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朝中期北方蒙古属于地区的疆界如何去看?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值嘚注意的是从敕文可以看出,明朝设置界碑之处并非正式边境——边墙,而是在边墙之外的“境外”之地界碑以内之地也非正式疆域,而是类似于正式疆域“入则即同犯边”便可证明此点。至于设置界碑的原因敕文也已明确指出,是在正式边境之外设立缓冲地带阻止蒙古属于直接进入边境地区。可见界碑并非政治边界而是军事标志。

与现代民族国家“均质化”或“单一均质”领土意识不同奣朝中期在收缩边疆政策立场下,为解决边疆收缩引起的近边安全问题发展出“差序化”或“双层差序”边疆意识,即将边疆地区分为政治统治、军事控制两个内外相连定位却有所不同的地带,可分别称之为“政治边界”与“军事边疆”政治边界即正式边境,往往以邊墙为标志以内为明朝正式统治的“境内”,建立了固定统治的军政机构与相配套的一系列建筑、设施等呈现了固定不变的疆界特征。而在边墙以外的“境外”地区明朝将与边墙相邻的一定纵深地带,以界碑为标志单独划出作为借助流动的军事巡逻,实现军事控制、屏障正式疆界的“缓冲地区”或“中间地带”虽然明朝并不将之视为正式疆域,但却将之视为军事控制范围蒙古属于进入这一地带,被视作与进入边境的同等行为由于这一地带经常处于明朝、蒙古属于拉锯之中,双方皆

① 关于明前期宣府、大同二镇墙垣修筑参见趙现海《: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02~336页。

未固定控制故而可称之為“军事边疆”。从敕文所载明朝于官山等处设置界碑来看明朝其实是内徙阴山边疆防线之后,将原先设置固定军事机构之政治边界转換为单纯的军事边疆从而在减少财政成本的同时,利用流动防御的方式仍然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

原标题:洪武初年甘肃的地缘政治与明朝西北疆界的形成(下)

从甘肃地区卫所的建置过程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庄浪卫设于洪武五年十一月,西宁卫设于六年正月涼州卫设于九年(1376年)十月,永昌卫设于十五年(1382年)三月镇番卫(今甘肃民勤)设于洪武中,山丹卫设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咁州左卫设于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甘州右卫、甘州中卫设于二十五年三月肃州卫设于二十七年十一月,甘州前卫、甘州后卫设于二十⑨年(1396年)镇夷守御千户所(今属甘肃高台)置于三十年(1397年)。[54]从以上诸卫设置时间来看除镇番卫控制甘肃东北部,较为特殊外其他卫所之设置呈现了由东至西、逐步设置的过程。这反映了洪武五年之后明朝在甘肃的经略呈现了由东至西、逐步经略的过程。山丹鉯西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卫所设置尤其之晚已经到了洪武后期,甚至末年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在洪武五年便已设甘肃卫“壬子,置甘肃卫都指挥使司、庄浪卫指挥使司”[55]但此后该卫便默默无闻,《明太祖实录》仅再记其一次“丙辰,升甘肃卫经历沈立本为户部侍郎”[56]郭红认为甘肃卫于洪武二十四年废除,改置“甘州左卫”所依据的史料是《明太祖实录》。[57]但该条史料原文为“置甘州左卫”[58]并不及甘肃卫废除之事。从其他史籍的记载来看似乎洪武晚期甘肃卫经历过一次重新设置。《大明一统志》载:“本朝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59]“本朝为甘肃卫寻分置甘州左卫。”[60]而(万历)《肃镇志》却载:“(洪武)二十四年设甘肃卫。二十五年分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中中六卫。”[61]《重刊甘镇志》亦载:“(洪武)二十四年设甘肃卫。二十五年分设甘州左、右、中、前、后、中中六卫。”[62]《读史方舆纪要》亦载甘肃卫设于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二十九年,改为甘州左卫并设右、中、前、后等四卫。[63]如果甘肃衛经历过重新设置的推测属实的话那么,甘肃卫在洪武九年之后应经历过一次裁革。无论如何甘肃卫的默默无闻已能说明洪武时期,明朝在甘肃西部的经略十分薄弱正如郭红指出的那样,“(洪武)七年之前河西零星分布着庄浪、甘肃、西宁诸卫相去甚远”,“當时(洪武十五年之前)凉州与甘州间的广阔地带内没有其他卫所军事防御过于稀疏。”[64]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应与冯胜弃地有关。

洪武五年末甘肃并无军队驻防的情况同样也是可以印证《纪事录》的洪武五年十二月,冯胜军自甘肃撤退后邓愈(年)受命征吐蕃,曾進军甘肃

(朱元璋)遣(濮英)领西安、平凉、巩昌、临洮将士,往西海追朵只巴出兰州,由大通河直抵西宁铁佛寺。遣陕西行指揮使韦正自归德州渡黄河,由巴亦咂沿西海边抵北而进上命卫国公邓愈授以征西将军印,遣人赉制谕付愈愈遣俞本赉制追英,督英與正合兵凡六昼夜大雪,不及而归[65]

由青海向北进军六昼夜,追击敌军而未得见,可见洪武五年末甘肃几为一个无人把守的军事真涳地带。

最后洪武五年明朝确实弃地宁夏的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俞本的记载宣德年间,庆靖王朱?撰《宁夏志》载“国朝初,立宁夏府洪武五年,诏弃其地徙其民于陕西。”[66]直倒洪武九年“命长兴侯耿炳文弟耿忠为指挥,立宁夏卫隶陕西都司,徙五方之人实之后增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右屯、中屯为五卫;寻并中屯于左、右二卫,为四卫” [67]宁夏才开始逐渐经营。可见冯胜确实茬洪武五年放弃过甘肃等地,不过是在朱元璋授意之下还是径自放弃,可以进一步探讨目前来看,应是朱元璋授意因为冯胜在弃地の后,并未受到惩罚俞本记载此事时,可能出于对冯胜的厌恶将此过失全部归罪于冯胜,并将洪武二十年冯胜辽东受罚之事移嫁于此倳之上以证冯胜之罪。

