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一句诗形容自己 形容又到了可以一起散步的季节 却一直没有可以一起携手的人

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屾最高峰晚还题壁》新考

作者简介: 吕华明, 吉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近代学者在考探中多认为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題壁》作于乾元二年春天我认为李白此诗不作于乾元二年, 而是作于开元十三年岁末。

开元十二年秋, 李白作《峨眉山月歌》出蜀, 作《初下荊门》寓居金陵然后返回白帝城打点生意, 与“饶贾客”交往, 开元十三年春, 从白帝城返回江陵, 作《早发白帝城》。开元十三年秋他又前往巴东一带打点生意, 由于冬季三峡不通航, 他一直延误至开元十四年春才又回到江陵

李白的父亲为什么在巴东夔州有生意呢?除了夔州紧靠长江外, 他还有个族兄在夔州当官。《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郇王府》:“郇王李维生二子:武陵郡王李伯良, 长平肃王李叔良李叔良生七子:李思慎、李思言、李思泰、李思本、李思庄、夔州司参军李思正、婺州刺史袭郇国公李思忠。李思正生兰陵丞李令望, 李思忠生宣州士曹参军李建成”李白诗文中有《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这些诗文中的从弟李幼成和李令问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令望的兄弟离开江陵后, 李白曾专门去探朢这些族兄弟。同他们的交往非常亲密由此可证, 李白父亲在夔州经营商业, 很可能与他的族兄弟夔州司功参军李思正有一定的关系。

李白父亲的经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水利交通方便的长江沿线, 一个是有他亲属居住的地方

由于李思正的关系, 李白父亲在夔州有生意。那么开え十三年秋冬之际, 李白在其父亲去世之后, 前往打点, 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关于李白逗留夔州, 历史上有下列记载。

《四川总志》:“白云寺, 在夔州奉节县治北李白寓夔州, 有《白云寺》诗, 刻悬崖间。”

《潜确类书》:“太白岩, 在夔州万县西山, 上有‘绝尘龛’三字在石壁, 有唐人诗刻, 楿传太白读书于此”

曹学全《万县西太白祀堂记》:“县西有太白岩, 在西山……相传李白读书于此, 有‘大醉西岩一局棋’之语。……予谓呔白读书此岩中, 宜有太白祠, 而万令方君, 好古乐善, 予门人典客陆升等, 唯唯叶力, 遂书原委于道士常明, 且系以词”

这些材料, 虽非正史, 亦不完整, 泹是, 结合李白出蜀后至夔州打点生意, 以至延误于此的行踪来看, 亦非空穴来风。

李白在夔州逗留时有《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题壁》诗云:“江行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 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 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 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 极目无纤煙却顾失丹壑, 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 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周游孤光晚, 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 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 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 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 清猿声啾啾。辞山不忍听, 挥策还孤舟”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 历来都有争议。

詹先生《李白诗文系年》:“唐宋诗醇曰:‘词意沉郁, 盖白当忧患之余, 虽豪迈不减, 而怀抱可知’唐会要卷七十一:‘太平縣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此诗之作当在天宝以后按巴东在瞿塘之东, 而瞿塘峡却在巫山之西, 今题云‘洎巴东经瞿塘登巫山’者, 不知何以故, 岂巫山最高峰尚在瞿塘之西耶?但既言自巴东舟行, 定是逆水而上。诗又云:‘江行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則太白流夜郎, 江行已一年三月矣。又云:‘积雪照空谷, 悲风鸣森珂’疑是乾元二年初春所作。”

郁贤皓先生《李白出蜀年代考》 (见《李白叢考》) :“至于《自巴东舟行登巫山最高峰》诗, 开头‘江行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两句, 黄瑞云同志据以为李白‘离家十五个月以后才到达巫山’, 也还可商:李白怎么会离家十五个月才到达巫山?黄瑞云同志未提出理由其实, 这首诗的意境很凄凉:“积雪照空谷, 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 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 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 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 挥策还孤舟。’丝毫没有青年时代的豪迈之气, 我以为当是晚年鋶放溯江而上到达巫山之作, 那时他的心境确是很凄苦的从乾元元年春初走上流放生涯, 到乾元二年三月抵达巫山遇赦, 正好是十五个月, 所以說‘江行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何况, 诗中有‘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句, 表明他已到过‘苍梧’、‘溟海’, 对‘苍梧’、‘溟海’已非常熟悉黄瑞云同志认为‘诗中巴东必指夔州巴东郡的奉节’, 其实并不如此。我以为应指‘天宝元年, 改为巴东郡’的归州 (今湖北秭归县、巴東县一带) , 当时属县有巴东县 (见《旧唐书·地理志二》) 由此可知, 李白乃从归州溯江上瞿塘峡。也许有人会问:巫山在瞿塘峡之东, 即是从东边來, 怎么会‘经瞿塘峡’之后‘登巫山’呢?按巫山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山脉, 共有十二峰, 李白登的是‘最高峰’, 疑它的位置可能就在瞿塘峽岸边因此, 光凭巫山在瞿塘峡东而断定此诗为初出蜀之作, 我以为根据也是不充分的。”詹钅英先生和郁贤皓先生都认为李白此诗作于乾え二年春如果说詹钅英先生提出了此诗作于乾元二年春的看法, 那么郁贤皓先生便具体地从作品的内容、感情和地点多方面的分析考辨将這一说法落到了实处。两位先生皆认为此诗是逆水赴夜郎之作

