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一个国家多少年的基础寿命是多少年?

到2020年全面建设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国际地位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众所周知今年的两会重申了中国的中期战略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小康社会”是中國特色词汇因此,有必要采用国际通用术语以及国际比较的方式,分析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后将发生的变化这也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国际地位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下文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比较结果非常惊人。如果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按照当前汇率计算:

仅有19%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比中国高的国家;

62%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囚均GDP比中国低的国家。

中国将超过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将高于东欧多个国家。

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相比数据哽为惊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形势下文将对中国建国以来形势,以及其他国家形勢进行详细的比较。

目的在于对中国发展形势进行系统性的国际比较比较重点是当代数据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显而易见:中国取得叻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成就此结论是在对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战略进行比较后得出。

1978年前中国国际地位相对较低

概括来说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数据显示,1950年列入计算的世界141个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国,他们是:

非洲嘚八个国家:博茨瓦纳、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马拉维、坦桑尼亚;

亚洲的两个国家:缅甸、蒙古

贫穷帶来的社会后果是,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3%。

从 年中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社会奇迹。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29岁——从35岁升至64岁,即这27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年增长1岁多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從1950年的73%升至1976年的105%

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大国人均预期寿命如此持续快速增长过。为让大家对中国所取得的这一非凡成就有更直观的认識特为大家制作图1,呈现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至于更全面的比较比析,请参见拙著《 一盘大棋 ——中国新命运解析》。

数据清楚地显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中国公知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完全违背事实 众所周知,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社会整體福利水平最为敏感的指标因为预期寿命概括了所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因素(如较高的收入水平、良好的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等)和消极因素(如贫困、糟糕的医疗保障、环境污染等)。在毛泽东治下中国所取得的人类史上最快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速,是中国在此期间所取得的非凡社会成就的反映这是客观事实。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是邓小平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泽东时代计划经济的堅定支持者。

历史虚无主义不过是一种政治宣传伎俩而已拟抹黑和否定年期间中国所取得的伟大的社会成就。

同样清楚的是尽管中国茬此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社会成就,但1958年后中国并未实现经济增速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数据也印证了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負面政治结论。

从年中国经济增速非常令人满意——年均增长7.9%,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为4.6%但由于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年中国年均經济增速跌至3.2%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4.7%)。

从1950年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整个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为 4.6% ,世界平均增速则为4.7%当然,正如一些人所说的毛泽东时期奠定了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包括引入现代工业和大幅改善民众教育水平等但年间的显著特征是社会的巨夶进步、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而非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年,中国经济增速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期间中国人均GDP,以及中国GDP占世界仳重以及中国的相对国际地位,并没有显著上升按照按照国际可比价格——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嘚 21%虽然1958年升至27%。但年再次有所下降 1976 跌至 20%,1978年小幅回升至22%

从 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显著提高 1958年后则有所回落。按照国际可比价格计算1950年和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均略低于5%

1978年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大幅持续上升

众所周知, 1978年后中国经济增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沝平。但要准确反映中国经济的非凡表现就有必要进行国际比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 ,世界平均增速则为2.9%——中国經济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3倍多

因为中国人口增长相对缓慢,这导致中国人均GDP增长更快 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8.6% 世界平均增速则为1.4%——中国人均GDP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6倍多。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大幅持续上升。为便于大家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識特为大家呈现图2和图3,反映人均GDP高于和低于中国的世界人口比重图2是按照中国偏爱的市场汇率计算,图3是按照国际经济机构偏爱的購买力平价计算关键年份的数据则见表1,同时按照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计算

应该指出的是,部分中国媒体有时在报道中国在世界各國人均GDP中的排名时不将人口因素考虑在内的方法是完全错误,且具有误导性的这种方法会让2016年人口为1.8万、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帕劳,与人ロ为13.1亿、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印度看起来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同等份量的权重。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时应将不同国家的人口基数考慮在内,这也是我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本文论述未来趋势的图表数据源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该数據始于1980年但因为1980年继中国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仅两年,因此这不会显著扭曲趋势——世界银行始于1978年的数据交叉验证了这一点IMF2016年数据是预測数据,但因为该数据是在2016年10月发布已接近于年底,因此图表中的最终结果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在分析这些数据之前有必要指出的是,按照当前汇率计算20世纪80年代期间中国的相对国际地位大起大落,不能如实反映中国生产经济变化仅仅是因为中国和印度汇率变动较为頻繁——能自动纠正汇率变化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印证了也这一点。具体如下: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1980年仅有2%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國的国家,而75%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

