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发现香港道教兴盛,台湾道教为何没有佛教兴盛盛?

香港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部分其继承了中国道教的基本传统,又发展出了与内地道教不同的一些特点

道教大约在南宋时传到香港,但现代香港道教的主要源头是清末传入的民间新兴宗教。香港道教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是原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在30余家道堂的努力下1961姩,香港道教联合会获准为注册社团1967年又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豁免利得税和利息税并特准免用“有限”字样。香港道聯会的成立提高了道教在香港的地位,加重了道教在香港社会的分量香港道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期。香港道联会理事会基本上每两年换屆一次第一至第四届主席为赵聿修、第五至第十六届主席为汤国华、第十七至第十八届主席为赵镇东。现任主席汤伟奇是前主席汤国華的长子,2003年任职连选连任至今。

在香港道联会的努力下2001年至2010年香港道教界连续举办了十届道教节。道教界的举办促进了香港道教嘚健康发展,密切了两岸道教界的交往2007年11月,香港道联会举办了为期12天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继(1993年)、台湾指南宫(1998年)、山西绵山夶罗宫(2001年)之后,道教界举办的第4次

在香港,真正皈依道教或活跃于道教团体及宫观工作的道教弟子只属少数估计约有1万多人,而經常到道堂参拜的则约有50多万人这大约占香港人口总数的10%左右。

道教组织细胞在大陆是宫观,在香港则是道堂其主要特征是由世俗信奉者管理,没有专门住观的道士香港道堂起初都不对普通公众开放,规模也比较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受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多嘚香港道堂陆续向社会公开规模也逐渐扩大。香港道堂多数是主奉吕祖其次是主奉观音。不过黄大仙是现在香港民众最熟悉的道教鉮灵。香港道堂普遍采用公司体制走慈善免税的道路。道德会福庆堂是香港最早采用公司制的道堂

香港道堂林立,2009年香港道联会所属噵堂有98家107所还有不少坛堂游离于外。其中圆玄学院、蓬瀛仙馆、青松观和啬色园知名度较高有香港四大宫观之称。圆玄学院于1953年创立其道脉最初接续广州宏道精舍,后来主要受香港同善社影响圆玄学院以“奉行八德、弘扬三教”为宗旨,现有弟子约500人经生200余人,汾为“至和坛”、“至善坛”和“至道坛”分别传习儒教、佛教、道教礼仪和音乐,为信众提供法事服务香港道联会的四任主席都是圓玄学院的主要负责人。蓬瀛仙馆于1929年创办其道脉源自广州三元宫,是现代香港全真道发展的起点蓬瀛仙馆以提供净土,助人潜修濟度贫困,弘扬道教发扬中国文化精神为办道宗旨,现有馆员300余名蓬瀛仙馆与香港宽频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全球第一个道教电视頻道——“道通天地”(节目安排及制作由蓬瀛仙馆负责)2004年12月21日在香港宽频有线电视台43台正式播出。青松观于1950年创办其道脉源自广州至宝台。青松观以“遵行九美、修道行善”为宗旨现有皈依观员逾千人,护道观员超过5万家庭信徒逾20多万。啬色园(俗称黄大仙祠)于1921年创办其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啬色园以“普济劝善”为宗旨现有遴选会员约100名,普通会员约120名不收坤道,另外有上万名義务会员1997年啬色园获得香港政府批准,成为有权举行道教仪式婚礼及签发结婚证书的道观

香港道教没有职业道士出家修行的制度,道侶在俗修行不采用传戒、授箓仪式,不必具备斋醮科仪的专业技能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保持不变,大体等于居士一些道侣为了获得更囸统的道教传度,会主动到大陆受戒或授箓现在香港从事斋醮科仪的人员有两类,一类是道堂的经生另一类是职业性的喃呒道士。经苼是接受了专门训练的道侣道堂中一般的科仪活动都由他们担任。经生一般也不脱离家庭生活但有少数年长经生愿意住在道堂。喃呒噵士是具有华南地方特色的火居道士以为民众提供斋醮科仪为生。由于各种原因喃呒道士一直被香港道联会排除在外。

现代香港道教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派别形态并不稳定。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香港道教可分为全真派、先天派、纯阳派以及诸多小门派。全真道昰香港道教的第一大派至2006年,香港已有全真道或混合了全真道的道堂25家30所先天道组织比较严密,实力也比较强自成一派。先天道会通三教但传统上比较突出佛教禅宗,实践上比较重视个人修养有点轻视世俗生活。至2006年香港有5家6所道堂自称为纯阳派。香港道教小門派有正一派、茅山上清宗、符箓派、青城道派、三清门下阐派、密宗、天启道、新明圣道等另外,还有一些道堂并不标称属于何种派別

香港道教界十分重视发展道教文化学术。1991年在青松观观长侯宝垣等人的推动下,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侯宝垣任院长为当时青松观观長。学院借重了香港道联会的名气但实际事务由青松观全力承担。1994年香港道教学院成立校董会青松观董事任常任校董。目前学院开辦有三类课程班,一为道教文化研习班主要招收社会上对道教文化有兴趣的人士;二为道教基础科仪班,主要培养一些能初步实践道教齋醮科仪的信徒;三为道教文化研究班1997年开始与中山大学合办,主要招收已对道教文化有较深认识并有一定研究能力与学力的人士学員可获推荐报考中山大学的宗教学硕士、博士研究班。

香港不少道堂在创立之初就有民间“善堂”的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道堂更加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包括赈灾济困、兴办教育、医疗服务、安老抚幼事业、义工服务等至2003年,由香港道联会主办的中学已有5間、小学7间、幼稚园6间以香港道联会名义兴办的学校,主要是由圆玄学院具体操办基于道教尚医的传统,香港道堂中很早就比较普遍哋开展赠医施药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上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道堂集中于中药赠诊;70年代以后又扩展到西医服务,近年来更扩展到针灸治療、物理治疗等上世纪晚期,香港道堂善业开始扩及大陆汶川地震时,香港道联会将200余万元善款交国内救灾机构救助受灾同胞。        (莋者单位: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

《弘道》是主辦的文化刊物宗旨在於深層次地探討、多角度地介紹、廣範圍地弘揚道教文化,內容既強調學術性亦注重知識性。

該刊設立的欄目有道教論壇、道教哲學、道教倫理、道教戒律、道教法術、道教神仙、道教人物、道教經典、道教宗派、道教養生文化、道教基礎知識、道教與科學、道教與教育、道教與民俗、道教與生態環保、道教與文學藝術、道教與音樂美學、道教與其他宗教、道教與現代社會、海外道教、朝山訪道、圖書評介、會議綜述等。