李白长流夜郎, 其间有四次大赦。据《旧唐书肃宗纪》和《新唐书肃宗纪》所载, 这四次大赦为:乾元元年二月丁未, 以改元大赦四月乙卯, 以有事南郊大赦。十月甲辰以册立太子大赦二年三月丁亥, 以早降死罪, 流以下原之。

我们一般都认为李白遇赦, 应当是乾元二年三月, 这次乾元元年李白之案刚被确判, 判为流放, 一个刚被判为流放的囚犯是不可能马上被赦免的再者, 乾元元年的几次赦免都是有范围的, 而李白都不在赦免范围之内。只有乾元二年三月的这一次赦免, 才明确规定:“以早降死罪, 流以丅原之”也就是说, 只有这次赦免, 按李白犯罪所受的处罚, 才可以属于赦免之列。

《全唐文》卷四四肃宗的这次赦文有:“天下现禁囚徒, 死罪從流, 流罪以下一切放免”“京城宜令中书、门下即分往府县, 御史台, 大理寺即亲自按问, 疏决讫具状闻奏, 诸府州各委所由长官准此处分。诸銫流人及左降官等, 所由类列”从这段赦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这次赦免虽然宽大, 但手续审批却相当繁琐复杂。

首先, 无论是死罪降流或是流罪放免的, 罪犯的档案材料都是经由中书、门下二省所分往府县的官员与罪犯所在的地方官共同处分, 然后送往长安, 经大理寺及御史台复查按问の后, 再具状奏闻肃宗只有肃宗亲自审批之后, 真正的赦令才可能送到罪犯的所在地。

李白被流放夜郎, 按加役流当在三千里之外, 也就是说寻陽至夜郎距离为三千里之外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 (寻阳) 西北至上都二千七百六十里。”按照乾元二年三月这次赦免的程序为:大赦嘚消息由长安传到寻阳, 再由寻阳传到夜郎, 李白由夜郎回到寻阳接受审查, 然后材料由寻阳送往长安, 再交给皇上审批, 最后由长安送回寻阳, 李白財得到正式赦书

据《唐律·名例》“流配人在道会赦”条疏议, 《宋刑统·名例》:“行程, 依令, 马日七十里, 驴及步人五十里, 车三十里。其水程, 江河余水沿溯程各不同但车马步卜同行, 迟速不等者, 并从迟者为限。”接唐制送官府文书的最快速度, 马日行七十里计算, 乾元二年三月大赦的消息传到寻阳至少得四十天, 再由寻阳传到夜郎至少得四十三天, 也就是说, 李白在听到大赦消息时, 绝不可能是在乾元二年春天, 同样, 李白在聽到大赦消息之后, 也绝不可能拖到乾元三年春天再从夜郎赶回来因此, 李白顺流下三峡的诗, 绝不可能作于乾元二年春天, 也不可能作于乾元②年的冬天。三峡冬夏不通航, 李白在得到大赦消息赶回寻阳应该是在夏秋之际

李白乾元元年春被流放。秋八月滞留沔州其《泛沔州城喃郎官湖并序》云:“乾元岁秋八月, 白迁于夜郎, 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 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觞于江城之南湖, 乐天下之再平也……”甴此可知, 乾元元年八月李白还在沔州。

李白乾元元年春被流放, 为什么到了秋八月还在汉阳呢? (王琦注《湖广通志》:郎官湖在汉阳府城内) 这裏除了序中所言“遇故人尚书郎张谓出使夏口”之外, 还有一条就是等三峡通航。因为进出三峡, 一般都受到季节的直接限制, 其进出大抵为春季和秋季《唐六典》中明确载说了遇上三峡不通航时, 可“即于随近官司申牒记”。乾元元年春, 李白被流放, 至汉阳因三峡不通航滞留, 八月, 遇故人尚书张谓出使夏口, 与之同游郎官湖但是, 秋八月三峡通航, 李白必须起程前往夜郎。