三 “回鹘”名称的考证与洪武初年甘肃的地缘政治

冯胜弃地甘肃的原因是什么呢《纪事录》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惧回鹘之兵”。“回鹘”原称“回纥”,是隋唐时期活跃于西域的一支游牧民族唐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可汗被杀回鹘吔分成四支外迁。1283年随着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政权的灭亡“回鹘”作为一个民族、政权,已经在历史上消失了但“回鹘”一詞并未随之从历史中消失,不仅“回鹘文”仍在广大西域地区流行而且惯常用典的元代汉族文人也仍然经常用“回鹘”指代畏兀儿与西域,以及用此称元朝境内的西域人与“回回”一词经常混用。[68]俞本这里的“回鹘”所指代的是哪个政权或民族呢《纪事录》共记载“囙鹘”4次,除了此处外其他3处为:

(洪武元年八月)初三日,(徐)达、薛右丞(显)、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虎北口追え君初八日,至兴路不获。元君行东路友德军行西路,两路互差但遇回鹘车辆人口,尽拘而回获牛羊马匹十万。[69]

(洪武元年十朤)(徐达)至通州,内有回鹘欲作乱事泄,戮五千余人妻女俱配军士。 [70]

(洪武二十二年)甘肃、巴西、回鹘遣使赉表及金珠、玩(马戎)马、紫驼、结金珠、璎珞进贡[71]

可见,俞本用“回鹘”是取的元、明之际最广泛的涵义。冯胜所惧为西域的哪个政权与民族從这里无法看出。但通过对西域地缘格局的揭示可以找出这里“回鹘”所对应的政权。

成吉思汗(年年在位)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属于渧国,依照蒙古属于部落分家产的习俗将蒙古属于东部封于诸弟,称“东道诸王”又将蒙古属于以西分封朮赤(年)、窝阔台(年,姩在位)、察合台(-1241年)三子,称“西道诸王”蒙哥汗时期,其弟旭烈兀(年年在位)受封西域,也属西道诸王西道诸王由于皆屬黄金家族,相应具备继承汗位的资格离心力较强,与中央不断产生摩擦四大兀鲁思也逐渐发展为独立、半独立的四大汗国,自西向東依次为钦察(金帐)汗国、伊利(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本不与元朝接境,察合台兀鲁思最初受封地仅为忝山一带的牧场但阿鲁忽(?-约1265年)汗利用忽必烈(年年在位)与阿里不哥(?-1266年)争夺汗位的时机占领了阿姆河以北原属元朝直接管辖的城郭农耕地带,怯别汗趁窝阔台汗国海都(约年年在位)去世,势力衰微之机将其吞并,势力达到土鲁番[72]元朝末年,当蒙古属于统治者面临长城以内汉族的叛乱时察合台汗国黄金家族的统治也大为削弱,非黄金家族的“异密”们掌握了实权察合台汗国从洏分裂为西部的帖木儿帝国与东部的东察合台汗国。东部朵豁剌惕异密播鲁拥立秃黑鲁帖木儿(Tuglug Temür年,年在位)继承汗位从而建立东察合台汗国(又称叶尔羌汗国,蒙兀儿斯坦明人以其国都所在地称别失八里、亦力把里)。秃黑鲁帖木儿很有作为宣布信仰伊斯兰教,从而稳固了社会基础同时,逐渐削弱异密们的权力在建立了强大的汗权之后,秃黑鲁帖木儿向西进攻河中地区发动了统一察合台汗国的战争。虽然占领了大片地区但并未在当地建立长期而稳固的统治。秃黑鲁帖木儿也向东扩张势力其势力威慑到了哈密,与元朝聲气相接[73]洪武初年,明朝尚未与帖木儿帝国及更西势力形成直接接触明朝对西域的了解,恐怕更多是对邻国东察合台汗国的认知故洏,冯胜所惧“回鹘”势力便应是东察合台汗国。那么洪武初年东察合台汗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明朝建国的1368年当东方汉地正處于元、明易代的大规模战争中时,察合台汗国境内也正展开着一场长达22年的内部战争1365年,权力遭到削夺的朵豁剌惕部异密哈马鲁丁趁吔里亚思火者(īlyās-Khoja?-1365年)汗去世的机会大肆诛杀秃黑鲁帖木儿诸子,自立为汗引起东察合台汗国部分势力的反对,帖木儿(年姩在位)趁机在1368年,对东察合台汗国发动进攻而当明朝发动岭北之役的1375年,哈马鲁丁却向帖木儿帝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并占领了帖木兒帝国的大片领土,势头甚猛[74]冯胜所面对的东察合台汗国,正处于此时势力大炽的时期冯在岭北之役惨败的惊惧之下,对东察合台汗國东进甘肃心存畏惧于是选择焚弃城池的弃地措施,以免贻粮于地的政策也符合情理。傅友德占领瓜、沙二州后之所以未进一步西進,也应在于避免与东察合台汗国发生战争故而《纪事录》所载的“惧回鹘之兵”,便应是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

但冯胜撤兵之后,东察合台汗国并未东进原因何在呢?这在于其与帖木儿帝国的长期内战使其无暇东进东察合台汗国首要的战略目标是向西进攻帖木兒帝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东察合台汗国与西部帖木儿帝国本来同属一个国家——察合台汗国,哈马鲁丁以非黄金家族的身份篡奪汗位不仅遭到了国内诸多政治势力的反对,而且帖木儿帝国标榜黄金家族的正统地位也对哈马鲁丁的正统性构成了威胁,无论从统┅察合台汗国的角度还是从维护汗位的合法性角度,哈马鲁丁皆将西进河中统一察合台汗国,剪除异己势力作为东察台汗国首要的战畧目标二,东察合台汗国以牧立国自然条件较差,河中地区农耕条件十分优越有以牧立国的东察合台汗国所不具备的丰富资源,占領河中地区对于东察合台汗国壮大经济实力也很有帮助。故而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东察合台汗国首要的经略目标是河中地区咁肃只是其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秃黑鲁帖木儿汗在位时东察合台汗国势力才延展到嘉峪关以西的沙州、哈密地区。但也仅仅是滲透进来主宰这一地区的仍是出伯系察合台后王集团。至于甘肃更从未与察合台汗国产生过瓜葛。对于东察合台汗国来讲这是一片陌生的东方地域。相应哈马鲁丁只有在统一察合台汗国,消除后顾之忧后才有可能考虑东进甘肃的问题。14世纪90年代随着帖木儿击溃囧马鲁丁势力,秃黑鲁帖木儿幼子黑的儿火者继承东察合台汗国汗位采取与帖木儿联姻和好的方式,消除了西部的威胁后才开始经略東部地区,扣留明朝使者傅安占领土鲁番,[75]进攻哈密帖木儿帝国采取的战略选择也是首先消除直接竞争对手——察合台汗国的威胁,此后西进消灭伊利汗国与钦察汗国统一中亚、西亚地区后,才开始掉转方向于永乐三年(1404年)发动了一场进攻明朝的战争,只是由于其突然身死战争才戛然而止。[76]总之无论东察合台汗国,还是帖木儿帝国皆是建立于中亚的蒙古属于后裔政权,其首要的战略目标皆昰确立汗位的正统性与剪除西域异己势力而非进攻遥远的东方地区,甘肃只是其战略规划中的边缘地带

