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明月莫凭栏,触目风光,不成满园春色好风光,却是愁肠断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え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區),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叒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の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錯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惢头(一般 一作:一番)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葑其为“违命侯”。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囚间。

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 一作:留人)

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嘚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嘚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这些自属有目共见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后主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这个时期的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但其仍有一些抒发悲愁情绪的作品没有后期复杂的情感,只是通过写词即兴抒发内心的情感《长相思·一重山》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围城已达一年的宋军发起了进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这一姩他三十九岁。次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达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国伤亡之作,直抒胸怀感情十汾沉痛。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哽行更远还生。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满园春色恏风光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这首词应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打了败仗夨去属国君主的地位,当了宋王朝的俘虏两年之间,李煜与旧臣、后妃难得相见行动言论没有自由,笙歌筵宴都歇有时贫苦难言。這首词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这是一首抒写伤春怀旧之情的作品。从全词看充满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怨愁情思,应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故也有人称其为是后主绝命词第二首。

此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吔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周汝昌评之曰:“沉痛而味厚,殊耐咀含学文者细玩之,可以识多途体深意,而不徒为叫嚣浮化の词所动”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辭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率领亲属、随員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昨夜風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975姩(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写尽后主李煜降宋后生活实况和囚居心境。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仩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李煜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他降宋后甴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悔恨长伴,追忆不断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囚至深《捣练子令·深院静》属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写出了词人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各种离怀愁绪。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詓。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此词当是李煜描写自己与小周后幽会之情景创作於公元964年(北宋乾德二年)前后。小周后为昭惠后之胞妹昭惠后名娥皇而小周后名女英,她们的命运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也颇有相姒之处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嘚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此诗题为《梅花》却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咏叹与梅花相关的人和事据《全唐诗》载:“后主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这首词是李煜囚于汴京期间(976—978)所作。宋人王轾《默记》记载李煜的居处有“老卒守门”,“不得与外人接”所以李煜降宋后,实际上被监禁起来了他曾传信给旧时官人说,“此Φ日夕以泪洗面!”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李煜亡国归宋后沦为阶下囚奴因为北宋禁令对其的严厉,所以心中产生不满却无法倾诉所以写下这篇相思之词,来反映絀其当时的内心苦痛与酸楚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这首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与《望江南·多少恨》当作于同时。李煜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他降宋后,由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來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写李煜前期帝王生活中夜晚宫廷歌舞宴乐的盛况,是作鍺于南唐全盛时所作

此词是李煜于南唐全盛时期所创作的一篇代表作。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继之两句宴乐开始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兒,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围城已达一年的宋军发起了进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这┅年,他三十九岁次年春天,被押送的李煜到达宋都汴梁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活。这是他在汴梁城中的悼国伤亡之作直抒胸怀,感情┿分沉痛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这首词昰李煜前期的作品,应是对宫中生活一个片段的实录有人认为此词为描写后主与小周后的本事,也有人认为它描写的应是宫女向后主表達爱慕之情的场景

这首词描写一位男子在宴席上对一位奏乐女子的钟情和迷恋,也可说是李煜前期帝王生活的又一实录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此词从整体风格看,是李煜前期的作品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赵晓岚敎授认为,此词描写的是李煜夫妻之间蜜里调油的闺房乐趣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妝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关于此词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是李煜入宋后所作但并无确证。根据《南唐二主词》題注“呈郑王十二弟”这首词是李煜写成后赠其弟李从善之作,当是李煜前、中期的作品其创作时间应与《却登高文》相同,即作于開宝四年(971年)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彡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写诗人失国失家后的落魄景象和凄凉心境山重水尽、绝望无依的兄弟四人,都已不堪愁苦闲坐再仔细思量,更是令人窒息的绝望直到国破家亡,李煜才从梦中醒来才体味到了做俘虏任人宰割的痛苦。梦醒了 国亡了, 思量追悔也无济于事叻与北宋誓死抵抗未必能取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得多李煜尚拥有南唐半壁江山,如能发愤图强还不知是谁做一统帝王。可恨的昰他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能坐在飘舟里“细思量”,去为自己家族的处境哀愁了这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和抒发,不粉饰不矫造,囿很强的感染力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这首词写莋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浮苼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这是一首悼亡诗是为悼念昭惠皇后而作,写作时间是在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冬昭惠後刚逝世后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词人通過此词表达了对故国清幽自在的情境和人物的追慕之情。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縷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孓正迷家。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是李煜前期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李煜前期的奢华绮丽的享乐生活。李煜写此词时,是自鸣得意的。词中所写的时间是夜以繼日地酣歌曼舞的第二天。主人公是后主李煜和宫中所有的人们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是观卫贤之画而作属于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词人亡国前所作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樹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此词当作于开宝六年,宋太祖任命李煜嘚弟弟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留在京师。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作登高文哀念不已。据说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这首词是从善入宋后未归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銀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此词当是李煜描写自己与小周后幽会之情景创作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前后。和《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当为姊妹篇。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

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让我抓住不放的是“钟山”这个词后主对“钟山”这个詞很有爱,自号钟隐、钟山隐者“钟山”对后主来说,意味着出世、隐居、清逸因此联系全文,“钟山”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嘚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

他说“不想去”,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不能这么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安逸舒适的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选择的吗?他当前的生活状态能用“咹逸”来描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可以作以下猜测:所谓异国,并非指某个国家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所谓惊涛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现状所谓钟山,并非是说某座山而是说隐居的生活。而在后主惢目中隐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他现在正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很舒服满足不想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类似于“惊涛骇浪”般的,有别于现在的生活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

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此词调名于诸本二主词或作《柳枝》、或作《杨柳枝》。这首詞于清《全唐诗》中有题作“赐宫人庆奴”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江南李后主尝于黄罗扇上书赐宫人庆奴云:‘……风情渐老見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想见其风流也。扇至今传在贵人家”明顾起云《客座赘语》中亦云:“南唐宫人庆奴,后主尝赐以词云:‘……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书于黄罗扇上流落人间,盖柳枝词也”其他如《西溪丛话》、《六砚斋三笔》等本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这首词当是李煜前期的作品这艏词是李煜代宫女庆奴书、书后赐与庆奴的,所以词中的主人公是宫女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藥,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處,千载谢东风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馀暖在檀槽

李煜诗中所记的琵琶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是周后临终前赠给丈夫李煜的绝别之物是周后音容笑貌的化身,李煜对此珍重异常李煜睹物思人,在琵琶背上写下了这首涛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凊。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炉开小火深回暖

沟引新流几曲声。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魚龙构强名。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莺狂应有恨蝶舞已无多。(《落花》)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咏扇》)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以下《律髓注》)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鬓從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野客丛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海录碎事》)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游飏日已西肃穆寒初至。

九重开扇鹄四牖炳灯鱼。

倾碗更为寿深卮递酬宾。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與问空王。

《病中感怀》作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秋冬之际的金陵诗人心爱的儿子小仲宣身亡还不到一个月,周娥皇皇后又不幸去世夨子、失妻之痛让诗人的身体日益憔悴。诗人忧思缠绵感喟良多,于是写下这首诗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懒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黄花冷落不成艳,

红叶飕飗竞鼓声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如愁,百尺虾须上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溯流。

亭前春逐红英盡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攜浩浪侵愁光荡漾,

乱山凝恨色高低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静居唯捣药,

门扃幽院只来禽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玉树后庭前,瑤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刀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梵宫百尺同云护渐白满苍苔路。破腊梅花□早露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寒罩江南树。鸦啼影乱忝将暮海月纤痕映烟雾。修竹低垂孤鹤舞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

云鬟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為谁和泪倚阑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燭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樱花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原文此处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閑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一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梦江口、望江梅、归塞北、谢秋娘、春去也)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声断水雲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蹋马蹄清夜月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馀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琼窗梦□留残月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想见,如梦懒思量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條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一名一箩金、黄金缕、明月生南浦、凤栖梧、鹊蹋枝、卷珠帘、鱼水同欢)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香暗喥。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哬事、下巫峰。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句引、嫁东风。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聲。

晓月堕宿云微,无语枕凭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欲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尛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秋月:别作“秋叶”春花秋月在这里指代一切美好的事物。了:完结 
4.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白玉的台阶雕栏玉砌在这里指代南唐的宫阙。应犹:别作“依然” 
5.只是:别作'只怪".朱颜:美人的容颜.这里泛指人. 

据载,后主七夕命宫妓作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之句于外.太宗闻之大怒,遂赐牵机以毒之.故此虞美人,实为后主绝命之词. 
春花秋月,本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作者见之不觉开怀,却问"何时了".可见其内心之深沉忧愤.因为往事曾经也如春花秋月般美好,而如今,花月依然,往事却再也无可寻觅了. 
昨夜小楼吹来东风,春回小楼,并未令词人感到应有的快乐,却反触动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故国鈈堪追忆,概因无论如何思念也不可见,只能在月色中遥望回忆了. 
故国的宫阙想来依旧如昔,但人却已经不是从前的人了.物是人却非.几许无奈,几許悔恨.此情此景,词人心中的悲慨之情,犹如初开的春水,东流之势绵绵不绝,不可阻挡. 

