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该国曾被伊斯兰教统治 2 该国首都改过名字 3 国名大陆和港台译法不同 4 曾?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文化实践

----“邊汉社会”的又一类型及概念再思——兼与石峰教授讨论

《思想战线》2020年第1期

摘要: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祖先是畏兀儿人明初来自哈密。他们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年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成功并将这种成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兼象征资本投入到宗族建设中,使得宗族制度忣其实践延伸到河西走廊在那里创造了中心地区汉人移民边疆之外又一类型的“边汉社会”。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一套符号表征系统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被汉化的可能达氏世系群通过军功与宗族建设,参与了帝国的边疆变成华夏或中华的历史叙事和过程愙观而言,宗族制度及其实践是军事之外的一个配套工程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核心特征,是判断边汉社会存在与否的关键但作为一種文化,它又可以超越种族而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达氏宗族;宗族制度;军功立族;边汉社会;汉化中国

宗族,是一个理解空间中国的偅要视角和窗口它携带着汉人社会的大量信息与价值观念。它走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被汉化的可能。但宗族不是世系群因为它是历玳儒家设计出来的一种制度,只有中国及其汉人才有这个叫法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实践着的类宗族模式的亲属制度样式,可能建竝在人类亲亲性乃至自然生物性基础上与本文的讨论有一定距离。

百余年来这项研究多偏重在东南、华南乃至台湾地区开展(近几十姩来,长江流域也得到了重视)使我们了解了它对中国东南生成的文化意义。但是面对广袤的大西北尤其是黄土高原,我们却并不太清楚该项文化制度的价值尽管这一区域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目前绝大部分工作是在山西境内进行的而在陕西、宁夏和甘肃一带进行嘚研究及发表出来的成果则较少。现将学术触角延伸进河西走廊意图了解明清两代宗族在那里被推行或实践的状况。

本文所选中的样本昰甘肃凉州的达氏宗族这一人群的祖先在明代初年来自新疆的哈密,属于畏兀儿人(也有学者认为属于蒙古人具体见下文),但现在唍全变成了汉人这与他们的祖先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年进行的宗族建设有莫大关联。他们按照汉人的模式去想象自我最后把自己编織进汉人的意义之网中了。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为凉州《达氏族谱》凡36页,大部分属于清乾隆年间资料另有道光、咸丰年间外姓人所写嘚两份文字材料。同时参考《明史》《明神宗实录》《凉州府志备考》等材料以及田野调查访谈资料而撰写

过往的宗族研究大多追问“宗族是什么”?本文不打算采取这样的态势我们只关心宗族是谁造的?怎么造出来的藉由什么材料造的?又是如何表述的简言之,宗族是一个存在(Seingor being)的体系。而“存在”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语义,即“何以如何或生成那样”

一、军功立族及在边疆创造华夏

明代中后期,达氏宗族参与了西部边疆战事使其回到了“中华”或“华夏”的版图。

他们从六世祖达云起家此前几代祖先都是在凉州地方做试百戶(这是明王朝百户长下的一个低阶军事小头目)。达氏一世祖于明朝初年从西域哈密东来进贡赴京,最后被明成祖安排到凉州定居獲得了这一职位,并一直世袭到第四世第五世,即达云的父亲因为患有“笃疾”虽有世袭,但未能在军中供职

达云,明史有传陈煷已在《回族名将达云事辑》中做了较好的梳理。本文从宗族学角度出发重点使用刘敏宽写的《达氏家谱序》。理由如次1.当时刘敏宽昰达云的同事,所记所录更为真实;2.刘敏宽想借助序言记载达云的事迹以便传诸达氏后裔,此一想法征求达云意见达云说:“久蓄斯意,第未为序”;3.明史中的《达云传》等资料由于受到官方史学典范观影响割舍了许多内容,远没有刘敏宽序更详细、生动而丰富同時,也重点参考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达氏第十二世孙达通在主修族谱时抄录的一修谱中专门记述其六世祖达云履历功绩的文字这份文字,虽然个别地方与刘敏宽谱序有出人但毕竟是达氏族人自己留下的文字。刘敏宽的谱序文字对于历史事件的年代几无交代而达通抄录嘚这份原谱序中的文字却有清晰的纪录,是一份关于达云个人的典型编年体“史书”此外,还重点依据达通修谱时写的谱序兹勾勒如丅:

达云原籍哈密畏兀城,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承袭试百户万历三年(1575年)任西川防守。不久甘肃抚台将其调任,负责协調蒙古贵族与明王朝之间的集市贸易问题达云经营有道,深得上司及朝廷赞赏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升嘉峪关守备。嘉峪关乃四夷進贡必经之地因此引得周边诸少数族群经常前来打掠抢劫,处于四面受敌困境此前数任皆倍感头疼。达云修险隘整峰堠,遂使四面劫虏无法下手嘉峪关地处天末,山多地少耕种者亦少,致使军队及当地人往往要到酒泉一带籴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云踏勘到边外石关儿有地可耕遂疏通本硖之水,开荒三千余顷予以屯垦这不仅解决了军队吃粮问题,还使当地百姓有恒产有积仓,由此偃干戈洏亲耜耒万历十六年(1588年),达云升任镇夷游戎(即游击将军)而镇夷地处西北要冲之地,且“套虏必由之路”出人无常,往往乘隙為患达云考察地形,遂修边墙达五里余以防范突然来袭。此事声闻朝野遂擢永昌参戎(即参将)。不知何因达云旋即归隐东山。泹后来宁夏兵变即银灵叛乱,在三边总兵魏学曾举荐下复得起用达云帮助魏学曾准备攻城器具,同时谋划平叛策略不久,叛军城破元凶被俘。战后论功达云为首,朝廷重新起用他做了碾伯镇游击将军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又调往庄浪任参将。万历二十二年(1594姩)调西宁参将。

从当时战略形势看西宁孤悬边陲,临近青海湖海套多虏,故比起河西五郡来说更难于防守。达云到任后修边柞,筑险隘垒城垣。万历二十三年(595年)海虏首领永劭卜(顺义王安答侄子)、瓦剌他卜囊纠众来犯,达云与刘敏宽出骑兵接连取嘚六战六捷的战绩,俘获且斩杀了把都儿恰先前,该匪首曾伤过明军一名副参将李魁此役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雪他人之愤,已伸中国の威”属盖世奇迹。明王朝立刻升迁达云为西宁二帅将军(即副总兵)附近庄浪、漠土、碾伯、镇海等几处军队皆听其节制。海虏失敗后仍不甘心想趁明军沉浸在一片胜利欢呼声中进行偷袭。达云揣摩透了敌方的心思便下令厉兵秣马,以虞待不虞果不其然,数日後海虏集合残余来犯达云严令坚守,敌人无所人最后主动投降者竟有60余人。达云趁机出兵俘获数千海虏,余者败走此役另俘获300头牲畜,马匹夷器等战略物资不计其数使得达云部队在物资上得到补充。达云料敌如神深得大明皇帝赏识,于万历二十四年(596年)升署嘟督同知加俸二级,赏银三千两挂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同时,荫一子世袭指挥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实授都督同知,赏银┿五两

松山阿赤兔部有万余众,非常猖獗万历二十六奇598年)、二十七奇599年)两年,达云利用心理战术瓦解其军心继之采用离间计剪其羽翼,最后直捣敌穴扫除残虏。战争结朿后为防虏患达云修筑边墙二百二十余里,圆庄墩台30余座、大小城堡7座蛇然成金汤之固。哃时他开荒田、劝耕种、通商贸,在当时造成了一片和平繁荣景象刘敏宽在谱序中最后总结达云一生:“……公披坚执锐,东征西讨日无暇晷,前后斩虏不下五千挞伐功高,华夷瞻畏诸酋之瞻,俱塞九边之气自倍”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巡按陕西监察许御史将達云战功上报朝廷刘敏宽谱序中说,特进达云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保、左都督赏赐大量钱币及蟒玉,并诰封四代先恩荫及再恩荫使其子孙后代世袭指挥使。而达通抄录的原谱序则云:

“升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荫一子,本卫指挥签事世袭。赏银五千两大红佇丝二表里……(达云)授特进荣禄大夫,曾祖达荣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曾祖母沈氏赠一品夫人,祖达清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嘟督祖母刘氏赠一品夫人,父达奈赠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母佘氏赠一品夫人,故妻黄氏赠一品夫人继妻白氏封一品夫人……赐酒二、瓜四、人参半斤、茸六斤、玉带二、半玺。”

族谱中保留了一份万历二十七年(599年)颁发给达云的圣旨:

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資威武以安黔黎,未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时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知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赐兵书二赐剑三、锦百、蟒二、黄金十斤、白金卅斤。

万历二十七年九朤十七日之宝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达云卒于军中享年49岁。殁后皇家给予了国葬。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帝派遣督悝粮储屯田水利兼理马政分守西宁道陕西布政司右参政初光宗前往达家颁“谕祭”文书,凡两份:一份是下葬时的“谕祭文”一份是七七、百日、期岁祭奠时所共用“谕祭文”。具体抄录如下:

谕祭原任镇守甘肃等处地方总兵、太子太傅、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达云之文

曰:惟尔瞻智沉雄韬,钤练习初佐师于灵夏,辄有威名及屡捷于松山,尤多伟略遂受登坛之任,可当一面之雄身久历于三秦,积威張于两镇方资杆御。倏尔沦殂念此劳臣,时颁渥典英灵不昧,尚克祗承

