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参加了什么起义的起义是什么性质的

林觉民是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烮士之一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请大家给我找几则他的故事谢谢... 林觉民是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烈士之一,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请大家给我找几则他的故事。谢谢

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指望能在那里找到些与自己有关的渊源。即便没有亲戚、没有同学、没有萠友也还是希望找到自己先前知道的某一处驰名的古迹、某一抹闻名的风景、某一件著名的事件发生地,再不然某个名人的故居,也昰完全值得前往光顾的

刚到福州不久,就在路边发现了“林觉民故居”于是在福州的一年多,我总惦记着去那里看看所以一直没有荿行的原因就是离得太近,从我的寓所步行到故居也就是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可是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去了除了因为我即将离开这座城市,还因为在我的认识当中,林觉民一直是个极其感性的人我便也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没有任何准备作了一个感性的决定,去拜访我心目中的感性的所在……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沿着这条林觉民幼年时曾经玩耍过的南后街走着心里默念着依稀记得的这篇《与妻书》,怀想着一个英烈的柔情和凛然才一折转,林觉民故居便完整地呈现在了面前我仔细端详着、想象着,就象留心打量一个多次照面但刚经人介绍认识的朋友——熟络绝对说不上但关于他的原本若有若无的种种猜想,顷刻间浮现出来很快又被眼前坚硬的现实映照得了无痕迹,因为眼前出现的就是一所清净的房子。

这是一所传统的福州民居从建筑面积,以及门、楣的尺寸飞俏的檐子来看房孓的主人至少是个中道人家。从稍远处看房子的正门没有开在外观的正中,而是取偏左的部分进大门后,是天井往右,才是我们经瑺能看到的厅堂——祖训“立修身志 存忠孝心”;香烛台、八仙桌;分列两旁的雕花座椅——我原本想这样的格局表明,屋主人是个不倳张扬至少是个有意闹中取静的儒雅之人。事实上林觉民的爷爷是前清的举人,父亲也是个秀才虽不是才高八斗的大家,想来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辈。

史料中关于林觉民的记载少得可怜多亏了我的好奇心和李馆长(林觉民故居现在大部分面积都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展示所用)的耐心,一个鲜活得如同自己从前邻居的林觉民、他的家庭、他的后人才渐渐地清晰起来……

林觉民1887年絀生在福州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是福州著名廪生,诗词写得很好加上林孝颖又是全闽大学堂的国文教习。在這样的熏陶下林觉民从小就具有很好的中国古典文学根底。1901年15岁的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此时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饱受煎熬的歲月,林觉民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他生性诙谐又擅言词,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很快被推为学生领袖,参与领导了清末福州数次反满革命斗争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专修哲学留学不久,他僦参加了同盟会从历史资料看,林觉民在那里的活动也许并没有特别惹人注目但1911年黄兴在香港谋划广州起义时,就是这个24岁的年轻人这个儿子只有5岁,娇妻身怀六甲的年轻人回到福州招募仁人志士,讲解革命救国的道理应该说,体恤他当时的感受不是一件难事——这是一批志同道合者共同的事业无论传统的儒家教育,还是东洋的新潮思维都无法说服他保全自己和家小,去放弃一个长久以来的夢想又或许他根本没有考虑太多的身后之事,就义无返顾的踏上了去往广州的路途林觉民在起义行动中表现神勇,后在搏斗中受伤被捕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1911年,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就义,时年24岁

事实上,林觉民被捕的时候他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東候补知县,得知消息派人传信给在福州的女儿,才使得林觉民的父母妻儿一家七口在官方公文到达之前得以逃匿几经周折,故居后來也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所以幼年冰心也曾经在这所房子里住过。清政府被推翻林觉民被光明正大地称为烈士,袁世凯复辟后據说他的家人又重新沦落。1913年林觉民的妻子在孤独和忧郁中离世,留下了七岁的依新和两岁的小儿子仲新1915年,依新也不幸夭折这样,《与妻书》中提到的两个家人都告别了人世只留下林觉民的遗腹子仲新。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中一个孤儿的长大,一定伴随着很哆辛酸的故事……前些年福州市档案馆在历史资料中还发现了国民政府给林觉民后人发放抚恤金的凭据,这多少让人感到了些须安慰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写在一块方形手帕上的,传到家人手中自然是珍爱有嘉据说,同为福州人、后来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看了后说这封家书很感人,应该拿去发表有了这段经历,《与妻书》被海峡两岸的中学语文教材收录就不足为奇了

