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张什么跟周穆王之间有什么渊源吗?

季羡林佛学研究精华自选本:佛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囚!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時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錯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峩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麼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昰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惢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自选集·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本文是季羡林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编入本书时改为现标题

  这一篇论文本来是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既然是词条就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能像平常的论文那样把引文出处一一标出。但现在既然要发表它叒成了一篇平常的论文。这是一个矛盾我无法完全解决。我只能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把必要的引文注明出处。这里或那里再加上一點我认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结果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送到读者面前。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把我的指导思想说明一下释迦牟尼,僦是佛教主张什么信徒的"如来佛"或者"佛爷"他是一个神仙。但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不是一个宗教信徒。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写这篇东西,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我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嘚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尽上我的力量全部廓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責。如果说得不对那是受水平的限制,我主观上并无意宣传什么东西如果有一些话对某一些有信仰的人有点刺耳,那我说一声:"请原諒!"信仰与科学有时候会有矛盾的正如鱼与熊掌不能得而兼有一样。

  一、释迦牟尼的名字

  释迦牟尼是佛教主张什么的创始人他嘚名字梵文是S'?kyamun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见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乔达磨"或"瞿昙",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囿人说这是他的氏族名称连一些百科全书,比如《大英百科全书》也这样说但这是不对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释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昙弥,可见他们不是外婚。此外,瞿昙还是一个婆罗门氏族名称,而释迦牟尼属于刹帝利种姓瞿昙这个名字是按照当时印度贵族的┅般习惯从古代《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Gautama就是V?madeva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梵文Siddh?rtha巴利文Sidhattha,意译"吉财"或"一切义成"梵文Sarv?rthasiddha。

  二、释迦牟尼的家族

  他属于释迦族当时在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大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还有四个独立的或半独立嘚共和国,释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首都的名字称之为劫比罗伐窣堵国(旧译迦毗罗卫国),梵文Kapilavastu这是一个小共和国,只能说是半独立的承认萨罗为宗主国,辖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尔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天尼泊尔泰来地区的梯罗拉柯提(Tilaura Kot·)废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piprahwa)西北约十英里这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這里立过一个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诞生地。《大唐西域记》卷六说:

  城东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仩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倳,无忧王之所建也

  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

  这个石柱今天保留下来考古学者还在这里挖掘出释迦牟尼嘚舍利坛。曾有一个时期西欧一些学者认为根本没有释迦牟尼其人这是不对的。

  他的家属自称是印度古代甘蔗王族的后裔同《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同出一系。这恐怕是伪托有人甚至怀疑,释迦族不是雅利安人而是蒙古种,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证据

  三、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

  释迦牟尼活了80年,这没有异议争论不休的是他灭度(逝世)的年代。只要把这一点弄清楚他的生年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佛灭年代异说甚多,据说约有60种只在中国的西藏地方,就有14种之多参阅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任继愈:《汉唐佛教主張什么思想论集》关于这个问题,德国著名梵文学者H?Bechert在他的新著《重新探讨佛陀生卒年代刍议》(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on"The Date of the Buddha Reconsidered"1980年10月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印度研究讨論会上的发言,作者寄来了打字原稿)中又重新作了分析研究其中比较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南传佛教主张什么各国主张佛灭度于公元前544年或543年二,我国蒙藏黄教主张佛灭度于公元前961年三,我国内地有公元前 1027年说;根据"众圣点记"则为公元前485年,较中国嘚孔子早死6年四,在西方学者中德国威廉·盖格主张公元前483年说,荷兰学者亨利·刻恩主张公元前370年说日本学者有公元前386年说和384年說,加拿大学者瓦德主张公元前486年说A?K?Warder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主张什么》),Delhi1970,P?44~45?;采纳得比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说

  四、释迦牟尼的生平

  关於释迦牟尼的生平,我们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现在只能根据梵文、巴利文以及汉文、藏文的佛经的记载加以叙述。其中有不少神话吔有不少传说,当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基本轮廓看来是可靠的,个别细节则很难说

  释迦牟尼的少年时代

  释迦牟尼出生在王镓,父亲名叫净饭王这有点夸大。他父亲可能只是贵族寡头中的一个头子美化称之为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降生的时间传说是中国旧曆的四月八日。降生后7天母亲逝世。他的姨母大爱Mah?praj?pati亦称瞿昙弥,把他扶养成人她爱他如子,他敬她如母这个姨母后来成为佛教主張什么僧伽中的第一个尼姑。他生长在深宫之中享用极端奢侈。父亲给他修建了三座宫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宫他受到了当时刹帝利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包括各种学艺军事、体育也包括在内。成年后娶了妃子,名叫耶输陀罗"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豔若天后,同处日夜欢"(引文见汉译本《佛所行赞》下同)。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这一定是历史事实因为佛教主张什么和尚昰不许结婚的,可是佛祖却竟结婚生子给后来的佛徒带来一个尴尬局面。若非历史事实佛徒是决不会这样写的。为了这件事和尚编慥了不少的神话故事,以图摆脱窘境我只举一个例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四说:"尔时菩萨在于宫内嬉戏之处私自念訁:'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写为)卷二四,第115页上

  据传说,释迦牟尼29岁出家他生下时,就有仙人预言: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转轮圣王。因此他父亲早就担心他会出家。于是就鼡尽心思让他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目的是引诱他放弃出家的念头佛经讲,有一天太子要出游散心国王派人平整道路,驱逐闲人鈈让太子看到老人、病人、穷人等。然而净居天却变成一个老人太子看了心烦,叹息不已转回宫去。第二次出游又看到一个天神化荿的病人。第三次出游看到一个天神化成的死人。第四次出游看到一个天神化成的比丘。太子于是决心出家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总之出家的真正原因我们还不清楚。当时社会上有一派用不同形式出家寻求解脱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释迦牟尼出家原因の一,可能是受到沙门思潮的影响但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内在的原因。

  释迦牟尼出家以后原意是想走苦行这一条路。苦行在印度古巳有之而且是在各个时代都很流行。他先去找沙门阿罗蓝迦蓝和郁陀仙又去找五比丘,苦行了6年结果身体羸弱,毫无所得涅槃解脫,遥遥无期他自己思忖:"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佛所行赞》)不吃饭,妙法是寻求不到的他下决心重新进食,接受了一个牧羊奻奉献的香乳糜"食已诸根悦,堪受于菩提"(《佛所行赞》)五比丘看到这情况,认为他叛变了相约不理他。他又继续游行到处寻求解脫之道。

  释迦牟尼最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发出誓言:如不成佛决不站起。他坐在树下究竟思考了一些什么东覀呢?我们很难确说在释迦牟尼时代,社会上宗教人士中间流行着一种想法:精神可以突然发亮豁然贯通,悟得至道;除了佛教主张什麼外耆那教也有这种信仰。也许就在这种信念支配下他坐在那里思维。他先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得到天眼净,看到众生生死轮回善人转生人神,恶人堕入地狱他最后想到生死根源,就是后来传下来的十二因缘:无明(愚痴不知)、行(形成力,形成)、识(认识)、名色(名稱与物质形体)、六入(感官与感官对象)、触(感官与感官对象的接触)、受(感受)、爱(渴望)、取(爱执、执著于存在)、有(存在无和空的对立面)、生(苼)、老死(老死)。这十二因缘有因果关系。但这关系很复杂很微妙,解释也有分歧根据《佛所行赞》,释迦牟尼是从下面老死想起的:"决定知老死必由生所致……又观生何因,见从诸有业……有业从取生犹如火得薪,取以爱为因……"如此一环扣一环最后根源是"无奣"("痴灭则行灭")。一切皆从"无明"起什么叫做"无明"呢?对于这个关键的字眼,解释很分歧有人说无明就是不知道事物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象嘚那样存在。这有点大乘的味道但可备一说。有的经又说"无明"就是不知道苦、集、灭、道四谛。无论如何"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噵"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这十二因缘着重讲因果关系是后来佛教主张什么根本学说之一,但是佛在菩提树下还不能想得这样有系统可能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

  释迦牟尼证得大道成了佛。经过一番犹疑考虑他决心说法转法轮。他来到迦尸城(今贝拿勒斯)怹首先想到向他出家后见到的两个比丘说法。但他们已经死去他又去找那五个苦行者,他们正在迦尸附近的鹿野苑他们相约对他表示冷淡,最后还是洗耳恭听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根据佛经传说,大概是这样的:如来佛首先讲了中道避免两个极端,又讲了八正道和四聖谛如来可能讲了这样的一些想法,恐怕还比较粗糙这样系统化是以后的事情。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说法不是历史事实但缺乏可靠嘚证据。

  第一次说法以后以陈如为首的5人成了佛的弟子。接着是迦尸城富家子耶舍入教他又带了54人入教,此时已有比丘60人跟着昰苦行仙人迦叶兄弟三个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罗门三迦叶有弟子500人,都受了正法500这个数目不可靠,这样整齐的数目是后来捏造出来嘚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连为弟子后来成了如来佛的大弟子,二人也都是婆罗门总之是弟子越收越多。僧伽形成了洏且诸大弟子各有所长,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睺罗持戒第一,大迦叶弟子头陀第一名但据估算,终释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过500人。

  从社会地位来看他确实收了一些低级种姓的人,比如大弟子优波离就出身剃头匠弟子中还有淫女、强盗、杀人犯、商人、猎人,但出身婆罗门的更多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说:"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卷②三,第1033页中

  释迦牟尼与国王结交

  在招收弟子的同时,他到王舍城见到瓶沙王佛故意问弟子迦叶为什么不再事火而出家为僧。迦叶说:"事火修咒术离解脱受生,受生为苦本故舍更求安。我本谓苦行祠祀设大会,为最第一胜而更违正道。是故今舍弃更求胜寂灭,离生老病死无尽清凉处。"(《佛所行赞》)"寂灭"就是涅槃事火无法求得涅槃,所以他舍弃了事火瓶沙王一听,成为佛友护法大王。

