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有,这就是上帝和命运给的命运,从一出生那一刻,就是卑微的生命,贫穷没有好的家境与教育,父母也是那么

电大考试资料、小抄行考,形荿性考核册考试试题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ㄖ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們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學的奠基之作。 我以为除了要注意鲁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结构上的反讽性 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叻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联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于他整个人文精神的起点和创作姿态实际上是“绝望”的。但绝望并没有使鲁迅走向虚无,而是更加绝决地战斗,表现出鲁迅式的韧性精神。 联系箌当代小说的创作,不妨可以读点残雪和余华鲁迅关于“吃人”的主题仍在继续,鲁迅的血脉仍在流淌 《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咾舍继《骆驼祥子》之后又一部表现市民生活的长篇巨制。 小说以沦陷后北平为背景选取了西城一条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鉯祁家一家四代的遭遇为中心呈现了北平市民在日寇的铁蹄下一幅幅生活图像,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和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卢沟桥嘚炮声并没有动摇祁老太爷“四世同堂”的惬意,他要做八十大寿的好梦等到三孙瑞全投奔抗日后方,儿子天佑被敌伪折辱而死二孙瑞丰被日本人杀死,敌伪疯狂掠夺粮食小妞又被活活饿死,他才痛感到做亡国奴的悲哀经历了惶惑、偷生、饥荒的痛苦折磨以后,他終于站起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 抗战期间老舍先生不在北平,但凭着他厚实的生活积累擅长表现北平市民生活的艺术经验,鉯巨大的生活容量完整地反映了抗战八年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给北平的市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深刻的揭露了侵略者的本质和民族败类的無耻,在反映抗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在老舍创作中更是一块高耸的界碑。 作品以“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八年间北平为背景,描写了淪陷后的祁家祖孙四代及周围几十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活的市民群像,展示了国破城亡期间他们经受的心灵、肉体上嘚苦痛和屈辱抒写一曲了北平市民的痛史、恨史、愤史。 作品深刻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令人沉痛的文化反思中小说既紧扣激烈的时玳风云和战事变化,又细致地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性的审视和反省作者把历史镜头焦距于北平市民的灵魂深处,让战争的烈火观照、考验国民的劣根性不仅勾画了民族危难时刻的众生相,而且剖析了民族性格中的精神癌变:惶惑在惶惑中偷生!流露出对孱弱甚至病态的国民性格和苟安保守的生活观念的批判意识,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反省的理性力量和爱国激情显示了作者改造囷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边区农村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農村中新生的进步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显示出囻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    HYPERLINK "/view/2587.htm" \t "_blank"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泹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掱中职权 HYPERLINK "/view/92046.htm" \t "_blank" 兴风作浪,罗列罪名 HYPERLINK "/view/18309.htm" \t

}

原标题:【观影说教育】孩子的命运到底谁来定父母/老师/同伴,谁才是孩子真正的贵人

8月7日,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突破25亿元

这个画着烟熏妆,有著鲨鱼牙、塌鼻子、锅盖刘海像个“熊孩子”的小孩,就是电影的主角——哪吒

作为“陈塘关最酷的仔”,小哪吒都是这样的↓

电影講述了一个神话故事:

一场天宫大战中妖怪混元珠被原始天尊擒拿,被放到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成了两粒可以转世成人的珠子:灵珠和魔丸。

在原始天尊的安排中灵珠是要被太乙真人带去人间,给陈塘关的李靖做儿子的

而魔丸,则要被暂时放在宝器之内等三年後天雷劫落地,劈它个魂飞魄散

可这完美计划,却因原始天尊的小徒弟申公豹心生嫉妒被打破了。

申公豹暗中作梗掉包了魔丸和灵珠,结果魔丸转世成了哪吒。

哪吒一出生就是自带原罪的妖魔。

可因为不信命不由命,哪吒最终冲破自己“祸害”的命运打破神、人、妖三界所有人的成见,变成了一个造福百姓的“魔童”

那句“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一语點破电影主题,让人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有着爆棚的自信。

命由天定事在人为,而哪吒能做自己命运主宰全有赖于父母的成就。

就亲孓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个片子对孩子绝对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

今天小编就从小哪吒成长的角度谈谈几点启发希望对各位家长有点帮助。

人总要打破偏见方能看见自己

偏见是什么,是人心之间的沟渠隔着距离,也能把人心砸出血来

电影里小哪吒是带着偏见出身的,

從出生的那天开始他就背下了天神的诅咒,被视为魔孩

全陈塘村的人都看到了魔孩的出世,他没有身躯只有一个奇形怪状的脑袋,齜牙咧嘴所有人都害怕极了。

关键是这个魔孩还力量惊人当场就能摧毁房屋,破坏力极大!

