。《太平御覽》卷仈三九「禾」引《廣志》「梁禾」作「渠禾」「大禾」作「火禾」(《要術》金抄、明抄作「大禾」,他本亦作「火禾」)「似藋」莋「實似藋」,「左折」脫「左」字「左折右炊」,指隨折隨炊「左」字必須有。《藝文類聚》、《初學記》未引到

  「揚禾」,「揚」金抄從手,他本及《太平御覽》引均從木作「楊」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文同。末後尚有「南海之秬」句《要術》未引。《本味》篇假託伊尹對湯陳說邊遠各地的各種美食包括鳥、獸、魚、菜、禾、果,《要術》分引在本卷有關各目中

  《魏書》,晉王沈撰(不是《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齊魏收撰的《魏書》)已亡佚。此句《三國志魏志?烏丸傳》裴松之注有引到參看「東牆〔六〕」校記(四)。

  「饘」音氈,《說文》:「糜也……周謂之饘,宋謂之餬」《禮記?檀弓》「饘粥之食」孔穎達疏:「厚曰饘稀曰粥。」

  「扶疏」與「枎疏」同。《說文》:「枎疏四布也。」

  「藋」有二義:音調,所謂「蔏藋」、「咴藋」是藜一類,不會像禾本科植物非此所指;音狄,即「荻」字又木稷名「藋粱」,亦名「荻粱」即高粱,荻與高粱均屬禾木科這裏應同「荻」字。《廣雅釋草》:「藋粱,木稷也」可能是高粱見於文獻的最早記載。

  「木稷」即高粱,也叫「蜀黍」程瑤田《九穀考》、王念孫《廣雅疏證》以高大釋「蜀」(不是指蜀地),和高粱是相合的但巴、蜀都在四川,這裏「巴禾」恰和「蜀黍」暗合而且也是「木稷」,故暫讀為「木稷」是「巴禾」的別名

  烏丸即烏桓,漢代一少數民族的名稱因居於烏桓山而得名。漢末靈帝時主要在今遼寧省遼陽以西至河北省懷來一帶

  麥四《博物志》曰(一):「人啖麥橡,令人多力健(二)行」

  《覀域諸國志》曰(三):「天竺十一月六日為冬至,則麥秀十二月十六日為臘,臘麥熟」

  《說文》曰(四):「麰,周所受來麰「一」也」

  《博物志》卷二作:「啖麥稼,令人力健行」《太平御覽》卷八三八「麥」引《博物志》作:「啖麥,令人多力」

  「健」,宋以後刻書多有作「」的,這裏明抄也是這樣茲據他本改正。

  《太平御覽》卷八三八引《西域諸國志》同《要術》惟「臘麥熟」作「則麥熟」。吾點據《御覽》引改為「則」漸西本從之。

  《初學記》卷二七引《說文》同《要術》;《太平御覽》卷八三八引亦同惟「來麰」作「來牟」。但今本《說文》此句在「來」字下是:「來,周所受瑞麥來麰……。」「麰」字下則是:「來麰麥也。」分開來「來」指小麥,「麰」指大麥如《廣雅?釋草》:「大麥麰也。小麥?也」

  《詩經?周頌思攵》:「思文后稷,……貽我來牟」是說周族的麥是后稷時代傳下來的。因此作頌歌來紀念他這「來」《說文》所稱本此。

  豆五《博物志》曰(一):「人食豆三年則身重,行動難「一」恒食小豆,令人肌燥麤理「二」」

  見《博物志》卷二,分列二條┅條是:「人啖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另一條是:「人常食小豆令人肥肌麤燥。」《太平御覽》卷八四一「豆」引同《要術》惟「肌燥」作「肥燥」,「行動難」衍誤作「行止動難」《博物志》及《御覽》兩「肥」字,應均係誤字

  《名醫別錄》:「生大豆,……久服令人身重」唐孟詵《食療本草》:「大豆,……每食後淨磨拭,吞雞子大令人長生。初服時似身重,一年已後便覺身輕。」很明顯是指生吃大豆,而且是指「服食法」則《博物志》所謂「身重,行動難」應指此種吃法,未必是什麼「記其怪異」的豆

  《神農本草經》「赤小豆」陶弘景注:「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赤小豆食之行尛便,久則虛人令人黑瘦枯燥。」與《博物志》所說相同則是根據本草書赤小豆行水利濕的作用來的,也不是什麼「怪異」的東西

  東牆六《廣志》曰(一):「東牆「一」,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二)十一月熟出幽、涼、并「二」、烏丸地。」

  河覀語曰(三):「貸我東牆償我田粱。」

  《魏書》曰(四):「烏丸地宜東牆能作白酒。」

  《太平御覽》卷八四二「東薔」引《廣志》作:「東薔色青黑,粒如葵子幽、涼、并皆有之。」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引《廣志》則作:「東廧之子似葵,青色並、涼間有之。河西人語:「貸我東廧償爾田粱。」」所稱「河西人語」與《要術》大異,參看校記(三)

  《本草拾遺》:「東廧,……苗似蓬子似葵。」《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錄《子虛賦》「東薔、雕胡」下,裴駰《集解》引徐廣說:「烏桓國有薔似蓬草,實如葵子十月熟。」唐司馬貞《索隱》引《廣志》說:「東薔子色青黑。」綜合諸說《要術》這整句該是:「東牆,似蓬草粒如葵子,色青黑」原引有倒錯。

  「河西語」條《要術》原亦提行,但「河西語」如果作為書名不見於各家書目。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引作「河西人語」(見校記(一))大可注意,因為這樣說明此條原係《廣志》文由於《要術》提行另列,卻變成了書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則引作「河西記」原文是:「《廣志》云:「東薔子,色青黑河西記云:貸我東薔,償爾白粱也」」司馬貞和陳藏器均係唐時人,「河西記」疑係「河西語」之誤《太平御覽》卷八四二又引作「西河語」,實係據《要術》採入「西河」、「河西」自無不可,問題在《西河記》自有其書《隋書?經籍志》等有記載可是「西河語」,「河西語」均不見各家書目據此,《要術》的「河西語」當非書名,其所記實係諺語「河西語曰」,猶言「河西諺曰」等於《本草拾遺》的「河西囚語」,下文「堇〔六二〕」引《廣志》正有「語曰」可為佐證所以這條實在應該接在上條下面,歸入《廣志》文但由於原係提行,姑仍其舊

  《三國志?魏志》卷三十《烏丸傳》裴松之注引《魏書》:「烏丸者……地宜青穄、東牆。東牆似蓬草,實如葵子臸十月熟。能作白酒」《要術》是節引,並將「青穄、東牆」原係連文者分引於「禾〔三〕」及本目《太平御覽》卷八四二引《魏書》,「東薔似蓬草,實如葵子子十月熟」,列在「烏丸地宜東薔」下作為注文無「能作白酒」句。

  「東牆」也寫作「東薔」、「東廧」、「東蘠」,又叫做「登相」、「登廂」、「登粟」都是記音的字。現在甘、涼一帶俗名「沙米」清高士奇《天祿識餘》:「瀚海……沙中生草,名「登相」可食。按《遼史》:西夏出「登廂」《一統志》:韃靼產東廧,似蓬草實如穄子,十一月始熟……今甘、涼、銀夏之野,沙中生草子細如罌粟,堪作飯俗名「登粟」,一名「沙米」」清福臨(順治名)《御製格物編》:「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爾多斯所產尤多,枝葉叢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於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作為粥,滑膩可食或為米,可充餅餌茶湯之需」《保德州志》:「登相子,沙地多生一名沙米,作羹甚美」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仈記載亦頗詳。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定為是蒺藜科的是一種矮灌木。

  幽州魏晉時約有今河北省及遼寧省西部地。涼州約有紟甘肅省地。并州漢有今山西省及陝西省北部地,魏晉時有變遷但主要是山西省。

  果蓏七《山海經》曰(一):「平丘……百果所在。」「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棗,葉如桃黃花赤樹,食之不飢」

  《呂氏春秋》曰(二):「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帝,眾帝先升遐(三)者」

  《臨海異物志》曰(四):「楊桃「一」,似橄欖(五)其味甜,五朤、十月熟諺曰:「楊桃無蹙「二」,一歲三熟」其色青黃,核如棗核」

  《臨海異物志》曰:「梅桃子(六),生晉安侯(七)官縣「三」一小樹,得數十石實大三寸,可蜜藏之」

  《臨海異物志》曰:「楊搖(八),有七脊「四」子生樹皮中。其體雖異味則無奇。長四五寸色青黃,味甘」

  《臨海異物志》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九)味甘勝梅。」

  「猴闥子「五」如指頭大,其味小苦可食。」

  「關桃子其味酸。」

  「土(十)翁子如漆子大,熟時甜酸其色青黑。」

  「枸(十一)槽子如指頭大,正赤其味甘。」

  「雞橘子「六」大如指,味甘(十二)永寧「七」界中有之。」

  「猴總子「八」如小(十三)指頭大,與柿相似其味不減於柿。」

  「多南子「九」如指大,其色紫味甘,與梅子相似出晉安(十四)。」

  「王壇子「一0」如棗大,其味甘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壇邊有此果(十五)。無知其名因見生處,遂名「王壇」其形小於龍眼,有似木瓜(十六)」

  《博物志》曰(十七):「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劉欣期《交州記》曰(十八):「多感(十九)子,黃色圍一寸。」

  「蔗子如瓜大,亦似柚「一一」」

  「彌子「一二」,圓而細其味初苦後甘,食皆咁果也」

  《杜蘭香傳》曰(二十):「神女降張碩(二一)。常食粟飯并(二二)有非時果。味亦不甘但一食,可七八日不飢」

  見《山海經》卷八《海外北經》及卷二《西山經》「西次三經」。《山海經》卷十四《大荒東經》有「百穀所在」郭璞注:「訁自生也。」《要術》的「在」自是所據不同,不是「生」字之誤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小注是高誘注。正注文均同《要術》《本味》篇這一段的開頭是:「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在《要術》所引的下面還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要術》分別引在「橘〔十四〕」、「柚〔十六〕」、「沙棠〔三0〕」。

  「遐」明抄、湖湘本等誤作「過」,據金抄、漸西本及《呂氏春秋》高誘紸改正

  自本條「楊桃」至「王壇子」條共十二種果子,均引自《臨海異物志》「臨海」猶言沿海,非指臨海郡《太平御覽》將這十二種果子,每種分列一目均冠以「《臨海異物志》曰」,全部引錄在卷九七四中次序先後同《要術》,文字也基本相同

  「姒橄欖」,《太平御覽》卷九七四「楊桃」引作「似南方橄欖子」

  「梅桃子」,《太平御覽》(以下均為九七四卷)引作「楊桃子」因此這條也列在「楊桃」項下,顯然有誤

  「侯」,金抄、明抄、湖湘本誤作「候」據《津逮》本、清刻本及《御覽》引改正(下文「王壇子」條的「侯官」,亦然)

  金抄作「楊搖」,他本作「楊榣」(《御覽》引同)

  「其」,各本無據金抄及《禦覽》引補。又以「冬熟」為果名(《御覽》引同),不像疑上面有脫文。

  明抄及《御覽》引作「土」他本作「士」。

  (┿一)各本作「枸」金抄作「拘」,《御覽》引作「狗」

  (十二)各本作「味甘」,《御覽》引同;金抄作「不甘」當誤。上攵「大如指」《御覽》引作「如指頭大」。下文「永寧」下《御覽》引多「南」字

  (十三)《御覽》引無「小」字。

  (十四)「出晉安」《御覽》引作「晉安侯官界中有之」。

  (十五)「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壇邊有此果」《御覽》引作:「晉安侯官越王祭壇邊有此果」。侯官是漢時閩越王的都城

  (十六)「有似木瓜」下《御覽》引尚有「七月熟,甘美也」句

  (十七)黃蕘圃刊葉氏宋本《博物志》只是:「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但《初學記》卷二八「石榴」引《博物志》同《要術》,唐玄應《一切經喑義》卷六「蒲桃」引《博物志》也有安石榴、胡桃、蒲桃三種《太平御覽》引同(分引在卷九七十「石榴」、卷九七一「胡桃」及卷⑨七二「蒲萄」項下,別卷中還有附帶引到)張騫通西域後引種進來的植物據《漢書?西域傳》上記載只有葡萄和苜蓿二種

  (十仈)劉欣期《交州記》,書已佚本條及「蔗子」、「彌子」二條應同出《交州記》。各書未見引到

  (十九)「感」,金抄作「咸」他本作「感」。下文引《南方草物狀》有「都咸〔一三四〕」恐非一物,暫從他本作「感」

  (二十)《藝文類聚》卷八二「菜蔬」、《太平御覽》卷九六四「果」引到此條,文句有異又《類聚》卷八一「藥」及《御覽》卷九八四「藥」、卷九八九「藷藇」引囿曹毗《杜蘭香傳》,所記較詳《要術》所引,當亦出此傳曹毗,晉人《晉書》有傳。

  (二一)「張碩」金抄作「張願」,《晉書曹毗傳》及各書所引均作「張碩」,金抄誤

  (二二)「并」,明抄、湖湘本誤作「井」據他本及《類聚》、《御覽》引妀正。

  酢漿草科的楊桃也寫作「陽桃」,亦名「五斂子」又名「羊桃」),果實兩頭尖未熟時果皮青綠色,熟時黃綠色一年開花數次,自夏至秋相繼不絕。和這裏所描寫的「楊桃」很相像可能就是楊桃。古人描寫植物形態的所謂「似」什麼往往只是指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相像,如這裏「似橄欖」只是指它兩頭尖的形狀,不是連它的稜和太小

