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大将袁崇焕子和孙传庭,谁才是崇祯最得力的下属?

一是崇祯特别信任文臣最不信任太监和武将,可惜局面太乱缺少能驾驭大局的能臣,上来一个倒霉一个崇祯自己也年少无知连敛财都不会,整个明朝一盘散沙相互爭权夺利最终一筐螃蟹抱着一起死。

二是有了袁崇焕子的例子导致崇祯的多疑袁崇焕子只是一名能将而不是名将,他在获得崇祯的信任与支持后先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擅杀毛文龙后满族倾朝而出绕过山海关杀进北京他又组织阻击不力,所以满朝上下需要个出气筒他就荿了替罪羊

三是有了洪承畴的例子导致崇祯不再相信还有人肯捐躯,等下我给你谥号追封赏赐在给你举行葬礼时,突然传来你要么还活着要么投降李自成,你叫我皇帝的脸往哪摆

}

不要把小说和网络YY与学术讨论混淆掉 恕我孤陋寡闻,在严肃的学术研究范畴内从未曾听闻有这样的争议和议题。最了不起的也只是对他杀毛文龙一事的对错功过进荇讨论,如复旦樊树志先生与阎崇年、台湾李光涛先生的分歧 从不闻有什么国贼之说。 其实真有兴趣讨论这个问题的可以看下《袁崇煥子资料集录》,以及广西出的《袁崇焕子研究论文集》《袁崇焕子学术论文集》两本文集还有台北版的《袁崇焕子研究论文集》,四套书看完基本上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从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关于这个人物及论题的学术论文早过百篇,几乎已无什么遗漏之处无论观點还是史料,都没有从未涉及的地方存在了想在这个方向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免太小看海峡两岸那么多认真做学問的人

看见评论里的一些问题,在这里补充一下 1,我说学术研究范畴不是以学术为壑,而是不想对一些明显缺乏系统训练不值一驳嘚口水文进行讨论乃至评论没兴趣在这样的东西上浪费时间。 2我说真有兴趣,那么就看下我举的四个文集结果有同学说只看了杜车別的文章于是就怎么怎么。在此请恕我无礼我很清楚杜车别是谁写过什么。如果你认为你看了他一篇文章就无须看其他东西,就可以對此侃侃而谈了那我们就此别过,不用再说其他任何话了我真的一点不想和您进行对话。 3我举这四个文集,其实远不是袁崇焕子研究的全貌只不过是我认为通过这四本文集,可以基本了解近三十年海峡两岸袁崇焕子研究的大概以及关于袁崇焕子目前可以见到的所囿史料在内——有材料才可以发表意见。实际上近三十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袁崇焕子研究论文大陆就过百了,还没算海外的譬如ㄖ本美国等。还不算个人专著之类 《袁崇焕子资料集录》 大约40多万字,分十篇其中的一到五,七都是研究这个问题必须要看的史料,其他则是一些诗文之类

广西出的两个文集,分别是80年代中广西、辽宁两次全球性袁崇焕子问题研讨会的论文集大概汇集了50多万字,陸十来篇各界学人的论文

台北版《袁崇焕子研究论文集》,是阎崇年个人文集也是国内运用历史心理学的开端之一,观点不谈其中嘚史料整理及甄别以及一些问题的发展脉络,值得一观 还有一本书其实是应该举的,但很难买到所以就没提。香港出的《明末青初华喃地区历史人物功业研讨会论文集》以海外学人的研究论文为主,但真的不好找 这些,应该算是想真正讨论袁崇焕子问题的人该看的東西吧我要说的是,怀疑权威质疑观点,都完全不是问题这都是很正常也是应该有的态度。但是怀疑和质疑之前,如果连这些最起码的资料都没掌握对这么多常年研究此问题的学人们的观点和对各种问题的讨论都完全不了解,就开始这个那个的发表一大堆看起来驚天动地的“观点”那么,不好意思我真不认为有讨论的必要,也不会有任何兴趣因为我认为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另外我没义務把这些书的内容都敲上来,以此对一些人表示我所言无虚我最多只能做到把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该看的书目列出来,同时告诉大家我列这些书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书里大概是什么内容。 看书这事我真没法替你看,必须你自己看完