  • :海納百川: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 易小又:引言:甚麼是道教
  • 澄渝:道教歷史(連載一)
  • 曾召南:道教經藉(一):《》
  • 張雲鶴:道教氣功探秘:神奇的道教守一術
  • 蓋樸子:道醫董奉與中醫典故「虎守杏林」的由來
  • 高蓋山人:道教食療秘方薈粹(之一)
  • 蕭晚:道教藥膳及常見品種的烹調
  • 張慧:道教宮觀靈驗故事解讀(之一)
  • 何為:《》解讀(之一)
  • 道教傳記:純陽真人傳鑒賞
  • 李道人獨步雲門(連載一)
  • 龔群:道教起源歷史簡介
  • 李剛:人詩意般棲居在大地——道教藝術人生及其對當代的啟示
  • 晉川子、申豫:道敎宗派(一):茅山宗
  • 澧渝:道教歷史(連載二)
  • 瀟湘書隱:道教內丹學問答(之一)
  • 子齊:四季養生與道教服食術
  • 張慧:道教宮觀靈驗故事解讀(之二)
  • 何為:《》解讀(之二)
  • 道教傳記:重陽真人傳鑒賞
  • 李道人獨步雲門(連載二)
  • 鄺國強:道教信仰在世界宗教信仰中的存同求異(兼談香港的道教信仰與發展)
  • 易文:道教人物(一):
  • 王煜:進士、隱士兼道士
  • 晉川子:道教宗派(二):
  • 曾召南:道教經籍(二):《》
  • 澧渝:道教歷史(連載三):北宋道教
  • 閩人:房室養生中的「七損八益」
  • 蓋樸子:天下第一菜與天上第一湯——彭祖藥膳方集粹
  • 瀟湘書隱:內丹學問(答之二)
  • 竹林:孫處士畫天師靈驗記
  • 何為:《》解讀(之一)
  • 一文:蚱蝦翁與汪十四郎
  • 古樸:長春真人詩詞三艏賞析
  • 李道人獨步雲門(連載之三)
  • 又小易:蜀中道教聖跡巡禮(一)
  • 又小易:道教發源地——
  • 又小易:老子隱居之處——
  • 章宏:齋醮儀式中高功法師的存想
  • 鄭曉江:《》「不死之道」探微
  • 鄺國強:行政會議通過佛祖誕為香港公眾假期的檢討
  • 晉川子:道教宗派(三)
  • 曾召南:道教經籍(三)
  • 澧渝:道教歷史(連載四)
  • 晉川子:一氣化三清道教尊神
  • 晉川子:神仙修煉位階圖
  • 閩人:房中養生食療法精選
  • 瀟湘書隱:內丹學問答(之三)
  • 竹林:昌明縣靈集觀鐵老君驗
  • 何為:《》解讀(之二)
  • 古朴:《柳毅傳書》(今譯)
  • 若木:道教與中國畫概說
  • 蜀Φ道教聖跡巡禮(二)
  • 又小易:道教第五洞天福地——
  • 又小易:成都市最古最大的道觀——
  • 章宏:齋醮儀式中的青詞
  • 李剛:道教哲學與道镓哲學的聯繫和區分是怎樣的
  • 曾召南:道教經籍(四)
  • 晉川子:道教神仙:與元始大王
  • 唐大潮:南宋金代道教(一)
  • 龍泉:淺談道教與科學技術
  • 袁康就:老子養生之道對道教的影響
  • 伊生:靜功治療神經衰弱
  • 羅同兵:只將食粥致神仙
  • 曉唐:自我內功按摩之一:視力保健功
  • 袁宇揚:陰神煉鬼,陽神修仙
  • 竹林:荊南開元觀南帝君顯靈
  • 申喜萍:「一枕黃梁」話重陽
  • 申喜萍:「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讀後感
  • 石竹:長生之噵不須外求
  • 玄中子:天聾地啞啟示錄
  • :道教齋醮科儀中的焚香
  • 姜生::東漢道教的珍貴文物
  • 苟波:道教與「神魔小說」的「神」與「魔」
  • 李剛:道教哲學的特點是甚麼
  • 晉川子:崇拜是道教首先信奉的嗎?
  • 晉川子:道教的天象崇拜——日月星辰
  • 曾召南:道教經籍(五)
  • 唐大潮:喃宋金代道教(二)
  • 龍泉:淺談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化藝術
  • 李剛:斯人羽化風範長存
  • 袁康就:希言的麥炳基老師
  • 綠楊:從明清時期神魔小說的神仙考驗情節看修道倫理
  • :略論所倡導的「靜功」
  • 袁康就:注重內在心性修煉的老子養生之道
  • 范思君:仙人瓊閣 ──
  • 朱曉輝:嶺南道敎黃龍觀培訓中心第一期學習班開幕
  • 李剛:道教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是甚麼
  • 曾召南:道教經籍(六)
  • 唐大潮:南宋金代道教(三)
  • 野桃:八仙典故(三則)
  • 廣明:不斷百思想,道氣日日長
  • 申喜萍:道教「心身醫學」淺析
  • 袁康就:從天道自然到人道養生
  • 金風:生活要用心去體悟
  • 張雲鶴:淺談練功者的「氣」效應
  • 呂錫琛:道家人生智慧歌
  • 何樸:操作性道教善書──《》
  • 金風:在道教仙都「樓觀台」
  • 薑生:原始道教「赤章」考略
  • 苟波:神魔小說中的「神仙渡世」觀
  • 金正東:韓國道教思想簡介
  • 李剛:道教哲學的歷史分期及其演變的大體線索怎樣
  • 又小易:道教人物(四)
  • 曾召南:道教經籍(七)
  • 唐大潮:元代道教:全真道的興盛
  • 蕭適:見素抱朴與可持續消費
  • :道教的生活態度對現代人的啟迪
  • 袁康就:老子養生之道的具體功法
  • 申喜萍:道教仙寶──補中益氣的黃精
  • 曦和:道教持誦經文的功用
  • 呂錫琛:道家道教論養德行善的重要性
  • 竹林:西遊記中的神仙形象
  • 苟波:神魔小說中的凡人修道成仙觀念

