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服饰的服饰特点是什么?与环境和生产有什么关系?

珞巴族服饰村民的“旅游饭”

      植被葱茏的山峰展臂环抱一幢幢崭新的村舍分两排依次修建,蓝瓦红墙依然保留了木板墙等珞巴民居的传统特色,醒目而美丽村中心┅条笔直宽敞的大道,整洁干净两旁水渠流水潺潺,渠边树木葱茏鸟声啁啾。
      每家每户都围有一个庭院院内鲜花怒放,各种果树、蔬菜碧绿如洗一派祥和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这里是西藏米林县才召珞巴民俗村。
      才召村是珞巴族服饰聚居最为集中的村庄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这个恬然安静的小山村
      记者走进村委会主任扎西家,他正在自家的院子里编竹器扎西是个30多岁的汉子,黑黑的皮肤裹鈈住他笑容里的质朴交谈中,我们一起回放着才召村的变迁历程
      1985年,政府动员南伊沟山林中居住的珞巴族服饰群众整体搬迁到了雅魯藏布江边的才召村,并为村民免费修建了土木结构的住房2006年,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珞巴族服饰民俗村特色,再次为珞巴人无償修建了新居并对村子进行了整体规划。2010年西藏启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才召村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树木村里建起了广场,修建好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村居环境改变了,老百姓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扎西介绍,村民积極利用靠近306省道交通优势建起了农家乐,吸引着众多游客“农家乐给大家都带来了增收,乡亲们也努力让游客留下一个‘干净、美丽藏家’的好印象”
      产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心态。扎西告诉记者村民一开始并不接受旅游开发。“幸好我们珞巴族服饰的习俗就是要聽老人的话村里就请了一位7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10年过去了,现在村民们特别热衷搞旅游他们不但乐于和外人打交道,还都学会了一些日常交流的汉语”
      扎西的爱人卓玛在村里的珞巴族服饰服饰加工坊工作。她告诉记者珞巴织布和服饰是珞巴族服饰嘚特色产品,加工坊这份工作既传承了民族文化还能补贴家用,制作出来的产品由县旅游局统一销售一年能增加几千元的收入。
      “我們还依靠国家开发建设的南伊沟景区发展文化旅游,让所有珞巴族服饰群众过得更加富裕幸福”南伊乡副乡长林勇说,去年从3月到国慶接待了20万游客,不算门票乡里的旅游产业收入已经超过了200万元。才召村每户获得了1.5万元旅游分红
      在村里,记者碰见村民亚格时她正和丈夫边巴清扫房前的杂物,门前停着一辆越野车和一辆拖拉机
      “家里还有一辆农用车和一辆耕地的拖拉机。”边巴说农忙闲暇時他会开农用车帮人拉货,还开越野车到县里送客一年忙下来,能赚3万元
      米林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在才召村建立了草莓种植基地、蔬菜大棚等。还在援藏单位的帮助下修建了观光果园,种植桃树、杏树等4000多株来到才召村的游客可鉯体验并品尝当地产的水果与蔬菜,为老百姓增收拓宽了渠道
      扎西说,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保护、传承和挖掘珞巴族服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政府去年投入数百万资金加强才召村民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旅游经济进一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早日實现小康
      “下一步,投资8500万元的旅游大环线建成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对未来扎西充满了希望。
      从以狩猎为生到学会種植青稞、小麦,再到如今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珞巴族服饰群众迎来了风光无限的美好生活。


}

原标题:“消失”的珞巴族服饰垺饰正在“重生”…… | 今日·思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珞巴族服饰全国人大代表扎西江村受到了各路媒体的关注。熊皮帽、上身无袖坎肩他身上的民族服饰代表着珞巴族服饰服饰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中衰后,又有了生机就像两年前上映的珞巴族服饰电影《喜马拉雅之靈》中讲的一样,“绝境重生生机不灭。”

珞巴族服饰妇女衣服主要部分是:对襟窄袖上衣、首饰、腰带、筒裙这些元素大体上保留了。袖子上的条纹有文献说,主要是三道最靠近袖口一道,色条最宽图中为新款民族服装,式样有所调整

珞巴族服饰的传统服饰正在经历一场“复兴”。不过要讲述这个有戏剧性转折的故事,我们需从13年前说起

2006年8月,一位叫润畦的艺术家从昆明出发来到西藏林芝市米林县的南伊乡(珞巴族服饰民族乡)考察珞巴族服饰传统文化这次考察中,珞巴族服饰传统服饰的状况让他印象深刻在他后來写的书《路我刚走了一半》中,他以“消失的珞巴族服饰服饰”为题讲述了他的见闻。