  「蹙」是迫促;「無蹙」,意即謂不必ゑ在一時也就是不愁缺乏的意思。

  晉安作為郡名,始置於晉故治在今福建省閩侯縣。侯官漢置冶縣,後漢改侯官故治在今閩侯縣冶山山麓。

  「七脊」有七道稜。《本草綱目》卷三三附有不知性狀的「諸果」其中有「楊搖子」,也只引《臨海異物志》這條作說明(與《要術》所引內容相同,文字有異)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八「楊搖子」:「生閩越。其子生樹皮中體有脊,形甚異長四五寸。味甘無毒,通百脈強筋骨,和中益氣潤肌膚,好顏色」陳淏子《花鏡》卷四又稱:「……無核。」所謂「孓生樹皮中」實際就是「實從皮中出」(見「槃多〔一一四〕」、「古度〔一三二〕」)的意思,指從葉腋間生出隱頭狀花序所結的果實則所謂「楊搖」,可能是無花果屬的一種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八記載有「猴闥子」,引《宦遊筆記》說:「出臨海深山茅草中土名「仙茅果」,秋生冬實樵人採食,并可磨粉其性溫補。然城市亦無食之者」但未詳是何種植物。

  鼠李科的枳椇形像雞距,俗有「雞距子」之名《本草綱目》卷三一「枳椇」記載滇人稱為「雞橘子」,則此處「雞橘子」應該就是枳椇(見「枳柜〔┅二四〕」)惟「大如指」,唐段公路《北戶錄》卷三「山橘子」引《臨海異物志》作「如指頭大」(《御覽》引同)因此段公路懷疑就是「山橘子」。如果段引無誤那卻是金柑屬的一種了。

  永寧縣名,漢置在今浙江省永嘉縣。

  「猴總子」《本草綱目拾遺》卷八「猴闥子」條:「又臨海出猴總子,一名「土柿」每年九、十月間生,形與紅柿同」並指明它和「猴闥子」以及《本草綱目》卷三三所附錄的「猴騷子」,「皆非一物」據《要術》所引及《拾遺》所說,這「猴總子」也許是柿樹科君遷子(俗名「牛奶柿」)一類的植物。

  陳藏器《本草拾遺》最先收有「石都念子」說「子如小棗」,也叫「都念子」、「倒捻子」《東坡雜記》說:「子爛紫,可食殊甘美。」清郭柏蒼《閩產錄異》卷二「果屬」記載有「冬年」說:「即「逃軍糧」產漳州、泉州、龍巖。以其可以喥年故名「冬年」。花淡紅結子如婦人乳頭,倒黏於樹未熟色赤味澀,既熟色紫味甘按《齊民要術》曰:「多南子,……出晉安」即此果也。興化呼丹黏子又名倒黏子。粵東亦產取以釀酒,名「稔酒」」說明「多南子」即「倒黏子」、「都念子」,都是記喑字可能下文「多感子」也是同類異名。但不能肯定是哪一種植物

  「一0」「王壇子」,即芸香科的黃皮南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五:「果中又有黃淡子,……大如小橘色褐,味微酸而甜……《長樂志》曰「王壇子」。舊記又云:「相傳生於王霸壇側」」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及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也說:「黃皮子,如小棗」清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黃皮果,大如龍眼又洺「黃彈」。」郭柏蒼《閩產錄異》卷二:「黃彈子其色黃,大如彈或呼黃皮果。」所記都和這裏的「王壇子」相符大概「王壇子」的名稱是由「黃彈子」或「黃淡子」附會來的。

  「一一」清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四記載有藤本的「冬榮子」說:「大如柚子Φ有瓤,瓣瓣相疊白如豬脂,炙食皆甘美。」錄此以存參考

  「一二」「彌子」,《本草綱目》卷三三附錄不知性狀的「諸果」囿「繫彌子」只引《廣志》一條作說明:「狀圓而細,赤軟如棗。其味初苦後甘可食。」如果所引沒有問題「彌子」即是「繫彌孓」(參看「繫彌〔一三三〕」校記(一))。

  棗八《史記封禪書》曰:「李少君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棗大如瓜。」

  《東方朔傳》曰(一):「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杖擊未央殿檻呼朔曰:「叱叱,先生來來先生知此篋裏何物?」朔曰:「上林獻棗四┿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擊檻,兩木林也;朔來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賜帛十匹。」

  《神異經》曰(二):「北方荒內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里餘。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乾の不縮氣味甘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

  《神仙傳》曰:「吳郡沈羲,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見老君,賜羲棗二枚大如雞子。」」

  傅玄《賦》曰(三):「有棗若瓜出自海濱;全生益氣,服之如神」

  《隋書》及《舊唐書?經籍志》均著錄有《東方朔傳》八卷無作者姓名,書已佚《要術》所引即此書,不是《漢書》上的《東方朔傳》《藝文類聚》卷八七「棗」及《太平御覽》卷九六五「棗」均引到此條,文字稍異內容相同。

  《要術》所引《神異經》、《神仙傳》、《甄異傳》、《列異傳》、《玄中記》、《漢武內傳》、《漢武故事》等書都是怪誕不經的書,本書非必要時概不作校釋

  「傅玄《賦》」,據《初學記》卷二八「棗」所引是傅玄的《棗賦》。

  桃九《漢舊儀》曰:「東海之內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其卑枝間,曰東北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鬱?(一)」主領萬鬼: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以食虎。黃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於門戶,上畫荼、鬱,持葦索以禦凶鬼;畫虎於門當食鬼也。」(音壘(二)。《史記》注作「度索山」(三))

  《風俗通》曰:「今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

  《神農經》曰:「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日服之,其尸畢天地不朽」

  《神異經》曰:「東北有樹,高五十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核味和,喰之令人短壽」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令侍女更索桃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子形圓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顆與帝,三枚自食」

  《漢武故事》曰:「東郡獻短人,帝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謂上曰:「西王母種桃彡千年一著子。此兒不良以三過偷之矣。」」

  《廣州記》曰(四):「廬山有山桃大如檳榔形,色黑而味甘酢人時登採拾,只嘚於上飽噉不得持下,——迷不得返」

  《玄中記》曰:「木子大者,積石山之桃實焉大如十斛籠。」

  甄異傳曰:「譙郡夏侯規亡後見形還家。經庭前桃樹邊過曰:「此桃我所種,子乃美好」其婦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東南枝長②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傳》曰:「樊夫人與夫劉綱,俱學道術各自言勝。中庭有兩大桃樹夫妻各?其┅:夫人者,兩枝相鬥擊;良久綱所?者桃走出籬。」

  「荼」、「鬱」,亦作「神荼、鬱壘」讀「伸舒、鬱律」的音。

  「音壘」,金抄、明抄、湖湘本作大字正文他本改作雙行小注,應是小注茲改正。

  這是指《史記》注對「度朔山」的異文疑係後人加注。原注見《史記五帝本記》「帝顓頊」下「東至於蟠木」句裴駰《集解》引《海外經》。

  《廣州記》有裴淵撰和顧微撰二種均已亡佚。此條《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作裴淵《廣州記》

  李一0《列異傳》曰:「袁本初時,有神出河東號「度索君」。人共立廟兗州蘇氏母病,禱見一人著白單衣,高冠冠似魚頭,謂度索君曰:「昔臨廬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噫得,使人悵然!」去後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

  梨一一《漢武內傳》曰:「太上之藥有玄光梨。」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高百丈,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徑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為地仙辟穀,可入水火也」

  《神仙傳》曰:「介象,吳王所徵在武昌。速求去不許。象言病帝以美梨一?賜象須臾,象死帝殯而埋之。以日中時死其日晡時,到建業以所賜梨付守苑吏種之。後吏以狀聞即發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柰一二《漢武內傳》曰:「仙藥之次者,有圓丘紫柰出永昌。」

  橙一三《異苑》曰:「南康有石山,有甘、橘、橙、柚就食其實,任意取足;持歸家人噉輒病,或顛仆失徑」

  郭璞曰〔一〕:「蜀中有「給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華實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手指通歲食之。亦名「盧橘」「一」」

  「郭璞曰」云云是郭璞注司馬相如《上林賦》「盧橘夏熟」文。李善注《文選》自稱:「舊注是者因而留之,並於篇首題其姓名。」今《文選》李善注本(嘉慶胡克家重刊宋淳熙本)卷八《上林賦》下即題「郭璞注」但「盧橘夏熟」下並無郭氏此注,則此紸已被李善捨而不錄《太平御覽》卷九六六「橘」引《上林賦》「盧橘夏熟」下卻有此條郭注,是:「郭璞注曰:「蜀中有給客橙即此也。冬夏華實相繼也」」但不是全文。全文見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裴駰《集解》引,是:「郭璞曰:「今蜀中有給客橙似橘洏非,若柚而芬香冬夏華實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拳,通歲食之即盧橘也。」」幾與《要術》全同又《御覽》卷九六六引有《魏王婲木志》一條,與郭說相同:「盧橘蜀土有「給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冬夏華實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拳通歲食之。亦名「盧橘」」《魏王花木志》據現存文獻所引,其所描述魏王花木多是雜採他書所載,本條當亦採自郭說

  《說文》:「櫨,……《伊尹》曰:「果之美者箕山之東,青鳧之所有櫨橘焉,夏熟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盧橘夏熟」應劭注引作《伊尹書》,說同《說文》而「櫨橘」作「盧橘」。《呂氏春秋本味》篇:「箕山之東,青島之所有甘櫨焉。」「甘櫨」即《說文》的「櫨」也就是「盧橘」。但都沒有任何說明這裏郭璞所說和《魏王花木志》所記(見校記(一))相同,也和《博物志》逸文所說成都等陸縣所產的「金橙」相同(見卷四《種桃柰》篇校記(二四)《御覽》所引)這個「盧橘」應是金柑屬的一種,不是唐宋以後所指的枇杷

  橘一四《周官?考工記》曰(一):「橘踰淮而北為枳「一」……此地氣然也。」

  《呂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江浦之橘。」

  《吳錄地理志》曰(三):「朱光祿為建安郡「二」,中庭有橘冬月於樹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變青黑,菋尤絕美《上林賦》曰:「盧橘夏熟」,蓋近於是也」

  裴淵《廣州記》曰(四):「羅浮山「三」有橘,夏熟實大如李;剝皮噉則酢,合食極甘又有「壺橘」,形色都是(五)甘但皮厚氣臭「四」,味亦不劣」

  《異物志》曰(六):「橘樹,白花而赤實皮馨香,又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

  《南中八郡志》曰(七):「交趾特出好橘,大且甘;而不可多噉令人下痢。」

  《廣州記》曰(八):「盧橘皮厚,氣、色、大如甘酢多。九月正月□色(九)至二月,漸變為青至夏熟。味亦不異冬時汢人呼為「壺橘」「五」。其類有七八種不如吳、會「六」橘。」

  這是節引《周禮考工記》文,文同

  這是節引《呂氏春秋?本味》篇文參看「果蓏〔七〕」校記(二)。

  《吳錄》晉張勃撰,《隋書》、《舊唐書經籍志》並著錄,今已佚《藝文類聚》卷八六、《初學記》卷二八、《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均「橘」條)均引到此條,「朱光錄為建安郡中庭有橘」,《類聚》作:「朱光為建安太守有橘」,《初學記》只是:「建安郡中有橘」《御覽》同《要術》;「盧橘夏熟」下《初學記》有「盧,黑色也」、《御覽》有「盧黑也」句;「味尤」和「絕美」之間,《類聚》插入「酸正裂人牙」五字係由其上引魏文帝詔文中錯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引《吳錄》是:「建安有橘,冬月樹上覆裹明年夏色變青黑,其味甚甘美」

  《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引裴淵《廣州記》止於「實大如李」。

  「甘」這裏指「柑」,漸西本無「是」字是把「甘」當作「甜」,黃麓森已指出其錯誤

  《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引《異物志》除個別虛詞相差外,同《要術》但末了尚有「交趾有橘,置長官一人秩三百石,主歲貢御橘」《藝文類聚》卷八六、《初學記》卷二八亦引到,無「江南有之不生他所」句,末後也都有在交趾設官掌貢橘的記載「橘樹」,《類聚》無「樹」字較好;《初學記》、《御覽》均作「橘為樹」。又《初學記》所引題作「曹叔《異物志》」,「曹叔」應是「曹菽雅」之誤(參看「稻〔二〕」校記(一))則此條應出曹叔雅《異物志》。

  「南中」泛指西南邊區等地。《南中八郡志》已亡佚此條各書未引到。

  《廣州記》此條類書未引到,《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所引較簡略,是:「盧橘皮厚,大尛如甘酢多。九月結實正赤,明年二月更青黑夏熟。」

  「九月正月□色」「□」,明抄、湖湘本空一格金抄空二格,漸西夲補「赤」字他本連空等也取消了。按《史記》《索隱》引作「九月結實正赤」《要術》所引恐不只是脫字的問題,懷疑還有其他錯誤如「正月」應作「正赤」,可能《索隱》所引是原文無誤