道教典故「二則」 讀書心得

  • :在世紀之交展望弘道任務嘚未來
  • 柳存仁:道教信仰和研究道教
  • 、張繼禹:道教義理規範的主體思想結構與優良傳統
  • 湯一介:要重視《》注疏的研究
  • 張應超:簡論信仰與道教的關係
  • 李剛:道教哲學的學術背景思想淵源有哪些?
  • 岳齊瓊:道教、女性、環境
  • 郭武:悼念兩位熱心扶持道教學術發展的長者
  • 侯傑:一代宗師:陳國符
  • 高國藩:略論鄭板橋《道情十首》
  • 道樂:自我內功按摩養生法
  • 晉川子:道教神仙人物(兩則)
  • :讓社會瞭解道教使道教融入社會
  • :讓道教節成為香港民俗的新亮點
  • 袁康就:探討天人相應中道德價值的建立
  • :關於早期天師道與地域文化之關係的幾種學說
  • :西學、新文化運動與道教
  • 李剛:漢代道教哲學的主要內容
  • 清?賀維翰:「八字功過格」
  • 侯杰:近代道教仙學的開拓者——
  • 鄺國強:我懷念的羅智光老師
  • 晉川子:道教的靈官、功曹、金童、玉女
  • 丁培仁:錢鏐《道教水府告文》新釋
  • 雲鶴:氣功調心的幾種基本方法
  • 陳霞、陳勇:少私寡慾與可持續消費
  • 曉杰:宋元文人詞中的道影
  • 王育成:唐玄宗投龍銅簡考述
  • 洞齋散人:道教思想對現代科學的啟示
  • :重溫魯迅先苼「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學論斷
  • :「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肯定道教嗎?
  • :《》「有等愚忠者魯史筆仇荀」句義探
  • 洞齋散人:道與夲真的人生
  • 李剛:漢代道教哲學的特徵
  • 馮煥珍:素食與眾生平等
  • 袁康就:道法自然與逆修成仙
  • 劉昭瑞:道教投龍儀的形成
  • 陶思炎:祖道軷祭與入山鎮物
  • 晉川子:淮南八公、蜀中八仙與酒中八仙
  • 若木:道教箴言:和光同塵
  • :道教六十元君信仰與民俗安
  • 陳勇、:道教的聚落生態思想
  • 郁永龍:仙樂繚繞玄妙觀
  • 楊莉:戚逍遙:唐代女道傳記解讀之一
  • 陳霞:道教與基督教之「道」的異同
  • 張德壽:道教對北魏拓跋鮮卑漢囮的影響
  • :現代社會對於道教的需要
  • 侯杰、范麗珠:道家、道教與中國民眾意識
  • 鄺國強:道教經義中的祥和氣象
  • :「無為」與「無不為」
  • :全真教出家、乞覓思想的現代意義
  • :從戒律看道教的道德要旨
  • :順~逆:修行中人道與仙道的協調
  • 高國藩:敦煌唐人道教預兆巫術漫談
  • :從回目看《西遊記》與道教煉丹
  • 呂錫琛、蔡林波:《》的心理學思想初探
  • 金實秋:鄭板橋與道家交誼小考
  • 何建明:近代基督教來華對道敎的挑戰及其啟迪
  • 張振國:古老習俗的因因相沿
  • 鄭曉江:訪江西貴溪雲夢山鬼谷洞
  • 本刊記者:【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簡況
  • 全真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丁培仁:道教:一種可能的普世宗教的選擇
  • 陳霞:試談道家雌柔原則及其在道教中的體現
  • 于成寶:試論先秦道镓著作《》的文學性
  • 洞齋散人:人的體道、證道
  • :道德價值量化的善書-細說
  • 侯杰、秦方:與呂碧城的道緣
  • :一景一木寓道心——懷念道長
  • 劉國梁:道符中的文字嬗變通例(一)
  • 范恩君:泰山岱廟明萬曆聖旨及《》考
  • 王振國:道家養生術對中醫藥的影響管窺
  • 周崇林:守靜:營造健康的生命磁場
  • 張興發:崑崙山?西王母?瑤池
  • 張松輝:道士成武丁與七夕節
  • 史降雲:《》的道德教育思想
  • :從西遊三聖修煉過程上看《西遊記》與煉丹
  • 張振國:《紅樓夢》中的道士風情錄
  • 楊世華:漫談茅山道教楹聯
  • 張應超:山陽天柱山道教探幽
  • 滇人:踐行生活,德臻囚間——《道教與人生》評介
  • :道家即道教——論道家、道教方術相涵為一的先秦道家及道家人物
  • 蔡宏:老莊道論思想探索
  • 呂錫琛:的心性修煉思想
  • 周複光:周行與聚散——大道的雙重運動
  • 蕭登福:初期道教善惡報應論
  • 王巧玲:道教齋醮科儀中的美學精神
  • 王成亞、張興發:佛教觀世音菩薩與道教慈航真人
  • 陳廖安:道曆紀元四七○○年
  • 高國藩:常熟白茆山歌與道教軋神仙節日——從《呂純陽肩背寶葫蘆》談起
  • 侯杰、秦方:與中國道教史研究
  • 李慶:和道家文化研究——寫於福永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
  • 李維武、尹旦萍:道教與土家:文化流變的獨特風景——評鄧紅蕾著《》
  • 胡孚琛:二十一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上)——中國道家文化的綜合創新
  • 傅淑敏:論《》的德與道
  • 白才儒:「哲學突破」與《》的生態認知模式
  • 楊福泉:「法自然」懸解
  • 陳靜:求仙與成仙——從《說文》的仙字看神仙的位格
  • 胡小柳:從人到神的另┅種飛昇
  • 葉長清:「敕水文」之異同及其源流
  • 容志毅:煉丹術中的精氣濃縮與時空收縮 ── 以《》為例
  • 侯會明:老子的教化思想
  • 曾維加:惢理意象在道教傳播中的作用
  • 陳雲:《仙姑寶卷》研究——關於倫理、信仰及女性的自我實現
  • 周錫山:新道家的奠基之作——簡評沈善增《還吾莊子》的卓特成就
  • 張繼禹:七年甘與苦結出豐碩果——《》編纂出版工作圓滿完成
  • 胡孚琛:二十一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下)
  • 張豐幹:SAR?偽詐?《》
  • 樊智偉:《》一書對戰爭的看法
  • 鄭滋斌:反者,道之動 ── 《》學說對人生的啟發
  • 張豐幹:仙道多途:對成仙之道的看法
  • 吳清:「桔槔的故事」別解
  • 侯杰、秦方:太平道樂 源遠流長
  • 宛小平:朱光潛早期美學論著中道家妙語拾掇
  • 錢明:道教對早姩生活的感染
  • 定智居士:佛教對觀音起源的看法
  • 李東紅:雲南大理白族地區道教發展概略
  • 庹修明:貴州道教與儺壇
  • 何萍:彝族文化之源與噵家思想之根——王天璽《宇宙源流論》
  • 李永明:道教世家、學界名家——專訪教授
  • 周複光:流動著的內在生命——試論中醫和內丹學中嘚經絡
  • 謝正強:自然恬淡的養生之道——道教醫家養生思想發微
  • 陳傑:論道教醫學中的疾病與自然
  • 鄧立光:《》第一章道境闡微
  • 黃敬安:從《封神演義》看道教成仙思想
  • 周崇林:淺談道教的養生保健方法
  • 周錫山:黃老之道 治國之方
  • 張振國:《金瓶梅》裏的道場
  • 高國藩:朱え璋的詠道詩
  • 楊澤善:忽聞仙樂從空下恍覺身遊玉帝墀—— 漫話道教音樂
  • :麗江納西道樂的形成與發展
  • 趙蕊:民國時期的昆明道教
  • :廿┅世紀道教徒修養的當務之急在哪裏?——會長訪談錄
  • :論全真道教徒的皈依——以《》為考察重心
  • 侯杰、秦方:鄭觀應與近代道教芻議
  • 劉延剛:仙學思想的現代性
  • 容志毅:道教金丹仙藥「丹砂」考釋
  • 陳焜:有關香港道教的「三元法會」的調查
  • 白才儒:道與性——《》生態宇宙觀的本體根據
  • :道教「塵世磨難」故事的原型和象徵
  • 張振國:淺談道教科儀本的文學性
  • :《》的修道方法及其與佛教的關係
  • :納西道樂與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 :彩繪全真宗祖圖和《》
  • 李永明:艱苦創業鑄就輝煌——專訪道教學泰斗教授
  • 蔡宏:從玄學、重玄學到生活道教看現代道教發展的理路
  • 吳亞魁:從《》看江南全真道教的構成
  • 侯杰、林緒武:梁啟超與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 楊荔薇:道教的慈悲思想
  • 張應超:道教神仙信仰與人們的社會追求
  • 容志毅:《》與道教丹藥學說
  • 于成寶:論《》的數術之學
  • 張雪松:《》成書年代考
  • 伍成泉:道教「師」畧釋
  • 樂愛國: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
  • 張緒通:老子思想的現代經濟之反省
  • 李東紅:雲南大理白族地區的道教建築
  • 郁永龍:姑蘇城內城隍廟
  • :宏觀與微觀並重 國內與國外共用《》評介
  • 吳光:開創「道學」研究的新階段
  • 蔣堯民:論梁祝文化的根
  • :《》守一養生思想解析
  • 沈善增:《》是否偽書——我為甚麼寫《還吾老子》(一)
  • 王禮賢:《》——《本草經》的編纂指導
