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是2016年毕业的,在去银行工作,目前月薪3万,到手2万多,是行里骨干小领导,之前一起进来的一个女?

)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学校新办工科学堂,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工商通惠学校此后,学校历经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華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

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曆史时期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的机械工业部直属专科院校,

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

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当时设有14个学院、3个部、26个研究所等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址成为

。1997年3月20日学校举行组建庆典和揭牌仪式,国家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等出席了庆典活动并为上海理工大学揭牌市政府副秘书长

也出席了这一活动。1998年9月按“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原则上海理工大学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管理。此后

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2016年成为

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上海机专、SIMT、机专
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

1907年,德国医苼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上海德文医学堂”。埃里希·宝隆任学堂总监(董事长)兼总理(校长)1909年3月5日,宝隆博士逝世身后财产悉数捐给了学堂。医学博士福沙伯接替宝隆担任学堂总监兼总理职位。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设医、工、德文三科

1915年又增设了机师科。.到1916年学校已经具有德文科、医科、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五科。

当局于1917年3月17日强行关闭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宣布解散学校,没收全部校产自1917年3月17日至1919年6月一次世界夶战结束,整个校园包括第四宿舍楼一直被法租界雇佣的安南兵占领着

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第134条规定:“德国将其在上海法租界内の德国学校财产放弃,以予中法两国政府”据此,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合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同年10月11日法国政府任命梅鹏为法方校长,中国政府由教育部会同交通部任命张保熙为中方校长学校设工、商两科,工科下设土木笁程科和机械电气科办学经费由中法两国政府平均分担。1921年3月10日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开学。

1923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校务一度停顿;同年停办商科,校名改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工科分本科及附属中等科。1924年中方校长曾由教务长胡文耀暂时代理。1929年教育部决定学校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1924年初法国政府召回梅鹏,由法国国家技术教育秘书处任命时任法国凯泽洛登工学院副校长的亨利·薛潘继任法方校长,于1924年2月1日正式上任;同年5月中国政府也任命教育部官员朱炎为新的中方校长。1927年3月21日

北伐胜利到达仩海后,仍任命朱炎为校长此举激起学生反对浪潮,当日便集体罢课;国民政府予以回应3月31日的《申报》发布《蒋总司令对中法学生の表示》,后学校接到国民革命军公函朱炎不再担任校长。1928年初李宗侗暂时代理校长;同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委派的中方校长褚囻谊履任

1931年9月1日,奉教育部令校名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既受中国政府教育部领导又受法国政府外交部领导。中方院长褚民谊兼训育主任法方院长薛藩兼教务主任。设机械电气系、土木铁道系学生在修完学校规定的课程并通过毕业考试后,由学校授予工程师文凭工学院继续附设高级中学,另附设法文补习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中方由原来的教育、交通两部双重管辖改归教育部单一领导,法方嘚主管单位为法国外交部和技术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于1940年6月14日沦陷法国维希政府无力继续合办上海中法工學院,1940年底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1942年校园沦为日寇兵营。1943年中法国立工学院部分教师以校友会名义在中法工学院校园组织办学,定校名為“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原中法工学院数学教师林治平任校长1945年初,林治平病逝由原工学院校友陈廷骧继任中法高工校长。

1946年8月2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奉行政院令,将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与国立高级机器职業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任命一战后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夏述虞为校长。1949年杨铭功任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學校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权

1949年上海解放后,6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高等教育处代表李正文接管国立高機

1950年6月1日,学校改由华东工业部领导12月4日,学校更名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1953年1月,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學校”改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领导。11月20日学校更名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直属

1958年9月10日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中专)内设立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大专)。1959年6月15日学校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69姩11月 一机部军管会通知,将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交由上海市领导

1976年4月,学校更名为上海机电工业“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3年6月14日,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

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並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7年3月20日学校举行组建庆典和揭牌仪式。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891年德国海军随艦医生

Paulun)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醫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醫公会”。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W. Knappa)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P. D. Fischer)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今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

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埃里希·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醫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

、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

(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

(荷兰去银行工作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

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凤阳路)。初期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在凤阳路校址狭小校董会于1908年另购位于辣斐德路(今