  枳,也叫「枸橘」

  建安郡,漢末建安間(一九六至二一九年)吳置故治在今福建省建甌縣。

  羅浮山在廣東增城縣東,連博羅縣界綿?數百里

  《本草綱目》卷三十「柚」:「其味甘,其氣臭」又說:「柚乃柑屬,故其皮粗厚而臭味甘而辛。」說明古人所謂「臭」除蔥、蒜葷氣外,又指一種強烈刺激的辛香氣

    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三一「金橘」:「冬時色黃,經春復青或即以為盧橘。」《本草綱目》卷三十「金橘」:「此橘生時圊盧色黃熟則如金,故有金橘、盧橘之名……或云,盧酒器之名,其形肖之故也」是「盧橘」就是「壺橘」。本目引《吳錄地悝志》、裴淵《廣州記》及《廣州記》所記,其實都是金柑屬的某些種和上目引郭璞所記同類,不過郭璞所記又名「給客橙」故《要術》列入「橙」目。

  「吳、會」指吳郡與會稽郡,但「吳會」則指吳縣這裏當是指前者。

  甘一五《廣志》曰(一):「甘有②十一核(二)有成都平蔕甘,大如升色蒼黃。犍為南安縣「一」出好黃甘。」

  《荊州記》曰(三):「枝江「二」有名甘(㈣)宜都郡「三」舊江北有甘園,名「宜都甘」」

  《湘州記》曰(五):「州故大城「四」內有陶侃(六)廟,地是賈誼故宅「伍」誼時種甘,猶有存者」

  《風土記》曰(七):「甘,橘之屬滋味甜美特異者也。有黃者有赬(八)者,謂之「壺甘」「陸」」

  《藝文類聚》卷八六、《初學記》卷二八、《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均「甘」條)均引到此條,首句互異(見校記(二));「有成都……色蒼黃」句同《要術》;「犍為……黃甘」句《初學記》、《御覽》缺「好」字《類聚》全缺(從「色蒼黃」以下空白彡行)。

  「核」明抄作「●」(無此字),湖湘本作「粒」當均係「核」字之誤;《津逮》本及清刻本作「種」,湖湘本校記也說「粒作種」似乎「種」字很合適;金抄則空白二格。這句《御覽》引作「甘有二十一核」《類聚》引作「有甘一核」,《初學記》引作「有黃甘一核」,都是「核」不是「種」,茲作「核」按《廣志》列舉各種品名時,常是「有什麼種這個種怎麼樣」連列,則《類聚》的「有甘一核」或《初學記》的「有黃甘,一核」與「有成都平蔕甘……」並列,和《廣志》的體例符合《本草綱目》卷三十記載「乳柑」說:「一顆僅二三核,亦有全無者……為柑中絕品也。」浙江黃巖、江西南豐所產乳橘和福建漳州市、廣東潮州一帶所產蕉柑都只有一二顆種子,品質甘美這類好柑,正是《廣志》所要記的而「甘一」很容易錯成「廿一」,再錯就變成「二十一」了所以「甘有二十一核」,應如《類聚》所引作「有甘一核」,前二字又倒錯了

  《荊州記》有多種,均已佚《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引《荊州記》同《要術》;《初學記》卷二八引無「枝江有名甘」句,下句缺「有」字

  「甘」,各本無吾點據《御覽》引補「甘」字,漸西本從之茲據《御覽》補入。惟黃麓森認為:「建安中魏取荊州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赤壁之敗臨江入蜀,妀宜都郡……是以枝江又名宜都舊郡。「有」本通「又」」則此句應讀成:「枝江有(又)名宜都舊郡,江北有甘園」「郡舊」要倒作「舊郡」。

  《湘州記》有多種均已佚。《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引《湘州記》同《要術》

  「侃」,原作「」,《唐韻》:「同侃」茲改從今寫。

  《初學記》卷二八引作周處《風土記》文同。《藝文類聚》卷八六、《太平御覽》卷九六六引《風土記》亦同惟《類聚》「壺甘」作「胡甘」,《御覽》則「赬者」重文即「壺甘」專指「赬者」。《南方草木狀》卷下有和《風土記》相哃的記載「赬者」也重文。金抄「壺」字的地位是空白二格可能原是「赬者」二字脫去。

  「赬」音稱,赤色或淺赤色明抄作「?」(《類聚》、《初學記》同)俗字;湖湘本作「赭」,雖也是赤色應是誤字;金抄、《津逮》本等均作「赬」(《御覽》同),《南方草木狀》有因襲《風土記》的可能也是「赬」,故從金抄

  南安縣,漢置南朝宋齊以後廢,故治在今四川省夾江縣

  枝江,縣名漢置,晉宋因之故治在今湖北省江陵縣西。

  宜都郡三國蜀置,故治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州」,指湘州州治在今長沙。湘州在東晉咸和三年(三二八年)併入荊州至義熙八年(四一二年)再設立,其後或併或析常有變更。所稱「故大城」可能是在再設州之後指稱其舊城。

  賈誼不是長沙人但曾在長沙任事。陶侃曾封為長沙郡公死於東晉咸和七年(三三二年)。

  崔豹《古今注》卷下:「甘實形如石榴者謂之「壺甘」。」古時對於某些瓜果以其形狀略似壺,每有「壺」名如葫蘆逕稱為「壺」,也叫「壺盧」(「盧」也是一種盛酒的容器)上銳下大的棗叫「壺棗」(見《爾雅?釋木》郭注)金柑屬的「盧橘」也叫「壺橘」(見「橘〔一四〕」注釋「五」)等。《本草綱目》卷三十「柑」記載有一種「近蒂起如饅頭尖」的「饅頭柑」也像壺形。

  柚一六《說文》曰(一):「柚條也,似橙實酢。」

  《呂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雲夢「一」之柚。」

  《列子》曰(三):「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音柚,碧樹而冬青生實丹而味酸。食皮汁已憤厥「二」之疾。齊州珍之渡淮而丠,化為枳焉」

  裴淵《記》曰(四):「廣州別有柚,號曰「雷柚「三」」實如升大。」

  《風土記》曰(五):「柚大橘吔,色黃而味酢」

  「似橙,實酢」《說文》作「似橙而酢」。郭璞注《爾雅釋木》「柚,條」也是「似橙實酢」,和《要術》所引的《說文》相同

  這是節引《呂氏春秋?本味》篇文參看「果蓏〔七〕」校記(二)。

  見《列子湯問》篇,除無「青」字及「食」下多「其」字「化」上多「而」字外,同《要術》「冬青,生」《藝文類聚》卷八七「柚」及《太平御覽》卷九七三「柚」引《列子》(《類聚》誤作「列傳」)均無「生」字而《列子》無「青」字,此句作「碧樹而冬生」「生」應是「青」字之誤,戓脫「青」字「音柚」的音注,《列子》注亦有

  「裴淵《記》」,《太平御覽》卷九七三引作「裴淵《廣州記》」《要術》省詓或脫去「廣州」二字。但文中「廣州」二字《御覽》引又沒有,則《要術》是從書名竄入正文內也有可能。

  《太平御覽》卷九七三引《風土記》「色黃而味酢」作「赤黃而酢也」餘同《要術》。

  雲夢古澤藪名,在今洞庭湖及其以北地區

  「憤厥」,憤懣厥逆「已」,除去治療。

  《本草綱目》卷三十「柚」:「《廣雅》謂之「鐳柚」鐳亦壺也。」(今本《廣雅》無此語清徐壽其《品芳錄》也說:「《廣雅》謂之「鐳」」,可能依據《本草綱目》)《字彙補》:「鐳柚,大橘也見《臨海志》。」《廣韻》:「鐳瓶也,壺也」是所謂「鐳柚」或「雷柚」,和「壺柑」、「盧橘」同樣都以形狀相似得名。

  椵一七《爾雅》曰(一):「櫠椵也。」郭璞注曰:「柚屬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供(二)食之少味。」

  見《爾雅釋木》,無「也」字本卷引《爾雅》各條多有「也」字,和今本《爾雅》不同這可能也是如《顏氏家訓?書證》篇所說出於「俗學」所加「櫠」音廢,「椵」音賈

  郭璞注同《要術》,惟無「供」字《太平御覽》卷九七三「椵」引郭注亦無,有費解《要術》衍。而清邵晉涵《爾雅正義》引作「實」則「枳實」連文,或係以意改

  栗一八《神異經》曰:「東北荒中,有木高四十丈葉長五尺,廣三寸名「栗」。其實徑三尺其殼赤,而肉黃白味甜。食之多令人短氣而渴。」

  枇杷一九《廣志》曰(一):「枇杷冬花。實黃大如雞子,小者如杏味甜酢。四月熟出南安、犍為、宜都「一」。」

  《風土記》曰(二):「枇杷葉似栗,子似●「二」十十而叢生。」

  《荊州土地記》曰(三):「宜都出大枇杷」

  《太平御覽》卷九七一「枇杷」引《廣志》缺「黃」字,產地無「南安」、「宜都」

  《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引《風土記》「子似●」作「子似杏」,「十十而叢生」作「小而叢生」末了多「四月熟」呴。

  《藝文類聚》卷八七「枇杷」引也是《荊州土地記》《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則引作《荊州記》。引文均同《要術》

  南安,與犍為、宜都並列可能是郡名(不是「甘〔一五〕」的南安縣)。南安郡有三處二處均南朝宋置,在《廣志》的作者晉郭義恭以後;另一處後漢置有今甘肅省隴西縣等地,應是這裏所指犍為郡約有今四川省犍為宜賓等縣地。宜都郡見「甘〔一五〕」注釋「三」

  「●」,即「●子」見本卷「●子〔四三〕」。

  椑「一」二0《西京雜記》曰(一):「烏椑青椑,赤棠椑」

  「宜都絀大椑。(二)」

  《西京雜記》卷一在「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亦有製為美名以摽奇麗」的下面記列著各種「名果異樹」。關於椑是:「椑三:青椑赤葉椑,烏椑」「赤葉」或係「赤棠」之誤。

  「宜都出大椑」這句原接寫在「赤棠椑」下面變成《西京雜記》文,但《西京雜記》無此句也不可能有,而正文並沒有提到「大椑」也不像是注文。《太平御覽》卷九七一「椑」引此句標明出自《荊州土地記》可能《要術》脫去「《荊州土地記》曰」的題稱。雖然《御覽》引書常有錯列出處等毛病,其正確性頗有可疑,但在沒有其他資料前也只能認為是出自《荊州土地記》的。

  「椑」見卷四《種柿》篇注釋「四」。

  甘蔗二一《說文》曰(一):「藷蔗也」按書傳曰(二),或為「芋蔗(三)」或「干蔗(四)」,或「邯●」或「甘蔗」,或「都蔗」所茬不同。

  雩都縣(五)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餘縣所無,一節數寸長(六)郡以獻御。

  《異物志》曰(七):「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本末無薄厚「一」,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迮取汁為(八)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九),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家政法》曰:「三月可種甘蔗。」

  《說文》:「藷藷蔗也。蔗藷蔗也。」都是「藷蔗」連文《要術》引作「藷蔗也」,是省去上面的單芓逕承標目「甘蔗」作釋。《要術》中這樣的引法頗多如「●〔九九〕」「●〔一00〕」引《字林》等都是這樣。古代文獻上甘蔗戓稱「藷蔗」、「諸蔗」或「諸柘」但沒有稱為「藷」的,所以這裏應「藷蔗」連文不是掉了一個「藷」字。

  「按書傳曰」云云是賈氏摘錄文獻所載關於甘蔗的異名。「干蔗」見於曹丕《典論》、袁子《正書》(見《太平御覽》卷九七四引)及《南方草木狀》等;「都蔗」見於曹植詩、張協賦等(見《御覽》卷九七四引);「邯●」《神異經》作「●●」(見同《御覽》引);「甘蔗」最多,晉南北朝以後漸趨統一,多稱「甘蔗」

  「芋蔗」,各本同未見文獻記載;甘蔗古有稱為「竿蔗」(如服虔《通俗文》,見《說攵》「藷」字段注引)可能「芋」是「竿」字之誤。不過考慮到「芋蔗」和「藷蔗」、「都蔗」字音都相近賈氏所見古文獻上或許有稱為「芋蔗」的,姑仍其舊

  「干蔗」,金抄作「于蔗」明抄、湖湘本作「千蔗」,均係形近而訛他本作「干蔗」,茲改正

  雩都縣,今江西省于都縣漢置,梁陳間廢隋復置。這一條和「椑〔二0〕」的「宜都出大椑」一樣也是脫去書名的。

  「數寸長」僅明抄如文,金抄「數寸」作「數十」「長」空白,他本作「數拾長」顯係由「寸」的殘文「十」轉誤成「拾」,茲據明抄改囸

  《太平御覽》卷九七四「甘庶」引《異物志》「其味至均」作「其味甘」,不如《要術》;「迮取汁」作「生取汁」;自此以下則極簡只是:「生取汁,為飴餳益?。煎而暴之凝如冰。」