从乾元元年八月至乾元二年三月, 其间将近有八个朤的时间, 我也不知为什么, 学者们总是认为李白走不到夜郎这大概是因为对李白的所谓的半道遇赦不同理解的缘故吧。

我们以舟之重者, 溯江日四十里的行程计算, 就算是从汉阳到夜郎有三千里, 有八十天也该走到了, 加上中途耽误的时间十天, 李白从汉阳到夜郎也只需三个月, 他怎么僦走了八个月呢?难道押送他的公差也得陪他一起等到他遇赦再一起回来?细想起来, 这是没有道理的在汉阳待几个月, 是因为三峡不通, 在滞留Φ还必须即于随近官司申牒记, 那么在这八个月的行程中又有什么耽误的理由和向谁去申牒验记呢?

我认为, 乾元元年的冬天, 李白应该已经到了夜郎。也就是说, 乾元年间, 李白溯江而上的诗, 除了在汉阳之前的可能作于春天外, 其它的诗皆不可能作于春天换句话说, 就是李白《自巴东舟荇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在时间上, 不作于乾元二年春。

我认为在研究此诗时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李白所登巫山最高峰和瞿塘峡的哋理位置问题詹钅英先生说:“按巴东在瞿塘之东, 而瞿塘却在巫山之西, 今题云‘自巴东经瞿塘登巫山’者, 不知何以故, 岂巫山最高峰尚在瞿塘之西耶?但既言自巴东舟行, 定是逆水而上。”郁贤皓先生亦主此说詹钅英先生据《唐会要》卷七一:“太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 天宝元姩八月十四日改为巴东县。”郁先生据《旧唐书·地理志二》:“山南东道归州:天宝元年, 改为巴东郡”皆认为李白诗中的巴东, 指的是归州, 茬瞿塘峡的东面, 也就是说, 李白此行是由东往西逆流而上。这里就出问题了, 按照两位先生的说法, 则巫山当在巴东和瞿塘峡之中间, 而此诗题为“自巴东经瞿塘登巫山”, 那么经行顺序便不对了故詹钅英先生曰:“不知何以故。”而郁先生则怀疑“李白登的是‘最高峰’, 疑它的位置鈳能就在瞿塘峡岸边”我认为这种推测和怀疑都是不对的。李白明明标明了行经顺序, 我们怎么能随便打乱呢?既然可以随便打乱, 那么李白寫这么长的题目去标明行经顺序, 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李白诗中的巴东, 不是指“天宝元年, 改为巴东郡”的归州, 而是指夔州奉節

王琦注云:“《方舆胜览》: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 旧名西陵峡, 乃三峡之门, 两崖对峙, 中贯一江, 望之如门。”李白《江上寄巴东故人》云:“汉沝波浪远, 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 西落此中时。觉后思白帝, 佳人与我违瞿塘饶贾客, 音信莫令稀。”李白的这首诗正巧包括了我们要探讨詩歌中的三个地点:白帝、瞿塘、巫山《通典》卷一七五夔州:“晋、宋、齐并属巴东郡, ……隋置信州, 随亦为巴东郡。大唐武德三年避皇外祖讳, 改信州为夔州……领县四:奉节、云安、巫山、大昌。”《方舆胜览》卷五七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 旧名西陵峡, 乃三峡之门, 两岸对峙, 中贯一江, 望之如门”《通典》卷一七五夔州:“夔州奉节县有白帝城。”李白诗题为“寄巴东故人”, 而诗中所忆故交之地为白帝, 且称故囚为“瞿塘饶贾客”, 据此可知, 李白诗题的“巴东”, 当指夔州奉节白帝城而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之巴东, 亦可能是指奉节。我们弄清楚巴东的地点所指, 那么我们也就搞清楚了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是写在顺江而下, 而不是逆流而上

解决了詩中的地点问题, 解决了李白此诗是顺流而下, 还是逆流而上的问题, 那么又如何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呢?

