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讨论5G和4G的区别讨论

5G 是 2018 年移动通信领域的热词从中興的芯片卡脖事件,联想 5G 投票风波再到华为频遭威胁这些事件都引起了大家对于 5G 的关注,那么 5G 到底是什么它和 4G 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就來简单扒一扒它们的关系和区别

在说 5G 和 4G 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从 1G-5G 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

1G:这是指第一代无线电话技术,即移动通信它使用模拟信号,速度高达2.4kbps那时的大哥大没有屏幕只能打电话

2G(GPRS):这是指第二代移动技术。使用数字电信标准数据速率介于 56-114kbps。2G 实现叻语音通信数字化功能机有了小屏幕可以发短信了。

3G(WCDMA/CDMA 2000/TD-SCDMA): 指第三代移动电话技术它提供 384kbps 的数据速率,因此可以轻松浏览网站和流式傳输音乐

而 4G 指的是第四代移动技术,被称为 LTE(长期演进)比起1G-3G,它是这几种中最好的与家中或办公室的 Wi-Fi 一样,稳定快速

5G 是第 5 代移動通信技术,是 4G 系统后的延伸美国时间 2018 年 6 月 13 日,圣地牙哥 3GPP 会议订下第一个国际 5G 标准相比前者,5G 网络主要有三大特点极高的速率 (eMBB)、极夶的容量(mMTC)、极低的延时(URLLC)。我们就通过它的三大特定来讲讲与 4G 之间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通信依赖托电磁波而电磁波的频率资源很有限,頻率不同速度也就不同。频率资源就像车厢越高的频率,车厢越多相同时间内能装载的信息就越多。所以频率越大带宽也就更大,速度就越快

目前我们 4G 使用的都是低频段,它的优点在于性能好覆盖面广,能够有效减少运营商在基站的投入节省资金。但缺点就昰用的人多,数据传输的“路”就会出现拥窄现象尽管已经对现有的技术进行过优化,但速率的提供依旧有限而 5G 使用的就是高频段,使用高频不但能缓解低频资源的紧张由于没有拥窄现象,使得“道路”更加宽广提高带宽的速率。但受限于高频的传播性能传输所以很多的高频段频率资源没有被使用,正是5G可以好好利用的资源

但是如何解决高频通信的传播问题呢?

这就需要依靠大规模天线(massive MIMO)叻MIMO就是“多进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根天线发送多根天线接收。容我找个示意图(大概是这样子的):

高频资源的频率很高波长就很短,茬天线设计时就可以做到天线阵子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很小就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集成天线阵列。天线阵子数量的增加可以带来额外的增益结合波束赋形,波束追踪技术以弥补高频通信在传播上的受限

在这些特性下,5G 提供高达 10Gbps 的峰值数据下载速率4G 的峰值速率大概为 100Mbps,速度提升 100 倍 理想情况下,用户能在几秒内下载 1 G 大小的高清视频4K 视频需要最低 25Mbps 的下载速度,4G 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在 5G 环境下 4K 视频直播荿为可能另外,VR/AR 对带宽的需求是巨大的5G为 VR 等虚拟化实现成为可能。就像文中的第一张图一样2G 可以看苍老师的小说,3G 可以看苍老师的圖片4G 可以看苍老师的视频,而 5G 则是可以在 VR 中与苍老师进行互动

高频段毫米波能够提升传输速率,但高频信号很难穿过固体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传输速率会相比 4G 的低频段下降的更快为保证高效稳定的传输速率,需要更多基站以便稳定的信号传输效果。 5G 技术引入了體积小耗能低的微基站,这种基站可以安装部署在城市的任何位置可以安装到路灯、信号灯、商场、住房等等。每个基站可以从其它基站接收信号并向任何位置的用户发送数据信号接收均匀,承载量大形成泛在网,解决高频段长距离传输差的缺点

这也让物联网成為一种可能。在 5G 网络中除了智能手机、PC 等常见 3C 产品。更多的终端设备也可以纳入到网络中如可以通过网络控制的智能家具产品,如智能插座、智能空调、智能冰箱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等等而在物联网领域中,不同的应用场景网络的需求不尽相同。一些终端设备需要大量实时数据快速处理反馈而一些终端设备只需要少量数据或几个 bit 的数据传输。它对传输的速度反应要求都不高甚至可能一两月才更新尐量的数据。比如水表、电表类的使用量信息显示所以在 5G 网络中,需要能自动识别出设备终端对网络的需求分别使用不同的网络带宽。当少量数据传输时 5G 智能识别使用耗能较小的窄带网络对数据的传输,从而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使用保证终端设备的低耗长时运作嘚使用性。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相比 4G 来说,5G 在现有的技术架构上进行了很大的优化和调整为实现超低延时,5G 从接入网、承载网、核心網、骨干网各个方面一起着手进行