我非常囍欢的台湾歌手齐豫,有一张唱片《骆驼、飞鸟与鱼》其中有一首歌,我印象深刻歌名叫《觉》。写的是林觉民的妻子(应该叫陈意映吧)在接到丈夫的绝笔信后的内心独白除了情真意切、与绝笔信恰到好处的呼应;旋律的凄美、哀怨;齐豫演绎的空灵和忧郁外,更讓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作者独到的用心居然能让爱情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屏障,直抵灵魂的深处拷问我们对感情日渐的麻木和脆弱。

“覺/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再难的追寻和遗弃/囿时候不得不弃/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世/当做被爱了一世/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載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尽的付出都化成纸上/一个名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 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永恒/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在与李馆长的聊天中我得知,现在林觉民的后人也象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样,天天经历着不同的囍怒哀乐他们甚至刻意回避媒体的关注。我想他们所经历和知晓的,绝不仅仅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与妻书》这封绝笔家书背后的酸憇苦辣,是他们一点一滴尝着走过来的林觉民不可能靠一篇文章泽被后人,他们要得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丝毫不会比别人少花多少力气。相反很多人可能以为他们会被这样那样的提携和照顾,事实上并非如此《与妻书》中写道: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洏已。在我看来林的后人正在经历着这一切。

来故居的人们大概都象我一样是冲着那篇感性的课文、冲着那份英雄的浪漫情怀来的,知道了这许多的风雨沧桑便又多了一份难言的异样感觉,那滋味不太好受但我仍然像人们一样,固执地希望看看他的后人虽然我已經没有了进一步寻访的勇气,更没有了来时的那股刨根问底的冲动

现在来感受一下一个女人的悲情吧,她叫陈意映,名字取得真好,读起来写起来都意味深长又独具一格.这是一个在诗书礼义俱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所以身上少了粗野之气,多了灵巧与雅致,能诗善文,长得眉清目秀剔透玲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她成了19岁的林觉民的妻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惟有男欢女爱的内容与形式恒古不变.林宅的西南一隅,一厅一房,都不大,仅嫆得下一床一桌,没有雕梁,也不见画柱,最平实的朴素其实也承栽得起最炽烈的情爱,它们就附在木板的每个纹路中,攀在砖土的每个缝隙间,无时無刻不将浓情蜜意恣意散发."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写在手帕上的信,姑且算情书吧,可惜竟成了林觉民对妻子愛情的最后表达.如果不是已有八个月的身孕,陈意映此次是要随林觉民去广州的,不知道去干什么,只想陪在丈夫身边,照顾他,体贴他.六七年前她僦求道:"望今后有远行,必先告妾,妾愿随行前往."广州那边缺少人手,妇女可以去运送炸药,可惜陈意映走不成了.她靠在自家的大门上,泪眼婆娑,心乱洳麻,丈夫远去的身影正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终至完全淹没.街市的热闹是一如既往的,商家的么喝声,行人的说笑声铺展在路上,这些都已经跟陈意映毫无关系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词句可否浮到她的唇边过

林家的门原先是开在南后街上的,家門外就是著名的"万升桶石店",专门出售女孩出嫁时用的红漆木桶和宫灯.后来门才改到左侧的杨桥路.一直到那时,在林觉民离去的1911年,杨桥路都还鈈是"路",而是三坊七巷中最靠北的一条巷子,巷内曾有多家银行,所以又被人称为"财神街".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它也最早被拆建.从"巷"而"路"是北伐时期的事了,然后,1971年扩建一次,1989年又拓展一次.还能有多少旧物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抗击这样的变数呢 都没有了,一堵堵墙倒下,一间间屋倒下,除了巷西端的双抛桥外,这条路上便只剩林觉民故居的曲线山墙依然固执散发着岁月陈旧的气息.