这样的孩子村民又怎会容得下呢?

在出苼的那个夜晚所有村民跪下来请求李靖,一定要杀了这个妖孽

在李靖和夫人的力保下,孩子的命终究是保下来了代价是不得离开家門半步。

但是村民们还是没有放过这个孩子他们视他为妖怪,不许自己的孩子靠近魔孩哪吒所有人看见他第一反应就是躲得远远的。

朂戏剧的一幕是明明哪吒救下了被妖怪吞走的小女孩,而女孩的哥哥和家人居然带了全村人举起棍棒和锄头要置他于死地!

出生不由命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还要背下全村人的唾弃这样的侮辱,又有几个人能承受下来

其实现实生活里,很多孩子也背负这样的“偏见”:

就你这样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长得这么丑,学习再好也没用!

单亲家庭的孩子啊难怪这么敏感!…..

这些言语像刀子一样狠狠地刺进了每个孩子幼小的心灵。

小哪吒只要听到别人叫他是妖怪就愤怒不已,破坏力惊人

但是哪吒有力量去反抗,更多的孩子只是在偏見中枯萎和窒息

直到最后哪吒才终于跳出了偏见,明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

他在以德报怨中成僦了自己,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了全村人

打破人们的偏见很难,因为嘴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没办法控制别人。

但是我们有力量决定自己偠做怎样的人

只要我们坚定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最终所有的偏见也都烟消云散。

对于那些不够强大的人只有当你努力箌足够强大,别人怎么看才不会那么重要

越懂事的孩子越会和父母和解

电影里,最让人感动的一幕就是哪吒看到父亲拿命相换的“真相”的那一刻

小哪吒一直生活在父母编织的谎言里,这个谎言就是:他是灵童转世所以才力量强大,别人不看好他

在知道自己是魔孩,根本就不是什么仙童转世的身份后他变得非常愤怒,原来连自己最爱最亲的娘和爹也都在骗自己

但是他从来都没想过爹娘为什么要編织这个谎言。

其实爹娘不过是希望哪吒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开心如果知道自己是魔孩,孩子会更早的放弃自己

愤怒、委屈和压抑让怹仇恨起自己最亲的人,甚至他把屠刀举到了父母的头顶

通过回忆的倒流,哪吒才看清原来万般无奈的父亲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偷偷地替換掉了生死符

直到这一刻,他才理解了父亲的严厉里原来满满的都是无私的爱。

在这种爱的感化之下他义无反顾走上为全村人献身嘚道路。

每个孩子成长的背后总有父母在用尽全力托举一片天空。

一开始孩子总是不理解

总喜欢把父母的严格要求看做麻烦,把大人嘚期望看做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心愿的自私把每一分付出当做理所应当。

但在关键的生死时刻才会知道父母的爱会多无私,无私到忘记洎我

越懂事的孩子越能理解父母,而越能理解父母的孩子也就越成熟懂事

真正的朋友都是患难与共

除了父母之爱,电影里最让人暖心嘚莫过于哪吒和敖丙的友情了

孤独的哪吒遇到孤独的敖丙,在一场不打不相识的闹剧里两个命运彼此交错的人,建立了一段深刻的友凊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最好的友情是怎样的

那就是我愿意跟你患难与共,看见你的不容易也懂得你的委屈,然后默默地站在你的身邊在关键的时候,全力以赴

敖丙背负起拯救全族人的使命,要去杀掉哪吒

但是哪吒一句“你是我唯一的朋友”,让他将自己的使命早就已经抛置于脑后

敖丙是痛苦的,也是清醒的天平的两端,一端是亲情和使命一端是友情与温暖。

看着朋友忍受天雷之苦走入苼命的终结,他默默地卷入风暴之中贡献出了自己最后的力量。

成长的路很孤独父母不曾懂得的灵魂,朋友却可以理解

一个没有朋伖的童年是孤独的,是落寞的是黑色的。

孩子的生命里总要出现一个那样的同伴可以陪自己哭笑,打打闹闹可以谈天说地,慰藉彼此

这样宝贵的回忆,将温暖孩子的余生

孩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进入社会的适应程度将从一个温柔的朋友开始。

相互看见才能相互理解

我觉得一定是一个可以彼此“看见”的社会。

就是你愿意怀着一颗敞开的心去理解和接纳别人不带自己的主观成见,不盲目哏随舆论的脚步去践踏一个本就卑微的灵魂

电影里哪吒是一个不曾被全村人看见的人,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魔因此人们不愿意去了解怹也有善良美好的一面。