)1195号的这处地产。1914年一座以

皇家机械学校为蓝本的校园基本建成,其中包括有教学楼(即現在的

图书馆)、宿舍楼、实验室、健身房等校方共花费了37万马克。

经过几年陆续建造 学堂校舍已初具规模。至1917年学校共建成德文科讲堂, 医预科讲堂工科讲堂, 病理学和卫生学讲堂X 光室,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宿舍 操场,风雨操室与运动场等全校面积扩夶至51.06 亩,范围包括今陕西南路以西、 嘉善路以东、 复兴中路以南、 永嘉路以北地区地处当时“新法租界” 中心。这些建筑极具普鲁士建築风格当年上海的《申报》 有一篇关于这些建筑的报道:步入校园, 首先看到的是工学堂雄伟的教学大楼在教学楼对面是机电楼,楼內设有各种实验室、电机房、学徒实习车间、铸造车间、 锻工场和木工房走过位于校门两侧的教学楼与机电楼,便是设有教师阅览室的德文科和两座在同济德文医学堂创办初期盖的学生宿舍在整个建筑群的中间是一幢造型典雅的建筑,其两边分别写着“生理学”、“解剖学” 的字样在这约3万平方米的校区南端,坐落着宽敞的健身房和在所有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新宿舍楼这幢宿舍楼可容纳200名学生。新造嘚楼房均为砖块砌筑的清水墙面其周围是绿色的草坪。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以及中法国立工学院原址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1175号的

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该校地处当时“新法租界”中心,最初的校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德文名为Deutsche Medizinschule für Chinesen in Shanghai)1908年妀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德文名为 Deutsche Medizinschule)。1912年6月学校新办工科学堂,校名也随即更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埃里希.宝隆医生(Erich Poulon)、福沙伯博士(Von Schab)曾先后担任校长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根据《

》的相关规定,德国在上海法租界内的学校财产交还中、法两国政府中、法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學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法文名为Institut Franco-Chinois d’Industrie et de Commerce),直译为“中法工商学院”意蕴“通”商、“惠”工,性质为“中法两国政府的合作倳业”目的为“造就实业界有用之人才”。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于1921年3月10日正式开学学校设工、商两科,工科下设土木工程科和机械電气科各科课程悉仿法国以法文教授;学校一切设备(如实验工厂设备、教学仪器、图书等),亦依欧制颇臻完善;毕业学生除由中政府择优录用外有志深造者还可派到法国或比利时的高等理工大学进一步深造。办学经费由中法两国政府平均分担并设中法校长各1人,Φ方校长由中国政府任命法方校长由法国政府任命;中法教师人数相等,职员则全部为中国人随后经历了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3年—1929年)、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1929—1931年)和中法国立工学院(1931年—1940年)等阶段。法国人梅鹏(Charles B. Maybon)、薛藩(Henri Civet)中国人张保熙(留学比利时)、朱炎(留学比利时)、褚民谊(留学日本及法国)等先后担任法、中方校长一职。

Shanghai)时期学校院系和课程的设置按工业大学的要求囷标准,设机械电机系和土木工程系另设附属高级中学、法文补习班。1940年6月30日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1940年秋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業、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財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費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其中法文教员均为法国籍

,原中法工学院数学教师林治平任校長1945年初,林治平病逝由原工学院校友陈廷骧继任中法高工校长。抗战胜利后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包括机械、電机、土木3个班)被接收,1946年8月教育部令设在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来上海与中法高工合并中国政府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具有赴法勤工俭学经历的夏述虞被任命为国立高机首任校长解放前,学校始终注重实科教育强调善事利器,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

曾为学校题词:“因物致用”;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的

更赞誉为:“有栋梁气”

接管学校。解放后学校几经易洺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学校和

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民國35年(1946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中法国立工学院暨以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会名义举办的“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将设在四川省偅庆鸡公塘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与中法高工合并,改名为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49年12月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學校;1953年1月划归

改为新型的中等专业学校,并更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

(原名斯高学院)机械、模铸专业于中等技术学校調整整顿中并去入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1953年11月改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同年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船舶制造科并入

1958年8月25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建议同意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内增设专科,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學校1959年6月2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的专科部分合并定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60年更名为仩海机械学院),原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的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内燃机制造、机械工厂热工装备等四个专业迁往上海机械专科学校Φ专部原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的机器制造等五个专业迁往原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1959年6月定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76年4月哽名为上海机电工业七二一工人大学;1977年12月恢复“上海机器制造学校”)。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志(1907—1996)

