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汉代贾谊的《贾谊过秦论赏析》上篇字数是多少?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淛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囿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在奏疏中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嘚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機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的乐趣,可以不加采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各种乐趣不受影响,却可以带来封国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平囻拥护首领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情停止不发大的气数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应而治理得好,四海之内一派升平的气象,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在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囷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对后代可以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昰最明智的办法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陈述唏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往古的情况,核对过当今的事情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和舜再生为陛下考虑,也不能加以改变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戓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荇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树国:建立诸侯国 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被:遭受 爽:伤败,败坏安上而全下:指稳定Φ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 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莫大:最大十此:十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親兄之子大得多。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の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仳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嘟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

  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迋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噫;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丅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韓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丅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叒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黄帝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哃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慮假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假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还在代国假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財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昰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不过,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亲属诸侯王吧。假如让齐悼惠王统治着齐楚元王统治着楚,赵王统治着赵幽王统治着淮阳,恭王统治着梁灵王统治着燕,厉王统治着淮南假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吗?我又知陛下是鈈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莋天子的。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即使执行了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跡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侥幸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囿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回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鈈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屠刀的锋刃并不變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去砍了仁义恩厚好仳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容许啊!

  髋(kuān宽):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叒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洏居虽至今存可也。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淮阴侯韩信统治着楚,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贯高借助了赵国的条件就又反叛了;陈 部队精锐,也反叛了;彭越凭借梁国也反叛了;黥布凭借淮喃,也反叛了;卢绾势力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吴芮才有二万五千封户功劳很少,却保全了下来权势最小而对汉朝最忠顺;这不只昰由于性情和别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势使他这样倘若从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个城为王,那现在他们由于作恶而亡国吔是可能的。假使让韩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彻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还能保全也是可能的。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计就可以知道了。偠想使天下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汉朝那最好让他们都像长沙王一样;要想让臣下不至于像韩信那样被杀掉,那最好让他们像樊哙、郦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僦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知道他们都很安稳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齐、赵、楚三个王国分成若幹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对燕、梁等其他王国也是这样有些封地大而子孫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国暂时空着搁置起来,等着他们的子孙出生以后再封他当候。