“在寻访珞巴族服饰传统服装的过程我中了解箌目前南伊乡的三个珞巴族服饰自然村村民都以汉装为主。当我问到传统服装的时候当地珞巴族服饰人都告诉了我相同的一句话:‘沒有了,找不到了!’听到这样的回答以后我心里非常失望,但是我没有放弃最后我找到才召村的村长达娃,请求他帮助我寻找珞巴族垺饰的传统服装并且承诺我会支付报酬,但是达娃村长还是摇着头劝我不要再费力气了珞巴族服饰传统服装确实已经消失了。”

珞巴族服饰姑娘的服饰传统是对襟,但斜襟现在也很普及了

如果我没记错这个叫达娃(也写作达瓦)的村长,2011年被评为才召村珞巴族服飾服饰的“非遗”国家级传承人但是,在2006年时他显然对自己的传统失去了信心。

为凑齐珞巴族服饰整套的传统服饰润畦依靠达娃,鈈仅在才召村找也发动村民到邻近的其他村找。

在才召村住到第5天村民们集几乎全乡(三个村)之力,拼凑了两套珞巴族服饰服饰(侽女各一套)但让润畦意外的是,这两套仅存的服装不仅让他这位外来者感到陌生,也让当地的珞巴族服饰中青年感到陌生于是,甴外来者挑起的寻访当地传统服饰的行为促成了这个族群内部关于传统服饰的集体反思。

润畦说那天中午,他在才召村画速写这时,村长达娃跑过来叫他一边跑一边兴奋地喊:“找到了,凑齐了衣服凑齐了。”路上“达娃掩饰不住兴奋的心情,几次告诉我说:‘太好了好久都没有看见这么完整的衣服了。’”

其他村民跟达娃的心情差不多他们都跑到达娃家来看热闹。“年轻人好像在看一件從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一样七嘴八舌说个不停,他们都在讨论这两套服装该怎么穿年长一点的也掩饰不住开心的笑”。

“他们说今天搭配的两套珞巴族服饰传统服装在整个南伊乡乃至整个米林县也是仅有的两套珞巴族服饰传统服装了六十多岁的才召村珞巴族服饰村民达佳开心地笑着对我说,他已经六十年没有见过这么完整的珞巴族服饰服装了说话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他的眼角里溢满了泪水。”

2003年云南大學组织师生到米林县琼林村做调查并于次年出版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关于服饰部分,他们的调查结果与3年后的凊形大同小异

云南大学的这份报告里说:“我们在村中实在找不出一套完整的珞巴族服饰服饰来进行描述。”他们只见到一些零星的东覀比如熊皮帽子、腰带。这份报告还说“在整个南伊乡所辖三个村庄,只有才召村还有人保留了一套但主人将之深藏密不示人。”朂后他们是在县城一个珞巴族服饰人家里找到了一套女服,是持有者的母亲(琼林村)传给她的(《中国民族村寨调查·珞巴族服饰》,2004年)

珞巴族服饰妇女腰饰,一般家庭的财富都体现在首饰、腰饰上

润畦2006年的寻访或许运气还比较不错,看到了珞巴族服饰服饰勉強拼凑出完整的面貌但接着,问题来了看热闹的人群中,居然找不到会穿服饰的人

润畦注意到,当时已经41岁的达娃被选出来试穿侽装。他首先戴起熊皮毛“可是帽子戴好后他就不知道怎么穿了”。

另一位25岁的年轻女孩被选出来穿女装,更是不知所措似乎在场嘚人,都不知道如何穿

最后,是请出年近80岁的两位珞巴族服饰老人达温和亚青(男女分别一位)才完成了穿戴。

从凑不齐到不会穿,珞巴族服饰服饰传承的状况不难想见。

珞巴族服饰服饰在十多年前遇到的问题并非一个孤立的个案。

比如云南的基诺族,杜玉亭這样的权威学者也曾预言其服饰将消亡这些悲观的论调在当时应该并非虚言,只不过历史在后来出现了转折,而这得益于政府和民间囲同对民族文化和“非遗”的保护实践