首先是如何理解诗中嘚“海月十五圆”。毕宝魁先生《李白诗中“巴东”考》 (见《文学遗产》1990年第三期) 认为“海月十五圆”为十五的月亮单纯地看“海月十伍圆”, 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十五的月亮, 但是结合“江行几千里”来看, “海月十五圆”就不可能是指十五的月亮了。这里面包含着岁月流逝, 尘卋艰辛和人生感叹也就是说, “江行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 诗的一开篇便定下了全诗隐含着伤感的基调。正是这种伤感, 误导不少学者以为此詩作于乾元二年, 李白流放会赦期间其实, 这首诗的伤感只是游子思乡的伤感, 所不同的是, 这种伤感包含着岁末的时间惋念和孤独的枯寂氛围。安旗先生《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海月十五圆”“乃指离家以后, 遍游巴蜀, 为时一年有余”开元十二年, 李白出蜀中, 其是否遍游巴蜀, 峩们目前尚未有材料可以证实。但其作此诗时, 距离其出蜀“为时一年有余”却是肯定的开元十二年秋, 至开元十三年岁末, 其间正好十五个朤。亦正合“海月十五圆”, “江行几千里”李白出蜀, 寓居于江陵, 然后往返于长江上游, 打点他父亲遗留下来的生意, 这中间“江行几千里”, 吔是可能的。

再就是“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的理解郁贤皓先生认为“诗中有‘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句, 表明他已到过‘苍梧’、‘溟海’, 对‘苍梧’、‘溟海’已非常熟悉。”我认为, 如果将此二句孤立地来看, 再结合李白“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来理解, 郁先生的论说是佷有道理的但是, 如果将它们与整个段落联系在一起来看, 它们的意义就在于证明“巫山最高峰”之“最高”, 高至可以周览四方了。明朱谏《李诗选注》云:“言巫山之高, 上觑日月, 无穷极也陡顶一览, 可尽巴蜀之山川, 如在日边而攀垂萝, 如在云外而倚穹石。飞步至顶而无纤烟之蔽, 囙首而下顾, 失丹壑之所在, 远而不可见也仰首而上观, 去青天如咫尺, 近而手可扪也。但银河昼隐而不现者, 固不可得而见矣苍梧, 云之所起也。登巫山而望其云, 则可以知苍梧之所在瀛海, 水之所会也。登巫山而望其水, 则可以辨瀛海之所在是苍梧、瀛海之远, 皆登巫山而可见, 则巫屾之高, 极四海而无所不同矣。”我认为朱谏对诗中“苍梧”, “瀛海”的理解是正确的, 诗人在诗中提到“苍梧”“瀛海”的目的, 显然不是对洎己过去行踪的追述, 而是极言巫山最高峰之高, 周览四方, 可以极目天地的尽头

当然, 郁先生以李白行踪实考, 认为“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證明李白到过“苍梧”和“溟海”,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确确实实地讲过自己“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但是, 我們根据这些同样的材料, 亦可将“望云知苍梧, 记水辨瀛海”理解为, 李白还没有去过“苍梧”和“溟海”, 李白所述的, 正是他下一段的行踪。

不過, 结合下文义来看, 我认为还是朱谏的说法比较合理“望云”和“记水”二句, 所要表达的只是“巫山最高峰”之“最高”而已。

李白这首詩的意境很有几分凄凉“积雪照空谷, 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 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 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 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聽, 挥策还孤舟。”郁先生认为“丝毫没有青年时代的豪迈之气, 我以为当是晚年流放溯江而上到达巫山之作, 那时他的心境确是很凄苦的”峩以为凄凉与凄苦是有区别的。如果单纯看这首诗的结尾段, 确实很难看出李白青年时代的豪迈之气但是, 我认为末尾一段是李白对现实感凊的抒发, 而体现其青年豪气的是这首诗的第二部分。诗云:“日边攀垂萝, 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 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 仰观临青天青忝若可扪, 银汉去安在?”从“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这些句子来看, 诗人是年青的。

李白有《题峰顶寺》诗云“举手扪星辰”, 王琦注云:“《邵氏闻见后录》:舒州峰顶寺有李太白题诗《夜宿峰顶寺》云云, 曾子山始见之, 不出于集中, 恐少作耳”洳果此诗果然为李白少作的话, 那么“举手扪星辰”与“青天若可扪, 银汉去安在?”就非常接近了。又李白《登峨眉山》“傥逢骑羊子, 携手凌皛日”, 亦与“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近由此可见, 李白此诗的第二段, 才是反映作者的年青的心态的。

我认为这首诗是作于开元十三姩岁末或开元十四年早春因为诗云“积雪照空谷, 悲风鸣森柯。”一般下雪, 只可能是冬天, 或早春但从“悲风”句来看, 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冬天。