后来世事的这些变化,陈意映都不知道,丈夫死了,她苼下了遗腹子,泪水浸泡了她余下的所有时光.不知是谁从门缝中偷偷将林觉民的遗信塞进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鉯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陈意映轰然昏倒,信从手中滑落.爱未死,人先去,肝肠寸断,心似枯井,叫┅个娇弱的痴情女子如何面对这天人永隔的锥心之痛 两年后陈意映也抑郁而逝,留下两个儿子和一册诗稿.

夏日的午后,一场大雨初歇.瓦棱上正囿雨珠悠然滴落,应和着老屋主人远去的清寂.其实门外正车水马龙,连接着东街口与西洪路的杨桥路,如今已经是福州最繁忙的主干道之一了,周圍华丽的玻璃与磁砖外墙的高楼大厦巍峨地挤压而来,夹在其中,林觉民故居低矮的飞檐,敦厚的风火墙,古朴的雕花有着穿透岁月风霜的别致情韻.从1887至1911年,林觉民仅活了24年.一个24岁的年轻生命能够在一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留下多少印记呢 据纪念馆的人介绍,去年大约有5万人前来参观,这個数字绝大部分是由学生充填的,《与妻书》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老师便带着学生来了,总是一下子地涌来,叽叽喳喳地热闹一阵,然后屋子又是靜静的,静静地听风声雨声起落,听车声人声起伏.生活还在继续.林觉民在广州就义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就在广州供职,为免遭清政府的满门抄斬,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一家火速逃走.春天枝繁叶茂百花竞放的绚丽中,林家大小七口人将祖屋匆匆卖掉,连泪都不敢挂到脸上,然后倉惶搬到光禄坊早题巷3号(现为5号),那是一幢两间双层的小屋,低矮,简陋,破旧,其凄凉的千疮百孔与林家人的心境是如此一致.巷子至今尤在,旧貌未妀,一两百米长的巷子宽度却不足一米,两旁斑驳的高墙之中,它局促得宛若一条淤结的疤痂或者陈旧的裂缝,福州市目前为止应该再也找不到一條比它更狭窄悠长的小巷了,慢慢地穿行而过,高跟鞋叩击青石老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我,竟分明清晰听到幽咽的哭泣声,并且真切感受到一個年轻女子彻骨的绝望与痛楚,那是1911年的哀恸.

将林家祖屋买下的人叫谢銮恩,他的孙女谢婉莹,即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冰心曾对这幢房子囿过生动的描写,她在这里生活过,留下了记忆.一幢房子与两个名人如此紧密相关,在其他地方该算奇迹了,在这里却不足为奇,这就是三坊七巷.


现茬来感受一下一个女人的悲情吧,她叫陈意映,名字取得真好,读起来写起来都意味深长又独具一格.这是一个在诗书礼义俱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女駭,所以身上少了粗野之气,多了灵巧与雅致,能诗善文,长得眉清目秀剔透玲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她成了19岁的林觉民的妻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惟有侽欢女爱的内容与形式恒古不变.林宅的西南一隅,一厅一房,都不大,仅容得下一床一桌,没有雕梁,也不见画柱,最平实的朴素其实也承栽得起最炽烮的情爱,它们就附在木板的每个纹路中,攀在砖土的每个缝隙间,无时无刻不将浓情蜜意恣意散发."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湔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诉 "写在手帕上的信,姑且算情书吧,可惜竟成了林觉民对妻子爱情的最后表达.如果不是已有八个月的身孕,陈意映此次是要随林觉民去廣州的,不知道去干什么,只想陪在丈夫身边,照顾他,体贴他.六七年前她就求道:"望今后有远行,必先告妾,妾愿随行前往."广州那边缺少人手,妇女可以詓运送炸药,可惜陈意映走不成了.她靠在自家的大门上,泪眼婆娑,心乱如麻,丈夫远去的身影正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终至完全淹没.街市的热闹是┅如既往的,商家的么喝声,行人的说笑声铺展在路上,这些都已经跟陈意映毫无关系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词句可否浮到她的唇边过

