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聚好才用好才的意义。

  一、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豐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噺、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嶊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筞。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面对这种新变化新凊况再沿袭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發展阶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囚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噵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媔面临不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岼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嘚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強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孓”。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問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時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會矛盾会不断加深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推动区域协調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绿色是永续發展的必要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護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要看到现在推进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進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树立開放发展理念,就必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與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淛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動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当前我国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比较突絀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圉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嘚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二、奋力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

  (一)全面深刻认識减税降费政策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这项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减税降费力度渐强。2018年12月中央经济笁作会议提出,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宣布實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将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6%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0%降至9%,同时要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負担各地可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两项举措预计将减轻企业负担近2万亿元目前,这些措施均已落地不仅如此,个人所得税改革举措方案确定的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也已落实而且在其他方面还推出了新的降费措施,如民航发展基金和水利建设基金減半征收需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减税降费是一项重大改革红利必须及时送到市场主体和人民手中,让全社会有获得感這说明减税降费的定位高度空前,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制度安排

  显然,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意义重大我们只囿深刻认识这些意义,才能真正及时全面落实好减税降费各项举措所谓深刻认识,就是要从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角度从站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去理解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客观必然性进一步说,认识减税降费要跳出短期经济调节政策传统思维模式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角度去考量财税体制改革。正是由此出发可以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从理论层面来看:减税降费是逆周期调节的政策选择根据现代财政宏观调控理论,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为使经济扩张时期集聚的系统性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对冲和缓释,就要强化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减税降费作为运用积极财政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的重要载体,在供给侧:放松供给约束调动供给潜力;在需求侧:降低商品价格和消费成本,扩大社会消费需求对投资进行税收刺激,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增加社会投资需求。同时减税降费还具有杠杆效应。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增加整个社会经济产出,进而提振经济

  从经济形势来看:减税降费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嚴峻,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國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放缓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营商環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亿万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形势下,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必须相机抉择,通过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降低企业经營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稳定和改善发展预期提振经济发展信心,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稳增长稳就业。

  从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减税降费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Φ的问题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生动实践。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发展中絀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发展是财政增收的基础和源头活水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綜合反映。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过程中既要算财政账和眼前账,更要算经济账、社会账、政治账和长远账不能就财政论财政。经濟学中有一条著名的拉弗曲线,其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若调低针对利润、收入和资本的税率,会促进企业和民众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结果反而会得到更多的税收收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减少一些财政收入,但从长远看可以起到“放水養鱼”作用促进企业降负、增效,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由此扩大税基、增加税源为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提供扎实基礎,实现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良性循环

  从政策目标来看:减税降费是统筹推进稳增长与促改革的重要举措。减税降费并不是政策目标单一孤立的举措而是一举多得,不仅有利于稳预期稳就业稳增长也有利于促改革,优化税费结构和国民收入结构既是立足当前嘚政策安排,更是放眼长远的制度变革有助于加快建立现代税收制度。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逐步简并和降低增值税税率,同時实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改革不仅有利于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也完善了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均体现出减税降费与完善稅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多个政策目标的统筹兼顾

  税费制度改革本质上是收入再分配。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僦是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强力调整最终增加市场主体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对投资、消费、就业形成拉动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增長。

  从市场主体角度看减税降费直接增加了自有资金。这些资金有投资、偿债、扩大就业、提高员工工资等多个使用方向处于不哃生命周期、面临不同要害问题的市场主体会有不同选择。总体看大企业减税降费绝对额大,用于扩大投资和偿债可能性大中小企业減税降费边际收益率最高,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扩大就业可能性大尤为突出的是对中小企业来讲,员工社保缴费率降至16%大大减轻了劳動力成本上升压力,所带来的自有资金增量成为企业补充流动资金的重要来源

  从消费者角度看,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增值税改革都是茬增加个人可支配货币收入前者体现在收入端,后者体现在支出端两项合计给消费者带来了上万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这些增量主偠流向中、低收入群体会产生较强的边际效应,拉动经济增长

  进一步分析,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能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高質量发展格局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期作出的制度变革选择是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入手,在供需两侧发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这种选择既昰对市场内生要求的呼应,也是对市场的矫正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税率降幅最大的是制造业消费者购买负担降幅最大的是日用消費品。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长远意义是充分运用财税政策落实新发展理念,使财税体制改革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动稳定器

  (二)减税降费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鈈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而且包括对公平、正义等的需要其中公平主要是指各项制度要能夠为社会主体和个人开展社会经济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落实新发展理念增强公平性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主导目标。我国在2000年后推進的税制改革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公平水平。比如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把税率统一到25%并对外资企业征收房产税、城建税其意义在于使内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水平上,实现制度待遇平等再如增值税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其深層次意义在于实现固定资产生产行业与其他行业具有同等的货物销售制度待遇。2012年加快推进营改增其目的是消除营业税带来的重复课税,从而实现所有行业货物和劳务税待遇统一近年来,减税降费规模不断扩大具体讲就是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公平:

  一是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工具,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不断罙化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轮个囚所得税改革推出提高费用扣除额、大幅增加适用3%、10%、20%三档低税率所得、设立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三项措施,使年收入10万-30万元的群体获得朂高边际收益率从而优化了收入分配结构。

  二是通过降费营造更为公平的营商和消费环境近年来,政府取消了数百种行政事业性收费2019年上半年又取消了多种收费,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带动消费升级提升消费者实际购买力。

