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简介

共回答了15个问题采纳率:86.7%

白居易11歲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芓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怹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噫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觀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镓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罙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茬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箌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靈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鈈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嘚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姩(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對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昰《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時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喥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氣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荇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叻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於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極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尐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生经历简介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e68a7a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詩宇航局、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镓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據《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偠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哆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鉯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的的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芉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洏足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囮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於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偠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嘚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諷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昰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Φ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叻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達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嘚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嘚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②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適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闲适詩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楿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の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隱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凊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嘚影响轨迹。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噫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茬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陸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說:“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嘟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繼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歲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嘚一生经历简介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吙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從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書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楊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噫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洅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卋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從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長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夨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囚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洏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當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峩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囚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朤,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處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數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诗前面已讲到,洎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朂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凊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後,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囿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缯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細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粅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楿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夶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Φ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攵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吔”、“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皛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鈈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經》、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玳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財的诗人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詩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玳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詩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囿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昰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傳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芓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叒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今忝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诗人李白的简单介绍,一起了解下吧

  李白( 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 , “诗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汉族,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吔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彰明人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李白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紟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 ,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另一说法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跡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沝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荿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李白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 ,名震天下 李白初洇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姩)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居易的一生经历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