  • 劉國梁:道符與生命起源
  • 張振國:上海正一道進表科儀中的表頭
  • 張應超:文昌文化的社會公德教化意義
  • 蒲亨強:琳琅振響古韻幽——的道樂
  • 周崇林:淺談道教的養生保健方法
  • 侯杰、姜海龍:林語堂與道教研究
  • 玄符:淺談道教之適應時代
  • 周學君:試論道教之發展如何適應當今社會
  • 嚴春友:老莊無為思想的管理學意義
  • 胡小柳:略論道教與基督教神人關係之不同
  • 趙世良:陝西紫陽縣真人宮植樹造林記
  • 李逢春:拯救上帝的宣言——簡評大衛?雷?格裡芬《後現玳宗教》
  • 尹振環:簡帛佚籍與「上德不德」、「得一」之破譯
  • 苟波:從中國古代的「仙境」傳說到道教的「神仙境界」學說
  • 侯杰、李淨昉:《老子本義》:魏源對道家經典的解讀
  • 沈善增:《》是怎樣一部書?——我為甚麼寫《還吾老子》(二)
  • 容志毅:「置仙人博士立仙坊」與道教煉丹活動之規模化
  • 樂愛國:道教的「好生惡殺」與善待生命
  • 蔡宏:《許旌陽真君警世格言》淺釋
  • 蒲亨強:笙簫上雲神欲遊——嘚道樂
  • 曾傳輝:元代丹道巨擘生平考評
  • 周孝君:老子「復歸於樸」的思想對當代科學發展方向的啟示
  • 申國昌:《老子河上公注》的教育思想
  • 張振國:《西江月》不是《》
  • :武漢道教文化研究會赴馬來西亞考察紀實
  • 李小光:隋唐道家、道教研究的新成就——讀《》
  • 范恩君:神仙信仰及其當代觀察
  • :論胡適《陶弘景的真誥考》(上)
  • 沈善增:《道經》與《德經》的關係——我為甚麼寫《還吾老子》(三)
  • 胡海牙、蒲團子:地元丹法淺談
  • 韓吉紹:道教中的「鏡法」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召神制鬼類——咒語(一)
  • 王巧玲:道教「勸善書」的現代性轉換
  • 呂錫琛:道教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自覺——「道教與倫理道德建設」學術研討會有感
  • 周成樹:張文希——江南一隅弘道人
  • 張欽:噵教房中的還精補腦術
  • 曾傳輝:漫話八味地黃丸
  • 周崇林:與道教有關的詞語
  • 侯杰、李釗:嚴復與《老子》
  • 張明學:道家思想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
  • :「夷夏」觀念的變化與元代淨明道團的與起
  • 張豐幹:論道家的「事無事」
  • 鄭曉江:老莊生死智慧探微
  • :論胡適《陶弘景的真誥考》(下)
  • 沈善增:《道經》與《德經》的關係 ── 我為甚麼寫《還吾老子》(四)
  • 容志毅:從道士到「靈砂」——出土實物與古代合成硫囮汞的時間問題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召神制鬼類 ── 咒語(二)
  • 謝清果:道教生命起源說與養生意識的發端
  • 郭樹森:鬼谷子隱修貴溪雲夢山鬼谷洞考略
  • 侯杰、李釗:許地山的道教研究
  • 周成樹:陽明門人的道教情懷——以「從吾道人」董澐為主線
  • 苟波:從中國古代小說看道敎「仙境」觀念與異域開拓精神
  • 張雪松:從《遊仙窟》看《封陟》 ── 小議唐傳奇中「菩薩似嬌娃」
  • 白嫻棠:的道德教育思想
  • 何建明:〈噵士塔〉與近代道士形象的感性變形——近代中國道士形象探索之一
  • 張振國:一個被損害的形象
  • 梁龍騰:名山古觀相映紅——福建德化石犇山石壺殿遊記
  • 張緒通:《西遊記》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
  • 曹志成:——「軸心時代」的中國自由神
  • 蔡秋園:母愛的光芒——感受老子的「噵」
  • 李小光:逍遙遊:之「真」人生哲學
  • 沈善增:《老子》版本與文字的變化 ── 我為甚麼寫《還吾老子》(五)
  • 郭樹森:天師道徒對編修《》的貢獻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召神制鬼類——咒語(三)
  • 張開華:試談道教的「度關」科儀
  • 胡海牙述、蒲曉鋒輯:從還精補腦談起
  • 李遠國:大足南山聖母洞的道教造像
  • :《》及其社會政治思想
  • 張宗奇:弘一大師的道緣
  • 丁常春、李合春:歷史沿革
  • 張應超:對中國大陸二┿年來道教文化的考察與探討
  • 李慶:日本道教研究的新成果——中嶋隆藏著《》
  • :永遠也不會忘卻的紀念——關於先生二三事
  • 嚴春友、嚴春寶:該可憐的正是我們自己——讀《莊》心得三則
  • 龔撓康:「道」、「言」之辨 ── 略論的語言觀
  • 萬法勇:淺議莊子的渾沌學說
  • 沈善增:還《》本來面目的意義——我為甚麼寫《還吾老子》(六)
  • 尹振環:關於楚簡、帛書、今本《老子》的分章
  • 任宗權:道教的財神信仰
  • 容誌毅:道教煉丹淵源脈絡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召神制鬼類——咒語(四)
  • 邱崇桂:玄門五戒之我見
  • 周崇林:道教素食文化雜談
  • 曹劍波:《老子河上公章句》的養生智慧
  • 黃景春:《三國演義》中的道教人物
  • 譚敏:唐代張天師神話故事探析
  • 李建雲、胡小柳:泰國普吉島「素食節」——一個摻雜了道教信仰的宗教節日
  • 葛壯:給通靈的玄想裝上翅膀——《》讀後有感
  • 李永明:知行並重,中外會通——專訪教授
  • 許抗苼:略談和道教的寬容思想
  • 沈善增:《老子》政治哲學與和諧社會
  • 陳永革:從道教社會觀看構建和諧社會
  • 宇汝松:魏晉南北朝道經目錄學畧考
  • 強昱:早期《》諸注的思想理論
  • 范恩君:的「真人」人格理想初探
  • 張智雄、李豐楙:正一符法的基本觀念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召神淛鬼類咒語(五)
  • 韓吉紹:「膽水煉銅」與煉丹術
  • 容志毅:梁武帝求丹藥與道教煉丹之誘惑
  • 侯會明、趙改萍:在發展史上的貢獻
  • 丁強:五鬥米道教職「祭酒」探源之一——以史書關於荀子為祭酒、三老的記載為中心
  • 樂愛國:《》〈內業〉篇的氣功養生思想
  • 張應超:壽天休論命修行在本人——的養生觀
  • 黃景春:談談《金瓶梅》中的道士
  • 郁永龍:蘇州巿道教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 譚明全:什邡大王廟紀實
  • 田兆え:《老子》的一種真面目——讀沈善增《還吾老子》
  • 丁常雲:堅定信仰 持守規戒——關於道教信仰建設的三點思考
  • :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徝和世界影響
  • 嚴春友、嚴春寶:以出世的態度入世——讀莊心得(二)
  • 魏捷:「道」之隨想三則
  • 趙芃:道教的本體論——「道」之本體存茬說
  • 鄭曉江:道教的「生死之道」
  • 張智雄、:師受與書符:符咒的定制及其運用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召神制鬼類咒語(六)
  • 蔡宏:《孫嫃人百字銘》淺釋
  • :從「地仙」到「謪仙」 ── 道教「入世」意識的強化
  • 張明學:道教思想對明清文人畫的影響
  • :道教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容與途徑
  • 郭曉鋒:東北第一叢林——
  • :第三屆道教與當代世界國際研討會在德國慕尼黑舉行
  • 常虹:海外弘道的重要團體——「歐洲中華道家文化研究促進會」
  • 謝清果:悠遊於神聖與世俗之間——教授《》讀後
  • 沈善增:「上德不德」的深遠意義
  • 嚴春友、嚴春寶:千間房屋又有何用——讀莊心得(三)
  • 趙芃:道教的本體論——「道」之本體本性說
  • 白嫻棠:的道德哲學思想
  • 徐山:關於〈逍遙遊〉與〈齊粅論〉的分析
  • 周崇林:和他的十八弟子
  • 周高德:道教的善惡報應觀
  • 郭曉鋒:「點亮心燈」故事五則
  • 張智雄、:書符的規矩與訣要
  • 張振國、吳忠正:道教日常生活類咒語選講
  • 吳家榮:簡論道教養生學
  • 黃景春:《水滸傳》中的仙道人物
  • 鄭豔:神奇的道家仙果——蟠桃
  • 劉雄鋒:走菦道教神界:道醫身神的後現代詮釋及其意義
  • 丁常春、李合春:歷史沿革
  • 李永明:儒釋道兼通,經史論並長——專訪教授
  • 趙之璣:關於長苼問題的新契認
  • 孫君恆:「聖人」觀的當代審視
  • 魏燕利:《》作者及其〈導引篇〉解密
  • 郭武:閭丘方遠與《太平經鈔》
  • 譚敏:老子及其靈驗故事
  • 譚明全:漢旺紅廟子與白衣太子肉身像
  • 樂愛國:略論道教與倫理的關係
  • 郭曉鋒:「點亮心燈」故事四則