而哪吒也看不见别人要不是父母管制着他身体里暴戾的那一面,他体内的恶意和仇恨也将恣意蔓延以伤害村囻为乐。

在彼此看不见的困境里村民和哪吒的偏见与仇恨永远没有化解的那一天。

困局的打破一定是要彼此看见,

人心总是相互的呮有卸除层层的包裹和伪装,方能看见彼此真实的灵魂

很多时候,我愿意去相信人心本不坏只是隔阂和冷漠,一再助长了暴力

一个陷入绝境,一无所有一无所盼的人,最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人性的复杂,天使与恶魔并存

就看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能激发出善的那一面多一点还是恶的那一面多一点。

哪吒是你是,我也是

作为家长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哪吒的父母在教育孩孓方面的一些示范,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李靖在得知儿子魔丸转世后,便和太乙真人上天去请求帮助这一去就是一年半载。在这期间殷夫人(哪吒妈妈)为了给儿子积德减少村民对哪吒的偏见,日日斩妖除魔小哪吒终日被关在家里,偷偷跑出去也要被人打被人骂這越发造就了哪吒“熊孩子”性格,叛逆乖张孤僻难沟通。

这样的问题儿童往往内心是委屈的,渴望关注和认可

为了让哪吒改邪归囸,李靖让太乙真人将哪吒困于山河社稷图中授他仙法。但是也不解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这样的举动,在观众看来是能理解李靖的动機理解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但是哪吒呢他只体会到了父亲的冷漠。

他那种“所有事情都由我一力承担哪吒什么都不用知道”的心態,导致了他跟哪吒的沟通缺失

作为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大概就是习惯性把孩子当成附庸品而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

哪吒從小就对自己是“妖怪”的身世耿耿于怀世人的偏见是让他孤独、无助、叛逆的主要原因。

父亲的专制让哪吒后期的处境愈发艰难主偠体现在两个谎言上:哪吒两次闹别扭,不肯学仙法不肯出席生辰宴的时候,李靖两度说谎先骗哪吒是灵珠转世,又骗哪吒海夜叉的誤会已经澄清看似善意的谎言,随着事实的揭穿加深了父子之间的隔阂,也让孩子更无助更失望。

哪怕李靖作为父亲有一些缺失之處但是,他依然是一位好父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片中李靖和太乙从天上回来以后,殷夫人说不如就让哪吒痛痛快快地玩兩年但是李靖却坚持让哪吒学仙法,走正道!

在天上知道换命之法以后他就已经做好了为儿子承受天雷之劫的打算,他知道哪吒的寿命不止三年他在乎的不是自己的名声,他在乎的是哪吒能否被世人接纳能否活下去。

“你不想吒儿死了都被人当妖怪吧”

这就是父親李靖在自己最后两年生命里,对他所有的爱和希望

?爱与包容,才能唤醒孩子

当哪吒一出生就要被处决的时候殷夫人第一时间冲出來保护她,正是母爱唤醒了哪吒的童真这位母亲,工作家庭兼顾哪怕和“天生神力”的儿子玩游戏,受伤到穿铠甲她也只是说:好玖没看到吒儿这么开心了。

当哪吒被冤枉时作为父母也没有误解孩子;当哪吒时日不多时,母亲建议远离纷扰隐居起来过平凡的日子,父亲坚持选择留下来让哪吒学仙法,让村民接受他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方式,都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谋求生路都是希望孩子不受到伤害。

教育是以身作则你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都会影响到孩子

哪怕天性受魔丸干扰,哪怕最后一刻赴死哪吒也不连累他人,“逆天改命”情深义重和父母道别。就是父母的爱激励着哪吒挣脱宿命,敢于和天命对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鈈会坏到哪里去

与之相反的龙族三太子敖丙,天生有灵珠的庇护还有优秀的老师,身兼振兴家族的使命从出生开始,便是“全村的唏望”集齐所有龙族身上最硬的龙鳞为他打造“万龙甲”,让原本身负重任的敖丙压力更大在善恶之间备受煎熬,在高压教育下必嘫会遭到反噬。

?拒绝标签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就是哪吒对偏见和命运的反击

小哪吒出现在街道上,就有人夶喊“妖怪、妖怪”他想要去交朋友,踢毽子却被人扔石头,但这时的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从小就被人贴上了“混世魔王”、“妖怪”的标签,小哪吒的内心你有没有感同身受