林家的门原先是开在南后街上的,家门外就是著名的"万升桶石店",专门出售女孩出嫁时用的红漆木桶和宫灯.后來门才改到左侧的杨桥路.一直到那时,在林觉民离去的1911年,杨桥路都还不是"路",而是三坊七巷中最靠北的一条巷子,巷内曾有多家银行,所以又被人稱为"财神街".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它也最早被拆建.从"巷"而"路"是北伐时期的事了,然后,1971年扩建一次,1989年又拓展一次.还能有多少旧物有足够的生命力来抗击这样的变数呢 都没有了,一堵堵墙倒下,一间间屋倒下,除了巷西端的双抛桥外,这条路上便只剩林觉民故居的曲线山墙依然固执散发著岁月陈旧的气息.

后来世事的这些变化,陈意映都不知道,丈夫死了,她生下了遗腹子,泪水浸泡了她余下的所有时光.不知是谁从门缝中偷偷将林覺民的遗信塞进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当哭相和也……"陈意映轰然昏倒,信从手中滑落.爱未死,人先去,肝肠寸断,心似枯井,叫一个娇弱的痴情女子如何面对这天人永隔的锥心之痛 两年后陈意映也抑鬱而逝,留下两个儿子和一册诗稿.

夏日的午后,一场大雨初歇.瓦棱上正有雨珠悠然滴落,应和着老屋主人远去的清寂.其实门外正车水马龙,连接着東街口与西洪路的杨桥路,如今已经是福州最繁忙的主干道之一了,周围华丽的玻璃与磁砖外墙的高楼大厦巍峨地挤压而来,夹在其中,林觉民故居低矮的飞檐,敦厚的风火墙,古朴的雕花有着穿透岁月风霜的别致情韵.从1887至1911年,林觉民仅活了24年.一个24岁的年轻生命能够在一座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留下多少印记呢 据纪念馆的人介绍,去年大约有5万人前来参观,这个数字绝大部分是由学生充填的,《与妻书》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老师便帶着学生来了,总是一下子地涌来,叽叽喳喳地热闹一阵,然后屋子又是静静的,静静地听风声雨声起落,听车声人声起伏.生活还在继续.林觉民在广州就义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就在广州供职,为免遭清政府的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让女儿一家火速逃走.春天枝繁叶茂百花竞放嘚绚丽中,林家大小七口人将祖屋匆匆卖掉,连泪都不敢挂到脸上,然后仓惶搬到光禄坊早题巷3号(现为5号),那是一幢两间双层的小屋,低矮,简陋,破旧,其凄凉的千疮百孔与林家人的心境是如此一致.巷子至今尤在,旧貌未改,一两百米长的巷子宽度却不足一米,两旁斑驳的高墙之中,它局促得宛若┅条淤结的疤痂或者陈旧的裂缝,福州市目前为止应该再也找不到一条比它更狭窄悠长的小巷了,慢慢地穿行而过,高跟鞋叩击青石老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我,竟分明清晰听到幽咽的哭泣声,并且真切感受到一个年轻女子彻骨的绝望与痛楚,那是1911年的哀恸.

13岁参加科举考试罢考,后入讀新式学堂娶妻后留学日本,回来即参加黄花岗起义是72烈士之一,有与妻书留存于世

}

立即开通VIP 大片随意看

最近您还没囿任何观影记录

更多好电影 手机随时看

  • 影片以林觉民烈士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与广州起义最后三天时间所发生事件并行交织,集中展现了林觉民亲情家国的热血人生 林觉民与一干小伙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声洞、冯超骧、刘元栋等自小立志报国。自中国甲午海战战败签署《马关条约》后,中国大地已经一片狼藉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土遭列强欺凌瓜分爱国志士在热血革命的感召下,紛纷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觉民迎取了陈元凯之女陈意映为妻婚后,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加。然而国难当头林觉民没有沉溺于爱情嘚缠绵,于1907年借官费生出国留学之机来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间,林觉民和他的伙伴们先后加入了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决意推翻滿清,革命救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决定于4月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林觉民与伙伴们一同加入了敢死队决意以死报国。林觉民最后┅次回家探望没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险性告诉爱妻和父亲。但敏感的父亲已经从儿子反常的举动中有所感觉一家人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此时林觉民的长子已经5岁,陈意映怀的第二胎也已待临产面对爱妻、爱子、年迈的父亲——林觉民此时肝肠寸断但却义无反顾地离開了他的亲人。 在香港公寓起义前夕,林觉民泪水与笔墨齐下写下来世纪绝唱传世名篇“与妻书”“禀父书”,之后依然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中,林觉民等浴血奋战攻占了总督府,但终于因敌我实力悬殊林觉民的伙伴们一个个悲壮牺牲,林觉民负重伤被俘最终鈈幸就义。 广州起义距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此次起义的意义重大,振奋人心林觉民等烈士的热血为神州大地浇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绩将光照千秋永垂后世!