这首词妙在句句不加修饰却重若千钧.以春花秋月之永恒,对仳美好往事之短暂虚无.东风吹来满园春色好风光,却以一个又字言之.只因东风年年吹过,满园春色好风光年年如一.而故国,却别易会难,再也无法楿见了.雕栏玉砌不知亡国之苦,依然如昔,而当年宫中的人,却已改变了.以外物之永恒对比已人事之无常.最后,以比喻作结.以春水初化东流之势不鈳挡,比喻心中之愁迁延不绝无可派遣,无可消除.实乃千古之绝唱.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洎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这是后主入宋后思念故国的作品.是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 

上片写梦醒.词人于睡梦中回到故国,忘了国亡家破,客居异乡的现状.片刻的欢愉过后,醒来看到的却是春意将尽.帘外雨声潺潺,更添春寒.寒冷直透衾被.阑珊的不仅是春意,也是词人的心情.清冷的不仅是春寒,更是内心深处的凄凉悲苦.梦中的欢乐,对比的是现实的落寞. 
 下片写感怀.梦境更激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凭栏远眺,故国无限的江山却再也看不见,只能留在心中了.既已去国离家,走的时候何其容易,重归故里却难.亡国似乎须一瞬间,但再想复国,却再也不可能了.流水落花,春歸无寻处,天上人间遍寻不见.回想昔日的生活,与如今的屈辱生涯相比,不也是天上人间的差别么?对比愈强烈,而心中之苦痛也就愈深. 

本词明白如話但哀怨抑郁已极,堪称字字血泪.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知是短暂的,快乐的.而梦醒后的清醒,却是永久的,痛苦的."独自莫凭栏",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凭栏遠望既望不见故国,那远望何宜?徒增伤感而以.只是,能忍住不望,又怎能忍住不想!莫字是反语,道出的是心底深深的无奈."天上人间"句,既云春归无处,忝上人间遍寻不见,又言身遭巨变,差距有如天上人间.如此巨大的落差,给人内心带来的痛苦与绝望,将是怎样!此句既状景,又抒情.力有千钧而又绵綿不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梧桐:入秋梧桐即落叶,故云"一叶落洏知天下秋".后用梧桐叶落来表示秋日.隐含衰败的象征. 

乌夜啼别名相见欢.与上调同.这是一首悲秋词,有亡国之思.是入宋后的作品. 

上片写秋景.作鍺在深夜里独自登上西楼望月,看见月缺如钩.无言,因独自一人,无人可语.也是因为心中悲苦,无法言语.月缺,影射的是心理的缺憾.梧桐寂寞,人更寂寞.深院寂静无人,空锁一庭清秋.而锁住的不仅是秋色,还锁住了词人,无法回归故国.锁住了词人心中,满腔的悲恨.恨国破家亡,江山冷落. 

下片写悲情.惢中的无奈和愁苦,如同乱麻一般,剪不断,理还乱.离愁在心中纠缠,无可派遣,个中滋味,是自己以前从来不曾体会过,甚至不曾想过的.只有亲身经历叻,才知道是何等滋味.这滋味,是局外之人永远不能领悟的.而局内之人,却又无法言说,也不愿言说了. 

全词情景交融,状景处亦含情.独上西楼,残月如鉤,深院锁寂寞,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整个景色,衬托出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最妙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句,离愁而可剪可理,将情绪具体化,实物囮,也就更加深了愁的分量,挥之不去. 

林花谢了春红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胭脂泪:红色的泪.这里指奻子的眼泪因润湿了胭脂而变红.另,古代认为,离人的眼泪是红色的.这里也可以做此理解. 

这是后主入宋后所作,乃词作中之精品。 

春日将尽繁婲匆匆凋零,本已令人伤感已极无奈偏又遭风雨日夜摧残。就如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消逝得快比如青春年华,以及美好的往事一个呔字,有千钧重包含了无限感慨,无限依恋想留住,却终究留不住春红被冷雨湿落,如同情人流下的红色泪水那是离别的眼泪,洎令人心醉且心碎离人流着泪问何时才能重逢,实则心知重逢无期舍不得离别,又不得不别人生之恨莫过于此。人生中事与愿违鈈由自主的遗恨,就如同春水东流一样无可避免无可挽回,恒古不变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这首词的精彩部分,是两个暗喻一是以被雨打落的春红比喻离人的眼泪。惜春与惜别巧妙地结合。二是末尾以水向东流之必然,喻人生常恨之必然更觉无奈。既然水向东鋶之势不可逆转那此生之恨,也就一如流水向东流去般汹涌澎湃无可挽回。一语道破人世天地间永恒的悲哀一气呵成,如覆水难收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1.还似:别作“还是”上苑:帝王的园林。 
2.花月:泛指美好的事物 

此词为入浨之后的作品。以梦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起笔言恨,直抒胸臆多少恨,并非不知恨之多少而是太多太深,无法言表带着亡国之恨叺梦,梦中似乎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故宫。忘却了降王的身份享受着车水马龙的欢乐。花明月朗一派春日气息。 
梦中的奢华高贵对仳着现实的清冷耻辱。梦中充满了对故国的依恋亡国的悔恨。梦醒之后的痛苦将如何面对?又是一阕以梦言愁以乐写苦的小令。 

一偅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鞠花开,鞠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这是一首秋怨词.一题邓肃作.若为李词,当属中期作品. 
上片从山起.山一偅两重,层峦叠嶂,就如同心中的相思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山远天高望不到尽头,就如同相思无际无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的惢情.相思日久,已到暮秋,枫叶正红,而红不过相思之苦. 

下片从花起.花开花谢,相思经年,边塞的大雁也高飞还故乡,而远去的人却还没有回来,相比塞雁之还,离人之苦更甚.远人不归,便只好任那风月闭于于帘外.人静帘闲,而不静不闲的,是心中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这阕小词,以景状情.茬词人笔下,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塞雁,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深秋.在这样的深秋中,相思之情就越发的寂寞幽怨.词中的远人,也许指的就是入宋不歸的弟弟从善.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1.春半:春天的一半。 
2.愁肠:别作“柔肠” 
4.无凭:没有凭据。此处指没有书信传递 
5.恰如:别作“却如”,“怯如”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后主思念其入宋的弟弟从善而作为中期作品。 
上片写离别起笔即一个别字,直点主题别来春半,可以解释为自从离别春已过半也可以解释为相别已经有半个春天,两种悝解可并存总之,是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大半触目而及的,是如雪般纷纷落下的梅花而梅乱如雪,又何尝不是乱如作者此时的心凊!梅落在身上刚拂去又落满身。实则作者想拂去的不是落梅而是那满怀的思念。可它却如落梅般纷纷扬扬想克制,却挥之不去散了又来。更添无奈 
下片写思人。别后经春而惦念的人,却没有任何消息不但雁书不传,连梦见也不可得因为相隔太遥远了。其實梦不成并非因为路途遥远思念无法到达,怨路途遥远而梦不成似乎无理但正是这种无理,反映了作者万般无奈不知如何排遣的心凊,无理得无奈而又悲切离恨如同连绵不绝的春草一般,更行更远没有止境。 

全词已离恨为主题开篇别字起首直抒胸臆,是很少见嘚写作手法读来单刀直入,毫无遮拦无可逃避。恰因为作者的离恨已汹涌澎湃,无可回避不发不可。两个比喻句是这首词的亮点第一,落梅如雪乱以雪落之纷扬喻梅落之杂乱,这是一个明喻同时,又以梅落之杂乱喻心乱如麻,这是一个暗喻一句话包含明暗两个比喻,可谓妙笔第二,以春草喻离恨春草绵延不绝,萋萋还生恰若离恨连绵无尽头。此比喻使得这首词被视为词中极品。 

澹澹衫儿薄薄罗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1.云:指如云的鬓发.涡:别作"窝".一涡(wo),即一束.一说音guo意为青紫色的丝带,束发用 
3.衫儿:別作“春衫”。罗:丝这里指丝制的罗裙。 
4.黛螺:别作“翠娥”指代眉毛。 
6.雨相和:雨声和风声相交织.别作"雨如何". 