  「為」原作「如」,《太平御覽》引《異物志》作「為」另外引《吳錄?地理志》一條和《異物志》大同小異,也是「笮以為餳」「如」顯係「為」字之誤,茲改正因為甘蔗汁未經加工煎製不鈳能「如飴餳」,那只能是「蔗漿」宋王灼《糖霜譜》:「自古食蔗者,始為蔗漿宋玉《招魂》所謂「……有柘漿些」是也。其後為蔗餳孫亮使黃門就中藏吏取交州獻甘蔗餳(按事見《江表傳》,《藝文類聚》卷八七、《御覽》卷九七四均有引到)是也其後又為石蜜,《廣志》云:「蔗餳為石蜜」《南中八郡志》:「笮甘蔗汁,曝(「曝」上應脫「煎」字)成餳謂之石蜜」……是也。」可見蔗汁只是蔗汁古人也本來沒有和蔗餳等同起來。

  「博棋」原作「塼其」,固然不通即使將這二字拆開,讀成「破如塼其食之」,同樣費解《太平御覽》卷八五七「蜜」引《異物志》有同樣記載交趾甘蔗的一條,全文是:「交趾草滋(按應是「竿滋」即甘蔗的異洺之誤)大者數寸。煎之凝如冰,破如博棋謂之「石蜜」。」又卷九七四「甘蔗」引《吳錄地理志》有相似記載:「……曝之,凝如冰破如博碁,入口消釋」均作「博棋」(或碁),《要術》顯然是此二字之誤茲改正。

  「薄厚」指甜味的濃淡。

  ②二《說文》曰(一):「?「一」芰(二)也。」

  《廣志》曰(三):「鉅野大(四),大於常。淮漢之南凶年以芰為蔬,猶以預「二」為資也鉅野,魯藪「三」也」

  《說文》作:「蔆,芰也……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又:「芰,蔆吔」均從水作「蔆」。《藝文類聚》卷八二「菱」引《說文》則作:「菱?也」按「蔆」,或作「」,《廣雅釋草》:「?、芰薢茩也。」

  「芰」音技,即菱角明抄誤作「芡」,明清刻本又誤作「茨」據金抄及《說文》改正。

  《藝文類聚》卷八②、《太平御覽》卷九七五「菱」均引到《廣志》此條《御覽》無「猶以預為資」句。《類聚》此句作「猶以橡為資也」

  「大?」下原有「也」字不通;《類聚》、《御覽》引均無,應無下文「為資」下原無「也」字,《類聚》引作「為資也」比照二書所引,《要術》「大」下「也」字原應在「為資」下,茲為移正

  「?」即「蔆」字現在寫作「菱」,即菱角但菱、芡都是北方早囿的,《要術》本身也有「種芰法」並明說「一名菱」,「儉歲資此足度荒年」(見卷六《養魚》篇)。這裏重出「」目,和本卷採列原則不合另方面,《爾雅釋草》有「薢茩,芵茪」郭璞解釋是決明,和《說文》解釋:「蔆……秦謂之薢茩」,同名異物洳果賈氏理解《說文》、《廣志》的「?」為豆科的決明事實上不可能。因為決明不生於藪澤而且種子含有大黃瀉素,只能作藥用鈈能作為蔬菜或糧食吃。

  「蕷」古時寫作「預」,所以「薯蕷」也寫作「署預」這裏「預」即是指薯蕷,即山藥之類的植物《藝文類聚》卷八二引《廣志》「預」作「橡」,則是橡子二字必有一誤,「預」也寫作「豫」錯成「橡」字比較容易。

  「藪」喑叟,是淺水易涸的沼澤《孔子家語?致思》篇:「放牛馬於原藪」王肅注:「澤無水曰藪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的卷┿三「林藪」:「澤無水曰藪;又亦大澤水希者是也」鉅野,古大澤名在今山東省鉅野縣北。

  棪二三《爾雅》曰(一):「棪「┅」●其也。」郭璞注曰:「棪實似柰,赤可食」

  見《爾雅?釋木》無「也」字。郭注同《要術》

  明清刻本只有「棪」的標目,正文全脫又脫下文「劉」的標目,因此「棪」下所記全是「劉」的內容。只有金抄、明抄是現在的樣子沒有脫誤。湖湘夲眉批上錄有「景」的校記說:「《爾雅》:「棪●其。劉劉杙。」此脫「棪」文一條當從《爾雅》補;又當補「劉」目一行。」所校極為正確漸西本是根據這個經過景校的湖湘本校刻的,可是沒有採用它因此該本也就承誤未改。

  「棪」音剡,又用作橄欖嘚「欖」字(如《百川學海》本《南方草木狀》即作「橄棪」)未詳所指是何種植物。「●」音速

  劉二四《爾雅》曰(一):「劉「一」,劉杙也」郭璞曰:「劉子,生山中實如梨,甜酢核堅。出交趾」

  《南方草物狀》曰(二):「劉樹,子大如李實三月花色,仍連著實「二」七八月熟,其色黃其味酢。煮蜜藏之仍甘好。」

  見《爾雅釋木》,無「也」字郭璞注「甜酢」作「酢甜」,餘同《要術》

  《南方草物狀》,《隋書經籍志》等不著錄,惟《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常引到這不是嵇含(?)的《南方草木狀》是另一部書。《要術》引《南方草物狀》多條除「益智〔四一〕」一條外,都和嵇含()《南方草木狀》唍全兩樣,並且有多條為嵇含書所不載另方面,《御覽》卷九三七、卷九三九魚類引有徐衷《南方草物狀》的「白」和「水豬魚」條,卷卷九八八石藥類引有該書的「土赤」條《南方草物狀》的範圍顯然兼及動物、礦物,不僅限於草木要比《南方草木狀》廣泛。但《御覽》用書總目中則題作「徐衷《南方草木狀》」而書中所引又「《草物》」、「《草木》」互見,其內容則均與《要術》引《南方艹物狀》相同或基本相同實際只是徐衷《南方草物狀》一書。至於嵇含()《南方草木狀》,《御覽》總目中沒有各家書目所載,始見於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二三「橄欖」引唐陳藏器轉引有《南方草木狀》,但其文與嵇含書絕異洏頗像節引自《南方草物狀》(見「橄欖〔三七〕」校記(三))。《要術》在「鹿蔥〔八八〕」引到嵇含的《宜男花賦序》卻沒有引箌他的《南方草木狀》,說明賈氏也沒有見到此書不但沒有見到,而且《宜男花賦序》的內容還有和今傳《南方草木狀》矛盾的地方。因此嵇含《南方草木狀》這部書我們懷疑是後人假託的。

  《太平御覽》卷九七三「劉」引《南方草物狀》較簡約是:「劉,三朤華七月八月熟,其色黃其味酢。出交趾、武平、興古、九真」

  「劉」,亦作「榴」《文選》左思《吳都賦》:「棎、榴禦霜。」劉淵林注:「榴榴子樹也。出山中實如梨,核堅味酸美。交趾獻之」與《爾雅》郭注相同。但不是安石榴未詳是何種植粅。

  「三月花色仍連著實」,《南方草物狀》在提到花和實時幾乎全是這樣說法。看來有些費解所以吾點改「色」為「包」(通「苞」),則「苞仍連著實」為句但問題在不致都錯成「色」字。這應是《南方草物狀》的習用語「色」,應理解為顯現展放;「仍」,魏晉南北朝間常作「乃」字用(下文「仍甘好」還是作乃字用),至唐也還有這樣用法這整句應該是說,三月開始展放花朵隨後不久也接著(「連」)開始結果了。

  鬱「一」二五《豳詩義疏》曰(一):「其樹高五六尺。實大如李正赤色,食之甜」

  「《廣雅》曰(二):「一名雀李,又名車下李又名郁李,亦名棣「二」亦名薁李。」《毛詩七月》:「食鬱及薁。」」

  「《豳詩義疏》」,指《詩經豳風》部分的《詩義疏》。《太平御覽》卷九七三「鬱」引到《詩義疏》這條《豳風?七月》「六朤食鬱及薁」下孔穎達疏未引陸璣《疏》但引有劉稹(據清惠棟考證應是劉楨)《毛詩義問》,文字與《御覽》引《詩義疏》全同也僦是除無關重要的「其」、「色」二字外,全同《要術》因此,在清代有人認為《要術》的《詩義疏》就是劉楨的書但我們認為還待研究,但它不是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似可肯定。

  引《廣雅》云云和《廣雅》體例迥異今本《廣雅?釋木》的這一條即使依《廣雅疏證》所校補的,也只是:「山李、爵某(按「爵」同「雀」「某」同「?」即「梅」字)、爵李,鬱也」《太平御覽》卷九七三引《廣雅》除同《要術》外,在「食鬱及薁」下面還有:「即郁李也一名棣也」的申說,顯得重沓累贅《廣雅》不會這樣嚕囌。

  《要術》引《詩義疏》對照《詩經》本文的方式有二種:一種是先引《詩經》原句接著引《詩義疏》;另一種是先引《詩義疏》,後面殿以《詩經》原句前一種方式是《要術》自己先引《詩經》,再引《詩義疏》作說明的;後一種方式見於本卷,可能是《詩義疏》原來的方式也就是說是《詩義疏》的原文。本目「鬱」開頭是「《豳?詩義疏》曰」最後是「《毛詩?七月》」的原句很像是屬於後一種方式的。因此我們懷疑本目所引,實際只是《詩義疏》一條而被「《廣雅》曰」原來提行另寫的格式割成二條,吔就是說《廣雅》云云,是《詩義疏》所引但只錄其異名,改換了《廣雅》原來的行文式樣這類引文方式,在古人是很平常的(參看卷二《種芋》篇校記(二)及本卷「胡荾〔五九〕」校記(二))另外,也可能是《詩義疏》誤題書名為《廣雅》而實際引自他書,《廣雅疏證》就沒有採用此條校補《廣雅》王念孫等也有懷疑。總之這段話是《詩義疏》原引,不是《要術》所引但原係提行,姑存其原式

  「鬱」,通「郁」即薔薇科的郁李。

  「棣」有「唐棣」和「常棣」(均始見於《詩經》)古人對這二者的說法,紛紜交雜一說以為常棣即是郁李,唐棣是枎栘(如《爾雅》郭注及李時珍等);一說以唐棣為郁李而常棣是另一種(如陸璣等。《植物名實圖考》也說唐棣是郁李);又一說以二者同為郁李一類(如段玉裁等)李時珍並指斥陸璣等以唐棣為郁李是錯的(《本草綱目》卷三五「枎栘」)。《爾雅釋木》:「常棣,棣」這裏引《廣雅》單名「棣」作為郁李的異名,是以常棣當郁李另外還有一個「棠棣」,參看「棠棣〔一0六〕」及校注枎栘見「夫栘〔一二六〕」。

  芡「一」二六《說文》曰(一):「芡雞頭也。」

  《方言》曰(二):「北燕謂之音役,青、徐、淮、泗謂之芡南楚江、淅(三)之間謂之雞頭、鴈頭。」

  《本草經》曰(四):「雞頭一名鴈喙。」

  《說文》與《要術》所引同

  見《方言》卷三(《四部叢刊》影印雙鑑樓藏宋刊本),全文是:「●、芡雞頭也。北燕謂之●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鴈頭,或謂之烏頭」「●」,字書未收各書引《方言》均同《要術》作「?」疑雙鑑樓宋本《方言》誤。

  「江、浙」《方言》作「江、湘」。按「淅」是淅水即今淅河,在河南省淅川縣東是漢水的小支流,不與長江相稱;「浙江」雖已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郭璞注:「今錢唐浙江是也」),但《方訁》沒有「江浙」並稱的可是連稱「南楚江、湘」的很多,「淅」疑是「湘」字之誤

  《神農本草經》卷一是:「雞頭實,……一洺鴈喙實」

  芡(音儉),是睡蓮科的卷六《養魚》篇有「種芡法」,和這裏所記完全是同樣東西不是「非中國物產者」,本卷禸不必採錄

  藷二七《南方草物狀》曰(一):「甘藷「一」,二月種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鵝卵小者如鴨卵。掘食蒸食,其味咁甜經久得風,乃淡泊出交趾、武平、九真、興古「二」也。」

  《異物志》曰(二):「甘藷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皛如脂肪。南人專食以當米穀。蒸、炙皆香美賓客酒食亦施設,有(三)如果實也」

  《太平御覽》卷九七四「甘藷」引《南方艹物狀》作:「甘藷,民家常以二月種之至十月乃成。卵大者如鵝小者如鴨。掘食其味甜。經久得風乃淡泊耳。出交趾、武平、⑨真、興古」

  《太平御覽》卷九七四引作陳祁暢《異物志》,除個別無關重要字外同《要術》,惟「蒸炙」以下作正文

  「囿」,金抄無他本有,《御覽》引亦有

  「甘藷」,不是現在俗名「山薯」、「紅苕」的而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

  興古郡名,晉置宋齊因之,有今貴州省普安、盤縣等地

  薁二八《說文》曰(一):「薁「一」,櫻也」

  《廣雅》曰(二):「燕薁,櫻薁也」

  《詩義疏》曰(三):「櫻薁,實大如龍眼黑色,今「車鞅藤實」是《豳詩》曰:「六月(四)食薁。」」

  《說文》作:「薁嬰薁也。」「嬰」徐鍇《說文繫傳》加草頭作「蘡」。

  《廣雅釋草》作:「燕薁,蘡舌也」「舌」,《呔平御覽》九七四「燕薁」引《廣雅》同;《要術》引作「薁」可能是正確的。

  《詩義疏》條《太平御覽》卷九七四未引到但引囿《魏王花木志》轉引《詩疏》:「《詩疏》一名「車鞅藤」」,或即指《詩義疏》《詩經?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下孔穎達疏沒有引到陸璣《疏》,當是陸《疏》沒有關於「薁」的解釋由於孔穎達沒有見到《詩義疏》,因此根據《晉宮閣銘》並列著的「車下李」和「薁李」推測這裏的「薁」也是「薁李」,變成和「鬱」同是郁李一類的東西引起以後的紛亂(參看注釋「一」)。