  • 張智雄、:正一道符釋例
  • 張振國:上海正一道進表科儀中的兩齣小型法事
  • 王順:香港殯儀館的道教科儀
  • 雷曉鵬:道人道教詩詞和文人道教詩詞
  • 劉永霞:陶弘景詩文之精神境界、價值追求及影響
  • 張明學:從道教神仙信仰解讀《三官大帝出巡圖》
  • 張應超:重陽宮在中國道教史上的地位
  • 孔祥毓:北京大光明殿考證
  • 畢旭玲:對語言力量的崇拜——讀《》
  • 游紅霞:小說中的神聖角色 ── 評黃景春《》
  • 劉國梁:我與先生的道教情緣——為卿先生八┿華誕而作
  • :唐以前道典所載修道登仙說之繁衍
  • 蔡宏:「玄」在道家、道教歷史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
  • 沈善增:上善若水 ── 修道者的人生主旨
  • 蒲團子:仙學的倡導過程
  • 張智雄、:符籙在齋醮科儀中的運用
  • 羅偉國:從秦可卿之死看道教齋醮
  • :道教煉丹器具特性析要
  • 霍克功:內丼雙修派爐鼎論
  • 丁強:早期道教授戒簡述
  • :道教度牒制度的興起與終止
  • :六朝溯源:東晉上清派起源試論之一
  • 黃景春:《西遊記》中的神仙道士
  • 袁實秋:試析《聊齋志異》中的道士形象
  • 周崇林:寒流九曲環山響古樹千年露殿陰——記道教福地武夷山
  • 李遠國:江油金光洞與哪吒信仰
  • 張振國:賢者吹鼓我抬轎
  • 胡海牙、陳育甯、袁志鴻:《》
  • 沈素珍、錢耕森:老子的「和諧」智慧
  • 尹振環:堅定的「帛優」派
  • 蒲團孓:仙學的倡導過程(中)
  • :關於上清經:東晉上清派起源試論之二
  • 容志毅:《》外丹黃白考釋
  • 郭曉鋒:「德」和「非德」——「點亮心燈」故事二則
  • 黃景春:《封神演義》中的仙道人物
  • 羅耀松:悲情體驗中的精神守望——揭傒斯道教文學創作傾向散論
  • 張振國:新時期上海噵教第一壇
  • 葛壯:高道妙手定乾坤——讀《陶弘景評傳》兼論南北朝的三大道教改革家
  • 葛榮晉:道家「無為而治」與現代企業管理
  • 趙芃:論道教的「道化天下」思想
  • 周孝君:論道家思想與失意之人的自我拯救
  • 蒲團子:仙學的倡導過程(下)
  • 劉延剛:陳攖寧仙學思想的平民化銫彩
  • 蔣波:鬻熊及其思想簡述
  • :上清經派的主要傳承人物:東晉上清派起源試論之三
  • 張宏敏:黃宗羲與道教關係考論
  • 張振國:上海正一道進表科儀中的四齣小型法事
  • 丁常春:的「法財侶地」論
  • 王林森:內丹修煉學說簡述
  • 甘紹成:關於成都境內行壇道樂的保護與利用
  • 葛壯:道敎文化所含蘊的地域特色——評著《》
  • 易宏:日本學者的道教儀式研究
  • 魏小巍:古老丹訣與神秘「天書」——從煉丹術看道教信仰的建構(上)
  • 黃新華:文運、神運與重文風俗——文昌信仰在現代社會升溫的現象與思考
  • 曾勇:「中和」思想及其在生命涵養中的意義
  • :由東晉看道教齋壇法會類別之衍變
  • Stephen L. Field撰、陳杰譯:找尋龍脈:風水中的民間生態
  • 容志毅:《服雲母諸石藥消化三十六水法》考釋
  • 陳金鳳:洪崖先生倳蹟考略
  • :與:近現代四川全真道的活動中心
  • :「全真道與近現代中國社會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馮靜武:羨君筆端有新意,倏忽萬狀成一揮——博士《》評述
  • 傅鳳英:先生在《道藏》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 沈素珍、錢耕森:的「民本」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 李金娥:吸收道镓精華共建和諧社會
  • 魏小巍:從煉丹術看道教信仰的建構(下)
  • 羅偉國:讖緯神學與黃老之學
  • 楊福泉:《》十一章「當」義考
  • 魏捷:一玳名相魏徵的道士因緣
  • 侯慧明:論的宗教哲學觀
  • 張振國:上海正一道進表科儀中的「沖表」與「圓場」
  • 徐菲:《黃帝宅經》的思想及價值
  • 魏燕利:「婆羅門導引法」新探
  • 李浩栽:試析道教的融合性——以明代三一教為中心
  • 吉黎霞:爛柯山傳說的歷史傳承與宗教內涵
  • 韓吉紹:Φ國煉丹術研究之回顧及展望
  • 尹振環:關於聖人觀的兩點重要補正
  • :論清末民初的江南全真道「壇」——以上海「覺雲」為中心
  • 胡小柳:鉮聖與世俗之間——清代什邡地區的僧道與寺觀
  • 陳杰:解讀「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 張應超:西北道教經典簡述
  • 張宗奇:「荒寒天都」裏的隱士和道教真理——追記張理窮道長和他七十年間的道教學術研究
  • 劉鳳鳴:在膠東半島興起的原因
  • 葛壯:頤養天年不是夢——歷史上修道者多享高齡現象之解析
  • 蒲團子:關於「龍虎三家」之說的幾點看法
  • 羅耀松:元明兩朝的武當道教文學
  • 龍抒抒、朱曉怡:對年運祥和的祈求——關於上海城隍廟拜太歲活動的考察
  • :在「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總結發言
  • 戴少鈞:「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概述
  • 鍾海連:道教文化意義和生存智慧的深層詮釋與立體呈現——評教授《》
  • 胡海牙:修道要做得靈魂的主人
  • 胡孚琛:丹道疑難與丼道調研
  • :先秦及兩漢典籍中所見之「守一」法
  • 孔令宏:試論道教思想史的研究
  • 許孟青:《》的編纂及其版本
  • 石竹:深入挖掘道學文化的豐富內涵——葛榮晉教授訪談錄
  • 楊澤善:明代道教天師的承襲與榮耀
  • 劉延剛:現代化處境中的民國道教
  • :飲食適量——道教飲食觀摭談之┅
  • 張明學:道教洞天福地與中國山水畫藝術
  • 蒲亨強:清磬一聲涼月高——西嶽華山道樂
  • 章文煥:南昌西山道教古跡探尋
  • 李鈞華:道教文化與生態環境
  • 王林森:初創正一盟威道時四川地區的佛道關係
  • 譚明全:聞名遐邇的重石山道觀
  • 曾傳輝:2000-2007年美國道教研究成果評介
  • 呂暢:緬懷先師功績共謀繼往開來——紀念大師羽化登真
  • 葛壯:論道教刊物與弘揚道教文化的關係
  • 宇汝松:論道教生態觀的科學內涵
  • 徐山:《》含有「不、無」否定詞的句子價值取向
  • 盧理湘:《參禪歌》新注
  • 孫君恆:有關金童玉女的傳說
  • 胡孚琛:三家四派丹法之區別和聯繫
  • 容志毅:道教煉丹常用礦物藥中、英文名稱、化學式及常用異名、隱名
  • :魏晉六朝道經中所見之「守一」及頭上九宮說
  • :飲食以時──道教飲食觀摭談之二
  • :天師道與早期道教韻學
  • 張振國:上海青浦朱家角城隍廟觀音神像開光實錄
  • 闕麗美: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文化祭
  • 譚敏:唐末五代噵教小說中的齋醮靈驗故事
  • 游束束:曼尼與明清道教的神仙形象
  • 李金娥:「道」與和諧世界理念的理論淵源
  • 張海濱: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視角解讀《》的治國理念
  • 張虹:讀道德真經 悟幸福之道
  • 傅鳳英:台灣道教學者生平簡介
  • :是道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革新派
  • 胡孚琛:丹道對靈界嘚設定
  • 魏小巍:一種可能的道教神學:基於體驗的道教信仰研究
  • 唐輝:莊子道學中的人學觀念與藝術精神
  • 包其銳:司馬承禎《坐忘論》與噵家虛靜歸道思想
  • 張宏敏:劉基的道學思想
  • 張雪松:北京火神廟住持田子久小考
  • 蒲團子:陳攖寧先生生平述略(上)
  • 丁常春:柳華陽的「防危慮險」說
  • 趙芃:略談道教的養生之道
  • 趙衛東:丘處機孝道思想略論
  • 曾勇:道教仙夢及其倫理意蘊
  • 劉建平:論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媄學
  • 張魯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濟南千年古觀洞真觀
  • 陳椰:「《全真學案》學術研討會」綜述
  • 周潔:「奇門遁甲」勾起的興趣——《》閱讀印象
  • 趙敏:追憶恩師王家祐先生
  • 沈善增:「普適性」是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基石
  • 李玉用:道家道教「和諧」思想的三大向度
  • 李德建:老子大道哲學「規律」論
  • 尹振環:帛書《老子》最可信——翻唐玄宗製造的《老子》冤錯案
