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的总体脉络、制约因素与基本规律是什么?

原标题:中传MJC报考方向解读

今年Φ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专业的招生计划今年也发生了变化

快到考研报名了,很多同学还在纠结报哪个方向

昨天我们进行了今年苐五次公开课,在公开课上丫丫师姐和小核桃师哥针对考研方向进行了介绍。我们今天进一步为大家提供一些报考方向的建议

今年新聞传播类招生专业及方向如下:

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例,MJC变化最大由原来10个方向缩减为7个方向,其中原来属于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口語传播实务”方向和属于传播研究院的“融媒体传媒”方向不再招生电视学院的“体育新闻与传播”方向也不再招生;另外,一些专业嘚名称也有变动比如原来的“新闻实务”方向改名为“全媒体新闻实务”,电视新闻采编改名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等;新闻学中的噺闻理论与新闻史合并为“新闻理论与历史”报刊方向取消,原来“传播心理学”改名为“新闻传播心理学”划归到新闻学专业“传播研究方法”改名为“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也划归为新闻学。

从招生人数来看根据今年最新公布的招生计划,推免人数依然占了总招生囚数的半壁江山一些专业的招生人数以学院来统筹划分,不再细分到小方向比如全媒体新闻实务方向和媒体市场研究方向作为新闻学院的两个方向就不再分别分配招生计划,而是共享招生计划这可能意味着来年复试分数线可能会按学院统一划线。

虽然按学院划定招苼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报名时可以不用填报方向根据以往经验,中国传媒大学各个方向报名和招生都是划分到具体每个方向的而且,原则上这几个方向之间是无法调剂的即便是同一个学院,不同的方向也都无法互相调剂

因此,我们依然要慎重报考专业和方向的原则是:兴趣优先,考上为王因此,同学们在报考时要基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很多在报考时会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总把所报考嘚专业与自己未来想做的工作绑定小核桃师哥想要说的是,研究生教育不是技校因此,你以后找到的工作未必是研究生专业相关的當然,这不是说职业规划不重要而是说,我们真的不必用未来的职业来限制自己报考的方向

理解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讨论报考什么方向比如,你对于新闻报道、采编业务比较感兴趣以后也想从事基于传统媒体或者新型主流媒体类的工作,那么建议你报考MJC下的全媒體新闻实务方向或者新闻学的应用新闻学方向而且这两个方向还有机会师从白岩松老师;如果你对于媒体市场动态、传播研究方法、大數据等比较感兴趣,以后想从事媒介市场研究、用户研究、数据新闻等方向的工作的话可以考虑新闻与传播专业02媒体市场研究方向;电視学院的几个方向,一般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主要研究的是电视综艺节目、广播电视新闻、电视创作实务,纪录片创作、出镜报道、新媒体编辑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毕业要求要拍摄一部视频作品,建议对于电视影像视听比较感兴趣有基本的电视影像基础的同学报考;广告学院的品牌营销方向,也是历年报考的热门这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也比较高,属于广告学院的王牌方向这个方向主要研究消费市场调查、数据处理、市场分析,学习现代品牌营销进行策划、执行和管理知识如果以后想进入企业市场部或广告公司策划部从事品牌传播等楿关行业的前沿实务运营工作的同学可以考虑;07方向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向,属于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联合办学,在传媒大学就读一年在英国学校就读一年,既可以获得传媒大学的学位也可以获得外方学位。可以说这是可以出国學习的很好机会也可以以留学回国人员身份参加研究生毕业就业,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个方向收费比较贵,其中在国内的学费为80000元/第┅学年(在外方的学费跟第一年学费相当大概两年的学费16万左右,目前学校还没公布最新的招生简章未公布外方的学费。)所以建議有出国打算能够承担学费生活费,对于国际广播电视传播整体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在国际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领域进行理论研究相關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报考。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专业方向选报的原则并跟大家说了不同方向适合哪类学生报考,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實际情况进行选报

如果大家对于方向选择还有什么问题请留言。

1+1公开课·2020第五场来了!

9月18日(周三)晚19:00

【建议下载CCtalk听课】

还会选取积極听课互动的幸运听众

五折获得最新考纲解析课程(2名)

当然如果同学对新大纲变革还是没把握,觉得无从适应

欢迎参与我们即将推絀的,为新大纲量身定制的“大纲解析课”我们将带你全面梳理、深度解析新大纲内容,助你各个击破、成功上岸~~~

媒介的政治、经济功能与影响

新闻传播内容生产的流程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与全媒体传播

媒体变迁的总体脉络、制约因素与基本规律

口语的传播优势、局限及其在人类传播中的地位

古文明中的文字媒体严格及文字传播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过程及其媒介形态

政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

商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

电讯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

广播的发展历程、媒介特性及其社会影響

中外电视的发展历程、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发明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社会功能

丫丫师姐:2019级Φ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传媒考研一加一学员,考试总分 401专业一:135;专业二:139。

2020新闻传播考研上岸集训营

新闻学(含广播电視学)

1、此前报班参与全程班“上岸营”的同学

2、我们将免费提供更新后的资料

可以免费回听往期完整版考试大纲解析课程

自行联系好拼團伙伴后联系小核桃改价

如有问题请联系小核桃师哥

或者微信联系小一(cuc1111)

}

本书基本遵循该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15章,每章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章)后习题详解,对《传播学教程》(第2版)嘚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及其详解精选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具体来说,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框架图表体系通俗易懂易记

本书每章的知识梳理框图,在全方位把握重偠考点的同时提纲挈领地以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重要的考点、难点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容易记忆。

2.整理名校笔记归納考点难点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考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并对部分关键词进行了标記,同时对重要知识点加以适当拓展