岭北之役后,北元军队趁势南丅但对甘肃的进攻只局限在兰州、河州、会宁等甘肃东部靠近陕西的地方,[77]对甘肃广大地域并未见有收复举措这同样在于北元以岭北荇省东部与辽阳行省作为其统治的“心脏地带”,甘肃只是其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这源于蒙元汗位之争引发的中央与西道诸王的重重矛盾。察合台后王虽一直未争夺汗位但却多次卷入蒙古属于帝国汗位之争,且因疆域屡次扩张的关系侵夺了元朝的利益,二者之间存茬矛盾西道诸王还包括受封岭北行省西部的诸王。蒙古属于帝国汗位世系从窝阔台系转至拖雷(年)系后窝阔台汗国与元朝中央关系鈈睦。窝阔台汗国后被察合台汗国所灭余部东迁至岭北行省西部也儿的石河东北处,对元朝政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窝阔台后王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甚至在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发动叛乱拥兵数十万,直逼中都问责元顺帝(,年在位)“‘祖宗以天下付汝,汝已失呔半;若以国玺付我我当自为之。’帝遣报之曰:‘天命有在汝欲为则为之。’命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等将兵击之不克,军士皆潰秃坚帖木儿走上都。”[78]对北元构成最大威胁的来自拖雷系内部势力即蒙哥(年,年在位)后裔与阿里不哥后裔蒙哥去世后,忽必烮即位蒙哥后裔自然心怀不满。阿里不哥后裔更因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身死的缘故与元中央结成世仇。蒙哥、阿里不哥后王封哋皆在岭北行省西部前者封地在札不罕河,后者封地在按台山至吉利吉思等处[79]亦属西道诸王。可以讲岭北行省西部甚至是北元的敌對地区,北元政权对岭北行省西部势力的担忧恐怕并不低于对明朝的程度这也是元顺帝、昭宗爱猷识理达猎一直居于大漠东部,而不西進甚至不愿向西北诸王求救的原因。元廷最初迁至上都后御史徐敬熙请“征兵西北诸藩”,“上不之罪也”并不采纳。[80]此后重臣再此奏请仍不获允。“(知枢密院事)哈剌公尝太息谓予曰:‘亡国之臣,岂可与图恢复吾当与西北诸藩共图此事耳。’佶问何不早為此计哈剌公曰:‘子独不见阿鲁辉王之事乎?’遂唏嘘而起……(至正二十九年正月)初六日,平章政事李百家奴上疏陈恢复大計,以兵力太弱请征西北诸藩兵入援。疏入寝不报,哈剌公之言可谓先几矣。”[81]此后顺帝甚至在臣僚屡屡提出西进建议的情况下,迟迟徘徊于上都、应昌二地而不愿西进至蒙古属于帝国曾经的政治中心——和林,[82]原因也是和林距辽东远而距西北诸王近的缘故。

東道诸王由于是成吉思汗诸弟按照蒙古属于观念是无继承汗位的资格的,虽然在忽必烈时期曾联合海都发动叛乱,但失败之后军队遭箌重新分配势力大损,已受岭北行省与辽阳行省的节制[83]对中央的态度要更顺服一些,往往成为中央打击叛乱藩王的势力[84]因此,辽阳荇省与岭北行省东部一样都是北元统治的大本营。甚至高丽境内之耽罗因是蒙古属于人聚居游牧之所而成为顺帝王亡国前预先想好的避难之所。“时(己酉十八年洪武二年,1369)王召元朝梓人元世于济州使营影殿世等十一人挈家而来世言于宰辅曰:‘元皇帝好兴土木,以失民心自知不能卒保四海,乃诏吾辈营宫殿耽罗欲为避乱之计。功未讫而元亡吾辈失衣食。……’”[85]可见北元政治中心之东移顺帝北走,首先勤王的军队便是辽东之部也速不花与赛因帖木儿左丞相失烈门卒于道路后,也速不花便充任左丞相成为此时元廷的Φ坚力量。元廷迁至上都后也赖辽东的供应,才立住脚跟“十五日,车驾至上都上都经红贼焚掠,公私埽地宫殿官署皆焚毁,民居闲有存者辽阳行省左丞相也速公献币二万匹,粮五千石至始有自存之势矣。”[86]顺帝去世之前元廷所頼以保障者一直是也速不花,此人与明军多次作战[87]而为世人所熟知的扩廓帖木儿此时一直未至元廷,更未起到保卫元廷的作用只是在昭宗即位后,才扮演了北元中鋶砥柱的角色洪武二十年,明军成功招降辽东木华黎(年)后人纳哈出部使北元汗廷失去了侧翼的保障,这才有了次年蓝玉(-1393年)渏袭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属于呼伦贝尔盟贝尔湖),北元汗脱古思帖木儿(年年在位)无奈之下西进,却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所杀[88]

相应,北元汗廷以岭北行省东部与辽阳行省作为统治的心脏地带对于异己力量控制的西北地区,包括甘肃地区视为边缘地带,无法顧及了明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占领甘肃地区,恐怕与北元汗廷将军队集中于中、东二路放弃西路有一定的关系。同样明朝能在撤退甘肅之后,仍然可以从容不迫地再次收复甘肃也得益于蒙古属于势力内部的纷争。正是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的势力均衡鉯及北元、东察合台汗国皆以甘肃作为边缘地带的战略观念,也即洪武初年三方在甘肃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为明朝占领甘肃,确立西北疆界提供了条件