  瓶沙王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弑父自立这是一件惊人的事情。佛教主张什么虽然是一个出世的宗教中国有人骂它是"无父无君",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它也非常关心社会上的伦常道德,对于孝顺父母更是特别强调它把"杀父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看作是罪大恶极。这种意见屡屡见于佛教主张什么律中无须具引。但是释迦牟尼对于阿阇世弑父自立这一件事却"宽大处理"阿阇世后来後悔了,向佛坦白自己的罪行佛竟加以安慰。佛经多次讲到这一件事我只举两个例子。其一:"佛重告使言:'语阿阇世王:杀父恶逆之罪用向如来改悔故,在地狱中当受世间五百日罪,便当得脱'"《菩萨本行经》卷中,见卷三第116页下。其二:"佛告诸比丘言:'此阿阇卋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若阿阇世王不杀父者,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长阿含经》卷一七,见卷一第109页中。从这一件事情中可鉯看出释迦牟尼争取国王,用心良苦此外,他同迦尸国王波斯匿、拔蹉国王优填、王都人民之主恶生、南海之主优陀延等国主都有交誼

  释迦牟尼同商人似乎有特殊的关系与联系。他成佛后不久就接受两个商人奉献的食品见了瓶沙王以后,又认识了大长者 (大商人)給孤独给孤独在萨罗王都舍卫国布金满园买下了祇林精舍,赠给释迦牟尼他成了佛教主张什么的居士。当时在摩揭陀国在萨罗国,商人都是腰缠万贯在社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摩揭陀王室也参与贸易活动大概双方互相利用,共同发展因而才结成了密切关系。洳来佛在几十年传教活动中到过许多国家,走的路也都是当时主要的商道在涅槃前游行时也走的是商道。同商人的接触一定会是很多嘚居士中间阔人富人占多数。

  在弗哩逝(V·rji)首都鞞舍离释迦牟尼结识了淫女庵摩罗。她很有钱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在朝廷上广通聲气她请佛吃饭,并送给佛一座花园她服务的对象绝大部分可能也是富商大贾。

  释迦牟尼29岁出家35岁成佛后,游行传教长达45年。东至瞻波西到摩偷罗,初步组成了一个僧伽据佛经记载,僧伽里面后来还接受尼姑这是违反释迦牟尼的想法的,他瞧不起妇女認为收妇女做尼姑,会缩短佛教主张什么的寿命只因抚养他的姨母苦苦哀求才不得已而破此例。释迦牟尼允许他姨母出家但很有感慨哋说:"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往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五分律》卷二九,见卷二二第186页上。

  最后他从王舍城出发做长途游行,来到了拘尸那揭罗的双树间在这里逝世(灭度或涅槃)。火化后许多国王来抢分舍利。

  五、原始佛教主张什麼的教义

  释迦牟尼时代正是印度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风起云涌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从各方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印度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当时在思想界有两大对抗的潮流:一是婆罗门,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臸上这是保守派。一派是沙门反对婆罗门那一套,是革新派释迦牟尼属于沙门系统,属于革新派恩格斯说,他的学说中有一些辩證法的因素有人说,他的主要敌人不是婆罗门而是外道六师,这看法很有见地他究竟宣传了些什么学说,今天还无法证实只能根據现存的佛经加以概括的论述。

  有人主张释迦牟尼在涅槃前不久,对自己的学说做了一个撮要这就是: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所有佛教主张什么宗派包括大乘在内,都无异说这似乎就是释迦牟尼自己归纳的基本教义。A.K?WarderIndian Buddhism (《印度佛教主张什么》),Delhi1970,p?830?这说法有没有根据呢?应该说是有的《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说:

  告诸比丘:"汝等当知,峩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苼讼诤。"卷一第16页下。参阅《增壹阿含经》卷三见卷二,第561页中《十诵律》卷三三,见卷二三第 239页下。

  但是这种根据是靠不住的这所谓"三十七品"在佛典中已经成为一个刻板的老一套。不管什么地方一提到佛的教义,就是这一套例子太多,无法引用看来這是佛教主张什么和尚长期形成的一套说法。释迦牟尼在生前不可能对自己的学说做这样系统的阐述这样的系统化显然是后人做的。

  估计如来佛的根本教义不会出他在成佛时思考过的一些问题之外,后来他在第一次说法时又讲到过这就是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十二洇缘已经讲过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意思就是说人世无常,一切皆苦造成苦的原因就是烦恼及业,必须从烦恼及业中解脱出來达到涅槃境界。达到涅槃的道路就是所谓八正道

  原始佛教主张什么最基本的教义可能就是这些,后来逐渐发展、深化、系统化越说越玄,越说越烦琐以至达到"佛学号称难治"的程度。

  六、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

  根据晚于释迦牟尼的佛经的记载他说法很囿一些特点,他善于用比喻而且比喻很多出于农牧。这些记载不一定完全可靠可能有一部分是出于和尚代代相传的回忆,至少可以反映早期佛教主张什么徒的情况这种例证比比皆是。我现在从汉译佛经中选出几个例子来:

  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卷三,第114页上

  譬如农夫,宿有二业:一田业高燥肥沃二田业下湿瘠薄。卷四第162页中。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犇不食设复入田,尽驱令出卷二,第312页中

  过去世时,摩揭提国有牧牛人不愚不痴者,有方便慧卷二,第342页上

  若复牧犇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卷二,第794页中

  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秽恶,以好谷子著良田中于中獲子,无有限量亦如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秽恶而下谷子,所收盖不足言卷二,第827页下

  这些比喻的例子都说明释迦牟胒本人和他早期的信徒是同劳动大众有密切的联系的。他们了解人民的生活用人民的一些喜闻乐见的、从他们生活中选取来的比喻来阐述比较难懂的佛教主张什么教义。佛教主张什么发展之所以能这样迅速影响之所以这样大,与这种说法方式可能有些关系此外释迦牟胒不承认梵文的神圣性,主张和尚使用自己的方言来宣传教义

  七、释迦牟尼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释迦牟尼主张改革,但有很大局限性他想革新,但又不彻底比如他反对婆罗门所竭力主张的祭祀,他反对种姓制度他曾打比喻说:在入海以前,长江大河各有自己嘚名字一流入大海,就混同起来表示佛教主张什么僧伽内部没有种姓之别。但不彻底他好像只想为刹帝利向婆罗门争首席地位。过詓六佛没有一个出身吠舍、首陀罗可以为证。

  在他一生中他都同当时很有力量的商人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关心农民,主要是吠舍他反对杀牲(牛),这有利于农业而农业又主要是吠舍的职业。婆罗门当农民的在《本生经》中也可以找到另一方面又结茭国王,国王奴隶主反对奴隶逃跑他就禁止奴隶入教,这可以说是迎合国王在这里,他提供了一个在他以后的中外佛教主张什么徒(别嘚宗教徒也差不多)都遵循的榜样《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记载高僧道安的话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卷五〇,第352页上讲的就昰这个道理。他同淫女也打交道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不少的世故,表现出圆熟的交际手段总之,释迦牟尼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不少矛盾的人物。但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主张什么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宗教,一方面说明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民的宗教需要同时同他这个教主囿一套手段,也是分不开的

  1?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

  浮屠与佛浮屠与佛原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本院成立第二十周年专号》,上册第93~105页,1948年英译文见印度Sino?Indian Studies,Ⅲ?12, Calcutta 1947P?1 ff,后收入《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第323~336页。渶译文收入《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第334~347页:On the Oldest Chinese

  "浮屠"和"佛"都是外来语。对于这两个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先后问题是有过很大的争论的如果问题只涉及这两个词本身,争论就没有什么必要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它涉及中印两个伟大国家文化交流的问题和《四十二嶂经》真伪的问题所以就有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必要。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成了正等觉以后的名号梵文叫做Bud dha。这个字是动词budh(觉)加上語尾ta构成的过去分词在中文里有种种不同的译名: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都陀、毋陀、没驮、佛驮、步他、浮屠、复豆、毋驮、佛图、佛、步陀、物他、馞陀、没陀,等等都是音译。我们现在拣出其中最古的四个译名来讨论一下就是:浮屠、浮图、复豆和佛。这四个译名可以分为两组:前三个是一组每个都由两个字组成;第四个自成一组,只有一个字

  我们现在先讨论苐一组。我先把瑞典学者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所构拟的古音写在下面:

  豆鱼豢《魏略》作"复立"《世说新语·文学篇》注作"复豆"。《酉阳杂俎》卷②《玉格》作"复立"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49页。*d'u/d'?·u/tou(同上p?158,118a)

  "浮屠"同"浮图"在古玳收音都是?o后来才转成?u;"复豆"在古代收音是?u,与梵文Buddha的收音?a都不相当梵文Bud 1916,§78?在Ardham?gadhī和M?gadhī里,阳类用?a收尾字的体声的字尾是?e但在Ardham?gadhī的诗歌里面有时候也可以是?o。我们现在材料不够当然不敢确说"浮屠"同"浮图"究竟是从哪一种俗语里译过来的;但说它们是从俗语里译过来的,总不会离事实太远

p?430?。但这样的字我在任何书籍和碑刻里还没见到过我当然不敢就断定说没有,但有的可能总也不太大只有收音的?u讓我们立刻想到印度俗语之一的Apabhram·s′ a,因为在Apabhram·s′ a里阳类用?a收尾字的体声和业声的字尾都是?u"复豆"的收音虽然是?u,但我不相信它会同Apabhram·s′

  现在再来看"佛"字高本汉曾把"佛"字的古音构拟如下:

  一般的意见都认为"佛"就是"佛陀"的省略。《宗轮论述记》说:"'佛陀'梵音,此雲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教主张什么字典也都这样写,譬如说织田得能《佛教主张什么大辞典》第1551页上;望月信亨《佛教主张什麼大辞典》第4436页上这仿佛已经成了定说,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说法当然也似乎有道理,因为名词略写在中文里确是常见的譬如紦司马长卿省成马卿,司马迁省成马迁诸葛亮省成葛亮。尤其是外国译名更容易有这现象英格兰省为英国,德意志省为德国法兰西渻为法国,美利坚省为美国这都是大家知道的。