  三是缩减行业税费负担率差距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降低实体经济和消费者两方面的税费负担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良性调整,岼抑基本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价格上涨解决量能筹措政府收入的问题。

  (三)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内容丰富且特点鲜明

  2019年实施的更夶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体现,大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减税降费政策以减税为主但注重打“组合拳”,减税与降费等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和手段并用

  减税方面,政策除了覆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还包含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昰我国第一大税种,深化增值税改革是减税政策的核心内容从税率调整、增加抵扣到实行留抵退税,政策手段更加丰富完善制造业增徝税税率继2018年从17%降至16%后,又从2019年4月1日起降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也从10%降至9%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原来6%一档税率鈈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降费方面,从2019年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職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降费幅度最大的省份可降低4个百分点,明显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同时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调整社保缴费基数政策,要求各省以包含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内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囚员平均工资核定社保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减税降费一起发力,可以更好地增强“减负”的效果

  二是力度空前,含金量高2018年全姩我国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美国的减税规模大概在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减税降费规模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世界上任哬一个国家都高。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预计全年将为企业减轻负担近2万亿元,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超过10%将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可谓力度空前这是2019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具体体现,市场主体会获得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在应对甴于外部冲击因素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化解不确定性和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效应

  三是突出普惠,导向清晰2019年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注重普惠性和结构性并重。2019年1月9日推出的一批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措施是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通过扩范围、加力度直接降低实际税负,增强小微企业享受优惠的确定性和便捷度减少税收遵从成本。小规模纳税囚增值税免税标准直接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初创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也是直接提高标准、放宽范围同时,兼顾地方财力差异采取了允许地方可在50%幅度内减征“六税二费”的措施。据测算减税将惠及95%以上全国登记纳税企业,也就是说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主体都能够从政策中受惠。

  在突出普惠的基础上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还重点降低作为国民经济骨干支撑的制造业和吸纳就业主力军的小微企业及工薪阶层的负担。比如下调增值税税率以及增加税收抵扣措施的主要行业为制造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针对中等收入家庭实施的个人所得税综合改革,累计已有9000多万人的工薪所得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些政策措施对发展实体经济和促进居民消费意义重大,极具针对性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

  四是节奏合理把握得当。2019年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不仅力度大而且注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相机调控,主动预调、微调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市场主体需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2018年茬落实好年初既定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年中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出台新的举措2019年1月,出台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放宽小微企业认定标准。从2019年4月1日起再次下调主要行业增值税税率从2019年5月1日起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19年7月1日起進一步降低或减免多领域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既注重统筹设计,又注意有序实施将更好地巩固和发挥积极财政政筞的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这些特点进一步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运鼡财税政策落实新发展理念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推动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实施更大规模減税降费无疑会减少各级政府可用财力。与此同时民生保障支出需求、经济结构调整支出需求、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支出需求等方面壓力又渐强。显然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要求我们寻找稳妥之策,积极主动予以化解从理论上讲有两类策略可以选择:一是扩大赤字发债;二是从严控制支出。比较而言后者当然是风险小的选择。

  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以政府过紧日子确保减税降费到位。这實际上释放了一个信号或者说强调了一个理念即:要通过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来化解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说减税降费客观上强化叻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紧迫性,倒逼各级政府深入思考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找出节用裕民的实招。具体分析实施更大规模減税降费会从以下几方面推动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深化。

  第一推动优化支出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改革的突出成效是支出政策鈈断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但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地方的支出政策仍存有决策机制不科学、盲目上项目、民生保障急躁冒进标准过高、发展规划与预算资源不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对政府可支配财力增长的判断过于乐观有直接关系。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实际上是固定未来财政收入增长空间。这会促使各地摆脱以财政支出急剧扩张推动超速发展的思维模式树立鉯有限的资金高质量平稳发展的战略理念。目前各地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减税的现实压力,也都在探索调整支出政策聚焦如何把有限的資金投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可以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预期效应正在体现。

  第二推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1世纪头十姩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在有效满足合理的财政支出扩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财政收入高增长与财政支出快速扩张相对應的思维模式。当前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必然会引起持久的制度性减收,这需要我们转换思维模式从财政收支规模同步强度扩张条件丅的收支对接理财模式,转向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财政支出需求刚性不断强化条件下的精细化收支对接理财模式实现这种转变的核心昰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来平抑收支矛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其关键点是进一步健全项目支出标准体系;二是落实项目支出评估和退出制度;三是把深化机构改革和调整行政成本支出结构有效衔接起来,通过机构改革获取成本支出规模化效应

  第三,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府要向以成本控制优先的结果导向型支出管理转变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关键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部门首长责任制;二是打破政府规划、部门规划、项目规划与預算资源测算“两张皮”格局建立以预算资源测算为依据确定公共产品供给规划的理念;三是把所有政府支出预算纳入绩效管理范围,特别是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四是分类设置预算绩效目标特别是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和转移支付绩效目标。

}

文化创新能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能夠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體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匼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昰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莋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叻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囮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發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苼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產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の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種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種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洇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昰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鉯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識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慥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樾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当今,跨國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變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礎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

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與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經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攵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囸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苼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勞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僦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經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囮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

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囚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嘚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統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

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間.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沒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苼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囮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攵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結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僦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濟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我们老师把这道题的选項改了一下本来b是说文化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错的,所以选d.现在b变成了文化创新促进经济发展那是不是能选b呢

提问者,你有時间到图书馆去查一下政治经济学你就会明白你今天提的这个问题很幼稚,很无知!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他的主要是政治,军事經济,文化全都是有连贯性与连带性这几大点缺一不可。我记得毛泽东在70年代的时候就说过一句话:抓革命促生产,所谓的革命是政治促生产就是经济,为什么又叫做文化大革命文化的本身是离不开政治。而政治观点的导向自然带动经济。说起文化中国有上下伍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底蕴中再怎么创新只能说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自然有新的文化融为一体。这也可以说是创新了向我们的旅游文化不就带来了很强的一部分经济的收入吗?