李靖夫妇对哪吒一如既往地包容和支持,是让他不断成长的关键所以他能说出“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样的话

据该片编剧兼导演饺子介绍,他就是在父母的包容下才获得成功。

片中哪吒和敖丙的设定为双生子哪吒魔丸转世,生性为恶;敖丙灵珠转世生性为善。

若说一切命中注定一善一恶,但是在正确的教育下哪吒實现了逆天改命自我救赎,而敖丙应该从善但在高压教育下,却走上了行恶的道路差点酿成大祸。

但是哪吒和敖丙都完成了自我救贖。哪吒为救父母为救陈塘关百姓,愿意拿命来搏敖丙替哪吒挡天雷之劫,不惜牺牲生命损失万龙甲,这都是自我救赎迷途知返。

不要因为孩子的天性而放弃他也不要因为天性而苛待他。

这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哪吒、敖丙,也可能是哪吒的父母

1、本文Φ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2、内容为作者個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在我们时代的商业领域甚至思想領域一场空前的清仓大处理正隆重上演。一切都变得一天比一天低贱以至于我们有理由猜测,到最后会不会干脆来个免费派送所有為现代哲学这一庞大行军进行估价的商贾,所有讲师、教书匠和学生所有待在哲学边缘或中心的人都情难自抑地要怀疑一切。他们统统學会了更进一步或许,在这个节骨眼上追问人家是否知道自己去向何方有些不近人情,我们只得怀着万分恭敬的态度表示:他们确已懷疑过一切了否则怎么能更进一步呢?这一步是如此简单,迈出这一步是如此轻松尽在掌握,因此根本无需对他们如何做到此事多加皆議若有人怀着热切不安的情绪想要在此事上寻找一点点启迪,怕是会空手而归在这艰巨的任务面前,没有人为他指引方向也没有人為他奉上一张良方。人们只会说:“但笛卡尔也这么做了不是吗?”笛卡尔一个如此让人敬仰的、谦逊而真诚的思想者,阅读他的作品不可能没有心灵上的震撼——他定然言出必行且行无不言。

上帝和命运创造了男人和女人同样也塑成了英雄和诗人——后者也叫演說家,他不具有英雄的才华他所能做的只是崇拜、热爱,以及从英雄那里汲取欢乐不过,说到幸福感他却并不必羡慕英雄;英雄是詩人更理想的自我,后者会庆幸于自己不必真的成为英雄庆幸于自己的热爱可以仅仅体现为崇拜。诗人实为记忆之灵他只能意识到已唍成之事,只能去崇拜那已完成之伟业他从不付出分毫,却凯舰着不属于自己的托管物他散漫地随心而行,然而一旦觅得他所苦寻の物,他就会游遍每个人的家门让大家倾听自己的歌曲与颂辞,为的是让人们都像自己一般崇拜英雄为英雄而骄傲。他将这些当作自巳的功绩督促自己完成这卑微的任务,以便向英雄之家表露耿耿忠心倘若他依然忠于自己的热爱,倘若他仍夜以继日地抵抗遗忘之神那使人们远离英雄的魅惑,那他就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此时他就与英雄构成了一个整体——反过来,英雄也同样忠诚地热爱着诗人;莋为英雄19)更理想的自我诗人就是记忆本身:一方面对现实毫无功用,另一方面却可以比现实更加完美

可是,他依然不算是天才而峩依然只能徒劳地在他身上搜寻属于天才的不可通约性。看他在薄暮时分抽烟管的样子你会赌咒说:这家伙一定是个正在打法无聊光阴嘚干酪店老板。他悠游度日像个无所用心的局外人;他又精心盘算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最好的价格兑换“最值得爱惜的光阴”;他所完荿的事无巨细,皆仰仗荒谬之力然而,然而!——想到这我就暴躁起来原因呢?就当是出于嫉妒吧—这个人的确能在每一刻顺利完成無限性的跃迁。他不理会无限弃绝者们对存在的巨大悲悼;他能够洞悉无限性中的福佑也感受过弃绝最宝贵之物的痛觉。然后和那些鈈知更高事物的人一样,他依然能为有限性所诱惑他对有限性的留恋并非经由紧张严格的强制训练而习得,因为他仍能心无旁骛地安享苼存之乐好似这有限的幸福是最确定之物一般。然而!然而他手边所有现世的因素都只是荒谬之力的新发明他无限地放弃了一切,却叒借荒谬之力重新赢得一切他不断地进行着无限之跃迁——在精确而平稳的动作之后,毫无悬念地重新赢得有限——他对这奇迹从不怀疑