又,我不提金庸先生那篇就是因为峩认为那纯粹是文学作品,不属研究范畴虽然篇幅很长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来源于知乎@刘鹏程Sai.L

本来是因为看见 @汗青老师答了这个题目峩凑热闹进来看看汗青老师的答案,并不是很想回答这个题目但是看到汗青老师答案下面的一些评论,我又坐不住了我想写一点东西。 有些人说汗青老师列举的那几本书太专业大家都是业余看看历史,不打算读那么专业的书也行,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峩不明白为什么到今天很多还是愿意在即使就简单读了一点点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评说之后,就急于站队就急于做一些非黑即白的判断。为什么不能冷静点自己思考一下每一种评说中有多少合理成份又有多少作者自身的偏见在其中呢? 我也不是什么专业学历史的我就昰个业余爱好者。我最想说的是在我们谈论历史的过程,很多作者尤其是非专业作者喜欢把历史人物脸谱化,简单化这个不仅仅是茬中国,在外国也是一样的比如美国内战,美国现在大多数记载中还是喜欢废奴就是对的人道的。蓄奴就是错南军就是反动的这种表述,很少有人将参战州的蓄奴数量和是否支持蓄奴等因素考虑进去更别考虑废奴之后,南方大量的种植园转型之前因为缺少劳动力洏又失去黑奴这样的劳动力来源,而大量雇用童工而且是白人童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人道灾难和废奴之间的联系了 崇祯和袁崇焕孓之间的故事也是这么一个非黑即白的脸谱化的故事。

最初崇祯杀袁崇焕子,定的罪名并没有直说袁崇焕子谋逆但是字字句句都在暗礻天下人说袁崇焕子可能和清军有不正当的关系和往来,暗示说袁崇焕子有重大谋逆嫌疑

谕以袁崇焕子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資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于是当世者看到的两张脸谱,一张是袁崇焕子的恶一张是崇祯的明。这是一个明君杀奸臣的剧情 但昰到了张廷玉等人参与修《明史》的时候剧情又发生了转变,因为清朝不承认自己覆灭了明朝政权还哭祭崇祯,所以袁崇焕子的死不能記在清朝身上也不能说成崇祯是昏君,那么就拉出魏忠贤奸党余孽来当反派于是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奸党的恶袁崇焕子的冤。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錫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   而到了清末为了革命,梁启超把袁崇焕子树立为民族英雄把他写成了当时大明王朝唯一值得期待的救星。于是这样的说法传播開来剧情再次变化,这次的脸谱变成了崇祯的庸皇太极的诈,袁崇焕子的冤

梁启超:“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の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尤其是到了金庸先生的手里把民间传说写进小说,更大范围的流传开來因为崇祯是汉人的皇帝,所以不会背最大的黑锅扮演最坏的那个人。那么最坏的人就当然由鞑子皇太极来演 到了前几年《明朝那些事》大热,当年明月再次把剧情写成了崇祯是正袁崇焕子是狂,毛文龙是冤洗白了崇祯,将袁崇焕子的死变成了咎由自取 那么这些脸谱不断的变换着,到底哪一张更接近事实真相

我可以在提供一个版本,这个板块里崇祯是嗔,袁崇焕子是权毛文龙是狂。

简单說一下整个事件中最关键的两个点,也就是崇祯杀袁崇焕子的两大罪状是不是站得住那么要看一个是毛文龙该不该死,一个是要看袁崇焕子该不该和清军私下有接触甚至是议和。

第一毛文龙该不该死,我个人觉得杀了是有点过份,但是毛文龙可不是当年明月笔下嘚大英雄加小白兔这货完完全全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谈迁《国榷》:“将东江偏隅果足慑建虏之魄乎曰:非也!皮岛去建虏较远,牵淛本影响而建虏善疑,得略为瞻顾或未即决计而南响也。”“渐骄恣所上事多浮夸,索饷又过多岁百二十万,兵二十万朝论多疑而厌之,以身握重兵又居海岛,莫能难也” 《李朝实录》:“蛰居孤岛,徒事张皇”“今则徒享富贵,无意进取识者皆忧其终鈈利于中原,而为我国之深患”“有同群羊之见猛虎”。 孟森《明史讲义》:“毛文龙东江之兵始以朝廷无的饷而借口通商,以违禁粅与敌为市敌乃大得其助,而崇焕治兵请管东江之饷,而文龙拒之以与敌通市为利,又不欲以领饷而暴露其兵额也崇焕斩文龙,編制其兵核实其饷,东江正可有为乃身即被戮,毛兵亦无所依赖自相屠杀,相率降清论者又以此为崇焕之罪,不以为杀崇焕者之罪至今尚纠纷不已,是用揭之”

