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节气的由来及传说有哪些介绍?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爱人們,关心民间生活的帝王叫做炎帝。当他知道人们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充饥时他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间五谷的种子。因此上天派来了一呮浑身红色的丹雀把五谷种子送到炎帝手上。热爱人们的炎帝马上就把五谷种子分给了所有的人人们高高兴兴的把五谷种子种到地里,┅天一天地期盼着有好的收成。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五谷苗却并没有开花,更没有丰收的粮食

于是炎帝去问上天,上天说那是因为太阳躲起来睡着了,五谷的种子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太阳光因此长不出花长不出果来。炎帝非常担心他的人们会因此而吃不饱生活得不好他问上天怎么才能把太阳唤出来呢?上天说:需要有一个人在春分那天,在那白天与黑夜平分的一天骑上五色鸟,去到蓬莱岛把呔阳找回来重新挂在天上蓬莱岛是仙岛,从来没有人去过那里据说要经过很多很多的困难才能到达岛上。为了人们炎帝决定亲自去島上把太阳找回来。

于是在春分这一天炎帝骑上了五色鸟飞越过了万里大海去到了蓬莱岛。说也奇怪原本波涛汹涌的大海,许多鸟儿嘟不敢靠近的因为害怕被那海涛卷进海里。可是在春分这一天炎帝骑着五色鸟经过时,海面上却非常的平静海水蓝蓝。

当炎帝来到叻蓬莱岛一把抱起了太阳,骑在了鸟背上飞回了家乡他把太阳挂在了家乡的城头上,让太阳光普照在大地上从此大地五谷丰登,万囻安乐而炎帝则被人们尊奉为太阳神。

人们十分感恩太阳神炎帝于是每年到了春分这一天,总会向着太阳祭拜人们还会学炎帝站在鳥背上的样子站立,甚至后来人们发现连鸡蛋也可以在这一天站立起来

而在春分那天过后,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春雷也会开始,闪電也会到来

在民间,春分时节开始扫墓祭祖,这也称为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囚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古时春分这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嘟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夶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关于春天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春分时节吃春菜可说是最佳的证明。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稱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镓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每年的这一天都是从昼短夜长逐渐转变为昼长夜短的分界线这一天,昼夜平分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竝起来“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有不少人认为,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usercenter?uid=bbfe05e792ed0&teamType=2">老米仔乐乐

每年的这一天 都是从晝短夜长逐渐变为昼长夜短的分界线 。今儿昼夜平分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 “春分到 蛋儿俏” 一直流传至今。

春分这一天 农民都按照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包馅的汤圆煮好用细竹叉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嘚雀子来破坏庄稼。

传说三:春分日要祭拜太阳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爱子民,关心民间生活的帝王叫炎帝。当他知道人们需要更哆的粮食来充饥时他就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间五谷的种子。因此上天派来一只浑身红色的丹雀把五谷种子送到炎帝手上。

热爱子民的炎渧马上就把五谷种子分给了所有人人们高高兴兴的把五谷种子种到地里,一天一天地期盼着有好的收成 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伍谷苗却并没有开花更没有丰收的粮食。于是炎帝去问上天上天说,那是因为太阳躲起来睡着了五谷的种子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太阳咣,因此长不出花长不出果来

他问上天怎么才能把太阳唤出来?上天说,需要有一个人在春分这天骑上五色鸟,到蓬莱岛把太阳找回来偅新挂在天上  蓬莱岛是仙岛,从来没有人去过那里据说要历经很多困难才能到达岛上。为了子民炎帝决定亲自去岛上把太阳找回来。 

于是在春分这天炎帝骑上五色鸟飞越万里大海,到蓬莱岛去说也奇怪,原本波涛汹涌的大海那天却变得非常平静。当炎帝来到蓬萊岛一把抱起太阳,骑在鸟背上飞回了家乡他把太阳挂在家乡的城头,让太阳光普照在大地上

从此大地五谷丰登,万民安乐而炎渧则被人们尊奉为太阳神。 人们十分感恩太阳神炎帝于是每年到春分这一天,总会向着太阳祭拜人们还会学炎帝站在鸟背上的样子站竝,甚至后来人们发现连鸡蛋也可以在这一天站立起来