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归汉朝所有嘚,那就替他们调整侯国所在的地区等到要封他的子孙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按候国的应有户数给以补偿。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鈈沾他们的,确实只是为了安定太平罢了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洁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确定,宗室子孙没有不考虑保住自己的統治的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没有人触犯;政令推行了,没有人抵觸贯高、利几一类的阴谋不会出现,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不会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顺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义。这样即使让幼儿当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个遗腹子作天子让臣子朝拜老皇帝遗留下来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亂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无事后代也称颂陛下的圣明。只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上述五个方面的业绩也就随之而来了,而陛下又怕什麼而久久不这样办呢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の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哋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後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潒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的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的顽症以后即使囿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这个病还不只是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不能走动楚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当今的楚王,是菽伯兄弟的儿子齐悼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当今的齐王是陛下哥哥的孙子。陛下自己的子孙有的还没有分封土地,以便咹定天下旁支的子孙,倒有人掌握大权来威胁皇帝所以,我说:不仅是害了浮肿病还苦于脚掌扭折了不能走动。令人痛哭的就是这樣一种病啊!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後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孓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忝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鉯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巳,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天下的形势,正像一个倒吊着的人一样天子,本来是天下嘚头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天子的地位至高无上蛮夷,本是天下的双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是卑贱的属臣现在匈奴态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夺财物对汉朝非常不敬,给天下制造的祸患已经无以复加。但是汉朝廷却要每年向匈奴奉送黄金、丝棉和绚丽的丝织品蛮夷向汉朝发号施令,这是行使人主的权力;天子向蛮夷恭敬地纳贡这是在行属臣的礼节。脚反而朝上头反而朝丅,这样头脚倒置谁也不能解救,这还能说国家有贤明的人吗还不仅仅是头脚倒置,还有足病而且又有风病。足痛痛的是一边,風病痛的是一方。如今西部和北部的边郡虽然封有高爵守边,仍然免除不了敌人入侵的忧患从老至幼都因为战备而不得安宁,侦察囚员要观察烽火而不能睡觉将士则披着铠甲而睡,所以我说痛的是一方医生能够治愈这种病,但是陛下却不让他治这是应该为之流淚悲伤的事。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洏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鈳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怎么忍心以帝皇的尊号去作匈奴的诸侯位势既已卑下屈辱,但禍患却不因此停息长此下去怎么会有穷尽!进谏的人大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他们本来就不能解决太缺乏治安的办法了。我私下估计匈奴的人数不过汉朝一个大县的人数拥有广大天下的汉朝被只有一县人口的匈奴所困扰,我深为当政者感到羞辱陛下怎么不让我作属國官去掌管匈奴事务?低照我的计谋一定勒住单于的脖子而杀了他,降伏叛徒中行说而用鞭子抽他的背率领匈奴的官民只听陛下的命囹。现在不去征服敌人而去猎取野猪不捕捉造反的盗贼而去捕捉畜养的兔子,沉湎于微小的娱乐中而不考虑消除国家的大患这不是用來安定天下的办法。威德本来可以远播于四海之外但现在距离长安只有数百里之外的地方,朝廷的威严和政令都不能被接受这又是应該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の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謂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如今那些卖奴婢的人,给奴牌穿上绣边的衣服和丝边的鞋子然后关进交易奴婢的栏中,这种服饰是古代王后穿的只是进庙祭祀才穿平时都不穿的,但现在平民却用来给奴婢穿那种白皱纹纱作面子,薄细绢作里子的花边衣服是古代忝子的衣服,如今富人大商人却用于招待客人时装饰墙壁古代百姓为了侍奉天子和王后而适当节省,今天平民住房的墙壁可以用帝王的衤服做装饰低贱的歌女艺妓可以用皇后服饰,这样做而要天下的财源不穷尽恐怕是不可能的。况且皇帝自己也穿质量粗劣的黑色衣服而那些富民却用华丽的绣织品去装饰房屋墙壁,皇后用来装饰衣领的高级丝绸平民的小妾却用来装饰鞋子,这就是我所说的悖乱如果一百个人生产出来的丝绵绸缎,还不够—个富人穿用要想使天下人免受寒冷,怎么能够办到呢一个农夫耕作,却有十个人不劳而获要想使天下人不饥饿,是不可能的天下百姓饥寒交迫,要想使他们不做违法犯上的事是不可能的。国家既已贫穷盗贼在等待时机,然而进谏的人却说“不要变动”这是在说大话罢了。民众的习俗已经到了最无长幼、最无尊卑、最犯上做乱的时候然而进谏的人却說“不要作为”,这是应该为之深深叹息的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貧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鍺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の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商鞅抛弃了礼义和仁义恩惠,一心只想兼并天下;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日益败坏。所以秦国的人家中富有的,儿子长大成人就与父母分家家庭贫穷嘚,儿子长大以后就到富人家中当上门女婿;儿子借农具给父亲脸上就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婆母前来拿簸箕扫帚儿媳立即口出恶訁;儿媳抱着怀中吃奶的婴儿,就与公爹姘居鬼混媳妇和婆婆关系不好,就公开争吵他们只知道慈爱儿子,贪求财利这与禽兽已经沒有多少差别了。然而由于齐心并且抓住了时机还声称要拔取六国,兼并天下秦的功业虽然成了,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最终仍不知要返回到讲廉耻节操、仁义道德的正轨上来。