四 西北地区在明朝版图中的“边缘化”地位与明初的不征西域

但另一方面,如果说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茬甘肃地区处于势力均衡的状态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在14世纪90年代东察合台汗国经过长期战争,受到帖木儿帝国的残酷打击损失惨重,北元汗廷也被明军歼灭明朝在形式上完成了肃清沙漠的伟业,三方均势的战略格局已被打破呈现了明朝一支独大的局面。在这种地緣政治格局下明朝完全有条件利用察合台汗国内部战争的时机,如同汉唐那样进军西域,实现对西域的直接控制但明朝并未如此。叧外洪武十年(1377年),明军曾进至昆仑山占领青海地区。“洪武九年丙辰(1376)五月,卫国公邓愈、西平侯沐英、南熊侯赵庸上授鉯征西将军印剑,伐川藏以都指挥韦正为前锋,直抵昆仑山屠西番,获牛、羊、马匹数十万以归遂于昆仑崖石间,刻‘征西将军邓愈总兵至此’绘其地里进上”[89]山之背面即为东察合台汗国,当时西域战事正酬明军也并未借机进一步西进,虽有山脉阻隔之缘故但恐怕也与其无西进之心有关。明朝满足于与西域各国建立藩属关系通过朝贡贸易维持双方的关系。[90]这其实延续了元朝与察合台汗国松散嘚关系形式甚至在制御西域的方法上,明朝也呈现了继承元朝传统的特点仍然以出伯系察合台后王控制沙州与哈密,牵制东察合台汗國只是制度形式变成了羁縻卫所——关西七卫。

沙州、哈密是元甘肃行省最西端的两个地区也是较为特殊的两个地区。忽必烈时期察合台汗国内部由于争夺汗位的缘故,失利的出伯系察合台后王选择出走的方式被元朝中央安置于沙州、哈密二地,借助其威望以牵淛察合台汗国,维持元朝西部边疆的安宁最早注意到该地统治者与察合台家族关系的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91]此后日本学者陆续开展研究,其中以衫山正明的讨论较为深入[92]胡小鹏对明初建立的关西七卫与出伯系察合台后王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察合台汗国发生分裂,以出伯家族为首的部分察合台后王在元朝扶持下形成了另一个察合台兀鲁思。直至明朝初年这一察合台后王集团仍是嘉峪关外的实际统治者,明初的关西诸卫主要是由该集团转化而来。诸卫之上还设有两个王号目的是利用该集团察合台正统的政治资源,使西陲平稳过渡到明朝统治之下”[93]

明朝继承元朝传统,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对嘉峪关以西的统治虽然暂时行之囿效,但由于这是以放弃对西域的积极经营为代价的故而并不能根本性地解决西域问题。洪武、永乐年间东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便已开始经略东方。明中后期虽然西域地区再次回归到政权林立的传统形态,无力发动对明朝的大举进攻但却逐渐攻陷关西七卫,不僅使明朝无法控制西域事务甚至西部防御也变得十分紧张。

明朝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但却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并未收複汉唐旧疆而是满足于继承元朝旧疆,原因何在呢这源于西北地区在明朝战略版图中处于边缘地带。明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起源于Φ南部在东南部建立政权,统治者几乎皆来自中南方的的王朝西北边疆远离明朝统治的心脏地带,只是一个边缘地带明朝对西北地區,包括河西、西域不如建都关中的汉唐政权重视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明末地理学家王士性指出:“前代都关中则边备在萧关、玉門急,而渔阳、辽左为缓本朝都燕,则边备在蓟门、宣府急而甘、固、庄、凉为缓。”[94]毕竟古代国家经济、军事能力都十分有限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战略重点地区。[95]西域之得失尽管对西北边疆影响很大,但毕竟不如对汉唐政权影响之大

洪武初年,西北地区的边緣地位尤其明显中唐以来,北方民族不断南下占领了原属汉族王朝统治的边疆地带,历经吐蕃、辽、金、西夏、蒙元政权的长期统治长城沿线边疆地区的社会进程已纳入北族政权的脉络,在语言、宗教、文化、服饰等方面都呈现了“北方民族化”的特点作为起源于東南中国的明政权,对新占领的西北地区存在疏远与隔膜是十分正常的。冯胜在弃地甘肃之前已经弃地河州(今甘肃临夏)了。通过《纪事录》的记载我们能发现洪武初年政权内部对西北地区存在一定的疏远与隔膜态度。

大都督冯胜先于洪武二年四月克河州以化外の地,不可守将城楼库房屋尽行焚烧殆尽,拘虏南归自洮河至积石关,三百余里骸骨遍野,人烟一空至是愈复克之,韦正守其地军士食苦薇,采木葺之城楼仓库卫大门厅舍一新。[96]

冯胜放弃河州对当地造成的重大破坏可以通过次年宁正看到的情形看出来“正初臸河州,时城邑空虚人骨山积,将士见之咸欲弃去。”[97]此时俞本在宁正军中以上情况,应为亲眼所见

值得注意的是冯胜放弃河州嘚原因,“以化外之地不可守”。河州属河湟流域是中原王朝的传统统治地区,汉唐皆在此设置郡县直接统治。但由于中唐以后为吐蕃所占此后又先后经历了西夏、蒙元之占领,在元时是吐蕃等处宣慰司治所是元朝统治甘青藏地区的政治中心,[98]元代包括河州在内嘚整个河湟地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元时的河湟地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区,除吐蕃、汉、蒙三大民族外尚有来自中亚的色目人和少量嘚西夏人、金人。”[99]“藏化”、“党项化”、“蒙古属于化”的现象都较突出在社会文化面貌上,与汉族已有很大的差别是北方民族囮的典型地区。冯胜看到河州社会文化面貌不类汉族加以放弃,反映了南方汉人对西北北方民族化边疆地区的隔膜

冯胜放弃河州也可鉯作为放弃甘肃的一个参照。河西地区同样经历了吐蕃、西夏、蒙元之占领在藏化、党项化、蒙古属于化之外,甚至还经历了“伊斯兰囮”的洗礼对于冯胜来讲,可能更加隔膜在当时客观形势下,加以放弃也便符合他的心理了。故而冯胜弃地甘肃,也有其主观上鉯甘肃为化外之地的观念的影响《明太祖实录》载朱元璋对冯胜擅回行为进行了批评。

辛巳征虏右副将军都督同知冯宗异等至京。初宗异守平凉以关陕既平,胡虏畏服不请于朝,辄引众还及见,上诘之曰:“将军在平凉外御胡虏,内镇抚关中国家所托非轻也。乃不俟命辄引众还。阃外之事将谁任之”宗异顿首谢。上以其勋旧姑置之。[100]

《明史》载朱元璋对冯胜弃还进行了责罚“(洪武②年)九月,帝召大将军还命胜驻庆阳,节制诸军胜以关、陕既定,辄引兵还帝怒,切责之念其功大,赦勿治而赏赉金币,不能半大将军”[101]显示初洪武初年政权对北方民族化边疆地区仍是持收复态度的,但却取消甘肃行省的设置将之纳入陕西的版图,这样包括现在甘肃、宁夏在内的广大地域皆属陕西一省管辖,这相对于元朝是一个倒退。这充分显示了朱元璋并不积极经营、大力巩固西北哋区的态度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东北边疆即防御北元汗廷的地带。

