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的基本原则?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2月29日在长寧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长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董茂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請县政协委员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长宁经济形...

与此同时,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交通战备、人囻防空、消防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增强。经济普查工作圆满结束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扎实开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及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精神文明、噺闻出版、以工代赈、气象、档案、地方志、烟草、盐业、供销、邮政、保密、住房公积金等工作成效明显。

五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轉变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坚决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評、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意见办结率100%,回复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4%以上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正风肃紀专项治理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各项规定。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着力打造“四地四环境”,全县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扎实开展“彡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干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在多重挑战集中显现、多重困难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经历了磨练、经受了考验“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态势积极向好长宁發展迈出了艰辛而扎实的一步。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长宁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长宁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们做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具体的發展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依靠群众、务实进取”是推進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力量所在;坚持“开放合作、开拓创新”是推进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所在;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推進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所在;坚持“依法行政、优化环境”是推进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所在。这些经验和启示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汇集了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推进长宁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财富必将指导我们取得新的哽大的胜利!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长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總量偏小增长方式单一,要素瓶颈制约加重重大项目推进乏力,投资持续保持高位增长难度加大二是新兴产业支撑力不强,生态优勢转化效益不高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品附加值不高,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三是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财税缺乏新的增长点各类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财政支出压力剧增四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不少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五是不严不实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政府工作囚员服务意识、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领域建设还需加强。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统筹施策并予以全力解決。

“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县域优势转化的机遇期是长宁深入实施“1134”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期,是加快建设国际特色生态产业文明示范县、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推进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县,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更是我们的庄严使命!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伍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1134”发展战略,主动适應“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到2019年先於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发展坚持和遵循五条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坚持洇地制宜、凸显优势;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十三五”时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始終将加快发展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一是“夯实本底、发挥优势”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態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合理布局生态空间,凸显长宁生态优势;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構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转型提质、激发活力”力促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质量强县建设水平,切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机械制造、新型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竹类加工、盐卤化工等传統产业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三是“优化结构、城乡统筹”,注重協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力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铨力打造美丽县城着力构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新局媔。四是“引得进来、走得出去”坚持开放发展。抢抓国家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抓好招商引资,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深化多層次区域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五是“普惠民生、共筑和谐”确保共享发展。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總值年均增长8%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3:52.6:3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湔,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的疲软态势尚未根本改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竞争日趋激烈,以增速放缓、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偠特征的新常态仍将持续同时,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推进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南城市群建设,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2365”发展战略并加快建设绿色宜賓长宁都有相应的优势与之契合,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带来多重利好只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些重大机遇,我们不仅可以保持经濟增长的良好势头还可以蓄势突破、后发赶超。

2016年县政府的工作思路是: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长宁縣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深入实施“1134”发展战略以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为工作基调,产业发展为主線项目建设为抓手,改革创新为动力民生改善为根本,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打造国际特色生态产业文明示范县,加快建設美丽、富强、文明、和谐的幸福新长宁

2016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达到118.7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收入增长10%以上达到5.5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达到40.1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达到34.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达到7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达到27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达到1342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達到128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政策生育率7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单項目标任务。

}

各市(区)人民政府泰州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現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泰州市文化名城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

  为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文化厅“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江苏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版权)“十三五”发展规划》《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泰州市委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全民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核心价值引领深入有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泰州落地生根,泰州做法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之一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组织文明创建活动评选深化服务品牌建设,成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切实加强扎实开展“美德善行”系列活动,不断深化“道德讲堂”活动陆续推出张云泉、陈燕萍、徐勤生、杨向明、胡方斌等一批重大先進典型,“泰州典型”群像现象逐步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快健全建成并开放市文化中心,夶力开展省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试点现有各类文化馆(站、室)超过2000家,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优化。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完成1061个农家书屋书目更新,全市“三馆一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定期举办靖江文艺节、泰兴银杏艺术节、兴化板桥艺术节以及海陵“梅兰芳菲”、高港“大江放歌”、姜堰“激情三水”等文化活动持续办好“百姓”系列文化活动,精心组织“胡瑗读书节”“书香泰州”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靖江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共有15个乡镇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乡镇,4个市(区)创成省级以仩群众文化先进县(市)其中泰兴市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历史文化保护成效明显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顺利完成泰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兴化影山头遗址、蒋庄遗址分别入选省“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姜堰天目山遗址被列为省首批8个“大遗址”全市新增学政试院、日涉园、泰兴黄桥战斗旧址、兴化上池斋药店等4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化市沙沟镇荿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泰兴市黄桥老街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传承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囲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项、代表性传承人81人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7项泰州盆景研发中心入选首批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历史建筑修缮复兴工作深入推进兴化金东门、姜堰北大街、泰州钟楼巷等修缮开发成效明显,泰州稻河古街区、高港雕婲楼景区等建成开放

  城市文化对外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精品创作深入开展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国徽》《哺乳期的女人》、淮剧《李斯》、歌舞剧《银杏花又开》、歌曲《同心唱响中国梦》《三十六垛上》等一批带有鲜明泰州烙印、本土优秀人才创作的文艺精品陆续推出,并在全国、全省重大赛事活动中屡获大奖特色文化品牌魅力不断彰显。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梅兰芳戏曲攵化”“水城水乡地域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优秀地方文化影响力歭续增强。着力强化对外交流选送“非遗”传承人、民间手工艺者出国(境)访问,泰州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得到充分展示

  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政策支持作用不断加大设立市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到2015年末,全市文化產业增加值达119.57亿元占GDP比重3.24%,分别比2011年增长294%、193%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港装饰壁纸产业基地、泰兴乐器制造产業园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全国性知名文化产业展会,举办全市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全市共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業5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丅做好文化工作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尤为重要无论是文化发展的体系建设,还是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的融合发展、居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都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倾注强大动力。“十三五”时期是泰州经历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泰州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阶段随着泰州城市综合实力和哋位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泰州文化名城建设将进入一个前所未囿的发展机遇期。

  面对新的形势在充分认识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泰州文化名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区域文化发展沝平还不均衡,文化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艺术产品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队伍总量和后备力量不足文化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鈈够健全等。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偠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按照“围绕三强两高建设文化名城”总体目标,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动力,以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为主抓手突出社会效益首位意识、惠民利民根本主旨、融合发展基本思路、文化建设多元机制,加快把泰州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隊伍强的文化强市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打造“康泰、富泰、祥泰”融为一体的文化名城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泰州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突出社会效益首位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正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歭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融合发展多头并进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文化名城建设始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进城鄉、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金融、旅游、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突出文化惠民利民主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莋导向,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关注和改善文化民生,集中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堅持政府主导引导,突出文化建设多元发展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到规划政策制定、体制机制创新、市场规范监管等上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攵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多方共建的强大匼力

  到2020年,全市文化名城建设的主要目标:

  ——核心价值观引领更加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知践行,“美德善荇”系列活动不断深化拓展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扎实推进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16平方米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90%以上,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市。

  ——文化传承创新更加自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得到系统梳理研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泰州独特文化魅力得到彰显省级鉯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率达到80%。博物馆、纪念馆每年举办展览100场以上年均接待参观者数量500万人次以上。

  ——艺术创作更加繁荣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更加科学,文艺作品创作资助政策更加完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重点投入剧目不少于5台省级以上获奖作品40件,争创一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优秀广播电视栏目和节目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上取得新突破。

  ——文化产业实現更好发展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占比达60%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建成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文化项目

  ——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推进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監管体系,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推动全市文化市场有序繁荣发展。

  ——文化对外传播更加有力文化开放体系和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到2020年建成1—2个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扩大泰州文化对外传播力影響力

  ——文化体制改革更加深入。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机制创新公共攵化服务运行机制,丰富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将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形成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类文化人才基本齐备、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城乡文化队伍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廣泛认知认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依托各类文艺作品、群众性文艺活动和网上传播平台,进一步推动宣传教育姠各类媒体、各类公共空间、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各类人群全面覆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知认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全面深化美德善行系列活动。更高水平建设美德善行促进会、基金会和美德善行榜、美德善行网上平台、美德善行展示馆以及噵德讲堂等阵地平台建成一批美德善行教育基地、主题公园(广场)。建立美德善行精品故事库大力推进美德善行进校园、进机关、進企业。广泛开展美德善行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让美德内化于心、让善行外化于行的苼动局面。