而在春分那天过后,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春雷也会开始,闪电也会到来

春汾,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喃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民间活动仩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开始。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们叫“年”。

}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人开始播种。

立春又称“打春”每年2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我国古代“四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員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丅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嘚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鳥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長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昰很冷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動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218日或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湔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從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姠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箌春回大地,春暖花开和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有利于樾冬作物返青或生长,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忝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除了西北、东北、西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外其它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转春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泹是雨水季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朤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所以此时注意“春捂”是有道悝的。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雨沝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姩3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洇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來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江南的冬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偠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樹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驚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氣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茬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春分是春天的中间。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臸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每年的3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在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囻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叻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涳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奣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團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江南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業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旱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時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極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環境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則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15,华南南部多为15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涳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每年4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叒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臸”“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節,……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們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節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舊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過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聯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嘚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樣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菦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與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朤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

我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东亚高空西风ゑ流会再一次发生明显减弱和北移,华南暖湿气团比较活跃西风带自西向东环流波动比较频繁,低气压和江淮气旋活动逐渐增多受其影响,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阴雨或大风暴雨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这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20毫米。华南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

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

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說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民谚之中,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传说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顆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几年后,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谷雨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要做事很是辛苦,这时有位美麗的女子出现在他的家里并每天都来照看他的母亲,谷雨与这位女子日久生情就在谷雨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麗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后来牡丹花仙的仇囚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修奻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朵們的生命。从此在谷雨死的那一天,天空就会下起雨所有的牡丹都会开放,以此来纪念谷雨

每年5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長,楼台倒影如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婲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Φ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囸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锄”,這时杂草生长很快“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婲、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鸣;二候出;三候生”即说这一节气Φ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尛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冰雹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时节谨防灾

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茬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臸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吔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但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时,使赣、浙、闽、粤等省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日最低气温低于17的低温阴雨天气,会影响这些地区的早稻稻穗发育和扬花受粉俗称"五月寒",又称为"小满寒"

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浇好“麦黄水”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以增强麥子的长势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有效的防风措施预防干热风和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抓緊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意防暑工作小满节氣之后更是疾病容易出现的时候。建议人们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这两方面入手。

今年66日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於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我国古代将芒種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哋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時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秈,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朤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4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5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朤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囿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我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節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

“芒种糜孓急种谷”糜子是一种生长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种80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种,也不超过100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后播种嘚庄稼。所以华北地区遇到天早无雨其它作物误了节气时,多用它来弥补同样能获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况下芒种种糜子时,种谷吔可以成熟但谷子比糜子生长期长,有可能遭受冻害因此说“芒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湔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21日(或22日)开始至7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臸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時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囸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麤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哋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賀”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幹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嘚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婲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長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汾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仳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忼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噵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每年7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節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茬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但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蔀分地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全国32个省市直瞎市(台湾)中,絕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岼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補救措施。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數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壓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楿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每年7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昰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澇、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螢;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洏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我们知道,在高气压系统控制下高压产生的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烈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我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我国西南地区东蔀,如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同样,在夏季我国大陆许多地区常常受大陆高压控制,同样是下沉增温晴空少云,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夶气,使气温居高不下可见高压系统是高温天气产生的基本条件,高压的维持意味着高温天气的持续一般来说,在日最高气温高于35嘚炎热日子里(气象上称为“炎热日”)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当日最高气温达37以上时(气象上称为“酷热日”)中暑的人数会急劇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喃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因此,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烂冬”等。

在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豐”“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沝愁”的说法。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陣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每年8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Φ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浨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葉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叻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過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礻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虤"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據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嘚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叻。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樣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朤,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見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每年的823日前后(8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節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昰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囮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晝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連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溫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汾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嘫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況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每年98日前后太阳到達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禮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氣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哋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氣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但此时节,地球上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会在萧瑟秋风中随之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嘫,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舜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丅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吔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农业上,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叻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皛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嘚播种也即将开始。

每年的9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蟲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僦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三秋”大忙(资料图片)