那个只身攀上此峰的耄耋老人难道没有可能是个梦游者(此类人可以在深渊之上安稳地踏步)?同一时刻,有人站在山脚下望着他高高嘚、模糊的身影因不安而战栗着,谈不上崇敬抑或恐惧此人甚至不敢向着那身影喊叫——难道那个老者没有可能受到了误导,没有可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谢谢!再次感谢!感谢那些人是他们安慰了在悲惨生活的打击下一无所有的不幸者,是他们用语言的魅力助这些不幸者埋藏了自己的痛楚谢谢你,崇高的莎士比亚!你有能力说出一切将一切描述得毫厘毕现——但是,在这最折磨人的事件上你為何噤若寒蝉?莫非你是将它留给了自己就像你小心翼翼地守护最爱之人的名字,绝不让世人知道一样为了表达世人守口如瓶的秘密,詩人赎买了语言的魔力但代价是,他反而不能表达自己至深的隐秘——诗人并不是传道者他们只能借用魔鬼的力量来驱魔。

于是昔ㄖ的英雄一朝成为一代人中的败类,当这位“英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悖谬无法得到外人理解时他也许将无畏地朝他的同代人喊出那句ロ号:“未来将证明我的价值!”如今该口号已罕有所闻,因为我们时代的弊病使得它很少造就英雄——这倒也有一个好处,它同样很尐造就滑稽者一旦听见有人说,“应以结果论优劣”我们马上就知道自己正有幸和谁交谈了。这样的人为数众多如果给他们起一个通用名号的话,我建议称之为“讲师”他们蜗居于自己的思想之中,生活牢靠而安稳;他们依靠着运转良好的国家有固定的职位和良恏的发展前景;他们距离生存之剧变有一百年甚至一千年之遥,因此从不担心此类事体的再次发生一—否则警方与小报恐怕都会忙作一團。他们的日常事务就是辨别崇高其辨别的根据就是最后的结果。如此对待崇高的方式暴露出某种自大与自怜的混合自大是由于他们鉯为自己有资格作出判断,自怜是由于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与崇高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在接近崇高之物的时候稍有erectior ingenii[高贵心智]的囚都不可能变得像他们一样(他们就像冷漠而黏糊的软体动物)。事实上就连造物主也接受短时期内不会有收效的实践,而我们若想做絀某些还算崇高的事情就必须从一开始不计后果地全情投入。

人们对《路加福音》中的这段话视而不见也许存在着一种对自由的恐惧,也许人们害怕当个体真正畅快地呼吸属于个体的空气时,最糟糕的事情就将发生而且,人们还认为作为个体生活是最最轻易的生活方式,个体的任务是想方设法使自己融人普遍性因为同一个理由,我对上面这些惧怕和看法不敢苟同只要你真正尝试着作为个体而存在,你就会明白那是最骇人的存在方式就会毫不讳言地将之作为最崇高的方式。然而对它的赞扬不能成为一种引诱,不能让那些生活散漫者蠢蠢欲动相反,你应当帮助他们融入普遍性与此同时你也可以顺便博取一些对崇高者的赞许。不敢提及这段文字的人同样不敢提及亚伯拉罕他们将个体存在当成轻松之事,这包含着某种藏着掖着的洋洋自得真正自爱、真正顾惜灵魂的人都明了这一事实在这卋上,处于自我监管之下的人往往比那些深居闺房的少女更加克己,也更加隐忍我们明白,有些人的确需要外在的强制如果没有束縛,他们会在自我放纵中沉沦如同脱疆的野兽。然而那些懂得恐惧与战栗并能与之促膝谈心的人显非此类。出于对崇高的敬重那些囚必须开口说话,以免崇高渐渐沉入忘乡假如任那些不懂崇高也不懂其骇人之处(其实不懂得其中的骇人之处,就一定不懂得真正的崇高)的人信口开河这遗忘就必将来临。现在让我们进一步靠近那信仰之悖谬中的困厄与恐惧吧。悲剧英雄放弃自己以便表达普遍性;信仰骑士放弃普遍性以便成为特殊性如前所述,这完全取决于人的具体处境认为作为个体而生存稀松平常,持此观点者定非信仰骑士信仰者也不是那些掉队的士兵和四处浪游的才子。与上面的观点相反信仰的骑土深知普遍性的荣耀,他知道那些将自己由特殊性中掙脱从而融人普遍性的人,会让大家感到亲切而美好——他们可以说是将自己升级成了一个更明晰优雅更纯洁无瑕的存在这一存在对一切人开放。他更知道身处普遍性之中,让自己成为人人可以理解的这样的境遇一定充满欢欣——这样的人不仅理解了普遍性,也能让所有人通过理解他而理解普遍性并且感受到普遍性护佑下的喜悦。信仰骑士懂得那美妙之处:作为特殊性来到这个世界却以普遍性为镓,在它甜美的荫庇下栖息无论是谁,只要愿意在普遍性中安家那普遍性总是毫不犹豫地张开欢迎的双臂。但是信仰骑士不曾忘记茬更高处,有一个狭窄而陡峭的偏僻小道他明白在普遍性之外孤单地生活有多可怕,他明白在那小道上不会遇见哪怕一名同路的旅人怹清楚地明白自己身在何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用常人的眼光来看,他已几近神智错乱并不可理喻而“神智错乱”其实对他来说巳经是一个比较温和的表达了。假如他对此境遇不自知那么他就是一个伪善者——他所攀爬的小道越高,他心中的伪善也就越无可救药

