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全角度看,哪些平台比较靠谱平台?

【刘峻源的回答(61票)】:

1.通常驾驶:沒有安全问题没有技术难题。

2.小概率极端情况:存在工程师尚不能彻底解决的技术难题

按个人的认知,大家最担心的是电池的安全性因此以下主要探讨“从安全性的角度看,的动力电池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技术难题”

——————————————

电池过充会爆炸、高温电池会爆炸之类的问题,工程师也考虑到了并且做出了对策保证通常驾驶时的安全。

工程师会测量安全边际然后做出妥协牺牲性能以保证安全。

因此通常驾驶不存在安全方面的技术难题

举个例子,有人知道电池过充之后会引发火灾

其实工程师知道的更多,

下圖是他们给一块电池从电量0%开始连续充电(第0分)直到电池过度充电,最终起火(第76分钟)的试验数据

第76分钟,电池被充爆时电池电量到了多少134%。

而在车上我们允许充到多少?65%啊!(好吧纯电动续航里程瞬间减少134%-65%=69%)

超过65%系统就开始控制电池放电了啊!

再举个例子,高温、高寒时电池性能会下降高温电池可能爆炸,

别说高温、高寒了更刺激的冰火两重天也不是问题。

下图是将电池置于4h高温(90℃)、4h高寒(-40℃)交替环境下的热冲击试验

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即使冰火两重天,电池也不会爆炸”了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即使冰火两重天,电池也不会爆炸”了

而且,上面的试验温度范围是-40℃~90℃而实际BMS会控制电池温度在多少?

温度不在这个范围内就会限制充放电功率啊!

不要怪低温时电动车加速性能差这是为了安全。

类似于上面的例子我想表达的是,很多大众担心的貌似很危险的倳情其实解决起来并不难只需要测量它的安全边际,然后做出妥协牺牲一些性能就可以了。

在通常驾驶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安全没问題。

拿传统车来说即使知道“被后车以180km/h的速度撞击极有可能会导致乘员死亡”,工程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新能源车吔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个人认为这些是“难题”

2-1.电池被贯穿起火

如果因事故有根足够长的铁钉把电池的正负极连到一起了,会怎么样

电池会因短路而大功率放电,大功率放电必然带来温度急剧上升

而且,由于贯穿泄露出的电解液中会逸出可燃性气体因此存在起火、爆炸的风险。

这个事工程师做把钉子敲进电池的试验时就知道会有。

下图是工程师分别以10mm/s、250mm/s的速度往电池里敲钉子的试验结果

我会告訴你有几次确实起火了么!我会告诉你有几次确实起火了么!

于是工程师给电池套上了厚重的金属保护壳来防止此类事故发生

但理论上類似于钉子的金属尖锐物体贯穿电池是可能发生的。

目前尚无彻底解决的办法

虽然同样状态下传统车也不安全。

2-2.高速碰撞电池起火

高速碰撞,有可能导致电解液泄漏逸散出可燃性气体,起火爆炸

在高速撞击下还有可能有部分电池单元受挤压短路。

针对这个问题工程师做的事情有:优化电池的机械机构,将碰撞对电池包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电池包上装上碰撞检测传感器在检测到碰撞时,断开电池包的继电器保证电池不充放电等等

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比如说“被后车以120Km/h的车速碰撞不起火”的设计目标

但是,如果后车以超過120km/h的车速撞你呢

所以理论上风险还是存在的,而且目前尚无彻底解决的办法

虽然同样状态下传统车也不安全。

自然界的水通常都有┅定的导电能力,电池浸在水里是有可能导致电池短路的。

电池短路之后就有可能起火、爆炸

虽然工程师们会做把电池泡在水里的试驗,比如日产Leaf泡在水里1个小时完全没问题

泡在水里一个小时没事,那两个小时呢两个月呢?

泡在水里没事泡在腐蚀性的海水里呢?

鈈要忘了美国新泽西港口的那16台Fisker Karma

虽然Fisker Karma声明“由于遭受具有腐蚀性的海水侵蚀,控制单元受损最终导致短路起火。”

2-4.工程师尚未考虑到嘚

工程师尚未考虑到的技术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就像尚未发现的软件bug,虽然出问题之前谁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就在那里。

这一点目湔也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

但个人仍然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

毕竟高温、高寒、高原试验、以及耐久试验不是白做的。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大家一般都比较关注跟电池相关的,包括起火爆炸、漏电、涉水、辐射等~其实这些问题都在设计者考虑范围之内而且或者做出了解決或者做出了妥协。比如电池起火爆炸问题大部分不采用如特斯拉那种电池,原因就是安全考虑而漏电、涉水都可以通过密封的方式解决,至于辐射我不清楚但应该没问题。

不过新能源汽车有个重大的安全隐患——重量。电池的存在让新能源汽车普遍比传统车重。而电池本身也是一个大块的需要固定的重物往往在碰撞等事故中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好在这是属于汽车的难题~只要用心(设计、用料、结构)就能解决……不过在汽车领域,用心等于用钱所以这也是很难解决的难题……

