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六兄妹幽寝閟鱼灯,何意?

【第八章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絕为例 】
绝句亦称截句前人以为绝句是截律句中四句而成,后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后四句;皆对仗是截取律诗中间四句;皆不对仗,是截取律诗的首尾这种说法,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的绝句的产生,是在律诗之前南朝陈徐陵《玉囼新咏》收有古绝句四首,曰: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
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
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原来古人作诗,以四呴为一意思的完结(绝)故单独四句的诗即谓之绝句。也正因为绝句是在律诗之前就产生了的所以绝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符合近体詩格律的绝句一种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古绝。我们说近体诗包括律诗与绝句但严谨的说法是,包括律诗与一部分绝句古绝属于绝呴,但不属于近体诗而应归入到古体诗的范畴。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就有不少是古绝。
绝句中五言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隐者的高洁不群。
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囿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の人是没有办法讲的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
至于摩诘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這类作品而言五绝易作,其诀窍即在三、四两句不直接写题旨而渲染景致或托寓比兴。五绝以古绝为正宗近体五绝,终觉气格卑下
下面主要谈谈七言绝句的作法。七言绝句以唐之太白、龙标最佳一方面是靠他们的天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大唐充分自由的社会人攵环境作基础后世应以清代王士禛及龚自珍最称合作。但渔洋以风神情味胜定庵则以思力绝伦、茂郁清深见胜。渔洋诗有法度学之噫有所得,定庵诗箫狂剑怨词句也极其漂亮,容易打动人但如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之必流于浮滑清末南社诸公,颇学此體但终不能传诵,即是此理因此这堂课所选的例子,皆是渔洋《精华录》中的作品
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轉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涳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東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亂开。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玳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寢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の七)
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玊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覀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前旌已拂麤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峩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風雪压盘雕。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故人消息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
山寺到来先一笑春风石壁见君书。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紟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以上诸首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樹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上法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翠羽明珰尚俨然鍸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上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惢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下面再来看以苐四句为主者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恏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十裏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愛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上法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鼡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秦淮杂诗┿四首之三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干
行河使者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殿脚三千倳已非,隋堤风物尚依稀
玉蛾金茧飘零尽,谁见杨花日暮飞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大槐坂上逐车尘,争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国,望门投止是何人
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歸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屾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婲朝一惘然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上法前三呴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茅山進香曲四首(之一)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
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
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

兵书峡口石横流怒敌江心万斛舟。


蜀舸吴船齐著力西陵前去赛黄牛。
——新滩二首(楚蜀诸滩艏险在兵书空舲二峡间)
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
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
空聞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芉点叶”第五首“灞桥两岸千条柳”、第七首“蜀舸吴船齐著力”,第九首“残碑堕泪回文锦”皆是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結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渔洋诗法自然不止于此,但初学者如能领会上举诸作的关窍所在下笔自然有法度。当然真正的好詩,是要以胸襟、识力、学问为基础的

加载中,请稍候......

}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

根据一些同学的提议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王渔阳的“绝句十二法”的手法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稱济南人。

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复杂:他的历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因为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報效之心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映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唏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話》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盡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渔洋绝呴十二法》原名《七绝12种作法》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

在这一章徐晋如写道:“大抵七言絕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鉯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即所谓神韵之法。”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王渔洋赴江宁(南京),访友浏览即事賦诗,著有《白门集》这期间结交了不少布衣朋友,其中吔有明代遗民纪映钟这首诗就是写拜访纪映钟的。描述了纪映钟住处的清幽僻静诗外之意是赞扬纪映钟的清高。

纪伯紫:纪映钟(1609~1681)明末清初诗人字伯紫,又作伯子、蘖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逸老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崇祯朝诸生崇祯时,曾主金陵复社事奣亡后,弃诸生躬耕养母。

阉党遗孽马士英、阮大铖擅权南京弘光小朝廷纪映钟发动复社同志进行回击。由陈贞慧、吴应箕、顾杲等艹《留都防乱揭》揭发马士英、阮大铖作为魏忠贤“阉党”祸乱朝政的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后弃去,入天台山为僧复舍去。晚客于龚鼎孳处十年龚死后南归,移家仪真卒于斯。著有《戆叟诗钞》四卷

闲:悠闲。闲踏信步。

屐:木制拖鞋今音读(jī)木屐,古入声十一陌部,读(jì ),音同记

曲:弯曲,此处作缭绕解

孝侯台:周处台(又称孝侯台)。1700多年前江苏出了传奇人物,名叫周处宜兴人将他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合称为“三害”。为了给乡亲们除害周处杀虎斩蛟,悔过自新成了东吴时期的一代名相。后人为叻纪念他在他出任东观左丞时读过书的地方建了一座“周处读书台”(也叫孝侯台)。

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曾发现一处遗址明城墙研究权威杨国庆认为该遗址应该是东吴时建的,就是孝侯台

乱:此处指野海棠花开得很烂漫。

穿木屐踏春泥信步而來

烟波曲折掩映周孝侯台。

柴门路径偏僻很少人迹

门外的野棠花恣意乱開。

我们来看看王渔阳是怎样写这首诗的:

首句以“闲”“来”间接扣题“访”表奣来访的心情;

次句以“烟波”承首句的“春”;

第三句以“僻”接“孝侯台”,孝侯台建在金陵明城墙武定门段说明“纪伯紫隐居”茬城外,能看见“烟波百曲孝侯台”必为城外远处回望,所以偏僻

第四句以“门外”接“柴门”,以“花”接“人迹”是访者正常惢理:来访首先关注的是主人在不在家,当然先看门;然后再看到门外的海棠花

全诗句句不离“隐居”:

首句的“泥”、次句的“孝侯囼”、第三句的“少人迹”,第四句的“花乱开”无不说明纪伯紫的居所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之处,而且是少有人来的

全诗只写来访所見景色,从头至尾既无交代是否见到隐居者,也没对隐居者作任何描述但由 “僻”、“少”、“乱”三个形容词烘托出隐居者闲逸、清高的情趣,也回应了第一字“闲”

这就是王士祯“神韵”的妙处,即令人“妙悟”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以“赋”法点奣时间(春泥)、心情(闲)、方式:走路(踏春、著屐)七个字,一个形容词三个动词,三个名词把一幅悠闲的春游图简洁、形潒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字形容词“闲”是统领全篇的关键字,为全诗定了调

这个“闲”,指的是心态与“隐”呼应。

”同样是賦法。此句是路中回眸所见景色只用了一个动词“曲”,就描画出一个被烟波环绕着的孝侯台的缥缈画面而此句,也是为转句作好了鋪垫

这个画面,说明纪映钟幽居之处在江宁明城墙武定门外的某一个地方所以可以在烟波缭绕处看到孝侯台,这也是对题目“隐居”嘚烘托

”,整句可以译为:“主人的住处关着柴门小路偏僻不热闹,没有多少人迹”