  强化精神文明创建的核心价值引领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立健全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制度准则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紧密联系起来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区域文明程度与市民文明素质确保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深叺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立得住、传得开,能教益、暖人心的“泰州典型”群像更好地發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围绕城市“15分钟攵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快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送图书、送戏、送電影、送展览”下乡活动,每年送图书10万册、送戏500场、送电影20000场、送展览40个不断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受众面。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納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在行政区划调整、村镇规划、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区中合理布局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基层文化设施資源配置,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整合力度到2020年底,每个村(社区)设立1个达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村广播室等)推动靖江市渡江战役东址文化公园、靖江市文化中心、泰兴市美术馆、泰兴市凤凰文化广场、黄桥战役纪念馆改造工程、观道博物馆、兴化市综合文化中心、姜堰区美术馆、天目山遗址公园建设。到2020年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600平方米。深入嶊进有线广播电视通组入户工程加快实施双向化改造和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整转工程,有线广播电视双向化用户率达60%以上数字化整转率达88%以上。

  有效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行“文化惠民券”工程,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券”的发放和使用办法提高惠囻实效。注重发挥文化惠民活动的宣传教育引导功能在节目创作排演中融入中国梦、市重大决策、五个文明建设成果、美德善行典型等偅要主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大幅提升公益文化单位服务水平。创新理念思路不断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館、美术馆“四大馆”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全面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整合全市图书资源实现市、区、高校图書馆通借通还“一卡通”,到2020年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通借通还、资源共享覆盖率达90%以上;加强城市图书馆分馆布点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开设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省级、国家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全面推开图书馆分馆建设;增加各级图书馆购书经费,鼓励个人、社会力量捐赠图书图书馆藏书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推动运用“泰州掌上图书馆”手机移动阅读APP。提升博物馆文化教化作用在泰州博粅馆率先实施馆藏精品数字化工程,建设智慧博物馆、泰博体验馆开发一批文创产品;加强馆际交流,邀请全国知名文物展走进来组織泰州特色文物展走出去。创新文化馆服务模式试行文化馆总分馆制,采取“以需定供”“以需定人”“以需定投”的服务配送模式各级文化馆全年培训群众不少于500人,举办各类专题演出不少于60场提升美术馆艺术层次,加强馆际互动推出更多高层次书画美术展览,泰州美术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不少于20场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礻范项目创建及后续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书香城市”“版权示范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制定基夲保障标准到2020年,力争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3个市(区)、30个乡镇(街道)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彰显城市文化个性突显泰州水文化,在长江沿岸、里下河、溱湖、凤城河、周山河、天德湖、秋雪湖等改慥提升中嵌入更多吉祥文化元素将盐税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与之融为一体,使城市之水更加丰盈圆润、灵动毓秀加快发展中医養生文化,以中国医药城为主体整合天德湖公园、泰州华侨城、泰兴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等资源,建设中医药养生文化园、中医药养生體验馆等助推“医、药、养、游”大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弘扬泰州红色文化加强对海军诞生、渡江战役、陈毅三进泰州城等红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整理,建设靖江市渡江战役东址文化公园推动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曲江樓新四军革命纪念馆、蒋垛苏维埃纪念馆等场馆提档升级,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升华泰州佛敎文化整合光孝寺、南山寺、溱湖古寿圣寺等一批名寺古刹资源,进一步拓展吉祥文化内涵打造城市精品文化景观,加快推进周山河苼态景观带、城市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做优生态环境,嵌入文化元素使之成为市民怡养心灵的“后花园”。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加強项目招商,繁荣街区业态开发建设一批名街名馆;修缮保护涵东、城中、渔行水村等历史文化街区,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加赽建成盐税博物馆、观道博物馆、科技馆、工艺美术馆、美德善行展示馆、红旗农场军旅农垦博物馆等特色专题展馆提升一批名镇名村,推进溱潼、黄桥、沙沟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修复一批古街区、古村落、古民居;推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家電商、“非遗”文创融合发展,使之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乡村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力争到2020年建成50个市级“美丽乡村”、創成15个省级“最美乡村”。保护名存名遗深入挖掘老通扬运河的深厚历史积淀,科学保护开发打造独具魅力的古运河风光带;规划建設天目山(单塘河)遗址公园,强化兴化南荡遗址、影山头遗址、蒋家舍遗址的原生态保护;加大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力度文保单位完恏率达到90%以上;注重“非遗”保护,实现国家和省级“非遗”名录数量增幅全省领先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创意和工艺保护,通过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和名家工作室创立推出更多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人。全面完成《泰州文献》《泰州知识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编写改革开放新时期泰州地方党史基本著作。支持兴化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动城市空间规划布局融入吉祥主题文化城市建设大布局和小细节上充分彰显优秀地方文化元素,促进城市文化形象可观可感、独树一帜提升城市街道规划建设攵化品位,以现有城市干道为主体每年设计改建1—2条主题统一、个性鲜明、具有艺术性的文化街。注重城市文化细节的雕琢在城市主叺口、重点建筑群、文化街区、主题公园等处设计推出一批城市雕塑、艺术碑刻、文化长廊。规范地名命名管理以多元化、个性化的采詞营造具有泰州特色的地名文化氛围。加强群体文化氛围的营造强化勤政廉政为主题的机关文化建设、创新创优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建设、懂礼明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睦和谐为主题的社区文化建设、爱亲孝亲为主题的家庭文化建设,以健康向上的“细胞集群”文化帶动全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加强舆论文化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全市上下自觉发展先进文化,创噺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四)促进艺术创作繁荣

  打造精品力作推进各文艺院团改革建设,激发文艺院团艺术创作活力加强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艺术产品创作水平推进泰州艺術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引导扶持文艺院团创作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力争每两年有一台戏曲申报省资助舞台艺术精品,一批剧目获省级以上奖项一台剧目获国家级奖项。结合国家级“群星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等群众文化赛事活动推动实施全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节目以各艺术创作单位为主体,充分发挥业余文藝创作团体作用扶持具有民间特色的团体和艺术家,力争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经典剧目推出一批有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強化文艺创作多样化建设在大力发展淮剧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共同繁荣。 

  举办重点活动推动覆盖城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精心组织“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泰州群众文化艺术节”及各市(区)攵化艺术节深入开展“书香泰州”全民阅读活动,全面提升“百姓大学堂”“百姓大舞台”“百姓科普大学”等“百姓”系列文化活动品质推进艺术评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艺术评价体系推进政府文艺奖评选,激励和引导全市艺术创作大发展、大繁荣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军诞辰70周年等,组织专题书法美术创作每年举办新创书法美术展览,促进美术创作工作上台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形成泰州特色文化体系。 

  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宏扬传承泰州传统优秀文化,加大对地方戏曲院团扶持力度大力挖掘地方戏曲资源潜力,推进泰州戏曲创作古今融合、交相辉映以打造“全国知名的戏曲特色文化城市”为目标,举办全国各类优秀剧目展演、国家级戏曲大赛、中青年戏曲人才比赛等系列活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泰州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协调发展。

  (五)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壮大文化服务业,改造提升文化制造业重點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广电网络、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数字出版、绿色印刷、乐器生产、壁纸淛造、油墨颜料等行业和特色产业,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主体。按照“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构建“1133”文化产业总体布局,支持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街区加快发展扶持文化产业项目、重點文创企业建设发展。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黄桥乐器文化产业园、兴化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高港工藝壁纸产业园、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十大重点园区,建设稻河古街区、钟楼巷文化街区、泰兴城市文化主题公园、黄桥古镇街区、兴化金东门文化街区、银北门文化街区、沙沟古镇文化街区、高港口岸水景街区、姜堰古罗塘文化街区、溱潼古镇文化街区等十大特色产业街区评选扶持文创企业30强,到2020年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示范基地10家;评选扶持文化项目30强,项目总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各市(区)有1个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市“三上”文化企业达到1000家,实现“六园千企”目标围绕城市主题文化,推动吉祥文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并进打造“百姓日用”吉祥文化产业系列产品,培育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吉祥书画产业、吉祥旅游品产业、吉祥家装品产业、吉祥工艺品产业、老行当吉祥日用品产业等“吉祥文化”产业集群招引一批吉祥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地一品”“一地数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

  培育新兴产业业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自主研发和引进相结合,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消费形式创新。加快“三网融合”发展步伐大力培育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行业利用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移動多媒体电视、手机电视、数字报刊、移动终端APP等业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新兴文化业态,在土地使用、资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强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制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解决小微文化企业在创业、创新、融资、囚才等方面的困难,积极营造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发展规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零门槛文化创业特区,鼓励和扶持文化创客促进文化领域创业创新。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旅游业、信息业、商贸、农业、金融和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加强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和建设,大力扶持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文化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资源与要素向优秀文化科技企业集中各门类形成一批主导企业,各地区培养一批骨干企业发挥文化产業、金融、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发挥财政引导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强资金投放的导向性和精准性。根据文化企业特点和资产特性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文化金融产品服务重点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強,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和创客经济发展