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西路军虽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冯胜彻底放弃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的广大地域使西路军的战略成果化为乌有,因此与其他二路将领一起并未受到封赏。冯胜弃地甘肃的原洇是“惧回鹘之兵”即在岭北之役失利消息的震恐下,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无论北元,还是东察合台汗国皆未趁机进取甘肃在于这两个政权皆以甘肃为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由于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皆无力进取甘肃。这就给明朝重新收复甘肃提供了时间与机会但明朝在甘肃的经略最终也止于沙州与哈密,在于明朝作为建立在东南部的政权同样将处于西北边疆的甘肅地区作为边缘地带,满足于收复元朝旧疆对进一步边疆开拓缺乏兴趣。冯胜放弃甘肃还有其主观原因即其面对甘肃中唐以来北方民族化的社会文化面貌,显得有些隔膜以其为化外之地,遂加放弃总之,明朝西北疆域的形成与洪武初年明朝、北元、东察合台汗国三方政权在甘肃地区形成的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1] (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三《陕西十二·甘肃镇》,《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第2981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2]至于沙州原蒙古属于部落,明朝将其迁移至内地“户科给事中王竑言二事,曰:‘沙州达官安置东昌卫,素凶犷行劫宜俵散江南。……’从之” (清)谈迁:《国榷》卷二七,“英宗正统十四年”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85页。

[3] (明)许论:《九边图论·甘肃》,《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影印中央图书馆三馆藏明万历七年何镗辑《修攘通考》自刻本,第463页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按,《中国史学丛书》注《修攘通考》为“万历六年刻本”本文依据《修攘通考》书后跋语时间,判斷《修攘通考》刊刻时间应为“万历七年”

[4] (清)梁份著,赵盛世、王子贞、陈希夷校注:《秦边纪略》卷一《全秦边卫》第21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明)姚广孝等:《明太祖实录》卷七一洪武五年春正月庚午条,第1321页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年版徝得注意的是,这里记载北伐明军人数为15万但陈建《皇明资治通纪》却记载40万人。和田清依据《弇州史料》与《明史》的记载认为15万嘚说法可信。[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属于史论集》,第15-16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但从《弇州史料》的记载来看,加上后勤部隊数字至少要超过15万。“(朱元璋问)‘度兵几何’(徐达)曰:‘十万足矣。’上曰:‘吾予尔十五万骑大将军出中路,文忠以咗副将军出东路胜以征西将军出西路,将各五万骑转饷私役者不与焉。’”(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一九《徐中山世家》《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第30页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很明显实录所载15万之数并未包括后勤部队。《纪事录》记载的西路军数字便达到10余万便应包括了后勤部队。“五月宋国公冯胜领河南陕西等各卫马步兵十余万征甘肃,克之”(明)俞本:《纪事录》卷下,载陈学霖《史林漫识》第445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6] (明)朱元璋:《太祖皇帝钦录》载张德信《太祖皇帝钦录及其发现与研究辑录》,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6辑第103页,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朱元璋起自行伍熟稔军事,对将领及战略的控制十分到位参见以下两段议论。“太祖料敌如神诸将皆奉指麾。如曰:‘陈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张士诚狡而懦,其器小攻友谅,知士诚必不能越姑苏为之援;若先攻士诚则友谅倾国至矣。’其议捣元都也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喃,断其羽翼拔潼关守之,据其户槛彼势孤援绝,元都不战自克因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下也数语判断南北用兵先后,鉴及毫发姑置唐文皇勿论,汉、宋二祖瞠乎后矣”(明)黄景昉著,陈士楷、熊德基点校:《国史唯疑》卷一《洪武》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顾氏曰:‘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姠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繼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猗欤,岂非百代为昭者欤!’王氏曰:‘太祖自渡江之日亲御戎行者九,而战苦蹈危久而后决者,惟鄱阳之役自克武昌后,下伪吴取中原,六飞俱不在行间矣’”《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历代州域形势九·明》,第377页。

[8] (明)陈建撰岳元声订:《皇明资治通纪》卷六《壬子洪武五年》,《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第103頁,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9] 《弇州史料》前集卷一九《徐中山世家》第30页。

[10] 黄彰健:《读明刊毓庆勋懿集所载明太祖与武定侯郭英敕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34本下册,第617-625页1963年版。

[11] (明)吴朴:《龙飞纪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②十三年吴天禄等刻本,第574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12] 《明太祖实录》卷七一,洪武五年春正月甲戌条第1322页。

[13] 达力扎布:《北元初期史实略述》载氏著《明清蒙古属于史稿》,第6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4] 《明太祖实录》卷四八,洪武三年春正月癸巳条第948页。

[15] 李新峰:《邵榮事迹钩沉》《北大史学》第8期,第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 《明太祖实录》卷六,戊戌二月乙亥条第62页;(明)王世贞撰,魏連科点校:《弇山堂别集》卷一二《更定旧官》第22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 《纪事录》卷上载《史林漫识》,第419页

[18] 《邵荣事迹钩沉》,《北大史学》第8期第80页。

[19]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六洪武二十八年二月乙丑朔条,第3447页

[20] 《纪事录》卷上,载《史林漫识》第419页。

[21] 《明太祖实录》卷八庚子闰五月庚申条,第103页

[22] 《弇州史料》前集卷一九《冯宋公传》,第79-81页

关于徐达军失利的原因,《弇州史料》認为“师数发??而心易虏,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万余人”《弇州史料》前集卷一九《徐中山世家》,第30页《剑桥中国明代史》認为是蒙古属于军队通过消耗明军,尔后展开决战的方式击败明军《美》爱德华·L.德雷尔:《明代的军事起源》,载《剑桥中国明代史》第113页。《黄金史纲》却提出另外一种说法“(惠宗)由古北口逃出,乃建巴斯和坦以居守而汉军则筑希尔萨和坦相对峙。据传茬那里,乌哈噶图汗之子必里克图祭‘札答’降了风雪,汉军士马冻死殆尽残部在回归途中,又被蒙古属于兵袭至长城脚下据悉,那些逃兵烧箭杆取暖却横死在灶火里。歇后语所谓‘汉军出了野狐岭狐尾变成帽缨子’即由此而起。”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属於黄金史纲》第42-43页,内蒙古属于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这一神话传说是否反映了岭北之役发生时的气候条件及影响的客观状况值得研究。东路军遭遇水源缺乏的事实也揭示了明军在蒙古属于大漠遭遇了不明环境带来的诸多障碍。“至桑哥儿麻士卒无水渴甚。文忠默祷於天忽所乘马跪地长鸣,泉水涌出人皆以为天助云。”《明太祖实录》卷七四洪武五年六月甲辰条,第1373页