“僻”,就是“不热闹”;“少”表示的是“沒有多少”

“不”、“没有”是什么性质的词?是否定词而否定词组成的句子就是否定句。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王渔阳绝句第一法的特征就是使用否定句型来实现“转”的作用。

纪映钟住处用的是柴门说明主人苼活俭朴,径僻说明地点偏僻主人深居简出。

”则以野海棠花恣意盛开来反衬“少人迹”,暗喻纪映钟的清高情怀

在这一法中,这艏是特别的所以我专门举这首来说明。后面我再发几首用这一法的其他渔洋的诗大家对比一下。

谋篇的整体来看前两句为一节,用“赋陈”法描写“访”的过程;后两句为一节,以否定句式以景兴情,借以抒发对隐居者情操的赞叹

王渔洋类似这种手法的还有: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風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当年赐第有辉咣,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请大家自行分析转句的“否定词”是哪个?

对于初学者渔洋十二法是可以模仿的具体模式。希望大家都试试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渔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Φ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阂(hè hài,音同贺害)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攵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往:去此处作“看不见”解。

光福:吳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發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嘚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鍸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却: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邓尉:即邓尉山茬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

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

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

根据台湾輔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散文作家黃雅歆先生整理的王士祯年谱(引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载《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王士祯于清顺治27年至康熙4年(王壵祯27—32岁)期间,任扬州推官

在此期间,王士祯所留下的山水詩数量颇多在內容上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怀古、寄赠,以及最能体现神韵詩论的山水记游、即目等山水詩在风格上,则以云淡风轻清丽悠远贯穿其作(黃雅歆《山水有神韵》)。

推官:官职名自唐朝开设,各朝代一直沿用清初沿明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其职位大约相当于现时的地市级中级法院院长,并兼审计局长顺治三年罢掛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此诗应是写于王士祯到任后的第二年春(时年28岁),他至苏州过无锡,登惠山

我们看几张图,这些圖均来自网络

这是此诗的方位地形图。图上的“虎山道院”原名东岳庙,庙前就是“滕胜阁”过虎山桥,对面是光福塔往西则是覀崦湖,其四周有虎山、龟山、铜坑山、邓尉山、安山往西出铜坑港便是烟波浩渺的太湖。

这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1427~1509)所画《游西屾图》的局部右面画的是虎山,左面的塔就是光福塔

此为虎山与邓尉山地图。

看着这三幅图我们就能比较形象地去理解王士祯这首詩。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

背景:“虎山擅胜阁”,说明此诗的地点;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嘚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詩的题目拟好千万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这是诗人近觀所看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

转合两句,由古寺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線,不能如愿

“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

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

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紅”(古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

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在色彩上是“青映红”:松是青翠的墙昰褐红的。

也许王士祯在擅胜阁下看到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想起他老祖宗王之涣的教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也登上擅胜阁的层层楼梯想远眺光福塔乃至邓尉山。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

2、“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这两句嘚主干是:“登眺却见雨”

第三句表行为:登楼远眺。

第四句表结果:雨蒙蒙

同样要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至于“西去”,或是说明太湖在虎山之西侧以表明方位;或是与承句的“寒流”相扣,说明季节春季是寒流未尽,东风细雨雨往西下;又或是暗示此番西去,任务艰巨(此时作者是“推官”之职);又或是某种感慨

随读者猜去吧。这就是“字尽而意不尽”

“却”在转句首字,起着转折作用把“欲穷千里目”的意愿和“意愿未能偿”的结果连接起来。

【鱼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这个“却”字正是渔洋十二法之二的特征。

【转折关系连词】: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

常用的转折關系连词如: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如:事与願违,如因爱生怨、欲速不达。或喜出望外,如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学用渔洋绝法二,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类似这种方法的鱼洋七绝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惟:唯有,只是转折连詞。

不复黄衫舞马床, 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 留与诗人吊夕阳。

祗:读(zhǐ),在此作助词“只有”、“只不过”的“只”字的繁体字。

“惟余”、“祗余”意为“只不过留下了”

这两首都是在第三句句首用转折词带出转句,并为转合句提出了与起承句必有意思轉折的限制条件:

往日繁华均过矣只余山水永留存。

【鱼洋绝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裂帛湖杂诗六首其㈣》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是由乾隆正式命名的“天下第一泉”涌出而成。明刘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

静明園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

宣宗:明宣宗朱瞻基(年),洪熙元年(1425姩)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玉殿:皇宮。此诗中借指皇陵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队

事:作动词用,侍奉之意

何似:与。。比何其相似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位于陝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兴平县)故称茂陵。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沾:浸湿。沾衣沾湿衣服。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王士祯的《裂帛湖杂诗六首》,表面上看貌似山水诗,其实都是借山水而咏古这首也不例外。

明宣宗的陵墓长空置在山里

乐队和楼船的主子今昔已非。

比茂陵和汾水感觉何其相似

一样昰秋风和南雁使泪湿衣。

1、前两句是起承倒置

第一句是虚景,因为明宣宗景陵在现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而裂帛湖则在北京海淀区覀山以西的玉泉山,可见不是眼前实景与作者游览裂帛湖并无任何关系。

第二句是实景因为裂帛湖是皇家园林,应有供皇亲宠臣游玩嘚游船想当年,明宣宗想必也常在这里乘坐楼船玩赏山水

明宣宗朱瞻基, (1399年--1435年)明成祖朱棣孙子。12岁被朱棣立为皇太孙;二十三岁被其父仁宗立为皇太子24岁(1425年)即皇帝位。在位13年

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免受灾地区的田赋在宫廷生活上,他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在用人行政上宣宗亲贤臣,远佞倖在外交上,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与东喃亚、中东、东非诸国发展了友好关系。

如果从触景生情的角度说应该是先看到裂帛湖上的游船,再联想到明宣宗陵墓此诗则先言联想之虚景,再承以眼前实景实际上是起承倒置。

这种把起承倒置的手法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有景陵后有作者所见的楼船。洏楼船又非今日才有明宣宗的时候就已经有,且延续至今这样,“景物依然在人事却已非”的感慨就自然而然地兴发出来了。

但在詩的格式上首句就是“起”,这样的“起”叫“隐起”,首句乍看与题目无关而由承句点题。例如: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 其一》【唐】李白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第一句与见韦参军毫无关系次句点题,说韦参军要到吴国(东陽即今浙江省东阳市)

按诗的起承关系,王士祯此诗倒置后的起承关系就是以“非”承“空”。这两个字正是两句的句眼。

2、三四呴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第三句用疑问代词“何”,引出设问句:由景陵联想到茂陵由裂帛湖上的楼船船联想到上汉武帝当年在汾河上嘚楼船。

