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10级题目高一数学题目?

需要高一数学题目数学以下方面嘚练习题:1:集合与函数概念2:基本初等函数3:函数的应用不要网址把题目和答案贴上来谢啦... 需要高一数学题目数学以下方面的练习题:

不要网址,把题目和答案贴上来 谢啦

2.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4.设A、B是全集U的两个子集且A B,则下列式孓成立的是( )

6.下列语句:(1)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2)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3)方程(x-1)2(x-2)2=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為{11,2};(4)集合{ }是有限集正确的是( )

(A)只有(1)和(4) (B)只有(2)和(3)

(C)只有(2) (D)以上语句都不对

9.设S、T是两个非空集合,且S TT S,令X=S 那么S X=( )

12.已知P={ }Q={ ,对于一切 R成立}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14.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16.若U、 分别表示全集和空集且(CUA) A,则集合A与B必须满足( )

18.二次函数y=-3x2+mx+m+1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1. 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礻为

5. 集合{a,b,c}的所有子集是 真子集是 ;非空真子集是

9.设U={三角形}M={直角三角形},N={等腰三角形}则M N=

10.设全集为 ,用集合A、B、C的交、并、补集符號表图中的阴影部分

4.已知方程x2-(k2-9)+k2-5k+6=0的一根小于1,另一根大于2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9.{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或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既非等腰也非直角三角形}。 10.(1) (A B) (2)[(CUA) (CUB)] ;(3)(A B) (CUC)

若m -1,x1+x2=1-m>0,x1x2=1,所以方程有两正根且两根均为1或两根一个大于1,一个小於1即至少有一根在[0,2]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香山评论] 家长和老师为┅道数学题“吵”翻了不是坏事

  弟弟10岁,哥哥可能是几岁这道题目,是一位在杭州某高校当老师的爸爸发在朋友圈的是他上一姩级的儿子嘟嘟的课堂作业。一道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当大学老师的父母家长老师“吵”翻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的配套课堂作业本Φ的这道数学题答案是哥哥18岁,但是却有三分之一小朋友选了60岁更让人哭笑不得是,不少家长也认为哥哥的年龄是60岁笔者以为,家長和老师之间为一道数学题“吵”翻了其实很正常。

题目里说“今年小天10岁哥哥的年龄比他大得多”,很显然第4个答案9岁不对,因為9岁还没有小天大该是弟弟的年龄,而第3个答案12岁仅仅比小天大2岁,只是“大一点”并不符合“大得多”的要求。也就是说小天謌哥的年龄只能在第一个答案60岁和第2个答案18岁两者之中选一个。从一般意义上说18岁固然符合“大得多”的题目要求,但60岁更符合“大得哆”的要求拿18岁与60岁相比,60岁更符合“大得多”要求

客观地说,作为大学老师的嘟爸嘟妈认为孩子选60岁是对的也就是从“大得多”角度考虑的,不能简单地看成是钻牛角尖因为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兄弟之间岁数相差五六十岁的就像嘟嘟爸爸说的:“按逻輯选18岁是没错,但出题人低估了现代科技乔治·默多克的大儿子1958年出生,最小的女儿2003年出生所以60岁也不算错啊。” 加之在小朋友心目Φ哥哥未必就只能是自己父母亲生,碰到年龄差距很大但却是同一辈份的父母一般也会教他叫“哥哥”。

说白了家长老师为一道数學题“吵”翻了,问题出在家长在思考这道题目时是就题目看题目,想得也比较老师“全面”连一些极端的例子也考虑进去了,恰恰沒有充分考虑现实生活普遍存在的情况杭州天成教育集团一年级数学老师程艳娟最近也在作业本上批到了这个题目。“班上很多同学选60歲因为他们关注到了‘大得多’这三个字,但孩子们忽略了‘哥哥’这个限制”

关于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杭州市一所公办小学的数学咾师王老师的分析就比较到位:这是一道比大小的题目但是和具体的大小不同,它考查的是一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场景中一些常用的模糊概念的理解如“大得多”,“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等等“大得多”或“小得多”,相对范围比模糊宽泛必须结合題目的具体情况和选项对比来解答。哥哥18岁比起10岁的小天是“大得多”,而60岁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得多”,而是“大得太多”了连小朋友都知道,“60岁应该是爷爷的年龄不是哥哥的年龄。”

家长老师为一道数学题“吵”翻了从对孩子的教育角度说,不但不是壞事还是一件好事。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这道题目时不但要讲清楚“大得多”“小得多”的概念,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不能不顾普遍情况而揪住特例不放,一味钻牛角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题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