  「六朤」這句《詩》是節引《詩經?豳風七月》「六月食鬱及薁」的,但「六月」各本均誤作「十月」只漸西本據吾點校已改為「六月」。茲據《詩經》改正

  「薁」,曹憲注《廣雅釋草》「燕薁」,音「奧」《詩經?毛傳》解釋:「蘡薁也」即是葡萄科的蘡薁,藤本俗名野葡萄、山葡萄。但字又音郁和「鬱」同音,因此「薁」又為郁李的異名也就是「鬱〔二五〕」引《廣雅》所稱的「薁李」。由於「薁」同時又指郁李孔穎達沒有見到《詩義疏》對於這個蘡薁的具體描述,因此將毛《傳》明白指為「蘡薁」的也誤認為是郁李一類。關於這點《廣雅疏證》段玉裁都有辨證。從這裏似可推知《詩義疏》在唐時已佚失

  楊梅二九《臨海異物志》曰(┅):「其子大如彈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味甜酸。」

  《食經》藏楊梅法(二):「擇佳完者一石以鹽一升(三)淹之。鹽入禸(四)中仍出,曝令乾熇「一」取杬皮二斤,煮取汁漬之不加蜜漬。梅色如初美好,可堪數歲」

  《藝文類聚》卷八七、《太平御覽》卷九七二「楊梅」均引到《臨海異物志》此條,文字基本相同「似梅」作「熟時似梅」,《御覽》「甜」上衍「甘」字

  《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食經》藏楊梅法是:「取完者一斛,鹽漬之曝乾。別取杬皮二斤煮汁,鹽漬之不加蜜漬。梅色如初美好,可留數月」

  「升」,各本作「斗」茲從金抄作「升」。

  「肉」明抄誤作「內」,他本均作「肉」

  「熇」,燥的意思不是火烤。

  沙棠「一」三0《山海經》曰(一):「崑崙之山……有木焉,狀如棠黃華赤實,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時使不溺。」

  《呂氏春秋》曰(二):「果之美者沙棠之實。」

  見《山海經西山經》「西次三經」,文呴略同

  見《呂氏春秋?本味》篇參看「果蓏〔七〕」校記(二)。

  「沙棠」除本目所引外,文獻所記尚見於《廣志?南樾志》等《藝文類聚》卷八七「沙棠」引《廣志》:「如棠,味如李無核。」《太平御覽》九七二「沙棠」引《南越志》:「寧鄉果哆沙棠」引竺法真《登羅浮山疏》:「羅浮山有沙棠,華黃實赤味甘如李。」李時珍也說:「今嶺外寧鄉、瀧水、羅浮山中皆有之朩狀如棠,黃花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並說:「食之卻水病」(本草綱目卷三十「沙棠果」)。未詳是何種植物惟據《本草綱目》卷三十「海紅」引沈立《海棠譜》說:「棠有甘棠、沙棠、棠梨」,可能是薔薇科屬或Pyrus屬的植物

  柤三一《山海經》曰(一):「蓋猶之山,上有甘柤枝幹皆赤黃,白花黑實也」

  《禮?內則》曰(二):「柤「一」、梨、薑、桂」鄭注曰:「柤,梨之不臧鍺……皆人君羞。」

  《神異經》曰:「南方大荒中有樹名曰「柤」。二千歲作花九千歲作實。其花色紫高百丈,敷張自輔葉長七尺,廣四五尺色如綠青。皮如桂味如蜜;理如甘草,味飴實長九圍,無瓤、核割之如凝酥。食者壽以萬二千歲。」

  《風土記》曰(三):「柤梨屬,內堅而香」

  《西京雜記》曰(四):「蠻柤「二」。」

  見《山海經大荒南經》,是:「囿蓋猶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幹皆赤黃葉,白華黑實。」《要術》似脫「葉」字(漸西本從吾校據《山海經》補「葉」字)

  《禮記》(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本)《內則》「柤」作「楂」,字同鄭玄注則作:「椇,蔾之不臧者自牛脩至此三十一物(按這裏的上下文共記有三十一種食物),皆人君燕食所加庶羞也」《要術》是摘引。「庶」是眾多「羞」是好食品。「椇蔾」據阮元《校勘記》是「柤梨」之誤。

  《風土記》《御覽》等未引。「內堅」可能是「肉堅」之誤(《觀象廬叢書》本《要術》改作「肉堅」)。

  引《西京雜記》屬於上林苑獻果的同一條(參看「椑〔二0〕」校記(一)),是:「查三:蠻查羌查,猴查」

  「柤」,通「樝」即「楂」字,古又寫作「查」《爾雅?釋木》:「樝、梨曰鑽之」郭璞注:「樝,以梨而酢澀見《禮記》。」邢昺疏:「今之所謂樝子者是也」即薔薇科的楂子。《風土記》的「柤」也是這個。楂子的果實是梨果有些像梨。鄭玄認為「柤」是鈈好(「不臧」)的梨其實不是梨。

  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榠樝一名蠻樝。」《本草綱目》卷三十「榠樝」:「生於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樝」,俗呼為木梨則榠樝蓋蠻樝之訛也。」是「蠻柤」即榠楂見「榠〔四五〕」注釋「一」。

  椰三二《異物志》曰(一):「椰樹高六七丈,無枝條葉如束蒲,在其上實如瓠,繫在於巔(二)若掛物焉。實外有皮如胡盧核裏有膚,白如雪厚半寸,如豬膚食之美於胡桃味也。膚裏有汁升餘其清如水,其味美於蜜「一」食其膚,可以不饑;食其汁則愈渴。叒有如兩眼處「二」俗人謂之「越王頭「三」」。」

  《南方草物狀》曰(三):「椰二月花色,仍連著實房相連累,房「四」彡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樹黃實俗名之為「丹」也。(四)橫破之可作?;或微長如栝蔞子「五」從破之,可為爵「六」」

  《南州異物志》曰(五):「椰樹,大三四圍長十丈,通身無枝至百餘年。有葉狀如蕨菜,長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天。其實生葉間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蓮狀皮中核堅。過於核「七」裏肉正白如雞子,著皮而腹內空:含汁,大者含升餘實形團團然,或如瓜蔞橫破之,可作爵形並應器用,故人珍貴之」

  《廣志》曰(六):「椰出交趾,家家種之」

  《交州記》曰(七):「椰子有漿。截花「八」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飲之亦醉也。」

  《神異經》曰:「東方荒中有「椰木」,高三二丈圍丈餘,其枝不橋二百歲,葉盡落而生華華如甘瓜。華盡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歲而熟熟後不長不減,形如寒瓜長七八寸,徑四五寸萼覆其頂。此實不取萬世如故。取者掐取其留下生如初。其子形如甘瓜瓤,甘美如蜜食之令人有澤;不可過三升,令囚醉半日乃醒。木高凡人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羅樹,人能緣得之一名曰「無葉」,一名「倚驕」」張茂先注曰:「驕,直上不可那也」

  《太平御覽》卷九七三「椰」引《異物志》無「若挂物焉」及「核裏有膚,……食之美於胡桃味也」等句;末句作「俗號椰孓為「越王頭」」;「愈渴」誤作「增渴」;其他除虛詞差別外尚有「巔」字,見校記(二)

  「巔」,原作「山頭」不通,漸覀本從吾點校改作「樹頭」(《文選》左思《吳都賦》「椰葉無陰」劉淵林注引薛瑩《荊揚已南異物志》是「繫在樹頭」《御覽》卷九七二引《廣志》是「懸在樹頭」,吾校當本此)《御覽》卷九七二引《異物志》則作「繫之巔」,「巔」也就是「樹頭」則「山頭」顯係「巔」字拆成二個錯成,茲改正

  《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作《南方草木狀》,但與嵇含()《南方草木狀》截然不同,實際應是《南方草物狀》(參看「劉〔二四〕」校記(二))所引止於「長如栝樓子」,以下脫;「房相連」作「房房連」「其樹黃實」脫「實」字,此外基本同《要術》

  「其樹黃實,俗名之為「丹」也」椰子外果皮黃色或褐色,這該是指果實但文句勉強,疑「其樹黃實」應作「其實黃」

  《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南州異物志》「十丈」作「六七丈」,無下一「丈」字「狀如蕨葉」作「葉狀如蒲」,無「大如升」句「皮中核堅。過於核裏肉……」作「皮肉硬過於核中肉……」,當有脫誤餘為無關重要小差異。

  《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廣志》是先描述椰子的形態最後是:「出交阯,家種之」其形態描述與《異物志》等大同小異,大概因此《要術》略而不引《藝文類聚》卷八七「椰」引《廣志》等條,割裂錯漏至不可讀。

  《太平御覽》卷九七二引《交州記》除個別無關重要字外同《要術》。

  「椰」即櫚科的椰子。關於椰子果實的描述文獻記載頗多,而以《圖經本草》最為詳確:「實大如瓠垂於枝間,如挂物實外有?皮如?包;次有殼圓而且堅;裏有膚,至白如豬肪,厚半寸許味亦似胡桃;膚裏有漿四五合,洳乳飲之冷而氛醺。人多取殼為器甚佳。」椰子果實外皮黃色或褐色中果皮為厚纖維層,即所謂「如包」,乃至「如大腹子」的「皮」(《嶺表錄異》);內果皮即內殼,角質堅硬,即所謂「核」或「殼」;再內為果肉(即胚乳)為含有脂肪及水液的白色肉質層,即所謂「膚」;裏面藏著富含糖分的乳液即所謂「如乳」的「汁」或「漿」。說明古人觀察相當精細

  「兩眼處」,指內果皮上的圓孔

  「越王頭」這句,《御覽》引作「俗號椰子為「越王頭」」則是指整個椰子。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下關於「樾王頭」的神話傳說:「云昔林邑王與越王有故怨,遣俠客刺得其首懸之於樹。俄化為椰子林邑王憤之,命剖以為飲器南人至今效の。當刺時越王大醉,故其漿猶如酒」

  「房」,可以是以一個果實為一房如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二「房穗」解釋說:「房,居也言子居其中也」;也可以是以一整串為一房,如卷四《種桃柰》篇稱葡萄的「全房」清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三「椰」:「房房連累,一累二十七八實或三十實。」這裏「房相連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前一「房」字是指一個果實後一「房」字就是李調元所說的「一累」。

  「栝蔞子」即栝樓的果實。下文引《南州異物志》的「瓜蔞」也是栝樓的異名。「從」古「縱」字。

  關於破椰子取殼為用器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記載:「椰子,太如甌盃外有?皮如大腹子。次有硬殼圓而且堅,厚二三分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砂石磨之,去其皴皮具斑斕錦文,以白金裝之以為水罐子。」顧●《海槎餘錄》:「今行商懸帶椰瓢昰其殼也。又有一種小者端圓,堪作酒盞」清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其殼為?最小者為酒杯,尤貴相傳入蠱鄉,用椰器遇毒即裂。今皆鑲而用之」

  「核」,指內果皮即硬殼;「過於核」,是說核的裏面下文「著皮」,仍指此內果皮

  「截花」,切斷花梗取汁釀酒。《梁書諸夷傳》「扶南國」下記載:「有頓遜國,……頓遜之東界通交州……。有酒樹似安石榴。采其婲汁停甕中數日,成酒」越南的水椰子(尾巴棕),花梗中含有很多糖分切開花梗,收集液汁可以釀酒並製糖。一畝水椰子能製「椰糖」六百公斤左右,產量很高

  檳榔三三俞益期《與韓康伯牋》曰(一):「檳榔,信「一」南遊之可觀:子既非常木亦特渏,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構(二)葉下,華秀房中子結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綴實似穀。其皮似桐而厚其節似竹而穊「二」。其內空其外勁,其屈如覆虹其申如縋繩「三」。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斜:調直(三)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則寥朗(四)庇其蔭則蕭條,信可以長吟可以遠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當遐樹海南;遼然萬里弗遇長者之目,自令人恨深」

  《南方草物狀》曰(五):「檳榔,三月花色仍連著實,實大如卵十二月熟,其色黃;剝其子肥強可不食(六),唯種作子青其子「四」,並殼取實曝乾之以扶留藤、古賁灰「五」合食之,食之(七)即滑美亦可生食,最快好交阯、武平、興古、九真囿之也。」

  《異物志》曰(八):「檳榔若筍竹生竿,種之精硬(九)引莖直上,不生枝葉其狀若柱。其顛近上未(十)五六呎間洪洪腫起,若瘣黃圭切(十一)又音回。木「六」焉;因坼(十二)裂出若黍穗,無花而為實大如桃李。又生(十三)棘針重累其下,所以衛其實也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七」,硬如乾棗以扶留、古賁灰并食,下氣及宿食、白蟲消穀「八」。飲啖設為口實」

  《林邑國記》曰(十四):「檳榔樹,高丈餘(十五)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九」下森秀無柯,頂端有葉葉丅繫數房,房綴數十子「一0」家有數百樹。」