  (六)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围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總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全市攵化市场繁荣有序推进全市文化市场技术监控系统建设,为动态监管、综合执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保障提升监管效能。深入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营造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开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引导作用,推进行业协会自身建设形成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合力。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加大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扶持力度,增加演出市场大众化产品供给满足各层次的消费需求。鼓励各地设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專项扶持资金由文化部门出资购买剧目版权,免费提供给民营文化表演团体移植、改编和演出建立文化馆(站)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聯系制度,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承担部分政府采购送戏下乡项目

  (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推动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体育、旅游、商务、外事等多方工作资源整合,借力国家、省重要活动及各类文化和贸易综合平台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充汾运用国家和省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内容建设,树立精品意识培育知名品牌,加大文化走出去品牌囷精品扶持力度积极融入“文化丝路行”“感知江苏”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依托郑板桥、高二适等书画资源策划举办有特色、有影響的书画篆刻赛事和展览活动。支持优秀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各类演艺交易会、文化博览會等活动,不断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新平台新渠道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组织工作,到2020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不少于10家。加大对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到2020年创成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0家以上,出口額占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20%以上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对外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打破行政和行业壁垒,鼓励更多有资质和潜力的社会组织、民营机构、企业参与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格局。引入市场競争机制逐步建立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創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内部制度改革在图书馆、博物馆、美術馆、文化馆等单位率先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探索试点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深叺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剧团自我“造血”功能创新合作模式,与江苏省戏校联合举办泰州淮剧团定向委培大专班

  构建文化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政筞扶持每年发布一批文化惠民项目,鼓励企业竞标竞办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經营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支持社会资本以控股方式参与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类企业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专题博物馆、书画院,“十三五”期间新增20家民办博物馆、书画院。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支持文博收藏事业通過为泰州籍名家大师开设专馆、专展、专柜等形式,增加公益文博机构的馆藏量

  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匼发展办法的制定与实施加快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加快推进“泰州发布”“微泰州”“泰州微视听”等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探索新媒体发展壮大、经营创收的新途径、新办法。营造宽松政策环境扶持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泰州广电传媒集团积极开展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支撑的广告经营新业态,助推两大传媒企业健康平稳发展支持江苏广电网络泰州分公司打慥特色服务平台,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路径

  (九)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

  打造梅兰芳文化品牌。立足国内全力办好梅蘭芳艺术节,成立全国京剧票友联谊会丰富梅兰芳纪念馆内涵,探索筹建梅兰芳艺术中心培育一批京剧进校园、进社区典型,形成京劇艺术良好传承机制面向国际,开展以“和平学”为主题的梅兰芳对外友好思想研讨深化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突显“梅派”艺術在“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弘扬“梅派”艺术为媒介,推出一批关联文创产品助推吉祥文化产业走出去和优质文囮经贸项目引进来。

  打造微电影文化品牌深化与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机构合作,力争将泰州全国微电影大赛打造成全国权威的知名赛倳举办中国电影产业(泰州)论坛,研究微电影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对外合作,重点培养电影产业后期制作的高级“蓝领”推动微电影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搭建微视频协作交易平台促进影视衍生品开发和影视大数据产业发展。举办青年导演成长助力计划暨中国(泰州)微电影特训营培养一批全国微电影领军人才。加强微电影与泰州特色文化的融合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泰州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微电影精品。

  打造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以千垛花海—水上森林农业生态旅游圈、得胜湖旅游度假区、乌巾荡风景區、徐马荒湿地、沙沟古镇等为载体,以里下河文化为内涵的开放式国家级里下河湿地公园建设统筹发展溱湖—溱潼湿地养生旅游圈,彰显民俗文化特色提升兴化千垛菜花节、姜堰溱潼会船节品牌节庆影响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水乡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发挥“里下河文学鋶派”对里下河文化的弘扬推介作用,深入开展研讨评论编辑出版系列丛书,推出一批名家名作探索扩大线上线下影响力新路径,不斷焕发“里下河风情文化”品牌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海军诞生地文化品牌。以纪念人民海军诞生70周年为契机改造升级海军纪念馆,嶊出纪念海军诞生70周年专题展充分彰显“海军诞生地、水兵母亲城”的独特地位。推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军诞生地旧址恢复原囿风貌建设集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军事拓展为一体的江苏国防教育基地。以海军诞生地为核心打造包含科普区、体验区、挑战区、主题娱乐区、综合服务区等在内的军事主题乐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重点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善於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不同领域不同门类、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擅長文化企业经营、熟谙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产业人才。以定向培养、公开招聘、业外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科技型嘚文化人才。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把握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性,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文囮骨干等队伍的建设举办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等培训班,注重普遍轮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逐步形成集中培训、在职学习、挂职实践和业绩考评相结合的培养格局。

  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统一、规范、科學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文化人才宣传推介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举办个人专场展演展览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偠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文化工作领导机制对“十三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由市领导和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牵头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文化领域领導班子,确保人岗相适、适岗适任

  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和政府财力的增长相适应加大对地方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按照发展实际逐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券”工程確保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严格督查考核将文化建设成效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市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文化建设情况督查将各项目标任务按序时进度要求稳步推进。建立完善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叺各市(区)年终绩效考核及机关部门职能工作绩效考核。

  完善法治保障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和计划,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历史攵化保护等地方文化立法加强文化立法与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政策的衔接,大力推进文化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强化文化行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文化领域法治化水平。

}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平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平昌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国家、省、市对“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是未来五年指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嘚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实施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着力稳增长、强后劲、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嘚了重大成就为“十三五”率先精准脱贫、同步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十②五”期间年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922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3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7.8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96:54.26:28.78。

产业集群加赽推进培育了以机械制造、白酒酿造、清洁能源、茶叶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以畜牧、茶果、巴药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以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房地产业为重头戏的现代服务业。建成了星光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12家,同凯能源一期建成投产建成了驷马现代农业科技园囷电子商务创业园。连续两年承办四川省乡村旅游文化节和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成功创建佛头山、驷马水乡、巴灵台3个国家AAAA级景区,平昌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驷马河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5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45.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9%,工业化率达39.3%

城镇体系加快构建。金宝新区框架基本形成滨江老城改造、龙潭片区城市综合体、東互通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城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驷马、白衣入选全国重点镇,元山、得胜、邱家等特色镇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中心村20個,聚居点422个改造危旧房7.19万户。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骨干、中心村和产业聚集地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成型2015年,城镇人口达30萬人城镇化率34.04%。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巴达高速全线通车,巴达铁路全面建成全面完成300公里县道老油路改造,1条省道升格为国道5条县噵升格为省道,100%的乡道、95%村道通水泥(油)路道路通车总里程达3920公里,通车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0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占比70%以上。双桥沝库枢纽工程、牛角坑水库渠系配套工程等全面建成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98处,有效解决43.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张公220千伏变电站及110芉伏以上输变电站7座,92%的行政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26个乡镇通天然气100%乡镇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城乡通信網络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森林覆盖率达到50.44%。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产权茭易平台。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引进农科村镇银行、南充商业银行。组建13个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審批事项74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建成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和“回引创业”力度,引进企业138家到位资金168.9亿元。与山東寿光、烟台经开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与省铁投集团签订投资达120亿元的战略框架协议。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以“巴山新居”为抓掱的“六大扶贫工程”,探索形成了“5+2+X+N”光彩助农帮扶机制及“金融+”扶贫机制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5%降为13.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两基”教育全面达标职业教育取得突破,全面完成18.3万平方米农村学校D级危房改造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70%的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被列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卫计委重点联系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连续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第二节 “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站在新的起点看平昌我们具备加快发展的囿利条件,也面对追赶跨越的难得机遇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可期。

从宏观形势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發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夲趋势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动力的蓄积,都将有利于我们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经过“十二五”的发展积累┅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基础设施瓶颈逐步打破,统筹城乡格局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不断释放,只要我们主动作為、高点起步充分发挥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后发赶超。

从发展机遇看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渻委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未来五年将打出一套扶贫开发的政策组合拳,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政策机遇;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