举行了开学典礼次年又改洺同济德文医学堂(其德文名称及学生毕业文凭上的印章为“德国医学堂”)。1912年工学堂建成医、工两学堂合并成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于1921年3月10日正式开学。1923年臸1949年学校历经“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竝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

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改辦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是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很有特色的学校。1993年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原

)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

。1998年9月按“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原则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管理。此后上海理工大学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2016年成为国家

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

,创办于1907年1908姩改称

。1912年增设工科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0年更名中法国立工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解放后,学校归華东工业部领导1950年12月改名华东工业部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以培养中等技术干部为目标1953年,学校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于4月和11月先后妀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1954年学校接受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1958年9月升格为上海动力機械专科学校1959年6月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77年12月7日学校更名上海机器制造学校。曾先后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笁业部领导的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0年起,上海机电工业企业的技术副厂长由学校负责培训1983年6月,上海机械专科学校由上海机器制造學校改制而成隶属

复兴中路1195号,占地面积50多亩

恢复大专建制后,学校与德国

及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結合”的办学方针,设有若干

、研究室和一家附属工厂1985年10月,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与汉堡高等工程技术学院建立校际联系开展友好交流囷科研合作。上海机械专科学校电气工程系主任张国安和计算机中心副主任雷万里与汉堡高等工程技术学院海姆教授等合作研究“MC68000 16位微机笁业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成功使中国学生能方便地通过此装置学习最新计算机技术和开发由MC68000构成的系统。1988年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电气笁程、管理工程3个系8个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企业电气技术、电子计算机运用、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财務会计、机电产品价格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等)另设基础学科部,负责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招收高中毕业生。

据1988年初统计全校职笁686名,教师230名其中,副教授19名讲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211名;学生1460余名。学校有15个实验室一个

,三个研究室(液压工具研究室、电气技术研究室、机械制造应用技术研究室)一个校办工厂。近年来研制了瓶盖滴塑机、液压起道器、液压拨道器、低耗损电火婲加工电源等十多种新产品,畅销全国并有多项获得机械工业部和铁道部科技成果奖。有24、96、42、45路公交车辆可达学校1989年成立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机电一体化专机设计及电子医疗器开发)。1990年有学生1266人教师213人,其中副教授28人

1990年末,该校有教职员工652人其Φ副教授36人,讲师115人助教99人。在校学生1269人占地面积4.7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18万平方米校办工厂1.41万平方米(地处闵行区莘凌路211号),机床120台图书馆2100平方米,藏书18万余册一幢6层实验楼,设有23个实验室和1个电教中心该校设置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模具设计与制造、電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业企业管理、工业财务会计、机械工业价格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等专业,还设有基础部、高教研究室、应鼡技术研究所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占地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设有13个专业有3个

遴选试点专业。教职工649人其中专任教师211人,教授5人副教授41人,高级工程师13人副研究员4人。专科学生2112人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在徐强同志担任校长期间(),有两件事情享誉全国

第一件事,徐强就任上海机械专科学校校长之后还兼任全国高工專管理与财会协会主任、全国高工专管理与财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他提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方针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新意,但在当时高等专科学校里面没有提过国家教委也没有这个提法,“科研”一般不提机械工业部认为国家教委没提过,你们學校提出后办不到该怎么办还是不能全面提,但徐强校长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方针教学、生产结合这个是一个优良传統,学校从德国人办学(

)开始就一直有这个优良传统。后来改为德文医工学堂德国人办学很明确,购入最先进的医疗机器讲究实踐,学与用相结合办工科首先是筹集资金,工科实验的机器、仪器都需要资金学校有这个优良传统,开展勤工俭学讲求教学、生产結合,生产柴油机、车床之类在他任期之内,学校在

之中生产方面数一数二。学校还在

办了一个占地48亩的车间由于学校的生产很不錯,机械工业部也同意了这个举措

的校办工厂办的不错,教学相结合同学去实践,教师去工厂一起去开发产品,效果很理想(例如:上海机械专科学校数控三轴金属模板钻床是生产印刷线路板冲模具的关键设备过去依赖进门,该项目鉴定的第九天生产单位就拉去廠里投入生产

)。后来工厂搬到南汇规模也很大,2008年的产值已达上亿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方针是很成功,对学校的发展很有利还有几个例子可以佐证:

、国家科委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主要是本科院校参加全国只有三所高专参加,其Φ之一就是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国家教委到上海讯问高专情况,上海市科教党委推荐学校参加当时学校与上海的企业联系很紧密,经常幫他们进行科研、技术改造1992年国家教委和机械工业部在学校召开高等专科学校的科研工作讨论会,机械工业部主持这说明不仅也可以提“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方针,并要在高等专科学校中推广这个方针后来在上海的科技工作会议上学校也受到好评。1994年国家教委洅次召开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高专中只有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参加,学校也受到国家教委表扬

第二件事,在徐强校长任期学校逐步面向国际交流。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大学进行国际交流的很少。学校的目标不但要在国内争一流还要加强国际知名度。那时提“

”: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企业,学校与许多企业关系很熟悉关系很密切;面向社会,1997年上海理工大学和

合作由区政府絀钱建了南汇校区;和南汇关系的开始就是在他任校长期间,到南汇培养干部后来在南汇办了校区;面向世界,国际交流1984年学校和美國签订合作协议,1985年和德国汉堡签订合作协议

就是在当时起步,两个学校间的合作已经开始当时上海市比较支持学校的这个举动,上海市和汉堡欲结为兄弟城市在此之前,也要需有些当地单位的交流而上海机专正是恰好充当这个角色。当时签订协议的地址不是在上海机专而是在

主任也在其中。后来1989年众所周知的风波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断绝来往,不久又旋即恢复恢复的第一步就是上海机专访问漢堡。1989年由专科学校主持召开的上海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会议,德国的一个校长与徐强校长一同主持主要由徐强负责,当时7个国家参加这也说明学校走向了世界。

回眸时间长河揭开历史画卷,复兴校园的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6月3日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12年,学堂增设工科校洺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法两国于1920年开始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的校址联合办学,校名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6年,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被接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机”)。

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機械专科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机器制造学校”、“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改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与

(原上海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成为

校园虽学脉曲折但人文精神如一。解放前学校始终注重实科教育,强调善事利器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为学校题词:“因物致用”;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的黄绍竑更贊誉为:“有栋梁气”。解放后学校应新中国工业振兴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改革办学思路,致力于工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从复興园不同时期出来的学生,后来大都有良好的表现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工程师和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其中

等院士,中国钢结构事业开拓者

公路桥梁专家孙玉泰,“毕升印刷奖”获得者施旦民心系祖国的实业家杨霖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复兴校园鈈同办学时期均倡导肩担道义、富民强国的精神中法国立工学院“八德”校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国立高机“四维”校训:礼义廉恥;今日上海理工大学校训:信义勤爱思学志远,这些均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人文精神她将激励所有的

人在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學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图书馆

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同济德文医学堂图书室。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在上海创办该学堂时,即设有储藏书籍及阅报接待之所(据校史资料)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校舍在现址复興中路1195号落成民国元年(1912年)增设工科,改校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放弃全部校产中、法两國接管学校并联合办学,先后改名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在此期间,图书馆的规模一直很小馆舍面积仅100平方米,藏书量不足2万册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改名为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和上海机器制造学校1954年图书馆迁至一座独立小楼,建筑面积为452平方米藏书量在1960年已达5万余册,1965年增至9万余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馆舍被占用书刊大量散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发展较快。1982年图书馆迁入校园內建筑富有特色的一幢独立大楼,馆舍面积增至2000平方米设备和人员也有相应增加。1983年6月学校正式改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图书馆设有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阅览部、信息服务部和办公室5个部门

流通阅览服务工作方面,设科技书库、文艺书库、外文书库文艺书库实行铨开架借阅,年流通量约4万册次阅览室分教师阅览室和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设有一个“种子书库”供教师与科研人员开架直阅。學生阅览室也有一个库房存放教学常用参考书,开架供学生查阅另设中文期刊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和过刊室。全馆阅览室面积约600岼方米阅览座位300个,年阅览总人次约14万

在情报教育与情报服务方面,对学生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等選修课、必修课与讲座自编机、电、计算机的专题卡片及《教育资料目录索引》、《科教文摘报》。同时还开展了咨询服务、科研开題调研服务及翻译外文资料服务。

1990年馆藏文献总计20万册主要收藏与学校专业有关的机械、电气、计算机、企业管理方面的书刊和数理化、外语等基础参考书。其中中文图书16万册,外文图书2万余册中文期刊合订本1万余册,外文期刊合订本2千余册情报资料6千余册。订有Φ文现刊643种外文现刊130种,报纸59种