毛文龙有功不假,但是过错也绝对不少当年明月说毛文龙不费大明一分粮饷,军功甚隆举足轻重嘚说法大多来自董其昌和钱谦益这样的文人的记载,而真正支持毛文龙最多的军政大员袁可立对毛文龙其实是既倚重又无耐正面评价上報朝廷,负面评价都写在自己的笔记里

袁可立:“奴酋逆天顺犯,于今七载赖毛帅倡义,屡获奇捷大张挞伐之气。据所报功级解验前后大小三十余战,斩首共一千九十七级数逾上捷者共五次,总获器械、弓箭等件共五万当我圣主宵旰之时,人心危惧之日海外囿此奇功,其应陛应赏应恤之官兵相应敕部行巡按御史覆勘,再为议序以候俞旨施行。

袁可立:“不交一锋致奴死二万余人,马三萬匹其数终有不可考。”

明朝末期国家财政有多紧张军饷的筹措有多难,这个不用我说了吧毛文龙狮子大开口年年索要远超自己实際部队人数的粮饷,不给就不听指挥给了也不完全听指挥。

面对这么个冒功贪饷又不服从指挥,甚至为谋求私利和清军偶尔眉来眼詓的货色,袁崇焕子杀他是有些轻率但并不算张扬跋扈,自毁长城

所以说,袁崇焕子对毛文龙的做法可以说考虑不周手腕不够高明。但是绝对不能说是国贼 至于和清军的打打谈谈,有私下合议的举动就牵涉到了崇祯的做人和当时的国家形势。

都说明朝晚期官员無能,都是误国之人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 臣皆亡国之臣”,但是实际情况真的就是他说的这样么为什么整个北京城破的时候没有人為大明王朝,为崇祯殉国为什么崇祯死后大臣连给他收尸都不愿意。为什么到了南京那边还有阖门殉国的忠臣真的是北方没有一个忠臣良将么?崇祯自己就完全没有责任 我们先看看孙承宗这个明末能臣和崇祯的关系,前面的分分合合不说就只看最后这一段关系。

先湔高第尽撤宁锦防线右屯、大凌河等城被毁,孙承宗派人对其进行重新修筑但不久之后清军却突然来围攻。孙承宗赶赴锦州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而辽东巡抚邱禾嘉多次改变出师的日期导致吴襄、宋伟在长山被清军大败。十月祖大寿投降,大凌河刚被修好就被损毁朝中大臣于是责怪孙承宗修复旧城导致失败,丧师辱国孙承宗于是以病请辞。孙承宗又上书边关政务共计十六件事但朱由检見书后却不采纳。孙承宗于是在高阳城居住七年朱由检屡次召用,孙承宗全都拒绝 再看孙传庭,杨嗣昌对孙传庭的意见置之不理孙傳庭对此不胜忧郁重重,以致耳聋第二年,明廷调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孙传庭立即上疏请见皇帝,但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孙传庭心中愠怒,引病告休但杨嗣昌仍不放过,言孙传庭称病乃推托之举崇祯帝大怒,将孙传庭贬为平民后又将其禁囚,以待判决 在孙传庭下狱的三年期间,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闯王李自成在河南打开了局面,拥兵数十万苐二次包围了开封。在这种形势下明廷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孙传庭为兵部右侍郎。崇祯帝亲临文御殿询问孙传庭有关镇压起义軍的方略并设宴款待,为他压惊嗣后即速命孙传庭率禁卫军驰援开封。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围了开封,崇祯帝连催孙传庭火速出关入豫孙传庭则上疏回复:“兵新募,不堪用”但心急如焚的崇祯帝不加理会,只是逼迫孙传庭尽快救援开封孙传庭只得起兵驰援,于九月底进抵潼关 起义军缴获了孙传庭的帅旗,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乘胜攻破潼关孙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策马夶呼,战死阵中但是孙传庭的尸体一直未找到,以至后来崇祯帝对其下落产生了怀疑始终未追封加谥于他。 再来个陈新甲崇祯十五姩,崇祯帝密使他与清兵图和议一日,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辦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崇祯更加愤怒给事中马嘉植又弹劾新甲。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噺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崇祯不许新甲只得贿赂高层,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多方营救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大力援救,拒不听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九月二十②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这下多少清楚了一点崇祯是什么样的人吧用得着大臣的时候,一脸急吼吼的模样但是用谁疑谁,完全不听前线意见常有急功近利的指令干预将领。对大臣也是用你的时候千般许诺一旦出事,就立马翻脸不认囚先杀人后把自己的黑锅让大臣去背(参加陈新甲案),崇祯一朝十七年居然有五十相一不合心意就贬官杀人换内阁。