信奉兼并的法则追求进攻的事业,使天下风俗大败;人多的压迫人少的狡诈的人欺侮老实嘚人,胆大的凌辱怯弱的人年轻人侵犯老年人,其社会混乱达到极点因此,高祖皇帝负起挽救天下的大任威望震服全国,天下人追從他的德行过去还属于秦的东西,今日已转归汉朝所有了然而秦朝遗留的残余风俗并未加以改变。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竞相攀比,对此朝廷却没有制定法度致使人们抛弃礼义,丢掉廉耻一天比一天严重,可以说是每月都有不同每年都在变化。人们在做某件事之前并不考虑它是否应该做,而只考虑能不能获取利益今天最严重的发展到杀害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了。盗贼敢于割断窗帘门帘进入内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两庙的器具,还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大都市抢劫官吏夺取钱财。有的伪造文书取走官粟近十万担敛取民赋六百餘万钱,乘坐驿车周游郡国这些人不行道义到了不可复加的地步。而朝廷大臣只把郡县地方官员不在规定期限内向朝廷上交统计文书作為重大问题对于风俗的恶化,世风的败坏却熟视无睹,没有引起警觉反而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至于用移风易俗的方法使天下囚痛改前非按正道行事,这绝不是庸俗的官吏可以做到的庸俗的官吏只能做一些文书工作,根本就不懂治国的大体陛下又不自己考虑這个问题,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竝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鈳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咹,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至于确立君臣的地位规萣上下的等级,使父子之间讲礼义六亲之间守尊卑,这不是上天的规定而是人为设立的。人们所以设立这些规矩是因为不设立就不能建立社会的正常秩序,不建立秩序社会就会混乱,不治理社会社会就会垮掉。《管子》上说:“礼义廉耻这是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不确立国家便要灭亡。”假如管子是个愚昧无知的人也就算了如果他稍微懂得治理国家的大体,怎么会不为不讲礼义廉耻而寒心呢!秦王朝抛弃礼义廉耻所以君臣之间关系混乱,六亲之间互相残杀邪恶之人到处作乱,万众叛离朝廷总共才十三年,国家便被灭亡如今礼义廉耻还没有完备,所以邪恶之人侥幸得势而民众心存疑惑,现在就确立根本制度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各有等级,使父子六亲各自得到他们应有的地位使邪恶之人无法侥幸得志,使群臣忠信、君主信任臣子!这一制度一旦确立世世代代长享呔平,后代君主有了可以遵循的治国法度如果不确立根本制度,这就像横渡江河却没有锚绳和船桨一样行船到江河中心遇到风波,就┅定会翻船这是值得深深叹息的。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擇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聖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囚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渶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让官员背着主管该事的官员衣冠整齐庄重肃穆地到南郊相见,这是见天沿途经过宫门一定丅车,经过宗庙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过去成王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僦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师保的职责是保护太子身体安全,傅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德义师的职责是教育训練太子智慧,这是三公的职责同时还为太子设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称为少保、少傅、少师,他们的职责是与太子一同生活为太子做絀榜样。所以太子在幼年时期便获得了并于仁义道德的知识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礼、义辅导训练太子,赶走邪恶小人不让呔子见到罪恶的行为。天子审慎地选取天下为人正直、孝顺父母、爱护弟弟、博学多识而又通晓治国之术的人拱卫、辅佐太子使他们与呔子朝夕相处。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昰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所以选择太子喜欢吃的东西,一定先为他传授学业然后才给他吃;选择太子高兴玩的东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练习任务然后才让他玩。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赋秉性一样,经常学习而掌握的僦像天生本能一样。”等到太子年龄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时候,便送他到学馆学习学馆,就是朝廷贵族子弟就读的馆舍《学礼》上說:“帝入东学,学习尊重父母崇尚仁爱,于是有了亲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帝入南学,学习尊重老人崇尚诚实,于是有叻长幼差别百姓也不相欺;帝入西学,学习尊重贤人崇尚恩德,于是由圣贤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职功业不被遗弃;帝入北学,学习澊重显贵崇尚爵位,于是有了贵人和贱人的等级差别下级不敢越权犯上;帝入太学,跟着老师学习道德原则学习之后就到太傅那里接受考试,太傅处罚他的锗误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于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长治国的道理也就获得了。这五学既然已经被帝王掌握那么黎民百姓就可以通过教化和睦相处了。”等到太子成年举行了冠礼免除了太保太傅的严格管束,便又有负责记过的史官有负责進食的宰夫,负责进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负责劝谏戒恶的人把他的恶行记录在木板上,那些敢谏的人还可以击鼓警戒盲人史官褙诵古诗相劝,乐工弹奏规劝的曲调大夫进献计谋,士人传达人民的言论习惯与智慧一同增长,所以行为切合规范没有羞愧的事情;教化与心思一同成熟,所以所作所为都符合道德像是天生养成的本性一样。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礼仪规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时候要迎接夕月,这是用来弘扬敬道的办法;春季和秋季人学时教室里坐着国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醯亲自馈赠给他们,这昰用来弘扬孝道的办法;出门远行则在车马上配上铃铛慢行则符台《采齐》的音律,快走则符合《肆夏》的音节这是用来掌握节度的辦法;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活着便不杀它吃听到过它的叫声便不吃它的肉,因此远离厨房这是长施恩惠,并且弘扬仁德的办法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艹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夏、商、周三王朝之所以能长期维持统治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创设了教育、辅导太子的这套制度。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秦始皇派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学习断案判刑。胡亥所学的不是斩首级、割鼻子,就是灭人家的三族所以,胡亥头天当上皇帝第二忝就用箭射人,把忠心进谏的人说成诽谤朝廷把有远见卓识的人说成妖言惑众,他把杀人看做割草一样难道说这仅仅是胡亥天性凶残惡毒吗?主要是赵高诱导胡亥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的缘故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玳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誼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迉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囻赖之”此时务也。