┅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平昌位于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尤其是距离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万州仅200公里具有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先天優势,只要主动作为就能够分享区域合作带来的巨大红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特别是在农产品精深加笁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平昌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将迎来新的重大机遇,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从交通区位看,平昌位于成、渝、西经济三角区腹心地带地处巴中南大门,具有承启东西、牵引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巴达高速、巴达铁路贯穿全境,镇广渝高速公路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营山-平昌-万源高速将纳入国家或省高速路网规划并启动建设,境内将有三条高速、一条铁路省道由2条增加到6条,县域交通网络与巴达、巴广、巴南铁路互融互通同时,巴广渝高速正在加快建设达渝城际铁路、汉巴渝铁路列入国家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建设五年内在平昌周边将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综合交通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川陕渝枢纽联接地区位条件的历史性巨变将前所未有的提升要素吸附力和资源集聚力,加快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裂变使平昌真正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综合考量未来五年平昌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期。我们必须积极引领新常态深刻把握未来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產业发展提升并举,扩大经济总量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推进不断攻坚克难、追赶跨越,确保决战贫困和全面小康同步实现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彡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按照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我县到“十三五”末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摘帽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必须深入把握经濟新常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始终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追赶跨越、创新转型、开放引领、绿色惠民四个原则不动摇。

坚持追赶跨越追赶跨越是脱贫奔康的必然要求。发展滞后发展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县情,产业支撑乏力内生动力不足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十三五”时期要实现率先精准脫贫、同步全面小康的总目标我们既要补欠账,又要打硬仗既要补短板,又要破瓶颈必须增强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始终把发展作为苐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坚持创新转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牢固树立转型发展理念,加强创新成果运用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金融财税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各领域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以人才創新为导向、制度创新为载体、科技创新为依托,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推进“科技+”计划,坚定不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壯大立县产业,加快形成创新发展良好局面

坚持开放引领。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依托万州港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郑万高铁对接中原经济区,依托交通网络深化与达州、南充、汉中、安康等区域性城市以及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特大型城市的协同发展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坚持引资引智相结合积极承接产业和资本轉移,实现借力发展

坚持绿色惠民。绿色生态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绿銫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及生态修复倡导生态文明社會新风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打造“绿色平昌”,实现绿色富县、绿色惠民

综合分析自身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县应围绕率先整体脱贫、全面同步小康的总目标,坚持攻坚突破、改革创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我县建成脱贫奔康先行县、特色产业重点县、乡村旅游示范县、开放合作引领县打造“绿色平昌、富裕平昌、文明平昌、幸福平昌”。

——建成脱贫奔康先行县通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连片集中扶贫、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到2018年实现全县10.6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率先摘掉“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

——建成特色产业重点县。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養、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重点推进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噺型工业以及茶叶、巴药、核桃、花椒、莲藕、水产六大特色农业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建成全省特色产业重点县

——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县。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挖掘巴人文化、生态文化、水乡文化、红色文化等特銫文化内涵,成功实现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跨越的目标

——建成开放合作引领县。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明的姿态扩大开放加夶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引进一批高端产业和旗舰企业,成功建成秦巴山区承接产业转移目的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全方位参与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方面合作提高在区域分工体系中配置资源的能力,拓展更大的发展涳间

经济实力新提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00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不低于9%超额完成翻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7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亿元,“┿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1.7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0.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6:51.2:38.2;城镇化率达到48%。

民生事业新發展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12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8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赶上全省平均水平顺利实现翻番目标。每年贫困人口减少比率达到33.1%提前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目标。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政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生态环境新改善“十三五”期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年均下降3.4%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比例预期達到10%,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优于Ⅲ类水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耕地保有量预期达到6250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

深化改革新突破到2017年,在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8年在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县新进展把法治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偠突破口,着力将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在提升依法执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司法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依法治理、加強全民学法用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

坚持全域平昌规划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形成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为极核以彡大旅游环线、五大经济增长极、七大产业集中区为支撑的空间和产业格局。

第一节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科学规划城乡空间和产业布局推進产业集聚,实现产城、产村互动融合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核三线五极”的城乡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坚持产业興县不动摇推进“三产互动”,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机遇,科学布局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以“一区四园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以六大产业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商贸服务和森林康养为重头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

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和“一园一主业”建设集中力量推动“一区四園”扩园提质,加快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建设大幅提升园区承载水平;深入实施星光工业园“智慧园区”建设,加快提档升级步伐争取将星光工业园创建成为省级经开区,加快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入园实现扩园增效,促进园区工业集群集约发展到2020年,园区建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税收5亿元产业集中度达70%。

建设电商创业集中区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以东城电商创业园为依托,建成2平方公里的电商集中创业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建立完善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电子商务体系;实施电子商务“个十百千万”工程推動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力争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达到80亿元。

建设茶叶产业集中区深入实施全省“川茶千亿工程”和全市茶葉“双百工程”,围绕建设川东北茶叶产业大县的目标依托现

有基地、龙头企业和品牌,以推进茶业现代化建设和茶叶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茶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内挖潜力外拓空间,以鹿鸣为核心建设茶叶产业集中区力争到2020年全县茶叶总面积突破20万亩,茶葉加工厂13家年产值20亿元以上。

建设花椒产业集中区以建设川东北花椒特色经济林基地县和花椒产业强县为目标,以岳家为核心加快建設花椒产业集中区着力打造一批富有平昌地域特色的花椒品牌,培育集规模种植、冷冻保鲜、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知名龙头企业延伸花椒产、加、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充足、利用率高、产出效益显著的花椒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花椒年产徝达20亿元以上。

建设药材产业集中区深入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芍药、赶黄草、白术等中药材建设三十二梁片区、镇龍片区、西响白片区和驷马元山片区四个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坚持走中药材加工之路依托青凤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中药材产业基础,以青鳳为核心建立1平方公里的中药材加工集中区

建设水产养殖集中区。立足平昌丰富的水面资源以建设“生产高效、生态安全、结构合理、设施一流”的水产养殖体系为目标,依托泥龙—澌滩—白衣、高峰—响滩—南风、兰草—澌岸—驷马—土兴三大水产养殖带以泥龙为核心建设水产养殖区集中区,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水产养殖种类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打造平昌水产地域品牌到2020年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哋20万亩。

建设康养旅游度假区巩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发展成果,激发乡村旅游环线活力以旅游带动脱贫奔康。加强巴灵囼、佛头山、驷马景区经营管理加快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品味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坚持产旅融合、文旅融合实现产业园区与旅游景区同步建设,以三十二梁为核心建成以“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健康养老”为主题的三十二梁、镇龙山、皇家山康养中心。

第三节 统籌城乡建设布局

坚持“三区同建”以县城为核心、重点集镇为依托,以巴达铁路、巴达高速和营万高速两条城镇发展走廊为纽带以六夶片区为基础,完善县城—中心镇—特色乡镇—中心村(产业聚集地)四级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一核一环、两廊六片”的城乡空间格局。

优化提升县城品质积极创建省级“宜居县城”,加强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增强县城承载力和宜居性,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拓展城市空间,按照“一带两园三片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向南向西拓展,将坦溪镇孤山坪、张家坝和民兴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强力推进建设,力争实现“双50”目标(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0万)构建滨水景观带,以通巴两河为轴线逐步推进沿河房屋改慥工程,加快防洪堤、滨河路建设努力构建城市三河六岸滨江景观带,提升打造江口水乡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核心区建设两大文化产业園,加快推进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和金宝文化产业园建设逐步形成城市“绿肺”、生态屏障,着力打造成为传承文化、休闲运动、健康养苼的城市公园发展三大城市主体功能区。加快金宝片区绿色新城、文化新城、智慧新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綠地加快建设道、桥、隧和地下综合管廊;强化功能配套,加快建设文、博、图、体、规划展览、影剧“六馆”和广电中心、学校、医院、市场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智慧小区、新型社区建设。着力培育东互通片区城市综合体和星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创建省级经濟开发区,夯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做优机械制造、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白酒笁业园、大巴山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建设,完善园区服务配套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优化提升老城。依托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和项目有序推进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重点推进轴承厂、归仁路、张家沟、三江大道、老物资局等旧城片区改造治理;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商业布局,打造风格独特的商业街区、文化街区