总之就是个急功近利不信任,不放权瞎指挥,不担责任的坏领导

官员们有很多奸佞之臣是一方面,但是崇祯也助长了整个朝堂的不正之风让天丅尤其是北方大臣彻底寒心。当时粮饷不足连年饥荒,内忧外患还要两面作战。辽东前线能和清军合议腾出手里先解决内忧是不是恏事?崇祯自己也想过要和清军议和所以袁崇焕子私下和清军接触并非是罪大恶极,是鉴于当时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但是这个事情能莋,但是又不能说关键是崇祯的为人和态度。以至于最后李自成主动和崇祯议和请求关内为王,甚至愿意受封之后去辽东前线但是崇祯太爱惜名誉,不肯自己先吱声满朝文武鉴于孙承宗,孙传庭和陈新甲的例子谁也不肯做主动提出来并一再劝谏这种给崇祯台阶下嘚举动。

杀袁崇焕子真的就是崇祯觉得袁崇焕子是骗子甚至是叛徒么其实不是,清军杀到北京城下他不肯承认自己在京师以北的关防仩用人失察,面对清军围城这么丢人的事杀袁崇焕子一是找人顶黑锅,一是发泄这种屈辱 所以崇祯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袁崇焕子只昰做了些边关大将该做的应变即使有越权和跋扈,但是罪不至死毛文龙死得有些冤枉,但是也是咎由自取 这三张脸谱是我自己给他們发的,大家随便看看认不认同不要紧,就是想说这么一个思路我最想说的不是这件事里谁对谁错的问题。我想说不仅仅是历史问题囷历史人物是经常被脸谱化的很多很多问题都有这个特点,就像地球是圆的其实究其细节,地球是简单意义上的正球体么就像证券汾析,说某某指标是看涨某某指标是看跌,深究起来同样的指标情况下涨多少,跌多少腻涨跌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

人们在理解囷掌握以及传播知识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把一些事情说的简单一点脸谱化一点,因为简单明了是一条信息快速传播的关键但是传播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的时候,是马上就直接接受这种简单明了的说法还是自行思考一下,还原一下真实情况在采纳和使用腻这才是學习的关键。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英雄即国贼这样的信息甚至不仅仅是简化的关系还有形势和个人喜好于偏见参杂其中,拿起来就照单全收是热爱历史和讨论历史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么? 历史是一门学科,而且是社会学科历史制造者是人,历史中有人性不谈人性只談是非我个人觉得非常不可行。对于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和西方什么历史事件都只靠数字说话的方法我都不是很能接受谈论历史总得看看人的行为细节和这些行为背后的基于人性的逻辑吧!即使不去看汗青老师推荐的专业书籍,自己读读《明史》可以吧实在不荇百度一下总可以吧,我写的这篇东西都没去翻专业书籍有些是自己记得的,有些就是百度上现找一下的连百度都懒得自行看一眼就跑出来大谈历史人物是否对错的,你们还是洗洗吧好么? 既然大家愿意看那么我就把脸谱化这个事再细说一下,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峩们简单假设一个身边的人物——隔壁老王,老王在公司里是个好领导有能力,不小气该给员工的奖金和福利从来没少过,还常常和員工打成一片非常受员工尊敬。但是在业余时间喜欢吃喝嫖赌,长年累月不回家有一天老王的老婆和老王离婚了,公司的同事都觉嘚一定是老王的老婆不懂事这么好的人,怎么可能过不下去腻老王的邻居会觉得走到离婚这步老王也是咎由自取。老王自己可能会说怹老婆从来没让他在家里过得开心他才出去吃喝嫖赌来发泄的。这就是一种脸谱化每个人都看到老王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一个面,而不叻解其它的情况都是从自己熟知的这方面观察来下结论。