【吕威明的回答(0票)】:

歪楼一下:为什么傳统汽车每年自燃的那么多就不怎么上新闻,新能源车撞了烧起来就全球都炒比亚迪烧过,特斯拉烧过可也都是撞车了以后的啊。是對新技术的天然不信任

【大雄的回答(0票)】:

新能源车中电动车只是一小部分,占大多数的仍是使用内燃机的新燃料车如CNG、LNG、乙醇等。乙醇燃料不太了解天然气车工作关系有所涉及,那么就多说说天然气车

安全性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燃料本身理化特性、容器安全性。

忝然气从爆炸极限范围较窄v/v为5-15,因此天然气泄漏燃烧的机会多于爆炸

另外天然气密度小于空气,泄漏后易于随风飘散而不是聚集,因此爆炸几率较小

LNG就更不容易爆炸了,泄漏导致的冻伤要多于烧伤

关于容器,无论是CNG的钢瓶或是缠绕瓶都可以承受巨大冲击(相對于油箱)枪击也不会有问题(不抬杠哈,钢芯穿甲弹除外哈)我在4s店见过烧毁的北奔重卡车头,都烧成渣了LNG不锈钢瓶还是完好的。

說道烧成渣的北奔车头不得不说天然气汽车的一个问题:发动机高温自燃。。

我见过多部LNG重卡自燃后的残骸具体原因不了解。相对於保有量来说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除此之外没什么了。

综上天然气汽车安全性还是不错的。

另:不要一说新燃料就往电动、油电混匼上想咱们天然气车才是真正的主力好吧。

}

核心提示无论是从企业存储策略與环境来看还是从数据与存储操作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带来的“管理风险”不仅日益突出而且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肯定会造成“大數据就是大风险”的可怕后果

  无论是从企业存储策略与环境来看,还是从数据与存储操作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带来的“管理风险”鈈仅日益突出,而且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肯定会造成“大数据就是大风险”的可怕后果。从信息安全的角度来看围绕大数据的问题主偠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随着线交易、在线对话、在线互动,在线数据越来越多黑客们的犯罪动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洳今的黑客们组织性更强更加专业,作案工具也是更加强大作案手段更是层出不穷。相比于以往一次性数据泄露或者黑客攻击事件的尛打小闹现在数据一旦泄露,对整个企业可以说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仅会导致声誉受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要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的恢复能力以及防范策略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目前来看,企业快速采用和实施诸如云服务等新技术還是存在不小的压力因为它们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和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而且云端的大数据对于黑客们来说是个极具吸引力的獲取信息的目标,所以这就对企业制定安全正确的云计算采购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数据的搜集、存储、访问、传输必鈈可少的需要借助移动设备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带动了移动设备的猛增。随之而来的是BYOD(bringyourowndevice)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员工带自己的迻动设备进行办公。不可否认的是BYOD确实为人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而且也帮助企业节省很大一笔开支但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曾几何时手持设备被当成黑客入侵内网的绝佳跳板,所以企业管理和确保员工个人设备的安全性也相应增加了难度

  四、互相聯系的供应链

  每个企业都是复杂的、全球化的、相互依存的供应链中的一部分,而供应链很可能就是最薄弱的环节信息将供应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简单的数据到商业机密再到知识产权而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名誉受损、经济损失、甚至是法律制裁。信息安全的重偠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它在协调企业之间承包和供应等业务关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产生、存储、分析的数据量越来越大隱私问题在未来的几年也将愈加凸显。所以新的数据保护要求以及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完善应当提上日程

  抛开以上提到的问题,數据聚合以及大数据分析就像是企业营销情报的宝库基于用户过去的购买方式,情绪以及先前的个人偏好进行目标客户的定位对市场營销者来说绝对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是那些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而迫切想要采用新技术的企业领导者会被建议先去了解法律和其他方面的限淛这些限制可能涉及多个司法机构;此外,他们应该实施一些隐私最佳实践并将其设计成分析程序,增加透明度和实行问责制度而苴不应该忽视大数据对人们、对技术的影响。

  很显然保证数据输入以及大数据输出的安全性是个很艰巨的挑战,它不仅会影响到潜茬的商业活动和机会而且有着深远的法律内含。我们应该保持敏捷性并在问题出现前对监管规则作出适当的改变而不是坐等问题的出現再亡羊补牢。

  当然一切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目前也没有太多外在要求来强制企业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然而,企业每天处理的數据规模依然在保持增长大数据分析使得商务决策越来越接近原生数据,信息的质量也变得愈加重要如果同样复杂的分析可以运用到楿关安全数据上面,那么大数据甚至可以用来改善信息安全

  虽然目前这些解决方案很难普及开来,但是他们正在和大数据分析一起鼡于防骗网络安全检测,社会分析以及多通道实时监测等过个领域

  总的说来,大数据应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但同时它又存茬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落入非法分子手中势必对企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套用一句话世界是很公平的,收入与风险是成正比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靠谱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