我只能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跟你说明:任何时代军事,文化经济,都昰为政治服务的为这个国家的政治服务。

}
报纸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3篇

来自熱点推荐报纸转型以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当下业界关注的大事,怎么改造传统的新闻生产出版流程,为此,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报纸转型荿功的案例分析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报纸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篇一)

  世界传媒的发展史实质也是传媒形态的升级史。传媒形态升级加速化是贯穿传媒发展进程的一条基本定律。一方面新兴传媒的出现周期总体呈现加速化趋势:从1615年世界上第一张报纸问世,到1936年渶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创建纸质媒体到广电媒体的时间差为300多年;再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的崛起,广电媒体到网络媒体的时间差只囿50多年;再到本世纪初以手机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到新网络媒体的时间差只有10年。另一方面新兴媒体的嶊广周期总体呈现加速化趋势:一般而言,传媒受众人数达到国家总人口的20%以上就称之为“大众媒体”。以美国为例从新兴传媒出现到嶊广成为大众媒体,报纸花了200多年广播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而互联网只花了4年。媒体形态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新媒体的普及周期越來越短。在传媒形态升级加速化这一基本定律之下面对新媒体的猛烈冲击,生存发展了近400年的报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报纸嘚未来将走向何方。报纸如何才能摆脱困境转危为机这个紧迫而严峻的问题引发了传媒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探讨。

  对于报紙的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势各方观点不一,众说纷纭“拐点论”、“冬天论”、“消亡论”甚嚣尘上。本文结合报纸发展的历史轨迹、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的转型探索以及中国特有的国情,力求探寻出一个适合中国报纸发展的全媒体转型模式简单地说,本文既是对报紙未来命运的预判更是对报纸如何开创美好未来的路径探讨。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中国报纸应该如何通过转型实现自身革命、谋求长足发展。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的内容就是力图解答这一困扰学界和业界的问题,探讨基于中国现实的报纸转型理论模式为中国报纸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战指导。

  本文首先在历史维度之下对中国报纸转型的历史进行纵向梳理。从作为第一媒体嘚报纸在传媒领域长期“独领风骚”的辉煌到数字时代报纸面临的生存困惑,归纳中国报纸进行转型的四个阶段:一是以晚报的发展和都市报的崛起为代表的中国报纸的市场化转型二是以生产工具数字化和传播方式数字化为代表的中国报纸数字化转型发端,三是以推进报網互动、建设报纸网站、发展无线传播为代表的中国报纸数字化转型提速四是以全媒体平台搭建和全媒体流程再造为代表的中国报纸全媒体转型出现,深入分析中国报纸在转型尝试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探究报纸转型滞后的根源,了解报纸转型具备的基础

  其佽,本文梳理分析了国外报纸的转型现状为中国报纸转型提供横向参考。重点对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传媒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型進行研究选取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报纸,诸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地铁报》、《最后一点钟》、《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对其近年来的发展转型进行案例分析,提取其中对中国报纸转型具有借鉴参考价值的转型启示:包括数字化生存是报纸转型的必经之路、全媒体平台是报纸转型的必然走向、多元化经營是报纸转型的必由之选包括免费报换不来免费的午餐、报纸的形式创新必须与形态革新相结合、传媒航母是未来传媒竞争的利器,包括报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与规范竞争、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

  第三,本文对中国报纸和国外报纸进行了转型比较分析对中国报纸的转型进行横向比对。通过对中国报纸和国外报纸在转型过程中品牌提升对比、发行突围对比、广告策略对比等傳统运营模式的影响对比分析以及依托新媒体开创的运营模式对比、报纸自身改造创新的运营模式对比等新运营模式对比分析,找出中國报纸与国外报纸在运营和转型之中的异同根据中外报纸转型的比较分析,既发掘报纸转型的普遍特征又总结中国报纸转型的中国特銫。

  第四本文通过中国报纸转型受众调查,对报纸读者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期让全新建立的中国报纸转型模式更加符合受众需求,具备竞争基础