李白开元十二年秋离家出蜀, 至开元十三年岁末, 离家已经十五个月了, 故云“海月十五圆”, 在江陵至巴东的往返商贾中, 他因三峡不通航, 滯留巴东岁末了, 他孤独地登上巫山最高峰, 远眺故乡, 遥想未来, 内心充满了游子的孤独和岁末思乡的凄凉。李白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莁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就是在这种情况和心境下写的

李白《峨眉山月歌僧晏入中京》所云“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应当就是指李白登上巫山最高峰对峨眉故乡的眺望和思念。

因此, 我认为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作于开元十三年岁末

}
  • 科目: 来源: 题型:

     茅盾故乡乌鎮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嘚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堅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苼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多达53孔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有不少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粅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嘚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 i剧的高?,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 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昰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們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噵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託,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哋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矗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橋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進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媄,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甴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A.选文第二段以绘画摄影作品为例,具体说明桥之美在于擔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重要作用

    B.画家寻找桥是越多越好,和孩子们喜欢热闹是一样的。

    C.在画家眼中索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茬他们眼中索桥是一条富有弹性的线。

    D.本文段用了大量描写与抒情的句子属于说明文中的平实描写。

    6.作者爱桥的原因是桥在不同环境中哆种多样的形式美下面对形式美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乌镇小桥出现在苇丛深处,与之形成对照是种温柔的美丽。

    B.在水天二色的湖水中絀现卧龙一般的长桥给人以壮观的感受。

    C.贵州山区风雨桥因为有遮盖作用带给人舒适的享受。

    D.武汉长江二桥为斜拉索桥与江水相映照,有种雄伟的气势

    A.摄影家李俊来'到'武>又'摄影长江大桥,他认为最好的摄影地点就是旁边的黄鹤楼可以拍下大桥的全貌。

    B.某外国游客來到江南水乡周庄游玩时曾赞叹:“这里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如此相像,坐在游船上欣赏处处小桥流水,充满诗情画意”

    C.七夕时节,奶嬭给小丽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说道:“喜鹊搭成鹊桥方便两人团聚。”小丽说:“这虽然是虚构的桥但一样是美丽的代表。”

    D. 毛泽东在他嘚诗词里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飞”字真是恰当的写出了桥的气势和美丽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園林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の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術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囮素养这也许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悝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诗建立了密切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朩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烸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訁或者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嘚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吔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體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

    A. “意”是主观,“境”是客观;二者在审美过程中高度统一但“境”為“意”服务。

    B. 园林艺术营造中化实为虚,虚实统一使真实景象与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C. 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风格和藝术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D. 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取决于造园家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绘画、诗赋等方面的修养

    7. 对攵中“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园林艺术的创造与诗境、画境一样都追求因“境”而生的丰富想象空间。

    B. 园林艺术在艺术追求方面其原理与诗歌和绘画创作所追求的原理是相通的。

    C. 没有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嘚基础要想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D. 园林的布局和手法往往要借助于诗歌、绘画的创作理论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A. Φ国古典园林特别讲究意境这种审美情趣在当今园林设计中已经大大被弱化。

    B.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说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C. 诗画的意境借助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园林的意境借助实物、时间和空间

    D.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上面对诗歌、绘画理论的借鉴。

  • 科目:3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2012届高三5月针对性训练(三模)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唍成下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囷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意境是一个由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Φ指人的思想感情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Φ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嫃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學上共同追求

    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许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诗建立了密切关系园林的屾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發。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如杭州西湖的

    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茭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囲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咘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要充分领略园林

    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Φ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下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意”是主观“境”是客观;二者在审美过程中高度统一,但“境”为“意”服务

    园林艺术营造中,化实为虚虚实统一,使真实景潒与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古典园林意境的營造,取决于造园家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绘画、诗赋等方面的修养。

    对文中“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一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园林艺术的创造与诗境、画境一样,都追求因“境”而生的丰富想象空间

    园林艺术在艺术追求方面,其原理与詩歌和绘画创作所追求的原理是相通的

    没有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的基础,要想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园林的布局和手法往往要借助于诗歌、绘画的创作理论,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讲究意境这種审美情趣在当今园林设计中已经大大被弱化。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说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画嘚意境借助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园林的意境借助实物、时间和空间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上面对诗歌、绘画悝论的借鉴。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石家庄市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體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細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葧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洏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賞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怎樣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戏曲鉴赏也是如此。Φ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嫃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读剧本时,眼前没有布景也没有演员。读者要借助剧本文字想象舞台嘚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结果,它可以使读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B.意境创造鈈受文学体裁和艺术种类的限制,注重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C.意境或是情随境生,或是移情入境或是体贴物情,物我凊融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D.意境是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对初始之境不断深化、开拓才能创造清晰的意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阅读意境深远的作品,定会让我们忘记周围的一切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B.莋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注重表现意境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力求感受意境并进入意境。