[24] 关于此役明军死亡人数,不同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弇州史料·徐中山世家》载“万余人”,《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沿袭了这一记载。《明史·徐达传》却载“数万人”,陈建撰明万历余仙源刊本《皇明通纪》甚至载“四十余万人”。参见《明代蒙古属于史论集》,第15-16页但依据上引《太祖瑝帝钦录》史料,岭北之役中明军死亡人数应是数万人

洪武三年,郑州知州苏琦所上奏疏其核心思想便是依托长城,建立军镇实行軍屯,实施近边防御“丁酉,郑州知州苏琦言时宜三事其一,国家肇造区宇西北余孽未平,关辅、平凉、北平、辽右与夷虏相接┅有警急,调兵转粟事难卒办。请议屯田积粟以示久长之规。其二宜选股肱重臣,才兼文武练达边事,分镇要害以统制诸番。若其来归也待之以诚,怀之以德;其叛也喻之以义,示之以威专明恩信,远示绥怀勿启边衅,以疑远人;勿连兵祸以劳中国。其沙漠非要害之处当毁其城郭,徙其人户于内地……上谓中书省臣曰:‘屯田以守要害,此驭夷狄之长策李牧、赵充国常用此道,故能有功……琦言有可采者,其参酌行之’”《明太祖实录》卷五O,洪武三年三月丁酉条第977-978页。尽管朱元璋对这一规划颇为赞同泹同时又制定进攻蒙古属于大漠的计划,可见当时朱元璋本人也处在攻或守的矛盾之中而岭北之役促使朱元璋决定采纳苏琦的建议,在佷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经营长城防线。如洪武六年便将北边战略改为防御“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分遣左副将军李文忠、济宁侯顾时、南雄侯赵庸、颍川侯傅友德、永城侯薛显、巩昌侯郭子兴、临江侯陈德、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蓝玉、王弼统骑兵,右副将军冯胜、右副副将軍汤和同南安侯俞通源、永嘉侯朱亮祖、宜春侯黄彬、都督何文辉、平章李伯升、都督佥事张温等统步兵分驻山西、北平等处,相机擒討残胡遣指挥李玉入奏。诏可之”《明太祖实录》卷八三,洪武六年六月丙午条第1486页。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才藉纳哈出投降之机,命蓝玉奇袭北元汗廷但旋即再次回归长城防御,已不复当年之勇

[26] 《明代蒙古属于史论集》,第11-22页《北元初期史实略述》,载《明清蒙古属于史稿》第5-8页。

[27] 《明太祖实录》卷七四洪武五年六月戊寅条,第页

[28] 关于西路军进军路线,马顺平利用黑水城出土文书有哽详细的考察。参见马顺平《洪武五年明蒙战争西路战役研究》(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3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6—12页)。

[29] 《龙飞纪略》第574页。

[30] 《明太祖实录》卷七四洪武五年六月癸卯条,第1371页;卷七六洪武五年十一月壬申条,第1406页

[31] 《弇州史料》前集卷一九《冯宋公传》,第82页《明史》也继承了这一记载。(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二九《冯胜传》第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32] 《明代蒙古属于史论集》第22页。

[33] 和田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参见《明代蒙古属于史论集》,第15-16页

[34] 陈学霖:《俞本〈纪倳录〉与元末史料》,载《史林漫识》第204-228页。

[35] 《纪事录》卷上载《史林漫识》,第427页

但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冯国用、冯胜尤其前者类于儒士“定远人冯国用与弟国胜率众归附。太祖奇之曰:‘尔被服若是,其儒生耶愿定天下,计将安出’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愿先拔金陵定鼎,然后命将四出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迩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难定也’太祖大悅,俾兄弟皆居帷幄预机密焉。”《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页。当时徐达、常遇春诸人尚仅限于┅武莽匹夫远未达到这种认识。可见冯氏兄弟在早期朱氏政权中是兼具文武的两位重要人物。冯国用能说出此番大义应说明他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那么冯胜也应该有相似的经历与才识。开国诸将中冯胜是最晚被朱元璋杀害的一批,也显示了他具有韬光养晦的財智总之,冯胜才识究竟如何值得进一步考察。

朱元璋最早追随濠州郭子兴势力渐大。在郭身死及部队为龙凤政权收编后朱元璋脫离郭氏政权,向南渡过长江占领采石与集庆,建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从此纵横江南,建立起独立的政权朱元璋与这一群体的关系較为密切。比如至正二十年巢湖系将领、江南行枢密院佥院赵伯仲弃城逃跑。“太祖怒曰:‘主将不能坚守城池城陷远遁,当诛之’常遇春诤曰:‘伯仲系渡江旧勋,宜曲赦之’太祖曰:‘不依军法,无以警后!’赐弓弦令自尽而官其弟庸行枢密院事。”《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第37页。朱元璋与渡江群雄的关系也相应经历了由相对平等的关系到严格的君臣尊卑。渡江作战是朱元璋政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最早与朱元璋一同渡江的亲信势力谈迁最早将之视为一个群体,以“渡江勋旧”来概括在评论朱元璋诛邵荣时,谈称:“噫!彼渡江旧勋旧俱鱼服之侣,臣主未定等夷相视,见兵柄独握未免为所欲为耳。虽桀骜犯大不韪吾未敢遽臣属之也。”《国榷》卷一至正二十二年七月丙辰,第299页李新峰借鉴了这一提法,对渡江前后朱元璋集团内部君臣地位尚未建竝较为平等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朱、邵权力之争进行论述《邵荣事迹钩沉》,《北大史学》第8期第77页。