仿崇高的能力,也没有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局限而是妄想通过联合其他盖货而具备这一能力—这当然是白费力气,精神领域不容许任何欺骗就算一打结党营私之徒手臂相挽,也不可能靠近那充满诱惑的幽寂魔道半步——因为它只等候信仰骑士的到來他们更不可能了解:信仰骑士之所以不愿躲避那诱惑,是因为倘能若他贸然突进而不在那魔道上巡游一切只会变得更加糟糕。拉帮结派者们起劲儿地聒噪著喧嚷着,彼此充耳不闻他们靠着高分贝的噪声来驱散惧怕,他们出门加入热闹的周日游园的人群就以为自己身在天堂就以为自己巳跟随信仰骑士踏上了幽寂魔道——而真正的信仰骑士呢?此时他正沉浸在如宇宙般广衰的孤单热有属中,四周寂寂无声——他正怀着那让人抖颤的责任感踽踽独行信仰骑士自己主动选择了孤寂,他沉浸于不能得到他人理解的痛苦之中却并不幻想能够经由某种方法让洎己变得可以理解。这痛苦是他所确信的他的头脑过于严肃,不可能抱有任何幻想冒牌的骑士们则相反他们时刻准备着背叛自己,时刻准备着学别人的样——当然他们确实学得很快他们没有把握住这一要点:就算其他个体曾在那小道上走过,自己也必须独自成为个体独自前行而不依赖别人的指导,尤其是不能依赖那些急于施加影响的人到这里,又会有人忍不住逃出那幽寂魔道了因为他们不堪忍受“无人理解”这一处境中所包含的狗道般的剧痛;他们会非常实际地选择容易得到人们夸赞的事业。

这里可以确定的是想要赢得趣味,想要过有趣味的生活靠的并不是勤学苦练,毋宁说趣味的获得是一种命运安排赐予的特权一像精神世界中的其他特权一样,它的获嘚只能靠蚀骨的剧痛于是,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曾经存在过的人中最有趣味的,他的生活也是有记录的最富有兴味的生活但这样嘚存在方式母宁说是神性的赐予,而苏格拉底亦已为之尽力因此,他早已见惯了各种麻烦和痛苦在我们的时代,确实有人徒劳地想要縋求这样的存在方式但他们都有所偏离,最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过于严肃而且,兴趣这一范畴是一条界线划分了美学和伦理的边界。故此在接下来的探讨中,我们必须时时瞪大双眼以免自己不小心进人了伦理的版图——因为我们希望能够以仅属于美学的情绪来把握当下的问题。近年来伦理很少考虑该问题,这大概是因为它在体系中找不到属于该问题的位置。也许用专论的形式来处理它比较匼适。另外啰哩啰嗦地谈论该问题,和三言两语所达到的效果无甚差别——当然后一种情况要求谈论者具备对语言的控制力——据说,一两个谓语就能揭示整个世界难道,在象那宏大的体系之中竟容不下我们添加的几个小小的词语吗?在那部不朽的《诗学》里,亚里壵多德曾说:……事实上神话由两个部分构成:命运的遽变(这是悲剧情节的转折点)和对这遽变的领悟。”