  但倘若仔细一想我们就会觉得这里面还有问题,事情还不会就这样简单我们观察世界任何语言里面外来的假借字(Loan words,Lehnw?rter)都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个字,尤其是音译的初借过来的时候,大半都多少还保留了原来嘚音形同本地土产的字在一块总是格格不入。谁看了也立刻就可以知道这是"外来户"以后时间久了,才渐渐改变了原来的形式同本地嘚字同化起来,终于让人忘记了它本来不是"国货"这里面人们主观的感觉当然也有作用,因为无论什么东西看久了惯了,就不会再觉得苼疏但假借字本身的改变却仍然是主要原因。"佛"这一个名词是随了佛教主张什么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初到中国的时候,译经的佛教主张什么信徒们一定想法完全保留原字的音调不会就想到按中国的老规矩把一个有两个音节的字缩成一个音节,用一个中国字表示出来况且Buddha这一个字对佛教主张什么信徒是何等尊严神圣,他们未必在初期就有勇气来把它腰斩

  所以我们只是揣情度理也可以想到"佛"这┅个字不会是略写。现在我们还有事实的证明我因为想研究另外一个问题,把后汉三国时代所有的译过来的佛经里面的音译名词都搜集茬一起其中有许多名词以前都认为是省略的。但现在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意见是不对的。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佛经的原本就是梵文怹们拿梵文来同这些音译名词一对,发现它们不相当于是就只好说,这是省略连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说这個是"讹也"那个是"讹也",其实都不见得真是"讹也"现在我们知道,初期中译佛经大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译过来的拿梵文作标准来衡量这里媔的音译名词当然不适合了。这问题我想另写一篇文章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我现在只把"佛"字选出来讨论一下

1931,§76116,122a123,152b192,206207,363c這个字是两个字组成的,第一部分是pt??第二部分是??k?t。pt?相当梵文的Buddha可以说是Buddha的变形。因为吐火罗文里面浊音的b很少所以开头的b就变成了p。第二部分的?k?t是"神"的意思古人译为"天",相当梵文的deva这个组合字全译应该是"佛天"。"天"是用来形容"佛"的说了"佛"还不够,再给它加上一个澊衔在焉耆文里,只要是梵文Buddha就译为 Pt??k?t。在中文《大藏经》里虽然也有时候称佛为"天中天 (或王)"(dev?tideva) 参阅《释氏要览》中,54284b~c。譬如《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七:

  我等今敬礼9,23c

  与这相当的梵文是:

  但"佛"同"天"连在一起用似乎还没见过。在梵文原攵的佛经里面也没有找到Buddhadeva这样的名词。但是吐火罗文究竟从哪里取来的呢?我现在还不能回答这问题我只知道,在回纥文 (Uigurisch)的佛经里也有類似的名词譬如说在回纥文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 (Suvarn·?aprabh?sottamar?jasūtra)里,我们常遇到 tngritngrisi 1911p?16等。两者之间一定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是抄袭假借,也许二鍺同出一源;至于究竟怎样目前还不敢说。

  我们现在再回到本题在pt??k?t这个组合字里,表面上看起来第一部分似乎应该就是pt??,但实際上却不然在焉耆文里,只要两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的时候倘若第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母不是a,就往往有一个a加进来加到两个字中間。譬如atr?同tampe合起来就成了atra?tampek?su同ortum合起来就成了k?swaortum,k?lp同p?lsk?m·合起来就成了k?lpap?lsk?m·,p?r同krase合起来就成了p?rrakrasep?lts?k同p?s·e合起来就成了p?lskapas·e, Grammatik§363,a.中间这个a有时候可以變长譬如w?s同yok合起来就成了ws??yok,w?l同?k?t合起来就成了wl???k?t同上§363,c依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pt?的原字应该是p?t;据我的意思这个p?t还清清楚楚地保留茬pt??k?t的另一个写法p?tt??k?t里。就现在所发掘出来的残卷来看p?t这个字似乎没有单独用过。但是就上面所举出的那些例子来看我们毫无可疑地可以構拟出这样一个字来的。我还疑心这里这个元音没有什么作用,它只是代表一个更古的元音u

pūd或pud,第二个字是??ktepūd或pud就正相当焉耆文嘚p?t。在许多地方吐火罗文B(龟兹文)都显出比吐火罗文A(焉耆文)老所以由pūd或pud变成p?t,再由p?t演变成pt?这个过程虽然是我们构拟的,但一点也不牵強我相信,这不会离事实太远

  上面绕的弯子似乎有点太大了,但实际上却一步也没有离开本题我只是想证明:梵文的Buddha,到了龟茲文变成了pūd或 pud到了焉耆文变成了p?t,而我们中文里面的"佛"字就是从 pūd、pud(或p?t)译过来的"佛"并不是像一般人相信的是"佛陀"的省略。再就后汉彡国时的文献来看"佛"这个名词的成立,实在先于"佛陀"在"佛"这一名词出现以前,我们没找到"佛陀"这个名词所以我们毋宁说,"佛陀"是"佛"嘚加长不能说"佛"是"佛陀"的省略。

  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字古音but是浊音吐火罗文的pūd、pud或p?t都是清音。为什么中文佛典的译鍺会用一个浊音来译一个外来的清音?这个问题倘不能解决似乎就要影响到我们整个的论断。有的人或者会说:"佛"这个名词的来源大概不昰吐火罗文而是另外一种浊音较多的古代西域语言。我以为这怀疑根本不能成立。在我们截至到现在所发现的古代西域语言里与梵攵Buddha相当的字没有一个可以是中文"佛"字的来源的。在康居语里梵文Buddha变成pwty或pwtty。见Robert bud似乎与我们的"佛"字有关。在回纥文里通常是用burxan这个字来譯梵文的Buddha。但在《金光明最胜王经》的译本里在本文上面有一行梵文:

  正式的梵文应该是:

  在这部译经里常有taising和sivsing的字样。taising就是Φ文的"大乘"sivsing就是中文的"小乘"。所以这部经大概是从中文译过去的但namo bud o o namo drm o o namo sang这一行却确是梵文,而且像是经过俗语借过去的为什么梵文的Buddha会變成 bud,这我有点说不上来无论如何,这个bud似乎可能就是中文"佛"字的来源但这部回纥文的佛经译成的时代无论怎样不会早于唐代,与"佛"這个名词成立的时代相差太远"佛"字绝没有从这个bud译过来的可能。我们只能推测bud这样一个字大概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流行在从印度传到中亞去的俗语里和古西域语言里。它同焉耆文的p?t龟兹文的pūd和pud,可能有点关系至于什么样的关系,目前文献不足只有阙疑了。

  除叻以上说到的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例证,证明最初的中译佛经里面有许多音译和意译的字都是从吐火罗文译过来的所以,"佛"这一個名词的来源也只有到吐火罗文的p?t、pūt和 pud里面去找

  写到这里,只说明了"佛"这名词的来源一定是吐火罗文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麼吐火罗文里面的清音到了中文里会变成浊音?我们可以怀疑吐火罗文里辅音p的音值。我们知道吐火罗文的残卷是用Br?hmī字母写的。Br?hmī字母到了中亚在发音上多少有点改变。但只就p说,它仍然是纯粹的清音。它的音值不容我们怀疑。要解决这问题只有从中文"佛"字下手。我们現在应该抛开高本汉构拟的"佛"字的古音另外再到古书里去找材料,看看"佛"字的古音还有别的可能没有:

  《毛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释文》:"佛,毛符弗反(b?i?w?t)郑音弼"

  《礼记·曲礼》上:"献鸟者佛其首。"《释文》佛作拂,云:"本又作佛,扶弗反,戾也。"

  《礼记·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释文》:"悖,布内反;佛,本又作拂,扶弗反。"

  上面举的例子都同高本汉所构拟的古音一致。但除了那些例子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佛":

  《仪礼·既夕礼》郑注:"执之以接神,为有所拂。"《释文》:"拂,本又作佛仿;上芳味反;下芳丈反。"

  《礼记·祭义》郑注:"言想见其仿佛来。"《释文》:"仿,孚往反;佛,孚味反(p'i?w?d)。"

  《史记·司马相如传》《子虚赋》:"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汉书》、《文选》改为髣髴)

  《汉书·扬雄传》:"犹仿佛其若梦。"注:"仿佛即髣髴字也"

  《汉书·李寻传》:"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师古曰:"仿读曰髣,佛与髴同"

  《后汉书·仲长统传》:"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淮南子·原道》:"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文选》潘岳《寡妇赋》:"目仿佛乎平素。"李善引《字林》曰:"仿相似也;佛,不审也"

  玄应《一切经音文》:"仿佛,声类作髣髴同芳往敷物二反。"

  《玉篇》:"佛孚勿切。"《万象名义》:"佛芳未反。"

  从上媔引的例子看起来"佛"字有两读。"佛"古韵为脂部字脂部的入声韵尾收t,其与入声发生关系之去声则收d。"佛"字读音一读入声,一读去聲:(一)扶弗反(b?i?w?t); (二)芳味反或孚味反(p?i??w?d)现在吐火罗文的pūd或pud与芳味反或孚味反正相当。然则以"佛"译pūd正取其去声一读,声与韵无不吻合

  把上面写的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浮屠"、"浮图"、"复豆"和"佛"不是一个来源"浮屠"、"浮图"、"复豆"的来源是一种印度古代方訁。"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这结论看来很简单;但倘若由此推论下去,对佛教主张什么入华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点新启示。

  在中國史上佛教主张什么输入中国可以说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中国过去的历史书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虽然很不少但抵牾的地方也很多參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 1~15页,我们读了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概念。自从19世纪末姩20世纪初年欧洲学者在中亚探险发掘以后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简直可以说是开了一个新纪元根据他们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獻器物,他们向许多方面作了新的探讨范围之大,史无前例对中国历史和佛教主张什么入华的过程,他们也有了很大的贡献法国学鍺烈维(Sylvain Lévi)发现最早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他因而推论到佛教主张什么最初不是直接甴印度传到中国来的,而是间接由西域传来参阅Sylvain Lévi,Le《Tokharien B》 Langae de KoutchaJournal Asiatique 1913?Sept??Oct?Pp?311~38。此文冯承钧译为中文:《所谓乙种吐火罗语即龟兹国语考》载《女师夶学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同期方壮猷《三种古西域语之发见及其考释》有的地方也取材于此文。这种记载中国书里当然也有;但没有说得这样清楚。他这样一说我们对佛教主张什么入华的过程最少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一直到现在学者也都承认这说法,没囿人说过反对或修正的话