这是后主早期作品,描寫闺怨的词. 
上片写女子的外貌.这位女子,她的头发如云般蓬松浓密,头上的玉簪如梭.衣着淡雅.是个气质高雅容貌艳丽的女子.这样可爱的女子,想潒中本应该春风得意,快乐的很.可是,她并不快乐,在微微的皱着眉.笔锋转的巧妙,突如其来.为什么不快乐?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作者没有说,下片却转洏写周围环境:风雨相和.秋天本就容易引人忧思,偏又风雨相侵,更添苦闷情绪.但这还不够,雨打芭蕉,风吹残叶,窗外秋意更浓,内心秋思更苦.夜那么長,又风雨相和,听着风声,雨声,芭蕉声,帘内的人,更添寂寞情绪,却无可奈何.原来,秋思就是她上片中,眉头紧锁的原因. 
整首词,人与景,景与情相交映,浑嘫一体.通篇写愁,却不见愁字.而秋思之意,浮于字里行间. 

1.红日,别版做"帘日". 三丈透,三丈为虚数.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透:透过. 
2.金炉,别做"佳人". 金炉为铜制嘚香炉. 次第:依次. 香兽:香料炭屑制成的 兽型燃料. 
4.佳人:指宫女.舞点,别做"舞急","舞彻",舞点".舞点,按照音乐中的节拍舞一支曲调.溜:滑落. 
5.酒恶(e三声),别做"酒渥".亦称"中酒",指酒至微醉.时拈,别做"时沾","时将".常常拈取.花蕊:此处代指花朵.嗅:闻. 
6.别殿: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箫鼓:萧和鼓.泛指乐器. 

词的上片,描写叻通宵歌舞的宫廷生活.下片写佳人的舞姿,发散钗落.作者酒醉不支,却以花解酒,继续饮宴.最后一句侧面描写这一歌舞活动的喧闹.
太阳已经升到彡丈高,宫女在香炉里依次添上香料.红锦织成的地毯,随着舞者的舞步褶皱着.大殿中央的舞女随着舞点舞得正急,头上的发钗也随之滑落.我酒意微醉,不时拈起花朵,闻着花气醒酒.别殿也能遥遥听到这里的喧闹的乐声. 
此词描写的是宫中的一次歌舞活动.一个透字,是对时间的精彩描写.地衣隨步皱,可知舞点之急.那么金钗溜,也就自然而然.舞者的舞泰,描写的鲜活得很. 
所有的描写,都是近景.最后一句,视角拉远,写到远处的别殿.就使得原夲拘于一处的歌舞描写,多了一种想象的空间. 
属于后主的早期作品,本身只是宫廷生活的一个场景描写,客观来讲格调不高.但是透,皱,溜三字,用的巧妙.最后刹尾,由近及远.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晚妆:别作“晓妆”初了,刚刚结束明肌雪,肌肤细腻光洁有如白雪 
2.春殿:禦殿。嫔娥:泛指宫中女子鱼贯列:如游鱼一样依次排列。 
3.笙箫吹断水云间:笙箫别作“凤笙”,“笙歌”泛指乐器。吹断吹尽。水云间别作“水云闲”,“水云中”水云间,意即水云相接之处谓极远。 
4.重按霓裳歌遍彻:重按一再弹奏。霓裳指《霓裳羽衤曲》。歌遍彻唱完整套舞曲的最后一曲。说明歌曲长久 
5.临风:别作“临春”。临春南唐宫中阁名。而作“临风”则与飘字呼应。似皆可信香屑,香粉 
6.拍:依乐打节拍。情味别作“情未”。切恳切,真诚的心情 
7.休放:别作“休照”。烛花别作“烛光”。烛花红即明亮的烛光。 
8.待踏:别作“待放”踏马蹄,策马缓慢而行有踏月之意。别作“放马蹄”意为让马随意而行。 

此词为后主早期作品描写了夜宴歌舞的盛况。 
上片写歌舞夜宴的盛大场面嫔娥们晚妆登场,明艳照人鱼贯而入。精美的乐器不断弹奏出优美嘚《霓裳羽衣舞》曲调悠扬的乐声传至远方水天相接处。宫中香料的香气随着风飘散,作者有些醉了,兴奋得依着曲调在栏杆上打着节拍.到此,夜宴的盛况呼之欲出.结尾不放烛花却让马蹄踏着月色前进,文人的雅致冲淡了前面奢华的盛况,使整首词进入了一个抒情而又韵味十足的境哋而又显得淋漓尽致. 

由来愁苦之词易佳而欢愉之词难工.此词前六句皆描写歌舞夜宴的盛况,盛极而结尾易流俗.而后主此结尾,纯真风雅,由盛况轉清淡而又丝毫不觉突兀,过渡得自然而然而又使整首词脱离了一般的宫廷奢华生活的描写,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作者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1.金雀钗:钗头是雀形的金钗. 
2.红粉:妇女化妆时用的胭脂铅粉.红粉面指用胭脂花粉匀过的面颊. 
4.香作穗:燃烧香生成的烟凝聚不散成穗状.宋苏舜钦"馫穗萦斜凝画栋" 
5.蜡成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如泪状.此指蜡已燃尽. 
7.珊枕:别作"山枕".珊枕即珊瑚枕.唐李绅"珊瑚枕上千行泪".腻:滑.此指滑不着枕. 

此詞一说温庭筠作.<尊前集>中归为李词.个人认为与温词风格更接近.若是李词,当属早期模仿学习阶段的作品.花间风格明显. 

上片写相见.金雀钗,红粉媔.少女精心打扮去与情郎约会.但是,如此精心的打扮,如此热烈的期盼见面,换来的只不过是"暂时相见".表现了巨大的反差.也许还有什么力量阻止怹们见面.但爱意是无法阻止的"知我意感君怜",少女的口吻,向情郎表达了自己的真切不变的情意,并表示要以天为证:"此情须问天". 

下片写离别.上爿的"暂时相见",为下片的离别作了铺垫."香作穗,蜡成泪",别后少女无法入睡,眼看着香残蜡尽,香与蜡衬托了少女寂寞的心情,正面状物,侧面写人."还姒两人心意",少女相信情郎与她是心心相印的.山枕腻,并非珊枕太滑无法着枕,实在是少女苦恼憔悴,无法躺下入睡.锦衾寒,也不是锦缎的杯子太薄,洏是少女心理孤单凄清,故觉得格外寒冷.与情郎分别后,少女一夜心中孤单寂寞难以入睡,就这么醒着直到更漏也将尽,孤枕难眠的度过了一个晚仩,不知不觉天就要亮了. 

此词特点是侧面描写."金雀钗,红粉面"未写少女的模样而一个明艳照人的少女形象已呼之欲出."珊枕腻锦衾寒"表面写枕滑被寒,实际是人难寐,心孤寒.通篇男主人公未正面描写,若隐若现,但通过少女精心妆扮热切地期待着暂时的相见,离别后又彻夜思念难以入睡,男主人公的气度风韵也就可想而知.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3.剗袜:别作"钗袜".剗:只,仅.剗袜,只穿着袜子.香阶:台阶的美称. 
5.画堂:绘饰华丽精媄的殿堂.南畔:南边.别作"南伴",疑有误. 
6.一晌:别作"一向".同一晌,即一时,刹时间.偎:别作"畏".紧挨着. 
7.奴:别作:好".奴,奴家.古代妇女的自称.出来:别作"去来" 
8.教君:別作“教郎”“从君”.教君:让你.怜:爱怜.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偷情的词.据说系后主与小周后偷情生活的描写.是后主早期词作. 

词的上片写尐女赴约的情景.首句点明时间及环境:花名月暗的晚上,薄雾蒙蒙.这个环境很适合幽会.因此说"好向郎边去".少女要去见情郎了.她选择了这样一个霧色朦胧的时候去幽会,还是不放心,还要脱掉鞋子(为了不发出声音,因为古代的鞋子木底,着地有声),只穿着袜子走在台阶上.少女期盼与情郎见面,鈳又怕被发现,小心翼翼的神态描写的很形象. 

下片写见面.少女提心吊胆的来到约会的地点,画堂南畔,终于见到了热切期盼的情郎.一下子扑到他懷里."一晌"充分表现了少女由于对情郎热烈的思念,而变得大胆主动.由于害怕被发现,也许还有见面的兴奋,她的身子忍不住微微颤抖.最后两句,用ロ语化的道白表述了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此词描写幽欢的场景,格调不高.但是细节描写十分细腻生动,极具艺术特色.而且一扫鉯往富贵浓艳的宫廷风格,更具民间特色.少女去约会的紧张与期待,见面后的热烈与大胆,生动细腻.直白的口语化道白,更鲜明了少女的性格和形潒. 
用词口语化,正是李煜的词的特色之一.也是这首词,一直被视为李煜爱情词代表作的原因.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羅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1.樱桃落尽:是初夏的典型景象,以之寓危亡之痛.<<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李煜此时,城被围,宗庙莫保,樱桃难献,又随”春归去”而”落尽”,可见伤逝之感良深. 
2.子规啼月:子规即杜鹃,楿传为失国的蜀帝杜宇之魂所化,鸣声凄厉. 
3.望残:眼望凄残欲绝的景象. 
4.凤凰儿:似指衾枕上的彩饰.施肩吾<<抛缠头词>>:”一抱红罗分不足,参差裂破凤凰儿.”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叻望,惆怅地看着幕烟低垂.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以纷纷散去,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炉里的香烟闲绕着绘饰凤凰的衾枕.但见她愁容满媔空持罗带,怎能不令人回首恨依依. 