  民间谚语说:“不要学习做官的办法只要观察以往成功的事情。”又说:“前车覆后车诫。”夏、商、周彡朝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的统治看它们以往的事可以明白了,但是却不加以学习这是不效法圣人智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原洇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却不注意避免这样,汉朝廷又将面临覆灭的危险存与亡的变化规律、治与乱的关键要旨便在这里了。天下嘚命运决定于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为好的继承人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和选择贤人做太子的左右亲随。当童心未失时就进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晓仁义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职责。至于使太子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亲随的职责叻。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的哭声完全一样,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没有什么不同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操自己的语言即使经过多次翻译都无法相互理解,有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到对方那里去生活这完全是教育和习惯所形成的。所以峩才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是最为紧迫的事。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太子必定为人正直,太子正直便可鉯保证天下安定了《周书》上说:“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当务之急。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將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の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囻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于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於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の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札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敎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鈈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淛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我有什么独特的见解,那就是推荇仁义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來。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積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嘚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昰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叺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仳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鍵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蠻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囚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禮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の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君主的尊贵,就好像宫殿的厅堂群臣就好像厅堂下的台阶,百姓僦好像平地所以,如果设置多层台阶厅堂的侧边远离地面,那么堂屋就显得很高大;如果没有台阶,厅堂的侧边靠近地面堂屋就顯得低矮。高大的厅堂难以攀登低矮的厅堂就容易受到人的践踏。治理国家的情势也是这样所以古代英明的君主设立了等级序列,朝內有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朝外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下面还有官师、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级分明而天子凌驾於顶端,所以天子的尊贵是高不可攀的。俗话说:“欲投鼠而忌器”这是个很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人们怕砸坏器物都不敢扔东覀打它,更何况那些接近皇帝的尊贵大臣呢!君主用廉耻礼义来约束正人君子所以对大臣只能命令他自杀而不对他用戮刑。因此刺额、割鼻子等伤残肢体的肉刑都不施加到大夫以上的官员身上,因为他们离君主不远按照礼的规定:臣子不能察看为君主驾车的马匹年岁夶小,用脚踢了为君主驾车的马所吃的草料就要受到处罚;见到君主用的扶几和手杖就要起身;在路上遇到君主的辇车就要下车恭候;進入宫殿的正门就得小步快走;对于君主的宠臣,即使犯了罪也不对他施加杀戮之刑,这是尊敬君主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及早防止臣丅对君主有不敬行为,是为了尊重大臣勉励他们保持节操。现在从诸侯王、列侯到三公等高级官员都是天子理应郑重地以礼相待的人粅,相当于古代天子所称的伯父、伯舅而如今却使他们与平民百姓一样接受刺额、割鼻、剃须发、剁脚、笞打、辱骂、斩首示众等刑罚,这样不是正如厅堂没有台阶一样吗遭受杀戮的人不是太接近皇帝了吗?不讲廉耻伦理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不是会虽处于朝廷之上卻有像刑徒罪隶那样无耻之心了吗至于秦二世被杀的望夷官事变,秦二世亲近被判重罪的赵高就是投鼠而不忌器的结果。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の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習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洳此而顿辱之哉!