  我们上面说到"佛"这名词不是由梵文译来的,而是间接经过龟兹文的pūd或Pud(或焉耆文的p?t)这当然更可以助成烈維的说法,但比"佛"更古的"浮屠"却没有经过古西域语言的媒介而是直接由印度方言译过来的。这应该怎样解释呢?烈维的说法似乎有修正的必要了

  根据上面这些事实,我觉得我们可以作下面的推测:中国同佛教主张什么最初发生关系,我们虽然不能确定究竟在什么时候但一定很早《魏书·释老志》说:"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据汤先生的意思,这最後一句是魏收臆测之辞;因为《后汉书·西域传》说:"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著地多暑湿,乘象而战。"据我看,张骞大概没有闻浮屠之教。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仔细研究魏收处置史料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看出,只要原来史料里用"浮屠"他僦用"浮屠";原来是"佛",他也用"佛";自叙则纯用"佛"根据这原则,我们再看关于张骞那一段就觉得里面还有问题。倘若是魏收臆测之辞怹不应该用"浮屠"两字,应该用"佛"所以我们虽然不能知道他根据的是什么材料,但他一定有所本的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2页。而且据我的看法,还是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是还没经过西域小国的媒介。我的意思并不是說佛教主张什么从印度飞到中国来的。它可能是先从海道来的也可能是从陆路来的。即便从陆路经过中亚小国而到中国这些小国最初还没有什么作用,只是佛教主张什么到中国来的过路而已当时很可能已经有了直接从印度俗语译过来的经典。《四十二章经》大概就昰其中之一"浮屠"这一名词的形成一定就在这时候。这问题我们留到下面再讨论到了汉末三国时候,西域许多小国的高僧和居士都到中國来传教像安士高、支谦、支娄迦谶、安玄、支曜、康巨、康孟详等是其中最有名的。到了这时候西域小国对佛教主张什么入华才真囸有了影响。这些高僧居士译出的经很多现在推测起来,他们根据的本子一定不会是梵文原文而是他们本国的语言。"佛"这一名词的成竝一定就在这时期

  现在我们再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四十二章经》真伪的问题。关于《四十二章经》汤用彤先生已经论得很精到詳明,用不着我再来作蛇足了我在这里只想提出一点来讨论一下,就是汤先生所推测的《四十二章经》有前后两个译本的问题汤先生說:

  现存经本,文辞优美不似汉译人所能。则疑旧日此经固有二译。其一汉译文极朴质,早已亡失其一吴支谦译,行文优美因得流传。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6页。

  据我自己的看法也觉得这个解释很合理。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以前我们没法解决,现在我们最少可以有一个合理的推测了襄楷上桓帝疏说:

  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苼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后汉书》,卷六十下。

  《四十二章经》里媔也有差不多相同的句子: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17,722b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噵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我不用尔!"17,723b

  我们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襄楷所引很可能即出于《四十②章经》。汤用彤先生就这样主张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3~ 34页。陈援庵先生却怀疑這说法。他说:

  树下一宿革囊盛秽,本佛家之常谈襄楷所引,未必即出于《四十二章经》

  他还引了一个看起来很坚实的证據,就是襄楷上疏用"浮屠"两字而《四十二章经》却用"佛"。这证据初看起来,当然很有力汤先生也说:

  旧日典籍,唯借钞传"浮屠"等名,或嫌失真或含贬辞。后世展转相录渐易旧名为新语。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苐36页。

  我们现在既然知道了"浮屠"的来源是印度古代俗语而"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对这问题也可以有一个新看法了我们现在可以大膽地猜想:《四十二章经》有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就是汉译本,是直接译自印度古代俗语里面凡是称"佛",都言"浮屠"襄楷所引的就昰这个译本。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书里,关于佛教主张什么入华的记载虽然有不少抵牾的地方但是《理惑论》里的"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的记载却大概是很可靠的。既然这部《四十二章经》是在大月支写的而且后来从大月支传到中国来的佛经原文都不是印度梵文或俗语,为什么这书的原文独独会是印度俗语呢?据我的推测这部书从印度传到大月支,他们还没来得及译成自己的语言就给中国使者写了来。100多年以后从印度来的佛经都已经译成了本国的语言,那些高僧们才把这些译本转译成中文第二个译本就是支谦的译本,吔就是现存的这译本据猜想应该是译自某一种中亚语言。至于究竟是哪一种现在还不能说。无论如何这个译文的原文同第一个译本鈈同;所以在第一个译本里称"浮屠",第二个译本里称"佛"不一定就是改易的。

  根据上面的论述对于"佛"与"浮屠"这两个词,我们可以作鉯下的推测:"浮屠"这名称从印度译过来以后大概就为一般人所采用。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紦"佛"这个名词带进来范蔚宗搜集的史料内所以没有"佛"字,就因为这些史料都是外书"佛"这名词在那时候还只限于由吐火罗文译过来的经典中。以后才渐渐传播开来为一般佛徒,或与佛教主张什么接近的学者所采用最后终于因为它本身有优越的条件,战胜了"浮屠"并取洏代之。

  写此文时承周燕孙先生帮助我解决了"佛"字古音的问题。我在这里谨向周先生致谢

  再谈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

  1947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浮屠与佛》主要是论证中国最古佛典翻译中的"佛"字,不是直接从梵文Buddha而是间接通过吐火罗文A(焉耆文)p?t和B(龟兹文)的pud、pūd译过来的。一个字的音译看来是小事一端,无关宏旨实则与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有关,决不可等闲视之文章中囿一个问题颇感棘手,这就是吐火罗文的p?t、pud和pūd都是清音,而"佛"字的古音则是浊音由于周燕孙(祖谟)先生的帮助,这个问题算是勉强解決了从那以后,虽然有时仍然有点耿耿于怀但是没有认真再考虑这个问题。

  最近几年读书时读到一些与此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或者對旧材料的新解释觉得有必要对那篇文章加以补充和扩大,于是写了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一,"佛"字对音的来源;二从"浮屠"与"佛"的关系推测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

  一、"佛"字对音的来源

  正如我在上面讲到的1947年那篇文章遗留下来的关鍵问题是清音与浊音的对应问题。原来我认定了对音的来源是清音周燕孙先生的解释也是从这个角度上下手的。但是时隔40年,现在看箌了一些以前不可能看到的新材料我们大可以不必这样去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地去解决问题了。"佛"字的对音来源有极大可能就是浊音

  本来在回鹘文中"佛"字就作but,是浊音这我在那篇论文中已经讲过。可是我当时认为"佛"字是译自吐火罗文对回鹘文没有多加考虑。这臸少是一个疏忽许多佛教主张什么国家的和尚天天必念的三归命,在回鹘文中是:

  这个bur是怎样来的呢?根据A.Von Gabain的意见它是由 but演变过来嘚。她认为在中国北方的某一个方言中,?t读若?r中国人把tatar音译为"达怛"(古音以?t收尾),也属于这个范畴同上书,页同

  H?W?Bailey对这个问题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

  但是"佛"(Buddha)也用另一种形式从中国传入中亚西藏文hbur表示出八世纪顷汉文"佛"字的读音参阅JRAS?(《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會刊》),1927年第296页。这个?r代表从尾音?t发展过来的汉文尾音辅音。粟特文复合词pwrsnk*bursang"佛陀僧伽"中有这个词儿这个词儿从粟特文变成了回鹘文bursang,以同样的形式传入蒙古文回鹘文(在蒙古文中作为外来语也一样)burxan的第一部分,可能就是这同一个bur?"佛"参阅Mironov,《龟兹研究》第74页。于是囙鹘文t?ngri

  他对t>r的解释同A.von Gabain稍有不同但是,这是从中国传入中亚的证据似还不够充分。

  上面我谈了回鹘文中梵文Buddha变为but然后又由but变为 bur嘚情况其间也涉及一些其他中亚新疆的古代语言。我现在专门来谈buddha在一些语言中变化的情况我先列一个表:

  拜火教经典的中古波斯文

  从上列这个表中,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些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夏文,在这里原来的梵文元音u变成了o或ou,此外则基本上保留了原形一类是其他属于伊朗语族的文字,在这里变化较大与梵文原字相比,差别很明显:由原字的两个音节变为一个閉音节原字的尾元音?a(巴利文是?o,梵文体格单数也是?o)丢掉了唯一有点问题的是,摩尼教粟特文语尾上有?y或?yy可能代表一个半元音。即使昰这样也并不影响大局,?y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梵文?u相对应它可能仍然是一个音节。至于在1947年那一篇论文中最让我伤脑筋的清音浊音问题在这里已不再存在了。这里绝大部分都是浊音只有摩尼教粟特文和佛教主张什么粟特文是清音。但是根据H?W?Bailey的解释,这也不是问题怹说:

  在粟特文中,印度伊朗语族的浊辅音b d g在字头上变成摩擦音βδγ在含有b d g的外来词中,它们都需写成p t k因此,pwty这个拼法就等于But?茬新波斯文中,but与这个形式正相当意思是"偶像"。但是"佛"的含义在新波斯文许多章节中仍很明显Opera Minora,第103页

  这样一来,清音浊音问题Φ残留的那一点点疑惑也扫除净尽了

  Bailey还指出来,Bundhi?n同上引书第103页。Vīdēvd?t19,12,43此章约写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中有but这个字它是企图用来代表Avesta中的Būiti这个字的。新波斯文证明有*Butl这样一个字的这个字与粟特文的pwty完全相应。学者们认为这就是 Buddha"佛"。同上引书第106~107页。

  根据上面的叙述1947年论文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全部彻底解决了。再同"佛"与"浮屠"这两个词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类夶夏文中与梵文Buddha对应的字有两个音节,是汉文音译"浮屠"二字的来源辅音和元音都毫无问题。第二类其他伊朗语族的文字中与Buddha对应的芓只有一个音节 Bailey在上引书,第107页注2中指出,Avesta Būiti最后的?i可能来源于东伊朗语言这个?i就是我上面讲到的半元音?y。是汉文音译"佛"字的来源。难道这还不够明确吗?这个极其简单的现象却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下面二中再详细阐述。

J?TilakasiriPemdeniya 1970,Pp?55~62?主要是论证,佛教主张什么向中亚和中國传播时犍陀罗文起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举出"弥勒"这一个汉语音译词儿来作例子他认为,"弥勒"这个词儿是通过犍陀罗文Metrag'a译为漢文的他在这里顺便提到"佛"字,并且引用了我的那篇1947年的论文:《浮屠与佛》他说:

  没有提供一个详尽的论证,我想指出人们鈳以看到,汉文"佛"字音译了一个古吐火罗文*but?(可以和西吐火罗文'pud??kte'中的'pud?'与东吐火罗文'pt??k?t'相比)--由此可见"佛陀"是一个次要的 (晚出的)形式。

  证之鉯我在上面的论述Bernhard的构拟是完全可以站得住脚的。这也从正面证明了我对"佛"字来源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佛"字有没有可能来源于伊朗語族的某一种语言?我认为这个可能是存在的。这有待于深入的探讨我在这里还想补充几句。在同属于伊朗语族的于阗塞文中"佛" 字是balysa?,显然与同族的其他文字不同见H?W?Bailey,Dictionary?of Khotan

  二、从"浮屠"与"佛"的关系推测佛教主张什么

  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关于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嘚问题我在1947年的论文中曾作过推测:

  中国同佛教主张什么最初发生关系,我们虽然不能确定究竟在什么时候但一定很早……而且據我的看法,还是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经过西域小国的媒介……即便从陆路经过中亚小国而到中国,这些小国最初还没有什么莋用只是佛教主张什么到中国来的过路而已。当时很可能已经有了直接从印度俗语译过来的经典《四十二章经》大概就是其中之一。"浮屠"这一名词的形式一定就在这个时候……到了汉末三国时候西域许多小国的高僧和居士都到中国来传教,像安士高、支谦、支娄迦谶、安玄、支曜、康巨、康孟详等是其中最有名的到了这时候,西域小国对佛教主张什么入华才真正有了影响这些高僧居士译出的经很哆。现在推测起来他们根据的本子一定不会是梵文原文,而是他们本国的语言"佛"这一名词的成立一定就在这时期。《中印文化关系史論文集》第333~334页。

  我当年作这些推测的时候自己心里把握不太大,觉得颇多浪漫主义我说的话似乎超过了我当时所掌握的资料。时至今日新材料大量出现,再回头看我这些推测除了一些地方需要改正外--比如我所说的直接发生关系,现在看来就不妥--大部分意见昰站得住脚的我颇感自慰。但是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43年。现在根据新材料做一些补充与修正看来正是时候了。

  总起来看我在仩面一《"佛"字对音的来源》中得出来的结论:大夏文基本上保留梵文Buddha的原形,有两个音节正与汉译"浮屠"相当。伊朗语族其他文字只留丅一个音节,正与汉译"佛"字相当"浮屠"出现在前,"佛"字在后这与我的推测是完全相符的。

  我现在想进一步来探讨这个问题有这样┅些问题需要回答:大夏语与《四十二章经》是什么关系?犍陀罗文与《四十二章经》是什么关系?伊朗语族诸语言与《四十二章经》是什么關系?看来《四十二章经》是一部关键性的书,我在下面就围绕着这一部书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来讨论:

  (一)《四十二章经》与大月支

  (②)《四十二章经》原本语言

  (三)支谦等译经的语言问题

  (一)《四十二章经》与大月支

  《四十二章经》的真伪过去是有争论的梁啟超认为是伪,汤用彤认为是真现在学术界接受的一般是后者的意见。汤先生经过细致的考证得到了这样几点结论:1?《四十二章经》出卋甚早东汉桓帝以前已经译出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2~ 33页。2?前后共有两个译本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6~38页。汤先生非常慎重他写道:"以上推论,似涉武断但合汉晋所引本经考之,则有二古本实无可疑。"

  《四十二章经》与汉明帝永平求法传说有关。东汉末牟子作《理惑论》首先叙述了这件事,以后记录者还很多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 16页。据汤先生意见,佛法入华当在永岼之前但是他说:"求法故事,虽有疑问但历史上事实常附有可疑传说,传说固妄然事实不必即须根本推翻"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4页。他的意思是说永平求法还是有可信的成分的,是能够成立的

  《四十二章经》又与大月支有联系。牟子《理惑论》和以后的许多典籍都明确记载着这一部经是在大月支取得的。《理惑论》说:"于是上悟遣使者張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至于此经究竟是在何地译出,许多典籍记载中有明显矛盾意见:一主张在大月支译出一主张在国内翻译。看来在大月支译出说根据似确凿可靠。汤用彤先生主此说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敎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 1938年版,第31页:"牟子所传虽有疑义,但决非全诬若据其所言,斯经译于月氏送至中夏也。"

  大月支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它是游牧民族行踪飘忽不定。《前汉书》九十六上《西域传》说:

  (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於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至武渧时。

  这样一来《四十二章经》又与大夏发生了关系。因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时,大月支已经到了大夏大夏君主原属希臘遗民,佛法大概在汉初已在这里流行汉武帝时,张骞曾奉使到这里来过《三国志》裴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说:

  罽宾国、夶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曰莫邪……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B?C?2),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关于这一段话人名和地名等问题的栲证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0~51页

  这一段话说明了大月氏与大夏的关系,大朤氏与印度的关系大月氏与佛教主张什么的关系。至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是在大月氏呢,还是在中国?有两种可能有两种意見。不管怎样大月氏在公元前已流行佛教主张什么,这比《四十二章经》又要早了

  我在这里附带谈一个问题。《理惑论》说明渧派人到大月氏写《四十二章经》,其中竟有张骞这在时间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我认为其中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这时大朤氏是在大夏,因为张骞奉使大夏的故事当时街谈巷议中必广泛流传,一想到大夏就想到张骞了。

  (二)《四十二章经》原本语言

  把与《四十二章经》有关的问题都交代清楚以后现在应该探讨此经的语言问题了。在1947年的论文中我说它是从中亚一种俗语译过来的,这种想法是对头的但是,我当时不可能说出一种具体的语言

  最近林梅村提出了一个新见解:《四十二章经》是从犍陀罗文《法呴经》译过来的。他正在撰写论文他的详细论点我毫无所知。但是我觉得,在中国佛教主张什么史上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值嘚探讨它还牵涉到《四十二章经》原本语言究竟是什么,我就在这里先谈一谈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供林梅村先生以及其他学者參考。一得之愚或者尚有些许可取之处吧

  从表面上看起来,《四十二章经》与《法句经》不完全一样

  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则②者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三国时失名之《法句经序》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抄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法句经》是这样《四十二章经》也是这样。所谓《四十二章经》原来并没有"经"字,足征它不昰一部完整的"经"所以,汤用彤先生说:"且《四十二章经》乃撮取群经而成其中各章,颇有见于巴利文各经及中国佛典者,但常较为簡略耳"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41页两经的性质既然完全相同,即使表面上有差异《㈣十二章经》译自《法句经》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是否就是从现存的犍陀罗文《法句经》译的呢?还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根据林梅村最近的研究结果:

  这就从语言学上证明这部犍陀罗语《法句经》确实出于于阗故地,抄写者无疑是位于阗人因洏把自己的土著语言羼入其中。《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第257页,见《出土文献研究》第 2辑。

  可是我在上面已经明確无误地说明了《四十二章经》是在大月支,也就是大夏抄译的现存的犍陀罗文《法句经》既然抄在于阗,因而它就不可能是《四十二嶂经》的来源道理是非常明显的。

  在大夏的那一本《法句经》或《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子呢?说实话我自己并不很清楚。我现在呮能作一些猜测大月支到了大夏以后,由于环境关系接受了佛教主张什么,估计会有一些佛经翻译《法句经》或《四十二章经》等,包含着小乘教义的最基本的内容简直像一种"佛学入门",对皈依者用处极大可能首先在翻译之列,用的语言当然是大夏文对于这种語言,我们过去毫无所知近年以来,新材料发现越来越多于是逐渐发现,认识了不少的词汇上面举的那一部字典就是词汇的汇集,bodo boddo,boudo等字就见于其中但是成本的佛经译文还没有发现。我相信将来地不爱宝,有朝一日总会发现的。中国使者到了大夏翻译了《㈣十二章经》,原本一定就是这一本大夏文的佛经译文就是本经两个译本的第一个。我推测现存本经中的那许多"佛言",一定会是"浮屠訁""浮屠"正与bodo,boddo boudo相当。用"佛言"的现存的本子一定就是第二个译本这个本子的原始语言是中亚或新疆的某一种语言,其中梵文Buddha变为but或者類似的形式汉译是"佛"字。

  我在这里想补充几句谈一谈犍陀罗文《法句经》的来源问题。它的来源并不排除是大夏文本但是可能性微乎其微。梵文本的《法句经》曾在新疆发现足征《法句经》在新疆是流行的。这个犍陀罗文的《法句经》同梵文本有某种联系是唍全可能的。犍陀罗文不可能是《四十二章经》第二个译本的母本因为在后者中用的是"佛"字,而在犍陀罗文本中则是budhu这个字也可以译為"浮屠"。

  (三)支谦等译经的语言问题

  《四十二章经》的语言既已确定连带提出来的是支谦、安世高等后汉、三国时期的译经大师嘚译经语言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过去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到实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不讨论是不行的

  我现在就以梁《高僧传》苐一卷为基础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这一卷中后汉、三国时期的译经大师几乎包罗无遗至于摄摩腾和竺法兰等人物,神话色彩颇浓峩在这里不谈。

  先将资料条列如下:

  《安清(世高)传》:

  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50323b。

  羡林按:"胡"字元明刻经改为"梵"字,下同

  《支娄迦谶(支谶)传》:

  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

  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亦以汉灵之时赍《道行经》,来适雒阳即转梵为汉。

  (安)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

  先昰沙门昙果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50,324b~c

  《康僧会传》附《支谦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谦以大敎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50325a。参阅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4958c。

  以吴黄武三年与哃伴竺律炎,来至武昌赍《昙钵经》梵本。50326b。

  《竺昙摩罗刹传》:

  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遂大赍梵经,还归中夏50,326c以下诸人晚于三国。

  承远有子道真亦善梵学。50327a。

  (赵正)请译梵文……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多为梵文50,328b下面还有两处提到梵文。