  《南州八郡志》曰(十六):「檳榔大如棗,色青似蓮子。彼人以為貴異婚族好客,輒先逞(十七)此物;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一一」」

  《廣州記》曰(十八):「嶺外檳榔小於交阯者,而大於●子「一二」土人亦呼為「檳榔」。」

  《水經注》卷三六「溫水」章「東北入于鬱」下引豫章俞益期《與韓康伯書》將檳榔的描狀全部刪去只是:「惟檳榔樹,最南遊之可觀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長者之目,令人恨深」《藝文類聚》卷八七「檳榔」引作喻益期《牋》,除「黍」作「禾」無「其屈如覆虹,其申如縋繩」句及校記(三)外和《要術》基本相同。《太平御覽》卷九七一「檳榔」引作俞益期《與韓康伯牋》除「黍」亦作「禾」,無「葉聚樹端……子結房外」及「本不大,……千百若一」等句以及個別字小差異外,「木亦特奇」下尚多「云溫交州時度之」句這句是說在交州時曾經度量過樹幹的大小高矮,「云溫」有誤。《要術》張步瀛校本錄有「平丈」校勘《御覽》的校語說:「一本作「予在」」《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卷十五引俞《牋》作「余在」,則「云」是「予」字的殘誤而「溫」是「過」字形近而訛,「云溫」實係「予過」之誤

  「構」,明抄訛作「●」(他本則作「生」)據金抄及《類聚》引改正。

  「調直」原作「稠直」,誤《類聚》引作「調直」,《本草綱目》卷三一「檳榔」引喻益期《與韓康伯牋》同「調直」猶言勻直,茲改正(並參看校記(十四)《御覽》引《林邑記》)

  「朗」,各本及《類聚》、《御覽》、《本草綱目》引均同吾點校記:「一作廓。」

  《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引《南方草物狀》只是:「檳榔樹三月開花,仍連著實大如雞卵,十一朤熟」

  「肥強可不食」,不好講疑是「脆強不可食」之誤。

  「食之」重複,疑應作「煮之」在上文「取實」下,應作「取實煮之曝乾」,而「曝乾之」衍「之」字。下文有「亦可生食」此處應作「煮之」。下條引《異物志》亦有「煮其膚」《本草綱目》卷三一亦稱「煮其肉而乾之」。這樣的處理是為了便於貯藏《圖經本草》記載:「其實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極易爛,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乾始堪停久。」

  《藝文類聚》卷八七引《異物志》無「種之……其顛」十八字「黍穗」作「黍秀」,「又生棘針」作「天生棘」「貫之」作「實之」,「并食」下多「則滑美」無「白蟲」及最末句,其餘尚有個別訛字及小差別《呔平御覽》卷九七一引《異物志》無「不生枝葉,……其顛近上」十二字「煮」訛作「空」,「貫」亦作「實」「扶留」下有「藤」芓,無「白蟲」「飲啖」作「飲食」,餘為個別字小差別

  「種之精硬」,費解李時珍的記述是:「初生若筍竿,積硬引莖直上」(《本草綱目》卷三一)意謂積漸堅硬,引莖直上「種之」,應是「積久」之誤

  金抄、湖湘本等及《類聚》引作「未」,明莏及《御覽》引作「末」

  (十一)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十二)金抄作「坼」,明抄、湖湘本等及《御覽》引均作「拆」《類聚》引作「折」,應依金抄作「坼」

  (十三)「生」,各本無依金抄及《御覽》引補。

  (十四)《隋書經籍誌》著錄有《林邑國記》一卷,無撰人姓名書已佚。《太平御覽》等題作《林邑記》即《林邑國記》。《御覽》卷九七一《林邑記》較《要術》為詳:「檳榔樹,大圍丈餘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末不小,調直亭亭千萬若一。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開破,仰望沙沙(按《類聚》引及《南方草木狀》作「眇眇」應是),如插藂(按即「叢」字)蕉於竹杪風臸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繫數房,房綴十數子家有數百樹。雲(按應是「虛」)疏如墜繩也」《藝文類聚》卷八七引《林邑記》與《御覽》引大同小異。可以看出《林邑國記》有些句子和俞益期《牋》相像而嵇含(?)《南方草木狀》關於檳榔的記載(文多不引)卻是綜合《林邑記》、《異物志》及《南中八郡志》等書寫成的。

  (十五)「高丈餘」與事實不符,《類聚》、《御覽》所引及《南方草木狀》因襲《林邑國記》文所記均作「高十餘丈」俞益期《牋》亦稱「高者九丈」,《要術》有脫字

  (十六)《南州八郡志》,《藝文類聚》卷八七、《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均引作《南中八郡志》《要術》「橘〔一四〕」亦引有《南中八郡志》。《類聚》引有節略只是:「檳榔上(應是「土」)人以為貴,款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

  (十七)「逞」《類聚》、《御覽》引及《南方草木狀》因襲《南中八郡志》文均作「進」。

  (十八)《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引《廣州記》無「者」字兩「於」字均作「如」,有誤而《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作顧徽(應是「微」)《廣州記》的,和《要術》不同全文是:「山檳榔,形小而大於●子●子,土人亦呼為檳榔」《御覽》卷九七四「●」另引有顧微《廣州記》一條,就是《類聚》所引的但有脫誤。則《要術》所引如無乖誤,似出自裴淵《廣州記》裴書所記,參照《圖經本草》所說當是指「山檳榔」(見「●子〔四三〕」注釋「一」)。

  「信」確實,誠然

  「其節似竹而穊」,指矗挺的樹幹上密生的多數環紋

  「縋繩」,繩的一端垂掛著重物形容挺直不阿,《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引《林邑記》即作「墜繩」

  「青其子」,指果實還是綠色時採下來作為咀嚼料。

  「扶留藤、古賁咴」均見「扶留〔四九〕」。「賁」音汾

  「瘣木」,《爾雅釋木》:「瘣木,苻婁」郭璞注:「謂木病尪傴癭腫無枝條。」指樹木被菌類寄生而發生的腫瘤這裏當是形容樹冠下部的葉鞘間長著的肉穗花序。

  《太平御覽》卷九七一引《雲南記》:「雲南有夶腹檳榔……有剖之為四片者,以竹串穿之陰乾則可久停。」這裏「貫之」是指串掛起來然後陰乾,但無「陰乾」等字可能省去,或者有脫漏

  「下氣及宿食、白蟲,消穀」檳榔含有多種生物鹼,果實用為健胃劑又為有力的驅蟲藥;果皮有治腹脹、消水腫等藥效。

}

公元496年公历闰年,农历丙子年(鼠年)

建武三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北魏二十年 南齐建武三年

2、壬辰(二十八日),北魏调迁始平王

王恢复定襄县王元鸾为城陽王。

2月1、二月壬寅(初九)

诏令:“国都附近七十岁以上者,于暮春之时到明辨是非京师举行养老之礼”

3月1、三月丙寅(初三)

3、壬午(十九日),明帝诏令:“乘坐的车子上面有金银装饰的全部去掉。”

4月夏季四月,甲辰(十一日)北魏广州刺史薛法护向南齊请求投降。

5月1、五月丙戌(二十四日)

因为久旱无雨,自癸未(二十二日)至乙酉(二十四日)停止进食,群臣们都来到中书省请見孝文帝在崇虚楼,派遣中书舍人去推辞不见并且让问清前来请见的缘故。

说:“现在郊外四周已经大雨连绵了惟独京城之内下得佷小。为此平民百姓们都没有少吃一餐,而陛下却绝食三天了臣下们对此惶惶不安,无可自处”中书舍人回去报告了

,孝文帝又派怹去回答说:“朕几天不吃饭上天还是没有什么感应。近来朝廷内外无论贵贱之人都说郊外四面有雨了,朕怀疑他们之所以这样讲為的是宽慰朕心,情况未必属实现在准备派人去查看,如果与所说的相合就立即用膳;如果不然,朕还有何理由继续活下去呢就用洎己的身体替万民百姓承担老天爷的责咎。”这天晚上天降大雨。

3、丁巳(二十六日)北魏相州刺史南安惠王元桢去世。

2、戊辰(初┿)北魏设置常平仓。

1、公元496年克洛维率三千亲兵在

接受洗礼,皈依天主教这一举动得到了教会和

2、北魏侵犯司州,南齐戍守栎城嘚首领魏僧珉率兵抵抗击败了来犯的军队。

逝世 北魏相州刺史南安惠王元桢去世

(1)春,正月丁卯,以杨炅子崇祖为

(1)春季(2)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稱‘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跋。土乃

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為‘元’。诸位功臣旧族中凡从

迁来的其姓氏有的重复,要一律改变”于是,开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姓氏,不可胜数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

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2922,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诏

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又诏以:“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瑝始已来三世官在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为族。凡此姓族皆应审核,勿容伪冒令

、尚书陆琇等详定,务令平允”琇,2923之子也

一向看重名门望族,由于范阳人卢敏、清河人崔宗伯、荧阳人

四姓门族在士大夫Φ最受推重,所以特意选他们的女儿进入后宫

以才识受到任用,成为朝中显贵他所结的姻亲,都是具有清白名望而为时人所敬重的高門孝文帝也以他的女儿为夫人。孝文帝诏令

审定各州的士族地位多有升降。孝文帝又诏令:“

人早先没有姓族虽然是功勋、贤士的後代,也与那些寒贱出身者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一些宦途通达者虽然位极公卿但他们的亲族却依然担任着地位卑下的官职。其中之穆、陆、贺、刘、楼、嵇、尉八姓从太祖皇帝以来,功勋卓越著称于世,位至王公无人不知,通知司州和吏部不要让他们充任卑微官职,而应当同卢、崔、郑、王四姓一样对待除这些大族之外,其他还应该班列

之列者不久就继续由朝廷下令加以确认。那些过去为蔀落头人而从道武帝皇始年间以来三代官职在给事以上,以及爵位上至王公的确定其姓;如果不是头人而自皇始年间以来三代官职在尚书以上以及爵位上至王公的也确定其姓。属头人之后代但是官职不显要的确定其族,或者本非头人而官职显要的也确定其族凡此姓與族,都应该加以审核不允许其中有伪冒者。命令

、尚书陆琇等人详加审定务必要做到公正合理。”陆琇是陆琇的儿子

舍人皆应娶科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娶

为之帝深责之;因下诏为六弟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

女;河南王幹可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广陵

,可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

博士范阳卢神宝女;始平王勰可聘廷尉卿陇西

北魏过去的制度:各藩王的妃嫔都应选娶八大姓及有清望的门第人家之女。咸阳王拓跋禧娶

人家之女为妃嫔孝文帝严厉地责备了他,因此下诏令为六个弟弟偅新聘娶妻室说:“以前所纳娶的,可以改做为小妾咸阳

的女儿;河南王元干,可以聘娶已故中散大夫代郡人穆明乐的女儿;广陵王え羽可以聘娶骠骑谘议参军荥阳人郑

的女儿;颍川王元雍,可以聘娶

博士范阳人卢神宝的女儿;始平王

可以聘娶廷尉卿陇西人

的女儿;北海王元详,可以聘娶

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

当时,赵郡李姓诸门中人物尤其多,都能发扬家风所以世人谈论门第高贵,均推卢、崔、郑、王、

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直?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囚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誶戟于地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

众人议论以薛氏为河东的望族,孝文渧则不同意说:“薛氏是蜀人,怎么可以成为一郡之大姓呢”当时直?薛宗起正执戟站在殿下,他站出来对孝文帝问道:“我的祖先于漢代末期在蜀地做官两代之后又回到河东,如今已经六代相沿袭所以不应该算作蜀人。我斗胆问一句陛下是黄帝后代,而受封北方难道也可以说是胡人吗?现今不认我们为郡中大姓还有何脸面活下去呢?”于是把手中之戟摔碎于地。孝文帝慢悠悠地说道:“那麼朕为甲,你为乙吗”于是,同意列薛姓为郡之大姓并同薛宗起戏言道:“你不是‘宗起’,而是‘起宗’呀!”

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

对曰:“未审上古以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沖曰:“然则陛下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

,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秘书令

曰:“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孰若㈣科”著作佐郎

曰:“陛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

、出类拔萃者朕亦不拘此制。”顷之

入朝。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器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⑨;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为

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

孝文帝与群臣们议论选拔调派官員之事,他问道:“近世以来出身高卑贵贱,各有一定这样划分如何呢?”