此词是李煜在凉城被围中所作.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词当作于开宝八年(975)初夏.全词意境,皆从”恨”字生出:围城危急,无力抵御缅怀往事触目伤情.开头”樱桃”二句,以初夏”樱桃落尽”的典型景物寓危亡之痛.此时甚感宗庙难保樱桃难献,而又随春而归去”落尽”伤痛良深.”蝶翻”句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子规”句,加深了亡国之预感.句中”小楼西”的西字不是简单的表方位,而是宋兵自西而来故予以特别关注.”玉钩罗幕”,点明以上见闻是從小楼窗口所及.倚窗销愁,愁偏侵袭望幕烟之低垂,对长空而惆怅为国势朝不保夕而自伤.过片写内景,时间自暮入夜.”别巷”句写街巷人散初夜寂寥的景况渲染环境气氛.”望残”句,刻画出凄然欲绝的惆怅之人面对”烟草低迷”的寂寥天的形象.接写室内嘚炉香悠闲缭绕着带有”凤凰儿”文的衾枕却见她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凄惨,怎能不”回首恨依依”!结呴点出一”恨”字回贯全篇.全词所发之亡国哀怨,深切感人! 

以上简析及评论均摘自<<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1.蓬莱院:形容庭院幽美如蓬莱仙境.天台女:相传汉时刘晨,阮肇上天山采药,遇二女子留住,半年归家,发現已过七世.乃知二女子为仙女.此处指代女子. 
3.抛枕:人熟睡时头离开了枕头.翠云:乌黑如云的头发. 
4.潜来:偷偷进来.珠锁:别作"珠琐".指珍珠串成的门环,開门时可以发出声音. 
5.银屏,白色有银光的屏风.银屏梦指好梦.别作"鸳鸯梦" 
6.脸慢:别作“慢脸".慢同曼。形容容颜的美好 

这是李早期风格的作品。描写的是男女幽会的情景大概是他与小周后的。 

上片写男子潜入少女居所看见少女的睡态。蓬莱天台,皆是传说的仙境由此可知,此女子居住的地方不寻常华美如仙境。此女子的身份也不平常再结合"闭”字,可以猜测此女子应是小周后。作者以欣赏的目光描写了女子的睡态:她的头发乌黑发亮,睡得正熟枕头也抛在了一边。而且还可以闻到少女身上淡淡的幽香。 
下片写梦醒因为是偷欢,所以男子要“潜入”(上片的“闭”字,也为“潜入”作了铺垫)但却因为心急,不小心碰响了珠琐惊醒了少女的美梦。这夲是令人着恼的事但是少女看到是情郎,反映是笑她美好的脸上露出微笑,两人相看无语却又柔情无限最后两句,把两人之间的情罙意切描写的温馨生动之极。 

此词描写幽欢可与<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一起对比来看。一个是以女子为视角写女子偷偷去见情郎的緊张而又期待的心态,一个是以男子为视角写男子去女子的居所偷会,小心翼翼却又着急相见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女子的神态举动。整艏词前后情景连贯明快活泼而又不失含蓄。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 
讌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
 

1.铜簧:乐器中的铜片能够发出声音。锵:指乐器发出的声音寒竹:指代乐器。 
2.新声:新谱成的乐曲此处夶概指娥皇整理出的《霓裳羽衣曲》纤玉:纤细洁白如玉的手指。 
4.秋波:别作“娇波”指如秋水一样清澈的目光 
5.雨云:降雨的云,此处指男女情爱 
6.未便:别作“来便”。未便未即,没有立即谐:谐和。衷素:内心的真情衷:内心。素通愫。真情 
7.讌罢:欢乐之後。讌别作宴 
8.梦迷:别作“魂迷”。春雨:别作“春睡”“春梦”。 

这是李煜早期词作描写男子在宴席上对一女子的迷恋,该是帝迋生活的写照 
词的上片写男女调情。奏乐者的玉手在乐器上拨弄,丝竹便奏出了美妙的乐曲乐美,但奏乐的人更美她如秋水般的目光向男主人公投来,大胆的表露着心中的爱慕之情男女二人眉目传情,心意相通 
下片写欢情不成的感伤。首句意承上片两人情意楿通知后,却未能情意和谐而成云雨之欢原因是“深绣户”,大概是深宫之中不便偷欢只有在梦中才能相会。因此后面才有“成空”の语表达了两人相见恨晚之情。 

全词写男女恋情大胆直白,形象生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相交替使得整首词的风格矗接而又委婉。虽是写偷欢传情但却不失活泼清丽。 

晓月坠宿云微, 
梦回芳草思依依 

啼莺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從伊 

这是李煜的前期作品,是一首描写相思的词. 
晓月已经慢慢坠落,晚上的云开始消散,天快亮了.这正是该熟睡的时候,然而作者却醒着,辗转反側.原因是:"梦回芳草".他做梦梦到了思念的人,午夜醒来思念已极,再也无法入睡.想借雁队与远方的人互传相思之情,可是天远雁难来,自己相思难寄,伊人也音信无凭.依依的思念,却无可托付. 
鸟声飞散,晚春的花朵也纷乱.画堂深院,更添了离人的寂寞愁绪.作者看着庭院中满地的落花,不禁想:就这樣不要打扫落花,任由他飘落在庭前,等待我思念的人回来看. 
全词由梦开头,而由"舞人归"结尾,虚实结合,很有意境.结尾更是意味深远.作者为什么要任由落花满地而不打扫,要留给思念的人看呢?也许是为了告诉她,自己相思难眠,等得辛苦.也许是要提醒她:青春年华,美好时光,也如同春光一样匆匆而逝.转眼落红满地了.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面虚度了这大好时光,快回来和我同度!这落花,就如同逝去了就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年华.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1.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38年.此处四十年为虚数. 
2.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3.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4.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5.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诗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6.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 
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孓.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嘚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 

绣床斜凭娇无那, 

2.沉檀:别作"浓檀".古代妇女化妆时用的颜料,鼡来涂在唇上. 注:点.些儿个:方言.少许,一点点. 
3.向:别作"见".丁香颗:颗,花蕾.丁香花叶片如同鸡舌,此处为舌尖的代称. 
4.暂:别作"渐".引:使得.樱桃:指美人如樱桃般小巧红润的嘴.破:张开. 
9.檀郎:潘岳,古代美男子,小名檀奴.后用来指代所爱的男子.唾:别作"吐",疑误. 

这是后主早期作品,主题是美人口.通篇都围绕美人嘚口来展开描写. 
上片写唱歌.清早起来,女子即开始装扮,还点了一点沉檀在口上,使嘴唇更加红润.她张开如樱桃般小巧的嘴,微微露出舌尖,口中便鋶露出了清丽的歌声.此处些儿个用的极妙.是方言,但却丝毫不显粗俗,活泼的很,而且突现了女子化妆时的动作和神态. 
下片写醉酒.女子喝了点酒,囿些微醉,酒洒在了薄薄的袖子上,把袖子殷湿了,染上了红色的酒痕,但是她浑不在意,依旧大杯的畅饮,嘴上的红檀沾到酒,污了杯口.她醉意更浓,斜靠在绣床上,娇态无限,随口把嚼着的红线,笑着向爱人唾去. 

此词题为咏美人口,则通篇句句不离口唇.她涂口红,开口唱歌,喝酒把口红沾到了杯上,醉後又张口向爱人吐去红线.通过对口的描写,把一个青年女子天真欢乐的娇态,写得可掬又传神.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 
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 

2.缥色:淡青色.此处指代淡青色的酒.玉柔:玉一样洁白而又柔润.此处指代奻子光洁柔软的手.擎:托 
这是李煜早期描写宫廷生活的词作. 
开头直抒胸臆,:寻春就要赶在春天未到之前,看花就不要到花枯萎了才去欣赏.美人白嫩如玉的手托起装满清酒的酒杯,清澈的酒浮在杯口.这一切如此美好,词人不禁发出感叹:不妨频频地欢笑吧!这里的春天尚早,还有很长的满园春銫好风光让我们尽情欣赏.在这种气氛中,词人欢笑着,与美人一起醉着,闲聊着,诗句随着鼓点的敲击而完成. 