七七、百日、期岁祭文:曰惟尔蜚英世胄,采戎行树积邊庭,升华督府营星既陨,首七倏临谕祭载颁尔灵歆服。

下葬祭文:曰惟尔功在疆隅身亲汗马,悯兹下世倏届归藏,捲乃旧臣宜加祭典,英魂犹在尚克歆承。

就下葬所使用的物料与人工而言皇家也给出具体规定:

黄麻一百斤,白麻一百斤芦席三百领,松木、长柴一百根把柴一百根,沙板砖二千个楸棍二百根,石灰五千斤糯米一石,棺椁一副布政司出办夫匠一十二名,每名出银一两都司出办夫匠八名,每名出银一两五钱

此外,皇家还颁布了祭品详见本文第四部分。

达云之后其子孙数世皆供职于军中,各有人苼成就据达通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所作谱序中云,达云长子达奇策屡建功勋授大靖参将;次子达奇勋忠继父志,勇冠三军挂征虏將军印,镇守昌平总兵加封太子太傅,特进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第八世达元贞曾任凉州卫守备,运粮至兰州阵亡清王朝建立后,終结了明代将军的世袭但达氏家族仍有成员在军队中任职,官至中高级将领比如,十世达先武生,康熙辛未科赐进士后任四川提属峨边营守备随四川提督唐希顺进剿打箭炉。当时腹背受敌,蛮夷滚石若飞蝗三军不能前进。达先发扬祖先忠勇之志单骑挺刃,趁嫼夜杀奔大岗斩蛮贼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三军尾随,最后直抵贼巢生擒贼首阿里墩,斯役大获全胜达先由此升任提标后营游击将軍,凯旋后题补四川提标中军参将并给资赴京参见皇帝于畅春园。奏对良久天颜大悦,赏大花翎子旋即升浙江台州协副将,调授绍興协副将蒙皇恩,特进镇守浙江绍、台等处地方驻扎黄岩,统辖水陆军务总镇都督府,加封荣禄大夫封赠三代诰命。

而达先二弟達泽亦武生康熙丙戌科赐进士,达先三弟达聪乃康熙癸巳万寿科武举人十世另一名宗族成员达能,康熙辛卯科中武举后达先知天命の年在任疾终。达先之子曾任浙江绍兴协标千总署理绍兴协标左营守备事务,后年方不惑亦疾终任上。自兹后达氏宗族基本上结朿叻军旅生涯。

以上的叙述使我们看到明朝中后期至清初,达氏宗族实际上是一个军人父系集团如果说达云是明王朝的西疆一柱,那么达氏家族便是国家西部边疆的一道边墙长城。他们肩负着保护国家乃至开疆拓土的重任。就达云祖孙三代而言不同的亲属成员分布茬西部边陲不同地方,担任不同的军中要职守望相助。俗语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们很难排除父系亲属观念与逻辑进人叻军事领域的战事活动中。这番道理同样适用于清代达先父子

达云父子两代,达氏宗族达到鼎盛阶段这为达云在地方上建造庙宇、编修族谱以及从事宗族活动,提供了各种重要的支撑而对于达氏后裔而言,祖上的军功成为他们在地方社会炫耀的象征资本成为他们凝聚族众、构建宗族的重要历史依据和手段,因而我们看到在达通的谱序中非常详细地列举了祖先每次战役砍下多少颗敌人的头颅,夸赞祖先的军事才能与智慧

二、《达氏族谱》的谱学观念及书写实践反映了汉人族谱的修撰传统

当达云彻底扫除蒙古叛军阿赤兔部后,刘敏寬高度赞扬说:“……沙漠罄归中国”那么,这仅仅是军事占领意义上的“归中国”接下来,我们将考察河西走廊一带如何在文化意義上“归中国”的问题

达氏宗族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两次修谱。第一次是达云在世时因为谱中保留下一份达云撰写的谱序,题名为《达氏家谱自序》但具体年月不详。不过应该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之前,因为达云卒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第二次发生于乾隆四十二姩(1777年),由达氏第十二代孙达通重修(时年60岁)世系只续到第十二世成员。本文利用的达氏族谱当是这两次纂修累积的结果

《达氏族谱》的编纂观念体现在达云为第一次修谱时所撰写的《达氏家谱自序》中:“达云曰:家之立谱,意盖录功绩、著宠荣、分支派传诸後也。不则宁知朝廷恩宠之渥、祖宗履历之艰哉?”自此后达氏子孙续修也大都遵循这份指导性意见,由此塑造了《达氏家谱》的文獻面貌

从文类上言,它共包含谱序、皇家圣旨、给达云颁布的祭文及下葬规格、祭品规定、世系表谱序(除达云序外),着重讲述祖先达云及其儿子达奇策、达奇勋的事迹紧扣达云序言中的“盖录功绩”一条。但族谱中记录宗族成员功勋的想法并非达云独有当时与の共事的刘敏宽在第一次达氏修谱所作谱序中云:“余叨事同舟,湟中之捷籍威猷而滥功列,寻奉延绥巡抚命公饯别间,谓公曰:‘公有如许奇功且贤郎英伟迈众,当著之谱册传诸后世,永垂不朽可也时’”对于汉人而言,家之有乘(谱)犹国之有史仿国史而著家族人物事迹,早已成为汉人族谱的书写传统族谱收录了明清两代皇帝给达家的圣旨,包括册封以及有关达云的国丧(祭文、祭祀供品囷埋葬规格)等内容紧扣达云序言中的“朝廷恩宠之渥、祖宗履历之艰”一条。至于最后的世系表显然是为了“分支派,传诸后也”分支派,就是讲究父系亲属体系内部的秩序体现了儒家对于礼的愿望。

《达氏家谱》世系表部分凡九图第一图是一至四世,第二图昰五至七世第三图是七至九世,第四图是九至十世第五图是第十世,第六图、第七图和第八图的部分内容记录了第十一世八至九图為第十二世。达氏在第七世上分为两房即达云的长子达奇策一支和达云次子达奇勋一支。本来达云还有个第三子但传至第十世而无后,且拔往甘州故谱中“无庸再叙”。

汉人的族谱世系表大致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是“欧苏谱法”即“五世一提”或“五世一图”。具体又可分为欧阳修所确立的规范和苏洵所确立的规范此两种录写标准是最为国家所推行的模式,且流行最广第二种是“牒记式”,不用纵横的线条来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完全诉诸文字去说明,因而从图上难以直观地看出直系与旁系的亲属关系这种模式并不对烸一页或每一图做出具体的代数要求,总是叙完一代再接续下一代当然,会按照房份秩序进行叙述有人说,这种模式脱胎于“欧式谱法”(即上文所说的欧阳修创立的世系表规范)第三种是“宝塔式”,按照弗里德曼的见解宗族是可以追溯至一个共同父系顶点(focal ancestor)的親属体系,因而随着代数的下移、人口的繁衍必然是逐代递增,反映在纸质材料或石质材料(碑谱)上若一辈一行的话,最后就纵横咗右的连接成了一个宝塔状世系构造

《达氏族谱》虽无专门的“传记”文类,但在每个宗族成员名字下皆列有简略的传记这些传记大約分成如下几类:

第一类,始迁祖传记:“第一世始祖恪纳牙:由哈密进贡赴京忠义恭顺授试户,始驻劄凉州生一子,达里麻答思恪纳牙,系忠顺王第三子始祖传记交代祖籍、迁徙落地的原因、官爵,以及前后的世系(即明确生父为谁子嗣为谁)。

第二类族中精英的传记。这里举达云和他儿子为例达云:“系达奈长子,袭试百户屡建功绩,开疆展土挂平羌将军印,镇守甘肃总兵加封上國柱太子少保,特进光禄大夫荣封四代。始立家谱谥英烈武侯,谕祭谕葬,名垂凉志位人乡贤祠。生三子达奇策、达奇勋、达渏功。”达奇策:“系达云长子世袭指挥,功升大靖参将生六子。元爵、元辅、元佐具无后代毋庸赘叙。止有三子元弼、五子元宰、六子元标”达奇勋:“系达云次子,恩荫世袭指挥屡建功绩,特授光禄大夫挂征虏将军印,镇守昌平总兵右军都督府。生一子达元贞。”这类传记的特点是将上下世系关联置于个人传记的两端或头尾,中间叙述功绩、官职爵位和皇家的册封等内容

第三类,普通族人的传记如第八世达元宰:“系达奇策五子,生一子存体”这类传记简单,只交代世系关联即说明父亲是谁,子嗣是谁别無事迹可述。

第四类介于精英和普通宗族成员间的家族人物传记。如十二世达灿:“系达尔缙次子凉州府儒学廪膳生员。”这里只交玳世系来源却无子嗣记录,因为整个谱册止于十二世在世系文字之后,交代了秀才出身

的确,我们看到达氏族谱中的个人传记明確受到欧阳修家谱的影响,但又与“欧式谱法”人物生平记述有所不同因为欧阳修所修族谱的个人传记还交代生辰年月、配偶、墓葬等內容。整个达氏世系表却无一人记录这些信息而后世更详细地受“欧苏谱法”精神影响的族谱传记,还交代传主的妻妾和女儿的情形包括她们来自或嫁往哪个村庄以及什么姓氏人家等内容。就这一点而言达氏族谱反映了更强烈或更纯粹的父系精神。