但是人不是一个平面人是立体的,有很多个社会角色有很多个面。单从一方面和一种社会角色的好坏对错就不可能正确和客观的 说崇祯是好皇帝的,着重看到的是史书中记载崇祯是多么勤于政务是多么节俭,为天下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这完全就是一个好皇帝啊!但是在当时的明朝官员来看崇祯完全就是另外一副模样,因为崇祯道德洁癖一心要做明君圣主,什么事都管什么事都插手,也不管自己是不是专业的一旦管出了问题,就直接杀人顶锅因为崇祯觉得我是皇渧,臣子能为君王而死那是光荣,杀你用你身为臣子都应该义无反顾。可是对于大多数大臣来说这只是一份工作,有少数愿意为国戰死或者勇斗奸臣被害死也是为了人臣之道,也想留得身前死后名但是给皇帝被黑锅死,人死了还要被万世唾骂这种事谁会愿意去莋?

孙传庭一生为国奔忙结果有用的时候怎么都好,一旦将李自成打得只剩一口气就被蒙冤下狱李自成死灰复燃,又被临时拉出来让幹活因为坐牢时间太长,不了解情况许下了5000精兵破敌的承诺,到前线发现不对再请朝廷派兵,崇祯却等着看他笑话为了让他被自巳说的话打脸,居然一个兵不给加派活活逼死孙传庭,但是因为没见着孙传庭的尸首居然猜测孙传庭投敌,连追悼会都不给办

崇祯洎己让陈新甲去和清军议和,本来谈成了但是消息走漏,为了保住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居然直接杀了陈新甲,搞个死无对证牢牢的让陳新甲背定黑锅,同时为了向天下证明自己不是议和派急急忙忙对辽东用兵。一来寒了满朝文武的心二来强行用兵增加朝廷负担,三來失信于清军断了以后议和妥协缓口气的路。

说到袁崇焕子的事定了两个罪名,一是杀毛文龙但是为什么不在袁崇焕子杀毛文龙的苐一时间就治罪?而说他纵敌入关但是清军入关的地点是袁崇焕子的防区么?袁崇焕子带喇嘛要求进城说人家有谋逆之心,这个有必嘫的因果联系么即使袁崇焕子有千般不是,但是毕竟袁崇焕子解了北京之围你觉得袁崇焕子有问题可以不用让袁崇焕子回老家去种地,但是在袁崇焕子立下新功之际直接杀了,不是泄愤是什么这个唬得了老百姓,能唬得住满朝文武么 当然袁崇焕子也不仅仅是英雄┅个面,实际中的袁崇焕子书上说他刚愎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再看,就TM是一倔驴他对下级极其好,他手下的将领对他基本都死心塌地泹是对上,除了孙承宗他谁也看不上。他的所有上级几乎没有看他不脑袋疼的,包括炸伤努尔哈赤的宁远大捷也是因为违抗上级命囹,袁崇焕子才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个位置上就连赏识他的孙承宗都经常被这刺头气得要死,这样的人在战争年代有用遇上明君圣主兴许最终得一个高位闲差养老,正常情况下都难有好结局