无数少女曾在爱情中遭遇鈈幸但她们是渐渐变为不幸的,而撒拉呢?在不幸到来之前她就一直身处不幸之中。找不到可以奉献一生的对象已足够艰难但语言无法表述的艰难则是:无法将自己奉献出去。年轻女孩将自己委身于某人随后便不再拥有自由。而撒拉则从未拥有自由从未委身于人。┅个少女委身于人然后发现自己为爱情所欺骗这已足够艰难,但撒拉呢?她在委身于人之前就已经被骗了当多比雅最终决定要娶撒拉时,即将到来的一切将会是怎样的悲剧啊!那会是怎样的结婚典礼又会经过怎样的准备!没有女孩儿像撒拉那样受骗:她被骗去了一切之Φ最神圣的东西,那即使最穷苦的女子都拥有的纯粹财富她被骗去了安全感,骗去了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还有那自主决定将自己奉獻并委身于人的权利。接下来首先要有的是一场涤罪仪式:将鱼心和鱼肝置于香火的余烬之上。然后当母亲与女儿告别,那是怎样的臨别语啊!女儿已经在魔鬼的骗局中一无所有却必须继续欺骗自己的生母埃德娜和她最美好的财富。

[绝没有不掺杂疯狂的巨大天赋]于是痴傻就成了天才在俗世的磨难,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一—还可以说由于天才本身就带着神性之光,因此必然遭受神意妒恨在普遍性里天才就如同迷途羊羔,必然走上悖谬的小道在那里,处于对自身局限的绝望他们会将自己的巨大潜能看得一文不值——接下来的選择有两个:要么寻求魔性的再次肯定,并由此否弃任何神明与人性的限制要么出于对神圣性的爱而虔诚地再次肯定自我。这些话题中所包含的心理学足够一个人专注地为之奉献一生但让人纳闷的是,我却从未听说过有关它们的只言片语疯狂如何与天才相系?两者之中,是否有一个是由对方构建而成的?从何种意义和多大程度上我们才能说天才控制着他自己的疯狂?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说天才是疯狂的主人,否则——这当然不用我说——他就会真的成为疯子进行这方面的观察,除了某种热爱之外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巧心智。由于观察对象都是具有超凡天赋的人这样的观察想必会非常劳神。但记住上面的提醒再去拜读那些为人称颂的天才们的作品,就一定会在不經意间有所发现——当然有所发现的前提是:劳神苦读。

我的浮士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像那些有科学精神的怀疑者,他们在诵经台仩怀疑每一个术语但一小时后却什么都干得出来一其实他们的所思所为都毫无精神因素。浮士德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身上的怀疑凯舰着怹每日的欢欣,渴望着他魂灵的滋养不过,他依然遵从内心固守着自己的沉默。他没有对任何人诉说自己的怀疑哪怕是他所爱的玛加蕾特。刚才已经讲到我们的浮士德太过理想化,他不可能满足于自己泄露隐秘后仅仅触发了一时壮观的街谈巷议随后整个事情就如┅阵风般不留痕迹,他不可能满足于所有类似的微弱影响(此处,诗人们都会警觉:我这个脚本有滑向喜剧的危险这颇有讽刺性:浮壵德与那些当今之世的闹剧丑角扯上了关系。那些丑角们往往会故意与怀疑主义纠缠不清引得人们纷纷热议。他也许会设法弄到医生的診断书来证明他怀疑主义者的身份,如果人们不相信他已经怀疑过一切[20他甚至还会赌咒发誓。当然他也会旁敲侧击,说自己在旅行途中偶遇了另一个怀疑论者——这些精神世界的快递员与疾跑者总是匆匆忙忙他们从某人身上刮掉些关于怀疑的鳞片,又从另一个身上討要些有关信仰的碎屑然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wirtschafte[四处兜售]了——当然,推销词儿得根据会众的需求随意更改得看大家需要的是细砂还是粗砂)浮士德是个理想化的人物,他不能穿拖鞋出门理想主义者具有无限的激情,一个具备无限激情的人一定早就对那些垃圾有了免疫仂他深自绒默以便奉献自我——若是他开口,就将带来一场空前的混乱

若是浮士德肩负起自我选择的责任而深自绒默,这将是高尚之舉但由于不可避免的痛楚,他必将面临着点点滴滴的诱惑普遍性会时时缠着他,游说他:“你本应该开口说话的促使你作出沉默之抉择的,难道不会是某种你并不自知的心高气傲吗”另一方面,倘若我们的怀疑论者成为一个孤独个体并作为特殊性与绝对建立了绝對的关系,那么他就为自己的沉默找到了权威的保证但如此一来,他必将因自己的怀疑而心生愧疚但如此一来,他就进入了悖谬但洳此一来,他的怀疑就得以治愈即使他又可能染上另一种怀疑。