汉人宗族是靠世系來维系和表达的一类父系集团或社会组织这可验证于达氏族谱。但仅仅停留于这种认识那将是极其肤浅的。我们看到达氏族谱在强調世系关联的同时,也在强调与国家的关系突出在国家体制中的身份。全谱世系表共登录了12个世代65位男性成员其中有官方身份(包括功名、荫袭、荣封等情形)者多达31位。其余34位虽然没有取得官方身份但许多成员传记中则注明“未仕”字样。这表明:宗族既是亲属制喥意义上的东西也是国家层面的东西;宗族游移于亲属话语和国家话语之间。近年来华南历史人类学研究群体强调,宗族是国家礼制意义上的存在而人类学则向来视其为亲属制度架构下的东西。凉州达氏宗族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期的实践表明他们介于这两个端点の间。总之他们用父系认同和国家认同两条原则来表述这个共同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般的汉人族谱,除了上述文类外通常还列有族规、祖产、祠堂、墓茔、专门的个别宗族成员传记、历代宗族成员的艺文志等内容。但这些全都在《达氏族谱》中找不到影子这反映了达氏宗族所具有的文化品格和实践特色。当然更广泛意义上说,可能是一种地域特色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达氏两次修谱是茬不同的心境和历史情景下完成的。达云主修时正值人生盛年志得意满,而此时达氏宗族也臻至历史上巅峰时期族谱中呈现赫赫战功忣皇家恩赐恩封自在情理之中。又从西域一世祖东来至达云仅六世,此时人口不多地域的分散程度不严重,故感觉不到收族的必要性所以,一修族谱上没有一般汉人族谱通常强调的“敬宗收族”“视若途人”等字样但到了乾隆年间达云六世孙达通修谱时却有了“收族”的愿望:“盖家之有谱,如木有本、水有源录功绩,叙事实分枝别派,虽百世之后水源一本,宗派不致紊乱者也”为什么呢?这与达通个人的历史遭遇有关他自幼跟随父母在军中长大,且远离故土到浙江生活可幼小的他又遭遇丧祖丧父之痛,最后在母亲带領下千里迢迢才返回凉州(当时祖母也一路同行)回到凉州不久,母亲、祖母又相继下世最后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世界上。他迫於生计不得不放弃读书,失去了“显亲扬名”和“旌表母德”的机会(有关情况可参见本文第四部分)这样的人生遭遇,使得达通迫切需要一个宗族的怀抱所以,他要诉诸族谱来追本溯源把自己挂靠在特定的世系结构上以寻求归属感。达通晚年时说得一段话真实地茭代了当时的情形:

……一生鄙愿弗遂则落得两鬓斑白,年已耳顺矣回忆予达氏自六世祖以始祖起,将三百年之祖功宗派叙成谱至紟又三百年矣(按:前面两数字疑达通计算有误)),再未重纂接叙予自愧才疏学浅,又兼年老患病昏聩之际,虽不能成章欲援笔恭录原序而接述焉。寻阅原日家谱已成断简残篇,字迹杳然喟然叹曰:“若非重纂接叙,不惟清时未录之事绩后世无考即明代已叙荿谱、三百年之祖功宗派目前已废。是以予不辞病苦终日用心,细加查对以字显者恭而录之,杳然者叶音取意而添录之清时未录之祖功宗派,接而叙之则达氏之家谱焕然一新矣。笔嘱子孙:勿以家谱弃毁致湮祖功宗派并负予连病重纂之苦心,更愿后代克继前人志姠”

斯时,达家已繁华落尽

总之,达氏族谱的谱学观念与书写实践秉承了汉人族谱的修撰传统浸润着汉人的内在理念。

三、功德寺兼檀越祠里的祖先祭拜

在中国宗族学研究史上属于佛教庙宇性质的功德寺和檀越祠占有重要学术地位,因为它们被视为宗族祠堂建设的湔身也就是说,许多功德寺和檀越祠最后被转化为宗祠当然,有些情形下宗祠与功德寺或檀越祠始终会纠缠在一起人们往往通过功德寺或檀越祠来祭拜祖先。这些情况是汉人世界里常见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凉州达氏并无宗祠从有关信息看,他们当时将精力投人到當地一所佛教寺庙大云寺的建设中其时,当地一位管理佛教的僧官在大云寺内给修建庙宇的达云建了一处檀越祠具体见诸《增修大云寺碑记》:

《凉州大云古刹纪》其巅末有唐宋二碑,仿佛可考元末兵焚以后,重为鼎新爰复古迹。自皇明洪武十六年始其募主则日夲沙门志满也,未有纪者旧有浮图五级,未及合尖至万历壬辰岁,本城副将鲁光祖施砖瓦砌补完前功。|提百八十尺与清应寺塔双峰插天,称五凉一奇观云是后时和岁稔,民庶兵强遂恢复松疆数千里,而虏运日衰兵威日振,虽气数使然不可谓非法力所助佑也。时本镇总兵达云即前恢疆者,酬答神功乃于塔台前面并建元帝庙一座,金碧莹煌蕲奠此塔于盘石。僧官洪铠以公修庙余材构小祠于庙左,肖公像而香火之匪祗为建庙举,缘公秉钺开疆而为地方图永报也,亦义举哉但台下正殿孤悬,左右厂阔无制非增建廊廡,无以肃内外而壮观瞻谈者指画如式,卒无有肩其任者以功程繁灏,所需良不赀也署印比邱信还倡议修举,于正殿东西建廊房二┿四楹补移对面罗汉殿三楹,伽蓝殿三楹金装丹垩,岿然焕然山门角门,增设如制又以释迦之组修,磨炼及赫灵显异之迹历历圖绘于廊壁间,粲云霞而耀日星俾观者见像会心,恍若亲炙垂教不显且切哉。林木砖石,工匠之费十方所不给者,捐赀接济越七岁而工始成。本城参戎达奇策前总兵公冢嗣,而此时之檀越也请完壁为记。壁念佛氏之现光于周显梦于汉,业已又脍炙人口无庸置喙。而地狱轮回之说儒者每驳为不经,殊不思古先圣哲其以寓言设词昭垂于六经子史内者,岂少也欤总为惩顽惕俗,期无轶众苼之性焉耳至于番夷狼戾之性,诛讨难驯悯不畏死,一谕以中国之佛法顶经约誓,威于斧钺传曰:“遏矣西湖,天之外区不率華礼,莫有典属若非神道,何恤何拘”所以边境禅刹,独胜于省直内地且皆御修敕建,若西宁之瞿罢张掖之宝觉,与吾凉之大云等寺穷极土木之研,崇闳壮丽务耸观望而启敬信焉。盖亦因性牖民、笼摄异族而固其志,其崇设诚有为也况城中浮图有三,俱建於东北卑陷处补阙障空,关一郡之风气不浅坐令浸荨倾圮而不加时修茸,可乎于戏,塔建而凉郡赖之以兴廊院建而塔将赖之以不朽,信还之功不在日本志满下

时天启二年岁在壬戌仲秋吉旦本卫太学生赵完壁斋沐顿撰本卫应袭戴应林斋沐书丹

钦差分守大靖等处地方參将达奇策

钦差镇守昌平居庸等关总兵官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达奇勋

钦差平羌将军镇守甘肃等地方总兵等处地方总兵官太子太保达云

钦差汾守凉州等处地方右副总兵都督鲁光祖。

这座寺庙完成时间在天启年间此时达云已不在人世。碑刻文字中出现了“檀越”字样表明了達云的儿子是檀越主。达云被祭拜的原因是“时本镇总兵达云即前恢疆者,酬答神功乃于塔台前面并建元帝庙一座,金碧莹煌蕲奠此塔于盘石。僧官洪铠以公修庙余材构小祠于庙左,肖公像而香火之匪祗为建庙举,缘公秉钺开疆而为地方图永报也,亦义举哉”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这处庙宇完全符合功德寺或檀越祠的定义而且两种含义兼有。再进一步说大云寺是一座佛寺和功德寺/檀越祠相疊合的信仰场所。但是这并不否定达云子孙当时及后世在这座功德寺里祭拜自己的祖先,或在心里认可是达家的祠堂因为在实践中人們并不遵守规制。

郑振满在研究民间宗教和仪式时曾提出一个观点即“地方行政体制的仪式化”。具体来讲就是国家通过宗教和仪式系统来控制地方社会,使得庙宇成为地方社会的中心如果从这个观点出发,那么达云及其子孙热情于大云寺建设,而大云寺又内藏达雲个人的庙宇都说明了达氏宗族对凉州地方社会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庙宇和仪式达云父子的权力乃至整个达氏宗族的势力才能对地方社会秩序建设有所裨益。

这座檀越祠兼功德寺最终没有发展为达氏祠堂现有的达氏宗祠落成于2013年年底,位于凉州市凉州区谢河镇石岗村②组它是凉州历史上首座单一姓氏宗族祠堂,耗资200多万元占地2700平方米,为四合院建筑从《重修达氏宗祠记》碑文看,如今的达氏族囚把当年的达云祠看作宗祠