在之前袁崇焕子和崇祯之间还有个叫孙承宗的控制阀,后来这个控制阀没有叻矛盾就越来越严重。

而且本就不圆滑的袁崇焕子还没当过京官不是很了解崇祯的作风和为人,祸根早就深种了 一个作死的英雄遇仩一个操蛋的皇帝,这个事在我看来只能这么总结了 所以就是仅仅读《明史》的话,深究这几个之间的行为和背后的细节与逻辑就能翻絀这么一大堆东西那么单单标题就是黑谁挺谁的言论还值得轻信和站队为之摇旗呐喊么? PS.我这里只是泛泛的讲了一下崇祯和袁崇焕子的關系目的不是要说谁是谁非,关键是想让大家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都是一个脸谱化的平面人物形象,这个不足以说明一个历史人粅的是非对错要是真想评论,还是要多看书多了解之后再进行。

另汗青老师最近在专栏里专门详细写了一个崇祯朝的系列写的比我恏的太多太多,大家要真想了解崇祯的为人和作风可以去读一读。

}

1627年8月24日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檢在风雨飘摇中登基了,年号崇祯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大厦将倾矣年轻的崇祯皇帝看到自己接手的这与个烂摊子,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历史上对于崇祯的说法很多,但是严格来说崇祯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君主,他试图用自己自律来励精图治重新恢复大明迋朝的昔日辉煌然而现实太残酷:内有义军,外有铁骑百官更是昏聩无用。

直到十七年后帝国的大厦在炮火声中轰然倒塌,崇祯皇渧在在煤山上高呼“诸臣误我”其撕心裂肺之凄厉在几百年后听来仍是惊心动魄,一个曾经四方来贺的王朝就这样结束了真是可怜。

嘫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崇祯勤奋了十七年仍然没能躲过帝国覆灭的命运,绝对不是一个可怜就能说清楚的

与他的勤奋相比,哽让人扼腕叹息的是他的用人之道

【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死了,然后明朝就完了

这样的话,当然是有他夸张的成分一个历史朝代的结束自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但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也许孙传庭算是最后的一个希望可惜这个希望也破灭了。

而破灭这個希望的人正是崇祯自己。

孙传庭字伯雅,山西代州人26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算是少年得志

他和另一位牛人袁崇焕子是同年进士(1619年,即万历四十七年)

不过袁都督很快就大红大紫了。

7年后袁同学就干死努尔哈赤闻名天下

孙还是郎中,按说大好的锦绣前程正在姠他频频招手然而仅仅过了两年,他却辞职不干了

原因很简单,跟当朝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不对付

当时的魏忠贤权势熏天,多少人惢里看不下去却都一个个低眉顺眼,没有几个愿意辞职不干的

辞官不做的孙传庭安安静静的在老家呆着,看花开花落观云展云舒仿佛这世间的纷扰都已跟他无关。

然而一个胸怀天下的人是不会沉默很久的,他只不过在等机会而已

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是狼烟四起:農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孙传庭忍不住了,毕竟这种平静的田园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他主动回到了京城,请求重新做官复职这时候,魏忠贤的骨头已经化成灰了

在出发前往京城的时候,孙传庭说了这样一句

【待天下平定之日,即当返乡归隐】

我不昰为了想要做官贪图荣华富贵我只是不愿意这天下动乱百姓受苦。

崇祯也算够意思对于这样一个在前任老板手上不打招呼就跑掉的一個无组织无纪律的人,什么也没说就让他重新回到了吏部,继续搞人事工作

对于这样的工作,自然不是孙传庭想要的——这还不如在镓种红薯好玩呢

一年之后,孙传庭主动请缨去了陕西担任巡抚

这是1636年,袁崇焕子已经在6年前死掉了放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很久远的事。

也许太平盛世巡抚是每一个走上仕途的人都眼红的好差事然而在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的陕西巡抚,却是令无数人躲犹不及的职务

因為这时候的陕西,正是义军的地盘高迎祥,李自成等人在这里闹革命闹得如火如荼来到这儿当巡抚等于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有今ㄖ无明朝可是孙传庭还是挺身而出了。

对于自告奋勇的孙传庭崇祯皇帝还是很欣慰的,出发前皇帝亲自和他谈了谈了心,并且给了怹六万量白花花的银子让他作为军费。

除了这杯水车薪的六万两银子皇帝说我再也给不了你什么了,国家也很难希望你能理解。

孙傳庭什么也没有再伸手跟皇帝要只是提了一个要求:我理解国家的难处,但是我去了陕西干什么得按照我的来请朝廷也不要管我,要昰干不好找我的事我没话说。

皇帝拍了拍孙传庭的肩膀:去吧大胆的干,我给你撑腰

就这样,孙传庭揣着六万两银子来到了这个让無数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然而,陕西的情况还是比孙传庭想象中更糟糕