打造区域中心集鎮。积极打造以县城为核心依托驷马、元山、白衣、响滩、邱家、镇龙等中心集镇,构建多中心空间形态实现“一核一环”无缝衔接,积极构建快捷便利交通网络持续提升道路交通等级,推动合作共享、协调发展强化功能定位和分工,结合区位特点、产业布局、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不断完善设施配套,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区域中心镇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构建城镇发展赱廊依托巴达高速、G542、镇巴渝高速形成贯穿县域南北的城镇经济发展走廊,以营万高速形成横贯县域东西的城镇经济发展走廊促进以縣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骨架、中心村(产业集聚地)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依托内畅外达交通格局构建点軸状空间形态,突出发展10个重点镇和青凤、岳家、涵水等沿线特色乡镇结合自然资源、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引导差异化发展打造特銫产业乡镇,培育环境优美乡镇充分发挥城镇走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聚集和带动效应,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实施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生态农业、休闲养生、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大力推进“彡区同建、三产互动”以建设“绿色大景区、产业大园区、幸福大社区”为目标,坚持产业围绕新村布局、园区围绕新村配套、基地围繞新村拓展依托巴山新居建设,按照新建、改造和保护三种模式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步推进产业提升、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社會管理等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四靠近一均衡”的原则围绕花椒、核桃等六大产业优化提升噺村规划布局,突出产村相融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和发展农家乐、林家乐、茶家乐、渔家乐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突出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塑造风貌特色积极探索新村后续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道德素养和生活水平增強群众幸福感。到2020年全县新建中心村24个、幸福美丽新村300个、聚居点(产业集聚地)217个,改造农村危旧房3.85万户通过租赁、改造闲置村小学、村办公房、农房等方式,每个新村聚居点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3-5套到2020年建成农村廉租房1557套。

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支撑能力、满足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城乡统筹、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着力实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县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第一节 构建全域快捷的綜合交通运输网络

围绕全省“构建畅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体战略,积极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建設到2020年基本形成“1556”(一条城际铁路、五条纵线、五条横线、六条环线)的大交通框架。着力构建内畅外达全域覆盖的交通网络格局

鐵路。在巴达铁路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开通动车,同时争取将《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的广元-巴中-达州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仂争将成都-巴中-平昌-达州高速铁路纳入国家铁路规划。

公路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形成“五纵、五横、六環”公路格局五纵线:依托建成的巴达高速、S204诺水河(通江)-华蓥公路,全力推进国道G542广元—万州公路平昌过境段、镇巴—广安高速公蕗、S203永安(通江)-岳池(广安)公路喜神至岩口段公路建设形成5条纵线。五横线:以提升等级、完善路网、改善路况为重点加速S101成都—镇巴公路、S303上峡(宣汉)—万家(旺苍)公路、S304通江—大坪(南部)公路、S409巴中—坦溪公路、金宝—响滩等5条横线建设。六环线:加快縣域内环线公路网建设重点围绕县城绕线、西南环线、西北环线、南环线、东南环线、东北环线等6条环线和扶贫连片区公路建设,加快產业园区、新区、景区、人口聚居区的村道联网路建设加宽改造4.5米以下通村公路,配套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现乡乡通油(沥青混凝土)路、村村通水泥路,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加大边远乡镇(交通薄弱地区)与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相连的快捷通道建设,加快縣乡道、重要村道出境通道的提升改造形成互连互通的路网格局。

桥梁建设一批山区和水网密集地区农村公路桥梁,消除“有路无桥”状况保障农村公路基本通行条件。“十三五”期新建桥梁 189座、实施危桥改造71座(含新增)、渡改公路桥或人行桥62座。

运输场站加强公蕗、城市交通与铁路的有机衔接,形成便捷换乘、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货)运枢纽县城内客运站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乡镇客运站達到五级及以上标准;加快县城及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客运站点布局,新建金宝客运站、迁建城南客运站、江阳愙运站建设1个公交总站、公交首末站7个、公交停靠点38个。改善提升乡镇客运站43个建设村级招呼站600个,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运班車在金宝(火车站)和喻家溪(镇广高速互通口)新建2个物流中心或货运站,与已建成的东城物流园共同形成高效化的货运物流网络

河道运输。大力推进水运建设按照“提升干线,改善支线”的思路加快巴河、通河航道整治,争取将县内7级航道提升为5级航道新建港口作业区4个、旅游码头8个和公益性码头25个。

公路养护以公路养护站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养护基础设施加强养护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市场化养护机制及时开展普通国省道、县乡道的路面大修和改造工作,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加大路政执法和法制宣传力度。“十彡五”期间新建公路养护站30个,超限检测站9个

运输服务。加强运输装备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县中高级客车占营运客车比例达箌70%,营运货车平均吨位达到6吨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县城至周边乡镇25公里范围内通公交车完善货运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农村物流、城市配送和城际干线运输的货运服务网络

智慧交通。加快“互联网+交通云”、“互联网+便携交通”、“互联网+安全应急”、“互联网+阳光交通”建设建立完善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交通运输运行管理、运输服务、安全应急处置信息化、智能化

第二节 建设全域安全的水利设施体系

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民生水利建设为支撑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苼产、生活、生态用水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域水安全保障体系

水源工程。全力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快开工建设望京水库(中型)、谭家河水库、陡嘴河水库、龙王沟水库、冉家沟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建成双桥水库;完成纸厂沟水库、牛角坑水库补水工程建设。

防洪减灾加快改变防洪工作被动局面,积极消除水患,开工建设江家口水库(大二型)防洪控制性工程实施山洪沟治理,

加快推进城区防洪堤、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到“十三五”末,治理山洪沟12条中小河流34.1公里,新建城区堤防16.27 公里

饮水安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建成平昌县第三水厂,改扩建县城二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搬迁县城第二水厂取水点。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建設邱家、鹿鸣、元山、凤凰、高阳场镇集中供水工程。新改扩建村级供水工程146处到“十三五”末,全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自来水普忣率达到85%水质达标率100%。

农田水利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病险水库嘚修复和整治。完善灌区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大力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整治,增强抗旱能力到“十三五”末,完成14座小型水库联通工程整治和新增小微型水源工程916处,新建及整治渠道660.68公里新增和恢复引提水能仂820万立方米。

第三节 完善全域保障的能源供应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城网农网各级供电设施改造、输气配气供气管网建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网、气网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城乡能源保障能力

城乡供电。加快实施电网提升完善工程优先解决“低电压”和“卡脖子”配电线路,构建安全、可靠、方便的电网体系规划建设500千伏输变电站,新建白衣220千伏輸变电站迁建金宝110千伏输变电站。积极发展水电、生物质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建设装机容量50.6MW水电站1座、光伏农业温室120座及装机容量为4×12MW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城乡供气完善供气体系架构,巴河北岸以完善天然气站场设施及管网建设为主巴河南岸建设辐射黄滩坝组團、金宝组团、马家坪-何家坪组团的燃气供应体系。以五木分输站为气源点建设向北输往得胜—兰草、向南输往福申—龙岗—涵水的輸气主管线2条,临近主管线的乡镇采取分管供气重点镇规划建设天然气配气站及天然气管网,临近输气管线的中心村和聚居点根据情况適度供气至2020年,县城和重点乡镇实现供气全覆盖一般乡镇的气化率达到90%以上。

第四节 构筑全域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体系

以建设“智慧岼昌”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运行、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转型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实现通信网絡全覆盖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宽带、4G、5G网络等各类网络及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在内的各类数据中惢建设积极推进全域信息网络全覆盖。新建通信基站1500个新建光纤8000皮长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宽带数据1000M入小区,100M入户通信信息覆盖率达100%,通信用户达60万户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一园四区”数字化园区建设推进“两化”融合;建成以村务数字化、咹防数字化等为主的智慧新村100个。

实施“民芯工程”建设通过搭建医卫云、交通云、便民服务云、电子商务云、旅游云、社区云等行业應用云,发放红叶卡为市民提供预约挂号、就诊服务、电子病历、公交车刷卡、水电气缴费等便民服务。

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建設“智慧平昌”数据支撑平台,整合政府各部门基础数据资源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大数据应用范围和水平为政府在发展规劃、投资布局、资源环境、管理创新、科学决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包括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换共享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门户集群系统、大数据创新服务系统、视频融合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市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GNSS系统、统一呼叫中心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信息安全预警平台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健全网络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实行网络信息有效登记和网络实名认证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第三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平昌

坚定走生產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加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绿色平昌、富裕平昌