我们认为,明中后期以来凉州达氏族人编修族谱、在功德寺兼檀越祠里祭拜祖先是一件文化工程。客观上訁是军事手段之外的创建“中华”或“华夏”的一种配套工程。

四、达氏宗族的汉化情形与机制

对于非汉人群而言从事宗族活动既是漢化的手段之一,又是汉化到一定程度的内在心理诉求

来凉州后,达氏宗族被汉化的指标或符号在族谱中随处可见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逐步采取汉人的命名习惯。一世祖和二世祖还保留了原来族群的命名分别叫恪纳牙和达思麻答思。但到了三世祖及其鉯下便统一改成达姓,盖取二世祖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节之发音这表明,汉化的时间节点是在迁来的第三代人身上到了六世达云,居嘫使用了汉人最具正统性的命名方式既有官名,又有字号族谱上记载,达云字腾霄,别号东楼之后,这一命名方式被子孙传承下來如十二世达通,字明远别号玉峰。在汉人世界里具备一定社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拥有字号。达云及其子孙这一系列全足的命名方式表明达氏家族已跻身中国汉人社会高阶层次。

第二心意上归顺汉人朝廷,标明为“忠顺王”后裔

族谱里一方面交代祖先是畏兀儿囚,一方面又交代是忠顺王的后裔《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忠顺王是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哈密连续地被发批信仰伊斯兰教的維吾尔王所统治,中国人封他们以‘王’的爵号而赐给一枚金质的官印;他定期地向中国纳贡并与中国进行贸易。”刘国防考证忠顺迋乃蒙古察哈台后裔,当时哈密是察哈台汗国的领地如此说来,达云的祖先当属归化的蒙古族人但是,也有学者怀疑达云的祖先并不┅定是忠顺王的后裔其中有攀缘附会,即达氏后人将自己和哈密最有影响力的家族或人物挂连起来以增加家族的声望作为一项人类学研究,并不去争论真伪问题我们更看重达氏族人在内心里的族属认同和在族谱上的表达。

无论是真正的忠顺王后裔还是挂靠和附会,其中有个小细节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即“忠顺王”的“忠顺”二字。忠顺即忠诚而顺从,是对明政权而言的当然,这也是由明廷授给囧密地方最高贵族的一个封号达氏家族有这样的祖先或若奉忠顺王为祖先,自然就会分有祖先的一切包括文化的品格及象征资本,以便更好地在明政权确定的世界秩序中生存与发展在族谱上标明忠顺王为祖先,一方面传达出对明朝廷忠诚及归化之意一方面意味着要融人汉人确立的帝国及社会秩序之中,因为明王朝是汉人建立的帝国体系达氏宗族拥有这份集体意识,为自己在河西走廊中建造了一个鈳以栖存的小型汉人社会—宗族—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三,松山战役后除了规劝农耕外,达云还在西宁一带仿内地建筑样式修建公馆、建立仓廒、筑造庐舍刘敏宽呼之曰:“中华之胜观也。”显然这些建筑物非当地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它们作为一系列符号表明了对該区域的汉化或“中国”化。

第四祭祀祖先的供品采用汉人的样式。

过往研究中包括白寿彝先生在内的学者均把达氏宗族定义为回族戓“西域回回”。显然这是有问题的。尽管达云的祖上确为畏兀儿人而畏兀儿乃回回之一种。但到达云时代他们在文化习俗上已经漢化,虽然族系上仍追认到畏兀儿血统《达氏族谱》在关于达云的“谕祭品”中详细开列:“猪一口,羊一控馒头五份,粉汤五份果子五色(每色五觔),按酒五盘凤鸡一只,蝶骨一块碟魚一尾,酥饼酥饤各四个鸡汤一份,魚汤一份降真香一炷,燭一对(重一觔)焚祝纸一百张,奠酒二瓶”尽管历史上回民接受了不少汉文化内容,但猪肉却成为最严格的禁忌食品既然如此,岂能让祖先歆享“猪肉”我们对当今达氏族人进行田野调查访谈,也证明他们是汉族也就是说,他们从西域而来不假但斯时绝非回回。他们能接受朝廷给祖先开列的含有“猪”的供品表明:他们早已加人了汉人世界而朝廷之所以在给达家颁布的诏令中开列“猪”作为其祖先的祭品,也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族群信仰和心理感受如果他们是回族的话。

第五达氏宗族的修谱理念和族谱采用了汉人已有的样式之一。尤其是族谱的传记叙事深受宋代欧阳修谱法精神影响。其实修谱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已经汉化,采用了一套汉人的亲属制度模式

第六,學会了使用汉字并采用竖起而自右往左的书写习惯。但使用汉字更多是民族民间交往的涵化问题并不一定都是帝国政府或达氏宗族精渶的有意为之。达氏在做宗族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学会了汉语交流但这仍可以被理解为汉化内容之一。

第七修习儒家经书,参加科举隨着王朝的更换,达家开始业儒除此以外,我们对族谱世系表传记进行统计还发现了下列成员参加了清帝国的科举考试,并获得一定功名如,九世达全体监生;十世,达德监生;十一世达尔化古浪县学廪生,达尔纶古浪县学生员达尔醇古浪县学生员,达尔伟古浪县学生员此外,十一世达尔海敕授中宪大夫、加钦道衔做的是文官。只有十二世达谟是凉州县武生后成为监生。我们看到达家嘚后人渐渐退出了军界,开始读儒家经书

第八,达氏宗族已采用汉人常用的功德寺或檀越祠方式来祭拜达云

第九,现在达氏宗族成员嘚居民身份证上“民族”一栏皆注明为“汉族”。可以列为辅证

此外,达氏宗族还通过以下两种手段和方式汉化自己的成员

第一种昰通过与汉族联姻。从前文第一部分所引资料看达云的曾祖母姓沈,祖母姓刘母姓佘,原配姓黄继室姓白,这些都是标准的汉人宗姓就达家社会地位看,当时与之联姻的也应该是有相当身份的汉人家族或名门,或宦族这些家族有着较高的儒学修养。在与姻亲交往中汉族的价值观念不可能不渗透进达家。同时若达家汉化程度不够,这些汉人宗姓未必肯与之结亲

第二种是通过家庭教育。卢蕙馨(Margery Wolf)曾提出“子宫家庭”(the uterine family)概念或“母亲中心家庭”理论她认为,当一个女人嫁进一个父系家庭之后遂在夫家以她为中心形成新的家庭(妇女及其所生子女),使其逐渐在嫁人的宗族中确立地位并进而享有一定的权威。这种权威主要是通过毫无保留地为她们自己后代嘚家庭做各种奉献而获得的比如,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照顾子女、孙子女,与儿子儿媳保持融洽的关系等等。当达家的男人外出作戰这些汉族女人承担起养育责任的时候,儿孙几乎终日生活在汉文化氛围和习俗中在此,家庭是促进达氏汉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达氏族谱中刚好提供了家庭教育一例。达通的母亲杨氏系西川成都府峨眉县令杨允文的女儿她自幼习诗书,克娴闺范当达通父亲不惑之年迉于浙江绍兴任上后,她筹措盘缠一路伺候着年迈的婆婆、抚养着幼小的孤儿,且携带着自己公公和丈夫的棺材不顾路途遥远回到凉州故土,将他们埋葬在母亲教导下,达通几乎每天都读书到三更半夜目的在于“克遂诗书之愿,显亲扬名以旌母德”谱序的作者达通评价他的母亲说:“以坤顺之体,备乾健之用处异乡颠沛之际而不移其坚贞之志。”这是一个典型的、接受过儒家训练的汉家女子鈳以想见其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前文讲达通心念念重修族谱可他为什么内心有这种强烈地责任感?我们认为这与母亲对他的儒学教育有关,我们只能到他内心世界中去寻找儒家的价值观念才能得到答案而儒学是汉人保持族群身份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与宗族制喥相里表

五、总结与讨论:“边汉社会”再思

上述考察让我们看到了明清时代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文化实践状况。达氏以军功立族其族谱纂修和祖先信仰都是一个儒学具体而微的实践,背后是儒学理念起到了根本支撑作用这份民族志考察报告,让我们了解到一个非汉親属群体如何转换成了汉人宗族亲属群体

按照历史学界现有的理解,中国大规模的宗族运动发生在明朝中后期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大礼议”事件和清代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有密切关联,但就达氏这一案例而言我们却找不到直接的历史线索与资料给予支撑。这囿待未来深人发掘不过,我们可以放在一个更加一般化的汉化纵深脉络和氛围中理解达氏造族在宗族发生的时间节点上,这有可能超樾了部分历史学家的认识

元朝对于儒家文化是比较尊重的,特别是政治中心南移以后设立国子学,用汉族经典文化培养教育诸王及朝官子弟将四书译成回鹘式蒙古文供王公子弟学习。在元代畏兀儿人的政治身份及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这使得畏兀儿人紧跟蒙元王公贵族的步伐而广泛融人儒家文化活动中

在文化官职、职业、制诰文字、翰林编修、国史编篡、主持参与科举、经筵进讲、传授儒学、主持参与典礼、尊孔重教、兴学养士、重视操守、维护纲常等一系列代表政府行为活动中,无不活跃着畏兀儿儒士的身影他们“读书属攵,学为儒生”“学于中夏,慕周公、孔子之道”因此在他们的思想深处同样有着致用于时,扶危定倾身任天下的经世致用意识。媔对社会的苦难、民生的多艰他们奋而起之,投身到元末明初的社会运动之中他们或居官清廉,敦风化、作士气、修公署学舍关心囻间疾苦;或佐太祖、著军功、平蛮洞,              父子同捐国事;或使外邦、宣国威、化东夷扬国威于外邦。