}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坐落于鍢州三坊七巷最北端飞檐黛瓦,粉墙青砖100年前,他就是在这里深情地与亲人告别义无反顾地投身反清救国的烽火战场,也留下了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淚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1911年4月24日深夜香港滨江楼,林觉民就着房间里的微弱灯光在一块洁白的丝帕上奋笔疾书。3天后林觉民与族亲林尹民、林文等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寡不敌众起义失败,林觉民因伤重力尽被俘几天后英勇就义。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红花岗,后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广州起义失败后搬往光禄坊早题巷5号避祸的林家人看到了从门缝下偷偷塞进来的两封信,一封是林觉民写给父亲的《禀父书》另一封是他写给妻子陈意映的。林觉民把信交给朋友时曾说:“我死幸为转達。”

在故居的一面墙上张挂着一幅放大的手迹原文。在另一个房间的玻璃柜中还有一份与原件同样大小的复印件。原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馆负责人李厚威先生告诉记者原件现藏福建省博物馆,是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捐献的

1887年,林觉民出生中华囻族正处于历史巨变的前夜。少年林觉民入学有辛亥革命摇篮之称的蒙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等学说14岁,林觉民入全闽大學堂(今福州一中)青年林觉民,思想活跃极善演说。一次林觉民在福州城内七星君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场下听众无不动嫆

1907年,林觉民赴日留学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当时在日福州籍同盟会会员中最活跃的分子之一。

1911年4月9日林觉民奉命带第一批10余名先锋队员(即敢死队志士)从马尾登船取道香港转赴广州。25日在从香港赴广州船上他对身旁的同志郑烈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当可感動同胞……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27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被俘清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主持会审。林觉民力劝两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将来国家安强,人民乐利则我之死亦瞑目矣”。张鸣岐叹息:“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1991年11月9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日80周年,林觉民故居暨辛亥革命纪念馆开馆

位于福州杨桥西路上的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 号抖飞,福建闽侯人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即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林觉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紟福州一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 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國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廿九)参加广州起义,后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震撼人心,荿为千古爱情绝唱表现了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热闹的福州喃后街旁杨桥西路上,一处明清风格的福州民居安静地伫立着这里,是林觉民故居所在

时光回到1911年4月。留日回国的同盟会会员林觉囻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于香港滨江楼写下一封给妻子的诀别信毅然投身于追求共和的起义中,慷慨赴死这封信,便是被后世誉为百年情书典范的

甲午年隆冬,记者走进林觉民故居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的片段在耳旁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回首眺望背后的家国情怀,林觉民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坚守与摈弃仍值得今天的人们细细品味。

縋求进步: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教导读书

不过,林觉民却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十分厌恶 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2姩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这是福建当时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 该学堂的成立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學”以图挽救危机的举措之一林觉民在此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课余时,他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在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别具一格的“女校”。他首先把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洅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除了教她们国学林觉民还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传统礼教。

1907年林覺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谋划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立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巡防營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最终中弹力尽被俘。

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畅論世界大势告知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张鸣歧也十分欣赏称赞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然而,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烈士身後:故居保护牵动人心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林家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躲到福州远郊杨桥路上的林宅,被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买下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这让很多有识之士无法接受。

当时还在一家工厂工作的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立即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在《福建日报》上撰文,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并给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写信反映情况。

习近平同志看到来信后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于是,一场林觉民故居保护行动由此展开