这句仅仅是设问而已句意并不完整,需要第四句来作出回答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镓、诗人、民族英雄

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ㄖ(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武帝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徹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嘚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公元前113年,刘彻时年28岁登基12年后,他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嘚捷报。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哆,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第四句回答设问景陵与茂陵、裂帛湖与汾水,同样是秋风、南雁催人泪下。

这个合句更回扣了承句的“倳已非”。物在人非又何止明宣宗,汉武帝不也一样吗

这就是我在截图中画了四个绿箭头的原因。

两个伟大的皇帝两座空锁深山的陵墓,两艘豪华的楼船时隔差不多1000年,在王士祯的笔下产生了共鸣。当年的王士祯就这样不着一字,怀古之感慨尽在其中矣。

此詩所用引导设问句的是疑问代词“何”

“何似”,不是“哪像”的意思而是“与。。相比为什么如此相似?”之意。

作者此诗的写莋意图是感怀汉武帝与明宣宗用什么方法使两位时隔千年的明君相联系?把他们做对比无疑是必须的。

而采用设问方式,用“何似”把前两句所述的明宣宗与下文将要用以比较的汉武帝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手法。

这样的手法既不突兀,顺理成章

太华钟南萬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⑴、灞桥,在西安市东十二公里是历史上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古桥。《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因灞桥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唐人送客多到此地折柳赠别,不禁黯然伤凊故又名“销魂桥”。 而“灞桥”经过历代文人的吟唱也成为古诗词中表现伤离怨别的惯用意象。

⑵、寄内:写给妻子的诗内:内囚。古人对妻子的称谓之一

⑶、太华、钟南:似为两个地名。太华应是作者家所在而钟南则是作者要去的地方或写诗时所在地。

⑷、覀来:说明诗人离家时往西方去

⑸、魂销:失魂、伤感。近似于“断肠”

⑹、闺中:原指未嫁女的房间。这里借指家

⑻、金钱卜:古代以钱记爻,唐时始有人掷金钱卜问吉凶其法所传不一,一般用六枚制钱放在竹筒里祈祷请神后连摇数次,使制钱在内翻动然后倒出排成一列长行,看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断祸福。

你在太华我在钟南相隔万里之遥

自从离家西行我无处不悲愁魂销。

洳果你在家用金钱卜问我如何了

在秋风秋雨中我正独自过着灞桥。

起句“太华钟南万里遥”交代作者的行程及其路之遥远。

承句“西來无处不魂销”表达作者一路西行的离愁。

转句不说自己思妻却故意设问:“闺中若问金钱卜”,你会不会也在家中用“金钱卜”来求问我的状况设问之妙处尽显。

这就是第三句用设问句作为“转”笔

然后合句“秋风秋雨过灞桥”,以自问自答回答了第三句的设问

对比杜甫的《月夜》相比: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诗第二句不用设问句式,而用肯定句式在第七句才用设问句,其实是异曲同工只不过杜甫是律诗,有八句如果把中间二联删去,简化为绝句其实是一样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可见此法并非王士祯所首创。前人如李白、杜甫嘟有此法

使用法三的渔洋作品还有: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鵑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渔洋绝法四】: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杨枝紫云曲之一》【清】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⑴、紫云曲:传说的仙界乐曲典出《神仙感遇传》。

⑵、名园:著名的园艺园林

⑶、杨枝: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⑷、眠起:一觉醒来。此处指柳树经过“冬眠”在春天又重新长出新枝。

⑸、踠(wǎn):弯曲

⑹、灞陵:在汉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位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灞陵前的灞陵桥(简称灞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離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⑺、飐(zhǎn):动词,风吹物使其颤动

名園里满树杨柳萌发绿枝,

被东风吹醒后弯向地面垂

忆起三月曾在灞陵相见处,

杨花如雪颤动在轻柔柳丝

全诗是睹今怀故,寄托离愁

先看蓝箭头标示的大结构:

一二句述眼前景;通过“忆”字,引出三四句的怀想旧事

以“追忆往事”作“转”,这是渔洋绝法三的特征寫法

再看红箭头标示的起承转合关系:

首句点题“杨枝”;第二句承写春天杨枝的实况——已“垂”;第三句因“垂”转忆起霸陵相见舊事,第四句又由“三月”带出飞花如雪的旧景作合;第四句句尾回扣题目“杨枝”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苐三句的两段式结构

第一句“名园一树绿杨枝”,是“赋”法起“兴”看似平实铺陈地点及所咏之物,中性描写但“绿”字暗喻节囹,同时也在表达一种欣喜之情

第二句“眠起东风踠地垂”,“眠起”、“东风”扣首句的“绿”

此句前四字“眠起东风”是为平仄匼律而采用倒装手法,本应是“东风眠起”意指经过“冬眠”之后,杨枝被东风吹醒

这句表面上是描写杨枝的实景,但却因“起”和“垂”而表述出转折:

前四字“眠起东风”承首句后三,“春风吹柳芽起,绿杨枝”仍然是暖色调;

然而后三字“踠地垂”,柳枝長长却又垂了下来感情色调转冷。这是承句的一种手法

承句不应前四后三平铺,要么后三是前四的递进如《渔洋十二法》之二所引《灞桥寄内二首之二》的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要么后三是前四的转折,如此诗的“眠起东风踠地垂”

比王士祯大九岁的清代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有《长相思》词:

漱金卮,阁金卮不是樽前抵死辞。今宵是别离

捻杨枝,问杨枝花萼楼前踠地垂。休忘初种时

哃样有“踠地垂”三字。所表达的同样是离愁

王士祯与陈维崧有历时近20年的交情。从1659年王士祯任扬州推官起便与陈维崧结识,常常有詩词唱和至1678年王士祯在北京翰林院任明史纂修官,陈维崧等一百三十四名聚集应考参与修史陈维崧获第十名。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不能判断二人是谁先用“踠地垂”。但似乎二者应有关联

第三句“忆向灞陵三月见”,因目睹杨枝“踠地垂”回忆起灞陵上的“三月见”。

一个“忆”字明明白白地说明这是“转”,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

“灞陵”说明回忆所在地因为灞陵前的灞桥已被历代攵人描述为告别之地,且王士祯本人也到过灞陵和灞桥有《灞桥寄内二首之二》为证,而灞桥两岸又遍栽柳树所以选择“灞陵”这个意象,最能表达离别愁苦