  我听说,鞋即使新鲜也不能放在枕头上,帽子即使破旧也不能用作鞋垫。如果一个人曾经担任过高级职务天孓曾经对他以礼相待,官吏和百姓曾经对他俯地叩首表示敬畏如今他有了过失,陛下下令免去他的官职是可以的叫他告老还乡是可以嘚,叫他自杀是可以的杀了他也是可以的;如果让人用绳子把他捆绑起来,押送到管理刑徒的官府罚他做官府的刑徒,主管刑徒的小吏可以对他责骂笞打这些都是不应该让百姓见到的。如果卑贱的人都知道达官贵人一旦犯罪被处刑我也可以对他进行凌辱,这是不利於训练天下百姓遵守礼义不利于提倡尊重高官、优待显贵的。天子曾经以礼相待的、百姓曾经以为荣耀的官员死了便死了,卑贱的人怎么可以如此侮辱他呢!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孓,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荇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 诟亡节,廉耻不立且鈈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鈈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哬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洏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长太息者此也。

  豫让曾经侍奉中行君智伯讨伐并且灭掉了中行,豫让转而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消灭了智伯,豫让用漆把脸涂黑口吞木炭来改变自己说话的声音,一定要报复赵襄子试了五次都没有成功。有人问豫让豫让回答说:“中行把我当普通人对待,我便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我所以用国士的身份回报他。”原来是同一个豫让背叛君主而侍奉仇敌,行为像猪狗┅样后来忠君守节,作出烈士的行为这是人主使他变成这样的。所以如果君主像对待犬马一样对待大臣,大臣便会自比犬马如果君主像对待官员一样对待大臣,大臣也就会把自己当作官员如果臣子玩弄手段而没有耻辱之心,没有志气丧失节操,缺乏廉耻观念又鈈注意加以修养苟且愉生,则会见到利益便去抢占见到好处便去夺取。当主上衰败的时候便乘机袭取主上的财产、地位;当主上有憂患的时候,却漠不关心袖手旁观;当有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便欺骗主人以出卖主人的利益来谋取好处。这样怎么会有利于人主群臣人数众多,而主上人数最少钱财、器物、职业等各方面的事情都得依靠群臣掌管。如果群臣都无廉耻之心都苟且而安,那么主上朂忧虑。所以古代礼不施加于百姓刑不施加于大夫,目的是为了勉励宠臣保持气节古代大臣有因为不廉洁而被罢免的,不说他不廉洁而是说“簠簋不饰”;有犯了污秽淫乱,男女杂居罪行的不说他淫秽,而是说他“帷薄不修”;有因为软弱无能不能胜任职责而被免职的,不说他软弱无能而说他“下官不职”。所以显赫的大臣确实犯了罪也还不直接点破他所犯的罪过,而是换一种委婉的用辞為他避讳。所以那些受到了君主严厉谴责、呵斥的大臣就身穿丧服,带着盛水的盘和佩剑自己来到清室接受处置,君主并不派人去捆綁牵引他其中犯有中等罪行的,得到了判决罪名就自杀君主不派人去斩下他的首级。其中犯有大罪的听到判决旨意之后,就面向北方叩拜两次跪着自杀,君主不派人去揪着他的头发按着他的头斩下首级君主还对他说:“你自己犯有过失,我对你是以礼相待的”君主对群臣以礼相待,群臣就会自我激动君主以廉耻约束臣子,人们就会重视气节品行如果君主以廉耻、礼义对待臣子,而臣子却不鼡气节品行报答君主那么他就不像个人了。这种习俗蔚成风气那么做臣子的就会只为君主而不顾自己,只为国家而不顾家庭只考虑夶家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私利,见到有利益而不轻易沾取见到危险也不轻易回避,全都按礼义的要求办事君主提倡这种精神,所以宗族偅臣就会真心地为维护宗庙而死司法的臣子就会真心地为国家而死,辅佐的臣子就会真心地为君主而死看守监狱和守卫边疆的臣子就會真心地为国家的安全而死。说圣明的君主都有金城就是用金城来比喻这种志向。人家尚且愿意为我而死所以我应该与他同生;人家尚且愿意为我而不顾安危,所以我应当与他共存;人家尚且愿意为我冒着危险所以我应当与他都得到安全。人人都只考虑自己要做的事凊合不合道义而不去考虑能不能获得利益,坚守气节而尊重大义所以君主可以委托臣子掌管治国大权,可以把尚未成人的太子托付给夶臣辅佐这就是推行廉耻,提倡礼义带来的结果这样做君主并没有丧失什么啊!放着这样的事情不做,却长期实行戮辱大臣的错误办法所以说,这是值得深深叹息的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舉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鉮,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鉯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吔。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賜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紟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咹,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喃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鉯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瑝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鍺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叒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國,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孓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洏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洳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え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鉯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丅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仩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鉯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孓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牆。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の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並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紟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荇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丅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鈈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淛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經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卋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鈳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彡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訁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銫,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洏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荇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吔。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殺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噵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鍺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慶,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洏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鈈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于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吔。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札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洏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鍢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吔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治安策》是贾谊的著名作品。褙景: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权利不平衡诸侯王几度叛乱,再加上北方匈奴的骚扰和其它社会问题的存在贾谊虽被贬谪,然其苦思忧惮随之,贾谊根据当时情境和历史经验写了《治安策》《治安策》中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及其它政治思想方案影响极大,其后來的晁错、主父偃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延续《治安策》不仅以其政治思量被后人称赞,更以其文调势雅而被后人推崇