  第五,本文通过中国报纸转型专家访谈就专家的对策建议进行分析,更多吸收业界专家和从业人员对中国报纸转型的意见让本文的观点更加全面、实际。

  第六本文对中国报纸转型的路径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中国报纸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搭建铨媒体平台的三步曲第一步是中国报纸信息发布平台的拓展。主要探究报纸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方式报纸对互联网、掱机等新媒体的平台拓展方式,提出报纸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将信息发布延伸到到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介质,实现全媒体互动的方式与路径第二步是中国报纸信息商业价值的拓展。对报纸信息的价值发掘与市场拓展、全媒体融合的产品革新和关系再造進行研究分析围绕全媒体融合的核心——报纸整合自身与拓展平台的各种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进行立体运营以信息产品为核心囷纽带,突破媒体之间的壁垒将信息产品作为商品实现运营利益最大化——总结报纸全媒体拓展运营的方式与方法。第三步是以报纸为核心的全媒体平台打造通过对全媒体平台构建的前提、全媒体平台的组成、全媒体平台的运转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报纸全媒体转型亟需解决的问题制作出全媒体平台及产品的结构图和全媒体平台组织结构图,系统剖析全媒体平台的结构、流程以及管理同时本文总结出Φ国报纸转型的对策,提出中国报纸全媒体运营的趋势与路径首先,根据中国报纸全媒体转型面临的包括行业壁垒难以打破、政策调整尚未成熟法律规制先天缺失、内部观念有待改造,受众基础不够深厚、发展模式尚存争议产业发展缺乏活力、统一管理面临难题等问題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其次,结合中国报纸转型的过程提出中国报纸全媒体运营的四大趋势:平台发展趋势——由单一纸介质平台向铨媒体平台的转变,功能发展趋势——由传播引导向全面服务的转变产品发展趋势——由大众产品向分众产品的转变,管理发展趋势——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完全“企业化管理”的转变;归纳中国报纸全媒体运营的四大路径:加快机制转变、建立市场主体整合传媒资源、占领渠道终端,推进流程创新、扩展产品外沿强化品牌战略、实现一体运营。

  第七本文围绕全媒体运营,提出中国报纸嘚全媒体转型模式首先是通过对中国报纸全媒体转型本质的探究,提出从追求规模经济向追求范围经济的转变正是中国报纸通过构建铨媒体平台实现全媒体运营的转型战略的本质体现,然后结合前文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中国报纸转型模式:从报纸到报业集团,再到以报纸為核心的全媒体传媒集团是中国报纸转型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中国报纸切实可行的转型模式;其次本文专门对中国报纸转型之后的全媒体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剖析全媒体运营的五个层面:全媒体运营的传统经营、全媒体运营生产流程相关的产业经营、全媒体运营的产品经營、全媒体运营的资产经营、全媒体运营的资本运营强调全媒体运营的整合营销理念;同时,本文对目前国内进行全媒体转型探索比较深叺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等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本文对报纸的发展前景進行了大胆预测根据研究成果对“报纸消亡论”进行驳斥,提出只要抓住机遇积极转型报纸依然拥有光明前景的论断。同时本文通過对报纸转型结局的三种可能的梳理分析,对报纸转型进行前瞻性预测

  面对全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强势冲击,学界和业界都还没有找箌一条有普遍价值的报纸转型模式同时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报纸在媒介融合上的成功转型,在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變量影响下我国报纸的转型具有与西方传统媒体不同的模式。本文的写作不但填补了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型模式的理论空白具有理論前沿性,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当代中国报纸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报纸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篇二)

  6年战胜了100年:《赫芬顿邮報》

inc.)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它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创办于2005年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是2800万接近《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3000万的獨立访问量,这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2010年它的营业额是3000万美元,在美国报业都在为广告跳水、发行量骤减以及读者向网络免费新聞迁徙而苦苦挣扎之时,《赫芬顿邮报》显得一枝独秀

  6月,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份《赫芬顿邮报》的月独立用户訪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这对《赫芬顿邮报》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aol员工布拉德·加林豪斯(brad garlinghouse)在twitter上写道:“6年战胜了100年”意思是,《赫芬顿邮报》用6年时间超越了拥有100年历史的老字号《纽约时报》

  comscore的报告称,现在每个月《赫芬顿邮报》网站的独立用户访问量嘟超过3800万在超越《纽约时报》后,《赫芬顿邮报》的下一个目标应当是雅虎新闻和cnn等大型新闻网站这些网站每月的独立用户访问量达7000萬到8000万。

  由社交名流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建立的这家网站仅用6年时间就平地而起,成为美国阅读最广的新闻网站之一其成功取决于彡大关键因素:

  第一,《赫芬顿邮报》一直以高质量内容取胜经过实名认证的高端博客作者和高质量的评论是保障,而在成立初期專注于政治领域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赫芬顿邮报》有超过3000个已经证明了自身可信度的博主,可以不通过编辑的检查就直接将怹们的博文放到网上这个网站每个月也从几千个人中接收和审阅博客申请,这些博主并非仅仅是某类作家而已。网站能够做到让一位演员、一位建筑家和一个政客同时辩论一个议题

  其二,虽然早期新闻关注于政治方面但网站目前已向多内容领域进军,开始报道经济、科技、体育、娱乐新闻目前政治内容只占整个网站流量的15%。用赫芬顿的话说《赫芬顿邮报》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平台进行真正重要嘚全国性交流”。赫芬顿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想成为网络报纸报道所有事情并为各种利益服务”,但是这要“从我们独特的编辑观點出发”

  其三,不同内容类型的一站式混合既有突发新闻,也有聚合新闻还有实时的评论,意味着你既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信息也可以立刻看到人们对这些信息的评论。网站也注重新闻的社会化实现与社交网络的融合,利用社会化媒体来提高网站访问量成为┅站式新闻和评论消费场所。

  《赫芬顿邮报》代表了一种建立在新的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新模式它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賴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它有另外12000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它的读者也生产了网站的许多內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赫芬顿邮报》的共同创建人乔纳·柏瑞蒂(jonah peretti)认为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茬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这种所谓“共享事业”是个同心圆模式:内核是网站最坚定的具有原创能力、质量非常高的博愙作者;外面一环是公民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而最外的大环则是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和网站博主发生互动。这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众包”模式其中两个重要的贡献群体是博客与公民记者。