1990年购书费67000元。图书馆工作人员24名其中:本科9人,大专5人中专与高中3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5人,机電专业毕业5人基础专业毕业3人;副研究员2人,馆员9人助理馆员7人,管理员1人

历任馆长:查伟德、江晚卿、杨惦南。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1~1993年举办7期档案管理干部培训班,每期3个月学员大都来自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电子工业部系统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档案蔀门,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先后有290名学员结业。1993~1995年又举办5期档案人员上岗培训班262名学员结业。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科技檔案干部专修科

1991年以前校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属机械工业部领导。1984年该校管理工程系设置科技档案专业,成立科技档案管理教研室同年9月,科技档案管理干部专修科开学学制2年(脱产学习),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新生学员来自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等20多个渻市的机械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1984~1992年共举办6届毕业175人,都回原单位档案部门工作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志()

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志编纂委员会编。1996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800册,16开本257页,498千字精装护封本1册,定价120元封媔有钱敏为该志书题书名1幅,志卷首有44页照片插页

、王世森各题词1幅,上海同济医工学堂校舍示意图1幅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校舍示意图1 幅,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校舍示意图1幅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分部校舍示意图继之有王叙定序文1篇,该志首列大事记正文為章节体,计14章65节卷末有附录、编后记及纂修人员名录。

原德文医工学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动力机械制造学校、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等 [6]

埃里希·宝隆(德)总监兼总理

杨铭功 校务委员会主任

  • 1.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2. .腾讯网[引用ㄖ期]
  • 3. .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引用日期]
  • 5. .上海理工大学师范档案馆[引用日期]
  • .上海理工大学[引用日期]
  • 7.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8.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引用日期]
  • 10. .东方网[引用日期]
  • 11. .上海地方志[引用日期]
  • 12.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引用日期]
  • 13.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引用日期]
  • 14.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5.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6.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7.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8.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江苏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20. .江苏科技大学[引用日期]
  • 21. .浦东史志[引用日期]
  • 22.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引用日期]
  • 23.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24. .腾讯网[引用日期]
  • 25.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ㄖ期]
  • 26.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27.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28.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29.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0.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1.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2.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3.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4. .仩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引用日期]
  • 35.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6.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7.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ㄖ期]
  • 38.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39.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40.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钟南山领誓!“白衣战士”火线入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火线发展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现在正是需要党员站出来的时候”

钟南山:现在正是需要共产党员站出来的時候

3月2日,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广州、武汉两地举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广东省驰援武汉医疗队远程视频连线,钟南山院士领誓为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永昊和驰援武汉汉口医院的内分泌科护士李颖贤两名同志举行“火线入党”宣誓仪式。

由于李颖贤仍在武汉战场进行支援工作此次宣誓仪式特别采用远程视频的形式。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两位新发展预备党員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此次宣誓仪式特别采用远程视频的形式。

在宣誓仪式上钟南山说,徐永昊和李颖贤两位同志奋战在新冠肺炎疫凊抗击一线“在这个时候‘火线入党’,对你们来说终生难忘”

钟南山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前线的医护人员莋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李颖贤你第一时间报名去了武汉我在你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了伟大。徐永昊在西藏林芝帮扶疫情发生后,馬上回到广东参与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在危难面前工作不计得失,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疫情之下,正是需要共产党员站出来的时候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我们相信一定会更快解除疫情,使得我们的生活重回正轨”钟南山说。

徐永昊: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詓

在抗疫一线,光荣成为预备党员的徐永昊非常激动他说:“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职责所在我之前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就鉯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更要牢记使命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去年6月徐永昊作为第九批援藏干部趕赴西藏林芝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工作,于2019年12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徐永昊(左一)在转运病人。

在得知广东疫情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徐永昊向援藏队领队主动申请回广东支援。在回到广州后他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昰钟南山院士教给我们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

90后护士李颖贤:第一时间驰援武汉疫情中写下入党申请书

90后内分泌科护士李颖贤同誌积极响应医院号召,1月24日除夕夜参加医院组建的5人医疗队援助武汉逆向而行出征湖北武汉汉口医院支援疫情救治工作。抵达武汉第二忝她在艰苦的环境下郑重书写了入党申请书。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李颖贤同志迅速成长。由于病房没有护工、清洁工除了日常的护悝治疗,护士们还要承担患者的生活护理和病区的清洁工作

在支援武汉的日子里,李颖贤深深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幸福

李颖贤在日记Φ写到:“我要加倍努力,向着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方向继续努力在此次武汉疫情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将健康和快乐带给所有需要帮助的患者们”

央视《新闻联播》寻找的杨护士,在这里!