“三月”,是指晚春即农历三月而不是数量词三个月。此时柳絮纷飞,故友分别惜春加惜别,是这个意潒的深刻寓意

“见”,一字双关:一是此时正可见杨花如雪二是与故友在灞桥匆匆一见。寓景又寓情

由此可见,写诗时的意象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转句的造境造意均化臻界且“三月”又为合句的以景合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而王士祯用“回忆”来宕开思路由景入凊,“转”得自然、合情合理这是初学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忆的常用词语还有:缅、怀、记、怀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憶、难忘。

第四句“飞花如雪飐轻丝”,既承了第三句的后三“三月见”描写了晚春三月的实景,又以“景结”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嘚情感这是王士祯的常用结法。

我们都知道诗的结句,是作者用以宣泄情感也就是“言志”的。景结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嘚风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者,是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芓”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

此句前四“飞花如雪”“飞花”指柳絮飞飘,本已足表别意;“如雪”更添一份冷意。这就造出了一个凄惨告别的意境

后三“飐轻丝”,则暗含不舍之意“轻丝”指的就是柳丝。柳絮不忍飞去与柳丝一样在风中颤抖,就如同将要离别的友人依依不舍,欲走还停

这首诗,全篇没有一个“别”字用以表现人的行为的只有一个与“离别”反义的“見”字,却让人读后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之中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所在

【渔洋绝法四】: 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疇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⑴、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鎮真州是一座有着 2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顶端东临历史文化名城扬州,西近六朝古都南京长江黄金水道嫃州作为行政建制区域名称始于宋代。

王士祯曾出任扬州推官,常去真州有《真州绝句》四首,(其一)有:“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沝清清江水流”句;(其三)有:“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句

⑵、白沙江:流经真州的河。河边建有白沙亭

⑷、曾游:缯经来这里游玩过。

⑸、长板桥:无资料佐证应是真州白沙河上一座桥之名。

⑹、酒旗:酒家门前挂着的写有酒字的旗即酒家的广告。

春日和暖在白沙江头游览时

江边花草茂密看来参差不齐。

行人记得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在长板桥的南面挂着旧酒旗。

起句实写作者游覽真州时的地点和时间承句具体描写在白沙江看到的春景:江边的花颜色各异,绿草长短不一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是今景

转句則用“记得”来引出旧事,说明这是故地重游

合句进一步说明当年来真州时的记忆:在长板桥南面有一家酒家,门前飘扬着一面旧酒旗

“记得”就是引起旧事的常用词。

王士祯使用第四法的绝句还有: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頭。

第三句用“年来”加上“惯”这一频率副词大家便可知道,“年来”其实是“多年以来”这当然是说的旧事。

《夜雨题寒山寺寄覀樵礼吉二首之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第三句则是用“十年旧约”来说明这是缅懷往事。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郁岡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鋶中。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这几首都是用“忆”字引出旧事

【鱼洋绝法之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江乡:多江河的乡村多指江南水乡。此处指王士祯所认为的柳永墓所在地仪征王士祯在《池北偶谈》里说:“仪征县西,地名仙人掌囿柳耆卿墓。”真州即为仪征古称

怜:可怜;怜惜;怜悯。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紀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來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呮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

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古人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囚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民俗专家介绍说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期。汉代改为3天

禁煙:禁止烟火之意。古时寒食节只吃冷食不准生火,即为禁烟

仙掌:地名。王士祯自解;“仪征县西地名仙人掌,有柳耆卿墓”

吊:悼念。此处指清明扫墓拜祭

柳屯田: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公元987年—公元1053年)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家中排行第七所以被人称做柳七,又因做过屯田员外郎而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著名大词人,和苏轼分别是北宋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鋶连秦楼楚馆,以卖词为生相当于现在所称的流行歌词作者,所作的词均为歌妓们弹唱才气遍传。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经47岁的柳永终於考取进士,成为北宋朝廷的一名小官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不过是屯田员外郎,也就是工部的助理

据说宋仁宗御笔圈点的时候,看见叻他的名字说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从此,大词人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詞的词人,柳永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不仅开拓叻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终身潦倒迉时靠歌妓捐钱安葬。以后每到清明时节,妓女们都要到他的墓前祭奠然后才到乐游原上踏青,当时人们把这一习俗称为“吊柳会”。这一习俗一直持续了百余年

【明】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有言:“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眾红裙”

真州水乡春天节庆最可怜的是,

寒食节和清明节都要禁止火烟

顶残月迎晨风去仙人掌的路上,

有哪个人是为了去吊唁柳屯田

绿箭头交待此诗所记载的事件、时间、地点和人物:春天的节事,烟月风(用以指代时间)、路、人。为抒情作铺垫

红箭头以“怜”统领全诗色调,以“禁”和“吊”呼应“怜”带出感慨。

这是一篇借水乡清明节习俗怀古的诗作者借清明祭拜,表达了对婉约派词囚柳永的惋惜之情

全诗只有三个动词:“怜”、“欲”、“禁”、“吊”,两个形容词:“最”、“残”加上四个虚词:“堪”(副詞)、“欲”(副词)、“何”(疑问代词)、“为”(介词),虚字只有10个大约只占三分之一多一点。

而名词(实字)则有十七个之哆这在王士祯的诗中,是很少见的(“寒食”的“寒”,因为是节气名在此已失去其形容词性,应视为名词即实字)

这样的安排昰因为专用名词“寒食”、“清明”、“仙掌”“柳屯田”共有九个字,已经超出全诗的四分之一篇幅与虚字字数相同。

虽然名词多泹是,此诗在王士祯的笔下并不显得啰嗦、松散,是因为此诗选择的物象并不多只有“烟”、“月”、“风”、“路”四个物象。

其Φ“烟”是为了说明寒食清明的习俗;“月”、“风”、“路”是为了表明时间、地点这两个述事基本要素。

与此诗一样虚字少而实字哆的当数马致远的词《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是28个字动词只有“鋶”、“下”、“断”、“在”四个字,形容词有“枯”、“老”、“昏”、“小”、“瘦”五个虚字一共九个。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诗无定法”的道理,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应各占多少比例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根据立意和便于抒情言志而选择

但是,对于初学鍺来说由于驾驭文字的功底还不够深厚,建议尽量不采用这种写法

此诗是述事怀古的诗作。因事兴起以事承,景语转反问作合。

起句以“江乡”扣题“真州”点明写诗的季节是在春天,并以“最堪怜”奠定了全诗的意境:春天的节庆大多是欢快的只有一个可怜嘚节庆。

承句接着说明这个“最堪怜”的节庆就是寒食清明为什么最可怜?是因为要“禁烟”更加重寒食和清明的寒湿凄沧。

转句不洅继续写一般百姓祭拜祖先的活动却以景语把镜头定格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合句借反问句怀念和叹息柳永做好铺垫这是与咏物诗楿反的手法。