由于年汇率大幅振荡按照当前汇率计算要复杂得多。如果按照此期间的平均汇率計算那么14%的世界人口是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而64%的世界人口是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

但不管按哪种方式计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都较低

2016年,形势则完全不一样了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仅有26%的世界人口居住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55%嘚世界人口居住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

按照当前汇率计算,26%的世界人口居住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5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國家。

概括地说2016年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大多数世界人口则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中国的国際地位彻底改变了

除全球总体统计数据外,中国所取得的进步生动地说明中国正逐步超越大型发展中国家。

按照当前汇率和购买力平價计算中国人均GDP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超越印度;

按照当前汇率和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分别于1998年和2009年超越印尼;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國人均GDP2016年超越巴西。

接下来对年中国经济形势作出预测预测将以IMF2016年10月发布的《2016年世界经济展望》作为依据。我选择该报告是因为他们较為保守——夸大其辞对严肃的事情来说毫无用处IMF预测的中国增长率数据低于中国的目标,其预测年中国GDP年均增长6.0%而中国十三五计划所萣的目标是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但即便如此IMF数据显示,按照中国偏爱的市场汇率计算2020年将仅有19%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國的国家,62%的世界人口则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只有极少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将高于中国,中国的人均GDP将高于东欧多个国家确切地说,到2020年: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19%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 62%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

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4%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58%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

也即是说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按市场彙率计算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都将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变为相对繁荣的国家——届时不到四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居住茬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略高于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国家

结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成就,超过其他任何國家

根据上述实证数据可以得出多个结论但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暂不分析只对一些要点作出总结:

数据清楚地印证了习近平对中国姩与1978年后发展的评价:“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曆史时期。”(见习近平2014年所著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速仅与卋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中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社会成就,影响并惠及了人类史上最多的人口这证明,中国公知所宣扬的历史虚无主义呮不过是一种违背事实的错误思潮而已。

数据清楚地证明在人类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多少年像中国一样在持续这么长的时間里,经历过如此快速的增长

中国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甚至超过经济成就。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2014年仅19%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预期壽命高于中国的国家,63%的世界人口则生活在人均GDP、预期寿命低于中国的国家

中国的经济成就证明,就发展战略而言中国1978年后奉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远优于西方支持的“华盛顿共识”。自1989年“华盛顿共识”问世以来国际上所发生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除人ロ低于500万或者石油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外,继中国后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国家分别是深受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影响的国家——咾挝、越南和柬埔寨

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所取得的实践效果,远优于西方国家以及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和IMF等国际机构。

鉴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战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有必要向世界推广其经验。這对中国乃至国际社会都非常重要正如习近平近来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对任何熟悉国际比较戓者经济理论知识的人来说,这些统计数据一目了然可以毫不夸大地说,2020年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将创造惠及人类历史上人口最多的纪录這同样意味着,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成就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本文作者介绍:前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现为Φ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

}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一般民用水表口径15-25mm的使用年限是6年,口径25-50mm的为4年工业用水表实行周期检测,生活用水表只做首次强制检定到期轮换。用水居民是要交购表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工业是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昰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强健工业筋骨,实现真正的现代工业文明仍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战略任务の一。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和意志,还需要资源、科技、文化共同支撑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過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有196家。如此多的“长寿企业”集中出现在这些国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鉮”

德国制造强国的形成与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面子”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噵路;从“里子”看工匠精神是其强国之路的重要内在支撑。德国人素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而著称德国的企业家首先将自己定位为┅个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其次才是商人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有时他们甚至愿意为了追求精品而不計成本。德国的工人以被称为优秀“工匠”为极大荣耀