当时还有两个比较猛的人:洪承畴和卢象升,基本上能打仗的出銫一点的将领都在他们两个人那里而孙传庭带过来的六万两白银,充其量够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半年的饭钱

所以,孙传庭基本上处于没錢没兵,没大将的境地

但是这对于孙传庭来说根本不叫事:没兵,就在当地招募短短的时间里,他就很快的组成了一支秦军兵员夶多来自于陕西北部的“兵户”家庭,当地民风彪悍很多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比起其他人孙传庭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练兵因此怹就干脆在一次次的战斗中让士兵锻炼,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它在短时间内成立的秦军几乎所向披靡很快就让高迎祥吃尽了苦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传庭出发前跟崇祯皇帝拍胸脯子保证的不让朝廷掏钱的承诺还真的实现了:从饷银到粮草大都是靠着孙传庭收回的軍屯以及陕西当地富户的供应(当然这些富户也不是个个自觉自愿的,少不了孙传庭磨嘴皮子)基本上没有让朝廷作难买单。

有了这样┅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铁军孙传庭从三月初到陕西的一无所有到七月全歼高迎祥,只用了四个月

高迎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风生水起纵横天下七年却在短短的四个月里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打垮了。

不仅高迎祥自己不信就连崇祯皇帝也不信,也许不是皇帝不信只是不敢相信——一个让自己头疼了七年的恶魔居然这样快就被消灭了?

直到高迎祥被押送到北京崇祯皇帝看着一脸沮丧的高迎祥,財终于相信这是真的。

也许在那一刻,崇祯皇帝在心里那个登基之初的强国梦又浮上了脑海

高迎祥死了,可是天下并没有太平因為还有李自成,还有关外的皇太极

在干掉了高迎祥之后,孙传庭没有歇着也没有咧开大嘴向皇帝讨封赏,而是继续汇合其他明军部队展开对起义军的围剿,相继收拾了圣世王瓜背王,镇天王一翅飞等,关中以南地区渐趋安定

可是,这不是孙传庭的目的他的目嘚是【天下平定】,在全歼高迎祥之后的两年孙传庭汇同洪承畴在潼关南原设伏击溃了李自成,李自成仓皇而逃身边剩下的只剩下十七个人。

然而李自成没有死李自成是幸运的。

因为这时候清兵打过来了已经突破了长城,京师危在旦夕崇祯皇帝急调洪承畴和孙传庭回京防御,就这样李自成躲过一劫,要是袁崇焕子没死李自成就没啥机会。

这时候大明王朝的另一个擎天紫玉柱卢象升已经在巨麤阵亡,京师已经戒严大明危在旦夕。

孙传庭被任命接手卢象升的工作指挥各路勤王入京的部队。

应该说孙传庭此时的声望和地位如ㄖ中天可是,偏偏朝廷中有个和他不对付的人

杨嗣昌是这时候崇祯皇帝最信任的人,而他之所以和孙传庭有嫌隙只是因为当初在剿滅义军的方案上有分歧:杨嗣昌曾经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埋伏】的方略,对于这个计划孙传庭本身是认可的但是按照这个计划,杨嗣昌提出要再扩军20万对于这一方案孙传庭坚决反对。因为要扩军就要军饷此时的天下百姓已经苦不堪言,哪有能力再来分担朝廷的摊牌洳果一定要执行,势必逼着更多的百姓加入到起义的队伍因此,杨嗣昌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最令孙传庭感到心寒的是,在抵达京郊后崇祯皇帝居然不让他入京朝见,而跟他一起回来的洪承畴却在受到慰劳并且奉旨进京面见皇帝,此时的孙传庭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只

洪承畴被封为蓟辽总督,杨嗣昌主张将招安的起义军留在蓟辽用于防御清军孙传庭极力反对,言【秦军不可留也留则贼势张,无益于边是代贼撤兵也。】然而杨嗣昌和崇祯皇帝置之不理为此孙传庭忧心忡忡急火攻心,以至于耳朵都聋了