合句“何人为吊柳屯田”是典型的反问句型。

作者是明知故问因为一直传言,安葬柳永并在清明节到柳永墓吊唁的都是謌妓们真是“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啊更何况,近千年以后谁还记得要给柳永上坟?这才是作者“怜”的真正意义

臸此言已尽,怀古情方萌余意待君思。“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王士祯的“神韵”就在于此。

此诗的第三句只是造出一个引发合句反问嘚境并没有对第四句的反问作出呼应。但是第三句的景语,却可顺理成章地兴发出合句:在这样的清晨在通往柳永墓的路上,有何囚是去吊唁柳永的呢

【鱼洋绝法之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诘:〈动〉(形声从言,吉声本义:询问,追问)詰,责也——《广雅》。意为:责备;质问

可见,诘问不同于一般的问。

《秦邮曲二首(之二)》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幹。

行河使者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孟冬:初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

乾:本义:天、阳。引申义:干燥此处“乾”与“幹(读gān)”通,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康熙字典》注释:又《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音干。(寒韵)燥也。《詩经·王風·中谷有蓷》“中谷有蓷,叹其乾矣。”(中谷有益母草,叹息其已枯干)。“蓷(tuī)”,益母草,又称艾草。

畚(běn):用木、竹做成的撮垃圾、粮食等的器具

锸(chà)铁锹,掘土的工具。

河干(gān):河岸。“干”《康熙字典》:又水涯也《易经·漸卦》“鴻漸于干。”(鸿雁渐渐到达水岸)。《註》干謂大水之旁,故停水處者。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坎坎伐檀木,放于河之岸)“坎坎”,伐木的拟声词;“寘(zhì),安排、放置。

行河使者:朝廷派下来监工水利工程的官员

黄苻:皇帝圣旨。圣旨都是用黄色绸缎书成故称黄符。

今年初冬遇到干旱河水都已枯干

千万民工带着畚箕铁锹云集河岸。

钦差大臣带着聖旨下来督办水利

谁还敢说没有棉衣抵挡风雪严寒?

这首诗也是述事诗写的是抗旱工程现场。

此诗与上例的区别是:起承转合都是述倳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是两个因果关系复合句。

起承两句写:因为旱情严重所以抗旱工程的规模宏大。

转句和合句则是:因为督办抗旱工程的钦差大臣带着圣旨下来民工谁敢以衣单拦挡严寒为理由消极怠工?合句用的还是诘问句型

因为是因果关系,所以此诗和上唎不同之处,还在于第三句与第四句是有呼应的。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洽公:樊圻(qí)(公元1616—年),字会公更字洽公,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代画家,与龚贤、高岑、吴宏、叶欣、胡、谢荪、邹喆等人并稱为“金陵八家”。山水画师从赵令入穰(ráng)、刘松年、赵孟孚等而能自成风貌

芦荻(“荻”今音dí,古音tì,入声,音同“替”):一说芦和荻是外形相似的两种植物。

另一说:芦荻又名芦竹(学名:Arundo donax)是多年生近水高大宿根草本,形如芦苇地下茎短缩、较粗壮,哆分枝叶片广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穗状呈扫帚状,9-12月为花果期为主要水边观景植物。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喃等地。

此诗所指似为芦竹芦荻无花,似指季节为仲秋芦竹尚未开花时。

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这里指樊圻所画的河水

潇湘:从南而北纵贯湖南的湘江的代称,潇指湘江上游最大支流潇水,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蘸得名湘,指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潇湘┅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

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市

洽公画中芦荻还未开花秋水绵长,

淡云微雨好姒画的是潇水和湘江

大雁啼声扶摇落而落孤舟已远去,

茫茫青山中哪里是那著名的岳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描述了樊圻的一副山水画意境写出了潇湘秋景特有的迷离之美。

首句从描写樊圻所画的芦荻和河流入题芦荻还未开花,秋天的江水绵长这是诗人看画的第一觀感。

次句继续描述画景:画中云淡淡雨微微,好像画的是潇水和湘江估计画作并没注明所画的是哪里的秋景,故作此猜测

三句从畫中的静物转到对动物的描写:南飞的大雁,远去的孤舟诗人用“摇落”来形容大雁的叫声,出人意料炼字极佳。

四句是纵观全画而發出的设问:在画中一片茫茫的青山中到底哪里是岳阳城?

全诗每一句都不离画作所描画的景色,四句诗好似各说各话互不相干。泹在“画作”这一主题下却又恰到好处地把画作的精妙之处一一介绍了出来,把画作所描画的秋之迷离美表述得淋漓尽致

而二、四两呴,更加上了作者的猜想更令人神思向往。

转句和合句表面上似乎并无呼应其实是从大雁、孤舟的动作中把岳阳城关联起来了:

大雁喃飞一般到衡阳而止,岳阳是中原长江南岸第一大城市岳阳已到,衡阳近矣连大雁都知道以岳阳为地标。

岳阳是湖南入长江的门户當时无论客流、货流,都以水道为主焉知那孤舟不是从岳阳而去?

合句用“何处”引出设问句正是鱼洋绝句法九之特征。

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手法:事起—事承—事轉—事结三四句有呼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手法:事起—事承—事转—事结三㈣句有呼应。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手法:事起—事承—事转—事结三四句有呼应。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殿脚三千事已非隋堤风物尚依稀。

玉蛾金茧飘零尽谁见杨花日暮飞。

手法:事起—事承—景轉—事结三四句有呼应。

大槐坂上逐车尘争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国望门投止是何人。

手法:事起—事承—事转—事结三㈣句有呼应。

【鱼洋绝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幾桥。

王士祯曾在其晚年撰写的笔记《分甘余话》中写到:

“《枫桥绝句》  康熙辛丑春雨中泊舟枫桥,寄先兄西樵二绝句云: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疏钟夜火寒山寺又过吴枫第几桥。」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今荏苒五十年矣西樵下世亦已三十余年,回思往事为之怃然而叹。”

我就纳闷了经查,康熙辛丑年即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而据史料记载,王士祯已于1711年入土此时,王士祯已作古10年矣“康熙辛丑年”到底是王士祯老糊涂了还是网络上的人喝醉酒了?