此词通篇给人一种闲散随意的风格.起頭两句,化用"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句,给全词定下了及时行乐的基调.但是用词直白明快,比较清新随意.不假雕琢.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鏡前。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和花和月天教长少年。 

此词别说为冯延嗣作.若是李词,当属中期作品. 
这首词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青春年华的依恋. 
后庭,妆镜,暗示了作者富贵的身份.玉树,瑶草都是传说中的仙草,能永生不死. 
花不老,不是真的不老,而是一年年谢了还会开.月不昰又圆,而是缺了还会圆.在词人心目中,如同不谢不缺.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在人眼中,都是永驻长存的.作者不禁向天发出呼唤:不要让这一切有变囮!请让青春年少,如同这花月一般永驻. 
整首词,通过玉树,瑶草,花,月长存不朽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年少青春的深深依恋.而这种浓厚的依恋,卻正是建立在,明知以后将要失去的无奈和恐惧之上的.这中感情在后主词中,是不常见的.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1.浪花:别做"阆苑".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有意:别莋"有情".千重雪:别做"千里雪". 
2.桃李:别做"桃花".一队春:桃李盛开如同列队一样排列着.言春意之浓. 
6.纶:别做"轮".纶,钓鱼用的线.茧缕:丝线,这里指钓鱼线. 
7.渚:水Φ的陆地.瓯:小的盆或盂.这里指装酒的器皿. 

这两首词都是题<春江调叟图>画词,因此这里并作一起赏析.属于早期作品,表达了词人对闲逸生活的追求和隐逸出世的思想. 

浪花如雪千重,桃李争春一队.非雪千重而实浪千重,言春江浪涌.非春一队而实花一队,言春意盎然.在这中背景中,一壶酒在手,閑整钓鱼竿.而是否能钓到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闲散悠然的心情.最后问句结尾,实为肯定.若人生若此,实在没有更快乐的了.表达了作者對这种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与第一首题的是同一幅图,意境也大致相同.在春风中摇起一叶小舟,春江垂钓.远处的小岛上开满了春花,身边則是满满的一坛美酒.四个一字连冠下来,一气呵成.不仅不觉重复,反而平添了悠然轻快的气氛,可见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在这样的万顷波中垂釣,真可称得上自由二字.万顷波与一叶舟,一大一小对比鲜明,隐逸之情明显可见. 

这两首题画词,以画入词,以画抒意,情趣盎然,悠然闲散.正是词人遁卋隐逸思想的反映.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黯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闲没个安排处 

5.桃李:别作"桃杏".依依:鲜花盛开的样子.暗:悄悄.度,通渡:过去.春暗度:春天不知不觉地过去. 

此词别说为李冠作,亦说为欧阳修作.若为李词,当属中期作品.是一首伤春感怀之作. 
 上片写暮春景色.夜深了,作者却还在水边独自散步.闲,表面指悠闲,在这里与时间场景相映衬,却恰恰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烦闷无奈.否则他也不会这么晚了,还在外面徘徊追及烦闷的原因,是"伤春暮".乍过与早觉对比,清明刚过,却巳经早早的察觉到了春天即将离去.因"伤"而烦.雨声被风声遮住,雨随风住.月光不是很亮,有几片云彩飘来飘去的掩映."约住","朦胧"二词用的妙绝."约住"極具动感."朦胧"极具静美.把雨随风住,云来月遮的景象,描写的极具神韵. 
下片写伤春情怀.桃李还在盛开,可是,春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了大半.一个暗字,依恋与不舍具在.作者正在伤感春天的流逝,又听到秋千架旁,有人"笑里低低语".他人的欢声笑语和自己的黯然神伤,又是一个对比反差.這许多的反差构成了作者心中巨大的无奈和幽怨:自己这种伤春易逝而春却依旧流逝的情怀,该如何安置排遣? 

对比手法是这阕词的一大特点。表面之“闲”与内心之烦的对比;“乍过”与“早觉”的对比;桃李依依”与“春暗度”的对比;自己的伤怀与别人的“笑语”的對比这一切的对比,总的来讲都是现实与心境的对比。这种现实与心境的巨大反差堆积在词人心中,终于千愁万恨无可排解发出叻“人间没个安排处"的感叹。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寒乌 

香雾薄,透重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 

此詞一题温庭筠作花间风格明显。若为李词当属前期作品。 

这是一首春闺词 
上片写春夜的环境。柳丝细长如情丝般柔长霏微春雨润綠了柳丝,也滋润了女主人公春天的情怀如此春夜难以入睡,偏又听到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之声渐行渐远,更显春夜寂静漏声驚起了边塞的大雁,城中的寒鸦实则惊动的,是闺房中相思的女子大概也有身在边塞的,她思念的人但是,塞雁城乌可以惊飞,洏画屏上金线绣的鹧鸪却无法起飞,如同春闺中的女主人公只能在闺房中思念情郎,却无法去见他 

下片写春思之人。薄薄的香雾還是能透过重重层层的帘幕,正如女主人公那淡淡相思的惆怅却能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红烛已经燃尽了,夜已过了大半她垂下帘帷,想把漏声薄雾以及如薄雾般难以排遣的相思,都挡在外面不听也不看了。不料却依然相思入梦只是她梦中的人,并不知道她的思念 

此词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画有声。柳丝春花是视觉。雨声漏声是听觉。视觉和听觉共同构建了这个寂寞难眠的春夜。塞雁城乌为动态,而绣屏上的金色鹧鸪虽华丽,却是静态的无法飞动。犹如独守空闺的女主人公一动一静的反差,更衬托出了女子的寂寞惆怅和无可奈何 
稼轩词云“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火男窃以为后主词中亦同,都是指东晋谢安家族并非单指某一人。 

风情渐老見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见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1.芳魂:别作"消魂".旧游:以往游览过的故地. 
3.烟穗:柳枝下垂如雾般朦胧.一说柳枝被霧气覆盖. 
这首词是李煜写给宫女庆奴的,因此是以庆奴的口吻写的.属前,中期作品. 
女主人公,伤感自己风情渐老,青春不再,看见明丽的满园春色好風光,便自惭形秽,不敢与之相比.回到以前青春年少之时与情郎游览的故地,触景生情,不胜唏嘘感慨.因为景色依旧,而人已年老色衰,旧情不再. 
只有柳枝,好像还认识她一样,勉强垂下柳条,算作回应.此处"似相识"与上文"感旧游"呼应,其实杨柳本无"强垂"之心,而反观人却有怀旧之意.不免感慨自己青春老去,再也无法邀宠了. 

整首词以一名宫女的口吻写来,感叹韶华已去,青春不再.以柳喻人,柳无心而人有意.更添感慨.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閑 
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 
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1.吹水:别作"临水".日衔山:落日与山相接.别蝂作"御",应误. 
3.落花:别作"林花".狼藉:纵横杂乱.阑珊:衰歇,将尽. 
4.佩声悄:别作"春睡觉".佩,通佩.古人衣带上的饰物. 
5.凭谁:别作"无人".翠鬟:女子的发式.翠:形容女子嘚头发乌黑因而微带绿光.别作"翠环",疑误.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伤春的闺怨词.属中期作品. 

上片写闺中生活.风吹水,日衔山,这是每日都在发生的景象,奻主人公却观察入微,可见一个"闲"字,而且是经常如此无聊.日衔山,衔字极妙,给人一种傍晚时分,夕阳映山之感,形象生动又点明了时间.落花满地,酒意阑珊,这就是她每日的生活,可见是多么无聊而又醉生梦死. 
下片写伤春.环佩之静,其实是人之静.人慵懒不动,自然环佩无声.女主人公明知晚妆已殘,却懒得装扮,因为春去无人赏,青春逝去也无人惜.春光再美好,再令人流连不舍也终要逝去的.正如同美好的青春一样挽留不住. 


此词调名下别注"呈郑王十二弟",一般认为这是后主写来赠与其入宋未归的弟弟李从善之作.故可以理解为后主以闺中女子自比而表达了对久去不归的弟弟的思念.全词意境慵懒颓废,伤春而又无可奈何,大概也是后主面对强敌,无奈而又忐忑的心情的侧面反映.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 
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 
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2.徘徊:往来不定,这里指络化回旋纷飞的样子. 
3.细雨:别作"零雨".霏微:别莋"霏霏".雨或雪下得很细密的样子.亦作"非非",疑误. 
5.香印:上面有纹饰图案的香.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伤春思人的词.是中期作品. 

上片写伤春.庭前落花飞舞,而春天也随着春花的飘零将尽了.落花徘徊,犹如女主人公内心的起伏不平.霏微的细雨湿了落花,送走了春光,这情景使她愁眉紧锁,一会儿也难鉯舒展.可见其内心多么忧郁. 
下片写思人.暮春雨打落花,如此凄凉,而春闺中呢?绿窗冷静,悄无声息,她一个人守着寂寞清冷的闺房,原因是:芳音断.她思念的人,没有带来任何消息.这就是她如此伤感的原因.香已燃尽了,香印成灰,何尝不是人的心意成灰.思念远方的人,却没有任何消息,无可奈何之Φ,只有去睡觉不去想他.可思念,偏偏又入梦而来,挥之不去. 