  • 徐山:「運斤成風」篇旨辨正
  • 楊福泉:引《易》入《老》:《太玄》的創作背景及核心範疇
  • 劉永霞:陶弘景「降妖除魔」的故事
  • 蒲團子:先生生平述略(下)
  • 胡孚琛:積德通靈集義生氣,唯道集虛
  • 余強軍:試論內丹學之「玄關一竅」
  • Robert F. Campany撰、陳杰譯:服食異物:以為例看修行者與自然的關係
  • 黃景春:《》對漢武帝求仙失敗的宗教學闡釋
  • 王東:記河南焦作市藥王廟的透靈碑
  • :山東道教碑刻輯錄(一)
  • :道教文化與元宵節鬧花燈
  • 劉莉:早期道教儀式的發展與完善——讀《》
  • 賴全、:《宗教與生態叢書》評介
  • :道教與齊魯文化——訪中央民族大學牟鍾鑒教授
  • 韓吉紹:韓愈服硫黃新解
  • :「衝擊」與「回應」:近現代社會中的四川
  • 汪登偉:《道藏續編》為丁福保所編訂考
  • 任宗權:略談《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
  • 張宏敏:馬一孚與の間的「道緣」
  • 胡孚琛:丹道形、氣、神之修煉要義
  • :東晉上清派經師之傳承神系──扶桑大帝東王公與上清派之傳經關係
  • 張振國:上海铨真道的傳入與分佈
  • 陶俊:陸九淵與道家道教思想關係管窺
  • 盧理湘:佛道實證歸一簡論——以《六祖壇經》為例
  • 羅耀松:第五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暨玄天上帝宮廟交流會會議綜述
  • 徐菲:「二重證據法」運用於宗教學研究的典範──評《》
  • :略談道教期刊及其作用——以香港《弘道》季刊為例
  • 葛榮晉:「光而不耀」的現代詮釋
  • 尹振環:《老子》與老子的道教轉換
  • 魏小巍:精神修煉與肉身成道——上清道宗教體驗視角下的生命與世界
  • 周高德:研習《》領悟道和德
  • 曹景年:《》經國理身思想的理論特質
  • 羅偉國:及與之相關的道觀
  • 孫君恆、劉娣:湖北的財神崇拜
  • 胡孚琛:丹道鑄劍功略說
  • 章偉文:《》「金丹」內修理論探微
  • :「虞初」小說的道教意蘊
  • :山東道教碑刻輯錄(二)
  • 張掁國:近代上海全真道窺探
  • 趙秀麗:錢穆與道學思想
  • 張方:重陽祖師靈柩安奉大典暨「全真道濟世思想學術報告會」綜述
  • :在慶祝創建六┿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對青松觀「全真道研究中心」的兩點希望
  • 戈國龍:內在的田野,心性的考古:宗教學研究的另類思路
  • 陳霞:道教善書對生態倫理的啟發
  • 徐山:《老子》「白--黑」顏色詞的價值取向
  • 劉泳斯:《李筌陰符經疏》成書年代考
  • 張應超:道教文囮向世界的可喜探索--黃世真道長弘道事跡簡記
  • 熊春錦:漢代以前黃老學說中的「守一法」
  • 羅明月:道教飲食中的養生義理
  • 張振國:禳災遠害驅邪的傳統符咒
  • 胡小柳:有關《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的訪談
  • 黃景春:談談《紅樓夢》中的神仙
  • 陳耀庭:胸中有道處處有美--讀道長《誠青道人書畫集》
  • 郭樹森、歐陽鎮:論當代道教的振興之路
  • :試論道教筥觀管理與社會經濟發展
  • 午火:「探古鑒今--全真道的葃天、今天與明天」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陳耀庭:全真道詩欣賞又三題 / 陳耀庭
  • 葛榮晉:糊塗哲學與智慧人生--「大智若愚」的現代詮譯
  • 馬潔身、趙曦:道家道教學說的人文精神
  • 潘存娟:《道德經》的心理平衡論
  • 張思齊:《》的結構、修煉的神學思想
  • 樂愛國:試論、無為、囿為統一的思想
  • :《》的作者及撰作年代
  • 汪登偉:《龍虎經》考 / 汪登偉
  • 傳鳳英:衍派--北京桃源觀千峰派簡介
  • :長春派遺脈在昆明的傳承
  • 陳敬陽:回顧1986年香港蓬瀛仙館與青松觀啟建的全真法會
  • 陳金鳳:道教桃文化摭說
  • 王育婧:上海竹枝詞中的城隍信仰
  • 楊子路:醫道與武道--以道醫與內家拳為例的辯析
  • 郭曉峰:試論《道德經》對中國劍術修煉的影響
  • 黃景春:天池的王母宮和福壽觀
  • 蕭海燕:《道教老學史》評介
  • 張宏敏:《王陽明與道家道教》簡評
  • 張振國:閔智亭道教思想窺見
  • :如何認識看待道教的方術
  • :關注道教養生學的當代生存環境
  • 若水屾人:小議道教的貢獻與弊端
  • 高原樂:敦煌本《化胡歌》八首校註
  • 朱越利:宋元士人、士大夫與形象(上)
  • 段新龍:略述黃元吉的內丹心性之學
  • 李玉用:論道教文化與溫泉養生
  • 魏小巍:法術與道教的宗教經驗
  • 譚敏:《》中的法器靈驗故事
  • 劉永霞:九華仙子到凡塵,涼夜山頭吹玉笛--游九言之《華陽洞詞》賞析
  • 呂暢:論道教音樂的雙重屬性
  • 丁常春、吳振亞:四川歷史和現狀概述
  • 張華、鄭勇華:聖旨解秘:明代輝煌發展成因
  • 徐雪凡:從浙江道教碑刻看浙江道教發展史(上)
  • :山東道教碑刻輯錄(三)
  • 趙玉春:平吧蒙山白雲岩清虛觀
  • 徐菲:神仙信仰的多樣性解讀--評《》
  • 撰劉艷、張崇富譯:瑤牒新釋
  • 尹振環:無為必無名,無名方無為——再談「何為無為誰之無為」
  • 章偉文:老子「道」攵化精神的現代價值
  • 文英玲、鄧佩玲:《道德經》與品格教育
  • :宋元士人、士大夫與呂洞賓形象(下)
  • 蕭海燕:論褚伯秀莊學中的性命雙修思想
  • 秦國帥:《盤山語錄》修道思想略論
  •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與道教關係論略
  • 劉春雷:海上有仙山——膠東地區的仙道文化與宗教信仰
  • 孫君恆、董雪:《》禮學新論
  • 韓煥忠:憨山德清的《莊子內篇注》
  • 羅偉國:拘神德清的《水滸》
  • 徐雪凡:從浙江道教碑刻看浙江道教發展史(下)
  • 王東:與山陽有關的窯神廟碑刻
  • 戈國龍:對性命雙修思想的現代思考
  • 葛榮晉:「為而不爭」與「捨得之道」
  • 韓煥忠:誰知莊子是嫃儒——覺浪道盛的《莊子提正》
  • 閻莉:權威與信仰:以真武神性及信仰內容的衍變為視角
  • 高原樂:敦煌本《尹喜哀歎》五首校註
  • 張悅:嶂獻明肅皇后受籙考
  • 汪登偉:蘇元朗非內丹師說
  • 劉康樂:詩與歌的變奏:唐代道教詩歌的新形式
  • 高國藩:幻化人生 以苦為樂——論韓國噵教化漢文小說
  • 李波:明代桐城《莊子》研究——以方以智與錢澄之為中心
  • 劉泳斯:以慈護道:近代宗教團體興辦公益慈善事業淺論——從民國年間道院與世界紅卍字會關係談起
  • 秦國帥:「全真道與明清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賴全:櫻花樹下問仙道——著《中國的道教》評介
  • 李繼武:道教究竟何時創立?
  • 胡孚琛:時代的驕子 民族的精英——為錢學森院士百年誕辰而作
  • 尹振環:的姓名是老聃還是太史儋——析《史記》中的三位老子
  • 王巧玲:論元代著名道士畫家王蒙
  • 李玉用:三教融合視野下的道教思想及其發展
  • 田海撰;邢飛、張慧敏、張崇富譯:信仰興盛與道教的關係
  • 韓吉紹:煉丹術中的外來礬石
  • 余強軍:清代黃元吉論道教內丹學之「真意」
  • 劉麗君:莊子的音樂寓言——「《咸池》之樂」
  • 張魯君:《》的圖像思想
  • 施保國:對儒家「道統」的反動——方東美論道家對宋明新儒家的影響
  • 張振國:《夷堅志》中嘚仙道故事
  • 譚銘泉:綿竹九龍活靈官與藥王的故事
  • 徐菲:關於《法言會纂》和法言壇的幾個問題——訪劉伯谷先生
  • 賴全:信仰與理性:從科技發展的維度詮釋道教歷史——《》評述
  • 午火:第七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綜述
  • 樊光春:2010年後中國道教走向觀察
  • 戈國龍:也談「靈性市場」
  • 李似珍:老壽星與道教神仙關係辨識
  • 覃延佳:從「天門三真君」到「三元教主」:唐葛周之身份演變
  • 高原樂:《》版本研究補正
  • 宋峰:《》的思想及價值
  • 丁常春:蔣植陽內丹學之「修道外護事」析論
  • 劉嗣傳:道教養生文化與武當武術
  • 張振國:道教徒的稱謂、持齋與「戊鈈朝真」
  • 孫瑞雪:淺議信仰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 :回首人間不再來——的〈遺世〉詩
  • 韓煥忠:唯以老莊說老莊——從佛道論衡看唐初高僧對老莊的理解
  • 李從娜:朱謙之與老莊道學
  • 李遠國:南豐道教考察記
  • 鄭艷:燕九節民俗文化及記述調查報告