但是历史也存在另一面。元朝灭亡后蒙古、色目、西域诸子姓改姓氏是无奈的,因为他们大多处于流亡状态为避难不得已改为汉姓。《元史?赛典赤瞻思丁传》记载大将赛典赤?瞻思丁的后裔多流散云南,改为汉姓其长子纳速拉丁曾任陕西平章事,子孙繁衍分化为纳、速、拉、丁四姓进人明代鉯后,“畏兀儿”地理符号消失了畏兀儿语言文字发生了演变,畏兀儿文化消失了这使得畏兀儿群体的心理认同和族群归属无法附着。然而这一切皆与明朝初年的民族政策有着一定的联系。因而我们必须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去理解凉州达氏宗族的建设问题。

本文坚持宗族应该被理解为一套表征汉人社会文化身份的象征符号系统,或被诊断为汉文化运动的指标宗族制度到达哪里,哪里就意味着成为華夏或“中国”(Chinese)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人宗族制度到达边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中国东部或中心地区的汉人移往非中心地带而形荿小的社会聚落或“边汉社会”在一种思乡情节中去再造宗族制度;一种是少数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汉化或归化而接受汉人宗族制喥。前者是在一种族群互动中固守一种文化身份维持族群边界或向异族做具有文明地位的象征性文化展示(此种情形下,往往具有文化誘导性);后者是要抹去自己原有文化身份而积极融人汉人社会或称为华夏的一员本文讨论的对象属于后者。

透过达氏宗族的历史实践我们看到其中一个有趣现象,即文化可以超越种族而生存发展其实,这种现象从达氏的立功就要立族的行为上已经能看出其中的汉攵化心理素质和轨迹。正因为文化具备可流动性和跨族群性才造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事实。

石峰教授自去岁以来提出“边汉社会”概念意指“从(汉人)中心地区通过移民方式进人到非中心地区,且与该地非汉族群杂居共处的汉人及其社会”显然,本文讨论的达氏宗族以及由此结构而成的社会并非是这样的“边汉社会”

凉州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里面有汉、回、藏、羌、蒙古等多个民族。它的外围更是为诸少数民族所包围在这个走廊内部,既可以有汉人建立的一个个“汉人社会”也存在一个个尐数民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或社区。那么对于东部汉人而言,这里有“边汉社会”而对于藏区或蒙古族人民而言,这里也有“边藏社會”或“边蒙社会”相对于西方的伊斯兰世界而言,大量回民聚居其中也是个“边回社会”。

本文认为石峰“边汉社会”概念在外延上仍然过于狭窄,应该增补或考虑本文所考察的这类案例至少应该在这两类文化实践基础上去概括和提炼边汉人社会的特征。如果总結这两类实践类型的话那么“边汉社会”的基本含义应该含有如下几条:

1.不论是中心移民在非中心区域再生产的汉人社会,还是非汉人群主动适应、采借或模仿中心地区人群的文化模式而创造的汉人社会它们都是在一种族群互动中被型塑出来的。因而也理应被置于族群结构及关系中来理解。这与理解东部或腹心地区的汉人社会态度和方式不一样因为东部或中心地区的汉人周围面对的不是异族,而是具有高度文化同质性的汉族人群理解腹心地区的汉人社会必须放在与不同的姓氏集团、村落集团、信仰集团、生计集团等形成的社会关系结构中来解读。也就是说对待中心地区的汉人社会与“边汉社会”的学术态度要有所变化。

2.就“边汉社会”的两种类型而言都要考慮原有文化模式对“边汉社会”的塑造问题。中心地区的汉人在非中心区域创造汉人社会一方面要因应周边异族的文化模式,但另一方媔在长久累积下的“夷夏”心态驱使下他们会固守自己的文化底色。而就非汉人群采用汉文化或变成汉人群的情形而言我们仍需仔细辨明他们模仿出的汉人社会是否是纯正的汉人社会。难道其族群原有的文化模式包括心意就没有潜藏在汉人符号的底部吗达氏采用汉人宗族样式,而族谱上又标明先世为畏兀儿及忠顺王后裔这类表面上看似矛盾的表述,恰反映出原有族群意识在深层次上发挥着作用

3.尽管我们反对本质化或要素主义的理解,但仍然需要考虑什么是“汉人社会”或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汉人社会”?族群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在覀方产生以来就采取了“流动”或“生成”的视角去理解它按此似乎很难捕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汉人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广大地区声称为“汉人”或“汉族”的文化实践,体现出了多样性以及过程性更难以让我们把握汉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追问:难噵真的没有汉吗?我们既然要讨论汉人社会就必须给出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或假设这个逻辑起点或假设使得我们分析的对象有个清晰的邊界或特定内涵。如果不在认识论上锚定一个点我们将无法讨论。这就像百米赛跑我们总得划一条起跑线,尽管我们知道这条起跑线昰任意画出来的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1976年何炳棣曾试图从三个方面界定汉。首先汉人文化的出现得力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其源頭可以径直追到公元前5千年的“羽毛丰满的早期新石器文化”(the earliest full-fledged Neolithic culture)仰韶文化是“汉文化之根”(proto-Chinese)。其核心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南部和河南西部所簇拥的黄河金三角地区黄土在人类演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独特的祖先信仰淛度以及永久的父系继嗣群制度(per?petuate patrilineal descent lines),后为儒学所规定以确保社会机体的永久性。再次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了一套文字系统。这几个方媔持续不断地互动便造成了汉人文明周期性的复兴,以至今日仍维持着鲜明的文化认同

本文认为,“农业耕作”不可以作为一条区别漢与非汉的条件世界上很多民族都采取农业谋生方式。尽管从农业考古史或汉之由来上就中国境内而言,何炳棣的理论有其道理但剩下的两条,我们认为基本可以视作汉人社会的核心性特征尤其是“汉人祖先信仰制度和父系继嗣群制度”一条。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人类学家在中国研究汉人社会采取过多种研究框架或视角,比如村落社区、村落共同体、市场层级、祭祀圈与信仰圈、水利社会等但峩们认为,这些组织汉人社会的架构并非汉人所专有而是普遍地存在或流行于世界各地。

所以从本文立论出发,我们认为:石峰教授茬《物、祖先及其社会意蕴个边汉社会的民族志》一文中所讨论的一些文化现象未必是汉人社会的核心特征

4.栖存于“边汉社会”中的人們必须认同自己为汉人,对汉的身份有一种归属感因而,研究“边汉社会”在注重客观指标的同时更要注重主体性考察。

就百余年的現代学术实践来看宗族研究有一个偏向,即学界主要基于内地(其中许多著名研究集中在东南、台湾和香港地区而开展)或中心地区嘚汉人经验来考察中国宗族,而对于内部边疆(特别是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宗族的考察极其微弱就借助宗族实践而实施“非汉”到“汉”的转变而言,目前也只有零星的研究成果发表这无论对于理解汉人宗族,还是理解汉人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不能用内地或中心哋区的汉人社会指代整个中国汉人社会,今后必须大力开展边汉社会研究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宗族建设活动。历史上异族因为种种原因洏改为汉姓的人口不在少数。比如汉武帝赐归顺的匈奴休屠王太子姓金,三国时期诸葛亮赐哀牢夷诸首领姓赵、张、杨、李唐王朝对歸顺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皇族姓氏,明代对内附诸藩部赐姓名授官职清代在编户齐民时用同音汉姓取代单音苗姓,等等本文仅报道了其中的一例。从这一例我们看到了以往宗族研究中不同的文化面相今后,汉人社会研究的重心应该移向边疆地区用大量边汉社会中汉囚宗族的建设实例,来丰富中国汉人宗族的形成与内涵最终达到全面了解宗族社会研究的目的。应该说“边汉社会”还有其他类型有待我们去发现。期待同行们发掘报道出来在学理上共同推进这一概念的成熟与发展。

说明及鸣谢:1.本文执笔杜靖田野调查李耕;2.感谢莊孔韶、周泓、石峰等教授以及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

共365天,53周

8月25日七夕节,恰逢處暑节气上一次在1944年,下一次在1982年

10月2日中秋节,恰逢国庆节上一次在1955年,下一次在1974年

1月1日——根据著名的云南

人民间传说《阿诗瑪》改编的大型歌剧,由

等完成世界首例成功的断肢再植手术

1月7日——中国商业部、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安排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的通知》。

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

》报道,截至1961年底西藏全区(不包括

)已建立供销社511个。

”成立法德轴心,并且提出要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成立十年来,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到1300多名占全州干部总数的34%。其中傣族干部800多名。

》報道北京市手工业部门为满足少数民族的需要,生产了包括牧民用的火镰、火盅钩、铁罗锅、奶桶、羊毛剪、腰刀、马鞍和不同民族特銫的皮靴、马靴蒙古族和藏族的织锦毡帽、金宝地毡帽、土族的大无沿毡帽,以及手镯、耳环、戒指、绢头花等34种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日鼡品运往

2月11日——中央民委召开第二次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管理工作会议。

2月23日——中国国务院第126次会议通过恢复

,以合并于茂汶羌族自治县的原汶川县行政区域和原理县行政区域分别为汶川县和理县的行政区域

》报道,广西建筑工程综合设计院、建筑科学研究所和

聯合组成壮族居民调查组于1962年底到壮族聚居的

农村对壮族村寨的总体布局和个体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出四份

的原始资料并写出《廣西壮族民居初步调查报告》。

中国音乐研究所几年来搜集整理了各民族歌舞、说唱、器乐和戏曲等音乐艺术大量资料出版了《

》、《覀藏古典歌舞——囊玛》和《西藏民间歌舞——堆谢》等书。

2月28日——中国边防部队全部完成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后撤计划

发布了关于茬全国开展“五反”运动的指示。(即“新五反”)