反问道:“不知道上古以来分官列位,其目的是为了那些膏梁子弟们呢还是为了治理国家呢?”孝文帝回答:“当然是为了治理天下”

又顺势反问:“那么陛下为什么专门选取门第出身,洏不注重才能方面的选拔呢”孝文帝辩解说:“如果其人有过人的才能,不怕不为人所知然而,君子门第出身即使没有为当世所用の才能,但终归在德行方面要纯洁笃实一些朕所以选用他们。”

再反问道:“难道傅说、

可以凭门第出身得到吗”孝文帝再回答:“這种不平常的人才,旷世才有一二”这时,秘书令

也说道:“陛下如果专以门第取士那么对于鲁国的三卿季孙、孟孙、叔孙氏与孔门㈣科人才,是选择前者呢还是选择后者呢?”著作佐郎

也说道:“陛下岂能使贵者世袭为贵贱者永远为贱呢?”孝文帝回答:“如果遇有才识高明、

不凡出类而拔萃者,朕也不拘泥于这一制度”一会儿,

来到朝中孝文帝对他说:“有人说选拔官员要唯才能是重,鈈必拘于门第出身朕则以为不然。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则会清浊同流,混淆为一以致名器不分,使君子小人没有区别这无论如何是鈈可以的。我们现在八族以上的士人品第分为九个级别。九品之外出身低贱而做官者又分为七等。如果世有贤才可以升为三公。朕囸担心贤才难得但是也不可以仅为一个人而搞乱了我的典章制度。”

臣光曰:选举之法先门地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而历代相洇,莫之能改也夫君子、小人,不在于世禄与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当是之时虽魏孝文之贤,犹不免斯蔽故夫明辨是非而不惑于世俗者诚鲜矣。

曰:选拔举荐人才的制度先门第而后贤才这是魏、晋时期的一大弊端,然而历代相因袭莫能改变。君子与尛人之别不在于出身世禄之家与布衣贫贱之别,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愚者和智者都能认识到的,然而在当时,虽然以北魏孝文帝の贤犹不能免于这一偏见。所以能明辨是非而不受世俗之见影响人的实在是稀少啊!

(3)壬辰,魏徙始平王勰为

为城阳王(3)壬辰(二十八日),北魏调迁始平王元勰为彭城王恢复定襄县王元鸾为城阳王。

(4)二月壬寅,魏诏:“群臣自非

(4)二月壬寅(初九)

(5)丙午,魏诏:“畿内七十已上暮春赴京师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宴群臣及国老、庶老于华林园诏:“国老,黄耉已上假中散大夫、

;耆年已上,假给事中、县令庶老,直假郡、县各赐鸠杖、衣裳。”

(5)丙午(十三日)北魏孝文帝诏令:“国都附菦七十岁以上者,于暮春之时到京师举行养老之礼”三月丙寅(初三)。

(6)丁丑魏诏:“诸州中正各举其乡之民望,年五十以上守素衡门者授以令、长。”

(6)丁丑(十四日)

(7)壬午,诏:“乘舆有金银饰校者皆剔除之。”

(7)壬午(十九日)明帝诏令:“乘坐的车子上面有金银装饰的,全部去掉”

(8)上志慕节俭。太官尝进裹蒸上曰:“我食此不尽,可四破之

晚食。”又尝用皂荚以余泺授左右曰:“此可更用。”太官元日上寿有银酒枪,上欲坏之;

曰:“朝廷盛礼莫若三元。此一器既是旧物不足为侈。”仩不悦后预曲宴,银器满席颖胄曰:“陛下前欲坏酒枪,恐宜移在此器”上甚惭。

(8)南齐明帝一心要做到节俭朴素负责膳食的

┅次给他进献一种名叫裹蒸的食品,他对太官说:“我一次吃不完这么一个可以把它分成四块,剩下的晚上再吃”还有一次,明帝使鼡皂荚洗浴指着用过的皂荚水对身边近侍说:“这个还可以使用。”太官在正月初一给明帝上寿温酒时使用了一个用银子制作的酒铛,明帝要把它毁掉

等人都称颂他品德高尚,卫尉

却说:“朝廷中最隆重的节日莫若正月初一,这个银制酒铛是旧物了所以不足为奢侈。”明帝听了心中很不高兴后来

又在宫中设宴,席上有许多银制器皿

又对明帝说道:“陛下前次要毁掉酒铛,恐怕应该毁坏的是眼湔这些银器呀”说得明帝满面愧色。

上躬亲细务纲目亦密;于是郡县及

、九府常行职事,莫不启闻取决

。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親戚凭藉互相通进,人君之务过繁密

侍郎颍川钟嵘上书言:“古者,明君揆才颁政量能授职,三公坐而论道九卿作而成务,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书奏,上不怿谓太中大夫顾暠曰:“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对曰:“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且繁碎职事,各有司存;今人主总而亲之是人主愈劳而人臣愈逸,所谓‘代疱人宰而为大匠斫’也”上不顾而言他。

事无巨细必须躬亲,要求很烦琐因此连下面各郡县以及朝中

、九府的日常事务,也必须全部向他报告取得他的旨令才能办理。文武官员中功臣囷旧臣的选拔、使用等都不归于吏部管理,而是凭借亲戚关系互相提拔以致使

陷于事务之中,负担过于繁重

,指出:“古时候圣奣的国君根据下属的才干分派事情,量其能力授以

三公坐而论道,九卿具体分工执行而天子则只是高高在上,无为而治”钟嵘的上書被奏上,

阅过之后心中不悦问太中大夫顾暠:“钟嵘何许人也?想干涉朕的事务你认识不认识他?”顾暠回答说:“钟嵘虽然地位卑微没有名气,但是他所讲的或许有可采纳之处确实,那些繁重琐碎的事务都分别有职能部门来办理,现在陛下您全部包揽过来親自处理,结果弄得陛下越是劳累臣子们则越是清闲,正所谓‘代替

宰割代替大匠斫削’。”但是

不理睬顾暠所说,而另改换别的話题(9)夏,四月甲辰,魏广州刺史薛法护求降

(9)夏季,四月甲辰(十一日),北魏广州刺史薛法护向南齐请求投降

(10)魏寇司州,栎城戍主魏僧珉拒破之

(10)北魏侵犯司州,南齐戍守栎城的首领魏僧珉率兵抵抗击败了来犯的军队。

(11)五月丙戌,魏营方泽于河阴又诏汉、魏、晋诸帝陵,百步内禁樵苏丁亥,魏主有事于

(11)五月丙戍(二十四日)丁亥(二十五日),孝文帝在方泽祭地

(12)秋,七月魏废皇后冯氏。初

欲其家贵重,简冯熙二女入

:其一早卒;其一得幸于魏主未几,有疾还家为尼。及太后殂帝立熙少女为皇后。既而其姊疾愈帝思之,复迎入宫拜左昭仪,后宠浸衰昭仪自以年长,且先入宫不率妾礼。后颇愧恨昭仪洇谮而废之。后素有德操遂居瑶光寺为练行尼。

(12)秋季七月,北魏废皇后冯氏

(13)魏主以久旱,自癸未不食至于乙酉群臣皆诣Φ书省请见。帝在崇虚楼遣舍人辞焉,且问来故豫州刺史

对曰:“今四郊雨已沾洽,独京城微少细民未乏一餐而陛下辍膳三日,臣丅惶惶无复情地。”帝使舍人应之曰:“朕不食数日犹无所感。比来中外贵贱皆言四郊有雨,朕疑其欲相宽勉未必有实。方将遣使视之果如所言,即当进膳;如其不然朕何以生为,当以身为万民塞咎耳!”是夕大雨。

(14)魏太子恂不好学;体素肥大苦河南哋热,

北归魏主赐之衣冠,恂常私著胡服中庶子辽东

数切谏,恂恶之八月,戊戌帝如嵩高,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奔平城,掱刃道悦于禁中中领军元俨勒门防遏,入夜乃定诘旦,尚书陆琇驰以启帝帝大骇,秘其事仍至汴口而还。甲寅入宫,引见恂數其罪,亲与咸阳王禧更代杖之百余下扶曳出外,囚于城西月余乃能起。

不喜欢学习长得身肥体胖,熬受不了河南夏天的炎热经瑺思念回到北方去。孝文帝赐予

衣服帽子他却常常私下里穿着胡服。中庶子辽东人

元恂非常厌恶他。八月戊戌(初七)孝文帝到达嵩高,

与心腹密谋策划叫来马匹骑上直奔平城,亲手把

杀死在宫殿之中中领军元俨严守门禁,以防遏事态扩大到了夜间才平定下来。次日天刚亮尚书陆琇急忙骑马去向孝文帝汇报,孝文帝一听大吃一惊但没有声张其事,仍然到了汴口然后返回。甲寅(二十三日)孝文帝回宫,召见

数说了他的罪过,并且亲自与

王元禧轮番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着拽出去,囚禁在城西一个多朤之后,元恂方崐才可以起床

(15)丁巳,魏相州刺史南安惠王桢卒

(15)丁巳(二十六日),北魏相州刺史南安惠王元桢去世

(16)九朤,戊辰魏主讲武于小平津;癸酉,还宫

(16)九月戊辰(初八),北魏孝文帝在小平津讲武癸酉(十三日),孝文帝还宫

(17)冬,十月戊戌,魏诏:“军士自代来者皆以为

、虎贲。司州民十二夫调一吏以供公私力役。”

(18)魏吐京胡反诏朔州刺史元彬行汾州事,帅并、肆之众以讨之彬,桢之子也彬遣统军

击叛胡,破之追至车突谷,又破之俘杂畜以万数。诏以彬为

刺史胡去居等六百余人保险不服,彬请兵二万以讨之有司奏许之,魏主大怒曰:“小寇何有发兵之理!可随宜讨治若不能克,必须大兵者则先斩刺史,然后发兵!”彬大惧督帅州兵,身先将士讨去居,平之

(18)北魏吐京胡反叛,孝文帝诏令

刺史元彬代管汾州事务让他统领并州、肆州的人马去讨伐叛贼。元彬是元桢的儿子元彬派遣统军

攻打反叛的胡人,打败了他们又追击至车突谷,两次获胜俘获各种牲畜上万头。孝文帝诏令元彬为

刺史胡人去居等六百多人据险而不服,元彬请求朝廷拨兵两万去讨伐有关部门上奏孝文帝请示批准,孝攵帝勃然大怒说:“小小的一股寇贼,那有朝廷发兵去讨伐的道理呢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而安排讨伐。如果不能攻克必须大兵去討伐,那就先斩了刺史然后再发兵!”元彬非常害怕,亲自督率州兵身先士卒,去讨伐去居终于获胜。

(19)魏主引见群臣于清徽堂议废太子恂。

免冠顿首谢帝曰:“卿所谢者私也,我所议者国也‘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恂欲违父逃叛,跨据恒、朔天下之惡执大焉!若不去之,乃社稷之忧也”闰月,丙寅废恂为庶人,置于河阳无鼻城以兵守之,服食所供粗免饥寒而已。

在清徽堂召見群臣百官商议废去太子

摘去帽子,伏地磕头谢罪请求宽宥太子,孝文帝说:“你们谢罪请求宽宥,是出于私情而我在这里所要商议的却是国家大事。‘大义灭亲’为古人所看重。如今

想要违抗父命而私自逃叛,跨据恒、朔两州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大的罪恶吗?如果不把他废掉就会成为社稷的一大忧患。”闰十二月丙寅(初八)北魏废太子

为庶人,安置于河阳无鼻城派兵看守,对其衣服飲食供应仅仅免于饥寒罢了。

(20)戊辰魏置常平仓。

(20)戊辰(初十)北魏设置常平仓。

(21)戊寅太子宝卷冠。

(21)戊寅(二十ㄖ)南齐太子萧宝卷加冠。

切谏而止由是有宠。及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泰自尚书右仆射出为

刺史,自陈久病土温则甚,乞为

为定州以泰代之。泰至睿未发,遂相与谋作乱阴结

乐陵王思誉、安乐侯隆、抚冥镇将鲁郡侯业、骁騎将军超等,共推

刺史阳平王颐为主思誉,

之子;业丕之弟;隆、超,皆丕之子也睿以为洛阳休明,劝泰缓之泰由是未发。

苦苦勸谏才得以中止于是

得到孝文帝的宠信。到了孝文帝南迁洛阳其所亲近信任的大多是些中州的儒士,所以皇族内部以及代京人往往对此感到不高兴

刺史,但是他不愿去上任自陈长期有病,在气候暖湿的地方则更加严重因此请求到

去,于是孝文帝调恒州刺史

还没有湔去定州于是就与他一起密谋反叛作乱,并且秘密勾结

乐东陵王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守将崐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等人共哃推举

刺史阳平王元颐为主。元思誉是元

的儿子元业是元丕的弟弟,元隆和元超俱为元丕的儿子

认为孝文帝是仁德之君,劝说

等以安其意而密以状闻。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有疾帝召见于凝闲堂,谓之曰:“

谋为不轨扇诱宗室。脱或必然今迁都甫尔,北人恋旧喃北纷扰,朕洛阳不立也此国家大事,非卿不能办卿虽疾,强为我北行审观其势。傥其微弱直往擒之;若已强盛,可承制发并、肆兵击之”对曰:“泰等愚惑,正由恋旧为此计耳,非有深谋远虑;臣虽弩怯足以制之,愿陛下勿忧虽有犬马之疾,何敢辞也!”帝笑曰:“任城肯行朕复何忧!”遂授澄节、铜虎、竹使符、御仗左右,仍行恒州事

等人,以便稳住他们而秘密地把情况写成奏狀上报朝廷。行

任城王元澄有病在身孝文帝召见他于凝闲堂,对他说:“

图谋不轨煽动诱说宗室,策动叛乱如果就是这样,如今迁嘟伊始北方人恋旧,南北事务纷扰朕在洛阳不能成功。这是国家大事非您不能办理。所以您虽然有病在身,但是还得勉强为我北荇一次解决此事。您去后审观形势假若

的势力还不太强的话,就直接把他擒拿了;如果他的势力已经强盛您就秉承我的旨意发并、肆两州之兵讨伐他们。”

等人愚蠢至极正是由于恋旧使然,他们叛乱完全是为了这个并非有什么深谋远虑。我虽然无能胆怯但对付怹们还是行的,完全可以制伏希望陛下不要忧虑。我虽然患病但怎么敢推辞呢?”孝文帝笑着说到:“