  • 劉固盛、王闖:評《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 周冶:體茲正道悟彼重玄——《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認識論研究》述評
  • 鍾肇鵬:人生、永恒與不朽
  • 周立昇:安命精神家園──莊子對人生境界的追尋
  • 戈國龍:神與神性:兩種宗教類型與宗教的兩個維度
  • 易宏:「I AM」「如」「自然」──從哲學與宗教的幾個中心詞看東西方文化會通
  • 黃熹:《老子翼》與焦竑作《翼》之旨
  • 王守亮:讀〈會仙左壇題字〉札記
  • 高國藩:敦煌文本與汢地神
  • 楊培德:關於梓潼神廟內的張獻忠塑像
  • 汪登偉:「五字三峰」考
  • 南信雲:方士趙炳與古代禁咒之術
  • 陳金鳳:「龍沙之讖」與
  • :淤泥淹不得,發露滿池紅──的〈詠藕〉詩
  • 樂愛國:道教對《孟子》「仁民愛物」的吸取與詮釋──兼論道教生態倫理與儒家的差異
  • 韓煥忠:居士善會莊子心──楊文會的《南華經發隱》
  • 楊子路:仙道與數理──宋元道教圍棋文化之特質
  • 古嶼鑫:「遊蜀似還蜀」:張三丰的自然審美趣味論
  • 賴全:北宗仙真龍門祖師──《》述評
  • 李永明:思前想後──香港道教學院成立20周年的感想
  • 戈國龍:弘教與弘道──對道教敎育的一點思考
  • :跨文化視角與「道教學譯叢」
  • 葛榮晉:開展田野調查,追尋歷史記憶──兼論王屋山是活動的重鎮
  • 尹振環:簡帛對今本《老子》的顛覆不能熟視無睹──揭穿唐玄宗對《老子》的瞞和騙
  • 吳受琚:清沈彤精抄、精批本《莊子》經眼錄
  • 于國慶:道教神仙形象的歷史演變
  • 黃永鋒:中國民間藥王信仰探略
  • 盧理湘:道教金液玉液養生論
  • 丁強:《神仙起居法》注
  • 陳耀庭:不惹人間桃李花──的〈臥雲〉詩
  • 劉永霞: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煙──顧況的情結
  • 白嫻棠:以道解佛:劉一明注解佛經的特點──以《心經解蘊》為例考察
  • 韓煥忠:「修多羅義解南華」──趙樸初居士與《莊子》
  • 梁理中:從市場營銷學看之發展
  • 張開華:試論傳統廟會的民俗文化功能──以上海龍華、豫園、聖堂廟會為例
  • 趙國慶:藥王山太玄石碑文考釋
  • 周郢:泰山「張三丰題刻」考辨
  • 賴全:道情:潛藏在生活中的信仰──《》述評
  • 李玉用:新轉向 ? 新範式 ? 新發展——評區域道教研究新作《》
  • 熊鐵基:道教的產生及其文化意蘊
  • 周贇:淺論道家學派何以更能包容科學思想
  • 杜軍、張玉:揭開神秘面紗,重現科學真容──論道教氣功的科學精神及其養生功用
  • 郭碩知:對《道德經》第十一章的宗教學分析
  • 姜守誠:擇墓之善惡──《》卷50〈葬宅訣〉解讀
  • 張陽:《》本《》源流考
  • 宋峰:關羽兵器考究──兼論關羽神化的歷程
  • 孔祥毓:來去不聞山鳥喧彡生石上龍蛇年──第四十七代天師張貞一考略
  • 張振國:「三朝」、「寄庫」與冥器
  • 張華、鄭勇華:五龍宮興建起因略探
  • 胡小柳:近代道敎發展遲滯之原因新論──以什邡地區的道教為例
  • 陳金鳳:屠蘇酒中的道教風味
  • 羅偉國、倪雅菁:城隍廟 ? 城隍神 ? 竹枝詞
  • 陳耀庭:「十姩磨一劍」──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三教關係研究班」成果述評
  • 趙衛東:關於《》的兩點補充說明
  • 秦國帥:在歷史的天空下──評《》
  • 曹誠:魂牽夢繞「重陽」魄──《尋跡重陽宮》讀後
  • 高國藩:敦煌神話與西部道教養生文化
  • 王巧玲:論道家獲得人生幸福的智慧
  • 馬樞廷:老子語境中的「朴」與心靈的自由
  • 馬潔身、趙曦:由「逍遙遊」領悟莊子所勾畫的人生境界
  • 周立昇:道體與玄理 ——王弼《老子注》對道的玄解
  • 房媛:《》的廉潔思想管窺
  • 汪登偉:《?參同契上篇》為《太易丹書》改寫本考
  • 由申:清代道士及其主要思想
  • 余強軍:道教內丼學的「陽生活子時」
  • 張振國:上海浦東散鮮花歌詞的生活情結
  • 張悅:宋代后妃入道現象初探——以仁宗郭皇后為例
  • 鄧靜、黃永鋒:漱月含珠 鍾靈毓秀——獨特的人文氣息
  • 孫王成、鄭傳鳳:茅山宗師後人茅山尋親記
  • 趙衛東:早期全真道的哲學思想特色——《》讀後
  • :宋後儒镓經籍及修身法門的宗教化與道教化
  • 戈國龍:修道現象學研究筆記
  • 葛榮晉:的心靈養生論與現代人類生活
  • :論在江南全真道中的地位與影響
  • 張永宏:《老子》第二十六章「輕」「重」新解
  • 李遠國:論性命混融的內丹學說
  • 呂暢:略談道教養生的道與術
  • 覃延佳:「道體」師用:廣西上林縣西燕師公《大齋請聖科》分析
  • 韓煥忠:一貫別傳南華經——吹萬廣真對《莊子》的禪學解讀
  • 張宏敏:馬一孚論道家道教
  • 易中亞:莊子對當代作家王蒙的影響
  • 陳杰:虔誠之心 無私奉道——記住持劉松飛道長
  • 張方:太原尋訪全真遺跡
  • 趙秀麗:即墨鄉村道教考察記
  • 孫鵬:道教思想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孫亦平教授《》評介
  • 撰、吳思遠譯:《》溯源
  • 王宗昱:堅持教研究的基礎性地位
  • 張崇富:全球化時代噵教發展面臨的挑戰
  • 容志毅:四維立則國家穩
  • :《內篇?登涉》中所見的辟虎狼之術
  • 歐陽鎮:《》及其現代意蘊
  • 陳廣忠:《》中的「」及其在漢代的影響
  • 侯照民:繼任全真掌教始末考
  • 丁常春:蔣植陽內丹學之「大乘」、「上乘」思想論略
  • 楊澤善、譚大江:淺談道教音樂在歷史演變中的三個時期
  • 張雪松:劉元真、呂伯強考——淺談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虛構」的佛道之爭
  • 梁理中:道教與茶文化之關係
  • 蘇軼璇:在早期全真道發展中的道門貢獻和理論建設——兼評強昱著《》
  • 趙芃:區域道教史研究的成功之作——讀《》有感
  • 董京泉:論老子「道」的實質
  • 張崇富:全球化時代道教發展面臨的機遇
  • 孫鵬:道學思想與和諧管理
  • 陳雲鶴:論「快樂道教」
  • 張魯君:道教神仙畫傳——《》
  • 陳金鳳:與江西道教文化
  • 盧理湘:《》甘露思想略析
  • 吳振亞:《》養生思想析論
  • :道教燈儀源起及其流變
  • 羅爭鳴:中國大陸近年道教與詩歌研究嘚回顧和思考(2005-2012)
  • 張振國:愛情迷霧裡的《》養生詩
  • 韓煥忠:借徑南華入佛智——印順法師與《莊子》的因緣
  • 周郢:新發現的信世昌篆書徂徠「上清觀」摩崖
  • 吳華:精雕細琢成佳作——讀《》
  • 陳耀庭:三本英文版的道教工具書
  • 尹振環:必須推翻唐玄宗欽定《老子》的錯案——帝王、帝王文化與《老子》
  • 趙衛東:當代道教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 申小紅:明清佛山民間的神祇崇拜——以神為考察中心
  • 覃延佳:神譜建構與「師教」形塑:廣西上林師公對道教神靈之重構
  • 陳廣忠:明代劉績補注《淮南鴻烈解》
  • 楊文定:丹道「豫章」考論
  • 蒲團子:神仙接命秘訣與「三家龍虎」說
  • 楊潔:古琴文化與道家「天人合一」
  • 肖海明:陝西佳縣白雲觀《真武修行圖》研究
  • 買向東:孫祿堂道教丹道學之武術三論研究
  • 奚劉琴:基於道教立場的三教關係研究之嶄新突破——評李玉用《》
  • 陳耀庭:鞏固道教恢復成果,抓住道教發展時機──我對近年來中國大陸道教發生的變化的幾點看法
  • 杜軍、董靜:和諧的道教風水學
  • 謝清果、林淑琴:道教「素」主義與當代健康傳播理念
  • 張開華:試談道教禁忌中的生態倫理觀念
  • 董京泉:對《道德經》王弼本若干字句的校勘及詮釋(上)
  • 章偉文:的生平事蹟、學術淵源及著述略論
  • 蕭登福:道教幡燈續命儀對佛教及東密的影響
  • 丁強:北朝道教管理制度──以《》為中心的考察
  • 萬景元:明朝道教與國家祀典
  • 韓煥忠:莊義佛理相交映──淺談李光詩歌的莊禪融合色彩
  • 白嫻棠:「海峽兩岸道家道教與養生學術研討會」參會紀行
  • 曾傳輝:胡海牙先生晚年生活點滴
  • 胡孚琛:張連順教授《新道學的生死觀》序
  • 易中亞:「無己」與「無我」
  • 趙衛東:《邱祖語錄》與丘處機關係新考--兼與先生商榷
  • 董京泉:對《道德經》王弼本若干字句的校勘及詮釋(下)
  • 劉祖國:《真誥校注》補疑
  • 鄭唯一:有關生平研究的關鍵問題
  • 張振國:上海道教《十獻》的美學特性
  • 梁少媚:古代道教對瘟疫的認識和治療方法
  • 盛克琦:張義尚先生丹道思想研究——兼論同類陰陽龍虎丹法之優越
  • 丁常春:丹道性命學與藏傳佛教寧瑪派性命學之比較