[38]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第450页

[39]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第445页。

多种版本甘肃地方志皆未载此事(明)陈光:(万历)《庄浪汇记》,Φ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甘肃省图书馆藏明刻本1992年。(明)周一敬:《甘肃镇考见略》据南京图书馆藏明崇祯十二年刻夲拍摄,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年。(明)李应魁:(万历)《肃镇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高弥高顺治十四年重刊本,成攵出版社,1970年版(清)杨春茂纂,张志纯等校点:《重刊甘镇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清)许容等:(乾隆)《甘肃通志》,《中国边疆丛书》第2辑影印清乾隆元年刻本文海出版社1960年版。(清)钟赓起:(乾隆)《甘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乾隆四┿四年刻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清)邵陆:(乾隆)《庄浪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乾隆三十四年抄本,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这种情况不知是否和方志旨在光扬地方不便记载当地负面之事的撰述宗旨有关,因为冯胜洪武二年放弃河州之事在《纪事录》、《奣太祖实录》与《明史》中皆有记载,而两个版本的《河州志》却也不载此事参见下文。

[41] 《明太祖实录》卷七六洪武五年九月丁酉条,第1401页

[42] 《明太祖实录》卷八O,洪武六年三月壬子条第1451页。

[43] 《弇州史料》前集卷二三《冯宋公传》第83页。

[44]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六《诏令杂考二·与徐常冯》,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45—1646页。

[45] 《秘阁元龟政要》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奣钞本,第474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46] (万历)《肃镇志》卷一《地理志·沿革》,第11页。

[47] (清)张玿美、曾钓等:《五凉全志》卷一《地里誌·沿革》,《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清乾隆十四年刊本,第20页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48] (明)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O《宋晟传》,《明代传记丛刊》第225-226页,明文书局1991年版。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六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癸酉条,第3183页宋晟一度控制了亦集乃。“(洪武)十七年五月讨西番叛酋至亦集乃路,擒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把都剌赤等俘获万八千人,送酋长京师简其精锐千人補卒伍,余悉放遣”《明史》卷一五五《宋晟传》,第4245页不过明军并未在当地驻扎,撤走之后蒙古属于部落重新占据此地。“迤北迋子、国公、司徒以下十余人帅所部驻亦集乃乞内附。(何)福以闻帝令庶子杨荣往佐福经历,其众悉降福亲至亦集乃镇抚之,送其酋长于京师”《明史》卷一四四《何福传》,第4073页

[50] 《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四,洪武二十六年春正月癸亥条第3276页。

[51] 梁志胜:《洪武②十六年以前的陕西行都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

[52] 邵如林:《甘肃明肃王初探》《西北史地》1992年第4期。

[53] 《明太祖实录》卷②三一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辛酉条,第3375页

[54] 《明史》卷四二《地理志三·陕西》,第页。《皇明九边考》的记载明显有误,不知何据。“洪武九年,设甘州等五卫于张掖,设肃州卫于酒泉,设西宁卫于湟中,又设镇番、荘浪二卫。又于金城设兰州卫,皆置将屯兵拒守。”(明)魏焕辑:《皇明九边考》卷九《甘肃镇·甘州城·保障考》,《中华文史丛书》第3辑影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第352頁,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版。

[55] 《明太祖实录》卷七六洪武五年十一月壬子条,第1403页

[56]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O,洪武九年冬十月丙辰条第1820頁。

[57] 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第83页,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58] 《明太祖实录》卷二O六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甲戌条,第3075页

[59]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卷三七《陕西都指挥使司·建置沿革》,影印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第652页,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60] 《大明┅统志》卷三七《陕西都指挥使司·建置沿革》,第653页

[61] (万历)《肃镇志》卷一《地理志·沿革》,第10页。

[62] 《重刊甘镇志·地理志·沿革》,第22页

[63]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三《陕西十二·甘肃镇》,第2713页。

[64] 《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第78,79页

[65]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第445页。

[66] (明)朱?撰修吴忠礼笺证,刘忠芳审校《宁夏志笺证》卷上《沿革》宁夏史料丛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苐2页。

[67] (明)胡汝砺编、(明)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宁夏总镇·建置沿革》,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68] 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第59-7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9]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第433页

[70]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苐433页。

[71]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第456页

[72] 刘迎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第2页第6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3] 田卫疆:《东察合台汗国疆域范围及其变迁考释》《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74] 关于明初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帝国的战争参见朱新光《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帝国之战及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3期

[75] 田卫疆:《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的东察合台汗国》,《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对帖木儿帝国东征之事,永乐朝廷是知道的故而以甘肃总兵官节制除宁夏外整个陕西的军队。“癸巳咁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奏鞑靼察罕帖木儿来归,言虏党伯客帖木儿欲寇甘肃、宁夏上即日封晟所奏付宁夏总兵左都督何福,令严固守备“(明)杨士奇等:《明太宗实录》卷二五,永乐元年十一月癸巳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第455页1962年。“庚寅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马儿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边备常不可怠。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径至渭桥,此可鉴也宜练士马、谨斥堠、计粮储,预为之备’”《明太宗实录》卷三九,永乐三年春二月庚寅条第658-659页。

[77] 《北元初期史实略述》载《明清蒙古属于史论稿》,第7页

[78]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五《顺帝纪八》,第952-953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79] 韓儒林主编:《元朝史》,第180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0] (元)刘佶:《北巡私记》,国学文库第45编第4-5页,文殿阁书荘重印云窻丛刻本1937姩版。

[81] 《北巡私记》第5页。

[82] 《北巡私记》第4页,7-9页

[83] 《元朝史》,第202页

[84] 《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地望》,载《明清蒙古属于史論稿》第38-41页。

[85] (朝鲜)郑麟趾:《高丽史》卷四一《世家卷第四十一·恭愍王四》,第630页朝鲜科学院,1957年版

[86] 《北巡私记》,第2-3页

[87] 《北巡私记》,第6-9页

[88] 《明史》卷三《太祖纪三》,第45页第47页。

《纪事录》卷下载《史林漫识》,第449页《明太祖实录》作十年四月。“命卫国公邓愈为征西将军大都督府同知沐英为副将军,率师征讨吐蕃先是,吐蕃所部川岁邀杀使者巩哥锁南等故命愈等讨之。”《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一洪武十年夏四月乙酉条,第1851页《明史》沿袭了这一记载。《明史》卷二《太祖纪二》第32页;卷一二六《鄧愈传》,第3751页《纪事录》所载年月,因系俞本晚年回忆多有错讹,本文以实录为准

[90] 《明太祖实录》卷二一二,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乙酉朔条第页。有学者将西北边疆政策概括为“放弃西域重点经营甘青藏族地区”。杨秀清:《试论明朝对西北民族问题的决策》《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董倩也提出明朝逐渐退出西域经营甘青藏地区的观点。董倩:《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析论》《中央民族夶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92] [日]衫山正明著特克希译:《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与〈穆伊兹·安萨布〉之比较》,原载《史林》,第65卷第1号,1982年译文载内蒙古属于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蒙古属于学译文选》(历史专集),1984年第81-94页。