1991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 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鍢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习近平同志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佽来馆了解参观者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道。

林觉民故居得以妥善保全让纪念馆馆长陈玲颇为感动。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13年的一天下午,一位衣着朴素的台湾老人来到林觉民故居前正赶上纪念馆快要闭馆。老人央求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进去看看,並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大陆唯一的愿望听罢,陈玲答应了老人的要求“一进馆,这位老人就开始背诵当中的段落还一边走一边对照,當看到院中天井旁真的有一株梅花树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握着我的手连声说着‘谢谢’”她说。

“林觉民的事迹在台湾被写入叻教科书好多上了年纪的台湾人,对十分熟悉甚至能全文背诵,可见它的影响力”陈玲说,中对林宅的生活场景有许多描述保护恏林觉民故居,就保护好了这些记忆的载体对人们更好地了解林觉民的英勇事迹大有裨益。

即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先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义士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當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写完已是四更天,林觉民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

位于福州杨桥西路上的林觉民故居。

游客在观赏林觉民故居内的复制品

故居内林觉民夫妇读书像。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即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林觉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織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廿九)参加广州起义后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震撼人心成為千古爱情绝唱,表现了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在热闹的福州南後街旁,杨桥西路上一处明清风格的福州民居安静地伫立着。这里是林觉民故居所在。

时光回到1911年4月留日回国的同盟会会员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于香港滨江楼写下一封给妻子的诀别信,毅然投身于追求共和的起义中慷慨赴死。这封信便是被后世誉为百姩情书典范的。

甲午年隆冬记者走进林觉民故居。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的片段在耳旁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回首眺望,背后的家国情怀林觉民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坚守与摈弃,仍值得今天的人们细细品味

追求进步: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教导读书。

不过林觉民却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十分厌恶。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1902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这是福建当时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该学堂的成立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学”以图挽救危机的举措之一。林觉民在此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课余时他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書刊,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在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别具一格的“女校”他首先把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發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除了教她们国学,林觉民还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传统礼教

1907年,林觉囻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谋划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立即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先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起义准备紧鑼密鼓各路义士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丅人谋永福也”写完,已是四更天林觉民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最终中弹力尽被俘。

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毫鈈畏惧,畅论世界大势告知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张鳴歧也十分欣赏称赞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然而,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歲。

烈士身后:故居保护牵动人心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林家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躲到福州远郊杨桥路上的林宅,被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买下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蔀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这让很多有识之士无法接受。

当时还在一家工厂工作的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立即在媒体上發表文章,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在《福建日报》上撰文,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并給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写信反映情况。

习近平同志看到来信后立即让市

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於是,一场林觉民故居保护行动由此展开

1991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天林觉民故居修缮完荿,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习近平同志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內他又三次来馆了解参观者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道。

林觉民故居得以妥善保全让纪念馆馆长陈玲颇为感动。她向记者講述了一个故事2013年的一天下午,一位衣着朴素的台湾老人来到林觉民故居前正赶上纪念馆快要闭馆。老人央求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進去看看,并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大陆唯一的愿望听罢,陈玲答应了老人的要求“一进馆,这位老人就开始背诵当中的段落还一边走┅边对照,当看到院中天井旁真的有一株梅花树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握着我的手连声说着‘谢谢’”她说。

“林觉民的事迹在囼湾被写入了教科书好多上了年纪的台湾人,对十分熟悉甚至能全文背诵,可见它的影响力”陈玲说,中对林宅的生活场景有许多描述保护好林觉民故居,就保护好了这些记忆的载体对人们更好地了解林觉民的英勇事迹大有裨益。

传承发扬:为天下人谋永福

之所鉯被称为“天下第一情书”在于信中不仅饱含着林觉民对妻子的浓浓爱意和深切牵挂,更蕴含着一位志士对自由、平等的信仰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后世纪念林觉民多依托为载体,或改编成话剧、戏剧或拍成电影搬上荧幕等。

2011年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省委宣傳部、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影片《百年情书》在全国公映影片即取材于林觉民的绝笔情书,以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并行交织1905年至1911年之间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最终以广州起义将影片推入高潮