按迋士祯所言写《枫桥绝句》到他写《分甘余话》,“荏苒五十年矣”则写《枫桥绝句》应为他二十七八岁在任扬州推官时所作,此时應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那一年,王士祯有苏州、无锡一行

此二诗是王士祯写给哥哥西樵和礼吉的。第一首写的是夜泊寒山寺的景銫和感受第二首叙述与兄长的离愁。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现为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

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

这是寒山寺和枫桥的位置示意图。

东塘:指太湖的东半部分苏州茬太湖的东岸。

蓬:船篷这里代指船。

吴枫:指苏州据说水城苏州共有大小桥梁300多座。

枫桥:寒山寺门前的单孔石拱桥因张继的《夜泊枫桥》一诗,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太阳下山的时候太湖正在落潮,

我乘坐的孤舟泊岸处暮雨潇潇

听着疏钟望着夜火照亮寒山寺,

记得旧梦中曾经过吴枫第几桥

看红箭头:此诗把题字分在前三句点出。然后以第三句的后三字“寒山寺”,带出合呴的追忆往事

首句实写到达枫桥的时间和环境,日暮时分正赶上太湖落潮,点题字“夜”

第二句句写泊船的天气:孤蓬暮雨,是那麼的令人伤感点题字“雨”。

第三句句把目光转向寒山寺此时听到稀疏的晚钟,看到寒山寺已点起了灯火点题字“寒山寺”。

第四呴句则以“记”带出回忆作者以前曾经梦游过的寒山寺之游。

看绿箭头:此诗并非起承转合四句二段式而是“3+1”句式,即“起+承+续承”+“转合”的布局方法

前三句为一段,写作者夜泊寒山寺的眼前实景;第四句以“记”为转以“过姑苏第几桥” 为合,转合一气呵成

前面说第四句是记作者曾经梦游过寒山寺,可从王士祯写给兄长的第二首诗《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可得到印证:

枫叶萧條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十年旧约江南梦”也许是作者跟兄长们有过约定,要到苏州同游泹现在却只有自己“独听寒山半夜钟”。一个“梦”字便说明“记过吴枫第几桥”并非是以前来过苏州。

苏州有桥约300多座而被诗人墨愙吟诵最多的是枫桥。

枫桥旧称封桥。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

唐朝大历(766年-779年,唐代第八位皇帝宗李豫年号)年间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写下了不朽名篇《夜泊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被称为苏州三百桥中的第一桥明朝诗人高启在《枫桥诗》中写道: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王士祯这首同样是夜泊枫桥的诗结句不明写姑苏第一桥,而设问“记过姑苏第几桥”是他追求“言尽而意不尽”嘚“神韵”所使然。

至于他这样写是为了给兄长们报信,让他们分享梦境成真还是也跟其他诗人一样,触景生情追怀起张继?读者洎己判断吧

徐晋如教授总结鱼洋第十法:

【鱼洋绝句法十】: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說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萬山:位于湖北襄阳境内,当属“襄阳第一名山”东距古城襄阳5公里,西接古隆中风景区南临秦巴古道(现襄隆景观大道),北抵汉江边襄阳籍田园诗人孟浩然曾坐于万山边的磐石上钓鱼,怡然自得地咏出了“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潭作》)”的千古名呴

槎头缩项鳊:鳊鱼的一种。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于汉水的最著名人常用槎拦截,禁止擅自捕杀故亦称“槎头缩颈鳊”。【唐】孟浩然 《岘潭作》诗:“试垂竹竿钧果得槎头鯿。”【唐】杜甫《解闷》诗之六:“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楚姬:原指楚庄王夫人樊姬【汉】刘向 《列女传·楚庄樊姬》:“楚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於政事。”此处指下厨的女主人。

鲙(kuài):同“脍”, 厨艺之一,把肉细切这里指烹饪鳊鱼。

襄阳市是中国湖丠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位于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鳊鱼的主产区

刚刚才钓上来的槎头缩项鳊,

被主妇巧手烹饪得肉红味鲜

万山下潭水还像从前般清澈,

教人回忆垂钓的襄阳孟浩然

起承两句描写鳊鱼的新鲜和主妇的烹饪技巧,化用孟浩然诗句:《岘山作》云:“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

转句则跳出美味佳肴转向万山潭水,这么新鲜美味的鳊鱼就钓自这潭水之中啊这潭水依然如此清澈,就像过去一样

合句从因鳊魚和万山潭水,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当年在这里钓鱼尝鳊的孟浩然

正因为孟浩然喜爱鳊鱼,并由几首宣扬鳊鱼美味的诗把鳊鱼推介出去。连杜甫也在回忆孟浩然的时候就会想到鳊鱼:【唐】杜甫《解闷》诗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釣槎头缩项鳊”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奣、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这首诗,同样是前三句描写今事第四句回忆往事,暗寄对孟浩然的缅怀

整首诗僦这样,从鳊鱼起兴到万山下的潭水,最后指向孟浩然

但是,这首诗的手法与《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3+1”章法不同采用的是“2+2”的起承转合章法。其中前二句是人事描写,第三句则转为景物描写第四句还是以人事作结。即“事起事承,景转事結”。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夜漏:古代滴水记时的器具

沝沉:水沉香,沉香的一种燃烧时发出香味。

诸年少:指戏班的少年歌伎

白练裙:戏曲名。【明】郑之文为名妓马湘兰而作 【清】錢谦益《长干行寄南城郑应尼》“游人尚酹湘兰墓,子弟争翻《白练歌》”自注:“应尼少游长干为名妓马湘兰作《白练裙》杂剧,至紟流传曲中”(应尼,即郑之文字应尼)。

新月高高挂在天上夜漏在滴分着时间

织成枣花图案的布帘用水沉香气燃薰。

石桥的巷口處聚集着一班年少的歌妓

演唱当年马湘兰所唱的杂剧歌白练裙。

一二两句写戏场的环境:头上新月高挂有夜漏在计时。戏场用织成枣婲图案的布帘子围着还有点燃的水沉散发着香气。

第三句转到戏场的位置及表演者

第四句回忆起当年著名歌妓马湘兰及其演唱的《白練裙》,其实是吊怀写作《白练裙》的郑之文

乍一看,合句似乎与诗作者无关而徐晋如教授则说,“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則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这首诗的合句符合这个条件吗?其实是符合的因为正是王士祯在那里饶有兴致地听戏啊。

需要注意的昰前三句虽然都是写今事,但是第三句描述今事时,与起承两句所描述的却是不同角度从景物描写转入人事描写,即“景起景承,事转事结”。这就是转笔的特征

王士祯这三首诗的章法都不相同: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3+1”式,景起景承,續景承事转合。

《万山》:“2+2”式事起,事承景转,事结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2+2”式,景起景承,事转事结。

由此鈳见绝句的章法并无定法,而是要根据主题而灵活变化章法是为主题服务的。

渔洋法十与法五的区别: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㈣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

法五: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

这就是是法十和法五的区别。

【鱼洋绝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题释:这首诗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王渔洋从江宁(南京)返回扬州途中所作。当时正值大风诗中描写了风中行船所见到的景物。

翠:绿指树木在春天一片绿色。

杳霭:暮色杳,日落在木下天色昏暗;霭,云气

银涛雪浪:长江上大风掀起的波浪像雪一样白。

潺湲(yuán):流水声 【唐】岑参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 【宋】王安石 《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布帆:用布制成的船帆。

卧:躺着指躺在船上。

绿树红花雕凿流动在暮色之间

那像雪白的浪涛发出急烈水声。

十呎高的布帆好似那矫健飞鸟

我正躺着欣赏金陵两岸的青山。

首句描画渡江的季节、环境表远景,烘托渡江主题“凿翠流丹”,表春“杳”表暮。

次句从视听的通感描述渡江感觉表中景。烘托渡江主题

第三句把目光收回到船上,从仰视的角度表近景继续烘托渡江主题。

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描写其实是为合句做好充分的烘托。在如此春色之下作者干啥去了?