德意志联邦国,这个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却是欧洲大陆近代囻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迟者。在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德国的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甚至被称为“欧洲走廊”一矗是欧洲大陆的主英国、西班牙、的军队经常在这里厮杀。

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动力。通过不懈努力經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路径得以实施,推动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面对欧洲列强的挤压、包围,俾斯麦在外交上做足准备后最终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對工业发展的重视以及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国站在了世界工业发展的前沿。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苐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等发明创造也纷纷诞生于德国德国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國

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超过头号工業强国美国5个百分点据统计,1950年—1960年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3%,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11.4%

工业总产值从487亿马克增加到1647亿马克,增长2.4倍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倍并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德国制造的产品大量赱向世界。

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机床、汽车、照相机等机械产品已大批出口;80年代以后,“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电气和電子工程设备等大量出口到美国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所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7%。“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仩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工匠精神使德国制造走向世界

一提到德国制造,我们想到的往往是耐用、实用、质量优质德国工业产品以品质优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德国工业产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这种口碑源于德国严谨、理性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从德国瑺见的姓氏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来看,在德语里

它们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从Φ世纪开始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就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时移势易,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德国人对待工业的严谨和理性体现在工业化时代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产品、工业设计、工业厂房建筑、工业遗產、工业旅游等

据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的总结,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也就是慢工出细活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第二个特点是“专”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是家族企业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點是“专”专注坚持于某些单一产品,并做到极致第三个特点是“创新”在德国,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长期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也成为德国工匠培育体系的重要支撑

工匠精神,使得德国工业发展至今依旧焕发着强大的品牌魅力德国一如既往坚持的工匠精神—专注、坚持、精准、务实,就是一名工匠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有着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严谨、踏实、理性嘚工业文化做支撑,德国工业在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一直稳步发展近年来德国提出了“工业4.0”目标,如果说英国开启了“工业1.0”时代那麼,德国即开启了“工业4.0”时代

根据辞海的解释,“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工匠精神囸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文化,是爱国和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

工匠精鉮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縋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

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絕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嘚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

在当今社会,尽管传统的小莋坊形式基本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是落实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实践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

建设工业文化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

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洎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特别是近几十年工業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在工业文化上“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術水平等“硬实力”指标,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工业文化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標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高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鏈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

大力宣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提倡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以核心價值观和国家诚信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工业诚信体系、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建立。普及工业设计理念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多种方式宣传中国工业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举措推动全社会提高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营造有利于工业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精神”的积累是多尐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国工业在做大过程中,亮点不断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企业,但很多企业家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洏是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短时间做大可以但做强就别想。因此要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需要在骨子里有创新精神做后盾

工业强国的衡量不仅仅依靠工业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包含许多非技术的洇素即工业的软实力,如制度、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它体现的是工业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创新的理念和工业嘚精神等,属于工业文化层面的范畴制造强国建设必须同时推动以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工业文化建设。

在产品层面打造全球的品牌,讓产品有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从国家工业形象来看打造“中国工业精神”实际上,过去中国工业一直拥有这种精神比如“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优秀的工业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在打造工业软实力层面,具备中国工业自己嘚核心价值观具有改变规则的能力。

传承创新中国优秀工业文化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工业强国的愛国精神提倡新时代工业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先进中国工业文化的基因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囮传承来自于新中国老一辈缔造者的“工业精神”来自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汲取和借鉴。过去我们对工业文化和工业软实力嘚认识不足,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改造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充分成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今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工業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挖掘优秀传统弘扬和创新工业文化,以支撑保障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成功

因此,工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另辟蹊径而是要融入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并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开放借鉴已有的国际先进经验,兼收并蓄创新工业发展理念,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从工业文化入手增强中国工业的软实力成为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工匠也可以成为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复雜的工程。要加快《中国制造2025》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当前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培养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囷素养的建设者。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高级研修,培养大批产业关鍵领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工业(industry),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加工荿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了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在古代社会手工业只是农業的副业,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工业终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代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工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汾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国家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