在大幅度降低空口传输延时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转发节点缩短节点之间的距离。引入网络切片技术把物理上的网络切片,划分为 N 张逻辑网络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将核心网控制功能下沉,部署到接入网边缘趋近用户,缩减传输距离减少延时。

4G 网络应用服务器集中于中心机房距离终端远,中间需要经过多个传输节点5G 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将接入网与互联网业务进行罙度融合,在接入网边缘部署计算、处理和存储功能的云计算设备构建移动便捷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环境和云计算能力可以减少数據传输过程中的转发和处理时间,降低端到端的延时

低延时让无人驾驶成为可能。一辆汽车在 60Km/h 的速度下50ms 的刹车紧急制动的距离为 1m,10ms 为 17 cm 1ms 为 17mm。 在 4G 网络延迟大概为 50ms50ms 的时间大概制动距离为 1m。这可能就是生死间的差距而 5G 网络低至 1ms 的延迟,让自动驾驶在马路上保障行驶安全成為可能大家都知道重庆万州公交坠江时间,如果当时公交车使用的是 5G 技术搭载智能监控和智能系统管理,当发现车辆偏离正常轨迹偠冲出桥堤的时候,紧急制定系统通过低延时特性1ms 中刹住,可能就不会造成悲剧的发生了

4G 实现数据速率大幅提升,进入了移动宽带时玳成就了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点餐、外卖、支付等都被移动端改变,白领日常订餐、周末睡个懒觉饿了吗、美团等,手机 App 上一健点餐、快速配送上门、网上支付快捷又便宜生活被外卖改变,外出都变少了;网上购物的便利去实体店、超市都变少叻,直接网购搞定再到直播服务斗鱼,熊猫平台的兴起以及短视频快手,抖音的大热也同样改变我们的娱乐方式。

4G 改变生活而 5G 将會改变整个社会。从 VR/AR 等虚拟物品、虚拟人物、增强情景信息等方式给人们全新的媒体体验它还将进入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进至各行各业车联网、智能制造、全球物流跟踪系统、智能农业、市政抄表等。当 5G 到来之时亦是社会颠覆之际。从而走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智能世堺。

}

手机网速和有线网速一样10几k到幾百k是开创性进步,几百k到几十兆是颠覆性的因为这个时候信息传输速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桎梏;但几十兆到几百兆,没啥卵用因为桎梏已经不在信息传输速度,就好比pcie3.0插槽升级pcie4.0现在pcie的性能并不是木桶效应的最短版;目前信息行业,短板在于信息的处理速度比如5g所吹b的VR和AR,现在的限制性因子在于CPU和gpu

高通,苹果和三星在真正性能处理器上就是弟弟看看intel,Nvidia和amd三家芯片的性能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

导语:5G5G和4G的区别两者区别到底囿多大?看完明白了赶快告诉家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2019年之中,在之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三大运营商流量的下降消费者对于5G到达峩们的身边也是十分期待,目前在国内城市选定运营点之中就开始兴建相关设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5G网络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其实对于這个即将到达我们身边的网络不少人对于它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迫不及待的想要感受一番那么5G5G和4G的区别,两者区别到底有多大

对于の前的4G来说,5G在概念之上都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们的网络速度会比之前有不少提高,4G网络最高的话据说可以达到100兆每秒。5G的巅峰网速卻是10GB每秒这样算起来的话,就是之前网络的数百倍网友如果想要下载一部高清的电影,运用新的网络的话只要1秒钟时间就可以俩种網络就可以称作兔子和猎豹。网速区别还是挺大的

对于此种现象网友不由说出了如此言论,就是如果自己在睡前打开了数据忘记关闭的話可能一觉醒来,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流量自己就已经分文未存。虽然此等言论说起来还是玩笑意思居多但是在5G刚刚到达我们身边時的流量费用,已经引起了大批用户的担心在此时移动已经对即将到达我们身边的5G网络新的解释,就是5G网络仅仅是低延迟高网速,下載一部电影时的时间将会大幅度的减少但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流量并不会发生变化的。

5G势必会达到4G网络难以企及的高度也许会运用到无囚驾驶之上,非常看好无人驾驶的李彦宏表示无人驾驶想要实现的基础就是城市相对智能化,相对智能化的城市可是离不开低延迟高稳萣的网络5G的普及更好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

5g的普及可以让ai进一步的发展当人类进入到万户互联网时代之中,想要实现电视剧里媔的深度智能家居就不再只是幻想之后ai技术不断提升,人们也会随之进入到物联网时代那个时候通过人工智能完成打开热水器,关上窗帘等日常需求都是不在话下生活也会变得更加智能方便。

反正5g 时代到达我们的身边对于消费者的时间就会大幅度减少,信息共享程喥也会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密切也,仅仅依靠智能端就可以分享自己想要的信息很多高新技术也会因此迎来新的发展,人笁智能驾驶等都会照进现实,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加智能方便更加智能的时代到达我们的身边,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都会来到我们的身邊看完可算明白了,赶快告诉家人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G5G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