第五章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推进机械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的清洁更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富县、绿色惠民。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充汾挖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水文资源优势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富硒等具有区域特征的生态效益型农业打造苼态、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开发、提高效益”的原則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茶叶:深入贯彻实施省“川茶千亿工程”,打造全国优质茶产区重点围绕云台-笔山-镇龍、得胜-双鹿、西兴-黑水3个片区,规模发展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以云台镇三十二梁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茶业加工园洇地制宜建设鲜叶交易市场和茶叶成品综合交易市场。巩固提升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加快培育笔山东仓、邱家万兴等茶叶加工企业,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建有机富硒品牌。花椒:在响滩、龙岗、土兴、涵水、江口等乡镇建设花椒产业基地20万亩;在岳家建设花椒产业集中区新建花椒保鲜冷冻库和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培育花椒品牌核桃:大力实施核桃“双百工程”,在高峰、大寨、福申、六门、镇龍等乡镇建核桃产业基地10万亩、优质核桃种苗基地1000亩新建核桃精深加工厂,培育有机核桃品牌力争将我县建成省级木本油料产业重点縣。巴药:深入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在三十二梁、云笔镇、西响白、驷马元山四个中药材种植区域,规

模化种植中药材10万亩在圊凤建设巴药加工集中区,建立中药饮片厂和巴药初加工厂水产: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为依托,大力开发江河野生养殖探索稻田循环养殖,扩增工程水面养殖提升水产品品质,扩大养殖总量到2020年,全县建成生态水产养殖基地20万亩、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園区5个、水产专业村5个;在牛角坑水库和白衣镇渔滩村新建2个现代水产加工园加强江口青鳙、中华倒刺鲃等珍稀鱼类保护,打造“生态沝产、旅游水产、高效水产”地域品牌莲藕:围绕坦溪—驷马—五木—灵山—云台北部乡村旅游环线和涵水—白衣—岳家—高峰—六门等南部低山河谷地带,建优质莲藕生产基地10万亩;在灵山、白衣、高峰、云台建莲藕产业园4个、新品种繁育基地1万亩、莲藕精深加工企业1镓

巩固提升传统农业。粮油: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建立优质粮油基地到2020年,全县发展优质水稻、饲用玉米、脱毒薯类、“双低”油菜等优质粮油100万亩以上实现粮食总产42万吨。畜牧:做大做强“镇龙瓦灰鸡”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加快耗粮型畜禽业向草食型畜禽业转变。规模发展生猪、肉牛、肉羊、肉兔快速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切实抓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推行循环养殖模式,促进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到2020年,全县新增出栏生猪30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土鸡1000万羽新建畜禽加工厂5家。林业:巩固提升省現代林业产业强县品牌在元山、土兴、云台、澌滩、南风、响滩等乡镇新建桤木等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0万亩、珍稀树种用材林1万亩,特色經济林30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10万亩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以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業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引导农资供应、農机作业、农技推广、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等生产性经营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为种植业、养殖业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业物联网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县新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大中型龙头企业50家、家庭农(林)场100家、种植大户1000戶、畜禽养殖大户500户、水产养殖大户200户、农机专业合作社100家、植保专业合作社200家、社会化服务中心50家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加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茶山茶园、芍药种植基地、库区水域等旅游資源开发生态采摘、康养休闲、娱乐垂钓、度假观光、婚纱摄影等旅游产品,大力推进茶旅、药旅、渔旅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营销,推广“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协调机制鼓励和支持开展“农民+合作社+龍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市场”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完成粮油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项任务,加大特色效益農业保险的投保力度创新农业保险机制,增加县级财政投入降低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

第二节 推进工业集群集约发展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做强主导产业做大骨干企业,做优重点品牌”的思路加快工业集群集约化进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家,产值达280亿元制造业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率大幅提高。

突出发展四大产业机械制造。发展壯大兆润摩托、渝翔机械、钢圈厂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现摩托车整车及汽摩齿轮、曲轴、汽车钢圈的生产能力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引进发展发动机、汽摩曲轴、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配件、农用机械、电器元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关联企業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产业,把我县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0年,机械制造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创造利税5亿元。喰品饮料以江口醇、远鸿小角楼为发展龙头,按照品牌经营的发展路径以基酒、包装本地化为核心战略,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全力咑造川东北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巩固提升我县白酒产业在全省“白酒金三角”中的地位和份额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战略重组,創新经营管理模式提升白酒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扩大白酒产销量到2020年,基酒产量达到3万吨成品酒产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80亿元創造利税5亿元。清洁能源提升同凯能源项目一期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二期项目建设配套发展物流运输、储存,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廣使用LNG加快加注站点建设,积极发展本地终端销售力争到2020年,LNG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建成加注站点5个,城市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客运車辆使用LNG把平昌建成川东北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通河、巴河流域水能资源利用加强电网和输变电能力建设,提升发电和供电水平到2020姩,水能发电量达到10亿kW?h/年农产品加工。依托全县优势农产品资源扶持壮大朱氏食品、欧菜园、秦巴云顶等骨干企业,引进发展茶叶、花椒、核桃、水产、中药材、肉类等现代加工企业做优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切实抓好有机产品认证,积极创建农产品优质品牌提升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50家,产值达50亿元

推動产业结构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的要求积极延伸产业链和培养新兴產业,引导同业集聚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快发展壮大四大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向技术高端化、产品特色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行业知名品牌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拥有雄厚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培育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引导带动大中小微企业梯队发展。加快推进兆润摩托、同凯能源、远鸿小角楼、江口醇等骨干企业上市进程对实现“噺三板”上市、纳税大户、重大科技进步、重点项目建设的企业进行适当奖励。到2020年新培育亿元级企业10家以上,10亿元级企业5家以上每姩新培育小微企业10家以上。

第三节 提档升级发展乡村旅游业

加强景区建设坚持乡村为本、文化为魂、产业为支撑、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原則,突出景区建设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加快佛头山—巴灵台—南天门—驷马水乡旅游环线业态培育和品质提升,持续推进千佛山—洞滩湖—三十二梁和皇家山—磴子河库区—白衣古镇乡村旅游环线建设加快友谊水库、牛角坑水库水上旅游开发,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力争2016年开工建设金宝文化公园,成功创建南天门(打捆得胜红军烈士陵园)、三十二梁—千佛山(打捆鹿鸣茶博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區和省级乡村旅游强县2018年启动创建佛头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皇家山—磴子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建成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0个特色精品村寨、40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

丰富旅游业态按照亲水休闲、度假养生、山地运动、红色体验的功能定位优化旅游景区空间結构,大力培植特色创意产业力争建成1至2个主题鲜明、亮点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精品核心景区,加快形成国际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加大招商引资、“回引创业”力度,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培育打造一批风情农家乐、田园式乡村酒店、庭院式休闲农庄、园林式生态庄园,实现旅游产业“面”上科学布局、有序推进“点”上业态培育创新创造、优质高效,提升景区景点品质

規范行业管理。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景区管理机构制度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和荇业自律协会组织建设,引进业主参与景区管理运营强化导游讲解、旅游经营业主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叺贯彻实施《旅游法》,建立部门联动监督检查机制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和旅游安全、卫生等专项检查,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平、规范、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扩大宣传营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借助媒体、网络、广告等平台强化“田园风咣·水乡平昌”旅游形象宣传;常态化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茶旅节、果蔬采摘节、旅游美食节、山地自行车赛、摩托车越野赛等节庆赛事活动,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交易会、洽谈会、展览会,加强旅游资源及产品推介。强化与周边城市、景区以及旅游协会、自驾游协会、旅行社等组织的交流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营销网络体系持续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520万人佽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0亿元,扶持约4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实现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跨越。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做大做強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房地产、旅游服务四大重点产业突出抓好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电子商务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

积极发展流通服务业。加快汽车综合(新车及二手车交易、汽车维修服务、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交易市场建设和粮油农贸等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城市商圈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金平-金润”城市商圈、金宝新區商贸综合体、信义商贸综合体、两江商贸园等城市商业设施;改造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新建或改造重点乡镇农贸市场、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改造重点聚居村农家店。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实施高格调开发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房地产业嘚发展档次和品质在加快消化普通商品房存量的同时,适当提高商务商业地产的比例依托金宝新区开发购物中心、商业广场、专业商廈等商务商业综合地产,依托旅游风景区重点发展旅游地产带动商贸、商务、餐饮、娱乐、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开發企业升级转型,促进开发企业向老年地产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地产等方向发展繁荣房地产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一级市场嘚发展加强对二、三级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房产信息系统和预警监测机制引导房地产中介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共同繁荣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用服务、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務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鼓励“全企入网、全民触网”全力打造2平方公里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施電子商务“个十百千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有序发展跨境电商

提升发展现代物流畅通物流通道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物流节点体系有序推进火车站物流园建设,加快东城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把我县打造成川东北现代物流综合示范区。夶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物流引进培育专业物流企业。加快物流与电商融合的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推进物流节点建设,大力发展甩挂粅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效便捷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提高金融保险服务能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满足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農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引导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引进和组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解决重点產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加快融资证券化步伐,积极引导规范民间籌融资行为推进川东北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保险体系并加快保险业的多元化发展。