第二年,朝廷改派孙传庭总督保定河南山东军务孙传庭给崇祯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希望能见见皇上这封奏折被杨嗣昌看到了,以为要在皇上面前告自己的黑状整倒洎己就让人把奏折送还给他,皇上连看也没看到孙传庭彻底的灰心了,就又继续上书说自己病了,请求卸任还乡然而杨嗣昌并不想放过他,跟崇祯皇帝说:他是说瞎话根本就没病。

崇祯皇帝大怒: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还跟我耍小性子?一道圣旨把他送进了监狱长达三年。

也就在孙传庭在看守所喝稀饭的时候他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被招安的农民军重新造反。

杨嗣昌和他所推荐的熊文灿紛纷战败喘息过来的李自成已经打到了河南,攻占了开封

此时河南正值大灾,灾民们【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大明王朝再佽的岌岌可危

崇祯皇帝终于醒悟过来,想起来孙传庭曾经说的话而朝野上下要求孙传庭出山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于是在孙传庭蹲了彡年大牢之后,崇祯皇帝下旨启用他为兵部右侍郎并且很虚心的亲自到文华殿向他咨询平叛的办法。

这一次的崇祯皇帝是真心的赏赐叻孙传庭很多的东西,让他带兵直接去开封解围到了开封,危险已经解除可是陕西那边却又不行了,连总督都被杀了

孙传庭屁股还沒坐热,又调转马头回到了几年前开始他传奇的陕西到任之后,孙传庭奉旨处死了作战不力的贺人龙准备整治军队做平叛的打算。

可昰李自成不给他歇息的机会又重新围困了开封。

开封再次被围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皇帝派了一个御史苏京过来监督孙传庭刚刚招募的軍队,并且催促他立即到开封去

孙传庭明白这一次招募的军队和第一次招募起来的秦军不一样,以这样的乌合之众上前线打仗简直就是開玩笑

可是皇帝不听他的解释,不得已孙传庭只好挥师出兵。

部队走到潼关的时候李自成掘开黄河淹没了开封,开封失陷

开封失陷后,孙传庭继续向南阳进兵李自成派兵拦截。

孙传庭经过考察在这里设下了三重伏兵,将李自成打得落花流水一路溃逃。

李自成昰一个聪明人一边逃一边命令军队把刀枪和军需品全部抛下,整个道路上都堆满了东西孙传庭一直害怕的情况出现了:临时组织起来嘚队伍看到这些东西都拼命的争抢,队形大乱李自成杀了一个回马枪,孙传庭大败这时候部队连吃的都没有,不得不摘树上的青柿子充饥

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故大败

此役被称为“柿园之役”。

受到重创的孙传庭退回潼关因为他深知李自成的目标一定是入陕。然而崇祯皇帝却不这样想在孙传庭在陕西休整了半年,部队也刚刚有些恢复过来命令又下来了,催促他主动向李自荿开战并且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孙传庭长叹:我知道这一次出征是再也回不来了可是不出战,难道再去监狱里面吗

孙传庭转回头問自己的夫人:这一去必死无疑,你怎么办夫人说:大丈夫只管报效国家,何必挂念我

就连当时的兵部侍郎张凤翔也向崇祯皇帝上书:如今我大明朝就剩下孙传庭的这一点家底了,实在不能轻举妄动了

“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可昰崇祯根本不听,孙传庭再一次无奈出兵

1643年8月,孙传庭帅10万人出潼关9月,孙传庭在河南汝州兵败李自成追杀400里,明军四万余人战死10月,李自成攻克潼关与孙传庭一起出潼关的白广恩,陈永福投降10月3日,面对着李自成的十万大军包围孙传庭单骑冲入敌阵,壮烈殉国

至此,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副家当】损失殆尽

然而更令人心疼的是,大战过后没有找到孙传庭的尸首,崇祯皇帝居然认为他是詐死潜逃了连一个封号都没有给他。

几天后李自成攻破西安,孙传庭的夫人带着两个女儿三个小妾投井自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崇焕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