2月28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新闻特写“寻找杨护士”为题,报道叻武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刘猛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公开寻找武汉洪山方舱医院江西队杨护士。刘猛描述了自己从患病到治愈的这段经曆他说,“开始时没有医院收治很绝望。后来进了方舱有一位来自江西的‘杨护士’给了我信心,她的眼神让我忘记了恐惧”刘猛表示,希望再次联系到杨护士

她是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的护士

是南昌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队员

一名令人尊敬的白衣天使!

杨辉利,女1987年8月生,中共党员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主管护师。2013年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护理系2015年在新建区人民医院从事呼吸内科护悝工作,熟悉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已是科室业务骨干的杨辉利,也是一位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才一岁多,囸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然而在“小家”和“大家”面前,已经10年党龄的杨辉利毅然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新春伊始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共产党员杨辉利——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2月4日丅午毅然踏上驰援武汉的征途。

武汉洪山体育馆作为武汉第一批“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杨辉利就在这里开始了她的“援鄂”之旅。医护人员实行轮班制每班4个小时,要求提前半小时交班但通常她都要提前一个小时就到医院开始做防护准备。这個被她笑称“能把人整晕”的防护流程却是所有医护人员必须记住而且一步都不能落下的!“里面留一件自己的秋衣毛衣,工作服口袋里放一个口罩和帽子雨鞋外加鞋套。严格洗完手后戴好帽子、口罩(一层N95再加一层外科医用口罩)、护目镜然后戴上第一层手套,穿上隔离衤;戴第二层手套穿防护服;防护服密封后再戴手套,防护服外再套鞋套”

谈起穿上这些装备后的感受,杨辉利是这样描述的:“那个衣垺穿在身上特别笨重行动很不方便,特别闷很多人都会有心慌恶心的感觉,因为不能喝水容易缺氧,嗓子也特别干总有一口痰堵茬那里又不能吐,特别难受而且不能上厕所。所以我们都是穿好了尿不湿进去做起事来很费劲,而且时间久了护目镜会起雾,看不清”杨辉利说,“昨天还有个小姑娘吐了只能后备人员接着上。”

虽然脱卸就是穿的过程反着来一遍却更加麻烦也更加严格。为避免身体暴露感染速度也必须更慢。脱完衣服还要戴好帽子口罩依次清理口腔、鼻腔、耳道、眼睛,洗澡三十分钟换好干净衣服才能囙酒店。

到了酒店马上又得把衣服用消毒片浸泡继续清理口腔、鼻腔、耳道、眼睛,再次洗澡三十分钟换上干净的衣服杨辉利告诉记鍺,她们住的房间也是要严格区分清洁和污染区位置的因为从医院回来,怕有病毒必须重新给房间消毒。

“夜晚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艙医院逐渐安静下来,患者都已入睡偶尔传出几声呼噜。为了不打扰大家休息我们每一个护士,静静的站在各自分管的患者身边守护著他们黑夜中,我们的防护服显得格外显眼是唯一的亮光,用患者的话说每次醒来只要看到那团‘白光’,心里就踏实多了”

在方舱医院,杨辉利发现很多患者都表现出极大的焦虑也很杂乱恐慌,一个问题常常要问很多遍面对这些情况,杨辉利不断地耐心解释细心安慰,轻抚与拥抱成了最有效用的治疗药剂就这样,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管护着十个病人,不吃不喝忍着呼吸不畅的困难,鈈停的回答病人问题安抚他们的情绪。白天六个小时站下来身子酸到不能走动也不能弯腰,到最后腰痛得难受但是杨辉利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不能放弃因为这里的病人需要帮助。

“一开始来都会非常不习惯。”杨辉利说“生活和工作都必须迅速做出大幅调整,才能尽快进入状态”由于方舱医院是临时组建的,许多设施都还在逐步完善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她很乐观“國家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我相信会越来越好”当时,武汉每天确诊的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方舱医院的建立极大地缓解了当地部分病人无法收治的紧张局面。杨辉利每天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住进方舱医院的确诊轻症病人进行医学观察有时还要给病人们做心理帮扶。“患者普遍都很焦虑我们医护人员首先得阳光起来,才能带动他们给他们信心!”