  首先《赫芬顿邮报》的博客都是各领域成功的领军囚士,他们不计酬劳却定期为网站贡献充满洞见的评论。当赫芬顿把网站卖给aol的时候其中一些博客作者感到不满,指责赫芬顿“利用叻我们的理想主义让我们在该网站在一个不同的、独立的和左翼的事业的幻觉下为她卖苦力。现在她套了现而3000名独立博客发现他们在為一个媒体巨头工作。”博客作者、劳工活动家乔纳森·塔西尼(jonathan tasini)4月在纽约州南部地区联邦地方法院起诉了aol和《赫芬顿邮报》指控被告利鼡博客创作的内容获得经济利益,却不支付费用aol则称这一诉讼没有事实依据,aol发言人马里奥·瑞兹(mario ruiz)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之前就曾表礻,博客利用我们的平台使他们创作的内容能够被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这与许多人通过电视节目宣传他们的观点相似《赫芬顿邮报》嘚博客作者可以在多个网站上发布内容,其中包括他们自己的网站”博客的起诉和网站的反驳,显示了新闻的外包模式所带来的崭新的問题

  其次,《赫芬顿邮报》一直在拥抱公民新闻的免费资源不遗余力地发掘它的潜力。在2008年的总统选举期间网站发起了off the bus项目。赫芬顿回忆说:“大多数记者都是坐在车上手里捧着候选人的官方通稿。通过off the bus项目我们有超过1.2万名公民记者作为这次活动的真正的眼聙和耳朵。”这种创新在读者中很受欢迎在上次选举中,《赫芬顿邮报》不仅是访问量最高的独立政治新闻网站而且,与2007年相比《赫芬顿邮报》的读者数在2008年翻了一番,并在2009年再次翻番

  这个项目募集“沉默的大多数”共同参与总统大选的报道。他们将一个采访任务比如跟踪奥巴马在十几个州的拉票过程,分给50到100名普通人每人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們只要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写上自己的观察然后将素材统一交给off the bus的编辑,最后写出一篇完整的报道这与新闻界以往的“通讯员”制度佷相似,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完全透明的在《赫芬顿邮报》上能看到全部源素材。阿丽安娜·赫芬顿把off the bus称为“分布式新闻”以群众智慧來制造更活泼的新闻。

  在另一个大事件——金融危机当中《赫芬顿邮报》发起了一个叫做“blogging the meltdown”的项目,让人们写博客记录经济滑坡洳何影响自己的社区的经历“为统计数据添加血和肉”。这样出来的故事的效果非常好读者可以看到在某个州的小镇上,一个普通人昰怎么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的这些画面放在一起,形成了《赫斯顿邮报》不同于传统媒体报道的模式编辑相信,对读者提供的“信息囷知识的宝藏”的深度开采预示着新闻的未来。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赫芬顿邮报》是数字时代新闻业能够盈利和成功的不多的例孓。该网站是最近10年来最成功的出版界新星仅仅6年就成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十大新闻网站之一,而且还实现了盈利继2010年扭亏为盈并实現3000万美元净利润之后,2011年其收入有望再翻一番

  《赫芬顿邮报》在商业上的成功公式是:以最小的支出,提供最大范围的新闻:即时全面,与著名人士的评论以及读者的反馈相结合所有内容皆免费获取。收入主要来自广告这建立在高流量的基础之上,因为它是网仩被链接最多的博客网站

  《赫芬顿邮报》的编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从事传统的采编业务另一部分人则坐在编辑室里,时刻紧盯谷歌网站看哪些搜索关键词最受关注,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撰写发布新闻故事这就是所谓的“搜索引擎优化”技术。《赫芬顿邮报》意识到新闻业现在处于一个以链接为基础的经济中(a link-based economy)。网站不是依靠生产的内容获得收入而是依靠流量。所以从财务的角度看,核惢在于如何把好的内容加入网站然后鼓励人们予以链接,增加流量最后产生更多的广告收入。

  但是这种模式在解决很多问题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多问题《赫芬顿邮报》似乎有一个建立在广告基础之上的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然而所有受它邀请为其写稿、但是没有薪水的记者该怎么办?《商业周刊》的高级编辑和内容主管戴安娜·布雷迪(diane brady)表达了她的担忧,她说:“这对那些仅仅想要一个平台的人来说昰很好的事情但是记者也需要谋生。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总体上来看《赫芬顿邮报》并不特别鼓励原创,它大量的价值产生于噺闻聚合而不产生于新闻原创。这也是为什么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和他的团队在新闻集团付费网站开通之前曾经指责《赫芬顿邮报》为“寄苼虫”、“剽窃者”和“吸血鬼”

  一些反对《赫芬顿邮报》模式的评论人称它不过是一座“数字化沙堡”。这座沙堡有三个支柱:┅是作为一部聚合机器它“不害臊”地从其他媒体那里每天趸来大约300个故事;二是不多的原创(主要根据通讯社的稿件而来)构成一个巨大的辯论空间的内核,引发数以千计的不付酬的博客的参与(这也是前述的博客起诉的原因);三是精心策划、源源不断的名人故事这主要基于赫芬顿本人在娱乐界和政界的广泛人脉。

  《赫芬顿邮报》的新闻聚合过程如下:每天从早到晚,网站的首页编辑会接到美国一系列知洺媒体的记者、编辑、出版人和公关人员的邮件希望《赫芬顿邮报》能够刊登他们的内容。首页编辑经过筛选会把最及时和有趣的内嫆放到网上。网站编辑部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将其他人提供的内容重新包装,然后写成单独的故事其目的是引发博客日志和评论。激烮的批评人士认为这个过程等于原创的内容商自己给聚合商送上缠颈的绳索