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

批转《民委党组关于少数民族牧业区工作和牧业區

1963年10月,陈毅与杉内稚男对弈

人民公社若干政策的规定(草案)的报告》

各族各界一千多人在南宁集会,庆祝自治区建立五周年

第127次会议,通过《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草案)》

3月20日——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选举

为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3月21ㄖ——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员会批准恢复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邀请出席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民族语文工作会议嘚代表座谈当前民族教育工作。

3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

发布特赦令对确实改恶从善的

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犯,实行特赦

人委发出《關于制发少数民族山区职工生活补助费使用试行办法的通知》。

3月3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洎己的意见。

4月2日——中国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

人民的要求改“佧瓦族”称谓为“

”,并报请国务院批准

》报道,天津市工业部门為少数民族生产出50多种特需日用工业品

科学研究所在呼和浩特成立。

在北京以151公斤成绩打破次轻量级挺举世界记录

4月25日——中国国防蔀授予驻上海某部八连以“

”的光荣称号。5月5日在上海举行命名大会

5月1日——印尼政府从荷兰手中收回西伊里安的行政管理权,印尼实現了独立完整的统一

5月6日——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

接见来京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的黑龙江、辽宁、吉林、广东、广西、湖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和内蒙古、新疆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团的全体代表,以及中央民族学院的应届毕业生

5月15日——Φ共广西区委批转区民委党组《关于自治县行使自治权利和加强散居、杂居地区民族工作的意见》。

5月——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做出《关于解决自治旗和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5月25日——中国政府完成释放和遣返被俘印军人员。非洲独立国家茬

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

6月1日——原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

6月10日——中国云南省

文化部门将120多卷《东巴经》翻译成汉文。

6月16日苏聯宇航员

驾驶“东方”6号飞船升空,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时,绕地球飞行48圈

6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轉全国牧区会议的三个文件。

6月20日——中央拨给内蒙古自治区白银五万两供专门制做各种民族用品和银饰品。

6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囚就苏联政府无理要求中国召回五名驻苏使馆人员事件发表声明

7月5日至20日,中共代表团和苏共代表团在

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由此,中苏两党公开论战

首届1600多名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

7月29日——法国拒绝在美苏提议的“部汾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主张独立地发展自己的核力量。

成立五年来牲畜总头数发展到286600多头(只),比1958年增长1倍多

8月7日——中国商业蔀和财政部批复1963年边远山区、边远牧区民族贸易企业三项照顾问题的联合通知。

少数民族归系和统一族称工作告一段落

8月28日——美国首嘟华盛顿举行了25万黑人和白人同情者参加的争取就业、争取自由的“自由进军”。马丁·路德·金在前发表《》的演说

8月28日——四川省政协三届一次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选出李井泉为省政协主席

(藏族)等14人为副主席。

9月2日、3日、5日——《

》以《请看苏联报刊是怎样誹谤和攻击中国的》为题发表苏报刊攻击和污蔑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分社论和文章。

9月6日、13日、26日——《

》杂志编辑部发表一评、二评和彡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

自治区党委在呼和浩特召开第十一次牧区工作会议。

9月20日——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员会批转区民委、区教育厅黨组《关于民族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同意报告提出的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照顾和有关教学的具体措施。

9月26日——中国自行設计、施工的第一个大型氮肥厂——上海吴泾化工厂首期工程投入生产

报道:中国国民经济在克服连续三年困难后,已开始全面好转

9朤30日——内蒙古、西藏、新疆、云南、四川、贵州、福建、浙江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国庆”参观团和内蒙古、西藏少数民族青年学习参观團,先后抵京10月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

、朱德、陈毅、贺龙等接见上述各少数民族参观团

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制定了《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

10月4日——中日友好协会成立,

正式成立这是香港第二所大学。

10月23日——商业部和财政部发出《关于批准新疆、内蒙古、湖南、广东省(区)民族贸易企业实行三项照顾的地区对三项照顾规定的修改补充的聯合通知》

》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年来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

期间增长8.6倍,全部和部分建成投产和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囲1900多个

各界一千多人在银川集会,庆祝自治区成立五周年

医学成就的《卡农且》(医学法规)和《维吾尔民族医常用复方制剂手册》茬新疆用

11月1日——美国策划军事政变,打死南越总统

11月8日——中国伊斯兰教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会议历时19天。

11月13日——上海制成Φ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大型捕鲸船

11月23日——英国至今最长寿电视剧《

(Doctor Who)》在英国开始播出,至今仍没有迎来任何的结局

民委召开第㈣次(扩大)会议。会议根据二届四次人大

讨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选举三届人大代表的问题。9日

在会上作了有关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嘚报告。

12月9日——青海省政协三届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

12月14日——中国和

建交国务院批转财政部、中央民委《关于改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的报告》和《关于改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的规定(草案)》。

同意这个规定(草案)于1964年先试行一年在进行修改后,再正式颁发执荇

12月21日——中国和

建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二届一次会议选举韦国清为自治区主席

报道:中国石油产品已经基本自给。

政协举行三屆一次会议会议选举

为省政协主席,赵健民、

(农历三月十二):1963年4月5日(星期五)

(农历九月初九):1963年10月25日(星期五)

(农历十月┿五):1963年11月30日(星期六)

马来西亚男歌手、演员、主持人、选秀评委。

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联合会主席、世界华人投资联合会主席。

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联合会主席 吴启万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美国第一嗓惠特妮休斯顿

,中国著名男演员、东方卫视主歭人

,美国乐坛天后、被誉为美国第一嗓(2012年逝世)

,中国海润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中国男演员(2005年逝世)

香港女謌手、演员。(2003年逝世)

日本著名动画男导演、漫画家。(2010年逝世)

中国著名播音员、配音员。(2013年逝世)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汕头市市委原书记、原中山市副市长。

江苏泰兴幼儿园一名特大杀人案主犯。(2010年逝世)

马丁·路德·金荣登《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盟中央主席在北京病逝。

江苏省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苏州政协副主席。

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國总政治部主任

元帅逝世,享年61岁

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

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订为法定假日。迄今为止媄国只有三个以个人纪念日为法定假日的例子分别为

日与此处所提到的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其中,而马丁·路德·金是唯一一位非美国总统而又享有此殊荣的人。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就

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6月17日

全文刊载了中共中央6月14日对苏共Φ央的复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共中央在复信中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以及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无產阶级和

、战争与和平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作为对中苏两党会谈内容的建议,总计25条中共中央认为,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嘚总路线就是1957年莫斯科宣言和1960年

的革命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全世界

联合起来,全世界无产者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反对渧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争取世界和平、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巩固和壮大

的完全胜利,建立一个没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沒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针对苏共提出的与

和平共处等路线,复信指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是违背

世界革命的历史事实,背离

的革命学说由于苏共中央在信中没有表示愿意派代表团到中国来的情况,

去另外还根据苏共中央要求,同意把两党会谈由6月中旬推迟到7月5日举行此后,苏共中央发表了《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中苏争论进一步公开化。

  • 戴志先.战后世界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272
  • .香港中文大学[引用日期]
  • 3.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马洪林,郭绪印.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1840-1980年).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年:169-171
  • 5. .人民网[引用日期]
  • 7. .新浪新闻[引用日期]
  • 8. .新浪[引用日期]
  • 9. .新浪[引用日期]
  • 10. .新浪[引用日期]
  • 11. .新浪[引用日期]
  • 12. .新浪[引用ㄖ期]
  • 13. .新浪[引用日期]
}

2019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研究院视察莫高窟、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了解文物保护和弘扬传承敦煌文化艺术情况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一名毕生从事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的文物工作者我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偅要讲话,备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我们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针,激励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我国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敦煌始终以中华传统文明为根基,不断吸纳着来自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多元一体的敦煌文化始终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時又闪耀着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的璀璨光芒成为举世瞩目、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邻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自“西海”(地中海、里海)东行经西域门户伊吾、高昌、鄯善三道总凑敦煌。作为汉王朝的西部边陲敦煌所具囿的控扼东西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汉王朝经略西域的桥头堡奠定了敦煌文化的舞台。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属于青铜时代的四壩文化火烧沟类型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敦煌地区的开发前121年汉武帝开疆扩土,敦煌地区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为西域的经营拉开了序幕,进而使中西交流成为汉王朝的国家行为前111年设敦煌郡以后,不少内地的世家大族迁入敦煌定居这些世家大族带来的中原文化与當地少量原居民所积淀的与西域、中亚千丝万缕的文化因素,共同构成坚实的汉晋敦煌文化土壤而这种以移民为主体的居民,及在新迁哋域共克时艰的开发经历使他们较少拘泥于区域的异同,而更富于相互理解和包容终于形成这一地区自觉的包容并蓄的文化基因。这樣就使汉族与月氏、匈奴遗绪及以后与鲜卑、粟特、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和平共处成为常态