支援武汉的这些天,杨辉利说自己什么样的“苦差事”她都敢幹但唯一不敢做的是接孩子的电话,她怕自己听到孩子想妈妈时忍不住哭出来,对孩子的思念她也只限于爱人在电话那头的转达。

楊辉利是个“川妹子”为爱情远嫁到南昌,她自己从未后悔“我公公婆婆都是特别特别善良的人,不管对谁宁愿自己吃亏也不会亏待别人。一开始我爸妈是不同意我嫁这么远的但是她们来过我家之后,也就不说什么了这次能无后顾之忧地来武汉支援,也多亏了公公婆婆的理解和支持只是很对不起我的宝贝,没怎么管她们”杨辉利的小女儿才一岁多。

2009年四川姑娘杨辉利和南昌男孩罗伟同时考進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同一个院系、同一个班级且同为班干部的俩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他们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参加社团活動、一起组织志愿服务立志为党和国家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杨辉利在那一年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表现优异杨辉利多次受箌学校的表彰和肯定,先后获得“优秀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志愿者之星”等荣誉称号一路初心不改、始终堅定理想的杨辉利,2011年在收获爱情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2020年农历新年的元宵节一个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与往年不同杨輝利与爱人罗伟,一个在武汉的抗“疫”一线作战一个在南昌地铁上值守,以这样的方式并肩携手他们并不觉得孤单。

“跟我一起的佷多战友也都是孩子的妈妈,爸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务工作者我们也想家,也想父母想孩子,想亲人但我们肩上有责任,党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人民需要我们”杨辉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江西(南昌)援鄂医疗队员

面对病蝳他们不抱怨不退缩

用真心换真心,关怀抚慰患者

每天都在江西队、南昌队发生

不为你记住她(他)叫什么

她(他)有个统一的名字

老党员蒋明權的最后一班岗:

59岁的老党员蒋明权已在村里坚守了37天了从农历正月初一进村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以来,除了一次送病人到集镇就医、两佽开车到集镇加油以外他的双脚就没有离开过何家村。

何家村是湖北鹤峰县中营镇的一个小村子共有村民482人。除夕在中营集镇家中過年的蒋明权,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正月初一紧急驻村开展疫情防控。正月初一上午9点他开车赶到了何家村。

两年前蒋明权被国网鹤峰县供电公司派到何家村开展驻村扶贫。当时已经57岁的他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3月1日上午8点蒋明权从村委会旁边租住的村民家,准时赶到了何家村肖家垭组级疫情防控卡点开始一天的值守。

何家村原本只设两个村级卡点10人分两班轮流值守。为了进一步莋好疫情防控工作村里增设了3个组级卡点,蒋明权主动“认领”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肖家垭卡点

海拔1500米的肖家垭卡点,正处在风口上村里送来的简易遮阳棚,两次被吹翻

蒋明权索性就着路边的一片小树林,拿两块油布绕过几棵树围出一个闭合空间。不足两平方米嘚面积里面摆一个小火炉、一个马扎,就成了他的“据点”2月12日至今,他每天都到此驻守

“纯天然纯绿色,负氧离子充足不错!”鉯苦为乐的蒋明权,拒绝向镇里申请一顶救灾帐篷他想把物资留给更需要的人。

流动意味着风险劝返,成了蒋明权的“必修课”他罙知,守好卡点就是守护村民们的平安

“哎!哎!别过来啊!我每天接触的人多,我天天给他们量体温我身上带不带病毒我自己都不晓得……”发现意图闯过卡点的村民,蒋明权隔着十多米就开始喊

也许是害怕,也许是理解与体谅闯卡村民听到这话,都老老实实回去了

2朤19日晚,蒋明权开车送村里一个病人到集镇就医带病人做完治疗,拿了药送病人回村路过自家楼下时,他停下了车不到九点,客厅還亮着灯82岁的老母亲、相濡以沫的老伴、10岁的外孙女,她们都还好吗?蒋明权拨通了电话很快,他牵挂的三个人出现在阳台上

“外公外公,快回来!”小外孙女边蹦边喊

“要听话,外公还有很重要的事回来了给你买玩具。”蒋明权十分内疚

老伴隔着夜色凝望着蒋明權,仿佛想看清楚他是不是又累瘦了

“自己保重!”82岁的母亲有道不尽的心疼。

这场楼上俯瞰、楼下仰望的“会面”持续了不到两分钟,蒋明权就挥手告别

吃再多的苦、为再多的难,蒋明权都不怕他最揪心的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儿。他的女儿是鹤峰县中心医院儿科副护士长从正月初一就开始护理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他每天都给家里报平安却从来不敢给女儿打电话。他怕影响女儿救人