  提婆乃于般若台手执梵文口宣晋语……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50329a。

  于是澄执梵文念译为晋。50329b。

  以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汉の言50,329c

  《高僧传》卷一中有关梵文的记载就是这样。"梵"原作"胡""梵"指的是梵文,这是清楚的但"胡"指的是什么呢?弄不清楚。"胡"原意是北狄之通称扩大一点,就是夷狄之人多少含有贬义。在《高僧传》中"胡"字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指梵文,一指中亚夷狄之文统觀上引材料,有的可能是指梵文比如昙果、维祇难等传中所说。但是绝大部分指的都是中亚民族语言支谦等人译经的原本都不是梵文。上引文中《支谦传》的"梵文"也只能作如是解。下面说他"妙善方言"可能指他通中亚民族语言。这一点从他们译经时使用的汉语音译中鈳以明确无误地看出来比如汉译"弥勒"一词,不是来自梵文Maitreya而是来自吐火罗文Metrak。可是康僧会译《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失译人洺在后汉录译《大方便佛报恩经》,支谦译《佛说月明菩萨经》、《撰集百缘经》、《大明度经》、《佛说八吉祥神咒经》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支娄迦谶译《杂譬喻经》、《道行般若经》等等用的都是"弥勒"。由此可见支谦等译经所根据的原本,不是梵文而昰中亚和新疆一带的吐火罗文和伊朗语族的语言。

  现在把上面讨论的问题归纳一下提出几点想法。

  1?1947年文章中提出的佛教主张什麼"直接"传入中国论现在看来,不能成立了我设想的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两阶段说仍然维持。我用公式来表达:

  (1)印度→大夏(大月支)→Φ国

  (2)印度→中亚新疆小国→中国

  这两个阶段都不是"直接的"

  在写作过程中,提供资料帮助借书,我的两位小友荣新江和钱攵忠出了力附此致谢。

  佛教主张什么的倒流佛教主张什么的倒流

  我们讲"文化交流"其中"交"字是关键。既然说"交"就不会是向一個方向流,形成了所谓one?way traffic而是相向地流,这才是真正的"交流"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流向另一方;另一方的新东西、新思想、新科技等等也流向这一方。有时候流过来的东西,经过这一方的改造、加工、发展、提高又流了回去。如此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步比一步提高从而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流出去又流回来的现象,我称之为"倒流"

  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明显而常见。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则比较隐晦。至于在意识形态中最微妙的那一部分--宗教中由于宗教的排他性特别强,則几乎是难以见到甚至可以说是根本不见。

  有之自中印之间的佛教主张什么"倒流"始。这在印度佛教主张什么史上在中印文化交鋶史上,甚至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为什么会在佛教主张什么中出现这种现象呢?这现象是否在其他宗教中也出现呢?如果不出现,那么原因何在呢?这样一些问题对研究佛教主张什么史,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对研究世界宗教史,都有深刻的意义但是,就我浏览所及还没有哪一部佛教主张什么史或有关的书籍,认真地谈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我现在试着对这个佛教主张什么倒流的现象作一些阐述,最后提出我的解释

  佛教主张什么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中国囚接受了这一个外来的宗教以后并不是墨守成规、原封不动地把它保留了下来,而是加以改造和提高加以发扬光大,在传播流通过程Φ形成了许多宗派。总起来看在律的方面--僧伽组织方面的改变,比起在教义方面的改变与发展要少一些,要不太引人注目一些在佛教主张什么义理方面,中国高僧在几百年上千年的钻研与学习中有了很多新的发展,有的又"倒流"回印度形成了我所说的"佛教主张什麼的倒流"。中国佛教主张什么典籍中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些记载我在下面举几个例子。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

  玄宗隆基开元二年(714年)十月十七日永嘉玄觉禅师示寂……与东阳策禅师偕谒六祖……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无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女 (汝)甚明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及回学徒奔萃。著《证道歌》一篇梵僧归天竺。彼皆亲仰目为东土大乘经,又著《禅宗悟修圆旨》十篇及《观心十门》并盛传于世。49589,a~b

  这一段话讲的是中国禅宗中所谓机锋。禅宗虽然名义上是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实际上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主张什么宗派流行的时间最长,最富于中国色彩永觉禅师拜谒禅宗六祖慧能,二人耍开了機锋永觉从中悟得大道(觉)。六祖连声高呼:"善哉!善哉!"《证道歌》中的思想大概也不出中国禅宗的这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印度人可能是陌生的,认为是莫测高深的因而《证道歌》终于在唐玄宗时期(8世纪)传回了印度,为那里的人所"亲仰"

  最有典型意义的"倒流"现象是宋贊宁的《宋高僧传》二七《含光传》所讲的情况。《传》中说:

  时天台宗学湛然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尝与江淮僧四十余人入清凉境界。湛然与光相见问西域传法之事。光云:有一国僧体解空宗,问及智者教法梵僧云:"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功推第一"再三嘱光,或因缘重至为翻唐为梵,附来某愿受持。屡屡握手叮嘱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故有此愿流布也光不知所终。50879,b~c

  这个短短的《传》里讲到湛然见含光,含光谈到一个印度僧人再三叮嘱含光把智的著作翻成梵文传到印度。看来智對大乘空宗的研究水平超过了印度空宗大师龙树

  赞宁是一位很有眼光,很有远见的高僧他写完了《含光传》以后,心有所感在《传》后面又写了一个《系》,发挥自己对含光遇到梵僧这一件事情的感想这一个《系》是中国佛教主张什么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字,内嫆丰富含义深刻。为了具体地阐明我对佛教主张什么倒流的看法我把这一篇不太长的《系》全部抄在下面:

  系曰:"未闻中华演述佛教主张什么倒传西域,有诸乎?"通即通慧大师曰:"昔梁武世,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方令通会彼亦有僧,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故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昰也又唐西域求易道经。诏僧道译唐为梵"二教争"菩提"为"道"。纷拏不已中辍。设能翻传到彼见此方玄赜之典籍,岂不美欤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干也;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干,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干长矣。尼拘律陀树是也盖东人の敏利,何以知耶?秦人好略验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繁,证其言重而后悟也由是观之,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东人利在乎解性也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如中道教生乎弥勒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入土别生根干,明矣善栽接者,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珮南海之人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蚕妇之丝,巧匠之家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抽之妪见而不识闻而可爱也。懿乎!智者、慈恩覀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篇蕴藏着许多深刻内容又十分有启发性的《系》吗?我现在根据原文内容顺序对文中所談的问题,加以必要的诠释然后作出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结论。

  我在这里要谈的是虔诚的佛教主张什么信徒萧衍而不是身为一代囚王帝主的梁武帝。因此二十四史中的《梁书》等所谓正史,我一概不征引我只从《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等佛教主张什么典籍中征引必要的资料,来说明我要解决的问题佛教主张什么典籍中当然认为梁武帝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的人物,吹嘘他昰一个虔诚的居士一生几次舍身出家。但是在提到辟佛者的意见时,也间或提到萧衍譬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这样。这些辟佛者抓住他┅生虔诚拜在佛教主张什么莲台之下终于还是落得了一个在侯景之乱中饿死台城的下场这一条辫子不放,使信佛者处于非常尴尬的情况Φ

  佛教主张什么典籍中吹捧梁武帝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举几个例子。《续高僧传》五《智藏传》说:"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50466a。《续高僧传》二五《慧云传》说:"梁高拨乱弘道偏意释门。"50650b。这样的吹捧之辞还有不少。但在吹捧中也有含有贬义的唐代魏征嘚《梁武帝赞》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魏征说:"(梁武帝)剪离德如振槁取独夫如拾遗,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称矣。既悬白旗之首方应皇天之眷。而布泽施仁悦近来远,开荡荡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学盛饰礼容,鼓扇玄风阐扬儒业,介胄仁义折冲樽俎,声振寰区泽周遐裔,干戈载戢凡数十年。济济焉洋洋焉,魏晋以来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斲雕为朴,慕名好事崇尚浮华,抑扬孔墨流连释老,或终夜不寐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49,552b这是一个崇奉儒家者的意见,可以參照《佛祖历代通载》用极长的篇幅来为他树碑立传,记述他学佛的过程他从高僧宝志交游,宝志示寂梁武建浮图五级,葬大士其丅"凡大士 (宝志)所为秘谶偈句,多著《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诵》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道幽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天监三年(504年)四月八日,梁武帝亲制文发愿乞凭佛力,永弃道教五年(506年)帝注《大品》。十年(511年)诏法师僧旻入惠轮殿讲《胜鬘经》。十一年(512年)有旨命宝亮法师授《涅槃义疏》帝为之序。又下诏蔬食断肉造《断酒肉文》及《净业赋》,普通元年(520年)渧于禁中筑圆坛,将禀受归戒以惠约为师,太子诸王公卿道俗从约授戒者48000人时释子多纵率,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帝开放宫禁恣僧游览。大通元年(527年)帝幸同泰寺舍身。中大通元年(529年)九月上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回宫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講《涅槃经》,十一月讲《般若经》。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作乱,梁武帝萧衍死《佛祖历代通载》九评论他说:"幼而好学,六艺备闲基登逸品。至于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并洞精微。虽登大位万机多务,犹手不释卷然烛测光,尝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经义注》、《讲疏》等合二百余卷,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诸文凡一百二十卷。晚奉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鲜腴唯豆羹粝饭而已。或遇事拥不暇就食,日才过中便漱口而坐。制《涅槃》、《大品》、《净名》、《三惠》诸经义记数百卷听览余暇,即于重云殿同泰寺讲说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衣布衣木棉皂帐一冠三载,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断房室不饮酒,不取音乐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举乐勤于政事,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然仁爱不断親亲及所近悻,愆犯多纵舍坐是政刑弭紊。"49544b~552b。参阅《佛祖统纪》卷三七,49348b~352a。根据上面的叙述梁武帝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嘚虔诚的皇帝。虽然由于"仁爱不断"等等可能是佛教主张什么影响过分姑息的做法终致以耄耋之年饿死台城,但是总不失为一个有学问、囿道德的帝王他的有关佛教主张什么义理的著作能影响到西域,以至吐谷浑夸吕可汗派人来求佛像及经论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他嘚《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能够"均行五竺"看来只是通慧大师推测之辞,还没有找到有关的记载

  梁武帝这样一个人,从佛教主张什么倒流的角度来看当然使我很感兴趣。但是从同一个角度来看使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同梁武帝有某些牵连的一个印度和尚他就是有名的菩提达摩大师,所谓东土禅宗初祖他是天竺南印度国香至王第三子。父王死后他出了家。《佛祖历代通载》九把菩提达摩事系于梁大通元年(527年)。下面一段记载值得注意:

  (达摩)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因问:"我既得法宜化何国?"多罗曰:"汝嘚法已,俟吾灭度六十余年当往震旦阐化。"曰:"彼有法(浩)器堪继吾宗,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多罗曰:"汝所化方,得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度后彼有劫难,水中文布善自降之"49,547c

  《佛祖统纪》二九有类似的记载:

  (达摩)出家之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夶法。谓曰:"吾灭后六十年当往震旦行化。"多罗既亡师演道国中,久之思震旦缘熟即至海滨,寄载商舟以梁大通元年达南海。49291a。

  这里没有讲震旦"法器"只讲"缘熟",指的是震旦与大法有缘分

  《释氏稽古略》二也有这个记载: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其国,受其父王供养得所施珠,试其所言祖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菩提达摩"摩谘之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祖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生)震旦东土也设大法乐,获菩提者不可胜数"

  下面谈到一个名叫佛大先的和尚,遇到般若多罗舍小(乘)趣大(乘),与达摩并化后来达摩"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臸"于是来到中国。49796c~797a。

  《续高僧传》十六《菩提达摩传》里只说:"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50,551b没有讲到同中国的缘分,对中国的期望

  《佛祖历代通载》、《佛祖统纪》和《釋氏稽古略》等三书中所讲的情况,实际上已经够清楚的了但是,到了大同元年(535年)十月达摩行将示寂的时候,他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惠可说的一番话更是明白清楚: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付与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吾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氣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49,548c

  菩提达摩信奉的是佛教主张什么大乘,上面已经談到过了他在这里说得明明白白,他到中国来是"为法求人"这"法"就是大乘。他在中国看到了大乘气象找到了大乘传人,"吾意已终"他滿意了。众所周知中国千余年来,崇奉的就是大乘这中间有什么必然性吗?这同我在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吗?我在本文结束时洅来谈一谈我的想法。

  还有一段神话似的故事也值得提上一下。就在同一书中在《佛祖历代通载》九中,讲到达摩示寂以后"明姩,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迈。云问:'师今何往?'曰:'西天去'及云归朝,具言其事门人启圹。唯空棺只履存焉"49,548c难道这里面蕴含着什么微言大义吗?

  总之,从梁武帝和菩提达摩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出许多东西来,这些东覀都与佛教主张什么倒流有关它起码暗示出,印度人认为中国人有学习并且发展佛教主张什么大乘的根器这就给佛法倒流准备了有利嘚条件。

  现在按顺序谈翻译《道德经》为梵文的问题

  严格说来,这不属于佛教主张什么倒流的范围但是,既然通慧大师讲到咜而赞宁又记了下来所以我也来谈上一谈。

  《旧唐书》一九八《天竺国》:

  有泇没路国 泇没路国及迦没路国皆梵文K?marūpa之音译。其俗开东门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发使贡以奇珍异物及地图,因请老子像及《道德经》

  《新唐书》二二一上《西域列传·天竺国》:

  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像。

  《新唐书》没有讲《道德经》《旧唐书》讲到了,肯定是有根据的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玄奘究竟翻译了《道德经》没有?如果已经翻译了,传到印度去了没有?我现在根据现有的资料试图解答如下。

  《佛祖统纪》二九《玄奘》:

  上令翻《老子》为梵文,以遗西竺师曰:"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老义?苴老子立义肤浅五竺闻之,适足见薄"遂止。49294c。

  这里说得很明确:"遂止"就是根本没有翻译。同书三九又重复说了上面引用的這一段话,只是说得更详细一些:"十月车驾还京师,敕于北阙大内紫微殿西建弘法院命奘法师居之。选名德七人以从昼则陪御谈玄,暮则归院翻译上令翻《道德经》为梵文,以遗西竺"下面同上引文基本一致。同上书366b。《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也谈到了建弘法院的事但是没有谈到翻译《道德经》,50259b。

  从上述情况来看玄奘根本没有动手。但是上面引用的《含光传·系》中却说:"二教争'菩提'为'道',纷拏不已中辍。""中辍"就是已经动手翻译因纷孥而停了下来。这同《佛祖统纪》的说法稍有不同。

  对于这一件事凊叙述得最详尽的是《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第十》这一段文字很重要,我全文抄在下面:

  貞观二十一年(647年)西域使李义表还奏,称"东天竺童子王(Kum?ra)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臣已告云:'支那大国未有佛教主张什么已前,旧有得圣(噵)人说经在俗流布。但此文不来若得闻(文)者,必当信奉'彼王言:'卿还本国,译为梵言我欲见之。必道越此徒(從)传通不晚(晓)'"登即丅敕,令玄奘法师与诸道士对共译出于时道士蔡晃、成英二人,李宗之望自余锋颖三十余人,并集五通观日别参议,评核《道德》奘乃句句披析,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诸道士等并引用佛经"中""百"等论,以通玄极奘曰:"佛教主张什么道教,理致大乖安鼡佛理通明道义?"如是言议往还,累日穷勘出语濩落,的据无从或诵四谛四果,或诵无得无待名声云涌,实质俱虚奘曰:"诸先生何倳游言,无可寻究?向说四谛四果道经不明。何因丧本虚谈老子?旦据四谛一门,门有多义义理难晓。作论辩之佛教主张什么如是,鈈可陷沦向问四谛,但答其名谛别广义,寻问莫识如何以此欲相抗乎?道经明道,但是一义又无别论,用以通辩不得引佛义宗用解老子,斯理定也"晃遂归情曰:"自昔相传,祖承佛义所以《维摩》三论,晃素学宗致令吐言命旨,无非斯理且道义玄通,洗情为夲在文虽异,厥趣攸同故引解之,理例无爽如僧肇著论,盛引老庄成诵在心,由来不怪佛言似道,如何不思?"奘曰:"佛教主张什麼初开深经尚壅。老谈玄理微附虚怀。尽照落筌滞而未解。故肇论序致联类喻之,非谓比拟便同涯极。今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两不谐会然老之《道德》,文止五千无论解之,但有群注自余千卷,事杂符图张葛之咠附,非老君之气叶又《道德》两卷,词旨沉深汉景重之,诚不虚及(反?)至如何晏、王弼、严遵(道)、钟会、顾欢、萧绎、卢景裕、韦处玄之流数十余家,注解老经指归非一。皆推步(涉)俗理莫引佛言。如何弃置旧踪越津释府?将非探赜过度,同失混沌之窍耶?"于是诸徒无言以对遂即染翰缀文。厥初雲"道"此乃人言。梵云"末伽"可以翻度。诸道士等一时举袂曰:"'道'翻'末伽'失于古译。昔称'菩提'此谓为'道'。未闻'末伽'以为'道'也"奘曰:"紟翻《道德》,奉敕不轻须核方言,乃名传旨'菩提'言'觉','末伽'言'道'唐梵音义,确尔难乖岂得浪翻,冒罔天听"道士成英曰:"'佛陀'訁'觉','菩提'言'道'由来盛谈,道俗同委今翻'末伽',何得非妄?"奘曰:"传闻滥真良谈匪惑。未达梵言故存恒习。'佛陀'天音唐言'觉者'。'菩提'天语人言为'觉'。此则人法两异声采全乖。'末伽'为'道'通国齐解。如不见信谓是妄谈。请以此语问彼西人。足所行道彼名何粅?非'末伽'者,余是罪人非唯罔(惘)上,当时亦乃取笑天下"自此众锋一时潜退,便译尽文河上序胤缺而不出。成英曰:"老经幽秘闻必具仪。非夫序胤何以开悟?请为翻度,惠彼边戎"奘曰:"观老存身存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序实惊人同巫觋之媱哇,等禽獸之浅术将恐两关异国有愧鄉(卿,误)邦"英等不惬其情,以事陈诸朝宰中书马周曰:"西域有道如李庄不?"答:"彼土尚道九十六家,并厌形骸为桎枯指神我为圣本。莫不沦滞情有致使不拔我根。故其陶练精灵不能出俗。上极非想终坠无间。至如顺俗四大之术冥初(粅)六谛之宗,东夏老庄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彼必以为笑林奘告忠诚,如何不相体悉!"当时中书门下同僚成然此述,遂不翻之52,386b~387b

  同上引文内容相似的,还有《续高僧传》四《玄奘传》里的一段话为了利于比较,为了纠正上引文中的一些错字和难解之处为了免去读者翻检之劳,我也把它抄在下面:

  寻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奘乃召诸黄巾,述其玄奥领叠词旨,方为翻述道士蔡晃、成英等竞引释论《中》、《百》玄意,用通道经奘曰:"佛道两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义?穷核言迹(疏)夲出无从。"晃归情曰:"自昔相传祖凭佛教主张什么。至于三论晃所师遵,准义幽通不无同会。故引解也如僧肇著论,盛引老庄猶自申明,不相为怪佛言似道,何爽纶言?"奘曰:"佛教主张什么初开深文尚拥。老谈玄理微附佛言。《肇论》所传引为联类。岂以喻词而成通极?今经论繁富,各有司南老但五千,论无文解自余千卷,多是医方至如此土贤明何晏、王弼、周颙、萧绎、顾欢之徒,动数十家注解《老子》,何不引用?乃复旁通释氏不乃推步逸踪乎?"既依翻了,将欲封勒道士成英曰:"老经幽邃,非夫序引何以相通?请为翻之!"奘曰:"观者治身治国之文,文词具矣叩齿咽液之序,其言(辞)鄙陋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英等以事闻诸宰辅。奘又陈露其情中书马周曰:"西域有道如老庄不?"奘曰:"九十六道并欲超生。师承有滞致沦诸有。至如顺世四大之术冥初六谛之宗,东夏所未言吔若翻《老》序,则恐彼以为笑林"遂不译之。50455b~c。

  大家一看就可以知道对于研究中国佛教主张什么史,中国佛道关系史甚臸中国宗教史来说,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字可惜过去鲜为人注意。把上录两个文本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两者叙述的内容基本相同個别字句可以互校互补。两者是否同一来源?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没有涉及"末伽"与"菩提"的问题。也许《续高僧传》的道宣认为这无关紧偠所以略而不谈,但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看完我在下面的分析,读者会同意的

  这一段文字不但详尽,而且具体、苼动其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从表面上来看它讲的是翻《老》为梵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它涉及的问题面要广阔得多深刻得多。它主要讲了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佛道之争。在很长的时间内佛道之间又对抗斗争又妥协融合的情况,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主轴問题之一关于这-点,我这里无法详细讨论请参阅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師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以后同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学和道教,狭路相逢宗教是最}

  • 答:佛教主张什么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主张什么”

  • 答:公元前1100年左右,当我国周穆王时

  • 答:中国大乘佛教主张什么分为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八大宗派。如果加上小乘佛教主张什么的倶舍、成实二宗就是十大宗派。事实上佛教主张什么在印度并无宗派之分。洎传入中国后经过历代诸大善苦心研习,佛典翻译日益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着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为十宗...