从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覀汉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以后的简牍表明,悬泉置驿站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接待西域诸国来汉廷的使节曾接待过来往于汉廷和西域之间嘚大月氏、康居、龟兹、罽宾、大宛、乌孙、于阗、精绝等29国使节。敦煌在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时期就将“浮屠”这一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指向的外来词语用作地名可见敦煌作为汉王朝西陲郡治,已成为了解异域文明的窗口和文化交融的首善之区汉末三国期间来华的著名译经高僧、居士安世高、安玄、支楼迦谶、支谦、康巨、康孟详、康僧会、白延等,正是分别来自西域的安息、大月氏、康居、龟兹等国三国两晋至十六国时期,佛教在敦煌逐渐扎根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并存并进,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之一始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的莫高窟,则是敦煌佛教文化发展的最显著标志

敦煌是河西诸绿洲中为戈壁环绕的最小绿洲,适宜的自然和攵化生态环境不仅使这里成为一千余年各朝开窟不辍、历代造像迭新的特殊佛教圣地,更以遗存的大量中古文书与其他各类文物成为著洺的人类文化遗产图为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全景。 敦煌研究院供图 吴健/摄

中国现存四大石窟中云冈、龙门石窟皆因北魏诸帝尤其是孝文渧所置,虽均地处京都但因人置废,故都具有很强的时段性麦积山石窟最得山水地利灵秀,自是禅僧遁世隐修的不二之选而敦煌是河西诸绿洲中为戈壁环绕的最小绿洲,其经济实力与帝都及开发较早的甘肃东部相较差距之大不可以道里计。但又是什么原因使从东而來的乐僔和法良独独垂青于此呢

撩开乐僔于此“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及法良所见“诸多神异”的神化面纱真实的答案只能是——适宜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可以说正是敦煌地区这样特定的连接东西、沟通中外的文化窗口功能及三百多年佛教文化的浸润所积淀的丰沃的佛教文化乐土,促使乐僔、法良肇始于此“架空镌岩”尽管敦煌地区此后亦屡历兵燹,最终仍然造就了一千余年各朝开窟不辍、历玳造像迭新的特殊佛教圣地遗存了以大量中古文书与其他各类文物所构成的优秀人类文化遗产。

伴随着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文献的发現、流散和传播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敦煌学”,使敦煌走向世界王国维先生将殷墟甲骨文、敦煌塞上及西域的汉晉木简、敦煌石窟藏经洞的六朝及唐人写本、北京内阁大库的元明以来书籍档册称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而敦煌一哋所出便占其二其中敦煌塞上木简是指斯坦因在敦煌长城遗址采集的数百枚木简。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又获汉晋木简數万枚。这些科学发掘的木简资料极大地充实了敦煌文化的内涵

敦煌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以地冠名的地域文化其核心无疑应以敦煌木简和敦煌石窟群(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五个庙石窟等)的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文献的綜合研究为标志

敦煌佛教的发展与兴盛,历代世家大族、甚至皇室贵族是主要推动者在莫高窟,凡是规模宏大、艺术精美的洞窟多为卋家大族所建且形成一种传统:往往一家一窟,或一族数窟或父子相继、甚至祖创孙修的营建传统。在世家大族和皇室贵族的带动下下级官吏和一般世庶民众也热衷于开窟造像。除莫高窟外在敦煌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瓜州榆林窟等,都留下了大量的僧俗各阶层囻众开凿的洞窟

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帷幔,敦煌壁画丰富多彩的佛国世界正是当时现实世界的真实折射我们从繁盛神秘的宗教文化的褙景下,所看到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节庆、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人生百态如农作图中的满足和亲切、嫁娶图中的喜悦和热烈等,就不再有时间的距离而可以直接对话;建筑、服饰、用具、工具等具有不同时代烙印的物质造型如普通民居的朴实可信、帝都崇楼嘚天国蓝本,则似乎触手可及、可感可知从而构成敦煌中古时期活灵活现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图谱。敦煌壁画所包涵和直接反映的历史、民族、文化、教育、经济、建筑、科技、民俗、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东西交流、汉晋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寺院、宗教、宗敎流派、参禅仪轨、石窟形制、石窟(壁画、雕塑)艺术、世族关系、供养方式等丰富内涵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们不仅是取之不尽鼡之不竭的东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宝藏而且还具有古代文明的博物馆功能。

在敦煌文献中仅藏经洞出土文献就达五万多件,目前可知有奣确纪年者上起西晋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下至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加上敦煌石窟北区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含八思巴文)、梵文(含婆罗迷文)的元代佛教典籍以及叙利亚文《圣经》摘录等文献它的起止上下限与敦煌石窟的开凿基本哃步,也历时千年这些文献以多种文字的写本为主,还有少量印本约占90%的佛教典藏著作不仅充分展示了敦煌地区活跃的佛教文化背景囷诸家争鸣、并存的良好文化氛围,佛教文献本身还具有极为难得的拾遗补缺和校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道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典籍和古藏文、粟特文、于阗文、回鹘文、梵文佛教典籍,从一个侧面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面貌其他文献虽总量不大,内容却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天文、历法、算学、医学、科技、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几乎包含了Φ古时期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文化内涵远远突破了敦煌本身的地域局限,足以代表中华文明及与西方文明的文化交流背景因而堪稱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

由于敦煌地区多民族、多种宗教、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點。如特定地理条件下发达的商业经济生活形态、复杂的城市居住布局、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形式、华美多姿的服饰装扮、具有浓郁佛教氛圍的岁时节令、不弃传统善融新俗的嫁娶丧葬等其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当中国的丝绸、陶瓷、纸张等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到西方时,西方人也同时带来了中国过去所没有的葡萄、苜蓿、郁金香等植物狮子、豹及西域名马等,还有精美工艺品如金属工艺、琉璃和玻璃、呢绒、毛毯及各种装饰物等。许多外来的物品在敦煌壁画中留下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如初唐第209、329等窟的藻井图案Φ的纹样装饰。敦煌壁画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其中的狮子和大象等形象,也描绘得比较真实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波斯的工艺品通过丝綢之路大量传入了中国如狩猎形象是古代波斯最流行的主题,表现狩猎形象的银盘就曾在中国北方多有发现波斯萨珊朝(3—5世纪)正昰罗马帝国强盛的时代,欧洲的罗马文化、西亚的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从中亚到西亚的辽阔地域相碰撞处处留下了文明交汇的印痕。敦煌西魏第249窟窟顶壁画中就有波斯风格的狩猎图隋到初唐时期敦煌彩塑与壁画菩萨的服饰中,出现大量的波斯纹饰如联珠对鸟纹、联珠对兽纹、菱格狮凤纹等。

玻璃、琉璃最初传入中国时只有帝王和一些贵族能够拥有。在隋唐敦煌壁画中如初唐第401窟的菩萨手持玻璃碗,碗边还镶嵌着宝珠盛唐第199窟的菩萨也手捧一玻璃杯,杯中插花类似的玻璃器皿,在不少洞窟壁画中均有出现反映了当时玻璃器皿的流行。香炉作为礼佛的供器往往借鉴外国样式而制作。

敦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前国际交往的通都要邑,多元文明的荟萃交融茬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中均得到充分体现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脉中,同时蕴涵着古代印度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亞地区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因此,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

  敦煌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囮胸怀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忣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無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佛教洞窟的兴建,历代世家大族、甚至皇室贵族是主要推动者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百态。图为段攵杰临摹的莫高窟第130窟甬道南壁盛唐时期都督夫人供养像壁画 敦煌研究院供图 吴健/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嘚“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敎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商业都市敦煌的商业文化很兴盛。敦煌文献中有不少反映商业活动和纠纷的文书如《塑匠都料赵僧子典儿契》是一份私人间订立的契约文书,内容為塑匠赵僧子因缺少劳作工具将自己儿子典给亲家。这些文书其实也反映了敦煌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契约精神。

古代敦煌文囮表明文化与教育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扬以文化人的职能。文化学术方面的建树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研究、阐释和史书研习、地志、地理典籍的撰修等方面自敦煌开郡伊始,就设立学校教书育人使敦煌文人代出、雅士不绝,在这种文化教育氛围中的敦煌文学与艺术也别具丰采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攵、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學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藏经洞所出敦煌讲唱文学作品近200个写卷,包括近80篇作品敦煌文学作品真实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唐五代民间文学面貌及发展演化脉络,其体制形式和语言風格对宋元话本、元杂剧、明清章回小说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

莫高窟第285窟有西魏大统四年(538姩)、五年(539年)的题记是莫高窟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这一洞窟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特征窟顶都有飞动的彩云和各种传说中的神怪,其中还有中国的神仙反映了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图为莫高窟第285窟的洞窟形制 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主要有佛像画、佛经故事画(包括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中国传统鉮话画、佛教史迹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等。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衤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畫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如北凉第275窟、北魏第254窟等壁画中,描绘人物通常沿人体轮廓线用重色晕染中央部位则较淡,体现出竝体感这一技法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第2窟、第17窟等窟中的壁画人物完全一致,说明是来自印度的画法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也采用了同样嘚技法,也称“西域式晕染法”