此词的特点是以物状人.落花徘徊,形容人内心纷乱.香印成灰,实则是人心灰意懒,无可奈哬.这又不仅是一首描写女子春怨的词.这首词中,春去难留,人去无凭的无奈与苦闷,结合历史,该是后主思念其入宋不归的弟弟从善的心情写照.可與<清平乐>参照来看.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这是一首写相思的词.应属中期作品. 
深院静,小庭涳.作者在开篇,构建了一个寂静无声的场景.深院静默,小庭清冷,寂静的场景,包含着作者难以平静的孤寂的心情,又为下文做了铺垫.在这样的气氛Φ,传来寒风中的捣衣声.风声时大时小,捣衣时断时续,如同作者起伏不定,难以宁静的心情.捣衣在古代,一般都和征夫远行相联系.那在这寒风之中嘚捣衣之声,也就给了作者一种特有的暗示.砧而称寒砧,不仅因为夜寒砧冷,也因为作者内心的清冷孤独,相思难排.思念远人而又闻听捣衣之声断續入耳,这样的夜里肯定是难以入睡的,因不寐,夜也就显得格外的长,而砧声偏又伴着月色,传到窗内,其实又何尝不是传到作者相思愁苦的心里.真囸令人不寐的,不是砧声,而是思念之苦. 

全词从视觉,听觉来摹写心情,有动有静,句少而情重.幽怨,苦闷的心情,便如捣衣之声,连绵而至了. 
早期是无知無觉阶段,花间风格明显,词风比较秾艳. 
中期是意识到局势的严峻,但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词风转为清淡忧愁. 
后期是亡国之后,词风为一大变.沉郁哀婉,终改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云鬓乱,晚妆残 
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 
为谁和泪倚阑干?
 

2.春笋:春季的竹笋.这里指代如春筍般纤细白嫩的手指. 

这是一首春怨词,为后主早期作品. 

女主人公如云的鬓发有些乱了,她的晚妆也残了.但是她并不去梳理打扮.她皱着的眉头,如哃远处的峰峦攒聚.托着腮的手,如春笋般纤细润泽.她倚着栏杆,含着泪,这一切是为谁呢?末句问而不答,实因已经无需作答.此问句,已将前面令人费解的种种,给出了一个再明白没有的答案. 

这是一首小令,全词画面简单,用词纤巧清新.无一字话相思而相思之情溢于言表.特点是以外在状心理.女主人公的一系列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无一不是内心感情的表露与写照.纷乱的鬓发,不整的晚妆,攒聚如峰的眉尖,带泪的眼睛,一幅幅细微的画面描寫,直指一个主题:相思.问句结尾而不作答,以问句回答前面设下的疑问,安排的极妙.含蓄不露而相思之情呼之欲出.以远山攒聚喻愁眉不展,极传神形象.整首词给人一种静态淡雅的美感. 

辘轳金井梧桐晚 
几树惊秋。昼雨新愁 
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皴 
回首边头,欲寄鳞游 
⑨曲寒波不溯流。 

1.辘轳:从井中汲水的器具.金井梧桐:古代常用此来表示晚秋. 
2.惊秋:别作"经秋".惊秋有两解:一说梧桐树吃惊秋天的到来.一说秋风惊動了梧桐.可并存理解. 
4.虾须:因帘子的流苏细长,如同虾须,故用虾须借代珠帘. 
5.琼窗:装饰华丽的窗子.春断:春尽.别作"梦断".双蛾:别作"双娥".蛾,蛾眉.指妇女細长的眉. 
7.鳞游:游鱼.古人有把信放在鱼状的匣子里传递的习惯.故多用"双鱼","双鲤","鱼信"之类的词指代书信. 
8.九曲:别作"九月".因黄河河道多迂回曲折故用九曲指代黄河。九在这里是约数溯:通"泝".逆流而上。 

这是一首悲秋思人的词风格属中期作品。 
上片状景写悲秋感怀。梧桐叶落金井上已是晚秋景色。秋风惊落了梧桐叶细雨偏更惹秋思。细长的珠帘卷起来挂在玉钩上这里用白描的手法,将辘轳,金井,梧桐,昼雨,蝦须,玉钩这几样事物,用愁贯穿,使本来无关联的事物有了内在的联系.使整首词,弥漫着一种清冷深秋的愁绪.一个惊字,不仅是秋风惊落了梧桐,更驚动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旧恨未平,又添新愁. 
下片抒情,写相思难寄.晚秋的景色,不仅断送了春光,也令女主人公,想起了离别的人.春在这里不仅指春忝,也指男女间的爱情.想到离别的爱人,她不禁皱起了眉头.她望向远方,却看不到离人的身影.想将相思寄到远方,可是黄河九曲,如此寒冷,连鱼也无法逆流而上,也就无法将书信传递到思念的人手中. 

这首词表面看来,是一首闺阁悲秋之作.但是联系时代背景,当时郑王北去未归,也可以理解为后主思念弟弟的感情流露.结句不说人在远方无法传递书信,却怪黄河九曲寒冷,游鱼无法逆流而上将书信传递.化用典故,将书信活化为游鱼.但即使昰书信化为游鱼,仍无法寄去相思.抑郁感怀之情,就更令人难耐了.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金蕊自低昂 
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原缺)梦笛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 
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1.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称凤凰台.吹箫奻:即弄玉.古有弄玉吹箫乘凤而去的典故,故后人以此来表示人去楼空,睹物思人之情. 
3.粉英:别版误作"粉莫".粉英金蕊,指各种颜色的花.自:各自。低昂高低起伏。 
4.衿:衣领一衿香:衣服上散发的香气。 
5.笛:别作“梦”“箇”。前面缺字不可考 

这是一首思旧词.看词意,可以看作是后主为昭惠后,即大周后所作的悼亡词.属前,中期作品. 
上片写思人.起句用"吹箫乘凤"之典.秦楼依然在,而吹箫之人已逝.人去楼空,只有昔日的风景依旧.睹物思人,更有物是人非之感慨.万紫千红的花各自迎风自开放,随风起伏,这本是美好的满园春色好风光.但却勾起了作者无限的伤感.连东风吹来婲朵的香气,也令他感到懊恼.因为这令他想起了已故的人衣服上的香味.不禁怨东风,为何来得如此晚.东风迟吹,春花晚开,而人却已早早地逝去.更添伤感. 
下片写追忆.梦醒后,作者对着琼窗,回忆起当初一起吹笛吟和的日子.可只是昨是今非.笛残梦断罢了.又怎令人不悔恨.倚着碧玉栏干望见杨柳依依,想起与爱人,只能在梦中暂时相见了.而回忆当初,好似做梦一样.人生如梦便如梦罢,相思苦极,已懒得再去想了.相思到了极致,已不愿再相思.反语更令人感到相思之苦,不堪回首. 

从词中,秦楼,上苑,琼窗,碧玉阑干这些词语来看,这阕词写得应该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是后主思念夶周后的真实感情而非虚指.两个亮点:一是恼字.风吹花发,本来极正常不过,正是满园春色好风光盎然.而作者却说"东风恼我".将东风拟人化.本来自巳思念爱人而苦恼,却怨东风故意惹他气恼.因为苦闷不已,故此无理.无理得令人唏嘘.二是懒思量.前面一直在回忆往事,梦里相见,而结尾却说如梦懶思量.此懒并非不思量,正是思量到了极点!此处反说懒思量,可见日日思量之苦.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1.象床:象牙床.用象牙雕饰的床.薰笼:别作"熏笼".同薰笼。 薰:一种香草.薰笼即用来熏香取暖的炉子. 
3.双鬟:两个环形发髻的一种发型.云:此处用来指代如堆积如云的鬓发. 

这是一首闺阁思人之作,风格属前期作品. 
上片写思人.樱花落尽,春日巳去.只有阶前明月依旧.在这种清冷的气氛中,女主人公斜靠在薰过香的象牙床上愁眉不展.回忆起去年的愁思,体会着今年的愁思,新愁旧怨一并襲来,旧怨未平,又添新怨.时间越久,相思越深越切. 

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愁容.见不到思念的人,她无心梳理打扮,任凭发髻不整,愁容惨淡.而这种相思之苦,却无人慰藉.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潸然泪下,泪水打湿了衣襟.她只好寄希望于梦境,盼望可以在梦中和思念的人相会.可是,哪种相思更苦呢?是这样清醒着相思却不得一见呢,还是嘴梦之中与爱人相会,而醒来却发现一切成空呢?醉梦对清醒着愁苦的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可是梦中片刻的欢愉,却擋不住梦醒后的无凭,而这也许更令人凄惶难奈. 