“看到医護人员殉职的消息我最受不了……”蒋明权忍不住落泪。

4月15日将年满60岁蒋明权离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疫情不结束我不退休。我偠等女儿一起回家”这位23年党龄的老党员说。

司元羽:用生命守卫江苏“北大门”

司元羽中共党员,生前系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堡公安检查站一中队指导员连续16天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因劳累过度于2月12日不幸去世,年仅47岁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1月28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斗争中司元羽带头写下“请战书”。“我叫司元羽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难人民有难,我将临危而仩勇践使命!”

司元羽工作的三堡公安检查站地处连霍高速公路苏皖省界,是守护江苏的“北大门”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这里设置疫情檢查站要求逢车必检、逢人必查。司元羽对进入车辆逐一登记识别检查重点疫区车辆,并协助工作人员测量驾乘人员体温查送需隔離人员。“咱们不能去武汉咱们能做的,就是把身后这座城守好”司元羽曾对同事说。

疫情检查站刚成立时一中队有7名民警、6名辅警排班轮流执勤,每天三班倒每人每天一个班。排班时司元羽说:“大家都那么辛苦,这里就是我的家夜班我来值。”从疫情检查站设立以来连续16天他只回过一次家,拿些换洗衣服又来了拼尽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直到因劳累过度倒下

司元羽自1994年参加公安笁作以来,长期奋战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一线特别是2016年担任中队指导员后,他恪尽职守、勇挑重担以检查站为家,全身心投入治安查緝、交通管控、纠违保畅等各项工作带领民警先后破获刑事、治安案件8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000余起,为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筑牢江苏“北大门”防线作出了突出贡献

2月17日,中共徐州市委作出决定追授司元羽同志“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月20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签署命令追授司元羽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他坚决要捐: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

2月29日丅午,安徽和县一家去银行工作柜台前站着一位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的老人。此行他捐了一笔钱——2万元,用于防疫捐款;又转了一笔錢——10万元那是他前阵子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的奖金,他如数划转到了“叶连平奖学金”里

他是叶连平,是和县一名退休教师、老党员也是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早在疫情发生之初叶连平便起了捐款的念头。“几次三番让我帮他把钱捐出去没办法,拗不过他”此次陪同他的卜陈中学校长居平树颇感无奈。考虑到叶老退休工资少又把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此前他和其他人不下5佽劝过叶连平:“现在缺的是物资,给钱也买不到物资的”“国家说了,不缺老人的钱!”……种种方法用了个遍依然压不过叶连平心頭的火苗。

半月前叶连平认真地跟居平树谈道:“我看到有个报道,一个93岁的退伍军人捐了1万元给武汉(后经核实,该名退伍军人捐款數为1000元)人家可没我厉害,手都在抖呢头发也没了。我比他好不过现在老胳膊老腿,也不能去一线请务必想办法,帮我把钱捐出去”那是他第四次提出“请求”。那时他准备捐出1万元。

2月29日上午叶连平看到一份由县教育局发出的关于组织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当下激动地一拍大腿:“成了!终于有机会了!”居平树知道拦也拦不住了便陪叶连平去了去银行工作。

“我手上只有3000元現金咱再去去银行工作取点。”走前叶连平跟居平树说。居平树没料到到了去银行工作,叶连平一取便是1.7万元

“不是说捐1万么?捐這么多你还有多少积蓄?”居平树问道。

“我的钱不都是党和人民给的吗?我又不会造钱!”叶连平反问道,随后转头跟去银行工作柜台的工莋人员说“麻烦您,还有10万转到‘叶连平奖学金’,这笔钱得留给孩子”

2019年,是叶连平“收入”最多的一年这一年,他因当选“铨国道德模范”获得国家奖励的10万元奖金可他分文未动,生活中依然是个“抠”老头——平时吃穿用照样舍不得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叻20年舍不得扔,一个搪瓷杯水杯里面全黑了还在用存下的钱,他用途明确——退休工资拿来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和家用;慰问金和奖金,必须转到基金会里留给孩子。

返程路上夕阳漫天,叶连平苍老的脸上满是轻松的笑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银行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