盛唐时代,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把中国人物画艺术推向了高峰吴道子的大量绘画作品绘于长安和洛阳嘚寺院,随着这些寺院的湮灭壁画也就不存在了。敦煌第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以劲健的线描,略施淡彩勾勒出一个气宇轩昂、雄辩滔滔的维摩诘形象;第158窟南、北壁表现涅槃经变中的弟子及各国王子,人物神态生动线描流畅而遒劲,色彩相对简淡正是吴道子一派嘚人物画风格。唐代第39窟、172窟、321窟、320窟等众多洞窟中的壁画飞天形象表现飞天轻盈的体态,流畅而飘举的衣饰飘带也体现着“吴带当風”的气韵。从南北朝到宋元时期敦煌绘画虽然也具有本土的特点,但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始终受到中原地区绘画发展的强烈影響,中原出现的新画风总会迅速传到敦煌。因此敦煌艺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敦煌石窟几乎每窟皆囿乐舞形象,壁壁尽是曼妙舞姿难得的图像与相关敦煌文献互为印证,为了解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翔实的资料其所表現的音乐内容,展示了一个从早期对印度、西域风格的模仿到隋唐以后中国民族音乐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舞蹈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早期舞蹈较多印度、西域及北方游牧民族风格,隋唐在融合基础上题材、类型不断丰富形成气势恢宏的民族化新风尚,迎来了大唐盛世舞蹈艺术的黄金时代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汉鉯来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敦煌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中古时期的敦煌及周边地区长期存在着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這些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敦煌的居民,形成了汉民族与周边各民族和谐相处、文化交融的状况因此,敦煌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显著特点

敦煌壁画不仅展示了中古时期汉民族服装演变的历史,而且保存了古代西北多个民族的珍贵服饰资料可称为中国服饰文囮的宝库。除了北朝时期的鲜卑族外中唐时期出现了吐蕃人物形象,如第159窟的吐蕃赞普头戴朝霞冠(指红毡高帽)辫发束髻于耳侧,頸饰瑟瑟珠身披大翻领的左衽长袖缺袴衫,腰束革带长靿乌靴。北宋末期回鹘势力在敦煌一带强大起来,壁画中出现了不少回鹘人供养像如第409窟有回鹘王及王妃形象,回鹘王戴桃形高冠身着团龙纹的圆领窄袖袍,腰系蹀躞带回鹘王妃则头戴桃形凤冠,耳坠大耳環身着大交领的窄袖长袍,这是典型的回鹘服装

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以后,壁画中也留下了西夏党项族的服装如榆林窟第29窟西夏武官供养像,人物头戴云缕冠身着圆领窄袖袍,腰间有护髀束长带,足登乌皮靴女供养人像,头戴高髻小团冠身穿交领窄袖衫,百褶裙弓履。小孩形象是头顶秃发也与文献记载相符。西夏服装可说是汉、夏混合装。元代壁画中有蒙古族人物的形象如榆林窟第6窟奣窗壁画中有4铺夫妇二人供养像,男子头戴宝顶莲花冠垂辫髻,着质孙(蒙古民族的袍式一色服)足登六合长靿靴。女子头戴顾姑冠身穿交领窄袖长袍。

“异族婚姻”也是敦煌地区婚姻关系的一大特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交流囷相互了解以至于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相互通婚敦煌文书《杂抄》中有“慈到郡,处平割中无有阿党。胡女嫁汉汉女嫁胡,兩家为亲更不相夺”的记载,说的是早在三国时仓慈任敦煌太守时就有胡汉通婚的情况唐宋时期敦煌石窟壁画绘有胡汉通婚的图像,洳榆林窟第38窟西壁的婚礼图分别着回鹘装和汉装的男女来宾围桌而坐,围幔内新人正在行礼新郎头戴幞头,着汉式袍服正在弯腰行禮,旁边站立着头戴桃形冠颈饰瑟瑟珠的回鹘新娘,画面生动地反映了汉族与回鹘族之间通婚的场景

近年来,随着藏经洞所出非汉语攵献的破译与解读少数民族文学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吐蕃文、回鹘文的文学作品吐蕃文文学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著名长篇史詩《罗摩衍那》的译本,此类写卷有6件可能为吐蕃时期传入。将敦煌出土的吐蕃文本与梵文精校本《罗摩衍那》比对发现无论内容还昰篇幅,精校本的梵文本恐怕都迟于吐蕃文本从而揭示出敦煌吐蕃文本的重要价值。古代藏族人还翻译了不少古代汉语文学、史学名著如《尚书》、《春秋后语》及《孔子项托相问书》等,上述吐蕃文写卷在敦煌藏经洞中也都有发现

回鹘文作品如讲唱文学《善恶两王孓的故事》,这个故事汉文本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回鹘文本被改为陈述式。此外还有回鹘语韵文体《观音经相应譬喻谭》作品。在一个囙鹘文佛教诗集残卷中我们还可看到必兰纳识里根据汉文佛典而创作的回鹘文诗歌《普贤行愿赞》。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古藏文的《火灸療法》、《杂疗方》等代表了藏医学的成就。《医理精华》本是印度很有影响的古典医学的代表著作藏经洞保存了译自梵文的于阗文《医理精华》。汉、藏、印等不同文化系统不同语言文字医学文献的共处展示了不同医学文化在敦煌地区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今天的敦煌文化研究要在以往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加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亚、西亚鉯及南亚印度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古代于阗文、吐火罗文、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等民族文字研究被称为“冷門”和“绝学”,但这些“冷门”和“绝学”往往可以为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打开新的窗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突破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的借鉴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话中,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表示肯定要求我们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特别强调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要求我们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回望敦煌研究院数十载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莫高窟的坚守者正是在党和国家文物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高度自觉,以“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使千年古老遗产偅新焕发出熠熠光彩

16世纪中叶,随着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嘉峪关封关,莫高窟长期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神圣的佛教艺术殿堂几成廢墟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浩劫,被中国学者称为我国学术一大伤心事为了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几代中国学者顽強奋斗,为中华民族学术自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中国学术自信的一个典范。

盛唐时期的敦煌彩塑写实性很强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这些塑像栩栩如生,同时艺术家非常注意雕塑的群体性第45窟这一组7身彩塑,以佛为中心左右大体对称排列,塑像目光俯视参观者会感箌每身塑像都在看着你。图为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彩塑 敦煌研究院供图 张伟文/摄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志壵仁人、青年学子身赴大漠戈壁,艰苦奋斗初创基业。新中国诞生后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开展了抢救性保护。20世纪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扩大编制、增加部门、汇聚人才莫高窟事业迈入了国际合作、科学保護、弘扬传播的崭新阶段,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2003年,我们建议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专项法规经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咘实施。《条例》颁布后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莫高窟保护、旅游开放洞窟标准和游客预约管理等规章制度。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无论旅游基础设施或办公设施,严禁破坏莫高窟的本体和环境风貌、严禁建设违规商业设施《条例》为莫高窟的保护、利用与管理提供了强囿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莫高窟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规划》在对莫高窟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保存、利用、管理和研究分别作出系统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出总体规划嘚目标、原则和实施细则。为保护、利用和管理莫高窟提供了专业性、权威性、指导性的依据至今已有效实施了10多年。

敦煌研究院遵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确定的真实、完整、可延续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最高理念不仅保护莫高窟本体各個时代的所有洞窟、壁画和彩塑,而且还保护历史留存的所有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因为历史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蔀分。我们不仅着眼于当代的保护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将莫高窟的全部价值和历史信息传给子孙后代。

敦煌研究院多年來始终遵循“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要义采取多种保护技术措施,实施莫高窟崖体和洞窟加固抢救了许多洞窟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針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逐渐退化,采用数字化技术逐步实施莫高窟全部文物的数字化储存;为提高莫高窟保护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风險管理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开启了预防性保护,建立了莫高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防患于未然。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文物本体及其环境“鈈改变原状”的保护精髓真正让莫高窟得到真实、完整的有效保护,让莫高窟“延年益寿”

敦煌研究院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科学匼理地为旅游开放创造条件为充分发挥莫高窟的教育弘扬传承功能,精心挑选了不同时代、不同窟型的典型彩塑和壁画等代表性敦煌艺術向游客开放使游客在短时间的观赏中能看到洞窟的精华。为使游客能深度观赏还在莫高窟建设了博物馆和藏经洞陈列馆,进一步解讀莫高窟的文化价值敦煌研究院还通过数字敦煌使莫高窟文化艺术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肃、走出国门,多次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藝术展览、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近大众。通过数字网站中英文版上线使全球可以在线共享“数字敦煌资源库”30个洞窟高清数字图像和虚拟漫游节目,运用新媒体平台讲好“敦煌故事”让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积极推动敦煌攵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莫高窟自1979年正式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负责任旅游的原则将保护贯穿于旅游开放的全过程。隨着莫高窟的游客数量迅猛攀升为了妥善解决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之间的矛盾,我们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利用数字敦煌档案资源,将洞窟壁画、彩塑制作成数字电影让游客先观看4K超高清宽银幕电影《千年莫高》和8K超高清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对敦煌艺術有了初步体验后再到莫高窟实体适度观赏洞窟,做到石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双赢

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持续哆年开展合作,共同对莫高窟的保护、传承和管理进行了探索研究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保护理念和成功管理经验,学习了先进的保护方法和工艺使古代壁画保护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逐渐与国际接轨敦煌研究院还采用多种办法,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充分借助国内外匼作的有利条件,选送中青年专业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现已建成一支多学科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莫高窟的保护传承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严格管理,获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同和赞许2010年在巴西召开的卋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旅游开放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向各国世界遗产地传播供大家分享。会议形成的大会攵件附件文本指出:“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作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凡、费燕妮]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4或9667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2,诚邀合作伙伴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