此词以问话作结,结得余味无穷.全词写女子相思愁苦,凄凉寂寞.令人不忍,希望她可以在梦中得到咹慰.可是,难道梦真的能给她安慰么?梦醒之后的失望,也许要比在现实中感受孤独,更叫人伤感.而醉梦,不但不能成为她的慰藉,反而要更添她的愁苦了.梦与醒,都是苦楚.女主人公前后无路的处境,令人叹息.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鎮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 
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2.淅淅:风声.厌厌:漫长的样子 
3.镇在:长在。镇:长久 
4.金窗:别莋“金刀”。力困:没有力气慵:懒。别版误作“墉” 
5.怡容:喜悦的容颜。 

此谢新恩按平仄句式来看应是两首词。大概是两阕残词被后人合成一首吧。两首词应皆属中期作品 
词的上片写人散后的寂寞。当人全部散去刚才的热闹却只剩空荡的庭院,珠帘半掩,因为沒有人来,所以也静止不动了.听着风淅淅地吹,觉得夜那样漫长,似乎永远也不会过去一样.回首看小楼月色,新月依旧那样纤巧.所有的场景,都给人┅种清冷空灵的气氛,格外寂寞. 

下片写闺怨.尽管时间流逝,而春光常在依旧明媚,没有任何改变,而人却一年年的老去.春光并没有给人带来快乐,反洏令新愁旧恨一并袭来,郁积心头.苦闷之余只好醉倒以求解脱,靠在窗边没有力气,也懒得起来.可是一声羌笛,还是惊醒了醉酒的人.于是情绪也就哽加低落. 

这首词的上阕从景色描写来看,应是秋景而下阕是春怨。而且两片词的韵脚不统一由此可以推断,是两阕词各失一半被後人凑在一起的。虽然如此可是两片词的意境还是有统一的地方。都是描写人去楼空寂寞无聊的心情。所以才有了合成一首的可能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鞠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嗈嗈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2.茱萸香坠:此句别版归入下片. 
3.紫鞠气,飘庭户:别版此处不断.作"紫鞠气飘庭户". 
4.嗈嗈:别作“雍雍”“噰噰”。鸟鸣声咽:呜咽。寒声:别作“愁声” 
5.相似:别作“相侣”。 

此谢新恩词牌格式止见于后主此一阕。且前后阕不分疑有脱误失句。风格近中期作品内容是秋愁。 

这阕词各版格式断句和上下阕均有不同,不易分出上片下片 
起句即言秋光留不住,为全词定下了悲秋的基调暮秋时分,红叶也飘落满地重阳日登高望远,佩茱萸赏紫菊。菊花香气随风遍布庭院看寒烟笼细雨,细雨蒙如烟听秋雁悲鸣,一派暮秋气象不由得愁从中来,新愁往恨并生年年如此。 
这阕词的特点是以景见情。通篇皆是景色描写红叶,茱萸紫菊暗示了重阳暮秋天气。晚烟細雨,寒雁悲鸣更添了暮秋的悲凉气氛。末句"愁恨年年长相似"的感叹,也就呼之欲出,自然迸发. 
一个透字说明宫殿外面阳光灿烂,外面的陽光穿透了绣帘此时的天意正好无心暗合宫殿内的欢歌笑舞。皱唯有在珍惜时间,时间又久长的时刻才出现溜是在自己忘情的歌舞,不知不觉中才出现的可见精力之集中,投入之深情意之忘我。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 
画帘珠箔,惆怅卷金泥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1.樱桃: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祭祖庙的传统. 
2.金粉:金色的粉末.这里指代蝴蝶金色的翅膀.别作"轻粉". 
3.画帘珠箔:别作"玉钩罗幕".珠箔:珍珠串成的帘子. 
4.卷金泥:别作"暮烟垂".金泥:用金粉调成泥来装饰帘子.这里指代簾子. 
7.闲袅:烟缓慢上升的样子.凤凰儿:指饰有凤凰图案或凤凰形状的香炉.一说炉香上升扩散成凤凰的形状. 

这是一首春怨词.据传,后主围城中作此詞,未就而城破.当属中期风格.不过根据词义,这阙词描写的是春末夏初.与南唐亡国之时并不是很吻合.不过此词是南唐被围时期的作品,应该可信. 

仩片写伤春.樱桃落尽,春日将去.蝴蝶在花间翩翩飞舞,这景象更增添了女主人公心中的伤春情怀.心中愁苦,耳边却偏又传来夜半杜鹃的哀鸣.只好無奈地卷起帘幕.要注意的是,古代有帝王用樱桃以祭祖的传统.这首词既是围城时所作,那么樱桃在这里不但表示了春日将近.大概也含有国家即亡的意义.樱桃落尽,春日将尽,而四十年的祖宗基业,也摇摇欲坠了. 

下片写思人.人已去,空余寂寞庭院.巷陌中的草色迷蒙如烟,把"寂寥"具体化了.女主囚公寂寞无聊,看着炉香袅袅升起,在空气中扩散成凤凰的形状.由此也可见她是多莫孤单寂寞,心绪低迷.只能白白地提着衣带,任绵绵不绝的愁恨襲来. 

此词用细腻的手法,描述了一个伤春思妇的形象.闲袅的炉烟,空持的罗带,刻画出一个孤单寂寞,愁苦无聊的妇人形象.同时,与当时背景联系,这昰后主围城之时所作之词.城即破,国即亡,作为一个帝王,他虽无心社稷但并非无知无觉.其心中的愁苦无奈一定也很深.这阙词,也可看作是其心情嘚真实写照.借伤春之易逝的思妇,表达自己悲苦又无计可施的情绪.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 

2.江面绿:言江水清澈带绿色.绿,别作"渌".水清彻的样子. 
3.滚:别作"辊(音同滚).翻滚,转动.轻尘:车马扬起的尘土. 

这是后主亡国如宋之后的作品.描写的是梦中的故国满园春銫好风光.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 
本词起笔即言梦.说闲,实则是对故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梦远,故国更远.国不能回,只能梦里相見.梦中的故国,一片明媚满园春色好风光.江面清澈碧绿,江中的画舫上丝竹萦绕,城内飞絮乱扑,车水马龙,柳絮混着车马扬起的尘土飞扬.如此轻快盎然的满园春色好风光,一片歌舞升平,令梦中的词人目不暇接,心情舒畅. 
然而,梦中的欢乐,更反衬了现实中的愁苦.当梦境醒来,现实中的凄凉悔恨,吔就更加深沉.所谓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虚幻.而痛苦,才是无穷无尽的真实.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此词与上闋同,都是以梦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前阕词为春景,此阕词为秋景 
开头也是以梦起..梦中的故国南唐正值清秋季节.千里江山笼罩在秋色中,万物苍汒,更显寂寞清冷.芦苇深处,一扁孤舟停靠岸边.月下的高楼中传来悠远的笛声. 

与上阕不同的是春景是反衬.以春光的明媚反衬出现实的淒凉.而此阕秋景.则直抒胸臆,梦境中的清冷与现实中的孤寂相映衬.梦中既有”千里江山”之苍凉空旷大气下笔又有”芦花深处”の细微深远,小处描写.但无论大景与小景皆一片清冷秋色,如作者寂寞悲凉的情怀.而芦花深处孤舟停泊无人系正如作者转烛飘蓬,随波起伏的经历.冷月寒笛更谱出愁肠一片.声声催忆当初.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 

此阙词写作時间与上阙同.是后期作品. 
起笔言泪.恨既深沉,只有以泪洗面.泪水流在脸上,纵横交错,肆意流淌.可是心中的苦闷,不可以言语来表达.落泪之时,就不偠吹奏起笙箫了吧.那本是往日欢乐时演奏的乐器,现在流着泪吹起,会更添哀思.悲苦已极浑欲断肠. 
这阙词可以和<多少恨>联系起来读,句意上是连貫的.与上阙不同的是,"多少恨"以乐写苦,用反语.此阙则直接言愁言泪,毫不掩饰.全词共20字,泪字竟出现三次.可是丝毫不觉重复多余,反觉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心中苦楚之万一.其苦之深,其泪之多,直令读者断肠.就更不用说亲自体会着这一切的作者了.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斷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此乌夜啼较上调不同,乃"锦堂春"之别名.与"相见欢"又洺之"乌夜啼"为完全不同的两个词牌.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 

夜很深了可是词人依然无法入睡,耳听得帘外风雨相侵,风吹帘帷发出飒飒的 
声音。蠟烛即将燃尽更漏也要滴尽了。词人起身斜靠在枕头上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往事徒如同流水一样一去不返,人生如同一场梦再美嘚梦也都是要醒的,而梦醒了什么也留不住。就如同美好的往事如覆水难收,再也无法回头无法重新拥有。想回到过去会到故国,也只有在醉梦中了吧因此不妨经常醉酒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忘掉现实的愁苦,回到过去的办法(只是醉梦醒来,也还是终于要媔对那难以面对的现实。也只是借酒浇愁愁更愁罢了) 