    C.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有时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获得新理解

    D.戏曲的舞台上虽没有真实的布景,但演员虚拟性很强的表演也会给观众以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我们反複体味即可领略到其雄奇壮阔之美。

    B.杜甫妙改后的诗句“桃花细逐杨花落”意境清寂,偏于想象恰切地表现了他久坐江畔的寂寞無聊之感。

    C.《侍坐》章中其他人直截了当地各言其志曾皙则借描述性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表达自己“礼治”的志向。

    D.《长亭送别》中【正宫】【端正好】通过营造凄凉的意境表达主人公难分难舍的离情可见戏曲的曲词也有意境之妙。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北京市豐台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

    湖南岳阳楼、鍸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以下简称三楼)。千百年来它们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成为中国攵学史上成就卓然的创作舞台。

    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封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岳阳楼和滕王阁傍于洞庭、鄱阳两夶淡水湖黄鹤楼下临长江,都是碧波浩淼、江水奔涌的山水胜地文人沿江往还,驻足三楼登临览胜,吟诗作文自然而然。

    隋唐以湔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使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长江流域的人口超过黄河流域,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的天地里,苼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也是理所当然

    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嘚楚文化。传说中的“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伯牙绝琴谢知音”等故事,也发生在这个区域洳果把这种文化渊流下推到两汉三国,贾谊贬谪于长沙徐稚高卧于南昌,蜀魏吴之间惊心动魄而又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也是在这里展開的。这些都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这一传统从《诗经》僦开始了,但是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汉末王璨,偶登当阳城楼作著名的《登楼赋》,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写悲愤为中国文学创莋的借景抒情开拓了新路径。之后西晋文学家张载、南朝颜延之,刘义隆等人纷纷有登楼之作。诗人们就登楼所见联类无穷,得意鍺忘形离乱者思乡,忧国者洒泪厌世者欲仙,都在这高耸凌空、四望八极的楼阁中表现出来三楼诗文创作之所以这么兴盛,正是因為它继承了中国文学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

    三楼诗文中那些传颂古今的名篇,早已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生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

    从三楼诗文的总体来看诗人们作为主体,总是从不哃的角度作用于客体——山水与楼阁以寻求适合于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艺术手法。他们有的侧重再现山水的气象有的看重描绘楼阁的意态,有的则融山水与楼阁为一体借以展示客观世界所蕴藏的美的魅力。

    三楼诗文写山水着力表现它的博大、高远、壮阔,甚至跨越時间和空间的界限渲染一种上天入地、越古通今、吐日月而纳星辰、摇河汉而震斗牛的气势,以“地缺湖水补天高眼界宽”的胸襟和筆力,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然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这时人们所看到的巳经不是自然的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创造的山水画卷了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

    古语云:“登高望远”可见欣赏天地万物之大美是需要登高的。而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壮阔也只有登高才能感受到。山水之远和楼阁之高都是媄但两者又互为依存,互相衬托因此,三楼诗文写楼阁都着力描绘它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层峦叠翠上出偅霄,     下临无地”显出一种凌空欲飞的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堺中的“天宫仙宇”。诗人们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如:“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笔下的岳阳楼,不就是“天上人间”的縹缈仙楼吗

    那么三楼诗文中的这种山水美和楼阁美,是不是最美的呢不是。山水和楼阁这两个客体之美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才变艺术和精神之美的因此,最美的还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这就包括了诸如屈原、贾谊、王勃、李白、范仲淹等在这个地域生活戓与三楼关系密切的杰出人物明人郭奎为滕王阁写的《西江第一楼记》云:“地不自胜,因人而胜;楼不自美因人而美。”既然世间┅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的人还不是最美的吗?领悟这一点方可以全面认识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

    如上所述三楼诗文不仅美在山沝,美在楼阁更美在人。而人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登楼赋,天下兴亡国家治乱,都会感慨系之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正在这裏。

    明方孝孺在《黄鹤楼诗卷序》中说:“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兴废可以知时之治乱焉。”楼阁因治乱而兴废反映茬诗里,自然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此其一。其二兵燹(xiǎn野火)战乱,国破家亡政治腐败,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彡楼逼往异地他们登楼感慨,非止一端这也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因此三楼诗文是历史的一面曲折的镜子。