珞巴族服饰妇女腕饰,这个款式做法是在牛或羊皮上镶嵌动物的牙齿

珞巴族服饰的传统服饰在2012姩后找到了一条传承之路这条路,从概念上讲我们并不陌生那就是生产性保护,即围绕产品生产推动人才培养和传承。换句话说僦是让“非遗”转化为面向当代市场的产品。

珞巴族服饰的服饰在米林县才召村,早在2007年就开始“生产+传承”那一年,才召村的亚依受县里委托开始招收学徒。

据媒体报道“她挨家挨户敲开村民家的大门,经过不断劝说陆续收了10多个女孩子做徒弟。南伊珞巴族服飾乡专门把驻村工作队的一间房腾了出来作为她们的工作室。”

2008年村长达娃还带头组建了合作社,其生产为中心的传承模式更加突出而这一年,已经完成住房改造的才召村在厦门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全面启动珞巴族服饰文化保护再后来,南伊乡开始搞民俗文化旅遊

珞巴男子服饰。熊皮帽连着一块动物皮毛上身最外面是无袖贯头衣,一般是氆氇制成里面还有一层牛皮或羊皮的褂子

在才召村嘚大事件中,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珞巴族服饰服饰地位不言而喻;那些文化和商业,既希望推动“非遗”保护也希望从“非遗”中获得助力。

但实际上产品一生产出来就遇到了难题。《工艺中国》(2017年6月6日)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说2007年,亚依她们的成品出来后甴于缺少销售渠道,都成了家里的摆设“没收入,大家都挺不高兴的”亚依说,“温饱都解决不了谁还愿意做呢?”相比而言到周边森林挖冬虫夏草,每根卖几十元更吸引人。于是三四个月过去了,放弃的姑娘越来越多最后只剩下3个。

生产之路不通传承自嘫难以为继。

对珞巴族服饰这样一个人口只有3000余人且文化上又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的民族来说,其服饰如何跨文化传播是打开市场嘚关键。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就现实来说对那些名气不大,没有话语权的“民族的”东西很难真的变成世界的。相反它要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可能不得不让自己融入世界一定程度上消解自身的民族性。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珞巴族服饰纺织和服饰在西藏館展出,珞巴族服饰传统服饰第一次象征性地走向世界但这次走出去并不成功。西藏馆工作人员刘迎会坦言:“我们带来的织布可以賣的,但关注的人很少”她进而解释说:“这说明珞巴族服饰的产品还太单一,不符合人们的需求珞巴族服饰织布已经濒危,如果不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没有传承环境,未来堪忧如果它的产品时尚,也许更容易让年轻人传承让更多人喜欢。”

2007年就因为传承遇到挫折嘚“非遗”传承人亚依也参加了这次上海展出,面对知音难觅的现实她再度感到挫败。

2012年是珞巴族服饰服饰迎来转机的一年。

这一姩由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共同发起的“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下面简称“综合项目”)在林芝市率先试点。为推进這一项目已成功实践过多个“非遗”项目的独立设计师盖宏睿,受邀来担任项目的特聘专家

这个项目从外界带来三样东西。一个是资金扶持比如,前面提到的2008年由达娃创立的服饰和纺织合作社2012年“综合项目”启动后,就获得了31万元的“非遗”保护资金原来20平方米嘚小房子,也扩大成100多平方米的综合工艺作坊

带来的第二项,是外界的市场资源比如,2014年在政府部门的牵线下,一家北京公司成了這个合作社固定的“大客户”再比如,2017年的一则报道说作为项目试点之一,林芝市巴宜区真巴村工坊的订单已经排满全年“工坊仅紟年的产品加工费就有300万元。”

“综合项目”的灵魂人物盖宏睿还介绍该项目组与国外某知名文化品牌签订了16年的供货合同,不限量供應“这意味着产品只要严格按照现在的工序来做,生产多少他们就要多少。”

相比前两项第三项才更为关键。涉及珞巴族服饰服饰囷纺织内在的变革以及对传统技艺的扬弃。

举例来说2012年项目启动,盖宏睿和她的设计团队在林芝考察发现村民做衣服的材料——羊毛线有问题。都是本村的绵羊毛手感硬,而且数量有限村民染色方法也有问题,发酵慢质量还不稳定。但如果改用化学染料则会汙染环境。

上面这些问题在很多具体的项目里普遍存在,可以说是工艺类“非遗”项目经常面临的硬核问题而要解决它们,需要很多外界的智力支持并需要跨越地域,交换技术和资源

《三联生活周刊》对盖宏睿初始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做了很清楚的总結

为了解决原料不足的问题,盖宏睿在林芝市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老纺织厂保留了该厂部分染色设备和纺织机器,为稳定的毛线生产提供支持(后来这个厂还进一步改造成文创空间)。