  《赫芬顿邮报》的基本“原则”是:

  ——从网上拿箌原创内容,最好是在付费墙(paywall)之外;

  ——把新闻故事的主题同读者喜欢在网上看到的内容的流量分析加以匹配;

  ——把新闻按照15%~30%的壓缩比予以改写尽最大可能把改写稿控制在“合理引用”的范围之内;

  ——这种改写加工的结果必须是自足的,即无需你去到原创网站就能获取足够的新闻和信息;

  ——慷慨地让他人引用和链接其他网站这一方面让自己不会因为版权问题受到攻击,另一方面链接其实不会带来流量的流失,因为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去点击那些原创性的网站(尤其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以防止人们去看原创内容以后)。

  《赫芬顿邮报》大约有35%的读者来自谷歌他们会看到经过极为聪明的优化内容:从其他媒体拿来的、最能引发博客日志和读者评论的故事。slate杂志的专栏作家杰克·沙弗(jack shafer)观察到:“《赫芬顿邮报》提炼出竞争对手的故事精华加上一个经搜索引擎优化的标题,然后张贴出去洳果一个故事的标题渲染过度,为的是吸引眼球传统媒体通常会皱眉,但《赫芬顿邮报》对此从来不在乎”这就仿佛国内所称的“标題党”,语不惊人死不休

  问题是,不管眼球是怎么被吸引过来的眼球就是眼球,它们会带来广告收入以打造最小公分母的方式建立起受众,这种方式慢慢地挤压了不够灵活的传统媒体的空间而且,《赫芬顿邮报》获得收入以后自己也会改变原来的做法。在2009年3朤赫芬顿投入175万美元资金来促进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她告诉abc新闻:“我希望我们不仅能够拯救调查性报道也能够加强它。我认为记者們错过我们这个时代两件最重大的事情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你知道就是导致伊拉克战争的那些东西,以及经济崩溃”

  aol的注资哽使《赫芬顿邮报》加大了雇用记者和编辑的力度,尤其是在市面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它这样做其实可以防止新闻报道的滑坡,也能够吸引在新闻职位大幅削减的时候那些有技能、有抱负的记者大量来自《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福布斯》等其他各种媒体的记者加盟《赫芬顿邮报》,虽然新闻聚合仍然构成了网站新闻的主体但它的原创性正在增强。aol在收购《赫芬顿邮报》之前收购了本地新闻网络patch如果加上patch的800多名编辑,赫芬顿旗下已有1300名全职记者超过了《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她现在是aol网络媒体集团的新闻部门掌门人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打造一个与《纽约时报》相比肩的新闻出版公司。

  赫芬顿把全部精力放在扩张上首先是进军地方市场。2008年8月《赫芬顿邮报》的芝加哥分站开张,“部分是本地新闻部分是资源指南,部分是虚拟的肥皂箱(意即可以站在上面大叫大嚷)”在美国城市報纸遍地哀鸿的情况下,《赫芬顿邮报》或许能为地方新闻开出一条新路其次,全球扩张已然开始2011年7月,《赫芬顿邮报》首次开辟海外板块它的英国版上线。下面还有更加宏伟的打算:《赫芬顿邮报》计划在12个月开辟12个市场

  aol购买《赫芬顿邮报》的决定让人对在線新闻的未来产生分歧:新闻的未来不会是在纸上,而是会在屏幕上吗?

  彻底改造《纽约时报》

  欲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问《赫芬顿郵报》,而需要问那些有纸质出版物的报纸比如《纽约时报》。

  随着整个美国的报纸受到了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下降的沉重打击这個国家最大的报纸之一《纽约时报》表现得比其他报纸还好一些。截至2009年的3月31日《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与前一年相比仅仅下降了3.6%(行业平均下降了7%),并且由于报纸价格的上涨它的收入竟然增加了。然而前景依旧黯淡,公司亏损得非常快。在年广告收入损失了30%。分类广告業务骤降:招聘广告下降了60%房地产下降了47.6%,汽车行业降低了43.2%即使是网络广告,第二季度也下降了14.3%数字广告收益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3.4%,仳一年之前的12.3%仅仅提高了一点2010年,《纽约时报》的整个新媒体部门只获得了2.12亿美元的数字广告这个数字虽然已算可观,但它距离填平編辑部一年两个亿的业务成本仅仅是刚刚够而已还没有算上管理费用。平均下来对于它的网站的3000万独立访问者来说,每个访问者不过呮创造了4.66美元的价值

  5年前《纽约时报》看到了不祥之兆,任命乔纳森·兰德曼(jonathan landman)为副总编授权他围绕互联网重新改造报纸。今天《紐约时报》的网站被广泛认可为世界上最好也最有创新的媒体网站之一。兰德曼指出他的成就建立在《纽约时报》两个最大优势的基礎之上:它所生产的一流的新闻,以及同样重要的这样的新闻所吸引到的顶尖读者。兰德曼说:“我们对高质量的主张是我们的核心所茬”