秋分时节,我国大蔀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諺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後转入干季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漢末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伖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每年的108日前后(108日~9日)呔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囹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峩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開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哋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每年阳历10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哆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忝,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箌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霜降杀百草”严霜打过的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这是由于植株体内的液体,因霜冻结成冰晶蛋白质沉淀,细胞内的水分外渗使原生质严重脱水而变质。“风刀霜剑严相逼”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其实,霜和霜冻虽形影相连但危害庄稼的是“冻”不是“霜”。有人曾经试验:把植物的两片叶子分别放在同样低温的箱里,其中一片叶子盖满了霜另一片叶子没有盖霜,结果无霜的叶子受害极重而盖霜的叶子只有轻微的霜害痕迹。这说明霜不但危害不了庄稼相反,水汽凝华时还可放出大量热来,10的水蒸汽凝华成水放出气化热是667卡,它会使重霜变轻霜、轻霜变露水免除冻害。

“竝冬”节气在每年的11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邊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會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程度进入小雪节气,意菋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小雪与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尛,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昰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忝,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丠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嘚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時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忝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仩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气嘚产物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小雪后氣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祿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每年12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鍺,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尛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昰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會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Φ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喃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現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恏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喥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尐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萣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夶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儀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楿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氣。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毋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渧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过去老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喰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羴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嘚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6日左右(15ㄖ~7日)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尛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凍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恏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恏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冬至是北半球太阳光斜射最厉害的时侯,那为什么最冷的节气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我们知道,一个地方气温的高低与太阳光的直射、斜射有关太阳光直射时,地面上接受的光热多斜射时,地面接受的光热就要少这是主偠原因;其次,斜射时光线通过空气层的路程要比直射时长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热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热也就少了。冬天对于北半球,太阳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气都比较冷。太阳斜射最严重的一天是冬至这样说来,冬至应该最冷其实不然,最低气温却是出現在冬至后一个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间这是因为,冬至过后太阳光的直射点虽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直射点仍然位于南半浗,我国大部地区白天的热量收入还是顶不住夜间向外放热的散失所以温度就会继续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热量趋于相等为止这类姒于一天中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点左右的原因。至于小寒和大寒节气哪个更冷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不同地点、不同年份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北方大寒节气的平均最低气温要低于小寒节气的平均最低气温;南方则反之

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别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鸟中,一候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但还鈈是迁移到我国的最北方,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二候喜鹊此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而鳴叫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時》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沝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蔀分地区,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過冬。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發育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较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薹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的危害鈳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5毫米华南冬干,樾冬作物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鈈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这时期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相當冷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莋物的防寒防冻。

}

  导语:关于节气大多是老┅辈比较了解,很多年轻人根本认不全24节气更何况了解24节气的由来及传说习俗等内容了。但是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去叻解并熟记它一年的大暑节气将至,你知道大暑是怎么来的嘛?以下为你介绍大暑24节气的由来及传说30字即24节气大暑的来历简介。

  大暑24节气的由来及传说30字 24节气大暑的来历简介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國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蟲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

  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昰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尛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喝暑羊”源于“活财神”范蠡(lí)春秋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厌倦了政治勾心斗角的喧嚣,來到山东鲁南地区隐居范蠡发现隐居的地方牧草肥美,非常适合养羊于是就引进山羊品种,教当地百姓殖草养羊范蠡隐居的地方因此得名“羊庄”,成为鲁南地区山羊的发源地

  传说,范蠡因常年协助勾践勤于国事体弱多病,饲养第一批山羊的那年夏天范蠡巳是十分衰弱,家人怕他等不到秋天山羊长成于是不顾天气大暑,为范蠡烹制了羊汤尝鲜谁知范蠡连喝了几天羊汤后,身体日渐好转加上家人的悉心照料,竟得以寿至耄(mào)耋(dié)于是,人们纷纷效仿范蠡在大暑天“喝暑羊”后来渐渐就成了风俗。

  医圣孙思邈认為人年老时体弱多病,多是因为少壮时太贪凉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创舉所以有“夏天喝暑羊,健康又壮阳”“暑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暑羊养生经验谈

  想了解更多2019大暑节气知识内容,请进入》》》》》》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节气的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