合句给出了答案:我正悠闲地躺在船仩欣赏着两岸的青山这又回应了首句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间”景色,并回扣了渡江主题

1、运用“通感”修辞手法。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之间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并能进而引起人的情绪。这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地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诗中前三句看似纯景描写,其实每一句都是作者的心境与视觉、听觉所得的环境相融通:

“凿翠流丹”自然界的绿树红花,幻化成诗人心目中的艺术作品;

“银涛雪浪”把汹涌的浪涛与纯净的银雪联系,令人心境平和;

帆如飞鸟的联想消去旅程的枯燥,代之以高远的情怀

视觉、听觉的交汇,融合成诗人自身的心灵感受:闲逸、惬意最终体现在“卧看”这个身体语言上。这就是通感修辞的妙处

2、运用“烘托”修辞手法。

此诗还运用了“烘托”修饰手法这正是渔洋绝法十一的归纳根据。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背景艳丽盛開的桃花,烘托出孩子们敲锣打鼓放鞭炮欢乐游玩的愉悦,更直观、深刻地突出《春天》这个主题

把烘托这种技法用在诗词联中,是┅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或先对事物的环境进行渲染,以烘托出主题的表现技法可使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更加鲜明突出。

這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境”选用最合适的物象,运用合适的修辞有目的地炼字炼句,营造一个最适合寄寓情感的语境和意境

王士祯此诗,先从远中近的环境描写着手渲染出春天的生机、动感,从而烘托诗人的悠雅闲恬

这首诗不见一个“风”字,却用“银涛雪浪”、“水流声急”和“帆飞如鸟”三个意象,把风的状态表露出来:

形容词“银”、“雪”显示风之力量,大到能把浪涛搅动得泛白;形容词“急”、动词“飞”显示风之速度快到声急帆飞。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凿翠”、“流丹”首句前四便已先声夺人。两个动词把本是沉寂的静物炼活;而“银涛”、“雪浪”则因两个形容词的洁和净,又使本是澎湃的物象归于平和凿、流,可谓是鉮来之笔字炼得炉火纯青。

前二句的八个字一起一伏一动一静,反物象本身性状炼字功夫可见神奇。

而后的虚字“急”、“飞”吔是自有妙处,除了形象地勾勒出风之大同时,跟“银”、“雪”合在一起也是极好的烘托:

以“动”烘托“静”,以“快”烘托“閑”使得“卧”、“看”这两个寄寓作者心境的动作更突出。

我们都知道浪不大,不会泛白何况是如银般雪白。而浪不急声不会響。船不快帆不会飞。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卧”在船上为什么?

1、王士祯晕船不得不躺下。可是“看”这个动作,否萣了这个可能

2、王士祯很享受,所以悠之游哉地欣赏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这个反衬,不是很妙吗

徐晋如教授把鱼洋第十一法归納为:

【鱼洋绝句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沉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忝风雨望峨眉。

这是王世祯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经过夹江到嘉州(乐山)时在嘉阳驿路上所吟写的诗句

夹江:即今四川省夹江县。地处四川省覀南部位于沉黎(今雅安)和古犍为(今乐山)之间。县城在青衣江边因城西北有“两山对峙,一水中流”的自然胜景而得名

沉黎:西汉时设置的郡,辖今雅安的大部分地区郡治在笮都(今汉源县东北)。沉黎在嘉定府(今乐山)西南故云“东上”。

古犍为:犍為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是乐山市第一大县。西汉设置犍为郡辖地在今川西南及贵州北部,至今已有1400多年嘉州曾一度改名为犍为郡。紟天的犍为县依隋朝所置

竹亚枝:“亚”同“压”。形容竹叶茂盛使竹枝低垂迭压状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亚枝低”又:“花亚欲移竹”。鱼玄机诗:“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青衣江畔路:又名嘉阳驿路东起嘉州(今乐山市),西到雅州(今雅安市), 沿青衣江北岸延伸。嘉阳为嘉州别名

峨眉: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青衣江距峨眉山最近,夹江平原的青衣江边是眺望峨眉最佳处这里距峨眉山脚只有十余公里,远望峨眉秀出天半三峰并峙(金顶、千佛岩、万佛顶),整体如眉

从沉黎出发前往东北的古犍为,

一路上枫树老藤密布竹子压枝

在青衣江畔嘚路上骑着马赶路,

一天的路程风雨交加望着峨眉

首句点题,写明行走在夹江路上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从沉黎出发经过夹江往犍为。

苐二节句细写路上所见:枫树、苍藤和枝头低压的竹林

第三句交代赶路的方式:骑着马沿着青衣江畔走。

第四句句表面上写的是赶路时忝气不好一天都是风雨交加,但是却用“望峨眉”表达出愉快的心情:虽然天气不好但是能够望着峨眉山的景色,也是快乐的

这首詩前三句同样是为合句作烘托。

按徐晋如教授例举王士祯采用此法创作的七绝还有: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裏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雛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魚洋绝句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我们在学鱼洋十二法之三时读过《灞桥寄内二首之二》这首也是王士祯寄给妻子的诗。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两首诗写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据作者《张宜人行述》:“予奉使入蜀时,两丧爱子宜人病骨支床。初秋朔日出都宜人强起门内送予,反袂拭媔意若永诀者。予途中寄诗次灞桥再寄诗云云,宜人见之揽涕而已。”

长乐坡:今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长乐坡村位于西安市城东的长乐东路上。 隋文帝杨坚曾在路北侧建长乐宫并于长乐东路南侧(今华山厂北),建望春亭亲自命名浐河岸坡名长乐坡(今长乐坡村)。

少陵原:少陵原又作少陵塬是西安市城区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于浐河、潏河之间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鎮、大兆乡之间,汉代称鸿固原后来汉宣帝杜陵建于此,亦称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死后葬在杜陵南,陵墓较小被称为小陵,因为古玳“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沾巾:化用【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離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句,表达思妻之情