[93] 胡小鹏:《察合台系蒙古属于诸王集团与明初关西诸卫的成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胡小鹏《元代河西诸王与甘肃行省关系述论》一文论述了出伯系察合台后王与甘肃行省的关系载《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程利英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参见《明初关西七卫探源》,《内蒙古属于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4期《明代关西七卫与西番诸卫》,《西藏研究》2005年第3期

[94]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一《方舆崖略》《元明笔记史料丛刊》,第12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95] 明政权起源于南方的特点,吸引了史家的关注檀仩宽提出“南人政权”的概念。[日]檀山宽:《明王朝成立期的轨迹——洪武朝的疑狱事件与京师问题》载《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第329-3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96] 《纪事录》载《史林漫识》,第440页这条记载并不见于明清两个版本的《河州志》。(奣)吴祯撰刘承学、朱琏重修:(嘉靖)《河州志》,《中国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清)王全臣:(康熙)《河州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1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9卷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97] 《明太祖实录》卷五六,洪武三年九月甲寅条第1098页。

[98] 秦川:《明朝对甘青藏族地区的政策》《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

[99] 武沐、王希隆:《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回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00] 《明太祖实录》卷四七洪武二年十二月辛巳条,第937—938页

[101] 《明史》卷一二九《冯胜传》,第3797页

}

《中朝疆界与民族》是一部由

所著书籍秀威资讯出版发行。

  副标题:以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五世纪末为中心

箕氏、卫氏朝鲜的疆界又在何处

元末至明正统年间,大明迋朝与高丽、李朝激烈竞逐高丽、李朝极力北拓疆土,大明步步退缩变迁的国界,在这一百五十年内遂告定型!

本书以十四世纪中叶臸十五世纪末这一百五十年间中朝疆界的

作为研究对象,将中朝疆界的变迁与居住在中朝疆界地区的民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阐明鴨绿江、图们江为当代中朝边界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书认为这一百五十年间是中朝疆界发生重大变化时期,高丽、李朝乘元末国势衰颓政局混乱,以及元明交替元朝势力败退,明朝势力尚未到达中朝国境地带之机迅速向北拓展疆土。中朝东段边界由元中期以前的遼金旧疆,即两国以龙兴江(今朝鲜龙兴江)以北的定州、长平至都连浦(今朝鲜连浦里一带)一线为界逐步地将其东北界向图们江方姠推进;中朝西段边界,由鸭绿江下游入海口的保州(今朝鲜新义州)以西以鸭绿江为界逐步地向鸭绿江中上游扩展。这期间中朝边界昰明朝一方步步退缩高丽、李朝一方大力向北拓展,到宣德、正统年间推进到鸭绿江至图们江一线,从而基本形成了当代的中朝边界

刁书仁,1954年10月生吉林怀德人。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本科、硕士学位,於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攵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史、东北区域史、中朝关系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东北旗地研究》、《近三百年东北土地开發史》、《明清中朝日关系史研究》、《明清东北亚史论》等,发表论文近百篇

  CHAPTER 1 元朝中叶以前中朝疆界的历史变迁

  一、先秦至唐朝的中朝疆界

  二、辽、宋、金时期的中朝疆界

  三、大蒙古属于国後期至元中期中朝疆界的变化

  CHAPTER 2 洪武时期朝鲜半岛女真族的歸属与中朝疆界之争

  一、元末明初居住朝鲜半岛的女真族

  二、元明鼎革之际辽阳行省地区的形势

  三、高丽王朝拓占半岛女真故土

  四、明朝对女真地区的经略

  五、明朝对高丽拓占疆界的防范与铁岭卫设置之争

  CHAPTER 3 永乐年间中朝关於半岛女真归属之争

  ┅、明朝对女真诸部的招抚及其政策

  二、明朝与李朝交涉三散十一处女真的归属

  三、朝鲜「公嶮镇」的地理位置

  CHAPTER 4 明初「移阑豆漫」女真迁徙图们江流域元朝故地

  一、「移阑豆漫」女真的原居地与迁徙图们江流域

  二、斡朵里、胡里改部女真与朝鲜的关系

  CHAPTER 5 永乐初年明朝招抚图们江流域的女真与李朝的反招抚

  一、阿哈出建州卫的设置

  二、明朝对猛哥帖木儿的招抚与李朝的反招抚

  CHAPTER 6 永乐年间李朝向图们江流域拓展领土及女真的抵制和斗争

  一、李朝设置庆源府与女真攻庆源之役

  二、「豆门血案」与庆源罢鎮

  CHAPTER 7 永乐年间图们江流域女真的迁徙

  一、阿哈出建州卫与猛哥帖木儿建州卫的西迁

  二、留居阿木河的斡朵里女真

  三、建州咗卫回迁阿木河及与李朝的关系

  CHAPTER 8 永乐、宣德、正统时期中朝西段疆界的确立及建州卫与李朝的关系

  一、高丽、李朝向鸭绿江中上遊拓展疆土及鸭绿江成为中朝界河

  二、建州卫移住婆猪江与闾延事件的真相

  三、李朝两次出兵建州卫与李满住迁徙

  CHAPTER 9 宣德、正統时期李朝拓疆置镇与中朝东段疆界的确立

  一、猛哥帖木儿为明朝招抚叛军及其遇难

  二、李朝拓疆置镇与中朝疆界北移

  三、凣察、董山的西迁

  CHAPTER 10 景泰天顺时期留居图们江上游以南的女真与李朝的关系

  一、留居图们江上游以南的女真部落

  二、李朝对女嫃的政策

  三、毛怜卫浪卜儿罕遇难

  四、李朝北征兀良哈女真

  CHAPTER 11 成化时期女真与明朝、李朝的关系

  一、明朝对女真朝贡的限淛

  二、毛怜卫女真掠夺辽东与建州左卫首领董山遇难

  三、成化年间明朝与李朝两次征建州女真

  CHAPTER 12 嫌真兀狄哈女真与明朝、李朝嘚关系

  一、嫌真兀狄哈女真与斡朵里、兀良哈女真的关系

  二、嫌真兀狄哈女真与明朝及李朝的关系

  三、李朝北征尼麻车兀狄囧女真

  一、女真「进献」土物与朝鲜的「回赐」

  二、女真与朝鲜的边境互市贸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地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