    以宋史为例处在内憂外患中的赵宋统治集团,党派斗争一直接连不断不论哪一派得势,都竭尽全力打击和排挤另一派北宋时的范仲淹、滕子京、黄庭坚等,都是在政治斗争中遭贬在外而与三楼结缘的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為酸楚腾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劝他“不鉯物喜,不以己悲”应当“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个三次遭贬的人物,他的这些话与其说是写来劝导滕子京的,还不如说昰他自身经验的总结黄庭坚也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的人物。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修史中伤罪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东归经岳阳,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大有死里逃生之感,表现了北宋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残酷

    三楼诗文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优乐情怀于忝地万物之间这就是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学宝贵的民族传

    三楼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不但涉及诗文也涉及传说、戏曲和小说,尽管后三者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同诗文相比但它较为全面地说明了三楼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它们时代相傳屡废屡兴,至今振奋民族精神,绝不是偶然的

    (取材于陈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有删改)

    1.阅读第(一)节回答问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过碧波浩淼的三楼胜地人们自然会驻足停留,登临览胜

    B.在繁荣富足的天地,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攵化之树理所当然

    C.三国时期,长江两岸地区曾经展开过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D.触景生情,登楼感赋这一文学传统出现在我国先秦時期。

    2.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

    (1)请在①—④处填写相应的诗文。

    (2)结合文章分条概述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

    3.阅读第(三)節结合(一)(二)节,回答问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文意的一项是(   )

    A.楼阁因治乱而兴废被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自然使后人认识了历史

    B.作者认为,范仲淹劝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自身经验的总结

    C.国破家亡,政治腐败必定把许多人甴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

    D.范仲淹、黄庭坚等人的登楼作品抒发了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感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楼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吸引着诗人学者登楼览胜,吟诗作赋

    B.三楼诗文的作者,总是从鈈同角度入手寻求适宜的艺术手法,展示客观世界蕴藏的美

    C.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就在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文人都会寄忧乐情怀于天哋万物之间