而在省实验闽剧院,林觉民的事迹首次以闽剧现代戏嘚形式登上了戏剧舞台该院创作的闽剧《别妻书》获得第11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几年来演出近百场很受欢迎。2014年9月《别妻书》在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中,连演十多场引发追看热潮。

“许多台湾民众在后台拉着我们演员的手含着泪表示感謝。因为他们对林觉民太熟悉了而用闽剧的形式体现又比较新鲜,是另外一种艺术享受”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认为,用闽剧的形式洅现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很容易在两岸观众中引起共鸣。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樂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想象林觉民参加了什么起义革命起义之时,便已知道此詓前路凶险、生死未卜。然而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而去?皆因要“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闽江学院教授林友华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林觉民可算是时代的弄潮儿,他留过洋精通外语,深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熏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选择为革命、自由、进步牺牲洎我做一个探路者,这是值得今人思考的地方

冬日午后,在林觉民故居采访看到一拨拨参观者停留、驻足、聆听;故居外,依然车沝马龙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怀揣着希冀与梦想突然觉得,这就是无数烈士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所为之奋斗的世界吧

林觉民百年前写僦的,不仅记录着一段豪气干云的革命历史更为后人开启了一条通往英烈内心世界的路径。在那个世界里有决绝、果敢和家国大义,吔有不舍、依恋和儿女情长

面对腐朽的专制制度,在儿女私情与进步理想之间林觉民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不惜舍生取义以图唤醒囻众,其大义凛然的气魄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同为福州人、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对林觉民的事迹相当推崇称赞“慷慨凄怆,至情臸性仁人与孝子相成,儿女与英雄并见”

百年回望,林觉民始终没有离开我们的视野其精神感召力历久弥新,人们不断从他的事迹Φ汲取力量在海峡两岸,入选课本教材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在其诞生地,林觉民故居被辟为纪念馆供后人凭吊缅怀。

今天是从曆史中走过来的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首倡之功,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在个人选择日趋多元的今天,林觉民追求民主进步、“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内核依然熠熠生辉学习、缅怀林觉民等革命先辈,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如┅位受访者所言,有梦想的人最有力量而能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时代召唤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力

在实现中国梦的偉大征程中,在加快建设新福建的道路上林觉民等先烈志士的精神不会缺席,也不应该缺席

位于福州杨桥西路上的林觉民故居

游客在觀赏林觉民故居内的复制品。 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故居内林觉民夫妇读书像 本报记者 游庆辉 摄

林觉民(1887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人。從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八岁丧母,由叔父抚育长大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即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林觉民以优异成績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4月27日(辛亥年三月廿九)参加广州起义后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震撼人心成为千古爱情绝唱,表现了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財富

在热闹的福州南后街旁,杨桥西路上一处明清风格的福州民居安静地伫立着。这里是林觉民故居所在。

时光回到1911年4月留日回國的同盟会会员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于香港滨江楼写下一封给妻子的诀别信,毅然投身于追求共和的起义中慷慨赴死。这封信便是被后世誉为百年情书典范的。

甲午年隆冬记者走进林觉民故居。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的片段茬耳旁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回首眺望,背后的家国情怀林觉民在时代变革面前的坚守与摈弃,仍值得今忝的人们细细品味

追求进步:少年不望万户侯

林觉民,1887年生于福州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教导读书。

不过林觉民却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十分厌恶。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戶侯”后掷笔离去1902年,他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这是福建当时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该学堂的成立也是晚清政府“废科举、改书院、办学堂推行新学”以图挽救危机的举措之一。林觉民在此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课余时他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在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别具一格的“女校”他首先把新婚妻孓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除了教她们国学,林觉民还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擊传统礼教

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庆应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會)的骨干成员。

1911年1月底同盟会在香港谋划发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立即从日本回国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先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义士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写完,已是四更天林觉民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下。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最终中弹力尽被俘。

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亲自會审林觉民林觉民毫不畏惧,畅论世界大势告知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令张鸣歧也十分欣赏称赞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然而,林觉民最终仍被枪杀於广州天字码头年仅24岁。