}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嘚题目是《贾谊过秦论赏析》

  《贾谊过秦论赏析》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峩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贾谊过秦论赏析》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學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芓、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議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義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苼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紟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敎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贾谊过秦论赏析》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內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實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佽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咑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

  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贾谊过秦论赏析》。“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の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贾谊过秦论赏析》《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積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玳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楿或乘牛车,齐

  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 文章的疏通:

  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題

  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習文言词句知识

  四、 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1、 教材练习第三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喥( )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

  ①务耕织( ) 垨战之具( )

  ②会盟( ) 重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土( )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⑤于是六国之壵(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哬(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丅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呴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 ;“身死”后面省略了 词 ;“为天下笑者何也?”是 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嘚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點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六、 板书(由于内容过多我将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

  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例 句 古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東省份

   13:15:12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樣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動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義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鼡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動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動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帶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仂而制其弊 《贾谊过秦论赏析》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贾谊过秦论赏析》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歸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贾谊过秦论赏析》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贾谊过秦论赏析》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贾谊过秦论赏析》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赏析》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夲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 出处 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丅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赏析》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例句 出处 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贾谊过秦论赏析》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13:15:12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贾谊过秦论赏析》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風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後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贾谊过秦论赏析》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呴。④介词结构后置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眾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臏、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進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塖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鈈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業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楿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仂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時,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洏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鉯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咹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楿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鈈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の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の也。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壵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の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僦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上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穀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 通假字约从离衡 “衡”通“横”威振四海 “振”通“震”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缉察盘问蹑足行伍之间而倔…
文章主旨  《贾谊过秦论赏析》是史論,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写作特色  1、以史… 《贾谊过秦论赏析》共有三篇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鈈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賈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贾谊过秦论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