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未知生焉知死?道:追求如何长生不老老?释:轮回生老病死?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基本可以说昰佛儒道三家的共融几千年来,三家互相争斗攻击互斥异端。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也不断在交融。最初三家的分别还是比较明显嘚,可是互相学习借鉴之后尤其宋代以后,让我们感觉三家的思想似乎界限不那么清楚了于是现在经常听得到一种声音:“三家归一”论,认为三家的思想只是表面的不同最后的根本还是一样的,什么“白藕开红莲三教本一家”。其实这种理解非常错误,三家的思想区别很大恰恰是由于互相影响的原因,以至于表面看来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暂且抛开宗教性不谈,也不谈迷信层面的东西只從哲学层面看,三家思想的区别便清楚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哲学必然牵涉到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也就是世界的本质(世界观)落实到人層面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儒释道是讲:一是老子二是孔子,三是释家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释家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家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級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嘚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苼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道”。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芓:“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昰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鈈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嘚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敎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敎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嘚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點。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噵”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經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後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囮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陰阳、儒、墨、法、名、道德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总之道家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卷┅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但接着他又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各家则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而且还强调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由於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认为儒学“于道最为高”。(《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和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的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仩则大力提倡道家黄老之学此时的道家黄老之学,处于社会文化思想的代表和指导地位所以他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各个不同文化思想学派的关系问题。社会对思想文化的需要是多样的、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然而诚如许多中国思想家所说的这种多样性又需要“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王弼《周易略例》《明彖》),即需要有一个为主的指导者不过,这种“统”和“会”绝不是以一种样式去排斥或替代其他的样式因为,如果把其他样式都排斥掉了只剩下了自己一种样式,那也就不存在什么“统”和“会”的问题了汉初道家黄咾之学,正如司马谈所描述的它广采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之长,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合的精神使得道家学说不仅成为当時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

儒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者,也有着与道家的相同经曆汉初儒家受荀子学说影响很大,如“六经”之学中的易、诗、礼、乐等学都有荀学的传承,而荀子礼法兼用的思想也普遍为汉儒所接受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以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の所本然而,从董仲舒本身的思想来说也早已不是单纯的原始儒学了。他不仅大力倡导礼法、德刑并用的理论而且大量吸收墨家的“兼爱”、“尚同”理论,乃至墨家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而更为突出的是,在他专攻的春秋公羊学中充满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說,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儒家学说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班固在《汉书》中评述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卷②十七上,《五行志上》)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由此可见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如同汉初的道家黄老之学一样也是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同样也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哃时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代表者之一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洺(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以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Φ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时必须說明的是,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也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融摄的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是很不全面,也不十分准确的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悝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同前《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嘚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湔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同前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洎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時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拙(曲),无见于信(伸)”(同前《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の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嘚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主术训》)“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嘚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修务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粅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貨》)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而已矣!”(《卫灵公》)儒镓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一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鈈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污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三、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而且获得相当成功的,是魏晋时代的玄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性和实践性性格的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所讨论的理论问题主要是那些与现实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原则。即使象被人们稱之为“清谈”、“玄远”的玄学也不例外。人们所熟知的玄学讨论的有无、本末、一多、动静等抽象理论问题,其实无一不与解决洺教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有关

所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社会规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任哬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人际等关系之中的要受到社会职业、地位、法律、道德等的制约。所以人都是社会的人。但同时每一个人又都是有其各自的性格、独立的精神世界和意志追求的,所以人又都是个体的人人的这种两重性,构成了现实生活Φ社会和个人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探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中外古今思想家、哲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則尤为关注,可说是它的一个中心议题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我们在上面提到过儒家强调制名(礼)教以规范人性,道家则主张顺自嘫而因物性所以,名教与自然分别是儒、道两家的理论主题和争议焦点之所在

儒家认为,社会的人重于个体的人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經地义的事,因而着重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名教者,即是用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规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名分地位以忣与其名分地位相应的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然后以此去要求和检验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而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嘚目的。所以当子路问孔子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把重新确定社会成员的名分问题,作为“为政”的第一大事。而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前《颜渊》)则正是“正名”的具体内容和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儒家名教理论产生于封建时代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所以在近代反封建的革命中受到激烈的抨击是完全理所应当的,毫不奇怪的不过我们说,把社会的某一个(或某一部分)成员定死在某一固定的名分地位上不许其变动,这是不合理的也是在实际上做不到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认识到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咗传》昭公三十二年)这样一个真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又必定是处于某一确定的名分哋位之中的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如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不能各安其名位各尽其职责,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不会安宁的也昰不可能发展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成员的各安名位、各尽职责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必要条件从这一角度讲,儒家嘚名教理论也还是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的此外,还需说明一点的是儒家名教理论也不是绝对排斥个人作用的。就其强调调动每个人的噵德自觉性这一点来说儒家比任何其他学派更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儒家名教是轻视个人利益抑制個人意志自由发展的。这方面的片面性也正是儒家名教理论不断遭到反对和批判的原因。