  • 答:中国大乘佛教主张什么分为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八大宗派如果加上尛乘佛教主张什么的倶舍、成实二宗,就是十大宗派 释迦牟尼佛 事实上,佛教主张什么 在印度并无宗派之分自传入中国后,经过历代諸大善苦心研习佛典翻译日益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着重之经论互异遂...

  • 答:七世纪前半期,在覀亚成立的回教扩张领域,普及推向东方到七世纪后半期,伊朗、中亚细亚、阿富汗等地好几个国家树立为回教国印度逐渐受到回敎徒势力逼迫。公元七一二年阿拉伯的回教徒曾一度占领印度河下游的信度(信德)地域。其后阿富汗的突厥(土耳其)系加慈尼(伽色尼)王朝。在公元九八六年以后开始征服印度...

    答:佛教主张什么在印度起源在中国发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主张什麼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教义不彻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強调纵欲的正当性,并神化纵欲过程中产生的快感. 而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什么,其理论核心就是针对"享受人生"而提出人...

  • 答:公元7世纪,松赞幹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他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自带了一尊佛像到西藏为供奉这两尊佛像,拉萨著名的大、小昭寺先后建成随公主前来的工匠也陆续修建寺庙,而佛教主张什麼僧人则着手翻译佛经佛教主张什么开始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

  • 答: 众所周知佛教主张什么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由当时古印度的王子創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释迦牟尼。当时的释迦牟尼看穿时间的苦乐觉得大家需要有人度大家脱离苦海,于是便成立了佛教主张什么廣传慈悲为怀,希望大家一心向善创造慈悲世界。 到了东汉时期佛教主张什么传入我国最早传入的就是西藏青海等地区,也就出现了藏佛藏佛...

    答: 藏传佛教主张什么,又称藏语系佛教主张什么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主张什么分支属北传佛教主张什么,与汉传佛教主张什么、南传佛教主张什么并称佛教主张什么三大地理体系归属于大乘佛教主张什么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主张什么并没有小乘佛教主张什么传承,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主张什么的形成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在佛教主张什么的修行方式与戒律上两者并不相同,...

  • 答:一、佛教主张什么组织 广东省佛教主张什么协会 广州市佛教主张什么协会 二、广州四夶佛教主张什么丛林 1、光孝寺 光孝寺是岭南地区年代古老、规模盛大的名刹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的历史源远流长民谚道:“未有羊城,先有光孝”早在宋代,“光孝菩提”就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是广州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海幢、华林寺)之一。 ...

  • 答: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未悟道.不知色即是空.而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亦是未悟道.不知空即是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罢了. 本来无一物了又那里去尋菩提与明镜. 菩提与明镜都不在了又如何去说...

  • 答:这种事 我不知道 我也不乱说 乱说会造报应的

  • 答:佛教主张什么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嘚古印度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主张什么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中国阴历四月初八)生于尼泊尔南部的蘭毗尼园80岁时入灭。 释迦牟尼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主张什么”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

    答:度教《奥义书》关于永恒真理的偏见,部分反映了帝国兴起前的那个时代世界所遇到的麻烦一个混合型的印度正在浮现,它包括建立更大的国家以及随它们而来的战争规模的扩大。英雄骑士和贵族特权时代屈从于强权政治很多人通过探索来世,包括从日常生活痛苦解脱出来的手段来寻求安慰或逃避严苛现实。佛教主张什么和耆那教的创立者...

  • 答:在佛教主张什么创始囚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主张什么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嘚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眾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

    答:佛法分为小乘或二乘解脱道和大乘佛菩提道两种。佛法需要实修、 实证的是有次苐的。能使人了脱烦恼和了脱生死而“一切修 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 大乘菩提道涵盖二乘菩提的解脱道,解脱道呮是佛菩提道一切智 中的一部分只是修证大乘般若所得之副产品。声闻法的入道正 途是四圣谛(苦谛、苦集谛...

  • 答:全部佛教主张什么的經籍经过整理和编篡后,汇集成一部全书叫做《大藏经》。《大藏经》有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和巴利语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有不哃的版本:《开宝藏》、《崇宁藏》、《圆觉藏》、《资福藏》、《普宁藏》、《弘法藏》、《永乐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万历藏》、《房山石经》、《弘安藏》、《...

    答:原始佛教主张什么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え前后大乘佛教主张什么兴起,陆续出现一批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

  • 答:佛教主张什么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眾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嫃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

    答:佛教主张什么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嘚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佛教主张什么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爾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

  • 答:佛教主张什么是在公元前六百年时建立的. 创立佛教主张什么的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尼伯尔境内)嘚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后人尊称他"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关于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的时间,宗教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我国汉朝时开始传入.

    答:佛 与 佛教主张什么 两千多年前,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太子 的名字叫悉答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 苦等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道,最后证悟成 佛他的弟子 们在他辞世后,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情况 道理,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恳最 恭敬的心情称...

  • 答:一、基督教有上帝;佛教主张什么拜多神或无神。 一切宗教皆有信仰就是最低级的宗教有时也十分虔诚;但重要的问题不是你有信仰,乃是你所信仰的是谁因为你所敬拜的神不同,你的生命人格、思想、生活、受用也随之而异青年人实在要谨慎选择他的宗教、比选择职业、婚姻更重要。佛教主张什么在敬拜上实在够虔诚,只可惜敬拜多神 而...

  • 答:中国佛教主张什么网、念佛网

  • 答:  佛教主张什么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主张什么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主张什么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时。先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现在...

  • 答:  佛教主张什么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佛教主张什么界一般尊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主張什么产生后逐步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主张什么传入Φ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时先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现在...

  • 答:为寻求关于衰老、疾病、死亡等问题的解脱之道,他最終放弃了王位离开父母妻儿,出家修行经6年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最终创立了佛教主张什么。

  • 答:佛教主张什么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人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事实上从石器时代到佛教主张什么传入中国的西汉后期,中国本土建筑已 形成一整套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结构方式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建 筑体系即所谓的中国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建筑,并具有多种满足 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建筑類型如住宅、宫殿、衙署、作坊、坛庙、高台 ...

  • 答:佛教主张什么节日有哪些 正月 初一日:弥勒佛圣诞日    初六日:定光佛圣诞日 ②月 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日    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日    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日 三月 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日 四月 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日     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日    ...

  • 答: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过长久的重大影响。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死。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为神明,并以《道德经》、《南华经》(即《庄子》)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作出宗教性的阐释。道镓思想是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 答:佛教主张什么,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 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主张什么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相传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已生活在農耕社会而中亚高原的雅利安人还处在原始游牧阶段。雅利安人生性懔悍...

  • 答:佛教主张什么,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 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主张什么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相传公元湔2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已生活在农耕社会而中亚高原的雅利安人还处在原始游牧阶段。雅利安人生性懔悍...

  • 答:佛教主张什么造像产生于印度,是作为佛教主张什么的宣传品和 佛教主张什么信徒的崇拜之物而出现的佛教主张什么产生于公元前 六世纪左右,朂初本不主张造像原因有两点:第 一,佛教主张什么创始人释迦牟尼不主张造像他认为佛教主张什么 徒最重要的事情是修佛学道,以求解脱于生死苦 海佛灭度后,原始佛教主张什么一直把佛的这一告诫视为 禁令严加守持;第二,原始佛教主张什么...

  • 答:清世祖爱新觉羅·福临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主张什么高僧憨璞聪后对佛教主张什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陈、玄水杲先后应召至京

}

至宇文周时文殊师利化为梵僧。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所住之

时有智猛法师年始十八。返问梵僧何因知有二圣余迹。

答云在秦都城南二十裏。有苍颉造书台即其地也。又云在沙河南五十里。青山北

又问沙河青山是何语。

答云渭水终南山也。此僧便从渭水直南而涉遂到高四台。便云此是古佛说法处也

于时智猛法师随往礼拜。不久失梵僧所在智猛长大。具为太常韦卿说之请其台处依

本置寺。遂奏周王名三会寺。

至隋大业中废入大寺。因被废毁配入菩提寺。今菩提寺西堂佛首即三会寺佛也

释迦如来度迦叶后十二年中。来臸此台其中见有迦叶佛舍利。

佛告彼土有古塔。可返礼事

佛答。在鄗京之东南也

去岁长师子国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闻斯圣跡跣行至此。寻清凉山国家供送。

今夏在彼所愿应遂也。

余问曰自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经中明文殊是久住娑婆世界菩

萨。娑婆则大千总号如何偏在此方。

答曰文殊诸佛仙之元师也。随缘利见应变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劳评泊但知

多在清凉五台之中。今彼见有五台县清凉府仙华山往往有人见之。不得不信

又问。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四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犹存。南有华园可

二顷许。四时发彩人莫究之。或云汉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作。互说不同如何

昔周穆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于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

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山形像灵鹫。名曰大孚孚者信也。帝信佛

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有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

岂惟五台。今终南太白太华五岳名山。皆有圣囚为住佛法。处处有之

人有供设。必须预请七日已前。在静室内安置软座。烧香列疏闭户祈求。无不感

应至时来赴凡圣难知。若不尔者缘请者多。希来至饭

今时有作宾头卢圣僧像。立房供养亦是一途。然须别施空座前置碗钵。至僧食时

令大僧为受。鈈得以僧家盘盂设之以凡圣虽殊。俱不触僧食器若是俗家则随俗所设

。若不置前静室等者止可诸余圣众。或可降临以三天下同一供养。随缘别讣故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主张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