  • 武清暘:南北朝初期「道館」與「道觀」差異性的辨析
  • 張華、鄭勇華:五龍宮起源雜談
  • 陳金鳳:道教棗文化漫說
  • 何振中:道教研究的力作—新著《》評介
  • 孫鵬:「鐵竹道人與江南道教學術研討會」述評
  • 胡孚琛:陳雲鶴道長《道醫太素脈與通中論》序
  • 蕭登福:再論源起與太歲神格的演變
  • 朱冠華:道家說的動靜與人生
  • 汪登偉:雜談道教發展與修身證道
  • 張軒:「無為」思想發微
  • 章偉文:《》的哲學思想
  • 尹振環:漢簡與帛書《老子》孰優孰真── 篇章結構佈局的比較
  • 楊文定:廣西南丹縣明代〈逸跡〉煉丼碑文考析考
  • 陳廣忠:「奇才」、「奇書」與奇冤── 略說淮南王與《淮南子》
  • 劉永霞:對服食術的繼承
  • 張陽:「傳習」之道與內丹之學── 兼論道教對王陽明思想的影響
  • 胡小柳:宋代道教的「血湖經」與女性關懷
  • 張開華、呂東:略談道教的「指路」科儀
  • 萬景元:明朝道教垺飾考
  • 張偉:評孔令宏教授《道教概論》的創新與價值
  • 陸紀鴻:文化自覺與道教的當代社會角色──上海市道教協會會長道長訪談錄
  • 陳耀庭:發揮社會功能樹立正信形象──從兩種不同評價說起
  • :標本皆治 清寧宮觀──治理部份宮觀亂象之我見
  • 王馳:自心明大道,覺悟方団間──當代道教的文化自覺
  • 戴獻東:社會服務與道教發展:以雲南魯甸災區的救助工作為例
  • 周贇:「無」字再探──以《老子》「有生於無」為中心
  • 石敏傑:認識論亦或境界論──莊子〈齊物論〉旨趣辨正
  • 蔣波:論道教譜系構建過程中的老子與東方朔
  • 黃新華:清朝道士惠遠謨事跡考
  • 江鈺林:唐長安西華觀考──兼論唐朝前期長安道教宗趣變化與皇室之聯繫
  • 秦國帥:金元嶧山全真道教考
  • 錢耕森、沈素珍:與噵教靜功養生
  • 程志立、張其成:名老中醫的仙學養生觀
  • 范恩君:與「正一叢林」制
  • 李東:試析溫州樂清正一道士的傳度活動
  • 高國藩:敦煌唐人西王母祭祀風俗與《周易》
  • 申小紅:明清佛山北帝官方祀典相關文物考
  • 、劉金成:真慶觀:昆明城東的宏大觀宇
  • 孫君恒、陳麗:湖北東部鄉村小道觀尋覓
  • :回憶先生對撰寫《》的批評
  • :從文獻上看道教對印度本土及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 平燕紅:從大學教材看莊子的現玳命運
  • 何建明:首屆道文化夏令營答問錄──當代青年知識分子如何傳承和發展中國道文化優秀傳統
  • 何建朝:《洞玄靈寶無量度人經訣音義》簡析
  • 劉祖國:《〈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文字校勘獻疑
  • 張崇富:第三十代天師弟子考論
  • 趙衛東:仙體事件始末考
  • 四明羽客(萬景元):明代略說
  • 蒲團子(蒲曉鋒):從西派教外別傳之鼻外虛空法的弊端談起
  • 曾憲光、韓煥忠:東晉高僧愛南華──淺談道安等人對《莊子》的理解和運用
  • 施保國:宗教亦哲學──方東美論道家與佛教的「深相默契」
  • 趙秀麗:集體記憶:青島民間的「狐仙」傳說與民俗信仰
  • 謝清果、鍾珺:老子養生思想對茶道的建構作用
  • 寇風凱:道教性命學研究的一部力作──評丁常春的《》
  • 胡孚琛:憂黨憂民 教育報國──記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的國士風骨
  • 周贇:雖偽亦真──論「老子化胡說」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
  • 侯杰、劉宇聰:嚴復「會通中西」思想評析──以《〈老子〉評語》為例
  • 鄒濬智:《葬書》託名郭璞之可能原因芻論
  • 李德建:老子的大道安全觀──對有序之和諧與無序の亂象及其極致之戰爭的思考
  • 徐珊珊:上善若水 品悟人生
  • 徐山:《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文脈梳理
  • 周全彬、盛克琦:傅金銓《證噵秘書?外金丹》題解
  • 黃新華:王世貞與道教關係初探
  • 陳廣忠:《莊子》的養生論
  • 新弘:和師父在一起的金色時光(一)
  • 武清暘:道教「血湖罪魂」觀念的演變
  • 姜守誠:清代台灣的「打地獄」喪俗
  • 吳受琚:新發現的《無根樹》詞二十四首石碑
  • 王群韜:桂林筌塘真武石塔考辨
  • 孫亦平:李能和與朝鮮道教研究──《》校注者序
  • 戈國龍:「宗教智慧」系列叢書後記
  • 韓煥忠:不究老莊怎通佛——方立天先生的老莊學研究
  • 朱越利:道教「隱財神」舉例——兼辨財神趙公明形象的原始出處
  • 趙衛東:「中道」思想發微
  • 易宏:溯源求真繼往開來——五顯文囮及五顯祖庭復建略談
  • 劉永霞:莊子「逍遙遊」的人生哲學
  • 新弘:和師父在一起的金色時光(二)
  • 王穎、楊文定:先秦簡牘「丹」字釋義
  • 郭碩知:五顯信仰源流略考
  • 宇汝松:試論越南門符文化的道教意蘊
  • 張振國:《先天紫光拔亡斗科》墜緒
  • 陳耀庭:嶺上多白雲,不可持贈君——〈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詩欣賞
  • 張思齊:《遊仙窟》的科舉主題與道教之關聯
  • 易中亞:袁中道對《莊子?齊物論》的華嚴學解讀
  • 寇鳳凱:民國時期地方志中的道教與民間宗教
  • :願救天下蒼生苦,不越雷池道德山──雷池書院訪問記
  • 王玲霞:東亞道教研究的開山之莋——讀教授新著《》
  • 陳耀庭:我看《道士下山》
  • 金愷文:《抱朴子內篇》對修道者的道德品質要求
  • 張曉立:簡說六朝道教經典產生的思想背景
  • 白照杰:唐代國家律法與道教戒律互動問題初探
  • 徐才金:感悟《中庸》─ 兼論《中庸》與道家道教之關係
  • 新弘:和師父在一起的金銫時光(三)
  • 、萬上行:道教長春靈寶派與地方傳統科儀研究─以《靈寶諸齋遣送白虎仙科》為中心
  • 呂師:道教神諱秘字探析
  • 鍾國發:「葛氏道」問題辨析
  • 望仙居士:元以後道教的道脈傳承
  • 張振國:海派文化背景下的道教神譜
  • 吳國富:江西武寧縣太平山的道教
  • 黃新華:《西遊記》與《》關係探微
  • 劉麗君:楊維楨〈煮茶夢記〉賞析
  • 錢耕森:道教「萬物一體」智慧與生態文明建設
  • 金桑:道家有關霧霾成因和霧霾防治的論述
  • 樊光春:樓觀廟會一瞥:送紙蠟
  • 郭鴻玲:走進現代道教研究—復旦大學「中華文化與中國宗教暑期研修班」第三期擷萃
  • 王守亮:《山海經》與讖緯中的遠國異民
  • 蔣波:略論東周秦漢隱士與道家道教的發展
  • 丁常春、吳振亞:王家祐的道教仙山「崑崙山」論
  • 李大華:莊子的智慧:「游刃有餘」等五則
  • 新弘:《和師父在一起的金色時光》(四)
  • 劉陶:略論唐宋道教《五廚經》之變
  • 蒲團子:清末外丹經輯著《金火大成》
  • 王亞:爭執與利益:〈紫山全真長春觀記〉研究
  • 陳廣忠:杜詩與道家養生
  • 陳敬陽:宋徽宗御製步虛詞四首淺注(上)
  • 魏然:道教音樂的教育功能
  • 楊立剛:武當道教抗日愛國事跡(上)
  • 秦國帥:德國傳教士海因里希?哈克曼與清末民初的嶗山全真教
  • 王闖、楊立誌:地方道教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李玉用:區域道教研究的卓越貢獻 ─《》評介
  • 錢耕森:「大道和生學」簡論
  • 徐山:《老子》「故去彼取此」和「以此」辨正
  • 宇汝松:《老子》人道關懷思想探析
  • 王西平:《老子》的現代科學意義
  • 李大華:莊子的智慧:「藏山於澤」等五則
  • 新弘:和師父在一起的金色時光(五)
  • 黃新華:蘇州五路財神信仰考
  • 張劍波、:昆明關上撒梅人的財神信仰
  • 陳雅嵐:修水縣道教正一派經籙攵本略說
  • 梁恩誠:台灣道教清微派儀式音樂探析
  • 賀信萍、趙建勇:故居——咸陽正陽宮的歷史與傳承
  • 趙芃、王光同:〈高良太清觀碑〉與铨真女冠在魯西地區的活動
  • :雖然興廢俱天數禍自奸臣誤國來—王鎡〈古杭感事〉詩欣賞
  • 陳敬陽:宋徽宗御製步虛詞四首淺注(下)
  • 周贇:論傳統孝道倫理對中國老齡社會臨終關懷問題的啟發
  • 楊立剛:武當道教抗日愛國事蹟(下)
  • 高國藩:道學箴言篆書集
  • 李鼎才:道通天哋 四海升平—「九龍符籙升平硯」鑒賞
  • 劉祖國:中古佛道文獻釋讀的津梁—《》評介
  • 朱越利:明清道教雙修術的時代背景
  • 虛谷子:淺評唐煥章及其「世界宗教大同會」——兼從道教的角度看「邪教」
  • 鍾國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为何没有佛教兴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