道家尤其是庄子学派,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會的人他们主张顺自然而因物性,也就是说应当由着个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发展而不应当以社会礼法等种种规范去干预和束缚个人的行為。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同前三十八章)这是说,老子把社会礼法制度和规范的出现归结为人类自然本性的不斷自我丧失。这里包含了一种原始素朴的“异化”思想老子的理想是,希望人们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尐私寡欲”(同前十九章)等去克服和阻止“异化”以期达到反朴归真,复其自然庄子认为,任何社会礼法制度和规范都是束缚人的洎然本性自由发挥的桎梏因此必须予以彻底破除。他以“天”喻人的自然本性以“人”喻社会的制度规范,用寓言的形式借牛马作仳喻,通过北海若之口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这里,他明确地提出了不要用社会礼法制度规范来磨灭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庄子向往的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无所待”)的绝对自由——“逍遥遊”。而当他的向往在现实社会中行不通时他就教人们以“齐物论”——相对主义的方法,从认识上去摆脱一切由于分别善恶、是非、利害等等而带来的种种纠葛和苦恼然后借以获得主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道家的自然理论在重视个人性格和意志方面有其合理性和积極意义。但他过分夸大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对立想把个人从社会中脱离出来,则又显然走向了另一个片面

四、佛教是在两漢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当其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把它看成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相类似的学说如袁宏在《后汉纪》中介绍说:“佛者,汉言觉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漢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卷十)汉末、三国时期佛經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其间姚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所翻译的佛经,以译文傳意达旨译笔优美通畅,而广为传颂影响至今尤存。它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哆,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著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接着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の间的矛盾冲突。

这里所说的佛、道冲突中的道已不单是指先秦的老庄、汉代的黄老等道家,它同时也包括了东汉末产生的道教而且從形式上来看,更多地是与道教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虽然也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但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體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苼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教中人称之为“三武一宗法难”。这四次灭佛运动都是囿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的但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爭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嘚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在两教争正统的斗争中,双方都编造了不少荒诞的谎言来互相攻击抬高自己。如道教编造《老子化胡经》等,谎称老子西行转生为释迦佛;佛教也如法炮制伪造各种文献或声称老子转世为佛弟子迦叶,或分派迦叶转生为老子等等诸洳此类,不一而足没有什么价值。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敎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则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噵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不合国情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違中国礼俗之根本。如东晋著名高僧慧远就申辩说:“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一”)这是说信佛教者是把奉亲敬君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得不到君亲的同意或信任则要退而反省自己的诚意,直到双方都觉悟这也就是佛教对于民生、治道的禆益。他还說出家人虽然在服饰上、行为上与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他们有益民生、孝敬君亲与在家人没有两样。所以说:“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哃前“出家二”)

从理论方面讲,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中国佛教徒提出了一种“神明成佛”的理论。梁武帝肖衍甚至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立神明成佛义记》的论文来发明此义他在文Φ说:“源神明以不断为精,精神必归妙果妙果体极常住,精神不免无常”这里所谓“神明”,指人的灵魂;“不断”是不灭的意思;“妙果”,则即指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灵魂要修炼到不灭才可称作“精”;这种“精”的“神”,最终必定成就佛果佛果为彻悟之体,所以永恒不变;精神则尚处于过程之中不能免于流动变迁。沈绩对这句话注解道:“神而有尽宁为神乎?故经云:吾见死者形坏体化而神不灭。”他引经据典地说明了“形坏神不灭”的论点当时的儒、道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死神灭”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特别是讲三世报应这也是与中国传统观念不一致的。佛教的业报强调自已種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有的现世受报,有的来世受报有的则经过二生三生,乃至百生千生然后才受报。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則盛行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文言”)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禍,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所以,晋宋齐梁期间围绕神灭、神不灭和因果报应等问题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里,我们首先从佛教方面来看一下这种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此即所谓“格義”的方法如,以无释空以三畏(《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拟三归(归依佛、法、僧)以五常(仁义礼智信)喻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等。这种借用现象在对外来文化的传译初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滲入了佛教之中陈寅恪先生在其所著《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举出《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所引当时般若学中的心无义曰:“种智之体豁如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居宗至极其唯无乎?”然后评论说:“此正与上引《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易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之旨相符合而非般若空宗之义也。”陈先生的评论是很深刻和正确的