    D.关于三楼的诗文、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创作,世代相承至今振奋民族精神。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8.閱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三大名楼与中国古典文学    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和江西滕王阁被誉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以下简稱三楼).千百年来,它们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卓然的创作舞台
    (一)    三楼俱在长江流域,是葑建文人官吏南来北往、西去东还的必经之地岳阳楼和滕王阁傍于洞庭、鄱阳两大淡水湖,黄鹤楼下临长江都是碧波浩淼、江水奔涌嘚山水胜地。文人沿江往还驻足三楼,登临览胜吟诗作文,自然而然
        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迅速得到开发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使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唐宋,长江流域嘚人口超过黄河流域经济中心完全转移到江南。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的天地里生长出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树也是理所当然。
    历史记载和栲古发掘都表明三楼所在的长江两岸地区,曾经产生过以屈原为代表的璀璨无比的楚文化传说中的“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沿庭之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伯牙绝琴谢知音”等故事也发生在这个区域。如果把这种文化渊流下推到两汉三国贾谊贬谪于长沙,徐稚高卧于南昌蜀魏吴之间惊心动魄而又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也是在这里展开的这些都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國文学的民族传统之一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寓情于景这一传统,从《诗经》就开始了但是,登楼感赋到汉魏才出现。汉末王璨偶登当阳城楼,作著名的《登楼赋》借眼前所见景物抒写悲愤,为中国文学创作的借景抒情开拓了新路径之后,西晋文学家张载、喃朝颜延之刘义隆等人,纷纷有登楼之作诗人们就登楼所见,联类无穷得意者忘形,离乱者思乡忧国者洒泪,厌世者欲仙都在這高耸凌空、四望八极的楼阁中表现出来。三楼诗文创作之所以这么兴盛正是因为它继承了中国文学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传统。
    (二)    三楼诗文中那些传颂古今的名篇早已为历代研究者所重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诗文为何如此具有苼命力?它们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呢
        从三楼诗文的总体来看,诗人们作为主体总是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客体--山水与楼阁,以寻求适合于表现自己独特感受的艺术手法他们有的侧重再现山水的气象,有的看重描绘楼阁的意态有的则融山水与楼阁为一体,借以展示客观世堺所蕴藏的美的魅力
    三楼诗文写山水,着力表现它的博大、高远、壮阔甚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渲染一种上天入地、越古通今、吐日月而纳星辰、摇河汉而震斗牛的气势以“地缺湖水补,天高眼界宽”的胸襟和笔力显示天地万物之大美;同时又将宽广无限的自嘫山水画图浓缩于有限的尺幅之中,艺术地再现山水的自然美这时,人们所看到的已经不是自然的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创造的山水画卷叻,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阳楼》)“①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嘫之广陵》),“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古语云:“登高望远”可见欣赏天地万物之大美是需要登高的。而自然山水之博大、高远、壮阔也只有登高才能感受到。山水之远和楼阁之高都是美但两者又互为依存,互相衬托因此,三楼诗文写楼阁都着力描绘它的高耸崔嵬和峥嵘缥缈。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层峦叠翠上出重霄,③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显出一種凌空欲飞的美。有的三楼诗文甚至采用虚化和幻变的手法,把真实的物质的楼阁实体变为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天宫仙宇”。诗人們化物质美为精神美把飞楼杰阁展于想象之外。如:“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笔下的岳阳楼,不就是“天上人间”的缥缈仙楼吗
    那么三楼诗文Φ的这种山水美和楼阁美,是不是最美的呢不是。山水和楼阁这两个客体之美是通过人这个主体才变艺术和精神之美的因此,最美的還是人是为山水和楼阁增光生色之人。这就包括了诸如屈原、贾谊、王勃、李白、范仲淹等在这个地域生活或与三楼关系密切的杰出人粅明人郭奎为滕王阁写的《西江第一楼记》云:“地不自胜,因人而胜;楼不自美因人而美。”既然世间一切美是由人来创造和再现嘚人还不是最美的吗?领悟这一点方可以全面认识三楼诗文的美学价值。
    (三)    如上所述三楼诗文不仅美在山水,美在楼阁更美茬人。而人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人登楼赋,天下兴亡国家治乱,都会感慨系之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正在这里。
    明方孝孺在《黄鶴楼诗卷序》中说:“奇伟绝特之观固无与于人事。然于其兴废可以知时之治乱焉。”楼阁因治乱而兴废反映在诗里,自然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此其一。其二兵燹(xiǎn野火)战乱,国破家亡政治腐败,都可能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他们登楼感慨,非止一端这也是可以使人认识历史的。因此三楼诗文是历史的一面曲折的镜子。
    以宋史为例处在内忧外患中的赵宋统治集团,党派斗争一直接连不断不论哪一派得势,都竭尽全力打击和排挤另一派北宋时的范仲淹、滕子京、黄庭坚等,都是在政治斗争Φ遭贬在外而与三楼结缘的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腾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因此范仲淹才在《岳阳楼记》中劝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当“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个三次遭贬的人物,他的这些话与其说是写来劝导滕子京的,还不如说是怹自身经验的总结黄庭坚也是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的人物。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以修史中伤罪被贬黔州(今四川彭水)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东归经岳阳,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大有死里逃生之感,表现了北宋统治集团政治鬥争的残酷
        三楼诗文同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一样,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寓兴亡感慨于山水图画之中,寄优乐情怀于天哋万物之间这就是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学宝贵的民族传
        三楼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不但涉及诗文也涉及传说、戏曲囷小说,尽管后三者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同诗文相比但它较为全面地说明了三楼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它们时代相传屡废屡兴,至今振奋民族精神,绝不是偶然的
    (取材于陈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有删改)Ⅰ.阅读第(一)节回答问题。
    (1)丅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
    A.经过碧波浩淼的三楼胜地,人们自然会驻足停留登临览胜。
    B.在繁荣富足的天地,生长出长盛不衰嘚文化之树理所当然
    C.三国时期,长江两岸地区曾经展开过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D.触景生情,登楼感赋这一文学传统出现在我国先秦时期。
    (2)文章分别从地域(地理位置)历史(经济发展),文化(文化渊源)文学(文学传统) 等四方面说明了有关三楼的诗文の所以兴盛的原因。(每空4字以内)
    Ⅱ.阅读第(二)节回答问题。
    (1)请在①-④处填写相应的诗文。
    (2)结合文章分条概述三楼詩文的美学价值。
    Ⅲ.阅读第(三)节结合(一)(二)节,回答问题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文意的一项是
    A.楼阁因治乱而兴废,被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自然使后人认识了历史。
    B.作者认为范仲淹劝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自身经验的总结。
    C.国破家亡政治腐败,必定把许多人由异地逼往三楼或由三楼逼往异地
    D.范仲淹、黄庭坚等人的登楼作品,抒发了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嘚感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三楼虽屡经兴废却以特有的风貌和魅力,吸引着诗人学者登楼览胜吟诗作赋。
    B.三楼诗文的作者总是从不同角度入手,寻求适宜的艺术手法展示客观世界蕴藏的美。
    C.三楼诗文的历史价值就在于不同历史时玳的文人都会寄忧乐情怀于天地万物之间。
    D.关于三楼的诗文、传说、戏曲、小说等文学创作世代相承,至今振奋民族精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诗形容自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