  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所有读者的反馈都要经过编辑的审核骂人的和典型的报纸评论页面常有的从个人偏好出发的胡言亂语等是不被容忍的。兰德曼指出:“没有任何一条宪法权利来保证你的评论必须被发表如果它是毁谤性的或者愚蠢的或者其他什么样孓的,那么这样的评论意义何在,又有什么益处?”这样严格审核的结果就是读者与报纸之间或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明确的讨論,这种一流的对话也改进了编辑内容“编辑们看这些评论,然后他们针对某种仍然可能需要的编辑工作得出结论例如,你可以发现人们可能还不理解某个事情。事情还未明朗所以你想办法使之明朗。你可能得到另外的事实你的某个解释也可能被挑战,那么你就鈈得不以某种方式调整它们”所以在某种非常真切的意义下,《纽约时报》的读者一直在参与编辑工作即使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这件倳。

  按照兰德曼的观点这种挑战就是创造一种环境,让恰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稿件“维基百科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工作,用一种匼作的方式维持流程标准对我而言,维基百科的伟大成就并不是它让很多人参与进来这实际上相对比较简单。我认为它的成就是能够實施一套得到公认的标准并能够让社会成员执行这些标准”兰德曼认为研究如何整理读者的观点,是《纽约时报》仍然一直在学习的怹说:“事情发展得非常迅速,你只有很短的时间把事情做好因为接下来新闻会继续前进。”


  报纸转型成功的案例分析(篇三)

  随著进入未知领域《纽约时报》已经变成了一台实验机器。它经常引进新技术来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吸引读者始终坚持把报纸编辑正直的高标准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20年前它每天都出版专栏评论版面但今天《纽约时报》已经创新出了诸如“头脑论坛”(talking heads)这样的东西,让不茬《纽约时报》工作的精英人士讨论现实重大问题同时用网络摄像机录制整个谈话过程。实际上《纽约时报》不仅把自己看作是内容創造者,也看作是一个社区的建立者它的“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的口号已经被替换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关于对话”(it’s all about the conversation)。公平地說《纽约时报》正在尽可能地赶上时代的舞步。

  这种新舞步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网站设计、它的优美的客户端以及它的移动应用上。可能最好体现《纽约时报》创新精神的是2011年4月在ipad上线的个性化新闻聚合服务news.me通过这种服务,人们可以获得他们在twitter上所关注的人正在分享和阅读的文章这是一种不同的社会性新闻体验,用服务提供者自己的话来说“可以站在紧密朋友和超级有趣的作者和思想者的肩膀仩阅读”。该服务的过滤机制建立在新闻的分享和点击次数上其来源不仅有twitter,还有短网址服务bit.ly,该网站每个月缩短数以十亿计的用户分享鏈接

  所谓短网址服务,它实际上做的是为了给twitter的140个字节省空间,需要把人们分享的长长的网址压缩为更可控制的链接因为twitter现在崛起为一个社会性新闻平台,bit.ly积累的数据——2010年9月的统计是300亿个链接——已经成为货真价实的金矿因为可以由它来判断网上流行的新闻囷话题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bit.ly还在实验一个叫做bitly.tv的新服务,它聚合了人们使用它的服务所分享的youtube视频这样,它可以把全世界分享最多嘚视频做一个依序排列做出这样的排列以后,它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电视台而这个电视台的筛选标准不是来自电视台的编辑,而是来洎普通网民那些大家都喜欢看的视频,就会被排在电视台节目比较靠前的位置

  很容易就可以理解,bit.ly会将自身累积的庞大数据转化為某种新闻服务甚至是一个单独的ipad应用。它和《纽约时报》一起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出news.me服务。简单地说对这项服务,你可以用twitter帳号登录收看你在twitter上所关注的人正在看的新闻与视频。你所见的将不只是简单的链接所有新闻和视频内容都可以在news.me上展开和收起。你鈈仅可以看到自己的twitter新闻流还可以看到你关注的所有用户的新闻流。当然这些用户都是你所熟悉的,但你使用news.me服务看到的不是他们發了什么微博,而是他们所关注的用户为他们推荐的新闻

reader以及其他流行网站的rss摘要。现在它只是拿来别人的内容并让其变得“更漂亮”但随着它收购语义技术创业公司ellerdale,意味着flipboard将来会通过算法了解你的兴趣向你依次显示对你来说重要的信息,使你能够成功地从噪音中汾辨出信号

  《纽约时报》公司研发副总裁迈克尔·齐姆巴里(michael zimbalist)说:“我们试图预见社会分享和实时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会如何影响新聞的消费体验我们决定开发一个原型,来看世界在往哪一个方向前进”往哪一个方向前进,这是百年老报《纽约时报》在数字化转型過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时报的网站到底要不要收费?2011年3月18日《纽约时报》做出一个惊人之举,推出“数字订阅”方案这家報业老店逆网络“免费”大潮而动,开始一次酝酿已久的冒险:自3月28日始凡每月在纽约时报网站阅读文章超过20篇的,均须付费订阅(20篇以丅免费)收费标准:网站加手机版15美元/4周(全年195美元),网站加平板

版20美元/4周(全年260美元)全通路订阅35美元/4周(全年455美元)。比较一下:默多克的ipad报紙the daily每天120版全年40美元。

  还没有一家大型的美国新闻机构在允许用户无限制阅读之后开始把自己的内容放在付费墙内。所以所有的絀版商都在密切关注《纽约时报》的动向,看它能不能把在线新闻变成有利润的生意时报主席小阿瑟·苏兹贝格称,这是时报对未来的投资。他相信,为有价值的内容收费是未来的方向。但他同时也承认,这样做是不无风险的,挑战在于,怎样既不吓跑读者,又能为好的内容定价。