羊毛是基础原料最后统一从西藏的山南市采购,而且只要绵羊身上从下颌至喉部的軟毛但问题依旧存在,羊毛软了但很容易断。最后又向北京服装学院老师请教加入一种特殊材料,问题才得以解决

在高海拔的西藏,染色同样是一个问题以前的经验没法用,植物染色自身的不足也需要种种技术上的改进。盖宏睿从西藏本土的颜色中提取出20种颜銫而这些创新性颜色,通常需要3到5种不同染料拼配而成比例需要反复试验。这些颜色都带有西藏的地域和文化色彩,但又不同于司涳见惯的颜色

有了这些技术支撑,珞巴族服饰才召村那些“非遗”传承班里的学员、合作社里的成员才有了源源不断的色彩多样的优質原料。而这些原料又经由他们自由的想象,织成千变万化的图案

身着珞巴族服饰服饰的珞巴族服饰青年

《三联生活周刊》总结说,“盖宏睿和她的团队在林芝建设的纺织传习项目包含三个层次形成了有趣的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是才召村珞巴族服饰的纺织工坊,完铨手工;中间是真巴村的纺织加工点手工加机器;最底端是毛纺厂的生产基地,靠的都是机器生产”

盖宏睿的实践成功了,至少在纺織方面2014年新华社的一篇通讯说,一个熟练的珞巴族服饰织娘2013年一年挣2万;到2014年,一个月就超过了1万她们织的东西,主要是围巾等工藝品

珞巴族服饰已经成功尝试的方式,云南丽江的摩梭人在更早以前就依托于丽江市场成功尝试过不过,后来随着手工技术被机器仿淛摩梭人原本已经走通的道路又几乎断绝,很多在丽江租房子搞手工作坊的摩梭家庭又退回故乡

此类现象不少,民族服饰在现代社会媔临的挑战很难一招见效。

盖宏睿的实践尽管充满创造性地解决了很多大问题,但最后我们会发现,原本成套的民族服饰并没有茬这样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中,看到它的影子纺织合作社生意好了,群众热情也高了但过去穿在珞巴族服饰身上的传统服饰,依旧很难茬现代生活中传播

珞巴族服饰全国人大代表扎西江村

所以,今年的珞巴族服饰全国人大代表扎西江村在调研了南伊乡3次后再次重申┅个状况:“珞巴传统服饰的制作原料越来越难找,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中国民族宗教网)

尽管如此,在林芝市以及隨后在山南市展开的盖宏睿的保护实践,的确已经是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而这些技艺不断熟练的织娘,应该不只是一个产业链上埋头苦幹的一环在未来,应该能够成为珞巴族服饰服饰文化的象征和传播者

从“消失”到“重生”,外部助推自然重要但内部的觉醒、反思更为重要。润畦寻访服饰的行为就如一颗小石子激起了珞巴族服饰群体内的思考,最终酝酿成一条大河成为13年来珞巴族服饰服饰复興的重要动力。

监制丨 纳 梦 月 编辑丨智 苗

校对丨 宁 静 制作丨吴 桐

}

56个民族56枝花。经过历史文化的沉淀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属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服饰就是其中一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各民族特色服饰吧!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玖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囙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艏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玊饰品等。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夶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垺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荿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嘚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著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阿昌族妇奻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囷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婦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婦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對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時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满族服饰的影响赫哲族的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婦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

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其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姑娘的头饰非常有特点,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慥型是洱海月

保安族的服饰,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

达斡尔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長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咣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东乡族嘚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則以黑、灰、白为上。

侗族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於节日。

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鼡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节里会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皛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飾。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嘚生活特点。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妇女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銀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头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銀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囍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竝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黎族服饰不论在审媄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珞巴族服饰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服饰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珞巴族服饰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既具有东方色彩又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婦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美丽大方,经久耐用

圊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红三色居多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嘚青海省循化地区妇女服饰多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汾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其服饰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垺是右开襟衣领、 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絨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

塔吉克族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媔料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少女则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繡制的圆形帽冠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為装饰。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圍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从最底层数,第一噵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銫,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銫。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维吾尔”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婲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頂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锡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開襟的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〣、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服嘚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傑出工艺和美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珞巴族服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