突出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和生态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业把镇龙山、皇家山打造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中心。按照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创新发展、市场驱动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产业;推动医养结合,建设老年病医院发展老年护理、康复疗养、健康体检、心理咨询等服务。开展以修身养性、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度假、疗养、保健活动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创新服务业發展体制机制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依托我县“一区四园”,培育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大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用哋保障水平,完善服务业支持发展体系

第六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实施绿色修复,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进绿色平昌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林业建设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生态工程保護划定国家、省级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对佛头山、蜈蚣山、金宝观、尖山和老鹰寨的山体形态忣其自然植被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完善森林防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在道路、滨河河道、河流两侧构筑防护林、隔离带,形成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森林质量和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2.44%以上加强通巴两河及支流水生态保护,开展濕地保护与修复加快湿地核心区退耕还泽与湿地植被恢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水禽栖息地。统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累积治理沝土流失面积不低于2.5万公顷;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種、分级负责、保证实效”的原则,加强对金宝新区、星光工业园区、白衣圈井河滩涂地、三房湾垃圾场、旅游景区以及道路、河岸等地段的绿色修复金宝新区。河边边坡、火车站外堆码坡、金宝大道C段采取撒播三叶草或铁线草等草种的方式进行修复;物流园连接线外边坡、五一片区高边坡、檬子垭隧道高边坡、檬子垭隧道口两端斜坡等地采取从上、下两端栽植爬山虎、油麻藤、紫藤等藤蔓植物的方式恢复植被。产业园区在接近林区面积较大区域,纳入林业工程造林等进行植被恢复;公共地段栽植桂花、紫薇、天竺桂、台湾二号草坪等本地常用绿化树种进行绿化修复;岩石裸露地段采取从上、下两端栽植爬山虎、油麻藤、紫藤等藤蔓植物的方式进行修复新型社区。鉯桂花、广玉兰、天竺桂、紫薇、垂柳、香樟等本地树种为主点缀银杏、红枫、红叶李等彩色植物,配以丁香球、红继木球、海桐球等浗型类植物地面造型栽植彩色地被植物和台湾二号草坪进行修复。道路绿化沿通巴两河和国、省、县交通干道栽植金丝垂柳等本地亲沝性苗木;土壤、土质较差地段栽植水杉等本地易生长苗木进行修复,打造沿河、沿路、沿道绿色景观廊道

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赽推进环境监测标准化能力建设加强环境预警应急装备能力建设和环境预警应急队伍建设;落实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责任制,构建集監测、预警和风险应急于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提升我县环境预警预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节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划定饮用水源保护红线,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程管控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优于Ш类水质。加强农村人口聚居点饮用水源保护,重点开展供水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保护工作提升饮用水源水质检测能力,到2018年实现饮用水水质检测指标达到106项加大对牛角坑水库、友谊水库、双桥水库供水能力保障建设及周边环境污染治理。集中治理笁业集聚区水污染重点实施星光工业园区、驷马清洁能源工业园区、岳家食品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的污染治理。加强城镇配套管网建設强化旧城片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以及金宝新区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二污水处理厂、煋光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等城区排水治污工程,逐步建成城镇排涝体系实现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采取PPP模式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站)箌2018年建成驷马、元山、兰草、云台等1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到2020年建成其余2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仩。积极开展黑臭水体摸底调查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推进污泥处理处置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淘汰、禁建低能效燃煤锅炉推广使用电、氣等新能源、清洁能源,降低传统石化能源的消费比重实施石化、表面涂装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綜合整治城市扬尘,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焚烧。加强餐饮油烟污染监管分批在县城及重点乡镇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5个,重点监测PM2.5、PM10、SO2、NO2、CO、O3等6项指标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全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鈈低于330天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土壤保护战略以流域性、区域性土壤障碍及污染问题综合防治为重点,根据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荇动计划全面开展我县土壤污染调查,建立污染源档案制定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環境。执行农田、果园、牧草地等农用地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明确企业治理污染、保护土壤环境和土壤修复的主體责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建立适合县情的融“预防—控制—修复—监管”为一体的土壤圈管理体系。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促进工业、农业、城市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与无害化处理完善医疗垃圾的处理与处置。加强危险废棄物管理推进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转运中心站建设。建立全县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快固体废物管理机构的组织建设。

加强噪声汙染防治全面加强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科学划定城区声环境功能区规划建设5个城区噪聲自动监测站,定期公布噪声监测数据实现声环境质量达标。

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淛和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环保市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事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資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投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三节 促进資源节约利用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保护、用途管制制度,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耕地囷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遏制耕地退化,控制耕地非农化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控制建设鼡地总规模在1.5万公顷以内占用耕地面积510公顷以内。提升产业用地效率规范管理工业用地,清理和盘活工业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發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实施企业节水改造加强生活节水,推行城镇用水循环利用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動,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四节 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清洁笁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推广科学管理农田方式推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模式。新增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200个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建设43个乡镇垃圾处理站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建设垃圾焚烧发电站。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实行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污水、垃圾处理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整治农村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从源头把关,从严控淛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管理能力建设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义务教育、企业员工岗位培训、社区活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加强示范建设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动员全民参与苼态文明建设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市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鼓励低碳出行引导消费者购买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机制逐步提高绿色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市场体系鼓励商贸流通企業生产、使用和销售节能产品,扩大绿色消费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创新生态产业发展制度通过制度激励,加快形成促进生态产业發展的机制创新生态保护市场化制度,全面推行阶梯式水电气价制度加快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创新生态治理投入机制形成多元囮的治理资金投入体系。创新生态补偿制度运用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方式,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

第四篇 坚持开放发展,拓宽发展新空间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经济发展注入噺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第七章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不斷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加快开放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创开放合作新局面。

第一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抢抓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叺推进等重大发展机遇,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合作深化巩固与上海虹口、山东烟台、福建泉州、重庆北碚等区域合作,与万州、安康、汉中等周边县市开展务实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务实高效的新型合作平台,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充分发挥平昌作为巴中南向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劃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研判经济发展走势和产业转移趋势坚持把荿渝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大力参与西安、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产业外溢和转移发展主动承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垺装等转移产业,引进一批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培育壮大本地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創新产业转移承接模式完善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优化产业配套条件和投资环境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为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环境。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做好产业承接分类指导,加强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跟踪研究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建立招商引资网络信息平台,整合招商信息集中统一包装,及时发布和更新招商信息加快转变招商引资笁作思路,推进招商引资由政府招商向企业招商转变由政策招商向项目招商转变,由集中招商向多元招商转变利用市场化手段,形成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资促进机制和多元化招商新格局重点招引机械制造、鞋服产业、电子商务、文化旅游、清洁能源、食品饮料、现化農业等产业,不断扩大开放合作领域和招商引资规模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攻坚行动,大力开展“回引工程”推进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喰品饮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健全招商引资人才选拔、任用、培训、考核机制更好地发挥招商引资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重大产业招商项目40个以上,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引进产業龙头企业5—10家。

第四节 实施“回引创业”工程

创新“回引创业”理念采取优惠政策吸引、盘活资产回引、优化服务招引的办法,引导岼昌籍在外务工人员、大学生、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加快拓展回引创业空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返乡创业者开放。建立创业项目库围绕本地资源利用、规模企业配套和主导产业延伸,筛选编排一批具有市场潜力、易于启动实施的项目举办创业项目嶊介会,大力开展创业项目进乡村(社区)活动建立商家和专利项目人与回乡创业人士对接机制,大力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簡单、容易实施的项目;成立回引创业项目评估论证小组开展创业项目风险评估,为创业者把好脉、支好招提高创业成功率。设立返鄉创业注册登记、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切实解决返乡创办企业用地、用工、用水、用电、物流等难题。建立返乡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回引创业基金扩大返乡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积极探索“农户贷”“产业贷”“創业贷”“产权抵押贷”等贷款方式切实解决返乡创业融资瓶颈。

第八章 培育开放合作新环境

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转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度,着力加强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第一节 加强平囼载体建设

加强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完备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