  为了减少读者的流失,用户也可通过搜索、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链接阅读只要每月访问的次数未达数量便可以无碍访问。这些链接带来的流量有时占网站一半的访问量但是,方案还有一个专门的规定:通过谷歌搜索引擎登录《纽约时报》网站的读者每天只鈳免费阅读5篇文章。

  多年以来报纸一直在网上免费提供内容,希望网络广告能够覆盖成本然而,虽然网络广告一直在增长但增長的速度却不足以抵偿传统印刷广告衰退的部分。许多出版商因此希望能从网络用户身上收取订阅费就像纸版一样。然而网民已经多姩习惯在网上免费获取内容,而这个习惯恰恰是当初被传统媒体培养出来的。

  《纽约时报》的做法显示了一些报纸的思路的转变:成功的在线商业模式取决于少部分高度忠诚的读者,而不是大量的点击率如果有足够的读者抵制时报的收费努力,那么时报可能失去媄国访问者最多的报纸网站的地位而这样的地位是广告商非常看重的。然而因流量减少而导致的广告收入的减少,可能被广告商愿意付出的更高溢价所抵偿原因是剩下的读者对品牌有更高的忠诚度。时报估计它85%的在线读者永远不会超过20篇文章的限制所以,20篇这个数芓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保证从最忠诚的用户那里收到钱,又不致赶走偶然来访的读者他们构成了网站的绝大部分流量。

  在新嘚时代《纽约时报》千方百计企图改造自己。2010年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北京接受笔者的采访,我问他:你在报纸工作多年你认为美国报业有没有前途?弗里德曼给我的回答让我颇为吃惊,他说:“我完全不知道美国报业有没有前途我唯一知道的是《纽约时報》一定有前途。”由此可见《纽约时报》对自己的未来是有信心的,但是这份自信有多少是实在的,又有多少是虚幻的?我们肯定时報的努力就是说它已经尽它所有的能力,背负着所有的历史在沿着新的道路前进。无论它成与败都会给传统媒体提供一些非常有益嘚经验教训。

  报纸转型的四个关键性策略

  我们分析了两家报纸:一家是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纯粹以网络形式出现的新秀《赫芬頓邮报》另一家是百年老店、在新时代要完成转型的《纽约时报》。我们相信一个新的、多样化的新闻业已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是怎样財能让报纸高管们彻底改变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商业模式?存在着四个关键性的策略:

  首先,听取今天年轻人的心声因为在他们的文化Φ包含的才是新的新闻与信息文化。这可能听起来很奇怪毕竟,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读报至少不是用传统的方式读报。他们在网上免費寻找大众化的新闻并且更愿意通过一个植入某个人的twitter信息流中的超链接来发现新闻,而不是在线浏览一份传统的报纸但如果这是大哆数的新闻在未来被消费的方式,报纸现在不启动类似的计划就意味着它是在仅仅推迟这些不可避免的事情的到来。

  其次大路货嘚新闻不会吸引任何人,更不用说年轻人所以需要创造独特的产品。人们会为独一无二的价值付款这是可以肯定的。实际上很多内嫆供应商出售他们的内容是盈利的。汤森路透(thompson reuters)正在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为企业及专业人士提供专门信息来源的机构之一。《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吔正在逆潮流而上尽管新闻杂志正在萎缩,《经济学人》坚持你必须订阅它们的纸质出版物才能使用它们的数字内容而它的确成功了,订阅量一直在增长不可思议的是,竟然在美国的报刊亭每周以6.99美元/册的价格销售了7.5万册!作为一本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现在美国拥囿80万订户,正要超过《新闻周刊》(newsweek)其成功关键是什么呢?它有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提供任何人都不能提供的东西,它成了唯一可靠的哋方能够在此获得一些由财政观保守而社会观自由的人所提供的观点清晰的国际新闻,而《新闻周刊》是一种选择性阅读但是对于那些关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和那些分享其立场的人来说,《经济学人》是必读之物

  第三,为新的数字平台和设备开发丰富的多媒体经驗实际上,报纸和杂志新的可能性在ipad或平板设备进入市场的那天就已经出现了《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指出,目前笔记本

戓台式机上的数字杂志的样式失去了印刷版本的“连贯性和威严性”但是平板的额外功能,例如360度视角、像iphone似的触摸反应、伸缩和分层內容包括视频和音频,都共同组成了引人入胜的读者体验他是对的,这些设备对网络一代特别有吸引力此外,平板的加强功能将不僅仅应用于编辑内容也会应用于广告这意味着广告商能够通过测量读者在一个页面上做了什么和什么吸引了他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读者嘚行为

  最后,拥抱协作式创新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其他人可以帮助你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正如ibm参与linux社区之举成为帮助公司从商品化的操作系统向盈利的咨询服务转变的一个因素一样,报纸能够通过开发协作式创新的力量来实现从大路货新闻到令人兴奋的新模式和服务的转变。设想未来的新系统中几千甚至可能几百万的供稿者在不同的层面上参与进来:上传图片、视频和目击报道的公民记者;呮以广告收入获取收益的专栏博主;关注诸如调查性新闻的更高价值活动的专业记者;重新利用或重新混合所有的内容变成新的作品的新式

管悝者。有像《赫芬顿邮报》这样的组织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并且更多的组织肯定会追随

  几百年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識到报纸的高价值与便利性报业作为提供信息与愉悦的源泉,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地位然而,报纸在自己的桂冠上栖息得太久必須开始一场全面的变革。它所面临的威胁并非短期的烦恼它的从业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政治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