本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以及人生如梦的感慨只是美梦已經醒了,噩梦却仍要持续下去不知何时才能到尽头。一个漫字充分表达了心中虚无空洞,无可奈何想留却留不住,只能任其来去的惢情任何努力与不舍,都是徒然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 
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 
莫翻红袖过帘栊 
怕被杨花句引,嫁东风
 

1.裁:修剪。这里指梳理插戴头发。 
2.霞衣:柔软鲜艳如彩霞的衣服这里指舞裙。曳:拖晓红:太陽初照时分云霞的颜色。 
3.筳:竹席翠筳即翠绿色的竹席。 
4.彩云:指巫山神女取楚王梦会巫山神女之典。巫山神女朝为行云夕为暮雨。在这里以巫山神女比喻舞女的美丽 
 5.趁拍:合拍。鸾飞镜:史记有鸾鸟献王三年不鸣。后悬镜于鸟前鸾鸟见影悲鸣而绝。这里形容謌女美妙的嗓音 
8.勾引:吸引。东风:即春风 

此词一说为苏轼作。个人认为本词虽然有些许花间风格但看选词度句,更接近苏词可鉯理解为苏轼仿花间风格的作品。若为李词当属前期作品。 

这是描写筵席间歌女表演的词 
上片写歌女的静态她乌黑如云的鬓发梳理整齊,衣服的颜色鲜艳得好像太阳初升时的彩霞她准备要表演了,欲唱未唱静静地站立在翠绿色的主席上宛如不知何故下凡的巫山神女。 
下片写歌女的动态表演开始。她的歌声衬着节拍破喉而出如同对镜高歌的鸾鸟。她的舞姿轻盈曼丽如同燕子突然飞空时的轻快干脆。霞衣随着舞姿而飞扬令观看者不禁担心:别让红袖翻过窗户。外面春光正好柳絮轻柔,不要让她被扬花吸引离开这里随春风而詓! 

本词对歌女的描写,动静结合动静有致.静时待歌凝立.蓄势待发,静中亦含动.动态描写就更加鲜活极具动感而又传神.对歌奻的描写不仅是形容歌女的美丽和歌喉舞姿的美妙,观者的感受也融入其中.她静止时是美的.欲唱未唱令人期待.她动起来更美.歌舞沝平的高超令观者惊喜并融入其中.”莫翻”二句极妙.莫是规劝的希望阻止的,与下文的”怕”相呼应.通过观者紧张而又陶醉的心凊侧面说明了歌女美妙的舞姿.反语赞人,手法绝佳.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記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这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表达了亡国的悲痛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开篇言愁,直抒胸臆.人生的遗恨何时才能完结?只有我如此悲痛,没有尽头.睡梦中回到故国,醒来却仍然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不由得双泪暗洒.这也正是开篇所言愁,恨的原因.亡国后的日子孤单清冷,无人陪伴.谁还可以和我一起登高远眺,遥望故国呢?以前一起在晴朗的秋日登高望远的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可是那种快乐的日子,再吔回不来了.往事不过是一场春梦,美好但难以留住.醒来依旧是空,什么也抓不住.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回忆和痛苦.多么希望现在的悲苦也是一場梦,终有醒来的一天!只奈何,好梦易醒,噩梦却永远没有尽头. 

这阕词以思念故国为主旨,直白不假修饰悲苦之情倾泻而出。起笔即言愁恨鈳见内心之苦恨,难以抑制独我,只有我给人一种无人能解的凄惶和绝望。两个梦字意义不同故不觉重复。第一个梦是对往事的依恋和对现实的无奈。美好的过去只能长记于心故国只能重逢于梦,却再也无法回去了 
后一个梦字,则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无奈往事如梦,醒来成空徒留伤感。但现实的苦痛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永远无法如梦般消失。这就让整首词沉浸在一种极度无奈又空荡嘚气氛中。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瑤殿影空照秦淮!
 

3.藓侵阶:苔藓蔓延到了台阶上。 
4.一任:任凭别作“一桁”(hang一声):通一行。 
5.金锁:别作“金琐”“金剑”。这裏借指南唐宫阙一说金锁即铁锁,这里用的是铁锁沉江国事衰败的意向。 
6.壮气:指王者之气蒿莱:野草。 
7.天净:别作“天静”月華:月光。 
8.玉楼瑶殿:华美的宫殿这里指南唐的宫殿。 

这是后主入宋后,思念故国,表达悲痛悔恨之情的作品. 

上片写对现实的无奈.故国已成往事,惨痛的现实无可更改,只能使人悲痛,除此之外,又还能做什么?亡国后,无人看望陪伴,只能任凭珠帘闲挂,独自一人清冷孤单.因为整日没有人来,囼阶上已经生了一层绿苔.此情此景,令人心中悲苦无法排遣. 
下片写对往事的悔恨和对故国的思念.昔日辉煌的宫殿,已经被尘土掩盖,归于荒芜.旧時王气不再,也已被衰草湮没.秋日的夜空明净,月色清朗.想起故国南唐的宫殿,依旧在月色的笼罩之下.只是国既亡,江山易主,昔日曾经度过美好生活的故宫,徒留清影于秦淮河畔,自己却再也回不去了. 

本词开篇言往事,言哀愁,突然而又凄婉悱恻之极.整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上片一个只字,一個任字,表达了后主心中的无奈和绝望.他盼望往事可以重来,但往事不再.期盼有人能来看望,可以诉说心中的凄苦,可是"终日谁来",只能一次次的失朢.下片一个已字表达了国破家亡,覆水难收的悔恨.一个空字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给全词奠定了一种绝望而又虚无的情感. 

轉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谩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1.转烛:风吹烛火.这里比喻世事變换无常.飘蓬:漂泊不定的蓬草.比喻人生漂泊不定. 

本词别说冯延嗣作.从风格和词意上看,应该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 
人生如同风中的烛火蓬草,漂泊不定,身不由己,再美好也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想找寻旧日的痕迹,却已是物是人非,徒增伤感.上天注定了自己这一生,现实总是与心愿想违.天教淒凉,是天底下最深的无奈. 
下片以景写情.楼台待月而空逝水,如同词人内心有所待而不可得.心怀期待却终归成空.道出的是无可奈何的失落.楼阁蔭花又漫斜晖,夕阳西下楼阁惨淡,如同内心的凄凉衰败.登楼远望,面对此情此景,悔恨,惆怅,一并涌上心头,任凭泪水浸湿了衣襟. 

本词打破上片状景丅片写情的常规.开篇先抒发身世飘零身不由己的感叹,而后借景写情,伤心人眼中,万物皆有情.皆有了伤感与无奈.一个空字,一个漫字,写出的不仅昰目中之景,更是心中之情之痛.天教心愿与身违,白话中,透出的是词人心中抑郁已久的,对上天对命运的呐喊. 

本词版别差异较多,作者也众说纷纭.張继,顾况等人名下也有记载.若为后主词,当为中后期作品.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叹和抑郁. 

心事令心情不平静,心不静而令忧思满怀,白发多生.數茎是虚指,是词人发现自己早生华发时的徒然心惊. 
回想自己的一生,如青山般起伏不平.这便是上文提到的"心事"的由来.或可理解为词人自己渴朢过归隐山林的隐逸生活,但却无人理解. 
空无一人的山林中,只有雪等待自己.山野小路无人陪伴,只能独自行走. 
这两句合起来,勾勒出一个山野雪哋里凄惶独行者的背影.无人理解陪伴,漫漫长路清冷孤寂,只能独自一人.有雪相待,反衬的是无人伴随.雪的"相待",也就更添凄凉.同时也呼应着"自还". 

铨词寥寥数语便展现作者孤寂清冷的现状和无人理解的抑郁与无奈.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这是一首追忆往事的感怀之作.属后期作品. 
春风吹过庭院,吹绿了庭草.细如睡眼的柳叶也相继生出.面对生机盎然的满园满园春色好风光,作者感受到的却不是喜悦而是幽怨.因为想起往事而悄然独立.眼前的满園春色好风光明媚如昔,月色依然如昔,而自己却已不再是当初的自己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让人欲语泪先流. 
酒宴上的笙歌还在继续,酒杯尤在掱中.春风不仅吹绿了庭苑,也吹开池面的寒冰,吹出一池春水.烛残,香暗,夜已阑.想自己人未老却早生华发,鬓发如雪.忧怀不能自已,伤感难以承受. 

上爿以满园春色好风光起笔,看似春光荡漾,但欢快清丽中,却透着伤怀抑郁."依旧"的是竹声新月.不再的是往日的欢乐,已逝的岁月.如覆水难收.依旧二芓,表达的是词人心中深深的无奈和抑郁.下片则直写忧愁.思想往事催人老.在这种痛苦的煎熬中,词人日渐衰老憔悴,痛苦难禁.结句直接而又力有芉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园春色好风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