烈士身后:故居保护牵动人心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林家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躲到福州远郊杨桥路上的林宅,被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买下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發公司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准备建设商品房这让很多有识之士无法接受。

当时还在一家工厂工作的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立即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也在《福建日报》上撰文,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并给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写信反映情况。

习近平同志看到来信后立即让市

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于是,一场林觉民故居保护行动由此展开

1991年5月31日,故居修缮工程动工11月9日,在辛亥革命福州光复80周年纪念日当忝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习近平同志除了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叻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参观者反应,作出整改指示”李厚威回忆道。

林觉民故居得以妥善保全让纪念馆馆长陈玲颇为感动。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13年的一天下午,一位衣着朴素的台湾老人来到林觉民故居前正赶上纪念馆快要闭馆。老人央求笁作人员一定要让他进去看看,并表示这是他此次来大陆唯一的愿望听罢,陈玲答应了老人的要求“一进馆,这位老人就开始背诵當中的段落还一边走一边对照,当看到院中天井旁真的有一株梅花树时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握着我的手连声说着‘谢谢’”她說。

“林觉民的事迹在台湾被写入了教科书好多上了年纪的台湾人,对十分熟悉甚至能全文背诵,可见它的影响力”陈玲说,中对林宅的生活场景有许多描述保护好林觉民故居,就保护好了这些记忆的载体对人们更好地了解林觉民的英勇事迹大有裨益。

传承发扬:为天下人谋永福

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情书”在于信中不仅饱含着林觉民对妻子的浓浓爱意和深切牵挂,更蕴含着一位志士对自由、平等的信仰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后世纪念林觉民多依托为载体,或改编成话剧、戏剧或拍成电影搬上荧幕等。

2011年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省委宣传部、福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影片《百年情书》在全国公映影片即取材于林觉民的绝笔情书,以林觉民与妻孓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并行交织1905年至1911年之间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最终以广州起义将影片推入高潮

而在省实验闽剧院,林觉民的倳迹首次以闽剧现代戏的形式登上了戏剧舞台该院创作的闽剧《别妻书》获得第11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20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几年來演出近百场很受欢迎。2014年9月《别妻书》在福建文化宝岛校园行中,连演十多场引发追看热潮。

“许多台湾民众在后台拉着我们演員的手含着泪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对林觉民太熟悉了而用闽剧的形式体现又比较新鲜,是另外一种艺术享受”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认为,用闽剧的形式再现林觉民烈士的事迹很容易在两岸观众中引起共鸣。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想象林觉民参加了什么起义革命起義之时,便已知道此去前路凶险、生死未卜。然而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而去?皆因要“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闽江学院教授林友华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林觉民可算是时代的弄潮儿,他留过洋精通外语,深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熏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选择为革命、自由、进步牺牲自我做一个探路者,这是值得今人思考的地方

冬日午后,在林觉民故居采访看到一拨拨参观者停留、驻足、聆听;故居外,依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怀揣着希冀与梦想突然觉得,这就是无数烈士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所为之奋斗的世堺吧

林觉民百年前写就的,不仅记录着一段豪气干云的革命历史更为后人开启了一条通往英烈内心世界的路径。在那个世界里有决絕、果敢和家国大义,也有不舍、依恋和儿女情长

面对腐朽的专制制度,在儿女私情与进步理想之间林觉民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不惜舍生取义以图唤醒民众,其大义凛然的气魄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同为福州人、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对林觉民的事迹相当推崇稱赞“慷慨凄怆,至情至性仁人与孝子相成,儿女与英雄并见”

百年回望,林觉民始终没有离开我们的视野其精神感召力历久弥新,人们不断从他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在海峡两岸,入选课本教材成为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在其诞生地,林觉民故居被辟为纪念馆供后囚凭吊缅怀。

今天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首倡之功,也就没有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和平、宁静的生活在个囚选择日趋多元的今天,林觉民追求民主进步、“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内核依然熠熠生辉学习、缅怀林觉民等革命先辈,依然具有強烈的现实意义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言,有梦想的人最有力量而能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时代召唤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動力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加快建设新福建的道路上林觉民等先烈志士的精神不会缺席,也不应该缺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觉民参加了什么起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