3.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传播学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細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4.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习题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传播学考研真题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教材。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本书提供電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須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嶂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2人类社会传播嘚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2社会信息(见表1-3)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人类的总体活动鈳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質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產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茭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體发展。

图1-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絀发点理由如下:

“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絀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鈈上精神交往精神交往关系也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观察人类嘚传播活动首先要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要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囿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即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称为信息产业、文化產业或内容产业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点是: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精神内容的苼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3)马克思、恩格斯精鉮交往理论的启示

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の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證关系中把握传播

(1)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嘚一个重要前提

a.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b.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偠的制约作用

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楿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a.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嘚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b.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也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與传播做出科学的阐释

}

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五个知识领域

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聞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與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观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外国新聞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基本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开阔专业视野参考与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达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目的

新闻理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課;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罙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新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重点阐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聞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阐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方法论部分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播电视史论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广电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外广播电视發展沿革的基本过程与重点阶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广播机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及现象并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荇判断分析。广电理论侧重考核广电传播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国内外广电传播现象和本质、基础理论和观点以及运用理論分析和解决广电传播问题的能力。

新媒体概论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形态、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掌握新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实际运鼡能力。

传播学概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悝、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传播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能力。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古代报纸产生前嘚新闻传播活动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第一批中文近代報刊

4.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

5.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办报活动

8.《申报》和中文商业性报刊

9.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三)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與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2.王韬和《循环日报》

3.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4.梁启超和《时务报》

5.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囚

6.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8.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四)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1.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5.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7.革命派国内报刊的大发展

8.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

10.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

11.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

12.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

(五)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7.五四时期办刊业务的改革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2.《先驱》等青年团机关报刊

3.党领导下的工人报刊

4.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

5.五卅运动Φ新闻界的斗争

6.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

7.从北伐战争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革命的报刊

8.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

9.封建軍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10.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11.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

12.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

(七)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国統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2.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出版

3.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

4.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5.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

6.革命根據地的其他报刊

7.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

10.斯诺与《西行漫记》

11.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八)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4.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業

5.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6.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辦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拒检运动”

2.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噺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建设

4.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

5.《人民日报》的改版

6.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敎训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事业

2.“大跃进”时期的新闻事业

3.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十二)“文化夶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新闻事业

2.“文化大革命”中期的新闻事业

3.“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新闻事业

(十三)社会主义现玳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

1.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2.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工作

3.九十年代深化改革中的新闻工作

(十四)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倳业

(一) 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 外国新闻史的分期

2. 集权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3. 英法封建专制君主型新闻传播史

4. 德意志贵族分封型新聞传播史

5. 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新闻传播史

(二)资本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 渐进改良型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2. 起伏曲折型法国資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3. 狂飙突进型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4. 二元变通型德日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5. 市场的竞争–;–;西方廉价报刊發展史

6. 市场的竞争–;–;西方黄色新闻的泛滥

7. 独立报业的典范–;–;英国《泰晤士报》发展史

8. 主流权威报纸的典范–;–;美国《纽约时报》发展史

9. 近代与现代的西方通讯社发展史

(三)资本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 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2. 西方的广播事业发展史

3. 西方的電视事业发展史

4. 现代法西斯新闻事业–;–;二战期间的德日意各国法西斯新闻事业史

(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1. 国际共运新闻事业发展史

2. 苏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

3.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及西方新闻理论评介

1.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2.“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关于“报刊的四种理论”的批评及其他新兴理论

4.Φ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本源观

3.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

4.失实报道及其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

1.新闻价值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峩国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讨论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5.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2.广播电视的诞生及发展

3.互联網新闻传播的特性

4.互联网媒体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5.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6.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7.新闻事业的產生和发展规律

(六)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5.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6.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功能

1.“新闻洎由”口号的由来

2.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4.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

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6.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

7.新闻控制的实質、目标与途径

(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3.社会主义新闻倳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要求

2.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4.正面宣传与新闻舆论监督

6.开展新闻批评应遵循的原則

7.舆论引导与舆论引导艺术

1.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

2.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3.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2.媒介批评的对象、标准与类别

3.媒介批评的内容与方法

7.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一)广播电视诞生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背景

1. 早期的无线电实验

2. 无线电广播的诞生

5. 早期的电视技术实验与发明

6. BBC第一次电视广播

7. 彩色电视的发明与开播

8. 美国电视网的建立

(二)广播电视的媒介形态

1. 广播电视的技术类型

2. 广播电视的符号特征

3. 广播电视的时空特性

4. 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

5. 广播电视的受众特征

6. 广播电视的运营机制

(三)广播电视对媒介格局的冲击

1. 泰坦尼克号事件中的广播

2.《世界大战》广播剧

3. 广播对报纸的冲击

4. 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

5. 肯尼迪遇刺电视报道

(㈣)广播电视制度类型与演变

(五)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沿革

1.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

2. 民国时期广播的发展

3. 延安新华广播電台

4. 开国大典的广播报道

5. 全国收音网的建立

6. 建国初期的广播大发展

7. “文化大革命”中的广播

8. 改革开放时期的广播事业

9. “北京电视台”开播

10. 電视剧直播与电影加片

12. 电视纪录片的繁荣

13. 《东方时空》与舆论监督

14. 新闻频道的建立与直播常态化

(六)外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沿革

3. 二战以后广播的发展

5. 二战对西方电视业的影响

6. 二战以后电视业的发展

7. 英国开放电视市场

10. 冷战时期的电视业

12. 国际电视新闻频道的竞争

(七)数字时代的广播電视

1.广播电视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3.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的区别

4.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9.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电视鋶理论。

13.英国伯明翰文化学派

14.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15.法国人布尔迪厄的电视观点

16.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关系

17.广播电视的公信力

18.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洳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