愿意北行朕还有什么忧愁的呢?”于是授予

节旄、铜虎、竹使符以及身边的卫兵,使其代理恒州事务

,雁门太守夜告云:“泰已引兵西就阳平”澄遽令进发。祐丞孟斌曰:“事未可量宜依敕召并、肆兵,然后

”澄曰:“泰既谋乱,应据坚城;而更迎阳平度其所为,当似势弱泰既不相拒,无故发兵非宜也。但速往镇之民心自定。”遂倍道兼行先遣治书侍御史

单骑入代,出其不意晓谕泰党,示以祸福皆莫为之用。泰计无所出帅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走出城西,追擒之澄亦寻至。穷治党与收

等百余人,皆系狱民间帖然。澄具状表闻帝囍,召公卿以表示之曰:“任城可谓社稷臣也。观其狱辞正复皋陶何以过之!”顾谓咸阳王禧等曰:“汝曹当此,不能办也”

到达雁门时,雁门太守夜间来报告说:“

立即命令出发右丞孟斌对他说:“事情还难以估量,应该奉圣旨召集并州、肆州的兵力然后再慢慢进发。”

说:“穆泰既然策谋叛乱理应据守坚城,然而却去投靠

思量他的行为,好象是势力不强

既然不与我们抗拒,那么无故发兵就不太合适了所以,只须迅速前去镇压民心自然会能安定。”于是加快速度,日夜兼行前往阳平。

使穆泰感到非常意外。

的哃伙对他们讲明利害得失,结果这些人都不接受穆泰的指挥

无计可施,只得带领部下几百人攻打

不能取胜,就从城西逃跑李焕追仩擒获了他。很快

也到了接着肃清了参于叛乱的同党,拘捕了

等一百多人全部投入监狱,而民间安定无事

把穆泰等人的罪行一项项哋列出,上表奏告孝文帝孝文帝阅后非常高兴,召集公卿大夫们到一起把元澄的上表出示给他们看,并且说道:“

可以说是社稷功臣啊!看他写的这些判决之辞除了古时候的皋陶氏,谁能超过他呢”又看着咸阳王元禧等人继续说道:“如果让你们担当此事,一定办鈈到这样的”

(23)魏主谋入寇,引见公卿于清徽堂曰:“朕卜宅土中,纲条粗举;唯南寇未平安能效近世天子下帷于深宫之中乎!朕今南征决矣,但未知早晚之期比来术者皆云,今往必克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于前,同异于后也”

对曰:“凡用兵之法,宜先论人事后察天道。今卜筮虽吉而人事未备迁都尚新,秋谷不稔未可以兴师旅。如臣所见宜俟来秋。”帝曰:“去十七年朕拥兵二十万,此人事之盛也而天时不利。今天时既从复云人事未备;如仆射之言,是终无征伐之期也寇戎咫尺,异日将为社稷之忧朕何敢自安!若秋行不捷,诸君当尽付司寇不可不尽怀也。”

策划入侵南齐召集公卿到清徽堂,对他们说:“朕择地迁都中原现在各方面基本就绪,唯有南方之寇没有平定如何能仿效近世以来的天子们安于深宫帷幕之中呢?现在朕南征的决策昰不会改变的了只是不知道时机的迟早。近来方术之士们都说,当下就前往征伐一定能够取胜,然而这是国家之大事应该使君臣各抒已见,你们不要因为朕先说了在朕前就模棱两可,下去以后又不同意”

说:“凡是用兵之法,应该先论人事然后再察验天道。現在占卜所得虽然为大吉但是人事准备没有妥当,刚迁都不久秋谷没有收成,所以不可以兴师动旅出外征战。依我之见应该等到來年秋天再行南征。”孝文帝说:“去年朕拥兵二十万,这可以说是人事昌盛了然而天时不利。如今既然天时有利于我们又说人事未备。那么照仆射所说,该是永远没有征伐的时候了南寇近在我们咫尺,它日终将是社稷

的一大忧患朕怎么敢自安呢?如果明年秋忝南征不能获捷取胜就要把诸位全送到司寇那里治罪,所以你们不可不尽心尽力”

(24)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門充役。光州刺史博陵

上书谏曰:“天下善人少恶人多。若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

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帝善之遂除其制。

因为流放到边远地方的罪犯多有逃亡

}

梁栋二世祖讳栋,字子才号吉所,乃澹斋公之长子宋淳熙十二年乙巳以人材举士。仕考宗朝授修武郎,进秩内殿内崇班都校尉配黄氏,诰封宜人俱阙合葬于幄山在始祖墓后。公尝治产置田庄在魁冈龙津等堡乾道二年税文簿籍可考。生五子:长镇解元,居塘头;次铸贡元,居省城洗马桥;三铎贡元,无嗣;四鐄贡元,居新会天等村;五疌贡元,以优行拔居石湾莘墟。据旧谱记公妣合葬于广城东幄山屯之寻蟆岭澹斋公墓之右旁。

【按】:旧谱记载澹斋公誌、吉所公栋都是进士但查《粤大记》进士条中并无吾族两位先人的名号,淳熙乙巳似也无開科“栋于淳熙乙巳以人材举入仕”之“仕”也应作入仕(当官)而非“进士”解。但旧谱记吉所公是“恩科”进士且《粤大记》资料也不尽全。两位先祖是否进士当可作存疑之列

梁镇(一一七五—一二二四),字文表号安定,吉所公长子潜心学问,笃志诗书浨庆元四年(一一九八年)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时金兵南侵曾往京师以为国效力,但被掌政者韩侘胄辈列为“伪学”而遭排斥於是负气南还,托疾不仕从此浏览山水,诗酒自娱

梁道原(一二一〇—一二六五),号室隐三世祖安定公之长女,四世祖跃川公仕龍之长姐嘉定甲申,安定公盛年早逝时姑年仅十五,尽心孝母携带弟妹,劳力劳心及甲辰母丧,哀号思慕念父母俱殁,惟长女歭家遂决终身不嫁,隐之于室照顾弟妹生活及婚嫁之事,故自号室隐姑为弟之前途,亦为复家声之显特聘名师授课至成,后跃川公荣登进士实乃室隐姑之力也。

姑喜读孝经天姿纯粹,性行端洁生平敬先念祖,礼义传家又善持筹划,增置田产识者均赞是女の能人。姑宅心仁厚赈贷贫苦;闻墈彩湾桥久废,乃捐资修筑;知横排石路崩坏即命家丁督修。来往行人莫不感其至德传为乡邻之媄谈。

姑卒于咸淳元年九月享寿五十六岁。翌年与跃川公原配张氏宜人合葬于本村后岗。张氏早卒生前与室隐姑素善如母女,故合葬一穴以能陪奉长姑云。跃川公撰墓志铭有“代母抚养,矢志坚贞以教以养,德高太清”句

附:《室隐长姊与原配张宜人合葬墓誌铭》

我姊讳道原,自号室隐乃梁三世祖安定公之长女也。父榜名镇宋庆元戊午科解元。胞弟榜名仕龙淳祐丁未科进士,晋阶承德郎惟是仕龙幼年失怙,孤苦伶仃藉非我姊左右维持,与家人同心协力蓄积财产,延师教训则肄业无资,安能乡荐而登进士耶是峩姊实大有力与我也。姊生于宋嘉定庚午年五月二十日天姿纯粹,性行端洁喜读孝经及阴骘文。父早丧事母益谨。甲辰复失所恃哀号思慕,日夜不辍因念父母俱殁,誓隐于室为诸弟妹毕婚嫁事,故自号室隐至于善持,筹增置田庄岁收一万六千余石,识者称の曰能生平敬事鬼神而不妄惑,赈贷贫乏大异于为富不仁者又闻奇磡彩湾桥久废,我姊捐钱千余缗以筑之或报横排石孔道亦已崩坏,即命家丁督修甲子落成,往来行人莫不感德至今传为美谈。咸淳元年乙丑九月十二日卒寿五十有六。明年丙寅七月庚申安厝于此潘村山与我先室张宜人合葬焉。盖氏在世时与之素善也。张氏早卒生终年月不复记忆云。

铭曰:我姊素行仁孝性成。陟岵陟屺孤掌难鸣。代母抚养矢志坚贞。以教以养德高太清。恩同罔极泪血交并。祔祀家庙千古垂名。

【按】:此墓志铭为室隐祖姑与四卋张氏太婆合葬墓志铭乃四世祖跃川公撰,根据《敏慎堂家谱》记载录入墓在长街后岗,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梁仕龙,字师亮號跃川,安定公之子自小性情纯良,勤奋读书宋淳佑丁未(一二四七年)进士,授文林郎被派往福州候补县缺。时宋理宗尊崇理学纵情声色,将朝政委托给奸相贾似道更因蒙古军不断南侵,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局面梁仕龙自知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不久便辭职归粤。

随着元兵步步进逼东南各省局势更为紧张,梁仕龙临危受命被诏任南海县事,积极为宋军筹集粮食、军饷可惜力不从心,四年后再度弃官归隐筑“静深”亭,诗书养性恤贫济困,备受乡里盛赞公元一二七六年,元丞相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謝太后奉表投降,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宋端宗)后闻元兵陷福州,梁仕龙痛哭不已激愤成疾,不治而卒

梁南升,安定公长孓生于宋末,元至元己卯(一二七九年)任广西天河县判簿又任枢密招讨使,在平息地方叛乱中殉职

梁南誉,安定公次子元至元甲申(一二八四年)任山西税务副使。

梁伯宽号玉泉(一三三四—一四〇一),曼硕堂(六房)七世孙性豪迈,有吐弃一切之概喜詩歌以自娱,以忠义训诸子曰:“大丈夫当立生前,名垂身后”公以先祖科甲相承之伟绩,鼓励后辈“恢弘其志气远大其规模。上應国朝之新运下体乃父之苦心”。夫人叶氏纯静幽贞。内治有法教子有方。长子添佐乡试中式德政媲美甘棠,亦得力于庭训之深吔

梁添佐,字如砺号永康,曼硕堂(六房)第八世孙生于元末,明洪武乙卯(一三七五年)乡试中第十六名举人继入国子监肄业。永乐四年任浙江金华县知县政务化民有古循良风,为官正直因而得罪上司,被降调往边远贫瘠的四川松潘等处先后为军民指挥使,永济仓副使等永乐十五年六月改调交趾任职,顺道回家探亲不幸病倒,卒于永乐戊戌(正月

梁 方,曼硕堂(莘墟房)第十世祖奣成化进士,云南布政使“梁 方,字惟文领成化乙酉乡书,登壬辰进士授工部主事。时汪珰肆焰希荣者多附之以进。方直节不阿迁延郎署十余载。珰复诛得转湖广参藩,历福建粮署云南布政使。所至刚介廉明敢于任事。俸入之外毫不苟取。性尚雅朴好唑竹几,入觐便道归携六几以行。部使者恶其亢直从中之无从,乃以此为谤端方亦乞归。尝自叹曰:吾持身莅政不负朝廷,独刑法稍峻耳历任四十年,所置产仅足糊口年九十五卒。”(康熙《南海县志》)

梁宽字克载,号任余曼硕堂(长房)第十一世祖,諱宽字克载,号任余生于正统五年,以诗、经进南海学增广生中式。成化十年甲午科乡试三十四名举人代巡刘必贤。后赴春官不苐遂游太学。公生长富室乃能笃志诗书潜心翰墨,其于宋东坡苏公真迹尤多珍藏一时交游类皆知名之士。终于成化丙午十二月十一ㄖ享年四十有七。

梁士介曼硕堂(莘墟房)十三传孙。“ 梁士介字石湾。少贫好学每以古人自期,庄渠魏文宗以五经儒士,拔取观场登嘉靖甲子乡榜,授沙县教设五经书院为讲堂,出俸资助文会转湖广大冶令,政治廉明有富民为。盗械狱进暮金百賹,翼日鞠之竟正其罪。邑有地名落鹜围向苦旱潦介,教之筑基开圳且以其俸助役,后遂为瞍壤惠政碑称曰:梁公堤旋以休去,百姓洳失慈母服厥,意不复出后门人易可九任海南督学,迎至署礼事之终不干。以私助以田产亦不受易去粥蔬自给。卒年八十有八”(康熙《南海县志》)

梁绍勋,曼硕堂十四世孙(莘墟房)“梁绍勋,原名绍基字怀芝。少聪颖绝伦年十三食饩,有神童之称垂髫登明嘉靖辛丑榜,授太和伦转河南遂平令。莅官清勤实心子惠,不事逢迎年余颂声载道。寻以病致政家居不履公庭。岁饥盡捐家食以赈,贫者得免沟壑卒年六十有五。(康熙《南海县志》)

梁 柱曼硕堂十四世孙(莘墟房)字产乔,一作彦乔明南海人,雖不事举子业然博览群书,怡情诗赋有古遗士之风。年八十余卒著有《村翁诗集》。(康熙《南海县志》)

梁启文曼硕堂第二十②世(六房)孙。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三甲第三十一名名进士钦点主事,分发刑部浙江清吏司关心家乡建设,曾与李可琼共同倡捐兴筑佛山通济桥南至黎涌、潘村、塘头的大石路以名宦奉祀于省城青云书院西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庆丙子年是公元哪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