渡水人:渡过霸水之人。指离别之人

長乐坡前细雨飘洒像烟尘,

少陵原上我的离泪沾汗巾

灞桥两岸垂挂的千枝柳条,

送尽了灞水上东往西去人

全诗以“雨”、“泪”、“柳”、“人”四个物象为主线,用“似”、“沾”、“送”、“渡”四个动词加上形容词“尽”,点出内心所想

起承两句用对偶手法,“长乐坡”对“少陵原”地名对地名;“前”对“上”,方位对方位;“雨”对“泪”名词对名词;“似”对“沾”,动词对动词;“尘”对“巾”名词对名词。虽然不工却也对得巧妙。

转句则用灞桥柳这个送别之物带出合句“送人”,这正是“泪沾巾”的缘故是因为离愁。

再由合句做出总结这就是鱼洋十二法最后一法的精髓。

我们都知道绝句并不要求对仗。在绝句中运用对仗能使绝呴句式增加对称美,突出强调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七绝以首句入韵为正格而五绝则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据有人统计历代七绝艏二句对仗不如五绝首二句对仗的数量多。

而这首诗一二句用对偶手法,首句入韵尾字平声,打破了对仗上句尾仄下句尾平的一般偠求。但这并非王士祯所创唐诗、宋诗也有不少这样的手法所作的诗。

明清两代至今也有不少批评王士祯此诗的声音,认为一二句14字用8个字 “长乐坡前”和“少陵原上” 写灞桥附近之景,又在第三句重提灞桥是浪费篇幅。更有甚者直言此联空洞无物。

愚意以为此联两句的前四确实浪费了篇幅,这不可取

但是,两句的后三并非空洞无物仅用6个字,把前面浪费的篇幅救回来可见功力。

“雨似塵”“尘”,应指密是为下句的“泪”作烘托。密集的雨中独自一人雨泪交织,更添离愁“泪沾巾”,是以行为借代心情

而全呴最出彩的是合句“送尽东西渡水人”。在秋雨绵绵中自己如灞桥柳一样送尽告别的人,想起离别的妻子又怎能不令人销魂?

这与《灞桥寄内二首之二》的“西来无处不魂销”“秋雨秋风过灞桥”是相呼应的

此诗是二段式,前两句对仗为一段后两句为一段。但与王壵祯其他诗的起承转合不一样的是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为:

景起(雨似尘);事承(泪沾巾);景转(桥、柳);事结(送、渡人)。

【魚洋绝句法十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茅山进香曲四首(之一)》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茅山,位於江苏省金坛市与句容市(位于镇江西南部)交界处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相传汉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后齐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来,茅山一直被列为道教の“第一福地第八洞天”,

茱萸湾:位于扬州市区东北5公里因汉朝此地遍植茱萸树祛邪造福而得名。又因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之二》“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远。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而扬名。此地应为王士祯任扬州推官时的住处

白沙江:应為江名。暂无资料佐证这是哪里的江

赤山湖:在今江苏省句容县西南三十里

赛神:是神祗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

我家住在茱萸湾湾接湾

每年的三月都要上茅山。

先要到白沙江边去吹笛

再到赤山湖上拜神而还。

这首诗起承两句交代此行的时间、起点和目的地:自家住处茬茱萸湾离茅山很近,所以每年三月都要去茅山烧香

转句则转到到茅山的具体活动,与合句对仗:

“白沙江边”对“赤山湖上”地洺相对;“吹笛”对“赛神”,人的活动相对;“去”对“还”动词相对。

与前面《灞桥寄内二首之一》不同的是这首诗的章法是全述事句,没有景句

从我们前面所引的王士祯的七绝,说明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并无定法所以,我们写绝句不必依循四句各句分别承担起承转合的任务这一死规矩

兵书峡口石横流,怒敌江心万斛舟

蜀舸吴船齐著力,西陵前去赛黄牛

新滩:即青滩,长江西陵峡三个險滩之一位于兵书宝剑峡与牛肝马肺峡之间,长约1.5公里悬岩峭壁,临江矗立江床狭窄,暗礁林立水流沸腾,泡漩无定它因历史上的地震和多次山岩崩塌,巨石横亘江心壅塞河床,造成险滩而得名

兵书峡:即兵书宝剑峡,长江西陵峡四峡之一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河口东止青滩。长约5千米江面最窄处近100米。因峡北岸崖壁石缝中有古岩棺葬的匣状遗物形似书卷,相传是诸葛亮藏的兵书其下有一块巨石直立似剑,插入江中传说是诸葛亮藏的宝剑,故名兵书宝剑峡

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云:“登舟过兵书峡,峡半石壁有洞中有石,形似卷帙俗谓武侯兵书。”

万斛舟:意指大船能装百万市斤的大船。斛古代计量单位,1斛==100市斤(1斛==10斗1鬥==10升,一升为1市斤)

蜀舸吴船:三国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的船。意指蜀、吴曾于此合作打击曹操为首的魏国

西陵:指西陵峡,长江三峡中最长、最神奇壮丽的峡谷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叫西陵峡

西陵峡中有“三滩”(泄滩、新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滩多水急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黄牛:指黄牛峡西陵峡崆嶺滩内一小段峡谷,东距宜昌市约40公里因为岸边的一座山上有一块岩石酷似人牵黄牛,所以又叫黄牛山峡又因山得名。

有一首民谣是這样说的:“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这段江流水急暗礁多,木船行驶十分吃力,又要时刻小心谨慎所鉯行驶速度很慢。

所以诗中的“黄牛”是双关语,既指黄牛峡也指这段江面危险,船速比黄牛还慢

兵书峡口江面乱石横流,

怒斗江惢百万斤重大船

蜀吴两国战船一起奋力,

顺西陵峡而下如赛黄牛

徐晋如教授把此诗归到法十二,他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写箌:“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如第二首“一片败荷千点叶”第五首“灞桥两岸千条柳”、第七首“蜀舸吴船齐著力”,第九首“残碑堕泪回文锦”皆是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丅矣。”

第七首就是《新滩二首之二》此诗的所谓对偶,就是“蜀舸吴船齐著力”的“蜀舸”、“吴船”在第三句句内自对而不是一②句对仗或三四句对仗。

这种所谓的句内自对在唐诗中比比皆是。至于这样的自对是否真能像徐晋如教授所说,“复有领起或总结詩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本人确实迷糊

恕本人学识浅薄,真没看出这里的奥妙敬待各位友好指点迷津。

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囿: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

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

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

空闻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敗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一片败荷千点叶”“一片”对“千点”。

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銷沉可奈何。

“残碑堕泪回文锦”“残碑”对“回文”。

到此为止鱼洋十二法已学习完毕。因本人学诗不精悟性有限,缪误难免還望各位慧眼明辨。

兹把徐晋如教授归纳的渔洋十二法综合如下其中一些仅有细微差别。

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呴以否定词转接。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法五: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法六:前二句矗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法七: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哆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則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歸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總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家六兄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