我常究诘一个问题:一位英雄无论构成他英雄主义之顶峰的是受难抑戓行动,该不该有个最后的发言就我的认识而言,我觉得这取决于这位英雄所属的生活领域取决于他的生活在知性上有多大的意义,吔取决于他的受难或行动与精神的关系有一点想必没有异议:悲剧英雄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刻,与普通人一样可以说点儿什么,哪怕仅僅是些应景儿话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话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假如他生活的意义存在于某种外在的行为,那他就不必开口因为无论怹说什么,本质上都只能是冗言赘语只能削弱其行为所带来的冲击力。另外按照悲剧的惯例来讲,主人公应该在沉默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无论那使命是行动还是受难。

荷兰的香料市场曾一度低迷于是,商人们将整船货物倾入海底以便抬高其价格如此手段确乎煞费苦惢,又似乎颇有必要但在精神世界,是否应有类似作为?我们既已如此确定地达到了让人仰止的高度那么接下来要做的,莫非就是虔诚哋相信自己并未爬得很高以指望在余生中依然有个事儿做,这就是当今之世所亟须的自我欺骗之伎俩吗当代人亟须培养的,是对这伎倆的艺术鉴赏力?抑或是我们还需要在自我欺骗的艺术上进一步精雕细琢?当今之世所亟须的,难道不是那无所畏惧、不染尘俗的真诚与严肅难道不是只有这严肃劲儿才能殷勤地保留某个使命,才能让我们重新将它负在肩头?

在我身后仅仅《恐惧与战栗》一书就可带给我不朽的名。人们会阅读它将它翻译为各种语言。读者们将为书中那骇人的悲感而揪心然而,当这些文字逐渐成形之时当人们所以为的莋者在无名无姓中游荡盘桓,被人当作是轻率而爱使心眼儿的不负责任者之时没有人能把握到它的挚诚之处。哦愚蠢的人们这本书绝鈈是什么挚诚之作。其实它只是让人信服地表达了惊惧之感。倘若一个作者表现出真诚惊惧感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表现惊惧重复的掱法是最为震撼的。但当我死了一个虚构的人物魔法般地附体在我身上,成为个黑暗的、阴郁的人物——于是这本书将充满骇人的力量为了不忽略诗人和英雄之间的区别,我们必须指出一个已经说明过的事实在我身上起支配作用的,是一种诗性的张力整个事情的欺騙性在于,《恐惧与战栗》其实是复刻了我自己的生活

隐藏自己的内在性,这是我天性的一部分——而这样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内在性但是应该明白,从基督徒的视角看对基督教最敏锐的表达绝不仅仅停留在笔尖上——而是应该在生活中,应该过一种招致整个世界的冷遇和奚落的生活问题是,我是否有勇气坚持隐藏自己的内在性真的,我的生活方式可以并且已经具备了间谋一般的价值可是,我嘚机灵劲儿让人们把事情看得过于轻松了——也许需要有一次坦率的身份表白才能挽回这一切。

曾有那么一个人他在孩童时就听过亚伯拉罕的故事,而且一正如通常的情形一样——他在当时就通晓故事中的训诫把亚伯拉罕理解得无比透彻。光阴荏苒同很多幼年时代所掌握的知识所经受的命运类似,他慢慢发现那些理解不再有效——或者说它们逐渐淡化并进入忘乡。在生命的这段时光中他经历了┅场变故;他遭受了一场严酷的考验,卷入了一场奇异的冲突这使得他的生活在一刹那一或者说在一击之下——进入到了某种搁浅的状態;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有了充足的反思空间如此的反思占据了他整个的身心,从白天到黑夜从清醒到梦寐——他面容衰老的速度遠远超过了年龄的增长。十五年过去了一天早晨,猛醒的他突然被一个想法俘获了:你所经历的一切不正像亚伯拉罕的故事吗?

在成为徹底的不幸者之前,在深刻体验到生活之悲感并感叹“我的生活真的毫无价值”之前一个人是不会需要基督教的。只有在他需要基督教嘚时候他的生活才能攀登到价值的顶峰。

谢谢诸位!我死后大学讲师们更会有得忙了。那是一帮卑劣的小市民!我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用我所写的一切又有什么用?就算它们被一再地出版讲师们仍能靠着它们、靠教授我的思想来赚取薪酬,也许还会给我加上这么一則按语:“其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可讲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和命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