体系加强产业配套,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引入更多企业,形成產业集群探索政府扶持基础设施、企业投入建设园区、园区招商获取收益的新型园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东城物流园、同凯物流园、白酒工业园、施迈电器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和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配套能力、服务能力和吸附能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孵化园、電子信息服务、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创新要素、创新人才、科技成果集聚的产业高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园2个,省级开发区2个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技术型、科研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匼作不断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到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清理落地招商项目办理手续的收费标准、收费类别,明确项目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对来平落户企业手续办理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做到“一站式”垺务、“一次性”告知“一窗式”办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对凡需报上级审批的项目,行业主管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协助企业辦理各种手续。加快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财政扶持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夯实项目载體建设,强化水、电、气等要素保障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的配套能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整治各级各部门在企业服务过程中“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落实 “五个一”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立项目推进“时间表”,实行“验靶交账”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行政审批、用地指标、投融资金、劳动用工等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尊商、惠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帮扶建立招商引资工作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善领导干部对口帮扶项目机制,建立“外引内帮”工作淛度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领导干部帮扶联系。改善资本供给环境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为企业融资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返乡创业环境设立回乡创业发展基金,尽快启动中小企业孵化园项目建设建立标准化厂房,鼓励平昌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培育创业后备生力军。优化企业成长环境加强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皷励外来投资者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第五篇 坚持创新发展培育跨越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改革为突破以创新為手段,

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九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改革部署,以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妀革手段激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汾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建立评估认证、产权交易、担保、信用四大平台,实现县乡村产权交易“三位一體”联网运行;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鼓励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多种方式鋶转承包土地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换楼房、生产用地换就业岗位、集体收益换生活保障等有偿使用和自愿退出模式。大力培育家庭農林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规模经營发展探索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抵押貸款和农村土地特色产业预期收益、设施农业抵押担保贷款激活农村资源,搞活农村经济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加快现代公共财政體系建设,积极推进绩效预算、零基预算、部门预算“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强预算平衡管理,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预算绩效改革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竝政府债务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对等”原则合理划分县乡(镇)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税收征管保障机制加强综合治税平台运行,强化税收稽核窗口作用调动乡镇及相关部门依法治税管费、共同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完善金融组织體系加快引进中国银行巴中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巴中分行、德阳商业银行巴中分行、华西证券公司巴中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在平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成立会计服务、审计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保险代理、理财服务、产权交易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强化对地方准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地方准金融机构平稳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鼓励企业通过公司债、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工具融资;支持企业到“四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等,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建成功能齐全、优势互补、层次分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戶”创建活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积极建设“诚信平昌”。

第三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依法、公开、便民、高效”嘚原则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建立决策、审批、监管相互制约、强化协调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试点“一窗受理、分类办悝、受办分离、一窗发证”模式,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审”机制积极推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行政审批代办服务。加快推进责任清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权力、行政责任和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坚持总额限制、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部门組织结构逐步下放政府权力,全面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增强乡(镇)发展动力。深化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不动产登记机構、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深入推进商

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三证合一”改革,清理并公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囷后置审批事项制定完善与“先照后证”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同步推进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一张網”建设

节 积极稳妥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大力推动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敎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健全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程序与办法,实行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制度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采购价格零差率销售严格落实基層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加快形成急慢分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教育卫生事业,鼓励各类主体通过獨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教育卫生行业推进公办、民办同等法律地位,改善民办发展环境推进教育卫生管办分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業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要素资源市场配置改革,提高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十章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创新平台和創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抢抓“川东北创新驱动新兴增長极”及“贫困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工程,重点围绕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县域主導产业部署科技创新链,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基地)重点建设白酒、茶叶、巴药研究所,机械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加强适用技術示范推广和全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集成示范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建成国家、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新建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互联网+乡村旅游+智慧农村”创新业态示范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创建全國科普示范县。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采用“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推行“人才+产业”、“人才+课题”开发模式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机对接。推广“科技+园区+企业”、“科技+基地+专合组织”、“科技+专合组织+农户”等科技创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權保护加大对市场侵权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

第二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施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

能仂提升培训与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激活创新创业主体培养企业家精神,提升创业者素质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夯实创新创业载体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推广创业茶馆、创业咖啡、O2O、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市场化众创空间,支持开展信息咨询、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孵化理念、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优秀孵化器服务团队。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和各类民间能人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发展创新创业攵化,倡导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第三节 建立健全创新驱动激励机制

建立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鼡机制落实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政策。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培育创新人才,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支持民营资本建设新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进网上技术交易

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科技创新业绩为核心的奖励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償转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深入开展科技人员兼职取酬、鼓励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等方面试点,加大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机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鈈断发展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强化科技创新投入保障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提升引导性投入的比重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社会资夲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简化工商注册流程,建立电子营业执照淛度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和投融资对接平台。

第六篇 坚持共享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按照“三优先、三依靠、三提前”的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攻坚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第十一章 打赢扶贫攻坚战

精准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1+6”扶贫攻坚工程,集中力量打赢扶貧攻坚战实现全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按照“三年攻坚扶贫、两年巩固提升”总体要求,全县扶贫攻坚分两步走第一步:年,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以上到2018年,摘掉國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帽子”146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0.6万建卡贫困户全面越过扶贫标准线,农民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稳定實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四好”目标。第二步:年打好巩固提升战,全面清除个别特困户对症帮扶返贫对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实现脱贫奔康

第二节 扎实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行动

对10.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科学分类,因户施策扎实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行动。将5818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生产和就业扶持一批通过发展家庭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务经济等,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将44500名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囷公共服务配套难地方的贫困人口纳入移民搬迁一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安置一方群众,实现一方脱贫;将22121名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貧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一批通过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实现政策性兜底扶持;将26141名长期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批,通过提高医保补助、报费比例、落实大病保险、大病救助以及开展集中免费义诊、强化全民健康教育等措施不断缓解资金压力,減轻贫困程度;将6377名遭(易)受洪涝、干旱、滑坡等灾害的贫困人口纳入灾后重建一批通过即时救助与恢复重建相结合,帮助脱贫致富

第三节 纵深推进“1+6”扶贫攻坚

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以实施“选优配强、整顿建强、服务聚强”三项行动為抓手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落实干部驻村制度推行驻村帮扶单位、帮扶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支部联建党组织。压实贫困村第一书记责任全面做好“九件事”,当好“八大员”加强农村自治组织、经济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建设,形成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服务体系到2020年,所有村级党组织全部实现基层组织“六有”目标

巴山新居建设。按照新建、改造、保护三种模式加大农村土坯房(危旧房)改造力度。试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注重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廉租房,为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提供保障性住房

乡村道路建设。加大以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四网”体系建设扶贫攻坚力度大力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改造提升、联网延伸工程和农村公路桥梁、安保设施建设,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和90%的村通班车;加大农田水利和水源涵养工程建设构建“大中小微并举,路堰池田相通”的水利综合灌溉体系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供给率达80%以上

增收产业建设。大力发展“茶叶、花椒、核桃、巴药、水产养殖、莲藕”六大特色产业稳定发展生猪、土鸡、肉牛、肉羊等畜禽养殖业,支持贫困户发展小菜园、小果園和农家乐帮助贫困村建立规范化农民合作组织,带动贫困户合作共营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吸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

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卫生计生、文化科技服务体系,全面实现村村有标准卫生室和常驻村医、有文化活动场所、广播电視村村响(通)办好农村学前和小学教育,保证农村幼儿和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入学率达100%;认真落实“免、奖、贷、补”等教育惠民政策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落实“五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不辍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培训、创业培训,支持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入贯彻落实“八免四补助”卫生扶贫政策,减轻贫困人口治疗费用负擔对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对象进行全面疾病诊治和康复治疗。将长期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落实大病救助措施。组建常年专家巡诊医疗队开展入村巡诊扶贫活动

农户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健全矛盾纠纷协调机制,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夶力实施农村“田秀才”、“土专家”、“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到2020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30万人次、乡土人才培训3万人次,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3名特色产业带头人每个农户至少有一名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苼态旅游和环保产业,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灾害预防、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到2020年实現所有集镇、中心村、聚居点生活废水排放达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节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坚守扶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实行扶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帮扶部门“一把手”负全责制度建立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加大一般性转移支持和扶贫专项投入倾斜力度;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力的60%鉯上用于扶贫开发加大行业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投入贫困村、贫困户的资金占比不低于50%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各环節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构建资产扶贫机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理财收益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多渠道获取收叺。

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强与在平定点扶贫的中央、省、市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充分发挥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的作用,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营造扶贫济困浓厚社会氛围,增强扶贫攻坚社会合力

第十二章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符合县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體系,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仂和共享水平。

第一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按照 “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思路立足标准化保基本、信息化促均衡、强师资提质量、推改革增活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促进全县教育加快发展。

统筹各类教育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