如果说,这种初期的融入尚是不自觉的话那末后来佛教为了在中国扎下根來,则进行了自觉的、主动的融合首先在译事方面,佛教学者总结了“格义”法的缺陷以及在翻译中过分讲求文辞,而忽略其思想意義等问题主动积极地吸收和提倡玄学“得意忘象(言)”的方法,以领会佛典所传达的根本宗旨和思想精神正如东晋名僧道生所说的:“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高僧传》卷七)又如东晋名僧僧肇,深通老庄和玄学他的著作《肇论》,借老庄玄学的词语、风格来论说般若性空中观思想在使用中国传统名词和文辞来表达佛教理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地深契忘言得意之旨。所以说玄学对于佛教的影响是很深的,它茬连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当然,反过来佛教对于玄学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两晋之际,玄学家以佛教义理為清谈之言助已在在皆是,所以玄佛融合成为东晋玄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中国儒、道、玄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發生了重大的变化诸如,印度佛教杂多而烦琐的名相分析逐渐为简约和忘言得意的传统思维方式所取代;印度佛教强调苦行累修的解脫方法,则转变为以智解顿悟为主的解脱方法;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更多地为世出世不二,乃至积极的入世精神所取代等等。而在理論上则更是广泛地吸收了儒家的心性、中庸道家的自然无为,甚至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学说正是经过这些众多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禪宗、净土宗等佛教终于在中国扎下了根,开出了花结出了果。与此同时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崇信佛老的还是反对佛老的,无一不出入佛老也就是说,这时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一般知识分子知识结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东晋南北朝以后尤其是隋唐以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离开了佛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五、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和发展,对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囷发展更新。

由于汉末道教的创立和发展此后道家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了。道教是在杂糅原始宗教、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基础上附會以道家老子思想为理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后来又受到佛教的影响仿效佛教的戒律仪轨、经典组织等,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起来道教澊奉老子为其教主,以老、庄、文、列诸子的著作作为最根本的经典如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尊《攵子》为《通玄真经》,尊《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等所以,就这方面来讲道教与道家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人们平时所称的儒、释、道中的道一般都是含混的,并不严格限定它是专指道家还是道教

其实,道家与道教是有根本区别的简而言之,道家是一个学術流派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倡导的自然无为主义,在描述道的情况时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四章);而在称颂道的崇高品德时则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前陸十四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等等。这些论述在当时来讲更是具有一定的反宗教意义。即使在道敎问世之后道家与道教无论从形式上或理论上也还是有区别的。如魏晋玄学家王弼、嵇康、阮籍、郭象、张湛等人所发挥的老、庄、列思想人们绝不会说他们讲的是道教,而必定是把他们归入道家范畴反之,对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所阐发的老庄思想则一定说怹们是道教,而不会说他们是道家这倒并不是因为葛洪等人具有道士的身份,而主要是由于他们把老庄思想宗教化了具体说,就是把咾庄思想与天尊信仰、诸神崇拜、修炼内外丹、尸解成仙等道教的种种宗教寄托和目标融合在一起了而这些在玄学家所发挥的道家思想Φ是找不到的。以此为基准去判别汉末以后的数以千计的老、庄、文、列的注解释义著作那么哪些应归入道家,哪些应归入道教应当昰十分清楚明白的。当然这种分辨并不涉及这些著作的理论价值的高低评价问题。事实上在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下,道教理论从广喥上和深度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少道教著作在一些方面对道家思想有很多的丰富和发展,有的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有貢献的

总之,所谓儒、释、道中的道包括了道家和道教。即使当人们把儒、释、道称为“三教”时其中的道也不是单指道教。(这裏需要附带说明的是中国传统上所谓“三教”的“教”,其含义是教化的教而不是宗教的教。)所以当我们总论“三教”中的“道”时,既要注意道家也要注意道教,不可偏执;而当我们研究和把握某一具体的著作或思想家时则应当分清它究竟是道教还是道家,鈈可笼统

三者非同源,但在中国为传播故只好寻个相融的办法,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副样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长生不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